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务员期刊网 精选范文 临床科学研究范文

临床科学研究精选(九篇)

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临床科学研究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临床科学研究

第1篇:临床科学研究范文

“证”是机体在疾病的发展过程中某一阶段的反应状态。中医病证结合动物模型已被视为实现中医药规范化,客观化乃至科学化的重要环节。中国中医科学院西苑医院基础医学研究所刘建勋研究员首先提出了病证结合动物模型拟临床的研究思路和方法,其研究团队以冠心病作为切入点,采用多因素、多靶点的方法干预模型动物的生理过程,建立了冠心病痰瘀互结证小型猪模型,利用模型动物的特点和优势,深入分析疾病证候的现代机制和生物学特征,进行治疗相关病证中药新药的研究与评价。相关研究成果在本刊连续5期相继发表系列研究论文,得到了广泛的反响。以下是中医药学不同研究领域的著名专家分别表述个人观点:

王庆国(教育部“证候与方剂基础研究重点实验室”主任,北京市“证候与方剂重点实验室”主任,北京中医药大学原副校长,中国民族医药学会副会长):中医疾病病机演化规律是一个动态的、复杂的过程,它随着外界环境的不同而发生变化。随着现代医学的发展,对传统中医病机的认识逐渐向微观化方向发展;同时对病机的病理生理机制研究在微观上、深层次上认识机体生物活动特点,更加准确的揭示病机演化的本质,促进达到宏观辨证与微观辨证的统一。在《中国中药杂志》2013年第38卷23期发表的“小型猪痰瘀互结证冠心病“痰、毒、瘀”病机演变规律的实验研究”一文中,作者首先采用模拟临床冠心病危险因素的方法,将高脂饮食与冠状动脉血管内皮损伤二者有机的结合建立中国小型猪冠心病痰瘀互结证冠心病模型,并进行病机规律的分析以指导临床诊疗。通过对血脂代谢、炎症反应、血液功能动态变化的分析提示,单纯的痰证、瘀证或毒证都不足概括冠心病痰瘀互结证病机的发展规律。可以认为冠心病痰瘀互结证的病机发展规律在于“由痰致毒、致瘀,痰毒瘀三者互结,损伤心脉,气血运行不畅,发为心痛”。扩展了中医胸痹的病机认识。此研究采用现代医学的研究手段和方法,从微观角度分析冠心病病理机制,并结合对中医传统致病因素的认识,提出了冠心病痰瘀互结证“痰-毒-瘀”的病机演变规律,其思路和方法都值得借鉴。但是需要指出的是,所研究的病证结合动物模型的病理生理及客观检查指标的变化应与临床相关病证密切相关,否则对病机的微观分析将毫无意义和价值。

史大卓(中国中医科学院西苑医院副院长、主任医师):转化或转换医学(translational medicine)是近年来国际医学健康领域出现的一个新的学科,即从实验室到病床(bench to bedside),再从病床到实验室(bedside to bench),实现“基础-临床”循环往复的研究模式,简称为“B-to-B”。B-to-B模式不仅应用于疾病的诊断与机制研究中,同样也运用于新药研发过程。在转化医学过程中要求基础实验动物模型是有多个方面与临床相关疾病相似的病理改变,相似度越高则由实验室转化临床的效率就越高。因此,对实验动物模型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在《中国中药杂志》2014年第39卷第3,4期发表的“痰瘀同治方对痰瘀互结证冠心病小型猪心功能的改善作用”,“痰瘀同治方对痰瘀互结证冠心病小型猪心肌组织的保护作用”2篇论文,实验不仅采用临床冠心病危险因素的方法作为致病因素,并且在模型评价过程中以临床冠心病诊断的方法为中心,通过心肌酶谱、心脏超声、无创血流动力学分析观察实验动物冠心病心脏结构和功能的改变。这不仅为冠心病的临床研究提供了良好的实验载体,同时也使中药新药临床前评价的数据和结论更有临床参考价值,缩小实验研究向临床转化的距离。因此模拟临床的动物实验研究,是一个非常有价值的研究方向,特别是在中医药领域。此研究所建立的中国小型猪冠心病痰瘀互结证冠心病模型也值得推广和广泛应用。

吕爱平(中国中医科学院首席研究员,香港浸会大学中医药学院院长、讲座教授):辨证论治是中医认识疾病和治疗疾病的基本原则,体现了中医学对疾病诊断和处理的特点。随着现代医学科学的发展和中医临床实践的深入,如何将疾病证候的变化特征以更客观的现代医学实验室指标来阐述,还需要大量细致的工作。但是在基础实验研究中,通过建立与临床相关疾病证候相似的动物模型,并以病证结合动物模型为研究对象,分析证候发展过程中客观实验室指标的改变将有助于证候本质的认识,辨证与辨病结合,宏观辨证与微观辨证的结合;同时也进一步提高基于证候分类的疾病治疗疗效。在《中国中药杂志》2013年第38卷24期发表的“痰瘀同治方对冠心病痰瘀互结证小型猪模型中医证候评分的影响”一文中,实验的设计和思路比较新颖、独特,实验采用模型临床四诊辨证的方法并结合现代医学对中医致病因素的认识,从体重指数、脂质代谢、血液流变学,心功能和心电图改变等对中国小型猪冠心病痰瘀互结证进行证候评价,并建立证候诊断标准,基本符合中医痰瘀互结证的特点。因此以临床病证特点为参照,根据实验动物病理、生理情况,将临床病证的表现通过适当的转变以应用于动物模型中进行评价,将有助于病证结合动物模型的发展。因此中国小型猪冠心病痰瘀互结证模型的建立促进此方面的研究,而该模型的建立和发展同时也进一步促进疾病过程中证候变化本质的研究。

孙晓波(中国医学科学院药用植物研究所常务副所长、研究员):中药复方临床前评价的主要目的是为将来的临床研究提供重要的参考。而病证结合进行中药临床前有效性评价的方式收到了越来越多的接纳。病证结合动物模型的建立要求具备现代医学病理学模型和中医证侯学模型两方面的特点。但是由于中医病证结合动物模型目前存在的诸多不足导致中药复方临床前评价多采用西医疾病,或者单纯中医证侯的模式进行。在《中国中药杂志》2014年第39卷2期发表的“痰瘀同治方对小型猪痰瘀互结证冠心病血液流变性及血脂的改善作用”和“痰瘀同治方对小型猪冠状动脉粥样硬化炎症反应的影响”2篇论著中,则克服了以上中医模型不足和缺陷,值得推荐。通过高脂饲料喂养和冠状动脉血管内壁球囊损伤双因素的刺激方法,建立中国小型猪冠心病痰瘀互结证模型,用于中药新药的临床前评价。在评价方法中,一方面围绕与中医证候相关的因素如血脂代谢的异常、血液流变学的异常等进行评价。另一方面以冠心病病理过程为中心,评价中药复方干预对心肌缺血过程的影响。通过以上两部分的密切结合,可以全面的分析中药复方的作用特点。同时也与当前中医临床辨证与辨病结合的发展一致,更加密切联系临床。不失为一项高起点、高标准的中药复方临床前评价研究工作。

第2篇:临床科学研究范文

1.医学科研能力存在不足

I1研究基础薄弱目前,我所研究生来源主要为应届本科毕业生,他们在大学学习期间很少或没有机会参与科学研究,科研经验几乎为零;临床实践不足,多不具备从临床上发现问题的能力,甚至不了解自己的研究方向和目标,在读研究生之前也没有详细了解过该方面的内容;选择导师时多根据导师名气和目前社会上的热点而选择;进入研究生阶段后,往往不能及时调整学习方法,仅被动按照研究方案的要求操作,缺乏主动思考和探索更好研究方案的意识。

1.2专业知识不足本科阶段的教学多为大众化的内容,涉及面广。医学生的学习内容多为通用的医学基础课程,如内科学、外科学、妇产科学、儿科学等。而研究生阶段学科分科较细,如内科学又分成了消化内科、呼吸内科、神经内科等,消化内科根据研究方向的不同又分为胃肠道、肝胆胰等专业,涉及的内容较专、较深。因而,研究生阶段的学习内容将由面转化为点,但多数研究生仅掌握了面上的结论性知识,而对有待探究的带有争论性内容知之甚少。在本科阶段,医学生很少阅读最新文献,知识相对陈旧,既不了解自己研究方向的过去、现在,更不清楚未来发展方向。

1.3阅读和分析文献的能力不足部分研究生主动阅读科研文献的欲望不强,少数甚至不知道应该阅读哪些文献,往往仅限于导师指定的文献范围,缺乏系统性阅读;缺乏阅读、分析文献的有效方法,难以得到有效的信息;缺乏自主思考,提不出问题,难以理解其他研究者的目的和进一步的研究方向;阅读完文献后不注重整理,忽视不同文献之间的对比,难以构建自己的思考体系。

1.4缺乏学术交流目前国内多数大学生所处的学习环境相对封闭,参加学术交流少,即使偶尔参加学术会议,更多的时候只是被动地接受诸多信息;如果事后不去梳理这些信息,则难以达到”平等交流”的效果。平时在课题组内很少向同行提问,多为向导师汇报近期的实验进展,而对实验过程中遇到的问题也只是按照导师的建议去调整,开展讨论较少,依赖导师较多,自主性尚待加强。

2.研究生培养科研思维的对策

科学研究的任务在于通过观察现象揭示事物的本质1。因此,通过观察实验所获得的感性认识须向理性认识过渡,唯此才能完成认识过程的飞跃,达到科学研究的目的。简单地归纳,科研思维就是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因此,科研思维成为研究生培养的重点,合理严谨的科研思维也是判定研究生是否合格的标准之一。

2.1学习哲学课程科学研究是通过现象认识本质,也就是不断从生活中发现问题并解决问题的过程。研究生不仅要掌握广博而精深的专业知识,而且应具备一定哲学素养。学习一定的哲学知识,有助于建立辩证唯物主义的自然观、科学观和方法论。只有将唯物辩证的思想转化到自己的科研思维中,才能全面、客观、整体而又具体地看待事物,发现问题、解决问题,从而不断推动医学事业的进步。古希腊医学家希波克拉底认为,“医学家必须同时是哲学家”,哲学有助于打破传统思想的禁锢,多角度、多因素地看待问题,客观、系统地分析问题,提高科研能力。因此,研究生应掌握哲学这一工具,从而更好地开展科研工作。

2.2加强方法学的学习知识可分为两个方面,一是某一学科领域的系统知识,如医学、计算机、数学、工程学等带有专业特色的学科知识;二是有助于知识获取、加工、利用与产出,带有共同特征、工具性的方法学知识,如医学专业学生学习的医学文献检索、医学科研方法、医学统计学、实验动物学等课程。但遗憾的是,临床医学研究生常常过于重视医学专业课,而忽视方法学课程的学习,导致掌握了大量的既有知识成果,而对知识发现的过程知之甚少。如果不主动思考知识产生的过程,也就难以学习和应用方法学的知识。应通过方法学的学习,培养思考的习惯,从而提高研究中发现问题的能力。

2.3加强科研实践科研实践是一种面对“新的阻碍和不熟悉的情况”的探索性、尝试性认知活动。此过程是科研工作者科研思维的具体体现。对于研究生而言,基本的科学实践是在导师指导下完成对某一课题的研究,并据此撰写学位论文,这一过程包括文献查阅、选题、制定研究方案、独立解决研究过程中遇到的各种问题以及对课题后续研究的思考。“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只有自己亲自动手去做,积极主动地学习、思考,才能有所感悟,有所收获。

2.4加强研究生间的交流参加学术会议时,研究生由于自身水平有限,只能被动地当观众;与之相反,研究生之间的交流则更加直接和有效;此时,大家地位平等,可畅所欲言,虽然水平有限,不一定能把握学科的前沿动态,但能够解决在研究过程中碰到的多种问题,类似头脑风暴,大家同时在思考,思想的火花在碰撞。这是一个积极主动的参与过程,不仅能够锻炼研究生的组织协调能力,更能够激发科研灵感,大家相互促进,共同进步。

第3篇:临床科学研究范文

[关键词] 兽医临床 诊疗 学科 研究现状 发展对策 探析

[中图分类号] S8-1 [文献标识码] B [文章编号] 1003-1650 (2013)04-0189-01

当前形势下,我国的兽医临床工作人员在临床实践的过程中对于重大问题进行研究,并且面向了整个社会的需求实施研究工作,有些分子生物学的新技术也得到了广泛的应用,并且取得了十分重要和重大的成果。与此同时,我国兽医临床诊疗技术也在不断提升,很多兽医诊疗技术都得到了研究以及广泛应用,在兽医临床实践过程中应用这些技术,能够从本质上提升兽医疾病诊疗准确性,提升我国兽医临床诊疗的水平,从本质上有力的保障我国畜牧业的不断发展,对当前我国社会公共卫生需求进行了满足。下面,笔者就探究我国兽医临床学科研究现状与发展对策。

一、我国兽医临床学科研究现状

1.我国兽医临床学科动物营养代谢病研究

伴随着我国社会的不断进步,经济的快速发展,人民生活水平得到了高速提升,我国绿色优质的畜产品以及动物源性的食品需求也越来越多,我国畜禽水数量也在本质上得到了扩大。但是,就当前我国具体情况来看,我国所饲养畜禽品种大多数都将生产快速以及高产作为主要的目标。比如说,块大型鸡、瘦肉型猪、高产蛋鸡以及高产奶牛等等,过度的节约化饲养以及超高水平营养的供应,从本质上导致了我国畜禽对不应激和环境因素等等外界的刺激过度产生敏感,群发性的营养代谢病时有发生,与此同时,引起了我国动物免疫力不断下降,这也就大大加强了我国动物传染病自身的发病率,为我国造成了十分重大的经济损失,所以,实施高产动物营养代谢病发病的机理研究以及防控研究,通过实施营养的调控来进行免疫功能的调节,有效减少疾病的不断发生,这始终都成为了我国收益临床工作人员必须要进行研究的问题以及课题。

2.我国兽医临床学科动物中毒病研究

我国是一个地氟病分布十分广泛,并且存在严重危害的国家之一,病区主要分布在我国的贫困山区以及农村地区中,这一个疾病对于那些相对来说生存期比较长的动物,特别是一些羊以及牛等危害十分严重,为我国的畜牧业生产造成了很大经济的损失。除此之外,我国的临床兽医工作人员还针对毒菌毒素实施了中毒的研究,建立起毒菌毒素自身快速检测的方式方法,对于各种各样的毒菌毒素物力脱毒剂的深入研究机制,建立健全将我国毒菌毒素来实施生物转化变成了一种无毒产物的方式方法,具有很高的生物方法特异性,并不会将饲料营养的价值降低。

3.我国兽医临床学科外科手术研究

在临床兽医诊疗过程中,外科手术不可或缺,近些年来,冷冻治疗技术、显微外科手术技术、血管手术技术、无创手术技术、关节镜、高频电刀以及腹腔镜等等外科手术技术都得到了发展以及进步,兽医诊疗过程中,减少手术损伤的时候,有效提升了兽医诊疗手术的效果以及效率。将我国生物医学材料进行植入,进而减少组织排斥的反应,将过去传统的仅仅能够采用活组织来进行替代的一种手术,有效转变成为了新材料替代的手术,这样就从本质上扩大了我国兽医诊疗手术服务的范围。针对手术新型缝合材料、手术通路以及手术技巧等等课题的研究也在不断深入以及深化。

止疼管理以及疼痛管理是我国兽医诊疗外科学术学治疗以及外科学中不可或缺的内容,在兽医诊疗过程中合理使用止痛的药物,从本质上提升动物福利水平以及动物的康复水平,这样能够有效促进畜禽康复,缓解了畜禽疾病症状。实施不同类型止痛药物研发以及临床的应用,已经成为了手术后以及手术前肿瘤的治疗过程中必不可少的步骤。

二、我国兽医临床学科发展对策

想要保证我国兽医临床学科的良好发展,要求兽医站必须要将自主培养作为主导,造就一大批高素质具有创新精神以及具有国际视野学科的带头人以及兽医团队,与此同时,还要注重凝聚以及吸引海外的优势人才,进而为我国的临床学科不断发展提供一个坚实有效的人才保障。

想要促进我国兽医临床学科不断发展,要求相关政府必须要高度重视,提供一定的经费支持,原因就在有,我国的兽医临床学科所需要进行解决的都是一些临床的实际问题,这些问题十分贴近生产实际,但是,通常情况下,那些贴近生产的科学研究通常都难以得到资助、水平档次低以及不够深入。我国政府也不能够对兽医临床学科进行高度重视,吉林省以及国家级的科研项目对于九台兽医临床领域资助不仅仅投入少,还存在着不合理以及不平衡的问题。所以,和其他的学科相比较,兽医临床学科仍然处在一个弱势的地位中。这已经成为了我国临床兽医学科和世界上发达国家的兽医临床学科相比较仍然存在一定问题最为主要的原因之一。想要提升我国临床兽医学科的研究效率,要求相关部门必须要建设一批兽医临床诊疗的中心,进而将动物临床兽医诊疗的水平提升,最终满足我国不同地区以及吉林省不同地区动物疾病诊疗所提出的需求。

本文中,笔者首先从我国兽医临床学科动物营养代谢病研究、我国兽医临床学科动物中毒病研究以及我国兽医临床学科外科手术研究这三个方面对我国兽医临床学科研究现状进行了阐述,接着又对我国兽医临床学科发展对策进行了探讨。

参考文献

[1] 陈友树临安市畜牧产业社会化服务体系建设的现状及对策调查 2011(04).

第4篇:临床科学研究范文

【关键词】血液科;出血性疾病;临床护理

出血性疾病是人体功能发生障碍引起的皮肤、黏膜、内脏自发性出血不止的情况,多由遗传、血小板异常、凝血因子异常、血管因素异常等因素造成,临床上主要表现为不同位置的出血[1]。目前临床上治疗出血性疾病不但要采取有效的治疗方式,还需具备良好的护理干预以促进患者身体恢复。本次研究对我院收治的60例分别行常规护理和行优质护理的出血性疾病患者进行分组对比,取得了满意的效果,现作如下报道。

1资料与方法

1.1选择我院2018年1月~2019年1月收治的60例血液科出血性疾病患者

随机分为对照组和实验组,各30例。其中,对照组男19例,女11例,年龄16~78岁,均数(44.36±4.70)岁;实验组男17例,女13例,年龄18~80岁,均数(46.20±4.55)岁。所有患者对本次研究均知情同意,患者无其他重大脏器疾病,认知功能及精神状态均正常,两组患者基础资料组间对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

1.2方法

对照组行常规护理,密切观察患者体温、脉搏、血压、心率等各项生命指标变化情况,给予患者用药指导及相关基础护理。实验组在此基础上行优质护理,具体如下:(1)心理护理:出血性疾病患者由于缺乏对疾病知识的了解,看到自己身体经常性出血会产生焦虑、恐惧的不良心理,从而影响治疗效果。因此护理人员应加强与患者的沟通,告知患者疾病的发病机制、治疗方法及相关注意事项,从情感护理出发,多采用鼓励、安慰的语言疏导其不良情绪,并嘱咐家属多对患者进行关心与关爱,全面支持患者治疗,从而消除患者顾虑,提高其治疗依从性。(2)饮食护理:护理人员联合家属一起制定合理的膳食营养搭配方案,嘱咐患者多食蛋白质、高纤维、易消化的食物,减少高脂肪等油腻食品。对于贫血患者,多食含铁高的食物,以偏凉性饮食为主,对于消化道出血患者应给予肠外营养,并不断调整患者的饮食结构。(3)预防感染护理:出血性疾病患者通常会出现免疫力下降的情况,故很容易发生感染,加重患者病情。护理人员要做好相应的抗感染护理及隔离护理,并加强患者及家属的健康教育,告知其预防感染的重要性,严格控制病区内的人员流动。同时嘱咐患者外出携带口罩,每天做好口腔护理及皮肤护理,定期对病房进行消毒,保持病房通风无异味[2]。

1.3观察指标

采用我院自制的满意度调查问卷让患者对护理人员的护理服务进行调查,分为非常满意、满意、不满意三个等级。

1.4统计学方法

将本次研究所得全部数据录入spss21.0系统中进行分析处理,设定p<0.05时,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2结果

经研究发现,实验组临床护理满意度明显高于对照组,p<0.05,详细数据参见表1。

3讨论

出血性疾病在血液科较为常见,且病情复杂多样,在治疗过程中很容易发生感染,因此在临床治疗中除了对患者进行有效的止血处理外,还需采取良好的护理干预以预防感染的发生,从而保证治疗效果,促进患者康复。有学者提出[3],给予出血性疾病患者科学、合理的护理干预能有效预防感染的发生,提高患者的护理满意度。本文通过对出血性疾病患者实施心理护理、饮食护理、预防感染护理等多方面的护理干预,并根据患者的个体差异对护理方法、措施进行了具有针对性的调整,很大程度上缓解了患者的不良心理情绪,提高了其治疗积极性,防止了感染等并发症的发生。本次研究结果显示,实验组临床护理满意度明显高于对照组,p<0.05,研究结果与上述一致。综上所述,给予血液科出血性疾病患者优质的护理干预能有效提高患者对护理服务的满意度,预防相关并发症的发生,促进患者早日康复。

参考文献

[1]刘亚颖.血液科出血性疾病患者的临床护理探讨[J].世界最新医学信息文摘,2017(87):223+227.

第5篇:临床科学研究范文

1.1一般资料

2011年2月~2014年7月,黑龙江省森工总医院心血管内科收治确诊的神经症患者85例,其中男31例、女54例,年龄21~63岁、平均年龄(34.2±5.1)岁。症状表现:心悸57例,占95%;死亡2例,占5%。治疗前凝血酶原时间(18.3±2.5)s,治疗后(4.2±3.1)s,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提示针对病因科学有效的治疗,可提高孕产妇救治成功率,降低新生儿死亡率,缩短凝血酶源时间。综上,临床治疗妇产科弥漫性血管内凝血病例时,需依据发病原因和机体的具体条件,对合理、科学的治疗方案选择,并对患者体内促凝物质向血液循环进入阻断,使致病因素消除,并对适量凝血因子及时补充,发挥积极的治疗作用,进而最大程度的保障预后。表现为心脏搏动感增强,患者普遍反映静止状态、夜间可清晰的听到心脏搏动,心率偏快31例、偏慢7例,8例伴有心律不齐等病理表现;胸闷32例,以呼吸不畅为主要表现,多为阵发,发作无规律;胸痛25例,阵发,心前区21例,或痛无定处,其中针刺样痛3例、牵扯样痛22例;其它,手足发凉8例、头晕7例、失眠16例、四肢震颤14等。病程1个月~5年。经详细检查排除可解释症状的躯体性疾病,如高血压、心脏病、动脉粥样硬化等。

1.2方法

以对症治疗为主,其中使用复方丹参滴丸治疗14例,3次/d,舌下含服,联合谷维素,10mg/次,3次/d。有严重失眠(睡眠时间不足5h每日,或觉醒次数≥5次),17例患者给予佳乐定,睡前口服,安神。对于15例,胸痛、心悸症状较严重者,给予血府逐瘀片治疗,1.35g/次、3次/d,8例美托洛尔治疗,2次/d,每次12.5mg。对于久治不愈者,推荐中药方剂治疗。所有患者均给予系统的健康教育,论述神经症发病机制,纠正患者错误认知,提高患者治疗信心,减轻患者顾虑。指导患者延长健康的生活习惯,健康饮食、适量运动、戒烟酒,积极调节心理状态,学会自我开解、疏导,努力做到不以物喜、不以己悲。

1.3疗效判定

治疗8周后,评价临床疗效:(1)显效:胸痛、心悸等循环系统神经症状消失或减轻,心电图恢复正常;(2)有效:胸痛、心悸等循环系统神经症状有所好转;(3)无效:未达到显效、有效标准。

1.4统计学处理

计量资料以(x-±s)表示,组间比较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以n(%)表示,组间比较采用χ2检验,P<0.05表示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2结果

2.1临床表现变化

手足发凉改善率低于心悸、胸闷、胸痛、失眠、四肢震颤改善率,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

2.2疗效及其影响因素

显效73例,有效10例,无效2例,显效者病程(16.6±1.6)个月、有效+无效者病程(17.7±5.7)个月,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

3讨论

第6篇:临床科学研究范文

关键词:护理本科;临床教学方法;探讨

护理本科教育以培养高素质、强能力与现代社会需求相适应的高质量护理人才为目标。临床实习是护理本科教育的最后环节,是学校教育的延伸,是专业理论知识与实践相结合的关键,是培养护生独立工作能力、综合动手能力的第一步。因此,护理本科临床教学工作就尤为重要,对护生的发展有着举足轻重的影响。为了提高护理本科临床教学质量,我们进行了临床教学方法的规范化。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2010年和2011年在我院实习的护理本科生48人。

1.2方法 从以下几方面规范:

1.2.1教学管理模式 实行四级管理,即在主管院长领导下的科教科-科室护士长--科室教学组长--科室带教老师逐级管理、负责的管理模式。此方法,一方面加强了对临床教学工作的督查,另一方面有利于及时有效的上传下达,保证了护生的学习、工作顺利。

1.2.2临床带教模式 由科室高资历、护师以上职称的优秀护理人员带教,传授本科室的理论知识、临床各项操作技术、各项基础护理工作、本专业前沿发展动态,加强综合素质教育,达到三个层次要求:

1.2.2.1基础实践层次 "三基"、"三严"为基本要求,以培养护生热爱护理专业、有严谨的科学态度、临床基本操作技能、解决问题能力为主。

1.2.2.2专业综合实践层次 以培养护生的临床思维能力、创新能力、护理管理、护理教育、科研能力为主。

1.2.2.3社会实践层次 以培养护生的实践能力、社会适应能力、沟通合作能力、独立工作能力为主。

1.2.3 临床实习方式

1.2.3.1实习方法 根据实习分组在临床各科室进行轮转,每个科室2~4w,实行"一带一"的带教方式,期间必须参加科室小讲课、护理查房、科研论文、全院业务讲课等,出科前进行科室的理论、操作考试,分数计入实习手册,带教老师填写实习鉴定及有关记录。

1.2.3.2实习结束时,由院领导及护理专家组成的考核组对本届护理本科生进行严格的理论及操作考试,择优录取优秀学生留本院或推荐在其他医院工作。

1.2.4带教老师规范化培训 临床护理教师的教学能力,是学科教学能力的具体体现,不但具有普通教学能力的共性,更有着自身学科教学能力的特殊性,是影响护理临床教学质量的重要因素之一[1]。临床实习期间,学生是通过观察老师的工作行为,最初理解和建立对护理工作的概念 。带教老师的一言一行,都会对学生产生巨大的影响。因此,带教老师必须进行严格筛选,每年1次,时间2w。从工作年限、学历、基础理论、操作技能、沟通组织能力、教学经验、科研素质、思想品德等方面综合考评,选出优秀的带教老师,进行规范化培训,以提高带教质量。

1.2.5护生岗前规范化培训 护理本科生普遍认为自己从事护理职业"大材小用",专业思想不牢固,因此,就必须掌握学生心理特点和思想动态,提高其学习积极性。时间是2w。培训内容:

1.2.5.1素质教育 进行职业形象、职业道德、护士职业礼仪和行为规范、人文科学及价值观等方面的教育,宣扬"南丁格尔"精神,使护生明确护理是科学、艺术与爱心的结合,并在工作中自觉规范自己的言行,尽快完成角色转换。

1.2.5.2业务技术 医院简介、相关的规章制度、院感知识、围手术期的护理、危重患者的护理、整体护理、护理文书的书写以及临床常用护理技术操作等,为护生进入临床打下坚实的基础。

1.2.6护生就业指导 随着医学的发展,高新技术的应用,系统化整体护理工作的开展,对护理人才的知识、技能,职业素质也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为此用人单位在招聘新护士时,要求其具备的条件就更高,因此,护生就业指导是很重要的,为毕业生就业做好指导和服务,有非常大的现实意义和社会价值。重点开展以下几个方面的工作:

1.2.6.1护理本科生就业前培训 树立正确的择业观,注重心理素质、实践能力、表达能力、交际能力、应变能力等综合能力的培养。

1.2.6.2指导护生上岗证考试:提高专业能力,拓宽就业渠道。

1.2.6.3建立信息网站 建立健全毕业生就业能力状况信息库和用人单位信息库,以提高就业推荐的准确性。

1.2.6.4定期与各大医院沟通:了解进人情况,为护生收集就业信息,联系就业渠道,推荐就业岗位。

1.2.6.5组织召开就业招聘会、报告会、护理人才交流会:为毕业生和社会用人单位创造"双向选择,自主择业"的公平竞争机会,做到人尽其才,才尽其用。

2结果

提高了临床教学质量,提高护生综合素质,提高了本科护生实习效果。随访,48名实习生毕业后,47人在全国各三甲医院就业,1人在二甲医院护理部直接任职,使护理本科生在三甲医院就业率达97.9%,就业率是100%。

3结论

临床实习是护理教育的关键环节,是护生将理论知识与临床实践相结合的重要过程,是护生向护士角色转化的必经途径。临床护理实习质量的优劣直接关系到向社会输送的护理人才的质量[2]。提高临床护理教学质量对培养适合当今护理模式和时展需要的合格的、高素质的、实用型人才起到关键的作用[3]。只有规范临床带教模式与方法,合理设置教学内容,因人施教、因材施教,才能提高教学质量、提高护生实习效果、提高护生综合素质,为就业做好指导和服务,才能使本科护生达到学以致用,成为适应新世纪发展所需要的高级护理人才。

参考文献:

[1]潘颖丽,谭坚玲.临床护理教师教学能力观与教学能力的相关性研究[J].中华护理教育,2012,08:52.

第7篇:临床科学研究范文

本研究问卷结果反映了从没有经过医学教育到从事医学工作过程,一个人对医学教育的认识转变。这种转变其实就是在一个医学生成长过程中对医学认识的转变。对于没有接触过医学教育的人,91%认为刚毕业的医学系学生能马上胜任临床工作的比例,这代表了广大群众的认识,认为医学生学习5年、7年甚至8年,毕业就可以胜任临床工作。但是已经接触过医学教育的人群绝大部分认为不能,但68%的在校医学生认为可以胜任。这些在校医学生虽然已经开始接触临床,但还没有真正体会到临床医学的实践性,这一点值得引起注意。

对于临床基本功与辅助检查哪个更重要的问卷结果显示,已经接触过医学教育的人中67%认为临床基本功比辅助检查更重要,但是在校医学生仅为38%。这可能是因为随着现代医学检查设备和技术的不断发展,不少过去诊断困难的疾病,现在通过一些先进的检查技术就可以很容易地明确诊断,因此有时会产生过于依赖辅助检查的情况,而忽视了临床基本知识、基本理论和基本技能的重要性。临床医生有时都可能有上述误区,更何况医学生。所以授课及带教老师对医学生的严格训练格外重要。

那么为什么说神经内科临床医学教育应该重视临床基本功的培养与训练呢?临床诊断中的病史、查体、辅助检查等都是帮助医生了解分析疾病的信息和资料,这些资料越详细、越准确,就越能帮助诊断。如神经科学中的脑出血,突发起病,症状迅速达到峰,有高颅压和神经功能障碍的体征,头颅CT可见颅内高信号,那么这个诊断应该是明确的。

但是还有大量的疾病并不像上述情况一样明确,就像一个没有明确证据的案件一样,那么侦破者就要从案发现场、相关人员、作案动机等方面进行调查,这就是临床工作中的诊断过程。神经内科临床医疗的诊断过程中最重要的并不是高端的仪器设备,而是医生对患者相应症状、病史的询问以及详细的查体。有时仅凭一项辅助检查的结果而定出的诊断可能有误,有时因为没有找到疾病关键的突破口,容易导致诊断的偏差。例如1例60岁患者逐渐出现反复双下肢无力3年,病情每日可有波动,但呈进行性加重,后期出现排尿障碍,神经系统查体可见横贯性脊髓损害的证据,脊髓MR可见髓内长节段的长T1长T2异常信号,脊髓增粗明显。腰穿检查蛋白稍高,OB(+),临床上很容易诊断脱髓鞘类疾病。从这个例子中我们可以分析,这个诊断过分地依靠了影像学检查和腰穿的实验室检查,没有对疾病本身进行分析,这样就容易造成误导。首先患者60岁,患脱髓鞘病的几率小,一天中可以有症状的波动不是脱髓鞘病的表现,等等。相反,上述特点恰恰是脊髓血管类疾病的特点。这些信息都要靠医生询问病史并对其进行分析比较才能得到。类似的例子很多,如癫痫,即使脑电图检查完全正常,如果患者有典型的临床发作,就可以诊断。由此可见临床医生对病史的收集和分析非常重要,如果诊断困难,就还要仔细地询问病史,寻找新的证据。而询问病史有系统、科学的方法,不能盲目收集,这依靠平时临床思维能力的培养。

帮助神经内科临床诊断的信息不止病史一个,查体在临床工作中也非常重要。就神经系统疾病而言,神经系统的查体具有定位诊断的意义。其实其他科室的疾病同样是需要定位诊断的,只不过现在西医的科室划分已经进对其行了定位,如心脏科、消化科、呼吸科等。但是如果一个患者有胸痛,那么是心脏病?呼吸系统疾病?骨骼系统疾病?还是血液系统疾病?同样需要定位。只不过神经系统疾病范围从头到脚,包括大脑、脊髓、周围神经、神经肌肉接头以及肌肉等,因此定位诊断就显得更为重要。例如左下肢的病变可以由大脑、脊髓、周围神经等病变导致。定位诊断可以帮助临床医生缩小诊断范围。

变性病是神经系统疾病中的一大类,但是神经系统变性病的一个特点就是缺乏神经辅助检查的异常。因此神经系统查体就显得尤为重要。例如,1例患者59岁,逐渐出现左下肢活动不灵活1.5年,多家医院就诊,行头颅MRI可见腔隙性脑梗死,头颈部血管检查可见单发斑块形成,狭窄不明显,按脑血管病治疗无效。如果仔细查体会发现患者所述的不灵活,不是指无力,而是指肢体僵硬、活动不灵活,因为左下肢肌张力增高,不仅如此,左上肢及颈部肌肉也出现了肌张力的增高现象,呈齿轮样增高,没有其他神经系统体征,应该考虑为帕金森病。有时患者不能明确表达其症状,因此客观的查体就是对疾病信息与资料的补充。

辅助检查只能起到验证诊断的作用,为患者做每项辅助检查的目的都是用来验证临床诊断。例如怀疑有糖尿病,那么测血糖;怀疑有脑出血,则行头颅CT检查。随着科技的进步,影像学、电生理学、生物化学、分子生物学等在临床上的应用越来越广泛,在某些疾病的诊断中起着决定性的作用,但是为什么要做影像学检查?做头部检查,还是脊髓检查?为什么要查基因,要查哪种病的基因?这些检查不是盲目的,要有针对性。提出临床怀疑诊断的依据还是要依靠详细的病史和查体。

许多高科技的辅助检查的确为临床提供了便利,患者的辅助检查结果也是疾病信息和资料的一部分。但是现在临床上有一种过度依靠辅助检查的趋势,神经内科领域也有这一现象,影像学结果提示炎症就按炎症治疗,提示肿瘤就建议手术,缺乏临床症状、体征和辅助检查的综合分析。还是那句老话,辅助检查是为了验证诊断。对于医学系的学生而言,临床基本功的训练更为重要。

第8篇:临床科学研究范文

医学是实践性极强的一门学科,合格医生的培养离不开严格的实践训练。在临床医学本科生培养过程中,实习是最后一个环节,也是医学生培养的关键环节,是使医学生能将所学的医学理论知识与实践结合及培养医学生临床思维的过程。它直接关系到临床医学本科生的培养质量,关系到未来的医学人才队伍的素质,进而影响未来医疗服务的质量和我国医学事业的可持续发展。因此,加强临床医学本科生实习督导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总体而言,教学医院对潍坊医学院实习工作重视程度均较高,对临床医学生实习制订了严格的管理规范。从人员配备上,医院科教科均配备了专门的教师负责实习学生的日常管理工作,医院均为学生配备了专门的自习室和上课教室,为学生学习提供了环境支持。同时,两所医院均有专门的模拟功能示教室,包括模拟手术室、模拟心肺复苏与气管插管功能室等,为学生开展模拟训练提供了保障。但在走访中发现仍存在不足。医疗质量管理之父多那比第安提出医疗质量的三级结构,即结构质量、环节质量和终末质量。以此为理论依据,笔者梳理对潍坊医学院附属教学医院走访过程中发现的医学生实习环节存在的问题,并提出相应的对策建议,以期为提高临床医学本科生实习质量提供参考。

2问题

结构质量中存在的问题结构质量对临床医学生实习质量起保障作用,通常包含人、财、物、规章制度等因素,是基础性要素。从人员来看,各家医院科教科虽然都配备了专门的人员负责实习学生的日常管理工作,但这些人员在工作中身兼双重角色,即医院科教科职工和实习学生管理人员,而其角色定位的主体仍是医院科教科职工,实习学生管理仅仅是其附加的任务,而医院科教科中每天有大量的事务性工作需处理,如此便形成两种角色间的冲突。因此,这部分人员难以有充足精力加强学生管理。同时,由于上述人员并未受过相关的教育,对实习学生的管理和教育缺乏相应的经验。从师生比例来看,近年来随着招生规模的扩大,医学生的数量越来越多,致使师生比例越来越低,带教教师难以对实习学生进行针对性的教学和培训。从财力来看,虽然学校对科教科学生管理人员发放了一定的补助,但从实际效果来看,这些补助不足以发挥激励作用。从规章制度来看,虽然各个医院都针对医学生实习制订了相应的管理制度,从理论上看,这些制度都比较规范,但制度实施中缺乏有效的监督和约束机制,致使这些制度日渐丧失其应有的约束力。环节质量中存在的问题环节质量,即质量形成的流程,是决定质量好坏的关键环节。从带教教师来看,同样由于身兼临床医生和带教教师双重角色,工作任务重,压力大,医疗工作任务本身已比较繁重,加之当前医患关系紧张,每位临床医生在实际工作中几乎都处于身心俱疲的状态。与此同时,为了个人发展和晋升需要,医生还有较重的科研任务。临床工作繁忙已使其处于高负荷运转状态,在此形势下,对医学生的带教恐力不从心;加之部分教师责任心缺乏,使带教工作似乎流于形式,这对医学生培养非常不利。从带教的内容来看,带教的教师仅仅注重医学专业知识的传授,而忽略了对医学生人文素养的培养。随着当前医学模式已由传统的生物医学模式转变为生物—心理—社会医学模式,这要求医学生必须要具备一定的人文素养,如医患沟通能力。同时,我国当前医患关系日趋紧张已成为各方共识,这一形势也要求医学生必须加强相关人文素养能力的培养。从过程追踪考核来看,对医学生实习质量的形成性评价机制不够完善,缺乏有效的形成性评价指标体系,评价过程也仅仅浮于表面,有些科室的考核形同虚设。考核不到位使部分学生也随之降低对自身要求,甚至有的学生出现实习缺勤现象。从学生角度来看,由于过程管理不严,加之很多学生自我约束能力差,缺勤现象时有发生。此外,很多学生考研,紧张的复习压力使其无心踏实在临床参加实习。而考研结束后,一部分学生能如愿以偿,另一部分则名落孙山,不管何种情形,浮躁、焦虑情绪随之出现。考中的学生刚从考研的紧张压力中解脱,处于过度放松的状态,心情浮躁;而未考中的学生则筹划下一条出路,为毕业做准备,此时心情焦虑,也难以脚踏实地实习。终末质量中存在的问题终末质量即结果,是前述基础质量和环节质量的综合体现。总体来看,医院对实习终末质量的考核不严谨,医院大多出于人性化考虑,给实习生予以通过,而这对实习质量产生直接不利影响,致使实习生更加疏于自我管理。而且这一风气会在实习生中代代相传,如此循环,对实习产生负面影响。

3对策

第9篇:临床科学研究范文

【关键词】 检验医学 样本溶血 血生化检测

【中图分类号】R446.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6851(2014)2-0102-01

检验医学是循证医学的重要组成部分,实验室检查为临床提供了客观的诊疗依据,已成为不可缺少的临床诊疗手段。血生化检测(肝功能、肾功能、血电解质等的检测)是医院检测项目中十分重要的部分,其结果能为诊断、治疗、预防疾病提供重要的指导信息,所以应结合病史和生化检验结果做出客观合理的分析后才能给疾病下一个准确的诊断。为了防止结果不准确而导致临床误诊情况的出现,本人就血液标本的溶血现象对血生化检验结果的影响进行了调查研究。

1 对象和方法

1.1 对象:2009年7月至2010年1月期间,我院共行健康体检132例,从中选取60例健康成人的血清标本,年龄20~45岁,平均(30±2.5)岁。分为两组,实验组(溶血血清组)和对照组(未溶血血清组),溶血血清组是分别取30例健康成人的血清标本取3ml 装入试管中,采用人工方法进行溶血即得。未溶血血清组来自于另外30例健康成年人的血清标本,室温离心得正常血清。

1.2方法:采用日立7180自动生化分析仪对两组的Glu、Cr、Urea、ALT、AST、ALP指标进行检测,所有的操作由检验科技术人员完成,每组测定3 次,求平均,然后对这60例血液标本进行数据整理分析。

1.3 统计学分析:应用SPSS19.0软件分析,采用X±SD(均数±标准差)表示,使用t检验;以P>0.05,无统计学意义;P

2 结果

2.1 谷丙转氨酶(ALT)、谷草转氨酶(AST)、碱性磷酸酶(ALP)指标的比较

两组血液生化检验中的AST 、ALT 、ALP指标的比较,结果见表1。

3 讨论

生化检验是对离体血液中组成机体的生理成分、代谢功能、重要脏器的生化功能等的临床生物化学检验,包括糖、脂肪、蛋白质及其代谢产物的检验等。在血生化检测的过程中会受到多种因素的干扰,包括受分析中(仪器与试剂、操作技术和方法等)和分析后的因素(计算机的输入、与临床的沟通等)影响,但是受分析前的因素影响比较大,如:标本的采集和处理、项目的选择、采血时间等生理因素的影响,以及活动、姿势、饮食、吸烟、饮酒和咖啡等生活因素的影响,还可受到居住环境和海拨高度等因素的影响。

多种因素也会同时影响同一血液标本临床检验结果的差异性,从美国疾控中心和临床病理学院的统计材料上看检验结果出错的60%以上原因来自分析前,主要是标本的采集和处理上,血液标本的溶血在检验工作中很常见,试管内有异物、或者在送检的过程中都可能造成标本发生溶血。血液标本溶血的原因很多,大多与样本采集过程或者处理方法有关,如抽取了沾有酒精皮肤的血液,使用细小的针头抽血,造成静脉血管不易取血或者取血失败,抽血后过度震荡或者混合样本。

本次的调查研究显示,样本溶血后ALT、AST、ALP生化指标的变化情况非常明显,那是因为ALT、AST、ALP都属于酶类,酶是一种大分子物质,具有特殊功能,其检测结果的准确性对于临床疾病的诊断和治疗具有十分重要的价值。因此,在我们处理血液标本时,必须避免样本血液溶血的发生。

为了防止临床上误诊疾病,我们应尽量预防样本溶血的发生,在血生化检测中我们应规范操作及更新仪器设备来增加血液标本的检验结果的可靠性:(1)规范化使用一次性血液采集工具;(2)为了防止血细胞的破裂,抽血时注入试管的速度要慢;(3)注意采血的姿势;(4)血液样本采集后的存储分离工作要严格等。如果有溶血的样本,应该采取必要的措施:(1)溶血样本的数据校准;(2)对于溶血的样本在检测中要标注出来,以引起医生的注意;(3)如果可以,重新进行采血。

小结 样本的溶血现象是各地临床和科研实验室关注的重点问题,它是影响结果准确性的主要原因,可以引起多种检测指标出现假阳性或假阴性的结果,最终造成疾病误诊。通过对溶血组和未溶血组血液标本的观察分析,血液样本的溶血现象对于血液生化检验结果的是有明显影响的,因此我们必须严格规范操作技术以预防溶血的发生,使临床血生化的检验结果具有可靠性,以达到客观准确的诊断疾病的目的。

参考文献

[1]Dusan Mesko,李艳,张杰等. 临床医师快速参考指南. 检验医学鉴别诊断[M],中国医药科技出版社.2006,ISBN7-5067-3336-6.

[2]宋吴岚. 生化检验的报告时间分析[ J ]. 现代检验医学杂志,2008,9(5):72,73.

[3]陈文彬,潘祥林. 血液一般检测.诊断学. 人民卫生出版社[M].第7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