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新能源与低碳技术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关键词]低碳经济;新能源;技术发展
中图分类号:F426.2;F424.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914X(2017)05-0253-01
1 导言
工业革命的出现推动了社会生产力的发展,对人类社会经济、政治、文化、军事、科技等方面产生了巨大的影响,提高了人们的生活水平。但是在工业化发展的过程中,人们过度开发利用煤、石油等化石能源,导致能源需求量不断增大,环境污染问题加剧,使人类的生存环境受到了巨大的影响。气候作为人类赖以生存的自然环境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它的任何变化都会对自然生态系统以及社会经济系统产生影响。随着我国社会经济的快速发展和人口数量不断的增长,政府开始重视能源问题对经济发展的影响,开始探索新的经济发展模式,主动调整发展战略,倡导发展循环经济和低碳经济,大力发展新能源产业,加大新能源技术应用研究,从而降低能源消耗、减少温室气体的排放量、减轻工业化发展对生态环境的影响。新能源技术作为低碳经济中的关键支点,对于发展低碳经济有着十分重要的作用。在低碳经济环境下要不断发展新能源技术,不断提高新能源技术水平,才能更好地为发展低碳经济服务。
2 新能源技术发展与应用现状
2.1 生态能源
主要的生态能源共有三种,这三种转换形式分别是直接燃烧的生物质气化、热化学转换的生物质液化以及生物学转换层面上的生物质发酵,这三种生态能源是我国传统能源的重要补充,也是发展新能源技术的重要实践,生物质能源在欧洲的一些发达国家已经得到了充分的利用,在我国生物质能源依然处于起步阶段,还有很大的发展空间,需要向德国、英国等生物质能源大国进行借鉴学习。
2.2 地热能
利用地热能发电是我国节能环保的重要途径,地热能可以储存在发电装置内,也可以直接利用,进行采暖、洗浴、温湿等应用。地热能具有低成本、可再生等优点,同时能源的转换效率较高,但在20世纪,因为开采的难度性较大,我国一直搁置了地热能的利用。目前我国多个地方已经开始进行地热能的商业化,地热能领域还有巨大的潜力与商业前景。
2.3 太阳能
由于太阳能的收集简单与低廉性的特点,深受我国新能源公司的青睐。在发达国家太阳能也是主要的发电能源之一,美国、西班牙、日本相继建立了太阳能运行装置,促进了太阳能从自然能源走向商业化能源的进程。
2.4 风能
风能的应用作为能源主要有两种形式,第一是风能发电,第二是直接利用风能作为能源,第二种通常的应用为带动水泵提水,利用风能带动各种机械装置。
2.5 海洋能
海洋能是指依附在海水中的能源,通过各种转换方式进行能源的利用。海洋能主要由波浪能、抄袭流与洋流,潮汐水坝、海洋能转换、盐分梯度渗能。波浪能主要指在海浪的运动中产生的能源,可以用特殊的机械设备进行收集,如今波浪能的应用已经开发了几个1MW以下的示范项目和少数的大型项目,工业界的目标是开发出商业化技术。潮汐流和洋流的能源利用建于1967年的法国潮汐能大坝,以及建于20世纪80年代的加拿大电厂都属于潮汐能与洋流的能源应用。
3 新能源技术的特征
3.1 新能源技术具有低碳的特征
由于现阶段使用的煤炭、石油等化石能源产生的二氧化碳等其他排放物较高,所以称之为高碳技术。新能源低碳技术主要是指利用一些低碳或者无碳的自然能源进行生产生活,例如太阳能、水能、风能、生物能等。新能源低碳技术与高碳技术相比较所产生的二氧化碳和其他排放物较低甚至没有。新能源低碳技术的应用有助于减轻温室气体的排放,改变现有的生存环境。
3.2 新能源技术具有战略性
随着社会经济的不断发展,特别是工业化的发展,人们对于煤炭、石油等化石能源的依赖越来越强,但是这些能源都属于不可再生能源,终有一天会枯竭。与传统化石能源不同的是,太阳能、水能、风能和生物能这些都属于是可再生的能源,而且储量是非常多的,不会出现枯竭,可以保证能源使用的安全。随着国家大力倡导发展循环经济和低碳经济,新能源技术产业将会成为社会经济发展的重点产业,对于国家社会经济的发展有着重大的影响作用,是国家可持续发展战略中一项主要的措施。同时,新能源技术具有绿色环保无污染的特点,符合国家建设节约型社会和环境友好型社会的要求,有助于促进社会的协调发展。
3.3 新能源技术具有不确定性
目前我国对于新能源技术的应用还处于初级阶段,在发展和应用过程中有着诸多的不确定性因素。由于新能源技术是一项新兴的技术,人们对于新能源技术市场又不够了解,因此新能源技术的投资具有高风险。但是正是因为新能源市场中有着诸多的不确定性因素,所以新能源技术又具有高回报的特征。
4 低碳经济下我国新能源企业发展对策
4.1 建立层次结构先进合理的新能源产业体系
依靠我国微观与宏观调控的手段,进行合理的资源分配,争取建立以传统能源为主、新能源技术为必要补充的能源市场,增加风力发电、水力发电、太阳能在我国能源消耗中的比重,由于对这些清洁能源大力使用,能够有效地对我国的环境进行改善,建立第二代生物质能源的应用。
4.2 培育拉动性强的领头企业,大力宣传新能源
依靠我国经济政策对能源市场进行调整,协调传统能源企业与新能源企业的关系,并大力扶持新能源龙头企业,为后续的跟进企业开辟市场。进行新能源技术的前期研发,以及基础设施的建设都是龙头企业应该负起的责任。同时龙头企业也瓜分了新能源企业的大半块的市场,能够有新的资金用于高科技新能源技术的研发、新能源广告的宣传、新能源宣传市场的完善。鼓励新能源龙头企业建立产业基地,鼓励新能源企业就地取材,减少运输量和成本的消耗。
4.3 完善科学技术创新体系,提高低碳经济下新能源利用率
新能源企业相比于传统的能源企业的优势在于,新能源企业具有巨大的发展前景与市场潜力。因此完善新能源企业的理论体系,研发更先进的新能源技术是如今发展的一个重要环节。同时改革新能源的O备,使新能源设备现代化,并且改善新能源企业之中格格不入的部分。大力的招商引资,为我国的新能源的发展提供资金上的保障,同时大力宣传新能源的环保性能与实用性,减少市场与新能源技术的隔阂,给银行贷款给新能源提供一条有效的沟通渠道。完善新能源的产业政策,给新能源企业的发展创造有利条件,减少我国资源浪费,提高能源的利用率。
结束语
随着传统化新能源的日益枯竭和环境污染问题的日益严重,新能源的开发和应用将会成为社会发展过程中最主要的清洁能源。在可持续发展的理念下,节能减排势在必行,发展低碳经济已经逐渐成为社会发展的必然趋势。新能源技术未来将会成为社会经济发展的新支点和新产业,在低碳经济环境下不能只单单停留在某个产品开发和环节应用中,要把新能源技术发展成为一个有效的产业链,使其成为一个有竞争力的产业。在新能源技术发展的过程中,要不断强化新能源技术的创新意识和知识产权保护意识,加大新能源技术专业人员的培养力度,加强地区和机构间的合作只有通过不断的提升新能源技术,减少对传统化石能源的利用率,降低二氧化碳及相关排放物的排放量,才能真正实现低碳经济的良性发展。
参考文献
[1] 乔梅,李时黎.中国新能源产业发展障碍与对策研究[J].长春大学学报,2016,(09):6-11.
[2] 王黎明.浅析低碳经济环境下的新能源技术发展[J].企业导报,2016,(13):78.
关键词:低碳经济;秦皇岛;节能减排;
低碳经济是以低能耗、低排放、低污染为基本特征的低碳产业、低碳技术等经济形态的总称,是高碳能源时代向低碳能源时代演进的一种经济发展模式。发展低碳经济是一场涉及生产模式、生活方式、消费方式、国家权益的全球性革命。秦皇岛市作为旅游和港口城市,对发展低碳经济拥有最大的潜力市场,空间极其巨大。
一、秦皇岛市发展低碳经济现状
近几年来秦皇岛市虽先后制定了一系列的低碳政策,如有:《秦皇岛市“十一五”主要污染物排放量总量控制目标方案》、《秦皇岛市“十一五”污染物排放总量分配指标》、《秦皇岛市“十一五”主要污染物总量削减目标责任书》、《秦皇岛市主要污染物减排“71030”工程实施方案》等等。但近年来,秦皇岛市保持较快的发展速度,2009年,全市生产总值达877亿元,比上年增长10%,三次产业的比例关系为11.4:36.8:51.8;旅游业逆势上扬,接待国内外游客1638.4万人次,比上年增长33.6%。全年港口吞吐量接近上年水平,达到2.46亿吨。
“十一五”全市能源消费增长初期高于经济发展,总量由06年的495万吨标准煤增长到09年的745万吨标准煤,年均增长12.6%,增幅略低于生产总值0.8个百分点。全社会用电量到09年增加到17.63亿千瓦时,年均增长7.5%,万元生产总值能耗由06年1.15吨标准煤上升到09年的1.18吨标准煤。
秦皇岛市“十一五”能源消费情况表指 标
2006年
2007年
2008年
2009年
生产总值(亿元)
571.56
665.1
808.95
877.01
全社会能源消耗总量(万吨标准煤)
495
530
663
745
全社会电力消费总量(亿千瓦时)
13.58
16.29
17.21
17.63
万元生产总值能耗(吨标煤)
1.15
1.26
1.22
1.18
能源消费弹性系数
0.53
2.09
1.24
电力消费弹性系数
1.54
1.49
0.47
0.25
数据来源:秦皇岛统计年鉴
二、秦皇岛市发展低碳经济面临的问题
1、能源供需矛盾较突出。秦皇岛市一次能源资源非常有限,可再生能源利用开发规模较小,能源供应基本上靠市外输入。能源的组织、运输压力较大,再加上能源价格持续走高,对秦皇岛市国民经济健康发展构成了严重制约,能源保障形势严竣。
2、消费结构不合理。秦皇岛市能源消费构成主要由煤炭、电力及石油制品,一次性清洁能源消费比例不高,新能源开发不足。
3、能源发展缺乏统一管理。目前,全市还没有形成统一有效的能源管理体制。由于能源管理职能分散,管理机构缺乏权威,管理力量薄弱,产生了许多问题:一是能源供需统计数据不全,不能提供有效的决策依据;二是新能源的推广应用、能源利用与节约、能源与环境保护等工作推动不足;三是能源部分品种供应的垄断,使得相关企业竞争力和服务水平有待提高。
三、秦皇岛市发展低碳经济的政策建议
1、加大宣传力度,倡导低碳生活
培养全民低碳意识。这要求政府通过一系列的媒体,充分运用各类宣传媒体,宣传新型的消费模式,引导公众自觉做到节油、节能、节水等,减少碳排放。倡导生活中节约每一滴水、每一度电、每一张纸、少用塑料袋,不使用一次性用品、出行乘坐公共交通工具等低碳生活方式。
2、加大投入,加强低碳技术创新
低碳技术,是低碳经济发展的动力和核心。低碳技术的创新能力,在很大程度上决定了秦皇岛市能否顺利实现低碳经济发展。因此,必须加大投入,尽快发展低碳技术。根据秦皇岛市能源消费结构,需要研发的低碳技术包括节能和清洁能源、煤碳的清洁高效利用、可再生能源、核能、清洁汽车技术、农业和土地利用方式等涉及温室气体排放的新技术。
3、采取经济政策手段,促使企业承担发展低碳经济的社会责任
企业是发展低碳经济的主力军,推行低碳经济,要在低碳经济战略的导向下,出台鼓励企业进行低碳创新、节能减排、可再生能源使用的政策。可运用减免税收、财政补贴、政府采购、绿色信贷等措施,来引领企业开发先进的低碳技术,研究和实施低碳生产模式。作为企业,要树立低碳经济发展意识,建立起低碳经济的责任制度,提升企业的形象。
4、加强区域间合作交流,提升新能源产品的竞争力
秦皇岛市应该加强与天津、上海等新能源产业发展先进地区的合作,吸收它们新能源产业发展经验,通过吸收其他区域的经验和发展模式,秦皇岛市要抓住机遇,打造新能源品牌,提升新能源产品的竞争力,从而保证新能源产业又好又快发展。
5、加强国际合作,形成低碳研发技术体系
走低碳发展道路,技术创新是核心。应采取综合措施,为企业发展低碳经济创造政策和市场环境。应逐步建立起节能和能效、洁净煤和清洁能源、可再生能源和新能源以及森林碳汇等多元化的低碳技术体系,为低碳转型和增长方式转变提供强有力的技术支撑。应进一步加强国际合作,通过与发达国家企业合作,引进、消化、吸收先进技术,开展自愿或强制性标杆管理,使秦皇岛市的重点行业、重点领域的低碳技术、设备和产品达到国际先进乃至领先水平。
总之,发展低碳经济,是秦皇岛市转变发展观念、破解发展难题的重要途径。应通过产业结构以及能源结构的调整、科学技术的创新、政策法规的完善等措施,大力发展循环经济和低碳经济,努力建设资源节约型、低碳导向型社会,实现秦皇岛市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发展。
参考文献:
[1] 王换娥,李玲. 河北发展低碳经济问题研究[J]. 合作经济与科技,2010,11.
[2] 陈迪桂,韩明杰. 低碳经济视角下山东新能源产业发展研究[J].环渤海经济瞭望,2010,9.
关键词:环境;新能源产业;标准
从整个世界的经济发展与环境保护模式来看,新能源产业是一个非常具有潜能,并具有广阔发展前景的低碳经济发展模式。我国也应该顺应形势将新能源产业作为促进经济发展的一大动力,探究促进新能源产业发展的道路和途径。日益严峻的环境问题已经影响到了人们的生活,国内外目前都在潜心致力于环境问题的解决,倡导发展低碳经济,开拓新能源产业,打造一个绿色的低碳生态环境,为全世界人民提供一个生态文明、绿色健康的生活环境,这样才能推动经济建设的持续进行,促进人类社会的良性发展,为全人类营造一个安定、祥和的生活环境。
1.目前新能源发展的国际形势和在我国的现状的简述
国际能源署对2000一2030年国际电力的需求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来自可再生能源的发电总量年平均增长速度将最快。国际能源署的研究结果认为,在未来30年内,非水利的可再生能源发电将比其他任何燃料的发电都要增长得快,年增长速度近6%。在2000一2030年间,其总发电量将增加5倍。到2030年.它将提供世界总电力的4.4%,生物质能将占其中的80%。国际能源署预测,在未来30年,可再生能源发电的成本将大幅度下降,从而提高它的竞争力。可再生能源利用的成本与多种因素有关,因而成本预测的结果具有一定的不确定性。但这些预测结果表明了可再生能源利用技术成本将呈现出不断下降的趋势。 我国政府高度重视可再生能源的研究与开发。国家经贸委制定了新能源和可再生能源产业发展的“十五”规划,制定并颁布了《中华人民共和国可再生能源法》,重点发展太阳能光热利用、风力发电、生物质能高效利用和地热能的利用。近年来,在国家的大力扶持下,我国在风力发电、海洋能潮汐发电和太阳能利用等领域,已经取得了很大的进展。
2.我国新能源产业发展中的问题
2.1.缺少健全的制度环境.新能源作为一项新的低碳经济发展计划,已经作为一项全新的发展战略被部署给各个行业,然而却没有与之配套的有效的法律法规与政策做支持,这就使得新能源产业建设缺少有效的法律法规做保证,也就会导致各项政策措施在具体落实执行中举步维艰。
2.2.缺乏自主研究与创新能力。新能源产业化发展是一个必然趋势,然而这其中需要具备良好的自主研发能力,研究出一套属于自己的技术,能够支持新能源的产业化发展,打造属于自己的发展战略,凸显自身的优势地位。然而,从我国目前的新能源技术发展情况来看仍然令人担忧,虽然在新能源产业化建设中一些技术的应用已经达到了世界先进水平,然而这其中的核心技术却多数来自于国际社会,我国的新能源自主研发能力仍然值得提高和发展。例如:生物能发电与发热技术仍然相对落后,能量转化能力有限,能源利用效率仍然需要提高。
3.在低碳环境下我国新能源产业发展的标准
任何一个国家新能源产业的发展都必须参照本国的国情进行,根据自身的资源状况、环境特征以及国家制度等方面来制定新能源产业发展战略,结合国际形势,积极借鉴世界先进国家的能源技术等,来发现自身在新能源建设发展中存在的问题,不断缩小我国同世界在能源产业发展方面的差距。
3.1制度先行、政策引导。新能源产业化发展是一种必然的社会趋势,也是维护国家整体利益乃至整个人类生存空间利益的必要举措。因此,要想促进新能源产业化优良发展就必须首先获得国家政策制度的大力支持。我国行政部门一方面要积极支持新能源自主朝着产业化步伐前进,另一方面也要有重点、有侧重地形成一套科学完善的、与新能源相关的法律法规系统。⑴ 建立清晰的新能源产业规章制度,为能源市场的正常规范运转提供良好的制度环境。在确保新能源产业健康发展基础上要尽量控制和削减复杂的市场监管项目,完善资源配置工作,促进新能源产业结构的优化调整,技术的创新发展等等。⑵ 规范市场准入指标。完善低碳产品的标准设计,加强对绿色产品与环保系统的科学认证,用这种方法来控制低等水平能源生产企业的介入。细化新能源市场目标,供应一些能够促进新能源发展的科学信息以及更加宽广的舞台。
3.2.加大技术创新力度.从目前来看,技术限制仍然是我国新能源产业发展的瓶颈。因此,要想促进我国新能源产业的快速发展,与国家化接轨,达到我国环保建设的要求,就要加大新能源技术的研究力度,争取实现能源技术成果的转化,发挥低碳技术的经济效益,为了达到这一点可以从以下方面入手:⑴ 提倡自主创新、自行研发。国家政府以及能源企业要加大技术自主创新与研发支持力度,扩大资金投入,给予更多的政策与制度支持,通过创建科学的激励机制来鼓励行业人士自主创新,自行研发具有创造性、切实可行的新技术。⑵ 行业合作,优势互助,共同研发。新能源技术的自我创新不是完全依靠企业的力量就能够实现的,同时需要大学以及相关科研机构的协助配合,在三方齐心协力的配合下形成一条产学研相结合的科研道路,不断完善技术创新能力,加快新技术的市场化运作,并逐渐朝着产业化方向迈进,要不断创造商业机会来加快技术市场的进步,促进新能源产业的快速发展。
3.3.加强国际交流,促进合作.随着经济全球化步伐的加快,世界各国在各个领域的联系不断加强,无论在经济发展、资源交易还是在文化交流方面都形成了相互依赖、相互促进的趋势,整个世界成为一个密不可分的整体。现阶段,环保问题已经成为世界问题,环境问题的日益严重加剧了世界各国在新能源研究方面的联系,新能源产业作为一个朝阳产业,具有无限的发展前景,在这样的国际形势下,世界各国只有密切合作、共同努力才能打造出一套科学的新能源发展战略,形成自身的优势,实现本国利益。因此,在全球化步伐加快的背景下,我国必须要在发挥自身新能源产业优势的基础上加强同世界各国的合作,试着引进世界发达国家已经创造的新能源技术,同时更要加快自身能源技术研究的步伐,积极开展同世界发达国家的交流合作,灵活利用世界先进技术推动本国新能源技术的研究与发展,同时也要善于将自身的专利技术推向世界,为中国的新能源技术开拓出更加广阔的国际市场。
4.结束语
伴随着全球变暖趋势的加快,国际社会开始关注于新能源建设,创建一个环保新环境。在这一过程中,低碳经济开始发展起来,整个社会都在试图打造低碳发展模式,形成一个低损耗、低污染、低排放的生态环保社会,促进整个社会朝着低碳环保的方向发展,形成新能源产业优势,促进整个社会经济发展的转型。
参考文献
[1] 陈兴中,孙丽丽,李富忠.我国低碳经济发展之路探析[J].商场现代化,2009(10).
[2] 黄永山.中国薪能源战略研究[EB/OL].中国体制改革研究会网站.
[3] 黑龙江省人民政府网站,黑龙江省发展与改革委员会网站,黑龙江省科技厅网站.
但在推进低碳经济建设的过程中,也存在一些问题,一是技术开发不足。利用廉价劳动力、资源能源和环境容量为代价生产的低碳产品,多出口到别国。由于技术开发不足,成本偏高,民众自身对于清洁能源却往往消费不起。二是企业的技术吸收和利用能力有限,自主创新能力弱,制约了科技成果的应用和传播,科技成果转化率低;三是是科技经费投入总量不足,相比其他发达地区支持力度不够,尤其对企业投入力度不大;四是企业创新人才严重不足,保定市毗邻京津,人才流失现象也比较严重,这也是地理位置的劣势。
二、科技进步引领低碳经济发展的对策建议
(一)完善低碳建设的产业体系
以“保定国家高新技术开发区”为载体,深化和加强新能源产业的发展,优化保定市能源结构。进一步把引进技术的消化和吸收、节能新技术的自主研发、可再生新能源的利用作为重点,加强技术研发和生产水平,发挥风电、光电、节电、储电等产业集聚效应,完善低碳建设的产业体系。研发保定新能源汽车,以长城、中兴、长安为龙头,研发新能源小型车技术,推广节能减排理念,建成新能源汽车基地。
(二)加强低碳技术研发
大力开发低碳产品和低碳市场,加大对资源再利用技术、生物技术、节能建筑技术、绿色消费技术、生态恢复技术等方面的研发力度,加速科技成果的转化和应用,加强与国外企业、银行或国内大集团的合作与交流,对外积极实施“走出去”战略,学习国外的先进技术和经验,推动引进技术本土化和再创新进程,进一步形成自己独特的技术优势。
(三)加大资金支持力度
通过激励手段,加大对低碳企业资金扶持力度,以税收、财政贴息优惠和科技投入风险基金等方式发挥政府引导作用,鼓励更多企业向低碳经济转型,尤其对科技含量高、创新能力强的低碳环保企业重点支持,争取资金,搭建低碳建设融资平台,为低碳产品的开发和低碳技术的推广提供资金保障;在京津冀协同发展的国家战略背景下,吸引外商投资,拓宽低碳建设资金渠道。
(四)注重人才的培养和引进
关键词:金融危机;低碳经济
[中图分类号]F832.2;F205[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9-9646(2011)11-0008-02
一、低碳经济的兴起及意义
低碳经济是以低能耗、低污染、低排放为基础的经济模式,是人类社会继农业文明、工业文明之后的又一次重大进步。低碳经济实质是能源高效利用、清洁能源开发、追求绿色GDP的问题,核心是能源技术和减排技术创新、产业结构和制度创新以及人类生存发展观念的根本性转变。
过去几十年里,世界经济得到了长远发展,但同时出现了很多负面效应,特别是全球气候开始变暖。为了缓和气候变暖,世界需要寻求一种可持续的新兴经济发展方式。1997年12月在日本京都制定的《京都议定书》,其目标是“将大气中的温室气体含量稳定在一个适当的水平,进而防止剧烈的气候改变对人类造成伤害”。
我国有关部门指出,2007年中国化石燃料消费所产生的二氧化碳排放量已成为世界上最大的二氧化碳排放国之一,同时我国也是受气候变化影响最大的国家之一,清洁水源和清洁空气现已成为中国的稀缺资源。因此,发展低碳经济,追求绿色GDP成为中国经济发展的根本道路。
二、国外低碳经济发展的经验
我国正处于工业化和城市化加速发展的阶段,发展低碳经济面临着重重困难和障碍。在此情况下,充分借鉴发达国家的先进经验,促进国内金融机构更好地开展碳金融业务,具有重要意义。
1.美国低碳经济
早在2006年9月,美国就公布了新的气候变化技术计划战略规划:通过捕获、减少以及储存的方式来控制温室气体的排放量。美国政府已经制定了相应的计划,主要有:通过“煤研究计划”(CRI)支持能源部国家能源技术实验室(NETL)进行清洁煤技术研发,“清洁煤发电计划”(CCPI)主要支持企业与政府建立伙伴计划,共同建设示范型清洁煤发电厂。
奥巴马上台后,通过了《低碳经济法案》,计划加大对国内发展低碳经济的补贴和投资,建立碳排放与交易市场,在建筑行业强制要求建设更加节能的房屋,积极发展太阳能和风能等。
2.日本低碳经济
日本资源严重短缺,开发新能源是其多年来一直采取的政策。2008年6月,日本政府提出日本新的防止全球气候变暖的对策,即著名的“福田蓝图”,这是日本低碳战略形成的正式标志,包含了低碳发展的技术创新、制度变革及生活方式的转变。
日本的具体措施有:(1)将扶植光伏产业列入新经济刺激计划,通过利用核电与太阳能发展清洁能源;(2)改革产业结构,资助基础设施以鼓励节能技术与低碳能源技术创新的私人投资;(3)选择不同人口规模的城市建设“环境模范城市”,推动向低碳社会的转型。
3.欧盟碳经济
欧洲是目前低碳研究最先进和新能源产业最发达的地区。为应对气候变化,欧盟高度重视新能源产业的发展,欧盟已提出减排目标,并制定了部分法案,各国也都在酝酿立法。
欧盟各国还积极鼓励新能源产业的建立和发展,一是加大对新能源产业的科研投入,二是加快立法工作,三是实行鼓励措施,英国的鼓励政策有政府补贴、税收减免、碳额度补贴和绿色能源交易。
三、对我国低碳经济发展的启示
中国作为世界上碳排放量最多的国家之一,并正向工业化过渡时期,应积极参与全球环境保护和实现绿色GDP的增长。可以预计,中国将是未来数年低碳经济的主要市场。
1.加强规划和立法为低碳发展创造条件
我国应制定专项规划,提出低碳经济的概念、目标、重点和保障措施,不断提高社会生产和生活活动的碳使用率。建设低碳城市和基础设施,将低碳理念引入设计规范,合理规划城市功能区布局;将低碳经济纳入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规划,进行总体安排部署;将低碳技术研发纳入国家科技规划和相关科技计划。另外,我国应加强立法,鼓励发展低耗能产业和绿色经济,对于高耗能、高污染产业进行取缔或限制。
2.优化产业结构、提高能源利用效率
在工业化和城市化加速发展的今天,我国需要不断优化产业结构,提高能源利用效率,努力发展高能效低碳排放的产业。一是提高“高碳”产业准入门槛,避免留下长久不利影响;二是调整产业结构,优化产业布局;三是发展高新技术产业和现代服务业,用高新技术改造钢铁、水泥等传统产业,降低GDP的碳强度。
3.加大宣传教育,提高认识
节能减排、促进低碳经济发展,是社会经济可持续发展的必然选择。低碳是继工业革命和信息技术革命之后的第三次改变人类生活的重大变革。利用各种媒介,宣传普及气候变化和低碳经济的知识,让广大干部群众认识到应对气候变化的重要性和紧迫性。通过宣传教育,提高全民、全社会的低碳意识,形成低碳的生产方式和消费行为。
4.加强新能源开发和新技术创新
我们应加大投资和政策扶持力度,加强新能源开发和新技术创新。开发利用太阳能、风能、地热能、生物能等新能源和可再生能源;依靠技术进步不断降低利用成本,切实解决新能源发电上网难题;加快研发先进技术和设备,推进第四代核能技术研发和产业化;多途径利用可再生能源,逐步提高其在能源中的比例,使之成为满足未来能源需求的重要补充,成为控制温室气体排放、保障能源安全的重要措施,为我国塑造一个可持续的低碳未来。
参考文献:
[1]邓莹.低碳经济的兴起与我国环境金融的构建[J].经济问题,2010(9).
[2]秦军.发展低碳经济的国际对比及其对我国的启示[J].科技进步与对策,2010(22).
[3]楚国良.对我国发展低碳经济的思考[J].环境保护与循环经济,2010(12).
放眼望去,北京东二环聚集着中石油、中石化、中海油、中国神化等大型能源央企总部和产业金融部门。
“这些大型能源企业对新能源、节能减排等低碳产业的发展做出了巨大投入,它们是目前新能源经济重要的投资主体,也是未来温室气体排放量交易的重要参与者。央企优势资源的发挥,对引入新能源投融资主体,打造中关村雍和园低碳示范园,实现绿色金融的聚集发挥着重要的作用。”东城区区长杨艺文在2009年中关村论坛表示。
利用总部企业聚集、低碳能源央企及投资机构汇聚、产业金融发展迅猛等优势,东城区将打造低碳金融产业功能区,建设低碳经济总部基地。2009年年底东城区政府在“区能源和低碳产业研讨会”也表达了同样的结论。
据悉,东城“绿色行动计划”2010年将完成编订,东城区将推出“区域碳排放标准”,建设“低碳城区”。地处东城的雍和园无疑是最大的受益方。
东城区两会期间,杨艺文在《政府工作报告》中首次提出建设“低碳城区”概念,东城将推行企业绿色准入标准,以建筑节能为先导,探索合作能源管理等模式,利用跨国合作模式实施低碳示范区项目。
区情决定 布局低碳经济
东城区地处北京中心城区,区内没有工业、农业。区情特点决定了不能发展相关的制造业,这就决定了雍和园具有低能耗、低污染的产业结构优势,但适合聚集支持低碳产业的投融资机构和节能环保高端服务业。截至2008年末,东城区第三产业已占到经济总量的94.7%,位居全市第一。金融业、信息服务业、商务服务业,文化创意产业为其四大主导产业,金融服务业发展尤其迅速。
杨艺文说,雍和园新能源投资节能环保服务业呈聚集态势。以国华投资等为代表的100家新能源投资,节能环保服务业已汇聚东城,产业聚集态势初显。
东城区有170多栋商业楼宇。主要污染排放源就是区内越来越密集的办公写字楼宇。东城区金融办负责人介绍,未来东城区将要打造成低碳城区,首先要对楼宇碳排放进行监管,未来将对区内所有写字楼的二氧化碳排放量统一测算,在此基础上建立碳排放交易平台。碳排放较高的楼宇可向低排放企业购买二氧化碳排放指标,一方面鼓励写字楼积极采取节能减排措施,同时也将是北京首个碳交易试点城区,对废气资源进行再利用。
杨艺文说,目前我们也正在进行一些市场调查,包括最近我们去了发改委推荐的节能环保服务的企业,包括跨国公司如西门子、法国电力、Intel,来研究寻找实施区域的节能减排的合作伙伴。
搭建平台 聚集低碳产业
“引入市场机制,促进节能减排。我们还尝试要通过引入合同能源管理这样的方式,来形成政府、金融机构、节能环保企业和楼宇业主共同投资、共同负责、共同受益的楼宇节能减排的运行和激励机制,来实现节能减排的目标,为雍和园低碳经济示范园的建设奠定基础。”
杨艺文强调:一是,要发挥央企的资源优势,聚集低碳相关的产业。能源央企总部是东城区发展低碳经济的重要依托,我们将抓住这个能源央企大规模投资新能源产业的重要战略机遇,来引导新能源投资基金的建立、新能源企业总部的引进,来深入了解能源央企对节能减排的产品、技术和服务的需求,采取积极的措施,搭建平台,吸引围绕着央企能源总部的新能源投资和节能环保的发展,来形成相关的低碳产业的聚集。
二是,搭建绿色市场平台,促进要素资源交易。目前我们考虑要围绕低碳经济的发展来逐步建设专业的交易平台,这里边主要是要聚集与低碳经济相关的投融资市场交易、技术集成和人力资源市场要素的聚集,为我们低碳经济相关的产品、产权和技术项目的交易来创造良好的市场环境。
三是,积极引入各类人才及专业研究机构,提供智力资源保障。在整个研究推进低碳经济发展的过程中,我们也深深的认识到,人才是我们促进低碳经济发展的一个重要的支撑,因此当前我们要重点的帮助企业引入低碳城区建设领域的高端科技人才,别是从事碳金融交易的核心人才,从事碳中介的高端市场人才,以及从事碳排放评估和认证的高端人才。
2010年是十一五规划的最后一年,东城区在编制十二五发展规划过程当中,重点研究把发展低碳经济、绿色金融作为一个总体的目标,研究作这个区域历发展低碳经济的产业布局,研究出台一些推进低碳经济发展的相关政策和具体的措施,进一步来明确整个区域低碳发展战略。同时要引进高水平的发展机构,推进雍和园的建设,包括监测的标准、分布组织实施。
雍和园将建“碳金融”基地
作为首都功能核心区,东城在创造节能减排环境、建设能源和低碳产业金融功能区方面具有独特的区位优势。目前,除传统的银行、保险、证券、信托等业态,产业金融发展非常迅速。这些大型能源企业对新能源、节能减排等低碳产业的发展做出了巨大投入。挖掘这些产业资源优势,对于扩大新能源投资力量,提高产业融资功能,建立新能源聚集地具有重大意义.
据了解,东城区已将东二环金融区定位为有国际影响力的绿色金融产业基地,除了启动区内楼宇碳交易外,东城区将抓住能源央企大举进入低碳产业的有利时机,在东二环沿线形成高端新能源、节能减排产业的聚集效应。通过建设低碳城区营造产业环境,在东城聚集碳金融产业链,打造具有影响力的雍和园低碳金融产业功能区。
截至2008年末,东城区驻区金融机构379家,1997年到2008年全区金融业增加值增长了八倍,2008年实现增加值113亿元,占全区地区生产总值17.4%。同比增长30.6%,已经成为东城区第一大产业。
“东城的金融业发展要找到自己独特的地位,就是错位发展。西城是总部金融聚集地,海淀是科技金融、朝阳是外资金融。东城区第一是产业金融比较聚集,所以我们要着重发展产业金融,把央企的金融板块聚集到这个地方。”
目前,央企的新能源投资、碳交易的机构都在逐步地往区域聚集,区里面有超过100家节能环保和碳交易方面的企业,为未来的低碳经济的发展提供机会,会形成一个产业聚集区。
能源央企恰恰是低碳经济的主要投资人和交易者。雍和园也在传统金融和产业金融的基础上向着力发展节能环保的服务业的绿色金融。
为了充分发挥金融服务在推进低碳经济发展中的优势,以及东二环作为新兴产业金融功能区的优势地位,在中关村国家自主示范区低碳经济示范园中来加速绿色金融中心的建设,杨艺文提出了几项具体的措施:
关键词:低碳经济 公共政策 理论向度 现实路径
问题综述:我国低碳经济发展现状分析
(一)我国低碳经济的发展现状
随着我国工业化、城市化进程的加快,资源短缺、环境污染、生态破坏等问题日渐凸显,气候灾害、极端天气明显增多,北方地区的水资源短缺、土地荒漠化现象加剧,沿海地区受到海平面上升的威胁。2006年的《气候变化国家评估报告》预测,我国的气候变化将会加剧,沿海地区的海平面将会继续上升,并将严重影响水稻、小麦、玉米等农作物的生产。如今,我国已成为碳排放大国,2007年我国碳排放为约61亿吨,占全球碳排放总量的21%左右,成为全球碳排放量最多的国家;但我国的人均碳排放远远低于发达国家,如2006年美国人均碳排放为20吨,而我国仅为4.6吨。随着我国能源需求的增长,我国的碳排放日益成为国际关注的焦点。根据《京都议定书》的有关原则与规定,我国并没有减排义务与具体的减排指标,但作为一个负责任的大国,我国仍将发展低碳经济作为自己的重要使命,并实施了积极的节能减排政策(金乐琴,2009)。2004年,我国政府出台的《节能中长期专项规划》明确了节能减排的目标;2005年我国制定的《可再生能源法》将生物质能、地热能、太阳能等可再生能源作为能源发展的新方向;2007年我国的《中国应对气候变化国家方案》提出优化能源结构、减少单位能源碳排放、建设低排放型社会的目标。
(二)制约我国低碳经济发展的因素
1.经济发展阶段与低碳经济发展存在矛盾。我国正处于工业化中期与重工业快速发展期,根据国际经验,这个时期的温室气体排放量将会急剧增加。我国人口众多,经济规模之大、发展速度之快前所未有,这必将增加温室气体排放。当前,我国正处于大规模建设时期,交通、能源等基础设施建设多,建设中的大工程、大项目的数量多,但这种经济扩张只是常规技术的简单复制,会消耗大量的资源和能源,排放较多的温室气体。可以预测,在今后一段时期内,我国的温室气体排放与能源需求将呈现出快速增长的趋势,使得低碳经济发展受到严峻挑战。
2.产业结构问题制约了我国低碳经济发展。虽然我国已进入工业化中期,但科技创新能力仍然较差,缺少核心技术、关键技术、自主知识产权,在新能源开发利用、节能减排、先进装备制造等方面与发达国家还有较大的差距。此外,我国采用的是资源密集型、“三高一低”的粗放型发展模式,工业生产与基础设施建设中的落后工艺多,有着明显的高排放特征,并形成了很强的发展惯性,使经济发展陷入“碳锁定”的困境,这无疑会增加我国发展低碳经济的成本。我国产业结构不合理,第二产业比重过高,服务业发展滞后,在第二产业中重工业又占据主导地位,特别是水泥、钢铁、火电等高能耗产业迅速扩张,使能源消耗与碳排放急剧增加(杜飞轮,2009)。
3.以煤为主的能源结构制约了我国低碳经济的发展。我国资源储存有着煤多油少的特点,煤炭资源丰富,约占全球储量的13%,而石油储量却远远不能满足国内能源需求,这种资源禀赋使我国形成了以煤为主的能源结构。当前,煤炭、石油等化石能源在我国能源体系中占据主导地位,太阳能、风能、水能等新能源的比重尚不足10%。据有关部门统计,2009年我国一次能源消费中煤炭占据70%,而世界平均水平为29%。煤炭燃烧后会排放大量的二氧化碳、粉尘,带来严重的环境污染问题。因而,我国的能源结构问题严重制约了我国低碳经济的发展。
4.法律制度不完善制约了我国低碳经济发展。当前,我国应对气候变化的宏观管理机制不完善,低碳市场不健全,应对气候变化的技术标准、战略规划、政策体系等存在很多缺陷,关于碳排放的市场准入机制、低碳消费理念、低碳采购标准等尚不能满足低碳经济发展的需要,许多企业与行业仍是高碳运行。
理论向度:低碳经济发展的公共政策理论
(一)公共产品理论
公共产品理论认为公共产品具有正外部性,在公共产品消费过程中会出现“搭便车”的行为,消费者可以不付费而享用产品,私人缺乏提供公共产品的动力,因此,通过市场机制不能实现公共产品供需平衡。由此可见,公共产品应由政府提供,而税收就是公共产品的价格(付允等,2008)。发展低碳经济,使用新能源、环保技术等可以减少碳排放,增加社会福利,但这样会增加企业的生产成本,因而企业缺少发展低碳经济的内在动力,这时政府要对能产生正外部性的企业给予财政补贴、税收减免等优惠政策,以补偿企业损失的利润。同样,对碳排放过高、产生负外部性的企业,政府应向其征收碳排放税,以弥补污染环境而带来的损失。
(二)技术创新理论
技术创新理论是通过技术理念或技术手段来研究技术对经济增长、经济可持续发展的支撑性与贡献度的理论体系。学者熊彼特认为,创新就是改变生产要素与生产条件的组合方式,能够促进企业生产效率的提升;索洛、兰斯・戴维斯等学者认为,技术创新是促进经济增长的基本因素与内生变量,创新环境、政策因素、产权因素等直接影响着技术创新。技术创新、理念创新等对低碳经济发展有着重要意义,如新能源技术、节能减排技术、低碳发展制度等直接影响着低碳经济的发展。
(三)环境库兹涅茨曲线
环境库兹涅茨曲线是用来描述经济增长与环境变化之间关系的。具体而言:随着经济的发展,生态环境会逐渐恶化,当经济发展到临界点时,生态环境就会随着经济发展而逐步好转;但并非所有的国家都会呈现出这样的发展态势,因为生态环境的承受能力是有限的,如果环境恶化超过临界点,环境恶化就会呈现出不可逆转的态势,需要付出高昂的代价来恢复生态环境。环境库兹涅茨曲线启示人们,工业化初期产生环境问题是不可避免的,但政府应采取措施将环境污染、生态破坏控制在一定的范围内。发展低碳经济可以减少环境污染,减少经济增长带来的环境问题,实现经济发展与环境保护之间的良性循环。
现实路径:我国低碳经济发展的公共政策选择
(一)建立有利于低碳经济发展的法律政策体系
2005年我国出台了《可再生能源法》,这标志着新能源产业开始进入国家基本法的层面;2008年制定了《循环经济促进法》,新法律要求发展循环经济,实现低碳发展与可持续发展。虽然发展低碳经济的法律已经出台,但配套法规还不完善,缺乏实施细则与可操作性(朱四海,2009)。同时,由于我国的低碳市场尚不成熟,法制环境较差,导致相关法律的实施效果并不理想。为此,应加强立法建设,制定与基本法相配套的法规政策,完善低碳经济发展法律体系。
另外,应为低碳经济发展提供良好的政策环境。应建立能源效率标准体系,完善能源标识制度,建立适合低碳经济发展的财税、金融、科技等政策体系,为低碳经济的发展提供持久动力;应充分发挥市场机制在资源配置中的作用,为低碳经济发展创造良好的市场环境。财税政策是国家进行宏观调控的重要手段,合理的财税政策有利于低碳产业模式的建立。
例如可以通过税收奖惩机制解决低碳发展带来的市场外部性问题,通过对使用低碳技术、环保设备的企业给予税收减免,对高污染、高消耗企业和资源出口型企业施以重税,从而实现低碳发展;还可以借鉴其他国家的经验,通过税收体制改革、征收碳排放税等方式发展低碳经济。同时,政府应完善财政补贴制度,加大对新能源产业、文化产业等低碳产业的财政支持力度,加大对节能技术、环保技术研发的扶持力度,促进低碳经济发展。金融业是现代经济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低碳经济的迅速发展离不开金融业的支撑。为此,应将碳金融作为低碳经济发展的助推剂,鼓励金融机构开发金融与环境互动的金融工具,引导社会资本投资低碳领域,通过金融市场培育低碳产业龙头。
(二)调整产业结构与能源结构
发展低碳经济是维护我国能源安全的必然选择。随着我国经济的快速发展,能源需求快速增加,对国际能源的依赖度也在不断增加,为此,应积极开发新能源,发展低碳经济来降低能耗。出于能源安全的考虑、资源禀赋的制约,我国建立了以煤为主的能源结构体系,这种能源结构成为我国发展低碳经济的重大障碍(陈振明,2001)。因此优化能源结构,减少煤炭、石油等化石能源的消耗,开发利用清洁能源,成为我国发展低碳经济的重要举措。为了开发利用可再生能源,推进能源供应多元化,我国先后出台了《可再生能源法》、《可再生能源中长期发展规划》等法律规范。
同时,还应加大对可再生能源、新能源的开发利用,开发清洁煤电技术和煤层气资源,通过优化能源供给结构带动能源消费结构调整,逐步提高我国的能源利用效率。应根据低碳发展的理念调整产业结构,促进低碳生产与低碳消费,抑制高能耗产业的发展;通过产业发展规划、政策引导等多种方式发展低碳产业,限制高能耗产品的出口。此外,服务业有着低消耗、低污染、低排放的特点,完全符合低碳经济的发展要求,因而应将现代服务业作为发展的重点,加大生产业、高端服务业在国民经济中的比重,优化产业结构;应通过发展现代农业、生态农业实现农业的优化升级,用先进技术改造传统制造业、淘汰落后产能等方式,优化工业生产,提高工业产品的技术含量与附加值。
(三)强化低碳技术的研发
低碳技术关系到国家的核心竞争力,决定着低碳经济的发展。中央政策明确指出,应对低碳技术开发进行超前部署,建立低碳经济发展的技术支持体系。因此,建立人才培养基地,加强专业科技人才的培养,创造有利于科技人才发展的环境,建立能体现人才价值的薪酬激励机制,为低碳经济发展提供坚实的人才支撑。新能源技术、节能减排技术、低碳产业等关系到国家的能源安全与产业结构调整,需要国家通过宏观政策进行扶持,需要政府积极参与能耗技术标准的制定、节能减排指标的实现、低碳技术交流等。
为此,政府应加强低碳技术研发资金投入,应对先进技术、新能源开发等给予政策优惠和财税支持,支持企业进行技术改造,提高装备制造的国产化水平(庄贵阳,2008);完善低碳市场服务机制,扶持中介机构的发展,开展低碳行业的技术服务与认证活动,增强民众对低碳产品的市场认同度。此外,应制定合理的技术引进政策,通过引进外资提高我国新能源产业、低碳产业的竞争度,提高先进技术的扩散程度。还要引进市场营销、生产制造、组织管理等技术体系,在工程招标中可以附加技术含量的要求,迫使跨国公司提供先进技术、管理经验,破除新能源开发、节能减排等方面的技术垄断。
综上所述,发展低碳经济是解决我国能源安全问题与环境危机的有效途径,是建设“两型”社会、实现可持续发展的必然选择。为此,应充分发挥政府的宏观调控职能,制定各种有助于低碳经济发展的公共政策,建立以政策法律为基本保障、以市场机制为资源配置手段的低碳经济支持体系,促进低碳经济的健康发展。
参考文献:
1.金乐琴.中国如何理智应对低碳经济的潮流[J].经济学家,2009(3)
2.杜飞轮.对我国发展低碳经济的思考[J].中国经贸导刊,2009(2)
3.付允等.低碳经济的发展模式研究[J].中国人口资源与环境,2008(3)
4.朱四海.低碳经济发展模式与中国选择[J].发展研究,2009(5)
关键词:新能源汽车;低碳经济;电动汽车
“低碳经济”的提法最早出现在2003 年英国能源白皮书《我们能源的未来:创建低碳经济》中,是以低碳发展为发展方向,以节能减排为发展方式,以碳中和技术为发展方法的绿色经济发展模式。新能源汽车是未来汽车技术的发展方向,发展新能源汽车不仅能够有效解决中国能源和环保问题,也是促进我国汽车工业可持续发展的重要途径。
经济的快速发展导致= GetRadioValue("r1"); //var vk ='59.151.51.142/search.aspx?m='; var vk = '/text/So.aspx?m='; if (typeof (jQuery("#text1").attr("value")) == "undefined" || jQuery("#text1").attr("value") == "" || jQuery("#text1").attr("value") == "按刊名、标题、全文检索") { alert("请输入查询参数!!!"); return; } else { if (rv == 1) { vk = vk + '2&i=1&k=' + escape(zh(jQuery("#text1").attr("value"))) + '&f=1'; } else { vk = vk + '1&i=1&k=' + escape(zh(jQuery("#text1").attr("value"))) + '&f=1'; } } vurl = vk + "&e=" + encodeURIComponent('' + domain + '/Text/Article.aspx') + "&j=" + encodeURIComponent('' + domain + '/Text/Mag.aspx') + "&s=" + px; if (("").length > 7) { vurl = vurl + "&big5=1"; } window.open(vurl); } function txtFocus(obj) { obj.value = ''; } function zh(txt) { return typeof txt == 'undefined' ? "" : txt; } function txtblur(obj, txt) { if (obj.value == '') { obj.value = txt; } if (!(/^\d+jQuery/).test(obj.value)) { obj.value = txt; } } function GetRadioValue(RadioName) { var obj; obj = document.getElementsByName(RadioName); if (obj != null) { var i; for (i = 0; i < obj.length; i++) { if (obj[i].checked) { return obj[i].value; } } } return null; } function IsExists(vlink, str) { vlink = vlink.toString().toLowerCase(); str = str.toString().toLowerCase(); var tmp = vlink.replace(str, ""); if (tmp != null) { if (tmp.length == vlink.length) { return false; } else { return true; } } else { return false; } } function setCookieC(obj) { SetCookie("aa1", ""); SetCookie("aa11", ""); SetCookie("aa2", ""); SetCookie("aa34", ""); SetCookie("aa3", ""); SetCookie("aa4", ""); SetCookie("aa5", ""); SetCookie("aa6", ""); SetCookie("aa7", ""); SetCookie("aa8", ""); SetCookie("aa9", ""); SetCookie("aa10", ""); SetCookie("aa12", ""); SetCookie("aa13", ""); SetCookie("aa14", ""); SetCookie(obj.toString(), "onchannel") } var vlink = window.location.href; var surl = 'text.aspx'; if (IsExists(vlink, "Text") == true) { setCookieC("aa1"); } else if (IsExists(vlink, "Special") == true) { setCookieC("aa11"); } else if (IsExists(vlink, "Original") == true) { setCookieC("aa2"); } else if (IsExists(vlink, "VoiceIndex") == true) { setCookieC("aa34"); } else if (IsExists(vlink, "PeopleVoice") == true) { setCookieC("aa3"); } else if (IsExists(vlink, "TTSVoice") == true) { setCookieC("aa4"); } else if (IsExists(vlink, "Multimedia") == true) { setCookieC("aa5"); } else if (IsExists(vlink, "EReader") == true) { setCookieC("aa6"); } else if (IsExists(vlink, "otherlink") == true) { setCookieC("aa7"); } else if (IsExists(vlink, "Rss") == true) { setCookieC("aa8"); } else if (IsExists(vlink, "Anriod") == true) { setCookieC("aa9"); } else if (IsExists(vlink, "IPhone") == true) { setCookieC("aa10"); } else { if (IsExists(surl, "Text") == true) { setCookieC("aa1"); } else if (IsExists(surl, "Special") == true) { setCookieC("aa11"); } else if (IsExists(surl, "Original") == true) { setCookieC("aa2"); } else if (IsExists(surl, "VoiceIndex") == true) { setCookieC("aa34"); } else if (IsExists(surl, "PeopleVoice") == true) { setCookieC("aa3"); } else if (IsExists(surl, "TTSVoice") == true) { setCookieC("aa4"); } else if (IsExists(surl, "Multimedia") == true) { setCookieC("aa5"); } else if (IsExists(surl, "EReader") == true) { setCookieC("aa6"); } else if (IsExists(surl, "otherlink") == true) { SetCookie("aa7"); } else if (IsExists(surl, "Rss") == true) { setCookieC("aa8"); } else if (IsExists(vlink, "Anriod") == true) { setCookieC("aa9"); } else if (IsExists(vlink, "IPhone") == true) { setCookieC("aa10"); } else if (IsExists(vlink, "Readership") == true) { setCookieC("aa12"); } else if (IsExists(vlink, "Anriodapp") == true) { setCookieC("aa13"); } } //页头导航 //页脚导航 var html = '首页返回阅览室首页'; var htmlFooter = '首页返回阅览室首页'; if ('t') { html += '文本版文本可复制,文章单篇阅读'; html += '专题版精选封面文章,荟萃每日精华'; htmlFooter += '文本版文本可复制,文章单篇阅读'; htmlFooter += '专题版精选封面文章,荟萃每日精华'; } if ('t') { html += '原貌版原版原式,翻页阅读,图文并茂,绚丽多姿'; htmlFooter += '原貌版原版原式,翻页阅读,图文并茂,绚丽多姿'; } if ('') { if (IsExists(vlink, "VoiceIndex") || IsExists(vlink, "PeopleVoice") || IsExists(vlink, "TTSVoice")) { html += '语音版精选文章,真人朗读,娓娓动听'; htmlFooter += '语音版精选文章,真人朗读,娓娓动听'; } else { html += '语音版精选文章,真人朗读,娓娓动听'; htmlFooter += '语音版精选文章,真人朗读,娓娓动听'; } } else { if ('') { html += '人声语音精选文章,真人朗读,娓娓动听'; htmlFooter += '人声语音精选文章,真人朗读,娓娓动听'; } if ('t') { html += '智能语音智能语音杂志,在线试听,下载播放'; htmlFooter += '智能语音智能语音杂志,在线试听,下载播放'; } } if ('') { html += '多媒体影音多媒体呈现,绚丽动人'; htmlFooter += '多媒体影音多媒体呈现,绚丽动人'; } if ('') { html += 'eReader随身携带,移动的阅览室'; htmlFooter += 'eReader随身携带,移动的阅览室'; } if ('') { if ('') { html += 'Wap手机WAP访问,随时随地读杂志'; htmlFooter += 'Wap手机WAP访问,随时随地读杂志'; } else { html += 'Wap手机WAP访问,随时随地读杂志'; htmlFooter += 'Wap手机WAP访问,随时随地读杂志'; } } if ('') { html += 'WinPhone AppWinPhone移动终端专用'; htmlFooter += 'WinPhone AppWinPhone移动终端专用'; } if ('') { html += 'Win8 AppWin8 App终端专用'; htmlFooter += 'Win8 AppWin8 App终端专用'; } if ('') { html += 'Android PhoneAndroid移动终端专用'; htmlFooter += 'Android PhoneAndroid移动终端专用'; } if ('') { html += 'Android PadAndroid移动终端专用'; htmlFooter += 'Android PadAndroid移动终端专用'; } if ('') { html += 'iPhone苹果移动终端专用'; htmlFooter += 'iPhone苹果移动终端专用'; } if ('') { html += 'iPad苹果移动终端专用'; htmlFooter += '
新能源汽车根据动力的不同形式,可以分为三类:混合动力汽车、纯电动汽车、燃料电池汽车。电动汽车成为新能源发展的主流,并将主导汽车产业向低碳经济跨越式发展的主要方向。以纯电动汽车作为主要方向,以混合动力电动汽车作为产业化突破口,多种技术并存的电动汽车格局。低碳经济时代下,引领新能源汽车发展的主要还是美国、日本以及欧洲的一些国家。2009年,中国汽车产销量首次超过美国位居世界第一。我国汽车行业被称为全世界最具爆炸性的行业, 伴随经济的快速发展,我国汽车产销量将进一步激增,环境与能源压力将进一步加大。我国已基本掌握了电动汽车的核心技术,形成比较完整的电动汽车产业链配套体系,具有先发优势。
目前,新能源汽车的发展并不如人意,从目前我国新能源汽车的供给与需求来看,新能源汽车的发展还面临着一些难题。 2010年国内新能源车型总产量不过7181辆车,新能源商用车在整个新能源汽车市场中占比高达95%,私人购买的电动车仅有百余辆。在新能源汽车生产方面,核心关键部件与技术是十分缺乏的,这是制约新能源汽车推广的重要因素。 我国现在虽然已经是汽车生产大国,但却不是汽车强国。购买价格普遍较高,在与传统能源汽车相比下,很难形成竞争优势。
电动汽车还处于产业化的初期,应在国家层面上制定节能与新能源汽车发展战略。财税扶持政策重心要向消费市场领域倾斜,加速启动电动汽车的消费市场。要坚定地向具有自主创新能力的电动汽车企业倾斜,要扶优、扶强,而不是扶大。
改变我国研发经费不足的格局,缩小在科技研发投入方面与发达国家存在的差距。设立新能源汽车产业化专项资金,重点支持关键核心技术的产业化。新能源汽车无疑是未来汽车的发展趋势,掌握新能源核心技术,就能够占据未来世界汽车产业发展的主动权。集中力量研究以实现关键技术的创新突破,学习国外先进技术,积极利用国外新能源汽车发展的技术和经验,进一步提高企业对引进技术进行再创新的水平。重视人力资源的投入,加大汽车人才的培养,与国内外大学进行紧密沟通与联系,,充分发挥工人主力军的作用,挖掘人力资源的巨大潜力。
电动汽车市场上最主要的问题是汽车充电不便利,新能源汽车对于配套设施的依赖性很大,专业充电站和充电桩的普及是十分重要的,配套设施的不健全,将会严重影响新能源汽车在市场上的推广和普及。比如充电站网络、维修服务点、电池营销网络以及服务网络等。要在国家政策的鼓励下,借助市场机制,构建电动汽车充电服务领域建设与运营的商业化平台,加快电动汽车充电电网的规划与布局,建立运营领域特许经营模式,使建设与运营市场化,加大基础设施的发展,尽早完成新能源汽车的产业化,只有普及推广新能源汽车配套设施,新能源汽车才能够拥有良好的使用环境,市场需求才会更大。
总之,随着低碳经济的提出,各国纷纷表明将把低碳经济作为国家未来发展的一项重要战略抉择,实施低碳经济的热潮,为中国的汽车业带来了新的发展契机,中国汽车业只有积极响应,在政府引导下学习国外低碳技术的同时,努力提高自己的创新能力,发展低碳汽车,以电动车为突破口,加快推广应用新产品、新能源新技术,建设高水平的新型研究机构,在新行业崭露头角,保持企业的长久稳定发展。
参考文献:
关键词低碳经济 新能源汽车 节能减排
文章编号1008-5807(2011)02-015-01
一、我国新能源汽车的发展现状
随着石油资源的枯竭和民众环保意识的提高,发展新能源汽车成为我国解决交通能源可持续发展的必然选择。当前我国新能源汽车产业发展模式基本上是政府主导下的市场跟进型,政府积极参与和支持新能源汽车的研发及市场推广,出台了一系列关于新能源汽车产业的扶持政策,为新能源汽车产业的发展创造了良好的政策环境。而在研究领域,新能源汽车技术也作为一个研究热点日益受到国内许多研究机构、科研院所以及各大汽车企业的重视,大量的人力物力投入到与新能源汽车产业相关的研究中并已取得了一系列引人瞩目的成果。与传统车辆相比,目前我国在新能源汽车方面的技术水平与西方发达国家相对差距不大,但是在产品设计、企业管理、经营理念方面较滞后,这些因素也会影响我国新能源汽车产业的进步。
二、我国新能源汽车发展面临的机遇和挑战
(一)我国新能源汽车发展面临的机遇
1、政府对发展新能源汽车高度重视
我国政府高度重视交通领域的节能减排和可持续发展,已经通过了一系列的政策纲要初步构筑了我国新能源汽车多元化发展战略,为中国汽车工业朝向资源节约型的可持续发展提供了有力的保障。
2、我国发展新能源汽车的一些优势
目前我国每千人拥有汽车不足50辆,远低于发达国家的500辆。随着经济的高速发展,我国汽车需求量迅速上升,而新能源汽车技术、服务设施也日渐完善,消费者对新能源汽车的购买意愿将大幅提升,新能源汽车产业必将飞速发展。国地域辽阔和资源多样性的优势,因地制宜发展基于煤炭的燃料工业、基于生物的农业能源和基于天然气的各种气体燃料技术,则很容易实现交通能源的多样化,为新能源汽车提供用之不竭的能源。另外,我国还拥有巨大的人力资源优势,我国高校和科研院所能够为新能源汽车产业需要的基础性科学研究提供大量的智力资源,同时也可以直接为汽车企业提供技研发支持。
(二)我国新能源汽车发展面临的挑战
1、专业人才不足,关键技术没有突破
我国新能源汽车领域从事基础科学研究、关键零部件和先进材料研发的科技人才和专业的管理人才严重不足。国内的科研院所、企业普遍对基础研究投入不足,自主创新能力不强,一些重要的核心部件仍需从国外进口。与传统汽车相比,新能源汽车在车型开发、试验验证等方面的技术能力仍然很不完善。
2、基础设施不健全,资金投入不足
我国新能源汽车的市场配套服务环境不成熟,基础设施不健全,没有完善的配套维修网络等跟进措施,后续保养不方便,这些因素都会降低消费者对新能源汽车的购买意愿。解决上述问题,需要整合大量的社会资源和大量的资金投入。另外,新能源汽车的技术攻关、示范推广也需要大量资金。而目前我国新能源汽车领域的资金筹措渠道非常有限,资金量远远满足不了新能源汽车的发展需要。
三、如何实现我国新能源汽车跨越式发展
(一)建立创新合作机制,制定统一的技术标准,完善检测标准与手段
要建立由政府部门、行业组织、汽车企业、科研院所组成的创新合作机制。对关键部件进行技术攻关,对基础研究开展分工合作,实现风险共担、成果共享,集中有限资源在较短的时间内实现关键技术突破。同时针对新能源汽车的关键技术,要尽快建立统一的技术标准、检测标准与认证程序。
(二)协调发展新能源汽车产业链的各个环节
新能源汽车产业是一个完整的产业链,其中最核心的环节包括动力电池产业、高效电机制造业、电控技术和基础材料产业等。新能源汽车的发展必须与这些核心产业紧密结合、联合研发,才能形成价格、技术优势,具备产品竞争力。
(三)建立财税激励政策体系,促进新能源汽车市场形成
在财政政策方面,对于新能源汽车生产企业给予优惠贷款;对于购买者给予一次性财政补贴;政府采购新能源汽车,形成消费示范效应等;在税收政策方面,对新能源汽车及相关零部件的进口给予关税优惠;对生产企业给予一定的税收减免优惠;对购买者给予一定的购置税减让。
(四)完善售后服务系统、鼓励低碳型消费,拓展营销模式
加快完善新能源汽车配套设施,引导消费者的消费倾向,鼓励汽车低碳消费,同时拓展新的营销模式扩大销售量。
总之,推广应用新能源汽车是交通能源可持续发展的必然选择。而真正实现新能源汽车的规模化、产业化,需要国家产业政策的大力扶持,财税金融政策的有效支持,核心技术的提升和产品性能的进一步完善以及消费者的环保意识提高。相信随着上述各种资源的进一步良性投入,新能源汽车产业必将迎来蓬勃发展的明天。
参考文献:
[1]欧阳明高.我国节能与新能源汽车发展战略与对策.汽车工程,2006,(4).
[2]庄思思.我国新能源汽车研发历程(2001年-2009年).中国新能源-2010,(7).
[3]段喜茹.我国新能源汽车发展的机会与挑战.中国汽车界,2010,(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