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微生物培训知识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明确实验室人员的资格要求,避免不符合要求的人员进出实验室或承担相关工作造成生物安全事故。
2适用范围
适用于所从事的工作内容或所在岗位职责涉及病原微生物操作和管理的一切人员,包括行政管理人员、专业技术人员、质量监督人员、安全监督员、废弃物管理人员、洗涤人员、保洁人员和其它工勤人员、外来单位参观、学习、工作人员以及中心职工跨科室开展实验活动人员等人员的准入。
3职责
3.1生物安全管理办公室负责病原微生物操作和管理人员准入制度的制定和更新。
3.2生物安全委员会批准病原微生物操作人员和管理人员的准入。
3.3生物安全管理办公室负责本中心病原微生物操作和管理人员的准入工作的实施。
3.4科室/实验室负责人负责本科室/实验室病原微生物操作和管理人员准入工作的实施。
3.5生物安全管理办公室负责病原微生物操作和管理人员准入工作的监督检查。
4准入原则
4.1生物安全委员会和生物安全管理办公室成员
接受有关生物安全知识的培训,了解国家相关政策、法规及本中心生物安全基本情况,熟悉重大生物安全事故的应急处置和上报程序,有较强的组织能力,对工作高度的责任心。
4.2科室负责人
接受有关生物安全知识培训,熟悉国家相应政策、法规、技术规范,熟悉本科室病原微生物相关人员、环境、工作内容和相应的生物安全要求,熟悉生物安全事故的应急处置和上报程序,有较强的组织能力,对工作有高度的责任心。
4.3实验室负责人
具备相关专业教育经历和相应的实验室工作经历,接受有关生物安全知识的培训,掌握相关政策、法规、技术规范,掌握本实验室病原微生物相关人员、环境、仪器设备、病原微生物菌毒种、样本和工作内容等情况,掌握意外事件和生物安全事故的应急处置原则和上报程序,有解决相关技术问题的能力,对工作有高度的责任心。
4.4实验室技术人员
具备相关专业教育经历,熟练掌握有关标准操作规程、仪器设备操作规程,通过所需的生物安全知识、技术考核,获得相应的上岗证,按要求参加生物安全知识和技术培训,掌握相关技术规范,掌握与所承担工作有关的生物安全基本情况,了解所从事工作的生物风险,掌握常规消毒原则和技术,掌握意外事件和生物安全事故的应急处置原则和上报程序。
4.5质量管理人员
具备相关专业教育经历和相应的实验室工作经历,接受有关生物安全知识的培训,掌握相关政策、法规、技术规范,熟悉责任范围内实验室相关追踪、环境、设备、设施、病原微生物菌毒种、样本和工作内容等情况以实验室的生物安全关键控制点,能够及时发现生物安全隐患,熟悉生物安全事故的紧急处理和报告程序,有解决问题的能力,有较强的责任心。
4.6实验活动辅助人员
专职消毒人员、废弃物管理人员、洗刷人员、清洁人员等与实验活动相关的人员应掌握责任区域内生物安全基本情况,了解所从事工作的生物安全风险,接受与所承担职责有关的生物安全知识和技术、个人防护方法等内容的培训,熟悉岗位所需消毒知识和技术,了解意外事件和生物安全事故的应急处置原则和上报程序。
4.7安全保卫部门或人员
具有相应的安全保卫工作经历,接受有关生物安全知识的培训,了解本中心或所在实验室相关基本情况以及安全保卫要求,能够及时发现并快速消除一般安全隐患,能对较严重的安全隐患提出整改意见或方案,熟悉生物安全事故的紧急处理原则和程序,具备火灾等安全事故应急处置工作的组织能力,有较强的责任心,有解决问题的能力。
4.8健康监护部门或人员
具有相应的工作经历,接受有关生物安全知识的培训,掌握责任范围内实验室人员健康监护工作的原则和程序,以及发生生物安全事故时的人员救护知识和处置程序。
4.9外单位参观、学习、工作人员
遵守实验室的生物安全相关规章制度,进入实验室的申请必须获得必要的批准,申请进入实验室并参与实验活动的人员必须具备相应的专业教育和工作经历,并按要求参加培训。
4.10中心其它科室职工
遵守实验室的生物安全相关规章制度,进入实验室的申请必须获得必要的批准,并按要求参加培训。
5准入制度
5.1所有病原微生物实验室人员在满足上述准入原则的前提下,了解潜在危险,必要时在生物安全知情书上签字。
5.2按本手册的有关规定执行批准手续。
5.3实验室人员在下列情况进入实验室特殊工作区需经实验室负责人同意:
5.3.1身体出现开放性操作;
5.3.2患发热性疾病;
5.3.3呼吸道感染或其它导致抵抗力下降的情况;
5.3.4在使用免疫抑制剂或免疫耐受;
5.3.5妊娠;
5.3.6已经在实验室控制区域内连续工作6小时以上;
5.3.7其它原因造成的疲劳状态。
一现代临床微生物学中对病原学诊断的基本要求包括:
(1)提供可靠的临床标本;
(2)了解正常的菌群;
(3)结合临床,准确进行实验;
(4)病原学诊断需准确、合理;
(5)微生物实验室应及时报告实验的结婚;
(6)加强对检验项目的质量控制。
现代感染性疾病诊断最重要的一步为采集恰当的标本,从而要求临床医师能够获取代表感染性疾病的标本。细菌进行实验的前提是了解知晓人体的正常菌群。在做微生物实验时,应联合临床,做定性、定位和定量的实验分析,患者的临床诊断以及恰当的临床实验标本由临床医师提供,然后进行全面的讨论分析,从而更加的为患者负责。微生物室应在涂片结果,敏感结果以及最后结果出来时及时与临床医师联系,对病情做有力的报告。现代临床微生物学应对各种检验项目加强质量控制,从而保证检验结果的可靠性。现代临床微生物学要求参与医院感染疾病的监测、管理和控制。临床微生物实验室的作用有:加强对病原学诊断、微生物抗药性以及环境、器械的监测;加强医院的消毒与灭菌;对流行病进行试验,并加以控制。
二临床微生物实验室对医院感染的要求有:
(1)加强对医院感染的监测;
(2)临床微生物室参与医院的教育工作;
(3)对消毒隔离加强管理;
(4)对抗菌性药物进行试验,快速准确试验的报告。
若在临床实验中发现微生物的感染问题,应及时与临床医师联系沟通,及时与控制感染的科室进行必要的联系;一般提醒临床对于病菌的来源,可在一定程度上预防病菌的传播与扩散;临床微生物实验室要经常定期抽调人员去参与医院进行的教育工作,从而更加准确的对微生物菌体做出更准确的判断;正确消毒对微生物菌体的预防和控制非常重要。临床微生物实验室的工作包括正确的对消毒隔离工作进行指导和监察,并且在特殊情况下,参与对特殊耐药细菌的实验工作并制定消毒隔离的措施。临床微生物室应定期对微生物耐药性的监测结果,这将对临床的救治成功率大有帮助。现代临床微生物学在现代医学中对实际临床中的感染控制工作发挥着举足轻重的作用。临床微生物学要求紧密结合与临床之间的关系,并且还要牢牢掌握最基本的知识,对常规的微生物检验工作要快速进行,判断要准确,并且应即有速度又有质量对实验结果做出报告。
临床微生物学要求实验结果与临床尽可能的相符。临床微生物实验室要加强对教育培训的宣传,并能对在微生物实验室中实验的结果做出合理准确的解释。现代临床微生物学不仅对于高等院校的学生们,或是对医学工作者的知识更新都是极其有必要的。医院应切实加强医院内感染控制的工作,从而为服务临床做到更好的服务。利用临床微生物学的基础知识以及微生物学的理论与技能来进行临床微生物学的检验。临床微生物学需通过检验系统,从中了解各类微生物的特性,快速、有效的做出对病原学的诊断及微生物检验报告,为治疗、诊断措施提供强有力的科学理论依据。为医学感染控制提供病原学诊断是临床微生物学检验的目的,从而达到减少、避免和控制病原体的效果。微生物实验室工作者应加强对微生物标本的提取工作,然后写出对其的研究报告,为医学临床提供帮助。现代临床微生物学的任务包括:获取标本信息,并且学会妥善保存与保护,提高对微生物的检验率。利用微生物学知识学会多种对微生物检测的方法,从中选出最佳的检测方式,还包括系统鉴定程序,以及对检测中存在的质量控制。
辽宁省北票市中心医院检验科,辽宁北票 122100
[摘要] 目的 对不同时段临床标本微生物的检验的阳性率的结果进行探讨。 方法 选取2012年2月—2013年2月和2013年4月—2014年4月期间该院临床检验标本1 600例,对其实施微生物检验。对两个阶段的检验结果进行分析,探讨造成阳性检出率差异的因素,并给出临床微生物检验中的注意事项。结果 2012年2月—2013年2月的呼吸道和其他非呼吸道的阳性率分别为37.56%、34.88%,比2013年4月—2014年4月的27.44%、24.36%高,而2012年2月—2013年2月的血培养阳性率为7.32%,比2013年4月—2014年4月的10%低,两个时期各标本的阳性率之和差异明显,两段时期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 结论 医院需提升临床标本微生物检验水平,定期检验病例,检验人员与临床医生需沟通合作,并提升检验人员的专业素养,进而提升医院的诊疗水平。
关键词 标本;微生物;检验;阳性率
[中图分类号] R4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674-0742(2014)10(a)-0189-02
临床微生物的检验可为诊断感染性疾病提供病原学的依据,在提升感染性疾病的治疗效果方面,临床微生物的检验起到重要作用。提升病原微生物的检测水平,可提高阳性的检出率。现阶段我国的临床标本微生物检验工作中还存在不少问题,微生物标本的采集方式不规范,微生物标本在保存和运送过程中不够科学合理,检验人员的专业技能以及综合素质还有待提高,这些原因的存在都导致了我国微生物检验质量的低下,不能为感染性疾病的临床诊治提供有效参考和依据。为对不同时段临床标本微生物的检验的阳性率的结果进行探讨。该研究选取2012年2月—2013年2月和2013年4月—2014年4月期间该院的临床标本,对两个时期的微生物检测阳性率的结果进行分析,现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随机抽取2012年2月—2013年2月以及2013年4月到2014年4月这两个时间段内该院收治的1 600例患者的临床检验标本作为该次研究的对象,其中呼吸道标本860例,血液、脑脊液和胸腹水标本440例,伤口分泌物、中段尿和穿刺等非呼吸道标本244例,粪便标本56例。
1.2 方法
分好类别后,用(MicroScan autoSCAN4)细菌鉴定药敏分析仪,对1 600例临床标本实施微生物检验,通过分析仪对患者的血液、粪便标本、伤口分泌物及尿液等其他非呼吸道标本进行检验。各项操作都需根据标准化的操流程实施,对检验两个时期(2012年2月—2013年2月和2013年4月—2014年4月)的结果进行对比分析,并严格保证检验质量。
1.3 统计方法
所有数据均用spss 18.0软件包对数据进行统计分析处理,一般资料用均数±标准差(x±s)表示,计量资料用t检验,计数资料用χ2检验。
2 结果
2012年2月—2013年2月的呼吸道及其他非呼吸道的阳性率比2013年4月—2014年4月高,而前一阶段的血培养阳性率则比后一阶段低,两个时期各标本的阳性率之和也存在明显差异,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1。
3 讨论
该研究对不同时段(2012年2月—2013年2月和2013年4月—2014年4月)的临床标本微生物的检验阳性率结果进行分析,发现2012年2月—2013年2月的呼吸道及其他非呼吸道的阳性率分别为37.56%、34.88%,高于2013年4月—2014年4月的呼吸道及其他非呼吸道的阳性率27.44%、24.36%,而2012年2月—2013年2月的血培养阳性率为7.32%,低于2013年4月—2014年4月的血培养阳性率为10%,两个时期各标本的阳性率之和也存在明显差异。董毅娟等[1]研究中,2010—2011年的呼吸道及其他非呼吸道的阳性率分别为35.6%、33.3%,2011—2012年的呼吸道及其他非呼吸道的阳性率分别为31%、28.9%,与该研究比较,其后1年的微生物标本阳性率降低弧度较小,两个时间段的比较不明显。
该研究综合国内外文献后,发现影响检验结果的因素主要有以下几种:⑴微生物标本的采集方式不规范:研究得出,微生物标本的采集方式不规范,是造成实验结果和临床诊断有差异的主因。微生物标本采集的过程很复杂,包括检验的申请、患者的准备、标本采集、标本运输等诸多环节。降低潜在因素对结果的影响,可保证标本采集的质量。采集特殊患者的标本,需要求其亲自采集,一旦未详细告知患者采集的方法及注意事项等,则患者会在采集过程中出错,出现标本取量不足、未采取到异常的标本等问题,降低微生物标本的阳性检出率。故在标本采集中,需注意以下事项:①在对象用药前采集微生物的检验标本,并考虑对象的差异性,采集方法也相应改变,如痰标本采集,在痰分离培养时,需采取绵纤接种法;对痰实施厌氧培养时,需采取气管穿刺法;②部分标本的采集方法比较特殊,则在其运输中需实行特殊处理,如密封、冷冻等;③在血培养标本的采集中,需告知对象采血量、采血时间等内容,避免出现采血量不足、采血份数不够、采血时机不对等问题;④血液和各种穿刺液培养需实行双瓶制度,达到提高阳性率的检验质量的目的。
⑵微生物标本保存和运送不规范:张弘子等[2]认为,微生物标本的保存及运送是决定阳性检出率的重要条件,良好的保存和运输,可确保病原微生物自身的活力。因此,需根据检测目的对微生物标本实施保存及运送。如厌氧菌的保存和运输,需考虑到厌氧菌和空气接触后,出现过度生长这一情况,对其运输则选择较快的方式,或者直接将其与空气隔绝。另外,还要对运送人员的专业知识进行考核,并培训其正确保存及运送微生物标本的技能。
⑶检验人员的专业素质不高:临床微生物检验工作主要以形态学及生理学等生化反应为依据,检验中的每个步骤必须正确操作,故要求检验人员具备较高的专业素质和较强的判断能力[3]。但是目前微生物标本的检验人员,其检验知识不足,专业素质不高,从而对检验结果产生较大的影响。
针对影响检验结果的因素,给出临床微生物检验质量的改进建议:①重视标本采集以及预处理工作:在进行临床微生物检验工作时,标本采集的质量直接影响着检验结果的准确性,对标本的预处理工作是否合理也关系着临床微生物检验的效果。检验人员必须高度微生物检验前期的标本采集工作,对微生物检验实验室开展实时观察和控制,监督和改进检验质量,使微生物检验质量得到大幅度提升,满足相关工作要求。如粪便标本的采集,医务人员需告知患者采集的标本量、采集的方式等,并在采集到粪便后,重视对其的保存,防止其与空气长期接触,从而确保粪便标本的有效性。血培养标本的采集要求比较严格,采集血标本的时机、血量、份数等有严格要求,如采集成人血培养标本,采集血量需达8 mL左右,采集时机为发病初期,唯有规范操作标本的采集过程,才能确保采集标本的合格率及微生物检验的准确性[4]。
②加强微生物检验的室间质量评价:临床微生物检验具有很大的复杂性,需要极高的专业技能,检验人员必须要对微生物检验工作进行规范化和系统化,不断加强微生物检验的室间质量评价,提高微生物检验的整体质量[5]。在开展室间质量评价的过程中,要杜绝形式主义,不要单单采取一些简单而粗糙的检验考核办法应付了事,而应该要不断引进先进的微生物检验考评理念和方法,利用丰富而新颖的微生物检验知识以及检验考评技巧来完善室间质量评价工作,切实保证评价结果的真实性和有效性。而然,现阶段我国部分医院实验室在微生物检验室间质量考评上还欠缺先进的方法和技能,评价水平相对比较落后,相关负责人应该要主动而积极地参与到微生物检验室间质量评价体系的构建工作中,提出一些有建设性的看法和想法,促进室间质量评价体系的科学和完善。实验室管理人员可以对卫生管理部门以及先进地区的一些检验经验进行有效借鉴,熟练掌握各种病菌检验的鉴定思路,学习先进的微生物检验方法,促进微生物检验质量的大幅度提高[6]。
③针对微生物检验工作实行全过程质量监管:对微生物检验工作开展全方位、全过程管理可以大大降低临床微生物检验中的误操作行为,减少误检现象的发生。要想实现这一目的,促进微生物检验结果准确性的提高,检验人员必须要加强检验工作与临床治疗之间的联系,将这两项工作进行有效结合,促进两者之间的相辅相成,共同进步。例如,针对一些值得怀疑的阴性检验结果,特别是当检验结果与临床判断出现很大偏差的情况下,检验人员必须要积极与临床主治医生进行沟通交流,就相关信息进行交换,挖掘造成结果不一致的原因,采取有效措施促进诊断准确性的提升。再举个例子,针对分离出来的特殊菌株,应该要采取有效方法进行完善保存,为后续科学研究工作的顺利开展提供保障。同时,主动热情地与患者进行交流,建立良好的友谊,减少检验人员与病患之间的隔阂,进而掌握患者的真实情况以及具体病况,为检验结果的分析提供参考依据。现阶段,临床微生物检验工作还存在不少问题,检验环境也趋于复杂化,检验结果在临床治疗上发挥的作用日益关键和明显,广大病患对于检验结果的准确性的要求也越来越高。要想更好地满足临床医学需求,医院以及医学实验室必须要提高对临床微生物检验工作的重视度,进一步明确其地位和作用,使用多种方法来促进微生物检验精度以及准确性的提高,为众多疾病的临床诊治提供真正有价值的参考依据和指导信息。当然,临床微生物检验对于精度的要求较高,操作程序相对比较复杂,对于操作人员有很高的技能要求,检验人员必须要在往后的检验工作中不断积累经验,促进理论知识结构的完善,同时提高自己的实践水平和操作技能,全面提高微生物检验质量[7]。
④提高检验人员的专业素质:临床微生物检验工作的要求较高,操作人员必须具备较强的判断能力。因此,需加强对微生物标本检验人员的技术培训,如为其编写一本标准操作的程序手册,使其熟悉检验操作的环节。另外,还要要求检验人员全面熟知人体结构,掌握检验技术,确保检验数据的完整性及准确性[8]。
综上所述,对不同时段微生物标本的阳性检出率进行详细分析,可为临床医生提供价值度较高的流行病学的信息,为临床感染性疾病的诊断和治疗工作提供依据。因此,医院需在检验人员与临床医生之间建立沟通渠道,并加强检验人员的专业素质培训力度,提高其检验技术水平。同时在微生物标本采集、保存及运送中均严格操作,提高微生物标本的阳性检出率。
参考文献
[1] 董毅娟.不同时间段临床标本微生物检验的阳性率分析[J].大家健康,2012,10(6):13-14.
[2] 张弘子,严春花,王春霞.分析比较不同时期临床标本微生物检验的阳性率[J]. 中国卫生产业,2013,11(2):48.
[3] 杨柳,郭清莲,申及,等.回顾性分析比较不同临床标本微生物检验的阳性率[J].国际检验医学杂志,2011,32(14):1573-1574.
[4] 朱秋丽,陈霞.不同临床标本微生物检验的阳性率分析[J].中华医院感染学杂志,2012,14(14):154-155.
[5] 张新秀.微生物检验在临床应用中的质量控制[J].临床和实验医学杂志,2011,18(5):189-190.
[6] 杨彩玲.微生物检验在医院感染监控中的作用[J].临床合理用药杂志,2010,20(11):258-259.
[7] 孙婷.重视微生物检验分析前的质量控制[J].医疗装备,2011,18(13):247-248.
关键词:微生物学 实验教学 教学对策
一、微生物学实验的特征
微生物学实验讲授的是微生物学研究方面最基本的实验方法和操作技能,并介绍微生物学方面的最新科技成果和技术。当然,在介绍这些新知识、新技术的同时,需要强调他们正在学习的微生物学实验的最基本技术和方法是微生物学以及相关学科取得新进展的基础。基于微生物学理论知识,需重点训练学生的动手能力,提升学生微生物实验相关的操作技能。因此,加强微生物学实验教学是培养高质量人才的一个重要环节。
在微生物学教学方面,微生物学理论详细介绍了微生物的特征、微生物实验所需的设备和结构及其使用原理、实验原理、实验方法等内容,是微生物实验的理论基础,是微生物实验发展的种子。微生物实验的实施需要一个设备齐全的实验室,微生物实验室是微生物实验成长的土壤,而微生物实验设备是微生物实验发展的营养。因此,微生物学全面的理论知识、宽敞的微生物实验室和先进的实验设备是微生物学实验完成的基础。另外,微生物实验的成功实施还需要专业的理论教师和实训教师的辅导和指引,需要学校的支持和激励,需要国家政策的重视和鼓励。
二、微生物学实验教学的现状
1.传统教学的限制
传统的实验教学过程中,老师在讲完试验目的、原理和方法等内容后,并将实验操作过程很详细的写在黑板上,学生仅仅是按照老师给予的实验方法和步骤按部就班的操作。现在仍有很多教师继续采取这种教学模式,学生缺少自主设计实验方案以及准备预计材料的主体地位,直接扼杀了学生自己思考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2.课时的限制
由于各项实验课时安排有限,两节课的实验时间不能完成一整套的试验内容,往往只能让学生动手做一些入门的最基本的实验和操作,扼杀了学生的自己动手能力和学习机会。而且,实验项目的时间设置常常是按照常规教学大纲的要求机械设定,实验项目之间缺乏连贯性,脱节严重。
3.学生素质的限制
大部分学生缺乏实验科学性的意识,课上不认真听老师提到的实验重点,实验过程中不注意实验细节,不重视注意事项,不仔细观察并记录实验对象的变化,不正确对待并处理实验数据,导致实验屡次失败却不寻找失败原因。这种实验态度严重影响到了学生对实验科学性的理解,甚至会养成这种不认真、不负责任的工作态度。此外,微生物学实验缺少专业老师和比较好的培训机制,个别实验操作得不到巩固,理论知识不能得到实践,且组织学生参加微生物实验相关的竞赛活动也比较少,学生的学习兴趣弱。
三、微生物学实验教学对策
1.钻研授课艺术,调动学生学习的兴趣
在教学中,教师不仅是传统意义上传道、授业、解惑的承担者,还应该探索有效的教学新方法、新形式,努力成为开发学生智力的艺术家,把抽象难懂的医学基础理论知识经由艺术化、形象化的方式传授给学生,让学生在轻松活泼的氛围中达到对知识的全面理解、融会贯通。首先,备课要讲究艺术性。微生物作为医学基础课,教师需要就不同的专业,对授课内容进行精心巧妙的构思,专心组织编排、艺术加工,设计出多种容易使学生接受的方式。尤其在教学实践过程中要列出重点、难点,做到因材施教。其次,教师在授课过程中一方面要动之以情晓之以理,用通俗易懂的语言,深入浅出地把抽象难理解的知识传授给学生,另一方面还要正确地运用表情、神态、眼神、微笑等肢体语言,边讲边演示,让学生从多角度、多层次进行观察和思考。比如,在讲破伤风梭菌引起的疾病时,典型特征就是角弓反张,头向上仰呈观星状,两条胳膊和腿分别向后弯曲,肚子向前鼓。整个人看起来特别像反写的大写字母“C”。老师边讲边演示这个动作,学生看到后哄然大笑。这种把所讲的内容和日常生活相结合,以生动的比喻、适当的幽默,把语言形式的生动性和讲课内容的条理性有机地结合起来,将会大大增加课堂教学的艺术感染力,既活跃了课堂气氛,又使学生获得原本难以理解的知识,更是教学艺术的一种表现。
2.增进师生情感,提高教学效果
教学过程始终伴随着人的情感、意志等活动。在知识信息的传递过程中,学生除了接受知识、发展认知能力、培养创新精神外,还接受情感、意志等方面的影响。教师的“教”和学生的“学”都具有感彩,时时刻刻存在着情感交流。所以,教师在教学过程中不仅影响学生的认知学习,还影响着学生的感情发展和情操的陶冶。除此之外,教学具有像文学艺术一样的感染力,使学生获得美的感受,此所谓“以情感人”,也就是教学中的情感性会使学生在特设意境中产生一种亲切感。教师对学生不要讽刺、挖苦,更不要体罚;要爱学生,多表扬、多鼓励学生,成为学生的良师益友。教师对学生的热爱与尊重,会促使学生萌发一种不学好微生物就对不起老师辛勤教育的情感,从而提高学习的兴趣与自觉性。教师的爱,尤其在差生身上会起到格外显著的效应。这节课充满了师生之间的情感交流,既增强了学生的自信,激发了学习情感,调动了学生的主观能动作用,又培养了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
3.加强教学创新和教学方式改革
为了适应学科发展迅速的需要,突破传统微生物学教学模式,实行开放式教学,不仅需要完成教学大纲中规定的内容,加强各学科内容之间的相互融合,并改变实验教学处于理论教学的从属地位,使实验教学成为理论教学的补充和技能培养的平台。还需要提高教师自身素质,调动教师自身的积极性,及时收集反馈信息,保证理论教学和实验教学的可行性,改善对教学效果的考察和评估等,坚决杜绝弄虚作假和抄袭。因此,教师需要不断提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建设高素质的具有较强的科研创新能力,不断提高授课教师的理论水平和实验技能,从而提高教师的教学能力。在开放、创新性理论和实验教学方面,主动调整教学设备、教学内容和教学模式,促使人才的培养符合社会发展的需要,提高学生的就业率和工作能力。
参考文献
一、切实提高对兽医实验室生物安全管理工作重要性的认识
兽医实验室生物安全,特别是高致病性动物病原微生物实验室生物安全,事关重大动物疫病防控,事关实验室工作人员和公众健康,事关公共卫生安全。《病原微生物实验室生物安全管理条例》颁布以来,各级兽医行政管理部门按照《条例》和有关规章和技术规范的要求,采取措施,加强管理,兽医实验室生物安全管理水平有了一定提高,但还存在一些不容忽视的问题,如生物安全管理制度不完善、生物安全管理措施执行不严、实验室工作人员安全防范知识缺乏,甚至存在违法保存高致病性动物病原微生物菌(毒)种和未经批准擅自开展高致病性动物病原微生物实验活动的现象。同时,有些地方兽医主管部门实验室生物安全监管措施不到位,执法监督不严,对违法行为查处力度不够。当前,我省重大动物疫病防控形势依然严峻,各级兽医主管部门一定要站在全局的高度,高度重视兽医实验室生物安全管理,强化安全意识,完善管理措施,落实监管责任,严防实验室生物安全事故的发生,切实维护公共卫生安全。
二、采取有效措施,切实加强兽医实验室生物安全监管工作
兽医实验室生物安全监管是《病原微生物实验室生物安全管理条例》和《重大动物疫情应急条例》赋予兽医主管部门的一项重要职责。各地要采取有力措施,加大工作力度,进一步做好实验室生物安全管理,确保实验室生物安全。
一是依法把好实验活动审批关。要严格执行高致病性动物病原微生物实验活动审批制度,未取得三级、四级生物安全实验室资格或者虽取得三级、四级生物安全实验室资格未经批准的兽医实验室,不得从事高致病性病原微生物实验活动。对从事我国尚未发现或者已经宣布消灭的动物病原微生物有关实验活动的,或者从事高致病性禽流感、口蹄疫、小反刍兽疫病原分离和鉴定、活病毒培养、感染材料核酸提取、动物接种试验有关实验活动的,必须经省局初审后,报农业部审批。
二是切实加强菌(毒)种安全监管。要严格执行指定保藏制度。除中国兽医药品监察所和农业部批准的国家兽医参考实验室,其他任何实验室、单位和个人,不得保存高致病性动物病原微生物菌(毒)种和样本。违法保存菌(毒)种和样本的,兽医主管部门要监督其就地销毁,或者立即送农业部指定的保藏机构保存。要加强菌(毒)种使用管理,实行菌(毒)种统一供应制度。保藏机构凭省级以上兽医主管部门的批准文件,向实验室提供高致病性病原微生物菌(毒)种和样本。实验活动结束后,实验室要及时将菌(毒)种和样本就地销毁或者送交保藏机构保管,并建立销毁或移交记录。
三是加强对动物病料采集管理。要认真贯彻落实《重大动物疫情应急条例》,切实加强动物病料管理,防止采集和使用病料不当造成病原微生物的传播。除动物防疫监督机构外,其他任何单位和个人未经农业部或者省局批准,不得擅自采集、运输、保存病料;不得转让、赠送已初步认定为重大动物疫病或者已确诊为重大动物疫病的病料;不得将病料样本寄往国外或者携带出境。
四是做好全国兽医实验室信息管理系统填报工作。“全国兽医实验室信息管理系统”是利用计算机网络技术,对各级各类动物病原微生物实验室的设施设备、生物安全水平、实验室管理状况以及保存利用动物病原微生物菌(毒)种等情况进行收集、统计、分析的系统,通过该系统逐步建立全国兽医实验室信息数据库,是兽医实验室管理的一项基础工作。各地要高度重视,按照《全国兽医实验室信息管理系统填报说明》的要求,明确专人,负责本行政区域内从事动物疫病检测、研究、教学、菌(毒)种保藏以及兽用生物制品生产企业等单位的兽医实验室基本情况的网上填报。
五是加强兽医实验室生物安全的宣传和培训。各地要采取多种形式宣传兽医实验室生物安全知识,每年至少举办一期兽医实验室生物安全培训班,对兽医实验室或者实验室的设立单位进行培训;兽医实验室或者实验室的设立单位应当每年定期对工作人员进行培训,保证其掌握实验室技术规范、操作规程、生物安全防护知识和实际操作技能,并进行考核。工作人员经考核合格的,方可上岗。
六是做好新建、改建或者扩建一级、二级兽医实验室备案工作。新建、改建或者扩建一级、二级兽医实验室的单位应当及时向所在地省辖市兽医主管部门备案,省辖市兽医主管部门应于每年12月份将备案情况汇总后报省局。
三、加强领导,明确责任,确保兽医实验室生物安全工作落到实处
[关键词]检验科;微生物室;安全防护;检验报告单
检验科微生物室集中了医院送检的大量标本,这些标本大部分均带有致病微生物, 在检验过程中容易引起环境及工作人员的污染。为防止医院感染, 本研究主要从以下几点讨论医院感染的控制。
1、加强微生物室生物安全防护
1.1 微生物室布局设置合理
微生物室的布局应符合国家的相关规定和标准, 以提高工作效率和保证工作质量为前提。严格区分污染区、半污染区,清洁区、各区的洁具专用, 严禁乱用,同时控制非本室操作人员的进入。
1.2 医疗废物的处理
1.2.1检验样本。废弃的尿、便等体液标本, 连同其一次性容器, 应放入盛有 0.2~0.5%过氧乙酸消毒剂的大容器内浸泡半个小时以上, 用黄色塑料袋等装好扎紧, 贴上“医用危害”标签, 由医院统一收集进行焚烧处理。
1.2.2一次性医疗用品。为了确保一次性医疗用品使用后不流入社会造成医源性感染, 必须先进行消毒毁形和无害化处理, 处理后贴上“医用危害”标签, 由医院统一收走进行焚烧处理。
1.2.3 工作中废弃物。微生物室所用的棉签、一次性接种环、培养基、生化鉴定管、细菌鉴定药敏板等20~30min,取出未溶化部分放入黄色垃圾袋, 贴上“医用危害”标签, 由医院统一收集进行焚烧处理。
1.2.4工作结束后仪器排泄废物。排泄废物排入医院专用的医用废弃液体处理管道, 由医院统一做好消毒处理。
1.3 标本流程的管理
工作人员对标本检验前、中、后的处理制定出安全的防护流程表, 张贴在室内墙壁。对标本以及培养物的外溢、溅出或者由于器皿破损造成的污染, 应立即采用0.2%~0.5% 过氧乙酸溶液或1000~2000 mg/L有效氯溶液洒于污染的表面, 作用时间30~60 min[1]。
1.4 工作环境的消毒
(1)清洁区、半污染区和污染区分别进行常规的清洁消毒处理。(2)污染检验报告单送出前使用便携式高强度紫外线消毒器消毒,也可用卫生部批准的专用甲醛熏蒸消毒。(3)室内空气选用循环风动态消毒法消毒处理, 对污染区内明显产生传染性气溶胶的操作,特别是可通过呼吸道传播又含有高度传染性微生物的操作,应在生物安全柜(负压)内进行,是空气经细菌滤器或热力杀菌通道排出室外,柜内形成负压,但应注意及时更换滤器,定时检查滤效。(4)实验台的消毒用 1:250 的“84”消毒液擦洗工作台和仪器设备等, 同时每天要对操作台面进行紫外线消毒两次,每次为30min,分别在每天开始工作前和工作结束后。
2、检验报告单的管理
具有传染性的微生物气溶胶是医院感染的主要传播方式,而检验报告单的污染很容易引起病原微生物感染。由于传统的检验报告单与申请单为一体,经过多个环节传递后很容易受到污染,成为医院感染的危险隐患。目前本院的检验报告单由电脑打印,未受到污染,但有些基层医院没有电脑打印的检验报告单,明显被标本直接污染或由操作人员受污染的手持检验报告单而污染,这些受污染的检验报告单未经过消毒就直接发出。为了减少检验报告单成为污染的隐患,非打印的检验报告单要消毒后才发给病房和患者。检验报告单的消毒方法可用紫外线照射、甲醛熏蒸消毒、戊二醛熏蒸或微波消毒等[2],各医院可酌情选用。检验报告单发放最好有专人管理,分门别类, 建立检验报告单查询制度和网络平台[3]。
3、加强工作人员的自我安全防护
3.1 建立健全的网络监控系统
在医院感染管理委员会的全面领导下,参照美国医疗机构评审联合委员会( JCI) 医院感染评审标准,并根据我国卫生部对医院感染管理的相关要求,组建微生物室网络监控系统,对患者送检的标本进行监控,为医院感染管理与控制工作提供可靠地依据[4]。随着医院感染管理以及医院计算机信息化的发展,逐步形成了医院信息化管理[5]。
3.2提高自我安全防护
增强工作人员的安全防护意识, 认真学习“病原微生物实验室生物安全管理条例”、“微生物室标本处理流程”等,建立健全完善的规章制度, 严格按照规章制度处理标本。工作人员洗手,保持手部卫生,可以有效地控制通过手传播的感染途径,是预防感染的最经济、最简单、最直接,也是最有效的方法。
3.3 相关法律法规的学习
加强医护人员对《医院感染管理办法》、《消毒技术规范》、《消毒管理办法》等法律法规的学习,提高广大医务人员控制医院感染的重视程度,对各级各类人员进行感染的知识培训,确保所有工作人员掌握控制医院感染的具体措施[6]。
4、结束语
检验科微生物室是引发医院感染的重要疫源, 医院必须高度重视微生物室在控制医院感染中的作用。督促监督微生物室各种预防措施的落实,制定医院感染管理规章制度,为医院感染管理提供依据。进行定期或不定期检查,对于没有按规章制度执行的,严格给予处罚。认真学习国内外医院感染的知识以及相关的法律法规,提高检验工作人员对医院感染的认识,强化无菌操作观念,并进行岗前的相关医院感染和自身防护方面的培训和考试,考试通过后方可上岗,从而有效预防检验科微生物室医院感染的发生。
参考文献:
[1]中华人民共和国卫生部.消毒技术规范与法规[S].北京:中华人民共和国卫生部,2008.
[2]张彩萍,李时敏,白晓兰等.医院感染现患率调查分析[J].中华医院感染学杂志,2011,21(14)
[3]袁勋.谈现代医院信息化管理[J].当代医学,2011,17(16):38-39.
[4]傅根莲.加强护理管理有效控制与预防医院感染[J].中华医院感染学杂志,2011,21(1):116.
[关键词]微生物标本;检验准确率;措施
[中图分类号] R446.5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674-4721(2016)12(a)-0151-03
Effective measures to improve the accuracy of microbiological specimen examinations
LIN Li-jun
Department of Clinical Laboratory,Jiujiang Traditional Chinese Medicine Hospital in Jiangxi Province,Jiujiang 332000,China
[Abstract]Objective To explore the scientific and effective methods to improve the accuracy of microbial specimens.Methods According to the problems encountered in the microorganism examinations in May 2014,relevant work planswere carried out including improving the quality of professionals,bettering the collection and preservation of microbial specimens,and standardizing the delivery process.A comparative study of 15 000 microbial specimens collected from March 2013 to April 2014 and from May 2014 to May 2015 was conducted.Results The accuracy rate (30.35%) was obviously higher than that of before implementing plan (26.49%) (P
[Key words]Microbial specimen;Test accuracy;Measure
作为临床检验的重要方法之一,微生物检验在检验感染性疾病方面具有重大价值[1],然而实践表明,由于需要检验的标本数量庞大,加之患者采集标本的过程中操作规范意识不强等众多因素的影响,最终会使检验结果的准确性降低,临床诊断价值随之下降。准确性不高的诊断会带来较多不利的影响,如耽误患者病情的诊治、浪费医疗资源等[2],因此必须重视微生物检验的准确性。为减少此类现象的发生,我院从2014年5月开始对微生物标本的检验进行操作规范强化管理,运用科学的措施提高标本检验的准确率,从而更好地向患者提供疾病诊治的临床信息。为更好地比较实施工作计划后的效果,我院将开展计划前后的微生物标本检验结果进行比较,同时分析影响微生物检测结果准确性的因素,使临床诊断的正确率得以提高。本研究将2013年3月~2014年4月与2014年5月~2015年5月的标本检验结果进行分析、比较,现报道如下。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研究对象为15 000例标本,其中包括2013年3月~2014年4月的7500份微生物检验标本,2014年5月~2015年5月的7500份微生物检验标本。其中2013年3月~2014年4月标本的类型包括尿液标本1500份、伤口分泌物标本800份、粪便标本1200份、血液与胸腹水标本1800份、呼吸道标本2200份。2014年5月~2015年5月的标本中含有尿液标本1000份、伤口分泌物标本900份、粪便标本1100份、血液与胸腹水标本2000份、呼吸道标本2500份。本研究使用梅里埃VITEK 2 Compact全自动细菌鉴定及药敏分析系统(北京兰伯瑞生物技术有限责任公司),相关人员在说明书的指导下完成有关操作,所有微生物标本均进行检验。两个时期的标本在类型、检验手段等方面的一般资料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
1.2方法
我院于2014年5月对微生物标本检验过程中遇到的问题进行分析总结,并制订了相应的工作计划,包括增强专业检验人员的职业素养、优化微生物标本采集、保存和运送的规范性以提高标本检验的准确率。主要计划如下。
1.2.1增强检验人员的专业技能 定期开展相关的检验技能培训,使标本检验人员的专业素质不断提高,保证检验人员能够根据操作规范严格进行检验工作。同时将微生物标本的检验结果进行及时、准确地记录,保证检验结果的完整与准确性。检验人员专业素质的提高有助于建立更加优秀的检验队伍,使检验科工作人员的综合素质得到大幅度提升。
1.2.2提升微生物标本采集的规范程度 在进行标本采集之前,应向其讲解相关的健康知识,同时将采集时应注意的事项告知患者。比如在对厌氧菌进行采集时应采用气管穿刺法,而对痰标本进行采集时应采用棉线接种法,从而提高标本采集过程的规范性,
1.2.3改进微生物标本的保存与运送方法 将采集到的微生物标本按照检测项目的不同,应采用不同的保存与运送手段,避免出现微生物过度繁殖或者非致病微生物标本遭受污染的情况。
1.3判断标准
比较实施计划前后,即2013年3月~2014年4月与2014年5月~2015年5月微生物标本的准确率。准确率=准确例数/标本总数×100%。
1.4统计学处理
使用SPSS 19.0统计学软件分数据,计量资料用均数±标准差(x±s)表示,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用百分率(%)表示,采用χ2检验,以P
2结果
2013年3月~2014年4月微生物标本检验结果的准确率为26.49%,2014年5月~2015年5月微生物标本检验准确率为30.35%。2014年5月~2015年5月微生物标本的检验准确率高于2013年3月~2014年4月,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3讨论
微生物标本检验属于临床常用的检验手段,近几年微生物标本检验技术的发展方向日趋微量化、自动化与微机化[3],然而现阶段临床使用微生物标本检验的效果并不理想,常见的原因为检测准确性偏低。经多方面分析,得出引起检测率偏低的原因主要有以下几点。
3.1微生物标本的采集过程缺乏规范性
标本采集的过程并不简单,其步骤较多,采集过程较为复杂。通常需要经过患者准备、审核检验单、采集样本等流程[4]。若在采集的过程中出现操作不规范或失误,则会对检验结果造成极为不利的影响,使准确率降低。
3.2微生物的保存缺乏规范性
在对微生物标本实施检验之前必须严格遵守有关规定对标本进行保存,从而保证微生物标准检验结果的准确性。对于不同种类的标本应采用不同的方法进行保存[5],如厌氧菌的保存环境应保证与空气相隔绝等。
3.3运送方式缺乏规范性
运输不规范,极易使微生物标本在运输过程中受到污染,从而造成检验结果偏低。
3.4检验工作人员的专业技能程度不一
检验工作人员的专业素质不高,基层医院的检验人员专业技能程度不一,临床经验不足,因此在判断病原菌的形态学表现与生化反应方面较为欠缺,从而影响检验结果的准确性。除此之外,在实施微生物标本检验后,若检验人员未正确填写检验结果并发放检验单,也会影响检验数据的完整性或使数据产生误差。
根据上述的各项原因,我院通过实施计划工作使标本检验的准确性明显提高,在进行标本采集之前,检验人员必须向患者说明标本采集的规范操作[6],避免在患者采集标本的过程中因操作不当造成准确率的降低,在患者积极地配合之下开展标本采集工作能有效提高标本检验的准确率。规范微生物标本的采集以及运送,防止标本在运输过程中遭到污染,从而保障标本在规定的时间范围内得到相关的检验,从而使数据的准确性增强[7]。除此之外,检验室内的检验人员应积极参与医院组织的技能培训,不断增强自身的专业素质与技能,专业医师配合开展督导工作,从而增强检验结果的准确性[8]。培训结束后应进项相应的考核,从而提高检验人员对培训的重视程度。此外,为了使检验人员深入了解微生物标本采集、运输等方面的规范[9],应安排其进入病房更直观地接触标本检验的各个环节,增强其责任感,使其树立质量意识,从而减少标本受污染事件的发生。
此外,常见的几类微生物标本检验不合格的原因:①分泌物标本检验不合格主要是医护人员的规范操作意识较弱,造成标本的污染,引起耐药菌的产生;②痰液标本检验不合格主要是在标本的留取质量方面,由于痰液在检验时有较多的注意事项,加之痰液均为患者自行留取,因此在取材方面易造成不合格[10];③尿液标本主要因标本受到污染与送检不及时引起检验不合格,尿液送检不及时以及运输过程中的污染都会造成标本检验不合格。
综上所述,影响微生物标本检验准确性的因素较多,微生物标本检验的各个环节的相关人员应正视问题并积极克服问题,可借鉴以下措施进行改进。
①健全质量控制体系,检验流程规范化:由于微生物检验涉及的环节较多,在检验环节中医护人员、患者、环境等因素均会对检验质量造成影响,因此,需要从整体上对检验质量进行控制。从标本采集、送检、评估以及验收标准等环节完善质量控制体系,可从根本上对检验的质量进行控制。此外对于不合格的标本要展开分析,对不合格的原因进行归纳、总结,提出相应的修改建议。
②重视对实验室的管理:坚持科学合理的原则对实验室进行布局,防止潜在危害因素影响检验标本与质量。另一方面要重视对实验室的常规管理[11],包括定时维护仪器,防止因设备上残留的细菌而影响检验结果的准确性;实验室内的废弃物应根据相关的规范进行处理,防止产生交叉感染;定期对实验室进行细菌消毒,对实验室的空气、物体表面进行检测;无菌器皿的放置位置统一,标识准确醒目,防止非无菌器皿与无菌器皿相混合等。
③工作流程的优化:对工作流程进行优化能有效保障检验质量。医院应对自身情况进行分析,将工作流程规范化,保证采集样本的时间的正确性[12]。通常情况下,选择在疾病早期、急性期、症状典型、用药前的时间进行标本采集。若患者已采用抗菌药物进行治疗,则选择在患者停药3 d后进行标本采集[13]。对于需要实施血培养的患者则应在其使用抗生素之前或发热期采集标本。此外也要规范采集方法,在进行标本采集之前应将有关注意事项告知患者,严格遵循无菌操作规程对标本与所需的标本量进行采集。盛装时应采用无菌容器。采样方式因待测微生物的类型不同而不同[14]。对于需要进行细菌培养的患者应及时送检采集到的标本,避免因病原菌死亡,正常细菌的污染菌大量繁殖而影响检验结果的真实性。
④增强与临床的交流:实践证实,增强与临床的沟通交流能够降低微生物标本检验不合格率,有效控制分析前的误差。在对标本进行评估时,若发现不合格或者疑问标本应及时告知临床,并与其沟通,对标本不合格的原因进行分析,并开展二次采集,防止由于反馈滞后而影响患者疾病的诊断与治疗[15]。针对污染率偏高的样本,实验室人员要与临床科室的相关人员进行沟通,分析污染的原因同时运用科学有效的措施进行解决。
本研究结果显示,2013年3月~2014年4月微生物标本检验结果的准确率为26.49%,2014年5月~2015年5月微生物标本检验准确率为30.35%,说明实施工作计划后,微生物标本的检验准确率明显提高(P
[参考文献]
[1]雷宏,邹前健.探究不同临床微生物标本检验的阳性率对比结果[J].当代医学,2016,22(23):29-30.
[2]苏真娟.临床微生物检验和细菌耐药性的监测探讨[J].中国现代药物应用,2016,10(5):273-274.
[3]张静蕾,常涓,张贺.微生物检验标本不合格原因分析及质量控制对策研究[J].临床医药文献杂志,2016,3(14):2757-2758.
[4]梅鲜艳.微生物标本检验质量控制的对策分析[J].中国地方病防治杂志,2014,29(1):116.
[5]萧凤仪.不同微生物标本检验的阳性率结果观察[J].临床合理用药,2014,7(8):27-28.
[6]董德平.微生物检验在临床应用中的质量控制探讨[J].中国当代医药,2014,9(26):166-167,170.
[7]李滨.浅析微生物检验标本不合格原因及质量控制对策[J].中国卫生标准管理,2015,6(18):166-167.
[8]董维维,朱仙芝,邱建达.微生物检验标本不合格原因分析及对策[J].现代实用医学,2015,27(6):812-813.
[9]韦媛.对提高微生物标本检验结果准确率的有效措施分析[J].当代医药论丛,2015,13(12):65-66.
[10]吴玉婷.不同时段临床标本微生物检验的阳性率结果[J].中国疗养医学,2016,25(7):737-739.
[11]唐晓红.不同临床标本微生物检验的阳性率结果对比研究[J].中国现代药物应用,2016,10(13):59-60.
[12]黎从飞,周照华,杨永先.微生物检验标本不合格原因分析及质量控制对策[J].医疗装备,2016,29(16):162.
[13]长虹.提高微生物标本检验结果准确率的有效措施研究[J].医药卫生(文摘版),2016,8(1):106.
关键词 微生物学实验 教学改革 交叉教学 考核体系
中图分类号:G424 文献标识码:A DOI:10.16400/ki.kjdkz.2015.06.051
Exploration and Practice in the Teaching Reform
of Microbiology Experiment
HU Yuanliang, FENG Yanli, TU Juming, HONG Wen, WANG Weidong
(College of Life Science, Hubei Normal University, Huangshi, Hubei 435002)
Abstract This paper focused on the practice in the teaching reform of microbiology experiment of biological experiment demonstration center, including laboratory access system, curriculum content, small-class teaching, interactive teaching mode, involvement of students in preparation experiments, diversified evaluation system, etc. These practice showed that the reform measures improved the students' scientific literacy, optimized the educational resources configuration, promoted self-learning ability of students, and resulted in the improvement of teaching quality.
Key words microbiology experiment; teaching reform; interactive teaching mode; evaluation system
生命科学是一门实践性很强的学科,实验教学在巩固学生理论知识,培养学习兴趣方面起着重要作用。教育部历来重视实践教学工作,多次颁发文件,要求高等院校加强实践教学改革,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及创新精神。①2005年,教育部启动了国家级实验教学示范中心立项建设工作,以推动高校加快实验室建设和实验教学改革。2009年,湖北师范学院生物学实验教学中心被批准为国家级实验教学示范中心建设单位。②
微生物学是生命科学领域的关键基础学科之一。微生物学实验作为实践课程,将为学生的专业知识学习、科研能力培养奠定基础和提供方法。③作为基础课程,微生物学实验涉及专业多,范围广,以湖北师范学院为例,共有生物科学、生物技术、食品科学与工程将其列为一门2学分课程,单独开设。此外,环境工程等专业,也开设有微生物学实验。为深化实验教学改革,提高教学质量,我们对微生物学实验室管理、实验内容设置、教学模式以及考核方式等方面进行了探索与实践。
1 开展课前培训,实验室实行准入制度
在传统实验教学中,任课教师都是在教学进程中强调实验素养和操作要求。但是,笔者发现,尽管教师再三强调,仍有许多学生置之不顾。比如,仍然将琼脂等杂物丢入水池,随意取走他人的实验用品且不归原位,将试剂纯或消毒酒精灌入酒精灯,仪器用毕不填写记录等。一旦被教师询问,学生往往找借口。
针对上述情况,在正式开课之前,我们对所有拟进入实验室上课的学生进行现场培训,讲解实验室的布局、结构,仪器用途以及实验室要求等。培训时间1学时。培训结束后,发放试卷对培训内容进行考核。首次上课时,由学生易卷修改,教师进行监督抽查。未达满分者,取消该学生本学期的上课资格。以此,强调实验基本素养的重要性,加深学生对实验室基本操作要求的理解。
实践证明,实行准入制度之后,学生的不良操作习惯大为改善。实验结束,仪器用品归位井然有序,水池被琼脂堵塞的现象再未发生。
2 优化教学内容,基础性实验与综合性实验相结合
经典微生物学实验教学内容以基本操作为主,如:培养基的配制与灭菌、油镜的使用、简单染色及革兰氏染色法、微生物大小测定、微生物计数,微生物形态特征观察,土壤中微生物的分离与计数等。④
在实际教学过程中,我们将微生物学实验调整为2大模块:基础性实验和综合性实验。其中,基础性实验5个,每个实验3个学时,共15学时,分别为培养基的配制与灭菌、革兰氏染色法、微生物大小及数量测定、微生物形态特征观察(菌落形态和微观形态)以及发酵罐的使用。综合性实验2个,大肠菌群数量的测定(6学时),苯酚降解菌的分离/乳酸菌的分离(时),后者由任课教师根据专业及学生意愿等,二选一。在综合性实验教学中,由教师讲解接种,梯度稀释,涂平板,划线分离,菌种保藏等基本操作技术,并让学生学以致用,完成实验的设计及操作。
此外,中心还开设了专门的生物学综合实验课程(国家级精品资源共享课),其中有2-3个实验,以微生物实验材料,由学生自主设计实验,于两个星期之内,在微生物学实验室完成。此段时间,实验室不用预约,全天开放。
近年来,随着高校质量工程的实施,在微生物实验教学中,综合性实验和自主性实验成为发展趋势。⑤教学内容的调整与设置,以充分调动学生的自主能动性为导向,改变过去的被动接收和机械操作的局面,将讲授的操作技能,及时应用于实践当中。新的内容设置,增强了学生对实验目的的理解以及对操作技能的把握,操作机会增多,提高了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
3 革新教学模式,探索小班教学及同堂交叉教学
微生物实验课教学与理论课教学区别较大,它既与理论课教学进度有关,又受实验室条件的限制。⑥大量的学生,丰富的教学内容,有限的课时,加之技术方法革新,均存在诸多矛盾。⑦因此,精心安排实验,最大程度利用实验室资源,才有助于教学质量的提高,培养创新性专业人才。⑧为使教学资源得到优化配置,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在小班教学,交叉教学以及预备实验学生参与制等教学模式上,进行了探索与实践。
一般大学班级人数为35人左右。传统上,采取的分组方法为1个班作为1个教学单位。这种分组方式,有一些不足之处,如:人数过多,仪器设备使用过度集中导致资源不足,课堂纪律较混乱,教师精力被分散难以掌控课堂局面等。经调整后,每个班分成2个教学单位,每次同堂实验人数最多不超过24名学生,通常控制在18~20人之间。实行小班教学之后,教师易于掌控课堂,显微镜、超净工作台等设备利用率提高,教学效果得到显著改善。
传统教学中,1个教学班同堂上的是同1个实验。如:配制培养基,所有的学生都在配制培养基。这样导致所有人都在使用同一种药品,都要使用同一个摇床。任课教师只有调整策略,多名学生使用同1个摇瓶等,减少了同学们的动手机会。基于此,实验室探索了同堂交叉教学模式。所谓同堂交叉,即多个不同的实验同时开展,学生分成若干组,每组对应1个实验。如4个基础性实验,学生被分成4组,每次上1个实验,下次上课再轮转,如此反复,直至每个同学完成。2个综合性实验,学生被分成2组,完成1个实验之后,彼此再交换。这种教学模式,可以将资源配置最大化,最大限度地提高实验效率以及同学们的动手机会,基本上可以做到1人1组。更为重要的是,由于同堂交叉,不同的学生实验顺序不一,促进了彼此之间的交流,在课堂上甚至是课前,彼此间可以交流实验心得,互相指导。
此外,传统实验教学中,实验准备工作由教师主导完成。这种方式导致学生不知道一些摆在实验台上的材料是如何得来的,对其用途也一无所知,没有充分调动学生的主观能动性。⑨调整之后,实验准备过程中,如一些药品试剂的配制,无菌水的制备,器具的包扎,倒平板等,均由学生亲自参与。若准备不足,其后果自己承担,考虑不周犯了错误,印象是最深刻的。以此,培养同学们安排实验的能力,调动学习积极性。
4 建立有效的多元化课程考核体系
实验考核是提高实验教学效果的一种有效手段,是教学过程中不可缺少的一个环节。⑩改革前,实验课作为理论课的一部分,成绩以评时表现和实验报告为主,不受重视。单独设课后,单独评价并组织考试,建立了多元化的考核体系,其总评成绩由如下几部分构成,平时成绩30%,笔试成绩40%,操作考核30%。
平时成绩30%,即30分,包含2个部分,平时考核和实验报告,各占15分。开课前,实验室白板上张贴考核表,注有同学们的座位号、学号及考勤等信息。平时考核,包括学生的出勤、迟到早退、上课纪律、预习报告、实验记录、操作以及实验后清理个人实验台的清理情况等。违反规定,1次扣1分,对于同一个问题多次违反,扣分依次加倍,直至15分扣完为止。虽然实验课程注重动手能力,但是实验报告完成情况也是重要的考核内容。课前培训,教师系统讲解实验报告撰写方法,要求实验原理及步骤不可整段抄袭,要善于总结归纳,言简意赅,核心内容为实验记录、分析和讨论。
笔试成绩,与微生物学理论课相同,采取百分制,分别有判断改错、选择、填空、简答、综合设计题等。为了区别于理论课考试,重点考核实验步骤的细节,操作目的及意义,如细菌涂片,涂片要注意什么,如何检测大肠菌群产酸、产气,伊红美蓝平板典型大肠菌群特征,梯度稀释。
操作考核,重点考查学生对技术要领的把握以及操作的规范性。内容以一些小实验操作为主,如显微镜观察细菌装片,梯度稀释涂平板培养,无菌操作等。每次3名学生入场,由任课教师指定一项内容进行考试,现场评分。
5 总结与展望
上述改革措施历经多年实践,取得了良好效果。实验室准入制度,促进了学生良好实验素养的形成。小班教学和同堂交叉教学,使实验室资源得到最大化配置,促进了学生之间的交流,显著提高了教学效果。预备实验参与制和综合性实验的开设,发挥了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多元化考核体系,对学生实施监督,促进学生主动学习。学生普遍反映,微生物学实验室管理规范,课堂秩序井然,实验效率高,自身能力得到了系统训练,为良好实验素养的形成打下了坚实基础。
在实践过程中,也面临一些问题。如:(1)同堂交叉教学,对任课教师是一个挑战,基础实验需要4个学时才能完成1次实验,且前期需要做大量的准备工作,才能保证良好的实施。(2)实验报告雷同率较高,学生反映学习任务重,没有太多时间思考如何写一份精彩的实验报告,这可能是生命科学专业学生面临的一个较普遍的问题;(3)实验教学内容有待进一步优化,一方面将基础性实验和综合性实验更好地融合在一起,另一方面,随微生物学的发展,需要增加一些新的内容及方法。
总之,我中心微生物学实验教学体系仍处于探索与完善之中,不断发现问题与解决问题,这样良性循环并动态发展,才能更好地适应新时期人才培养的要求。
基金项目:湖北省教育厅教学研究项目(SJ201202)
(下转第108页)(上接第106页)
注释
① 孟建宇,李蘅,陶羽.微生物学实验教学的改革.中国免疫学杂志,2014.30(4):541-542.
② 邱昌恩,邹烨.生物学实验教学示范中心实验课程体系与教学模式的研究与实践.湖北师范学院学报(自然科学版),2012.32(4):101-105.
③ 姜明,弥春霞,马怀良,陈欢,王}.高等院校不同专业微生物实验教学改革初探.安徽农业科学,2011.39(15):9433-9434.
④ 赵银娟.微生物学实验课程的教学改革体会.实验室研究与探索,2013.32(3):140-142.
⑤ 张秀红,胡青平,张丽红,李琪.微生物学相关课程实验教学的设置与实践.实验科学与技术,2009.7(4):113-115.
⑥ 张玲,贺新生.建立科学的微生物学实验课程体系.实验室研究与探索,2004.23(10):62-63.
⑦ 高冬梅,李莉,田琳.依托重点实验室开设环境微生物综合实验.实验室研究与探索,2009.28(9):136-137.
关键词:拉斯卡教学法;本科微生物教学;学习刺激
微生物学是现代高等学校开展的重要必修基础学科,它不仅与生命科学的重大理论基础和现代生物技术的形成发展有重要关系,还是应用性很强的学科,广泛参与到环境保护、食品安全、医疗卫生等各领域的发展中。该学科的开展有利于大学生掌握基本的理论知识,更为其进行实践操作奠定了技术支持。
拉斯卡教学法是由美国学者约翰・A.拉斯卡提出的以刺激学习的类型为标准分类的教学方法,依据在实现预期学习结果中的作用,将学习刺激分为呈现、实践、发现和强化四类,通过逐级对学生进行刺激来增加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和兴趣。目前,该教学法在中小学教育教学中的广泛开展,为其在高校微生物教学中的应用提供了理论与实践基础。为了改善大学生目前存在的种种学习问题,提高教学质量,教师将拉斯卡教学法应用于高校微生物学教学是合适的,也是必要的。
一、呈现方法
呈现方法以语言传递信息为主,包括教授法、谈话法、讨论法、读书指导法等,是最传统、最基础的教育教学法,是每位教师都应该掌握的最简单、最基本的教学技能。教师在微生物学教学过程中应该对呈现方法进行灵活的运用,语言要清晰、准确、简练、条理清楚、通俗易懂、生动形象、富有感染力,音量、语速要适中,语调要抑扬顿挫,适应学生的心理节奏。例如,教师在微生物教学中,可以通过幽默的语言将枯燥的理论内容转化成通俗易懂的例子,这样不仅强调了内容的科学性和思想性,培养了学生的科学思维,又让学生更容易集中注意力去学习相关的理论知识并加以掌握和运用。
二、实践方法
实践方法即教师通过设定学习目的和组织实践活动来对学生进行积极的刺激,而学生通过完成学习任务和实践活动逐步达到预期目的的一种教学方法,它以实际训练为主,包括练习法、实验法和实习作业法等。在高校微生物教学过程中,教师根据所学的微生物学理论知识,设计相应的微生物学实验,学生在微生物学实验的操作过程中学习和理解所学的理论知识,将理论和实践相结合。在进行完微生物学实验后,教师根据学生所选专业的不同,开展相关的微生物专业实习活动,安排学生进入微生物发酵车间进行实际操作,对所掌握的理论知识和操作技能进行练习和实践,训练学生分析问题的能力,培训学生的专业操作技术,锻炼学生解决实际问题和团队协作的能力。
三、发现方法
发现方法主要以引导探究为主,包括发现法、探究法等,是教师组织和参与学生的探索性活动。在该教学方法中,教师通常会给学生留思考题,或对遇到一些生产问题让学生利用各种学习资源通过自主学习寻找答案,并提出解决问题的措施,最后提出讨论评价。因此,发现方法不同于以往的教学阶段,它不会限制学生的思路,而是充分拓展学生的视野,培养学生的学习习惯和自主学习能力,锻炼学生的综合素质,最终取得超越常规学习预期的进步和成果。
四、强化方法
强化方法是指教师在学生表现出对学习结果的特定行为后,给予系统的奖励或强化的教学方法。在高校微生物学教学过程中,一些学生在课堂交流互动中表现积极,课下有问题及时与老师进行沟通,在完成相应的微生物学教学任务时也非常认真,针对这部分学生,教师要对其进行肯定,鼓励他们持之以恒地学习。而一些学生上课不认真听讲,不能够消化吸收教师所讲授的知识,在课后实践中出现这样或那样的问题,甚至不能够完成基本的教学实践时,针对这些学生,教师更要花费大量的时间与他们进行交流和沟通,当他们取得进步的时候,给予充分的鼓励和信任,最终让全体学生共同进步。
根据接受信息的感官不同,现代信息技术可以分为视觉媒体、听觉媒体、视听媒体和交互媒体等。现代信息技术在高校微生物教学中的应用有利于学生更加方便和轻松地获取知识,有利于对学生的实践活动进行指导。而现代信息技术的再现功能、集成功能、交互功能、虚拟功能等作用更是保证了高校生微生物教学的顺利开展。如果我们给学生讲授一个概念、一个实验的操作方法时,利用了图片、动画、视频等现代信息技术,课堂的氛围将会更加轻松,学生的学习兴趣也将会得到提高。
将拉斯卡教学法应用于高校生微生物教学中有重要的意义,有利于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锻炼学生的实践能力,并鼓励学生建立学习的信心。根据实际情况,教师推测不同教学方法可能产生的效果,从而运用一种方法转向运用另一种方法,将多种教学方法结合起来应用于高校生微生物教学实践活动中去。
参考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