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务员期刊网 精选范文 生态学研究的重点范文

生态学研究的重点精选(九篇)

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生态学研究的重点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生态学研究的重点

第1篇:生态学研究的重点范文

基于生态化校园,构建生态学教学、科研2个平台

从客观的角度看,“生态性创业型大学”目标的进一步实现需要一个长期的、系统的、较大规模的平台。因此,浙江农林大学基于生态化校园,努力构建生态学教学、科研2个平台。学校校园内有针叶林、竹林、阔叶林、针阔叶混交林等亚热带常绿阔叶林地带,拥有具有代表性的各种植物群落类型和多种生境类型。学校依托东湖校区丰富的资源,建成了有2000多种植物的植物园。生态学学科充分利用现有的校园条件建立了实习实训基地和生态定位观测点,重点建设了生态学本科专业和生态学硕士点的生态学教学平台;同时,建设了以国际生态研究中心和校内科研创新平台为重点的生态学科研平台。把校园建成生态学教学、科研、科普基地,既安全又经济,还便于长期的定位观测和资料积累。生态学教学、科研平台建成以后,师生可以结合受控实验研究亚热带常绿阔叶林地区有代表性的植物种的生态适应性和生态功能,研究各种森林群落的特征与生态功能,研究各种生境与生态因子间的关系,研究各种植物和景观类型的生态功能等;同时,可以把相关的科学研究成果转化成课程教学知识传授给学生,使学生在“学中做、做中学”,从而实现真正意义上的教学与科研的互相促进。此外,通过生态学教学平台的建设,可以积极争取教学资源,包括师资力量、实验用房用地、实验仪器、校内塑料大棚、野外观测站等;通过生态学科研平台的建设,可以为研究生和本科生提供研究项目、研究经费、研究设备和研究场所等。浙江农林大学在建设实验室、实习实训基地和生态定位站的基础上,建成了拥有一流设备和领先技术的集生态学开放性实践教学、科学研究和科普教育为一体的生态化校园综合基地,以适应人才培养、科学研究、社会服务和文化传承的需求。

基于本科生的创新能力培养,开展“3期式”重点指导

导师为每个学生安排任务,指定论文研读期刊,让学生利用课余时间独立查找文献,完成文献综述与开题报告。中期,重点进行实验设计、仪器操作方法以及数据检查和处理技术的指导。这一阶段让学生在参与科研工作的过程中,掌握收集、分析和处理数据的方法。后期,重点进行科技论文写作知识与技巧的指导。这一阶段除了要在原始数据处理、作图制表、论文写作、多媒体制作等环节加强学生的论文写作能力之外,还在数据分析与讨论环节指导学生凝练创新点,以提升本科生研究成果的应用价值。

基于研究生的基本理论应用,探索“4段式”课堂教学

第2篇:生态学研究的重点范文

关键词:环境生态学;创新改革;教学方法

基金项目:广西高等教育教学改革工程项目(项目编号:2013JGA120,2012JGA117 )。

中图分类号: G642 文献标识码: A DOI编号: 10.14025/ki.jlny.2014.23.0081

生态学是研究生物与环境相互关系的科学。随着人口的增长和工业、技术的进步,人类正以前所未有的规模和强度影响环境,环境问题的出现,诸如资源枯竭、人口膨胀、粮食短缺、环境退化、生态失衡等问题的解决,都有赖于生态学理论的指导。因此,研究人类活动下生态过程的变化已成为现代生态学的重要内容。《环境生态学》是环境科学专业普遍开设的一门专业基础课,具有基础性、综合性、实践性的特点,许多同行对《 环境生态学》课程的教学内容设置、教学方式、教学手段及实践教学等方面进行了探讨,都积累了丰富的经验。如何创新教学方式,改革教学内容,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是提高教学质量的关键。

1 教材选择及内容取舍

在《环境生态学》现有教材中,多数是面向环境类专业不具生物学或生态学背景的高校学生编著的,现有教材种类多达10余部,其主要内容多为介绍生态学基本理论,而联系国内生态环境问题的内容较少,并且与其他相关课程内容存在大量的重复。比较众多教材,结合环境专业学生生物学知识不足的特点,选择了由杨持主编的《生态学》作为教材。该教材内容比较详尽,便于教师根据学生培养目标需要,对教学内容进行取舍,也便于自学,比较适合环境科学类各专业使用。

环境生态学源于传统生态学,但有别于传统生态学,现代生态学从研究层次上主要向微观与宏观两极发展;在研究范围上,从纯自然现象研究拓展到自然―经济―社会复合系统。不难看出,环境生态学更强调生态变化过程对环境变化带来的影响,即人类活动下生态过程的变化。基于以上特点,环境生态学的教学内容不是生态学研究为主,而是以生态过程变化带来的环境问题为主。搞清这些问题后,教学过程中就可以根据侧重点不同,对内容进行取舍。具体做法是在教学上侧重于宏观过程,而不拘泥于细节;侧重于生态学理论在解决环境问题中的应用,而不是去研究生态学本身;侧重于较大尺度下生态过程的变化研究。因此,教材取舍应以生态学理论为基础,以景观生态学、环境规划、生态风险评价及生态恢复等内容为主,适当增加能反映环境生态学学科发展的新思想、新概念、新成果的教学内容。

2采用多元化教学手段,增强教学效果

教学过程中,教师主要采用演讲式和启发式相结合的教学方法,教师不仅要对课程内容娴熟、运用自如,还要有深厚的学术功底。授课时要有热情,精神饱满,讲述内容充实,能调动学生的情绪,活跃课堂气氛,能给予学生思考、联想和创新的启迪。

教学过程中除了适当增加反映学科发展趋势的内容外,还利用一些热点事件,联系当地生态案例充实教学内容,加深学生对理论内容的理解和记忆。例如,在讲授生态入侵时除了介绍当前热点“美国亚洲鲤鱼入侵”、“德国大闸蟹入侵”外,重点介绍了桂林本地的“加拿大一枝黄花生态入侵”事件及过程,配以教师实地拍摄的影视频资料,引导启发学生认识生态入侵的危害及如何做好防控工作,极大地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激发了学生努力学好环境生态学的热情,增强了教学效果。

多媒体课件要有特色和创新,结合教师教学方法,课件制作力求清新简洁,结合本地实际。课件中只列出每章节的重要概念和理论,课程内容多以提纲为主,避免大面积“拷贝”教材,声像资料尽可能使用实例和当地素材资料。广西师范大学的环境生态学教学课件的一大特色是六成以上的影视频资料均出自任课教师之手,例如,桂林南溪公园的南溪河治理前后实例图片;及今天日本水俣海湾的生态恢复现状图片资料等均为任课教师实地考察拍摄。教师利用这些资料,讲起课来形象生动,学生听起来也印象深刻。

3加强实践教学,培养高素质专业人才

野外实践教学是培养环境生态学专业创新型、实用型人才的一个重要环节,也是提人才培养质量的重要内容,有着课堂教学和实验教学不可替代的作用。多年来,学校充分利用桂林周边的教学资源与环境,已建立了桂林古东生态公园、广西植物研究所和猫耳山自然保护区3个实践教学基地,学生通过到基地进行野外实习,加深了对课堂理论学习的理解和认识。

实践教学中,除通过野外实习加深对理论知识的掌握和理解外,让学生参加科研和实践锻炼是培养高素质人才的重要途径。广西师范大学环境专业的做法是尽量创造条件,让更多的学生参与到老师的相关研究工作中,组织学生参加教师的生态恢复研究、评价报告编写和生态规划调查等工作。通过协助老师的相关工作,对学生实际动手操作能力、逻辑思维能力等起到了促进作用,锻炼了学生的创新能力和知识运用能力,扩展了学生的知识面,提高了学生专业素质,增强了学生的团队精神和自信心,为走向是会做好准备。

4结语

广西师范大学环境专业培养对象是环境类应用型人才,而生态学的原理对环境影响评价、环境规划、生态风险评价、生态恢复等具有重要的指导作用。因此,如何学好环境生态学课程并将其应用于实践,对于在校生显得尤为重要。鉴于环境生态学的学科发展特点,必须紧跟国内外环境生态学理论变化发展趋势,不断补充和更新教学内容,使教学内容更具科学性和前瞻性。在教学上更应根据各高校自身的特点及人才培养目标,利用现代教学手段,结合本地教学资源和案例,采用多元化教学方法,加强实践和实训教学,培养学生运用知识和自主创新能力。实践表明,环境生态学课程教学的创新改革实践,对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望和学习热情,扩大学生的知识面,培养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是非常有益的。

参考文献

[1]杨持,盛连喜,邬建国,等.[M]生态学,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8: 1-9.

[2]杨桂英,廖周瑜,曹子林,等.环境科学专业“环境生态学”课程建设优化研究[J].安徽农业通报,2012,18(1):168-170.

第3篇:生态学研究的重点范文

(一)高等教育生态过程研究

1.教育资源的生态学研究由于高等教育出现严重的不公平问题,高等教育资源的配置成为高等教育研究的重点问题,也是许多学者研究的难点问题。这些学者大多借鉴生态位的概念,研究我国高等教育在外部环境中区域分布不均,中观环境中出现教育层次、教学类型高度重叠和空场,内部环境中存在权力过于集中等问题,重构政府、社会、高校之间的关系。学者邢运凯通过对高等教育生态位的研究中,认为我国高等教育当下出现生态位高度重叠的情况,出现教育类型、教育层次、区域覆盖等生态位高度重叠现象。并探索高校在管理过程中办学自主性较差,政府的权力过大等诸多矛盾是高等教育生态位高度重叠的根本原因。朱振林不仅认为在我国高等教育中存在生态位重叠,辩证地分析高等教育中存在大量的生态位空场。一是区域空场,大量高等教育资源分布在东中部发达地区;二是层次空场,高职院校较少且覆盖区域狭窄,三是行业空场,高校大规模的合并和综合化,缺乏行业特色的高校。认为解决资源配置问题首先是要调整政府管理高校在资源配置、评价方式、权力分配的模式。其次就是对高校在专业、区域、层次上进行合理布局。赵书山则是从资源配置失衡来解读高等教育生态学现象。他认为我国高等教育资源存在主客体失衡,资源配置过程、资源配置方式失衡等现象。

2.人才培养的生态学研究通过国内学者对人才培养的生态学研究成果的归纳、分析,笔者认为以下几个方面是学者们关注的焦点问题。

(1)关于创业教育的生态学研究创业教育是人才培养的一个关键部分,随着大学生就业问题的日益突出,创业教育成为近年来学者们关注的重点。在创业教育生态学研究中,如何构建良好的创业教育体系的相关研究不胜枚举,国内的研究成果很多。综合而言,研究主要集中在以下几个视角:其一,有部分学者借鉴国外的创业教育经验,以比较的视角展开研究。刘振亚通过对中美高校创业教育生态化培育的比较研究中得出结论,中国高校创业生态系统中存在国家支持大学生创业政策少,对创业教育认识不足,创业课程少、社会和政府对创业资金资助缺乏、大学生创业实践科技含量低和时间短、创业积极性弱。并结合美国创业教育经验提出培养合格师资、构建良性高校创业生态系统、整合资金和资源、制定创业鼓励政策等建议。其二,以实证视角进行研究。如,陈少雄通过实证研究分析在创业教育生态系统中,创业教育主体中内部生态因子之间的相互关系、创业教育生态系统各环境因子及其相互关系、创业教育主体与各环节因子之间的关系。构建出大学创业教育生态系统的培育策略。

(2)关于学科发展的研究胡春蕾、黄文龙以生态学视角对当下我国高等教育学科发展进行解读,认为学科的发展主要依赖于学科生态承载力,主要包括学科自我引导能力、学科资源、学科竞争力三要素。这三要素的能力越强,学科生态承载力就越强。并对三要素的发展走向提出建议,分享决策与包容共治是学科自我引导能力有效提升的途径;结构优化和质量先行是学科资源优化配置的方式;多科综合与均衡发展是长期形成学科竞争力的方法。

(3)关于教师教育的研究教师教育作为教育生态发展的主体因素之一,同时也是人才培养研究的内容之一。于海洪以生态哲学的视角阐述了当下教师教育的困境———教育生态环境的不平衡、学术性与师范性对立等问题。强调应优化“教师教育生态环境”,打破学术与教学的樊篱,构建“四位一体的”教师教育途径。马瑞娟认为影响大学教师专业发展的生态环境的主要有外部环境中的自然生存环境、社会环境、规范环境,以及内部生态环境中的教师自身知识结构、知识限度、教学方法等生态因子。

3.学术生态的研究随着我国高校学术生态环境的日益恶化,关于如何治理学术生态环境已成为学术界研究的热点。不同学术领域的研究者从各自的学术角度对高校学术生态进行了一定程度的研究。关于“学术生态”这一概念的界定仁者见仁、智者见智,至今还未形成一个统一的、权威的定义,主要有以下两种理解:

(1)环境观。李中赋认为学术生态环境是一个由思想、知识和信息的交换,还有评价体系、学术制度、科研条件与其他因素组成的整体环境。

(2)现象观。栗明伟把当下大学学术界存在的“学术腐败、学术失范”等学术现象称作“学术生态”。通过对于大学学术生态文献的分析归纳,目前对于学术生态的研究就是关于大学学术生态危机的研究,王全林、程东峰认为一是高校追求学术数量而放弃质量,存在学术评价量化;二是由于高校内部行政权力过于强势,学术权力被行政权力所左右;三是学术过于功利化。宋燕、张应强认为我国大学教学学术缺乏相应的制度保障,面临诸多制度障碍。强调既要构建支持教学学术的外在制度,也要确立教学学术的使命和理念。

(二)高等教育生态策略研究

关于如何促进良好的高等教育生态发展,国内学者们主要从以下几个方面给出建议:第一,大多数学者强调,首先从宏观上构建适应我国高等教育生态学理论体系。杨彩玲在《新时期高等教育发展过程中生态化趋向的策略分析》中提到,强化以人才培养为核心的生态理念,突破生态理论与生态实践相结合,倡导高等教育生态化经营、确保生态化可持续发展这样的生态体系。第二,由于高等教育生态位的错位发展,部分学者强调高等教育资源应该合理配置。彭福扬、邱跃华《生态化理念与高等教育生态化发展》中指出,高等教育资源在区域分布上、类别层次上、学科结构上必须通过政策引导、市场调节等作用进行优化调整。持相同观点的还有学者邢运凯。黄志勇《生态管理:高等教育质量管理发展的新境界》一文中在宏观配置上,强调有关资源配置中的政府、社会、高校等职能分布、权责明晰等问题。而陈雯兰、邢运凯《高等教育生态发展的路径分析与设计》则从微观上解读高校内部权力结构配置,认为应该将高校权力下放,尊重学术权力,弱化行政权力。第三,针对如何缓解目前高校存在的学术生态危机现状,学者们的研究主要围绕着制度层面改善学术生态。以促进大学学术生态的可持续发展为目的,建立健全的大学保障制度。杨蕊提到重构尊重教师学术权力的保障制度、完善教师人事制度,建立大学的流动机制(即大学师生与学校之间进行双向选择、自主选择的流动机制)。

二、高等教育生态学研究中的问题

综合以上国内对高等教育生态的文献研究,可以看出,有关高等教育生态学的研究取得了一定进展,我国高等教育生态学研究已经渗透到各个领域,不同专业背景的学者采用不同的视角研究高等教育生态学,探讨了当下高等教育生态学研究中的热点和难点;分析了在教育生态系统中高等教育存在的诸多现象;比较了不同视角下高等教育生态学发展方向和路径,一定程度上丰富了高等教育研究的内容。但总体来看,现有研究还存在一定的不足之处。

(一)综合研究不够高等教育生态系统作为一个结构交错、内容复杂的生态系统,因子之间相互关系不可忽视。现有文献大多是以高校内部某一生态因子为研究对象,缺乏对因子之间建构有效联系和相互关系的综合研究。再者,高等教育生态系统属于社会生态系统的一个子系统,与社会生态系统存在密切的关系。当前过多集中在高等教育生态系统内部环境的研究,缺乏内外部生态系统相互关系的探索。

(二)研究方法有限除个别学者运用了问卷调查法收集数据对高等教育生态学发展中创业教育发展开展研究之外,其他学者都基于现象进行理论分析,缺乏数据支撑,更难以找到质化研究的踪影。例如,在论述高等教育生态系统的过程研究中,对教师教育生态发展以及学术生态研究仅限于对当下现象描述分析,教师教育发展的主体诉求并未通过量化与质化研究进行深入剖析。

(三)研究对象单一在有关高等教育生态学研究过程中,研究对象较为单一,多数集中于国内高校内部生态环境中部分生态因子的研究,全面性还不够。例如,仅有的文本中,以教育生态学视角下的研究主体对象,大多数是以国内高校本科教育为中心所展开的研究,在高等教育国际化日新月异地发展趋势下,忽视了研究生和留学生教育的研究。

三、高等教育生态学的研究展望

第4篇:生态学研究的重点范文

1.1课程设置探索

生态学课程主要分为基础生态学和应用生态学两个部分。基础部分主要包括有机体与环境、种群、群落和生态系统生态学;应用生态学主要介绍全球气候变化与环境污染、人口与资源、农业生态、生态系统服务及生物防治等内容。由于受课时数限制,故课程安排应做到精选教学内容,根据学生专业知识掌握情况进行统筹规划。例如本专业学生在大一及大二时进行过动植物学野外实习,对自然生态系统已经具有一定的感性认识,且通过近两年的专业知识学习,已经掌握了一定的动物学、植物学及微生物学等相关知识,因此涉及环境、个体的内容仅作简要介绍;而种群、群落、生态系统以及应用生态学的内容和知识点较多,需进行深入、具体地讲解。课程设置的原则依据学生对本专业相关知识掌握的具体情况,以教材为基础,结合当前国内和国际研究的热点问题和最新研究现状,做到精选、精讲教学内容,突出教学重点及难点,拓宽学生的学习视野。

1.2教学方法探索

对生态学课程的教学,以往多以课堂板书教学的方式进行,且仅限于理论知识的介绍,授课效果往往受到制约。教师在教学活动中采用多样化、灵活化的教学方式能够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和求知欲望。鉴于生态学本身课程的特点,课程中配合多媒体影音资料,如图片、视频、动画等方式将一些生态现象、过程、机制等以可视化的方式呈现,生动、形象地将一些专业理论知识直接地呈现,极大提高学生对生态学学习的感性认识以及学习积极性。当前生态学研究突飞猛进,在很多方面都有优秀的专业视频,例如在进行生物与各种无机及有机环境间关系讲解时,可配合英国广播公司(BBC)制作的“植物之歌”系列视频,能够将地球环境的演变过程与生物进化过程相联系,让学生了解和掌握环境变化如何决定生物的分布以及多度,生物的生存又可以改变环境,生物与环境间相互制约、相互依存的关系。视频放映过程中教师可结合影片中的一些现象进行及时补充和分析,帮助学生对抽象知识的理解和记忆。

2实验课程

生态学实验教学是生态学课程的重要组成部分,通过实验课对一些生态现象的过程及机制的验证、探讨,一方面可对理论课程的知识点进行理解和验证,另一方面通过实验课程可培养学生逻辑思维能力、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以及动手实践能力。

2.1实验内容改革

调整实验内容结构,合并部分实验,变验证性实验为验证-设计相结合实验,增加创新性实验。验证性实验是深入开展生态学研究的基础,单纯的验证性实验会降低学生实验的积极性和探索性。通过对部分验证性实验进行改进,引入一些研究型实验,使学生在掌握基础实验技能的基础上,拓展学生的研究思路,培养学生独立思考和独立实验的能力。例如“土壤水分的测定”实验仅涉及水分测定,内容较简单,同学们能够掌握土壤水分测定方法但不能深刻理解土壤水分含量变化与植被类型以及植株生理活动的关系。通过调整实验内容,鼓励学生在完成土壤水分测定的基础上,通过室内实验探讨土壤水分变化对一些植株生长、色素、光合以及呼吸等生理、生化过程的影响,以此能够加深学生对土壤水分的生态学意义的理解。创新性实验开设可由老师根据当前的研究前沿,结合教师的课题内容以及当前可用实验仪器资源进行拟定。分别设立了各项国家级、省级大学生创新项目,因此通过生态学实验课的开展,鼓励、指导学生自主设计实验并进行相关研究课题的申报,进一步增强学生的科研热情和科研兴趣。尤其是在一些尚无研究生招生资质的二本院校,通过实验课程,培养、引导本科生从事科学研究,能够提高学生的自信心,培养学生思维创新与动手操作能力。

2.2实验设计及流程控制

生态学实验往往都是建立在团队合作的基础之上,尤其是一些野外实验,更是需要集体的力量。因此生态学实验的设计需充分考虑这一特点,注意培养学生的协同合作能力。例如,在进行水生浮游植物群落结构调查实验中,对不同采样点进行取样的同时,需要对水体其他理化参数进行测定。可根据班级人数以及实验的规模,建立小组制度。每个小组的实验内容可根据情况进行不同程度的调整,保证每个小组的实验内容都不同。指导教师明确每个小组的实验目的及实验内容,小组组长及成员对该小组实验流程进行规划,组长在实验过程中统筹安排该小组的实验内容以及每位组员的实验任务。实验设计完成后由小组组长与指导老师进行沟通,对实验方案进行修改和补充。实验过程中指导教师全程跟踪,并要求每个小组组长及时汇报实验结果,并根据实验结果情况对实验方案进行调整。通过这种形式,能够充分发挥每位学生的能动作用,使他们都能在实验过程中充分锻炼其动手操作、协同合作能力,增强学生实验的积极性以及创新能力。

2.3实验报告撰写及成绩评定规则

规范实验报告写作,提高写作质量。实验报告撰写涉及较多内容,要求学生掌握多项技能,例如实验数据的处理、统计分析、图表制作、实验结果描述以及讨论等,因此可在实验开展之前对学生进行提前培训。通过实验报告的撰写培养学生严谨、科学的工作态度,为以后更好地从事科学研究、论文写作等奠定基础。改革考核方式,加强监督。分组实验能够锻炼学生的团队合作以及协调沟通能力,然而也容易使部分学生养成偷懒的习惯,把实验任务交给小组组长或其他成员。因此进行分组实验,需要改革考核方式,加强监督,同时要求每位小组成员结合实验设计、实验操作、实验数据等,能够独立对该实验中出现的问题、现象进行解释,并提出对应的解决办法,严禁抄袭、雷同等。改革实验成绩评定方式。以往实验成绩都是以教师直接进行评定,通过改革,在公平、公正原则基础上,将学生实验成绩分成两个模块,即小组组长评议和教师评分两个部分。小组组长需严格按照实验规范及评分细则(具体制定加、减分条目)对小组各成员的操作规范和实际贡献打出分数(具体排名),教师结合课堂提问、实验报告质量(格式、内容、结果、分析讨论等)进行综合评定。

3生态学理论教学与实验设计互补

生态学的理论课教学应注意把具体的生态学知识融合到整体的生态思想和理论中,突出对学生系统观、动态观、时空尺度观等生态思维方式的培养;实践课程教学中应注意培养学生的基本实验技能,提高分析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理论教学中的重点内容,应予以突出,并在实验课时,对该理论进行回顾、强化,通过实验加强对理论知识的理解和记忆,实现理论教学与实验内容互补。

4小结

第5篇:生态学研究的重点范文

关键词:植物生态学;数学理论;方法

中图分类号:G648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672-1578(2014)07-0002-01

1.植物群落物质组织水平与结构的数学理论与方法应用

群落生态优势、群落均匀度、生物多样性指数是最多的植物群落物种组织水平与结构反映的数学方法。Abp指数、PIE指数、香农-维纳指数为生物多样性指数,其中效果较好的为香农-维纳指数,公式为:或者

计算群落均匀度的公式为:

辛普森指数可计算出群落生态优势:

通过现实中的森林群落运用,群落物质组织水平与结构可通过上述几个式子求得,群落间的不同生境也可由测定值得到。以上三中数学方法测得的环境梯度值可用来评价环境值质地。此外群落演替表征可在测定植物群落各层次的多样性结构实现,群落多样性若为发展期,呈由上到下的指数增加;如果是衰退期,则相反。趋于一致的各层次多样性多出现在群落的稳定特征。

2.种群生态学测定

测定种间关系是种群生态学的重点,其计算可由下式得到:

种群分布格局是种群生态学的主要研究内容,自身特性、环境因素与种间关系效益会影响种群分布格局。格局规模分析、频度X2的预期与实测、方差/均值比率与负二项式等为种群分布格局测度模型。但是,站在方法学角度,面积大小制约样地取样法,无样地取样法则不受限制,但对热带亚热带森林中的高度物种多样性而言,样地取样法更具优势,当然,这要在无生态学原理制约的基础上。

3.定量分析植被与群落

聚类分析、排序技术在定量分析植被与群落上较为广泛,但其以环境坐标、梯度为依据,从理论上对植物群落进行定位与排列,同时对其相似度在n维空间反映;也可通过相似的群落距离实现聚合成类。变异植被体系、主导植被变化因子、植被结构组成等都可通过这两种技术建立、反映与分析。煮坐标分析、位置向量排序组平均法、追分量分析以及极点排序等是常用的聚类分析与排序技术。但线性排序法是主要排序方法,非线性为生态学过程特征,所以,以低维空间现实排序结果,信息会大量损失。

4.群落演替、稳定性中数学理论方法应用

在群落演替、稳定性的研究上,实现了离散描述演变为定量研究的过度。以系统分析为出发点,把演替阶段看做是子系统或者状态,系统则是植物群落的演替过程,群落的阶段演替即为系统的转移状态。子系统、状态就是群落演替系统的一部分。马尔科夫模型可对此过程做定量解释。以S(X)为系统,满足叠加原理,那么:

效应强度为E,在群落边缘相邻位置存在的群落数量为m,定量的群落种群结构与数量为Y,某个群落的指标为yi。在不同的指标下,可以拟合yi与Y,比如和香农-维纳指数的拟合可得:,应用该式测定森林群落中的物种边缘强度,效果佳,边缘相邻位置的效应强度可通过测定值比较得到,也能明确正负效应,比如,1测定值,为负效应。

5.结语

数学生态学科研究范围较为,层次分明。比如,数学理论与方法在生态学研究上的适应程度是第一层,第二层是研究应用数学方法、模式和应用结果。前者被称作是生态数学,后者在于以数学为手段分析生态学,促进生态学理论进步,可以叫做是数学生态学。二者是矛盾的统一体,相互联系,本文立在讲述后者的应用。

在数学生态学研究过程中,应该有机统一数学与生态学。比如,关于排序结果中排序轴有何必要性,要与生态学理论相结合方发现其内涵,理论定位才没有白费。再如,各聚类级在聚类分析中的生态学必要性,也离不开生态学理论。所以,数学生态学的进步,不能将数学、生态学脱离,同等重要。数学的忽视则定量分析无效,生态学的忽视则存在"只有数字,没有植物"结局。

参考文献:

[1] 李嵩,郑新军,唐立松等.基于异速生长理论的准噶尔盆地荒漠灌丛形态研究[J].植物生态学报,2011,35(5):471-479

[2] 刘春花,苟清明.考虑病毒感染的营养-浮游植物模型的Hopf分支和全局性态[J].四川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12,35(6):738-745

第6篇:生态学研究的重点范文

关键词:景观生态学;理论知识;科学性、前瞻性和全面性

一、前言

根据环境学中的生态和地理学中的景观,景观生态学把生态学对生态系统机能互相作用的纵向研究以及地理学中地理现象的空间相互作用的横向研究结合为一个整体,通过对地球生物圈内多种循环系统和多种循环系统之间的相互关系的研究,以及对景观所在环境的空间结构和结构之间的关系和功能的研究,和对生态学的动态变化以及合理利用和保护的方法与理论的研究。通过课程教学活动使学生掌握景观生态学的基本概念、基本原理和基本理论,使学生能够更加全面深刻地掌握和认识景观生态学的发展以及其在土地利用、国土整治、区域规划、自然保护、资源开发、旅游开发以及环境治理等各个方面和各个领域的应用,借此培养学生的创造、创新意识和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

二、景观生态学教学的整体目标

根据全球不同学派的观点和基本理论以及本专业培养人才方式的特点,景观生态学的教学整体目标就是:通过对本门课程的学习,对学生的要求是掌握景观生态学的相关基本概念,对景观生态学的发展过程有初步的了解,掌握本门课程的核心内容及其定义。了解景观生态学所需要解决的问题以及其与地球生物圈之间的区别与联系。掌握景观生态学的原理和主要理论,了解景观内部尺度、过程及布局间的相互关系,同时还要了解其在在地球资源的循环利用以及生物多样性保持的研究等多方面的应用。

三、景观生态学教学内容体系构建的基本原则

景观生态学作为一门最新发展起来的学科,它的理论体系是以地球生态学、地理学和系统研究科学的理论基础作为理论基础建立的理论体系,而且它的研究对象是中尺度的景观。鉴于教学内容体系的科学性和系统性,在构建景观生态学教学体系的过程中必须考虑下列的原则:(1)教学体系前后一致具有统一性;(2)教学体系应该涉及当时最前沿的学科内容并考虑学科内容的基础;(3)构建过程中还应考虑理论与实践的结合,在介绍理论的同时还应介绍相关的实践案例;(4)教学体系的构建过程更得考虑景观的演变与管理间的相互关联;(5)建立系统过程中对于景观功能、景观的空间构造模式以及景观的动态变化的联系。

四、景观生态学教学体系的构建

国家教育部正在不断地提出教育改革方案,为了响应国家的相关政策,本专业也开展了研究型教学模式的研究,在景观生态学教学体系的构建过程中,我们也应该考虑研究型教学模式就,将它融入到新建立的教学体系中去。与此同时,我们还可以参考国内外各种关于景观生态学的教材以及各种学派的理论基础作为基础,并结合最新的学科发展内容和学科内容的四大模块,遴选出学科的重要知识点,并从教学内容侧重点和教学层次性这两个方面对教学内容进行编排,构建出较为完整的学科教学体系。

五、景观生态学教学构建中的具体问题分析

1.教学内容和课程知识点的优化重组

景观生态学作为一门正在不断发展的新兴学科,随着研究人员的不断深入研究,研究报告也在不断被撰写出来,为了更好地教学,各种最新的教材也不断被出版面试。为了教学的持续延续和发展我们得保证教材的不断更新,这样我们就得建立良好的教学系统。在建立良好的教学系统以后,我们还要遴选出需要学习的知识点,用这些知识点充实教材。知识点就像肉,教学系统就像骨头,只有教学系统和知识点相互融合才能更好地让学生学习知识。

2.运用新技术和新方法

新的科技在不断地被创造,如何将这些新的科技运用到景观生态学中也是一个关键,我们得从教学环节就将新的科技介绍给学生。例如最新的遥感和地理信息系统,以及电子科技在研究过程中的运用。同时我们也要勇于接受新的学习方法和新的教学模式,从而让学生能更加主动、更加乐于去学习和掌握知识。因此,如何掌握和运用新技术和新方法成为新的教学系统和方式的关键。只有把握好这个关键,我们才能更好地构建教学系统。

3.面向实际问题,拓展应用领域

无论多么新的科技、新的理论,只有能够应用到实践中去才能创造出更多财富,因此,如何应用到实践中去并将理论用于解决实际问题。目前,许多的课程教学过程中大多以理论为主,在学习完所有的课程以后学生不能将理论运用到实践中去,如何让学生能够将理论运用到实践中去并逐步扩展到应用领域中去。在教学过程中,可以将理论运用到实践中去的实例进行讲解,让学生能够深刻的理解理论如何在实践中运用的。因此,在编写新的教学系统过程中要将理论与实践的结合写到系统中去。

六、结束语

景观生态学的教学构建中,如何将本科教学与研究生教学之间的层次区分出来是教学体系构建过程中的一个值得深思的问题。总的来说,促进学生自觉地运用景观生态学的理论与方法去全面深入的分析社会发展过程中遇到的具体问题,是景观生态学教学的一项艰巨任务。为了完成这项艰巨的任务,我们必须完成教学系统构建这项任务。因为后者是前者的铺垫和基石,前者是后者延续和发展。(作者单位:河南工业大学设计艺术学院)

参考文献

[1]新晓,牛健植,关文彬,等.景观生态学[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6.

[2]俞孔坚.生物保护的景观生态安全格局[J].生态学报.1999,19(1):8—15.

第7篇:生态学研究的重点范文

关键词:道路 道路生态学 研究方法

中图分类号:U41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7-0745(2013)03-0316-01

1、引言

道路作为一种基础性设施,在促进经济和社会发展的同时,对生态环境造成了巨大的威胁。随着景观生态学的发展,越来越多的学者将该学科的理论与方法应用到道路中去,逐步形成了一门新兴的交叉学科――道路生态学。在国内,道路生态学的研究主要集中在边坡生态恢复、绿化设计、道路环境污染等方面,而真正涉及到景观生态学方面的研究就比较的少。道路是以完成交通运输为主要目的的, 同样面临着可持续发展问题, 这就要求公路建设必须同环境保护相协调。

2、道路生态学的研究方法

道路生态学是研究道路、道路网络空间结构和功能时空动态变化及相互作用机理,进行道路景观评价及规划设计,合理利用和保护道路景观中集成生态、地理、经济和人文各要素,为人类社会经济发展提供理论依据和实践指导,具有生态、文化及美学价值的一门新兴交叉学科。它把人―车―路这种人工系统和道路沿线的生态环境有机结合起来,是生态科学、道路科学科学与工程技术科学的交叉。

2.1生物调查

道路生态学领域中常见的生物调查是指通过对道路影响区域的物种组成、迁移和死亡率等因子的调查,统计分析道路对物种生存或迁移的影响。传统的生物调查方法是通过在道路两侧设置样地或样带(线),对区域的物种组成成分、密度等进行基本调查,或对道路致死事件的统计,以此分析道路建设对野生动植物的影响。生物调查方法可以很好地将研究区的生物生存状况与道路影响结合到一起,反映道路对生物物种的影响程度。

2.2道路缓冲区/影响区分析

道路缓冲区分析是道路生态学中问题研究最常见的分析方法之一,是指在ArcGIS/View支持下对道路进行buffer处理,以研究道路影响区内的生态环境、景观格局和土地利用的变化等。常见的缓冲区分析方法包括单一缓冲区和累计缓冲区分析2种方法。

道路影响区分析是指对道路可能影响的区域进行相关调查研究的方法,主要与生物调查等结合到一起,是研究道路生态影响的主要方法。

2.3叠图分析

GIS技术的发展与应用为道路生态学研究提供了更为多样化的手段,图层叠加分析方法是被普遍利用的一种空间分析方法。叠图分析是指将2个或2个以上的图层一相同的空间位置叠加到一起,通过图形和属性的运算,进行相关分析的方法。图层叠加与道路缓冲区分析方法结合成为道路生态学研究领域最为重要的研究方法之一,即将道路缓冲区与道路沿线的景观图、土地利用图等空间数据叠加带一起,分析道路缓冲区内的景观格局、土地利用变化情况。

叠图分析是研究道路密度对景观格局和土地利用影响的惯用方法,通过与区域景观属性等图层的叠加,可以很好地将道路密度与分布反映到空间上,以便研究道路密度区域景观格局等属性的影响。

2.4综合分析

道路只是众多导致沿线物种生境丧失和景观破碎化的人为因素之一,所以必须将其他可能的因素结合起来。综合分析方法是结合道路影响的其他因素,进而全面考虑道路与生态环境和景观格局、土地利用变化之间的关系。综合分析方法的优点在于可以从多方面分析道路的影响,并寻求其在众多影响因子中的权重和相互关系。

3、问题与展望

道路景观生态学在我国是个较新的领域,许多内容都有待进一步的探索。本文通过道路到道路学态学,再到道路景观生态学这样一个发展历程,总结归纳了景观生态学的发展成果。而对比国内外的研究成果,中国有关道路景观生态学还存在着一下问题:(1)起步晚,学科体系还不够完善,研究基础薄弱;(2)重点不突出,研究内容分散;(3)有关问题研究不够深入,对道路影响产生的过程和机制尚不明确;(4)景观问题的研究尺度大、时段少,研究结论的准确性和适宜性不高。

我们应该通过借鉴国外道路景观生态学的研究,结合本国在其他领域的研究成果,对道路景观生态学进行综合研究。重视新技术、新方法的应用,加强对景观结构与功能关系的深入探索。目前,定量评价道路网络的景观破碎化效应是国际上道路景观生态学研究的一个难点,我国已经开展了一些前沿性研究,这些研究在很大程度上推动了我国道路景观生态学的进一步发展。而道路景观生态学作为一门新兴学科,起发展前景不容小觑。

参考文献:

[1]章家恩,徐琪.道路的生态学影响及其生态建设[J].生态学杂志,1995,14(6):74-77

[2]张慧,沈渭寿,张华等.青藏铁路建设对沿线景观格局的影响[J].农村生态环境,2004,20(3):20-23

[3]Forman RTT,Sperling D,Bissonette JA.et al. Road ecology: Science and Solutions [M]. Washington: Island Press, 2002

[4]董常晖,徐燕.2004.公路工程环境影响评价的研究进展.交通环保,25(1):44-47

第8篇:生态学研究的重点范文

【关键词】教育生态学;大学英语;课程整合;生态化课堂

一、教育生态学的概念及形成

教育生态学(Ecology of Education)的概念最早在书本中正式提出是在1976年,由美国哥伦比亚师范学院的一位校长Cremin Lawrence在《公共教育》中正式阐述。经过不断的努力探索,用生态学的视角来研究高校教育问题正在逐步演化为教育改革的重点内容以及教育研究中的热点。“教育生态学”主张将高校教育与人们的生存环境相融合,以生态环境和高校教育之间的相互关系和机理设置成研究对象,其中核心的内容便是高校教育中的生态平衡。

教育生态学的热潮早于上个世纪80年代便开始流传,范国睿、任凯、吴鼎福、李聪明都出版过教育生态学以及相关的著作。这些书籍用不同方式对生态学和教育学两者的关系进行了深入分析,也由此引发了对外语课堂教学从生态学角度的思考。

陈坚林对《大学英语课程教学要求》从生态学方面给予解读,他指出:“生态化大学英语课程系统改革是大学英语教学改革的重要组成部分。”而韩戈玲教授也认为:“生态化大学英语课堂教学要以个性化、层次化、多元生态化的大学英语课程体系为基础。”

二、大学英语课程整合路径的生态学思考

(一)面授教学与自主学习相整合,积极突破耐度定律。生态学中的耐读定律指出:“世界上生命体的承受力与耐受度比较有限,如若未达到或者超越了这个度,便会引发不良的反应。”再者,生态系统在环境的容纳总量和资源的承受力在某个时间及某个空间将是恒定不变的,我们教育中的课堂容量及教育资源的总数量也是这样。随着教育事业的不断发展和高校全面扩招,随着教育生态系统大学教育生命体增多,出现了师资短缺、教育资源紧张等诸多难题。为了解决此矛盾,很多高校将大学英语课程的教学改为大班授课的讲课模式,这样其实与教育生态学中的最适度原则相违背,也违背了耐度定律。针对此情况,我们应当将课堂面授和自主学习的数量以一个恰当的比例集合起来,展开大学英语课程混合教学。将混合教学法和任务型教学模式有效结合,控制好英语课堂上课人数密度,使得生态系统的生态体控制在一个合理的规模下。

(二)课堂物理环境与网络虚拟环境整合,破解花瓶效应。英语在我国的教学属于纯粹的外语教学,在教育改革之前的很长一段时间我们都处于封闭式的环境下进行外语教学,缺少第二语言的语境。加之多年的应试教育,只注重分数不注重实际应用能力,一旦离开课堂就变成了聋哑英语。因此,我们需要运用科学方法、构建有利的英语学习环境,将花瓶效应破解。

(三)将ECP、EGE、ESP进行整合,发挥边缘效应。生态学有着多样性原则以及主导性原则。针对我国高校大学英语课堂教学来说,边缘效应则在用信息技术为辅助教学的手段而被体现出来,它能够提高英语的教学效率。一直以来,基础的大学英语课程(EGP)是英语教学中的主导产品,其缺乏的是多样性产品。伴随着教育改革的不断推进,以及中国加入世界贸易组织后国际交流需求的逐步增加,当代大学整体的英语水平得到很大改善,社会对人才需求的增加,EGP的课程结构无法满足教育的需求。

因此,高校出于对学生专业英语水平培养的考虑,构建起EGP英语必修课、EGE英语必选课、ESP英语选修课的符合生态化要求的大学英语课程。这样,技能培养学生的基本专业知识,还能教会学生“如何做人”、“如何做事”,大大提高了学生的素质,培养出社会需要的复合型人才。

(四)提升教师素养,关注限制因子。限制因子不利于该生命体的生长,因此我们要积极的创造条件,将限制因子转换为非限制因子。这要求我们师生共同努力,与时俱进,提高个人的信息素养。尤其是针对ESP教学,英语教师需要具备极其深厚的语言基础以及英语语言的教学能力,专业的知识以及专业的技能更是必不可少。然而,这也正是很多大学英语老师的不足之处,这些对英语老师转为优秀的ESP教师产生制约。改变其现状,首先要求英语老师转变观念,积极做好转型的预备工作;其次,要求各个高校加强对ESP的培训,鼓励我们年轻的教师理解其它学科知识,学习好其它方面的专业知识,快速成长为一名优秀的ESP老师。

三、教学双方角色重新构建的理论基础

教育部颁布的《大学英语课程教学要求》(以下简称《课程要求》)指出:“教学模式的改变不仅仅是教学活动或教学手段的转变,而是教学理念的转变,是实现从以教师为中心、单纯传授语言知识和技能的教学模式,向以学生为中心、既传授一般的语言知识与技能更注重培养语言运用能力和自主学习。”

大学英语网络课堂是大学教育生态环境中的微观生态环境,它由作为课堂生态主体的教师、学生、教材和虚拟性课堂四种生态因子所构成生态共同体。主体之间相互依存,若仅仅只有教师或学生,容易导致微观的生态环境产生严重失衡。因而,怎样转变教师的教学观念和学生的学习观念,是构建大学英语教学网络生态环境以及生态功能的重点难点。

综上所述,我们在教育生态学的这个视角下,当代大学英语的英语课程整合遵循《课程要求》的大纲,充分利用现代教育的新科技新技术以及当代教学理论、老师、学生、英语教材这些要素之间的相互作用,逐步实现当代大学英语教学网络生态环境优化与构建,为现代英语教育教学的改革奠定良好的基础。

参考文献

[1] 李恩光.生态化大学英语课堂模式建构探讨[J].中国电力教育,2013(2).

第9篇:生态学研究的重点范文

关键词:教育生态学;大学英语;课堂建构

作者简介:李恩光(1978-),男,河南平顶山人,河南大学大学外语教学部,讲师。(河南 开封 475001)

基金项目:本文系2012年度河南省高等教育教学改革研究项目“大学英语教师质量标准构建研究”、2012年度河南省软科学研究项目“基于就业能力模型的河南省大学英语教学创新与发展的实证研究”(项目编号:122400450382)的阶段性研究成果。

中图分类号:G642.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7-0079(2013)04-0229-02

生态学是一种大家认同的思维方式,它把大自然生物及其周围生存环境的关系作为研究的重点。随着教育事业的发展,生态学又与相关的教育学理论建立了联系,产生了教育生态学。教育生态学作为一门新型的学科,为教学和教育问题的研究提供了有力的理论支撑,因此以教育生态学理论为指导来探讨与教育相关的问题已成为当前的一个热点。国内很多学者都从这一视角出发,结合自己的学科领域进行了探讨,如:传统中国画与中国诗词的融合;(毛亦农,2011)公共图书馆的建设与发展;(贾立、王岩,2010)高等教育可持续发展研究;(蔡晓丹、崔婷,2011)师生关系探究;(刘常秀、殷亚骏,2011)高校体育文化。(朱学英,2011)

就阅读到的文献来看,鲜有学者从教育生态学的角度对大学英语的课堂建构进行过研究。基于此,本文拟在教育生态学理论的指导下,将大学英语教学看做一个互相联系的生态系统,在分析这一系统中教师和学生关系的基础上,从创建以学生为中心的学习模式、设立动态的分级教学模式以及建构多元的评价体系三个方面,探讨创新型大学英语课堂的建构问题。

一、现状分析

2007版《大学英语课程教学要求》中提到“充分体现个性化,考虑到不同起点的学生,既要照顾起点较低的学生,又要为基础较好的学生创造发展的空间;既能帮助学生打下扎实的语言基础,又能培养他们较强的实际应用能力尤其是听说能力;既要保证学生整个大学期间的英语语言水平稳步提高,又有利于学生个性化的学习,以满足他们各自不同专业的发展需要”。

遗憾的是,长期以来由于受到应试教育的影响,大学英语教学仍单纯地以掌握基本的语言知识为目的,忽视了学生交际能力的培养。在授课方式上,大部分还是以教师为中心;在教学模式上,很多高校没有做到真正意义上的因材施教,而是用统一的模式去培养不同层次的学生;在评价方式上,基本上都是采取单纯的终结性评估方法。这一切都无形中把大学英语这一培养外语能力的素质教育转变为简单的技能传授,严重制约了素质教育质量的提升。

二、生态学及教育生态学

生态学把研究生物体及其周围的生存环境之间的关系作为首要任务。而教育生态学,作为一门多学科渗透交叉形成的科学,与社会学、心理学、生态学和教育学都密不可分。它从生态学的基本理论出发,尤其根据其动态、开放和联系的特征,挖掘教育系统中各个成分和它们周边环境的关系,探究多种纷繁复杂的教育现象背后的动因和生成机制,比如教育生态位、教育生态平衡、教育生态系统等等,探寻实现最佳教育生态结构的途径和方法。(黄振远,2007)教育生态学把学校的教育活动视为研究的重点,旨在通过分析教育事业发展和各种教育生态环境因素之间动态的、复杂的联系,揭示出教育发展过程中的生态机制和发展规律,从而在此基础上探索如何使教育生态环境更加优化的方法和途径。(范国瑞,2000)

三、基于教育生态学的大学英语课堂生态化的建构

1.创建以学生为中心的英语自主学习模式

生态学具有整体性、联系性和系统性的特点,因此高校的英语课堂作为一个完整的生态体系,也应该是开放的、动态的、联系的,而不是封闭的、静态的、孤立的。在这样的一个体系中,学生应是知识建构的主体,可以能动地利用各种条件对所学的知识进行建构;教师也不再是单纯的知识传授者,而是知识建构的引导者,应充分发挥在教学环境中的组织作用,更多地关注同学们在多方面、全方位的互动,诸如情感、情绪、思维和认知。

(1)把教师的指导和学生的参与有机地结合起来。在很多高校,许多学生的英语应用能力都比较差,与用人单位对外语素质的要求相差甚远。由于缺乏语言环境,学生们在英语学习过程中养成了重读写、轻听说的习惯。因此在英语教学中,要给学生提供锻炼听说的语言环境,增加小班教学的听说课程,重点组织学生的口语活动。活动的内容可以是具有时代性、学生比较关注的热门话题,以促进学生们想象力和思考力的发挥。而口语活动的形式则可以多种多样,如小组讨论、角色扮演等等,从而有效地提高学生创造性使用语言的能力。

(2)充分发挥学生的自觉能动性,在自主学习中提高听说能力。自主学习理念的应用可以有效地克服传统教学中的种种弊端,提高学习者的认知能力、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使大学生的素质教育和创新教育落到实处。(李新民,2008)目前,很多英语教材都配有相关的光盘和课件等立体化教材,为学生提供了良好的个性化自主学习和语言实践的条件。英语教学中现代化教学手段的运用无疑为进一步提高教学质量、营造学生自主自愿的学习氛围提供了保障。因此,学生可以在教师的指导下,自主的学习这些基于信息技术开发的学习材料,自主决定学习进度、学习内容及方式,培养自主学习能力。

(3)强调网络学习,加强师生互动。互联网和局域网为教师提供了丰富的教学资源,借助这些资源进行教学,可以提高学生英语学习的兴趣,锻炼和展示他们的语言应用能力。学生可以在教师的引导下,接受包括听力练习、语音语调练习和口语练习等多种交互方式学习内容,随时进入到实际的语言环境中进行交流。同时师生间可以通过电子邮件、BBS等达到实时的互动。并且教师可以利用教学软件提供的管理平台对学生的听说自主学习行为进行较为完整的记录,为学生学习提供及时的反馈,也为教师有效地指导学生改进学习方式和进行教学研究提供了数据支持。

(4)营造浓厚的英语学习氛围,发挥学生在英语课外实践中的主体作用。课外实践活动是英语学习的重要部分,学生作为这些活动的主体,可以充分发挥其学英语、用英语的主观能动性。因此可以在校园里坚持举办英语角,开展丰富多彩的活动。如大学英语演讲比赛、词汇大赛、英语歌曲大赛、经典英文电影配音大赛、英语短剧大赛等等。

2.创建动态、开放的分级教学模式

生态学中有一个非常重要的原则叫做最适度原则。相应的,教育生态系统中也就存在一个相对应的最适应原则。即在整个教育生态系统中,其中的个体对他们周围的生态环境存在着一个适合自己的范围,如果个体是在适合自己的区间内就能得到很好的发展,相反,如果超出了适合自己的范围,就非常不利于自身很好的进步。教育生态系统中的每个学生,他们的基础都不同,因此各自的发展区间也就大相径庭。所以教师应给学生创造一个最适合他们的氛围。要做到这一点,教育者就应该因人而异,关注不同学生之间的差异性,尊重不同学生发展的选择性。(陈净,2009)

因此,要真正满足不同学习者的学习需求,使不同的学生最大程度的得到发展,就应从生态学的角度,对大学英语实行动态、开放的分级教学。

(1)建立动态化的分级体系。多方面了解、分析教师和学生的智能状况是因材施教的前提条件。因此,分级的标准必须是综合的。学生不能按照单一的成绩分级,而应该尽可能全面地包涵多元智能的考查,诸如学习风格、学习类型和学习目标等等。只有这样才能考虑到不同学生不同的发展要求,从而保证不同程度的学生都能找到与自己的发展空间相匹配的学习环境。相应的,分级应该是流动性的:成绩进步大的学生在新的学期可以进到高一级别,而成绩退步的学生则被降到低一级别。这种动态化的做法,一定会大大激发学生的学习动力。

(2)设置动态化的课程。要满足不同学生的学习需求,真正做到因材施教,就必须建立多元化的课程体系。而目前在很多已采取了分级教学的高校,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之所以仍然不高,在很大程度上与大学英语课程的设置是分不开的。目前很多高校依然是传统的“一刀切”式的英语课程设置模式,为了真正落实《大学英语课程教学要求》的精神,应该设置基础类综合课程、语言应用及文化扩展类课程和专业英语课程。通过这种方法,能够打破高校英语课程间传统的界限,从而使不同程度的学生可以结合自身不同的特点以及社会的不同需求有针对性地选修不同类型的科目。同时,教育工作者也应该根据不同的需求、不同的时间和不同的学生随时调整课程体系。

(3)设计动态化的教学内容。教材的风格设计和编排理念通常会对学生智能的发展产生不同的影响。因此,为了真正落实因材施教,应避免完全依赖于某一套教材,而应根据多数学生的语言基础、智能状况和培养目标选择不同难度、不同风格的教材。同时,在大学英语动态分级教学课程设计中,教师应根据信息时代的要求及时更新教学内容,在教学过程中根据自身的课程特点、学生的自身特色及社会的不同要求,及时补充和调整学生感兴趣的、实用的教学内容,以此来满足学生对课堂教学不同层次的需求。

3.创建多元的评价体系

生态价值观认为人和自然处在一个相互联系的统一体中,强调人与自然和社会的和谐发展。因此,与传统的教学评价体系不同,生态价值观指导下的生态型评价体系,主张对生态体系中学习个体的关注,旨在促进人的整体、和谐发展,而反对传统的教学评价体系只注重区分优劣的教学评价。

目前很多高校都只看重教学结果而忽略教学过程,把期末考试成绩看做教学的惟一评价手段,这通常会导致教师是为考试而教,学生是为分数而学。在一些实行分级教学的高校中,为了方便起见,出题人经常是根据不同层次的同学分别设立考试,最后再乘以一个百分比,或者是对不同级别的学生采用统一的试卷进行考试。这样的评价方式存在着极大的弊端,不利于学生的健康发展和教学质量的提高。而生态型教学的评价观则与此不同,其倡导每个人的发展都不是一个一成不变的过程,所以教育工作者应以此理论为指导,把每个学生的发展都视为一个变化发展的个体,认识到每个学生在这一发展过程中的变化和进步。生态型教学的评价观主张全面和完整的把握评价方式、评价主体和评价内容,主张标准化和非标准化相结合的方式,从而更好地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

(1)评价方式多元化。从方法论的角度来讲,教学效果的评价是形成性评价和终结性评价的统一。形成性评价的形式可以因人而异,比如可以通过听说课上发表个人见解的次数和质量、网上自主学习的记录等形式对学生进行观察和评价。终结性评估包括期中考试、期末考试和口语机试。通过形成性评价和终结性评价的有效结合,可以对学生的学习效果进行一个更加客观的评价。

(2)评价主体多元化。随着高校的扩招,来自不同地区、不同学校的学生的英语水平存在着一定的差距。因此对学生的评价也应该从生态学的角度出发,做到因人而异。一定要改变过去单一的教师评价方式,让学生和教师都成为教学评价的主体,把教师评价和学生自身评价结合起来。这样从多种视角出发,让学生和教师共同参与,共同行使他们的权利,就会做出相对比较公正和公平的评价。采取这样的评价方式不仅可以使学生对他们自身的长处做出比较准确的判断,而且对于促进不同学生之间的相互学习也大有裨益。

四、结语

大学英语教学改革是一个长期、系统的工程,从教育生态学的角度来看,它就是一个完整的生态系统。因此,在大学英语教学改革的过程中,要认真利用生态学原理来分析教学生态各要素之间的内在联系,树立以学生为中心的教学观念,创建以学生为中心的英语自主学习模式;必须做到真正的因材施教,创建动态的分级教学模式;必须创建多元的评价体系,以期对学生的学习效果做出更加客观、真实的评价。只有这样才能真正改善课堂生态功能,优化课堂生态结构,提高英语应用能力,提升素质教育质量。

参考文献:

[1]蔡晓丹,崔婷.基于生态学视角的高等教育可持续发展研究[J].黑河学刊,2011,(1):140-142.

[2]陈净.基于生态学视角的英语课堂构建[J].教学与管理,2009,

(36):127-128.

[3]范国睿.教育生态学[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0.

[4]黄远振.生态哲学视域中的中国外语教育[D].福州:福建师范大学,2007.

[5]贾立,王岩.从图书馆生态学的角度研究公共图书馆建设与发展[J].高校图书情报论坛,2010,(12):41-44.

[6]李新民.大学英语网络语境构建的理论探索[J].外语电化教学,

2008,(1):9-13.

[7]刘常秀,殷亚骏.教育生态学视角下的师生关系探究[J].中国电力教育,2011,(1):148-149.

[8]毛亦农.从生态学角度谈传统中国画与中国诗词的融合[J].云梦学刊,2011,(1):113-11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