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务员期刊网 精选范文 对康复治疗技术的理解范文

对康复治疗技术的理解精选(九篇)

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对康复治疗技术的理解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对康复治疗技术的理解

第1篇:对康复治疗技术的理解范文

关键词:高职康复治疗技术;教学改革;措施

[中图分类号]R49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8602(2015)04-0070-01

现就高职康复治疗技术专业的培养目标、教学内容和课程体系、教学大纲、教材和实验指导的建设、教学方法、实践性教学环节和l临床教学基地的建设等方面的教学改革进行初步探讨,旨在提高本专业的教学质量,从而培养高素质的康复治疗技术人才。

一、我国康复治疗师专业教育现状

近10年来,我国的康复医学教育得到空前发展,层次涉及研究生、本科、高职、中专教育,近几年尤以高职高专层次的学历教育发展更为迅猛,但在本层次学历教育中还存在诸多问题。如课程设置、教学内容、教学方法、教材选用、师资条件缺乏规范的标准等,严重影响了人才培养的质量。因此有必要对高职院校康复治疗技术专业的教学模式进行探讨。

二、我院康复治疗技术专业教学模式建立的基本思路

1.正确定位培养目标

康复治疗师是在康复或康复相关机构工作,为患者进行康复治疗的专业技术人员。康复治疗师的主要职责是在综合的康复治疗中为患者进行物理治疗、言语治疗、康复工程、心理治疗等,促进其康复。康复治疗师属医学相关领域专业技术人才,不属医学范畴。根据卫生部科教司制定的康复治疗技术人才准入标准等确定如下培养目标:本专业培养德、智、体全面发展,具有一定的文化基础知识和人文社会科学知识,一定的医学基础知识和临床医学知识,扎实的康复医学基础理论,熟练的现代康复和传统康复治疗操作技能和良好的社会适应能力,能在各级各类康复医疗机构和保健机构从事康复治疗工作的高等应用型康复治疗技术人才。

2.课程设置

高职人才培养模式的特色主要体现在以能力为本位,以应用为主线,以服务为宗旨,以就业为导向。在注重学生专业技术能力培养的同时注重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的培养。把这种理念渗透于课程设置、教学计划和教学实践中。我们在课程设置时,参照了国际PT教育体系及国内康复治疗技术专业的课程设置(本科),同时结合高职的办学特点,与省内康复专家共同探讨,对现阶段的课程设置取得了较为一致的共识。具体做法为:首先根据培养目标确定核心能力,即具备康复功能评定及康复治疗能力;围绕核心能力确定核心课程,即康复医学概论、康复评定学、康复治疗技术、中国传统康复疗法、临床康复学、康复护理学、医学心理学、疾病学概要、中医学概论;依据核心课程搭建本专业的课程结构,即基本素质课、基本能力课、职业能力课。课程安排为:第一年开设的主要为基本素质课、基本能力课,同时开设康复医学概论,让学生学一些专业知识;第二年开设的课程主要为职业能力课;第三年为临床实习,让学生接触真实的工作环境,从中习得实践经验,提高综合职业能力,毕业后可直接进入工作状态。

3.教学内容

我们的课程设置虽与国际玎教育体系及其它院校的康复治疗技术专业的课程设置有所不同,但教学内容涵盖了PT、OT、ST应掌握的内容(以Pr为主)。其中康复医学概论包括了运动学、残疾学、人体发育学的基本知识,中枢神经及周围神经功能损伤后恢复的理论,肌骨损伤后功能恢复的理论,挛缩的形成及其功能恢复的理论,长期制动的不良反应及康复理论,康复医学的工作内容及康复方式等内容;康复评定学包括了肌力、关节活动度、反射发育、痉挛及肌张力、步态、认知、日常生活活动、生活质量等评定;运动疗法介绍了关节活动度的维持与改善训练、关节松动技术、增强肌力和耐力的训练、平衡能力训练、摆放及身体移动训练、牵引、神经生理学技术等内容;物理因子疗法介绍了电、光、声、磁、热等常规理疗方法;作业疗法侧重于作业治疗的基本技术,日常生活活动度的训练及环境改造等内容;传统康复疗法侧重于传统康复技术应用;临床康复学以临床疾病的功能障碍为主线,培养综合运用所学康复治疗技术的能力,对患者进行有效的康复治疗;康复护理学在学习一般康复护理学的基础上,重点介绍有关康复护理的技术及临床疾病的康复护理。

4.教学方法

在高职教学工作中,能力本位是教学工作的出发点,能力培养是教学工作的核心内容。

理论数学中采用的方法(1)在绪论教学中,讲清课程的地位及课程的框架,让学生明确学习方向。(2)减少纯理论教学,注重理论联系实际。虽然高职教学中注重实践教学,但理论教学也不可忽略。理论可用于指导实践。在教学中本着理论以“够用为度”的思想,不追求理论的系统性、完整性,减少纯理论的教学。在理论的讲授过程中,注重理论联系实际,让学生学完理论后,可用此理论解释康复训练中的实际问题。例如,在讲完对称性颈紧张反射后,让学生解释为什么偏瘫患者仰卧位时枕头不宜过高,这样学生就能通过实际例子将对称性颈紧张反射记住,同时又能学会用理论来分析、解决问题。(3)将仅通过文字描述难以理解的康复训练内容,配以图、表制作成多媒体课件。增强学生对所学内容的理解及记忆,从而提高学习效率。

实践教学中采用的方法(1)认识学习-实践-再认识。以运动疗法的实践课为例,在实践课开始前先让学生观看运动疗法的教学录像,让学生对运动疗法有一种感性认知,然后再具体进行各项技术的实践,实践后再一次观看教学录像,观看时教师加以适当的讲解、提问。这种方法收到了良好的教学效果。(2)注重学生自学能力的培养。实践课上,开始时教师先示范,学生练习,渐渐地,教师不做示范,要求学生2人1组,看书上的文字描述或图,自己把动作做出来,教师根据巡视时发现的问题作总结示范,学生再自我检验、练习。通过这种模式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

考核制度专业课的考核成绩为理论考核成绩+实践课平时考核成绩+实践课期末考核成绩。其中理论考核占60%,实践课平时考核占10%,实践课期末考核占30%。高职注重学生实践技能的培养,因此我们也十分重视实践考核。实践课平时考核的方式为:阶段性复习考核、随堂抽查考核、创新能力考核。实践课期末考核的方式为:抽题考核。实验课上所学的内容都在考核范围内,学生随机抽题,按照抽到的题进行操作。

第2篇:对康复治疗技术的理解范文

康复治疗技术专业的核心课程有《运动治疗技术》《作业治疗技术》《言语治疗技术》等,作为非核心课程的《急救医学》常不受专业课老师和学生重视,导致许多康复治疗师在康复治疗过程中遇到患者发生一些紧急情况时束手无策,不会抢救甚至不会配合抢救,耽误抢救机会。近年来,随着康复医学的迅速发展,对康复治疗师的临床应变能力提出了更高要求。为了在康复治疗技术专业教学环节中加强对学生临床实践能力培养,提高临床急救技能,培养学生的临床应变能力和综合素养,笔者在《急救医学》教学过程中采用PBL教学法,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调动学习积极性和主动性,培养学生的临床思维能力及创新精神[3],取得了较好效果。

一、对象与方法

(一)一般资料

选取其校2011级康复治疗技术专业学生54人为实验组,2010级康复治疗技术专业55人为对照组,实验组和对照组学生均为五年制高职统招学生,两班学生年龄、性别、入学成绩、《急救医学》教材、课程标准等内容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

(二)教学方法

1.实验组 在《急救医学》教学中引入PBL教学法。①优化教学内容。[4]康复治疗的对象大多是老年患者和慢性患者。教师在准确把握课程标准的基础上,对课程内容进行优化,着重让学生掌握对老年慢性患者有可能出现的急症进行讲解,如冠心病紧急发作的处理、高血压急症的急救、糖尿病酮症酸中毒的急救、心肺复苏术、窒息的抢救等;对课程标准中要求的其他内容予以熟悉和了解。②灵活教学方法。教师引导学生编排康复病例,如康复治疗师在做PT治疗过程中突遇患者心前区绞痛、面色苍白,现场处理案例等,将急救知识和康复技术进行有效融合。③引导主动学习。课前教师将病例布置给学生,学生按5-10人组成1组,以小组为单位查资料、检索文献、并通过课余时间到医院进行临床见习,去寻找答案。学生可以预先将病例分析结果通过信息平台上传给教师。教师适时评价,并在课堂上予以讲解,对学生提出的处理意见进行修改,指导学生将康复知识和医学知识进行融合并应用。④加强综合实训。急救技术是一门综合性的治疗技术,需要学生反复不断进行综合实践。教师可利用高级仿真模拟人进行病例再现,让学生对模拟人出现的症状、体征进行判断和处理,教师给予综合评价;教师也可带领学生到医院急诊科、ICU等场所观摩、采集病例,增加学生的感性认识和病例的真实性。

2.对照组 采用传统教学模式教学,教师传授知识和技能,学生进行逐项学习并考核。

(三)效果评价

课程结束后对两组学生进行教学效果评价。①理论考核。题型为常见的名词解释、问答题、选择题等。②病例分析。学生根据现有病例进行分析评估,做出诊断,并写出急救思路。③综合考核。教师事先将案例设置在高仿真模拟患者系统中,学生根据模拟患者呈现的症状、体征做出正确判断,并迅速做出应急反应,旨在考核学生的临床思维能力。

(四)统计学分析

数据采用SPSS18.0软件进行统计据分析,计量资料以均数±标准差(X+s)表示,组间比较采用t检验,以P

二、结果

实验组与对照组理论考核、病例分析及综合考核成绩见表1。实验组与对照组相比,理论考核成绩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病例分析及综合考核成绩实验组均明显高于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

三、讨论

我国卫生类职业院校开设康复治疗技术专业较晚,专业课教师大多年轻而缺乏教学经验,在专业课程的教学中采用PBL教学法,加强临床与教学结合,加强康复学科与其他学科有效融合[5],可以显著提高学生的综合素养。

(一)PBL教学法强调学生的主体作用,培养学生善于思考的能力

传统的教学方法强调教师的教与学生的学。学生在教师的带领下进行学习,因而主动学习的意识较薄弱。在PBL教学法中,教师设置场景,学生去发现问题,并积极探讨、寻求解决问题的方法,有利于培养学生主动学习善于思考的能力。本次研究显示,实验组理论成绩与对照组差异不大,而病例分析、综合考核成绩却明显高于对照组,说明PBL教学法强调了学生在学习中的主体作用,培养了学生实践能力和自主学习的热情。

(二)PBL教学法强调教师的指导作用,培养学生临床思维的能力

康复治疗技术专业是一门年轻的边缘学科,既有独立的本专业理论知识和实践技能,又涉及相关临床学科的理论和知识,并包含着心理学、社会学、教育学和工程学等内容。[6]随着康复技术的迅猛发展,学生常对康复治疗技术的专业知识和技能非常重视,往往忽视临床医学方面的综合能力。许多康复治疗师只会做康复治疗,如果在治疗过程中患者发生了意外,大多数处置不到位。通过PBL教学方法,将患者常见的问题设置并穿插于康复的场景中,有意识地培养学生综合处理问题的能力。如讲解心肺复苏章节时,不单单是讲一门技术,而是将心肺复苏技术融合到各个场景中,如冠心病、晕倒等在康复治疗中有可能出现的不同紧急情况之中。教师要将不同的病例录入高仿真模拟患者系统,学生根据患者的反应做出正确的急救处理。在多次的综合实训中,教师要不断予以指导和点评,增强学生的急救意识和临床思维能力。2015年3月,本校2011级康复治疗技术专业实习生在临床实习过程中因对1名患者及时抢救受到了患者和医院的表扬,并在当地日报上刊登。

(三)PBL教学法在实施过程中的注意点

PBL教学法改变了传统教学的知识体系与结构,转变为灵活教学,对教师的教学技能和课堂组织驾驭能力的要求越来越高。[7]要提高PBL教学法的效果,应该特别注意三个方面,一是教师仅有某一学科的知识结构远远不能满足PBL教学法对教师的要求,还应熟悉多学科知识,需要积累大量的临床经验和足够的临床案例来创设问题情境,解决临床问题。任课的老师需要经常深入临床一线,积累知识和经验;需要不断磨练自身的教学水平,提高自身的知识综合能力和课堂组织能力。二是对于招收初中起点学生的专业教学班,学生年龄较小,习惯于传统的学习方法,理解、分析问题的能力相对较弱,缺乏将各科临床知识衔接贯通的能力,需要在教学过程中多安排学生到医院进行临床见习和实践,培养对临床问题的认识,提高解决问题的能力。三是在康复治疗技术专业的教学中,要全面采用PBL教学法,促进学生养成主动学习的意识,不断提高综合分析能力和综合职业技能,以适应快速发展的康复治疗工作需要。

参考文献:

[1]沈锦萌.PBL教学模式在护理教学查房中应用的效果评价[J].中国实用护理杂志,2012(26).

[2]Schuwirth LW,van der Vleuten CP.ABC of learning and teaching in medicine:Written assessment [J].BMJ,2003.

[3]张凤仁,李洪霞,赵扬,等.康复治疗学专业学生临床实践能力培养的探索与实践[J].中国康复理论与实践.2012(1).

[4]赵杰,李卫东,李国标,等.人体发育学教学实践探讨[J].中国康复理论与实践.2014(12).

[5]胡翔,王加谋,张奇峰,等.合作学习教学法在物理治疗学课程教学中的应用[J].中华物理医学与康复杂志.2014(6).

第3篇:对康复治疗技术的理解范文

在培养目标的落实过程中,建设课程体系是其核心环节。国内医学院校在其课程体系建设过程中不可盲目照搬,而应从实际出发,结合本院具体情况,并以康复医学内容为依据制定出适合本院发展的独具特点的康复医学课程体系。对于传统的教学计划和教学大纲,应对其展开整体性结构调整。将调整知识结构作为课程体系建设的突破口,以目标培养为中心,将现有教学计划予以重新组合优化,对部分需调整或更新的课程进行科学设置,同时在康复理论上应加强教学力度,康复治疗技术应在教学过程中予以突出和侧重,在教学实践中提高康复治疗学的比例,以便与康复医学人才的社会需求化和医学模式转变相适应,对培养综合素质和能力训练尤其应重视。康复医学教学过程中应强化专业基础课程的系统性,重视临床基础理论与实践的密切关联,同时重视在学习理论与实践的过程中实现现代医学与祖国医学的互补和交融,应对康复医学和临床医学之间存在的辩证关系有充分理解。在临床课程开展中尤其应重视临床运用辩证观和整体观,应充分关注并严格训练中西医结合的康复治疗技术。

2教学内容改革

2.1优化课堂教学内容

适当删减部分较为单纯的康复理论内容,适度增加师生互动部分以及学生提问环节;课程中较为简单且典型化的病例讨论内容应适当增加,充分培养学生对突发性事件以及常见问题的解决能力以及临床思维能力;具体的康复实践操作流程也应适度增加,例如在课堂上组织学生观看相关图片、视频等资料,使学生学习积极性得到提高。

2.2优化实践课程

康复医学具有极强的实践性,在整个康复医学教学体系中,实践教学是极为重要的一环。因采用分组教学模式,将大班学生分成若干组,每组5~6人,分别由相应的带教老师负责,为实践效果提供有效保障;课堂上应为学生留置充分的练习时间,以便于其在学习过程中针对各类问题做到及时发现、及时解决;针对课程内容组织学生进行充分实践,使学生对课本知识的理解更加深入,更加透彻;为学生提供各类见习机会,学生能够更多地走进医院,进行实地参观和学习,提高操作技能。

3教学方式与教材改革

3.1教材改革

在康复治疗学教学过程中,康复治疗教材是其重要保证。就当前形势分析而言,康复治疗学教学过程中教材水平普遍不高,尤其缺乏具有中国特色的康复治疗学专业教材。当前的康复教学过程中大部分以康复治疗学系列教材(人卫版)为主,包括《理疗学》、《运动疗法技术学》、《康复医学基础》、《康复医学评定学》、《作业疗法》、《社区康复学》、《言语治疗学》等等。但在新形势下人才培养的要求下教材建设仍应进一步加强。相关部门可积极组织教研,或与同类学校之间展开通力合作,编写出蕴含有中医康复理念的康复治疗教材,即对西医中有关康复教学的理念予以阐明,无有遗漏,更使中医康复理念的背景得以凸显,特别是在康复医学临床中中医康复理念、措施及技巧的应用,极具参考价值。

3.2教学方式的改革

在康复医学的教学过程中,要使教学质量得到有效保证和提高,关键在于对教学方法与手段展开积极的改进。“形象式教学”、“互动式教学”、“场景式教学”、“讨论式教学”、“会诊式教学”、“案例式教学”等多种超脱于常规教学模式的新型教学模式广泛应用于康复治疗学的教学过程中。在课堂教学活动的开展中,教师应注意最大化启发并引导学生对课本知识进行深层次挖掘,掌握基础知识,将理论与实践相结合;应对现代化技术下的高效教学手段予以充分利用,例如多媒体教学模式下利用幻灯片、视频、相关影像资料等在课堂上展开直观教学,使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得到激发,学习效率大大提高。与此同时,教师还可争取校方支持,利用计算机网络技术构建教学网站,为师生互动打造交流平台,在网站上公布教学大纲、网络课件、多媒体课件和教学计划等相关内容,学生据此可从自身实际情况出发,针对性地进行知识的学习和复习。由此可使学生更加深刻和形象地理解教师所讲述的临床理论以及相应的实践操作,从而使课时过少、缺乏实验条件等缺点得到有效弥补。

4结语

第4篇:对康复治疗技术的理解范文

不同机构对精准医学的理解不同,应用也不尽相同。

四大质量管理新趋势

精准医学是应用现代遗传技术、分子影像技术、生物信息技术等,结合患者生活环境和临床数据,实现精准的疾病分类及诊断,制定个性化疾病预防和治疗方案的一种医学模式。这是目前被广泛使用的精准医学概念。

对此,南京总医院院长史兆荣并不完全认同:精准医学的现行概念过于偏重利用现代科学技术提高诊断和治疗方案的精准化,对治疗技术手段的精准化体现不够,导致有人将“精准医学”等同于“个性化医疗”。史兆荣认为,“治疗手段本身的精准化,应该是精准医学的重要组成部分。作为一种医学模式,精准医学的精准要体现在预防、诊断、治疗、康复等整个过程。”

“从医学发展的历程上来讲,我们追求医学进步的过程就是一步一步迈向精准化的过程。”在他看来,不仅仅是治疗手段,医疗诊断手段由传统的视触叩听发展到现代检验、影像等技术,本身也是一个不断走向精准化的过程。他表示,精准医学和传医学的区别在于,精准医学对疾病犹如精确制导导弹,精准高效;而传统医学对疾病犹如榴弹炮群,广覆盖、欠精准,疗效不高。

鉴于对精准医学的理解,作为医院管理者,史兆荣把“精准医学”理念纳入医疗管理全过程的各个环节、细节,引导医务人员由传统医疗的疾病预防、诊断、治疗向精准医学的预防、诊断、治疗思维模式转变。只有这样,疾病的诊疗才更精准、更有效,患者获益更多。

“精准医学”时代的医疗质量建设呈现出新趋势,也对医院的医疗质量建设提出新要求,史兆荣总结为四个方面。

第一,精准医学时代医疗行业将更加注重内涵发展。从临床用药看,“精准医学”时代靶向用药将成为常规。史兆荣认为,虽然靶向治疗费用昂贵,但变为常规后相关医疗费用势必大幅降低,国家必将通过提高临床用药效能降低医疗费用的无效消耗。在这种情况下,医院的发展模式必然发生深刻变化。

第二,医院需要优化学科布局。“精准医学”的发展首先是基于现代遗传技术和生物信息分析的疾病分类体系建立,新的疾病分类体系将推动形成以疾病为单元的诊疗体系。因此,医院有必要从学科设置多元化与人才队伍专病化两方面着手优化学科布局,适应“精准医学”发展趋势,夯实精准医学时代医疗质量建设的学科基础。

第三,精准医学发展离不开信息技术支撑,因此,医院需要构建强大的医疗信息平台,建立完善的信息质量保障机制,提高临床诊疗信息的准确性。

第四,医院必须不断健全创新机制,激发创新活力。“精准医学时代诊疗行为的个体化和精准化,必然创造出更多的新技术、新疗法和新药物。在精准医学时代,创新将成为医学领域的新常态。”史兆荣建议,医院在创新诊疗技术同时务须健全创新机制,畅通由医学研究向临床应用的转化渠道。

夯实医疗技术规范化管理

现代医学的一个重要特点是高科技成果在各医学领域的广泛应用,以大力增强人类同疾病的抗争本领。高新医疗技术的临床应用丰富了诊疗手段,促进了医学的发展,提高了群众的健康水平,同时也引发出诸多安全隐患。南京总医院副院长杨国斌强调,加强医疗技术临床应用准入和监督管理意义重大。

医疗技术是医疗机构及医务人员以诊断、治疗疾病为目的采取的诊断、治疗措施,包括诊断性技术和治疗性技术。今年5月,国务院发文取消“非行政许可审批”;7月,国家卫生计生委发文取消第三类医疗技术临床应用准入审批;8月,江苏省等省市卫生计生委发文取消第三类医疗技术临床应用准入审批。

杨国斌表示,在新环境下,第一类医疗技术由医疗机构自行管理;第二类医疗技术由医疗机构自行管理,省级卫生行政部门事中、事后监管;第三类医疗技术由医疗机构承担主体责任,各级卫生部门事中、事后监管。“简政放权”提高了效率、降低了成本,有利于医疗新技术研发应用和人才培养,但是医疗机构需要承担审查、审批、应用、管理等一揽子责任,面临监管缺失或失控风险。

他认为,我国医疗技术分类管理目前存在四大不足,需要及时反思。

首先,由于分级诊疗尚未落实到位,大量患者继续涌向大医院而基层医院依旧缺少病源,影响了一、二类医疗技术的广泛应用。三级医院不得不将大量医疗资源用于治疗本该由基层医院收治的患者,不仅持续造成医疗资源浪费和就医难局面,也严重阻碍了医疗技术的创新研究与应用发展。

其次,虽然当前有相关卫生行政部门负责监管,国家也相继出台相关政策,但法律法规建设不够完善,执行力度有待加强。部分医院超范围开展医疗技术、非法开展合作治疗等现象,在一些中小医院表现尤为突出,如很多科室被承包给非医疗机构以实现商业运作模式,造成不良社会影响。

再者,有些医院不能实事求是做自我评估,盲目跟从、模仿其他医院开展新技术新项目,自身基本条件是否具备、时机是否成熟、可能带来的哪些后果等评估不够,出现科室盲目申请、医院盲目上报、上级部门盲目批准,或干脆自行其事、盲目开展,导致超能力、超范围执业现象较为普遍。

最后,受市场经济利益驱动,部分医疗机构及医务人员盲目追逐收益,哪项技术有“钱”景就开展哪项技术,甚至不惜违法犯罪。

那么。医疗机构该如何应对?杨国斌给出六大策略――充分认识形势责任,完善组织机构建设,严把技术准入关口,强化临床应用监管,规范技术档案管理,加强技术创新培育。

他补充指出,完善组织机构建设时不仅要成立“医疗技术临床应用管理专业委员会”、建立医疗技术评估专家库,同时要设立专门的审核监督机构,依托第三方审核机构开展医疗技术审查评估。

快速康复外科是趋势

谈及技术创新时,南京总医院普通外科研究所副所长江志伟表示,“可以说,加速康复外科就是一个集成创新。创新有三个层次:一个层次是原始创新,这个很难;第二个层次是集成创新;第三个层次是改良引进、再创新。加速康复外科就是集外科精准操作、现代麻醉、优良护理为一体的集成创新成果,堪称外科领域的航空母舰。”

传统围手术期管理要求患者长时间禁饮食、长时间卧床、置入各种导管,住院时间长。而加速康复外科汇集外科、麻醉、护理、营养、理疗、行政等资源,强调无痛、无应激、无风险,采用有循证医学证据的一系列围手术期优化处理措施,减少手术患者生理、心理的创伤应激,实现快速康复,节省医疗费用。

据江志伟介绍,2007年,南京总医院在国内率先提出“加速康复外科”理念。2011年,医院划拨出17张床位探索加速康复外科发展,当年收治1421位患者,手术达到382台次,平均住院日仅为4.37天。

谈及加速康复外科的处理措施与传统方法有何不同,他解释道:术前,无需肠道准备,不需彻夜禁食;术后,不再常规留置鼻胃管减压,不放置或早期拔除腹腔引流管和导尿管,早期饮水、进食,早期下床活动……加速康复外科带来的效果颠覆了传统外科手术。2012年,加速康复外科概念被首次写入外科研究生教材。

虽然效果显著,但江志伟坦承,在传播理念的同时亟需政府的政策支撑,以加强、加速康复外科学的推广壮大。

麻醉学功不可没

加速康复外科是一门多学科交叉的概念,是一系列术前、术中、术后措施的综合应用,术前措施包括术前咨询和培训、禁食要求,预防深静脉血栓、预防性抗生素、预防镇痛;术中措施包括体温控制、手术径路/切口、引流、麻醉、体液控制;术后措施包括术后镇痛、早期活动、限制静脉补液量、术后营养支持以及防治恶心、呕吐。其中,麻醉起到不可估量的作用。

南京总医院麻醉科主任李伟彦指出:“没有完备的加速康复麻醉就不可能有加速康复外科的存在与成功。加速康复外科的核心是减少创伤和应激,在这个前提下,外科医生尽可能微创治疗,麻醉医生则需尽可能保护患者、减少应激反应。”术前,麻醉医生、护士进行评估同时需对患者及家属行术前宣教辅导,告知患者可能采取的麻醉方式、手术镇痛措施、各康复阶段可能出现的问题。

最为重要的是,加速康复外科建议通过术前“预防镇痛”积极控制患者的疼痛。“预防镇痛就是过去常说的超前镇痛,是指将控制围术期疼痛的给药时机提前到手术开始前和手术过程中,达到降低疼痛触发的不良生理反应、减少术后痛觉过敏的目的。”李伟彦介绍,目前共识认为,术前给予非甾体抗炎药对于围手术镇痛的临床获益明显。

在围手术期,加速康复外科还要求优化麻醉方法。优化麻醉方法包括:在全麻时使用起效快、作用时间短的麻醉剂,如地氟烷、七氟醚,以及短效的阿片类药,如瑞芬太尼等,从而保证患者在麻醉后能快速清醒,有利于术后早期活动;神经阻滞是最有效的术后止痛方法,同时它可以减少由于手术引起的神经及内分泌代谢应激反应;术后持续硬膜外止痛24? 48h,可以有效地减少大手术后的应激反应。再如外周神经阻滞、脊神经阻滞或硬膜外止痛等局部麻醉技术不仅可以有效止痛,而且还有其他优点,如有利于保护肺功能、减少心血管负担、减少术后肠麻痹等。

李伟彦表示,采取麻醉方法时应该优先采用复合式麻醉技术,其中很重要的一大措施是麻醉深度监测。它的作用是最大限度地预防术中知晓发生、避免麻醉过深、促进全麻恢复,监测方式主要包括吸入麻醉监测呼吸末浓度,静脉麻醉采用脑电双频指数监测麻醉深度。

在术后操作中,李伟彦提醒应警惕术后镇痛不足的现象。“术后镇痛不足普遍存在,术后镇痛质量不高的原因并不是新技术或新药发展不足所致,而主要应归咎于不能正确地应用传统药物、方法或者管理不当。”他建议,应根据手术类型和患者情况实施个体化镇痛。

李伟彦总结指出:“麻醉学科在快速康复外科的发展壮大进程中大有所为,它把传统认为外科医生要提供最佳手术条件、保障患者围术期安全的简单职责,拓展为要确保患者的合并疾病得到最佳处理、促进患者术后康复的更高层面。”

质量管理借力信息技术

随着信息化技术的深入应用,医院质量管理有了更为强大的助力工具。南京总医院医务部副主任刘玉秀谈到:“采用信息化进行全局性管理并使其成为重要的基础设施,正上升成为大多数医院建设发展的战略选择。当前,以信息技术为支撑的医疗质量管理成为必然路径。”

随着更多人工智慧、传感技术等高科技在医疗行业的深入应用,医疗服务正在走向真正意义的智能化,推动医疗事业的繁荣发展,远程医疗、移动医疗、移动查房技术的应用也让医疗服务逐步走进寻常百姓的生活。

对于医疗质量,则是指医疗服务过程、诊疗技术效果及生活质量满足患者预期康复标准的程度。如何应用信息技术提升医疗质量,为患者提供更好的服务?

“只有想不到,没有做不到。”刘玉秀表示,信息化技术无处不在,因此在使用信息化提升医疗质量服务时需要有明确的策略。

对此,他颇有管理心得:“第一,要以医院的信息系统和电子病历为重点。第二,要以患者为中心。这是医院,不是商场,这就要求必须以患者为中心,必须以员工为核心,必须以群众的健康作为管理目标,不仅要主抓疾病管理,还不能疏忽预防、康复等健康管理事项。第三,管理的最终目标是提升治疗效果,这就需要借助信息化策略。我们要利用信息化为医院管理服务提升医疗服务质量,一定是通过管理引导信息化走向,而不是让信息化导引医院的管理走向。”

作为支撑医院管理的重要手段与技术,要想提升管理质量,应该全面提升医院信息化水平。因此,必须要解决信息孤岛问题,必须解决临床业务和管理工作过程中所有环节的信息覆盖问题,必须解决外部接口问题。对于医院而言,通常表现为三条线的主轴管理――临床信息系统、管理信息系统、服务信息系统,在三条主线之下实行各个分系统的全面覆盖,实现全人员、全要素、全过程、全环节覆盖。

“信息技术支撑医疗质量管理的本质,是对医疗业务信息流的监管。”刘玉秀一语中的。他表示,采用信息技术手段可以强化医疗活动事前预警、环节控制,构建一整套科学、规范、长效的医疗质量信息管控体系,将医疗质量安全管理活动常态化、制度化、信息化,在规范医疗行为、提高医疗质量、减少医疗纠纷以及确保患者安全等方面均能取得较为理想的效果(图1)。

刘玉秀肯定,以质量安全为目标、依托电子病历、实现制度执行自动化,这是医院医疗质量精细化管理的必由之路。

第5篇:对康复治疗技术的理解范文

1内固定技术的发展与骨科护理。

内固定技术的发展其代表是AO组织,它是一种设计非常精细的内固定系统,使骨折固定更加牢固,极大的方便了临床护理工作,如胫骨骨折,以前通常是普通钢板固定后外加石膏固定。要求护士在进行不同护理的同时还要注重石膏的护理与观察,而现在由于内固定技术的发展,采用了坚强的钢板内固定后,不需加石膏外固定,使护理工作由繁琐变得简单,固定更加牢靠,且患者可在术后早期下床活动,减少了由于长期卧床所致的并发症,有利于肢体的康复。然而内固定技术的发展,虽然在某些方面简化了临床护理工作程序。但在更多的情况下对护理工作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如以前一些无法完成的高难度的、危险性大的手术现在可以完成。在脊柱外科,可以经胸腔或胸腹联合入路来完成脊柱结核病灶清除一期植骨内固定术、脊柱侧弯的前路矫形内固定术等等,要求护士在术前及术后的护理以及术中配合中更需注意一些新的问题。

1.1重视术前患者的心理支持在手术前,患者虽然思想上已经做好手术准备,但是对于具体的手术方式和手术效果仍然是顾虑较大。护士应向患者大致介绍手术情况和方案,针对患者的具体情况,完善术前教育,建立良好的护患关系。护士接触患者时间较多,术前教育能够消除患者的焦虑恐惧情绪,使其积极配合。特别应注意术前教育年龄是一个不能忽视的重要环节,因儿童手术往往由父母决定,术前教育主要针对家长进行,但对于少年患者,应考虑患者本人对手术的承受能力。在实施术前教育中避免使用专业术语,尽量用常人的语言,以免造成患者的胆怯和迷茫。作者的体会是,术前教育应包括手术室的先进仪器设备、介绍疾病的诊治、手术方式、手术优点及手术中的安全保护措施等,从而取得患者的理解和良好的配合。

1.2完善的术前护理准备现代骨科手术不再局限于四肢和脊柱后入路。而是经常可从胸腔、腹腔或者胸腹联合入路显露脊柱,所以术前护理除常规准备外,还应包括肺部的准备、胃肠道的准备、皮肤准备等。

1.3熟练的术中配合精细的内固定系统必然带来内固定器械的繁多。因此,手术护士对于器械的熟悉程度是关系到手术配合和谐的关键。AO对于常用的手术内固定系统(比如AO组织的钢板螺丝钉系统,USS后路骨折内固定系统,以及其他公司的Tenor内固定系统,Kaneda内固定系统等),对手术室护士进行定期培训,促使护士经常拆卸演练,熟悉各种装置的名称及使用方法。对于确保手术顺利进行,缩短手术时间起了至关重要的作用。

1.4周密的术后观察及护理无论何种内固定手术,都应密切观察术前、术后肢体的运动感觉以及血运的变化。对于经胸腔行脊柱前路内固定的患者,术后都带有闭式引流管,除常规护理外,还应经常观察患者是否有胸闷、气短等现象,并注意观察引流量和引流液的颜色(对于腹腔负压吸引的也应有相同的措施)。

2微创骨科的发展对骨科护理的影晌

近年来微创骨科得到了迅猛的发展。从80年代出现的关节镜技术到现在已经发展成为较成熟的微创骨科技术,如经皮椎间盘镜下椎板间开窗、椎间盘摘除术,经胸腔镜或腹腔镜行脊柱侧弯矫形内固定术,或脊柱结核、肿瘤等病灶清除活检术等。而相应的内镜技术则要求护理工作进行相应的调整。

2.1术前一般不进行刮除体毛的工作。因为内镜技术手术切口小。感染的机会较少,现有文献报道,在手术前1d刮除体毛,容易造成微小的创口,在这些微小的创口中,容易存留细菌,从而导致感染的机会增加。所以现在术前皮肤准备应改变观念,不需常规刮除体毛,如确需备皮,可在手术室进行,而且只需刮除手术切口周围的体毛即可。

2.2由于手术创伤小,患者恢复较快,卧床时间常常由手术后1周缩短至术后当天即可下床。所以,指导和鼓励患者进行康复功能锻炼是术前和术后护理的重要内容。如,关节镜下异体肌腱移植修复膝关节前交叉韧带损伤的患者,术前教会患者进行股四头肌功能锻炼,术后第2d即可让患者进行锻炼,对患者早期恢复关节的稳定,减少打“软腿”,恢复移植肌腱的正常张力有着至关重要的意义。对于颈椎问盘镜行椎板间开窗、髓核摘除术的患者,术前应该教会患者正确的上下床姿势,在术后第2d就可鼓励患者下床进行锻炼。

2.3微创技术通常是在监视器下完成的手术,除特殊的手156术器械外,还常有复杂而又精细的光学照片系统和图像采集系统组成。所以,手术护士对于系统的熟悉程度显得尤为重要。对于这些系统的良好维护也是必不可少。

2.4微创骨科的手术虽然刨伤较小。但也会出现一些较大的并发症。比如关节镜手术易导致胭动脉损伤、胸腔镜手术易导致血气胸等。因此手术后的观察很重要,如注意观察患者的生命体征变化,下肢的血运和感觉运动的变化,患者有无心慌气短等症状的发生。

3支具的发展对骨科康复护理的影响

支具治疗很早就已出现,有时是作为主要的保守治疗手段,比如先天性髋脱位的支具治疗,大多数时候是作为手术后的辅助治疗。由于以前受支具材料及工艺的影响,支具治疗一直未有引起重视。近年来,随着材料和工艺的发展,支具治疗也越来越多。

3.1支具治疗使得单纯的基础护理逐渐转向康复护理,对护理提出了新的要求。如手外科治疗中桡神经损伤的患者,为维持关节的功能位,使用手部功能支具,不仅能防止患者出现垂腕垂指畸形,同时可以锻炼患者手部的肌肉力量,防止肌肉萎缩。所以,护士不仅要熟悉支具的作用。同时要指导患者进行正确的功能康复训炼。新晨

3.2支具治疗使手术后患者的护理变得方便,如颈椎寰枢椎脱位的患者,以往的治疗通常是患者手术后继续颅骨牵引至拆线,拆线后再行头胸石膏固定。患者卧床时间较长,加之定时翻身使护理极为不便。而使用halo-vest(头胸支架)之后,患者可以起床行走,不必卧床牵引,缩短了卧床时间,使护理工作量大大减少。

3.3支具的关节较多,而支具的观察是一项非常细心的工作。其中1处若出现松动而未及时处理,将导致整个治疗失败。

随着骨科新技术的进一步发展,骨科护理工作将面临新观念和新技术的挑战。不断学习,紧跟医疗新技术的发展,在掌握基础护理的基础上不断改进护理工作,是护理工作者的当务之急。

参考文献:

[1]陆声,钟世镇,徐永清.腹腔镜技术在腰椎手术中的应用[J].中国矫形外科杂志,2004,15:1169.

[2]秦柳花.重度脊柱侧凸前后路联合矫形术护理60例[J].中国矫形外科杂志,2004,13:1038.

第6篇:对康复治疗技术的理解范文

1 对象

抽取我院2009级康复治疗技术专业二年级高职学生110名,均为通过高考录取进入我院就读的。年龄18~21岁,男性6人,其余均为女性。按照自然班级将其分成实验组和对照组,实验组58人,对照组52人。两组的授课课程均选取康复治疗技术专业的核心课程《运动治疗技术》和《疾病康复技术》两门课程,其中《运动治疗技术》教学时间每门课程均为4学时/周,18周。

2 方法

2.1对照组教学方法。按照传统的授课方法进行授课。即提前安排学生预习,随后根据临床的工作过程导入新课,导入后教师边讲解边示范操作,学生分组练习,最后教师总结。课后要求复习,留置作业。

2.2实验组教学方法。按照行动导向教学的思想安排教学。

2.2.1分组:在《运动治疗技术》课程教学中采用抽签随机分组的方式进行;在《疾病康复技术》课程教学中采用固定分组的方式进行,分组时充分注意到小组成员之间的个体差异。分组后各小组推选出一名组长,并明确其组长的职责:负责领取实训时的相关资料、负责和教师之间的联系、负责小组内的计划和决策、负责小组内成员的任务安排、负责小组内的效果评价、负责协调小组成员的关系等。

2.2.2课前准备:教师准备相关的教学资料(包括教学实施计划单、资讯单、多媒体教学课件、实训设备的准备、实训器具的放置、实训设备的调试等。

2.2.3布置任务:教师在上课前根据本次上课的情景布置需要完成的工作任务,重点说明任务完成的关键和标准。各组组长根据工作任务安排护士、医师、治疗师、患者、家属、记录员等角色,全体成员利用已学过的理论知识、网络资源、专业书籍等资料,查询本次课程所需的相关知识,组长组织本组学生进行临床治疗的情景设置,提出治疗过程中的相关问题并填写资讯单。

2.2.4授课方法的选取:根据每个授课情景的不同,可选取不同的教学方法。①案例教学法:选取临床康复治疗过程中的典型病例,教师结合案例,巧妙地设置悬念性的问题,促使学生结合所学知识,寻找解决问题的途径和方法。②角色扮演法:让学生分别扮演案例中的护士、治疗师、医师、患者、家属等角色,模拟临床康复治疗过程,在治疗过程中锻炼学生的能力;③模拟教学法:根据不同的教学内容设定不同的教学情境,组织学生模拟患者的摆放和治疗师的手法治疗,让学生在实践中理解和掌握其操作规范。④项目教学法:教师组织学生讲一个完整的治疗过程划分成几个小的子项目,组织小组成员共同制定计划、分工完成整个项目。

2.2.5效果的评价:根据每次课程授课结束的学生评价结合教师评价形成本次课程的日常评价;课程结束时对学生进行技能考核,将考核结果作为本门课程的终期评价。最终的评价结果按照日常评价占30%,终期评价占70%的比例形成学生的最终评价。每次评价时评价人员均不得少于3人,取其平均值作为评价的分值。评价结束后将评价分值划分为三个等级:优秀100~80分、合格60~80分、不合格

2.2.6统计学方法:运用SPS19.0对测试结果进行秩和检验。

3 结果(见表1)

表1:康复治疗技术专业核心课程技能测试分值比较(110人)

4 结论

通过上述数据可以明显得出,按照行动导向教学的思想安排教学后,学生的学习成绩得到明显的提升,同时学生的实践综合能力得到了进一步的加强。

5 讨论

行动导向教学是20世纪80年代德国职业教育改革的重要成果。它是以“行动导向驱动”为主要形式,在教学过程中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和教师的主导作用,注重对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能力的培养,从完成某一方面的“任务”着手,通过引导学生完成“任务”,从而实现教学目标。其基本特征体现在“完整的行动模式”和“手脑并用”两方面[2]。通过行为的引导使学生的脑、手共同参与学习,在学习活动中提高学习兴趣,培养创新思维、团结协作能力。学生是学习过程的中心,教师是学习过程的组织者、主持人与协调者。教师通过设计开发合适的学习情境,用“完整的行动模式”替代了按照外部规定完成给定任务的“部分行动”模式,通过多种辅助手段帮助学生独立获得必需的知识并构建自己的知识体系,学生可以从多种可能的行动方式中选择自己的方式,而且在行动前能对行为可能产生的结果做出预测,通过有计划的行动,有意识、有目标地去影响行动的结果。行动导向教学模式是一种创新的教学模式,它解决了目前困扰职业教育的难题:其一是降低了学生自主学习的内容和难度,降低了对学生的要求[3];解决了由单纯的教室授课与模拟真实的工作场景和工作过程的转换,极大地提高了学生综合能力的培养和提升;解决了传统的教学模式中单纯的由教师单一的灌输为学生全程参与,极大地调动了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

目前,行动导向教学研究在工学类、财经类等专业的职业教学中开展较多,但是在医学技术类各个专业中研究很少,特别是在康复治疗技术专业核心教学中还处于初步的研究。这种崭新的教学模式能否在康复治疗技术专业的教学过程提高教师的教学效率和学生的学习能力,缩短在校学生与临床工作者之间的要求差距,还需要进行进一步的研究和探索。基于这种思想,笔者将行动导向教学大胆的应用于康复治疗技术的专业核心课程《运动治疗技术》和《疾病康复技术》中,以期能探索行动导向教学在康复治疗技术专业教学中的可行性及其教学效果。

康复医学自20世纪80年代进入我国以来,得到了蓬勃的发展,康复医学教育也得到了快速的发展。而康复医学中最主要的核心内容是康复治疗,其相对应的康复治疗技术更是其中的重中之重。到2011年末全国已经有100余家高等职业院校开设了此专业。经过调研,发现绝大多数院校依然采用传统的教学模式进行教学,学生的学习效果和学习兴趣均叫欠缺,其职业能力和工作岗位适应能力均较差,为此急需要一种新的教学模式来改变目前的这种教学现状。《运动治疗技术》和《疾病康复技术》是康复治疗技术专业中的两门核心主干课程。这两门课程的共同特点均是专业实践性强,专业表现性好,能代表康复治疗技术的其他专业核心课程的教学。因此,笔者选择这两门课程作为行动导向教学的研究对象,并用行动导向教学模式进行教学尝试。

在实验组的授课中,我们坚持以行动导向教学为教学的基本教学思路,运用了项目教学法、案例教学法、角色扮演法、模拟教学法、小组评价法等多种教学方法的综合应用。在对照组的授课中,采用传统的授课方法,也就是采取提前安排学生预习,随后根据临床的工作过程导入新课,导入后教师边讲解边示范操作,学生分组练习,最后教师总结。课后要求复习,留置作业。采用这种教学模式和思路进行教学中明显会发现,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不高,学习的兴趣不浓,实践动手能力没有得到明显的发挥。但是在实验组的授课中,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学习的积极性均得到了较大的提高,在综合训练中均能积极参与,使其学习成绩得到了明天的提高,充分说明这种教学思路和教学模式值得在康复治疗技术专业核心课程中使用并值得推广。

参考文献:

[1]陈建尔等.我国高职高专康复治疗技术专业现状与发展对策研究.中华物理医学与康复杂志,2011年 第11期

[2]赵志群.关于行动导向的教学.职教论坛,2008年第10期.

第7篇:对康复治疗技术的理解范文

【关键词】脑血管意外;康复期;治疗指挥

近年来脑血管意外患者有增加趋势,并向年轻化发展,脑血管意外是当前危害中老年人生命和健康的头号杀物手,它的致残率占据各疾病的首位,它具有“高发病率”“高死亡率”“高致残率”“高复发率”四高征之称,据我国医学调查统计,脑血管意外发病率为200/100万每年,新发生的脑血管意外约150万,死于脑血意外患者近130万,而存活者约有75%致残,在统计病学调查中,脑血意外的死亡率和致残率为最高,随着医疗诊断和抢救持技术的提高,脑血意外患者病死率明显下降,但由于幸存下来的脑血意外患者后期程度治疗与护理上不足,导致患者的致残率有抬头趋势,不但严重降低了患者的生存质量,同时也给社会造成沉重的负担。目前,由于我国医疗资源有限,脑血管意外患者的急性期治疗后,基本上都转移到家中自然康复,基于目前医疗资源、经济状况、卫生状况、文化层次的影响,给患者的康复治疗工作带来了一定的阻碍和难度,同时也给医务人员提出了新的课题,就是要求广大医务人员到社会中干预脑血管意外患者康复与治疗,开辟了由临床转移到家中康复治疗的新模式,使脑血管意外患者度过康复阶段,保证了健康治疗、护理干预、康复持续性。本文根据有关文献资料对脑血血管意外康复阶段治疗上进行治疗上进行做出一综述。仅供参考:

1脑血管意外康复期治疗如何指导

1.1做好宣传工作,提高照护者对康复治疗工作认识由于医疗资源不足,出院转移到家中的脑血意外患者需要康复期治疗,而这一项任务自然落到了广大医务人员及家属(照护者)身上,所以广大医务人员必须做好对患者康复期的宣传,并向照护者讲明家中康复治疗的必要性和可行性,克服心理缺陷,克服信心不足,鼓励患者及照护人做好家庭康复的干预工作,并列举康复者范例,使患者及家属增加康复期治疗的信息及勇气。

1.2做好康复培训工作,发挥患者及照护者的主观能动性脑血管意外患者的康复治疗训练应及早介入,最好在患者出院前,教会照护者做好功能障碍的康复训练,要做到手把手的教,做到不漏每一个细节,训练手法要到位、标准、规范,除了障碍功能训练外,还应建立用药上的指导,患者心理障碍上的护理都应给予明确干预。

1.3做信息沟通工作,定期进行康复测评为了做好患者康复阶段的治疗工作在患者出院前进行详细登记,包括地址、各种信息,以便互相进行沟通和随时解答患者出现存问题,及时给予指导,纠正治疗护理上的不足,而且康复治疗阶段的患者定时、定期进行功能和日常生活能力(ADC)测评,肢体功能采用BRLNNSFOM分级的和FUG-MEYER体运动功能评阶法,待患者肌力恢复到III级时,以患者自主运动为主。

1.4做好患者心理障碍干预,使其有意义地进行康复治疗在脑血管意外患者特别是幸存者都存在着不同程度的心理障

碍,其中以抑郁和焦虑是为突出,占总人数的20%-50%。脑血患者由于失能状态和病程的迁延,都存在着恐惧焦燥、等心理问题,有些患者还存在着依赖、自责、轻生等急切心理,不良情绪不仅影响患者的生活质量,而且还严重地影响康复治疗的效果,良好的情结,既能使神经抑制解除,神经肌肉调节达到最佳状态,还可增强人体抗病能力。因此心理障碍给予及早及时干预,在脑血管意外偏瘫患者康复起到极其康复作用。脑血管意外康复期治疗阶段,一但发现患者心理障碍,医务人员及家属应当理解,要充分了解患者的心理状态,针对不同的心理状态年龄、职业、文化程度,做出相应的心理指导。

1.5做好家庭团结工作,打造良好的和谐环境良好的家庭关系及和谐的环境是脑血管意外患者康复治疗的最佳条件,与患者经常交流及时了解和掌握患者的心理动态和生活需求,并及时给予相应的康复训练及指导治疗要有耐心、责任心。多多鼓励患者,使患者经常保持乐观向上的心态,要充分调动患者的积极性,消除焦虑、抑郁、自责和依赖,使其有效地配合康复治疗。

1.6做好护理工作,克服不良生活习惯在脑血在患者康复治疗阶段应做好基础护理,在治疗中护理工作应跟上,主要是基础护理,如患者的生活起居、嗜好、体温、血压、大小便,皮肤护理、口腔护理等等。脑血管意外的发病与生活习惯有着密切关系。特别患者的不良嗜好,如吸烟、饮酒、进高钠、高脂肪饮食均可加重病情发展。鼓励患者戒烟、戒酒、养成良好的生活习惯。在饮食上应多吃些维生素C的蔬菜及水果在平时多吃易消化的食物,对于长期卧床病人应加强皮肤、口腔、方面的护理,避免并发症合并症出现。

1.7做好压疮预防工作,减少患者出现新的痛苦压疮也称褥疮,是昏迷及长期卧床病人易出患的合并症,一旦患者出现压疮,患者会增加新的痛苦,同时会增加照护者的负担,同时也不利于患者的康复治疗。目前在治疗压疮上无特殊方法,只能预防,除了给患者勤翻身外,应加大被压部位皮肤护理。

2脑血管意外康复治疗阶段,家庭治疗现在问题及对策

2.1家庭康复治疗上的现状问题就目前脑血管意外发病年龄段而言家庭照护者缺乏,其主要是现在家中人口少,如果子女有上班人员,照护者人手明显缺失,另外加上治疗经济消耗过大和突如其来的家庭突发事件的打击。使照护人员的思想压力无法解除,处于疲惫状态,严重地影响了康复治疗工作的实施。

2.2家庭康复治疗上受到影响因素由于患者长期卧床会出现全身营养不良,如再伴随基础疾病,高血压、高血糖,并急性发病严重,并发意识障碍,大小便失禁,应激性消化道溃疡疾病,在相互作用下家庭照者护者必须采取综合性康复治疗与护理,而在复杂的综合症面前,照护者缺乏某些治疗及护理常识,也严重地影响康复期的治疗护理干预。

2.3家庭康复治疗阶段干预能力差前面已提到人手不足问题,另外脑血管意外康复治疗,护理是一个艰巨而持久的工作,如果照护者思想准备不足,出现体力透支严重,加上康复者的不配合会导致使某些照护者亚健康状态加重,降低了康复治疗及护理干预能力。一但患者缺少较好的家庭支持治疗,会引发各种并发症和继发病出现,严重地降低了康复者的生活质量。家庭照护者在家庭康复治疗中还存在以下6大类信息要求,依次为康复治疗,疾病相关知识,生活护理,并发治疗前心理护理、技术指导。有研究表明脑血管意外康复治疗患者长期家庭照顾任务、会给照护者带来沉重的负荷,并严重地影响其身心健康。

2.4对策克服目前康复治疗的家庭现状、定期给患者进行复查,发现问题及时解决,并传授新的治疗知识及护理知识做好信息沟通工作及时取得信息支持,克服麻痹思想,照护者从思想上做好长期康复治疗准备、照护者应注意劳逸结合,广大医务人中员应及时向照护者提供相关的信息支持,并鼓励患者密切配合家庭康复治疗工作降低其负荷。

第8篇:对康复治疗技术的理解范文

中医历来医护不分家,强调“三分治,七分养”,其基本理论同样是护理工作的指导思想。《中国护理事业发展规划纲要(2005~2010)》明确指出,提高中医护理技术,发展中医护理特色和优势为主线,注重中医药技术在护理工作中的作用。要根据中医护理防重于治,注重养生的思想,发挥中医护理在老年病、慢性病防治和养生康复中的作用,突出中医整体观和辨证施护,加强中西医护理技术的有机结合,促进中医护理的可持续发展。中医护理技术的临床应用所占比例甚少,受多方面因素影响,中医护理技术正面临着继承和发展的危机,服务领域逐渐萎缩,特色和优势逐步淡化,从而明显影响了中医护理在疾病治疗康复中的作用,进一步影响了中医护理学科的建设发展和创新这一珍贵的历史遗产, 认识中医护理的特色护理, 为提高人民健康水平和生活质量作出更大的贡献。

1 护理整体观念是中医护理指导思想

中医护理是中医学的重要组成部分。中医有两大特点, 一是整体观, 二是辨证施治。中医护理本身是中医治疗的一部分, 因而他必须在中医理法方药理论指导下进行。中医学认为人体是一个不可分割的有机整体, 并和自然环境, 社会环境同处于一个统一体中, 它们既有各自不同的功能, 又互助互用, 互相制约, 维持了机体的正常生理活动, 构建了系统的中医护理整体观念。

2 中医护理模式与整体护理有机结合

中医护理的框架结构, 是现代生物, 生理, 心理, 社会护理模式的一个有机整体, 系统化整体护理是以人为中心的护理活动, 在治疗护理中, 既要祛邪, 又要扶正, 通过调整机体功能状态, 达到防病治病, 增进健康的目的, 以人为本的中医整体护理, 辨证施护模式是中医护理的基本内涵。

3 中医护理技术, 特色, 优势

3. 1 中医护理的理论优势

动态平衡的整体健康观, 中医学认为, 人体的生命活动是机体在内外环境的作用下, 由多种因素相互作用而维持的一种动态的, 相对平衡的过程, 平衡失调就会导致器质性功能性疾病。所以在治疗护理时, 必须考虑影响平衡的相关因素, 通过调整机体功能状态,达到治疗护理疾病的目的, 同时预防、康复和养生保健。这些重视调动机体调节和康复能力的思路和方法, 体现了其科学性和先进性, 符合现代科学一体化趋势。

3. 2 中医护理方法优势

中医学对疾病的治疗包括药物和非药物疗法, 运用内治和外治进行整体综合调节和治疗, 中医护理技术操作具有器具简单, 操作方便, 适用范用广, 疗效快等特点, 在服药护理中根据人体气血盛衰变化, 八纲辨证确定服药的温度, 寒者热之, 热者寒之的服药原则, 以提高药力等等。非药物法即针灸, 推拿, 拔火罐, 刮痧, 热熨, 熏洗和气功等等, 针灸, 推拿既是治疗技术, 又是护理技术, 掌握针灸, 推拿疗法是中医护理专业技术人员的能力素质要求, 是现代中医的治疗护理的重要内容。

3. 3 中医护理养生保健优势

养护统一, 寓护于养的护理方式, 养生是中医学重要内容之一, 是研究增强体质, 预防疾病, 以达到延年益寿, 尽终其天年的理论和方法。中医学历经数千年的实践和积累, 形成了一套以天人合一, 形神统一, 动静结合为主的养生保健和延年益寿的理论。根据药食同源的理论, 开发食疗, 可达到祛病健身, 延缓衰老, 调节机制等多种功能, 针对老年人, 妇女以及亚健康状态人群, 采用气功, 太极拳, 自我按摩等中医养生保健方法, 提出重视养生, 调节精气, 防御邪气是中医学养生保健的主导思想, 也是现代人值得借鉴和维护的养生方法。

3. 4 中医护理的操作优势

中医护理的方便性, 实用性是其他护理无法比拟的, 因此就拥有更大的用武之地, 诸如针灸术, 推拿术, 按摩术, 拔罐术, 刮痧术, 敷药术, 贴药术, 冷冻术,熏洗术, 耳穴压豆, 太极拳, 五禽戏等方法很容易掌握和运用。

4 中医护理质量提高的前提与关键是护理人员素质

第9篇:对康复治疗技术的理解范文

【关键词】膝关节镜前交叉韧带重建术;健康教育;影响

膝关节前交叉韧带撕裂是运动中常见的损伤之一,倘若处理不当,往往会严重影响到膝关节的活动功能,进而给患者的正常活动造成巨大威胁。随着当代医疗技术的不断提高,膝关节前交叉韧带重建术得益于关节镜的辅助观察,能够大幅减少机体创伤、降低并发症及副作用发生、缩短治疗周期等。本文选取2013年1月至2015年1月在我院进行膝关节镜前交叉韧带重建术的27例患者作为研究对象,对其进行健康教育,观察其对患者的影响,具体情况现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本组资料共计27例,均为2013年1月至2015年1月在我院进行膝关节镜前交叉韧带重建术的患者,其中,男21例,女6例,年龄19-56岁,平均29.3±2.1岁。

1.2 方法

(1)与患者充分沟通,做好患者的思想工作,使其充分认可康复锻炼的价值,主动积极融入到康复治疗过程中来。作为护理人员,应对康复锻炼治疗的目的、方法、对创伤部位的日常护理及注意事项等做必要的说明,指导患者循序渐进、合理锻炼。患者要密切配合好手术治疗,需要谨遵医嘱,按照特定的康复护理方法,正确、科学地实施康复锻炼,与临床手术相结合,方能更有利于促进病患部位恢复,缩短治疗周期的同时降低各类并发症等。(2) 充分评估患者的疼痛程度,酌情给予缓解疼痛的治疗,降低患者的心理负担和身体不适。肌肉损伤的剧烈疼痛感,往往会给患者正常的休息、睡眠以及心态等带来非常不利的影响。而疼痛的缓解,能够有利于患者以更积极的心态,主动参与到康复训练过程中来,顺利完成各类康复训练,使得康复训练真正发挥作用。基于此,应结合患者患病的严重程度,酌情给予止痛剂。疼痛控制原则上以手术、药物相结合的多模式镇痛为主。针对本病在手术治疗中和术后都会有剧烈的疼痛、进而会严重影响到患者心理和治疗体验的特点,宜给予静脉镇痛泵或者冰敷物理法止痛,以保证康复训练的正常开展[1]。(3)科学计划合理锻炼,主要是针对术后的不同时间,实施不同的康复活动训练。通常而言,患者术后麻醉清醒后,即可进行轻微缓慢的直腿抬高、踝关节背伸跖屈活动。术后一段时间后,可以适当增加活动范围和活动量。锻炼的主要目的在于促进肌力的恢复,从而使得肢体肌肉可在不发生收缩的情况下,锻炼膝关节。伴随着肌力的恢复,损伤组织局部的血液循环也可得到改善,从而有利于伤口新的肌肉组织的生长,促进关节软骨的新陈代谢,有效配合手术,从而大大缩短了治疗周期,同时组织以更自然、健康的方式生长愈合,预后大大改善。

2 结果

27例患者经过护理后均意识到康复的意义,并积极的参与康复治疗,经过5-9天的康复锻炼,所有患者进康复出院,且无下肢深静脉血栓、关节僵硬、肌肉萎缩等并发症。

3 讨论

3.1 充分进行差异化、有针对性的健康教育

重视与患者的心理沟通和心理辅导,针对患者关心的疾病发病、治疗方法以及手术预期治疗效果等重点问题,进行有针对性的健康教育。根据患者自身的认知和身心承受能力,有所侧重地进行康复锻炼的教育。使其能够完全放下心理负担,积极配合手术及康复训练等治疗措施。赢得患者及其家属的信任和积极配合,能够大大提高临床治疗的效果,尽快康复。

3.2 适当给予止痛,人性化治疗

本病在患病、术中、术后康复等过程中,会伴随着伤筋动骨带来的剧烈疼痛,往往会给患者的生理、心理带来沉重的负担,个别患者甚至会因为疼痛而造成心理上的畏惧和担忧情绪,这些负面情绪会非常不利于临床治疗和术后康复训练的正常开展。对此医护人员应充分考虑,针对患者个体的特点,酌情给予止痛护理。在有效缓解疼痛的前提下开展各类功能性恢复训练活动,期间密切关注患者的心理、生理动态[2]。对患者出现的畏难情绪及时给予疏通,对患者病患部位的恢复状况及时掌握,对患者锻炼活动中的不理解或者不正确的操作,及时给予纠正。

3.3 明显改善临床治疗效果 患者满意度大大提高

建立在彼此信任、良好沟通基础上的膝关节镜前交叉韧带重建术,通过在术中、术后加强对患者的康复训练指导,能够使患者充分认知疾病恢复状况,主动参与到临床治疗过程中来,积极配合治疗,整个治疗过程充分以患者为中心,从患者的切实需求出发,不仅有利于提高临床治疗效果,而且患者满意度也大大提高。

3.4 注重高级护理人才的培养和选拔

本组研究中,取得良好的治疗效果,除了手术的成功,还要有科学合理的护理指导,两个方面缺一不可。而高级护理人才在其中发挥了非常重要的作用,她们是患者和医师之间沟通的纽带。她们以自己专业的技术素养、耐心细致的服务赢得了患者的充分信任。注重护理人员队伍建设,选拔出优秀人才,充分发挥她们的工作潜能,为患者提供最高水平的护理服务,促进患者满意度的提高。

【参考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