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合作医疗和医保区别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1、如果是同时交了农村合作医疗和职工医保,在保险交费有效期间你住院是只能用一种的,不可能同时用,一般情况下来说职工医保报销比例会高一点。如果是门诊治疗这要看当地的规定,一般是有报销费用的上线的。
2、新农合和职工医保有冲突,国家规定不得重复参加。但据希财君所知,农村户口如果在城市就业,新农合和职工医保是可以同时交的,但是不能重复报销,也就是说如果你两者都交了,也只能享受其中一个带来的福利。
3、职工医保和新农合有着很大的区别,特别是在报销比例和报销范围上,职工医保都比新农合优势要大,所以如果你符合缴纳职工医保的条件,建议只交职工医保,无需再缴纳新农合了。
(来源:文章屋网 )
关键词:新型合作医疗,经办机构研究
我国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制度建设经过近两年的试点,参保率迅速提高,但也有很多问题不容忽视。中国农村的社会保障问题是一个十分复杂的问题,难点很多,诸如人口因素、小农经济、农业灾害,政府缺乏有力措施,互助组织发展缓慢,大部分地区居住区域的卫生条件差(如饮用水等),地方病、流行病,医护人员、医疗设施、设备不足,国家、地方政府对农村医疗保险的补助不足或基本没有,农民收入不稳定、贫困地区没有能力缴纳保险费。农民对加入农村医疗保险的意识不充分,对医疗服务供给方的服务质量不满意等。面对这些难题,中央制定了很多相关的政策,加大投资力度。同时,抓紧理顺我国农村医保工作的部门管理体制,明确机构职能,不断提高人员素质与管理水平,以确保我国农村医保工作健康快速地发展。
新型农村合作医疗与一般保险项目的重要区别在于:一般保险项目只涉及保险方和被保险方两个主体,而新型农村合作医疗还有重要的第三方主体——医疗供方。由于信息不对称及医疗服务技术性强的特征,被保险农民享受医疗服务的质量和数量在很大程度上都由医疗供方决定,这就使得医疗供方容易产生“道德风险”。这种“道德风险”主要表现为:医生为获取某种利益可以凭借自己的医疗知识和经验,通过多开药、开贵药等手段,诱导病人对医疗服务和药品过度消费,从而造成医疗服务供给方提供的服务不适当,且成本过高,增加农民的医疗负担。如:对同样的病症可能出现不同的治疗方式;使用价格昂贵的药物和设备,但治疗结果与现有诊疗方式比较只有轻微程度的改进或根本没有改进;定点医院追求利润最大化目标驱动,医疗服务收费高,农民利益受损;医药供应体制不顺,渠道不畅,药价虚高抵消了农民参保报销的优惠。
加强对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定点医疗卫生机构医疗服务管理,规范医疗服务行为,是保证医疗服务质量,控制医疗服务费用,保障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制度健康和可持续发展的重要环节。做为医疗供方,怎么做才能提高经办机构管理水平,避免医疗服务供给方的道德风险呢?我认为有以下几点:
一、健全医疗供方合作医疗管理机构,完善合作医疗制度
合作医疗管理机构是开展合作医疗工作的必要载体,在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实施过程中,以合作医疗资金的运作为主线,合作医疗资金筹集、补偿、管理等工作的有效开展都离不开合作医疗管理组织机构。医疗机构从思想上行动上一定要重视合作医疗管理机构的建立。我们医院成立合作医疗管理科,有坚强的硬件配置保障和良好的工作环境。配备了计算机,和上级合管办能在网络上及时沟通。设立专职工作人员,落实人员分工职责,保证对合作医疗工作投入充足的人力和精力,促进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工作的正常开展。合管科是医院的一个部门,但要服从上级合管办的领导和指挥,完成上级合管办指定的工作。农村合作医疗的具体工作都由合管科完成,这样合管科要服从医院和上级合管办的双重领导,成为医院和上级合管办联系的纽带和桥梁。
加强制度建设,规范服务行为,是合作医疗健康运行的保证。医疗卫生机构都要建立健全各项管理规章制度和技术操作规程,遵守合作医疗章程和管理规定,规范服务行为,加强质量控制,做到合理检查、合理用药,合理收费,保证服务质量,提高服务效率,控制医疗费用,保证医疗安全。要建立汇报、检查制度,保证合作医疗信息的准确和畅通。要建立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宣传和咨询制度,开展形式多样、内容丰富的宣传活动,解答群众的问题。要建立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公示制度,公示内容包括合作医疗相关规章制度、各种价格、诊疗和药物目录、服务程序、报销和基金收支情况等。
二、加强对合作医疗管理人员的培训,不断提高服务能力和水平
合管科的工作有其特殊性质,对人员的要求也很严格。首先,要求懂医疗药品的人员去审查核对病历;其次要求懂得财会的人员填报单据,计算报销金额,要配备出纳人员现场直报;还要求复核人员认真复核,并且在患者就医治疗期间要求去查访登记,以便发现问题及时解决。合作医疗管理人员要求掌握报销药品目录和乡村医生基本用药目录,掌握医疗收费的价格,掌握各种报销比例,规范门诊登记、住院病历、专用处方、收费票据、转诊审批、报免程序、减免登记、统计报表填写及汇总上报等。这就要求定期对合作医疗管理人员进行培训,熟练掌握这些内容,不断提高业务水平,以便更好的为农民兄弟服务。通过培训,熟悉了业务,大大缩短了审核时间,做到一般的补偿费用出院时即时补偿,特殊情况的5个工作日内落实补偿,保证参合农民住院出院及转外就医的住院费用能得到及时的审核和报销。
三、改善医疗机构服务态度,提供优质服务
定点医疗卫生机构应改善服务态度,提供优质服务,降低服务成本,简化就诊手续、方便患者就医。为参加合作医疗的农民提供及时有效的医疗服务,确保参保者的权益。医疗机构的服务态度一直很有争议,反面事例屡屡被暴光。我们分析了近两年来医院在医疗服务中存在的问题和不足,特别是患者的投诉和意见,并进行了总结。院领导要求全院职工应具有良好的职业道德和全心全意为病人服务的思想,在医疗服务中不出现“冷、硬、顶、推、拖”的情况,并积极开展“五心”(两个)、“五勤”服务,即接待病人热心、诊治病人精心、护理病人细心、解答问题耐心、接受意见虚心,真正让病人感到省心、放心、安心、称心、舒心,在自己的行动中体现出对病人眼勤、脑勤、手勤、腿勤、口勤。各科室结合本科特点,因地制宜,实施多种措施,大力加强人性化服务。特别是面对农民这样的弱势群体要微笑服务,做到百问不厌,耐心细致的对待每一位农民兄弟。服务质量提高了,医患沟通做好了,农民的心热乎了,新型农村合作医疗进行的就会更顺利了。
四、控制医疗费用,减轻农民大额医疗费用负担
关 键 词 医疗保障 全民免费医疗 全民医疗保障 比较 论文下载
医疗保障是关系到全体国民切身利益的民生大事,建立一个覆盖全体国民的医疗保障体制,不仅能够使人人都能享有基本医疗服务,而且对于风险分担和经济发展也有着重大的意义。正因为如此,医疗保障事业的发展逐渐成为我国政府民生保障建设的重要内容。理论上,我国的医疗保障有两种可选择的路径——全民免费医疗与全民医疗保障。全民免费医疗通过税收筹资,为全体国民提供免费或低收费的医疗服务; 全民医疗保障( 以下简称“全民医保”,注) 则主要通过征收医疗保险费、建立医疗保险制度、辅之以其他制度的方式提供医疗保障。这两种体制各具特色,各有利弊。正因为如此,中国究竟应采用何种形式,一直存在广泛的争论。
本文结合我国医疗保障发展的制度环境,从比较分析的角度,指出中国医疗保障发展的正确道路是建立一个公平、普惠、多层次的全民医保体系,而不是建立全民免费医疗体系; 事实上,经过多年的探索,我国的医疗保障体制正在朝这一方向发展,但是,从全民医疗保障的角度与要求来看,目前的医疗保障体制在资金筹集、制度整合、保障水平、覆盖面、公平性、可持续发展等方面还存在着诸多问题与难点,这使得我国的“看病难、看病贵”问题没有从根本上得到解决; 文章针对这些问题与难点进行了分析,并在此基础上提出了解决这些问题与难点,完善公平、普惠、多层次全民医保体制的对策建议。
全民免费医疗与全民医保之比较和区别
一般而言,全民免费医疗是指免除缴费义务,通过税收筹资,由公立的、或者签约的私立卫生服务提供者向全体国民提供免费或低收费的医疗卫生服务。全民免费医疗使所有人能够根据治病的需要而非经济支付能力来获得医疗服务。最典型的代表是英国的“国家卫生服务制度”( nationalhealth service,nhs) ,该制度是全世界最大的公共医疗卫生服务体系,服务范围涵盖了从预防到康复、从孕检到临终护理、从头疼感冒的小病到心脏搭桥等大病的各类医疗保健服务,一度被英国标榜为“西方最完善的医疗服务体系”。而全民医保则是一种覆盖全体国民的多层次医疗保障体系。全民医保不仅包括以收入为基础、由用人单位和个人共同缴费的社会医疗保险这一主体构架,还包括针对少数弱势群体的社会医疗救助制度以及为满足多层次医疗需求的补充性商业医疗保险制度。到目前为止,全世界已有近三十个国家通过构建以社会医疗保险为主体的制度达到全民医保,其中典型的代表国家有德国、澳大利亚、法国等。
在我国医疗保障体制的选择上,人们之所以聚焦于在全民免费医疗与全民医保之间取舍,主要是因为二者都满足我国医疗保障体制的最初构想。无论是全民免费医疗还是全民医保都是为了满足公民的医疗保障权利而做出的制度安排,具有非营利的性质,二者的目的如出一辙: 微观上,都是为了解决全体国民“看病难、看病贵”的问题,改善人民群众享有医疗卫生服务的条件; 宏观上,医疗卫生是民生大事,免费医疗和全民医保都是为了逐步解决医疗保障问题,彰显社会的进步和发展,从而让全体国民共享社会经济发展的成果。从制度属性来看,免费医疗和全民医保同属于强制性医疗保障,主要依靠国家权威,由政府集中领导和主办,理论上要求将制度规定的人群全部纳入医疗保障的体制之内。区别于自愿性医疗保障制度,二者的保障范围比较广,不仅保大病,而且保小病; 对参保条件没有健康上的特殊规定,无论是健康的人还是患病的人都可以参与; 支付方式一般都是按照个人医疗费用的一定比例给予补偿。纵观世界各国的医疗保障体制,以全民免费医疗或全民医保为代表的强制性医疗保障占有主体性地位,可以有效避免自愿性医保制度因保险费负担过重或个人保险意识缺乏而造成的医疗保障缺失。
然而,全民免费医疗与全民医保各具特色,将二者进行比较,其差别也是显而易见的:
从体系特征来看: 第一,两种体系下的制度类型不同。实施全民免费医疗的国家,医疗卫生制度单一,往往通过建立统一的医疗体系来提供医疗保障服务; 而以社会保险为主的全民医保往往通过建立多样化的保障制度来满足多层次的医疗保障需求。如,日本的全民医疗保险制度,按照不同职业将居民分别纳入到不同的医疗保险组织,整个国家的医疗保险由雇员保险、国民健康保险和老人保健三大部分构成; 德国的医疗保险体系除了包含法定的社会医疗保险以外,还包括私人医疗保险和特殊人群的医疗保险。第二,在发展的不同阶段,两种体系的覆盖范围不同。全民免费医疗体系从制度设计之初便覆盖了全体国民,所有基于国民身份的人群,无论是 60 岁以上的老人、儿童,还是低收入人群、农村地区人群一律享受免费医疗; 而全民医保的制度设计不可能一开始便覆盖到全体国民,其覆盖范围有一个不断扩展的发展过程,通常由某一类群体逐步扩大到不同人群,最终随着体系的完善才能实现全面覆盖。第三,公平性程度不同。全民免费医疗的获得与个体收入无关,只依据医疗需求为国民提供全套建立在公共基金之上的医疗服务,公平性程度高; 而全民医保的主体性制度即社会医疗保险制度主要依据是否参保来决定医疗服务的提供与否,再加上区域差异、行业差异、收入差异的存在,在进行具体制度设计之时不可避免地会造成制度之间的差距,从而使其公平性程度较低。
从实现条件来看,二者亦有明显的区别。总体上全民免费医疗要求有更为成熟的实现条件。第一,要以雄厚的财政实力为基础。全民免费医疗意味着由国家来提供医疗保障的全部费用,这些费用包括建设医院、引进医疗设施和技术、扩充医疗资源、负担医务人员工资以及全国所有患者的就医费用等,这就要求国家必须有足够的税收以保证全民免费医疗制度的运作。第二,要以良好的医疗卫生条件为保障。全民免费医疗易导致医疗服务与医疗技术缺乏竞争性,为保证良好的医疗服务质量,需要各级公立医院、或签约的私立医院都要具备良好的医疗卫生资源,特别要求作为第一层次的社区诊所拥有为国民提供基本医疗服务的能力。第三,要以平衡的国民经济和医疗卫生发展现状为依托。国民经济发展不平衡,贫富差距过大,地区医疗卫生资源分配不合理,医疗待遇差距明显等都是全民免费医疗发展的壁垒。比较而言,全民医保也有其特殊的实现条件。第一,全民医保的主体性制度,即社会医疗保险制度需要由“多方买单”,所有具有支付能力的个人和单位都有缴费的义务,从而将国家的财政负担分散到单位和个人。第二,全民医保需要通过多层次的医疗保险制度来实现,风险的分担可以在不同阶层、不同地区、不同群体之间进行,以避免医疗保障职能的缺位。第三,在多样化的制度设计上,既要求根据不同的保障人群而有所区别,又要在整体上相互配合,相互补充,有进一步整合的空间。当然,具体的缴费和支付水平应与当地的经济发展和居民的收入相关。
从保障水平来看,根据各国的实践经验,全民免费医疗覆盖面广,公平性高,并且其保障水平整体通常高于全民医保的保障水平。这是因为实行全民免费医疗的多数是发达国家或者福利国家,强大的经济基础和较高的工业化、城镇化水平是其实现全民医疗保险的前提与必要保障。欧洲发达国家如英国、瑞典、瑞士、丹麦等都实行全民免费医疗,2009 年,上述国家的医疗费用支出占gdp 的比重分别为 9. 3% 、10% 、11. 4% 、11. 5% ,可见,发达国家有能力提供一个保障水平普遍较高的医疗卫生制度。与之相比,由于全民医保体系的子制度比较多,各项具体制度的保障水平差距较大( 例如我国的公费医疗制度的报销额度在95% 以上,而新农合的报销额度只有 30% -40% ) ,具体制度之间的差异使得全民医保难以达成一个相对统一保障水平。但可以肯定的是,全民医保经过一定程度的发展之后,其整体的保障水平一定会不断提高。
我国医疗保障的发展之道——“全民医保”
全民免费医疗在诸多国家和地区实行,这使得许多国人对其心向往之。究其原因,“全民免费医疗”天生就具有对社会大众的“吸引力”———人人都希望国家能够为自己提供免费的医疗服务。然而,世界上并没有“免费的午餐”; 事实上,根本不存在完全免费的医疗制度,所谓的“全民免费”是相对的。
一方面,免费医疗与其他医疗体制相比,最主要的区别在于医疗费用的来源上。全民免费医疗的资金全部来源于国家及地方的财政,这些主要依靠公民纳税的财政资金说到底还是参保人自己缴的钱。因此,可以说,免费医疗的资金是将医疗保险中参保人缴费换成纳税人纳税。另一方面,免费医疗并非意味着公民不花钱即可获得免费治疗。根据《2010 中国卫生统计年鉴》的数据,在全球 193 个国家的卫生费用支出中,个人卫生支出为零的国家一个也没有。那些通常被认为向民众提供免费医疗的国家,如英国、瑞士、瑞典、加拿大、巴西等,2007 年个人卫生支出占卫生总费用比例 分 别 为 18. 3%、40. 7%、18. 3%、30%、58. 4% ,免费的只是基本医疗服务,保险目录以外的诸如门诊处方、牙科门诊费以及较高档次的医疗服务仍需自行付费。
除此之外,国内少数地区实行的“全民免费医疗”( 以陕西神木模式为典型代表) 也并非真正意义上的“全民免费医疗制度”。真正的全民免费医疗体制不用参保,所有户籍拥有者或者所有居民都可以自动享有免费医疗。而根据《神木县全民免费医疗实施办法( 试行) 》,“未参加城乡居民合作医疗和职工基本医疗保险的人员不予享受免费医疗。”另外,神木模式也有各种费用控制方式,门诊服务只有在缴纳合作医疗保险费后才能免费享受。住院费设有起付线,也有自费的项目,起付线以下费用由患者自付。事实上,“神木模式”只是一种保障水平较高的全民医疗保险制度。鉴于绝对的“全民免费医疗”根本不存在,充分考虑到现阶段的宏观社会经济条件,我国于2009 年颁布的“新医改方案”最终摒弃了全民免费医疗的发展路线,选择了走向全民医保的战略方向。我们认为,这是结合多方经验与现实国情而做出的正确选择。
首先,全民医保更加符合我国的财政现状。一般来讲,实行全民免费医疗的国家,政府预算卫生支出在卫生总费用中的比重要高于社会保险制的国家,以英国为例,近年来英国医疗开支占gdp 的 9% 以上,用于 nhs 的预算高达 1000 亿英镑( 人均 1980 英镑),可见,全民免费医疗需要依靠雄厚的财政能力为支撑。就目前的国情来看,我国仍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虽然国民经济已经有了突飞猛进的发展,但是覆盖 13 亿人口的全民免费医疗体系如此庞大,必将造成沉重的税收负担,就像西班牙等部分发达国家一样,易出现财政负担过重,财政赤字高涨,免费医疗体制难以为继的情况。所以说,我国并不具备英、美那样的经济实力,“多方负担”的全民医保体系更具有可行性和可操作性,要想在全社会尽可能做到公平的分配,使医疗服务可持续发展,只能通过向用人单位和个人征缴社会保险费的基础上,发展多层次的全民医疗保障,从而满足公民基本医疗权利的实现。
其次,全民医保更容易把效率和公平有效地结合起来。按照萨缪尔森的“公共支出纯理论”,如果把全部医疗卫生服务都划归为公共产品由政府提供,那么就不可避免地会出现“搭便车”、高成本、低效率等现象。无论是发达国家还是发展中国家,实行全民免费医疗看似公平性提高了,但是医疗效率问题已然成为医疗保障建设中需要重点关注的问题。个人不付任何费用,肯定会形成大量的资源浪费与低效率,典型的例子是: 英国的医疗服务出现的排长队现象,等待免费住院的患者不断增加,特别是外科病人及慢性病人,有的地区要等待几个月、甚至几年,这引起了广大民众的强烈不满。除此之外,看病不花钱还可能造成小病大养,重复医疗,重病患者得不到及时医治,住院率上升等医疗资源浪费的现象,最终导致医疗体系疲惫不堪。比较而言,全民医保通过多层次的制度设计,将各类人群的医疗保障具体化、明确化,可以更好地把效率和公平两者统一起来、平衡起来,以最大限度的发挥各类医疗保障制度的作用。全民医保有利于在实现公平性的基础上,提高医疗效率,完善医疗服务质量,使医疗资源得到最有效的利用。
再次,全民医保更加适应各类人群多层次的医疗保障需求。我国经济、社会发展不平衡、城乡差距过大、收入差距明显、两极分化严重等现象,使得我们不能像英国那样有较为统一的制度环境为社会保险税的征收提供支持。全民免费医疗差异小、层次少,勉强实行很可能会导致两种结果:一是财政负担过重,二是基本医疗保险保障水平普遍偏低,无法从根本上解决看病难、看病贵的问题。因此,我国在建立医疗保障体系的过程中,必须设计多样化的保障制度来适应全社会各类人群多层次医疗保障需求。全民医保在发展过程中允许多种制度的同时存在,即公费医疗、城镇职工基本医疗保险、城镇居民基本医疗保险和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制度能够各自保障对应的人群。此外,全民医保灵活性较强,各地区在贯彻执行中央总的方针政策的前提下还可以制定符合自身发展情况的制度和政策。事实上,从实际情况来看,我国部分有能力的地区已经直接建立了“二元制”的城乡医疗保障制度,也有些地区在医疗保险制度以外针对特定人群适当发展医疗救助制度或补充性商业医疗保险。
全民医保发展面临的问题与难题
近年来,在中央政府的高度重视下,我国医疗卫生事业取得了长足的发展。可以说,全民医保的发展方向在我国已经基本确立,我们也正沿着“人人都能公平享有基本医疗保障”的道路不断探索。尽管如此,我国目前仍处于体制发展初期,经验不足,现阶段的全民医保仍然是不完善的全民医保体制。这是因为我国所要实现的全民医保是一个公平、普惠、多层次的医疗保障体制,其真正的内涵不仅在于要无条件地满足全体国民的医疗保障权利,而且要保证医保费的缴纳以及医疗费用的支付只与参保者的支付能力有关,更重要的是基本医疗服务的提供应当主要与病人的基本医疗需求挂钩,以此来实现医疗保障在医疗筹资和服务利用方面的公平性。从我国的实际情况来看,现有的体制离真正意义上的全民医保目标还相差甚远,全民医保在进一步发展中仍然面临着多方面的问题和难题。
( 一) 财政投入不足,保障水平低
根据《中国统计年鉴 2011》,2009 年我国医疗卫生总费用占 gdp 的比重仅为 5. 15%。其中政府卫生支出占卫生总费用的 27. 2%,医疗费用的个人支付比例自 1978 年以来由 20% 左右提高到 50%左右,政府的医疗卫生财政支出无论是从比重上还是从绝对数上都低于社会和个人的卫生投入。而在欧洲发达国家,医疗卫生费用约占gdp 的 10% 左右,其中的 80% - 90% 由政府负担,可见中国卫生总费用中的公共支出部分在国际上处于较低水平。不仅如此,由于我国城镇居民基本医疗保险和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制度的筹资水平、报销比例都偏低,使得我国相当一部分居民看病就医的个人负担水平仍然较重。个人支付比例过高,医疗保障水平较低是导致民众“看病贵”的主要原因,严重的影响了居民对医疗卫生服务的可获得性。
( 二) 制度“碎片化”,既有损效率,又有失公平
尽管多层次的医疗保障是必要的,但是医疗保险这一主体性制度之下的多种子制度最终应随着制度的完善而走向整合,形成统一、高效的医疗保险体系。单就这一方面来看,我国各地都有至少四种不同的医疗保险制度,包括城镇职工基本医疗保险制度,城镇居民基本医疗保险制度,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制度,以及公务员免费医疗制度,不同医保人群之间差距明显,固化了城乡二元结构和社会阶层结构。再加上医保统筹层次目前主要还停留在县市级,每一个统筹区域内的医疗保险制度“各自为政”,其具体的政策规定、特别是权利和义务关系都有较大的差异。可以说,基本医疗保险制度体系是一种“碎片化”的体系,不仅有损医疗保障的效率,而且将造成统一劳动力市场的障碍,阻碍社会融合,有悖于“公平性”原则。
( 三) 补偿模式与补偿机制设计不合理
目前我国的医疗保险制度除了常见的报销比例过低,参保人自付比例较高之外,在补偿范围和补偿方式上也存在着弊端。一般而言,常见病的发病率远远高于重大疾病,以“大病统筹”为主要补偿范围的制度设计,不仅对门诊的报销相对较少,而且弱化了对常见病预防和治疗的重视,最终会加重医疗体系的治疗负担。后付制的补偿方式对中低收入群体来说,尤其是在患大病、需长期住院的时候,垫付医疗费用成为一个难题。不仅如此,后付制的补偿方式还会引起报销时手续麻烦,补偿限制过多的问题。具体来说,起付线过高使得报销门槛过高,部分基本医疗风险得不到分担;封顶线使得大部分穷人在患大病时医疗负担仍然过重; 报销药品的目录范围较窄使得多层次的医疗需要得不到满足; 对于异地就医的人群来说,报销程序的复杂更是阻碍了医保的转移支付。种种补偿机制设计上的不合理使得我国的医疗保险制度受益面窄,达不到应有的效果。
( 四) 对医疗弱势群体的保护不足
一般而言,收入越低,社会保险的参加率也越低。基于医疗保障制度最初形成的原因和现在遇到的困难,存在着一类“医疗弱势群体”,主要包括: 失业人员、残疾人、孤寡老人、农民工,以及被排除在“医疗体制”之外的人( 即那些从来没有在“单位”工作过,靠打零工、摆小摊养家糊口的人)和较早退休的“体制内”人员。这部分医疗弱势群体大多是位于极端贫困人口之上的大量边缘贫困人口和相对贫困人口,他们在遇到较大的疾病风险时,由于经济能力的限制,很容易陷入极端困难和贫困的境地。我国的医保制度尚不完善,医疗卫生制度建设的目标与方式存在某种程度的偏差,本应最需要医疗保障的“医疗弱势群体”得到的保护却十分有限,这就造成了风险保护的错配。较典型的是农民工群体,一方面新农合的制度设计针对农民工保护不足,在该制度下农民工通常要承担高额的自负费用,且必须向籍贯所在地的县级政府申请补助,不但补助金额很低,而且补助申领程序耗时很长; 另一方面,城镇职工医疗保险易造成漏保,且流动性差,部分未签订劳动合同的非正规就业农民工被排除在制度之外,致使其基本医疗权利得不到保障。
( 五) 城乡二元分割致使医保缺乏公平性
这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第一,医疗卫生资源分配不公平。长期以来,医疗资源过度集中在发达地区的城市,农村医疗卫生基础设施十分薄弱,医护人员、药品供应处于短缺状态,管理手段落后,导致农民医疗的可及性远比城镇居民差。把有限的医疗资源优先满足少数优势群体的需求,这显然是不公平的。第二,城乡居民医疗保障待遇不公平。据统计,2008 年我国医疗卫生总费用为 14535. 4 亿元,其中城市医疗卫生费用为11255. 02 亿元,占总费用的 77. 4% ,农村医疗卫生费用为 3280. 38 亿元,占总费用的 22. 6%,农村居民在人均医疗费用筹资标准、参保人数和报销比例上远低于城镇居民。从收入分配的角度看,农村医疗保障待遇太低,使得很多参保人群在遇到疾病风险时仍不敢就医,这就导致了社会保险中的逆向收入分配。
完善我国全民医保体系的对策建议
全民医保是一个巨大的系统工程,要想最终实现多层次、高水平、广覆盖的全民医保,不仅需要加强政府、医院、用人单位以及个人等多方主体的支持与配合,还需要从整体上完善全民医保的制度设计。根据目前的形势和相关情况,结合上文分析的问题与难点,我们分别从覆盖面、制度整合、政府责任、医疗卫生体制以及多层次的医疗保障等方面提出政策建议。
( 一) 坚持强制性原则与政府补贴相结合,继续扩大医疗保障覆盖面
由于城镇居民医疗保险和新农合的“自愿参保”原则,不可避免地会存在一部分因经济贫困而无力参保的人,或者因缴费年限不够,制度体制漏洞而被排除在医疗保险的体制以外的人群,这使得全民医保无法实现真正意义上的全覆盖。我们要把诸如广大非正式就业人口、破产困难企业的退休职工、老知青以及农村低收入农民等“医疗弱势群体”作为医疗保障扩面工作的突破口,促使政府积极地发挥医疗保障责任主体的作用,不仅要从政策层面上规定所有人群都要强制性参加医疗保障制度,还要有针对性地对低收入人群进行补贴,这样才能有效地解决目前存在的逆向财政补贴问题。总之,要将全体国民都无条件地纳入到相应的社会医疗保障中去,这在目前阶段是可行且必要的。
( 二) 加快制度整合,走渐进的全民医疗保险之路
城乡分割、地区分割、人群分割严重阻碍了我国全民医保的发展,医疗保险逐步从“多元制”或“三元制”过渡到“二元制”,最终实现“一元制”已经势在必行。我国应该选择渐进式全民医保道路,对于城乡经济差距不太大的地区,应优先考虑将城镇居民基本医疗保险和新农合这两种制度合并,然后逐渐与城镇职工基本医疗保险制度接轨;对于条件不具备的地区,目前则要认真考虑不同制度间的衔接问题,待条件成熟后,再将不同制度合并。具体做法是: 首先消除制度间存在的明显不平等; 然后通过完善制度设计,实现医疗筹资和服务利用方面的公平; 最后要逐渐提高医疗保障水平,促进全体国民健康水平的提高,增进国民福祉。为此,需要中央出台相关政策,完善顶层制度设计,鼓励条件成熟或基本成熟的地区( 最好是以地市为单位,条件合适时也可以以省市为单位) 进行医保制度整合及医保共同体建设的试点。我们认为,广东省的珠三角地区,江苏省的苏南地区,北京市,上海市,浙江省等地区可以成为第一批试点地区。这种试点,可以是医保共同体建设的试点,即建立在区内“无障碍”参保与就医的体系; 也可以是制度整合的试点,即将三种制度进行合并,或只先行合并其中的两项制度。总的来说,医保共同体建设的难度相对较少,可以较大范围的开展试点,并不断扩大和联通这些共同体,最终实现全国的统一。目前,国内的不少地区已开展了相关的工作,并取得了不错的进展,但是,还没有形成全国的联动态势。
( 三) 政府承担主要责任,为弱势群体提供基本医疗保障
全民医保并不是说所有的人都必须付出一定费用,事实上,对于家庭收入水平很低、确实没有能力付费的人群,国家应该破除按照市场经济效率先行原则的做法,大力发展医疗救助制度。立足于让所有社会群体公平地享受医疗保障,甚至是优先解决弱势群体的医疗保障问题,政府所属的医疗卫生机构应当以低价格辅助贫弱人群获得医疗卫生服务。此外,还可以通过财政制度安排,开办医疗救助医院和福利医院,把医疗弱势群体一次性纳入医疗保障体系之中。总结国外的成功经验,像美国这样的资本主义国家,政府的医疗卫生财政开支集中在关注贫困和老年人口等弱势群体的保障上,而让一般的人群通过商业保险等多种机制得到保障; 法国也专门推出了公共财政共同分担贫困人口的医疗费用的计划,明显减少了专家服务偏向富人的倾向。我国作为社会主义国家,更应重视对弱势群体的医疗保障,建议国家对一定收入标准以下的人群设置较低的起付线和较高的共付比例,减轻他们的负担,减少和防止有病不愿看和因病致贫、因病返贫的现象发生。
( 四) 深化医药卫生体制改革,建立可持续的运行机制
医疗保障是一项涉及多种关系、多个部门、多方主体的系统工程,科学合理的医药卫生体制有利于医疗保障效率的发挥,是全民医保可持续发展的必要条件。因此,在全民医保的发展过程中,深化医药卫生体制改革也是不容忽视的重点问题。按照中央的决策,深化医药卫生体制改革要突出“三个重点”: 即加快健全全民医保体系,巩固完善基本药物制度和基层运行新机制,积极推进公立医院改革,简单地说就是健全医保、规范医药、创新医疗。从这个角度看,深化医药卫生体制改革要注意以下方面的问题: 关于“健全医保”,要注意不断完善医疗保险基金筹集、支付与管理制度,发挥各方面的积极性,这样才能在未来建立起国家统一的全民的医疗保障制度; 关于“规范医疗”,一方面要完善基本药物制度,确保所有公立基层医疗卫生机构均能免费或低价向病患提供“基本药物”; 消除医疗卫生机构开具“大处方”的诱因; 改善招标过程,以取得性价比更高的药品; 另一方面,破除以药补医机制,推进医药分业,促使基层医疗机构由逐利性转到公益性的运行轨道; 关于“创新医疗”,要继续推进县级公立医院改革试点,拓展深化城市公立医院改革试点; 大力发展非公立医疗机构; 调整医疗服务价格,全面开展便民惠民服务。
1 医疗保险业务的特点
医疗保险业务处理牵涉每个参保人员的切身利益,同时还要求能够对人员的变化、政策的调整作出及时和准确的处理。因此,与其他的保险相比,医疗保险具有自己的特点:
1.1 业务处理数据量大
医疗保险要求为每位参保人员建立个人帐户,记载参保人员的基本信息、就医情况、帐户消费情况及费用明细等信息,并且要保存较长时间,所以,医疗保险产生的数据量是极其惊人的。我市城镇职工医疗保险从1997年试点运行初期7万人发展到目前的25万人,如包括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就达到了70万人。根据相关数据分析,如果一个县市的医保参保职工为10万人,那么,其所需要数据总量达到7000兆字节,而对于一位参保人员来讲,其每一次所产生的数据量为300字节。可是,在实际工作中,实际数据量却这比估算数据大得多,如职工住院产生的消费记录、统计计算信息等等,很显然,这些数据量是极为庞大的,因此,这些数据的保存、备份,只能借助先进的计算机管理技术来完成。
1.2 操作复杂,涉及范围广
我市医疗保险目前分三大人群:城镇职工、城镇居民、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城镇职工基本医疗保险统筹的范围:一、国家行政机关、事业单位、各类企业、个体经济组织、民办非企业单位、社会团体及其从业人员以及灵活就业人员等。城镇居民统筹是指未参加城镇职工基本医疗保险的城镇居民(含中小学生及未成年人)。新型农村合作医疗指本市具有农业户口的农村居民。上述三大保险基本包括了我市所有人员,而且医疗保险业务要陪伴参保人员一生。因此,为了适应医疗保险改革,达到改革目标,要针对不同的参保人员,产生的不同费用进行不同的结算,在这样巨大的工作量下,必须要通过计算机技术,来降低工作强度和管理强度,有效地避免错误的发生。
1.3 实时性强
实时性强是医疗保险区别于其他保险业务最大的特点。对于参保人员而言,其就医的时间存在着很大的不确定性,并且与医疗保险业务关系的发生是随时的,这样,必然就会产生数据变动,如果系统出现故障或者是中断,参保人员信息的准确性就会受到影响,这需要系统随时保持连接,提高信息的完善度和准确性。
1.4 对数据信息的要求高
正好我们所知,医疗保险业务关系到参保人员的切身利益。在实际工作中,要求对参保人员每次的就医情况、缴费信息以及发生的相应变动等等,都要完整、真实地记录下来,尤其是参保人员个人账户、统筹支付等等,绝对不可以非法篡改,这就要求,在操作过程中,加强严格管理,规范数据的使用权限和操作权限,充分提高数据的安全性,进而保持整个社会的安定。
2 医疗保险改革中,信息化技术应用的基本原则
首先,实时性原则。在构建医疗保险系统后,系统必须要有可扩充性和可管理性,这正是系统实时性的体现。能够对所有的医疗保险业务进行统一管理,尤其是在个数据不断增加的条件下,系统所进行的所有网络活动,一定要保证可以实时控制,既要保证网络结构的随时扩充,又可以满足今后不断增加的用户端需求,实现更多任务的负载。
其次,超前性原则。在当前迅速发展的社会形势下,医疗保险系统的构建必须要有一定的超前性。简单来讲,就是医疗保险信息与用户需求要实现同步增长,满足业务急剧扩张的需要,尤其是在时代日益发展的同时,不需要再进行系统的重新设计和规划,推进医疗保险改革能够平稳、顺利的向前发展。
第三,安全性原则。对于任何的网络系统,安全隐患的存在是不可避免的,对于医疗保险信息系统也不例外,需要在实践工作中,科学控制数据的存储和传输,加强对参保险人员信息的保护,尽量避免不必要的错误发生,同时,要保证系统的24小时服务,要求系统在一年内停机时间不可以超过48个小时,增强系统的可靠性,充分保证数据信息的安全性,通常数据信息的准确性要达到99.7%方可。
第四,经济性原则。在确保系统的可靠性和安全性的基础上,还要加强对成本的控制,注重投资保护,合理采购,将系统的造价控制在最小范围内,以最小的投入获得最大的产出,进而达到经济性原则。
3 在医疗保险改革中,信息系统的建设
首先,主机系统。在医疗社保中心,需要将所有参保人员的医疗信息及其关键数据都要全部统一储存在系统的中心服务器上。这就需要医保中心利用主服务器与相关的软件进行连接,实现双机备份,提高处理、存储系统的性能及其可靠性。
全民健保;农民健康保险;新型农村合作医疗;法律体系;监督体系
1.中国台湾农民健康保险的发展及现状
中国台湾农民健康保险作为除劳工保险、公务人员保险以外的第三大保险,其开办与发展有着独特的历史性和戏剧性。中国台湾农民健康保险以台湾50年代社会福利与保险的发展作为基础,以台湾劳保和公保的相继实施作为先例,于1985年进行试办,并与1988年正式实施。台湾农民健康保险的实施为台湾全民健保的开办扫除了最大的障碍。可以说台湾全民健保实施的先决条件在于农民健康保险问题。台湾全民健康保险事业于1995年正式起航,运行至今已安全航行17年,而台湾二代健保将于明年1月正式上路。它的实施将使更多的人纳入保险的范围之内,保险制度也在不断地完善和发展。
中国台湾农民健康保险的开办和全民健康保险的实现历经曲折,来之不易。目前台湾总人口约2300万。投保率接近99%,而没有投保的第一部分是旅居国外的人,第二个是受刑人。台湾从事农林牧副渔等农业生产的人口约占台湾总人口的9%,截止至2010年,所有农民已强制参保。台湾健康保险以居民收入为基础,保险费率稳定在5%左右,零收入者零保费,具有很强的福利性。因此,台湾全民健保从开始实施到现在一直处于亏损状态,到2011年底台湾全民健保已累计亏损200多亿台币。当前,台湾正在实施积极的节源疏流的措施,以保证台湾健保的长久发展。
2.中国大陆农村合作医疗的发展及现状
中国大陆农民医疗保险随着国家不同政策的实施表现出很大的差异。后,广大的农村地区实施由集资筹办的合作医疗,并以“赤脚医生”为主要的医事人力,村民可以免费就医。改革开放后,农村瓦解,国家大量医疗资源投入少数城市,对农村医疗保险缺乏投入及替代机制,合作医疗消失殆尽。由于资源和制度的缺失,广大农民被排斥在医保的范围,就医完全自费。很多家庭因病致贫、因病返贫,这不仅严重危害了广大农民的的身体健康,而且阻碍的农村地区经济的发展。
农村地区医疗保险体系的缺失成为中国现代化建设的严重隐患。随着农村地区社会制度变革的不断深入,农民医疗保险问题日益凸显,引起社会广泛关注。因此,在2002年10月中国政府做出了建立全国新型农村合作医疗的决定,并计划在2010年基本覆盖全国农村居民。目前,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医疗已基本覆盖,形成了以广大农民为基础的的相互救济医疗体系。
目前中国大陆乡村人口总数约为9亿,占人口总数的70%。农村人口基数和比例十分庞大。加之中国大陆农村合作医疗在发展上的不连续以及中国大陆农村问题的复杂性,高效率、高质量的农村医疗照护体系的建立成为中国大陆医疗改革发展不懈的目标。
3.中国台湾农民健保给予中国大陆新型农村合作医疗的启示
中国大陆加强新型农村合作医疗的改革与发展是时代与社会的要求。从科学发展观建设的角度来看,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制度是体现“以人为本、和谐发展”的基本条件。健康权是人类生存发展的第一人权,只有农民健康水平的不断提高,才能促进现代农业的不断进步,才能促进社会的不断发展。从国际健康保障发展趋势角度来看,医疗保险制度是体现社会优越性的基本需要。资本主义国家尚且保证了其公民的基本医疗权益,为我国广大农民提供医疗保障更是我国政府义不容辞的责任。从居民健康保障需求角度,农村合作医疗制度是控制农村地区疾病风险的基本制度。建立覆盖全农村的新农合制度可以大大降低基层因为疾病产生的恐慌,消除不稳定因素。巩固和维护政府的政治权威和扩大社会统治的政治基础。但由于中国大陆和中国台湾医疗保险制度在发展上的时间差异。台湾农民健康保险制度的建立与发展将为中国大陆提供宝贵的经验借鉴。
A.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应该是建立在以强制性为原则基础上的社会医疗保险制度
新农村合作医疗的强制原则不仅利于解决农民自愿与强制的两难选择问题,亦有利于确保广大农民享有基本医疗保障。而新农村合作医疗参保的自愿性容易引发农合需求方的道德风险行为和逆向选择问题,这既不利于新农合互助合作的风险分担原则,也不利于提高新农合的保障水平。通过强制性原则,一方面可以提高补偿水平,提高个体受益程度;一方面基于大数法则,可以降低个人费用负担。此外,强制性为新农村合作医疗长久筹资机制的建立提供保障。这不仅有利于新农合社会保障功能的发挥,亦有利于新农合制度的完善和发展。
B.建立和完善基层农村医疗服务网络
医疗网络的构建是社会保险实施的基础。中国大陆由于城市和农村发展的差异性,大量的医疗资源集中在城市,所以导致中国的医疗服务呈点状的聚集而并没有形成网状的分布。农村地区医疗服务网络的缺失是广大农民看病难问题的主要原因。因此,建立和完善基层农村服务网络关系着新农村合作医疗制度的成败。而加大对农村基层医疗卫生服务网络建设时,应着重加大对在基层农村服务网络中起承上启下纽带作用的乡镇卫生院的投入。乡镇卫生院的改善和发展不仅有利于基层医疗服务水平的提高,亦有利于缓解城市就医压力,便于城市医疗服务网络的优化与健全。加大对乡镇卫生院的投入,首先应解决的是国家基本财政支出制度建设。要确保国家财政对基层公共卫生的支出并以法律的形式规定国家和地方财政投入到农村医疗事业的财政比例,以确保基层卫生发展的持续性。其次,要加强基层医疗机构(包括乡镇卫生院和村卫生室)的设施建设,改善就医条件,提高服务水平。要将农村居民的卫生服务需求尽量消化在基层。再而要加大对基层卫生服务体系中人力资源的投入。一方面国家要实施积极的政策,鼓励更多优秀的医护人员到基层工作,优化医疗服务网络中的人力资源分布。另一方面要加大对农村卫生服务的教育培训投入,加强对农村医务人员进行教育培训,提高农村医疗服务的质量。此外,可以在医学院校设置专门针对农村医务人员的专业,培养适应农村的专业人才,增加基层医疗人力资源优势。最后,要建立适用于基层医疗服务网络的运转机制。以提供医疗服务,加强社会保障功能为轴线。完善医疗服务网络的制度建设,提高服务网络的灵活性和便利性。
C.明确政府在农村医疗保险中的职责
社会保险是典型的公共产品,区别与一般的商业保险,它是以谋求社会公平为根本目的。我国广大农村地区由于经济发展水平的限制,很多农民根本无法真正享有医疗保障,所以国家应当在医疗保障方面给予农民更多的支持和保护,将农民医疗保险制度纳入国家社会保险的总体规划,而政府也就理所应当地扮演着规划师的角色。从根本上来说,中国大陆要大力发展农村生产力,提高农民可支配收入,减少地方政府对中央政府的过渡依赖。中央政府的财政补贴始终不是新农合发展的最佳方式。新农村合作医疗长久稳定运转的关键在于农村居民可支配收入的增加。目前,中国大陆农民平均收入3000元,仅台湾的1/25。因此,农村地区生产力的发展才是根本。但在现有的国情和条件下,中国大陆政府可以从两个方面着手。一:是财政投入。各级政府应当把对农村合作医疗的补贴纳入国家财政支出预算内,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计划,以保证资金来源的稳定性;政府可以将烟酒健康税直接与新农合相对接,确保财源充足。此外,政府还应积极引导社会各界对农村合作医疗的支持,广泛吸纳各种社会慈善捐赠,以进一步提高农民的医疗保障水平。二是政策监督。一方面国家及省级政府要完善相关的法律法规建设,使农村新型合作医疗能得到法律的保障和监督;另一方面国家可以成立单独的社会保障医疗监督机构。尤其是加强财政监督力度,建立和完善监督体系。以保障和促进新农合制度的规范、稳定运行和持续发展。
D.充分发挥社会团体在新型农村合作医疗中的作用
当前,台湾农民健康保险形成了在政策制定和保险运营上以政府主导,在具体操作事务上以社团参与为主的组织管理模式。社会团体扮演着协调公民与国家间利益使者的角色。其运作的逻辑是透过协商与谈判。民间社团的参与不仅有利于新农村合作医疗政策的贯彻和实施,亦有利于加强对新农村合作医疗制度体系下各利益方的监督。中国大陆由于国情的限制,民间团体的发展没有步入体系化,发展不够完善,社会功能发挥的不够充分。而新农合制度的制定、实施、发展、完善,不仅仅需要政府的控制和民众的参与。更多社会团体的参与并发挥其辅助功能,将更有利于政策的合理性和可行性。完善新农合相关民间团体的建设,并充分保障其社会功能的发挥将对新农村合作医疗的改革与发展产生重要的影响。
[1]杨志良.健康保险学[M].台湾:华格那企业有限公司,2010
[2]鲍 勇,王 倩,梁 颖.台湾全民健康保险发展的现状与问题[J].中国卫生政策研究,2011.04
[3]张 丽.台湾地区农民健康保险的制度框架与运行风险:兼论新型农村合作医疗的改革方向[J].中国卫生经济,2011.30
[4]曹秀有.新型农村合作医疗保险的现状与解决对策[J].医院管理论,2010.26
[5]娜仁图雅,张 燕.新型农村合作医疗保险中的政府责任问题探讨[J].科学与管理,2011.06
[6]桑新刚,夏 芹,杨百团,尹爱田.从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向全民医疗保险制度变迁的需求[J].中国卫生经济,2009.28
关键词:医疗事业;筹资机制;研究
当今世界,福利性的医疗卫生模式已经成为现代国家的普遍发展趋势。那么,医疗卫生事业的公益性与福利性之间的本质区别主要有四方面:一是二者的性质截然不同,福利是国家的责任和义务而公益则是个人的品德和美德;二是二者的主体地位截然不同,福利的主体是国家和政府而公益的主体是多样化的;三是福利与公益的对象不同;四是福利服务与工艺服务的资金来源不同,前者主要是政府工作报告财政资金,而后者的资金来源多种多样。
1我国医疗卫生事业的性质
我国医疗卫生事业的性质应当安性为福利性,其理由主要有:第一,构建和谐医患关系的需要。目前医患关系始终处于紧张状态。原因在于:医疗机构从政府获取的资金逐步减少,为了保证正常运行和人员待遇,医疗机构不得不大幅度提高医疗费用。相反,即便有基本医疗保险制度,但患者个人现金支付比例过高。再者还有绝大多数患者缺乏基本医疗保障,完全由个人,家庭承担巨额医疗服务开支和病症负担。第二,政府履行保护公民社会权利职责和需要。公共卫生服务是社会福利重要部分。更为重要的是,中外各国历史经验证明,医疗照顾与健康照顾必须是无条件限制的福利服务,预防疾病和疾病治疗是政府最基本的社会责任,是公共服务、社会服务和福利服务基础部分。
在如今,全面免费的医疗并非西方发达国家的专利,如在欠发达的印度早已实现全民免费福利医疗。因此,以我国目前社会物质财富状况和经济发展水平不能满足福利性的医疗卫生制度模式是不能成立的。
2我国医疗卫生制度中存在的问题
随着医疗卫生事业的发展和医疗体制的改革的深入,政府财政投入不足、医疗保障制度不健全,老百姓看病难、看病贵等现实矛盾越来越突出,我国医疗保障制度自身存在着缺陷。
2.1新型农村合作医疗保障水平低,城乡保障极不公平。农村医疗保障无论从资金、医疗设备投入还是医务人员数量上与需求都有较大缺口。
2.2城镇医疗保险制度本身也存在很多问题。首先,城镇医保的目标人群只包括就业人员及符合条件的退休人员。少年儿童、城镇非就业人口、个体工商户、部分民营企业和三资企业等非公有制部门的从业人员,以及以农民工为代表的流动人员都在保障范围内。第二,我国基本医疗保险金由统筹基金和个人账户构成。对统筹基金规定的起付标准和最高限额水平低。第三,担任偿付功能的医保中心对于医院的医保治疗费用限额制度有缺陷。目前,医疗保障制度采取后支付且明确限额对报销限额采取简单的一道却的做法,不能完全满足必要的医疗费用,因此医院也无法从医保中心获得足额补偿。
2.3目前部分省市还存着省市公费医疗制度。因此,我国医疗改革中,医疗费用筹资、医疗机构补偿机制和医疗费用开支问题是成为难点问题,它们应当因循医疗卫生事业福利性的思路加以解决。所以,应当逐步减轻甚至免除公民个人在基本医疗服务筹资方面的责任。有关政策应当明确基本医疗服务要逐步取消个人现金支付模式。政府在建立基本医疗保险金时已经向个人进行了筹资,如果不逐步取消实际医疗费用中的个人现金支付部分,就难以使不同行业和不同等级的人们享受到真正的医疗公平。
3医疗卫生事业筹资体制的基本功能和原则
医疗卫生事业筹资体制应包括资金筹措和资金配置两大部分。资金筹措是指如何获得医疗卫生服务所需的资金,其途径有政府税收、个人付费、雇主付费等多种方式:资金配置是指资金的流向,可以多种分类进行衡量其配置是否公平。例如,资金的医疗机构间配置,城乡间配置,地区间配置等等。
医疗卫生事业筹资体制的基本功能应包括三个方面:一是为医疗卫生服务部门筹集运营和发展资金;二是帮助居民分散疾病所带来的财务风险;三是通过设计不同的资金使用方式和医疗服务购买机制,解决谁购买,买什么,从何处买,如何支付,如何定价等问题,促进医疗资源的合理配置。
按照通常的标准,一个合适的医疗卫生事业筹资体制应当满足三个基本原则:一是符合社会伦理所要求的公平性;二是资金的筹措和使用应当具备有效性;三是财务上具有可持续性。
当前我国的医疗卫生事业筹资体制改革就是要逐渐解决存在的问题,实现政府筹资充足,资金配置公平,有效分散全体居民的医疗卫生支出财务风险,并且在财务上具有可持续性。
4医疗卫生事业的筹资方式
4.1我国现行医疗卫生事业的筹资方式:我国现行医疗卫生事业的筹资方式是由个人付费、政府筹资、商业保险、社会保障等几种模式构成。这几种模式体现在以下几种医疗卫生保障制度之中:一是公费医疗。二是城乡职工基本医疗保险。三是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制度。四是社会医疗救助。五是商业健康保障。六是个人直接付费。
全国城镇居民基本医疗保险工作会议召开后,已有79个城市作为流动城镇基本医疗保险试点城市,并计划在近几年覆盖全体城镇非从业居民。这是建立城镇基本医疗保险制度和农村建立合作医疗制度之后又一重大举措,是医疗保障制度建设和完善社会保障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构建和谐社会的必经之路。国务院下发的《关于开展城镇居民基本医疗保险试点的指导意见》明确要求开展城镇居民基本医疗保险试点工作要充分发挥城市社区服务组织的作用。整合、提升、拓宽城市社区服务组织的功能。加强社区服务平台建设,做好基本医疗保险管理服务工作,大力发展社区卫生服务和社区医保是社区居民医疗保险制度改革,能否顺利进行的重要保证。
一、城镇居民医疗现状及存在问题
(一)社区卫生服务模式社区卫生服务是随着现代医疗需求而产生的一种全新的卫生服务模式,在推行城镇居民医疗保险试点的过程中
由于参保人员大多为老人、小孩、并轨转制企业的弱势群体、失业或无业人员,因此社区医疗服务便上升为人们关注的焦点。但是眼下大多数社区卫生服务仍然不能满足居民的各种需求,呈现处“叫好不叫座”的尴尬场面。究其原因,有以下几点:
第一,较多的患者对社区医疗服务能力缺乏信心。胜利街道居委会的xx主任告诉我们,居民们普遍认为社区医疗服务机构的医生医术不高,设备简陋,生怕在社区就诊“小病拖成大病,感冒治成肺炎”。尤其对全科医生持怀疑态度。
第二,社区医院的硬件水平堪忧。其中有不少用药遭到患者非议。园林街道人大社区卫生服务站孟大夫称,虽然现在社区医院的医疗药品范围放开了许多,但还是没法满足患者要求,好多就诊的大爷、大婶们都要两头跑:在大医院就诊、看完病、拿着针剂药品到社区医院点滴。有些疾病需要作CT、彩超、X光片的。社区医院不具备这些设备、患者只能先在大医院就诊。这也是大多数岁数比较大的患者怕麻烦不来社区医院看病的重要原因。
第三,调研还发现,现在社区医疗卫生的定位非常笼统,大多是预防、保健、医疗、康复、健康教育、计划生育,没有对公共服务、社会管理、疾病治疗和疾病防止加以区别,没有细致考虑各地医疗资源现状,发挥作用不够、机械地按统一标准划分社区卫生机构。
(二)社区医保管理平台建设滞后
职工的医疗保险平台是单位,城镇居民医保的组织实施网络则可以依赖社区。实际上,每一个街道、社区都已建立了劳动和社会保障站;但是省市一级劳动和社会保障部门不负责具体操作;社会保险部门又不能隔着锅台指导街道、社区的社会保险、医疗保险这一块业务,这样街道社区机构等于是聋子的耳朵——摆设。虽然,国家召开了城镇居民基本医疗保险工作会议,也有规划。但是社会保险法规、医疗保障政策还不完善、需要细化,社会保险机构、医疗保障难以操作、街道社区无法律依据,对参加养老保险、登记缴费、审核、监察、责任的追究没有章程、缺乏措施、政策法律建设不健全,难以震慑和阻止违法行为、处罚乏力,难以维护城镇居民医疗保障合法权益。人员编制、经费保障、监察办案机构等等存在很多问题,严重地影响了社会保险、医疗保障的工作效益。街道社区医疗保障管理平台目前是硬件不硬、软件太软。
二、街道社区医疗保险工作的对策思考.
城镇居民医疗保险试点的推开,是医疗保险制度改革迈向全民医保、完善目标关键性的一步。但勿庸讳言、建立符合中国国情的医疗保险制度,加紧实施城镇居民医疗保险扩面专项行动,按照“低费率、保大病、保当期的构思、根据城镇居民的特点和医疗需求、以及街道社区的承受能力,合理确定缴费基数和缴费比例,在开展养老保险扩面的基础上,同步推进居民医疗保险扩面行动,避免城镇居民因大病造成的养老和健康风险,为城镇居民稳定构筑双保险机制。
(一)城镇居民医保试点基本原则
第一是低水平起步原则。从我国经济社会发展水平的实际国情出发,根据各方承受能力,合理确定筹资水平,保障标准。重点保障城镇非从业居民的住院和门诊的大病医疗需求,同时鼓励有条件的地区逐步试行医疗费用统筹。随着经济社会的发展逐步提高医疗保障水平,扩大医疗保险的受益面,确保医疗保险的长足发展。
第二是确保自愿原则。国务院决定2007年在有条件的省市、选定2—3个城市启动试点,明确确定地方进行试点的自愿性,充分尊重地方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广泛宣传和重点宣传相结合,城镇居民可自愿缴费、参加医疗保险,充分尊重群众的意愿和选择,政府作为后盾、建立财政辅助制度、引导和帮助居民参加医疗保险。
第三,属地化管理原则。明确国家、省、市、县的责任,国家确定基本原则和主要政策,地方确定具体办法。城镇居民基本医疗保险实行属地化管理。统筹层次原则上参照城镇职工基本医疗保险的规定,以有利于发挥现有管理体系的优势。社会保险机构医疗保险的工作职能,贴近基层、和谐社会,从长远考虑要积极探索适合城镇居民特点的医疗保险办法,大力实施“低费率、保大病”的政策,鼓励居民参加医疗保险进而社会保险,将城镇居民完全纳入社会保障范围。
第四,统筹协调原则。坚持以人为本,做好医疗保障相关工作基本政策、基本标准和管理措施等的衔接,保证城镇居民保险试点的顺利进行和医疗保障各类制度的协调推进。
(二)构筑预警、监管、处理三大网络体系
1.建立欠费监控预警网络体系。建立居民参保缴费监控预警体系,由街道(镇)、村、社区、劳动或社会保障管理服务机关对欠费居民实行直接监控,每月对辖区居民缴纳保费情况进排查,督促参保居民按时足额缴纳社会保险费或医疗保险费。
2.按经济情况对参保居民建立分类监管网络体系。对老、幼、转制、合并病残居民家庭的经济收入进行深入细致、客观的综合性等级排队评价;对经济收入比较稳定家庭居民的缴费情况进行重点监控,存在欠费的要限期补交、不按规定缴费的要降低其信用等级。
3.完善参保关系监察、争议调处网络体系。健全完善市、(县)镇、街道、社区社会保险管理服务机构专兼职人员到位,实现定人、定岗、定责,条件好的可以聘请为社会保险联络员、成立街道(社区)调解组织,形成四级监控、争议调处网络,实行网络式管理,随时掌握辖区内的举报投诉、争议情况,维护参保居民合法权益,把问题解决在基层及萌芽状态。对参保当事人及时、满意答复,确保不出现恶性有争议案件或群体性突发事件。
(三)建立执法、维权机制。
1.加强与工会、民政、工商、税务、公检法、银行等部门的互动、建立联合执法机制,形各部门齐抓共管的工作局面,特别是对恶意欠费群众,严重违反医疗保障法规的团体、机构,加大联合处罚力度,取消其信贷款、社保、民政,劳保优惠政策享受资格等,该强制执行的从速处理,该依法处理的决不手软,并在新闻媒体上、社区街道及时曝光,使一些违反医疗保障法规的机构或居民受到严重处罚。
2.建立突发性应急机制。专门编制医疗保障关系专项应急预案、有效应对因医疗保障关系、医患矛盾而引发的突发性,明确应急的工作组织体系、机构设置、人员分工预警机制、信息、应急保障等内容、全面提升事件处理的应急反应能力,将突发造成的损失降到最低点。
3.完善医疗保障应急周转金机制。建立市、县、镇三级应急周转金制度,对短期内无法按正常途径解决医疗保险基金影响医疗保险声誉的,先由街道、社区专项资金垫付,当街道社区无力支付时,启动市、县级应急周转金,确保社会秩序持续稳定。
(四)强化基础设施,提高服务能力
1.全面推进基层平台建设。在基层劳动和社会保障机构建设中,要有医疗保障工作责任,按照机构人员、场地、经费、制度、工作“六到位”要求,进一步加强医疗保障服务建设,在村(社区)建立医疗保障服务站;梳理医疗保障工作各项管理和服务职能,确保医疗保障管理与服务职能的下延。
关键词:医院信息系统;门诊收费;医保接口;PowerBuilder
中图分类号:TP315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9-3044(2012)26-6173-04
Design and Implementation of Small and Medium-sized Hospital Information System
LIU Xu1, LIU Yang-tao2
(1.School of Software Engineering, Tongji University, Shanghai 200092, China; 2.School of Software, Nanyang Institute of Technology, Nanyang 473004, China)
Abstract: Current actual needs of small and medium-sized hospital information system construction, the article describes the de? sign of a small and medium-sized hospital information system. System using PowerBuilder and SQLServer 2005 developed using C / S structure design, basic hospital information management information technology, standardization, rationalization and scien? tific. The system has been running and to good effect, to achieve the desired results and research objectives.
Key words: hospital information system; outpatient charges; medicare interface; power builder
医院信息系统(Hospital Information System,简称HIS),亦称“医院管理信息系统”,是指利用计算机软硬件技术、网络通信技术等现代化手段,对医院及其所属各部门的人流、物流、财流进行综合管理,对在医疗活动各阶段产生的数据进行采集、储存、处理、提取、传输、汇总、加工生成各种信息,从而为医院的整体运行提供全面的、自动化的管理及各种服务的信息系统[1]。
医院信息系统(HIS)的主要目标是支持医院的行政管理与事务处理业务,减轻事务处理人员劳动强度,辅助医院管理,辅助高层领导决策,提高医院工作效率,从而使医院能够以少的投入获得更好的社会效益与经济效益。
医院信息系统是医院数字化系统中的重要组成部分。目前成熟的医院信息系统有很多,如杭州创业、东软等,这些软件功能强大,操作复杂,不适合中小型医院的使用[2]。再加上每个医院的管理体制和方法不同,通用型的软件系统并不一定适合每家医院,针对这种情况,南阳医专三院决定自行重新开发一套医院管理系统,该系统以医专三院现有的管理体制为基础,采用目前最新的技术,以适合于中小型医院业务实际为目标打破医院目前信息化建设比较落后的局面。
1系统应用需述
医院的业务流程比较复杂,大致可以分为门诊业务、住院业务和药品库存管理三大核心业务。
1.1门诊业务
门诊业务主要包括门诊挂号和门诊收费两部分。
门诊挂号是整个门诊业务的基础。病人就诊时,先到挂号窗口进行挂号。在挂号时,患者选择就诊的科室和医生,挂号员根据患者选择的挂号科室和医院收取持号费,并打印挂号单。在挂号时,患者需向挂号员说明姓名和年龄。患者凭挂号单和诊疗卡就诊。
门诊收费是门诊业务系统的核心。患者在就诊结束后,凭医生的处方(手工处方或电子处方)缴费。在缴费时需出示挂号单,收费员根据挂号时的编号可以调取患者的资料,不用重复输入病人的基本信息。收费员在收费时,对不同的项目分别收取,如口服外用药品、注射药品、检验项目、治疗手术项目、医技项目、输血项目。口服外用药品又分为中药和西药。
1.2病区管理
住院业务是整个医院业务工作的另一核心,其处理流程比较复杂。住院业务分为入院登记、住院缴费和住院诊治三大部分。下面我们来分别了解各个部分的业务流程。
入院登记是整个住院治疗的基础。患者凭医生开据的住院单到住院处办理手续,分配住院号。如果患者没有住院号,则重新分配一个新的住院号;如果患者已有住院号,则使用原有的住院号。在分配住院号时登记患者的基本信息,包括姓名、性别、年龄、诊断原因、入院时间、家庭住址、收治医生、所属科室,并确定患者缴费的类别。缴费类别分为公费医疗、新农合、城镇职工医保、城镇居民医保和自费。办理完入院登记后需缴纳入院押金,凭住院登记条和缴纳的押金到病区护士站办理手续。
完成住院登记之后,就要在医院接受住院诊治。在诊治期间,需要到住院收费处缴纳各种费用才能进行病区住院治疗。在治疗结束之后,就是办理出院手续。患者需要到住院收费处结算住院费用,打印一日清单和打印收费发票;病区护士执行出院医嘱。
1.3药品管理
药品管理是整个医院业务的核心。药品管理分为药品入库、门诊发药和病区发药三大部分。我们首先来了解一下药品入库的业务流程。医院公司、制剂科室或者捐赠赞助的药品首先要进行入库验收,进入到中西药库中进行库存管理。门诊药房、中心药房、科室可以向中西药库申领药品,中西药库审核各科室的领药申请,并将申请的药物发送到各科室。
门诊发药是门诊业务的一处重要部分。门诊医生站根据病人的病况开具处方,病人凭处方到门诊收费处划价缴费,然后凭借药品处方到门诊药房领取药品。门诊药房对处方进行审查,如果处方上的药没有,或处方存在问题,需要门诊医生重新开处方。如果处方没有问题,则药房摆药并核对药品收回处方。
门诊药品除了门诊发药之外,还要执行药品属性设置、药品调价、药品损益统计、药品盘店和门诊药品入库、药品出库等操作。
病区药房主要负责病区病人药品的发放工作,其业务流与门诊药房业务有一定的区别。住院医生站为病人开具医嘱,住院护士站执行医嘱,并向住院药房申请领用药品。住院药房摆药并发放药品到护士站。
1.4医保接口
医保接口主要实现将患者就诊所产生的费用信息上传到各医保系统中,便于医保管理部门进行报销管理。目前的医保系统主要有城镇职工医保、城镇居民医保和新农村合作医疗保险。虽然医保系统各不相同,但是它们所需要的数据是一致的,主要是门诊费用记录和住院费用记录。我们在设计医保接口时,需要根据各医保接口标准,开发相应的程序,实现相关数据传输。
2系统设计
2.1系统设计方法
随着计算机技术的发展,管理信息系统的开发方法也在不断的更新和发展,人们在管理信息系统开发实践过程中不断总结经验,提出了许多的方法,其中较为流行的有结构化开发方法,结构化方法、生命周期法、快速原型法和面向对象方法。
医院业务的复杂性式与特点决定了医院信息系统是企业信息系统中最复杂的一类管理系统,这是医院本身的目标、任务和性质所决定的。它不仅要同其他所有信息系统一样,追综与管理伴随人流、物流、财流所产生的信息,从而提高整个系统的运行效率,而且还必须支持以病人医疗信息记录为核心的整个医疗、教学和科研活动等信息管理。对于开发复杂的管理信息系统,在系统设计思路上,我们采用成熟的增长法,它是生命周期法和原型法融为一体的先进实用的设计方法[4]。用增长法设计信息系统可分为四个阶段,如图1所示。
2.2整体架构设计
C/S模式是一种具有协同处理能力的分布式模式结构,它具有很高的安全性和强大的数据共享能力,它在管理信息系统的大量的业务数据处理中被大量采用。但该工作模式不适合用户比较分散的情况使用。B/S模式是一种基于Web技术的模式结构,它对服务的稳定性和网络传输速度有很高的要求。B/S模式具有使用简单、维护方便,适合用户分布广或者用户分布比较分散的情况。
根据系统的特点和用户需求分析得知,医院系统一般运行于医院的局域网环境中,用户分布相对固定。另外医院系统涉及大量的非常复杂的事务操作[5]。鉴于以上情况,我们决定采用C/S模式体系结构设计。
2.3功能模块设计
根据业务需求,将系统分为门诊收费、住院管理、药品管理、医保接口和院长查询几部分。各部分的主要功能模块结构如图2所示。
3系统实现
3.1系统开发环境
根据业务需求及系统功能的需求,制定了系统的开发环境,它由客户端应用程序和数据库服务器两部分组成,下面分别介绍一下各部分的实现环境。
1)客户端应用开发工具的选择
适合C/S结构应用系统的开发工具有很多,每种开发工具都有其自身特点。对于医院信息系统的特点,我们选择PowerBuilder作为C/S应用结构的开发平台。
2)数据库平台的选择
数据库平台是管理系统的关键,它为应用系统提供数据存储和检索支持。数据库管理系统负责数据的管理与安全控制,性能的好坏直接关系到所开发的信息系统的可靠性。目前市场上流行的关系数据库管理系统有很多,如Informix、Mysql等。系统选择Microsoft SQLServer 2005作为系统的数据管理平台。
3.2登录及安全验证功能的实现
系统登录功能是通过在数据库建立一个存储用户信息的数据表,在用户登录时检索该表的信息实现登录过程的验证。系统为每个用户建立一个登录帐号,并将相关信息保存到用户表中。为了确保系统安全,登录帐号的相关信息必须通过适当的加密方法进行加密,这样既使获取了用户表的相关信息,由于数据是加密的,也无法对数据进行解密。
系统的权限控制是通过在数据库中建立一个任务表和一个用户任务分配表来实现。用户登录过程中记录的用户帐号,在使用系统的操作功能时,权限验证功查找任务表中是否有指定帐号和指定任务号的操作任务分配记录,如果没有该记录,系统给出拒绝 用户操作的相应提示,并终止功能代码的执行。
系统操作日志是在数据库中建立一个日志信息表,当用户操作系统时,获取当前用户所在计算机的网卡的物理地址、计算机名、操作时间和操作内容。通过系统日志,可以对用户使用系统的情况进行监控。
3.3门诊业务的实现
门诊业务包括门诊挂号和门诊收费两部分。门诊挂号处理包括挂号处理、病人建档、预约挂号、退号、重打、转科六个功能模块;收费包括收费结算、发票作废处理、病人退费处理、操作员收费日报表、门诊收费汇总日报五个子功能。
下面我们主要介绍门诊收费结算功能的实现方法。输入病人的门诊号码或就诊号码后,单击‘确认’按钮,弹出门诊收费结算操作界面(操作界面如图3所示)。根据需求,不同类型的收费项目需要分别计划,因此在在设计操作界面时,将操作窗口分为3个部分。窗口顶部显示就诊病人的基本信息;窗口中部分为病人费用项目信息,用户可以通过输入快捷助记词进行操作;窗口右侧显示病人的费用类别。
图3门诊收费结算收费项目录入界面
3.4医保接口的实现
我们以新农村合作医疗保险为例,介绍医保系统接口的实现方法。新农合医保接口系统有三种不同的数据上传方式:
1)XML文件
XML文件方式是通过将医院信息系统中的相关记录导出为XML文件格式。我们可以获取患者的就诊及费用信息,并导出为指定格式的XML文件,然后通过新农合系统导入。这种方式可靠性高,但需要用户分别导出和导入。
2)数据库实时接口
数据库交互是将HIS系统中数据库中的相关数据通过一定的方法直接传输到医保数据库的指定数据表中。这种方法操作简便,但在自动传输中如果发生错误,就很难检查出来。另外,直接访问数据库的方法也是不安全的。
3)Web Service服务
Web Service服务方式是通过公开的Web Service服务提供的接口实现数据的上传。这种方式操作简便,较数据库实时接口方式可靠性高。
4总结
文章主要从应用需求、体系结构设计、功能模块设计和系统实现等几个方面,介绍了一种中小型医院信息系统的设计和实现方法。系统采用C/S结构设计,确保系统的安全,以及复杂数据处理的需要。系统的建立,能够及时为医院管理者提供准确、全面的数据和分析结果,提高医院的管理水平及管理决策的有效性、可靠性,也为医院下一步信息化建设奠定基础。
参考文献:
[1]辛海燕,苗元青,等.现代化医院信息系统建设的实践与体会[J].中华医学管理杂志,2008(9):599-600.
[2]温世榕.信息技术在医院中的应用[J].中国卫生事业管理,2005(3):150-151.
[3]明.医院管理信息系统的设计与实现[J].微计算机信息,2007(2):29-31.
关键词:医疗保险;信息化;途径
随着信息时代和网络时代的来临,人们对医疗保险管理水平的要求越来越高,医疗保险信息化管理受到了社会各界的广泛关注。医疗保险管理的信息化主要就是指医疗保险管理通过内外信息管理平台来实现自动化、智能化,不仅能够提高工作效率,还能够降低成本,改善服务。
一、医疗保险业务的特点
1.业务处理数据量大。医疗保险业务主要需要每位参保人员建立个人帐户,其做记载的内容诸多,比如参保人员的基本信息、就医情况以及费用明细等诸多内容,并且需要保存较长的实践,所以,导致医疗保险所产生的数据量十分惊人。我国每年的参保人数在急剧增加,根据不完全统计,如果以10万人为单位,那么其所产生的数据总量能够达到7000兆字节,根据计算可以得出一个结论,每个参保人所产生的数据量一般为300字节。但是,在实际工作中,实际数据量往往远超这个理论的数据,比如参保人住院所产生的消费记录以及统计计算信息等内容,这些内容所产生的数据量十分庞大,还必须要对这些数据进行及时的保存和备份,通过计算机技术才能够快速、高效的完成。2.涉及范围广。目前,我国的医疗保险主要可以分为城镇职工、城镇居民以及新型农村合作医疗三大部分。其所涉及的范围比较广,比如国家行政机关、事业单位、社会团体以及灵活就业人员等诸多范围。城镇居民主要就是指并没有参加城镇职工基本医疗保险的城镇居民。新型农村合作医疗主要就是指广大农民朋友。医疗保险业务十分的重要,会伴随参保人员的终身,所以,为了能够保证医疗保险管理工作的高效性和质量,必须要结合先进的信息技术和网络技术,做好医疗保险管理信息化的建设,不仅能够有效的降低相关工作人员的工作量,还可以最大程度上降低失误的出现。3.实时性强。医疗保险与其他保险之间的最大区别就是实时性非常强,与其他保险相比,参保人员的就医时间存在着很大的不确定性,并且与医疗保险业务关系的发生也是随时性的,一旦就医,必然会产生较大数据的变动,如果不能保证系统的稳定性,会给参保人员信息的准确性带来一定的影响,所以,必须要保证系统的稳定性,能够进行随时连接,从而保证信息的完善度和准确度。4.对数据信息的要求高。医疗保险管理水平的高低会直接影响到参保人员的切身利益,在实际生活中,一旦参保人员发生相应的变化,比如就医情况以及缴费信息等,必须要及时、完整的对其进行记录,尤其是参保人员的个人账户以及统筹支付等内容,必须要严格的按照相关规定和标准进行操作,不能存在违规操作,必须要严格的对其进行管理,规范数据的使用和操作权限,从根本上提高数据的安全性,也有助于我国和谐社会的构建。
二、医疗保险管理信息化建设存在的问题
1.认识不足。医疗保险信息化建设工作十分的复杂,但是我国相关人员并没有认识到这方面。由于医疗保险信息系统建设具有着诸多特点,比如政策性强、涉及面广以及数据交换频繁等特点,所以其本身是一项十分艰巨、复杂的系统。医疗保险管理工作主要的目的就是建设卫生、民政社区服务以及公安户籍管理等在内的一条龙服务,其具有着先进性,是我国现代化的具体体现之一,所以,在进行信息化建设的时候,必须要协调好各个部门之间的关系,比如信息化建设主管部门、劳动局、卫生局以及财政局等多方面的关系,进而从根本上保证医疗保险信息化建设的稳定开展,保证医疗保险管理系统的稳定性和高效性。
2.政策制度的制定和实施过多依赖于信息化管理系统。医疗保险信息系统涉及的范围非常广,其数据量十分巨大,会直接关系到广大参保人员的切身利益,计算机凭借着其强大的计算和分析能力得到了人们的广泛认可,并且在医疗保险管理中加以引用,进而从根本上保证医疗保险系统能够为社会提供更为优质的服务。但是,由于应用系统过于复杂也会导致其实用性比较差,从而会严重的影响到其正常工作的开展。
3.医疗保险信息化建设盲目追求快速到位的思想。信息化是未来发展的主要方向,信息化的建设并不是一朝而成,一劳永逸的事情,由于医疗保险业务本身所产生的数据量十分的巨大,并且又十分的复杂,包括了各种险种的业务和财务数据,所以在进行信息技术和网络技术串联的过程中与外界也有着十分紧密的联系。
三、提高医疗保险信息化系建设的措施
1.主机系统。主机系统是信息化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其主要功能就是储存所有参保人员的医疗信息和关键数据。所以,必须要保证医保中心利用主服务器和其他软件相连,为了安全起见,必须要实现双击备份,进而从根本上保证主机的性能和可靠性。
2.网络系统。网络系统在医疗保险信息化系统建设过程中处于十分关键的位置,其主要功能就是将主服务器、交换机以及路由器等设备进行有效的连接,并且以此为基础配置相应的远程服务器。在医疗保险信息化系统中,可以通过专网之间连到信息中心的路由器上,并且实现远程访问社保中心数据库的目的。还可以将医院、药店等定点单位进行联系,既可以将医保中心的网络和广域网进行连接,从而加强了相应的检索和存储的能力,又可以通过局域网实现相关业务的处理,从根本上满足系统数据所要求的统一性和安全性。另外,在进行网络使用的时候,必须要充分的应用多种广域网,比如光钎以及4G等技术,实现远程实时的备份,进一步提高数据的安全性。
3.数据库系统。数据库作为信息技术的核心内容,在医疗保险信息化系统建设中处于十分重要的地位,其质量会直接影响到整个医疗保险系统的正常运行。在进行数据库构建的时候,由于其数据量十分巨大并且十分的复杂,对数据的要求很高,所以,不仅需要保证数据的可靠性,还必须要保证数据的实时性和统一性。为了能够满足这些很难的要求,医保中心必须要结合现代数据库管理软件来不断的完善数据库系统。目前我国医保中心一般都会选择ORACLE10g为数据库,相关的医疗机构和药店往往会选择比较简单的SQLSERVER作为数据库。一般情况下,医保中心在选择数据库的时候,往往会选择分布式存储结构,然后根据数据服务器对其进行科学、合理的配置,进而从根本上提高主机系统的性能,还可以起到保护数据库的作用。随着我国社会经济的快速发展,我国城市现代化进程日益加快,人们的生活水平质量得到了显著的提高,人们十分关注自身的切身利益,其中医疗保险作为人们最为基本的利益,受到了社会各界的广泛关注。随着参保人数的急剧增加,对医疗保险系统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为了能够满足日益高涨的需求,医疗保险系统必须要结合信息技术和网络技术不断的进行完善和创新,建立科学、合理的信息化系统,进而从根本上提高自身的性能和安全,维护广大参保人员的切身利益,有助于我国和谐社会的构建。
参考文献:
[1]顼庆坤医疗保险管理信息系统中数据传输设计,计算机与网络.2002,(7):1159第2期.
[2]徐铭.城镇居民医疗保险管理信息系统研发.山东大学.2009-04-15.
[3]刘宏宇.社会医疗保险网络管理信息系统设计和实现.信息产业部电子第二十八研究所.南京.[J]电子工程师2001-11-30.
[4]国务院关于印发“十二五”期间深化医药卫生体制改革规划暨实施方案的通知.国发[2012]11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