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务员期刊网 精选范文 美丽乡村建设基本原则范文

美丽乡村建设基本原则精选(九篇)

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美丽乡村建设基本原则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美丽乡村建设基本原则

第1篇:美丽乡村建设基本原则范文

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全面落实县委“打造富裕、文明、生态、和谐,建设美丽乡村”的工作部署,坚持把美丽乡村建设与产业发展、农民增收和民生改善紧密结合起来,按照以人为本、优化布局、生态文明、传承文化、产业集聚、科学有序的基本原则,全面建设宜居、宜业、宜游的美丽乡村,提高城乡居民生活质量,促进生态文明建设,提升群众幸福指数。

二、总体目标

通过开展美丽乡村建设,进一步探索建设幸福和谐的发展思路,着力推进“规划建设有序、村容村貌整洁、配套设施齐全、生态环境优良、乡风文明和睦、管理机制完善、经济持续发展”的建设目标,结合新农村建设示范村标准,借助农村一事一议财政奖补项目平台,全力抓好城关镇塔地村、大章村,北冶镇关址村,石井镇龙潭沟村,磁涧镇礼河村,五头镇马头村等6个试点村建设,使集聚经济和人口的能力进一步增强,群众生活水平进一步提高,生态环境明显改善。

三、基本原则

(一)坚持科学规划。坚持规划先行,因地制宜,把美丽乡村建设规划与农村经济社会发展、农业产业化、旅游生态化、文化特色化、产城一体化有机结合,按照产业优势、新农村建设、土地流转、公共服务和生态规划“五规合一”的要求科学编制美丽乡村建设规划,使三产发展和经济、生态、人居功能相复合,加快美丽乡村建设步伐。

(二)坚持以人为本。始终把农民群众的利益放在美丽乡村建设的首位,广泛发动群众参与,整合社会力量,尊重农民群众的意愿,引导农民大力发展生态经济、自觉保护生态环境、共同描绘美丽家园建设的蓝图。

(三)坚持生态保护为重点。发挥自然环境优势,切实保护农村生态环境,注重挖掘传统特色产业、人文、山水环境等特色资源禀赋,形成一村一景、一村一业,一村一特色布局,高标准打造美丽乡村生态精品村镇。

(四)坚持整合力量。把建设美丽乡村工作与建设特色乡镇旅游、农民住房改造、垃圾污水处理、社区服务等基础设施建设有机结合,实施美丽乡村驱动战略,通过项目带动、整合资源、合力推进美丽乡村建设。

(五)坚持分步实施。立足各村的优势和经济发展状况,合理确定建设目标和建设时序,分步实施、分类指导。要按照产业支撑型、搬迁集聚型和整治提升型等建设模式,在继续抓好市确定的关址、塔地、大章、龙潭沟、礼河、马头等重点村加快美丽乡村建设的同时,着力使正村镇新家园、磁涧镇兰丰社区、城关镇翠屏社区、五头镇舜王社区建设纳入美丽乡村建设的行列。其他乡镇也要自行确定1个美丽乡村示范点进行科学规划和高标准建设。

四、建设内容

(一)科学编制规划。对美丽乡村建设,要广泛听取农村基层组织和农民群众的意见,尊重人民群众的意愿,提高规划的科学性、民主性和可行性,严格按照“生活宜居、环境优美、设施完善、产业配套”的要求,科学编制美丽乡村建设规划,进一步细化区域内经济、产业、人口、生活、服务的功能定位,完善配套垃圾、污水、改厕、医疗、学校、超市、绿化等项目,科学规划村庄人居建设布局,严格执行规划。凡是美丽乡村示范村的建设项目,必须严格按照规划进行实施,确保项目有序推进。

(二)优化人居环境。按照“村容整洁环境美”的要求,突出重点、连线成片,以净化、亮化、绿化、美化为重点,持续深化提升农村环境综合整治,进一步改善人居环境。一是治理垃圾污水。全面推进“户收集、村运输、乡镇填埋”垃圾集中处理的模式,合理设置垃圾中转站、收集点,做到户有垃圾桶,自然村(组)有垃圾池(箱),镇有垃圾填埋场,确保乡村清洁。着力整治和规范农村生活污水排放,全面推行无害化卫生厕所,每村至少要建造一座以上卫生公厕。大力推广农村户用沼气建设,利用沼气池、生物氧化池、人工湿地等方式,开展农村污水处理。二要集中亮化美化。根据各村特色,采取新造、补植、封育等措施,进一步优化美化森林景观,特别是公路沿线沿河两侧的绿化景观带改造,提高生态效益和景观效果。要坚决拆除违章、私搭乱建的建筑物,对空心院落、残墙断壁进行全面整治和美化。充分利用村庄空闲地,建设休闲小游园。规范村庄电力、通讯等线路,彻底清除有碍观瞻的小广告等视觉污染,促进村庄规范、整洁、美观。三是改造危旧房屋。结合危房改造和搬迁扶贫等建设项目,积极实施自然村搬迁撤并,切实加强农村户建房的规划和政策引导,节约土地资源。

(三)配套基础设施。着力完善美丽乡村道路、供排水、垃圾污水处理、农村社区服务中心等基础设施项目,加快推动公共服务资源向美丽乡村延伸。一是完善农村道路、供排水、供电、通信、网络等基础设施,达到给排水系统完善,管网布局合理,饮用自来水符合国家饮用水卫生标准,入户率达100%。主干道和公共场所路灯安装率达95%以上。对通往美丽乡村试点村的主干道以及村镇主要出入口,要突出地域美丽特色,建设景观风貌。二是建设农村社区服务中心,进一步完善标准化卫生室、多功能学校、文体活动中心、幼儿园、便民连锁超市、室外健身活动场所、金融服务机构等公共设施建设,做到农民群众小病不出村,购物有超市,学习、娱乐、健身有场所的标准要求。三是进一步强化农村卫生保洁制度和队伍建设,健全农村卫生保洁长效机制。要组建专业保洁队伍,按标准配套保洁人员,落实必要的保洁经费,加强对农村环境卫生和公共设施的长效管理。积极探索和推行市场化的运作机制,借鉴城市环卫保洁的经验,按照“谁受益、谁出资”的原则,引导和发动农民群众积极筹措垃圾处理费用,增加有效投入,促使村庄卫生保洁走上经常化、制度化、规范化的轨道。

(四)发展村级经济。按照“一乡一业、一村一品”的发展要求,因地制宜,突出特色,充分挖掘发挥当地产业优势,做大做优特色农业,壮大村级集体经济,努力实现农业增效、农民增收。一是发展生态农业。深入推进现代农业,积极探索养种一体的农业发展新模式,做大做强正大集团、鹏云农业、绿尔科技等农牧业示范项目,大力发展中药材、核桃、辣椒、樱桃、玫瑰等特色种植业,推动畜牧业和种植业融合发展,增强特色产业、主导产业的示范带动作用。二是发展生态旅游业。发挥农村山水秀丽风光、历史文化多样、人文底蕴深厚等优势,以重点景区为龙头,以骨干景点为支撑,做活山水景,做深农家乐,发展各具特色的乡村生态旅游业。拥有独特的自然生态条件和山水景观的乡村,要增强自然休闲特色发展生态旅游,将传统农耕模式逐步引向现代高效农业、休闲观光、农事体验、特色农庄等附加值高的乡村旅游发展。三是壮大集体经济。加强管理并激活农村“三资”,引导发展“资产型”、“服务型”等形式的村级集体经济,不断壮大村级集体经济实力。

(五)加强基层组织建设。深入开展创先争优活动、选优配强村两委班子,不断优化村干部队伍结构,为美丽乡村建设提供组织保障。深化农村基层党风廉政建设,全面推进村务公开制度,按照“四议二公开”工作法稳妥推进村级管理机制,保障广大农民群众的知情权、参与权、监督权,合理调节农村利益关系,有序引导农民合理诉求,有效化解农村矛盾纠纷,维护农村社会和谐稳定。深入开展村级精神文明建设创建活动,开辟文明橱窗等农村文化阵地,充分利用各类宣传工具和形式,开展形式多样的文明知识宣传,积极开展创建“文明户”、“好婆媳”、“好妯娌”、“卫生庭院”等群众性活动,促进农村文明新风尚的形成。开展农民工转移就业、农业实用和农民创业等技能培训,提高农村劳动力综合素能。

五、保障措施

(一)加强组织领导。加强对美丽乡村建设的组织领导,县成立由县委、县政府主要领导任组长、分管领导任副组长、县直相关部门和各乡(镇)产业集聚区主要负责人为成员的美丽乡村建设工作领导小组,下设办公室,设在县委农办,负责日常工作的组织协调和督查指导。各乡(镇)、产业集聚区和行政村也要成立相应领导机构,负责抓好美丽乡村建设工作的落实。

(二)明确部门职责。美好乡村建设是一项系统工程,需要各部门通力协作,共同参与。项目实施由相关部门牵头负责,各级各部门要结合职能,各负其责,加强沟通,协调一致,形成合力。环保局负责美丽乡村示范村的污水处理设施建设;规划局负责“美丽乡村”示范村的详细建设性规划;爱卫办负责农村改厕项目;财政局负责建设项目资金整合筹集,加大对美丽乡村建设的投入力度;住建局负责乡镇垃圾中转站和农村垃圾填埋场建设;水利局负责农村安全饮用水项目和农业项目水利配套设施建设;农业局负责农业产业化发展及沼气建设;林业局负责绿化工程;扶贫办负责扶贫搬迁项目。各相关部门要结合部门实际,研究制定具体的工作方案,合力推动此项工作。各试点村村委会要切实履行好村民会议、村民代表会议的决议,做好美丽乡村建设的宣传发动、组织实施和管理服务等工作。

(三)加强宣传引导。充分发挥电视、广播、报刊、网络等主流媒体的作用,开展形式多样、生动活泼的宣传教育活动,总结宣传先进典型,形成全社会关心、支持和监督美丽乡村建设的良好氛围。通过规划公示、专家听证、项目共建等途径,广泛动员和引导工商企业、民营企业家、海外侨胞、爱心人士等参与支持美丽乡村建设,调动社会各界参与支持美丽乡村建设工作的积极性。

第2篇:美丽乡村建设基本原则范文

一、指导思想和基本原则。

以党的十七大和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要求,以推进社会主义新标农村建设为目标,以村民自愿出资为基础,以政府奖补资金为手段,以充分发挥基层民主作用为动力,逐步建立筹补结合,多方投入的村级公益事业建设新机制。

二、调整完善奖补政策。

我镇今年实施的行政村根据去年考评排名顺序确定淘汰名单,城中村暂停项目申报。

三、调整奖补资金使用方向。

一事一议财政奖补资金(包括普惠制和特惠制)承担美好乡村建设整体规划中的公益事业建设项目,按照以下顺序安排:村内道路建设、安全饮水工程、村庄美化亮化工程、村庄文体活动设施和小型水利等其他公益事业建设项目,重点用于村组道路和停车场建设。

四、调整项目实施时间。

每年春节期间为村民议事并收取自筹资金,3月底前完成村级普惠制项目申报和乡镇审核上报:4月底完成普惠制项目审批和特惠制项目申报;5月完成特惠制项目审批;6月底所有项目务必开工;9月底基本完工(个别水利或较大项目可延至10月底);10—11月工程验收;12月上旬总结考评。

五、认真做好项目公开公示工作。

做好项目公示工作是充分发挥群众监督作用,切实加强群众知情权、参与权和监督权的重要措施。要进一步提高认识,按照政策要求,积极做好一事一议项目公示工作。

公示内容:一事一议年度实施方案、村民代表会议表决事项、工程招投标公告、施工单位承包公告、筹资清册、项目决算等群众需要知情的事项。

公示要求:公示场所为群众聚集地、村务公开栏,公示时间不得少于7天,公示期满填写《一事一议项目公示情况表》,并附5户见证农户的签名、联系电话和村两委负责人、联系人的签字。

第3篇:美丽乡村建设基本原则范文

关键词:农村村镇;规划建设;重要性;管理措施;基本原则

没有农业的牢固基础和农业的积累与支持,就不可能有国家的自立和工业的发展;没有农村的稳定和全面进步,就不可能有整个社会的稳定和全面进步;没有农民的小康就不可能有全国人民的小康。农业丰,则基础牢;农村稳,则社会安;农民富,则国家昌。只有近*亿农民全员加入现代化进程,才能盘活国民经济全局,实现可持续发展;只有广大农村的落后面貌明显改变,才能实现更大范围、更高水平的小康。为此,中央审时度势,在十六届五中全会上作出了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重大战略决策,为今后我国农村勾画出了“生产发展、生活富裕、乡风文明、村容整洁、管理民主”的新蓝图。

一、基本原则

1、政府主导,尊重民意。加强组织引导,加大财政投入和政策扶持力度,整合资源,搞好服务,广泛尊重民意,充分调动广大群众参与建设的积极性和创造性。

2、规划先行,夯实基础。立足当前,着眼长远,科学编制规划,有效利用土地资源,合理确定目标任务,做到规划一步到位,建设分步实施。

3、因地制宜,分类指导。坚持从实际出发,实行一村一策,形成各具特色的发展路子和发展模式,根据农村现状,实行分类指导、动态管理,做到改造一批、建设一批、提升一批,不强求一律,不搞一刀切。

4、试点示范,循序推进。坚持先易后难、抓好试点,总结经验,搞好以点带面,做到点面结合,整体推进,既量力而行,又尽力而为。

二、农村村镇规划建设的重要性

近年来,随着农村经济的飞速发展,农村城镇化是城市发展的必然要求,它不可抗拒,也不能阻止,然而只有通过科学的村镇建设管理,引导调控农村建设,才能保证农村城镇化的健康发展。

从当前部分县区农村实际看,一些地方的村庄布局缺乏规划指导和约束,农民建房缺乏科学设计,有新房无新村、环境脏乱差等现象普遍存在;规划管理存在薄弱地带和薄弱环节,农村违法、违章建筑在一定程度上存在失控现象。现阶段农村大部分房屋已经进入高标准翻建时期,这就要求我们的村镇建设管理工作必须跟上时代步伐,满足农村群众高层次的建设和审美要求,努力为群众创造舒适、惬意、优美的工作和生活环境。如果我们的村镇建设管理工作不能适应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和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要求,势必出现村镇建设上的杂乱无章和重重建设,加重农民负担,影响农民生活质量,延缓小康建设进程,损坏农村形象。

三、提升农村村镇规划建设水平的措施

搞好村镇建设规划,是农村改善村容村貌环境和提高农民生活质量的建设发展目标之一,在具体工作上要做到“六个到位”:

1、重视程度到位。在村镇规划的编制和管理工作上,主要领导要亲自谋划,主管副职要亲自参与。对在工作中出现的一些困难和问题,主要领导要亲自协调,妥善解决。同时要把规划管理工作列入乡(镇)年终考核目标,列入乡(镇)主要领导任期目标,严格考核,严格奖惩。

2、工作人员到位。乡(镇)及有关部门要抽调业务精、素质高,责任心强的正式人员组成规划编制队伍。所抽调人员的工作都必须与原单位脱钩,不得兼顾其他工作,垒身心投入规划编制工作,以保证规划编制工作的有效开展和管理工作的正常运行。

3、业务培训到位。为保证村镇规划编制的科学性、可行性.建设部门要组织好规划业务知识培训,重点搞好政策法规、专业技术和实际操作技能等方面的业务学习,提高规划编制和管理人员的整体工作水平。

4、政策宣传到位。要利用多种形式,深入开展村镇规划政策法规宣传工作,切实增强广大农村群众的规划意识和依法建设意识,使《城乡规划法》、《村庄和集镇规划建设管理条例》等有关政策法规家喻户晓,深入人心。

5、责任落实到位。乡(镇)及有关部门要协调联动.搞好配合。在具体工作上,乡(镇)重点负责做好规划经费的筹措,规划方案的编制、专家评审、技术论证、按程序报批、公示以及规划人员的办公用品购置等工作,建设部门要在乡(镇)规划经费到位的情况下,负责做好技术资料的收集和提供、规划方案的技术指导、村镇规划测量、规划成果上报备案等工作。土管部门要负责提供乡域和分村土地利用规划图纸等有关资料,提前做好规划建设用地和企业占地的划界定桩工作。6、资金投入到位。建立以工促农、以城带乡的投入机制。建立一个稳定的政府对农村投入增长的机制,坚持“多予少取放活”,重在“多予”。调整国民收入分配格局,自治区政府财政支出、预算内固定资产投资和信贷投放,按照存量适度调整、增量重点倾斜的原则,不断增加对农业和农村的投入。扩大公共财政覆盖农村的范围,建立健全财政支农资金稳定增长机制。二是应当以县域为单位对农业政府性投资进行整合。积极开展以县域为主的财政支农资金整合试点工作,全面整合各项涉农资金,按照渠道不乱、性质不变、用途不改的原则,实行项目资金到县一级的统筹使用和统一管理;坚持因地制宜,分类指导的原则,通过整合资金,明确鼓励、支持以县域为单位根据当地实际,积极稳妥推进项目建设,保证项目建设质量,不断提高资金使用效率。

四、结束语

综上所述,村镇规划建设是推进生态文明建设的行动基础,是推进绿色发展、低碳发展、循环发展的重要环节,是推进新农村建设的关键之举。只有搞好村镇规划建设,才能真正实现生产空间集约高效、生活空间宜居适度、生态空间山清水秀,从而更好更快地建设魅力中国、美丽乡村。

参考文献

[1]彭卫兵,张晓敏. 农村土地流转的再审视 中国土地科学. 2012

[2]范德种. 新农村建设中中心村建设存在问题、模式及对策[J]. 小城镇建设. 2013(11)

第4篇:美丽乡村建设基本原则范文

(一)机遇

1.国家发展的新要求环境教育的发展是时代的要求。2012年党的十报告直接提到“生态”或“环境”字眼的地方达45处,相比2007年的十七大报告中提到的多出27处,相差仅仅5年的时间里对“生态”“、环境”的大幅关注,说明是针对生态环境日益恶化的严峻现实的深刻反思,是唤醒人们的环境意识,树立正确的环境情感、价值和态度,是倡导生态文明,营造全社会关心、支持、参与环境保护的文化氛围。面对资源约束趋紧、环境污染严重、生态系统退化的严峻形势,必须树立尊重自然、顺应自然、保护自然的生态文明理念。把生态文明建设摆在五位一体的高度来论述,彰显出中华民族对子孙、对世界负责的精神,体现了努力建设美丽新农村,实现中华民族永续发展的决心。

2.环境法律制度的保障2006年广西壮族自治区政府颁布实施《广西壮族自治区环境保护条例》,2007年该区党委、政府《关于落实科学发展观建设生态广西的决定》,明确了生态广西建设的指导思想、基本原则、目标任务和保障措施。2010年该自治区政府《关于推进生态文明示范区建设的决定》,《共同推进广西环境保护与经济社会协调发展合作协议》。2011年该区政府审定《广西壮族自治区环境保护和生态建设“十二五”规划》,倡导绿色、循环、低碳发展,保护和修复广西生态环境。以上提高了依法行政和守法经营意识,提升了全民保护环境的自觉性,为开展环境教育提供了法律基础。

(二)挑战

1.实施正规教育的师资落实不到位宏观上,从1992年后《中国21世纪议程》的推广,加强对受教育者的可持续发展思想的灌输,在环境教育学科层面相继得到建设与完善;按照国家的要求,在基础教育的《科学》《地理》课程纳入环境教育的内容。在广西乡村的小学和初中学校里,小学的《科学》和初中的《地理》等课程中纳入资源、生态、环境和可持续发展教育的内容;此外,在高等学校也普遍开设《发展与环境》课程,设立与可持续发展密切相关的研究生专业等,总的来说,将可持续发展思想贯穿于从初等到高等的整个教育过程中。然而,环境教育的师资力量单薄甚至缺失。2011年调查广西乡村的13789所小学、8732个教学点的《科学》教师的配备情况,基础课程中的《科学》课程基本上没有配备科学专业教师;学校对《科学》课程的实施有极大的随意性,可上可不上,任何专业教师都可以上课,上课也是简单的。非专业教师的上课仅凭自身长期以来形成的自然研究的传统,让学生去亲近大自然、了解生态,实施传统的社会教育,但是对学生们进行环境平等和社会变革以及环境可持续发展的教育是缺失的。有证据表明,学生们不具备对环境问题进行批判性思考以及采取一定行为的能力。从初中的《地理》课程的环境教育的实施来看,2012年,随机对广西30所乡村初中学校《地理》课程的教师配备情况调查,结果统计显示30所学校中有10所初中没有配备地理教师,剩下的20所初中合计仅有38位地理教师;38名地理教师在30所学校合计的教师数2039人中,占1.8%;总学生数25363人与地理教师38人比较,比值为667比1;可见,地理教师辐射力的力单势薄且进行环境教育的不到位。不仅如此,如果地理课堂进行环境教学活动,引导学生搞实践活动导致学生兴趣转移到地理学科,还会遭到学校领导及其他科目老师的反对;为此,《科学》、《地理》课程中的环境教育的效果不佳。具体的表现为学生对现实环境中有生活密切联系的事物、现象好奇心淡薄,对家乡的环境与发展,环境、资源的保护意识以及爱护环境的行为和习惯漠不关心。可见,校内环境教育的有效性低,难以带动非正规教育、校外教育的延伸与发展、难以达到让学生从小就建立人与环境和谐的良好教育,也无法实现通过个体学生以点带面的给学生家庭其他成员的带动作用,营造良好环境意识的目的。

2.社会团体整合的教育力量弱本来,广西的新闻媒体、企业、NGO、政府、学校、社区、家庭乃至各类教育场所等社会单元都是非正规环境教育的主要推动者和倡导者。然而,针对广西乡村的具体情况,利用自身的优势,实施相关的各类环保会议、环境主题展览、竞赛活动、环保教育培训、专题性环境教育活动等有目的的宣传教育活动极少,更谈不上拓展环境教育的内容和方法,把环境教育引入到一个更广阔的空间来实施。当下乡村的人们还普遍停留在资源的开发利用全是为了致富这个目标的认识水平上;乡村农业和生活等未经处理的废水直接用于农田灌溉、畜禽养殖及农业生产废弃物从不处理的现象极为普遍。完全可以通过广播、电视、手机、网络等工具的使用,展开公众参与的环境教育的力量,但是,现实的情况显示,现代交流手段与乡村环境教育的整合度低,只能让乡村的环境越来越糟糕,渐渐丧失了乡村原有的生态优美的优势。

3.制度建设的迟缓导致环境意识不强营造爱护生态环境的良好风气,增强乡村全民环保意识、生态意识,需要通过教育互动、建立保障支撑作用的环境制度来进行。然而,广西的环境保护制度建设相对滞后。具体表现为,2006年广西自治区政府才颁布实施《广西壮族自治区环境保护条例》;2007年广西区党委、政府《关于落实科学发展观建设生态广西的决定》才明确了生态广西建设的指导思想、基本原则、目标任务和保障措施。2010年广西自治区政府签署了《关于推进生态文明示范区建设的决定》与《共同推进广西环境保护与经济社会协调发展合作协议》。2011年广西区政府才审定《广西壮族自治区环境保护和生态建设“十二五”规划》。从宏观上来看,可以说2006年以前,广西对环境保护的制度层面上的支持意识和实践有较长时期的缺位,也就谈不上环境教育的广泛实施。但是,与每一个人的生产、生活活动息息相关的环境,其质量的优劣如果没有全民的关心、参与和身体力行,就难以解决环境问题。环境与人的相关性的自觉表现来源于人的实践性,而人的素质是环境可持续发展的关键因素,国民素质水平的高低又取决于环境教育。

二、应对的措施

(一)强化乡村环境教育的观念

加强环境教育力量系统的建设,通过校内外的教育、正规与非正规的教育,扩大关心和关注的范围来把个人、环境、集体的价值联系起来,建立可持续性与个人价值、社会价值、需要、理解以及期望的紧密性,建立一种对环境、对他人和未来的责任感,并把这种责任转化为个人和集体生活的行动的信仰、知识和技能;强化在尊重他人及其文化的同时,达成与理想、环境的合理的平衡,通过识别个人行动与集体行动、外部事件和其他因素之间的关系,形成对环境不确定性做出积极反应与自由的、有益的质疑的能力,努力使乡村的人们养成一种环境整体性的视野,形成一种内化的自觉性的环境教育的观念。

(二)整合环境教育的力量

首先,把可持续发展理念整合到地方政府的工作中,并联合地方政府和乡村共同促进。设立环境协调人员对乡村环境教育从规划到活动实施进行有效性的指导,强化环境教育作为乡村的个人的一种终身学习的目标与任务来执行。其次,强化乡村学校的《科学》和《地理》教师队伍的建设,使在校的学生能够得到专业的引导,能够从粗浅的了解,到深入体会环境教育的意义,培养学生关注自然与社会以及对生存环境的洞察力与理解力,逐步形成人地协调与可持续发展的观念,进而提升学生对生存环境和人文环境的感知力,实现以点带面的效果,即通过学生带动家庭成员、亲友及邻居,认识环境与社会的重要性,促进乡村社会与环境的和谐统一。再次,复兴那些曾经构成教育体制的基本所固有的、进步的价值观的方法,尽可能的与乡村宗教、祠堂生活有效结合。因为,参与到乡村有世俗标志且象征着积极向上的宗教的社团系统中,其中的权威人物能够抓住足够多的人,能将环境教育实践提高到更高的层次。最后,利用手机、电视、网络的交流通道,持续性的传播相关乡村环境教育信息,使环境教育的内容被乡村大众内化成为可能。总之,整合社会的力量将富有建设性的环境教育理念及内容传递下去,从而实现环境教育的构想。

(三)优化环境教育的制度

环境教育是一个社会学习的过程,人们在这一过程中可以不断进行价值、技术、法律和制度等方面的反思,随时能调整人与人之间、人与自然之间的持续性联系的各种行动。为此,所使用的策略和方法,尤其是环境教育的制度的建立在人们的生产生活中有其特别的重要性。宏观上,从乡村环境教育研究到强调其中的复杂性,环境教育的理论与实践已经发展了20多年,然而,在环境中的教育和关于环境的教育这两种形式仍占优势,这仅是一种松散型的感觉式的教育模式,缺少实效性。然而,共同的环境责任是制度的要求,建立来源于乡村的核心价值的环境教育制度,那么,社会责任的道德意识、劳动力的期望,就能通过从上至下和从下至上的各种活动来实现,面对即将到来的“后现代”世界的可能及其所面临的困境而言,将是必不可少的;制度让人们参与以及它所带来的变化,才是乡村环境的可持续发展的关键。

三、结论

第5篇:美丽乡村建设基本原则范文

关键词:风景园林规划与设计;乡村景观;融入

中图分类号 G642.0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7-7731(2016)24-0090-03

随着近年来我国社会经济的快速发展,人民物质生活水平基本得到满足,由此开始对周围居住环境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这主要是因为城市居民、乡村居民都更加重视居住环境所带来的精神变化。此外,随着我国城市化的快速推进,无论是北京、上海这样的国际化大都市,还是一些三线城市都在快速扩张,这就使得城市的版图逐渐向郊区乃至农村推进,逐渐模糊了城市与农村的界限。乡村景观的自然景观、人文景观兼具人文性、自然性,无形中契合了城市居民向往乡村田野生活的要求,但对于城市居民而言,真正地回到乡村生活是不可能的。而对于农村居民而言,尽管城市版图的增大使其原有的居住地成为了城市的一部分,但其对于城市马路、高楼的居住环境仍然难以适应。综合上述分析,在风景园林规划设计中融入乡村景观,在满足城市居民对农村生活环境向往的同时,还能解决农村居民不适应城市生活的困局,而且这也符合我国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政策导向,以及建设生态文明社会的要求[1]。在上述背景下,本文旨在结合已有实例,探讨风景园林规划与设计中乡村景观的融入的可行性及意义,为此后的城市建设规划提供参考。

1 乡村景观的融入对风景园林规划设计的作用

乡村景观是当地人文、历史以及劳动人民经过多年的劳作形成的具有极强的地域特色的景观,是最为淳朴、自然的乡土景观[2]。通常,这种形式的景观能够有利于来访者了解当地的风土人情、生活习惯。多样化的乡土特色景观也给居民营造一种独特的大环境氛围,带来不一样的视觉体验,同时这种乡土景观也为园林规划设计者们提供了设计的灵感源泉。

1.1 能够改善园林景观的品质 以往在城市建设过程中,整个方案的规划设计侧重经济价值,而忽视了园林规划,这也是很多老城区普遍存在绿化面积偏少,生态环境恶劣的主要原因。即使部分城市在规划设计时将风景园林部分纳入了统一规划,其园林规划设计的原则也是土地的敞开性而非风景园林的景观品质,这样设计原则指导下的风景园林规划设计无法发挥其景观作用。由此,将乡村景观作为城市园林景观的一种延续,进行融合设计后,能够有效的提高城市园林的景观品质,大幅度改善城区内开放空间的环境质量,从而有助于发挥园林景观的作用[3]。

1.2 能够使乡村特色得以保存 城市的发展伴随着大量宝贵的农田、耕地、林地等农业用地转变为城市建设用地,景观用地就必须依赖于改造距离居民区更远的土地的景观,但随着距离的增加,居民对该景观用地的利用程度就会越来越低,这样景观园林地就失去了其设计之初的作用。但如将城市园林规划设计中融入乡村景观,不仅距离较近,交通方便,能够为城市居民提供方便的休闲娱乐场所,而且能够保存乡村的特色,减少城市建设对乡村特有文化的破坏。

1.3 有利于农村经济的发展 如果城市风景园林规划设计中不融入乡村景观,必将导致大量农民失去耕地,大量的农作物被铲除,由此造成巨大损失,也不利于社会的稳定。在城市风景园林规划中,乡村景观进行统一的规划,使之保持自身特色的同时与风景园林实现融合。这样一些具有较高观赏价值的农作物如油菜、西兰花,在收获前可以提供非常美丽的乡村美景,在收获后可供给城市居民卫生、新鲜的食物。同时乡村景观的存在还能够吸引居民来此游览,在一定程度上有助于为农村居民拓宽经济来源,增加收入,从而促进农村经济的发展。

2 乡村景观与风景园林规划设计融合的必要性

乡村景观与风景园林规划设计的融合既有营造景观的生态需求,也有适应当地环境的现实需求。如在一些大面积的平原地区,尤其是在大面积农业用地的平原地区实施风景园林规划,完全根据风景园林规划挖人工湖、堆人工山,再营造一个人工的“自然环境”,不仅造成人力、物力资源的浪费,而且难度极大。换个角度进行风景园林规划设计,每片地域都有其特色,乡村区域本身就有它自身生长、演变的过程,本身的地貌、植物条件、文化内涵和历史文脉都是属于这个地块本身的“自然”,是一种自然而然的景观,而不是人类强加于自然的。将其与风景园林规划设计相融合是对当地特色景观的继承与发扬[4]。

3 乡村景观与现代风景园林规划的实践

3.1 水渠在风景园林规划设计中的处置 我国农村很多地区为灌溉农作物都修筑了水渠,这些水渠在传统的风景园林规划设计中,通常是完全拆除。而根据乡村景观融入的观念就明显不一样了。比如设计人员在浙江镜湖地区成功地将水渠作为风景园林规划的一部分,不仅保留了水渠,而且营造了宜居的环境。具体的在景区中规划出两个区域为水渠景观带,其中一处位于整个景区的南侧,在水渠的两侧种植草本花卉,同时规划多条景观小道,或进行草地绿化,作为风筝放飞地(如图1);另外一处位于整个景区的北侧,炎水渠横向肌理线性种植园林观赏树木、名贵树木(如图2)。

3.2 鱼塘景观带的设计 鱼塘作为农村独具特色的一个景观,往往每个村落里都有一个或大或小的鱼塘,这里往往是村民夏天纳凉的地方[5]。因此,将鱼塘作为景观融入风景园林规划符合农村居民的意愿。通常的做法是在水塘中种植各类水生植物,放养部分观赏鱼,并可在水塘的湖面修筑若干木质景观道,建设水中亭阁,供居民散步、纳凉等。

3.3 农业景观区 部分农作物在某个生长期可呈现十分迷人的景色,其中目前作为景观开发最为成功的应为油菜,如安徽歙县(图3),江苏兴化(图4),虽然同为油菜花,但与不同地区周围环境相互映衬形成了独具特色的风景。安徽歙县在群山环绕中的一片片方块状油菜花海,加上近处环绕花海的溪流,远处的几处民居,衬托出世外桃源般的美丽景色。而江苏兴化位于长三角经济带北缘,有着深厚的文化积淀和独特的水乡美景。“兴化千岛菜花”位于兴化市缸顾乡,以千岛样式形成的垛田景观在全国范围内均享有盛名。据考证,750a前,缸顾乡农民在水中取土堆田,整齐如垛,并在上面种植农作物,逐渐演变成如今美丽农田生态景致。每年的清明前后,在辽阔的水面上,千姿百态的垛田形成了上千个湖中小岛,岛上开满金灿灿的油菜花,在水面上形成一片金黄色“花海”,一望无际,令人叹为观止。随着城市的发展,这些乡村景观自然的融入了城市风景园林规划,成为城市风景园林景观的自然延续,可以看做是乡村景观融入风景园林规划的成功范例。此外,除了油菜花,部分中药材产地,如安徽亳州的芍药花,河南洛阳的牡丹等都是远近闻名的农业景观区。

4 乡村景观融入风景园林的基本原则

将乡村景观融入风景园林规划虽然已经取得了一定的成效,但融合并非二者的简单拼凑或相加,为达到预期的效果,在实际执行中应遵从一些原则的指导[6]。首先要坚持保护和规划相结合,对乡村特色的景观资源进行保护,以求尽可能的降低对耕地、鱼塘等资源的破坏,同时注意风景园林规划的整体效益,在二者之间寻找平衡。其次,要坚持开放性的原则,这就要求在融合过程中尽可能避免将私家田园或私家庭院式的景观纳入规划中;更为重要的是在设计过程中要注意协调,尽可能做到人文因素与自然因素的统一,综合考虑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使乡村景观在整个风景园林规划设计中呈现出统一性。

5 风景园林规划设计中融入乡村景观的方法

乡村景观与风景园林规划设计的融合在实践过程中必须因地制宜,结合当地的人文、历史景观以及其他诉求综合全面考虑,具体包括以下几个方面。首先是对乡村的文脉、历史进行延续,在乡村原有文化传承的基础上通过结合现代风景园林规划加以传播,同时凝聚浓厚的乡村气息,凸显地狱特色,从而为居民营造良好的生活环境。此外,还要对农业生产区进行保护,避免大面积破坏耕地、林地以及鱼塘等农村居民的核心利益,这些农业生产资料的保留除具有现实的经济效益外,还能够为城市居民提供一种农业体验。更为重要是要善于借景田园风光,对原本存在的具有较高观赏价值的乡村景观,尽可能的不去改变其原有的特点。如在温泉公园的设计中,通过设计一条通向周边乡村环境的林阴道,使人们在现代化风景的尽头能够欣赏美丽的田园风光。

参考文献

[1]王有林.乡村景观在风景园林规划与设计中的意义[J].中华民居(下旬刊),2012,11:3-4.

[2]赵东燕.乡村景观在风景园林规划设计中的融入[J].现代园艺,2015,02:83.

[3]王文海.风景园林规划与设计中乡村景观的融入[J].中国园艺文摘,2015,01:140-141.

[4]陈蕾.乡村景观在风景园林规划与设计中的意义[J].现代园艺,2015,08:101-102.

[5]成振瑜.乡村景观在风景园林规划设计中的融入[J].中国园艺文摘,2015,10:133-135,154.

第6篇:美丽乡村建设基本原则范文

【关键词】 公路绿道 建设经验

1 公路绿道建设的背景

绿道内涵很广,它在不同的环境和条件下会有不同的含义。查理斯.莱托(Charles Little)在其经典著作《美国的绿道》(Greenway for American)中所下的定义:绿道就是沿着诸如河滨、溪谷、山脊线等自然走廊,或是沿着诸如用作游憩活动的废弃铁路线、沟渠、风景道路等人工走廊所建立的线型开敞空间,包括所有可供行人和骑车者进入的自然景观线路和人工景观线路。它是连接公园、自然保护地、名胜区、历史古迹,及其他与高密度聚居区之间进行连接的开敞空间纽带。近几年来,温州市提出建设生态市目标,实施“六城联创、绿满温州”战略部署,以加快建设生产、生活、生态相融合的现代化国际性大都市,实现经济实力和产业结构“双提升”、文化发展和生态建设“双促进”、体制优势和开放优势“双增强”。为此市委、市政府考虑温州实际,提出建设公路绿道概念。

2 我县公路绿道建设目标的类型

2.1 公路绿道建设的目标

我县域绿道网建设以面向自驾游出行为主,主要通过将现状非干线公路或是废弃道路进行改造,利用道路沿线丰富的自然以及人文景观,串联县域主要的旅游景点,为城乡居民和过往游客提供休闲观光、康体娱乐等活动风景廊道。通过县域绿道网的建设提升县域整体生态环境,满足人们的日益提高的休闲生活需求,推动产业向健康休闲旅游产业转型,促进文成建设生产、生活、生态“三生融合”的战略目标的实现。

2.2 公路绿道建设类型

我县公路绿道按行政等级分为风景公路绿道、慢行绿道。风景公路绿道主要提供自驾车旅游休闲、视觉体验和交通通达三种功能主要串联起距离较远且相对分散的重要景观资源,让刘基故里景区、百丈漈—飞云湖风景名胜区、西坑畲族镇、龙麒源景区、刘基庙、等景点间形成紧密联系。慢行绿道是以慢行道为支线,提供自行车和步行的休闲游憩功能,规划在离县城附近飞云湖支流,节点配套二级驿站一个、三级驿站二个。

3 公路绿道规划布局

3.1 公路绿道布局的基本原则

(1)可行性——布局要因地制宜,主要依托交通流量较小、沿线建设量较少的三四级公路,并结合已经形成的村道、机耕路、堤围等,共同构筑市域自驾游绿道骨架;

(2)景观性——绿道沿线具有较好的生态景观效果,既可沿着河流和小溪,也可也沿着山脉线,用于野生动物迁徙和物种交换,人们的自然学习和打猎等;

(3)连通性——绿道建设需要串联森林公园、郊野公园、风景名胜区、旅游度假区、历史文化古迹、特色村庄等多重节点,共同打造生态休闲空间;

(4)经济性——绿道建设的一个重要特征在于能够展现周围地段的功能和价值,因此选线应能促进当地旅游发展和周边土地价值的提升。

3.2 规划路线

根据绿道布局的基本原则,我们公路绿道(自驾游)规划8条,即,市绿道1号线文成段,溪口至双桂,里程10公里,市绿道4号线文成段花园至泰顺黄桥,途经西坑镇、石洋林场、铜铃山森林公园),全程75公里;文成1号线,百丈际至西坑,起于百丈际镇,途经百丈际景区、刘基庙、龙麒源、梧溪,终于西坑镇,全程34公里;文成2号线,石洋至南田,起于石洋林场,途经水牛塘景区、黄洋坑、终于南田镇,全程50公里;文成3号线,南田至武阳,起于南田镇,途经马上村、后洋村,终于刘基故里,全程10公里;文成4号线,二源至上林,起于二源,途经金珠林场、玉壶、终于上林,全程34.1公里;文成5号线,珊溪至松源,起于珊溪镇,途经西山、仰山,终于文泰交界,全程17公里;文成6号线铜铃山(胜坑)至珊溪(西山),途经胜坑、云湖、江溪、珊溪水库大坝,全程42.2公里

4 公路绿道建设成果及经验

4.1 主要做法

(1)做好规划。尽量利用近几年公路部门创建完成的样板路、文明路路段,同时将公路文化元素溶入规划设计并尽量利用公路两旁已形成的景观及服务点作为绿道小型驿站。

(2)做好前期准备工作。到各乡镇做好调查及宣传,充分调动各部门及乡镇的积极性,争取乡镇及当地群众支持。和乡镇自身建设任务如美丽乡村等项目建设相结合,并带动沿线群众,充分结合当地经济发展模式.。

(3)做好设计及招投标工作。设计是项目的灵魂,择优选择设计单位及施工队伍是项目成败的关键。我们在广州城建规划设计院的基础上,再进行精化精细设计,特别是对精品段的设计上反复研究讨论。

(4)把好工程质量关。从建材质量、苗木胸径、冠幅等入手,把关好施工工艺,尽量使每道工序做到精工、精致、精品,对不美观、达不到要求的工序坚决要求返工重建。

(5)突出精品段建设。精品段建设是从大洋口至珊溪段,主要打造成以自行车为主交通工具的慢行绿道。精品段路面一部分在原砼路面上加铺红色沥青砼,虽然有了高强度,但减少了绿道亲近自然的程度。

4.2 建设管理

县成立绿道领导小组,办公室设在县交通局。各乡镇负责政策处理工作,县公路段承担部分绿道项目建设,如公路沿线标志、部分公路绿化补植。

4.3 几点经验

(1)绿道标识系统。我们在公路绿道上标识采用美国松木3m*0.6m立柱式标识,安装公路上因字体、图标尺寸不明显,效果欠佳。

(2)铺设彩色沥青。在刚性路面上铺设彩色沥青砼,需对基层砼路面做好处理。对破损、沉陷等病害先进行修补、灌缝等处理,后再铺设沥青,铺设沥青前还需在砼路面上铺设沥青粘层。同时修建好水沟,做好排水工作,并严格控制重吨位车辆使入。

(3)绿道景观。绿道景观建设灵活运用原生态系统,种植植物应与原生态相匹配。本着尊重自然、顺从自然、利用自然,最大限度保护绿道的自然状态,合理利用现有自然资源和人工植被,少硬化、少石化,避免造成生态破坏,如学口段原有自然生长的油桐,我们利用油桐的自然特色,在此路段增植油桐,使种植物与自然相互相溶。

5 结语

绿道是一种特殊的线形绿色开敞空间,其相互连接与交叉形成绿色网络是调节人们紧张的工作节奏的时钟,对建设宜游宜居生态县,保持全县生态系统功能优化,实现社会经济可持续发展有着重要意义。建议公路绿道网建设贯穿住建、旅游等部门,形成带块带状结构,以进一步完善整个系统,使更多居住在密集城镇的人群受益。

第7篇:美丽乡村建设基本原则范文

1.一切实搞好科学规划和设计

据了解,一些村屯的绿化设计更多是村屯干部根据自己的理解,随意指点区划,这种做法,盲目而又单一,常常由于其他不确定的原因,而不得不毁树重栽。有的地方几年,甚至十几年都不能形成绿化,主要是因为当时缺乏科学的规划和设计。村屯应在县乡林业局站 技术人员的实地勘测后,考虑到可持续发展的一些要素,科学规划,具体设计。

此外,要注意到由于各乡各村屯的客观现实,某些乡村干部随意规划,扩建绿地,将一些非自然因素引入村屯绿化工程中。这种所谓的规划和设计,具有很大的盲目性。村屯绿化要有科学性和实用性,一些可以的点缀非但不能起到绿化和美化的效果,弄得不好,还可以把自然景观给破坏了。有的地方前些年已栽成的绿化林,组织者又有新思路,挖掉重栽,翻来覆去,不仅破坏了已有的绿化成果,还导致一些绿化树种的成活率不高,病虫害时有发生。

其实,绿地一旦建成,就不要轻易的毁掉。为了不使当今的绿地成为将来的障碍,坚持科学的设计,就显得十分重要了。必须实行科学的统筹设计,使得绿地相对稳定持久。一些地方拆了建,建了拆,领导凭着拍脑门搞规划,怎么样呢?劳民伤财。群众看他们瞎折腾,也就失去了信心。所以,栽树也是糊弄,如此恶性循环,才有“年年栽树不见树”的口头禅。

2.根据设计的要求选择树种的原则

根据绿化的工程性质,位置及林种选择树种。林种就是反映栽种目的和要求的。因此要同林种对造林树种提高要求,进行比较,加以选定。防护林的树种一般应具有生长快、郁闭早、寿命长、防护作用持久、根系发达等特性。由于各种防护对象不同,对选择树种的要求也不一样。农田防护林应选择抗风力强、树形高大,枝叶繁茂的树种。水土保持林应选择适应性强、树冠浓密、根系发达的树种等。庭院绿化应先用赏叶、观花、赏果等树种,与环境相协调,达到绿化、美化、香化的效果。

3.适地适树的原则

选择树种的一项基本原则就是使树种的生态栽植地的立地条件相适应。在选择树种时必须考虑那些能适应本地气候条件、土壤立地条件的树种,因此先要对树种的生物特性有所了解,是否耐寒、耐湿、喜阳、喜阴等习性是必须掌握的。适地适树即选用的造林树种的特性与造林地的立地条件相适应。即根据造林地的气候、土壤和土地利用情况,对造林地的自然条件特点和生产潜力做出综合判断,然后根据评价结果和树种的特性,选定最符合造林目的和能适应造林地自然条件的树种。这一原则对造林的成败具有决定意义。良种壮苗选用具有优良遗传性状和优良目的性状的树种或品种的苗木种植,苗木茎干粗壮通直,高粗匀称,枝稍木质化,根系发达,立根短而粗,侧根和须根多,具坚实饱满的顶芽,无病虫害和机械损伤,并且在起苗,栽植过程中要避免苗木的损伤和失水。这样不但可以提高造林质量和成活率。而且可以减少幼林抚育的工作量。

4.苗木的移植

春季是适合各种树种移植的最好时期,也是主要的移植季节。因为在这期间树木处于萌动前的休眠期,尚示生根发芽,对于温度、湿度等环境条件反应迟钝,生理活性较低。应根据树种的生物学特性及实际情况确定移植的时间,萌动早的树种应先移植,栽植苗木运到后应及时栽植,树坑直径应看苗木的根幅而定,直径应比苗木的根幅大1/3,裸根栽植深度应比树木的地径高2-3厘米,带土坨苗栽植时,深度应比土坨的高度高5厘米左右,以利树木扎根生长。比较大的绿化树木,应按原方向栽植,才能植株更好地适应环境条件,提高成活率。为防止水分蒸腾过大,可用草绳将树干全部包扎起来。绿化大苗应在栽植当日浇透第一遍水,以后应根据当地情况及时补水。树木种植后,因土壤松软沉降,树体极易发生倾斜倒伏现象,应及时扶正、踏实。

5.苗木包装及运输

苗木移植后可用草包、麻袋、尼龙袋等软质材料包装。在包装过程中,注意要把苗木根部对齐放在包装材料上,并在根间加湿润物。也可先将草帘或稻草浸湿后再对根部进行包装。苗木在运输中应进行覆盖,避免风吹日晒,苗木的运输要迅速及时,避免风天运输。运输过程中要适当给苗木喷水。

6.加强管理

第8篇:美丽乡村建设基本原则范文

[关键词]农村人口风险;城镇化;农村建设;防范对策

[中图分类号]F304.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2-736X(2014)01-0064-04

城镇化水平是一个国家工业化与现代化的重要标志。当前和今后相当长一段时间,中国城镇化仍将继续处于快速发展阶段。然而,在快速城镇化过程中,农村人口再生产既面临诸多机遇,同时也面临诸多不确定性风险。因此,加强对转型期农村人口风险表现的归纳研究,探讨防范和化解风险的对策与建议,对进一步推进新型城镇化建设具有重要意义。

一、农村人口风险的涵义与分类

(一)农村人口风险的基本涵义

农村人口风险是指农村人口再生产过程中面临或遭遇的损失、损害或不利事件的可能性和不确定性。进一步而言,就是农村人口数量、人口结构、人口素质、人口分布、人口迁移或人口健康等面临或遭遇的损失、损害或不利事件的可能性和不确定性。这里的农村是指广大的县域、县城、小城镇和乡村,不包括城市。农村人口风险南风险因素、风险事故和风险损失等要素组成。

(二)农村人口风险的主要特征

1.损害性。不管是婚配失调化风险、残疾化风险、老龄化风险,还是文盲化风险、污染致病化风险、贫困化风险,都可能使其遭遇一定的损失、损害或不利事件,具有损害性。

2.不确定性。按照当前条件,10年后农村人口发展的好或坏、利或弊、多或少、快或慢、获利或损失等情况,由于经济社会发展变数太大,难以确定或者保证,具有不确定性。

3.可变性。农村人口发展的好或坏、利或弊、多或少、快或慢、获利或损失等不是一成不变的,在一定条件下,这些情况都可能发生变化,具有可变性。

4.社会性。人是社会大家庭的一员,人不能脱离社会而孤立生存,人与政治、经济、文化等有千丝万缕的关系,反之,社会发展也需要人,离不开人。个人的、家庭的风险必然累及社会其他人员,因而具有社会性。

(三)农村人口风险的划分与分类

根据城乡二元结构理论,人口风险包括城市人口风险与农村人口风险两大类。进一步而言,农村人口风险又可以分为以下三类。

1.直接风险与间接风险。直接风险就是农村人口再生产过程中由于自身原因造成的风险,例如,婚配失调化风险、出生型残疾化风险、贫困化风险、老龄化风险。间接风险就是内部风险对农村经济社会发展的影响或者外部风险对农村人口再生产的影响,例如,外力型残疾化风险、污染致病化风险、农民失地化风险。

2.经济风险与社会风险。经济风险就是适龄劳动力减少或严重不足对农村经济发展产生的影响和损失,例如,贫困化风险、老龄化风险、经济衰退风险、创新活力不足风险等。社会风险就是农村人口比例失衡而对农村教育、医疗、卫生产生的社会影响和损失,例如,留守化风险、文盲化风险、社会失稳风险等。

3.结构风险与规模风险。结构风险就是农村老人、中年人、年轻人、儿童或男女比例不合理而产生的风险,例如,老中青比例失调、男女多少比例失调、区域人口不协调等,就可能出现结构风险。规模风险就是农村某一地区或某一阶段人口数量过多过密或过少过稀而产生的风险。例如,某一个城关镇承载人口极限为30万人,超过30万人就可能出现规模风险。

二、当前农村人口风险的主要表现

当前乃至未来相当长时间内,农村人口再生产主要面临或遭遇以下七大风险。

(一)留守化风险

留守化风险就是留守农村的儿童、妇女、老人所遭受的自然或人为的侵害或损害。主要有三种情况。一是留守儿童、留守妇女风险。留守儿童既有男孩,也有女孩。留守妇女既有年轻妇女,也有中老年妇女。二是留守儿童、留守妇女被拐卖风险。留守儿童被拐卖既有男孩,也有女孩。留守妇女被拐卖既有年轻未婚妇女,也有已婚中青年妇女。三是留守儿童、留守妇女、留守老人的疾病护理、生活照料问题。

据权威部门统计,农村留守老人数量逐年增加,目前全国在5000万左右,农村留守儿童数量惊人,全国有农村留守儿童6102.6万人,占所有农村儿童比重达37.7%,占全国儿童的比例为21.9%。

(二)婚配失调化风险

婚配失调化风险就是广大农村男多女少而导致婚姻匹配严重失调、光棍越来越多的风险。主要有三种情况。一是男多女少问题。重男轻女、养儿防老等传统观念、家庭劳动力需要因素等,偏男厌女,人为造成男女婚配失调。二是女孩大量外流问题。大量农村女孩外出打工,或者嫁给外地人,或者嫁入外地富裕村,或者嫁到城市去。三是“婚姻挤压”现象。剩男在同一个年龄组无女孩可娶之后,他就会去找下一个年龄组,一年一年往下压;本村本乡无女孩可娶之后,他可能去其他乡村寻娶;平原地区娶不到,他会到山区寻娶;层层递进,向下型挤压,区域型挤压形成“婚姻挤压”现象。

据调查统计,20lO年全国出生人口性别比为118.08,2012年为117.7,虽然经过努力但下降幅度很小,依然在高位徘徊,预计到2020年全国将会出现单身适婚男性大约3000万。

(三)残疾化风险

残疾化风险就是大量外出打工的农民因工作而导致的身体某部分残疾的风险。主要有三种情况。一是天然出生形成的残疾人逐年增多。包括视力残疾人、听力言语残疾人、智力残疾人、肢体残疾人、精神残疾人等几种情况。二是外出打工形成的残疾人越来越多。包括视力残疾人、听力言语残疾人、肢体残疾人、智力残疾人与其他残疾人等几种情况。三是滥用药物也导致残疾化。包括畸形儿童、致聋哑、致失眠、致脑残。

据有关部门估计,目前中国农村残疾人大约6225万,占残疾人总数的75%,占农村人口总数的10%左右。

(四)文盲化风险

文盲化风险就是因上学太远、学费太贵或读书无用论而变成文化盲人的风险。主要有三种情况。一是上学距离越来越远,学校越来越少,导致部分儿童无法就近上学而失学。农村教学点大面积缩并,导致中小学学校数量减少,上学路程越来越远。二是学费生活费越来越高,导致部分青少年弃学而外出打工。部分城镇中小学强调集中住宿、扩大办学规模,导致学生的生活费、住宿费等费用过高,不少学生因此放弃学习而回家务农或者外出打工。三是认为赚钱重要、读书无用而过早弃学走入社会。少时不读书,等长大了则错过了读书长知识学技能的黄金时光。

据有关部门调查,流浪失学儿童逐年增多,目前中国流浪儿童已超15万人,这些近似文盲、半文盲的流浪儿童成为新的文盲大军。

(五)污染致病化风险

污染致病化风险就是居住地企业污染或外出打工而导致身体疾病的风险。主要有两种情况。一是外出打工从事严重污染工作而形成的污染性疾病,亦即职业病,如尘肺病、肿瘤、皮肤病、中毒、高原病等。二是农村污染企业对居住地农民的污染致疾病,如癌症村、肺病村、妇女不育村、聋哑村、黄牙村等。

据调查统计,目前全同患有尘肺病的农民工大约有600万,实际上能够登记救治的只有10%左右,而病死率高达22.04%。

(六)农村贫困化风险

贫困化风险就是由于农业劳动力弱化或劳动力素质下降而导致贫困化的风险。主要有三种情况。一是农村基本设施的陈旧老化导致部分农民贫困化。包括农田水利设施、机耕道路、桥涵桥梁、村庄公共设施等,多年失修,惨不忍睹,无法使用。二是农业劳动力弱化导致部分农民贫困化。当前,很多地区,从事农业生产的主要是妇女和老人,青壮年劳动力大都外出打工,导致农业劳动力明显弱化老化。三是劳动力素质下降导致部分农民贫困化。由于受读书无用论、重打工轻农工的负面影响,导致农业劳动力素质逐年下降,个别地区十分明显。

据权威部门估计,农村贫困化与返贫困化风险形势依然严峻,农村空巢老人、留守老人、计划生育老人是当前主流和高风险群体,部分失地农民成为近年来新的贫困人群。

(七)人口老龄化风险

老龄化风险就是青壮年外出打工或养老方式变化而产生的风险。主要有两种情况。一是农村老年人越来越多,而青壮年越来越少。大量青壮年劳动力外出打工,留下来的几乎都是50岁以上的中老年人,导致农村必要的、从事农业的劳动力越来越少,农业生产有名无实。三是传统养老习惯逐渐弱化,而新的养老模式尚未建立。生儿防老是农村最传统、最信赖的一种传统养老方式,但由于子女外出打工、常年在外、远离父母,赡养扶助成为一句空话。而新的养老模式如养老院、农村养老基金等尚未建立,导致农村一些老年人有病无人管的被动局面。

据有关部门统计,中国近2亿老年人口中约半数子女不在身边,缺乏精神慰藉依然威胁空巢老人。其中,农村家庭的空巢率已达到45%左右。

三、农村人口风险防范原则与主要对策

(一)基本原则

1.坚持计划生育政策不动摇,确保人口红线不突破。一方面,要坚持计划生育基本国策不动摇。现阶段中国必须坚持计划生育基本国策不动摇,同时坚持宣传倡导、依法行政与利益导向相结合,引导群众自觉实行计划生育,坚决杜绝大月份引产。另一方面,要严格确保人口红线13.9亿不突破。“十二五”期间中国继续实行稳定低生育水平政策,全国总人口控制在13.9亿人以内,严格执行,不得突破。

2.坚持与时俱进,适时进行局部性、结构性微调。一方面,要坚持与时俱进,适时进行局部性微调的人口政策。缩短或取消二胎生育间隔时间限制;人口计划指标未完成的地区鼓励继续完成;降低收养领养政策门槛。另一方面,坚持与时俱进,适时进行结构性微调的人口政策。人口稀少的乡村、县市乃至大中城市,可以通过人口转移、迁徙加以协调平衡;男女性别失调可以鼓励或限制计划生育政策进行协调平衡;区域性族别不平衡可以通过人口转移、计划生育政策进行协调平衡。

(二)主要对策

1.转变观念,正确认识,全面了解农村人口风险。一是要全面认识人口计划生育政策。坚持计划生育政策不动摇是基本原则,但计划生育政策不是一成不变的,当人口过多时,可以实现计划性、限制性生育政策;当人口偏少时,则可以实现鼓励性、非计划性生育政策。这就要求有关部门坚持与时俱进的原则,适时对计划生育政策进行局部性、结构性微调。二是要正确认识农村人口风险。农村人口风险是农村人口再生产过程中面临或遭遇的损失、损害或不利事件的可能性、不确定性。农村人口风险与政治、经济、社会、文化发展密切相关,具有损害性、不确定性、可变性与社会性等特征。要正视农村人口风险的不确定性,绝不能轻视农村人口风险的危害性。在一定条件下,农村人口风险可控可防,并非深不可测或者无能为力。

2.切实加强农村人口再生产建设,进一步提升农村人口整体素质。一是要加强生育健康知识教育,提高生育健康率,减少和化解内生型残疾化风险。要加强对农村育龄妇女正确生育健康知识教育,使育龄妇女了解并接受正确的生育技术知识,预防和避免残疾化。要扩大乡村社区卫生医疗机构覆盖面,使孕妇能够就近检查和及时就医,减少和纠正残疾化。二是要加强外出打工安全知识教育,提高安全知识知晓率,减少和化解残疾化风险。县级劳务管理与安全监督部门要对外出打工者进行经常性安全知识教育,从源头上预防和减少残疾化风险。县级工青妇机构要在输出地、输入地进行安全知识讲座和维权培训,使农民工学会和善于维护其合法权益。各级保险机构要积极开展农民工伤及意外保险业务,完善受伤农民工的经济保障措施。三是要加强农村环境整治工程,提高农民环境保护意识,减少和化解污染致病化风险。要进一步加大对村庄周边污染企业的综合治理力度,切实加重对村庄周边严重污染企业的监管和处罚力度,有效减少和控制污染排放,减少和化解污染致病化风险。要高度重视村庄环境和人居环境治理工作,提高污染危害意识和处理保护意识,建设干净美丽新农村,减少和化解污染致病化风险。四是要重视农村义务教育,提高农村居民文化水平和文化素养,减少和化解文盲化风险。要进一步重视和落实农村义务教育工作,决不能让一个孩子失学;要因地制宜地增加教学点,使孩子们能够就近上学读书。要鼓励和倡导读书和学习的必要性和重要性,扭转风气。

3.继续推进新农村建设,建设美丽富饶家园,有效化解留守化风险和婚配失调化风险。一是要积极创新留守化引导和管理模式,应对和化解留守化风险。要进一步建立健全留守儿童基本监护制度,创设父母、家庭与社会一体化的监护管理模式,有效弥补基本监护缺失和监护漏洞,减少留守儿童受害风险。要积极建设全国农村留守儿童、妇女与老人信息数据库,共同推进农村留守化群体关爱服务体系建设。二是要建立综合治理性别比失调长效机制,应对和化解留守化风险。要高度重视出生人口性别比综合治理工作,各地要积极开展“圆梦女孩志愿行动”,促进出生人口性别结构平衡。三是要进一步缩减城乡二元差距,积极化解区域人口失调化风险。要加快城乡一体化建设,减少人口偏向城市流动的单极化风险。要进一步重视和加强农村基础设施建设,加快农业现代化建设步伐,建设城市化的新农村,逐步减少城市和农村的经济、政治、文化差距,减少人口偏向城市流动的单极化。要东中西平衡发展,减少西部人口偏向东部流动的单一性风险。要进一步推进和实施东中西区域经济社会协调发展,加大国家财政转移支付力度,提高中西部农村经济社会综合水平,提升中西部农村农业生产力吸引力,减少西部人口偏向东部流动的单一性风险。

第9篇:美丽乡村建设基本原则范文

近年来,光福镇坚持生态立镇战略,依据自身得天独厚的自然优势,走生态产业化、产业生态化发展之路,注重环境保护与经济发展并举,生态乡镇建设成效初显。

一、光福镇生态乡镇建设的主要做法

1.加强领导,科学规划。光福镇委、镇政府确定了以打造“中国美丽乡村”为基本建设目标的整体框架,把生态建设摆在突出的位置。镇领导经常深入乡村、部门调研生态建设工作情况,进行督促和指导。与此同时,镇生态办还将年度生态建设任务进行了层层分解,下发到全镇7个村和3个街道。

2.大力发展绿色生态农业。光福镇坚持“政府推动、市场主导、企业带动、科技支撑、可持续发展”的基本原则,引导农民大力发展绿色农业。一方面,大力发展大棚蔬菜等传统农业,大棚面积已达1000余亩;另一方面,引导种植具有地方特色的红色、白色、蓝色等各色梅花,面积约300余亩,成就了江南最著名的探梅胜地“香雪海景区”,吸引大量游客前来观赏和采摘。此外,还着力引导农民采用塑料大棚方式种植生态草莓等经济作物,并形成一定规模。绿色农业的发展不仅为农民带来了经济收入,也为光福镇旅游业发展奠定了基础。

3.大力发展生态工业,加强镇域工业企业的达标排放管理。光福镇工业发展立足于资源优势和产业基础,走出了一条资源消耗低、环境污染少、经济效益高的具有光福特色的生态工业发展路子。大力发展科技产业园,通过抓投入、抓环境、抓招商,全力加快产业园建设,目前已初具规模。加强对镇域工业企业的达标排放管理,2012年环境监测结果表明,主要污染物的工业废水排放量、工业烟尘排放量、工业粉尘排放量、二氧化硫排放量的工业污染治理达标率均为100%,有效地确保了经济社会与环境的可持续发展。建立品牌产品奖励机制,促进镇域内企业的升级换代。2013年,镇域企业获得的专项资金达200余万元,企业专利专项奖励资金达100余万元。此外,对于获得国家级或省级名牌产品的企业,也分别给予了20万及5万元的奖励。

4.强化宣教手段,大幅提升镇域群众的生态环保意识。光福镇坚持以生态文明建设主体宣传报道为抓手,利用“四・二二”地球日、“五月第三周”科普宣传周、“六・五”世界环境日等纪念活动,开展环保知识咨询、生态知识有奖竞猜、发放环保知识普及读本等形式各异的宣传活动;大力实施“绿色环保下乡活动”,每年还定期组织环保志愿者开展生态“环太湖岛行”活动,通过他们在社会中起到好的宣传引导和带头示范的作用,全面提高了周边群众参与环保的意识。此外,光福镇还在下辖的7个村、3个街道中继续开展系列“创绿活动”,积极开展绿色社区、绿色学校、绿色家庭创建活动,使生态环保理念进一步向全镇覆盖。

二、光福镇生态乡镇建设存在的问题

1.思想认识有些不到位,群众热情不是很高,农民作为生态文明村建设的主体意识还不够强。生态文明村建设的成功与否,关键在于广大群众的积极参与。从根本上说,农民应该成为生态乡镇建设的主体,而不是附庸。但经过问卷调查,54.1%的群众认为生态乡镇建设要靠“上级拨款”,17.8%的人认为需要“主要靠自己行动”,21%的人认为需要“两方面共同努力”,7.1%的人认为“不清楚”。这表明,许多群众对于生态乡镇的建设缺乏自觉性、主动性,等、靠、要的依赖思想较为严重,在新农村建设点上还存在政府包办代替的现象。

2.精神文明建设跟不上生态乡镇建设的需要。生态乡镇建设将使试点乡村的面貌发生翻天覆地的变化,是外在环境与内在精神面貌的彻底更新。但目前的情况是,物质条件改善了不少,有些农民的思想观念却还停留在原有水平上,还没有适应新形势下的变化。一些村的群众集体主义思想缺乏,农村文化生活单调,科学文化还停留在较低的水平上,不讲卫生、不讲文明的行为也时有发生。

3.乡镇生态建设宣传工作还有待于进一步加强。生态乡镇的建设,是近些年才提出的一个目标,前期规划引导有些缺乏,各村、社区的群众对这个问题的认识还停留在表面上,思想意识中还是一个很模糊的概念。问卷调查中,有31.6%的群众认为建设生态乡镇“意义重大”,21.5%的居民认为“环境与自身生产生活息息相关”;还有33.1%的群众说“不清楚,只要收入高些就行”,13.8%的人认为“无所谓”。

4.乡镇生态建设经费有限。从近几年的情况来看,当前生态建设的资金主要靠上级拨款。如在2013年的“美丽乡村”环境整治中,省财政拨付资金为102万余元,市财政拨款为34万余元,两者合计约140万元,财力有限。因此,仅靠上级财力支援,环境整治时间将被拉长。

5.工作机制不够健全。生态乡镇建设是一项长期的、艰巨的任务,需要各方面协同努力。在实际工作中,还存在两个方面的突出问题急需解决:一是在镇各级部门中,没有配置专门的负责该项任务的人员,专业人员尤其是从事理论工作的人员比较缺乏;二是在实际工作中,还没有成立一个专门的协调机构统筹各方力量,部门之间的联动、上下信息传递之间的互动和统一协调还做得不够,需要进一步充实和加强力量,强化协调和指导功能。

三、生态乡镇建设的建议

1.提高群众思想认识。要坚持政府引导、群众自愿的原则,营建良好的社会风气。这既是新农村建设的重要目标,也是生态乡镇建设的精神支撑和动力源泉。光福镇应在加强镇域经济发展的同时,注重用社会主义新文化占领农村阵地。只有广大基层群众的思想觉悟提高了,乡镇的文化设施和文化活动场所才能发挥其积极作用,进而推动生态乡镇建设。

2.加强生态文明建设,营造生态文化新乡镇。要积极导入科学文化、地域文化、特色文化、民间文化等内涵,使生态文化尽快实现自觉化、理念化等。要增强生态危机意识,重点整治生态旅游资源,充分利用光福镇的历史文化遗产,大力打造具有地方特色的文化氛围,做好古生态、环太湖两篇文章。充分利用镇域内环太湖生态优势,打造苏州西部环太湖高端休闲地,做大、做强生态农业园区。

3.抓宣传,创浓厚生态型乡镇建设新氛围。要致力于抓好干群“生态发展”、“绿色观念”的理论学习活动。通过举办各种形式的讲座、宣传、论坛等活动,使广大基层干部群众加深对创建新型生态乡镇的认识,引导社会力量深入研究和探讨建设环太湖光福生态乡镇、探索科学发展的思路、办法和举措,更加自觉地把科学发展、经济发展和环境保护三者有机地结合起来,努力使“绿色GDP”成为内在追求,使“绿色政绩观”自觉成为各级领导干部的内在一杆秤,“绿色生产观”成为广大企业的自觉发展方向,“绿色消费观”成为广大基层民众的自觉消费模式。

4.多方协调,整合资源,形成合力。应充分认识到创建生态乡镇工作的重要性及紧迫性,定期开展生态乡镇创建吹风会及专项资金整治会,对生态乡镇建设试点进行统筹安排,将部门职能与生态乡镇建设目标任务有机结合,采取“市里下发一点、区里补贴一点、镇里自筹一点、社会各界资助一点、基层群众自发募捐一点”的方式,多方筹措创建资金,确保该项工作顺利进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