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务员期刊网 精选范文 科技创新的辩论范文

科技创新的辩论精选(九篇)

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科技创新的辩论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科技创新的辩论

第1篇:科技创新的辩论范文

关键词:科技活动; 培养; 体验; 创新思维

中图分类号:G642.4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6-3315(2014)01-124-002

近年来以职业教育创新大赛为龙头的科技创新竞赛,推动了高职学生课外科技创新活动的蓬勃开展。在高职学生科技创新竞赛中,发明、创造、创新等活动本身并不是目的,而是通过这些活动体现创新教育的思想,遵循创新教育的原则,以达到培养学生创新意识、创新观念和创新态度的目的。本文就在辅导高职学生的课外科技活动过程中,如何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进行探讨。

一、辅导学生课外科技创新活动重在激发高职学生的创新意识

课外科技创新活动是培养学生“创新”素质的最佳切入点。因为科技创新活动作为一种探索性的实践过程,具有科技性、实践性和探索性的特点,它的任务就是探索未知、未来,而其最为突出的特征就是创新。

创新作为一种思维,怎样去寻找问题、解决问题则是至关重要的。因此,在辅导过程中,应把研究引入高职学生的学习过程,通过学生课外科技活动,引导学生尽早地进入研究、发现和创造领域,不仅有利于培养高职学生的创新意识,而且可以通过课外科技创新活动的训练,使得高职学生的学习不再是简单的信息接受,而是教师指导下以发现为基础的学习过程。

要让学生在通过参加课外科技活动的实践中,不仅能感受到自己是一个发现者、研究者和探索者,更能体验到智慧的力量和创造的欢乐。正是在这种深刻的感受和体验中激发了他们热爱科学的浓厚兴趣和进行创新活动的激情。

在辅导学生的课外科技活动时,不仅对学生的热情与积极性予以鼓励,而且要让每个参加课外科技活动的学生从中得到一种满足和能力的证实,进而激发他们的内在学习动力、兴趣、好奇心和创造力,并能够主动去思考、探索新的问题,进而提高学习的层次,从学会变为会学。

二、辅导学生课外科技创新活动重在培养高职学生的创新思维

课外科技创新活动的目的就是培养学生创新思维。因为科技创新活动作为一种探索性的实践过程,离不开学生们不断地涌现新的想法,新的观点,新的思潮,而这些就是创新的基石。

人类科学的进步就是一个不断否定旧理论和提出新观点的过程,而学生的年轻就注定他会有一个开放、喜欢探究和充满活力的大脑,为他们取得成功提供条件。所以,培养学生创新思维显得尤为重要。

作为一名辅导学生课外科技创新活动的教师,在辅导过程中,尤其要注意培养学生科学的思维。我在辅导教学的实践中采取如下几方面来培养和实施。

⑴寻找创新思维的起点。就是寻找能够成为解决问题突破口的诸多信息,这些信息会引起学生思考,会推动思考不断深入。辅导教师就是帮助学生学会分析与寻找思维起始点,学生的学习便易获得成功。因为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差异主要表现在寻找思维起始点的快慢差异上。

⑵适度建立思维接力点。学生面对大量的信息,不会筛选、整理、剖析,抓不住有用的信息,把握不住问题的实质,又由于学习研究过程中不会适时设立思维接力点,会造成一知半解,随意凑合,应付了事的情况,这是比较常见的现象。针对学生的上述思维特点,在辅导教学中要教会学生在思维之间适度建立接力点,及时帮助学生排忧解难,抓住关键,把握重点。要循序渐进,不断加大思维难度,当问题抽象,学生具体经验少时;当问题涉及面广,学生知识能力存在缺陷时;当问题内部结构复杂,学生综合能力差时,需要增设思维接力点。

⑶增强思维的点面扩展以及之间的联系。对已建立的各思维接力点之间需要连接线把它们连接起来。这种联系方法是点与点、面与面之间以及点面扩展的网络化。围绕在同类中寻找不同点,从失败中寻找希望点,将每一个思维接力点都纳入有效的思维控制范围内,形成有序的思维网络,使各接力点成为互相联系的整体,从而提高思维的效率。

⑷变换思维的审视角度。在原有的思维方法不能求得问题的解决时,应及时变换思维审视角度。变常规思维为突变思维,直线思维为平面思维,收敛思维为发散思维,一般思维为极端思维,正向思维为逆向思维。总之,正面突破不了就来侧面或者后面进行突破。

⑸设计一些开放性课题。新颖的问题往往能引导学生从不同的方向思考问题,找寻诸多的适当答案,使得学生找出以前没想到也不敢想的各种奇妙的好方法,吸引学生的好奇心,引导学生主动地实践与探究。

3.辅导课外科技创新活动应注重学生的创新体验。体验,也叫体会。就是用自己的生命来验证事实,感悟生命,留下印象。联合国倡导的听到的容易忘记,看到的能够记住,做过的方能明白。所以体验到的东西才使得我们感到真实,现实,并在大脑记忆中留下深刻印象。使我们可以随时回想起曾经亲身感受过的生命历程,也因此对未来有所预感。体验也被视为以人为本的创新模式的核心。

创新从来不是一个人的事业,学生课外科技创新活动具有主体性和互动性。仅仅通过阅读教材陈述性知识,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创造能力是不会得到很大的改变。而创新的体验就是让学生自己来感知世界,通过课外科技创新活动的体验,使教师与学生、学生与学生之间的学习互动成为必要和可能。

在学生参加的创新竞赛活动中,几乎每件作品都是合作的产物,很多学生在竞赛过程中学会了如何与别人合作。团队精神、合作精神的培养,已经超越了单纯参加比赛的意义,更重要的是,学生的每一种创意都在实践活动中得到检验,得到创造的体验。让学生在冲突中学会了寻求解决问题的方法,在应付困难和危机中增强了面对困难的信心和勇气,这正是学生课外科技创新活动中进行创新教育的实质所在。

4.辅导学生课外科技活动应重视与实验教学结合

实验是检验理论正确与否的唯一标准。在教师辅导学生课外科技活动时,应尤其注意实验教学,培养学生动手能力,动脑能力,设计能力,操作能力和实践能力。要在实验中让学生充分的交流合作,并且提出一些激发思考的问题,留给学生足够的探索空间,引导学生看到与其论点相矛盾的观点的事实,或者组织持不同见解的学生进行讨论,自行设计实验,验证自己的观点。要让每个做实验的同学都有自己的经验世界,他们各自对某种问题有不同的假设和推论,通过小组交流,辩论,分工与合作等形式,促进学习者之间的沟通,而面对各种不同的观点,实验者要学会整理、表达自己的见解,学会聆听,理解他人的想法,学会接纳,赞赏,争辩,互助,他们不断对自己和别人的看法进行反思和评判。在学生课外科技活动期间,定期开展科技小制作,小实验,小创新,小发明以及实验操作活动,引导学生进行一系列实践操作,如制作方便工具、日常生活器件等。真正做到“in life,by life,on life”。

5.辅导学生课外科技活动的认识误区和影响因素

目前有相当部分学校在辅导学生课外科技活动时,存在认识误区,会影响学生课外科技活动的开展和深入。

对研究课题求专求深,盲目追求教给学生很多的知识。学生的创新本质不是靠知识传递的,而是本来存在的。开展科技创新活动的最终目的不在于教会了学生多少高深的知识,而是要把他们的创造力量诱导出来。

其实创新能力是人人都具有的,只是如何用恰当的方法把它引导出来。但是,目前许多人在思想认识上都对创新存在神秘感,认为创新是少数人的专利,因而学校的科技创新活动往往是对少数学生进行的,成为了学校应赛活动和功利。

学生课外科技活动是一种连续性活动。创新潜力的挖掘和培养需要一定的过程和时间。可以肯定如果没有持续的科技创新教育活动,是很难造就一个人创新素质的。所以,学生课外科技活动的开展需要长期坚持,确保其连续性。

离开人的创新能力的培养,用已有的知识去充斥学生的头脑,忽视学生生动活泼的个性,把学生当作知识的承受者。正是这些不当的教育方式,使人的创新能力长大后逐渐消失。这也是影响学生创新能力发展的教育弊端。

对于培养创新素质而言,科技创新活动的过程比最终的结果更重要。然而,在实际操作中,不少学校和辅导教师只看重结果,看重比赛得奖,而轻视学生的探索过程,完全忽略了科技创新活动的育人功能。

总之,创新精神、创新能力是人的素质中最重要、最富有活力的一部分,是人类共同和普遍的东西。实践是创新的源泉。创新更多的是在生活实践中形成的。

通过辅导学生课外科技创新活动,带动更多的学生参加科技创新,让更多的学生发挥聪明才智,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通过丰富多彩的科技创新活动,倡导学习之风、研究之风、创新之风,营造浓厚的创新氛围。学生通过参加课外科技活动,不仅在掌握与人沟通技巧、培养合作精神等方面受到锻炼,而且培养了探索和创造的精神。也使得创新思维扎根于学生的头脑中。所以,对于学生而言,参加课外科技创新活动的过程比最终的结果更为重要。

参考文献:

[1]孙迎春.创新教育与实用型创新人才培养探析[M]吉林教育教科研版,2007(1).

第2篇:科技创新的辩论范文

当今世界科技飞速发展,坚持创新才能面对科学技术突飞猛进和知识经济迅猛兴起的挑战。创新是一个民族的灵魂,是一个国家兴旺发达的不竭动力。创新的关键在人才,人才的成长靠教育,必须把增强民族创新能力提高到关系中华民族兴衰存亡的高度来认识。必须转变那种妨碍学生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发展的教育观念、教育模式。

关键词:

物理学科;科技创新;提高能力

物理课程培养目标定位是提高全体学生的科学素质。物理科学素质是指参与社会生活,经济生活,生产实践和个人决策所需的物理学概念和物理探究能力,在中学阶段要对学生进行全方位的培养和训练,提高在物理学科学生的科技创新能力。

一、培养自己学习物理的兴趣,走科技创新之路

在任何学科,拥有足够的理论知识都是培养创新能力的基础。对于我们学生来说,就是通过老师在物理课堂的讲授,使我们具备大量基础知识,之后才能够发现各种知识之间的联系,受到启示,触发联想,产生迁移和连接,形成新的观点和新的理论,达到认识上新的飞跃。拥有广泛的兴趣是培养创新能力的动力,兴趣是推动求知欲的强大内在动力,只要我们对物理产生了兴趣,产生了强烈的好奇心和求知欲,就能主动地学习,积极地思维,去探究。为了拓宽自己的知识面,提高学习物理的兴趣,针对物理与实际生活联系十分密切的特点,应根据我们已学的知识,结合相关学科知识,提出一些不同的主题,吸引大家探讨不同主题下的相关内容,之后大家提出的问题又成为下次研究性学习的课题,有力的实现了理论知识内容的扩展和外延。

二、要使自己的思维具有创新能力

学校应该倡导加强师生交流,建立平等、和谐的师生关系,变学生为学习的主体,提倡师生共同研讨问题,师生之间在和谐的氛围里,对知识进行公开的讨论,对培养创新意识极为重要。创新能力的培养是应试教育向素质教育的转化,是教改的目标,首先要转变思维的方式。创新思维是对一个问题,从不同的方向、不同的角度去探索不同解法的思维过程和方法。在传统的教学中,教师往往习惯讲授一些固定不变的知识及方法,这不利于创新能力的培养,因此希望,老师首先要转变思维,在教学中要力求摆脱传统的束缚,拓展思路,引导我们从不同角度去思考问题。鼓励我们对前人的一些现成的科学理论和传统观点,有大胆质疑的勇气,保护我们创新思维的积极性,从而培养探索品质,发展科技创新能力。发散思维是在一定水平上,由一个中心向四周辐射开,寻求事物间的纵向联系,对一个问题从多角度、多侧面去思考问题的思维方法。发散性思维是一种高层次的思维方式,是创造性思维的主要形式。其形式并非一朝一夕可以完成,它既需要一个由生到熟、由熟到巧的过程,又要靠教师对我们不断培养,具体来说就是在课堂上,在已形成的?定势思维的基础上,注意拓展思路,触类旁通,比如物理实验中,进行长度、直径的测量项目时,除了按照书上的方法外,还可以鼓励我们自己找到新方法,总之就是要利用开放性教学方法和学习方法,培养我们的创新发散思维能力。

三、培养自己勇于探索的精神和坚强的意志力

科学家们的发现、成就,无不是因为他们多年探索研究的结果,这个过程可能充满艰辛,经历过无数次失败,才能品尝到胜利的果实,所以,一定要注意培养自己的探索精神,锻炼顽强的意志。希望教师在物理教学中,不要把物理规律、原理直接告诉我们,而最好是引导我们联系实践中的应用,运用已有的知识,分析、归纳、总结出原理和规律。比如让我们通过反复拆解、设计安装小电器设备,了解物理相关内容,通过多次的主动探索,我们不但能牢固掌握原理规律,更获得了主动学习的方向,从而引导自己摸索总结出规律,这样印象就很深刻,而且分析探索能力得到了提高,也培养了坚强的意志。

四、重视对自己实践实验能力的培养

《新课标》指出:改变课程实施过于强调接受学习、死记硬背、机械训练的现状,提倡学生主动参与、乐于探究、勤于动手,培养学生搜集和处理信息的能力、获取新知识的能力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以及交流与合作的能力。希望老师在物理教学过程中,通过精心设计,认真组织各种形式的科学活动,鼓励我们通过动手动脑学习知识,如测量、搜集信息、现场考察、自然状态下的观察、实验、情境模拟或再现、科学小制作、讨论辩论、科学游戏、参观访问、竞赛、科学报告会、家庭科学活动等。对于我们自己来说,要注意参与的目的性、实效性,保证有足够的探索时间和体验的机会,对社会生活中的物理现象,注意寻找新的视角和切入点,形成新的认识,揭示物理现象后的本质,感受物理的真实性,感受物理学与社会、日常生活的关系。学生的创造力,是一种综合素质。它不但要有创造思维能力和探索精神,而且要有良好的实验和动手制作能力。很多创造发明都是在反复实验和精心制作以后成功的。物理学的形成是以实验为基础的,而设计探索性实验可以充分调动学习积极性,使我们在紧张、积极、活泼和兴奋状态中探索和思考,这是培养创新能力的重要途径。

五、结语

第3篇:科技创新的辩论范文

[关键词]历史教学 创新教育

在历史教学中,教师应以学生为中心,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组织和引导学生根据历史事实对相关的主观性评价进行讨论,鼓励学生对教材观点进行大胆质疑或从不同角度、不同侧面加以补充。在讨论和质疑的过程中训练和培养学生的批判精神、求异思维、创新思维和辨证思维。

1 创新教育是中学历史课程标准的核心理念

什么是创新教育呢?所谓创新教育就是把教育的立足点放到培养具有创新素质的人才上来,努力培养一代具有创新意识、创新能力、创新品质的优秀人才。《中学历史课程标准(实验)》(以下简称《课标》)就是历史教育、教学改革的集中体现,也是历史教学中创新教育的行动指南。《课标》在“课程基本理念”中指出:通过历史学习,使学生增强历史意识,汲取历史智慧,开阔视野,了解中国和世界的发展大势,增强历史洞察力和历史使命感。同时指出,要培养学生探究历史问题的能力和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提高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在历史教学中,教师应以学生为中心,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组织和引导学生根据历史事实对相关的主观性评价进行讨论,鼓励学生对教材观点进行大胆质疑或从不同角度、不同侧面加以补充。在讨论和质疑的过程中训练和培养学生的批判精神、求异思维、创新思维和辨证思维。

2 教育学生认识创新对推动历史进步的巨大作用,形成强烈的创新意识

通过系统学习普通中学历史必修课,可以使学生认识到,在人类历史的长河中,无论一种新生产力的出现,一种新的社会制度的构建,还是一种新的思想理论的提出,一项科技发明创造,都是人民群众特别是杰出创造人才艰苦探索的结果,或是经过长期的实践和研究,或是深刻总结历史兴亡教训,或是经过不断更新和完善,或是付出沉重的代价才取得的,唯其如此,才对人类社会产生巨大的推动作用。可以说,没有创新,就不会有社会进步和民族振兴,从而使学生自觉形成科学的创新观念和勇于创新的精神。

3 教育学生掌握创新的一般规律,提高创新思维能力

创新思维和创新能力是学生自身发展和进行创新活动的必备条件。创新就是运用创造性思维,在已有知识基础上,发现和创造新的知识。无论科技创新,还是理论创新、体制创新,都是有规律的创造性活动。以科技创新为例,中学历史(III)展示的影响人类历史的一系列重大科技创新成果,都是人类智慧的结晶,其中都蕴含科学发现的一般规律,如:社会需求是创新的原动力,社会实践是创新的源泉,继承是创新的前提和基础,对比、推广、联想是创新思维的基本方法,等等。在教学中揭示这些创新的内在规律,以及开展丰富多彩的探究性学习活动,可以使学生形成求实的科学态度、科学的思维方式,掌握科学发现的方法,为从事创新活动打下坚实的基础。

4 学习历史上杰出创新人才锐意创新精神,培养学生与时俱进的创新品质

创新作为高层次的智力活动,需要人全身心的投入,需要有与之相适应的精神素质、思想道德素质和身体素质。历史上杰出创新人物不仅以其创新成果传世,而且,他们身上体现出来的高尚的情操、博大的胸怀、百折不回的创新品质,也值得后人景仰。

5 历史教学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

第4篇:科技创新的辩论范文

[关键词]工程型人才 技能 创新 模式

[作者简介]田兆富(1969- ),男,山东淄博人,山东理工大学建筑工程学院党总支副书记,副教授,硕士,研究方向为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山东 淄博 255091)

[中图分类号]G64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3985(2012)32-0115-02

随着我国经济的快速增长,市场经济体制的不断完善,高等工程教育与国民经济发展需要之间的矛盾更加激烈。在当前高校毕业生就业形势日趋严峻的情况下,用人单位对毕业生的动手能力、实践经验等提出了更加具体的要求。科学技术高速发展,世界各国国力竞争日趋激烈,在国际经济发展与竞争的环境中,高素质工程技术人才的培养成为高校急需解决的重要课题。

一、工程型人才培养模式的基本内容

工程型人才培养模式是指建立一个完整的能力培养体系,通过对学生的综合培养,使学生热爱本专业,了解行业背景、专业最新前沿技术,具有扎实的专业基础知识,广博的专业视角,吃苦耐劳的敬业精神,较强的动手能力和创新能力。学生毕业后能在极短的时间内适应工作环境,在生产一线顶岗工作,具备从事复杂系统的生产、制造、设计、应用、管理等方面的综合能力,具有良好的心理素质、健全的人格和较强的敬业精神。

二、工程型人才培养模式的构建

1.工程意识的建立。主要是对学生进行专业认知教育,使学生了解专业知识的基本框架、与专业知识相关的行业背景,增加学生的感性认识,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一是日常教学与思想灌输密切结合。由于科学技术的迅猛发展,各学科的发展也步入了快车道,工程型人才应该是专业化和多元化相结合。围绕这一培养目标,学校应在学生入学初期,开设学科导论课,引导学生了解专业知识,激发学习兴趣;开设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课,帮助大学生确立毕业时的目标,合理制订学习计划;通过主题班会、演讲比赛等形式,向学生灌输专业思想,建立专业工程意识。二是加强引导,培养专业兴趣。在低年级,开展“学习与成才”讨论及辩论会,端正学生的学习态度;开设基础讲座,帮助学生了解专业结构和框架;举行专业知识讲座,帮助学生洞悉专业前沿知识和发展前景;组织学生参观专业实验室、到企业进行认知实习,提高学生的感性认识和学习的积极性。

2.基础实践能力的培养。通过对学生进行工程基本技能的基础训练,使学生掌握基本工艺知识,提高工程实践能力,形成工程素质。一是优化人才培养方案。根据人才培养方案,以培养学生的工程实践能力为重点,坚持开放办学,服务区域经济,适应经济社会需求。根据课程教学的特点和教学目的,强化学生实践与创新能力培养,提炼和突出各专业特色,培养基础厚、能力强、素质高,具有创新精神的应用型高级专门人才。人才培养方案的制订要以服务区域经济、适应社会发展需求为目标,突出学生实践与创新能力培养。培养方案按公共基础平台、学科(专业)基础平台、专业教学平台三级教学平台组织教学。在制订专业培养方案前,要对毕业生、用人单位、社会需求进行深入调研,切实弄清企业的需求、现代生产技术的发展状况,明确本专业的毕业生未来从事的工作岗位及岗位群、要胜任这些岗位所需要的知识结构和能力结构。同时吸纳行业的高级技术人员参与,使专业方案更加贴近行业对知识、能力、素质的要求。二是创新人才培养体系。构建知识、能力、素质三位一体的人才培养体系,与行业高级技术管理人员共同制订专业培养方案,在专业方向模块中预留4~6学分的学科前沿课程,与企业共建专业方向,既强调专业的知识结构又重视行业方向转变和产品更新换代的复合知识结构,既强调面向行业的专业能力培养又重视人文精神、科学素质、创新能力和可持续发展能力等综合能力的培养,专业培养内容与企业要求的贴近度更高。

3.综合实践能力的培养。第一,完善校内实践教学环节。一是吸收部分优秀学生参与教师科研课题的研究工作。教师的科研课题都是研究当前学科前沿技术的问题,学生参与教师的科研课题,等同于让学生进行科技创新锻炼,对提高学生的科技创新能力具有巨大的促进作用,增强了学生对科研的浓厚兴趣,又使学生体会到科研的艰辛,提高了综合素质。二是指导学生积极申报大学生创新项目、各类研究课题,并在实验室自主进行课题研究,以促进学生深入学习专业理论,开阔视野,认识到自身的创造潜力,这会潜移默化地影响到他们今后的学习和科研生涯,为培养科技创新人才奠定了基础。三是实践教学要从生产实际出发,对学生进行真刀真枪的训练。在实训室中要让学生多干。要与企业建立密切的合作关系,跟踪现代技术的发展,广泛采用现代教育技术手段进行实践教学,从现代化、规范化的要求出发,在实践教学中加强培养学生现代行业意识。

第二,强化校外实践教学环节。一是完善认知实习环节,定期组织学生到企业岗位一线、工程一线实习,延长学生实践时间并加大考核力度,使学生在学习期间受到行业实际环境的熏陶,并对行业的发展前景有所了解。二是加强与企业的技术协作与联合研发。企业的科技人员对原材料性能、生产流程、设备运行等情况较熟悉,又是新产品研制开发的主力军。教师对基础理论有较深较全面的掌握,并有自己的理论科研成果。学校应根据企业所提供的市场信息及生产存在的问题、研发中的瓶颈与企业积极联合,集中智力优势,开展技术攻关,帮助企业解决技术难题,提高企业的经济效益,并将新产品研制开发过程中的最新科技成就传输给学生,使他们了解相关行业的最新发展动向,市场的需求热点,把专业与生产、市场联系起来,激发专业学习兴趣。把实践教学课堂置于生产企业或科研单位中进行,可将抽象概念与具体实物统一起来,给学生一个从感官到直观的认识,激发专业学习兴趣,从而密切生产、科研与教学之间的关系。

第三,充分利用科技竞赛载体。一是不断规范大学生科技创新立项制度。通过制定相关政策,引导大学生开展科技创新活动,通过对大学生科技创新研究的训练,使大学生的动手能力和科技创新能力不断提高。二是加强大学生竞赛的组织管理。大学生科技竞赛活动能极大地调动大学生科技创新的积极性,提高大学生科技创新能力,要把握好大学生科技竞赛活动这个抓手,增强学生适应社会需要的能力。三是强化大学生科技创新立项制度。为提高大学生动手能力和科技创新能力,可以通过以学生为主和以教师为主的科研课题立项制度,强化大学生科技创新能力培养,促进学生科技创新能力的提高。

第四,结合工程实际做毕业设计。结合工程实际,学生真刀真枪做毕业设计,可以极大提高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有利于提高学生的科技创新能力。

三、创新人才培养模式,提高学生创新能力

1.积极探索行业融入型人才培养模式。围绕培养应用型人才的目标定位,广泛细致地进行行业调研,深入研究就业环境和行业导向,根据专业和行业背景,邀请行业人员参与专业培养方案的修订,增设部分专业课程,设计并安排更多到行业才能完成的教学实践环节,使教学更加贴近实际,符合行业发展需要。

2.“订单式培养”模式。学校按照企业对人才质量与数量的要求与企业合作共同培养学生,学生毕业后直接输送到企业。在专业培养计划学分不变的情况下,学校与用人单位联合修订教学培养计划,设置相关专业课程和实践环节。教学模式采用“2+1+1”的合作办学机制,学生第一、二学年在学校上课,完成基础课、专业基础课的学习任务,并由合作企业的专家强化动手能力培养,教学以学校师资为主。第三学年学生分方向,以合作企业师资为主,学生修完本科教学大纲所要求的理论课程。第四学年开始,学生在合作企业实训基地内按照企业的人才需求规格进行实战实训,同时完成毕业论文或设计任务。合作企业负责接收合格毕业生到企业工作。学生毕业时既达到了普通本科专业的毕业资格,也能适应用人单位的技术和管理要求。

3.积极参加主题实践活动。一是参与科技竞赛。学生科技竞赛是培养和提高学生创新实践能力的有效载体和重要途径。一方面,通过组织全体同学参加以专业技能比武为载体的技能比赛,让全体同学在参与中提高动手能力;另一方面,选拔出动手能力强、成绩突出的同学,重点培养,代表学校参加省级以上的各类专业技能竞赛,以赛促练、以练促学、赛练结合,从而提高理论联系实际的能力和实际操作能力。二是参与社会实践。要组织学生广泛参加社会实践活动,通过参与导师项目、走进企业顶岗实习等形式,增强学生科技创新的实效性和服务社会的能力。通过撰写社会实践调查报告、制作模型、成果展示、解决实际问题等形式,加强理论联系实际的能力,在实践的同时巩固专业知识,开阔视野。

4.努力完善机械工程类CDIO培养模式。在机械工程类专业的实训中,建立多层次多目标、面向实际生产的工程实训平台,教学过程全部采用多媒体课件,并利用教具、挂图、模型、录像、现场实物等,提高学生对教学内容的认识。采用面向制造工艺及项目驱动模块化教学的实训方法,学习高端数字化设计制造的相关课程及数控机床操作,使学生能熟练利用高端CAD/CAM/CAE/PLM软件进行数控编程、操作数控机床,设计出项目对应的机电设备并制作出产品,培养出能够从事机械设计制造、研究开发、设备维护和运行管理的复合型高级工程专门人才。

5.积极推进“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计划”。学生学习分为校内学习和企业学习两个阶段,采用“3+1”模式,即在校学习3年,在企业学习实践和毕业设计累计1年,创建高校和行业联合培养人才的新机制,加强工程实践教育,使学生在很短的时间内,牢固树立产品制造的系统工程意识和质量意识,做到“学中做、做中学”,提高动手操作能力,培养适应行业企业需要的工程人才。

6.设置创新实验班,培养具有创新精神的高素质拔尖人才。实验班要秉承“育人为本,理论为基、应用为重、创新为魂”的人才培养理念,贯彻“加强基础、拓宽口径、提倡个性、重在创新”的教学改革思路。低年级学生实施通识教育,旨在拓宽基础,加强基本理论和基本技能,培养科学的研究方法和思维方法;高年级学生在导师下,制订个性化的专业培养方案,进行专业教育,旨在强化专业理论、专业技能和学术研究能力训练。学校要组织实验班学生积极参加各类竞赛活动实践与创新活动,使学生在校期间完成规定的创新学分。

[参考文献]

[1]李锦春.论学生工程实践能力培养体系的构建[J].江苏工业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7(12).

[2]王洪忠,杜瑞成.实习基地建设与大学生综合素质关系探讨[J].山东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4(1).

[3]赵婷婷,雷庆.课程综合化:中国高等工程教育改革亟待解决的问题[J].高等工程教育研究,2005(2).

[4]黄金林,魏双燕,郭春光.高等工程教育应用型人才培养探讨——高等工程教育的历史沿革、发展状况和存在问题[J].长春工程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3(3).

[5]陈玉,裴九芳.论机械类学生工程实践能力培养体系的构建[J].科技信息 2011(3).

第5篇:科技创新的辩论范文

【关键词】高校;学风建设;“六位一体”学风建设模式

学风是一所大学的灵魂,是高校生存与发展的重要保证。优良的学风是高校治学精神、治学态度、治学成果的综合体现,更是促进学生成长成才的可靠保证。因此,如何加强学风建设,促进大学生成长成才,是高校所有教育工作者共同面对的严峻课题。笔者结合自身的工作经历和实绩,认为高校要加强学风建设,必须建立“全员育人”的工作理念,积极构建“制度保学风、教育塑学风、管理督学风、科研促学风、活动带学风、榜样树学风”六位一体的学风建设模式。

1.高校学风建设中存在的主要问题

1.1 学生方面的问题

(1)学习目的不明确。有些学生进入大学后,错误地认为考进大学就已经实现了自己的奋斗目标,没有认识到进入大学只是人生的一个新起点,是增长知识、提升能力、全面发展的重要阶段,丧失了学习的动力。有些学生由于习惯了父母和老师为自己规划人生,进入大学后明显不知所措,缺乏规划,学习目的不明确。从而这些学生进入大学后思想开始松懈,学习缺乏主动性,态度不端正,[1]不能够正确地认知学习的目的和意义。

(2)学习积极性不高。有些学生由于高考成绩限制了对所报学校与所学专业的选择自由,进入了自己不满意、不了解或不喜欢的专业或学校,对学校或专业产生抵触情绪,对学习不感兴趣,存在厌学心理。有些是存在放任自己的心态,明明心里想学,思想上却放松对自己的要求。有些学生意志力薄弱,受寝室、班级等周围环境影响较大。比如寝室或者班级整体的学习风气不好,自身也受其影响慢慢开始厌学。还有些学生是进入大学后不能及时掌握大学的学习方法,导致考试成绩下降,产生消极、自卑心理,造成厌学。

(3)学习纪律松散。有些学生不能正确处理学习和课余生活的关系,花大量的时间用于上网、交友、看小说等,甚至占用上课时间,课堂纪律松弛、上课迟到、旷课等违纪现象屡见不鲜。而这又造成了恶性循环,由于自己平时的不努力,考试时又依靠作弊手段获得及格。甚至一些表现较好的学生,也为了取得优异的成绩而作弊。这些歪风邪气严重影响和破坏了校园整体的学习风气。

(4)专业归属感缺失。有些学生对自己的专业现状和就业方向不了解,或者存在“所学的知识对今后的工作没有多大作用”的错误认识,使他们却对自己所学专业没有较清晰的认识,或者对所学专业没有信心和成就感,导致学生对所学专业没有建立起良好的归属感,出现厌学等消极情绪,使学生不安心学习,成绩不理想。

(5)学习方法不正确。有些学生在进入大学以后,不能根据大学的学习特点及时地调整自己的学习方法,将原有的以督促为主、被动型的学习方式转变为以自觉为主、主动型的学习方式上来,导致自己逐渐放松对自己的要求,学习的主动性、自觉性逐渐弱化。

1.2 学校方面的问题

(1)认知不到位。虽然有些高校也在强调学风建设,但是认识上却存在偏差,往往认为学风就是学生的学习风气,学风就是学生工作的事。这种认识显然是不合理的。首先,学风的主体虽然是学生,但是学风建设不仅仅是要明确学生的学习目的,提高学生学习的主动性、积极性和创造性,还要提高教师教书育人、言传身教的本领。因此,学风不仅是学生的问题, 还包括教师的教风。其次,学风建设虽然离不开学生工作队伍的教育和管理,但仅仅依靠学生工作者是不够的,脱离了教师的专业教育、课堂管理、教学实践等环节,学风建设无法实施。

(2)教学过程存在薄弱环节。主要有以下三个方面:一是教师教学态度不认真。教师的首要任务是教书育人,一些教师缺乏职业责任感和道德责任感,对教学的重视程度不够,备课、上课不够认真,缺少积极性,存在应付差事的现象。二是教学内容和方式落后。一些教师在讲课的过程中,不能够将本专业的前沿信息及时传递给学生,只是照本宣科,缺乏自己的思考、认识和提炼,使得教学内容陈旧,课堂枯燥无味。个别教师仍采用灌输式教学方法,和学生缺乏互动交流,不能很好地引导学生进行思考和探求,影响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三是教学的实践性环节太少。很多课程在设置上只重视学生学什么,而忽视了学生怎么学。在具体的教学过程中,往往是教师讲得很多,学生只是被动的接受,自主实践的较少。即使安排有相关的实践课程,多数流于形式,不能真正激发学生主动探求知识的兴趣。

2.高校“六位一体”学风建设模式

2.1 完善制度建设,以制度保学风

(1)推行本科生导师制。本科生导师制最早源于14世纪英国的牛津大学,是牛津大学津津乐道和引以为傲的标志之一。[2]本科生导师制能够有效搭建教师和学生之间交流和学习的桥梁,导师通过学习指导、专业思想教育、科研带动等多个方面的指导,引导学生努力学习专业知识,逐步提升专业技能,积极参与创新实验,使学生在学业、实践能力、创新能力等方面都能取得长足的进步和较大的提升。比如,导师可以开展关于大学学习、专业现状和发展前景、职业认知、科技创新等方面的讲座,增强学生对专业的认知与热爱。导师也可以通过指导大学科技创新实验项目、组织学生加入教师科研项目、建立科研兴趣小组等,提高学生参与科技创新的积极性。导师还可以通过定期的思想交流,了解学生的学习情况,通过专业知识讲解、学习方法传授等,提高学生学习的效果。

(2)完善教师教学效果考核制度。教师教学效果考核制度应当是一套系统的制度,应当涵盖教学培训、教学评价、教学督导、年度考核等内容。首先,前期应当对新教师进行教学能力、教风教态、教师职责等方面的培训,可以开展讲座、教学观摩、集体备课、试讲等活动,使新教师能够树立正确的教学态度,掌握基本的教学方法。其次,要定期开展教学评价,可以通过教学竞赛、学生评价等,找出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存在的问题。第三,组织专家组定期听课,及时掌握教师的教学情况,并提出合理意见。第四,开展年度考核,考核可以每半年进行一次,由学生考核、专家考核、组织考核三部分组成,重点是加大学生考核评价的权重。学校还应设立教学奖,重奖教学质量高的优秀教师,真正使教师认真教学、学生认真求学,从而推动教学的良性循环。

2.2 强化思想教育,以教育塑学风

要结合不同专业、不同年级学生的特点和需求,开展分类教育和引导。针对一年级学生,应重点开展专业思想教育。由于部分学生所学专业并非自己的第一专业,存在着对专业不感兴趣、学习兴趣不浓等问题,应当从爱校教育、职业认知教育、大学认知与角色转化教育、学籍管理教育、学业规划教育等不同层面开展讲座,还可以安排优秀学生结合自身发展经历,开展座谈会、优秀事迹报告会等活动,通过言传身教,激发一年级学生学习的动力,提升学生的专业归属感。

针对二年级学生,重点开展学业规划和职业生涯规划教育。二年级是学生进行学业和职业规划的关键时期,可以通过开展经验交流会、讲座、竞赛活动等,强化学生的学业规划和职业生涯规划教育。

针对三年级学生,重点开展考研和科技创新教育。针对考研教育,可以开展专题讲座、辩论赛等,强化学生的考研意识。针对科技创新教育,可以采取“一点带面”的教育模式,即先鼓励一部分优秀学生加入教师科研项目或者参与大学生科技创新实验,用这些学生的优秀事迹或科研成果带动更多的学生加入到科技创新当中。

针对四年级学生,开展就业观、成才观教育。主要进行就业意识和能力提升方面的教育,可以开展就业创业论坛、就业培训等活动,帮助四年级学生转变就业观念,准确定位自己,提升就业能力。

2.3 严抓日常管理,以管理督学风

主要加强课堂、宿舍、班级等三个重点环境的建设。一是建立课堂考勤、预警等制度,对迟到、早退、旷课的学生及时教育处理,并建立与学生家长有效联系,做到学院、辅导员、家长三方齐抓共管的良好局面。二是积极推进学风建设进公寓,培育健康向上的寝室文化。强化宿舍管理制度,发挥优秀宿舍和党员、入党积极分子、学生干部的典型示范作用,以争创“文明宿舍”为载体,促进学生宿舍形成优良学风。三是强化班风建设,以班风创学风。要以特色主题班会为教育载体和管理手段,积极组织各班级开展内容丰富、意义深刻的主题活动,促进班级优良学风的形成。

2.4 加大创新力度,以科研促学风

学生科技创新能力的培养不是一蹴而就的,必须要让学生对科技创新建立长期的兴趣。可以采取“低年级学生加入高年级学生科研课题、高年级学生加入教师科研课题”的循序渐进的培养模式,使学生从不懂科研向热爱科研逐步过渡。由于低年级学生对专业知识未涉及或涉及的较少,从事科技创新的技能还不完善,让学生进行独立的实验是不可行,引导学生加入高年级学生的科研课题,通过高年级学生的指导和教授,帮助学生建立对科技创新的兴趣和初步认识,让学生掌握基本的实验技能和仪器操作,为今后半独立和独立进行实验打下坚实的基础。高年级学生已掌握了基本的专业知识和专业技能,让学生加入教师的科研课题,一方面加深学生对科技创新的认识,为自己进行科技创新提供思路,另一方面进一步提升学生的科研能力和水平,强化学生动手操作能力。

2.5 突出载体建设,以活动带学风

校园文化氛围是高校自身发展的软环境,对学生的成长成才有着潜移默化的影响。因此,要根据学生特点和专业特色,在学风建设中开展一些学生喜闻乐见的科技文化活动。可以组织学生开展文化节、科技竞赛、学习竞赛等活动,激发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鼓励学生走出校园,参与社会调查、志愿服务等社会实践活动,培养创新精神,提升实践能力,促进全面发展,营造积极向上、健康有益的成才氛围,促进学风建设的良性发展。

2.6 培养骨干队伍,以榜样树学风

(1)以学生党建工作为龙头,加强学生骨干培养。要提高学生党员的党员意识,可以根据需要设置若干功能党小组,加强党员的学习和实践,提高党员发挥先锋模范作用的能力。推行党员积分制,即根据需要,为党员从政治思想、学习帮扶、考研就业、科技创新、行政助理、寝室文明、帮贫扶困等七大类型中设置舆情信息岗、学习帮扶岗、考研就业帮扶岗、科技创新岗、行政助理岗、文明寝室岗、帮贫扶困岗等岗位,每个学生党员必须通过完成岗位工作,获得相应积分,来发挥党员的示范作用、服务作用等,从而增强党员意识,强化党员的教育和管理。

(2)以评先选优为引领,树立先进典型。要通过各类奖学金评定、优秀学生评选等激励机制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引导良好学风形成。并通过广播、校报、校园网及召开班会、表彰大会、优秀事迹报告会等多种形式,广泛报道和宣传学生中的突出典型,及时总结推广好的做法,树立学习榜样,鼓励学生奋发成才,在学生中形成“比、学、赶、帮、超”的良好的学习氛围,激励学生共同进步。

3.结语

学风建设工作应当是一项长期、系统的工作,需要全体教育工作者时刻以高度的责任感和使命感投入其中,始终以学生成长、成才为宗旨,积极探索学风建设的新思想、新途径、新方法,不断总结学风建设的新成果、新经验,充分调动学生作为学风建设主体的积极性,引导学生从规范走向自觉,从“要我学”走向“我要学”,形成“争当先进 勇做表率“的良好学风,促进学生全面发展,培养学生成长成才。

参考文献:

第6篇:科技创新的辩论范文

    企业科技文化是企业文化体系中的职能子文化,它主要用于指导和规范企业中的科技人员行为,并为科技人员共同遵守和奉行的文化观念和文化形式。企业科技文化是科技文化与经济文化的交汇。从科技文化角度而言,它反映了科学研究的真理、知识探索与创造属性,即社会的科技精神、科技意识、科技伦理道德观等;而从经济文化角度而言,它反映了企业的经济属性,即企业的经济目标、经济价值观及经济伦理等。

    1文化维度理论

    对于文化维度的认识,美国人类学家克拉克与斯乔贝克(Kluckhohn&Strodtbeck,1961)在其《价值取向的变奏》一文中,提出了六大价值取向,用于描绘文化群体的文化轮廓图,分别为:对人性的看法———善和恶;人们对自身与外部自然环境的看法———人是自然的主人或人与自然和谐并受制于自然;人们对自身与他人之间关系的看法———个体主义与集体主义;人们对活动的导向———重视做事或重视存在;人们的空间观念———隐秘或公共;人们的时间观念———一个时间做一件事或同时做多件事。该理论开创了人们对价值观的二元对立区分认识方法。沿袭克拉克与斯乔贝克的文化维度理论,许多学者提出了新的认识企业文化的文化维度分类,如戴尔特,施罗德和莫里埃尔(Detert,Schroeder&Mauriel,2000)提出了关于企业文化的8个维度:①组织中遵从的基本理念;②对时间和时机性质的理解;③激励;④稳定与变化;⑤以工作任务或员工为核心;⑥独立工作与合作;⑦控制、协调与责任;⑧关注内部或外部[1]。罗宾斯(Robbins)和卡尔特(Coulter)在企业文化分类上提出了文化七维观:①创新和甘冒风险———表示企业鼓励员工进行创新和甘冒风险的程度;②注意细节———表示企业希望员工精细、注重细微处的程度;③以结果为中心———表示管理人员对员工的放手程度,即管理人员注重结果而不管取得其结果的方法和过程的程度;④以人为本———表示管理层在决策时考虑决策实施的结果对企业员工的影响的程度;⑤以团队为中心———表示企业活动围绕团队来安排而不是围绕个人来安排的程度;⑥进攻性———表示企业员工进攻、竞争而不是随遇而安的程度;⑦求稳———表示企业行动注重保持现状而非发展的程度[2]。我国学者李晶、卫则围绕企业内部创业型文化,提出了五个维度:①支持创新的态度。②时间倾向,对内部创业的评估周期和创新方向是着眼于长期利益还是短期利益。③人本倾向。④合作协调,即企业采用个人主义倾向还是集体主义倾向,个人主义倾向文化中,创新是以个人主义和英雄主义为基础,鼓励个人冒险精神;集体主义倾向文化中,创新是以团体工作为基础。⑤开放式协调[3]。

    2企业科技文化的维度结构

    企业文化对科技活动目标、作用等基本问题的认识,也是一个多维度的体系。结合企业的文化维度和科技活动创新型文化内核的要求,企业科技文化维度可包括如下方面:

    2.1市场倾向———以市场为中心与以技术为中心市场倾向描述企业对科技活动基本功能的认识,以市场为中心强调企业科技活动基本目的和归宿在于满足客户和市场需求;以科技为中心则强调企业科技活动目的和归宿在于增加社会的科技文明。

    2.2时间倾向———长期利益导向与短期利益导向时间倾向描绘企业对科技决策与科技绩效的判断依据是以未来长期利益为评价标准还是以短期利益作为判断标准。长期利益导向以未来长期战略和经济利益作为科技决策与绩效评价的依据,而短期利益导向则以当前科技活动对企业利润的影响作为科技决策与绩效评价的依据。

    2.3人本倾向———以人为中心与以物为中心人本倾向描述企业与科技人员的关系。以人为中心强调企业关注的核心和焦点是科技人员的价值,以物为中心则认为科技人员是实现任务的手段。

    2.4风险态度———鼓励冒险与惧怕冒险风险态度描述企业在对待科技活动产生的科技、财务、市场等风险和威胁时的容忍程度。鼓励冒险,对风险容忍程度高,大胆倡导创新来追求科技活动不确定性收益;惧怕冒险,对风险容忍程度低,强调通过秩序来保证科技活动的稳定收益。

    2.5合作协调———个人主义与集体主义合作协调描述企业组织科技活动方式及成就导向。集体主义强调科技工作以团队合作为基本组织形式,注重科技人员对科研团队的归属感,以团体共同利益、荣誉作为成就取向。个人主义强调以科技工作者个人作为基本组织形式,以个人英雄主义作为成就取向。

    3现代企业科技文化维度的选择现代企业科技文化在取向上需选择推动创新的文化内容,表现为:

    3.1以市场为中心企业科技文化价值观不同于科研机构、大学等公益性研究机构的价值观,企业对科技活动目的基本认知应立足于不断满足顾客和市场的需要。科技人员创新构思的形式、科技项目的设计、研究方案及技术路线的设计均需以市场需求和企业内部业务发展作为基本的判断标准。它是基于企业家动机而非科学家动机的科技创新价值观。3M公司曾被誉为世界上最具创新活力的公司之一,其创新文化的基本特征之一,就是以市场、顾客需求为前提,创新围绕着对市场的回应与考察。许多学者对创新型文化的研究均表明,对市场和外部环境反应速度或敏感性是提高企业创造力的规范之一(CharlesO’Reilly、Enrique、Claver、Schneider等)。对市场和外部环境的敏感性表现为:①将顾客和市场需求作为技术创新思想的源泉,研发项目的设计和立项着眼于用户需求;②科技研发和创新全过程中的充分授权,最低限度地降低科研部门中的官僚作风;③迅速决策和创新实施的快速度、短周期。

    3.2长期利益向导企业科技文化应着眼于保证和促进企业持续发展,以长期利益为导向,而不能受短期利益的驱动。长期利益导向表现为多个方面:①企业追求持续进步。企业在技术能力培育过程中,往往存在着“核心刚性”的现象,即原来的核心能力制约和阻碍新的核心能力的培养,无法形成适合市场变化的核心能力更新。企业长期利益导向,就是要克服“核心刚性”,追求持续的进步和更新,形成与市场发展动态适应的技术能力;②企业以未来战略和经济利益作为决策和科技绩效的判断依据。在科技决策和科技绩效评价中要引入战略利益考量,如着眼于建立技术壁垒、形成技术标准或扩大员工安全、健康福利、降低环境污染与伤害。

    3.3以人为中心杰恩?川迪斯认为只有那些具有社区意识、鼓励用户忠诚和注重细节的实验室才可能拥有关心用户、而且愿意为实验室做出贡献的成员[4]。科技人员是企业技术竞争力的核心要素,企业的科技创新完全依赖于科技人员自身的创新能力与创新积极性。由此决定了企业科技文化的定位应着眼于人员,而不是工作本身。只有通过对科技人员的能力培养和满足其需求的积极性提升,才能保证科技工作的质量与效果。以人为中心的科技文化,要求重视科技人员的作用,尊重科技人员的价值和需求;知人善任,充分发挥科技人员的工作能力与特长,将科技人员安排至适合的岗位上;培育人才、积极对科技人员进行人力资本投资,提高科技人员的科研能力。

第7篇:科技创新的辩论范文

1语言交流艺术课程介绍

语言交流艺术课程是我校一门旨在提高学生沟通能力的基础课程。主要安排在高职一年级第二学期授课,现涉及我校护理、助产、药学、视光、口腔技术等多个专业。我校是一所卫生类高职院校,以培养具有国际竞争力、高素质、技能型的医药高等职业技术人才为主。无论是护理工作还是医药营销等工作都是一项与人打交道的工作,在复杂的人际关系中,人际关系的好坏直接影响工作质量。因此作为一名新时代的高职学生除了掌握专业技能更应该能灵活运用语言交流技术,以期日后踏上社会后能更好地适应岗位。本着这一宗旨,本课程除讲授课程外,为学生安排了课堂实践课程,鼓励学生开口讲,组织学生自我介绍、场景问答、公开演讲、分组辩论等。希望能帮助学生在公众面前树立自信心,提高语言沟通水平,促进相互交流,同时在“切磋、琢磨”中培养新时代大学生应有的创新思维。同志指出:“科技创新,关键在人才。杰出科学家和科学技术人才群体,是国家科技事业发展的决定性因素。由此可见,促进个体创造性能量的释放、对学生创新意识和创新思维能力的培养已成为全社会关注的焦点问题。何所谓创新思维?其基本含义为:在已有的经验和感性认识、理性认识以及新获取信息的基础上,统摄各种智力因素与非智力因素,利用大脑有意识的悟性思维能力,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通过思维的敏捷转换和灵活选择,突破和重新建构已有的知识、经验和新获取的信息,以具有超前性和预测能力的新的认知模式把握事物发展的内在本质及规律,并进一步提出具有独特见解的具有主动性和独特性的复杂的思维过程。尽管某些脑功能遗传因素也为创新思维的发生发展奠定了优劣不同的基础,但总的来说,个体的创新思维是通过后天的社会实践、日常的思维训练,才逐步形成的。要有创新思维就要有创新教育作为基础。创新教育是以培养创新精神、创新人格,亦即开发个体自身潜能、提高个体全面素质为目的的教育。创新教育就要求教师采用多样化的教学手段,不断引导、启发学生的思维。

2授课方法与效果

在语言交流艺术授课过程中,教师采用情景教学法,案例教学法等多种教学方法来调动课堂气氛,倡导民主讨论,培养学生各类创新思维。

2.1情景教学法

情境教学法主要将语言交流能力的训练和学生习后工作环境实际要求相结合,从而引导学生的主体性、教育性、实践性,使学生得到全方面的培养,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所谓“情景教学”法在语言交流艺术课程中的运用,实际是指在教学过程中,针埘各种不同专业不同工作场景,联系生活实际,联系学生基础知识,教师有目的地引入或创设学生在实际生活和今后丁作中将会遇到或可能会遇到的场景,进行交流的“仿真”训练,以促使学牛南“被动交流”向“主动交流”转变的一种教学方法。根据教学实践,情景教学法在课堂中取得了良好的教学效果,尤其是在提高学生联想思维、想象思维方面。如:在课堂中,我们通过假设病人人院的场景,表演护士向病人做好介绍工作。同学们边看表演,边想介绍时需要注意的事项,有同学提出介绍时护士可以说自己的全名,然后说自己的呢称,这样容易称呼也拉近了病人和护:L之间的关系。这一提议受到了同学们的一致称赞。“情景教学”对培养学生情感,启迪思维,发挥想象力,开发智力等方面确有独到之处。在语言交流艺术课堂引入辩论是一种很好的模拟社会活动的情景创设方式。在辩论中双方需各持己见,仿佛置身于实际场景,训练学生准确、恰当使用语言的能力,更能培养学生表达观点的逆向思维能力、集中思维能力等。如:在论辩“是否应该推行安乐死合法化”的辩题时,同学们展开了激烈的论战。正方认为:安乐死是一种解脱方式,能减少病痛折磨。有些不治之症不虚该耗费精力和财力。但反方认为安乐死合法的标准很难规定,如果病人意识不清,家属是否会利用安乐死来逃避应付的责任呢?或者,病人如拥有房产等资产,子女是否会借安乐死的名义获得不正当利益?反方还认为:人与病魔作斗争本来就是一种崇高人格精神体现。

2.2案例教学法

案例教学是一种动态的、开放的教学方式。其着眼点在于培育提高学生创造性使用原理、原则、方法去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即学会收集各方面的资料和信息,学会对已有的资料作多方面的分析,促使思维的不断深化,在力图对一个现实问题寻找多种解答的过程中,形成创新思维。语言交流艺术课案例教学中的案例,描述的是一些交流的境,没有答案,只有事实;案例讨论的结果,也没有绝对的对与错;目的就是让学生置身于社会的角色中,根据材料所提供的情况,做出自己的决定;且案例教学多采用讨论法,能为学生提供一个良好的宽松的创造环境,学生有较多的展现自己的机会,自由度大。如:演讲训练中,给学生阅读材料,学生看问题角度不同会得出全然不同的演讲主题,而通过课堂演讲形式,学生之间互相听讲,互相点评,加由老师总结,形成了思想的交流,相互促进。又如:在让学生观摩《2001年国际大专辩论赛武汉大学对香港大学辩论赛》(辩题为:经济发展与环境保护是否可能并行)视频后,请同学分析香港大学队战败原因,同学们通过思考得出了多个不同的结论。有同学指出反方准备不够充分,思维缺少逻辑性。有同学指出反方辩手理论演说过多事实依据,不够形象,缺乏吸引力。有同学指出正方二辩辩词中语气词太多,抒情性强,说服力不够,辩驳气势不足等等。这些结论的得出能看出案例教学在培养学生发散思维能力、类比思维能力等创新思维方面有较强优势。

3调查结果与课程建设方向

语言交流艺术课程是我校一门新兴的课程而创新思维的培养是个长期的综合的培养过程。针对这一课程的建设方向,我们聆听了相关专家的指导意见,并对学生进行了问卷调查。

3.1访谈调查

我们主要安排对上海新华医院带教老师的访谈。访谈主要内容如下:①作为带教老师,您认为现在学生最缺乏的能力是什么?院方:学生的交流沟通能力不够。在与病患、带教老师、同事的交流方面都存在问题。学生刚人社会常常不知道要说什么,或者怎么说。让她们去问病人病史,她们常把病人所说的记下来,结果发现根本没问到点子上。提问时引导性、目的性不强。②您认为现在的学生是否缺乏创新能力?具体表现在那些方面?院方:非常缺乏,比如只会按带教老师说的去做,而不知道变通。学习能力、应变能力差,说一步做一步。而且往往遇到突发事件,解决问题的能力不够。③对于我们的课程,您有什么更好的意见或建议?院方:我觉得这门课程开设得很有必要。特别是你提到的教学方法,我们医院职业培训当中也采用了。比如情景教学,我们在2010年《护理杂志》上也发表过论文《传统教学结合情景分析法对学生综合能力的影响》。案例教学我们也用,如会给学生一系列差错案例,让大家讨论分析。对于课程建议,我希望加强校企合作,多搜集临床或实践中的案例,这样能更快提高学生的职业综合能力。

3.2问卷调查

第8篇:科技创新的辩论范文

关键词:农学专业人才培养 就业 专业改革

一、华南农业大学农学专业人才培养模式现状

1.学校农学专业概述

农学专业是华南农业大学最早设立的专业之一。在近百年的办学过程中,专业实力不断提高,其中作物遗传育种学科和生态学科被列为学校“211”工程重点建设学科。作物遗传育种学科被评为国家重点学科,该专业被教育部批准为国家特色专业,2012年成为广东省的重点专业。

2.农学专业教学模式分析

2001年,华南农业大学农学院院长张桂权教授提出,要结合当下农学专业人才培养需求趋势,为农学专业设立更为细致的方向,在专业下设立了三个方向,即农业信息技术方向、农产品标准化与贸易方向、农业生物技术方向。每个方向的培养方案各具特色,同时实施教师队伍的培养提高、教学方法的改革等措施。

在各个专业方向课程的安排上,有五分之二的课程相同,涉及通识课及专业课,即农学专业要求每一位学生具有扎实的农学基础理论知识,专业上总体呈现大同小异的特点。

在技能方面,农学专业注重培养学生进行田间试验和统计分析、进行作物高产栽培、培育作物新品种、组织农业生产和经营管理、农产品质量检测和农产品经营管理与国际贸易等方面的基本技能。

3.人才培养模式创新

(1)特色实践教学模式。华南农业大学农学院在课程体系中加大实践课比重,提出了实践教学体系的指导思想:充分利用社会资源办学,建立特色实践教学模式,培养高素质的创新型专业人才。

(2)导师制培养方式。华南农业大学教学相关文件规定,农学专业学生大二即启用导师制,导师负责指导学生进行试验及毕业论文,每位学生选择导师一般是先考虑本院系内老师,若是对其他院系老师的研究方向感兴趣,亦可跨系选择导师,甚至可以跨学院跨学校选择导师。

(3)设立本科生科技创新项目。科技创新项目的开展对于培养大学本科生的科研实践能力、团队意识等都有着促进作用。从华南农业大学农学院近3年的项目审批情况来看,各类科技创新项目立项已超过82项,参与人数约350人,结题率高达98%,投入金额约10万元。对比往年数据,每年参与科技创新项目的学生获得各类奖学金的人数都在递增,在专业学习、综合能力提升等各方面都有较为明显的提高。

二、农学专业毕业生近年就业情况分析

1.就业形势好转

《2008-2010年本专科专业就业状况》数据资料显示,农学专业就业形势逐年好转。据有关媒体报道,近两年广东省应届大学生就业率高达95%,农学类本科生就业率超过95%。

经统计,华南农业大学农学专业就业率在2008年至2012年逐年提高,近两年排在同类专业的前列,2011年农学院三个不同方向的农学专业就业率达到100%。除此以外,2012年农学专业有5名本科毕业生因获国家留学基金委“优秀本科生国际交流项目”的资助而出国深造。

2.就业流向多样

调查显示,华南农业大学农学专业毕业生在2010-2013年的就业率依次为96%、97%、97%、99%。针对农学专业毕业生就业流向进行调研分析,进入国企相关机构的所占比例连续三年维持在的10%左右,进入私营企业的比例呈增长趋势。

升学深造占农学类总人数的比例依次为8%、12.2%、31.9%、23.4%,农学类专业本科生选择升学深造的人数越来越多。调查显示:超过一半学生考研的动机是为了职业发展,考研成为农学专业本科生重要的毕业去向。

3.就业对口率低

针对华南农业大学农学院毕业生就业流向进行调研分析,近四年从事农业相关工作的毕业生所占比例依次为45.8%、57.5%、37.9%、36.7%,比例逐年下降。跨专业就业的毕业生中,30%迫于家庭压力,28.3%对农业不感兴趣。

三、农学类人才培养与供需分析

1.人才供给分析

通过对2013年毕业生进行就业跟踪问卷调查,发现华南农业大学农学专业学生在培养中存在一定的不足,具体分析如下。

农学院2013届毕业生318人,约64%的人认为影响就业的最大因素是个人实际能力,有20%的人的认为是所学的专业,接着是计算机技能、英语能力、学校社会声誉、家庭背景等。因此,学好本专业知识和提高个人的实践能力,对农学毕业生来说是就业的重要筹码。

有64%的毕业生认为求职过程中遇到最主要的问题是专业不对口或专业面太窄,24%的毕业生认为是信息严重不足。因此,多方面发展自己,增加就业技能,重视拓展就业信息,重视自己的职业规划,应该是农学院毕业生必须考虑的。

2.人才需求分析

近年来,人们逐渐意识到现代农学和过去农学有许多不同。农业院校培养出来的农学专业毕业生会使用现代信息技术、高端测试设备和仪器,从而能在先进的实验室里学习知识和技能,在现代生物技术、基因工程等技术平台上进行科学的探索和研究。

通过对吸收农学专业人才相关农业企业的问卷调查,总结各用人单位在选聘毕业生中考虑问题的星级指数,可看出,综合素质与学生专业是用人单位最看重的两个要素。所以,农学专业毕业生在农业领域就业的竞争力是最大的。

四、农学类本科人才培养建议

1.明确培养目标,开展特色培养

华南农业大学对农学专业进行整合改革后,构建了“四模块”的教学体系。因此具体制定人才培养目标时,可依循通用型教育的思路,并密切结合市场实际人才需求开展特色培养,使人才培养方案进一步优化。

根据人才市场需求,从本专业、本学校及本地区的实际情况出发,针对毕业生反映的专业面太窄这一问题,研讨出具有广泛性、具有地域特色的人才培养方案,把培养能力作为专业教学的重点,培养能在新形势下适应现代农业发展需要的实用型人才。

2.改革教学方法,提高教学质量

专业培养应该提供较多高质量的课程实践,使培养计划落到实处,使学生专业能力能够得到提高;同时学校应该提供更多的技能培训课程或学习平台,这样可以提高学生除专业技能外的其他综合能力。

农学专业人才培养模式中的“填鸭式”教学日趋严重,因此应对施教方法进行改革,引导学生积极思考。可通过设立论坛演讲答辩、讨论解析、师生自由辩论等多种形式,把学生放在教学主体地位,从而使学生的思维得到训练,提高语言表达以及分析解决问题等多种能力。

3.推动校企交流合作,增强人才培养实效性

从企业一线岗位的优秀人员中聘请、聘用一部分流动师资,这些优秀的工作人员相对于长时间待在学校“编制”内的教师有更丰富的社会实践经验,能传授给学生更贴近实际的管理、营销手段。两种师资相结合,既能保证课程理论体系的完整,又能增加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动力,使学生将来更快地适应市场的需求。

4.加强创新创业教育,鼓励毕业生自主创业

根据农学类人才的特点,利用本校本地区学科与教学优势,学校可以开展与动植物生产、电子商务及特色农产品开发等相关的特色创业培训。在国家农业创业政策、农业市场环境分析及生产技术环节上给予学生有针对性的指导,让他们为未来做好准备。

五、对其他农业院校人才培养的建议

1.创新农学人才培养模式

根据社会对农学专业人才的实际需要,华南农业大学调整了农学专业结构和课程设置,在农学专业教育改革上多次进行创新,形成了较为成功的创新型人才培养模式,把专业课程设置的横向拓宽与纵向深入统筹起来。

通过建立教学和就业实习基地,适度、适量地增设研究型课程与实践型课程,同时在教学计划中增加并强化了社会实践环节,把社会实践和教育实践纳入到人才培养方案中。

同时,华南农业大学还聘请一线企业技术和管理人员走进课堂,讲授栽培、育种等的实际情况和实践经验,帮助学生进行正确的职业设计和人生规划。

2.优化校企联合培养模式

企业及学校双方注重“校企联合培养模式”。联合培养不仅限于毕业实习,部分课程实习亦可在企业完成。首先,整个农业行业的企业为学生提供机会和平台,学生可以学以致用,提高专业技能和实践操作能力,让学生成为社会需要的人才;同时,企业也能提前发掘适合自身需要的人才,解决人才缺口问题。

3.加大科研支持力度

农学专业学生培养除了依靠专业知识教学外,科技创新项目申报也起着推动作用。一直以来,华南农业大学积极申报科技创新项目,同时鼓励学生毕业论文与教师科研课题相结合,不仅能巩固农学专业毕业生的专业知识,还有利于培养其思维能力、科研能力和创新能力,为今后走上科研道路打下良好的基础。

参考文献:

[1]刘向东,张桂权,苏雄武.基于现代农业的农学专业改革与实践――以华南农业大学农学专业为例[J].高等农业教育,2012(9).

[2]李伟,刘春燕,王维.农学专业创业型人才培养教育模式的研究与实践――以华南农业大学农学院近三年实践教学为例[J].牡丹江师范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0(6).

[3]刘圆,陈霄.近两年广东应届毕业生就业率高达95%[N].羊城晚报,2014-11-09.

[4]朱冬莲.地方农业院校农学类本科专业学生就业问题研究[D].江西农业大学,2012.

[5]刘向东,郭海滨.现代农学专业实验课整合改革研究――以华南农业大学为例[J].中国农业教育,2013(5).

第9篇:科技创新的辩论范文

【关键词】初中教育;素质教育;思想品德;创新人才

教育是立国之本、强国之路,当今社会竞争日益激烈,对于创新型人才的需求越来越多,且要求也越来越高,所以通过教育培养创新人才已势在必行。初中思品教育也要跟上时代的发展步伐,以创新来引领,不断加强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创新思维,通过理论与实践结合,让他们不但具有高的思想道德品质,而且还有创新意识和能力,成为新时代的有用之才。

一、与时俱进,发扬老师的创新精神

老师是人类灵魂的工程师,初中是人生中至关重要的阶段,老师对学生的学习和成长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面临着这个快速发展的时代,老师应该与时俱进。对于思想品德教育者来说,更应注重培养自身的创新精神,用新的知识和教学理念武装自己的头脑,并不断思考和探索新的教学方法,为培养新一代创新人才而努力。

初中思品并不是让学生死记硬背知识要点,更多的是让学生了解世界的时事,让学生更多地接触当前国际国内的大形势、大事件,培养学生心在时事、了解时事、分析时事的能力,让学生更具有时代精神,成为一个有思想有品德的现代化的人,这就要求老师在教学的过程中创新教学内容,跳出书本的局限。比如现在推行素质教育改革和新课程改革,作为思品老师,就要时刻关注国家教育政策的变动,将相关的理论和要求贯穿到实际教学过程中。在实践教学方面,也要大胆推陈出新,比如放弃传统灌输式说教的方式,更多地关注社会和时事,让学生及时了解当前国际国内的动态,从而培养学生的时代精神,取得更好的教学效果。

二、激发兴趣,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

兴趣是学习的先导,只有具有了浓厚的兴趣,才能够产生强烈的求知欲。传统的灌输式教学采用的方式,没有考虑学生不同的兴趣爱好,导致很多学生对思想品德课程缺乏兴趣,上课效果和学生的成绩都很差,在素质教育的改革下,我们应该重视学生自身兴趣的重要性,可以通过调查分析学生的兴趣点,并据此进行备课,在课堂上通过竞赛、辩论等方式进一步激发学生的兴趣,激发他们的学习热情。

比如《发现自己的潜能》的主要目的在于让学生正确认识自己,并且不断努力地开发自己的潜能,所以老师要关注每个学生的兴趣点,并且运用合适的方法来教学。老师在上课的时候,可以先给学生播放一段自我潜能发现和挖掘的视频,从而调动学生的兴趣点,让学生意识到个人潜能的无限性,并且掌握一些基本挖掘潜能的技巧,接着老师给学生十分钟的时间,让学生尽可能多的写出自己的优势,这时每个学生都会很有兴趣地去找自己身上的优点。这不仅提高了教学效率,而且激发了学生的兴趣,让学生找到了自己优势,对于以后的学习也有很大的帮助。

三、创设情景,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

思想品德n程的情景创设,可以让学生不再是被动的接受者,他们需要摆脱对老师的依赖,创新自己的思维,通过独立或者合作的方式解决学习中、生活中的各种问题。比如在“欣赏与赞美”课的时候,可以对学生进行分组,给出一个故事情景,让学生自己组织一场生动的情景演练或模拟活动,在情景中他们需要充分发挥自己的想象,运用发散思维、逆向思维来综合考虑故事情节、表演、语言表达等各方面的因素。

比如《依法治国》是初中思品的重要内容,在教学的时候,老师可以给定一个具体的法律案例,将学生分成小组,准备十分钟后,每个小组派出4名同学作为代表,在课堂上开展一次关于法律问题的辩论。通过这种方法,整个课堂氛围非常活跃,所有学生都可以参与到既定的情境中来,然后尽力开动自己的大脑去分析和解决问题,这样一来效果比纯理论教学要好很多。

四、注重实践,提高学生的创新能力

初中思品知识来源于日常生活,所以在教学的过程中要密切联系生活,注重实践,在我们身边发现案例,并鼓励学生积极参与思想政治、道德建设的实践活动,让学生能够亲自体验新方法所带来的改变,通过实际活动提高他们的创新能力。同时,我们可以在学校设立思想文化墙,在老师的指导下由学生自己进行设计、组织、制作和宣传,让他们开动自己的脑筋,解决活动中所遇到的问题。

比如在学习《中国的道路》一课时,教师可以先让学生对道路的基本情况有大致的了解,引导学生正确认识地图,对图上所有标识的意思有准确的把握,然后再让学生用自己的方式来记录自己所在城市的道路。在实践过程中有,学生们会根据自己的想法,选择拍摄、日记、绘画等各种新颖的形式来记录,最后老师再对学生的制作和努力给予肯定,对学生在学习和实践中还存在的问题要及时的指正,并针对性地制定解决的方案。这样学生既能够很好地掌握书本上的知识,又对自己的城市道路情况有了更全面、准确的了解,而且在这个实践的过程中,学生的创新能力会得到很好的提升。

五、结论

总之,时代是不断发展的,我们的教学观念和教学方式都需要与时俱进,在素质教育改革的要求下,我们应进一步大力推进德育教育,加强广大初中的思想品德教育,并且在教学过程中,老师自身要改变观念和思想,创新教学内容和形式,充分结合当前的时代环境,不断发散学生的创新思维,培养他们的创新能力,让他们既有品德,又有创新,为国家的发展储备更多的创新人才。

参考文献:

[1]叶雅芬.浅谈初中思品教学中学生创造力的培养[J].读与写(教育教学刊),2014,06:158+195.

[2]马勤.浅谈初中思品教学中学生的创新意识[J].新校园(阅读),2015,06:57.

[3]余中敏.浅谈初中思品课教学中学生思维能力的培养[J].新课程(教育学术版),2009,03:43-44.

[4]韦勇.初中思品课堂教学中创新能力的培养[J].中学教学参考,2011,24:4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