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务员期刊网 精选范文 城乡建设绿色低碳发展范文

城乡建设绿色低碳发展精选(九篇)

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城乡建设绿色低碳发展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城乡建设绿色低碳发展

第1篇:城乡建设绿色低碳发展范文

本刊讯(记者 赵静)5月23日,“第八届中国智慧城市建设技术研讨会暨设备博览会”新闻会在北京召开,住房和城乡建设部总规划师、大会组委会主席唐凯宣布,“第八届中国智慧城市建设技术研讨会暨设备博览会” 将于2013年10月30日~31日在北京举办,大会同期将举办展览、论坛、产品推荐、智慧城市发展报告、智慧城市建设成果表彰等系列活动。本届大会经住房和城乡建设部批准,由住房和城乡建设部信息中心会同工业和信息化部信息化推进司、国家测绘地理信息局国土测绘司、国家遥感中心、中国卫星导航定位应用管理中心等五家单位共同主办。大会主题为“智慧·创新·服务”, 官网是http://.cn。

“争先杯”第二届全国住房和城乡建设系统

摄影大赛面向全国征集作品

本刊讯(记者 赵静)5月23日,记者从住房和城乡建设部信息中心获悉,由住房和城乡建设部信息中心、住房和城乡建设部直属机关职工摄影协会主办的“争先杯第二届全国住房和城乡建设系统摄影大赛”正在紧锣密鼓地进行中。本届大赛主题是“科学发展 和谐城乡”,分为和谐家园、城乡建设和大好河山三个专题。大赛官网不日将上线运行,作为展示作品、接受投稿的主要平台,截稿日期为2013年8月底。

据悉,住房和城乡建设部信息中心于2011年成功地举办了首届住房和城乡建设系统摄影比赛,这也是住房城乡建设领域首次举办的全国性摄影比赛,在业内引起了极大关注。主办方征集到了来自全国各地的数千幅作品,在北京成功举办了优秀作品展览,并公开出版了优秀作品集。

第九届中国(北京)国际园林博览会

在北京开幕

第2篇:城乡建设绿色低碳发展范文

自从党的十七大提出建立城乡经济社会发展一体化新格局后,各地积极探索统筹城乡发展的新体制新机制。未来五年,各地特别是东部地区城乡一体化将向纵深推进,地方“十二五”规划《纲要》已明确了推进的重点。2005年以来,国务院先后批复了9个不同主题的国家综合配套改革试验区。对于未来五年的改革攻坚能否在不同重点领域取得突破,各个综改试验区重任在肩。目前,涉及综改的省市已作出新的改革规划。

随着2月27日湖北省2011年两会的落幕,全国31个省(区、市)的“十二五”规划《纲要》已悉数获得通过。梳理对比各地规划,我们除看到最大变化、最热问题、最强战略之外,还发现了不少新的发展指标,特别是绿色低碳成为新的潮流;城乡一体化有了新的内涵,小城镇、小城市和新城建设力度将普遍加大;改革攻坚全面向纵深方向挺进,各类综改试验区、示范区建设有了全新的思路和部署。

节能减排指标增加内涵深化,绿色低碳演绎发展新潮流

目前,第一次将节能减排纳入约束性目标的“十一五”已顺利收官,基本完成了到2010年单位国内生产总值能耗比2005年下降20%左右的目标,但同时也存在很多问题,“十二五”期间节能减排任务仍很艰巨。中国2009年在哥本哈根会议上承诺,到2020年,中国单位GDP二氧化碳排放要在2005年的基础上降低40%至45%。这个宣告,不仅明确了节能减排将继续作为“十二五”的约束性指标,而且还将增加新的考核内容。对此,地方“十二五”规划《纲要》已有部署,除了与“十一五”相同的能耗和减排指标外,不少地区还明确提出了碳减排、氨氮排放指标以及新能源发展目标。

为保证如期完成“十二五”节能减排任务,各地“十二五”规划《纲要》均提出要发展绿色和低碳经济。作为全国低碳试点省之一,广东面对“十一五”节能降耗的漂亮成绩单和“十二五”可能到来的更大的任务压力,提出将加快产业低碳化,构建现代产业体系。“十二五”期间,广东要把培育现代产业500强项目和培育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作为两大抓手,把构建六大主体产业和载体作为主要任务,目的就是要尽快形成节约能源资源和保护生态环境。浙江省则提出继续走生态立省之路,大力发展循环经济,推进资源节约集约利用,加强生态环境保护,积极应对气候变化。该省“十二五”规划《纲要》提出,重点建成25个省级循环经济试点基地、30个工业循环经济示范园区、100个生态循环农业示范区。山东省未来要在环境政策和制度上进行探索,提出通过制定有针对性的产业、财税、价格、环保等政策,实施好重大节能减排项目建设,加大淘汰落后产能力度。中西部省份也不甘落后,如煤炭大省山西提出坚持“绿色、低碳、洁净、健康”的发展理念,以加强节能减排和发展循环经济为重点,努力建设绿化山西、气化山西、净化山西、健康山西。重庆提出要推进低碳城市建设,实施2000万平方米的绿色低碳建筑和低碳公租房示范工程;推广新能源公共交通车辆和绿色照明,推广地源热泵系统和江水源热泵集中供冷供热技术。

加强节能减排,坚持走低碳绿色发展之路,目的还是为人们营造良好的生产生活环境。上海市提出要建设生态宜居的绿色家园,规划《纲要》专门拿出一个章节的篇幅对此进行了全面部署。《纲要》提出,要让生产生活更加绿色低碳,促进经济社会绿色低碳发展;让城市资源更加有效利用,大力发展循环经济,加强资源节约集约利用;让城市环境更加天蓝水清,继续滚动实施环保三年行动计划;让城市生态更加清新宜人,努力营造良好的绿色生态环境。为推进国际旅游岛建设,海南省“十二五”规划《纲要》特别提出,实施好资源节约、环境保护、生态保护三项行动,努力打造“绿色低碳岛”品牌,使海南的天更蓝,山更绿,水更清。

城乡统筹重点更加明晰,新城建设全面提速

未来五年,各地特别是东部地区城乡一体化将向纵深推进,地方“十二五”规划《纲要》已明确了推进的重点。如“十一五”期间,江苏成为全国城乡发展差距最小的地区之一,城乡一体化发展也为全国提供了示范样本。对于“十二五”城乡一体化发展的规划,江苏提出要实现“五个一体化”,即以破除城乡二元结构为突破口,大力推进城乡规划、产业布局、基础设施、公共服务、劳动就业一体化,促进公共资源在城乡之间均衡配置、生产要素在城乡之间自由流动,加快建立城乡发展一体化体制机制。

新城建设则成为上海、北京等地“十二五”城乡统筹发展的一个亮点。面对资源环境约束趋紧、商务成本攀升、人口总量增长较快、交通压力日益凸显的现状,上海将以新城建设为重点提升城乡统筹水平。上海市“十二五”规划《纲要》提出,分类推进新城建设,优化提升嘉定、松江新城综合功能,建设长三角地区综合性节点城市;加快青浦新城建设,提升产业和居住功能;大力发展浦东南汇新城,建设综合性现代化滨海城市;加快奉贤南桥新城发展,加强功能性开发和提高综合配套水平;支持崇明城桥新城走特色发展道路。同样,北京也十分重视新城建设,提出要着力推进通州现代化国际新城建设,实施新城中心区引擎、高端要素集聚、城乡一体化加速、国际化发展四大战略,实现区域经济发展、城市建设管理、城乡一体化发展三大跨越,社会建设水平、生态文明建设、人民生活品质三大提升和区域合作的深化,基本建成北京中国特色世界城市之中的北京新城。据悉,北京2011年拟安排230个重点建设项目,总投资约9196亿元,其中,重大项目中新城所占的比例为中心城的两倍,中心城项目64个,新城项目133个。

浙江、福建等地则把小城市、小城镇作为未来发展的重点。在近几年强县扩权和发展中心镇上尝到甜头,浙江“十二五”将以加快中心镇建设为重点提高县(市)城市化水平,目标是将一批重点中心镇发展成小城市。具体部署是:加强县城和中心镇规划建设,推动人口和产业向“一城数镇”集聚,促进县域经济转型升级;支持各地继续加强县城建设,鼓励有条件的县城发展成为中等城市乃至大城市。加强中心镇规划建设,全面扩大中心镇经济社会管理权限,积极支持和推动有条件的中心镇发展为小城市。福建省“十二五”规划《纲要》提出要提高小城镇综合承载力,发挥小城镇在连接城乡、辐射农村、扩大就业和拉动内需中的重要作用。根据规划《纲要》的部署,福建省深化小城镇改革建设试点要把小城镇建设与农村社区和中心村建设、灾后重建有机结合起来,带动新农村建设,推进小城镇综合改革建设试点,抓好小城镇规划设计,形成示范带动效应,提升建设发展水平。与福建一样,辽宁省也要启动实施一批城镇化试点,实施全省43个县、100个镇、57个村的城镇化试点,支持一批经济强镇、区域重镇和文化旅游名镇加快扩大规模,向小城市发展。

改革攻坚全方位推进,综改试验区、示范区百舸争流

当前,我国的经济体制改革已经进入攻坚阶段,改革的路径已从单一的经济体制改革向综合、纵深、全方位方向发展。从2005年开始,国务院先后批复了上海浦东、天津滨海、重庆和成都、武汉城市圈和长株潭城市群、深圳以及沈阳经济区8个不同主题的国家综合配套改革试验区,从金融、土地、政府体制等不同领域突破改革的关键环节,在“十一五”时期取得突破性进展。就在去年年底,山西省国家资源型经济转型综合配套改革试验区又获批,这是我国设立的第9个国家级综合配套改革试验区,也是我国第一个全省域、全方位、系统性的国家级综合配套改革试验区。

另外,近年来我国还相继批准了十多个国家试验区、示范区等区域发展规划,其中长三角、珠三角、海峡西岸、江苏沿海、横琴岛、辽宁沿海经济带、图们江区域合作开发、黄三角、海南国际旅游岛、鄱阳湖生态经济区、皖江城市带承接产业转移示范区、甘肃省循环经济等经济区已经出台正式发展规划,“十二五”将是这些规划全面推进时期,相关省(区、市)“十二五”规划也对其作了专门部署,如山东在今年刚刚获批山东半岛蓝色经济区发展规划后,提出了“黄蓝战略”, 要使山东半岛蓝色经济区和黄河三角洲高效生态经济区成为全省经济发展的重要引擎,其中2011年省市两级财政将安排20亿元人民币专项资金,用于支持山东半岛蓝色经济区重点项目发展。安徽省“十二五”规划对皖江城市带承接产业转移示范区建设作出安排,提出充分利用好先行先试权,在体制机制、政府服务、社会管理、区域合作等方面大胆创新。此外,目前已经完成相关规划、正在等待审批的京津冀都市圈、成渝地区和西南开放桥头堡等经济区的相关省市――河北、北京、重庆、四川和云南等省区,在各自“十二五”规划《纲要》中也对这些重点区域战略做出了相关部署。

地方“十二五”规划《纲要》中的节能减排指标省(区、市) 指标

内蒙古 单位地区生产总值能源消耗降低15%,单位地区生产总值二氧化碳、化学需氧量、二氧化硫、氨氮、氮氧化物排放达到国家要求

山东 到2015年,全省新能源占电力总装机比重由目前的5.5%提高到12%,燃煤火电所占比重由92%下降到71%

福建 单位生产总值能源消耗和二氧化碳排放、主要污染物排放总量控制在国家下达的指标内;非化石能源占一次能源消费比重提高到20%

黑龙江 单位地区生产总值能源消耗降低16%,单位地区生产总值二氧化碳排放降低17%

青海 循环经济增加值比重达到80%,可再生能源生产比重达到40%,单位生产总值能耗、二氧化碳排放量、主要污染物排放总量均控制在国家下达指标以内

上海 人均生活垃圾处理量比“十一五”期末减少20%以上,生活垃圾无害化处理率达到95%以上,城镇污水处理率达到85%

广西 单位地区生产总值能源消耗、二氧化碳排放以及主要污染物排放总量削减按国家下达的指标执行,森林覆盖率提高到60%

天津 实施第一热电厂关停和陈塘庄热电厂搬迁,治理机动车尾气,开发利用清洁能源,环境空气质量达到或好于二级天数提高到85%以上

“十二五”九个国家综合配套改革试验区改革部署试验区 主要部署

上海浦东新区 争创国家改革示范区,率先建立公共服务型政府,率先探索与国际惯例相衔接的制度,率先形成城乡经济社会一体化发展格局

天津滨海新区 深化农村体制改革,推进城乡就业、社会保障、公共服务的二元并轨,稳步推进撤镇建街、撤村建居,成为全国城乡一体化发展的示范区

重庆综改区 稳步开展城乡建设用地增减挂钩试点,创新城乡建设用地统筹规划布局。发展村镇银行等新型农村金融机构,加快发展涉农信贷和涉农保险

成都综改区 按照全域成都的理念,深入推进“六个一体化”、“三个集中”和农村工作“四大基础工程”,加快新型工业化、新型城镇化、农业现代化进程

深圳特区 探索建立高度城市化地区土地管理模式,积极推进收入分配和户籍制度改革,探索建立低碳环保的体制机制

武汉城市圈 加快圈域基础设施、产业布局、城乡建设、区域市场、生态环保一体化进程。充分发挥武汉龙头作用,巩固中部地区中心城市地位

长株潭城市群 重点围绕两型社会新的体制和机制的创新,实行资源类价格的改革,以及农村环保自治、环境责任田等围绕环境友好保护等体制创新等

第3篇:城乡建设绿色低碳发展范文

关键词:绿色建筑;发展;规模

一、充分认识绿色建筑发展的重要意义

据统计,人类用来建造各类建筑及其附属设施的物质原料中有50%以上是从自然界所获得的,这些建筑在建造与使用过程中又消耗了全球能源的50%左右;在环境总体污染中,与建筑有关的空气污染、光污染、电磁污染等就占了34%;建筑垃圾则占人类活动产生垃圾总量的40%;在发展中国家,剧增的建筑量造成侵占土地、破坏生态环境等现象日益严重。中国正处于工业化和城镇化快速发展阶段,要在未来15年保持GDP年均增长7%以上,将面临巨大的资源约束瓶颈和环境恶化压力。严峻的事实告诉我们,中国要走可持续发展道路,发展绿色建筑刻不容缓。

目前,我国城乡建设增长方式仍然粗放,发展质量和效益不高,建筑建造和使用过程能源资源消耗高、利用效率低的问题比较突出。大力发展绿色建筑,以绿色、生态、低碳理念指导城乡建设,能够最大效率地利用资源和最低限度地影响环境,有效转变城乡建设发展模式,缓解城镇化进程中资源约束和环境破坏;能够充分体现以人为本理念,为人们提供健康、舒适、安全的居住、工作和活动空间,显著改善群众生产生活条件,提高人民满意度,并在广大群众中树立节约资源与保护环境的观念;能够全面集成建筑节能、节地、节水、节材及环境保护等多种技术,极大带动建筑技术革新,直接推动建筑生产方式的重大变革,促进建筑产业优化升级,拉动节能环保建材、新能源应用、节能服务、咨询等相关产业发展。

二、我国绿色建筑的发展现状

21世纪,人类共同的主题是可持续发展。其中对于城市建筑来说,由传统高消耗型发展模式转向高效绿色型发展模式尤为重要,而绿色建筑正是实施这一转变的必由之路,是当今世界建筑发展的必然趋势。目前,我国城市化发展一直保持较高的增长速度。城市化率将会从目前40%左右发展到21中叶的75%以上,这意味着,每年约有1200万到1500万的人口从农村转移到城市,而每个城镇人口的平均耗能比农村人口高3到3.5倍。同时,近年来,我国每年新建城乡房屋面积将近20亿平方米,其中80%以上是高能耗建筑。现有建筑接近400亿平方米,其中95%以上都是属于高能耗建筑,能源的利用率仅是33%。在建筑建造和使用全过程中,能耗占全部资源与能源的50%,这也增加了环境得负荷。这些对我国资源环境的承受能力将是一种巨大挑战。因此,必须着重发展绿色建筑,建立具有中国特色的绿色建筑理念和绿色建筑评价体系。

三、推进绿色生态城区建设,规模化发展绿色建筑

1.积极发展绿色生态城区

鼓励城市新区按照绿色、生态、低碳理念进行规划设计,充分体现资源节约环境保护的要求,集中连片发展绿色建筑。中央财政支持绿色生态城区建设,申请绿色生态城区示范应具备以下条件:新区已按绿色、生态、低碳理念编制完成总体规划、控制性详细规划以及建筑、市政、能源等专项规划,并建立相应的指标体系;此外,国家加大促进绿色发展和建筑节能动力:提高新建建筑中绿色建筑比率。绿色建筑按星级奖励补贴和容积率,三星级建筑补助80元/平方米、二星级45元/平方米;一星级奖励百分之一、二星级奖励百分之二、三星级奖励百分之三容积率。加快公共建筑绿色改造。2011年启动公建节能改造重点城市示范,津、渝、深获2.4亿中央财政补贴,改造面积1200万平方米。2015年重点城市公共建筑单位面积能耗下降20%以上,大型公建下降30%。

2.大力推进建筑节能,支持绿色建筑规模化发展。

国家推出建筑节能战略――《“十二五”节能减排综合性工作方案》。制定并实施绿色建筑行动方案,从规划、法规、技术、标准、设计等方面全面推进建筑节能。根据城镇化发展趋势判断,我国还有至少三十年的城镇化高速发展期,预计全国每年有1500~2000万农民进入城镇,每年新建建筑约为20亿平方米,每个城市建成区面积年均增长5%。与此对应,我国每年将消耗约占全球40%的水泥、35%的钢铁。今后,我国大城市都将新建卫星城疏解重叠的服务功能和高密度的人口,新建卫星城都应采取低碳生态城的模式。中央财政对经审核满足上述条件的绿色生态城区给予资金定额补助。对规划建设水平高、建设规模大、能力建设突出的绿色生态城区,将相应调增补助额度。补助资金主要用于补贴绿色建筑建设增量成本及城区绿色生态规划、指标体系制定、绿色建筑评价标识及能效测评等相关支出。

截至2012年年底,全国获得绿色建筑评价标识的项目742个,建筑面积7581万平方米。我国年开工建筑面积约20亿平方米,国家已制定了10亿平方米绿色建筑的规划目标。2015年起,直辖市及东部沿海省市城镇的新建房地产项目力争50%以上达到绿色建筑标准。西部地区扩大单体建筑示范规模,逐步向规模化推进过渡。

3.抓住绿色建筑发展机遇,促进节能产品应用

根据地方气候特点与资源条件,依据因地制宜原则,完善绿色建筑地方标准体系。衔接国家和行业标准,突出地方特性,强化发展本地适宜绿色建筑技术,制定绿色建筑规划、设计、工程建设、运营测评、既有建筑绿色改造等地方标准;编制绿色城区规划建设指标体系、技术导则和标准,形成高于国家的绿色建筑标准规范。以绿色生态、低碳节能为带动,我国的绿色房地产取得了新的发展。中国建筑节能意识日渐形成,城市新建建筑的节能比率不断提高。设计阶段,节能建筑从2005年的53%提高到2010年的99%;施工阶段,从21%提高到95%。有超过20%的城市启动了生态城市的规划建设,许多城市也开展了低碳城市示范实践,促进了绿色建筑的迅速发展。

积极开展绿色建筑配套产品的研发与推广,包括保温材料、太阳能应用、热泵、遮阳、天然采光、照明灯具、空调系统产品、电梯、透水地面产品、洁具、楼宇智能化软件产品、室内环境产品等,以绿色建筑推动建筑产品产业的升级与发展。积极推广各种循环经济发展模式,加强建筑垃圾回收再利用,支持一技术先进、环保达标、资源回收率高的可再生资源利用企业发展,组建建筑垃圾再利用联盟,建设若干个“城市矿产示范基地”,鼓励和引导绿色生产消费。

四、结束语

绿色建筑可以说是社会发展到一定阶段的必然产物,是在可持续发展的大环境中诞生的。建筑设计与生态的全面结合是绿色建筑的重要特点,这一特点也丰富传统的建筑设计理论与设计实践。对于我国人口众多与资源短缺的现状,绿色建筑的发展已经成为未来建筑发展的必然。同时最重要的是,我国发展绿色建筑应该因地制宜,根据我过国情制定出具有地域特色的绿色建筑体系,总结出一套相应绿色建筑设计体系。

参考文献:

[1]程帆,武德俊.推进中国特色的绿色建筑快速发展[J].节能与环保,2008,(04).

第4篇:城乡建设绿色低碳发展范文

关键词:碳排放;节能减排;建筑业;辽宁省

中图分类号:TK411+.5

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4-9944(2016)22-0171-02

1引言

作为国民经济的支柱产业,建筑业在拉动农村富余劳动力就业和国民经济增长方面具有举足轻重的地位。但同时,随着城镇化的快速发展,建筑业引起的能源消耗和温室气体排放对全球气候变暖的影响也不容忽视。根据联合国政府间气候变化专门委员会(IPCC)第四次评估报告(2007年)统计,建筑业消耗的能源总量占全球40%,排放的CO2占全球36%。在我国,建筑能耗约占全社会能源消费的28%~30%[1],CO2排放量占社会总排放量的40%左右[2]。因此,建筑业的节能减排对我国绿色低碳建筑的发展及全球气候变暖的控制具有重要的时代意义。

|宁省是一个建筑业发展迅速的工业大省,“十一五”以来建筑业增加值在国内生产总值中的比重由5.8%上升到6.6%,2014年建筑业从业人员达到87万人,比2011年增加43万人,成为推动辽宁经济发展的重要力量。但是,随着建筑经济的发展,建筑业的能源消费量和温室气体排放量也在不断增加,对全社会的节能减排工作造成了一定影响。由于2009年以来,辽宁省建筑业能源消费品种增加了煤油和燃料油,因此为了分析过程的一致性,选取2009~2014年辽宁省建筑业能源消费数据,对这一时期辽宁建筑业碳排放量进行计算及趋势分析,并进行建筑业碳排放量、碳排放强度和建筑业总产值的关系研判,进而提出未来辽宁建筑业碳减排的途径和策略。

2辽宁省建筑业碳排放趋势分析

2.1范围界定

(1)建筑业范围。建筑业研究范围依据我国投入产出表所包含的内容,主要指房屋和土木工程建筑业、建筑安装业、建筑装饰业和其他建筑业。

(2)能源种类范围。根据辽宁统计年鉴(2010-2015年)中的“分行业主要能源品种消费量”,建筑业能源消费种类包括煤炭、汽油、煤油、柴油、燃料油、电力等6种能源。

2.2辽宁省建筑业能源消费碳排放量测算

根据IPCC第4次评估报告(2007)中的碳排放计算指南,计算公式如下:

C=∑ni=1Ri+Ti(1)

其中,C为建筑业碳排放量,单位为万t;Ri为第i种能源的消费量,单位为万t标准煤;Ti为第i种能源的碳排放系数,单位为吨碳/吨标准煤,i为能源种类。根据辽宁统计年鉴建筑业能源消费种类,选取煤炭、汽油、煤油、柴油、燃料油、电力等6种能源品类进行分析。为计算需要,先将各类能源消费量的单位对标准煤进行折算处理,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标准GB/T2589―2008综合能耗计算通则》所列,各种能源折标准煤参考系数见表1。各类能源碳排放系数依照IPCC第4次评估报告(2007)《GuidelinesforNationalGreenhouseGasInventories:volumeⅡ》整理,结果见表1。计算结果如表2。

2.3辽宁省建筑业碳排放特征及趋势分析

将2009~2014年辽宁省建筑业总产值、碳排放量和碳排放强度的数据无量纲化处理,绘制三者在这一时期的变化趋势曲线,如图1。从图1可以看到,2009年以来辽宁省建筑业发展迅速,到2014年建筑业总产值比2009年增加了1.3倍,但同时建筑业能源消耗随之增加,2009~2013年碳排放量的增速达到了7.4%,2014年稍有回落,而碳排放强度一直呈下降趋势。总体来说,辽宁省建筑业能源消耗碳排放的特征主要有以下两个方面。

(1)高度正相关性。碳排放量的变化趋势与建筑业总产值的增长趋势高度吻合,两者呈现高度正相关性。

(2)弱脱钩状态。从辽宁省近几年建筑业碳排放强度的变化来看,一直处于持续下降趋势,建筑业总产值和碳排放强度呈现弱脱钩状态,表明辽宁省建筑业节能减排工作的开展已经取得了一定成效,继续加大减排力度有望实现建筑业总产值和碳排放的完全脱钩。

出现这两个特征的原因有三点:第一,经济活动频繁必然导致碳排放量增加,建筑业产值的增长与碳排放量的增加密切相关;第二,辽宁省近几年在能源结构调整方面加大了力度,减少了能源消耗,正在向着绿色、低碳、高效、环保的集约化道路前进;第三,在建筑活动中进行技术创新,碳排放强度不断减少。从长远来看,建筑业在国民经济增长中仍将占有重要地位,而建筑业能源消耗的碳排放量也将存在持续走高的风险,因此,制定切实可行的辽宁省建筑业碳减排策略显得尤为迫切。

3辽宁省建筑业碳减排对策

3.1推行绿色建筑发展

为全面推动绿色建筑发展,切实转变住房城乡建设模式和建筑业发展方式,辽宁省于2015年出台了《辽宁省绿色建筑行动实施方案》,对辽宁省绿色建筑的发展提出了明确要求。绿色建筑是节能减排的重要途径之一,具有“四节一环保”(节能、节地、节水、节材,保护环境建设污染)的特点,因此,绿色建筑的建设和发展对建筑业实现碳减排具有强大的推动作用。绿色建筑应涵盖到城乡建设的各个方面,不仅包括大型公用建筑、民用住宅,还要在城郊及农村推行绿色保障房及绿色民房建设等[3]。

3.2优化建筑业能源结构

建筑业的低碳发展,不仅需要在建设阶段实行生产方式的调整来减缓碳排放,还要在使用阶段减少能源的消费强度来降低碳排放。因此,需要从能源生产和利用方式两个方面展开。第一,加大风能、核能和可再生能源等清洁能源的利用,进一步优化建筑业能源结构,通过能源利用的多样化来实现建筑低碳化。第二,结合辽宁省产业空间布局和能源平衡,建立科学合理的能源供应和运输渠道,减少运输压力和运输过程产生的碳排放。

3.3提升建筑业的产业技术升级

优化建筑设计,加强源头的材料消耗控制和末端的建筑垃圾处理,降低单位面积的建筑材料消耗量,对废旧建筑的施工废弃物进行回收利用,减少建筑业能源结构碳强度[4]。大力发展装配式建筑产业,打造现代建筑产业化示范城市,推动辽宁省建筑业的绿色转型。

3.4转变居住观念

居民的居住条件是衡量生活质量的标准之一,但在现今低碳社会发展中,要摒弃追求超大居住空间的观念,尽量选择中小户型的住宅,减少建筑使用阶段的住宅能耗碳排放。住宅使用阶段要充分利用自然能源,减少煤炭等矿物燃料的使用和依赖,同时降低火力发电在电力结构中的比例,从而减少电力的碳排放系数。

参考文献:

[1]2013年我国建筑能耗占全社会能耗的28%以上[N].人民政协报,2014-05-22(11).

[2]胡文发.中国住宅建筑使用阶段碳排放的因素分解实证[J].同济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12,40(6):960~964.

第5篇:城乡建设绿色低碳发展范文

我局进一步明确目标、落实责任、突出重点、强化举措,牢固树立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的发展理念,认真贯彻落实《居住建筑节能设计标准》和《推进绿色建筑行动实施细则》等相关要求,紧紧结合全州年度节能减排和应对气候变化工作目标任务,依法加强建筑节能与绿色建筑推广应用、扎实推进建筑领域节能减排降碳工作,现就我局度建筑领域节能减排降碳工作总结:

(一)积极开展节能宣传周和低碳日活动6月29日至7月5日,正值全国节能宣传周和低碳日之际,我局紧紧围绕“绿水青山,节能增效”和“绿色低碳,全面小康”这两个宣传主题,印发了《住房和城乡建设局关于开展节能宣传周和低碳日活动的通知》。因疫情影响,我州未集中开展宣传活动,而是采用了多方式多层次的宣传活动。一是开展建筑节能与绿色建筑进社区、进校园等宣传活动,增强社会公众对建筑节能及绿色建筑的认识度。二是开展绿色建材推广应用的宣传活动,要多渠道、多方式的搞好宣传,组织相关建材生产企业及社会公众开展实地参观等宣传活动,引导全社会生产和使用绿色建材产品。三是开展建筑节能与绿色建筑科技宣传活动,利用宣传栏、微博、微信等平台,以及线下互动体验等方式,宣传建筑节能和绿色建筑政策法规、技术产品与相关生活常识,提高社会公众的绿色意识。通过宣传,广大群众对绿色建筑、既有建筑节能改造、门窗产品节能性能指标、钢结构建筑等知识有了初步的认识,达到了很好的宣传效果。

(二)严格执行建筑节能强制性标准推进建筑节能是提高资源利用率、促进循环经济发展、实现节能减排目标的重要途径。我局牢固树立绿色、低碳发展理念,强化新建建筑节能监管,将节能管理纳入新建建筑开竣工管理程序,严把施工图审查、施工监管和验收备案等关口,加强工程建设全程监管。一是在设计环节,针对新建房屋建筑,督促设计单位提供建筑节能设计专章,并将其列为审查主要内容,对未提供建筑节能设计专章的,一律不予受理审查;二是施工图审查环节,必须对公用或居住建筑节能设计进行审查崔,并出具审查备案登记表,对未提供登记表或审查不合格的,一律不予办理备案手续;三是在施工监管环节,督促参建方严格执行现行相关设计规范和《住房和城乡规划建设局关于全面实施城镇民居建筑节能工程施工质量验收工作的通知》等文件,加强质量安全监督,对发现不按图进行建筑节能施工的,一律现场责令改正。四是验收备案环节,建设单位必须进行建筑节能项目专项验收,对于没有按照节能设计图纸施工,不符合建筑节能标准的工程,不予通过建筑节能专项验收,不能进入竣工阶段。五是开展施工图审查质量抽检工作。我局于11月组织开展了年度施工图审查机构审查质量检查工作,重点对工程建设强制性标准执行情况、建筑节能与绿色建筑有关标准规定的落实情况进行审查,并对执行较差的设计和图审企业进行处理。

(三)加快发展城镇绿色建筑推进绿色建材产品认证,在政府投资工程、重点工程、市政公用工程、绿色建筑、装配式建筑等项目中积极推广绿色建材。督促新建、改扩建政府投资的学校、医院、博物馆、科技馆、体育馆等公益性建筑和单体建筑面积超过2万平方米的公共建筑,执行一星级及以上绿色建筑要求。截止目前,全州新建房屋建筑类项目238个,新建项目建筑面积面积64.16万m2,其中:绿色建筑项目169个,绿色建筑面积42.66万m2,占比率为71%;建筑节能项目179个,面积共计52.34平方米,占比75.21%,超额完成目标任务。全州新开工装配式建筑面积9.88万㎡,其中:城镇新开工装配式建筑面积4.13万㎡;乡村新开工装配式建筑面积5.75万㎡。

(四)积极开展“禁粘限实”工作加强设计阶段管理及施工现场管理,禁止在建工程框架结构填充墙、砖混结构承重墙、围墙等建筑使用粘土实心砖、粘土多孔砖、空心砖等,积极推广使用新墙材。依法加大对本地墙体材料生产企业的监督管理力度,积极发展混凝土空心砖生产企业,引进页岩空心砖生产线;不定期对房屋建筑工程施工现场进行监督检查,对发现的使用实心粘土砖等问题,一律要求立即整改,逐步推广使用蒸压加气混凝土砌块等自保温砌体材料,通过不懈努力目前取得了较好成效。

第6篇:城乡建设绿色低碳发展范文

(一)完善政策体系。

编制市建筑产业现代化“十三五”发展规划和产业布局规划;开展建筑产业现代化立法调研;按照市政府要求,制定钢结构推广应用实施方案;开展建筑产业现代化管理机制创新研究;推动出台装配式建筑招投标实施细则;研究装配式建筑相关企业财税激励政策。

(二)开展工程示范。

大力推进装配式建筑发展,重点突出钢结构推广应用,在国有投资或国有投资主导的公共建筑、市政基础设施以及社会投资的工业厂房和公共建筑等方面,启动一批示范工程。

(三)健全标准体系。

制定钢结构工程建设地方标准体系框架,加快编制钢结构民用建筑、工业建筑、人行天桥、城市立交、跨江大桥、停车楼等系列标准;继续完善装配式混凝土结构地方标准体系;出台装配式建筑系列技术导则、指南、图集。

(四)强化技术创新。

组建建筑产业现代化工程技术研究中心,充分发挥龙头企业、高等院校和科研院所作用,开展装配式建筑技术路径和共性关键技术研究,研发符合实际的装配式建筑技术体系和部品构件配套产品体系,助推建筑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组建科学技术委员会钢结构专委会,加强钢结构产业发展技术指导,提高协同创新能力,推动本地企业加快形成技术优势。

(五)培育产业发展。

发挥建筑产业现代化联盟的作用,整合资源,支持本地装配式建筑施工企业及配套部品构件生产等相关企业做大做强,提高产业集中度,培育市级建筑产业现代化示范基地20个以上,鼓励申报国家级建筑产业现代化示范基地;鼓励装配式建筑部品构件生产企业申办专业承包资质,支持相关企业资质升级;开展住宅部品认定,住宅部品认定目录。

(六)提升实施能力。

开展多种形式的宣传培训,培育适应建筑产业现代化发展需求的管理、技术和产业工人队伍;开展装配式建筑系列技术和标准培训,提高行业管理、建设、设计、施工、监理、检测等实施能力;编制建筑产业现代化从业人员配备标准、职业技能标准和技术工人培训教材,加强装配式技能培训,推动农民工转型为产业工人。

(七)服务区县发展。

建立市区工作联动机制,积极支持区县城乡建委开展建筑产业现代化工作,鼓励区县出台建筑产业现代化相关政策措施,推进装配式建筑监管创新;指导区县错位发展、优势互补,培育相关产业,推进工程示范,培育建筑产业现代化试点区县5个以上。

二、抓好工程建设标准化

(八)完善工作机制。

推进工程建设标准化工作改革,优化标准体系,强化标准实施与监督,增强标准化服务能力;修订规范性文件;组建设科学技术委员会标准化专委会,为工程建设标准化工作提供支撑。

(九)健全标准体系。

推进建筑产业现代化、新型城镇化、智慧城市、海绵城市、绿色建筑及地下综合管廊、集约化停车设施、新能源汽车充电设施等方面综合性和骨干性地方标准和技术导则编制;开展强制性标准的清理评估;推进先进技术、专利成果转化为标准,更加注重标准的先进性、适用性;推动符合条件的地方标准上升为国家标准、行业标准;指导建立企业标准化工作体系,鼓励企业积极参与国家标准、行业标准和地方标准编制。

(十)强化标准实施。

建立标准实施监督和评估制度;加快推进施工现场标准员岗位设置工作,继续开展标准员岗位培训和标准员管理体系建设;推进我市承担的住建部工程建设标准实施指导监督重点项目研究;开展标准实施监督检查,推动标准有效实施。

三、强化科技创新

(十一)深化科技体制改革。

编制“十三五”发展规划;健全科技创新的市场导向机制和政府引导机制,发挥建设科技委、行业企业、产业联盟、科研院所、高等院校和社会组织的作用,加强产学研协同创新,激发企业创新内生动力,加快行业创新体系建设。

(十二)推进重点领域创新。

贯彻“适用、经济、绿色、美观”的建筑方针,落实以人为本、尊重自然、传承历史、绿色低碳等理念,围绕新型城镇化、建筑产业现代化、绿色城市、气候适应型城市、“互联网+城市”等重点开展研究攻关,推进城市设计、城市治理、开放式街区、工程质量保险等方面的研究,促进相关成果推广应用;积极争取住建部和市级重点研发项目对城乡建设事业的支持。

(十三)推广应用新技术。

健全建设领域新技术推广应用工作机制,推进钢结构、装配式混凝土结构、BIM设计、预拌砂浆、高性能混凝土、高强钢筋、智能家居等新技术应用,促进相关产业发展。

(十四)开展试点示范。

启动建设领域创新型企业评价,培育创新型企业;培育建设新技术产业化基地;推进建设新技术示范工程建设。

四、推动行业信息化

(十五)推进国家智慧城市试点。

建立智慧城市试点指标体系,加强国家智慧城市试点组织协调工作;对试点城市开展监督检查,总结经验,推广先进做法;积极争取新增试点城市。

(十六)推进民生服务智慧应用。

编制城乡建设“互联网+”“十三五”规划,促进大数据、物联网、云计算等现代信息技术与城乡建设管理服务融合;加快编制智慧地下管线、智慧小区等系列标准;开展智慧管网、智慧建筑、智慧建管等智慧城市专项试点;推进智慧小区建设,提升小区治理和服务水平。

(十七)强化信息安全。

健全城乡建设领域信息系统、门户网站、信息数据的风险评估机制,落实信息系统等级保护工作要求,提升行业信息安全水平。

(十八)整合信息资源。

加强数字化平台建设和功能整合,完善行业数据仓库,实现信息数据的科学分类和应用,促进行业信息资源整合与共享;协同推进委系统信息化系统集约化迁移顺利实施。

五、做好教育培训

(十九)完善工作机制。

修订建设行业教育培训相关管理制度;继续完善建设教育培训信息化管理系统;修编专业人员考试题库,进一步扩大专业人员信息化考试岗位范围;探索建立有利于培养造就建筑产业现代化产业工人队伍的培训考核体系。

第7篇:城乡建设绿色低碳发展范文

各主办部门要根据宣传周主题,结合以下重点内容,组织安排相关活动,大力宣传能源资源国情,强化公众资源忧患意识和节约意识,倡导全社会进一步把节能、低碳、绿色理念转化为全民行动。

各级节能主管部门要通过组织大型主题宣传活动、举办展览展示、技术交流等,广泛宣传“十一五”节能减排成效,当前面临的严峻形势,“十二五”节能减排目标、任务和政策措施,绿色低碳发展理念,节能减排先进典型,高效节能技术和产品,绿色消费模式等。

各级机关事务管理部门要组织绿色办公、绿色出行和公共机构节能科普巡展等专题活动,普及节能常识,切实发挥公共机构的节能减排表率示范作用。以珍惜爱护水资源、建设节水型公共机构为主题,通过举办水形势报告会、节能节水技术产品推介、能源资源紧缺体验等形式,广泛开展水资源国情省(市)情宣传教育。

各级教育行政部门要在各类学校广泛开展以节能减排、绿色生活为主要内容的课堂主题教育和社会实践活动,引导广大青少年树立勤俭节约、爱惜资源、循环利用的绿色生活理念。

各级科技部门要通过多种展览展示活动积极宣传节能减排先进适用技术成果,开展全民节能减排科技示范宣传,普及节能减排实用技术和生活节能窍门,提高公众的节能减排科技意识和能力。

各级工业和信息化主管部门要组织工业企业总结和推广节能增效的经验和技术,同时在工业企业内部加强能源资源国情宣传教育;组织电信运营商发送节能减排的公益短信;鼓励社会各界人士通过短信、微博等方式倡导节能低碳、绿色生活。

各级环保部门要通过典型案例宣传资源节约和环境保护的重要性和紧迫性,强化全民的生态环境保护意识等。各级住房城乡建设部门要大力宣传绿色建筑行动和北方采暖地区集中供热计量收费改革成效,开展建筑节能示范宣传等。

各级交通运输部门要大力宣传低碳交通运输体系建设成效,在机场、客货运站点、服务区、公交地铁站、港口码头等公共场所及车辆、船舶上利用视频、海报等多种方式宣传交通运输低碳发展理念;推广节能驾驶操作经验和车船用节能产品技术,倡导公众绿色出行。

各级农业部门要继续深入开展节能减排农村行活动,普及推广《农业和农村节能减排十大技术》,大力宣传推广沼气、太阳能等农村可再生能源技术和省柴节煤炉炕等生活节能技术,引导农民选择绿色低碳的生活方式,加强农村生态环境保护。

各级商务部门要加强绿色饭店、绿色宾馆、绿色旅游区建设,倡导公众绿色消费、合理消费,减少一次性用品使用,减少餐桌浪费;深入宣传废旧商品回收体系建设,继续推广应用散装水泥、预拌混凝土和预拌砂浆。

各级国资委要在国有企业开展节能表率行动,深入开展创建节约型企业活动,全面深入推进国有企业能耗水平和污染物排放强度对标工作,加大国有企业节能减排新技术、新工艺推广应用,调动相关行业协会积极配合开展节能宣传活动。

各级广播影视部门要组织电视台、广播电台等媒体以新闻、专题、公益广告等形式集中宣传节能理念和知识。

第8篇:城乡建设绿色低碳发展范文

当代置业(中国)有限公司 执行董事 总工程师 总建筑师。

当代置业(中国)有限公司是在香港证券交易所主板上市的房地产公司,中国内地的房地产开发是其主营业务。公司在北京、山西、湖南、湖北、江西等地开展业务,在北美也有分支机构。作为国内领先的绿色建筑开发企业,当代公司在社区规划、建筑节能、清洁能源应用、水资源管理等方面屡有佳作。

在当代公司担任总工程师,负责技术管理工作,长期专注于绿色建筑的理论研究与工程实践,具有丰富的经验。

具有工程学和管理学的专业背景,高级工程师技术职称,任职于企业之前曾在大学执教。还担任住房与城乡建设部顾问专家、中国绿色建筑与节能委员会委员、中国建筑学会绿色建筑专业委员会委员、中国城市科学研究会绿色建筑与节能委员会、中国可再生能源学会理事等社会工作。

中国城市科学研究会 绿色建筑与节能专业委员会 委员

中国城市科学研究会 绿色建筑与节能专业委员会 绿色建筑理论与实践学组 委员

中国城市科学研究会 绿色建筑与节能专业委员会 绿色房地产学组 委员

住房和城乡建设部 住宅产业化促进中心 专家委员会 委员

中国房地产研究会 中国房地产业协会 房地产技术政策专家委员会 委员

中国房地产研究会 中国房地产业协会 住宅产业相关企业总工程师联席委员会 委员

中国建筑学会 建筑师分会 绿色建筑专业委员会 委员

中国经济经过30年高速增长,在重振国力的同时也惠及到亿万普通民众的生活,城乡居民的住房条件的改善就是其中最突出的方面之一。据统计中国城市居民人均住房面积已经超过30m2,基本解决了居者有其屋的问题,未来建设行业的健康可持续发展有赖于资源节约、环境友好的发展模式转型,2013年住建部颁布的《绿色建筑行动方案》正是贯彻这一发展转型的重要文件。

当代置业(中国)有限公司长期致力于绿色建筑的研发与推广,我们确信中国房地产行业能够实现在满足市场需求的同时实现节约资源、保护环境,通过技术进步找到行业可持续发展的道路。10多年来,当代一直坚持自主研发建筑节能技术,居住环境舒适健康技术,成功推出了万国城、上品格等高舒适、低能耗住宅项目,在此基础上2013年当代针对夏热冬冷气候区专门研发的标准化系列住宅产品也取得了阶段性成果。

满庭春住宅产品的推广口号非常质朴:冬暖夏凉有热水。这句看似平淡无奇的特征描述却包含着很高的建筑科技含量。在夏热冬冷气候区,冬季寒冷,夏季炎热,一年中大部分时间住宅室内环境都达不到舒适要求,居民普遍使用的空调机、电暖气、除湿机、壁挂炉等家电温控设备不但能源费用高,还存在吹冷风、噪声污染等影响健康的隐患,家用电热水器也存在着效率低、费用高,水量不保证的问题。

第9篇:城乡建设绿色低碳发展范文

发展广州低碳产业是一项复杂的系统工程,需要科学规划、统筹兼顾、重点推进、协调发展,当前,应重点在以下方面取得突破:培育龙头企业核心是促进广州企业走向“微笑曲线”的两端,不断提高企业国际竞争力。向“微笑曲线”的两端延伸指的是:向前端延伸,从生态设计入手形成自主知识产权;向后端延伸,形成品牌与销售网络,提高核心竞争力。这既是广州产业在国际产业分工中获取产业竞争力的要求,也是实现低碳经济下的产业结构调整的要求。广州必须改变自身产业在全球产业价值链中的分工地位,提升产业在研发设计、销售及品牌环节的实力,加强企业的国际竞争力,力求实现产业发展从“广州制造”向“广州智造”的转型。同时,必须针对广州企业普遍存在的突出问题,以龙头企业带动,延伸、完善低碳产业链,实行分级联动,加强分类指导,形成产业发展强大梯队。提升“龙头”企业带动力;打造一批行业“骨干”企业;扶持一批“重点培育企业”做大做强。在政策与资金上重点扶植龙头企业的同时,积极培育一批目前规模不大,但具有一定产品优势和发展基础的特色公司,引导企业不断完善公司组织结构,形成长效的公司治理机制和适应大规模企业管理的组织结构,鼓励企业在既有价值链的基础上进一步分工协作。制定产业规划建议编制促进低碳发展的若干规划,如《广州“十二五”低碳发展规划》和《广州市低碳城市建设规划纲要》,形成指导广州低碳城市建设工作的行动纲领;《广州市城市总体规划——低碳专项规划》,优化城乡建设空间布局,根据不同生态功能区的生态功能要求和建设重点,配套相应的投资、产业、土地和财政等引导政策;制定落实《广州市建筑节能管理规定》、《广州市绿色建筑设计指南》、《民用建筑太阳能热水系统建筑一体化设计标准》、《广州市热电联产和分布式能源站发展规划》、《广州市能源消费总量控制实施方案》,还有《2013年广州市交通基础设施建设计划》、《广州市交通基础设施建设规划》、《广州市低碳交通运输体系试点城市规划(2013—2017)》等方案。大力推进低碳规划,为低碳产业发展创造条件。要突出抓工业低碳化,将降低工业碳排放作为重中之重。试行《广州市工业能耗指引》,研究建立单位工业产品能耗统计和碳标识制度,力争纳入工业用地控制标准。研究制定涵盖节能、节水、节材、节地和CO2减排等要素的低碳发展关键指标体系,指导产业用地招、拍、挂和产业集聚地建设。加强自主创新自主创新是产业结构优化的原始动力。创新从五个方面推动产业结构优化升级:新产品从需求方面拉动产业结构升级;新技术从供给方面推动产业结构升级;新市场从市场需求方面拉动产业成长;新生产要素从供给方面促进产业结构优化;新生产组织从产业内部推动产业发展。目前,广州应推动建立以企业为主体的技术创新体系,加快公共技术服务平台建设,改善创新服务环境,深化企业与高校、科研机构的合作。加快低碳技术的引进和研发,重点研究新一代生物燃料技术、碳捕捉、碳中和、碳贮存、碳运送等技术,以及智能电力系统开发和提高能效的相关技术等,大力实施煤炭净化技术和加强相关基础设施的建设。对低碳开发应用科技项目优先立项。加快建立产学研长效合作机制,实施光伏发电、生物质能发电以及与建筑一体化的光伏屋顶等重大科技成果应用示范项目。

以增加森林碳汇为主要目标,逐年开展疏残林、低质低效林的林分改造;对尚存的荒山、灌木地进行新造林;实施城区增绿、新农村绿化和四旁绿化;加强湿地保护与恢复。逐步优化森林资源结构与分布格局,建立广州森林碳汇监测网络的计量体系。全面实行立体绿化,2012年规划启动16个岭南花园建设,至2015年,在中心城区及南沙新区等新城区率先形成白云新城、麓湖等若干引领广州绿色景观亮点的园林精品片区。至2015年,城区基本实现居住区500米以内见公园绿地,全市绿道总长度达到3000公里。完善交易市场建立和完善广州碳排放权交易市场,是广州做好省低碳城市试点工作,发展低碳经济的迫切需要,力争到2015年,基本建立制度健全、管理规范、运作良好的碳排放权交易机制,初步形成区域碳排放权交易市场,力争广州碳排放权交易所成为全国碳排放权交易市场的平台。广州碳排放权交易应从自愿减排交易试验入手,到自愿与强制减排交易并重,逐步实现强制减排交易,大力发展自愿减排。要大力推进交易品种创新,与商业银行、基金、信托、保险、证券等金融服务机构积极合作,共同研发碳排放权金融产品,不断创新交易产品,推动金融支持低碳事业的发展,使金融资本通过碳交易市场直接或间接投资于创造碳资产的绿色技术的实体经济。充分发挥碳交易在金融资本和实体经济之间的联通作用,通过金融资本的力量引导实体经济的发展。带动形成以碳排放权为中心的碳交易货币以及包括直接投资融资、银行贷款、碳指标交易等一系列金融衍生品为支撑的碳金融体系,形成能源链转型的资金融通——减排成本收益转化——低碳资金投入的良性低碳循环。

构建政策体系一是加大财政支持。充分利用现有的财政专项资金,加大整合力度,重点支持低碳经济技术(产品)研发、清洁生产示范工程、循环经济产业园区重点项目,以及资源综合利用新产品新技术推广,低碳经济宣传、教育、培训和表彰奖励等。鼓励汽车、家电、建材、办公设备等行业企业参与中国环境标志低碳认证,并在政府采购中优先购买获得环境标志低碳认证的产品。二是完善价格政策。逐步建立能够反映资源稀缺程度、环境损害成本的价格机制。鼓励实施居民用水阶梯价格制度,合理确定再生水价格,提高水资源重复利用水平。合理调整污水和垃圾处理费、排污费等收费标准。对光伏发电、风电、垃圾焚烧发电等可再生能源发电电价按照国家可再生发电价格和费用分摊规定执行。对国家明令淘汰和限制类项目及高能耗企业实行差别电价,限制高耗能高污染企业盲目发展,引导全社会节约资源。三是贯彻落实税收政策。积极贯彻落实国家制定的鼓励低碳经济发展的税收政策,及时向上级税务机关反馈执行政策过程中遇到的问题,积极提出完善税收政策的意见和建议。四是建立和实行一批制度和标准。研究建立温室气体排放的统计和监测体系,完善能源消耗统计体系,研究建立公共机构能源消耗统计制度。组织编制《广州市绿色建筑设计标准》、《广州市绿色施工导则》、《广州市绿色建筑施工验收规范》等技术标准,在琶州白云新城等新区域推广实施绿色建筑节能新标准。五是实施促进低碳技术创新的采购制度。在低碳新产品、新技术刚刚推向市场,产品发展的初期阶段,“低碳”采购是一种很重要的激励手段。为了促进低碳技术创新,政府应制定具有可操作性的低碳采购制度,科学制定政府低碳采购标准、清单和指南,指导具体的低碳采购活动。

作者:王可达 单位:广州行政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