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务员期刊网 精选范文 危重症患儿的护理范文

危重症患儿的护理精选(九篇)

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危重症患儿的护理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危重症患儿的护理

第1篇:危重症患儿的护理范文

关键词:危重症;儿童;连续性血液滤过;护理

Abstract:Objective: To observe the clinical effect and summariz the nursing experience for PICU critically ill children with continuity of static venous hemofiltration and clinical nursing specialis.Methods: A retrospective analysis of the clinical data of 38 cases of critically ill children from September 2009 to November 2013 in our hospital with PICU CVVH therapy.Results: Through specialist treatment and nursing intervention, 30 patients were discharged from hospital. With low blood pressure and low temperature respectively 4 cases, filter tube wall for 3 cases, bleeding in 1 case.The patient's white blood cells, red blood cell, platelet, hemoglobin, neutrophils ratio, blood urea nitrogen, serum creatinine gradually returned to normal, compared with the treatment before , P < 0.01, it has significant statistical significance. Conclusion: The patient's condition got better,and it was achieved good clinical nursing effect after the application of continuity in PICU critically ill children static vein hemofiltration and clinical nursing specialis.

Key words: Critically Ill; Children; Continuous Hemofiltration; Nursing

连续性肾脏替代治疗(CRRT),是从1998年开始由瑞典金宝公司带进中国而开展的一种新的血液净化方法,发展至今它具有血流动力学稳定、膜生物相容性好、溶质清除率高,可连续性、长时间实施床旁治疗,不仅能清除体内过多液体、精确调控容量负荷、有效维持水电解质及酸碱平衡,还具有清除炎性介质、纠正内环境紊乱、保障病人营养支持等优点[1]。其中连续性静静脉血液滤过(CVVH)是最常用、广泛应用于临床的一种连续性肾脏替代治疗(CRRT)方式。由于儿童血管通路建立困难以及体重轻、循环血量少等特殊性增加了CRRT的难度,我科PICU通过对38例危重症患儿进行连续性静脉静脉血液滤过,并综合给予病情观察、出入量管理、基础护理、机械通气护理、导管护理、药物护理、心理护理等,过程顺利,有效地改善患者的病情,现报告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2009年9月至2013年11月间在本院PICU病房接受治疗的38例重症儿童,其中男孩25例,女孩13例;年龄为0.5至13岁,平均4.4±1.7岁;体重6~40 kg;多器官功能障碍综合症15人,急性肾功能衰竭8人,慢性肾功能衰竭7人,毒蜂蜇伤3人,地高辛中毒3人,鱼胆中毒1人,冰毒中毒1人。需要机械通气、血管活性药物治疗的20人。

1.2 CRRT方法

采用美国BaxterEdwardsLifesciencesAquarius、美国BaxterBM11机型及其配套血路管,滤器为一次性使用的APS(聚砜膜,型号AV400S);治疗方式:CVVH;治疗时间:6-24h;抗凝剂:根据实际情况采用低分子肝素抗凝法(60u-80u)或无肝素法;置换量:(25ml/kg.h-45ml/kg.h);血流量:婴儿为3-5ml/kg.min,最少2-3ml/kg.min。婴儿开始时,血流量为12.5ml/min,并逐渐增加;个性化调整置换液:温度为不加温~38℃,钠离子浓度为136~145 mmol /L,钙离子浓度为2.2-2.6 mmol /L,根据患儿血气及电解质情况及时调整置换液成分。血管通路:采用临时深静脉置管,留置单针双腔血透导管或两条三腔深静脉导管建立体外循环,其中血透管10例,两条深静脉导管为28例,大部分为股静脉置管。

1.3护理方法

1.3.1做好病情的观察与护理

(1)严密监测生命体征,预防低血压、低体温:予多功能监护仪监护,尽量行有创动脉压、中心静脉压及持续肛温监测。为预防低血压,一般治疗前用新鲜冰冻血浆或全血进行预冲,实施方案严格遵循设计原则;出现低血压时,快速输入生理盐水或白蛋白扩容,或使用血管活性药物,并同时降低超滤率使其接近于零。在长时间进行血液滤过时往往会导致患儿体温低于正常值,严重者会引发寒战不止现象[2]。因此需要严密体温监测,避免出现低体温,加强保暖,如提高室温,调整加温档,加被、热水袋或暖风机等。(2)准确记录24h出入量,掌握出入平衡原则:婴幼儿体重越低,出入量平衡越重要。护士准确评估单位时间内液体的出入量,每小时观察记录一次,根据血压、中心静脉压、补液治疗合理调节血流量和脱水量,做到“量入而出”,结束治疗时,统计整个治疗过程的液体平衡量。(3)做好基础护理:由于患儿大多病情危重、多种管道的限制、被动,故注意使用水垫、气垫、皮肤护理用物、适时翻身防压疮,尤其注意后枕部及骶尾部的皮肤;及时清理大小便,注意口腔护理,保持呼吸道通畅,预防肺部感染。按医嘱给予喂养,必要时请营养科会诊,保证患儿营养。(4)保持内环境的稳定:定时检查血气、电解质、肝肾凝血功能变化,并根据结果,及时调整置换液配方。(5)出凝血的观察与护理:因肝素可以有效地预防滤器内形成血栓,所以在使用CCVH时需要配合肝素,肝素会影响患儿的正常凝血功能,加之危重患儿本身的凝血功能不好,因此要掌握肝素使用症,严格计算肝素的使用量,并动态监测患儿的凝血指标。观察血液管路、滤器有无覆盖层、颜色是否有变化,及早发现凝血征兆。临床上注意观察颅内出血、消化道、泌尿系出血、皮肤黏膜瘀斑瘀点等症状体征以及各种引流液、伤口渗血等情况,另外所有创伤性操作(如:肌肉注射、静脉穿刺)都要轻柔、迅速,力求一次性成功,凝血功能差的禁止腹股沟等大血管抽血。(6)机械通气护理:注意湿化,及时清除呼吸道分泌物,掌握吸痰技巧,边吸引边转动吸痰管向插管内送达到所需深度迅速撤出,与先将吸痰管送入套管内达到一定的深度后再吸引相比较,前者一次性吸清率达80%,后者达50%[4]。避免呼吸不畅或人机不协调造成病人烦躁不安,影响血流量。如出现人机对抗,应及时调整呼吸机参数或进行药物干预。

1.3.2导管安全护理:

(1)首先做好导管的标识,非必要时不使用血透通道输液,保护导管。(2)保持CRRT管道固定、通畅:治疗前妥善固定导管和血路管,避免血路管受压、扭曲、折叠、牵拉及导管接头处松动、脱落或断开;治疗中尽量使导管长轴与静脉平行,避免屈髋、屈膝、扭颈、摆头等拉扯血路管的动作;对躁动不安者予劝解,对不配合者予约束带、手套等固定四肢,必要时遵医嘱应用镇静剂,尤其凝血功能障碍者应优先考虑;翻身治疗时注意固定管道,避免意外脱管或血流不畅、流量不足引起机器频繁报警及血泵停转次数增加,增加凝血的风险。导管采用个体化封管抗凝,下次治疗时抽出管腔内肝素及血凝块,确定导管内无血栓且通畅后再进行治疗。(3)预防感染:BAKIRT[3]等报道,在行短时血滤后导管感染发生率为0.7%-1.5%。因此要注意预防感染,进行各项护理技术操作时,严格执行无菌操作原则,保持插管周围清洁干净,敷料干燥,常规消毒并更换导管敷料,注意观察导管的刻度以及穿刺口有无红肿、渗血、发热等感染征象。

1.3.3静脉药物的管理:血液滤器通透性较大,大、中分子均可滤过,一般分子量低于40kD-50kD的溶质分子均可由血液滤过的滤器膜滤出[5]。本科室做出常用药物指引,说明药物在CRRT过程中的清除影响,以指导医护人员的用药与护理。其中CVVH能清除较多的是万古霉素、哌拉西林、头孢菌素、氨曲南、氟康唑、5-FC、更昔洛韦、地高辛、氨基糖苷类等,CVVH清除较少的是替考拉宁、伊曲康唑、两性霉素B、卡泊汾净、氟喹诺酮类、大环内酯类等,大分子如白蛋白、静脉营养等药物不受影响,正常输注。责任护士根据药物的性质合理安排输液顺序,尤其是能清除药物的输液,注意在CVVH治疗的间歇期给药,选在输入的通路上输液,或根据医嘱快速给药,选用2―3种抗生素联合应用,以增加药效。

1.3.4重视心理护理:取得患儿的配合,使血液净化过程更顺利进行。根据患儿的心理阶段,如婴幼儿需要关心爱护与安全感,适当予抚摸、安慰;较大儿童易出现分离性焦虑症,应了解患儿心理恐惧、焦虑的事物原因,多与其交流,从精神上不断鼓励患儿。此外可向家属了解患儿的性格、生活、饮食、睡眠、喜好、大小便习惯等,连续关注其心理过程,不断的总结经验,以把握其特点,并把特点做好交接班。同时做好家属的解析工作,如限食限液的原因与目的,避免误会。

1.4评价标准

选择患儿治疗前后血常规含量的变化,血尿素氮(BUN)以及血肌酐(Scr)变化。

1.5统计学方法

采用SPSS l5.0软件统计,用均数±标准差(X±S)表示计量数据,用t检验比较组间差异,P>0.05时没有统计学意义,P

2结果

2.1治疗转归:38例患者30例治愈出院,4例因多脏器功能衰竭而死亡,4例家属放弃治疗。

2.2不良反应:在治疗过程中出现低血压4例、低体温的4例,分别经调整血泵和超滤速度、加用血管活性药物、补充血浆等液体及保温后好转;有3例管道堵塞而需临时更换管道与滤器;1例因凝血功能极差,治疗过程中创口渗血渗液较多,最终患儿家属放弃治疗自动出院。无一例中心静脉导管相关感染、血栓形成、电解质失衡等并发症。

2.3检验指标:通过治疗,患儿的各项血常规值均降低,与治疗前对比,P

第2篇:危重症患儿的护理范文

关键词:小儿危重症;护理评分法;干预指导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选择2016年2月—2017年10月本院收治的84例危重患儿作为研究对象,随机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各42例。两组患儿病情危重,已排除院前急救死亡者、心肺肝肾严重畸形者,无法耐受治疗者等。两组患儿家属均签署知情同意书,自愿参与本次研究。观察组男25例,女17例;年龄6个月至13岁(6.89±5.21)岁;疾病类型:10例感染性休克,12例急性呼吸窘迫综合征,7例应激性溃疡,4例脑疝,6例多器官功能衰竭,其他3例。对照组男26例,女16例;年龄8个月至13岁(6.73±5.19)岁;疾病类型:11例感染性休克,11例急性呼吸窘迫综合征,6例应激性溃疡,5例脑疝,6例多器官功能衰竭,其他3例。两组患儿危重症类型、年龄等一般资料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

1.2方法

两组患儿均根据病情实施积极救治和对症支持治疗。对照组患儿根据病情实施常规危重症临床护理,包括体征监测、用药护理、营养支持护理等。观察组在患儿临床护理中应用危重病护理评分法作为评估工具,针对评分结果采取不同护理措施。

1.2.1危重病护理评分法的评估方法

护理人员收集患儿的全部临床资料,包括生命指征、医嘱、实验室检查结果、心电图检查结果、影像学结果等资料,综合分析,逐一评分,总评分≤70分者为高风险者,71~80分者为中度风险者,评分超过80分(≥81分)者为低风险者。入院时首次评估后应每隔24h再次结合患儿病情再次评估,及时调整患儿风险等级,采取相符的护理干预措施。

1.2.2不同风险等级患儿的护理

高风险者和中度风险者均需进入重症监护室实施严密监护。高风险者实施24h严密监测与护理,准备好床旁抢救器械及药品,持续监测患儿生命体征,随着准备急救或处理异常情况。对于中度风险者应做好生命体征监测,并密切监测心肺肝肾等重要脏器功能情况,及时处理并发症及不良反应情况。低风险者应配合医生进行有效治疗,定时监测患儿病情变化,积极处理患儿病情。

1.3观察指标

救治72h后统计两组患儿救治效果[4]:患儿生命体征平稳且恢复正常,临床症状显著改善或消失,病情控制完全脱离危险为显效;患儿生命体征平稳且显著改善,临床症状显著改善,病情控制、脱离危险为有效;患儿生命体征不平稳,临床症状无改善,病情加重或死亡者为无效;总有效率=(总例数-无效例数)/总例数×100%。同时,对观察组危重病护理评分法结果进行统计,分别统计≤70分、71~80分、80分三个等级的患儿例数、并发症及死亡情况。

1.4统计学方法

本次研究采用SPSS20.0统计学软件分析所有数据,计量资料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采用χ2检验,以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结果

第3篇:危重症患儿的护理范文

作者单位:528403中山市广东省中山市博爱医院儿科

骆翠媚:女,本科,副主任护师,护士长

基金项目:重症手足口病综合救治与机制研究(20101A008)

摘要目的:探讨双有创血压监测在指导危重症手足口患儿救治中的临床意义。方法:总结分析2010年1月~2011年12月我科29例进行双有创血压监测的危重症手足口患儿临床资料。结果:患儿均成功建立双有创血压监测回路,置管时间4~5 d,26例救治成功,无血栓栓塞、继发感染及导管脱落等并发症发生。结论:有创血压监测能准确反应危重手足口病患儿的血压状况及周围循环情况,为临床救治提供及时可靠依据,提高救治成功率,安全有效。

关键词 双有创动脉血压监测;重症手足口病;护理

doi:10.3969/j.issn.1672-9676.2015.05.049

双有创血压监测即中心静脉压(简称CVP)和有创血压(简称ABP)的联合监测,目前中心静脉压和有创血压的同时、动态监测已在成人ICU广泛应用,临床效果显著。儿童重症手足口发病急,进展快,可迅速出现神经源性肺水肿、肺出血、休克、脑干脑炎而导致死亡,常常并发严重的周围循环障碍,因此,准确、有效的血压监测对危重症手足口病患儿的指导救治具有重要意义。双有创血压监测分别通过中心静脉、动脉置管,连接压力传感器,传感器将导管内的液体信号传输给监护仪,监护仪继而将其转换成数字和波形,显示于屏幕上[1],能及时、准确直观地反映血压、血容量及心功能变化,有利于医务人员快速评估患儿病情及治疗效果,提高患儿救治成功率。现总结报道如下。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我科自2010年1月~2011年12月收治危重症手足口病并且接受中心静脉置管和动脉置管行双有创血压监测的患儿共29例,均符合《手足口病诊疗指南(2010年版)》[2]危重型诊断标准,并且均同时进行气管插管呼吸机辅助通气治疗,男13例,女16例。年龄3月~5岁,平均年龄1.7岁。

1.2穿刺置管一般选择桡动脉或足背动脉进行动脉血压监测置管,穿刺失败后可选用肱动脉。中心静脉置管一般选择颈内静脉或锁骨下静脉。常规消毒铺巾,操作者用左手示指触及动脉搏动最明显处,右手持留置针与皮肤成30°角进针,如有突破感并见回血,一边将导管向前推进,一边慢慢拔出针芯,若套管针进入动脉,尾端有动脉血流出,说明穿刺置管成功,用3 M透明敷料固定套管针。及时将动脉导管接入三通开关,一端通过测压管接压力感受器连接监护仪,另一端接冲洗装置和压力袋,桡动脉穿刺前需做Allen′s试验,阴性者方可进行穿刺留置,以免引起手部、指端缺血,甚至坏死。

1.3测量方法测压时,患儿平躺,勿剧烈运动,将监测仪调至零点,压力感受器置于右心房水平位置,即患儿腋中线与第4肋交点处[3]。测压管和压力感受器内充满液体,排净空气,启动零点校正键(ZERO),转动三通开关,关闭动脉导管,打开压力传感器的排气孔,使压力感受器与大气相通,当监测仪数字显示0或±1时,提示调试零点成功。调试完毕,转动三通,关闭压力感受器的排气孔,使压力感受器与大气隔绝而与动脉导管相通,压力检测套件将测量到动静脉内的压力转换放大成电子信号,在监护仪上能显示波形及以mmHg为单位的数值[4]。

1.4护理

1.4.1严格无菌操作保持穿刺部位清洁干燥,每天用碘伏消毒穿刺点,待其自然晾干或用无菌棉签轻轻擦干,然后覆盖3 M透明无菌敷料。测压管道系统始终保持无菌状态,管端与输液装置连接处用无菌巾包裹,若潮湿随时更换;所用针头、管道、三通接头均为一次性使用,三通、测压连接管每天更换1次,无菌治疗巾每8 h更换1次,如有血液、汗液、分泌物等污染时,应及时更换,防止感染。

1.4.2管道护理置管期间,避免穿刺侧肢体受压,以防血栓形成。为保证动脉测压管通畅, 用每毫升含10~100 U的肝素盐水持续冲洗,压力袋的压力要保持在150~300 mmHg,如压力过低,血液发生反流,导管内形成小血栓导致堵管;若压力过高,则会输入过多的肝素液而使血液肝素化[5]。调整压力传感器的高度,始终位于心脏同一水平,一般放在腋中线第4肋间,最好每4 h调零1次[6]。正确使用三通,若三通及管道被血凝块堵塞,应及时用无菌注射器将血块抽出,绝不能强行加大压力将血块推进患儿血管内,造成人为血管栓塞。发现导管堵塞时,应及早拔除。

1.5拔管拔除置管时,严格按照无菌操作,原则是先抽回血1~2 ml,彻底消毒后,局部用纱布球按压15~30 min。观察无渗血时,用无菌纱布及弹力绷带加压包扎,防止皮下血肿的发生,30 min后观察穿刺部位有无出血及肢体末梢血运情况。

2结果

CVP动态监测时间最长10 d,最短1 d;经动脉(桡动脉、肱动脉、足背动脉、股动脉)动态监测ABP最长10 d,最短1 d。29例患儿施行双有创监测,均无出血、感染、空气栓塞、血栓、血肿等并发症发生,数据直观准确,动态反映了患儿血压的变化,26例患儿经积极抢救成功,3例患儿入院时处于心肺衰竭极期,经抢救无效死亡。

3讨论

自2008年以来,我国每年均有手足口病流行。轻症手足口病患儿病程呈自限性,数日后可痊愈,对患儿身体健康无明显不良影响,但是重症手足口病发病急、进展快,短期内出现呼吸、循环衰竭,如救治不及时常导致患儿死亡。因此,准确、有效的监测危重症手足口病患儿的循环情况对成功救治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儿童无创血压常常因、人工因素、袖带宽度、松紧度等因素影响而出现较大误差,有创动脉血压直接动脉压监测为持续的动态监测过程,不受外因的影响,准确、可靠、直观,随时可取值,并可随时抽血查血气分析,便于观察病情,预测疾病的发展趋势,为及时发现并处理病情提供可靠的依据[5]。

由于危重症手足口病患儿周围循环差,需要较多补液;另一方面,危重症手足口病患儿常常合并肺水肿,而肺水肿需要限制补液量,这与周围循环不良需要增加补液量相互矛盾,因此,及时、准确地评估患儿的循环情况对危重手足口病的救治十分重要。CVP主要反映了4个方面指标:循环血量、右心功能、静脉张力、胸腔压力[6],可作为静脉回心血量及输液耐受情况的参考依据,既可以指导及时有效的扩张血容量,避免周围循环不良,又可以避免盲目输液、输血,导致血容量过量,加重肺水肿,从而有效提高危重手足口病患儿的抢救成功率,是一般静脉穿刺所不可替代的技术[7]。

总之,CVP可正确反映血容量的高低及心功能情况等,尤其是处于心肺衰竭期的危重手足口病患儿,更加需要谨慎进行补液、输血,否则容易加重心脏负担及患儿病情。CVP不仅可以随时发现脉压变化,而且还可以结合其他血流动力学监测参数,有助于评价左室泵血功能及重要组织器官的灌注状态,还可作为指导治疗和评价药物疗效的依据[8]。在重症手足口患儿的救治中,联合CVP监测,有效评判心脏功能,指导临床补充血容量、血管活性药物的应用起到了双重保障作用,提高了危重患儿的抢救成功率,且操作简单,安全方便,节省人力,减轻了劳动量,值得广泛应用。

参考文献

[1]杨燕,廖晓琴.改良中心静脉压与外周动脉有创血压监测方法效果的对比研究[J].中国保健营养,2013,23(12):7124-7125.

[2]卫生部.手足口病预防控制指南(2010年版)[EB/OL].http: moh.gov. cn /2010-05-03.

[3]徐慧颖,陈红武.有创动脉血压监测在危重新生儿中的应用[J].护理实践与研究,2012,9(4):126-127.

[4]郭燕.双有创监测在小儿ICU中的应用及探讨[J].中国现代药物应用,2010,4(24):217-218.

[5]卢叶玲.有创动脉血压监测中对动脉测压管冲洗的护理研究进展[J].全科护理,2014,12(20):1841-1843.

[6]陈俊.危重手足口病患儿临床发病特点和有创血流动力学监测分析[J].儿科药学杂志,2013,19(10):8-11.

[7]李春霞,陈静.同一压力传感器监测有创动脉压及中心静脉压在重症监护中的应用及护理[J].贵州医药,2013,37(2):189-190.

[8]刘学英.CVP监测在重症手足口病患儿抢救中的应用及护理[J].护理实践与研究,2011,8(3):17-18.

第4篇:危重症患儿的护理范文

【关键词】高原地区危重症患儿院前急救转运护理

中图分类号:R473.72文献标识码:B文章编号:1005-0515(2011)8-146-02

急救医学是迅速发展的一门新兴学科,院前急救与安全转运是急诊医学的重要组成部分,做好院前抢救与安全转运工作是提高抢救成功率的重要措施。我院PICU为全省危重症患儿救护中心,在实行120医疗特服专线为纽带,集中管理,及时准确指挥调度网络医院、120急救站,进行危重症患儿院前急救和转运工作。根据对我院2008-2010年院前急救和转运回院的危重症患儿的统计分析,可以有效地佐证做好院前急救与安全转运护理管理的重要性。

1 资料及方法

1.1 一般资料 男89例,女75例。年龄29天―16岁,均为“120”急救电话呼救患者。以呼吸困难、呼吸衰竭原因要求转运者占多数,其中重症肺炎呼吸困难76例,高热惊厥49例,有机磷农药中毒18例,溺水9例,脑炎6例,电击伤1例,颅内出血1例,其他中毒4例。

1.2 转运设备 用救护车配备供氧系统、便携式多功能监护仪、简易呼吸囊、便携式简易呼吸机、喉镜、气管导管、负压吸引器、便携式氧气瓶、微量血糖仪、负压吸引器、复苏气囊、微量输液泵、抢救药品等。

1.3 转运人员 相对固定的医护人员配备:1名主治医师,1~2名护士。转运人员均是有经验、抢救技术能力强的医护人员。要求具备健壮的体魄(基本要求为无晕动病)、拥有跨学科知识、高超的医术及良好的心理素质,以及沉着、熟练、有条不紊的应变能力。

1.4 转运方法 PICU设120 24h专线电话,通过电话向当地医院了解患儿病情。合理实施院前急救调度派车,派遣PICU急救小组(主治医师和主管护师或护师)前往接诊。到达当地医院后,做必要的处理以稳定病情,确定是否转运。在急救转运之前,使患儿家属充分认识到患儿的病情,尊重患儿家属就医的意愿,同时,告知家属患儿转运途中可能发生的病情变化,并签订转运同意书。在整个转运过程中,要确保转运小组与PICU之间信息联络畅通。转运途中加强监护,维护生命体征稳定。

2 院前急救和转运护理管理

2.1 稳定病情 现场救护是转运成功的关键,出诊人员到达现场后,立即畅通气道,吸氧,建立静脉通道,进行静脉置管,以确保在转运途中静脉通畅。同时详细询问病史,做全面体检,我省地处青藏高原,氧含量低,易造成患儿缺氧,应给予鼻导管或头罩吸氧,呼吸困难或血氧饱和度低于0.85时复苏囊加压给氧,对怀疑ARDS或头罩吸氧下呼吸困难及青紫不能改善或呼吸暂停较频繁者则予气管插管,即适当放宽插管指征,以免途中需插管时因颠簸、光线、空间等因素操作困难延误救治。对气管插管和气道分泌物多者及时清除气道内分泌物,保障气道通畅及有效通气的进行。有抽搐、昏迷、脑水肿等,可在转运前给予脱水剂、镇静剂以稳定病情,病情不稳定不主张进行转运,因途中还可能出现许多不可预料因素加重病情,患儿病情达到相对稳定再考虑转运。救护人员应向患儿、家属或与患儿有关的人员做好转运解释工作,说明病情、途中可能出现的情况及发生意外的危险,取得患儿家属及有关人员的同意、理解与合作,稳定患儿及家属的情绪。

2.2 转运时的抢救及护理 在转运途中密切观察患儿的面色、口唇及四肢末端的色泽,将患儿置于温度在30-32℃、湿度在55-60%的转运车中,注意呼吸道的护理,及时清理呼吸道分泌物,保持呼吸道通畅,持续氧气吸入(2~4L/min),同时做好心电监护,保持静脉输液的通畅并持续用药,密切观察患者生命体征变化。根据病情随时调整治疗方案,低体重患儿在转运中置于恒温的暖箱中,以保持体温的恒定,减少并发症的发生,监测体温、血糖,低血糖者给予10%葡萄糖液输液泵输入;惊厥者给予苯巴比妥;颅内压增高时,用脱水剂;酸中毒时在保持呼吸道畅通的基础上,给予适当补充碳酸氢钠。俯卧位适用于合并呼吸暂停者,可减少胃食管反流的发生,能防止反流物的吸入,从而减少呼吸暂停的次数[1]。平卧位时危重患儿头部稍后仰位,以保持呼吸道通畅,进行有效通气,呼吸困难明显者可采用复苏气囊加压给氧或气道插管,对心跳呼吸骤停者应立即进行心肺复苏术,若病情变化,车辆在行驶中不能操作,应立即停车急救。同时做好抢救、观察、监护记录。

2.3 心理护理 颅脑疾病、有机磷农药中毒应用阿托品患儿往往焦虑不安,易激动,定向力障碍和精神错乱。在转运途中要注意年龄较大患儿心理情绪的变化,积极采用语言与非语言的沟通方式,耐心地安慰患儿及家属,提供必要的帮助。并使家属能适应疾病所带来的压力,缓和紧张情绪,配合医护人员做好患儿的思想工作,提高治疗的依存性。

2.4 转运到达目的地的护理管理 到院后根据病情进行处理。如经过处理后病情明显缓解,可安排收住普通病房,如病情危重应立即将患儿转运到PICU病房,继续给患者监护和生命支持,向值班医护人员交班,交代转运过程中患者的状况及相应处理,以保证患者治疗和护理的连续性。填写院前急救病例,转运记录单,清点药品、物品,及时补充,使之处于完好的备用状态。

3 结果

本组164例患儿均转运到本院,其中15例转至普通病房治疗,治愈出院;剩余109例转运至PICU,转运途中无死亡病例,转运成功率为100%。

4 讨论

近几年来急诊医学进展迅速,院前急救在急诊医学中的重要性越来越受到医学界的重视[2]。其重点是现场急救、转运途中的处理[3]。在对危重症患儿院前转运中,最重要的环节是稳定患儿病情,合理调度派车,争取院前急救黄金救命时刻[4],以确保转运成功。在实践中我们体会如下:①保持呼吸道畅通,适当放宽气管插管指征,使血氧饱和度在0.85~0.95之间;②建立有效静脉通道,及时纠正低血糖、低体温、酸中毒;③对有抽搐、昏迷、脑水肿者应先给予镇静剂、脱水剂后再转运;④转运时进行心电、血氧饱和度监测,对有气胸、休克等危重情况时应给予紧急处理,待病情平稳后转运;⑤低体重患儿在转运中置于恒温的暖箱中,以保持体温的恒定,减少并发症的发生;⑥妥善保存急救转运过程中的相关信息,以防止出现意外情况时的备查,降低医疗纠纷的隐患。

参考文献

[1]龚梅,王珏 ,徐悦.新生儿舒适护理研究进展.护理研究,2007,21(2):95-96.

[2]余汉林,沈向东.院前急救指挥计算机网络系统的研究及应用.中国急救医学,1999,19:695~696.

第5篇:危重症患儿的护理范文

【关键词】手足口病;呼吸系统损害;护理对策

手足口病是由多种肠道病毒引起的常见传染病。全年散发,尤以春末夏初多发,以儿童发病为主。临床表现以发热和手、足、口、臀等部位出疹为主要特征。重症患儿可见中枢神经系统、呼吸系统损害,引发脑炎、脑水肿及神经源性肺水肿、肺出血等。个别危重症患儿病情进展快,易发生死亡。本科对其中的伴呼吸系统损害34例手足口病患儿,除给予常规治疗及基础护理外,特别对呼吸系统损害采取针对性的护理对策,在临床上取得了明显的效果,现报告如下:

1 临床资料

选取2012年4月至2012年11月我科收治住院手足口病患儿,所有入院手足口病诊断符合卫生部颁发的《手足口病诊疗指南(2010年版)》的诊断标准,将伴有明显咽喉疼痛、咳嗽、气喘、呼吸急促、高热、两肺可闻及干湿罗音、胸片提示有肺部炎症改变的手足口病患儿设定为伴呼吸系统损害的手足口病34例。其中男17例、女18例,年龄7~56个月。

2 护理对策

2.1 咽喉疼痛的护理

2.1.1 加强对咽喉疼痛引发的一系列临床表现的重视及认识

手足口病患儿因口腔特别是咽喉部疱疹、溃疡疼痛而出现拒食、流涎、张口困难、哭闹不眠等[1]。通过观察患儿的精神状态,有无呕吐,双手抖动,通过测心率、呼吸、体温及末梢血微量血糖,排除拒食、哭闹不眠等临床表现不是手足口病转成危重症的表现,并进一步排除其他可能。

2.1.2 做好咽喉疼痛引发哭闹不眠的心理护理

根据患儿的性格特点,做好心理护理,要用温和的态度,爱护体贴患儿,消除患儿的陌生感和恐惧感,保持其情绪稳定,避免哭闹[2]。同时向家长解释患儿拒食、流涎、张口困难、哭闹不眠的病因,消除家长的焦虑情绪,积极配合治疗及护理。

2.1.3 口腔、咽喉部疱疹、溃疡的护理

用棉签蘸生理盐水,按口腔护理要求轻柔地依次擦洗口唇,牙齿外面、内面、咬合面、咽峡部、牙龈、硬腭、舌面及舌下,每日二次。能配合漱口的患儿晨起、饭前、饭后、睡前漱口。患儿口腔、咽峡部溃疡处涂自制的口腔护理药膏(蒙脱石散1.0g+维生素AD滴剂1滴+维生素B21片+维生素E1粒,用利多卡因调成糊状),每日2~3次[3]。

2.1.4 针对患儿拒食、张口困难的护理

给予清淡、易消化、柔软的流质或半流质食物,少量多餐。禁食冰冷、过热、辛辣、过咸、过酸等刺激性食物[4]。确保营养热量供应,有利于疾病的康复。

2.2 对咳嗽、气喘、呼吸急促等呼吸系统症状的护理

2.2.1 加强呼吸系统护理,保持呼吸道通畅。

对咳嗽伴有大量痰液的患儿,首先应稀释痰液,以利咳出,鼓励患儿多饮水。①患儿头颈部抬高15°~30O°,呈头高脚低侧卧位,及时清除呼吸道分泌物,以防分泌物吸入造成窒息。②患儿无力咳出痰液,分泌物增多可使呼吸困难加重,此时要尽快吸痰,一次尽量吸净,但吸痰时间不宜过长。吸痰时要严格无菌操作。动作要轻柔而快速,以免损伤呼吸道黏膜。吸痰管尽可能从鼻腔插入,避免从口腔插入会加重口咽部的溃疡。③协助排痰,给患儿定时翻身。吸痰前轻轻拍打胸背部。拍打时五指并拢稍向掌心弯曲,使手指与掌心形成1个空腔,利用震动传递使分泌物进入呼吸道利于吸出[5]。

2.2.2 咳嗽、气喘患儿氧驱动雾化吸入的应用及护理

因手足口病患儿由于口腔疼痛造成口服止咳、祛痰、平喘药物困难,常用氧驱动雾化吸入药物疗法,解除支气管痉挛,降低痰液黏稠度,改变支气管纤毛的运送能力,达到平喘、止咳、排痰的作用。

雾化吸入治疗过程中常见护理:①患儿及家属对本项治疗知识缺乏了解,在雾化吸入过程中难以配合,甚至部分患者会产生恐惧心理。应给予耐心解释,并反复示范。②选择半坐卧位雾化吸入作为最佳。③控制氧气量流量以 6~8L/min为宜[6]。

2.3 对伴呼吸系统损害手足口病患儿的体温护理

普通型手足口病患儿一般为低热或中度发热,无需特殊处理,鼓励患儿多饮水。而伴呼吸系统损害后,患儿体温常常超过39℃,此时应遵医嘱给予物理降温或药物降温。并给予确当护理:①给高热患儿适中的环境温度,并使室温控制在24℃~26℃。②解开婴幼儿包被,脱去过厚的外衣,将患儿衣服敞开散热,在腹部盖一层毛巾。出汗后及时擦干更换衣被,避免患儿直接吹对流风以防受凉。③前额置降温帖、冰枕,双腋下、腹股沟置冰袋,冰枕用纱布包裹,并用低于体温3℃~4℃的温水擦浴。④体温过高者选择静脉降温法、冷盐水灌肠法或电子医用降温毯降温法[7]。⑤选择解热镇痛药降温:因口服困难,尽可能用栓剂或肌肉注射。⑥注意观察降温效果及末梢循环情况,出现末梢循环不良时应注意四肢保暖[8]。

3 结果

对其中的伴呼吸系统损害34例,除给予常规治疗及基础护理外,特别对出现的症状,进行针对性的护理对策后,治愈33例,1例患儿由于呼吸急促,肺部湿罗音较多,怀疑有神经性肺水肿可能,立即转上级医院诊治。

4 讨论

当出现明显咽喉疼痛、咳嗽、气喘、呼吸急促、明显高热、两肺可闻及干湿罗音、胸片提示有肺部炎症改变时,说明此时手足口病患儿存在呼吸系统损害,不管这种损害是原发性的,还是继发性的,如果出现,都应及时对出现的呼吸道症状进行针对性的护理,只有这样才能提高临床治愈率,减少危重症的发生,减轻患儿及家属的痛苦。

参考文献

[1] 阳惠,翟永玲.手足口病患儿的护理[J]. 当代护士(学术版), 2009, 1: 35-36.

[2] 应时雨,何瑾.小儿手足口病合并上呼吸道感染的护理[J].当代护士,2009,11:43-44.

[3] 陈立华,李清华,苏雨霞等. 手足口病患儿两种口腔护理方法的疗效观察[J].护理实践与研究,2011,8(11):123.

[4] 胡媛章,玮莉. 普通型手足口病临床特点及护理对策[J].当代护士,2012,2:71.

[5] 何秀美.小儿支气管肺炎的护理体会.中国实用神经疾病杂志[J],2009,12(23):30-31.

[6] 潘朝霞.循证护理在急性咳嗽患者氧驱动雾化吸入中的应用[J].现代中西医结合杂志, 2011,20(2) :221.

第6篇:危重症患儿的护理范文

[关键词] 危重症;胃肠功能障碍;儿童;干预

[中图分类号] R72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3-7210(2008)05(a)-044-01

胃肠功能障碍常发生于多种危重症的病程中,是危重患儿病情加重或恶化的标志,一旦出现,病死率明显增高,因此进行早期干预可望降低危重症患儿胃肠功能障碍的发生率,我院重症监护室(ICU)于2005年1月~2007年12月,对168例危重抢救患儿中的80例,在胃肠功能障碍发生前,早期采取防止胃肠功能障碍的干预措施,取得了明显的效果,现将结果报道如下: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将168例危重抢救患儿随机分为两组,观察组80例,对照组88例。观察组中男51例,女29例,年龄<1岁21例,1~3岁32例,4~7岁15例,8~12岁12例;对照组中男54例,女34例,年龄<1岁23例,1~3岁35例,4~7岁17例,8~12岁13例。按照全国小儿危重病例评分标准[1],两组病例均属危重病例,且病情的危重程度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1.2方法

1.2.1胃肠功能障碍的诊断参照胃肠功能障碍的诊断标准[1]。

1.2.2防止胃肠功能障碍的早期干预方法两组病例均及时控制原发病,维持心、肺、肾、脑等重要生命器官的功能,维持内环境稳定,并进行其他对症及支持等治疗,并给予危重病例常规护理。在此基础上,观察组病例给予以下防止胃肠功能障碍的早期干预措施:①早期给氧。入院时即给予鼻导管或面罩给氧,氧浓度保持在30%~40%。②早置胃管。从口腔置胃管,定期回抽胃内容物,及时发现胃内出血征象。③合理进食(鼻饲)。根据不同的年龄用相应的鼻饲物及鼻饲物的量,同时观察胃潴留以及潴留量的多少,根据胃潴留量的多少适当延长鼻饲时间,并相应减少鼻饲量。④保护胃黏膜、抗酸。思密达1.5~3.0 g/次,3 次/d,加温开水25~50 ml,冲调均匀后鼻饲;或用西咪替丁10~20 mg/kg,每8小时 1次,连续3~5 d。⑤改善微循环,促进肠蠕动。生理盐水20~50 ml灌肠,刺激结肠蠕动;应用血管活性药物酚妥拉明、多巴胺联合静脉点滴,酚妥拉明0.5~1.0 mg/(kg・次),加入10%葡萄糖注射液50 ml静脉点滴,4~6 h/次,多巴胺10 μg/(kg・min)微量注射泵连续静滴。⑥微生态治疗。鼻饲金双歧0.1 g/(kg・次),每日2次。⑦合理使用抗生素。严重感染早期加强抗感染;⑧支持治疗:全静脉营养、酵母丙种球蛋白、适量的新鲜全血、血浆等。对照组则不采取任何防止胃肠功能障碍的早期干预措施。

1.3 统计学方法

使用SPSS 12.0统计分析软件,两组计数资料的比较采用χ2检验。

2 结果

观察组及对照组胃肠功能障碍的发生情况比较见表1。

从表1可知,两组病例总例数经χ2检验,P>0.05,无显著性差异;两组病例的胃肠功能障碍发生例数经χ2检验,P

3 讨论

各种危重病的病情中均可出现胃肠功能障碍。肠黏膜是全身代谢最敏感的器官之一,危重患儿血液重新分布导致肠道缺血以及再灌注损伤等使胃肠黏膜的生物学屏障和免疫屏障均受到破坏,肠道黏膜细菌移位、内毒素、氧自由基和炎性介质释放入血,进一步损害其他脏器功能[2],因此,胃肠道不仅是多系统器官功能障碍(MODS)的靶器官之一,而且也是MODS的始发部位及促进MODS发生、发展的动力器官,又是引起其他脏器功能衰竭的启动因素[3]。但由于胃肠深藏于体内,一般病变不易发现,而早期临床表现又极不典型,缺乏特异的实验室指标,此外,有的患儿原发病严重,掩盖了消化系统症状,待病情发展至明显腹胀、黑便、呕吐咖啡样物时已属晚期。早期干预胃肠功能障碍是改善预后的关键。本组资料表明,采取早期吸氧、早置胃管、合理进食、改善微循环以及保护胃黏膜、抗酸,平衡肠道微生态等综合干预措施,能明显改善胃肠道的血氧供应及胃肠黏膜自身的营养状况,从而降低胃肠功能障碍的发生率,提高了危重患儿的抢救成功率。

[参考文献]

[1]中华医学会儿科学会急救学组.第四届全国小儿急救医学研讨会

纪要[J].中华儿科杂志,1995,33(6):370-373.

[2]彭淑梅,王淑珍,高薇薇,等.西利治疗危重症并胃肠功能障衰竭的临床探讨[J].临床儿科杂志,2002,20(6):343.

[3]胡皓夫,徐福兰,赵祥文,等.第六届全国小儿急救医学研讨会纪要[J].中华儿科杂志,1997,35(2):97-98.

第7篇:危重症患儿的护理范文

【关键词】手足口病 重症早期特点 治疗 护理

中图分类号:R473.7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5-0515(2012)1-025-02

【Abstract】Objective To discuss the early treatment and nursing of children with Severe Hand-foot-mouth Disease {HFMD}. Methods In 18 cases with early severe Symptom of children with HFMD implement Conventionalnursing care, to strengthen the focus on the nervous, circulatory system of observation, actively cooperate with the treatment; strengthen the psychological, airway comprehensive care and so on. Results 18 cases with severe HFMD were cured and discharged, the average Length of hospital stay is 12.5 days. No deaths. Conclusion It concluded that completing clinical observation, discovering the early clinical manifestation with the critically ill as soon as possible, adopting the corresponding early treatment and the nursing interventions, could prevent critically ill from danger critically ill with HFMD,it is the effective key to reduce mortality rate.

【Key words】Hand-foot-mouth Disease {HFMD} Early severe symptom Medical treatment Nursing

手足口病(hand,foot and mouth disease,HFMD)是多以柯萨奇A组16型(CoxA16)和肠道病毒71型(EV71)为主感染所引起的病毒性急性传染病[1],发病季节主要集中在5~7月份,以婴幼儿发病为主。大多数患儿症状轻微,主要症状表现为手、足、口腔等部位的斑丘疹、疱疹,少数重症病例可出现脑膜炎、脑炎、脑脊髓炎、肺水肿、循环障碍等。重症病例多由EV71感染引起重要器官损害,致死原因主要为重症脑干脑炎及神经源性肺水肿。2009年10月至2011年5月我院共收治了手足口病患儿217例,其中重症18例,护理过程中能尽早发现重症手足口病的早期临床表现及时采取有效治疗措施,取得较好抢救成功率,现分析如下:

1 临床资料

1.1 18例患儿的诊断均符合手足口病的诊断标准[2],即发热和手足口有典型的皮疹,伴有不同程度的脑膜炎、脑炎、脑脊髓炎,1例危重患儿出现肺水肿、循环障碍等情况。病例中男12例,女6例,年龄最大为12岁,最小7个月,≤1岁3例,2~3岁8例,3~5岁5例,>5岁2例。

1.2 重症手足口病早期临床表现特点

1.2.1 高热不退,体温大多数持续在39℃以上,早期仅出现皮疹的轻症患儿,如果1~2d后出现继发高热则不能轻视。

1.2.2 早期症状多为嗜睡、呕吐、惊跳、肢体抖,因此,对于高热持续不退者尤其要注意密切观察小儿的精神状态。

1.2.3 大于3岁儿童可主诉头晕、头痛,疼痛部位大多在枕部,这可能与感染主要累及后头部及脑膜为主有关。

1.2.4 神经系统体征以颈抵抗为多,大于3岁儿童可主诉头晕、头痛,疼痛部位大多在枕部,这可能与感染主要累及后头部及脑膜为主有关。

1.2.5 呼吸系统表现为呼吸困难,呼吸节律改变,咳白色、粉红色或血性泡沫液(痰),胸片表现为点片状渗出影。

1.2.6 脑脊液的改变:大部分患儿脑脊液白细胞数呈轻、中度升高,因此对疑似神经系统累及的患儿应及早腰穿检查以明确诊断。

2 治疗

2.1 快速降颅压:给予20%甘露醇2~5ml/kg・次,每3~6小时1次,必要时加用速尿。

2.2 大剂量丙种球蛋白的应用:总量2g・kg ,分2~5d应用。

2.3 合理应用糖皮质激素:对表现为高热不退、明显烦躁不安、肢体抖动及其他交感神经兴奋表现的患儿给予甲基强地松龙冲击剂量10~20 mg/kg・d;冲击治疗2~3d[2]。

2.4 惊厥时给予镇静药物治疗;有效抗生素防治肺部细菌感染。

2.5保持呼吸道通畅,吸氧,头肩抬高15-30度,保持中立位[3],呼吸功能障碍时,及时气管插管使用正压机械通气。

2.6 控制体温 采用物理降温为主,对高热不退者加用药物降温。

3 护理

3.1 急救护理工作

立即将患儿转入重症监护病房,监测呼吸、心率、血压和血氧饱和度,将头肩部抬高l5℃或侧卧位交替进行,中~高流量吸氧。迅速建立2条有效的静脉通道,严密监测患儿的意识、哭声、生命体征 瞳孔,面色、呼吸频率与型态,心率心律、前囟张力、颈部抵抗程度和肢体活动等情况。

3.2 一般护理

卧床休息,做好心理护理,环境与人员的陌生、机器警报声等将使其产生恐惧心理,护士应用温和的态度爱护、体贴患儿,使他们有安全感。剪短患儿指甲,保持皮肤清洁。昏迷患者用纱布遮盖双眼,保持口腔清洁,口腔有溃疡者,局部涂蒙脱石散剂[3],可减轻食物对口腔黏膜的刺激。加强臀部护理,用炉甘石洗剂或阿昔洛韦软膏涂搽患处。

3.3 气道护理

维持呼吸道通畅,及时清除气道内分泌物,如有肺水肿、肺出血表现,应增加PEEP,不宜进行频繁吸痰等降低呼吸道压力的护理操作[3]。

3.4 发热的观察与护理

患儿均有不同程度的发热,应控制体温,避免体温过高,每小时观察体温1次,给予物理及药物降温,包括降低室内温度、温水擦浴、冰帽降温及口服布洛芬等,同时密切观察患儿面色、出汗等情况。

3.5 严密观察病情变化,注意严重并发症,尽早发现,及时处理。

3.5.1 神经系统

密切观察患儿神志、精神,有无烦躁不安、呼吸急促、胸闷、或萎靡不振、精神差、嗜睡、头痛、呕吐、易惊、肢体抖动、劲项强直等,如出现则警惕脑膜炎。

3.5.2 心血管系统

若患儿出现心率增快,呼吸浅促,口唇紫绀,血压升高,胸部x线检查双 肺纹理增粗模糊可能为神经源性肺水肿早期表现[4],定时监测体温和心率,若出现心动过速与体温增高不成比例则预示可能出现病毒性心肌炎,应及时报告医生,予气管插管正压机械通气。

4 结果

经过以上综合治疗护理,17例临床分期为第2期的患儿病情逐渐好转,病程中未向第3期发展,全部痊愈出院,平均住院天数为11.8d。1例临床分期为3A期的危重患儿于病程第3天出现烦躁、精神萎靡、面色苍灰并有呼吸急促,惊跳、肢体抖动、肺部出现湿音,经及时气管插管呼吸支持后呼吸障碍的情况明显改善,第3天脱机,住院12d痊愈出院。

5 讨论 手足口病是儿科常见病,大多数病情较轻,预后良好,极少数重症患儿神经系统受累,发生脑膜炎、脑炎、脑脊髓炎,危重患儿出现肺水肿、肺出血及循环障碍等情况,为该病的主要死亡原因之一[5],严密生命体征监测是抢救成功与否的基本保证,任何治疗措施必须建立在对病情准确、及时评估的基础之上,如果对手足口病患儿早期出现的症状观察不仔细,不能给予及时处理,短期内能迅速发展为神经源性肺水肿,增加患儿病死率。因此,如何从普通病例中发现重症病例早期征象,及时积极采取治疗护理措施,是降低病死率的关键。

参考文献

[1]重症手足口病的早期诊断及急诊处理.徐翼

[2]中华人民共和国卫生部.手足口病诊疗指南 [S].2010.

[3]重症手足口病的临床观察与护理《护理实践与研究》.李莉;张诺芳;吴鸿雁;白玉.

第8篇:危重症患儿的护理范文

关键词:手足口病;临时病区;分层管理;人力资源

        护理人力资源合理配置和科学管理,直接关系到医院的工作质量,更直接影响到护理质量[1]。我院作为一家三级甲等医院综合性医院,承担全市手足口病防治任务。2010年6月21日接到上级卫生行政部门通知马上组建全市临时手足口病区,护理人员在全市各医院中抽调。在工作中我们运用了护士分层次管理模式,合理的安排工作,顺利完成了工作任务,取得较好的效果。现报告如下:

1临床资料

        1.12010年6月21日至2010年8月31日,我市组建开放临时手足口病区2个,病床66张,共收治手足口患儿347例,其中重症100例,危症8例;年龄最大 9 岁,年龄最小2月。

        1.2全市各医院抽调护理人员31名,其中曾在儿科工作的人员8名、急诊3名、内科3名、外科3名、产科3名、中医社区及其它11名;抽调护理人员中中级以上职称6名,初级职称10名,工作两~三年15名。熟悉呼吸机使用护理人员3名,从来没接触过危重病抢救护理人员11名。

2护理人力资源管理

        2.1应急预案启动:护理人力资源的迅速调配,市卫生局从各医院抽调护理人员,指定一名护理部护士长负责物资及后勤保障,一名儿科护士长全面负责临时病区人员调配、技术培训和护理质量控制。第一批的16名人员在任务下达的第一天马上到新组建的病区准备,次日一病区立即投入使用。由于患儿多,5天后第二批的15名抽调人员到岗组建开放二病区,两病区总床位66张。

        2.2岗前培训:手足口病的护理对新抽调的护理人员来讲是一个新的领域,关于手足口病的护理要求和消毒隔离及危重症手足口病的护理尤其是呼吸机使用的观察等知识均要进行培训。我们将培训大致分两步,对所有护理人员进行岗前培训,内容有手足口病护理常规、消毒隔离制度和医院科室工作流程;以后逐步利用的每天晨会和每周业务学习时间重点学习相关危重护理和儿科专科护理知识。

        2.3分层管理,科学排班:两病区病房由一名护士长统一调配,病情较重的集中在一个病区,另一病区放置病情稳定的病人,要求护士长迅速了解每一名护理人员的工作能力,根据护士专科情况把护理队伍分成4个层面人员,分别是专业护士A(抢救护理骨干)4名、专业护士B(儿科护理技术骨干)6名、执行护士14名和本院辅助护士6名,根据病人需要合理安排人力,以满足护理工作的需要。每班次都要保证有一名专业护士A;专业护士B1名;辅助护士1名;执行护士具体根据病区内的情况动态弹性安排。护士长电话值班,专业护士A实行二线值夜制度,各班次人员相对固定,相互配合工作,取长补短。这样既能保证日常护理工作和临时的抢救任务完成,又能协调本院其他部门工作。 

[2]何琳等曾为19名来自不同科室的护理人员确定了新的分工模式,保证了护理安全和专科护理质量

2.4岗位职责的界定:制定好相应的岗位职责:专业护士A主要负责危重症患儿需要气管插管上呼吸机等抢救的护理;专业护士B主要配合护士A做好危重症病人观察和解决小儿头皮穿刺血液标本采集等治疗,一般执行护士主要是完成科室内的一般性治疗工作;辅助护士主要是对病人的基础护理和一般外勤工作。

        2.5医护人员的协调:由于临时组建的队伍中人员来自不同的医院和科室,护理人员彼此不熟悉,各医院各科室之间工作流程和具体要求也有差异,护士长和科主任召集全体医生护士开会,制定统一的工作流程、对目前存在的问题及可能出现的问题进行讨论,使大家能合作默契、高效率工作,同时也保证了工作质量,有效地防止差错事故发生。[3]

3效果

        临时病区成立共70天,收治手足口病347例,危重症108例,其中上呼吸机4人次共720h,除1例因极重症来院6h抢救无效死亡死于肺出血,其余 336例治愈出院。治愈率99.7%,平均住院日5~7天,期间没有发生护理差错、并发症和交叉感染。

4讨论

        4.1护理人力资源的科学管理,避免造成人员的浪费。护理人员的数量配置是否合理,结构是否合理,使用是否得当,直接关系到护理工作的效率和质量。[4]叶文琴等人研究表明,目前护理人员数量紧缺与浪费并存。如何能科学地管理人力资源,在同等护士数量配置的情况下,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显得尤为重要。

        4.2分层次管理有利于护理人力资源的优化:实行分层次管理后,护士的岗位按照其资历、能力和综合素质进行设置和考评,各级护士各司其职。有研究表明,分层后专业护士有充裕时间观察病人的病情变化,配合医生确保病人在诊疗中的质量和安全[6];分层次后护士才能更好的夯实基础护理,为病人提供优质护理服务。

        4.3分层次管理有利于提高了夜间护理质量,杜绝护理安全隐患:在分层次护理管理中,病区采取专业护士A二线值班制度,遇到紧急难题马上请示二线护士,既减轻了低年资护士的心理压力,也避免了紧急抢救手忙脚乱的现象,提高了应急抢救质量,保证病人安全、杜绝安全隐患[5]。

第9篇:危重症患儿的护理范文

关键词:危重症患者;触摸疗法;焦虑

随着以患者为中心的护理模式的不断演绎, 增进患者舒适的概念越来越被护理界重视[1],而患者健康观念的增强,提高舒适度、提高护理质量成为医院各科室的主要任务与目标[2]。影响患者的舒适度原因很多,只要患者感知到某种潜在的、原因不明的威胁就会产生不安、紧张、缺乏安全和焦急情绪。危重症患者病情危重、环境陌生、同室病友的影响、高昂的费用、没有家属陪伴等都是触发焦虑的因素,影响舒服度。护士要善于应用肢体语言作为载体,通过人的表情、动作、目光、肢体间的接触和空间距离等良好的沟通技巧来进行人与人间信息传递,让患者对医务人员产生信任感,增加患者的归属感,提高患者的依从性,促进身心健康,促进疾病的转归,减少患者的焦虑情绪,建立并维持良好的护患关系,提高护理质量。

1触摸疗法的现状

虽然触摸疗法的积极效果被广泛证实,但其机制并未被充分解释[3]。在护理实践中,触摸被许多护理人员甚至医生认为是一种费力、费时的工作而不愿采用,比如说在英国,触摸被归类在心理治疗范围,而在美国却被认为是体力活[4]。在国内,护士会把重点放在语言沟通技巧上,常常一边急急忙忙的走路一边回头与患者说话,或是埋头苦干自己手中的活边回答患者的问题,不注意语音、语调及未与患者有肢体接触。在与危重症患者交往中,护士处于主导地位,患者是求助者,他们一般没有太多的医学知识,即使有医务人员的解释,患者也不会理解疾病所有信息[5],忽略了非语言沟通技巧,从而使患者产生疏远感与不信任感,影响了护患交流的效果。

2触摸疗法的对策与技巧

2.1 对策 认识和使用触摸疗法进行沟通 触摸是手和基于能量的技术相结合,通过平衡和调整人的能量场,从生理、情感、心理和精神各个方面来影响人的健康水平的一种辅治疗手段[6]。在护理中被视为人的基本需要, 通过心理、生理途径调节人的循环系统, 使心率由快趋于正常;血压由高趋于平衡, 还可起到良好的消烦解忧,促进放松的作用[7]。在姑息治疗中,舒缓的触摸在让患者感到舒服的同时,又促进了交流[8]。

2.2 技巧 触摸疗法也叫治疗性触摸,是纽约大学护士学校的多洛斯博士首创的,护士通过手的触摸,以中西医结合理论为基点,对患者实施抚触、按摩、穴位按压等一种治疗手法[9],使患者得到更多的安慰, 减轻痛苦。触摸的形式:关爱性触摸、保护性触摸、常规性触摸[10]。

2.2.1关爱性触摸:护理人员除程序规定以外的身体接触,如面部、头部、手部按摩、肩部环绕按摩等。临终患者的心理是痛苦的、复杂的,多数患者都表现有沉闷、孤独、抑郁、委屈、不平、悲痛欲绝、担心、忧郁、留恋生活等心理反应,应主动、热情、有度的握手以示关怀;当患者发热不适或焦躁不安时,护士用手按其额头感觉发热程度,顺势梳理其头发,一边询问病情,一边给予安慰,使其感受到护士的关怀,满足患者渴望被保护的心理。濒死的患者,触摸可减轻其恐惧,使患者感受到安详和温暖同时还照顾患者的自尊,哪怕仅仅是握手。适应并接受死亡是生命正常发展过程这一事实,安详的告别人生。死亡是患者痛苦的结束,是亲人悲哀的高峰,给年龄适当的家属以自然适度的拥抱,或拍拍其肩背部,使其感到关怀和支持,正确面对失去亲人的痛苦[11]。

2.2.2保护性触摸:是一种在身体和心理上同时保护患者的接触[12],用来舒缓患者的紧张、保护精力、减轻心理痛苦。其特殊意义在于能使患者放松、增加精神药理学的效力,主要用于意识不清和精神障碍的患者。触摸可使他们对外界的刺激变得灵敏,可作为对其感受器官失灵的一种补偿,长期的触摸,患者患者的反应将会大大提高。包括使用约束,用来舒缓患者的紧张,保护精力,减轻心理痛苦。治疗性触摸有助于肝癌 T ACE 术后的疼痛控制, 可明显减少镇痛剂的使用量[13],消除烦躁的焦虑情绪,从容的面对病情。触摸护理可使其神经放松, 对疼痛的注意力转移, 缓解其恐惧心理与焦虑的情绪,减少致痛物质的产生 [14]。触摸护理贯穿于患者的留置中心静脉导管操作过程中, 使患者消除了紧张、恐惧心理, 心率、血压无明显波动, 保证了穿刺的顺利进行, 提高了导管留置成功率[15]。对于使用呼吸机辅助呼吸的患者,心理压力很大又恐惧,患者往往因为嘴里插有气管导管不能说话而产生恐惧和躁动、人机对抗等,有意外脱管的危险,护士可以握着手,轻轻的告诉他,管子的作用及重要性,缓解他的恐惧及不安情绪,让患者感受到来自护士的温暖,心情得到平复,积极的配合治疗。

2.2.3常规性触摸:不具选择性,是护理人员必须做的,既包括上述两种触摸的要素,也可以超出于两种之外。另一种被护理人员广为应用的触摸形式---按摩,被美国按摩协会称为手上功夫,主要用于舒缓患者的肌肉僵硬等情况。让患者仰卧, 姿势自然舒适, 全身肌肉放松, 呼吸均匀[16]。触摸的行为作为增强护理人员与患者关系的手段,是患者和护理人员沟通的纽带,其作用超过口头上的表达。晚期肿瘤患者,多恶病质,易发生褥疮,除常翻身外,采取按摩形式的触摸护理,既防止了褥疮,又解除患者躯体的疲劳,使身心得到放松。对于肺癌晚期的患者,咳嗽痰多,可叩击后背,予胸肺物理治疗协助排痰。对于人工肝治疗的患者,触摸护理能够缓解实施人工肝治疗患者的心理压力, 降低机体对应激的高反应性, 保证人工肝治疗的顺利实施[17]。

对于危重症小儿往往能产生奇效,如给小儿做治疗护理时触摸小儿的头、手等能满足他们的爱心,转移其注意力,能给他们安全感、信任感,消除其恐惧心理[18]。环境陌生和疼痛是引起患儿恐惧的原因, 治疗性触摸, 以满足儿童的皮肤饥饿现象。产生如在母亲怀中的安全感, 使患儿心身舒适、 放松, 分散注意力, 容易适应新环境。因此,对于儿童进行适时的治疗性触摸, 使患儿处于最佳心理状态, 从而减少患儿的不遵医行为, 提高住院期间的生活质量[19]。

3触摸实施注意问题

3.1注意患者间的个体差异 长期慢性患者和临终患者通常不能忍受久而有力的触摸,5~30min轻柔触摸即可。

3.2要有情感投入 触摸不是一种机械的操作,它是由操作者和服务对象协调完成的。操作时操作者要全身心地投入,要注意和对象的目光交流,不能一边操作一边与其他人闲聊。

3.3触摸过程中观察并记录患者的反应 与患者讨论触摸的收获,分享患者的身心感受。评价触摸治疗的效果,及时调整,以获得理想的疗效[20]。

总之触摸疗法给危重症患者提供愉悦的感受,是一种促进交流、解除忧虑的有效手段;改善和预防许多健康方面的问题,诱发肌肉张力的释放,促进血液循环,减轻紧张行为和降低痛觉,促进情绪协调和各种感觉的统一,达到改善病情的目的,提高患者的舒适度,赢得患者及家属的信认与认同[14]。

参考文献:

[1] 黄文娟, 佘衍玲, 陈萍珊.触摸护理对减轻视网膜脱离患者术后不适的作用[J].护理研究 2006,20(1):244-245.

[2]吴贵玲,陈穗颜 对外科急诊患者沟通技巧的研究[J].中国医学工程2013,21,8.

[3]Chang S O.Meaning of Kirelated to touch in caring[J].Holistie Nursing Practice,2001,16(1):73-84.

[4]Engebretson J.Hands-on:The persistent metaphor in nuring[J].Holist Nurs Pract,2002,16(4):20-35.

[5]刘艳红 浅谈非语言沟通在护理实践中的应用[ M]. 求医问药 2012,10(10):128-129.

[6]Umbereit A W.Healing touch:Application in the acute care serting [ J].AACN Clin Issuse,2000,11(1):105-119.

[7]万兴松,宋晨霞.高血压患者心理健康状况调查[ J]. 健康心理学杂志, 2010, 8( 1): 17- 18.

[8] 陈淑凤, 贾丽枝, 李倩 对老年患者实施触摸护理 68 例[ M].实用护理杂志2003,19(6):11.

[9] 帅卫 触摸疗法在经宫腔镜下输卵管通液术中的应用广州 医药[ J].2009 40(2):72-73.

[10]周枫 周小榕 触摸对老年患者的作用[ J].国外医学护理分册2002 , 21( 1): 41- 42.

[11]李侠 党小莉 宋萍 触摸在临终患者中的应用[ J].护理与临床2007,11(8):745-755.

[12]张丽君 516 例老年患者伽玛刀治疗的触摸护理[ J].护理研究2005,19(2):336-337.

[13] 来鸣 周云仙 张艳阳 治疗性触摸应用于肝癌经导管动脉化疗栓塞术后疼痛控制的研究 中华护理学杂志2006,41(3):198-199.

[14] 曹月华 触摸护理在分娩中的应用及效果[ J]. 齐鲁护理杂志 2011 17(32) :24.

[15] 贾彦梅 陈爱民 触摸护理在留置中心静脉导管中的应用[J].齐鲁护理杂志2011,17(13):76-77.

[16] 郭全芳,李传平,张云红 治疗性触摸及穴位按摩对高血压病伴焦虑的影响[J]. 实用中医药杂志2009,25(12):814-815.

[17] 刘颖,张春容 触摸护理在实施人工肝治疗重型肝炎患者中的应用[J].天津护理杂志2010, 18( 1):5-6 .

[18]钟秋梅,高明榕,白利平 多元化护理中的非语言沟通在重症监护室患者中的应用[J]. 全科护理学2011,9(3):678-67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