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大学生职业素养计划书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独立学院作为高等教育体制创新、制度创新和机制创新的产物,其培养模式和人才定位不同于研究型的本科院校和体现技能特征的高职院校。培养高素质的应用型本科人才是独立学院的特色,适应市场对高素质应用型营销人才的能力因素要求和岗位需求,搭建专业基本素养教育———专业教育———实践教育”三步培养框架,形成相应的理论教学体系、实践教学体系和素质教育交叉融合的培养方案,培养方案中要体现基本能力、专业能力与创新能力培养的要求;符合高素质应用型营销本科人才岗位需求划分的三种路线,即市场助理、市场经理、市场主管、市场总监;或客户代表、客户经理、销售主管、销售总监;或营销策划助理、策划策划员、营销策划主管、营销策划总监。
实践性教学课程体系是市场营销专业课程体系的重要环节。面对日益激烈的就业形势和市场对营销本科人才职业能力的要求,单纯强调专业课程的系统化和广博与精深,或者片面强调某项技能的熟练,不符合面向未来的应用型本科人才的要求。围绕市场营销专业的整体课程体系框架,构建实践教学体系框架,包括:一个目标和三个层次。“一个目标”,即培养一个专业核心能力(指营销实战能力);“三个层次”,即基本技能层次、专业技能层次、综合技能层次。
1.基本技能层次培养基本能力。具备政治人文素养、人际沟通与组织能力、计算机应用能力、外语应用能力、自然科学素养等基本技能是高素质应用型营销本科人才的一项基本能力,是其胜任市场助理、客户代表等初级岗位的前提。营销专业实践性教学体系的基本技能层次设计了寒暑假的社会调查与实践、假期支农支教活动、日常的社区服务活动,通过这些活动,学生掌握如何认识和了解当前的社会热点和难点问题,如何发现企业现有产品的不足和寻找尚未满足的市场需求的能力。通过广泛的校内社团活动,以及院内、省内甚至全国的大学生辩论赛、演讲比赛等竞赛锻炼和提高学生的人际沟通和口头表达能力。对于日后从事产品销售和营销策划相关工作的营销专业学生来说,高超的口头表达能力是其与客户沟通的基本素质。
2.专业技能训练培养专业能力。市场营销专业的最大特点实践性特点,学生的营销实战能力高低决定了其就业竞争力的大小。所以,学生对一个地区的制造业、销售业、物流业中的典型企业的市场调研、产品销售等营销实践活动要有清晰的了解,这一能力要通过专业认识实习环节来实现。专业核心课程是培养学生专业知识素质和提高专业技能的核心环节,通过专业核心课程的案例教学环节训练学生运用理论知识和方法分析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通过综合模拟训练环节和角色扮演训练学生的某些营销技能。
3.综合技能环节培养创新能力。创新能力是市场营销高级岗位所需的一种革新能力,这种能力通过大学生就业与创业课程、市场营销仿真模拟、顶岗实习、毕业设计、参加校内外各种创业竞赛和校内建立大学生创业中心等综合技能环节得到锻炼。毕业设计(论文)是对高素质应用型本科营销专业学生实践能力检查的重要环节,学生在选题、写作和答辩等环节中充分锻炼实践创新能力。采取学生在校外的实习基地与校内大学生创业中心顶岗实习的环节,使学生熟悉特定岗位的工作环境和业务流程,有针对性地提高学生特定岗位的工作能力和岗位适应性。参加创业大赛与建立大学生创业中心,通过写作创业计划书,培养学生的创新创业意识,锻炼学生的创新能力。
二、市场营销专业实践教学体系核心环节的实施与考核
1.社会调查与实践环节。社会调查与实践是营销专业学生走向社会,亲身体验社会生活,深入了解国情、社情、民情,全面认识社会的重要方法。基本技能环节中制定前两年学生实践训练计划,安排一年级学生参加寒假社会调查、暑假社会实践活动;二年级安排寒假进行专业调查、暑假进行专业认识实习。学生利用假期或者就某选题完成调查任务,或者选择一个单位深入下去进行实践体验,结束后撰写实践报告,在新学期开学4周内以班为单位进行交流、答辩,评定成绩,推荐优秀报告。
2.专业核心课程的案例教学环节。市场营销学、服务营销学等专业核心课程的案例教学的组织方式是每门课程选择5-8个典型案例,精心设计讨论话题,在小组讨论的基础上采用大班交流与点评以及分组对抗辩论等形式深入和共享讨论成果;案例讨论的成绩以20%计入本门课程的考核成绩。
3.顶岗实习与毕业论文(设计)环节。毕业设计(论文)环节是对毕业生专业实践能力检查的重要环节,是检查毕业生对专业知识掌握的程度并能否运用专业技能解决实际问题的重要实践过程。利用培养计划中的半年(甚至一年)时间,通过在校外实习基地或知名企业顶岗实习,学生在理解论文任务、项目调研、资料查阅、方案设计、技术实现等具体要求方面能得到好于或相当于校内毕业设计所能得到的锻炼和提高,而且对于在企业环境下如何系统地进行产品销售能得到亲身体验,实现顶岗实习-毕业论文(设计)-就业”一条龙。毕业设计的考核采用现场答辩与实习表现相结合的5级评价制。
4.市场营销仿真实验环节。为了在校内提高学生的实战能力,锻炼学生根据市场环境运作企业的能力。市场营销仿真实验室配置因纳特市场营销模拟平台,在电脑上全程模拟企业的运转过程,从企业的建立、市场调研、产品研发和设计、产品促销与销售、企业资金的运用与管理等方面提高创新能力,通过学生的实战模拟成绩和市场报告核定每个企业的成绩,其中每个学生建立的企业其实战成绩通过企业的资本额、产品销售量和销售额、市场区域和市场份额等指标衡量。
5.创业竞赛环节。“挑战杯”大学生创业竞赛、全国大学生创业大赛、全国商科院校技能大赛市场调查分析专业竞赛等课外学术作品竞赛是锻炼营销专业学生创新能力的又一综合实践环节。各项竞赛比赛内容包括写作创业计划书、ERP软件模拟和项目答辩等环节。各团队通过创作计划书,模拟真实企业运行过程,极大激发了学生的创新思维,成员群策群力,锻炼团队合作意识,答辩环节思维缜密,口若悬河,锻炼学生一流表达能力。
【关键词】创业团队 经管类 专业课程
【中图分类号】G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0450-9889(2015)02C-0078-02
2010年,教育部颁布了《关于大力推进高等学校创新创业教育和大学生自主创业工作的意见》,在就业形势日益严峻的背景下,创业教育成为高校教育工作的重要环节。根据这一教育方向,许多专业在课程设置时更加注重学生专业技能的习得,帮助学生了解创业、培养创业意识和掌握创业能力,成为人才培养目标的重要组成部分。但并不是每个专业都有融入创业能力培养的基础和条件,本文针对这一现状,以经管类专业的课程体系构建为研究内容,探讨如何在其中融入创业能力的培养。
一、研究背景
当前许多高校将发展定位于“应用技术型大学”,培养服务产业一线的专业技能型人才成为人才培养目标,而专业教育与传统理论教育有所区别的,正是既强调理论知识的学习,更突出了将理论用于实践的能力。对此,高校首先在课程体系的重构上入手,增加了专业课程的门数和实训课时的比重,还设置了与企业合作的专业实训实习,目的是让学生有更多的时间用于专业技能的训练。如今我们强调的创业教育,与专业教育有许多共通之处,如着重培养学生的职业素养、专业技能、面向市场的竞争能力等,由此许多高校近年来均尝试将创业教育融入专业课程的教学中,但效果并不理想,也没有形成比较成熟的模式。相比较其他专业而言,经管类专业着重培养的专业能力让学生有更多的机会激发出创业意识,课程的实训也能够让学生更多地接触到创业的过程,因此在经管类的专业课程体系中融入大量的创业元素是可行的,本文将对此进行探讨。
二、当前经管类专业课程体系存在的问题
(一)缺乏针对创业能力培养的课程内容
当前,专任教师对创业教育的认识还停留在“学校行政部门的职责”,或是学校开设的公选课,对于自己的专业教学缺乏思考。在课程内容方面,往往脱离不了教材的限制,大部分教师缺乏创业的知识或经历,根本无法在课堂中结合企业实际对创业的过程予以理论和技能层面的讲述,上课的内容只是课本上理论知识的照搬,学生的创业意识也就无从培养。教师无法更新教育理念,上课的内容枯燥、教学方式固化,这也在根本上限制了经管类专业大学生的创业热情。
(二)课程设置缺乏规范
在课程的设置上随意性较大,没有一个明确的定位和目标,许多高校多年来课程的设置从来没有变过,甚至一些与行业企业发展实际脱轨的课程还予以保留,跟不上时代的发展。部分高校更是因人设岗,把一些关联不大的课程也开在经管类专业的教学计划中,在某些专业课程的学时和授课方式安排上还存在较重的以传统教学为主的观念,一些应强调技能习得的课程,实训的课时只占不到20%,更不用说在课程设置时考虑学生创业能力的培养了。
(三)实训教学模式形式化
尽管有些经管类专业的课程加大了实训教学的比例,但软件和硬件方面都达不到要求。如教师缺乏实训教学的经验,对于创业的知识更是知之甚少,在组织学生开展实训时能教授的也是课本上的知识,无法结合企业经营的实际,教给学生适应岗位需求的技能。在指导学生参加创新创业计划大赛时,对于学生的帮助有限,大部分时间都是学生自己在做策划和撰写方案,教师对学生的报告书提出的建议只是理论层面上的,真正能应用到实践的更是有限。在硬件方面,学校为学生提供的实训或创业的机会、场地都非常有限,加上缺乏教师的指导,即使有心创业的学生也会很快就打退堂鼓了。
三、融入创业能力培养的经管类专业课程体系设置
(一)课程设置与大学生创新创业计划大赛相契合
大学生创新创业计划大赛是教育部“本科教学工程”的重要组成部分,旨在培养学生的实践创新能力和创业的基本功,目前各大高校均重视了大学生创新创业计划大赛的开展,并为每个申报团队配备了专职的指导教师。经管类专业的课程设置要与大学生创新创业计划大赛的内容相契合,如创业计划书的撰写就是重中之重,其实教师将其作为一份创业的可行性分析报告,对涉及其中的内容,如产业背景调查、市场分析、营销策略、经管团队的组建、融资计划、市场前景的分析与预测、对风险的预测和防范等,都应该在相关课程的设置中有所体现,即在组织大学生开展创新创业计划大赛之前,就要把这些课程循序渐进地完成,并引导学生在写计划书的过程中有意识地运用学过的理论知识。这样,就能将教学内容与学生的创业比较好地结合起来,让学生对专业知识能够学以致用。另一方面,在设置课程的过程中要合理考虑理论课模块和实践课模块、课内环节和课外环节的比重,适当向实训倾斜。
(二)将创业知识作为专门课程设置
相关调查表明,高校大学生普遍对创业的优惠政策、创业的程序缺乏了解,即使是创业比较成功的学生,仍然对政府给予的创业优惠政策不能完全明晰,这是十分可惜的,甚至这在一定程度上导致原先有创业热情的学生对创业过程缺乏了解,从而畏难而放弃创业。学校对学生的创业教育,当今最常见的方式就是开设公共课,一是由学工教师对学生传授创业的基本知识,二是请政府、企业的专业人员到学校开展讲座,前者缺乏专业性,后者则时间过短,不利于学生对创业的全面了解。对于经管类专业而言,应该将创业教育作为一门专门的课程,如将创业学列为经管类各专业的必修课,除了创业和运营小微企业的理论知识,教师还要在课上单独教授当前国家和学校能给予毕业生政策、资金、场地等方面的支持,让学生对创业过程有一个清晰的认识,并在教学过程中突出培养学生的创新性思维,提高他们发现和开发商机的能力。
(三)专业课程校外导师制
当前,我国大部分高校经管类专业的教学还是停留在因人设课,师资大多不是“双师型”,这就导致学生在课堂上听到和接触到的案例往往不是最新的,或是缺乏典型性,他们从中不能清楚理解市场上企业应有的行为。而要在课程中渗入创业的元素,脱离社会的闭门造车显然是不合适的,因此,在教学涉及创业的课程内容时,一定要注重校内与校外相结合的原则。目前采用较多的方式是邀请经管类专家、成功企业家为经管类专业大学生开展讲座,但该种方式作用并不持久,对此,可以将某一两门课程完全放开,全部课时均由校外导师来进行讲授或指导实践,不同的章节由不同的导师讲授,争取实现每个章节均由该领域的权威专家或企业家来讲述,实现“精英式”的教学。这样的教学安排,可以充分发挥校企合作的优势,让学生不用踏出校园就能够近距离地接触市场和熟悉商业规则,听到的案例全部是典型真实的,还能知晓企业运营过程中一些专任教师无法传授的职场经验,对于职业素养的提升效果明显。对于采用此教学方式的课程,可以是市场营销、公司财务、运营与供应链管理、企业战略、组织行为学、人力资源管理、商法等,学校可以根据自身的资源灵活安排。
(四)与专业课程配套的创业实训内容
目前,许多高校经营类专业课程实训以模拟沙盘的形式进行,在此基础上,学校应该加大校内创业实践基地的建设,让学生有多种形式的创业体验。如学校可以设立由经管类专业学生自主管理、经营的小型超市、书店、特色饮食部、校园服务部等,让学生以团队配合投标的形式竞争创业,培养学生选择投资行业、可行性分析、宣传、管理、财务等环节的能力,并且提供创业基金,让他们的洞察市场、创新思维、交际沟通、组织策划、团队合作等能力在此过程中得到全方位的锻炼。教师在此过程中要以专业的视角给予学生帮助,让他们能联系课本上的理论知识,指导解决创业过程中遇到的难题。另外,校内创业实践基地的建设还有利于校园形成浓烈的创业氛围,带动其他专业的学生创业和加入。
四、课程体系构建的保障机制
(一)考核方案
需要完善的考核机制包括两个方面,分别是对教师的考核和对学生的考核。当前大多数高校对于教师指导大学生创新创业计划大赛的考核缺乏明确的机制,如果没有获得省级以上奖励,教师干多干少一个样,这导致部分教师在指导过程中缺乏动力,对学生放任自流,学生写的计划书不合规范,也很少有教师认真地指导。对此,应将教师指导创新创业计划大赛折算成教学工作量,在绩效考评时有所体现,并加大对指导学生获得成绩的教师的奖励,充分激励教师担负起指导学生有效创业的责任。对于学生的考核,可以将创业成效额外算作学分,只要企业运营管理符合一定的要求,就能计算学分,推动学生在校期间创业的积极性,在此过程中潜移默化地将理论知识内化为经营管理的技能。
(二)教师队伍建设
在加强聘请校外导师进行专业教学的基础上,着重培养现有专任教师的“双师型”能力,特别是对于中小型企业创业、管理等环节的认知。学校划拨培训经费,专门用于有志于创业指导的年轻教师外出学习、培训、参加大学生创业相关主题的论坛,从中获取间接经验,并用于指导大学生创业。在这个过程中,很可能是教师和学生相互学习、共同探索的过程,也会在企业的经营过程中出现困难,学校对此要理解,并坚定信心,给予教师和创业团队足够的信任,放手让他们在市场竞争的过程中收获能力,丰富知识和技能,以用于更好地指导后来创业的学生。
总之,经管类专业作为培养创新创业型人才的重点专业,应在构建课程体系时注重创业要素的融合,有效帮助学生在实践中培养创业精神和锻炼创业能力,带动一批学生在校期间成功创业,并在专业内形成氛围,推动创业教育长期可持续发展。
【参考文献】
[1]李夏玲. 创业教育与专业教育相融合的经管类专业课程体系构建研究[J]. 出国与就业,2012(1)
【基金项目】广西教育厅2010年度新世纪教改工程重点项目(2010JGZ094)
【关键词】信息素质;创新人才;民办院校
近年来,随着我国高校的连续扩招和高等教育的普及,就业竞争变得日趋严峻和激烈,要想在这种严峻的形势下顺利地就业并在将来的工作中取得更好的发展,具备良好的信息素质势在必行。因此,注重大学生信息素质的培养,特别是将信息素质培养与创新人才培养相结合,增强他们的就业选择、知识迁移和岗位转换能力,才能使他们更好地适应快速变化且充满挑战的未来社会。
一、信息素质的基本内涵
信息素质有时称信息素养,美国信息工业协会主席Paul Zurkowski在1974年由提出:利用大量的信息和信息工具使问题得到解决的技术与能力[1]。以后此定义又不断发展,多次更新。美国图书协会(ALA)在20世纪90年代提出的信息素质的即“具有信息素质的人,能够充分认识到何时需要信息,并能有效地检索,评价和利用信息”,这一定义得到较为普遍的推广和接受[2]。随着时间的推移,人们对信息素质的认识越来越丰富。现在基本的共识是:在信息社会中,信息素质是认知传统文化素养的延伸和拓展,是认知整体素养的一部分,是社会成员在后天学习和实践中形成的信息品质,是信息能力、信息意识、信息道德三方面素质的有机结合,是一种基础素质,也是一种能力素质。
二、民办院校学生信息素质现状分析
当前我国高等教育正处于由精英化教育转向大众化教育的发展时期,在很多省份本科入学率已经超过40%,民办教育(二类本科、三类本科、民办院校高专)得到了迅速发展,办学规模不断扩大,在校生人数也在急剧增加。但由于民办院校起步较晚、办学条件和师资力量相对较弱,以及大部分学生文化基础差,入学成绩普遍偏低(尤其是高职高专)等原因,导致当代民办院校大学生信息素质的现状不容乐观,主要体现在:
(一)信息意识不强
民办院校大学生信息源主要还是来自于课堂,其中大部分学生平时只忙于基础课、专业课的学习,缺乏信息敏感性。除了写论文,民办院校的学生平时一般不会就某个研究课题去图书馆查阅资料,缺乏利用图书馆资源以及网络资源获取更多知识和有效信息的意识。在多数民办院校的调查结果都表明:民办院校大学生普遍缺乏对网络丰富的信息资源产生积极的内在需求并转化为信息的获取行为;他们来图书馆多数是借文艺书消遣或者备考,上网也主要是忙于玩游戏、聊天、交友和看电影,他们不能很好地利用大量的信息资源,来开阔自己的视野,丰富自己的知识,增长自己的才干[3]。
(二)信息能力有限
信息素质的核心内容是信息能力,包括信息认知能力、信息处理能力和信息利用能力、信息获取能力四个方面。由于长期受应试教育的影响,目前,许多民办院校大学生虽对信息资源有一定认识,但其获取和利用信息资源的能力还不高,大部分学生不了解当前自己可以使用哪些信息源,对自己所学专业学术资源缺乏了解,不能有效地表达检索需求,不会运用相关的检索技巧和方法。以网上论坛资源为例,互联网上有大量对学习专业知识和提高文化素养很有帮助的专业论坛,然而《教育与职业》2007年发表的一份调查报告却表明只有0.5%的民办大学生访问过专业论坛。
(三)信息道德薄弱
随着信息技术的飞速发展,互联网的发展给民办院校学生的学习与生活方式带来了一些积极的改变,但是互联网是把双刃剑,它在使人们快速高效地获得大量信息、带来新的行为理念的同时,也带来诸多信息道德问题。本研究调查表明,有30%的民办院校的大学生不清楚“对个人隐私权的侵犯”、“对知识产权的侵犯”和“网络上的人为恶习”等属于违法和不道德范畴;10%的学生认为在网络空间中不用受道德准则和社会伦理和的制约,所以任意发表不负责任的交友或传播没有事实根据的谣言、不负责任的言论和使用不友好或攻击性语言等,反映了当代民办大学生信息道德水平等还处在一个较低的层次。
三、民办院校培养学生信息素质的主要途径
(一)规划信息素质教育方案,指导教学过程的实施
1.制订信息素质人才培养计划
计划是行动的指导,只有制订切实可行、详尽的信息素质人才培养计划,才能在以后的信息素质教育实施过程中循序渐进、有条不紊地开展具体工作。当前由于我国各民办院校院校起点不一,所具备的软硬件环境有所差别,所以在针对本校学生进行信息素质教育时,要立足于本校固有特点,实事求是,量体裁衣,并结合自身所招收学生的专业特点,制订民办院校大学生在校期间的信息素质培养计划,并和专业知识培养一起写进专业培养计划书中,在计划中要强调信息素质教育的内容主要包括信息意识教育、信息能力教育和信息道德教育这三个方面。
2.构建信息素质教育课程体系
信息素质教育目标最终要通过具体的课程体系作为教具的实施来实现,操作性强、合理、易行的信息素质教育课程体系直接影响着信息素质教育开展和实施的效果。因此,应充分考虑信息素质教育和高等职业教育的特点,本着实际、实用、实践的原则,根据信息素质人才培养目标所要求的知识、技能、能力结构,并结合当今社会的发展趋势与需求,来构建民办院校大学生信息素质教育课程体系,不但要合理选择相关课程,组织专业人员讨论完善每门课程教学的具体内容安排,还要制定出配套的教学大纲,并不断发展和完善,这样才能积极地推动信息素质教育的有效开展。
(二)深化信息素质教学改革,促进信息人才的培养
1.实施信息素质教育层次化教学
层次化教学是根据学生在不同年级段的实际需求来实施相应的教育,即立足于民办院校大学生所处的不同层次水平将其信息素质教育分为初级培养、中级教育和高级培训三个层次。初级培养是针对大一新生进行信息基础知识和信息利用基本技能的教育,着重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学习兴趣以及最基本的信息获取能力与信息接受意识;中级教育是对大二学生进行系统的文献信息检索原理、方法和技能的教育,传授其文献检索的基本原理和基本技能、数据库和网络的基础知识、计算机信息检索方法和技能,着重培养学生专业信息检索能力;高级培训是对即将毕业的大三学生进行专业信息能力综合训练教育,包括本专业的国内外重要数据库、联机检索系统介绍、网络文献资源利用技巧等,让他们掌握获取、整理、利用、评价、鉴别文献信息的技能,为毕业论文、毕业设计的撰写打下坚实的基础。
2.将信息素质教育与专业课教学相结合
传统的信息素质教育往往只注重学生理论知识的讲解,而与实际科研创新活动相脱节,达不到理想的信息素质教育效果,不利于创新人才的培养。实践证明, 信息素质教育只有和实用的需要结合起来, 在使用的过程中学习,才是最有效的。民办院校院校必须将基础学科的教育、信息素质的教育和专业课程全面整合, 将信息素质教育渗透进整个课程教学中去。各专业课程在教学过程中可多组织课程实习、课程设计和论文练习等方式, 并提供与专业教学有关的数据库及期刊,以实际案例为对象,引导民办大学生检索相关资料,训练其结合实际问题查找、选择、评价和利用各类信息,使民办院校大学生学会用信息思维方式去观察分析问题,并能够合理有效地利用信息技术去解决各种问题。通过这样的应用性信息素质教育,不但培养了民办院校大学生对专业文献的检索、组织、利用等信息处理能力,而且还锻炼了其信息研究和创造能力,为民办院校院校创新型人才的培养提供了有效方法。
(三)加强学校信息环境建设,营造良好的教育条件
1.优化图书馆的资源环境
图书馆作为民办院校院校的知识宝库,是收集和传播新知识、新信息的中心。优化图书馆信息资源建设,创造良好的信息环境,这是对大学生进行信息素质教育的前提,应重点做好以下几个方面:一是针对教学科研和民办院校生全面素质教育的需要,调整藏书结构,在保证重点学科的专业书刊收藏的同时,对学术价值、欣赏价值较高的文献进行合理选购;二是加大电子文献的采购力度,使文献从内容到形式多元化,满足大学生对文献的各种需要;三是购置大量的计算机,为民办院校大学生利用图书馆提供方便、快捷的信息检索工具和信息导航的保障,让图书馆的信息资源在大学生信息素质教育中得到充分利用;四是加快数字化信息资源的开发利用,加强电子出版物、数据库资源的建设,以便在更广泛的领域内为民办院校大学生提供信息服务,让民办院校大学生在信息获取活动中接受锻炼,不断提高信息素质。
2.加大校园网的建设力度
现代信息技术的应用必须有一定的技术装备基础,没有良好的环境条件就难以有效的提高学生的信息素质。网络教育以其开放性、灵活性,满足学生随时随地学习需求的优势,目前成为信息素质教育的重要方式,但由于受资金、技术、人力、财力等因素的限制,民办院校院校的校园网建设投入不够。作为实施学生信息素质教育的主要平台,民办院校院校应加大对校园信息网络建设的投入,使校园网深入到教室和宿舍,营造一个良好的信息环境;通过搭建网络教育平台,建设与组织信息素质网络教育资源,使民办院校大学生在网上阅览教学内容,提交作业,或通过论坛发表自己对课程的理解;他们在学习过程中遇到的问题也可通过电子邮件、虚拟咨询台等方式得到教师的解答[4]。网络信息素质教育不仅可使民办院校大学生在相同的时间内接受到更多的信息,而且还有助于他们独立制订学习策略,掌握学习方法,有助于民办院校大学生创造性思维的培养和智力潜能的开发。
【参考文献】
[1]孙建军,成颖,张玲玲.信息素质教育研究进展[J].情报学报,2003,22(2): 251.
[2]白雪冰.高职院校高专院校学生信息素质教育研究[J].教育与职业,2009 (33):190-192.
创新创业教育作为职业教育中一种新的人才培养模式,在20世纪70年代末西方发达国家早已开始了有益的探索。在国际上,许多国家直接把职业教育培养目标定位为培养创新创业人才。而中国在2010年的《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明确提出要把推进创业教育作为今后十年提高人才培养质量的重要举措。
开展创业教育不单解决‘大学生就业难问题’,更重要的是为‘大学生未来生活的准备’,是学校提高人才培养质量的新战略。要实现这个目标,就要探索一种贯穿创新创业教育的高职教育模式才能够实现。这种“柔性教育模式”,是指以满足不断变化的社会和经济的客观要求和培养学生未来适应能力。在以此为宗旨的教学计划、教学实践内容、教学管理和教学方式以及学校所能协调的所有社会资源。这里的“柔”是相对“刚”而言,它强调的是创新创业教育的弹性和灵活性,强调个人创新创业潜能的开发和应对世界变化的能力。
一、构建贯穿创新创业理念的柔性的专业课程体系
在目前的高职教育中创新创业教育还未成体系,教材也相当缺乏。已有的创业教育模式多数还停留在传统就业指导课或职业生涯规划课之中,缺乏就业指导内容个性化、指导方式和环境多元化方面的研究。还没有从全程化的角度对就业教育课程体系的布局进行探讨,那么怎样在各专业既有的课程体系内切入创新创业教育并体现在人才培养方案中是一个系统工程。
如何建立学生以三年学习过程为期的创业教育实践体系是高职创新创业教育的一个新的突破。高职教育的特色之一是“能力本位”而不是“学科本位”,是培养面向生产、服务、建设、管理等第一线需要的高素质技能型人才。这本身与创新创业教育的观念是契合的,但很多高职院校的创业教育沿用了本科院校的模式,教育方法不多,途径单一,没有结合高职院校特色和高职学生技能特长。所以近年来高职课程的改革也多采取了强调校企合作,要求“课程与岗位对接,项目导向,教学一体的”模式。
这就要求创新创业课程必须要进入高职课程学分体系,并与专业核心课程灵活地形成对接。比如,公共课里就应有一些固定的创新创业课程作为基础,专业必修课里至少要有一门与学生未来就业岗位对接的核心专业课程,要与创新创业课程进行衔接。方式可以是在教师的指导下,就专业方向与一个小组共同完成一份创业计划书,一个专业可以在几门核心必修课中形成不同的创新创业小组,除了每门课的成绩外,每个学生必须交一份创业计划书。作为激励机制,凡参与有关创新创业比赛获得奖项的学生,可以兑换必修课相应的学分。
二、建立面向学生开放的柔性的创新创业教育实践平台
实践出真知,创新创业教育最大的特点是实践。大学生作为实践中主体,“以人为本,一切为了学生”成为很多学校的口号,我认为应该以更加开放的心态为学生服务。具体可以有几个方向来解决学生创新创业教育实践问题,1、每所高校各种部门都有各专业老师负责学生实践工作。能否让学生有组织的全面参与到这些部门服务和管理中去,有专业或部门的老师做指导,学生也可通过一段时间的实践参与并讨论改善这些服务,同时形成相应的实践报告;2、向学生全面开放学校投入的各专业校内实践基地;3、公示各专业的校企合作企业开放校外实践基地时间;4、学生自主创业形成的实践社团组织等。
应柔性的整合学校各种资源,因地制宜的搭建学生实践平台,科学合理、高效的利用各种方法为学生的实践创造机会。
三、形成内外、专兼结合,校企行政互动的柔性创新创业教育教师机制
创新创业教育的难点在教师,没有实际操作经验的教师,单单对学生讲书本论书本,光进行理论性教育是不行的。对于创新创业教育来说,是否成立企业只是一种外在形式,其内在所承载的流程、体验,甚至是可能面对的挫折与考验来说,才是创业教育所需的真正内涵。而这些是我们专业教师所不能给予的,我们应完善创业教育师资的引进制度,学校应有专项经费来支持这项工作,应有计划有步骤地从企业引进具有创业和管理经验的专业培训人士或聘请有影响力的经济管理专家、工程技术专家、政府部门官员、成功企业家和风险投资家等作为大学生创业教育导师。这种方式可以使创业教育开展更生动活泼、更贴近现实,但还是要以为本学校的教师为主,加强对现有教师的创新创业理论知识培训,提高教师的理论素养;派教师到企业实践或兼职,掌握企业运作、管理的第一手资料,体验创业过程,提高创业教育能力;组织教师参加创业组织、协会的活动或企业家交流创业经验的活动,获取创业教育、教学的新材料和新信息;鼓励教师开展创业教育研究,激发他们对创业教育的兴趣,达到“以研促教、教研相长”,从而提升教学质量。在与系部各专业进行深度合作的企业中开展教师的专职互动也是一种有效的方式,学生在专业方面,也应该与合作企业商量一种鼓励机制。
师资来源的不同固然带来鲜活的课堂内容和体验,但也会带来教学内容、教学时间安排、教学地点等方面的问题和矛盾。所以如何灵活应对,统筹协调都需要教学管理部门柔性的安排。
四、培育柔性的创新创业教育校园文化
关键词大学生就业指导 思想政治教育 高等教育
随着我国高等教育大众化历程的发展,高等教育招生规模的不断扩大,高校毕业生的数量急剧增加,市场的就业形势日趋严峻,大学生的就业问题超越了教育范畴,逐渐成为受人关注的社会问题。
就业指导是帮助择业者充分了解自己的个性特点,在了解了社会不同职业对于其岗位的要求后,再根据个人自身的个性特点,选择适合自身职业的一个过程。
就业指导课程作为思想政治教育系列一门体现综合素质教育的课程,该课程的开设影响到大学生心理逐渐成熟及以后成才,顺利实现大学生毕业后适时就业,完成社会中合理的人力资源分配,促进社会的发展,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同时也是解决大学生就业难题过程中的重要措施。
在当前的社会背景下,大学生就业指导工作的开展,越来越受到教育工作者的重视。本文首先介绍该课程产生背景,在此基础上介绍教学过程中的方法及案例,最后进行小结。
1就业指导课程的开展
我校就业指导课程的开展始于2008年,当年毕业生人数达到历史新高。课程当初的开展,在学生中的反响并不强烈,原因在于学生没有经历过走向社会、找工作等现实问题。
1.1课程的开设
在研究了国内就业指导课程内容的基础上,总结我校实践就业课程教学的不足,充分进行教学计划的调整。构建出符合我校(应用型本科)实际的就业指导课程教学体系。
(1)大一阶段课程: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16学时)。
(2)大四阶段课程:大学生就业形势与择业技巧(8学时)。
本课程一年级就在学生中开展,首先帮助学生怎样正确认识自我,逐步了解社会需求与职业设置状况,尽快适应高中后的大学生活,树立明确的个人目标,指导学生对于职业生涯规划如何去做,理解所设立课程的内容,制定出适合自己的职业生涯规划,采取积极手段逐步实践完善自己的规划。
课程(1)的主要内容:初步认识自我、了解认识社会、职业锚的指向、职业素质测评机制、职业生涯规划、时间管理、工作世界观认知等。
在大学学习生活开展的同时,引入职业生涯规划,可以纠正当前学生离开高中就放羊的状态,用实际案例结合新生学习生活,逐步指引学生走上正确的目标道路,大学的学习内容相比于高中更加丰富,专业性较强,除了要学好课内知识,其他方面的知识也需要学习积累,一下脱离了集中管理的模式,有的同学非常不适应,自制能力欠缺的学生出现自由散漫的现象,就不足为奇了。从课程的开始,就帮助同学在大学的学习生活中,靠自己以及老师,克服上述困难,逐渐接近自己的目标,并不断为之努力。
学校也在适当的时候,开展职业生涯规划创新创业大赛,充分展现当代大学生的风采。
课程(2)的主要内容:就业形势与政策、职业素养、个人简历的制作、面试礼仪、大学生自主择业与创业等。
在毕业前夕,进行就业形势与择业技巧的授课,可以帮助学生在短时间内掌握就业与创业过程中的理论知识,及相关的政策与法规;导师在授课过程中可以指导、帮助学生,学习基本的求职知识,为将来的就业与创业提前做好准备,提升个人步入社会的就业竞争力。
1.2课程的教学过程
对于一年级大学生来说,“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课程的开设,在教学过程中,首先要学生进行自我探索与认识自我,适时引入职业锚的概念,能够让学生在认清自己的同时,对自己的职业方向有所确立;在确定了自己的目标后,引入探索认识社会的概念,对于确定好的目标,需要具备怎样的职业素养等问题,有针对性的指导;职业生涯规划好后,怎样实现规划目标,其时间管理也很重要,教育学生在大学生活初期,养成合理利用r间,完成既定目标的习惯;教育学生从虚拟的游戏世界走出来,面对现实世界,推销自己,建立正确向上的世界观等。
在二、三年级的断档期,教育学生养成帮助同学的习惯,树立相互合作、团队完成任务的信念;学校适时开展大学生创新创业计划大赛,开拓大学生视野,逐步训练学生的人际沟通、团结合作能力;团队任务的完成,可以训练团队人员,自我协调分配工作,锻炼同学的组织领导才能、沟通协调能力等,在完成创新创业计划书的过程中,可以实现走出校园,步入虚拟社会,达到提高大学生综合素质的目的。
四年级大学生,“就业形势与择业技巧”课程的开设,先把学校的就业形势与择业范围做个介绍,详细讲解就业形势与政策,对于学生上课过程中提出的问题,用往年就业案例进行详细讲解;在讲解如何找工作的过程中,重点讲解个人简历的制作和面试礼仪,怎样将自己推销出去,是一门很有学问的艺术;在工作过程中,基本职业素养的体现,可以为毕业生在工作岗位上,为将来的职业提升有很大帮助;在最后,讲解大学生自主择业与创业的相关知识,为某些同学在自主创业过程中,排忧解难;学校还定期举行毕业生双向选择招聘会,进一步解决学生的就业难问题;大学生创新创业项目孵化中心,也为同学提供有力的扶持与帮助。
1.3课程教学在学生中的反馈
从一年级开展课程教学以来,刚入学的学生中,感到茫然的学生逐渐减少了,从综合大作业的完成情况来看,学生基本完成了自我认知及时间管理的规划,心理调节能力有所增强,学校定期完成大学生心理健康测试,掌握学生心理情况的第一手资料,针对问题学生积极安排心理疏导,定期回访。
中期的断档期,由班级辅导员完成后续工作,双师型班导,可以很好的解决在此期间学生出现的问题。
毕业前的课程,为学生进一步确定自己的目标,及向目标如何努力,提供有力保障,其中面试礼仪的内容,可以很好地应用在学校举行的双向选择招聘会上,为即将步入社会走向工作岗位的同学,提供一个很好的平台保障。学生对于课程内容的评价,可以提高自己的综合个人素质、沟通技巧及职业素养。在毕业前教会大学生如何调整个人心态与期望,就业过程中的社会与企业选择,积极调整自我适应社会,调整心态适应环境。教会同学初入职场,在缺乏专业从业经验的情况下,抱着学习的态度,脚踏实地,由头开始,踏踏实实地从最基层逐步成长,找准自己的人生目标与发展方向。
2学生的思想政治工作
大学生的思想政治工作,在日常教学过程中也是必不可少的组成部分。就业指导课程的开展,为学生思想政治工作的开展,提供一个平台,利于与学生沟通,便于后续工作的积极开展。
2.1思政与就业的结合
为了帮助学生在大四年更好规划人生,从大一到大四每年制定目标方案并且实施,有利于学生认清就业目标,看清就业形势,扩宽就业途径。与大四的就业课程紧密结合,用最通俗易懂的方式理解课程,熟悉就业政策和方阵,吃透就业程序,用最短最快时间完成自己的就业目标。
【关键词】三个课堂 融通 创业训练营 教育模式
【中图分类号】G【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0450-9889(2013)05C-0173-03
创业教育是创业的启蒙教育,旨在激发学生的创新思维和培养学生的创业实践能力。我国创业教育起步较晚,1998年清华大学举办第一届大学生创业大赛拉开了中国大学生创业大赛的序幕;2002年教育部确定中国人民大学、清华大学、北京航空航天大学、黑龙江大学等8所高校率先进行创业教育试点。其中,北京航空航天大学的创业教育重在培养学生的科学精神和人文素养,提倡失败案例挫折教育,建立跨地区的大学生创业实践基地;黑龙江大学创业教育面向全体学生较早地结合专业,以“学分制”进行创业系统教育,并设立学生科技文化创业园,文化创新点多;各具特色的创业教育给试点高校带来了创新和活力。
在试点学校成功经验的基础上,2010年教育部成立高等学校创业教育指导委员会,将创新创业教育纳入教学主渠道面向全体大学生开展教育。2012年《教育部关于印发〈普通本科学校创业教育教学基本要求(试行)〉的通知》和《教育部关于做好“本科教学工程”国家级大学生创新创业训练计划实施工作的通知》,对新时期高校创业教育提出了新要求:要面向全体大学生开展普及性创业教育,使学生认清当前国民经济、区域经济和行业发展形势,了解国家鼓励扶持大学生创业的法规、政策,增强创业意识,树立创业精神。为此,许多大学和高职院校均逐步开展了各种模式的创业教育。经过多年对高职学生创业教育的研究和探索,笔者认为高职院校的创业教育可推行三个课堂融通的创业训练营教育模式。
一、三个课堂融通的创业教育模式概述
创业教育是一个有机整体,其内容包括培养学生树立创业意识和创业精神、形成创业知识结构、提高创业技能等,是素质教育的深化和发展。为此,创业教育应面向全体学生并贯穿于整个大学教育过程。学生是科技创业大军中的有生力量,学生创业有利于加快建立以企业为主体、市场为导向、产学研相结合的技术创新体系,有利于推动社会经济发展,适应建设创新型国家对人才和科技的要求。全面推进高职学生的创业教育,可以从第一、第二、第三课堂的融通入手。
(一)第一课堂。第一课堂是教师按照教学大纲、教学计划要求,在课堂内组织的以系统传授学科知识为主要内容的课堂教学活动。在创业教育第一课堂中,可考虑在全校范围内开设职业指导课,包括职业生涯规划、职场礼仪、创业意识等模块内容,其中创业意识要结合职业生涯规划放在第一学期开设,以培养学生的创业意识和创业激情。第二学期开设创业指导课,让有创业意识和创业激情的学生学习创业各环节的知识和技能,对适合自主创业的专业如电脑艺术设计、物流技术、汽车检修技术等可适当以专业拓展课方式开设创业指导课。为拓宽学生知识面、满足学生创业知识和创业技能的更高要求,学校可用选修课方式增加创业课程群,如基础会计、市场营销、人力资源管理、网络创意营销、合同法、演讲口才训练等创业通识、创业技能和创业实训类课程。在强化基础知识和专业知识学习的基础上,保证创业教育、专业教育和基础知识学习的连贯性,完善学生创业所需的知识结构。第一课堂课程体系如表1所示。
第一课堂的创业教育在师资配备上,可设立由创业课程专职教师、经济管理类专业教师组成的创业教育师资团队。创业指导课程一般由SYB(劳动部与国际劳工组织Start Your Business项目)、KAB(与国际劳工组织Know About Business项目)等专职教师组成,经济管理类选修课一般由经济管理专业教师组成。
(二)第二课堂。第二课堂是在教师指导下,学生在校内自主组织开展的将第一课堂的知识转化为专业技能的学习、学术、科技、文体活动。第二课堂是学生素质教育的重要载体,是课堂教学的延伸和补充,有效开展第二课堂可开阔视野、愉悦身心、锻炼能力、积累课堂讲授以外的丰富知识与经验。如每年定期举办创业明星讲座和企业家论坛、组织学生参加各级各类创业大赛、每年定期举办创业者和企业家沙龙、举办学生创业社团、开展学生创业社会实践和创新创业科技活动、建设创业教育成果展厅、建立创业教育网站等多形式、多层次的课外活动,从而达到培养基础扎实、适应性强、素质全面的创业型人才教育目标。
(三)第三课堂。第三课堂是在教师组织与指导下进行的、旨在全面提高学生实践能力的课外实践活动。创业教育的第三课堂,重在开展学生体验式的创业实践活动,如承办校内外大型活动、每年由学生创业社团组织定期在学校内开展“创业实践活动周”,让有创业想法的学生通过在校内售卖商品体验真实创业过程;从创业大赛中选拔优秀创业选手,进驻学校科技创业园区,将学生创业计划在校园实体店中充分实践;组织有网络创业愿望的学生开淘宝网店等。学校要积极与社会企事业单位共建校企联盟、科技园区、创业园区、创业项目孵化器,为学生开创校内外创业实践基地和创业基地,开展学习参观、市场调查、成果转化、企业创办等创业实践活动。创业教育第二课堂和第三课堂开展创业活动见表2所示。
创业教育第二课堂的师资队伍通常由团委组织活动的老师、各系辅导员和校外知名专家、学者、企业家组成,创业活动指导教师通常在社会调查、社会实践、科技创新、学生社团、志愿服务、勤工助学、文艺体育等活动中负责对学生创业团队提供创业辅导。第三课堂的师资主要聘任国内外知名专家、学者、企业家和与学生创业相关部门、行业领导担任创业导师。
(四)三个课堂融通。学校创业教育的第一、第二、第三课堂是相互关联、互相补充的融通模式。
第一课堂:在职业指导课“创业意识”部分重点激发学生的创业意识,宣传创业教育模式;开设创业指导公共修课,给有创业意识和创业想法的学生系统讲解创办企业各环节和流程,引导有成熟创业项目的学生参加市场营销、人力资源管理、财务会计、工商税务知识等后续专业选修课的再学习;创业指导课程结束时要求学生每3~5人组团共同完成“创业计划书”。
第二课堂:举办“创业计划书”创业大赛,由老师推荐、指导在创业指导课中的优秀“创业计划书”作者直接参加校内或校外的“创业计划”大赛;组织“创业计划大赛”优秀选手参加企业家沙龙交流活动、组织社会经验和创业经验不足的学生定期开展假期社会调查和创业素质拓展训练。
第三课堂:对创业激情高涨的学生,可通过定期开展校园“创业实践活动周”活动,通过在校内摆摊等实物买卖交易活动加强学生创业实践体验;允许并奖励“创业大赛”优秀选手在学校创业园内免费创业半年;对有网络创业意向的学生,鼓励其开设淘宝网创业。
通过三个课堂的融通,让创业教育贯穿学生在校期间的各个学期、各类活动中,可有效营造浓厚的创业教育氛围,开阔学生的创新创业视野,增强学生的创新创业能力,实现培养创新创业型人才的教育目标。
二、开展体验式的创业训练营教育
创业教育是以培养创新创业型人才为价值取向的创新理念教育。但创业教育不应该是在思政课、就业指导课上“说教式”的思想教育,而是一种创业能力的训练。学校创业教育应根据学生个性特点、专业背景、志趣爱好的不同进行有针对性的技能训练和创业实训。
(一)课堂教学训练。创业教育应采取导师制和小班制的课堂教学,从而可对不同学生加强针对性的指导和训练。创业教育课堂教学应采用“以学生为中心”的案例分析、小组讨论、角色扮演、头脑风暴、游戏等互动参与式教学法,通过让学生“说一说、做一做、写一写、听一听、看一看、议一议、演一演”的训练,让学生最大限度展示自己动脑、动手实践的才能。例如案例分析法让学生分小组进行分析和讨论,在集体发言中发表自己小组的建议和方案,训练学生思考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头脑风暴法可以无限制地让学生自由联想和讨论,训练学生产生新观念或激发创新设想的创新思维;小组讨论法给学生营造良好的与人沟通交流氛围,训练学生演讲和语言表达能力。创业教育应提倡从以知识传授为主向以能力培养为主转变、从以教师为主向以学生为主转变、从以讲授灌输为主向以体验参与为主转变,养成学生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学习的良好习惯。
(二)课外活动训练。课外活动是在课堂教学以外进行的活动,与课堂教学相比课外活动具有很强的实践性。创业教育课外活动如创业讲座和论坛、各级各类创业大赛、创业者和企业家沙龙、学生创业社团、创业社会实践、创新创业科技活动、建设创业教育成果展厅、建立创业教育网站、创新创业团队评比答辩、校园十大科技创新创业风云人物评选等活动的组织开展,可让学生在亲自参与、组织、设计各项活动的实践中,训练学生的知识应用能力、社会交往能力、实际工作能力、组织协调能力、随机应变能力等,积累与创业活动有关的社会经验,为学生今后创业和走向社会、适应社会、认识社会打好基础。
(三)创业实践训练。创业是一项高风险的活动。由于创业环境的不确定性、创业机会与创业企业的复杂性、创业团队与创业投资者能力的有限性,创业者在创业过程中通常会面临盲目选择项目、缺乏创业技能、社会资源贫乏、核心竞争力缺乏,以及资金、管理、竞争风险等方面的问题。因此,在校学生在选择自主创业前,可充分利用学校创业实践训练平台,在老师指导下进行创业实践训练,如通过校内创业园、创业活动周、淘宝网店等方式开展创业训练行动。学校可通过为学生提供政策扶持、项目推荐、专家指导、法律援助、小额贷款等配套服务,让创业条件成熟的学生通过创办小微企业的实战训练,有效积累创业经验、规避创业过程中的各种风险。
综上所述,三个课堂融通的创业训练营教育模式,通过创业教育与专业教育相结合、与实践教育相结合、与学生理念教育相结合、与校园活动相结合、与就业指导相结合,让创业教育贯穿学生在校期间的各个学期、各类活动中,可有效培养学生的创业意识、创业精神;通过理论教学和实践环节训练,强化创建企业的知识与技能训练,可有效提高学生把知识、技术转化为财富的创业能力,培养一大批既懂科技又懂市场的高层次创新创业型人才。
【参考文献】
[1]杜安娜.名牌大学创业班:培养企业家的黄埔军校[EB/OL].(2009-03-17)[2013-01-01].http:///
20090317/n262844592_1.shtml
[2]梁国胜.中外教育专家:中国大学生创业教育将逐渐升温[N].中国青年报,2007-11-06
【基金项目】“广西高校优秀人才资助计划”课题(桂教人[2011]40号)
【关键词】 创新创业教育;专业教育;融合模式
一、创新创业教育、专业教育
创新创业教育是20世纪70年代后期西方国家提出的一种新的教育理念,以培养具有创业意识、开拓精神和创业能力的开创型个性的人才为培养目标,将研究、教育、商业训练结合起来,通过研究、模拟演练,培养学生创新创业的意识、心理品质和创业能力,为从事商业、企业活动和就业做准备。经过近三十年的发展,创新创业教育理念及创新创业教育体系深入到西方教育体系中,得到广泛的推广、深入和发展,形成了比较规范、完善的创新创业教育模式。
在我国,创新创业教育还处于起步、摸索阶段。我国高校开展创新创业教育存在着急功近利、目标不明确、定位不合理的状况,导致创新创业教育的效果不理想。我国高校创新创业教育的总体目标应是培养大学生的良好素质,使之适应变化发展的社会需求。围绕这一总体目标可以分解为如下三个具体目标:第一是培养学生创新创业意识和良好的心理品质;第二是锻炼、提高学生的综合能力;第三是进一步缓解就业的压力。只有目标明确、定位合理,才能引导创新创业教育健康发展,收到良好的教育效果。
专业教育也称为专门教育或专门学,其以通识教育为前提基础,通过系统教授专业理论知识和实际专业技能训练,在某一特定的领域达到特定水准的教育。专业教育集中体现专业特点的中心组成部分,有一定的职业倾向性,且与未来实际工作常有接口部分。专业教育的目标是培养适应社会需求的专门人才。多年来,我国高等教育以专业教育为主,为各行各业培养了大批专门人才,专业教育得到规范发展,形成了比较系统、完善的专业教育体系。
二、创新创业教育与专业教育的关系
创新创业教育与专业教育是密不可分的,二者相互联系、相互补充、相互渗透、相辅相成。
首先,创新创业教育与专业教育的目标是一致的。无论是专业教育还是创新创业教育都是高等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教育的总目标都是为了培养适应社会需求、为经济建设服务的高级人才。教育目标的一致将二者紧密地联结在一起。
其次,专业教育可以说是创新创业教育的基础。创新创业多是在专业领域内开展的,需要有一定的专业支撑,良好的专业教育为日后的创新创业奠定基础。因此,创新创业教育应在专业教育的基础上开展。当然,这也不是绝对的。
再次,创新创业教育起到强化、促进专业教育的作用。通过创新创业教育,一方面培养学生创新创业的意识和心理品质;另一方面促使学生理论联系实际,将所学知识运用到实际中,产生专业学习的实际需求,进一步激发学生专业学习的兴趣,增加专业学习的动力,强化专业教育。实际上,创新创业教育是一种在整个教学过程中促进学生全面协调发展,并在此过程中启迪学生思想智慧、培育学生创新创业精神、发展学生个性品质、锻炼学生多种能力的教育。因此,创新创业教育完全可以融入现有的专业教学体系中,以基础知识和专业知识课堂教学为实施载体,在专业教学中渗透创新创业的意识,训练学生综合能力,提高学生整体素质,达到高等教育的最佳效果。否则,离开专业教育而谈创新创业教育容易成为空谈。
然而,目前关于创新创业教育的理论研究往往撇开专业教育,将创新创业教育独立于专业教育之外进行研究。此外,高校创新创业教育实践往往局限于单一的、独立的操作层面和技能层面,从而导致创新创业教育与专业教育和基础知识学习的脱节,导致对创新创业教育认识和理解上产生误区,似乎创新创业教育独立于专业教育,与专业教育关系不大。这种误解容易导致在教学实践中将专业教育与创新创业教育孤立、自成一体、相互冲突,削弱各自的教学效果,失去整体效应。 因此,研究创新创业教育关键是如何将创新创业教育与具体的专业教育结合起来,将创新创业教育渗透到具体的专业教育中,培养具有创新创业素质的专业人才。
三、创新创业教育与会计学专业教育的融合模式
由于高校人才培养目标定位不同、学科及专业特点不同,创新创业教育与具体的专业教育融合的模式不同。各高校、各专业应根据本校、本专业人才培养目标定位、学科专业特点研究创新创业教育与专业教育融合的模式。笔者根据多年的会计学专业教学及近几年指导“挑战杯”大学生创新创业活动体会认为,要达到创新创业教育与会计学专业教育较好地融合,应从以下几方面加以研究探讨。
(一)教育理念的融合
即将现行的会计学专业教育理念与创新创业教育理念相融合。观念、意识支配行动,正确的教育理念引导正确的教育活动行为。高校在会计学专业开展创新创业教育过程中,要正确认识会计学专业教育与创新创业教育的关系,去除传统的、单一的会计学专业教育的理念,树立融会计学专业教育与创新创业教育于一体的教育理念,在会计学专业教育过程中,始终渗透创新创业教育理念。只有做到教育理念的融合,才能做到会计学专业教育与创新创业教育教学实践的协调、配合,达到二者较好地融合,实现高等会计教育的目标。
(二)人才培养目标的融合
即将现行的会计学专业人才培养目标与创新创业教育人才培养目标相融合。人才培养目标是高校专业人才培养的原则和方向,是高校专业人才培养所希望实现的结果,对高校专业人才培养活动起着导向作用。不同的高校、不同的专业其人才培养目标各不相同。就会计学专业而言,有的高校以培养应用型会计人才为主,有的高校以培养研究型会计人才为主,还有的高校以培养兼具研究型和应用型的会计人才为目标。普通本科院校多以培养应用型会计人才为目标。尽管各高校会计学专业人才培养目标不同,但有其共同之处――均强调政治素养、业务素养和职业道德素养,其培养目标通常表述为:培养德智体全面发展、业务能力强、职业道德好,能够适应我国社会经济发展需要,能在企事业单位、会计师事务所、经济管理部门、学校、研究机构从事会计实务工作和本专业教学、研究工作的高级专门人才。从现行的会计专业人才培养目标中,体现不出创新创业教育的培养目标,不利于创新创业教育活动的规范、持久开展。因此,应调整现行的会计学专业人才培养目标,将创新创业教育的目标融入到现行的专业人才培养目标中,在会计学专业人才培养目标中体现创新创业教育的目标。比如,在现行会计学专业人才培养目标基础上加入“培养具有创新创业意识和创业能力”等相关描述,体现出创新创业教育的目标。人才培养目标明确、定位合理,便于引导会计学专业教育和创新创业教育活动的开展。
(三)课程体系的融合
即在现行的专业课程体系内增加创新创业教育的课程。目前,许多高校开展创新创业教育只停留在课外模拟演练阶段,在课外环节进行,而且是围绕各省、国家“挑战杯”大学生创新创业计划竞赛组织进行,多处于被动、临时应付、不规范的发展状态。创新创业教育课程还没有纳入到课内环节,没有纳入到教学计划(培养方案)体系内,还没有形成比较完善的课程体系。导致开展大学生创新创业教育活动与专业教育课程冲突,创新创业教育得不到保障。
笔者认为,创新创业教育课程体系设置应围绕人才培养目标定位与专业课程体系设置紧密结合起来,考虑课程内容的前后衔接、连贯及过渡关系。在会计学专业开展创新创业教育其课程设置应仿照会计学专业课程设置,分为理论课模块和实践课模块,划分为课内环节和课外环节。理论课模块课程主要讲授创新创业基本知识、介绍成功人士创业经历等,与会计学专业基础课同时开设,可设在大一、大二学年度,采取课内讲授与课外专题讲座相结合的形式,达到开启、培养学生创新创业思维意识、了解创新创业基本常识的目的。实践课模块主要是开展大学生模拟创业活动,可结合省、国家“挑战杯”大学生创新创业活动竞赛进行,最好安排在会计学主干专业课之后,也可与主干专业课的授课同时进行,应设在大三下学期和大四学年度课外环节,主要采取模拟演练、专题讲座的形式,达到培养学生创新创业的心理品质、锻炼学生各种能力(包括分工合作能力、团结协调和组织能力、理论联系实际并运用专业知识处理相关问题的能力、书写及作品包装能力、形象和语言表达能力、及至心理承受能力等)的目的。通过理论课模块和实践课模块、课内环节和课外环节相结合,规范、完善创新创业教育课程体系,将其融入到专业课程体系内。
(四)教学内容的融合
在课程体系融合的基础上注重授课内容的融合,将创业教育内容与专业教育内容紧密结合起来。比如,创业教育的基本途径和形式是开展大学生模拟创业活动,大学生模拟创业活动的最终成果通过书写制作的作品――“创业计划书”体现出来,创业计划书实际上就是可行性分析报告,其主要内容包括:执行总结、产业背景、市场调查与分析、公司战略与营销策略、经营管理、管理团队、融资与资金运营计划、财务分析与预测、关键风险与问题等,其中融资与资金运营计划、财务分析与预测等内容与会计专业知识有密切的联系,是会计、财务管理专业知识的具体运用。因此,在讲授会计专业课程过程中,注意将专业理论知识的学习与创业活动连接起来,将专业教育内容与创业教育内容融合在一起,可促使学生理论联系实际,激发、调动学生专业学习的兴趣,收到较好的教育教学效果。
(五)考核方案的制定和完善
考核方案包括对学生创新创业教育课程学习效果的考核和教师相关工作量的考核。目前,许多高校开展创新创业教育其教学考核还不够规范。对学生的考核,有些学校适当给予点学分,有些学校则没有考评,全凭学生课余自愿参与。对教师工作量的考核,有些学校对参与指导创新创业教育活动的教师给予折算一定的工作量,有些学校对获奖项目的指导教师给予适当奖励,有些学校则没有任何考核,教学评价体系处于不规范状态。对创新创业教育课程的考核评价应同专业课程考核评价一样要规范、完善,而不能敷衍了事。由于创新创业教育自身的特点――形式灵活多样、模拟演练和实践环节多、难以统一评价标准、难以量化等,制定考核评价方案要灵活、恰当,以有利于学生发展为标准,采取多元教学评价体系,激发学生的创新欲。
(六)师资及教学管理保障
在创新创业教育师资保障方面,应从校内教师资源和校外教师资源两方面进行建设,以校内师资为主,校外师资为辅。校内打造创新的教师队伍,保障学生正常的创新创业教育授课,带领、指导学生进行模拟演练;校外师资主要是聘请创业成功人士来校给学生作专题讲座,对模拟创业演练活动给予相应指导、点评。本校近几年在“挑战杯”大学生创业活动中采取校内教师指导为主、校外专家指点为辅的方式,收到了良好的创业教育效果。在师资保障的同时,在教学管理等方面加以保障,制定、完善相关的教学管理规章制度。
总之,高校是专业人才培养的摇篮,高校专业人才培养通过制定、执行具体的培养方案来实现,包括人才培养目标定位、课程体系设置、教学管理配套规章及流程、师资建设保障等。要达到创新创业教育与会计学专业教育较好的融合,必须做到上述人才培养方案方方面面的融合、协调及保障,将创新创业教育完全融入到专业教育中。只有这样,才能达到创新创业教育和专业教育的最佳效果。
【参考文献】
[1] 高凤莲.会计学专业学生创新能力培养[J].会计之友,2005(5).
[2] 彭云飞,徐循. 高校创新创业教育需要认识的几个问题[J]. 湖南师范大学教育科学学报,2004(9).
[3] 田玲.专业教育的界定及跨学科理论基础[J].清华大学教育研究,2008(6).
会计专业的创新创业教育要区别于纯粹的创业教育,培养专任能力的同时融入创新精神与创业能力的培养,提高自我创业的意识。首先,会计职业有较强的专业性,通常会计职业能力是指会计人员从事会计职业应具备的处理有关业务的综合工作能力,称为会计基本职业能力(也称专业能力)。但随着我国经营环境日益复杂,社会职业岗位的内涵不断外延。高职财会专业不单培养纯粹的会计职业人,更是培养要发展的社会人。会计职业能力由局限于胜任某一会计职业岗位具体工作的会计基本职业能力外延到会计综合职业能力(也称关键能力),这一能力已经超出了职业知识与技能的界限,是适应日渐复杂多变的财务环境和财务问题对会计人员判断力及创新思维提出的更高要求。其次,会计客观严谨的职业性格会让学生进入误将“严谨客观”视同“墨守成规,缺乏创新”的思维误区,无形中抑制了学生潜在的创新能力,因此更需要加强创新创业教育。再次,当前就业形势严峻,会计专业学生就业压力越来越大。创业教育可以缓解就业压力,近年来受到社会各界的高度关注,也成为高等教育改革和发展过程中兴起的一种新的教育理念,尤其2015年《关于深化高等学校创新创业教育改革的实施意见》的,使得培养专业基础过硬并且具有创新创业的意识与能力的新型会计专业人才迫在眉睫。
二、基于会计职业能力视角加强创新创业教育的可行性
创新创业教育并非让所有的学生毕业后都去创业,而是重在优化学生的知识结构、培养创新精神和创业意识、训练创造性思维、提高创造性实践能力[1]。在会计职业能力培养中加强创新创业教育有很强的可行性。首先,会计专业教育的核心是通过专业知识的教学,让学生掌握各种经营管理的知识和理念,而这些知识很多在创业实践中会得到应用,是创业者必备的创业基础。会计专业能力如果说是显性能力,那么关键能力可以说是隐性能力,专业素质的高低是培养隐性能力的前提,会计职业能力的培养为创新创业教育提供了依托。其次,会计专业的学生除了专业学习掌握创业所必须的理论知识和技能外,还要深入企业参加各种模拟实训等社会实践,为开展创业教育提供了得天独厚的社会资源。再次,在学生职业能力培养的过程中融入创新创业教育,可以升华和提高学生为人处事、创新创业、职业胜任等综合能力。
三、基于会计职业能力视角的创新创业教育路径与策略研究
对各高校当前创新创业教育现状进行分析,发现人才培养中普遍存在创新创业教育脱离专业教育、人才培养目标定位不合理,课程体系不健全,教学方式方法单一等问题,这大多数是和会计专业教学模式未充分结合当前实际需要有关。基于会计职业能力视角的创新创业教育必须在现有的会计教育模式上进行改进,将创新创业意识的培养与会计职业能力培养相结合。会计的教育模式主要是解决如何培养符合实际需要的会计人才,主要由会计人才培养目标、课程体系、教学方法、考核方法等内容构成。因此基于会计职业能力视角的创新创业教育的路径主要是改革上述四个方面,并提出相应改革策略[2]。
(一)改革会计人才培养目标
高职教育的意义在于培养技能应用型人才,强调其职业性,这是基本定位。培养学生掌握会计专业知识与技能,获得知识更新与再学习的能力是当前高职会计职业能力培养的目标,尽管各高校会计学专业人才培养目标不同,但我们会发现,创新创业教育的内容在现有的培养目标中得不到体现,约束了创新创业教育活动的进展。所以需要对会计专业人才培养目标加以调整,在已有的人才培养目标基础上加入提高创新创业意识和创业能力等相关描述,使创新创业教育的目标得到体现。明确、合理的人才培养目标定位才能引导会计学专业教育和创新创业教育活动顺利开展。因此高职院校会计专业人才培养目标需重新定位为:培养面向中小企业财会一线岗位,掌握各岗位业务,熟悉会计理论知识与操作技能,具备一定的创新意识、创业精神和创业能力,有职业生涯发展基础的高素质技能型会计人才。
(二)改革课程体系
会计职业能力的培养要以合理的知识结构为前提,要通过完善课程体系得以实现。基于会计职业能力视角的创新创业教育的课程体系,需要在改革课程体系的同时考虑创新创业教育内容的融合,设置的基本思路如下:1、提高基础课比重,加强通识教育。基础课分为公共基础课和专业基础课。公共基础课能提高学生的人文素质和体能素质,促进学生职业能力的形成。公共基础课应与时俱进,注重多种学科间的相互渗透,形成由自然科学、艺术修养、经济管理、人文社科等不同学科知识融合而成的结构合理、内容丰富、涉及面广的基础课课程体系。专业基础课是专业核心课的先导课程,其教学可以按照知识的内在联系依次进行安排,以强化应用为核心。当前职业品行、计算机技术、人际关系、分析性/批判性思维、写作、语言表达等技能已经被认为是未来会计专业人员的必备条件,因此可以开设《财经法规与会计职业道德》、《大学计算机基础》、《心理健康教育》、《应用文写作》、《大学英语》、《经济数学》、《演讲与口才》等基础课。为了加强学生的创新创业能力,可以开设《专业教育》、《职业生涯与发展规划》、《创新性思维》、《就业指导与创业教育》、《创新与创业精神》、《创业心理与技能》、《创业管理》、《创新理论与实践》、《创业理论与实践》、《创新创业政策制度》等基础课程,以讲授创新创业基本知识、介绍成功人士创业经历等多种教学形式加强学生通识教育,促进创新创业意识的提高和创新精神的培养,强化学生对创新创业构想和能力的训练[3]。2、精简专业必修课数量,增加专业选修课。专业必修课是向学生传授从业必须的专业基础知识和基本职业技能。从培养会计学生职业能力的角度出发,专业核心课需具备整合性、基础性和必须性。专业选修课是由学生自由选择修习的课程。主要包括提高学生专业理论知识和扩展学生各方面能力素养的相关课程,全面提高学生必备能力与素养,为能够继续学习、胜任工作奠定基础。学生可以根据自身性格、兴趣进行选修,弥补不足,发展优势。专业选修课课程内容要具有灵活性、先进性和扩展性。因此要精简专业必修课,增加专选课的数量。从我国的实际需求出发,高职会计专业中可以开设《市场营销》、《电子商务》、《经济学》、《管理学原理》、《企业创业管理》、《创业风险管理》、《人力资源管理》、《外贸会计》、《ERP供应链实务》、《ERP沙盘模拟实训》、《商品流转核算》、《金融企业会计》、《纳税筹划》、《财务报表分析》、《金融学》、《国际贸易》、《企业管理》、《中小企业战略管理》等多种专选课。通过专选的创业课程的增设,促进学生的创业潜力的开发和创新思维的培养,激发学生的创业欲望。3、增加会计实践课程[4],尤其是融入创新创业理念的会计实践课程。会计综合职业能力的培养使会计实践内容不可局限于简单的会计核算业务训练,应延伸到经济领域的各个环节,拓宽专业口径,注重不同学科之间的相互连接,要渗透创业技能的培养。如在《财务管理》、《企业管理》、《财务会计》等课程以创新创业案例分析贯穿其中,鼓励课堂上学生创新创业想法的发言,课后撰写案例分析报告,开展制定创业计划书等创业实践活动,培养学生对创新创业的分析与判断能力。会计专项实训、单项模拟实训、综合模拟实训课程可借助暑期社会实践和顶岗实习的机会,以创新创业思想为指导,从课堂内延伸至课堂外全程渐进实践,灌输创新创业的意识[5]。可增设课外第二类课堂的实践课程。如针对专业核心课程学习好的会计专业学生,开设挑战杯大学生创新创业竞赛实践活动,举办专题讲座、学生模拟创业演练培养和锻炼学生创新创业所需的各类品质和能力。鼓励会计专业学生依托校内实训基地或者大学生创业园进行自主创业,条件许可情况下成立会计咨询或记账公司。结合会计专业教育资源,可开发可行的创新创业项目,引导学生为每个项目撰写调研报告,完成企业计划创业书,教师加以点评指导促进创业实践。引进企业管理者作为学生创业实践导师,以他们自身创业经历为主要教育素材,为学生创业提供学习的榜样。会计学生可以适当参与专任教师承担的行业课题,拓展创业实践项目,在课题完成和与企业的接触中,认知创业创新,提高创新能力和创业能力[6]。
(三)改革教学方法
基于职业能力的创新创业教育要以素质为基础、以能力为目标,突出职业能力培养,改革传统的消极教学法,提倡课堂讨论,对于讨论的问题,教师要引而不发,点到为止,鼓励学生积极展开无限思考和讨论,倡导不同意见的存在,培养他们的创新思维。重视参与式、体验式教学,采取案例教学,教学情景化,注重培养学生职业能力,实现学生启发式、探索式、互动式和合作式的学习,例如《财务管理》课程教学中采用仿真模拟教学法,从资料的自行收集,问题的分析到决策的制定,可促进创新创业型企业管理人才的培养。在有限的课堂理论教学中,提倡在自学的基础上,在合作小组或教学班集体内讨论问题,鼓励小组团队合作,培养解决冲突、处理各种工作、交流、合作的能力,增加学生学习的主动性[7]。
(四)改革考核和评价方法
对期末试卷定分数的考核方法进行全面改革,以学生全面职业能力的考核为重点,对考试内容、考核方式、试题的结构进行改革,以灵活机动的方式和内容代替机械记忆,以激发学生创新思维、创新创业精神和能力。全面动态的考核学生的职业能力,加强创新创业实践的考核。例如在《企业管理》、《财务管理》等与创业实践关系比较密切课程,可采取提交企业案例调查报告或提交一份富有创意的《创业计划书》的方式进行考核。
四、结语
关键词:大学生;创新;创新思维
创新,是人类社会发展生生不息的动力;创新,是时代的要求,历史的呼唤。依靠创新,人类摆脱了愚昧时代,迈进文明时代的门槛;依靠创新,人类社会不断发展到今天。随着当今科学技术的飞速发展,社会的各项事业要不断进行创新,要创新就需要大量的人才,尤其大学生在这个阶段需要开发思维,有很好的创新能力,才能为国家更好发展和进步做出贡献。当代大学生的创新能力,和实施科教兴国有着必然的联系,这对大学生的综合素养和基本能力的提高有着非常重要的作用。当前对于我国大学生的自主创新现状调查研究表明,大学阶段是人类思维创造能力发展的重要阶段,大学生正处于青春的美好时光,思维比较敏捷、想象力比较丰富,拥有着非常大的潜能和理解复杂事物的能力,但是,大学生的创新能力没有被调动起来,本文主要从以下四点谈一下大学生的创新意识和能力。
一、很强大的好奇心,但对创新意识的认识颇少
当代大学生不管是在课堂上还是在课外对新事物的认知和理解能力较强,有优秀的吸收能力,对待事情的逻辑性比高中时代有了显著提高,对一切新事物都有很大的好奇心,想去尝试和研究。但是大学生只局限于对事物有着强烈的好奇心,没有持之以恒地去认识事情的发展。只是善于借鉴别人的成果,缺乏创新,没有为事情的解决提出好的点子和办法,不具备解决新的问题的能力,只是受局限于课本和网络知识。
二、创新热情饱满,但没有很好的创新精神
大学生自身通过课堂的学习和课外知识的获取,对事物充满饱满的创新热情。但是由于局限于校园的活动,所以对待社会上的具体事情没有一定的了解和实践,没有一个具体的创新目标。当自己真正去体验社会实践活动时,多了很多的抱怨声音和消极的态度,只会发牢骚、唉声叹气,没有付出具体的行动。有部分大学生已经意识到自身缺乏创新能力,但是在具体的实践工作中没有了最初的想法和动力,只是一味随波逐流,没有持之以恒的决心。
三、思维敏捷,但缺少创新思维方法
大学生思维敏捷,但是缺少一定的创新思维方法。人类社会的发展和人类的创造能力的提高都离不开创新思维。创新思维是创新实践和创造力发挥的前提。当今,人们的生活都与创造和创新活动有着密切的关系,大学生要想具有很强的创新能力,首先是要有很好的创新思维,积极提高和培养自身的创新思维和创新意识。想要有很好的创新思维方法,必须具备有一定的逻辑性和理性的思维模式,从各个角度进行创造和开拓自己的想法。对待新事物不能只停留在表面的认知,要从其他方面拓展自己的认知,要用超出一般人的思维方式去看待问题、思考问题。
四、创新想法不错,但没有创新的能力
大学生在不断地学习中已对创新有了初步的认识,很希望能够提高自身的创新能力,主动去找老师学习和了解自己的劣势,并努力克服。笔者在高等院校教授《大学生自主创业》课,大部分学生在写企业计划书时都有很好的想法,能够掌握市场的一些现状和问题,对于思维敏捷的大学生来说,有个不错的设想已经跨出了第一步,但是,由于很多条件的局限,后期实施起来困难比较大,学生容易放弃当初的追求和想法,没有一定的能力实践好的创新理念。大学生的创新技能的不足直接导致大学生的创新能力无法实现和发展。大学生自主创新能力的不足影响着大学生创新的想法和自信。
当代大学生没有很强的自主创新能力,但是他们的创造力具有独特性和新颖性。提高自主创新能力,不仅仅是大学生的责任,政府和相关教育部门也要高度重视大学生的创新能力。大学生要想做出一定的成就离不开政府的支持和鼓励,更离不开高等教育院校给予的好政策和优异的条件,从而在创新方面取得很大的进步,成为更加优秀的人才。
参考文献:
[1]姚裕群.职业生涯规划与发展[M].北京:首都经济贸易大学出版社,2003.
[2]吴莉,段金龙.我国高校大学生创业的困境及路径选择[J].湖北函授大学学报,2011(1).
[3]周营军.我国高校创业教育面临的问题及对策研究[J].郑州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0(1).
[4]徐伟.构建大学生创新创业平台[J].中国大学生创业,2011(1).
[5]王坤,杨敏,汤福柏.社会创业的含义及主要构成:一个4P框架[J].出国与就业,201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