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教育杂志
CSSCI期刊 北大期刊 CSCD期刊 统计源期刊 知网收录期刊 维普收录期刊 万方收录期刊 SCI期刊(美)
医学杂志
CSSCI期刊 北大期刊 CSCD期刊 统计源期刊 知网收录期刊 维普收录期刊 万方收录期刊 SCI期刊(美)
经济杂志
CSSCI期刊 北大期刊 CSCD期刊 统计源期刊 知网收录期刊 维普收录期刊 万方收录期刊 SCI期刊(美)
金融杂志
CSSCI期刊 北大期刊 CSCD期刊 统计源期刊 知网收录期刊 维普收录期刊 万方收录期刊 SCI期刊(美)
管理杂志
CSSCI期刊 北大期刊 CSCD期刊 统计源期刊 知网收录期刊 维普收录期刊 万方收录期刊 SCI期刊(美)
科技杂志
CSSCI期刊 北大期刊 CSCD期刊 统计源期刊 知网收录期刊 维普收录期刊 万方收录期刊 SCI期刊(美)
工业杂志
CSSCI期刊 北大期刊 CSCD期刊 统计源期刊 知网收录期刊 维普收录期刊 万方收录期刊 SCI期刊(美)
SCI杂志
中科院1区 中科院2区 中科院3区 中科院4区
全部期刊
公务员期刊网 精选范文 范雎蔡泽列传范文

范雎蔡泽列传精选(九篇)

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范雎蔡泽列传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第1篇:范雎蔡泽列传范文

吉光片羽

吉光又称“吉良”、“泽马”,是古代传说中的一种神马。《海内十洲记・凤麟洲》中记载:“吉光毛裘,黄色,盖神马之类也。裘入水数日不沉,入火不鳌!币馑际撬担用吉光马的皮毛做的裘放在水里数日不沉,落入火中烧不焦。

“吉光片羽”比喻残存的极其珍贵的文物。清人李绿园在《歧路灯》中就充满崇拜和遗憾地说:“祖宗诗文,在旁人观之,不过行云流水,我们后辈视之,吉光片羽,皆金玉珠贝。”

鹣鲽情深

鹣鲽即鹣和鲽两种动物。鹣即比翼鸟,雄鸟只有左翼左目,雌鸟只有右翼右目,一雄一雌比翼双飞才能翱翔天下。

鲽即比目鱼,《尔雅》中解释说,这是一种“不比不行”的鱼,即两条鱼只有紧贴着对方才能游动。鹣和鲽都是离开另一半就失去了全世界的代表,因此常用来比喻夫妻情深。清代朱彝尊在《曝书亭集》中曰:“须臾不相离,无以异鹣鲽。”

世界之所以复杂,是因为既有鹣鲽情深,又有“夫妻本是同林鸟,大难临头各自飞”,人们不知要积多少道行和缘法才能遇上前者。

巴蛇吞象

巴蛇也叫“修蛇”,《山海经》中提到:“巴蛇食象,三岁而出其骨。君子服之,无心腹之疾。”巴蛇很凶猛,它把大象吞下后消化了三年才把骨头吐出来。由此可见,即使是神话里的巨蛇吞下一头大象也是一件非常不容易的事,那么一般的蛇想吞象就是自不量力了。所以,明朝人罗洪先就用“人心不足蛇吞象,世事临头螂扑蝉”来讽喻人的贪得无厌。

人们都说凡事要见好就收,可是这看似简单的道理能做到的人却寥寥无几。

睚眦必报

睚眦是龙生九子之一,但因为它身似豺豹,龙非常不高兴,想扔掉睚眦。幸而有母亲苦苦哀求,睚眦才得以苟全性命。

睚眦长大后游历天下,辅佐周武王建立西周后功成身退。周武王命工匠铸睚眦像,以谢它的恩情。由于睚眦性格刚烈,总是怒目而视,所以人们就用“睚眦”形容瞪眼怒视的样子。

关于“睚眦必报”有一个典故。战国时期,魏国的中大夫范雎被逐出国境,能言善辩的他得到了秦昭王的信任。范雎在秦国成了有财有势的大人物,他开始清算旧账:凡是从前对他有恩惠的人,哪怕所施的恩惠只是给他吃一顿饭,范雎也要重重酬谢;凡是从前对他有嫌怨的人,哪怕嫌怨的程度只是对他张目忤视,范雎也要实行报复。这就是《史记・范雎蔡泽列传》中所说的“一饭之德必偿,睚眦之怨必报”。

饕餮盛宴

饕餮据说是远古氏族缙云氏的不才子,它的不才主要体现在食量大。饕餮不仅是个吃货,其长相也让人不敢恭维。《山海经・北山经》中记载:“钩吾之山有兽焉,其状如羊身人面,其目在腋下,虎齿人爪,其音如婴儿,名曰狍^,是食人。”

饕餮不仅长得丑,性格还很贪婪。《吕氏春秋・先识》中记载:“周鼎著饕餮,有首无身,食人未咽,害及其身,以言报更也。”意思是说饕餮非常贪食,以至于吃光了所有东西之后开始吞噬自己,最后仅剩下头颅了。

饕餮代表人性中的贪欲,贪食为饕,贪财为餮。不过,随着时代的发展,饕餮爱吃、懂吃、会吃的形象更深入人心,坡在《老饕赋》中说:“盖聚物之夭美,以养吾之老饕。”资深美食家喜欢把自己称为“老饕”,而“饕餮盛宴”则指有很多美食的宴席、宴会。

第2篇:范雎蔡泽列传范文

“激励”一词最早见于西汉时期司马迁《史记・卷七十九・列传第十九・范雎蔡泽列传》,“(秦昭王)欲以激励应侯(秦封范雎以应,号为‘应侯’)。”而激励教育作为一个新的教育名词,其是在上世纪八十年代由天津市红桥区北马路小学率先提出的。作为全国激励教育的发祥地,该校认为:教育中的激励就是通过各种外部诱因,给学生以适度的正向强化刺激以满足其正当的心理需要,激发学习动机,使学生能够将教育要求自觉地内化为个体行为从而促使学生主动发展的一种教育。

二、激励教育在小学语文教学中运用的必要性

(一)可以激发语文学习的兴趣

爱因斯坦说过:兴趣是最好的老师。人们往往只会对自己感兴趣的事物才去竭尽所能地探索、认识。在小学语文教学过程中,教师应该善于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通过一系列的激励办法去激发学生喜欢语文、热爱语文的动机。小学生正处在一个快速成长的阶段,心灵纯真而敏感,最在意自己在别人心目中的印象。稍稍的赞扬让他们喜不自胜,略微的批评就能让他们怀疑起自己。所以教师在与学生的接触过程中一定要注意自己的措辞。激励教育对学生的学习兴趣首先是要保护的,其次就是激发;通过各种方式促使学生自发地主动地学习语文。

(二)可以激发语文学习的自信心

有研究发现,成就高低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心理素质方面(主要包括自信心、进取心、意志力等)的差异。这就提醒我们在教学过程中要时刻注意树立学生的自信心,增强其意志力;这才取得好成绩的前提。激励教育对于树立学生学习语文的自信心、增强意志力,都是最为有效的方式之一。在教学过程中要给学生设定明确的目标;比如习字课上要求不写错、别字,

对其中有的学生的些许进步都及时表扬,使他们以一种愉悦的心情去学习,树立并坚定自信心、增强意志力。

(三)能够培养勇于质疑的品质

北宋著名哲学家、理学家张载曾经说过:在可疑而不疑者,不曾学;学则须疑。顾颉刚先生也认为,怀疑是做学问的基础。激励教育的课堂之上,没有绝对也不存在权威。学生可以大胆向教师提出质疑,也可以讲出自己对教材的质疑,只有这样才会不断地明白其中的道理。如在《小动物过冬》一文中,就有学生提出这样的问题:冬天那么长,为什么青蛙“吃得饱饱的”“钻到泥土里去,好好睡上一大觉”就可以过冬了呢?这种质疑就很好,带着质疑去学习课文效果自然也会比较好。

(四)能够培养学生的想象力

新课标强调,在发展学生语言能力的同时,也应该培养学生的想象力与创造力。激励教育下的小学语文教学就有利于培养学生的想象力与创造力。如在学习《大自然的文字》一课时,问学生们除了课文里讲的这几种大自然的文字外,你还知道还有哪些是大自然的文字?这时候学生们充分发挥了自己丰富的想象力,有的说“小草是春天的文字”“荷花是夏天的文字”“落叶是秋天的文字”“北风是春天的文字”,有的说“年轮是时间的文字”,有的说“搬家的蚂蚁是下雨天的文字”等等。

三、激励教育在小学语文教学中的运用

上文提到激励教育在小学语文教学中运用有很多的必要性,那么接下来就是下面所要讨论的问题了:在小学语文教学中如何有效地运用激励教育,以使其在小学语文教学中长足稳定地发展。

(一)教师应树立激励理念

教师作为激励教育在小学语文教育的主要实施者,应该树立正确的坚定的激励理念。教师要鼓励学生,就应该走下讲台走到学生中去;融入到学生之中才有可能发掘学生的潜质,激发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主动性。一方面要有一种人人都需要激励的理念;小学生作为一个比较特殊的群体,年龄小、心智不成熟,对教师还会有很强的依赖感,需要来自教师的肯定、支持与鼓励,著名的罗森塔尔效应就是有力的证明;所以小学语文教师一定要有一种人人需激励、生生得肯定的观念,以实现学生的发展。另一方面要使激励成为一种习惯;激励教育不是你说一句激励的话学生就得到很大的进步,而是需要持之以恒的坚持;坚持,就是要养成一种习惯;要对学生有一种激励的习惯,长时间的鼓励、支持,这样才会有效果。

(二)教师应营造和谐氛围

教师实施激励教育需要有一种和谐的氛围,这种氛围的营造能够激发学生对语文学习的热情。一是教师应该培养出一种融洽的师生关系,只有在和谐的师生关系中才会营造出和谐的学习氛围;爱是师生关系的前提和基础,教师要真正关心爱护每一名学生,信任、尊重每一名学生,拉近师生距离,建立起一种融洽的师生关关系。一是要从教室内部环境的设计着手,可以在黑板一角留一个“每日一语”的位置,每一天每一名学生在“每日一语”的位置写一句话;可以放置图书架,用班费购买一些书籍,同学间互相传看,营造一种书香氛围。一是要创设一种教学激励情境,依据不同的教学内容设计出不同的激励情境,激发学生学习语文的热情;创设教学激励情境不仅要好好设计课堂问答,还应该有一种积极向上的精神风貌。

(三)教师开展激励活动

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激励教育作为是一种教育理论,要发挥其作用,就应该去实践。小学语文教师要抓住一切时机去开展激励教育的实践活动,如比赛、游戏、观看、表演、参观等具体活动,激发学生学习语文的热情与积极性。

第3篇:范雎蔡泽列传范文

[关键词]:《道德经》 大学生 人文素质

《道德经》作为中国传统文化的优秀作品之一,是我国古代道家哲学的主要经典,是一本伟大的哲学著作,其思想不仅以各种方式渗透到中国文化和社会的各个角落,同样也受到世界各国人民的推崇,是除《圣经》以外,被译成外国文字发行量最多的文化名著,哈佛知名讲师泰勒曾用《道德经》来诠释“幸福学”。吸取《道德经》的精神营养不但有助于提高大学生的人文素质,增强大学生人文精神,而且对今后的工作和发展也会有很大的帮助。本文以自己对《道德经》的理解,对其提高大学生人文素质的意义谈三点启示。

一、培养上善若水的道德情操

水虽无形、无色、无味,然而水却是人类生存最重要的物质之一,同样水的品质也给人以智慧的启迪。在老子的眼里,世间万物中,水是完美无缺的,认识了水的特性,就接近了他所讲的道,在《道德经》短短的数千言中,直接和间接谈到水的有十多处,有近千字涉及到水和与之有关的内容。当前,由于长期的应试教育,部分大学生过分注重知识教育而忽视了德育教育,从而使有些大学生道德意识淡泊,人文精神薄弱,表现出思想狭隘,行为自私,不知如何交往,自我封闭,焦虑不安等现象。结合老子对水的阐述,具体从三个方面来领悟其中立身做人的品质。

一是随方就圆的亲和力。“上善若水。水善利万物而不争,处众人之所恶,故几于道。”意指最善的人好像水一样。水善于滋润万物而不与万物相争,可以停留在众人都不喜欢的地方,所以最接近于“道”。在老子看来,水可以随方就方,随圆就圆。对自然物有很强的亲和力,可以融入大众,变化无常,时而为云,时而为雨,时而为雾,时而为雪,以不同的方式利益万物,不会拘泥于外在的形式,面对无论是美丑还是净垢,都不会有任何的爱憎之心,都可以平等相待,同样为之洗涤,使之更加洁净。马克思说“人的本质是一切社会关系的总和”。人要在社会上生存,必须与他人发生这样或那样的交往。在人际交往中,领悟了水的H和力,具备了这样的品质,则能让人心胸保持深沉宁静,善于以真诚无私的态度与人交往。

二是以柔胜刚的行动力。“天下莫柔弱于水,而攻坚强者莫之能胜,以其无以易之。弱之胜强,柔之胜刚,天下莫不知,莫能行。”遍天下再没有什么东西比水更柔弱了,而攻坚克强却没有什么东西可以胜过水。弱胜过强,柔胜过刚,遍天下没有人不知道,但是没有人能实行。老子告诫人们为人处事时,不要盲目逞强。“知其雄,守其雌,为天下溪。为天下溪,常德不离,复归于婴儿。”深知什么是强雄,而安于柔雌的地位,甘做有利于天下的柔弱的溪水,永恒的德就不会遗失,而恢复到婴儿一样,单纯质朴的状态。谦卑的人因为虚心才能进入对方的心灵,被别人接纳,人与人之间相互谦卑,互相尊重,那么人与人之间的关系就会变得很融洽,大家如果团结一致了,就不会有什么做不成的事情了。一个甘愿处于次要位置的人,一个谦卑的人,最后反而会获得大家的尊重和爱戴。同样,当遭遇挫折时,除了要学习滴水穿石的精神,凭借水的一种韧劲,坚持不懈地朝既定目标奋斗;还要学习水的随势应变,学会调整自己,以水之柔胜刚愎,以水之弱胜强硬。

三是海纳百川的宽容心。水的德行还有一个更重要的就是宽容,以仁爱之心待人,凡事设身处地为他人着想。儒家也强调“已所不欲,勿施于人”,“已欲立而立人,已欲达而达人”。修炼人已统一的情操,不仅有利于我们个人身心健康,境界提升,也可以调整人与人之间的关系,使之达到合理融洽的境地老子认为“圣人常无心,以百姓之心为心。善者,吾善之;不善者,吾亦善之,德善。信者,吾信之;不信者,吾亦信之,德信。圣人在天下,歙歙焉为天下浑其心,百姓皆注其耳目,圣人皆孩之”。“以其不争,故天下莫能与之争”。由此可见,老子提出的宽容忍让的“不争之德”既是一种与众不同的取胜之道,又是一种用来调节人我关系、个人与社会关系的重要原则,在现实生活中具有重要意义。儒家的宽容要求人应该大度、宽容,一个有道德的人就应该有宽广的胸怀和恢宏的气量;但是老子所指的宽容实际上更多是为了现实生活中的矛盾得以通过宽容而化解。宽容体谅他人不是软弱,而是一种待人的艺术,是与人与已为善。只有具备了真正的宽容,才能生活在欢乐友爱之中,才能获取一个放松自在的人生,才能取人之长,补已之短。

二、修练知足常乐的健康心态

道家倡导的知足常乐,并不是思想消极,不鼓励人们积极进取是强调去除过份的欲望,终止过度的行为。做到当进则进,当退则退,当止则止,那么就会经常感到身心愉悦,老子说:“知足知足常足矣”。懂得了知足才能在无穷的欲望与有限的资源之间找到恰当的平衡点,不仅有助于提升大学生平常生活中的幸福感,而且能帮助大学生就业时更好地立足现实,认清形势,调整期望值,走出各种就业心理误区。

一是适可而止的处事方法。“持而盈之,不如其已。揣而锐之,不可长保。金玉满堂,莫之能守。富贵而骄,自遗其咎。功遂身退,天之道也”。“欲而不知止,失其所以欲;有而不知足,失其所以有。”主张需求越少,自由越多,奢华越少,舒适就越多,心境简单了,就有心思经营生活,生活简单了,就有时间享受美好的人生。老子认为,不知足的人容易导致灭亡,知道适可而止的道理,就不容易遭遇危险,甚至可以长久。只有懂得了如何把持,为人处事才能恰到好处;懂得了恰如其分才能避免欲望过度膨胀,避免误入歧途和走向极端。

二是去彼取此的行为习惯。老子认为知足的要点在于安贫乐道,去除华而不实的欲望。他认为“五色令人目盲,五音令人耳聋,五味令人口爽,驰骋畋猎,令人心发狂;难得之货,令人行妨;是以圣人为腹不为目,故去彼取此。”不沉迷于感官的享乐,不过度追求物质的享受,而是要知道有所取舍,这才是智慧,也是快乐之源。知足常乐,要乐精神世界的富足,思想富有才是真正的富有。一个人要坚持自己的理想,并决心为实现理想而奋斗,那么就应该做到,即使身处逆境,终身穷困,也不能动摇,也不能改变初衷而放弃自己的理想,要安贫乐道,跟着老师专心学习。一个人如果有追求真理的志向,就不应该攀比斗富,贪图享受,害怕吃苦,如果做不到就不是一个真正有志向的人。

三是致虚守静的情怀修为。老子特别强调致虚守静的功夫。在他看来,万事万物的发展变化都有其自身的规律,生生不息,循环往复以至于无穷,都遵循着这个运动规律。老子希望人们能够了解、认识这个规律,并且把它应用到社会生活之中。他提出“归根”、“复命”的概念,主张回归到一切存在的根源,这是完全虚静的状态,是一切存在的本性。在日益复杂的社会中守护住一颗没有灰尘的澄明之心。一层意思,是通过修炼,排除内在的私欲和外在的干扰,来达到人的本性的回归,二是指人的人生态度,通过修炼知道自己的局限性,从而抑制住非份之想,戒除焦躁的欲念,就不会为所欲为,贪心不足,复本归真。学会知足,学会快乐。

三、形成脚踏实地的处事方法

作为大学生不仅要仰望星空,也要能脚踏实地。老子认为,“天下之难事必作于易,天下之大事必作于细”。旨在揭示无论做任何事情,都是从小到大,由少到多,由易到难的自然规律。具体体现在以下三个方面:

一是小事做起。认准方向朝着理想,从小处做起,一步一步地e累着,走下去,这才是成功的秘诀。要想达到目标,使理想成为现实,积累是绝不可少的,而如今很多大学生往往忽视这一点,“好高骛远,眼高手低”现象甚多。无论多么远大的理想,伟大的事业,都必须从小处做起,从平凡处做起。无论做人做事都要注重细节,改掉心浮气躁,从小事做起,把小事做好。老子的“合抱之木,生于毫末;九层之台,起于垒土;千里之行,始于足下”,也正传达着这个道理。

二是防微杜渐。一些小小的疏忽也能导致祸患的降临,“小洞不补,大洞吃苦”,更为通俗形象的揭示了这个道理。事情的发展是一个由小到大的过程,当存在微小的安全隐患时,如果不给予足够的重视和正确及时处理,就会留下无穷的后患。所以,不管是在实际工作中,还是那些小事上都要学会防微杜渐,及时处理好不安全因素,避免事故或灾难的发生。同样,就个人品行而言,如果一个人在平常就不拘于小节,最终也是要吃亏,受到惩罚。“其安易持,其未兆易谋;其脆易泮,其微易散。为之于未有,治之于未乱”。

三是善始善终。事情一开始时,也许会小心谨慎,以积极、严谨的态度去做。但是时间久了熟悉了,往往就会有所松懈疏忽,但是往往此时就是危险产生的时刻。只有由始至终都去克服自己的躁动,以不变的态度做下去的人才能成功。史上有许多文学家,如宋濂、范仲淹等,他们由始至终都抱着严谨的治学态度,谦虚地向别人请教,终于成为了名流千古的大文豪。正如老子所说“慎终如始,则无败事”。

总之,《道德经》的精粹是我们的宝贵财富将《道德经》的思想与现实生活结合起来,让学生在了解的基础上产生效仿的动力,最后成为他们的自觉行为,最终使大学生们不仅具有过硬的专业知识,也具备良好的人文素养。

参考文献:

[1]道德经.

[2]论语・颜渊.

免责声明

本站为第三方开放式学习交流平台,所有内容均为用户上传,仅供参考,不代表本站立场。若内容不实请联系在线客服删除,服务时间:8:00~21:00。

AI写作,高效原创

在线指导,快速准确,满意为止

立即体验
精选范文推荐
文秘服务 AI帮写作 润色服务 论文发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