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务员期刊网 精选范文 孝道文化内涵范文

孝道文化内涵精选(九篇)

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孝道文化内涵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孝道文化内涵

第1篇:孝道文化内涵范文

关键词:孝道; 大学生; 思想道德素质

中图分类号: G642 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2-9749(2012)01-0112-02

孝道作为支配中国古代社会最基本的道德伦理规范和做人的基本准则,长期以来已经渗透于人们的思想之中,成为传统伦理道德的核心部分,体现了中国传统伦理始于家庭扩展至社会,始于私德扩展至公德的特点。

一、中华孝道文化的核心内涵

“孝”的思想内容极为丰富,按照陈德述教授的观点,中华孝道文化的内涵有八点:保全身体,珍惜生命;赡养父母,满足其物质需求;尊敬父母,满足父母的精神需求;关心父母的身体健康,有病及时治疗;承志立身,成家立业;诤谏劝止,从义不从父;文明安葬,不忘父母,追思祖德;尽职尽忠,清正廉洁,为国立功。这就是中华孝道文化的内涵或核心内容。只有明白了孝道文化的内涵和核心价值,才能更好地继承、弘扬、发展和创新,运用到大学生思想政治工作中才能更好地开展工作,培养有用人才。儒家所倡导的“孝”是建立在以人为本、“仁爱”和追求社会和谐的思想基础之上的,其基本意思是“善事父母”,其基本内涵是对父母“敬爱”和“赡养”,其本质是“敬”以及自身的成家立业,“爱”、“成才”。这种“敬”、“爱”和“成才”中所包含着的人的价值、珍视生命、人与人之间的“敬爱”与和谐以及自身的成家立业,这就是孝道的核心价值,它是不会受时间和空间局限的,不论是过去、现在还是未来,不论是世界上任何民族、任何国家都是需要的。

但是传统的孝道经历了极其漫长的历史发展,其中经由统治阶级的多次诠释修改,将孝亲与忠君联系起来,成为封建统治阶级维护宗法等级制度的道德武器,严重歪曲了孝道的自然本意。对于传统孝道文化,应 “取其精华,去其糟粕”,继承其积极的思想和理念,摒弃其消极、落后、愚昧的做法,真正实现“古为今用”,并不断推陈出新,与时俱进,赋予传统孝道丰富的内容和特定的外延,进一步内化为大学生永恒的精神追求,为强化我国的文化软实力奠定坚实的基础。[1]

二、孝道文化对当代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现实意义

当今中国,正处于社会转型时期,东西方文化在信息化社会中相互碰撞与整合。利益关系和价值取向日益呈现多元化趋势,社会伦理道德失范现象相当严重。作为中国传统文化的核心内容之一,孝道文化所蕴涵的处世哲学、道德修养、人格塑造的理念对当代大学生的人生观和价值观产生了不可低估的影响。弘扬孝道文化对于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有着重要的现实意义。

1.践行孝道文化,有利于提升大学生的思想道德素质

《孝经·开宗明义》:“夫孝,德之本也,教之所由生也”。孝为入德之门,德为成事之本。一个人要有所作为必须具备良好的道德修养,而良好的道德修养是由孝道教育来培养的。在改革开放、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条件下,孝道文化中蕴涵的“尊敬父母”、“珍惜生命”、“忠孝仁爱”、“清正廉洁,为国立功”等思想至今闪耀着智慧的火花,给我们很大的启迪。在提升大学生品行修养、完善人格时,要继承、弘扬和吸收传统孝道中的有益因素,把孝道中的忠孝仁爱、谦和礼让、清正廉洁、诚信守义、成家立业与培养大学生自尊、自信、自立、自律等良好品质结合起来并逐渐内化为他们自觉的行动,最终使大学生形成健康的人生观、价值观和积极的人生态度。

2.实践孝道文化,有利于改善大学生人际关系

孝是形成和谐人际关系的精神力量。在传统孝道思想中,孟子有“申之以孝悌之义”的论述,主张人们应修其孝悌忠信,“入事父兄,出事之上”。《弟子规》中第二篇也有“兄道友、弟道恭,兄弟睦,孝在中”的论述。这些思想对于大学生认识与处理人际关系十分重要。现今大学生多为独生子女,思考问题多以自我为中心,人际关系中较缺乏宽容与谅解,尊重与互爱。而按照孝道的精义,应该由孝及悌,将对父母之爱敬,对兄长之尊推及于人,“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从而处理好各种人际关系。

3.实践孝道文化,有利于大学生孝亲敬长

我们应敬长返本、亲亲感恩,而感恩报恩,即为孝道。我们应尊重父母的感情和为养育自己所付出的艰辛劳动,从而内化为奋发努力、立志成才的动力,以进取向上的人生姿态与良好成绩来回报父母。孝亲,既是我们的法律义务,更是我们的道德责任,不仅要有物质供养,更要有精神关爱和心灵抚慰。孝亲是孝敬与赡养父母,敬长是孝敬老师和长辈。在大学阶段,家长和老师是学生最直接的孝敬、尊重的对象。老师给予了学生知识和文化,参与了学生的精神发展,因此对老师的培养教诲,理应给予足够的尊重。

4.实践孝道文化,有利于构建和谐校园

墨子说过:“父子不相爱则不慈孝,兄弟不相爱则不和调”,“人与人不相爱必相贼”,“天下之人皆不相爱,强必执弱,富必侮贫,贵必傲贱,诈必欺愚,凡天下祸篡怨恨所以起者,以不相爱也”。孝为仁爱之根本,是拉近人与人之间关系的情感基础,而这正是和谐的核心价值。孝道教育就是要引导大学生像爱自己的父母那样,尊敬老师、帮助同学、感恩他人、回报社会。只有这样才能祛除人性的自私、冷漠,培养与人为善、与人为乐、乐于助人的品德,不断提升思想道德境界,逐步营造出团结友善、和谐安定的学习和生活环境。

三、践行孝道文化,提升大学生思想道德素质的途径

弘扬孝道文化,不能只停留在研究层面,更重要的是在实践层面。要在大学生中宣传孝道、弘扬孝道、践行孝道,使孝道成为学校每一个学生基本道德,使之成为公民道德建设不可缺少的重要内容。

1.学习传统孝道文化,提高理性认识与道德认同

传统的孝道属于中华民族优秀文化传统范畴,在高校德育内容中应占有一席之地。在当今以德治国,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大背景下,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要牢牢把握《公民道德建设实施纲要》中关于“社会主义道德建设要以社会公德、职业道德和家庭美德为着力点”的论断,在大学生中大力实施孝道教育,在开展大学生德育工作中加入孝道元素,使之参与育人过程。

2.将孝道文化融入德育教育,丰富教育内容

孝道文化是中华民族文化的精髓,具有鲜明的民族特色,体现出伟大的民族精神,是中华民族不断蓬勃发展的前进动力。[2]孝道文化教育是长期的,也是艰巨的。要提升大学生的思想道德素质,我们就必须结合当地大学生的特点制定切实可行的相关策略,根据学科特点实施整体规划,落实科学评价机制,将孝道文化教育贯穿学校德育的全过程,使大学生在不断学习中提高社会责任感,将孝道文化教育所养成的道德习惯迁移到一个人的学习、生活工作等方面,形成社会自觉遵守的道德规范和行为准则。

3.创新孝道实践载体,增强育人效果

将孝道文化融入道德教育工作之中,提高育人效果,笔者认为关键在于道德实践环节。各高校需要根据自己的实际情况,坚持与时俱进,不断创新思想政治教育方式方法和实践载体。以孝道教育活动月为载体,在大学生中开展“孝敬父母”评选活动。还可以通过“一封家书”、“生日念亲恩”、“我的人生账单”等有意义的活动,让每个大学生体会到父母的含辛茹苦与养育之恩,并引导学生从点滴做起,回报亲恩。开展关爱空巢老人活动,引导大学生践行孝道。开展关爱空巢老人活动就是把孝的情感教育与实践教育相结合,促进学生起教于微细,尝试于躬行,做到知行统一。这也是我们对广大学生内心那份深藏的“孝道”的唤醒与外化,是一种知恩、感恩、报恩和施恩的人文教育,是一种以情动情的情感教育,是一种以德报德的道德教育,也是一种以人性唤起人性的生命教育,具有思想政治理论课堂以及日常思想教育活动无法代替的效果。

参考文献

第2篇:孝道文化内涵范文

关键词:孝文化教育 大学生思想教育 实现途径

中图分类号:G64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4914(2011)12-099-02

孝道文化是中华民族教育的起源,孝道文化在中华民族的文化、教育发展史上具有重要的地位。中华民族是一个非常重视“孝”文化的民族,孝亲又是中华民族自古以来最传统的伦理道德。“孝”是象形字,“老”字头下有子,意为人老了行动不便时,由孩子背着走。“教”字是由“孝道文化”中的“孝”、“文”组合而成的,这不难看出,中国古代的教育正是建立在儒家的孝道思想基础之上的,是一种充满人性的教育,是以做人为目的的教育,是一种“成人”而非“成才”的教育。孝道教育是以道德教育为中心,以人的道德高尚为成功标准。“孝”文化是中华传统文化中最悠久、最基本、最重要,影响最深远的文化理念,是“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基础,是中华传统文化的精华之一,是我们伟大民族的瑰宝。大学生作为社会主义事业的建设者和接班人之一,是孝文化教育的重要传承者,对其进行孝文化教育有助于人格的培养和中国悠久文化的传承。

一、孝文化的内涵及历史地位

“孝”字在殷商甲骨文和商周青铜器铭文中均有其字形,至今已有4000多年的历史。《诗经》中也有“哀哀父母,生我劬劳”、“哀哀父母,生我劳瘁”的咏叹,许慎《说文解字》解释孝为:“孝,善事父母者。从老省,从子,子承老也”。

孝道思想的基本意义主要有三种:一是对父母生时的奉养,二是对父母死后的丧葬和祭祀,三是娶妻生子延续香火。《孝经》引用了孔子的话:“孝子之事亲也,居则致其敬,养则致其乐,病则致其忧,丧则致其哀,祭则致其严,五者备矣,然后能事亲。”(《纪孝行章》第十)《大戴礼记・曾子大孝》对此也作了解释:“有三,大孝尊亲;其次不辱;其下能养。”孔子论孝曰:“今之孝者,是谓能养,至于犬马,皆能所养,不敬,何以别乎?”(《为政》)从物质上供养父母,从心理上尊敬父母,是孝亲的基本要求。

孝是古代中国封建宗法等级制度的伦理精神基础,是中国古代立法的主要对象和内容;孝是中国传统教育、社会教化的起点和根本内容。中国古代社会的现实和特点使孝道的思想从事亲,尊敬长辈,厚待亲友进一步深化为对君主的忠诚、对国家的忠心,对社会的责任,“小孝事亲,大孝事国”成为孝文化的深层内涵。

孝道教育是以道德教育为中心,以人的道德高尚为成功标准。这种教育理念被贯彻在中国古代的教育之中。西周时期,天子一般要定期视察学校,亲行养老之礼,在太学设宴款待三老,以孝敬父母尊重老人的实际行动对太学生进行孝道教育,要求学生行孝立德、效命国家。春秋时期,孔子融六经之精华集著而成《孝经》,成为后世孝道文化之哲学化、之政治化、之理性化的理论基础。在这本被奉为经世宝典的《孝经》中,身为师长的孔子对学生曾参讲道:“夫孝,德之本也,教之所由生也。”这句话高度概括了“孝”在中国传统教育中的核心地位,体现出“孝”是中国传统教育、社会教化得以产生的根源、起点和基本内容。

二、孝文化教育是大学生道德教育的切入点

传统孝文化历经风雨,生命力依然旺盛,历经坎坷,目标依然执着,在构建和谐社会的今天,依然为高校德育,贡献自己的力量。以孝文化教育作为大学生道德修养的切入点,是对大学生道德修养现状客观分析得出的结论。大学生的道德修养作为大学生思想政治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长期以来受到了国家、社会、学校的广泛关注。

我国政府自1979年实行计划生育以来,独生子女政策实施已经30余年,最早的一批独生子女经历了少年期和青年初期,已经近入了社会化阶段。80后的独生子女,他们从小享受着上两代人的百般呵护与娇宠,养尊处优,经不起风雨,甚者存在人伦倒悬之势,似乎父母千方百计满足子女天经地义,而子女该怎样关心、孝敬父母则几乎不在考虑之列。著名教授钱文忠说过:“孝”是对父母的尊敬、感恩、回报、基于血缘的爱,这是最真实的东西。中国的家庭结构、社会形态已经完全改变了,中国出现了人文史上从来没有出现过的独生子女家庭,在这样的情况下推进孝文化建设就更有非常重要的意义。

以孝道教育为切入点,强化大学生的道德修养不仅是必要的,而且是可能的。主要体现在如下三个方面:

首先,培养目标的一致性。高校强化大学生的道德修养的终极目标在于通过对大学生进行各个领域内的道德教育,加强大学生的品格修养,培养大学生高尚的道德品质,成为爱祖国、爱人民、爱劳动、爱科学、爱社会主义的合格的社会主义事业的接班人。孔子孝道文化的宗旨是培养学生,中心思想是把学生培养成品德高尚、人格完美、思想进步之人而且提倡忠于国家,推崇敬业报国,追求“小孝及家,大孝惠国”。

其次,价值取向的相通性。孝道文化讲究“齐家、治国、平天下”,大学生人生价值的最高标准,是其对社会和他人的生存和发展贡献的大小。孔子教育学生的目的在于培养其高尚道德和完美人格,强调道德修养发轫于孝道,体现在孝道,孝为德之门,德为孝之显。

再次,教育内容的相融性。对大学生进行传统美德教育是大学生强化道德修养的重要内容,孝道无疑是传统美德的核心和精华。孝道提倡敬父母,大学生道德修养要求学生尊老爱幼,尊敬师长;孝道推崇“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大学生道德修养提倡助人为乐,推己及人,构建和谐人际关系;孝道要求“家事国事天下事事事关心”,大学生道德修养秉承爱国为道德的最高境界,强调爱国为文明人的第一美德;孝道主张“一屋不扫,何以扫天下”,大学生道德修养强调循序渐进,知行统一,行胜于言。

三、将孝文化教育与大学生道德教育有机结合

大学生的道德修养贯彻孝道内容,应将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外部环境和大学生的实际思想状况有机结合起来,创造性地做好如下几个方面的工作:

1.强化孝道意识。大学生应从内心深处真正认识到孝道养成对于培养其高尚道德品质的基础性作用,认识孝道行为对构建和谐师生关系和提升大学生的文明素质的支柱作用,使他们产生对孝道教育的积极的心理体验,唤回其朴素的天性之爱,并进一步探讨孝道的精深内涵和精神实质,逐渐愿意接受孝道教育,并以孝道作为加强个人道德修养的手段和目标。态度决定一切,没有好的态度,一切为无源之水,无本之木。

2.培养孝道情感。孝道作为大学生加强道德修养的起点和基础,大学生不仅要“知之”,而且还要“好之”、“乐之”,要培养大学生对孝道的强烈的情感,无论何时,无论何地,无论顺境,无论逆境均应对孝道“不离不弃”,达到“自律”、“无律”的孝道最高境界。笔者曾在孝道教育的宣讲课上做“你最舍不得的人”的教学活动,学生在脑子里想像自己最舍不得的人,然后将这些人在自己的意识里抹去,通过这样相对“严酷”的体验,培养他们的孝道情感。

3.践行孝道行为。高等院校推行孝道教育的终极目标是大学生在了解孝道理论、孝道作用的基础上,能够实践自己的孝道行为,如果光有孝心而没有孝行,便不能说遵守了孝道,孝道贵在实践。大学生因为没有参加工作,没有自己稳定的经济来源,大学生遵守孝道主要从敬父母做起,要知恩图报,知父母的生育之恩、养育之恩、惦记之恩、期望之恩,以爱惜身体、珍爱生命报答父母恩情,并在此基础上提升孝道层次,把尽孝同大学生的学业及事业紧密结合起来,在完成自己的学业中尽孝,在为他人、为社会的服务中尽孝,在实现自己的人生价值中尽孝,同时认真看书学习,苦练基本功,不断完善和提高自己,为将来能尽更大的孝道积累力量,打下良好的基础。

学校的主要任务就是育人。如何有针对性地开发教育资源、改革教育方法,对学校来说是责无旁贷的。所以,孝文化的建设,对学生进行孝文化的熏陶,应该是学校道德教育中应该研究和探索的内容。高校应通过开展各种活动,帮助大学生做到在整个社会的孝道水平上升的时候起模范带头作用,在整个社会的孝道水平下降的时候起中流砥柱作用,做真正有孝道的人,做道德品格高尚的人。

参考文献:

1.孝经・开宗明义第一章〔C〕.中国伦理学名著导读.

2.潘剑锋.论孝悌道德与加强大学生思想道德建设[J].中国高教研究,2005(9)

3.张莉蓉.论孝道文化在大学生道德教育中的作用[J].河南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5(1)

第3篇:孝道文化内涵范文

关键词:孝文化;新农村建设;调查研究

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是在社会主义制度下,按照新时代的要求,对农村进行经济、政治、文化和社会等方面的建设。其中精神文明建设是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继承中华传统文化精华,创新、弘扬孝文化是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客观要求。孝文化是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中国传统文化中内涵最深、包容最广、绵延最长、最有渗透融通力的文化系统。以孝文化作用于新农村建设,一方面能有效地提高新农村居民的素质,有利弘扬优秀传统文化,增强文化自信。另一方面通过中国传统孝文化的传承,可以帮助构建和谐家庭,能有效促进社会的稳定。

一、研究综述

孝文化的冷遇与中国社会的高速老龄化激烈碰撞,中国社会养老问题的严重性和紧迫性凸显,引起了社会的反思。如何对孝文化进行重新建构并为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服务成为一个重要的社会课题。在进行孝文化内涵研究的基础上,针对现实社会的发展需求,学者们对于孝文化的构建也提出了自己的见解。丁成际《论传统孝道的当代建构》中认为新孝道要注意处理好四个原则性关系;陈建华在《传统养老困境下的新型养老文化建设》指出道德与法律并重、物质与精神兼顾、自助与互助并举是建设新型养老文化的内在要求;潘剑锋的《建设农村新型孝文化》强调要构建农村孝德培养的社会机制,加强个体自律,提高农民自身的思想道德素质,加强农村现代家庭道德建设,建立农村养老管理机制;李忠香的《弘扬新型孝文化构建和谐新农村》则强调在农村新型孝文化的构建上强调提倡“厚养薄葬”,物质赡养与精神赡养并重、摒弃愚孝,同时指出要加大对孝文化的宣传教育力度,建立孝文化的长效机制和奖惩机制。哈尔滨市专顾委社会法制专家组在《倡导新孝道及运作实施的建议》中则强调在新型孝文化的构建上要着重处理好关系,即孝与忠、社会政治化的孝与家庭伦理化的孝、孝心与爱心、孝精神与孝样式、家庭孝与社会孝、孝慈互动与代际和谐、尽孝与尽量、一般孝与特殊孝。关于“孝文化”和“新农村建设”二者关系的期刊论文还有:张晓琼和牛磊在《论我国传统孝文化在新农村建设中的作用》一文中,发现在历史上曾发挥举足轻重作用的我国传统孝文化在现今新农村建设中仍具有值得挖掘与发挥的积极作用和功效(2009.12);赵艳粉在《关于社会主义新农村孝文化建设的几点思考》指出,在当今农村“孝文化危机”的情况下,应当积极构建社会主义新农村孝文化,使其成为社会主义精神文明的重要组成部分(2011.1);姜雪和何顺畅在《新农村建设中的孝文化建设研究》中指出必须加强农村孝文化源流、优质资源、新农村建设中弘扬孝文化的必要性以及践行孝文化的策略、举措与基本形式等方面的研究(2012.6)。关于“孝文化”和“新农村建设”二者关系的研究硕士论文有:山东农业大学杨力新《孝文化对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影响研究——以鱼台县为例》(2009.6);华中师范大学胡德新《论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与弘扬孝文化的关系》(2012.6);河南理工大学赵艳粉《社会主义新农村孝文化建设研究》(2012.6);大连交通大学邹方枚《新农村建设中的孝文化作用研究》(2013.6)。这几篇硕士论文对于孝文化和新农村建设的研究涉及的专业领域较广,涉及基本原理、科学发展观理论与实践、农业推广等学科领域及专业,分别从不同专业角度提出了对二者关系的看法。通过近几年关于孝文化和新农村建设的文章发现,我国的学者对于二者之间的关系已经有了比较深入的研究,尤其是孝文化的内涵、孝文化在新农村建设中的作用等。但是,研究角度偏重理论,实践性不强。首先研究角度偏重对孝文化传承与新农村建设的意义研究,或是分析孝文化对新农村建设的重要作用。其次当前国内外同类研究内涵与认识的方面居多,没有从实际出发,没有真正结合当地的新农村建设情况。这类课题往往结束在理论成立即可,提出孝文化传承与新农村建设策略的颇为少见。

二、调查对象与调查量表

在寿光市纪台镇李家村随机发放问卷100份,回收100份,其中有效问卷92份,其中男性40人,女性52人,平均年龄38.2岁。《孝道认知量表(FC)》,分为尊亲恳亲、抑己顺亲、奉养祭念、护亲荣亲四个因素。共有52个项目,采用并不应该(0分)、有点应该(1分)、相当应该(2分)、非常应该(3分)四级评分标准,得分越高,孝道认知越好。《孝道行为量表(FB)》[2],分为尊亲恳亲、抑己顺亲、奉养祭念、护亲荣亲四个因素。共有52个项目,采用并未做到(0分)、有点做到(1分)、相当做到(2分)、非常做到(3分)、情况不合(9分)四级评分标准,其中有情况不合被试需剔除,剔除的标准为回答“情况不合”的次数多于15次,除此以外,得分越高,孝道认知越好。

三、调查结果

(一)子辈对孝的认知各成分的平均数(M)与标准差(SD)

将被试根据性别分为两组,发现在孝道认知层次的四个维度上,男性子辈的平均分皆高于女性子辈的平均分。同一性别在不同维度上,平均分亦差别较大,其中抑己顺亲维度得分较低。奉养祭念维度得分较高,接近全选非常应该(30分)。

(二)子辈对孝的行为各成分的平均数(M)与标准差(SD)

将被试根据性别分为两组,发现在孝道行为层次的四个维度上,男性子辈的平均分皆高于女性子辈的平均分。同一性别在不同维度上,平均分差别较大。另外子辈对孝道的行为平均分要远低于对孝道认知的平均分。

四、调查结果分析

根据表一,子辈对孝道的认知与常模相比,女性子辈在尊亲恳亲、奉养祭念维度均高于常模,在抑亲顺亲维度低于常模,护亲荣亲维度接近常模;男性子辈在四个维度均高于常模。这一结果表明,我们在新农村建设中传统的孝道文化仍然深深扎根于我们现在的精神文明建设中,至于女性子辈的抑亲顺亲维度低于常模主要是因为农村女性出嫁后不再和父母一起居住的原因导致。根据表二,子辈对孝道的行为与常模相比,女性子辈在抑亲顺亲和护亲荣亲维度低于常模,奉养祭念维度高于常模,尊亲恳亲维度接近;男性子辈在尊亲恳亲、奉养祭念维度高于常模,抑亲顺亲维度接近,护亲荣亲维度接近常模。这一结果表明,“奉养祭念”在农村无论是从认知还是实践的角度都是“厚死”的重要一部分,农村的大环境中仍然对于祭祀过世父母看的十分重要,另外,护亲荣亲维度男性和女性子辈得分均不高,因没有进一步对其自我效能感进行研究,但可以推测农村种棚的男性和女性对其职业认同和自我效能感较低,认为没有很好地“光宗耀祖”。对于纪台镇李家村来说,最近刚刚经历了一场新农村房屋改造,由原来的砖瓦房改为楼房,经过调查研究发现,楼房在分配的过程中均以家中的儿子数为主,不以宅基地为主。例如,家中有两个儿子,只有一个宅基地的可分配得两套房子,而家中没有儿子,有一个宅基地的(父母去世,女儿嫁人),只有经济补偿,无房屋补偿。通过楼房的改造分配方案,我们也不难看出,村庄的社会生态环境仍然是以父权为主,家中的男性子辈负担老年长辈的住宿问题,而女性子辈不再负担。所以通过数据我们也可以看出在孝道认知的抑己顺亲维度,女性得分仅为9.36分,而男性得分为18.22分。无论是孝道认知还是行为层面,男性子辈的得分均高于女性子辈,这一差异的意义虽不明确,但有主要促成因素分析如下:李家村虽然经历了村庄改造,但村庄里大部分劳动力仍以种棚卫生,属于从父辈种棚,传给男性子辈,男性子辈结婚后仍然种棚这样一种模式,所以男性子辈承担了更多的传宗接代、奉养父母、依顺父母以及和父母住在一起的“任务”。而女性子辈结婚后进入到了“新家族”,更多地和新家族的男性子辈一起承担起赡养公婆的任务。通过对表一和表二两个表比较可以发现,子辈的孝道认知得分普遍高于孝道行为,说明很多方面是子辈认为应该做的,但现实生活中却没有做到的,所以在预测个人的孝行时只靠孝道认知是不够的,在现实生活中,想有效预测孝道行为,还需结合环境因素、子辈性格、父母性格等。另外,还有一个发现就是子辈的护亲荣亲维度得分普遍不高,应该注意提高农村年轻人的自我效能感,在农村种棚或者种地的过程中获得成就感,而不一定像古代“高中状元”才能光耀门楣。

五、结语

由问卷调查结果可以看出,人们在孝道认知方面普遍觉悟比较高,说明传统孝文化在人们生活中能起良好正向的作用;孝道实践方面比孝道认知方面差强人意,这需要倡导新农村孝文化践行主体自律,并构筑新农村孝文化的培养机制,完善新农村孝文化的保障体系等方措施来重建孝道,使其在新农村建设中发挥积极作用。

参考文献

[1]叶光辉,杨国枢.中国人的孝道———心理学的分析[M].重庆:重庆大学出版社,2009(4):359-361.

[2]潘剑锋.建设农村新型孝文化.湖南社会科学[J].2006,6:143-147.

第4篇:孝道文化内涵范文

关键词:高中生;孝道教育;历史课;渗透

市场经济的飞速发展使得人们的物质生活极为丰富,同时学生面临着巨大的升学和就业压力,这就使传统的孝道观念逐渐淡化了。很多青少年开始漠视亲情,将传统的孝道抛在脑后,孝道的缺失现象屡见不鲜。因此,在高中阶段加强学生孝道教育具有重要的意义。在历史教学中渗透孝道教育是提升学生思想修养的有效途径。

一、遵循孝道教育的原则

在高中历史教学中渗透孝道教育需要遵循相关的原则,只有在相关原则的指导下,教学才能够顺利有序地进行。首先,教师在教学中要遵循体现历史特点的原则。我国的传统孝道源远流长,涉及很多的人物或者是内容以及事件都很久远,从时间上说是很久远的,从空间上看是不可接近的,而且这些历史事件具有偶然性和不可复制性;其次,要遵循传统与现代相结合的原则,传统的孝道是适应宗法制的封建制度的,但是随着社会的发展和时代的进步,传统孝道中的很多内容都必须跟随时代的节拍赋予新的适应时展要求的内容,要创造性地继承传统文化的孝道,吸收传统孝道中的精华部分,摒弃其中不合理的部分,满足学生发展的需要和时展的要求;最后,要遵循循序渐进和因材施教的原则,进行孝道教育的对象是高中生,其目的是通过孝道教育在历史教学中的渗透,让学生有孝行、有孝心,因此,在教学活动中要充分发挥学生作为教学主体的作用,遵循学生身心发展的规律,让学生能够自然地接受相关的知识和理念,进而内化为自己的思想意识并指导自己的行为。

二、挖掘教材内容,渗透孝道

在实际教学中,教师要深入挖掘教材内容,渗透德育。教材是学生学习最主要的凭借,也是教师教学的主要依据,在实际的历史教学活动中,教师要借助教材,渗透孝道。首先,教师要认真研究教材,了解整册教材的编写意图、编写理念。同时要了解教材的框架结构以及各单元之间的联系。对于每一课的内容教师要认真深入地挖掘。如,在教学“中国古代的文化”这一单元时,教师不仅要引导学生理解记忆中国古代灿烂的中华文化,更要引导学生深入理解中华文化,引导学生理解儒家的思想,理解儒家以孝悌作为仁的根本的深刻内涵,让学生在思想上深入理解儒家文化;其次,教师让学生自己研究课本,自己做相关的汇报讲解。新课程理念倡导学生自主的、合作的、探究性的学习,在学习过程中更加注重学生学习的过程与方法,而不只是注重学生学习的结果。因此,教师在教学中不只是将知识灌输给学生,更重要的是激发学生自主学习的积极性,让学生通过自己的探究亲身体验学习的过程,在学生自己学习的过程中,教师要给予学生及时有效的指导。可以以提问的方式引导学生进行自主学习,如,在学生学习“中国传统文化”这一单元时,教师可以提出以下问题:儒家思想的核心是什么?这一核心思想对人的成长以及国家与民族的发展具有怎样的意义?这一思想在当今社会具有什么样的重要意义?我们该如何继承并实践这一精髓?通过这一系列的提问,形成问题链。引导学生通过问题的解决,理解孝道的内涵并能够积极付诸行动。

三、改变教学方法,让学生体悟孝道

传统的教学方法往往立足于历史教材,将学生的视野局限在历史教材内,这不仅不利于学生学习历史知识,更不利于在实际教学中渗透孝道。因此,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要改变教学方法,除了利用历史课本上的知识外,还要充分利用课外一些有效的教学资源,如历史遗迹、实物资料以及文献资料等。在教学中教师可以引导学生走出课堂,到相关的历史遗迹现场,亲身感受当时的历史场景,增强学生的体验,让学生能够在实际的体验中将传统的孝道与实际生活相联系。教师在教学中要注意因材施教,不同的学生由于生长的环境、遗传因素以及所处的环境不同,对相同的知识或者是场景会有不同的体会,因此,教师在教学中要在深入研究和了解学生的基础上对学生进行有针对性的教学,让学生切身体悟孝道。

四、合理进行评价,延续孝道

在高中历史教学中合理地渗透孝道,需要对学生进行评价,通过合理有效的评价机制,让学生能够在实际的历史教学中延续孝道。在评价学生的过程中要从学生的思想道德修养和实际生活两个方面进行。可以采用书面评价和观察评价相结合的方式,让学生在合理的评价作用下,延续孝道。就学生的思想道德而言,教师可以出相关的命题作文,让学生从历史的角度进行分析和评价,教师可以从学生实际的习作中看出学生的思想道德水平。同时,教师要在日常教学活动中认真观察学生的行为,看学生的行为与其思想是否相符,进而全面整体地评价学生,促进学生不断的发展和进步。

作为中华传统美德重要组成部分的孝道,其本质不会随着时间的推移逐渐丧失。因此,在高中阶段的教学中要加强对学生的孝道教育,通过在教学中遵循孝道教育的原则、挖掘历史教材内容、改变教学方法、合理进行评价等科学的方法将孝道渗透在高中历史课堂教学中,提升学生的整体素养。

参考文献:

第5篇:孝道文化内涵范文

(一)发扬民族文化,增强民族凝聚力。

孝文化是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有深厚的文化底意蕴,同时为国人的性格打上了深深的烙印。加强当代大学生孝道教育,首要目的就是加深大学生对传统孝文化的了解,并且提升孝道水平。一个民族的形成与发展离不开家庭和宗族关系,而孝道就是维系家庭和宗族关系最基本的伦理精神。孝道是民族凝聚力的源泉,加强对大学生进行孝道教育,从客观上培养他们的爱国主义情怀,如果每个国民都能有爱国心,民族团结、和睦就能更长远,民族凝聚力就会不断加强。

(二)加快大学生道德素质养成,促进其健康成长。

当代大学生的责任意识略有下降,部分大学生的家庭意识和社会责任感模糊。我们在当代重申孝文化,是因为孝道的深层内涵就意味着责任感,孝道对于责任意识的培养有不容忽视的作用。因此加强孝道教育有利于培养大学生的责任意识,有利于提高大学生的自身素质修养,而具有高尚道德情操的人才是真正具有健全人格的人,因此孝道教育对大学生和谐人格的培养发挥着举足轻重的作用。此外,孝观念的增强还有利于培养大学生的爱国情操。孝的更深层次含义是爱国,孝是祖国和谐统一的精神源泉,对促进民族团结有重要意义。对于中国人来说,爱国家与孝顺父母是联系在一起的,人们把对父母和家庭的爱转化为对家乡和故土的爱,进而转化成对祖国的爱。爱国主义正是从孝发展而来的,因此我们要善于从孝行中开始培养大学生的爱国主义情怀。

(三)促进和谐家庭氛围形成,构建和谐社会。

对大学生进行孝道教育,最直接目的就是希望提升大学生的孝道水平,使大学生能够孝顺和尊敬父母,能够理解和体谅父母,从而使家庭成员之间和谐亲密,营造出一个和谐的家庭关系和代际关系氛围。而社会是由数千万个小家庭构成的,如果每个家庭都能够做到爱父母、爱家人,整个社会的和谐人际关系就自然而然形成,社会风气必然会稳定、健康,更加有利于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

二、多元文化背景下当代大学生孝道教育的路径选择

(一)倡导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

随着多元文化背景的发展,西方价值观会无形地渗透进来,西方国家正在对发展中国家进行所谓的西化,他们企图通过有目的、有计划的手段将自己的价值观渗透到我国意识形态中,以使我国主流意识形态日渐淡化。在这种情况下,我们必须坚持我国的主流意识形态,坚持我国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因此大学生孝道教育必须坚持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为方向和旗帜,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渗透到家庭、学校和社会的方方面面。

(二)坚持科学的孝道教育原则。

首先,在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为主导的前提下,要允许多元文化的流入,批判性地借鉴和吸收其他文化中的积极成分,使其发挥应有作用。其次,要继承和发扬中国传统孝文化中的优秀成分,同时要充分考虑当代大学生的思想特点,进行教育方法和理念创新。最后,坚持以人为本,因材施教、因人而异,尊重个体选择。

(三)学习借鉴优秀的孝道教育经验。

世界文化具有多样性,就文化的丰富性和科学性来说,我们与发达国家是无法比拟的,发达国家在孝道教育上具有独特和先进的理念与方法,这值得我们借鉴和学习。如新加坡孝道教育的纲领性和法制化,韩国孝道教育的体系的完整性及措施的积极性,都是值得我们学习的。孝道在国家政策体系中的重要地位是应该引起我们重视的,政府要制定强化孝道教育的措施,并在推动孝道教育在学校、社会、家庭中顺利实施的过程中发挥带头和领导作用,同时重视孝道教育制度化和法治化,用法律的强制力规范人们的行为,使孝的规范能得到保障。

(四)优化大学生孝道教育的环境资源。

孝道教育环境指对孝道教育活动赖以进行的环境及能对孝道教育对象思想形成和发展产生一定影响的一切外部环境。对孝道产生影响的环境很多,包括大的政治经济文化环境,还包括家庭和学校环境。在多元文化背景下,国外多元文化和传统文化都会对孝道环境产生影响,多种文化共同影响我国孝道教育环境,使得孝道教育形势比以前更加多变和复杂。当下,我们充分考虑各种环境因素存在的可能性,整合和优化资源,为孝道教育创造良好的外部环境。

第6篇:孝道文化内涵范文

1.1孝道传承也是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一个方面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中强调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不断完善的今天,将孝文化中的仁爱、礼让、诚实、守信的部分提炼出来作为高校德育教育的切入点,构建孝道和德育教育融合的新内容和实践框架,可以促进大学生个人的发展和进步,推进家庭的和睦,维护社会的和谐稳定,对社会道德建设提供有益的借鉴。所以,弘扬中华民族的传统孝文化,重建与现代文明社会相适应的新孝道文化,对融合代际关系,实现家庭和睦,营造孝亲敬老的良好社会氛围,发挥贤孝文化在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中的作用具有重要的现实社会意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社会理应继承这份道德遗产,发展这份优良传统,丰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伦理精神与道德规范。

1.2是高校的历史使命首先,高校是先进思想、优秀文化传播的重要基地,是为社会发展培育合格人才的重要阵地。高校教师传播孝道,和学生一起参加孝道方面的社会实践,在一定程度上传承和发展孝道文化,可以增强学生的对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的认同感、归属感。其次,通过对孝文化与当代大学生德育实践的研究,还可以丰富我国高校关于德育的研究,为解决现实问题提供理论依据和精神动力。另外,将孝道教育渗透到素质教育之中,将孝道传承与大学生的德育教育相融合,并随着时代的发展去伪存真、取其精华、弃其糟粕,不断增添新内容、新视角和新途径,这不仅会大大丰富高校德育教育的内涵,而且对大学生的生命感、责任感缺失等现实问题的预防和解决有着重要意义。因此高校大学生的德育教育应该做好“孝”这篇文章。

1.3大学生成人、成才的需要1)从个体来讲,孝道是修身养性的基础。通过践行孝道,每个人的道德都可以完善,否则,失去孝道就失去做人的最起码的德性,因此,儒家历来以修身为基础。在今天,倡导孝道并以此作为培育下一代道德修养的重要内容,仍然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2)家庭是社会的细胞,家庭稳定则社会稳定。儒家非常重视家庭的作用,强调用孝道规范家庭,规范人伦秩序,要求人们做到长幼有序,促进家庭和睦的同时心怀爱心,有担当、有责任心、有公益心、回报社会。在校大学生经济没有独立,生活花费仍然靠父母支持,所以还谈不上赡养父母,现在能做到的就是从精神层面去敬爱父母,对父母有孝敬之心,有尊重的行为。有些大学生因为学业、工作、人际交往等压力无法释放而不思进取、自甘堕落、违法乱纪,甚至不珍惜自己身体乃至生命,这不仅让父母担心焦虑,甚至受辱。对自己的父母造成极大的伤害,这是对父母最大的不孝。所以,大学生应做好当下,不断完善自己,努力学习积极进取乐观向上,体贴关心父母,态度温和地和父母交流,这就是在尽孝道。所以,孝与感恩是中华民族的最基本的传统美德,是中国人传统美德形成的基础,也是政治道德、社会公德、职业道德、家庭美德、个人品德建设的基本元素,更是当今政治文明、经济文明、精神文明建设不可忽视的精神支柱和精神力量。因此,立足时代需求以及大学生的思想状况,在系列实践活动中做好孝道传承与德育教育相融合的策略研究工作,以期获得德育教育的实效性、长远性,是借鉴中华民族传统文化中的积极道德因素,强化大学生的道德教育研究的重大课题。

2孝道传承与德育教育相融合的策略分析

2.1充分调研,广泛宣传开展以“孝”为主题的问卷调查。我们对常州科教城6所高校1800名学生就“孝经知多少”、“新时期如何孝敬父母?”“、你孝敬父母吗?”“、社区居民如何养老?”等问题开展抽样调研活动,以此来调查大学生对孝道认知及实践状况。在对大学生的问卷调研的基础上,学校各团支部、各班开展“尊老、敬老、爱老”的主题教育、实践活动,通过演讲、讨论、访谈等活动,要求他们能了解父母的生日、职业、工作量、业绩和收入;讲述父母的艰辛和父母对自己的爱;介绍自己名字的含义,讲父母对自己的期望;讲述父母孝敬长辈的事迹,谈自己的体会;号召大学生通过给父母及长辈写一封感恩信、制作一份感恩贺卡等形式,表达对长辈尊敬之心、感恩之情,争当尊老敬老的实践者和传播者。

2.2构建平台,讲求实效自2011年开始,我院组织教师编印孝文化方面的校本教材,开设相关的选修课程,至今学生受众达3000余人。模具技术系的许西惠老师因此被常州市永宁书院“弟子规”、“孝道”夏令营聘请为讲师,也成为常州市文明办的“道德讲堂”的成员。此外,利用校园网络、闭路电视、校园广播等媒介,组织学生收听收看与孝道有关的亲情教育片;通过“孝道”专题墙报、橱窗、手抄报;悬挂行孝名人画像、行孝名人名言;营造浓厚的传统文化氛围,让学生在耳濡目染中感受孝道文化的魅力。

2.3言传身教,模范引领“问渠那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思想教育的“活水”就是不断学习,不断创新,我院师生志愿者组成“孝道宣讲团”,引导师生阅读研究《孝经》、《弟子规》、《道德经》等传统文化经典。自2012年开始,在常州市南大街安阳花园社区、戚墅堰区花苑社区、河海社区、永宁书院及江苏伟业等社区或企业开设“孝经”、“弟子规”、“道德经”等传统文化讲座30余场,这些活动深受社区、企业的欢迎。我们力求通过孝道宣讲、模范引领、社团推动等各种形式,从思想深处变革理念,真正将“孝道”作为实践准则,使德育教育落到实处。旨在立足时代需求以及大学生的思想状况,在系列实践活动中做好高职院校孝道传承在德育教育中的研究工作,以期获得德育教育的实效性。同时,我们对有关学生德育工作、社区教育、企业培训的做法、经验、存在的问题等进行总结、分析、归纳等,根据不同层次、不同群体,整合讲课内容,开拓孝道传承与德育教育融入的新载体。通过系列实践活动,宣讲团成员之间的互相取长补短,并且与校内外的教师、学生及社会教育工作者共同探讨道德讲堂开展的方式和方法,不断吸取新的教育理念,传递文明正能量,为构建和谐社会提供强大的思想道德基础。

3结语

第7篇:孝道文化内涵范文

孝在中华民族的传统中是最重要的道德。我国最早的诗歌总集《诗经》曰:“夫孝,德之本也,教之所由生也。”意思是孝是一切德行的根本,也是教化产生的根源。我国古代教育家孔子特别注重孝道,因而孝道是他思想的重要组成部分。一个人只有孝敬自己的父母,然后才能爱他人、爱集体、爱国家。前苏联著名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在巴甫雷什中学的校门正面墙壁上悬挂的一幅标语就是“要爱你的妈妈”,当有人问为什么不写“爱祖国”、“爱人民”或“爱科学”时, 苏霍姆林斯基回答说:“一个连生他养他的父母都不爱的人,怎么能指望他真心真意地关心他人、关心集体、热爱祖国、热爱人民呢?”可见,孝敬父母,尊长敬老,是中华民族永远不可抛弃的传统美德。然而,我们的学生大多是独生子女,从小娇生惯养,不尊敬不孝顺父母,有的甚至顶撞、对抗父母。常常可以看到这样的家庭生活镜头:吃过饭后孩子扭头看电视或出去玩耍,父母却忙碌着收拾碗筷;家里有好吃的东西,父母总是先让孩子品尝,孩子却很少请父母先吃;孩子一旦生病,父母便忙前忙后,百般关照,而父母身体不适,孩子却很少问候;父母教育孩子时,孩子顶嘴的声音盖过了父母;父母辛勤劳动赚钱,勤俭节约,孩子好吃懒做,出手阔绰;孩子在家中习惯任性,颐指气使,父母就像是围着“太阳”转的“月亮”,默默奉献……因此,传承孝道文化,弘扬传统美德已迫在眉睫。那么如何将孝道教育融入教学之中呢?

一、 利用中华传统美德故事净化学生的心灵

“百善孝为先。”我国古代有“黄庭坚涤亲溺器、杨香扼虎救父 、丁兰刻木事亲、黄香扇枕温衾”等感动天地的二十四孝小故事。每个故事中的的人都是平凡的儿女,为父母做的也不是惊天动地的大事,都是我们日常生活中能够做到的小事。利用这些传统美德小故事教育学生孝敬父母,学生不但印象深刻,而且能引起他们的思考,反思自己以前做的不对的地方,并积极改正。记得我在给学生讲授“黄香扇枕温衾”的小故事时,我班的淘小子刘芳宇听得特别认真,还不时地举手提问。回家后,他的言行发生了一系列的变化。据刘芳宇的妈妈说,原来他就是家里的小霸王、小皇帝,他要什么就得大人给他拿,他想看动画片时,不管大人在看什么都得把台调给他。自从听了我每天讲的“二十四孝小故事”以后,他变了,变得又懂事又懂礼貌。每天回家后,不是忙着看动画片,而是先写作业;妈妈做饭时,他能主动帮忙烧火;大人看电视时,他想看动画片,不是像从前一样抢过遥控器,而是先问问妈妈可不可以。最让人感到惊喜的是他能主动帮妈妈洗脚,说到这儿时,我从刘芳宇妈妈的眼睛里分明看到了晶莹的泪花。故事虽小,作用巨大,利用这些传统美德小故事,能在孩子幼小的心灵里扎下“孝”之根。

二、 利用“国学大讲堂”引导学生身体力行

我们学校为了传承国学经典,更好的教育学生,开设了国学大讲堂活动。主要学习内容就是《弟子规》。孩子们每天在学校诵读《弟子规》,品味内涵,聆听相关内容的古代优秀小故事,回家讲给父母听,然后动手实践。这一过程在潜移默化中改变了孩子们的思想,引导着他们的言行。课上,讲到“入则孝”这一节时,孩子们听得特别认真。也许是其中的小故事感动了他们,在践行时,孩子们的做法真让我惊喜。我班于萌萌的妈妈欣喜地给我打电话,问我:“老师,您是怎么教育孩子的,为什么于萌萌回家变得爱做家务,也不和我们顶嘴了呢?”她还说:“以前,这孩子回家从来不帮忙。哪怕只是捡捡桌子、洗洗碗也从来不动手。你一让她干活,她总说自己还小,长大再干。可是今年她变了,经常帮我收拾碗筷,有时还给我捶捶背,陪我聊聊天。”“人之初,性本善。”每个孩子都是一块沃土,播种希望,就会有收获。国学经典虽然不能改变一个孩子的命运,但却能改变一个孩子的品行。

三、 利用课堂教学进行孝道教育

古人云:乌鸦有反哺之义,羊羔有跪乳之恩。孝道是所有晚辈应尽的责任和义务。我们的教材有很多适合渗透孝道教育的内容,在教学时如果有效利用,会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在教学《玩具柜台前的孩子》一课时,我引导学生分析:“你喜欢小兵吗?为什么?”孩子们回答:“小兵那么小,却很孝顺。他知道父亲生病需要钱,就不让妈妈浪费钱给他买玩具。他真懂事。”我又引导:“假如你是小兵,你会怎么做?”学生的答案更让我感动:“假如我是小兵,我不但不会让妈妈给我买玩具,我还会去捡废品卖钱给爸爸治病。”多么懂事的孩子呀!他们不仅能想到爱父母,而且能想到怎样做,说明他们真正懂得了孝道的内涵。此外,还可以把孝道教育内容的实践活动与作文教学相结合,让学生在实践后写出自己的感受和体会。孩子们去做了,也就有话可说,有事可写,可谓一举两得。还可以与思品课教育相结合,联系思品课课本内的相关内容,组织实践活动,丰富教育内容的同时也与课外实践形成互补。

四、 利用家庭教育加强孝道教育

第8篇:孝道文化内涵范文

关键词:中学生;孝德缺失;归因;重建

中图分类号:G621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2-0845(2012)02-0118-03

我国传统文化中有着深厚的孝文化底蕴,孝构成了传统伦理道德的起点和支柱,成为“置之而塞乎天地,溥之而横乎四海”、放之天下而皆准的“至德要道”。它所蕴涵的丰富教育意蕴使之成为我国传统学校教育的基本内容,在中华文明的进程和社会发展中曾起到过重要作用。在当代,继承传统孝文化的积极内涵,在学校教育中培养学生的孝德,对于学生的人格完善和和谐社会构建仍有积极的教育意义。由奉养敬爱、孝顺而谏发展而来的尊重和理解教育,由推爱及人、仁民爱物发展而来的感恩与责任教育,由珍爱身体、立身行道发展而来的生命与信念教育,构成了当代学生道德发展中极具价值的教育内容。但是,由于一系列复杂的原因,孝德在当代逐渐消解,在学校德育中也存在比较普遍的孝德缺失的现象,并由此引发许多负面问题。因此,以中学生孝德教育为切入点,探讨中学生孝德缺失现象的深层原因,并重构孝德教育内容与途径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一、问题描述:中学生孝德缺失现象多层面透视

孝是我国的传统美德,但在当代中学生群体中却存在相当普遍的孝德缺失现象,孝德在作为国家未来希望的中学生中被逐渐淡忘和漠视,这已经成为摆在教育工作者面前的一个相当普遍而严重的问题。孝德缺失主要体现为三个层面:

1.理性欠缺:孝道文化知识匮乏

由于家庭不重视孝伦理的传承与孝悌氛围的营造,学校不重视孝文化的教育与孝德的培养等原因,中学生缺乏最基本的孝道知识与观念,对于什么是孝、为什么要孝、如何尽孝道所知寥寥。有相当多的中学生甚至错误理解“孝”的内涵,存在一提到“孝”就认为是封建、复古、倒退的片面看法。2005年大连市老年学学会对全市近千名中学生进行的孝亲敬老问卷调查显示,中学生对孝道知识相当缺乏,有38%的小学生和31%的中学生从来没有听过任何有关孝亲敬老的传统故事,有些学生甚至把学雷锋、做好事也当成是孝道。

2.情感欠缺:孝行情感体验淡漠

当代中学生基本上都是90后出生的独生子女,由于家庭教育失当、学校孝德教育缺位等原因,大多养成了“自我中心”的性格,孝德情感淡薄。许多中学生认为,父母生养子女是天经地义的义务,自己接受照顾是理所当然的,在家习惯于饭来张口、衣来伸手,只知道索取,全然体会不到父母的辛苦和劳累,缺乏感激之心和报恩意识。有些中学生虚荣心强,盲目攀比,享乐至上,穿名牌,讲排场,花钱大手大脚,很少顾及家庭经济条件,还常因自己一些要求得不到满足而抱怨父母没本事。一些中学生对父母不够尊敬,不知道设身处地地考虑父母的感受和意见,稍有不如意就顶撞父母,对父母乱发脾气,与父母产生对立情绪,给父母带来心灵上的伤痛。有调查显示,尽管96%的学生表示为古今孝子的事迹感动,但他们中却有超过65%的人经常与父母顶撞、发脾气。很多学生对父母的工作和健康状况知之甚少,很少和父母进行情感沟通和交流,很少主动了解父母的内心需要和烦恼,很少为父母分忧解难,忽视了对父母的精神关爱。

3.行为欠缺;孝德践行习惯薄弱

孝德观念的缺乏,孝情感体验的贫乏,使中学生在日常生活中很少去践行孝德。表现之一是他们普遍缺乏做家务的习惯和主动精神。大部分中学生平时基本不做家务,甚至连洗碗擦桌、扫地拖地、铺床叠被、收拾自己房间这些自己力所能及的事情也不愿去做,而是由家长代劳。父母生病时,绝大多数中学生很少想到陪护父母,认为那是大人的事,自己的任务是学习。在一项调查中,父母生病时,不端水、不递药、不过问的小学生占50%;高三毕业班63%的学生把脏衣服扔给父母,还有个别人竞让父母端洗脚水。表现之二是尊老敬老意识淡薄,在社会公共场所对老幼等弱势群体缺乏基本的关爱意识与照顾行为,在乘车时很多中学生不知道、不愿意给老人让座,甚至还有与老人争上车、抢座位的现象。表现之三是无视父母对自己的成就期待。有些学生不顾家长的感受,学习上不求进取,迷恋网络游戏,经常与父母产生对立情绪,甚至负气离家出走,忘记了自己的责任和父母的期待,让父母生活奔波忙碌之余还要为孩子的学业和前程担忧,缺少对父母的精神慰藉。还有些学生因早恋、学习或就业压力大等挫折而出现动辄自残、轻生、自杀的现象。北京大学儿童青少年卫生研究所2009年公布了一项全国性的调查结果:在调查涉及的13个省约1.5万名中学生中,每5个人中就有一个人曾经考虑过自杀,占样本总数的20.4%,而为自杀做过计划的占6.5%。这种对自己生命的漠视和极端不负责的行为,给家人带来刻骨铭心的痛苦,是对含辛茹苦养育自己的父母的最大不孝,对社会也产生了许多负面影响。

二、成因探究:中学生孝德缺失的多角度归因分析

造成中学生孝德缺失现象的原因是复杂的,主要有以下几方面:

1.市场经济冲击中传统价值取向弱化引发的价值错位

随着我国市场经济体制的确立,经济快速发展,人民生活水平有了极大提高;但另一方面,西方工业文明特有的个人主义、功利主义、物质主义、拜金主义、享乐主义价值观也随之滋生,造成了人们对经济利益的狂热追逐,经济利益的原则逐渐成为主导人们行为的标准,导致传统重义轻利价值观的错位,引发人们的道德失衡,产生了重利贱义的价值观。人们在处理自己与父母家人的关系时,往往也从功利主义出发,重利轻义,把自身利益摆在首位,首先考虑的是物质的追求和经济利益的满足,将道德原则置诸脑后,甚至连对父母的回报也要以能否获取利益为条件,淡化了养亲敬亲的价值感、义务感,使当代孝道受到较大的冲击。中学生的价值观也不可避免地受到这种大环境的负面影响,孝伦理道德逐渐淡化。

2教育模式改造中家庭与学校教育重构衍生的孝德缺位

从学校教育方面来看,由于我国现行教育体制尚未完成从应试教育向素质教育的转变,学校在教学实践中依然普遍存在德智失衡的偏颇,偏重文化知识的传授,而对全面素质的培养不够;学校的道德教育目标与内容,更多的是偏向政治品质的造就,如集体主义、爱国主义、社会主义、无私奉献等高层次的道德要求,忽视了对个人品德、家庭美德等的培养,忽视了孝道对思想道德建设的基础功能和道德形成的心理情感依据和伦理文化基础,导致学生的基本道德修养欠缺。

在应试教育的强大语境下,我国家庭教育也日渐呈现出功利化趋势,对学习成绩过度关注,对人格成长过于忽视。似乎好成绩代表着一切,看不到培养情感和责任对人生幸福的价值,无视为人处事的基本道德品质的培养。这

种重智轻德的功利主义做法无疑会造成孩子的道德缺失。另一方面,在“四二一”式现代家庭结构中,孩子自幼就受到来自祖辈和父辈的过多宠爱,对老人的关爱和孝敬相比之下被淡化了,出现了尊老不足、爱幼有余的现象,对子女产生了负面影响。而父母对于孩子的过分溺爱,也容易导致孩子的人格成长产生偏差,把父母的付出视为理所当然,滋长了自我中心意识,逐渐消解了对父母的感恩和责任意识。

3.社会舆论失范和中学生心理发展不成熟引致的角色混乱

我国古代社会,孝构成伦理道德规范的伦理和情感基础,因而成为推行一系列伦理道德条目的逻辑起点,孝亲敬长成为被普遍认可的民族文化性格,从心理机制上制约着每个人的道德行为。而在当代,孝亲敬老的文化氛围在轰轰烈烈的经济发展洪流中被湮没,人们对长者的尊敬和崇拜意识渐趋微弱。孝越来越多地被看作家庭私德而不再具有普遍的社会约束力,法律对子女行孝基本上不再强制干预。社会舆论调节功能的失范使孝德的约束力渐弱,继之而起的是种种不孝现象,如子女互相推诿,不奉养父母,不尽赡养义务,甚至虐待老人等,在全国各地尤其是农村地区时有发生。而在营造社会舆论中处于重要位置的文化传媒,也不再以惩恶扬善为意旨,而是在功利主义的导向之下,为追求经济效益而日渐步人媚俗化、趋利化误区,逐渐远离人类真善美的终极价值关怀,失去了教育的功能和道德教化价值,容易把中学生引入歧途,让他们善恶不辨,美丑不分。因为中学生正处于生理、心理的成长阶段,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还未定型,在思想上还经常表现出不成熟性和矛盾性。他们已经有较强的自我意识,但自控能力相对较弱,按道德要求来规范自己行为的自觉性也比较差,面对各种复杂现象,往往不能正确地把握自己,从而迷失方向,造成观念和行为上的差距,出现孝道失范的问题。

三、对策建议:中学生孝德教育的全方位实践策略

1.家庭社会参与,营造浓厚的孝文化舆论氛围

社会要着力创造孝亲敬老的良好氛围,形成以尽孝为荣、不尽孝为耻的舆论导向。政府应强化孝亲敬老的宣传教育,制定切实可行的措施,通过树立生活中的孝道典型、开展孝德评比活动等,在全社会营造孝亲敬老的浓厚氛围。可通过政策法律手段对敬老养老的要求和措施进行必要的规范,并加大对不孝子孙的制裁力度,使孝亲敬老成为每个公民必须遵守的行为准则。有关管理部门应加大对文化艺术传媒作品的监管力度,确保其在青少年道德建设中发挥重要的正面教育功能,深入挖掘孝文化资源,倡导以家庭孝悌伦理为主题的艺术创作,使“孝”观念通过网络、荧屏、报刊等平台进入千家万户,对社会成员的行为产生积极的导向作用。

孝的意识和行为是从家庭中萌发的,儿童孝德的堵养一方面需要有家庭良好的“敬老孝亲”、“父爱母慈”情感氛围的滋养,家长自己必须以身作则,从生活中点点滴滴的细节上孝敬老人,关爱他人,真正成为子女模仿的榜样和典范。另一方面需要家长树立正确的家庭教育理念,掌握科学的教育方法。走出重智轻德的误区,树立做人重于做事的观念,关注孩子的全面发展尤其是道德品质的形成与人格的完善。树立爱孩子就要为他们负责的教育理念,不溺爱子女,而是爱之深、责之严,让孩子通过参与家务劳动和家庭生活,体会父母的深爱厚恩,了解自己对家庭的责任和义务,学会为父母分忧解难,学会关心热爱父母和他人,学会自己的事情自己做,学会与家人进行交流和沟通,培养热爱劳动、勤俭节约、孝敬长辈的品质,养成孝敬父母、热爱社会、珍惜生活的好习惯。

2.强化学校主导,构建完善的孝德教育网络体系

首先,整合课程教学,加强孝德认知教育。发挥课堂教学尤其是德育课在孝文化教育中的主渠道作用。进一步扩充中学德育课程的内涵,把体现时代特征的新孝德充实进课程内容之中,使孝德成为中学生的必修课。同时,为提高德育的实效性,应结合本地、本校实际,注重校本德育课程开发,推出一些以弘扬孝亲敬老精神为特色的课程和教材,以丰富多样、富有生活气息的德育内容提高孝德教育效果。此外,也可以把《孝经》、《弟子规》、《论语》、《孟子》等列为学生的课外必读书目并通过知识竞赛等进行必要的考核。其他各门学科也应秉持科学性与思想性统一的原则,从学科的特点出发,充分挖掘学科专业知识中的思想道德教育因素和孝文化的丰富内涵,对学生进行多角度、多侧面的思想教育。

其次,利用各种渠道,加强孝德情感教育。道德情感是道德教育的内在驱动力。因此,学校要通过多种途径进行学生孝德教育,激发他们对父母的爱。其一,开展形式多样的孝德主题教育活动。可以设计不同的教育主题,如传统孝道的是与非、当代孝道的新内涵、我们该怎样尽孝等;可以采取不同的活动形式,如课堂讨论、专题讲座、主题班会、主题演讲、公开辩论、知识竞赛、公益签名、孝道征文、社会调查等,多侧面挖掘孝文化的丰富内涵,唤醒学生对父母的爱与感恩心责任心。其二,挖掘传统节假日的文化元素进行孝德教育。传统节日是传统文化的载体,大多承载着施惠、感恩的元素。如清明节端午节包含着对先辈及先烈的追思怀念,重阳节包含着关爱和尊敬老人的文化元素,春节包含着期盼家庭团圆、人际和谐的民族心理;还有现代的感恩节、父亲节、母亲节、教师节、五一节都包含感恩父母、感恩社会的丰富内容。学校以这些节日为契机对学生广泛开展感恩教育活动,倡导学生给父母、老师、长辈写信、打电话、发邮件贺卡等致以真诚的问候和感谢,或组织学生到敬老院开展“爱老、敬老、侍老、助老”活动,到社区进行敬老爱老美德宣传等,强化学生的孝亲意识和敬老观念,使学生从中学会感恩,学会关爱。

再次,协调各方力量,加强孝德环境教育建设。学生的成长需要家庭与学校的密切配合。学校应建立家校联系机制,通过组织召开家长会、班主任家访等,实现家校互动,向家长普及正确的家庭教育知识与方法,帮助家庭营造良好的教育氛围,全面了解学生在家庭和社会中的孝德与孝行表现,同时把学生在校的表现及时与家庭沟通。改革学生品德评价办法,将孝道纳入学生的操行评定系统,把学生的爱亲敬老行为表现作为考核学生思想品德的重要依据,以树立学生的孝意识,强化其爱心和责任感。同时,建立教师的德育档案,把孝德教育工作成绩纳入教师工作考核之中。学校应充分利用校园教育资源,营造全方位的校园道德教育环境,形成良好的学习生活环境与和谐的人际关系,使学生在潜移默化中受到熏陶和影响,形成淳厚的孝道品质。为此,学校要广泛利用黑板报、校报、橱窗、广播、电视、校园网络等校内媒体,加强孝道宣传,弘扬孝道美德,注重发掘和宣传生活中奉行孝道的典型人物和事迹,激发学生的感情共鸣,同时也要宣传孝道缺失的严重后果,鞭挞不孝行为,以形成良好的孝德教育氛围,帮助学生形成良好的孝道品质。

第9篇:孝道文化内涵范文

关键词: 孝 孝教育 意义 途径

孝,对中国人来说并不是一个陌生的字眼。几千年来,它继系着中华民族这一共同体,培育着中国人深沉而又强烈的道德心理。作为传统儒家伦理的基础和中坚,孝在19世纪之前的中国社会长盛不衰。如今,传统的儒家伦理虽然经历了一个多世纪多方面的冲击,但无论社会发生何种变化,孝敬父母始终都为国人所公认的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被人们推崇、践行。

1.孝的内涵

孝作为中华民族传统的伦理道德,在其数千年的发展中,被赋予了极其丰富的内涵。其最基本的内涵是“亲亲、敬长、返本、感恩”。[1]“孝”在小篆中的解释是“从老从子”,意即子能承其亲,并能顺其意。许慎在《说文解字》中说:“孝,善待父母也,从老省,从子,子承父也。”表现出家庭的伦理关系。

孝有广义和狭义之分。狭义的孝即孝的本初含义,是指子代对父代的情感,以及相应的行为表现。其基本要求就是在父母病时要侍奉,父母年老时要赡养,父母去世后要安葬,并在侍之、养之、葬之的整个过程中,始终保持对父母的敬爱之心。这种情感和行为是自发的、朴素的,其本质是爱,是对父母之善的回报。广义的孝既是指作为家庭伦理的孝,也指被泛化到社会伦理和政治伦理的孝。它具有亲戚性外延,即以孝敬父母为基点,要孝敬祖父母等所有亲属长辈,又具有政治性外延,即移孝为忠,报效国家和民族;不但要在衣食住行等方面孝敬老人,还要尊重长辈的意志,为家族、乡里、民族、国家争得荣誉。[2]

2.当前实施孝教育的意义

敬爱父母、长辈是人的道德教育的起点,也是道德修养的起点。它既能反映出一个人的道德品质,又能反映出一个社会的道德风貌。如果在道德教育中提倡孝教育,由尊敬父母推广到全社会的尊老爱幼,整个民族素质就会提高,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和市场经济就能得到进一步繁荣。

2.1孝教育有助于传承传统文化

在中华民族的优良传统文化和优良传统道德中,孝占有特殊的地位。在强调弘扬中华民族的优良传统文化和优良传统道德的共识中,对孝文化的教育与研究,对传承中国传统文化具有重要意义。孝观念是中华民族代代相传的优良美德。孝道文化的内涵,随着历史的发展和社会的变迁,逐渐形成了丰富的内容和特定的外延,积淀成为中华民族的心理情感,成为一种永恒的人文精神、普遍的伦理道德,熔铸于儒家伦理道德思想体系及传统文化之中。在历史发展中,孝有着一个曲折发展的过程:一方面,它曾有力地维护过中华民族稳定和谐地发展,另一方面,它被统治阶级及其思想家们加以扭曲,把愚孝作为道德楷模。孝固有其不合理性和局限性,但无论如何评价传统孝道文化,都不可否认其中的精华。国务院总理在2003年12月访问美国哈佛大学时,发表过题为《把目光投向中国》的著名演讲。他在演讲中说:“中华民族的传统文化博大精深,源远流长。早在2000多年前,就产生了以孔孟为代表的儒家学说和以老庄为代表的道家学说……中华民族具有极其深厚的文化底蕴。”总理指出,“人类正处在社会急剧大变动的时代”,要“回溯源头,传承命脉……”而孝,正是中华民族一代传一代的命脉,是一切道德的源头,是中国传统文化的核心。加强孝教育,不仅是提高孝意识的要求,更是传承中华民族优良传统文化的要求。

2.2孝教育有助于弘扬民族精神

民族精神是体现在该民族成员身上的一种主体精神,它是民族文化长期孕育滋养的结果。中国历代文化以儒家思想为其主流,儒家学说则以伦理道德为中华民族文化的精髓,而孕育此民族精神者,可首称孝道。孔子说:“惟孝友于兄弟,施于有政。”[3]又说:“爱亲者,不敢恶于人;敬亲者,不敢慢于人。”[4]也即说一个人只有先孝于父母,友于兄弟,才有可能忠于职,忠于国,忠于民族。对父母兄弟不孝,就不可能对他人、对社会行孝道;对他人、对社会不孝,就不可能对国家、对民族忠孝。孝作为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它已深深地烙入中华民族精神的内核之中。传统的孝道虽以父子人伦为根基,以养老、敬老为重要内容,但其对中国文化来说,已超越了家庭伦理范围,获得了宽泛的价值意义。引申开来就是孝强调下一代人对上一代人的责任,强调每一个中国人对于民族文化和价值理想的自觉承担。孝是中华民族文化的核心,是中华民族文化精神的源头和出发点,对中华民族精神品格和生命实践产生了深远的历史影响。孝道是中华民族一般形态凝聚力的核心,是民族认同、民族团结、民族振兴的基础,是爱国心的根源和动力。现代孝道的弘扬对振奋民族精神,增强民族自信心和凝聚力具有积极作用。

2.3孝教育有助于构建社会和谐

党的十六届四中全会提出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命题,并把和谐社会建设放在同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并列的位置。和谐社会应该是社会成员之间关系融洽、协调、彼此尊重而形成的良好气氛的社会。自古以来,中华民族就强调孝在社会和谐中的作用。孔子说:“其为人也孝悌,而好犯上者,鲜矣;不好犯上,而好作乱者,未之有也。”[5]在儒家传统看来,和谐社会应当发端于家庭,由家庭和谐推广发展为社会和谐。家庭是社会的细胞,一个社会是由无数个家庭组建而成的。无数个稳定的家庭,就构成了一个稳定的社会。任何社会,若孝道不存,孝心丧失,都势必造成严重的社会问题。孝道是调节代际关系、实现家庭和睦、构建社会和谐的良药。尤其在当前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进程中,加强孝教育、弘扬孝道具有重要意义。

2.4孝教育有助于提高道德意识

孝道是对人因衰老而生理功能减退、生存能力状况弱化状况的人道关切,是出于人类扶弱济困的天然情感,是一种自然而然的人道行为,其价值在于它昭示了人道主义的基本要求。[6]博爱意识和道德情怀,是孔子伦理思想中人道主义情怀的集中反映和体现,具有永恒的价值和人类意义。孔子主张“泛爱众,而亲仁”,[7]孟子主张“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8]体现的都是一种人道主义关怀。孝是一切伦理观念的始发点,一切仁爱之心都始于对父母的爱。孝是中华民族文化和中国传统道德的一个基本的、重要的内容,是道德行为的生长点,在提高人的道德素质方面,有着特殊的意义。尤其在当前市场经济条件下,随着追逐个人利益的发展,西方社会的个人主义、拜金主义和享乐主义思潮的蔓延,等价交换原则正日益渗透到人际关系的各个方面,甚至在家庭关系中,也笼罩着金钱的阴云。因此,提倡孝教育非常有必要。

2.5孝教育是时代的需要

目前,我国60岁以上老年人为1.34亿,占总人口的10%以上。预计到2025年,65岁以上老年人口比重可达12.1%左右,2050年将达到20.4%左右。[9]老年人口越来越多,而我国目前正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生产力水平还比较低,社会公共福利事业还不发达,国家的社会保障水平还不够高。这一切就决定了我国社会还需要保持家庭养老的传统,使老年人“老有所养、老有所医、老有所乐”,从而得到情感上的慰藉,有利于家庭生活温馨和谐。

2.6孝教育是社会现状的需要

儒家的“孝”观念和秦汉之后的“孝道”均有感恩的意识。感恩,是一种闪亮的道德意识与情感,是支配实现道德行为的思想基础。培养人的感恩意识,就是教人从孝敬自己的父母开始。目前,在我国绝大多数的独生子女家庭,由于父母溺爱,孩子容易形成自我中心、自私狭隘的性格,只知索取,不知奉献。据一项资料显示:日本某少年研究所进行过一项问卷调查,其对象是日本15所中学的130名高中生、美国13所中学的1052名高中生、中国大陆21所中学的1220名高中生。问卷中问道:“你最尊敬的人物是谁?”结果日本学生认为第一是父亲,第二是母亲;美国学生认为第一是父亲,第二是球星,第三是母亲;而中国学生的前十位最尊敬的人中竟没有养育他们的父母双亲。1994年,江西省作文题为“我想有个XX的家”,经过抽样调查,80%以上的学生对自己家庭都不满意,有的甚至说:“我恨死了我的爸爸(妈妈)。”更有甚者,湖南省一位13岁的中学生用菜刀砍死了正在熟睡的父亲,当被问及原因时,竟说:“他(父亲)为什么批评我、骂我?”[10]由此可见,加强青少年乃至整个民族的孝教育刻不容缓。

3.实施孝教育的途径

3.1学科渗透

学校课程体系中蕴涵着丰富的孝育资源,在学科渗透中进行孝教育,就是指通过各科的教学内容、方法和组织过程,对学生施加影响。这是学校有目的、有计划、系统地对学生进行孝教育的基本途径,它要求教学要以潜移默化、动之以情、喻之以理等方法对学生进行孝教育。通过这个途径,教育者能够引导学生掌握系统的科学知识和道德规范,这对提高学生思想认识、形成他们的孝意识都极为重要。由于通过教学进行的孝教育是建立在掌握科学知识和认识事物发展规律的基础上的,经过了逻辑论证和学生个人的思考、领悟,所以培养的孝意识是自觉的、巩固的。但这个途径不是万能的,只通过各个学科教学进行孝教育,容易使学生脱离生活实际,使孝教育成为空洞的说教。

3.2寓于活动

组织学生参加各种实践活动是对学生进行孝教育的一个重要途径。“我们没有专门的道德教育,只有生活的教育”。[11]所谓生活教育,并不是在课堂里讲授生活中的道德规范,而是在青少年生活的每个角落烙入教育的影子。实际上,道德原本就产生于现实的社会生活关系,离开了生活就不可能滋养德行。孝作为道德的一部分,自然也应该在生活中学习,在生活中实践,所以孝教育应从封闭的校园中走出去。今天,已经有越来越多的学校开设了社会实践课程,并开展了各种社区活动,如让学生到敬老院、五保户、贫困户家里为孤寡老人做好事等,目的就是为了让孝教育回归生活,让生活成为孝教育最重要的教师。通过这种内容丰富、形式多样、学生喜闻乐见的途径进行孝教育,符合学生的特点和需要,能调动他们的积极性,特别有助于培养学生辨别是非和自我孝教育能力,从而使孝教育落到实处。

3.3心理健康教育

学校心理健康教育与德育之间有着密切的联系,其集中体现在人的性格中。由于人的态度和行为方式主要受他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的支配,故良好的性格特征是形成优良品质的基础,或者是其直接组成部分。[12]因此,学生的一些道德问题可以通过心理健康教育来解决。各种资料表明,青少年和父母闹矛盾,不尊重父母,甚至打父母,是因为他们感到父母对自己管教太严而有烦躁、焦虑情绪,产生逆反心理。学校心理健康教育者应充分认识到这一点,在尊重学生的基础上,多和学生谈心、疏通,并给予积极的引导,消除学生的逆反心理,这样才能从根本上达到孝教育的目的。

3.4优化环境

人总是生活在一定的环境之中的,因此,环境对人的影响是无处不在的。我国古代学者墨子说:“染于苍则苍,染于黄则黄,所入者变,其色亦变。”[13]荀子说:“蓬生麻中,不扶自直;白沙在涅,与之俱黑。”[14]都是从人与环境的关系谈论环境对人成长的影响。从学生所处环境的组织形式看,环境有学校环境、家庭环境和社会环境。因此,家庭关系民主化,和睦共处,尊老敬老;学校教育生活化,尊师爱生,团结友爱;社会生活教育化,友爱互作、尊老爱幼,都会有利于学生产生积极的情感体验和道德观念。学生生活在这样充满爱的环境中,将会产生自觉的孝意识,并能将其作为日常的义务去履行。

3.5整和教育

学生孝观念的培养需要学校、家庭和社会三方面的共同合作。学校教育是实施孝教育的主渠道,家庭教育是孝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社会教育是孝教育的重要资源。其中任何一方的影响都依赖其它方面影响的支持与配合,如此才能发挥最大作用。积极做好学校、家庭、社会影响的优化组合,建立以学校为主导的家庭、社会、学校齐抓共管的孝教育网络,是当前加强学生孝教育的迫切需要。

上述孝教育的途径各有自己的特点与功能,互相联系、互相补充,构成了孝教育途径的整体。对完成孝教育任务来说,其中的每条途径都不可缺少。教师、家长,以及每一位社会成员,都应积极配合,充分利用各种途径,发挥孝教育途径的整体功能,使其真正落到实处。

参考文献:

[1]吴锋.中国传统孝观念的传承研究[M].吉林人民出版社,2005:450.

[2][9]马艳.中国孝文化的历史演进与当代重建[M].延边大学出版社,2006:9.

[3]论语・为政.

[4]孝经・天子章.

[5][7]论语・学而.

[6]林楠,黄月细.当代青年研究[J].2005,(7).

[8]孟子・梁惠王上.

[10]甘仲国.对青少年进行“孝”的教育很有必要[J].思想政治课教学,1996:12.

[11]曹凯.青少年道德教育.珠江时报,2004.5.14.

[12]陈家麟,栾海清.心理健康教育是德育的组成部分吗?――兼论心理健康与德育的关系[J].扬州大学学报,高教研究版,2004,(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