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务员期刊网 精选范文 服装结构设计的方法范文

服装结构设计的方法精选(九篇)

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服装结构设计的方法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服装结构设计的方法

第1篇:服装结构设计的方法范文

论文摘要:服装结构设计是高等服装院校服装设计专业重要的专业课程之一。在企业急需“实用型”服装人才的现状下,高等服装院校如何针对市场需求,开展结构设计实践教学革新,有效地提高学生的结构设计水平,切实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成为高校革新服装结构设计教学的必经之路。 

 

服装设计是一门系统的工程,它包括:设计构思服装效果图服装平面结构图成衣。这是服装从设计到成品的基本过程,其中承担着承上启下作用的关键环节就是服装结构设计。服装结构样板的准确度和制板效率,直接影响服装的成本与质量。为了适应现在服装企业工业信息化和自动化的发展生产的需要,提高学生掌握知识的可持续性以及加强学生所掌握的技能的可延展性,对本课程的教学内容与授课方式的革新势在必行。 

一、服装结构设计课程教研现状 

笔者经过多年的教学总结及调研目前国内外的该课程的教学内容与方法,发现普遍存在以下问题: 

1.内容的理论深度不够、只传授“怎么办”,很少解决“为什么”。这种急功近利的教学内容直接制约学生技能的拓展,直至影响行业的发展。 

2.操作方法陈旧,未能及时将行业的先进技术或最新技术引进到课堂中。学习的理论核心部分是30年前乃至更早的日本文化式原型,已经不能符合现代中国人的体型和时尚的要求。 

3.服装结构设计课程与工艺实践课程的设置不合理。在这两门课程的设置上缺乏紧密的联系,使两者的间隔时间过长,导致学生学完服装结构设计后,不能“乘热打铁”的进行工艺实践来巩固和提高对服装结构设计的掌握。 

4.结构设计教学体系基本上是学生被动的接受训练,这种模式抑制了学生的求知和探索欲望,更谈不上创新精神和持续发展能力的培养。 

二、服装结构设计教学革新探索 

对于服装高校要解决以上问题,培养适应市场需求及企业急需的“实用型”服装人才,应从以下几点进行革新: 

1.课程的合理设置 

课程的课时数量、先后顺序、间隔时间的设置是否合理,在很大程度上将影响教学质量。所以,在相关课程的设置上必须符合服装专业教学规律、学生接受能力的实际。 

首先,根据不同专业方向、不同年级合理设置《服装结构设计》课程的课时数量,不能“一刀切”把所有课时都定成一样。其次,现代服装工程是由款式造型设计、结构设计、工艺设计三部分组成。最后,把《服装款式设计》与《服装结构设计》《服装工艺实践》相结合,将三门课程紧密排列。让学生真正在课堂里就体会实践到“设计构思服装效果图服装平面结构图成衣”这种服装从设计到成品的基本过程。真正提高学生的综合动手能力。 

2.服装结构设计教学革新 

服装结构设计能力培养的核心在于学生对结构形式变化的掌控能力及对平面结构与立体形态之间转换的掌控能力。这些能力的掌握必须建立在实践之中,不仅是结构设计实践,还要依托工艺制作实践。只有学生看到了最终的服装成品,通过对成品形态与适体度的感知,才能进一步认识与反思结构设计的规律与尺度,进一步提高结构设计水平。 

传统的教学方式是老师在黑板上画结构,学生在下面“依样画瓢”画1:5的结构图。传统教学模式学习后的学生往往会出现不能应对款式变化,只能生搬硬套,当出现新款式时就手足无措的情况。这种枯燥抽象、生搬硬套的教学方式是不符合现代教学及市场需求的。教师必须联系实际,通过通俗易懂的方式,带领学生入门,或者让学生多动手、多画图,在不同的实际款式操作中不断渗透理论知识,就能达到较好的教学效果。改变现有的教学模式纯粹的理论教学分为理论和实操制图训练两部分。教师以1:1的结构制图做教学示范,并结合图纸进行理论教学,以工厂板房制图的程序来做教学示范。同时把教学示范的结构图纸检验裁剪后,在人台上做快速的立裁缝合,让学生直观的观察和体验到如何从平面的结构制图合理转化为三维的立体造型。示范结束后,让学生自己进行1:1的结构制图设计,锻炼学生的实践动手能力。在学生完成后,再有针对性的进行一些款式变化的示范及讲解,并让学生自己设计新的款式和新款式的结构设计。最后由老师综合学生遇到的问题和难点做讲解示范,新的结构设计课程就是要通过大量的制图实践来完善学生应对款式变化而束手无策的问题。同时,服装结构设计的制图过程,是一个较为完善的教学质量检测过程。通过制图实践教学,不但能检测学生理论知识、专业技能掌握情况,还可以在画图中发现问题,提出问题,最后解决问题,促进知识的获取,提高思考能力、分析能力和应用能力,促进思维的发散性扩展。这一措施在服装工程专业和服装艺术设计专业三年级三个班进行了一个学期的试运行,取得了良好的效果,通过接触不同时尚年代的款式,发现结构设计中的共同点和各自的特点,以此达到触类旁通的效果。 

此外,在把《服装款式设计》与《服装结构设计》《服装工艺实践》相结合进行教学,这就要求各科的教师间要科学合理系统的联系安排。选取能够渗透各科目知识点的课程项目,使学生通过项目教学掌握这一知识体系与技能。项目的分析、设计、实现过程要与真实的产品开发过程相近,甚至就是企业的新产品开发项目,使学生应用本项目的方法和技术能够完成目前企业中的类似应用。其次,进行情境设置。根据企业生产实际把服装设计分为款式设计、结构设计、样衣制作三大项目。服装款式设计安排在《服装款式设计》课程中完成,然后安排《服装结构设计》、《服装工艺实践》课程,两者结合完成服装成衣结构设计、样衣制作的全过程。通过一个项目、几个任务的实践和进行分层次地对课程内容进行实践,从而使服装结构设计实践教学能较好满足服装岗位需求。 

三、结论 

现代服装工业飞速的发展,服装企业急需全面的、综合的实用型服装人才。面对目前服装教育存在的实际问题,应转变教育思想,树立现代教育理念,打破封闭式教育方式,在课堂上应更多地采用启发式、探究式、研讨式、直观性教学和理论实训一体化教学方式,有的放矢,因材施教,注重激发学生的发散思维,注意培养学生的分析能力、设计能力、创新能力。制定的新的教学内容与教学方法;将传统的理论知识与成熟企业先进的技术结合,达到产学结合的目的,使学生适应现在服装企业工业化生产的需要,并为学生工作中延展技能打下理论基础,实现实用型人才培养目标。 

参考文献: 

第2篇:服装结构设计的方法范文

关键词:服装造型;结构设计;课题实践

服装结构设计是服装造型的基础,是以立体形态的服装轮廓造型及内部结构的造型设计,所体现的是设计造型与着装者、服装材料的关系;教学中,以服装整体外形体现其立体造型艺术,分析平面衣片形态揭示服装细部结构关系,每当设计构思中的服装整体造型的改变均使其平面结构产生新的改变。以此,在教学实践中,着重于“遵循原理,注重实践,寻找规律,灵活运用”的教学理念,才能取良好的教学效果。

1 服装造型课题分析

造型是艺术创作的基础,所谓造型能力、造型方法、造型手段等均与艺术创作有着极其密切的联系。艺术造型,必须要解决造型形象的外观形态与框架结构、物象肌理及其装饰美化等程序;服装造型亦是如此,也是依据着装者的体态形状,做服装的外廓形象、内在结构分割、衣料的肌理及美化装饰等工艺手段,进行创新设计。为此,服装造型设计实践课程,应是从这一主线,进行有目的的阶段训练,才能解决好服装造型的课题任务。

1.1 从服装造型的程序上,先确立服装的廓形,再作结构分割与衔接

我们均清楚,任何形象的存在均离不开其内部结构支撑,服装的外形形态是依靠人体及服装内部结构的支撑才能构成其形象,因此,要掌握好服装的造型艺术,其结果的形态的了解和掌握是关键点。

1.2 从服装造型的部位上,注重局部与整体的关系

我们通常把服装的局部分为衣身、衣袖、衣领、裤型、裙型等,它们既有各自独立成形的结构,也可有相互联结形成的整体结构。所以,在服装结构设计上,应依据服装的局部结构分类设计练习,也要作整体结构的关联性组合结构训练。

1.3 从服装造型的艺术性上,其时尚性的结构,是依据现代构成而形成现代艺术的审美特性

我们应将服装与现代艺术构成形态紧密结合起来,突破传统的服装结构形式,大胆创新的同时,亦须依据人的着装需求进行艺术造型设计。

2 服装结构创新设计实践教学基础

2.1 服装结构设计的理论基础

服装结构造型理论,是引导学生如何正确把握服装造型规律、方法和手段的理论基础,是拓宽造型设计思路的“航标”。目前,有关服装结构设计造型的书籍与教材,均是着重于日常生活装的结构造型,而且,大多数都是以平面结构制图形式进行的服装结构设计分析,如《服装结构设计》(李正、李梦园、李静等编著’东华大学出版社)、《女装结构设计与纸样》(陈明艳编著,东华大学出版社)等,这类书籍均倾向于基础结构的造型理论,适合职业技术院校的教学指导;而艺术院校的服装艺术创意的结构设计,应选用着装于艺术创意的服装结构创新设计的理论书籍及教材。

2.2 学生的学情基础

艺术设计是基于学生所掌握一定的造型基础上实施的,服装的艺术造型亦如此。首先是服装款式造型基础,即服装款式图绘画,在服装画表现技法的课程部分作一定课时的基础训练,以解决服装的形态表现基础的问题;其次,是服装板型基础,即服装平面结构制图,以解决服装基础结构的问题;其三,是服装设计基础,以解决服装造型的基本方法,奠定创新设计的教学实践基础。

2.3 教学实践的条件与保障

服装造型与结构设计的教学实践,应是在具有一定的专业设备、环境下实施的实践性课程。服装的造型,有平面结构和立体结构,最终是建立在人体的三维立体形态上的艺术设计。平面结构造型需要一定空间铺展材料,立体结构造型则需要具有人体特征的人体模型,材料的缝合需要缝纫机及整熨器材等等,这些基本的设备,也需要一定的空间置放,也就是必须要有具备实验条件的实验室。

3 服装艺术造型创新与结构设计的教学实践

实践性课程的教学,是依据一定的理论指导,寻求其最佳的创新方法及造型效果,综合服装设计的造型规律及结构设计形态的特点,从以下几个方面作课题实践:

3.1 从服装的外廓基本型中,作结构创新设计训练

在服装设计基础课程里,已对服装的六种基本型作了系统的学习,即H型:T型:A型:X型:S型:O型:

在课程的学习中我们可将几种基本型的组合形态,如T型与O型的组合,T型与A型、S型的组合,构成新的服装外轮廓形,并在该廓形的服装的剪影图形上作横向、纵向、斜向等不同的结构分割的创意造型。作业练习中,注重使学生掌握在一个特定的外形形象基础上,对服装结构作创新的设计方法,这一训练,能够培养良好的整体形象的把握能力及敏锐的观察能力和创新能力,需要调动多方面的知识和艺术修养,结合现代构成艺术的造型规律和法则进行的创意性设计。

3.2 从服装的内结构的创新设计中,结合艺术造型,改变服装的外廓造型,从而使得结构与外形轮廓紧密的结合,构成新的服装造型

第一,横向分割的结构变化,使服装的左右外形廓形产生一定的变化,从而构成新的服装外廓形;横向的结构分割与组合,应注意服装结构分割的比例、节奏及结构线的疏密关系,上衣结构与下装的结构分割与衔接,是横向结构设计的重点与难点,教学中,应结合实际的案例作全面分析。

第二,纵向分割的结构变化,使服装的上沿与下摆廓形产生一定的变化,从而改变原有服装廓形;纵向结构的分割,应遵循人体结构形态特性进行的造型,前中心与后中心线,是服装造型中重要的结构线,许多的服装的开合结构均依据这两个结构线作创意设计;除此之外,服装的前后公主线亦是纵向分割组合造型的重要结构线。

第三,斜向分割的结构,是横向与纵向结构辅助,它的结构变化,可对服装款式形成整体的影响;斜向的结构设计,具有灵巧、活泼的特点,能增强服装的艺术性。以此在艺术服装设计及服装创意设计中,多结合斜向结构作款式造型。

第四,几何线与自然线的结构变化,可使服装造型具有灵动性;几何线条具有工整的秩序美,在体现服装工艺美的结构设计上具有较高的运用价值,而自然线则具有自由、舒张、灵巧、逸动的特点,在体现服装的艺术性上运用较广泛,多用于艺术时装及礼服的设计造型。

第3篇:服装结构设计的方法范文

一、传统的服装结构设计教学

在传统的服装结构设计教学中,讲究的是平面服装结构,仍采用的是教师在讲台上绘制1:1的平面服装结构图,学生就在台下跟着画的教学模式,课堂案例讲解及制版形式单一,作业质量雷同,反映了课程对学生不够吸引力,很难体现学生的主动性,往往是一堂课下来,教师是手脚并用、口干舌干的,而学生理解和学习兴趣并没有显著提升。而每年各服装企业的创新技术未能纳入教学课程,学生在设计复杂的服装时,缺乏一些想象空间和立体构成能力,所以很难将服装与人体结合起来。硬件方面,服装设备的科学性和计算机辅助应用等还有待补充,而且部分院校重理论、轻实践,实训教学方面欠缺,评价体系偏向考试成绩,不利于学生实践能力和创造性思维的培养。

二、“立体法”在服装结构设计中的重要性

“立体法”是不同于服装平面制版的另一种服装设计方法,是服装专业领域常见的裁剪方法。因为我国特有的宽衣文化以及服装技术工艺条件落后原因,所以我国很长时间内都是采用平面的裁剪技术,但改革开放以后,经济社会的高速发展,消费者对服装的设计要求也越来越高,应这种服装潮流需求,高校和企业也将这种新的设计方式应用在服装设计探究和生产中,顺应社会对新型服装人才培养的需要,我国服装院校普遍开设了立体裁剪课程,并视其为具有发展前景的领域重点研究。服装结构设计是艺术和技术相结合的产物,光靠形象的思维能力是远远不够的,还需要立体思维的支撑,不仅有熟练的动手操作能力,还要有立体的创新思维,这就是学生的综合设计能力。引入“立体法”教学后,学生可以很容易地建立立体人体与平面结构的一一对应关系,同时也在头脑中建立了服装与人体的关系模型,会让服装结构设计课程的难点和枯燥转化为学生感兴趣的课程。当一件布料设计成衣服,要有好的构思,再把构思画到纸上,运用立体思维,选择具体的面料,通过一定的剪裁制作来实现它的可能性。所以,在服装结构设计中,如果没有立体的思维意识,在面对面料的性能、剪裁的工艺等实际操作上就会一无所知,就算你构思出来的衣服勉强做出来也会差强人意,实际上,许多设计的灵感和想象不是在纸上画出来,而是在实践的立体过程中体现出来,服装上所谓的“造型”也绝不是纸板上的“形”,而是从立体三维空间中体现出来的。

三、“立体法”在服装结构设计教学中的应用

(一)“立体法”教学中对教师的要求

在教学过程中,必须要求教师有服装立体剪裁的专业知识,能对当今流行的、具有代表性的服装款式进行分析讲解,而不能照本宣科。要具有良好的专业素养和较强的专业实践能力,对流行款式的剖析要有自己的见解,才能有说服力。还要掌握服装结构设计的各种剪裁技法和平面结构知识,并能将二者融会贯通。

(二)培养学生的立体思维意识

首先了解学生个体的思维差异及知识储备量,以便进行不同程度的教学,从而全面拓宽学生不同层面的思维空间,教师在教学时,要有意识地启发学生用立体思维方式学习,使学生能够举一反三。在服装结构设计中是将平面制版转化为立体造型的过程,所以教师在教学的过程中不能仅停留在平面结构的知识层面上,而因该开拓学生的思路,培养学生的敏锐力和创造力。教师要运用立体思维模式,让学生直观面对各种平面设计,再对面料进行设计,改变面料本身的平面效果,创造新的视觉形态。例如,在衣服上进行褶皱、悬垂等结构转化方法的演示,改变其原来的面貌,赋予新的视觉感受。在培养学生的立体思维的时候,一定要让学生有足够的自我表达空间,激发他们的想象创造能力,从而使他们怀着对服装结构设计的兴趣投入到学习实践中去。

(三)培养学生的立体创造力

设计出来的衣服是学生设计服装表现力的体现,选择合适的服装材料,运用恰当的剪裁方法都是学生必备的基本要求,但有时候,学生服装结构设计学习中,画出来的设计图和做出来的效果相差甚远,其主要原因在于设计者缺乏从平面转化为立体的训练经验,在服装结构设计中,没有把思维引申到实际操作上,对于平面形态,它一个轮廓就表现出一个特定的平面,无论从任何角度看都只能呈现出平面,而立体,它不但没有固定的轮廓,而且根据观察者不同角度的观察,呈现出来的形态就完全不同。在学生现阶段的学习中,教师需要帮助学生培养立体感,加强对服装结构的直观认识,并引导学生把自己脑海中的灵感借助“立体法”来进一步的完善自己设计的作品,这样不仅让学生更好练习了造型能力,还加强认识了各种面料及服装辅料,能明白其性能、质感及表现力。

(四)培养学生的空间造型能力

服装立体空间包括人体与服装之间的空间,它直接应用于服装的机能性和造型,要设计出一件优秀的服装作品,就必须把服装结构设计立体空间形态和服装设计的立体思维意识有机结合。如果只采用平面制版的方法,往往很难达到理想的效果,因此,就需要培养学生的空间造型能力,在这个教学过程中,可以把人体模型与三维动画相结合,采用带有立体因素的实践教学,并根据所得到的结论进行服装结构设计及样板的制作,更深一步的体会平面和立体的关系,在运用各种材料、色彩、形态的比例时相互协调,进而加强服装结构与空间意识的立体效果。

第4篇:服装结构设计的方法范文

关键词:原型;结构设计;适应性

中图分类号:J02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4115(2014)09-112-1

一、原型法女装结构设计的发展

当今社会,中国的服装业进入了一个迅猛发展的时代,工业产值和从业人数都达到了一个前所未有的高度。各种设计流派不断兴起,最具代表性的是中国传统的比例分配法,由日本传入中国的原型制图法以及近些年由欧洲传入中国的立体裁剪法。

对于使用者而言,每一种结构设计方法各有千秋。立体裁剪注重立体造型,在不对称设计、垂浪设计、褶裥、夸张的造型上优势突出。但工作效率比较低。中国传统的比例分配法适合于有多年工作经验的人。但因为在工作中有大量的计算,比较麻烦。而原型法变化容易,使用简单,少于计算的特点被广大服装设计师所使用。分析原因有以下几点:首先原型给我们提供了一个基础造型。有人体的基础加放松量,在此基础上进行简单变化。即可迅速得出一个新的衣身造型。但原型法也有自己的缺点。如文化式原型后肩部有肩省,袖形不够完美,与我们传统的设计习惯有出入,但通过学习,我们可以轻松解决这个问题,来最大限度地发挥它的优势。本文就原型法女装结构设计在服装企业中的特点和适应性进行了分析。

二、原型法女装结构设计的特点

原型制图法所遵循的原则之一是“以人体为本”,这种方法是对人体的曲面进行分析和立体取样后,再进行有限的分割展开后得到平面图,在平面图中加入一定的放松量进行调整,再通过各种技术加工(纸样化处理等技术)就可以得到原型纸样,运用相关统计学进行分析,得出计算公式。原型法服装结构充分表明了服装构成要素和人体构造之间的相互关系,也体现出了服装造型与平面结构设计之间的各种关系。通过原型服装结构制图的公式,制作出原型纸样以后,可以根据衣服要求(如款式、造型以及各种外在方面)对原型纸样作出相应调整(如结构以及放松量、丰满度等),最终得到服装纸样。

与其他制图法相比,原型法服装结构制图的优点有以下几点:(1)此种设计方法在制图过程中,制作过程简单,制作方法通俗易懂;(2)所需测量的部位少,且数据变化小,计量较简单;(3)能够节约成本,达到衣服标准化、批量化生产的标准;(4)此种设计方法逻辑性强,能满足不同款式的需要;(5)此种方法设计的服装,能够准确地体现人体形态特征。

三、原型法服装结构制图的适应性

原型法服装结构制图是20世纪70年代被人们所熟知并推广的,随着我国服装行业的不断发展,也逐渐被我国服装企业所接受、运用,并逐渐和我国特有的文化习惯、地域环境、审美要求以及身材特点等相结合,原型法服装结构制图体现出了强大的生命力和适应性,具体表现在以下几点:

(一)服装消费市场的个性化、多元化

现在的人们越来越注重服饰文化,讲究服装款式的个性化、多元化、以及时尚化,通过衣着服饰的变换和搭配,可以满足消费者自我展现的心理需求。在服装的各种不同部位(包括衣领、衣长、衣袖等)都可以做出不同的变化得到新的服装样式,但是这些变化,都应基于满足人体穿着要求的基础之上。原型法服装结构制图能够满足这项基本需求,保证衣服的结构设计能够满足人体的穿着,在不改变成型后的空间构造的条件下,根据款式要求来调整原型纸样的外观,从而有效保证了服装的穿着性能。

(二)成衣的规范化、标准化

所谓原型服装结构制图适应成衣的规范化、标准化,其实就是适应成衣的规格和型号。服装规格主要是满足人们的生活需要,满足人们对服装的穿着需要。服装号型是指按照统一标准将不同人群划分不同的区间,以便方便生产,更好地满足群众需求,加快市场流通,以方便消费者选择。

服装规格是按照服装的不同面料、不同款式以及每个人不同的生活需求、运动需求等加入放松量,使成衣的宽松尺度有所区别。成衣的规格,应当具体到对衣服的每个部位进行设计。也就是说,原型服装结构制图对规格的适应性,主要就是对放松量的适应性。

(三)服装文化以及服装市场的国际化

我国加入WTO以后,服装市场走入国际化领域是必然趋势,当今的市场环境,我国服装市场国际化趋势越来越明显。国内的许多服装企业都投入到服装国际化的浪潮中,采取直接贸易、合作、合资等手段,在国外建立分公司,并通过品牌经营、资本经营等各种营销手段,拓宽国外的销售渠道和销售市场。原型法服装结构制图是全世界服装企业所熟练掌握的一种设计方法,它能够满足国内服装市场的各种需要,满足各企业之间的沟通与合作。

随着各国服装企业之间的交流越来越频繁,服装市场国际化趋势日益加快,我国企业需要进一步提高服装结构设计能力,引进先进的服装设计思想和方法,掌握更多的服装知识,积极地参与到国际服装技术的开发当中。要想把企业推向国际市场,原型法服装结构制图扮演着越来越重要的角色,成为了国际服装企业沟通的桥梁。

参考文献:

[1]王瑞芹.浅析运用原型法进行服装结构设计的科学性[J].国际纺织导报,2007,(12).

[2]薛福平.日本文化式服装原型的应用分析[J].西北纺织工学院学报,1999,(04).

[3]周丽华.基于人体特征的服装结构设计[J].江苏纺织,2004,(03).

第5篇:服装结构设计的方法范文

【关键词】袖型结构设计 技术 艺术

袖子款式多样,结构变化复杂,是服装的重要组成,其同衣领一样,均是人们关注的敏感区域。袖子不但是对人们情感与活动的传递,其袖型结构也对肢体动作有着直接的影响,是对人们各种活动方式需要的直接体现。这一客观现实下,对于服装袖型结构设计的研究就成为服装设计者们孜孜不倦的追求。因此,对服装袖型结构设计的技术与艺术融合进行研究,来对袖子结构设计进行深入探索就显得十分必要,对于袖子结构设计的精致与优化具有积极的现实意义。

一、袖型结构设计中的技术体现

袖型的结构设计具有一定的技术性,主要集中在袖山高、袖宽、袖笼弧线的技巧上。

袖山高指的是袖顶点贴近于落山线的程度,其是决定袖子舒适程度和造型美观的主要依据,和袖型质量的重要制约条件。通常来讲,不同的袖山高度决定了差异性的服装贴身程度。袖山提高,袖宽增大,袖山降低,袖笼弧线随之缩短。袖子大小是以服装款式为依据来加以确定的,如不为使袖子本身更加合体或更加宽松,一般情况下是不需要对袖笼弧线作出改变的。

袖山高可以不同的款式造型为依据,在一个可行范围内进行变化。很长一段时间以来,应用独立确定法来对袖山高加以确定在服装行业较为普遍,即以成衣胸围尺寸为基数,通过不同的调整量与比例分配,来实现对袖山高尺寸的计算,如胸/10+5或1.5胸/10+1.5等。也可以袖山的高度尺寸为依据来直接取定值,如16、17等。该方法在计算和应用上,较为便捷、简单,加之设计者的丰富经验,来对袖笼弧长和袖山弧长的匹配作出合理控制,从而确保顺利的加工和预期效果的实现。着眼于服装袖型的结构设计原则,在量上袖笼弧长与袖山弧长应保持一致性,依据造型要求,相比于袖笼弧长,袖山弧长应有一个增值,而这一增值又因不同的袖子造型和面料而存在一定差异,且在一定袖宽的情况下,袖山高就成为这一增值的重要影响因素。

二、袖型结构设计中的艺术体现

服装袖型结构主要是以上肢形状为依据来进行设计的,通常有袖口、袖肘、袖宽、袖山等部分,将他们缝合在一起,筒状造型就形成了。结构上来看,除肩缝处较为贴身外,整个袖子大多处于空挡状态,即稍贴身而不实。按照袖的长短、款式造型、袖片多少等类别分类,袖子有中袖、七分袖、喇叭袖、泡泡袖、一片袖、二片袖等,它们在服装的艺术感上各具特色。

推陈出新的服装的艺术魅力所在,在更新运用中千变万化的袖型占据着很大比例。在服装袖型结构设计中,一方面需要的是服装功能的强化与充实,一方面又需要服装形式美感的丰富与完善。作为服装造型的一部分,袖子以筒状作为基本造型,连接衣身袖笼之后就形成了完整的服装造型。在服装整体效果上,袖子发挥的作用十分重要,其是否合体、舒适是一个重要的方面。将人类智慧运用于袖子独特造型的设计上,可将手臂变的修长,使臂膀看起来更加匀称,且胳膊上的小赘肉也被很好地隐藏起来,看似漫步精心的设计,却是对随性态度的积极彰显。而美观新颖、合体舒适、别具新潮、有模有样的服装袖型结构,则需要不同的结构设计来实现。

创意服装的袖型设计可为服装增添艺术色彩。通过对服装整体造型的需求分析,袖子版型可以在原型袖子上进行分割、重组,可缝制出具有创造性的服装袖型,如需要缝制夸张造型的宫廷服饰,可以在做袖型变化设计时,进行原型袖型分割变形,可做出唯美的喇叭袖型。此类袖型的艺术表现手法在服装的艺术创作中运用广泛,这不仅在袖子的设计中有浓厚的艺术体现,更让服装的整体造型赋予艺术气息,作品显得更为完美。

三、袖型结构设计中艺术与技术的关系分析

服装袖型设计主要包括袖山、袖身、袖口三个部分,作为服装的重要组成,将服装与袖子的设计分开是不合理的。服装在造型与功能上的差异性会产生不同形态和结构的袖型,而主题服装造型与不同袖子相结合,又会产生不同的服装造型效果。人体上肢是活动幅度最大也最为频繁的部分,其通过腕、肘、肩等部位来实现活动。袖笼处特别是腋下和肩部是连接服装和袖子的最重要部分,如在版型设计上缺乏合理性,就会对上肢运动造成影响。而袖子在服装上占据的面积也较大,故必须协调于服装整体。因此,在服装袖型结构的设计中一定要讲求功能性与装饰性的统一。

技术与艺术的融合在泡泡袖的结构设计上体现的十分明显,作为一种经典的袖子造型,其赋予了女性服装以柔美特质。泡泡袖是一种夸张的服饰造型,从传统意义上来讲,其均是在上臂与肩膀衔接处或袖子上臂处制造出蓬起效果,有的利用打褶制作技法,有的则在袖身的缠绕围绑之下形成撕裂、卷曲、蓬松、飘逸等夸张效果,从而使袖子是视觉效果上呈现出一种泡状结构,给衣服以复古之感。且流行趋势下,泡泡袖的设计也开始通过填充物、支撑物等手段,来赋予袖子抛起的视觉效果。统观泡泡袖袖型结构,通过技术及技术的不断创新,进一步优化了视觉效果,使得服装整体极富艺术特性。而正是在艺术层面的不断追求,才使得泡泡袖拥有顽强的生命力,长期为人们所喜爱。可以说,技术是袖型结构实现的途径,而艺术则富于了服装灵魂,两者在袖型结构的设计中均不可或缺,从而在最大程度上达到设计预期。

四、结语

虽然袖子在服装面积中的占有率有限,但其在作用上却十分重要。因此,应对服装袖型结构设计给予足够的重视,单纯考虑技术或技术均是片面的设计,要设计出优秀的作品,则需要对技术、艺术进行综合的考虑,从而使设计出来的作品能够体现设计者的意图,达到技术性和艺术性的完美结合。

参考文献:

[1]张桂兰.探讨袖子结构设计的方法[J].林区教学.2011,(5).

第6篇:服装结构设计的方法范文

【关键词】高校 服装结构设计 创新 指导思想 实践

高校服装结构设计是一门专业基础课和技能型的课程,通过课程学习,培养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使学生掌握科学的学习和研究方法,开阔思路,增强适应能力,全面提高人才的综合素质。所以对服装结构课堂教学的设计要与时俱进,不断体现创新性,实现以服装结构教学为纽带,将服装设计与服装工艺实践教学相结合,将创新思维与操作实践相结合的新型课堂目标。下面我们对高校服装结构设计课堂的创新要点进行分析探究。

一、创新服装课堂结构设计指导思想

创新服装课堂结构设计要以培养“艺工贸结合”的新型服装设计人才为教学宗旨,确定“以结构带两头”的教学指导思想,即以服装结构教学为纽带,将服装设计与服装工艺实践教学相结合,将创新思维与操作实践相结合,摒弃过去唯美主义的教学程式,将此课程建成覆盖面广、科技含量高、具有创意的实用型课程;建设成符合教育规律,具有科学性、先进性,并体现本学科特色的国内和国际知名的精品课程。在此指导思想下展开课堂教学创新改革,比如调整课程结构,确定以服装结构设计为重点;修改教学计划,将服装结构设计及工艺提前,加强立体裁剪教学;提倡研究性学习,积极组织学生参加国内外服装专业活动,并通过参与科研项目,大学生创新实践活动等加强教学与实践的结合,从而促进教学的发展。

通过创新研究性服装实验教学模式,构建服装实验分层次分模块的新的课程体系,满足不同专业对服装实验的要求。以基本、综合、设计与提高性实验为梯次模块结构,从工业制版和工艺制作、课程设计和毕业设计、参加服装设计大赛、企业实践和大学生创新实践活动等多个方面入手提高学生对服装结构的认识。通过开放性实验,提高学生综合运用能力,鼓励学生开展课外实践活动,培养学生的自主创新能力,最终达到让学生充分理解理论教学内容,通过联系实际提高动手能力,培养满足市场需求的复合型人才。

二、创新服装结构设计课堂实践探索

想要完成服装结构设计课堂创新,完成全面、优质复合型人才的培养,就必须重视课堂的实践探索,根据培养目标,加强多个方面的建设,最终完成教学目标。应用现代服装设计理论对教学内容进行重新审视和设计,与时俱进进行科学合理的调整,在保证内容进步性的前提下不断渗透现代服装结构的有关设计概念、结构与技巧,紧跟潮流时尚,凸显时代文化气息,使学生能够动态地掌握服装流行与结构的关系,实现教学内容的优化。通过突破概念难点、发掘教材疑点、分析习惯误点、介绍前沿热点,尽量解决服装结构设计课程内容中存在的疑难问题,为课程内容的现代化打好坚实的基础。利用信息技术,研制开发智能化的服装结构设计题库系统,运用于教学测评和远程学习。创新研究性服装实验教学模式,通过构建服装结构设计实验教学分层次分模块的新的课程体系,重新规划实验项目和内容,增加现代的结构设计和服装工艺实践环节,将服装实验与现代科学技术接轨,开发与实验教材配套的多媒体课件和计算机仿真实验,创建服装设计创新开放实验室,开阔学生视野,使他们不断接触服装结构设计前线的潮流文化气息,将现代科技进步带来的各种优势与服装结构设计相结合,避免造成僵化脱节等状况。

创新高校服装结构设计课堂要不断拓展教学覆盖面,提升学生参与课堂实践的兴趣,配合完善的教学评价体系巩固学生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培养其实践创新能力。这些目标的实现可以通过教学中多个环节入手提高学生对服装结构的认识。比如工业制版和工艺制作,围绕服装结构的理论知识进行实践练习,从制图到缝制工艺,通过完成一件服装的制作加强对服装结构的认识与理解。近年来不少学校都在这方面进行改革尝试,服装结构设计与工艺被整合,理论与实践联系更为紧密,学生的动手能力得到了显著提高,并且涌现出了不少优秀的设计作品和设计人才。通过服装结构设计课程的训练,学生的服装造型能力有了进一步提高,运用所学的知识将其同服装设计结合起来,进行整体服装的设计与实践,达到理论与实践的有机结合。鼓励学生积极参与各种类型的服装设计比赛,通过比赛实践来锻炼和培养技巧,通过参赛加强对时尚和市场的了解。为学生提供多样化的实践机会,鼓励其积极走出校园参与服装企业生产实践,这是学生从校园走向社会的重要一个环节,也是学生将理论联系实际的一个重要渠道,同时也是校企合作的一种形式。

服装结构设计课堂创新有助于完成全面、优质复合型人才培养的目标,对于服装设计与服装工艺实践教学相结合、创新思维与操作实践相结合而言有着积极的探索实践意义。

【参考文献】

第7篇:服装结构设计的方法范文

首先我们得对以下几个名词的概念进行系统的梳理,这样才能便于服装母型的分析和研究。母:原型,指借以生发的原始物质。则母型即原型,这二者仅是叫法不同,然而意思却是一样的。原型,原本的样式,最初的形状,是指各种实际变化应用之前的基本形式或形态,应用于多个领域。对于服装造型学来说,原型是指平面裁剪中所使用的基本纸样,即简单的、不带任何款式变化因素的立体型服装纸样。在企业中使用这种方法进行服装结构设计,有科学简捷、易学易懂的效果。

国内较早以“母型”这一名称应用到服装结构研究中的是上海服装结构设计师蒋锡根,作者凭借自己扎实的专业理论知识和丰富的专业实践经验。加上深厚的数学功底,批判性吸收了我国传统裁剪法(比例法)和日本原型裁剪法两者的长处和优点,应用其较强的数学理论知识,创立了一套服装结构设计方法一母型裁剪法。这一方法将下装母型细分为裙母型和裤母型,上装母型细分为衣身母型、衣袖母型、连身袖母型和衣领母型。在其衣身母型的建立中,推行的是一个男、女、童及春、夏、秋、冬可通用的母型,以量体取得的数值为依据,由几条直线构成母型的框架形式,然后根据一系列母型变化原理并结合具体款式要求作灵活变化。

蒋锡根先生把男装、女装和童装看作一个整体进行观察和研究:把人体分成若干部位;把人体体表归纳为非标准的球面和非标准的双曲面;运用数学方法给予定性的分析和定量的研究。其母型裁剪法研究的根据是男性、女性和儿童的体型有些部位的相同或相似性,用同一种方法来观察,总结出一种结构制图的“母型框架”,对男性、女性和儿童局部体型上的差异用不同的数据表示,用这一方法来完成服装的结构制图。这就是《服装母型裁剪法》的主要内容。

另外,还有一本以“母型”这一名称命名的书《新服装母型裁剪法》,这是上海戴龙泉老师编著的。

其这一母型裁剪法是以人体净胸围为依据,总结出的人体比例制图法。在蒋锡根先生研究的基础上将母型同一的肩斜度,合理的区分为男、女两种不同的肩斜度;提出应依据服装不同风格采取相应的作图方法,不追求统一作图方法,进一步完善“母型框架”,以适应不断变化的时装结构设计。并根据紧身、合体、宽松3种不同风格的服装,依据人体各部位净体及相关因素,介绍了相应的宽松量。

人体比例制图法按内衣、面料和各种风格的要求三面的综合因素来考虑服装各部位的宽松量,不同风格的服装、服装图形比例不一样,制图不追求统一模式。

可以看出以上两位老师所讲的“母型”内容上有所区别,其中蒋锡根先生的母型框架涵盖了男性、女性和儿童的服装结构,范围过于宽泛,没有针对性;且受限于母型框架,不利益不同风格的服装款式结构设计,尤其不适应合体服装款式的结构设计。究其根本,此母型裁剪法与比例法无异,不适应服装款式的变化。戴龙泉老师的母型裁剪法实质为比例制图法,他提出了根据不同风格、不同的宽松量采用不同的作图方法。接下来介绍下国内外关于母型这一领域的研究现状。

天津工业大学艺术设计学院郑瑞平副教授2004年在天津工业大学学报上发表了《服装纸样二次基型的研究》的文章。作者归纳大量的设计实例,在女装原始基型的基础上,进一步提出了二次基型的设计方法并划分为合身基型、宽松基型和半合身基型予以介绍。

女装款式千变万化,纸样设计各不相同。用原始基型设计服装,其步骤十分复杂,如没有一定的理论知识和实践经验,难以真正掌握此方法。经过长期的教学和实践研究,总结归纳了大量的设计实例,本文在原始基型的基础上,进一步提出二次基型的设计方法。女装纸样设计中所使用的基型,是指上衣、袖子、裙子的基本纸样。二次基型就是将它们通过二次设计,使其成为一种新的基型,目的是使设计过程更合理、更快捷、更适用。应用二次基型进行服装设计,可使得设计步骤大大减少,提高效率;拓宽了设计思路,由一款一种设计方案转变为一款多种设计方案。

在英国由于科技的进步和服装产业的发展成熟,较早的采用了根据服装不种类细分的原型。

英国国内主要有四种原型:标准原型、简单化原型、商业用原型和裁缝用原型。在这些原型中,标准原型是最基本的原型纸样,它是完全按照人体自然曲线做出的,受其他因素的影响较小。根据原型的用途来划分原型种类,即不同种类的原型进行不同应用。将基本原型划分为8种:紧身原型、松身原型、剪裁讲究的茄克原型、连身装原型、一片袖原型、两片袖原型、无袖原型和裙子原型。

目前中国服装业规模庞大,服装市场竞争激烈。服装产业面临着结构调整,寻找新的经济增长点和如何在在市场竞争中赢得优势等问题。

随着社会的发展,越来越多服装企业更加重视和利用高新科学技术对企业经营、管理、技术和产品进行改造,突出的表现在以下三个方面:一是利用网络技术获取和传递信息,采用科学的方法调查和分析市场,进一步提高产品的研发水平;二是采用计算机辅助设计、制造以及生产管理系统,提高企业的劳动生产率和产品的科技含量;三是在工艺制作上研究和追求符合人体工效学的服装板型,提高服装的造型效果。努力实现服装制造向服装创造的顺便转变。

在整个产品的研发环节占有重要地位的服装结构设计,一直都是服装行业结构调整的重要环节。但是,在几乎所有现存的系统中都没有完善的资料库,即服装母型数据库。建立服装母型数据库后就可以很方便地调用库文件里的服装样板,按照尺寸规格、款式结构特点再对其进行修改就可以快速高效地生成新样板,这样可以大大提高工作效率。

参考文献:

[1]许少锋主编.《近代汉语大词典》.中华书局出版发行.

[2]三吉满智子《服装造型学概要》.

[3]蒋锡根.《服装结构设计服装母型裁剪法》上海科学技术出版社.

[4]戴龙泉.最新母型法制板技术[M].上海:上海科学技术出版社,2003.4.

[5]戴龙泉.最新母型法制板技术[M]上海:上海科学技术出版社,2003.4.

第8篇:服装结构设计的方法范文

[关键词]服装结构 服装工艺 一体化教学

[中图分类号]TS941[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9-5349(2010)04-0180-02

《服装结构设计》与《服装工艺制作》是中等职业学校服装设计专业开设的两门核心课程。服装结构设计是服装中针对不同款式进行制图与制板的过程;服装工艺制作是将裁片运用一定的缝制技巧组合起来的过程。在传统的教学模式下,这两门课一般由两位老师分别讲授,由于课程内容不够衔接,教学方法不够统一,往往造成理论和实践脱节,影响了教学质量和教学效果。我从1995年开始探索将这两门课程实行理论和实践一体化教学,使“教学做”合一,收到了良好的效果。现结合我的教学实践,谈一点个人看法。

一、分授教学的缺陷

《服装结构设计》与《服装工艺制作》分授教学,虽然任课教师可以集中精力钻研教材、研究教法,较好地驾驭教材、实施教学。但随着现代服装产业的发展,新教材、新技术、新工艺的采用,客观要求服装结构设计与服装工艺制作必须紧密结合,而分授教学的缺陷就日渐凸显:

(一)教学内容不衔接

由于分授教学,讲结构与讲工艺的两名教师授课范围界定不清,往往在“裁剪”这个结合点上互相推诿,成为服装专业教学的薄弱环节。而“裁剪”恰恰是服装成衣外观效果的重点,这个重点不突破,就无法进行服装成衣制作。例如:讲结构造型的教师,通常在理论上讲授几款服装造型,课程就基本结束了。上工艺课时,多数学生往往拿着面料无从下手。讲工艺课的教师只能再从打样板、校样板、排板与裁剪主料、辅料配伍等讲起,最后才能导入工艺制作的主课,直接影响了工艺课的教学进度。有时因为结构教师与工艺教师教学方法与教学内容不连贯,两门课衔接不及时,造成信息混乱,也直接影响了教学质量和教学效果。

(二)教学方法不统一

由于分授教学,讲结构与讲工艺的两名教师的教育背景、教育理念和教学经验、实践阅历的差异,所采用的教学方法也不尽相同。有时学生习惯了一种教学方法,当一种新的教学方法出现的时候,学生往往还需一段适应过程。例如:在讲授案板扣烫零部件时,有的教师不讲方法和技巧,要求学生扣出来就行,往往需要经过多次扣烫才能完成工艺要求;有的教师按照服装工艺标准,要求学生在扣烫止口时,必须将熨斗从外向里、从右向左进行,反面朝上沿线迹虚出0.1依次扣倒,以保证正面止口顺直,没有虚眼皮,一次成功。这样,两位教师的教学方法和教学要求不统一,往往造成学生无所适从。

(三)理论和实践分离

由于分授教学,讲结构的教师偏重结构的研究,讲工艺的教师偏重工艺的研究,这种教学模式比较注重理论学习的系统性和完整性。但由于理论与实习的联系不足,特别是理论和实习的教学进度不一致,教学中存在着重复讲授、重点难点不统一、要求不一致等情况。加之有的教师知识技能单一,难以帮助学生实现结构与工艺的完美结合。例如:有的结构教师缺乏工艺实践,在讲授上衣结构制图时,照本宣科,讲解单一、死板。当学生在实践中遇到特殊体型时,往往不知如何正确调整肩宽与胸围的差数,做出的服装没有达到美化人体的目的,犯了服装结构上最忌讳的错误;同样有的工艺教师不熟悉结构或工艺不精,必然授课简单,做不到举一反三,甚至发现不了样板中存在的问题,导致服装成衣成为次品、废品。

由此可见,分授教学有违服装专业内在的教学规律,也不适应现代服装产业发展需求,将直接影响教学质量和学生专业技能水平的提高,必须加以改进。

二、一体化教学模式的探索

服装结构与工艺一体化教学,就是把《服装结构设计》与《服装工艺制作》这两门核心课程由一位教师讲授,从款式设计到结构设计,从样板设计到工艺设计,直到制作成衣,教师将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合二为一,做到“做中学、做中教”,从而提高教学质量和教学效果。正如一位服装前辈说过的那样:“一个好的设计师,她的作品不一定是精品;而一个设计师配一个好的工艺师,她的作品一定是精品”。一体化教学就是要实现二者的完美结合,把服装设计的最佳效果充分展现出来。

(一)整合课程内容,实现教学内容衔接

在一体化教学实践中,坚持以培养学生的职业能力为导向,按照突出职业能力和职业素养培养的课程标准,将两门课程进行有效整合,制定了以工作过程为导向、以服装外观设计、服装结构设计、服装工艺三大模块为支撑的一体化模块课程内容,采用基础平台加专门化方向的专业课程结构,将理论知识与实习训练合二为一。围绕提高“核心技术”能力教学内容,突破传统的“文化课专业基础课专业课技能训练”的学科化教学模式,把教材中相对独立的教学内容,精缩成各知识点,串成知识链,环环相扣,由浅入深、由易到难、循序渐进。例如:在讲授女装结构时,重点讲授基础型(原形)应用和变化规律,通过若干款实例,使学生掌握女装结构原理,做到以不变应万变。在讲授女装裁剪时,重点讲授款式与面料的搭配及面料性能、纱向对成衣效果的影响。在讲授女装工艺时,重点讲授领子、袖子、止口在成衣中的重要性。这样,把服装结构与工艺的教学内容有机衔接,使学生学习的知识结构更加系统,专业理论更加连贯,有利于提高学生的实际动手能力。

(二)围绕项目教学,实现教学方法统一

在一体化教学实践中,坚持采用“项目教学法”组织教学,围绕工作项目课题,以技能训练为中心,由师生双方共同在实习实训教室,通过模块边教、边学、边做来完成。在教学组织和实施手段上坚持以“学生为主体”,通过采用启发式、讨论式、探究式等教学方法,突出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的应用性、综合性和实践性。特别是在实践教学环节,融理论、实训、职业技能鉴定于一体,让学生在模拟企业生产实境中进行综合性的技能训练,并在实践过程中发现问题、思考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体现了在教学过程中学生的主体作用,有利于学生加深对理论知识的理解,提高职业素质和职业能力,并能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望,转变学生被动学习的状况,大大提高了学习效率,实现了专业理论知识学习和实践操作技能训练的统一。

(三)着眼企业需求,实现理论实践结合

在一体化教学实践中,坚持紧密联系生产劳动实际和社会实践,从满足企业实际岗位和学生未来职业发展的需要出发,同时也与职业资格认证相衔接,加强实践和实训教学环节,突出应用性和实践性,在教师边教、学生边学、边做实操情况下完成教学内容,实现了教学内容与生产实际的零距离。例如:在讲授女装结构与工艺时,让学生走访企业,进行市场调研,每位学生至少收集5至10款不同服装款式图(效果图),然后由学生选出最喜欢的有代表性的几款作为教学内容。然后由学生自己打板,教师对各个样板逐一点评,使全体学生受益。在工艺环节中,让学生自己设计工艺方案,自己检验工艺时效、质量,最后将成衣与样板对照,互相讲评成衣质量和不同工艺方案的利弊,使学生对专业技能和工艺流程有了更深刻的认识,较好地掌握了服装结构设计的原理、服装工艺设计的技巧。这样,拉近了学生的技能与岗位需要的距离,较好的解决了人才培养中学生所学技术与企业岗位需求脱节的问题,制作出的成衣与市场的款式结构设计及工艺设计相符度大大提高,得到服装行业专家的认可和好评。

三、一体化教学的初步成效

服装结构与工艺一体化教学,有效地发挥了教师的主导作用,调动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做到了教学相长,促进了教师教学能力和学生专业技能的“双提高”。

(一)促进了教师教学能力的提高

服装结构与工艺一体化教学,对教师的职业素养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教师只有不断加强学习和实践,完善自己的知识结构,提高自己的实践能力,才能适应一体化教学的需要。我从事服装专业教学16年,这些年就是在一体化教学实践中,一步一个脚印地不断丰富和积累教学经验,不断锻炼和提高专业技能水平,成为一名“双师型”专业教师。现在我不仅能够承担《服装结构设计》、《服装工艺制作》、《服装材料与应用》、《中国服饰史》、《立体裁剪》、《服装推档》、《特殊体型制版》、《工业化样板》等多门课程授课任务,而且技能水平也不断提高。2008年在辽宁省纺织行业服装制作工(制版)职业技能竞赛中,我经过理论考试、实际操作考核和成衣动态展演三个部分内容,最后获得第一名,荣获了“辽宁省纺织行业服装制版职业技能大赛状元”和“辽宁省技术能手”称号,同时晋升技师资格,并被辽宁省总工会授予“辽宁省五一劳动奖章”。2009年又荣获辽宁省纪念改革开放30周年服装行业“十大技术精英”称号。

(二)促进了学生专业技能的提高

第9篇:服装结构设计的方法范文

From the perspective of Human-factors engineering, this paper analyses three basic factors influencing garment plate type structure which are human body’s static state structure and dynamic state, three dimensional moulding methods of clothes and clothes materials and technological skills. The author proposes that margin design, dart site and the material performance in a dynamic state of human body should be paid special attention. Combined with three-dimensional cut, by means of well-designed structure lines, the techniques of garment pattern could be simplified. This research is advantageous to enterprises in stabilizing their styles in moulding pattern for enhancing their competitive power.

服装版型研究的是服装结构设计的内涵,是服装款式设计的延续和完善,是工艺实现的前提和基础,因此,版型的结构设计被视为整个服装设计过程的重要环节。版型在现代服装工程中是最具技术性的内容,是企业之间竞争的核心技术,已逐渐成为企业品牌的符号和象征。本文将从4个方面分析版型结构设计的影响因素,为企业提供可参考的技术依据。

1 人体的静态结构和动态运动状态

1.1 人体的静态结构

人体由头、胸、臀、四肢这些体块所组成,这些体块的基本形状和尺寸是构成衣片规格与形状的基础,结构设计自始至终都是以人体为中心的,因此,对人体尺寸、形态及构造的研究,是结构设计中的基本内容。本文将以25 ~ 35岁的北方女子为研究对象进行主要部位的分析。

1.1.1 胸、背部的特征

胸部是决定服装是否合体的重要设计部位。以女体为例,由于胸部的形状因人而异,很难求得精确,在一般情况下,成年女性位置上沿从第 2 肋骨附近开始下沿到达第 6 ~ 7 肋骨,内侧在胸骨外侧边缘,外侧达腋窝处。由于有内衣的修正和覆盖,能够保持一定的稳定性,随上肢运动而产生的移动量较小,因此,在结构设计方面容易形成规律,便于对服装版型的把握,在结构造型中常选择胸高点作为款式变化的基准点。图 1 是将胸部理想化处理后绘制的几何图形。

从胸部的侧面结构进行分析,人体胸部最宽处为乳点和背部肩胛骨之间的距离,约为 1 个头长,由于胸部的凸起形成了24°的胸坡角,这就为贴体服装的撇胸结构设计提供了依据,图 1 还显示出胸腰部位的省道较后背腰部的省道短一些,但是省量则基本相等,这些都是影响样板中省道设计的直接因素。除此之外,背部由于胸椎的曲势和肩胛骨的存在,设置了肩省,不仅能满足人们的活动量,还能使服装贴体,又因背部的凸起较平缓,故肩省量很小,且长度较短。

1.1.2 臀部和腹部的特征

下装版型设计需要控制腰节线和臀高线的位置以适应版型结构的变化,如腰节线的高低变化不仅能够调节人体上下身的比例形态,也是高低腰风格版型流行的决定性因素;而臀围线、后裆斜线以及后腰翘的协调统一将影响到低腰风格版型的结构;腰臀差的存在,则是省道作用的直接因素,腹部与臀部不同的起伏状态,会形成不同的省道形态、长度和大小。

例如:后片上裆倾斜程度,是由人体臀部的凸出量和腰臀之间的差值大小决定的。正确的倾斜度应与人体后臀部的凸出量一致,倾斜度过大,会导致后裆部起绺;倾斜度过小,会影响下肢的前伸,不便于运动。上裆倾斜度的确定多采用比值法,如图 3 所示,用15∶X画出后裆缝倾斜度,具体数据参考表 1。

1.2 人体的动态运动状态

人体大部分时间都处在运动中,人体的运动会使各体块间的相互关系发生微妙的变化,这种变化决定了服装与人体的空隙量。空隙量要以服装的基本松量来体现,它是为了适应人体运动需要而设置的余量。了解人体各部位的运动方式及运动幅度,对服装版型的松量和结构设计有重要的作用。

1.2.1 上肢运动的影响

研究服装背部的结构离不开对皮肤的观察,当的时候做抬臂、曲臂等动作时,无论是朝哪个方向运动,都不会感到皮肤有丝毫的抵抗力。胸、背部的皮肤移动,根据位置不同,差异很大,其中背部靠近腋下的部位是移动最强烈的地方,当上肢举起时,体表皮肤的移动,会引起背部形态的变化,导致肩宽、背宽、腋下到腹部的形状都发生变化。

如图 4,是上肢在下垂和上举180°时的曲线变化的比较图,其中腋窝点水平位置d线在上举时有曲线延长 6 cm的变化,表 2 是测定的结果。因此,应注意将此处服装的结构设计的更巧妙些,与关节的运动、肌肉的伸缩变形、服装材料等因素融为一体,或者在背部设计一定的余量。

1.2.2 下肢运动的影响

人正常行走时,两足距为65 cm,两膝围80 ~ 110 cm;人大步行走时,两足距为75 cm,两膝围90 ~ 120 cm,因此下肢的运动影响着裙摆的尺寸设计。裙子下摆的大小直接影响着穿着者的各种动作及活动,若裙摆较小,不能满足人体正常行走姿势时,应设计褶裥或者开衩,且开衩点高于膝关节,以补充其运动量的不足。

1.2.3 躯干运动的影响

如前所述,为保持人体呼吸自由、活动方便以及透气保湿等要求,需要在服装和人体皮肤之间保留有一定的松量。放松量的作用,一是符合人体的功能性要求;二是表现服装装饰性的效果。放松量需要根据材料和款式造型的不同来选择,可以是正值亦可是负值,比如弹性材料的服装加放量就可以是负值,从而能够更好的塑型和展现人体美,所取的正值也可大可小,体现在服装着装效果上,分为贴体、合体、较合体、较宽松和宽松等 5 种,主要通过在纸样结构中的合理分配来发挥作用,并符合服装的成品规格尺寸。

2 服装的立体造型手段

服装立体造型的作用是创造服装整体或局部的立体形态,不仅是完成整件服装的结构设计,而且还可以选取与造型相关的局部,如肩部、胸部、腰部、臀部、四肢等,作一些模仿人体或夸张式的造型设计。服装的立体造型离不开平面构成的支持,二者是服装结构设计中不可分割的两个组成部分。平面构成的作用是将立体形态分解成若干个平面,通过对各种立体作平面展开,获得不同的平面形状。立体与平面的结合,有助于掌握服装的立体形态与衣片的平面形状之间的转化关系,为平面制图中结构线的设计提供造型依据。

2.1 借助于省道设计完成

由于女性体表凸凹起伏,平面的服装材料要形成与体表曲面相适应的结构,应该准确地判断服装功能性分割结构线或者省道的位置,图 5 所示的是上半身截面重组图,只保留有胸部的外包围和腰围。图5中显示出省道的位置应设计在躯干的显著突出部位,包括胸高点、前腋点、后腋点和肩胛骨几处,省量的具体数值可通过计算得到:a省量 = a1-a2;b省量 = b1 -b2;c省量 = c1 - c2;d省量 = d1 - d2;e省量 = e1 - e2。由于加入了省道,使得原来简单的平面变成复杂的曲面,从而完成服装立体造型的过程。

2.1.1 省缝的设计形式

省缝和设计形式直接影响到服装的外形是否美观、穿着者的舒适程度以及活动空间,而女装的设计重点是在胸部,通过省缝的不同设计形式,达到相同的设计目的。人体表面是复杂的曲面,每一局部均是由直面、凸面和凹面构成,它们构成了省缝的基本形式。在应用到具体的版型设计时,通常选择靠近中心线的省线为直线造型,另一条省线可设计成各种凹凸形状,从而使该部位呈现各种凹凸曲面,形成不同的立体效果。

2.1.2 褶裥形式

褶是为了增加服装外观的层次感与体积感,结合造型需要,在衣片上制造的折皱。省道塑型的服装外观平整,衣身起伏变化明显,褶的塑型效果极富变化,可以使服装结构宽松,自然活泼。省与褶的选用是根据服装的造型特点和材料的性能决定的。褶裥是省道的另一种表现形式,有时候仅仅用省道转移获得的褶裥量是不够的,可以通过人为增加褶量来补充起皱的程度,如图 6 所示,是在中臀围线以下的结构设计过程。有时候,也可以将省道和褶裥并用以达到设计效果。

2.1.3 分割线形式

分割线是服装设计中常用的一种造型形式,它与人体的起伏变化部位是对应的,分割线的形状并不规则,位置和数量也有所不同,难以用公式和数据来定位和衡量。女装经过分割,可以丰富服装的外观,亦可借助视错原理去改变人体的比例和形态。分割线与省道设计的本质相同,它是省道的深化和延伸,比省道设计更富有表现力,常常借助连省成缝的方法获得,达到凸出胸部、收紧腰部、扩大臀部以及简化工艺的作用。对于合体女装的版型而言,分割线是最理想的结构设计线,其位置和数量经过组合再设计,能够达到不同的造型效果(图 7)。

2.2 借助于立体裁剪技术完成

2.2.1 立体裁剪技术概述

立体裁剪能够帮助设计者完成平面裁剪无法达到的效果,并有助于加深对平面结构的理解,丰富设计内容,拓展设计思路。它是在感性基础上形成的造型技术,直接在三维空间中完成服装试样,避免了由平面向立体转化过程中因计算或制图所造成的误差。在立裁过程中,设计的效果会随时反映出来,便于及时做出调整与修正。但是,用于立裁的模型,即使在使用之前作了必要的补正,也难以保证与实际人体完全相同,此外,服装放松量的设计、面料的伸缩与变形等因素,都可能影响立体裁剪的设计精度,立体裁剪自始至终都是凭感觉进行的设计,需长期在设计实践中才能自如驾驭。

2.2.2 立体裁剪在版型设计中的应用

将立体裁剪应用于版型的研究,有利于设计者把握服装的款式造型,并且在设计、裁剪过程中兼顾服装的合体性和舒适性。主要可以从 3 个方面影响到版型结构:首先是把握好省道的设计,理解三围的落差,使面料符合体表凹凸的起伏,塑造立体的效果;其次是把握好服装的廓形,廓形随着流行而变化,立裁过程能够对服装的整体产生直观的认识,其变化一目了然;第三是款式变化,这里更多的是指借助于省道产生的变化,如分割的变化,皱褶的变化和堆积效果的形成等等,都为服装带来了丰富的设计点,服装版型也产生相应的变化。

3 服装材料与工艺因素

服装材料是表现服装设计美感的物质基础,设计师造型手段的高低,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对材料的研究和应用。材料是由原料和组织结构构成的,不同的组合,能够产生有光泽、有肌理、柔软的、挺括的、厚重的、轻盈的等不同风格的面料,巧妙地利用材料是设计成功的关键。

3.1 材料特性对版型的影响

材料的特性与服装的造型有直接关系,例如,厚重的面料可塑性强,可以构成各种廓型的服装,轻柔的面料装饰性强,可以结合夸张的手法设计出各种优美的褶线。材料不仅影响服装的外观,而且还影响服装的内在结构及缝制工艺,例如,针织类面料不允许采用过多的结构线,多以直线、斜线和简单的曲线来表示,利用材料本身的弹性、悬垂性就能产生很好的立体效果,且衣片数量少;当然,也可以通过设计不同的省道形式来改变材料原来的特性,例如,轻柔面料如果反复使用重叠、打褶和聚集的省道设计形式,着装效果则会显得沉重,厚重面料如果采用简洁清晰的分割线设计,能够穿出轻快的着装效果。所以说,对服装材料的研究,是版型结构设计中不可缺少的环节。

3.2 缝制工艺对版型的影响

服装结构设计的最终目的是实现产品生产,因此版型结构不仅要考虑造型的需要,而且要考虑生产的可能。好的结构既能保证造型完美,又能方便排料、裁剪及缝制工作,以提高生产效率。另外,结构的变化必然引起生产工艺的变化,生产工艺的研究也可以拓宽结构设计的创作思路,促进服装结构形式的变化。

以女装省道为例,在省道常见的 3 种设计形式中,就缝制工艺而言,褶裥形式较为简单,省道和分割线的工艺最为复杂,其制作效果对于服装合体度和外观造型起到举足轻重的作用。分割线是左右对称的结构线,在缝制时,按照习惯,一侧的分割线是自下向上缝合,另外一侧则是自上向下缝合,于是会造成左右侧吃势不均匀、起皱以及拉紧的现象,尤其在弧度明显的部位,从而影响着装效果。解决方法首先应注意在拼合的结构线上以刀口的形式做好对位标记,如果能够预先进行归、拔处理,那么所有问题将迎刃而解;其次放缝量要小,弧度的部位均应打一些剪口;再有就是注意缝制的技巧;最后就是进行立体的整烫定形,可见,工艺对服装版型效果起着重要作用。

4 结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