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土地资源在利用中存在的问题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本节课是八年级地理上册第三章“中国的自然资源”第二节“土地资源”,其教学重点是让学生了解我国土地资源的概况和耕地、林地、草场、沙漠的分布特点,理解我国土地的基本国策。教材在地形、气候之后安排土地资源,主要是考虑到地形、气候是促进和影响土地资源形成与利用的主要自然地理环境要素。而土地资源的利用受人类长期的生产活动与社会经济条件的影响,是人类赖以生存的最基本资源之一,是人类经济活动(农业、工业、交通运输等)的物质基础。因此本节教学内容有明显的承上启下、前后关联的特征。
二、设计理念
本节课标要求“了解土地资源的利用类型和理解我国土地资源分布差异的原因”。让学生充分结合学生日常生活中的所见所闻,积极主动地学习对生活有用的地理,实现学习方式的转变,本节课就是以学生熟悉的被称为“万物之本”的土地为题,让学生从自己的生活经历和体验中了解土地的用途、分布及利用中存在的问题、保护的措施等,以唤起学生节约和保护耕地的意识和行为。在学习探究的过程中扩展知识,培养能力,形成正确的人地观,树立可持续发展意识。
三、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初步了解土地资源的利用类型和我国土地资源的基本特点。初步分析并理解我国土地资源分布差异的原因。了解我国土地利用存在的问题,知道我国有关土地方面的法规;培养学生搜集资料、信息和社会调查的能力。
过程与方法:通过展示土地利用存在问题的资料和角色扮演的方法,使学生体验节约和保护土地资源的重要性。提高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培养学生形成正确的合理用地、节约用地、保护耕地的资源观。进一步培养学生可持续发展的资源保护意识。
四、教学重难点
重点:我国土地资源的分布及基本特点;土地荒漠化、水土流失、耕地急剧减少等土地资源问题和合理利用土地资源的意义。
难点:我国土地资源利用中存在的问题及带来的严重后果,对学生进行土地资源的国情国策教育,培养学生正确的资源观、环境观,形成可持续发展意识。
五、教学过程
(教师)人类天天在土地上行走,与土地为伴,可往往忽略它的存在。无论人们从事怎样的职业,无论身在何方,总是离不开土地。土地给予春草、夏花、秋果和冬韵,提供赖以生存的物质基础,是大自然赐予人类的一种自然资源。今天就一起来看看我国土地资源的状况如何。(多媒体出示山地林区、草原牧区、平原耕作区、城市建筑区的景观图)
板书:第二节 土地资源
(教师)通过刚才的景观图片,想一想,如果失去土地,人类的生产生活将会怎样?请大家通过自己的生活体验、所见所闻,谈谈土地的用途及重要性。(引导学生思考、讨论、谈认识)
板书:一、土地资源的利用
(教师)课本上有一段话对“什么是土地?”作了精辟概括,请解释这段话的含义。
(教师)土地的类型是多种多样的,不同的土地才有着不同的用途。那么,土地的类型如何划分,又具体分为哪些类型?
板书:1.土地资源的类型
(教师)多媒体出示山地林区、草原牧区、平原耕作区、城市建筑区的景观图。(无多媒体条件的学校也可直接利用课本插图)
引导读图:结合图3.6“因地制宜利用土地资源”图和3.8“我国土地利用类型的构成”图,分组回答以下几个问题。
(1)读图讨论,我国土地资源的构成有何特点?土地按利用类型,主要分为哪几种?
(2)不同的地形分别以什么土地利用类型为主?为什么会这样?
(3)我国以哪种土地利用类型所占比例最大?耕地和林地共占全国土地总面积的百分比是多少?难以利用的土地资源占多少?这会导致哪些问题出现?
(学生)讨论、回答略。
(教师)根据土地的用途及利用状况划分为耕地、林地、草地和建设用地。这是由于自然环境和自然条件的差异,人们对土地的利用方式和途径不同。我国土地资源的构成特点可概括为“两少、一多、一不足、一突出”,即耕地、林地少,难利用土地多,后备土地资源不足,人与耕地的矛盾突出。
板书:(1)耕地、林地、草地(农业用地)
(2)建设用地(非农业用地)
(教师)学校附近的土地有哪些利用类型?
(活动)争做“土地专家”。联系已学过的中国地形、气候的有关知识,评价我国土地资源对发展农业生产的有利和不利条件。(小组讨论,教师巡回指导,也可加入一个小组内参与讨论)
(教师)我国国土辽阔,土地资源总量丰富,而且土地利用类型齐全。这为我国因地制宜全面发展农、林、牧、副、渔业提供了有利条件。但是我国人均土地资源占有量少,而且各类土地所占的比例也不尽合理。
(学生)自学“阅读材料”,进一步了解我国耕地的后备资源状况,初步树立土地资源的危机感。
(教师)知道了土地资源的重要性和土地资源的利用类型,那么,我国土地资源的分布情况是怎样的呢?
板书:二、土地资源分布不均
(教师)指导学生读图3.9“我国主要土地利用类型的分布”。
(活动)读我国主要土地利用类型的分布图,并联系第二章图2.4“我国地形图”、图2.16“我国降水量分布图”、图2.17“我国的干湿地区图”、图2.21“我国的季风区和非季风区图”进行比较。完成课本“活动1”的填表格练习,明确土地资源的利用要受到地形、气候等自然条件的影响。思考以下问题:我国的耕地、林地、草地在干湿地区的划分上是如何分布的?在季风区和非季风区的划分上是如何分布的?在地形上又是如何分布的? 利用程度如何?
(教师)指导学生读图,寻找答案。
板书:耕地:季风区—平原─利用程度高
林地:季风区—山地─利用程度高
草地:非季风区—高原─利用程度低
(教师)多媒体出示我国北方旱地和南方水田的景观图,引导学生完成“活动2”,认识我国耕地的南北差异,并能够初步评价我国南北方的水土匹配对农业生产的影响。读图3.9“我国土地利用类型的分布图”和3.12“我国北方和南方水土资源的比较”,结合所学的我国地形、气候的有关知识,明确:①我国北方旱地和南方水田的分布大致以秦岭—淮河一线为界,这既是我国一月0℃等温线经过的地方,也是我国800mm年等降水量线经过的地方。②我国南北方地区的水土资源匹配情况说明:在我国土地资源丰富的北方地区,水资源不足又成为制约农业发展的重要因素。
(教师)人口众多是造成我国土地资源总量丰富、人均不足的主要原因,同时我国土地资源的利用结构又与我国的地形、气候等自然条件密切相关,而且人们对土地的不合理利用也是造成我国土地资源不足的重要原因。
(承转)课外同学们通过多种媒体收集了有关我国土地资源存在问题的资料,对土地利用的问题有了初步印象,每个小组选一名代表到讲台前展示所收集的资料,宣读家乡土地利用调查报告。
(学生活动)学生可能在投影仪上展示北方沙尘暴越来越频繁,农村私建住房乱占耕地、墓穴占地,土地污染等现象。
(教师)阅读教材P74调查报告“家乡耕地减少的忧思”并谈谈看法(以四人小组为单位)。
(引导)从同学们展示的资料中可以看出,我国土地利用中存在着许多问题,带来许多危害。所以我们应该认识到:必须珍惜土地,合理利用每一寸土地。
板书:三、合理利用每一寸土地
(教师)多媒体出示漫画:“小鸟的悲哀”、“小草的哀求”、“飞来的山峰”。大家一起来讨论漫画的含义,分析土地利用中存在的问题、产生的后果。
板书:1.存在问题
(教师)请同学们观察图片、阅读文字材料,然后用几个字分别概括它们各属于我国土地利用中存在的哪一类问题。(利用多媒体,依次出示反映水土流失、土地荒漠化、乱占耕地的景观和下面一段文字材料的投影片,利用课本图旁的3段文字配上解说:我国森林资源破坏严重——我国森林资源日益减少。从1952年到1985年,我国森林实际消耗量约为60~80亿立方米,相当于现有森林被采伐一遍。建国初期,东北地区有原始森林3.1亿立方米,目前已减少2/3,有些地区已到无林可采的地步)
(活动)我国土地利用中存在的主要问题有:水土流失、土地荒漠化、耕地减少、草原退化、乱砍滥伐森林等。
板书:水土流失、土地荒漠化、耕地减少、草原退化、滥伐森林等
(教师)请同学们思考并回答课本第71页问题。(要求独立思考,并畅所欲言)
关键词:土地资源;土地资源管理;策略
引言
科学发展观是我国的重要战略思想,其有着深刻的现实意义和理论基础。科学发展观的第一要义是发展,要求坚持环境和经济和谐发展。但是就目前我国土地资源管理的现状来看,我国在土地资源管理中还存在较多的不足,导致土地资源和人口发展的矛盾冲突越来越明显,社会经济发展和资源、环境发展的和谐也受到一定的冲击。这就要求我国在进行土地资源管理过程中能够坚持从科学发展观出发,开辟新的发展道路。
1当前我国土地资源管理中存在的问题
就目前我国土地资源管理的实际情况来看,其中还存在不少问题:预见性有待提高。要保证土地资源管理的效率和质量,必须要求管理人员在进行管理时能够具有较强的预见性,以便能够实现土地资源的均衡分配和灵活分配;实用性有待提高。土地资源管理的目的是能够提高土地资源的利用效率,保证土地资源的完整性。要加强对管理人员理念上和管理上的引导,实现土地资源管理的灵活性,加强实用性;管理措施的落实。要保证土地资源管理的效率和质量,不仅要求政府能够制定完善的管理规章制度和策略,还要求部门人员能够将这些管理措施落实到位,充分发挥土地资源管理的作用。
2科学发展观视野下土地资源管理策略探讨
2.1创新土地资源管理观念
新时期要加强对土地资源管理的重视、提高土地资源管理效率和质量必须要求创新观念理念,转变过去的管理思想。科学发展观视野下要加强土地资源管理,要求各管理人员及部门领导能够树立科学发展观理念,坚持以人为本,以发展为第一要义进行土地资源管理,对土地资源进行合理和科学的配合和管理。就实际情况来看,我国不少地区在土地资源管理方面还存在不少问题,如科学性和严谨性严重不足,管理者的眼光不够长远,只看重眼前利益,没有从长期效益进行考虑和分析,导致土地资源管理观念较为落后,影响土地资源管理的效率以及当地经济、环境的长远发展。对于这些观念,土地资源部门人员必须要坚决摒弃,要充分认识到土地资源是人类生存的根本,是社会经济发展中的重要资源,要做好土地资源管理工作必须要求能够采用科学的发展观念,要统筹好人与社会以及人与自然之间的关系,再综合考虑对生态环境保护、土地资源利用效率、人口增长速度以及社会经济发展等多方面进行考虑,统筹兼顾,重视生态平衡和社会经济的和谐发展。
2.2实现统筹发展
具体来说,科学发展观视野下要加强土地资源管理要求能够实现统筹发展就要做到:统筹城乡发展。城市和乡村的土地资源利用效率并不均衡,城市的土地征用率较高,社会经济发展快速,农村的土地资源较为丰富,但是社会经济发展较为缓慢。如何统筹城乡发展,创新管理理念,实现城乡一体化发展改革是当前土地资源管理中的关键;统筹完善土地市场管理制度。制定完善的土地市场管理制度,以宏观调控的手段推动土地资源管理的更好发展,是我国有关部门需要重点关注的问题;统筹人和土地的协调发展。即在进行土地资源管理过程中既要保证经济的发展,又要能够加强对土地资源的重视,提高土地资源的利用率,保证人与自然的和谐发展。
3结语
科学发展观强调坚持以人为本进行统筹兼顾、实现经济和环境的协和发展。目前我国土地资源管理中出现了不少的问题,要求有关部门和领导能够在科学发展观的指导下转变管理思想,创新管理模式,统筹城乡发展、人与土地的发展,并完善土地市场管理制度,提高土地资源的利用效率。
参考文献
[1]何泽瑞.创新土地资源管理机制的思考[J].农业开发与装备,2015(9):126-128.
[2]李刚.创新国土资源管理促进发展方式转变[J].环境与科学,2015(11):68-70.
关键词:市场经济;城乡规划;资源配置
引言
市场经济体制主要指的是,在进行社会资源配置时选择将市场机制作为基本手段,随着城乡规划的进一步发展,基于市场经济的城乡规划资源配置已经成为了政府在城乡规划时着重考虑的问题。现阶段,是我国城乡转型发展的关键阶段,要想进行城乡规划工作,必须要理清政府与市场之间的关系,以社会治理结构为基础要素进行规划,政府与市场的关系如果重构,就会影响到城乡的规划。因此,基于市场经济的城乡规划资源配置优化必须要从土地资源配置以及公共物品配置上对城乡规划资源配置进行优化。
1市场经济下城乡规划资源配置存在的问题
1.1土地资源配置存在的问题
与产品的市场化程度相比,资本的市场化程度、土地的市场化程度、能源的市场化程度是远远不及的,对于城乡规划资源配置而言,由于长期受政府干预,再加上管制不当,土地流动机制、价格机制、竞争机制都受到较大的阻碍,没有形成有效的机制,使得土地资源配置十分混乱。土地流动问题导致城市建设用地十分缺失,但是大量乡镇企业用地(如图1所示)都一直处于闲置、低效使用的状态[1]。尽管在市场经济体制转轨的背景下,城乡规划手段和管理水平都有了相应的提升,但是,政府在管制土地利用的工作上仍然较为缺失,还浅析着刚性规划思想,导致城乡规划与市场的要求之间发生了很大的分歧。城乡规划在土地管制问题上的处理不当,影响了土地资源配置中市场的有效作用,土地浪费情况严重,无法面对市场与社会不断变化的需求。
1.2公共物品配置存在的问题
公共物品的配置是政府的基本职责,在市场失灵的范畴之内,随着政府企业化的不断变革以及新公共管理理论的引进,公共物品开始被划分为公私两个部分,其市场化的现象导致我国有一段时间严重缺失公共性,公共物品成为一种私人工具供私人资本获取私利。在城乡规划过程中政府需要供给公共物品,但是目前城乡规划的编制、实施都存在很多问题,政府职责错位,主要表现在城市公共空间私有化上[2]。城市的公共空间是城市居民生活、交往的主要场所,同时,也是展现城市风采的对外窗口,在很大程度上起着提升城市吸引力的重要作用,但是实际上,我国很多滨江、滨水地区的公共空间都在被私人项目占用,影响资源配置的效率。
2基于市场经济的城乡规划资源配置优化措施
2.1改进土地资源配置效率
市场在城乡规划资源配置中的作用是不言而喻的,在深化市场改革的背景下,资本市场化、土地市场化、能源市场化都是改革的主要目标,要想深化土地市场改革,必须要打破现有的土地资源配置秩序,建立全新的规则,促进土地集约化发展。为了改进土地资源配置效率,应当在多地开展集体经营性建设用地转化为城市建设用地的活动,包括很多乡镇企业用地集体化,通过宅基地对乡村企业用地进行置换,一方面提升土地资源配置效率,一方面促进乡村工业的集中发展。从农民的角度来看,这种土地资源配置方法使他们获得了宅基地的使用权,并提高了居住条件和居住环境;从村集体的角度来看,这种土地资源配置方法使得劣质区位的经营性资产直接实现了向优质区位的转换,村集体的发展权得到保留的同时,集体资产得到了有效的增值;从基层政府的角度来看,一方面使乡村建设用地集约的利用率有所提升,另一方面得到了大量城镇建设用地。
2.2优化城乡用地分类
在城乡规划资源配置的过程中,城乡用地分类是十分重要的,作为一种重要的技术工具,城乡用地分类不仅可以引导城乡规划,还能对土地开发起到重要的管控作用,在城乡规划的过程中,通过土地分类,可以实现对土地开发市场的有效管制,同时还可以确保城乡公共政策的有效实施。虽然现行的城市用地分类标准有所改进,但是仍然沿用传统的树枝状分类结构,将土地功能作为唯一的标准,这在本质上是没有太多区别的。要想在市场经济下将土地使用的功能变得更加灵活和多样,必须要进行多重规划,建立多维度城乡用地分类体系,从而发挥出引导公共政策、控制土地开发等职能[3]。具体措施上,应当引进政策性分类标准,并且综合功能分类,充分移入负面清单管理理念,降低对地块功能的限制,对于一些经营性用地,要简化土地用途分类,适当放宽土地用途管制,从而提升土地利用在市场层面的自由度,提升土地资源配置效率。
2.3建立多维度规划管理方式
在城乡规划的过程中,需要对一些信息进行预测,例如人口信息、经济发展信息等,从而规划未来的土地利用,但是,由于产业的发展并不固定,人口的流动也十分不稳定,导致预测结果常常与实际不符。在城乡规划的过程中,要确保与外部不断变化的环境相适应,确保规划的可操作性,才能确保规划具备生命力,在实践当中,必须要加强规划在市场方面的应对能力,增加对技术方法的研究,并建立多维度规划管理方式,优化规划管理方法,从而对刚性规划与市场建设之间的矛盾,起到重要的缓解作用。在建立多维度规划管理方式时,要注意在法律法规的范围之内进行管理,并且按照一定的秩序依法行政,确保城乡规划土地资源配置结果的实用性。
3结语
综上所述,本文对基于市场经济的城乡规划资源配置优化进行了深入的分析,市场经济下城乡规划资源配置存在的问题主要包括两个层面,一是土地资源配置存在的问题,一是公共物品配置存在的问题,这两种城乡规划资源配置问题在很大程度上影响着城乡规划资源配置的效率。因此,在进行城乡规划资源配置时,必须要充分考虑这些问题,通过改进土地资源配置效率、优化城乡用地分类、建立多维度规划管理方式,采取有效的措施来提升城乡规划资源配置的效率,从而推动我国城乡建设的步伐,推动我国经济的发展。
参考文献
[1]朱介鸣.市场经济下的中国城市规划[M].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09.
[2]戚冬瑾,周剑云.面向规划管理的城市用地分类思考[J].城市规划,2012(7):60~66.
关键词:开发区;土地资源;管理
中图分类号:D651 文献标识码:A
一、我国开发区土地资源利用的现状及存在的问题
1 开发区设立过多过滥
根据国土资源部督察组调查,20世纪80年代末至2004年,全国各地设立各类开发区5524个,其中国家有关部门批准232家,省级批准1019家,省级以下自行设立的约4273家,开发区总规划面积3.51万平方千米。远超中国城市建成面积总和。开发区一般在城乡结合部或城市郊区进行建设,开发区建设的同时势必会破坏当地的耕地和农业,过多过滥的进行开发区建设,盲目招商引资,不结合自身实际情况,一味谋求眼前利益,都是目前开发区土地资源利用与管理上存在的问题。国家根据这一问题已出台了相关规定,各地停止了新设开发区和扩大规模建设的审批。但是,要想真正解决这个问题,还要从原因入手。
开发区建设过多过滥究其原因主要有两方面。一是地区为了谋求自身发展,改变地区贫困现状,提高地区经济水平,而在开发区监管相对薄弱时建立了开发区。但这些开发区大多存在项目产业结构不合理,经济效益低等问题。二是地方希望通过设立开发区,实现实现区域经济发展,对不合理开发区项目进行了审批,造成了严重的社会影响,使国家的土地资源受到了损失。
2 土地资源利用不合理,土地闲置问题严重
如上所述,全国开发区规划用面积远超过全国现有城镇建设用面积。在国家大力推广退耕环林政策的同时,由于环境等问题,耕地正在减少,开发区土地的闲置问题就变得更加严重。一方面的原因是省级以下自行设立的开发区设立随意性大,审批不严格,这些开发区没有明显的招商优势,不能引入合适的项目,不仅没有推进经济建设反而破坏了原有土地的使用价值。过多过滥的开发区设立使土地价格被恶性竞争,开发商低价大量恶性囤积土地,造成了土地的大量闲置。
这些问题与开发区土地资源的管理体制有密切的关系,如何完善开发区土地资源管理体制,切实做好开发区土地资源的利用工作是关系到国家经济发展和人民生活的重要问题。
二、开发区土地资源有效管理的策略
1 科学规划,合理开发,避免开发区设立过多过滥
要想实现开发区土地资源的合理利用,真正对土地资源进行有效管理,必须从源头上把好关。在开发区的规划和审批环节加大控制力度,杜绝没有发展前景的开发区的设立。要将开发区的建设与城乡整体建设结合起来,切实结合地区实际情况,充分考虑地区的特点进行开发计划,寻求合适的投资项目。同时,还要注意开发区域辅助设施的建设,控制好工业区和非工业区的比例关系,主张“工业为主,配套为辅”,注重整体的布局。还要合理征用土地,减少土地闲置和重复建设。根据开发项目充分规划开发面积,避免土地的浪费。
2 提高项目质量,控制土地供应总量
在开发区建设初期必须寻求合适的开发项目,项目是开发区的生命,没有好的项目开发区就不会有好的发展前景,开发区的土地资源也就得不到好的管理和利用。开发区必须严格控制项目的审批和土地使用,严格制定规划并按规划实施,避免开发区土地的低水平利用甚至浪费。在选择开发项目的时候,应结合地区本身的自然条件,地理优势,气候情况等,优先选择科技水平高,附加值高,并有利于长远发展的项目。在引进项目时,不符合规定的项目坚决不能通过审批,一定要严把关。
对用地项目审批审核一定要制定严格制度,并严格执行。在用地上,优先满足国家重点项目的用地需求,其次应根据项目的可行性和发展前景分配用地。在确定项目用地面积和规模时可能会涉及到专业问题,如果相关部门没有相应专业人员的情况下,应邀请专家及行业内权威组成专家组共同对该项目进行讨论,根据项目的规模,性质等方面确定项目的用地规模,避免土地闲置问题的发生。
3 清理盘活闲置土地
对于已经闲置的土地,应及时进行处理,对于还有发展可能的土地进行清理后优先引入资金足,技术新的好项目,大项目,以避免土地的二次闲置。对于因资金问题无力继续开发的土地,应加以引导,缩短建设周期,还要进行反思,在审批时严把关,减少此类事件的发生。通过土地监察,清理土地,项目和欠款,及时了解土地的使用情况和闲置情况,及时采取措施进行补救和调整。对于新开发的土地要进行跟踪管理,以便于及时采取措施。
4 在政策层面上进行管理
自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开发区政策已走过了30多年,在不断实践中反复摸索,几经修改和完善。但是,开发区管理政策仍然存在着许多漏洞和不足。近几次的开发区政策修改都是在出现问题后的亡羊补牢,虽然起到了一定的作用,但缺乏长远意识。开发区政策的制定不能等到出现问题在解决,应该基于环境保护和可持续发展等基本国策,制定长远的目标和规划。我国应效仿西方一些国家的先进经验,对开发区政策进行评价和完善,在根源上解决开发区土地资源利用和管理的问题。
5 开展土地资源合理利用评价体系
在实际应用中,运用综合指数评价方法对开发区土地资源利用情况进行评价有利于开发区的经济发展和整体规划。评价体系建立在科学的基础上,通过多种指标反映出土地的利用程度,产出水平等多方面的情况,从而对土地资源的利用进行综合评价,寻找土地开发与产业发展的平衡点。
结语
随着世界经济全球化的推进,中国的经济与世界联系更紧密,引入外资进行合作将成为重要发展模式。同时开发区也将发挥重要的作用,开发区土地资源合理利用和有效管理问题也随之变的严峻。只有解决好开发区土地资源的利用问题,才能真正有效利用好开发区优势,推动经济建设。否则容易造成土地资源浪费。认真调查开发区土地资源的现有问题,及时清理和解决开发区闲置土地的问题,在审批时严格把关从源头上加强开发区土地管理,让开发区最大限度的发挥它的价值,为经济发展做出贡献。
参考文献
【关键词】土地资源;绩效审计;评价指标
0 前言
随着经济社会的高速发展和我国土地整理事业的发展,土地资源问题不断涌现。土地资源绩效审计作为一种有效的土地资源管理工具,在加强自然资源管理、推动可持续发展方面已开始发挥明显作用。土地资源绩效评价作为衡量土地整理工作成功与否的重要手段被日益重视。
当前,土地资源绩效审计的重点和难点在于如何实现科学的审计评价。与其它领域相比,土地资源审计起步较晚,没有现成的经验和模式,到目前为止,尚没有一套完善的关于土地资源绩效审计的一套评价指标体系,研究这一问题具有理论和实践的双重意义。
在具体对土地资源绩效审计指标的选择运用上,国内外存在一些差异,如国际上逐渐开展的土地资源绩效审计指标在不同的国家,称谓,方法选择有所不同。在澳大利亚称为“污染土地审计”,在美国为“房地产交易评估”(PTA)中的一部分内容,在加拿大为“环境现场评估”(ESA)中的一部分[1]。西方发达资本主义国家目前已逐渐形成两大流派,即以美国为主的PTA三阶段说和以澳大利亚为代表的SCA四阶段说。英国学者Black(布莱克)认为[2],传统的土地绩效审计关注法律规章的遵循,但当土地绩效审计发展到一定阶段以后,它应更多地关注环境管理系统的有效性。
杜冰清[3]主要从如何审计土地出让金(现称土地出让收入)的角度提出了如何对土地资源开展审计,以及为避免缺审漏项,审计应关注的主要内容和采取的方式。王秀华在研究了国际自然资产审计的方式、内容等相关理论与实践的基础上,构建了政府自然资源资产审计的理论框架,包括审计的主体与对象,审计的依据、方法,以及自然资源资产审计与自然资产会计的衔接等重要问题,文章提出审计可以再利用会计信息的的基础上,发挥资金审计和绩效评价与环境影响评价的优势,对自然资源管理情况及效益情况进行审计。
王建刚[4]在2002年介绍了国外的一些发达国家关于土地污染如何实施审计的程序及其发展的历程,在分析的基础上,对我国当时针对土地污染开展的审计的现状进行了分析,提炼了当时存在的问题,并且有针对性地提出了解决问题的对策和建议。
王瑷玲、赵庚星[5-6]等人从反映土地资源项目审批、决策、实施、验收至后期维护全过程的角度,建立包含技术、经济效益、社会效益和景观生态环境效益。
1 土地资源绩效审计评价指标概述
审计是遵循绩效原则,建立起一套系统规范的包含评价标准、评价方式及评价指标在内的评价体系,并对财政支出过程及效果针对社会经济、政治进行理性客观的综合评估。而绩效审计则更加具体,其用于被审计项目的经济性、效率性和效果性进行评价。
土地资源绩效审计评价指标是对土地资源及其经济效益,生态效益,社会效益等为主的综合效益因素所进行的评价。
土地资源绩效审计评价指标包含以下几点:
1)相关性评价:即项目指标与生产需要之间的相关性,一是国家层面的相关性,二是与地方政府之间的相关性。
2)效果性评价:即投入与产出之间的关系,从预期效果,成效及相关影响等方面进行评价。
3)效率性评价:讲求投入与产出之间效益最大化,包含征地率、周期率、储备计划完成率以及闲置率等方面进行评价。
4)可持续性评价:是指项目实施后,其后续的管理、资金、财务等方面的可持续能力的评价。
5)合规性评价:是指项目运行过程中符合国家法律法规的评价,从审计发现的问题和落实整改两个方面进行评价。
6)定性与定量相结合的原则:一方面土地资源管理工作的绩效大部分具有数量特征,可以通过量化的方法来体现,另一方面有部分绩效内容不具有数量特征,无法通过数据计算来直接体现。
2 土地资源绩效审计评价指标发展现状
审计部门陆续开展了土地整改、土地出让金、标准农田建设、政府存量土地等方面的审计,虽然也取得了一些成效,但就绩效评价而言,还存有许多不到位的地方,制约了对土地资源项目审计的绩效评价,因此需采用一系列指标对审计范围内的项目绩效进行评价。
土地资源绩效审计评价指标中存在的问题及原因分析
土地资源绩效审计评价指标存在的问题
1)部分评价指标体系存在漏洞,与现实脱节
随着我国工业化的发展和整体经济实力上升,对土地的刚性需求越来越强烈,土地使用率越来越高,同时粗放式的发展导致了用地粗放、低效浪费等问题,审计部门运用土地资源绩效审计评价的目的是为了适应越来越复杂的土地管理系统。而当前的部分指标体系与时展的高速轨道并为并轨,出现了部分与现实脱节的现象。
2)部分评价指标体系未考虑长期绩效,不可控因素
土地资源绩效审计是一个长期过程,其目的在于从宏、微观不同的角度,运用定性、定量的方法,全方位判断土地管理的现状。全面系统地剖析当前土地管理中存在的问题,督促土地管理部门进一步改进工作,提高土地资源开发利用管理水平。而实际操作过程中并为考虑长期绩效,对一些不可控因素为设置预案。
3)部分指标界定含糊,对评价结果未予全面重视
我们出具的土地资源绩效审计报告还是以反映直观问题为主,审计评价主要集中在管理制度建设方面,很少全面、客观地对土地资源管理的经济性、效率性、效果性进行系统的分析和评价。
3 关于土地资源绩效审计评价指标的建议
1)完善土地资源绩效审计评价指标,加强可操作性
根据《审计署“十二五”审计工作发展规划》,国家的政策要持续贯彻,并渗透到基层政府,全面的开展土地资源绩效审计。由于人员素质、方法复杂、贯彻不力等因素,导致评价指标的效能并没有得到很大程度的发挥,这使得完美的评价方法成为纸面文章,没有实际利用价值。同时土地管理中也存在相当的不规范情况,多头管理、职能交叉、职责不清等现象,使得审计人员要系统全面地收集绩效评价所需要的基础资料难度较大,理论性太强的审计评价方法在实际工作中无法适用。 因此在完善土地资源绩效审计评价指标时,一定要加强可操作性。
2)指标要注重长期绩效与短期绩效并重,可控因素与不可控因素相结合
不可控因素是不能为某一级政府、某个职能部门或个人的行为所制约的因素,不可控因素一般是无法选择或不存在选择余地的而且具有时间和空间上的相对性。对土地资源绩效进行的审计评价指标制定时,关系到相关职能部门和责任人的责任,在制定评价指标时要注意区分可控因素和不可控因素,对于评价对象无法控制因素所产生的影响应尽可能排除,否则会有失公平。
绩效是社会经济管理活动的结果和成效,按照绩效体现时间的长短可分为长期绩效和短期绩效,管理活动要达到的既有长期目标也有短期目标,对土地资源进行绩效审计评价,不能只评价短期行为,忽视土地资源的发展潜能,也不能只评价长期效益,忽视土地资源的管理现状,评价指标的设立要考虑到长短期并重,只有这样才能确保绩效审计评价的全面客观。
3)参考指标建议,注重全面评价结果
采用绩效评价,可以将各专业审计项目的结论引入到相应的绩效评价内容中,进行综合分析评价,这样做既拓宽了土地资源审计的领域,又整合审计资源减少了审计成本投入,还能提高审计成果利用率。运用土地资源审计绩效评价,可以根据报告利用者的关注重点选择评价指标,根据报告利用者的关注目的选择评价标准,审计报告可以从各个角度对土地绩效情况进行分析评价,基本满足各类报告利用者的关注需求。
4 结论
我们实施的土地资源绩效审计虽然已涉及到土地整理、土地出让、土地储备、土地经营等诸多方面,审计范围正在逐步向土地管理绩效的各个方面扩展,但鉴于土地资源开发利用绩效涉及面广,宏观性强,专业技术要求高,没有一个统一规范的审计绩效评价指标体系可供参考,审计人员准确评价土地资源绩效的难度较大,因此以往我们出具的土地资源绩效审计报告还是以反映直观问题为主,审计评价主要集中在管理制度建设方面,很少全面、客观地对土地资源管理的经济性、效率性、效果性进行系统的分析和评价。
【参考文献】
[1]Bouma J, Hordijk L,Stein A.Soil remediation:A systems approach.J.P.Okk,1998.
[2]Philip C,James M,John H .Regulating contaminated land in the UK[R]. London:PSA,2005.
[3]杜冰清.对国有土地资金审计的思考[J].中国审计,1994(105):38-39.
关键词:土地资源;管理水平;保护发展
土地是人类赖以生存的基础,承载着人类生产生活的各项活动,它有着不可替代的作用,还存在着数量有限、不可再生的局限性。现阶段,我国土地资源呈现出人多、地少、可利用人均耕地面积更少的状况,土地资源的管理与利用还有很长的路要走。针对目前的状况,让更多人了解我国土地现状,参与保护土地,提高土地资源管理水平刻不容缓。
一、正确处理土地资源保护与发展关系
(一)前提是转变思想观念思想是一个人的灵魂,思想观念是行动的先决条件。对于传达中央精神和新《土地管理法》(以下简称“新土地法”)的执行程度,大多数地方能够坚决贯彻落实,所收到的效果也很好,但有些地方存在一定差距,这主要是认识上和思想观念上的差距。凡是新土地法能够得到有效实施,把保护和发展的关系处理好的地方,都是在实际工作中把保护与发展辩证统一起来,与中央和新土地法的思想高度统一,对中央精神理解颇深,能够辩证地结合本地情况,形成新的用地观和管地观。保护不是不利用,保护本身也是一种发展,是一种更高层次、更高能力、更高要求的发展,要通过资源的优化配置来实现。
(二)关键是转变用地方式思想观念的转变是内在表现,主要体现在用地方式的转变上。思想转变指引了前进的方向,转变用地方式就是在循着这个方向稳步前进。新土地法实施以来,全国的土地利用方式逐渐转变,从注重外延扩张向内涵挖潜转变,从粗放利用向集约利用转变。各地土地用地、管地、后续用途管制明显有了好的开端。在实际工作中,各地积极落实“占一补一”措施,积累出许多新的经验,较好解决了保护与发展的关系问题,为其他工作做了良好的榜样示范作用。
(三)保证推进依法行政依据新土地法实施以来的效果与各地实施中积累的经验来看,依法推进制度、重视行政权力运行、保障权力有效实施的地方,办事效率高,土地资源的保护与发展进行的又快又好。一部分省市实行的耕地保护目标责任制、动态巡查责任制、过错责任追究制、重大事项会审制、窗口办文制等,既可以强化行政责任,增强审批工作透明度,又可以提高办事效率,推进政府行政权力的运行,建立更加完善的和谐社会。
(四)主动解决发展中的矛盾世界上的所有事物都不是一成不变的,他们不断地发展,矛盾也随之不断地产生,作用于一切事物之中。再完善的法律法规、管理措施也不可能解决发展中遇到的一切问题,在现实工作中,很多时候都是没有现成的、既定的、唯一的答案,所以需要我们在遇到问题时,现身思考、积极主动研究并加以解决。只有在实践中不断发现问题、研究问题、解决问题,才能不断改进深化土地管理工作。
二、土地资源管理存在的问题
(一)部门职责划分不明确我国管理土地方面的相关部门很多,不同的用地,如农业用地、林业用地、牧业用地所涉及的部门较多,其管理的内容、职能也不尽相同,但主要问题都是缺乏统一的管理,没有专门的针对管理体系。在实际工作中,容易出现一些问题不知找谁解决,各部门相互推诿,不愿承担责任,宏观调控能力差。土地的规划包含着城市布局、发展方向、水利布局、工业化规划等方面的内容,这些领域的职能有部分交叉重合,给土地管理带来了很大阻力。土地资源管理工作存在的问题严重影响着土地规划建设工作,阻碍了经济的发展水平。
(二)土地管理与利用的关系不协调我国是农业大国,国土面积在全世界排名第三,有着幅员辽阔的土地资源,但实际上我国同样也是人口大国,导致在人均面积上不占优势,土地资源在一定程度上呈现出短缺现象。改革开放以来,随着我国城镇化进程不断加快,可利用的土地资源更加紧张短缺,在用地管理规划方面,存在一些用地规划滞后、个别用地指标和现实用地明显差距的问题,但为了发展需要,会出现建了拆、拆了又建等重复建设的情况。违法用地现象在土地管理中也普遍存在,有部分国家重点工程项目用地在建设过程中受到当地政府的保护,村级组织或干部代批的项目也越来越多,导致相关土地管理部门在推进管理工作时阻碍重重。
(三)人才质量与管理技术落后我国目前使用的土地资源管理技术主要是采用原有的传统管理技术,大量复杂烦琐的工作依靠人力去完成,只有少数部门配备有计算机,但在测绘和管理规划方面,实际的应用还十分欠缺。我国国土面积较大,土地资源管理工作的难度也较大,地域辽阔、涉及面大、实际工作操作难度大等,都对土地管理工作人员的素质提出了更高要求。有部分土地资源管理人员和技术人员只有基本的工作能力,对新技术的掌握没有达到实际工作需要的水平,就会较大程度上受到现实的制约。
三、加强土地资源管理的对策
(一)加强法律制度建设在实际的土地资源管理过程中,首先要健全相关的法律法规,完善相关政策机制。土地资源管理需要有关部门统筹领导,整合各个部门之间的管理职能,合理划分职责,避免出现“各扫门前雪”的情况发生。各地政府成立土地资源管理与利用小组,实行土地资源管理由政府负责牵头,进行土地资源统一管理,协调相关部门参与管理建设,实行一站式土地交易、一站式办事收费、一站式竞拍成交的工作部署。在加强法律法规建设的同时,还要对不符合法律法规滥用土地的现象给予曝光处理,以起到警示作用。
(二)加强管理队伍建设加强管理队伍建设,需要从群众和管理人员两方面入手。群众是开展管理工作的基础,要加强民众对于土地资源的认识,学习与土地资源相关的政策,从思想观念上转变,提高土地资源的利用率,建设相应的管理制度来调动群众参与工作的积极性,大力提倡群众学习掌握土地资源相关的政策知识,组建以创建集约用地为目标的协调制度,从思想观念上加强责任意识,来提高群众对管理部门在土地资源规划问题上的配合;管理队伍要积极构建土地资源管理执法监察长效机制,首先要保证土地项目开发审批效率,简化审批程序,积极主动将具体的建设项目审批方式、时间简化,实行综合开发利用,构建土地资源管理执法监察长效机制;其次,要加强对重点开发土地的保护,提高土地资源的监控力度;第三,要及时清理闲置土地,保障土地利用率,防止土地资源囤积的现象继续发生;最后,要加大土地后续储备率,确保土地资源满足于经济增长的需要。
(三)提高技术质量管理土地资源管理建设需要较为准确的数据,对工作人员的要求也较高,其管理人员与技术人员要有更高的能力水平,对新技术的应用能达到熟练操作程度,适应大部分实际工作需要,所以加强人才的培养也很重要,并且不应该只停留在技术方面,管理人才的培养也是重点,因为这些科班出身的专业人才更懂得技术管理,更适合管理工作;而新技术的开发也是重中之重,例如数字化遥感技术、热能成像集成技术等新技术在实际工作中能够发挥的作用很大,然而受到经费和技术更新的制约,还远远没有落实到实际工作当中。要结合工作特点和现状,投入资金,加强科技创新,积极促进高新技术发展。当承接项目时,由各职能部门抽调专业人员组成精英小组,从立项、试验到成果的提交实行全面负责,责任到人。
今天利用一天的时间就是为了更好地了解工作进度,分析存在问题,研究解决问题的对策,部署下一步工作。刚才各部门、乡镇领导就工作现状、遇到的问题、下步工作打算、对县里的工作建议等方面作了汇报,充分说明各位领导都亲临一线,协调安排,努力寻找解决问题的方法。下面,我在宏观上谈一些想法和要求。
一、肯定成绩,正视问题。
国土局班子调整之后,推进土地资源开发利用工作力度更大,成效明显,表现在五个方面。一是全县上下齐心协力实施土地资源开发利用工作的氛围比较浓厚,县级、部门、乡镇以及老百姓的接受层面,都很支持这项工作的开展。二是相关主管部门加强了总体工作安排、指导、管理、检查和督导,工作细致到位。每个乡镇、每个项目、每个环节,都能够做到经常梳理,分析清楚。三是各乡镇真抓实干,全面铺开,条件成熟的已经迅速投入实施,条件不很成熟的也在积极的创造条件争取立项。四是政府出台的相关政策、办法,针对性、操作性、导向性强,在市场经济背景下,深入探讨推进工作的具体措施和办法。五是成效明显,今年已有多亩土地指标可以调剂使用,为我县完成上级任务,拓展发展空间起着很大的作用。
但目前仍存在一些问题:一是乡镇工作不平衡。有些乡镇实施的进度比较快、规模比较大,但也有部分乡镇面临的困难比较多,工作开展得不很顺利。要根据各乡镇的实际情况明确任务,强力推进平衡发展。二是实施过程中困难、问题比较多。资金、技术、人员、办法等方面还不十分具备。如今天我们现场调研的三个项目,涵盖退宅还耕、废弃矿山复垦、低丘缓坡开发等三个土地资源开发类型,只有低丘缓坡开发项目存在的问题较少。三是破解难题的对策和办法不够多。在工作进度上、工程质量上、与县里的要求上,差距还比较大。五个方面的成绩是值得肯定的,三个方面的问题也是明显的。
二、深化认识,形成合力。
土地资源开发利用是一个多赢的项目,要充分认识推进这项工作的重要性与紧迫性。首先,土地资源开发利用是促进新农村建设的重要举措。在改善农村生产条件、村庄整治等方面都起到一个非常基础性的作用。其次,土地资源开发利用是保障工业发展、社会事业有序推进的基础条件。经济发展的瓶颈之一就是土地要素的紧缺。解决土地要素问题必须大力推进土地资源开发利用工作,这是实现耕地占补平衡、加快工业发展的重要基础,是保障经济社会发展用地需求的有效途径。再次,土地资源开发利用是我县与杭州、宁波等发达地区资源产业合作的基本要求。要抓住机遇,切实完成这项任务,从而有利于我县利用发达地区的资金、技术、项目等资源,加快经济社会发展。第四,土地资源开发利用项目的实施增加了乡镇、村的资金流量,改善和弥补了乡镇、村财力的不足,增强了自我活血能力。
各乡镇、有关部门要从事关全县经济社会发展,事关上级任务完成,事关部门职能履行,事关乡镇、村现状改变的战略高度,齐心协力,切实加强协调,形成合力,积极推进土地资源开发利用工作。
三、抢抓机遇,加快进度。
土地资源开发利用工作的内容很多,有规划编制工作的,有已经完成施工的项目如何通过验收的,有正在施工的或者签了协议马上要施工的,有正在做前期调查的。这四块工作都要加快进度,要有实实在在的措施。一是拓宽思路。技术人员不足,资料收集不易,乡镇领导、干部缺乏专业知识导致寻找后备资源困难,这些都需要拓宽思路,多角度考虑解决问题的办法。二是查找原因。每一个进度不快肯定有不快的原因。要针对不同的环节,下达不同的措施,制定不同的办法,从而有效地解决问题。三是健全制度。制度的健全不是一朝一夕的,要不停的完备和完善。每个环节,包括立项、招标、实施、验收,每个层面,包括县级、职能部门、乡镇、村都要建立相应的制度,做到制度完备,并在工作推进过程中不断对这些制度进行科学合理、有针对性的完善。四是制定计划。要倒排工程计划并严格执行。要有紧迫感,经常反思、检查,坚持科学开发,因地制宜,加快推进,确保质量。五是落实责任。要尽快落实责任制,提出具体要求,进一步规范和约束,把责任落实到人、到单位、到部门,谁的工作谁开展,谁的责任谁承担。利益和义务是对等的,每一个部门都有自己的职责,没有只享受权利、利益,不承担责任、任务的情况。
四、把握标准,提高质量。
土地资源开发利用工作的每个环节都有相应的标准,不参照标准实施,就会造成人力、物力、财力的极大浪费。提高工程质量,确保项目通过验收,要做到以下几个方面。一是要掌握开发标准。坚持“保护、开发、利用”的原则,对上级明确的要求,要吃透其核心内容。乡镇领导在总体上对寻找后备资源、立项、施工、验收等标准,尤其是验收标准,一定要很好的领会和把握,做到心中有数。二是要加强施工管理。要将一切问题解决在施工过程中,项目完成后才发现问题,重新返工,会增加解决问题的难度,影响项目的最后验收。三是要强化指导监督。乡镇因为技术、人员等因素,对项目的包装、实施、验收等工作会存在一定的缺陷,有关部门一定要加强指导和监督,使项目尽快实施到位,顺利通过验收。四是要确保资金到位。要确保项目最低投入资金到位,减少程序、环节上的资金浪费,逐步提高乡镇工作的支出标准,使土地资源开发工作符合投资标准,保证工程质量。
关键词:新农村建设;土地资源;集约利用
随着经济的快速发展,郊区城市化、城乡一体化、乡村城镇化、新农村建设进程加快,对土地资源的需求量越来越大,然而土地资源的自然供给却是有限的,如此\"三化一新\"需要我们转变原有观念,使土地资源利用从传统的利用方式向高效科学的方式转变;从粗放型向集约利用转变。
一、土地资源集约利用的内涵
土地集约利用的基本涵义就是指在土地上增加投入,以获得土地的最高报酬。一般用单位面积土地上的资本和劳动投入量来衡量土地利用的集约度。土地集约利用侧重于土地利用潜力的挖掘,以节约用地和高效用地为原则,是投入产出比和土地利用经济效益最高。但是由于土地利用报酬递减规律的作用,土地利用集约度的提高是有限度的。
二、新农村建设中土地资源集约利用存在的问题一是新农村建设与村庄建设的关系。必须明确指出,新农村建设不单是村庄建设。新农村建设不能违背农民意愿、不讲条件、搞不切实际地大拆大建,更不能在新农村建设中搞形象工程。二是新农村建设与现代农业建设的关系。建设现代农业,发展农村生产力,特别是要大力加强农业综合生产能力建设,这是新农村建设的根本。
第一,新农村建设中的\"空壳村\"现象严重新农村建设中普遍存在的问题是:建设在前、规划滞后,模式在前、政策滞后,实践在前、理论滞后。旧村改造不力,\"空壳村\"现象突出,有的地方不注意旧村改造,农民富裕后旧房不拆盖新房。导致村庄内部旧宅基地闲置,未能及时退耕还田,村庄建设向外围扩展,形成了\"外光内糠\"的空壳村。现代农村社区和新型农民公寓建设日益兴盛,农村居民地点突击似的大拆大建,一户多宅等新的土地圈占和浪费现象非常严重。
第二,村办企业分散,造成重复建设调查发现,由于土地使用制度的限制,\"乡办企业在乡,村办企业在村\"粗放生产,重复建设,基础设施一厂一套,不能科学合理的利用资源,占用土地较多。例如,村里的印刷厂和镇上的包装厂各自上马自己的项目,不能共用基础设施,重复建设,浪费严重。
第三,村庄布局零乱,规模偏小
以家庭为单位的农业生产方式,使农村土地利用格局形成了相对封闭的不规则单元,农村居住分散化问题一直没有很好的解决,农民长期习惯以\"居民点+责任田\"的自然院落的形式分散居住,形成了村民住宅\"满天星\"式的分布格局。造成土地资源的大量浪费。
三、新农村建设中土地资源集约利用的对策新农村建设提出了\"生产发展、生活宽裕、乡风文明、村容整洁、管理民主\"的20字方针。此方针各个方面相互联系、互为因果。主要包括发展新产业、建设新村镇、构筑新设施、培育新农民、树立新风尚等方面的丰富内涵。发展新产业、建设新村镇、构筑新设施,这就要求我们必须在农村各项建设中集约利用各种资源。
1、坚持土地资源高效利用
土地资源优化配置表现为宏观、中观、微观三个尺度的模式,宏观层次配置是指土地利用类型在各产业部门的用地分配,中观层次配置是各产业部门根据自身用地指标进行部门内用地组合,微观层次配置是指地块内部不同品种或类别的配置。
(1)优化土地资源配置
土地集约利用涵括土地优化配置,土地的优化配置可以实现集约利用,土地优化配置实质上可以理解为以土地可持续利用为根本目标和准则,在一定区域内使土地资源需求既能满足当代社会经济发展的需要,又不对人类未来的发展造成威胁。土地资源利用存在的问题归根结底是资源短缺与低效利用造成,必须要通过优化配置来提高土地的利用效率和产出效率。
(2)调整农业产业结构
调整农业产业结构是实现土地资源的优化配置和土地资源的持续集约利用的必然要求。调整即墨市现有的农业产业结构,建立起与市场经济发展相适用的有利于新农村建设的合理的农产品结构,大力发展经济作物,增加单位土地面积的经济产出,在有限的土地资源上产出尽可能多的经济效益。对每一类土地实行分类指导,合理确定,不能\"一刀切\",以发挥每类土地的最高利用价值。
2、坚持土地资源节约利用
(1)因地制宜地开展以\"空心村\"整治为重点的旧村改造工作农民的新建住宅大部分都集中在村庄外围,而村庄内却存在大量的空闲宅基地和闲置土地,形成了内空外延的用地状况,即所谓的\"空心村\"。要挖掘村庄内部土地资源潜力,充分利用村庄内的闲散地,废弃地及其旧宅基地,严格控制村庄建设用地向外延扩大,旧村址及时复耕还田。旧城改造中要杜绝建平房,控制建而二层别墅楼,提倡建多层公寓楼和住宅小区,有条件的村庄要逐步向楼房发展。
(2)深化土地使用制度改革,提高农地非农化成本目前,土地使用制度的改革对于通过提高土地占用成本,促进土地持续利用起到了积极作用。但是,同时在一定程度上存在着土地资源的滥占滥用的现象。因此,须进一步深化土地使用制度改革,尤其是完善农村集体土地人市制度,可以实行直接入市、公用事业用地市场价征地人市和按谈判价格将农村集体土地征购入市的制度。这样可以大幅提高农地非农化成本,减少建设部门对农地资源的不必要的占用。
(3)建立城乡建设用地的统一市场,节约公共基础设施用地新农村建设中,要走集中统一建设的路子,小城镇和有条件的村庄要实行综合开发,集中配套建设,建一片成一片,防止遍地开花,分散建设,尤其是小城镇的建设,要做到三个集中,即乡镇工业向工业小区集中,居民住宅向住宅小区集中,商贸经营向市场和商贸区集中,同时要统一安排道路、供水、供电等公用基础设施建设。
关键词:土地资源;城市土地;科学利用;
中图分类号:F291.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
中图分类号:U412.1+4
在工业化和城市化的进程中,对城市建设用地的需求逐渐增多,这就使得城市建设用地出现了紧缺的情况。为了实现城市建设的可持续发展,就要改变城市建设中对土地资源粗放式利用的模式。城市的人口比较集中,所以要对有限的土地资源合理进行利用,要通过科学规划来解决城市发展与有限的土地资源之间的矛盾,本文就城市土地利用中的问题及产生的原因进行了分析,并提出了科学合理地利用城市土地资源的具体措施。
一、城市土地利用问题分析
1. 城市规划与土地利用总体规划的矛盾
在我国土地利用总体规划中,明确规定了总体的土地利用指导思想,我国的土地利用要切实做好耕地的保护,严格控制将农用地转为建设用地的行为,在建设中如果占用了耕地,还要进行占一补一,以实现耕地总量的动态平衡。但是在土地资源的利用中,普遍存在占用耕地超标的情况,不能按照上土地利用总体规划的要求来实现土地的综合利用,使得预支规划期内建设占用耕地指标的现象。与此不同,城市规划确定的建设用地规模,多是在国家规定的人均用地指标范围内,通过综合人口增长和城市社会经济的发展需最终确定的。这就使得城市规划受到很多因素的限制,建设用地规模指标、规划时限差异及部门间的利益冲突等因素都会影响城市规划的建设。在城市土地利用总体规划确定的中心城区建设用地控制图中,所反映的城市建设用地范围和城市规划中所确定的发展范围存在差异性,土地利用总体规划确定的城市建设用地范围往往小于城市规划所确定的城市建设用地范围。
2. 土地城市化速度较快
在我国土地资源的发展过程中,城市化的不断推进使得土地利用的属性多为农用地转为了城市建设用地,很多地区的土地产权也发生了改变,国家通过征收将很多农村集体土地转为了国有土地。特别是我国的一些沿海地区,由于城市化的速度过快,使其与人口的城市化速度之间不相协调,导致城市化进程中不能很好的解决城市土地产权制度和农业产权制度的界定问题,还存在很多利益分配问题、农村集体土地的流转等一系列产权问题不能得到很好解决,这使得农村集体用地缺乏自我保护机制,导致农民在土地的快速流转中利益受到了损失。
3.综合立体开发的深度不够
城市建设的发展及用地规模的增大,使得城市的土地资源利用出现了紧张情况。加之城市化中导致的人们生存空间的拥挤、交通的阻塞及生态环境恶化等问题不能得到很好解决,使得这些不利因素也制约了城市经济的发展。城市化进程中产生的问题究其根源多是由于对城市空间不能进行综合立体开发利用所致。在城市有效的土地资源的利用中,应该加利用的广度和深度,对城市的地下空间要充分进行开发,加大地铁、人防工程以及地下商场的综合利用。通过开发地下空间提高土地资源的利用效率,还能有效的实现土地资源的节省。地下空间的综合开发利用,能缓改善城市中心地区高密度、疏导交通、提高战时防备、扩充基础设施容量、增加城市绿地、减少环境污染、改善城市生态的最有效途径。
4. 土地市场机制不健全
在城市土地资源的利用中,存在市场运作机制的不够健全,这使得不能发挥市场配置土地资源的能动性。在土地资源的利用中,还缺乏相关的法律规范约束,使得土地开发供应体系的时间序列与实施城市规划、国民经济与社会发展计划的用地需求不能保持同步。除此之外,由于空间引导的欠缺和产业用地标准的缺乏,使得土地资源的项目运作及开发中,不能实现很好的优化配置,使得土地资源的利用率较差。
二、土地问题产生的制度分析
1. 土地产权缺失
在城市土地资源的利用中,存在着土地产权的缺失问题。生产资料的产权界定,才能实现土地资源的有效利用和综合效用的发挥。产权界定清除才能让使用者真正拥有专有的使用权、收益权以及转让权,这些权利的确定及实施能够提高土地资源的使用效率才。产权制度理论为用市场的方法研究外部效应问题的制度根源提供了一条重要的思路,为分析土地资源的权利安排提供了理论基础。为此在必须做好土地法规的制订,重视土地产权的设定和保护,有效的解决土地管理中存在的一系列问题,以实现土地法规对土地权利的清晰界定。
2. 高交易成本造成土地市场发育滞后
交易成本就是指在两个或更多的交易者之间达成和实施市场交易、安排或合约相关的成本。交易成本可以划分为事先的交易成本和事后的交易成本。在土地资源的利用中,如果交易成本高就会影响土地资源的市场流转,还会造成土地市场的发育滞后,最终会阻碍土地市场的建立和发展。目前,高额的土地交易成本使得通过土地市场进行交易的土地数量并不多。另外政府行政部门的干预,在很大程度上阻碍了土地市场的发育,在城市存量土地的总体利用上,还存在利用效率不高,闲置土地的现象。这使得土地资源出现了低效利用的情况,造成相当一部分闲置土地的上级主管部门不愿意放弃这些土地,或者说阻碍土地资源进入市场,这也使得土地资源出现了结构性失衡问题,加剧了城市土地资源的供求紧张关系。
三、应对措施
1.加强城市土地的法制管理
我国是法治社会,土地资源的管理也离不开法律的规制。为了实现城市土地资源的综合利用,政府需要加快城市土地法制管理的制度构建,以实现政府运用法律手段实现城市土地的科学管理。在土地资源的利用中,通过制定健全的法律法规,能够使土地使用者做到有法可依。另外,通过健全的法律制度构建还能有效的制裁违法占用土地的行为,通过严格的法律制度来实现违法责任的追求,从而从根本上制止违法占地行为的发生,从而将土地利用充分纳入城市土地利用固化的范畴之内。
2.建立长远的城市规划
在城市花的进程中,对土地资源的需求会日益增多,为了实现土地资源的持续性供给和城市建设的稳步推进,就需要政府规划部门做好城市的长远规划。通过城市规划的科学建立,能够改变短期的城市规划所造成的弊端。城市的长期规划能够有效的实现土地资源的持续性利用,通过规划的制定还能将城市的闲置土地得到合理处置,实现城市用地的有计划使用。由于土地利用的成本非常高,加之城市拆迁难度较大,所以对于每一宗用地都必须严格控制在土地利用的长期规划范围内,这样才能有效的兼顾政府部门与个人之间的利益。在城市长远规划的制定中,还要通过先进经验的借鉴,来实现规划的科学性和合理性构建,要加大城市规划的规划力度和执行力度,通过各种有效的监督形式来保证城市规划的顺利实施,促进城市化进程的稳步推进。
结语
在城市化的构建中,城市土地资源的利用问题是城市可持续发展关注的重点问题。由于城市土地利用的问题表现形式各异,并且也是复杂的,为此必须从不同的角度来实现城市土地问题的分析,以确保城市发展对土地的需求。在土地资源的利用中,要加快城乡一体化土地市场的建立,要不断建立健全土地额产权制度及改革土地收益分配制度,还要通过完善的城市土地征用制度,来实现城市土地资源的充分利用和合理利用。
参考文献:
[1] 鲁春阳,杨庆媛,靳东晓,李新阳,文枫.中国城市土地利用结构研究进展及展望[J]. 地理科学进展. 2010(0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