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税务管理体系建立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一)税务管理观念落后。我国企业的税务管理观念还远远落后于其他国家,企业人员对税务管理认识不够深刻,企业的税务人员对税法以及关于税务的法规认识不足,往往会受到税务部门的处罚和限制。而有些企业在缴纳税务的过程中投机取巧,往往被判定为漏税、偷税,因而受到处罚,这就增加了企业的税务成本。
(二)税务筹划与管理相混淆。企业在进行税务管理时,将税务筹划与税务管理相混淆,税务筹划只是税务管理中的一个环节。企业将税务筹划当做是税务管理,在进行税务筹划时,并没有完成税务管理,这就忽视了税务管理所具有的协调及预测作用,只是将某个方面的税收降低,却并没有整体的减少企业的税收。
(三)企业的税务风险意识不高。企业在日常的企业管理中,没有将税务管理提升到一定的地位,对税务管理的意识非常淡薄,总是想尽方法的晚交税,少交税,将纳税当做是企业的负担。这样就增大了企业税务风险,如果经历税务稽查,企业的名誉形象会受到影响,同时也会令企业遭受巨大的经济损失。
(四)税务管理没有形成完整的系统。我国企业虽然注重建立以降低税负为目标的税收筹划体系,但用于构建适合企业长远战略目标的企业税务战略和管理体系还尚未到普遍重视。近年来,一些企业已经注意高效率、专业化的企业税务管理体系是确保企业战略成功的关键,企业税务管理应该和企业的财务管理、风险管理乃至战略管理相互契合,在降低税收的成本的基础上,有效控制企业纳税风险,提高财务业绩,并为实现企业战略管理目标提供支持。
二、税务创新策略及分析
(一)税务筹划。
企业税务管理的核心就是税务筹划,企业税务管理的其他活动都是为了税务筹划能够更好的完成。税务筹划是事前的行为,税务筹划的本身具有预见性以及长期性的,但是税收的相关法律法规可能发生新的变化。因此,企业在进行税务筹划是应根据实际情况进行适当的调整,防范以及避免风险,争取企业利益的最大化。税务筹划要合法合理。企业的税务筹划决不能违反国家的法律法规,也就是说,企业的税务筹划必须合法。企业在进行税务筹划时,要对税法以及税收相关的法规进行充分的了解,在合法的前提下设计税务筹划的方案。成本一效益的原则。所有的事物都具有两面性,税务筹划同样也具有两面性:一方面为企业带去经济利益;另一方面,税务筹划也需要费用。税务筹划可以为企业减轻税务负担,同时,税务筹划也需要企业支付与之相关的费用。企业在聘请相关机构或自己组织人员进行税务筹划时都会产生一定费用。企业的税务筹划应该是在多种税收方案中选择最优的方案,交税最少的方案未必会是最优的方案,这种方案也可能会使企业的经济利益总体降低。
(二)加强税务管理。
1.建立完善的体系,聘请有经验的税务顾问,成立管理部门。在税务系统越来越复杂,税法日趋完善的情况下,单独依靠会计是不能完成企业的税务管理的需求的。税务系统越来越复杂,很多问题得不到解决,这就需要企业向有关的税务中介部门进行请教,税务中介部门对于税收政策的把握非常准确,对于收税的经验较丰富,能够为企业提供良好的服务。聘请这些专业的人员作为企业的税务咨询,能够提高企业的税务管理的水平。企业成立专门的税务管理部门,聘请专业的税务管理人员,进行有效的税务筹划,防范和规避企业的税务风险,使企业的经济效益得到提升。
2.企业建立自查的制度。企业应建立自查的制度以及成立自查的机构,定期的对企业的纳税进行检查,及时发现问题肖解决问题,将企业的税务风险降低。同时,企业对税务计算的方面也要了解,检查在计算时是否存在错误的情况。另外,企业的税务申报是否及时,是否异常也需要检查。自查的意义是使企业能够及时发现税务管理中的问题肖解决这些问题,降低企业的风险,提高企业的经济利益。
三、总结
1 深化税收信息化建设、提高税务管理水平的必要性分析
1.1 是提高决策科学性的客观要求
近年来,经济环境不断变化,对税收工作提出了更高要求。税收信息化的实现解决了纳税人业务范围和经营方式变化以及税源流动性加强给税收工作带来的挑战,为更加高效地进行科学决策提供了有利依据。因此,继续深化税收信息化建设是国家提高决策科学性的客观要求,在更大范围内获取可靠的税收信息,让税收数据得到增值运用。
1.2 是实现服务优化的重要手段
随着社会的进步,人们对服务水平的要求越来越高。纳税服务工作也需要从维护纳税人权益的角度出发,满足他们的合理需求,提高纳税人的遵从度和满意度,营造良好的征、纳税环境。
1.3 是全面实现电子政务的必要准备
税务部门是国家的重要职能部门,深化税务部门的信息化建设是 推动国家电子政务建设进程的基础,在信息技术的依托下改变传统税务管理模式和稽查手段,提高办事效率,为电子政务的建设奠定基础。
1.4 是节省税收管理成本的最佳选择
当今社会的信息技术发展非常迅速,税收工作信息化的实现让税务管理由原来的粗放型逐渐走向精细化,不仅可以减少税务管理与征收人员,还细化和拓宽了服务方式,在保证工作效率的基础上有效减少了税务的管理与征收成本。国家财政支出也就相应降低,省下的资金可以投入到社会的建设中去或者用于纳税服务水平的建设。纳税人的负担减轻了,满意度就会随之提升,起到加强依法治水效果的作用。
2 当前税收信息化程度下存在的税务管理问题
2.1 税务人员的管理思想存在一定偏差
信息化税收系统同时包含纳税人以及税收机构的税务数据,它改变的只是税务管理模式,管理依据和管理目的并没有发生变化。但是目前税收信息化建设水平下的税务工作存在着“唯信息论”思想,这种管理思想出现的主要原因是税务人员没有客观、全面地认识,因此将信息化税收管理工作停留在了利用计算机来模拟手工进行数据的处理这一层面。
2.2信息化建设的目标没有与实际相结合
我国的税收信息化建设已经基本完成,并且有着不错的运行效果。但税收信息化建设的目标没有结合我国的实际税收情况,因此没有与社会其它部门之间形成统一的规划与管理。虽然在不同时期国家曾经对税务管理水平提出一定的要求并制定税收发展规划,但是由于缺乏实际基础,致使税收信息化建设出现了局部性以及缺乏规范等问题。
2.3 基础税务信息的采集不够全面
在目前的税务信息化水平下,我国税务管理部门的管理人员在税务管理过程中,比较重视纳税人税务登记、税务申报表、专用发票以及税款的入库情况,而纳税人的经营状况、财务报表以及银行存款等相关基础输数据则普遍缺乏。
2.4 税收数据的储存以及传递技术不够完善
目前的税收信息化水平下,我国只有少数地区是以地、市局为单位来集中税收信息,更多地区都是以县局甚至是基层局为单位来建立税收数据库系统,因此我国的税收信息比较分散。在这样的情况下,要想让全国的税收信息汇集起来,就需要利用网络将储存的税收数据传递给高层税务管理部门。受到信息技术水平的限制,税收数据的储存和传递不仅可靠性和时效性较差,而且精度也不够高。
3 深化税收信息化建设、提升税务管理水平的有效措施
3.1 贯彻税收信息化的管理理念
税务管理部门应该在“统一标准、分步实施、突出重点、统筹规划、讲究实效”等原则下实行税收的信息化建设,并以“一体化”作为基本要求,让税务管理人员理顺工作流程与机制,充分认识税收信息化的管理理念并将其全面融入到管理工作中,在全新的信息化管理理念下开展税务管理工作,摒弃纸介质条件下的税务信息管理思想。但与此同时也需要注意,信息化税务管理的实现并不只是利用计算机技术来代替手工模式,它所追求的是更加人性化的服务以及更加和谐、自觉的纳税环境。只有在改变工作与管理模式的同时更新税务管理人员的管理理念,信息化税收管理才能在不断的进步中得到深化。
3.2 针对不同地区税收信息化建设水平的不同进行深化
我国税收信息管理系统的建立主要是以县局甚至是基层局为单位,因此不同地区信息水平与实际情况的不同,在实际管理工作中出现的问题也不尽相同。在这样的情况下,要想保证深化税收信息化建设的效果,需要以不同地区信息化程度的实际实现程度为基础来加强税收信息管理系统,以提高税收管理水平为目标针对性地解决实际存在的问题。
3.3 拓宽税务信息的采集范围,提高信息的精度
第一,在采集税务信息的时候,要拓宽范围,既要采集与税收征管有直接关系的税务数据,同时也需要采集纳税评估、税源监管方面的信息,比如纳税人的商业往来情况、金融信用、财务报表以及银行存款等。第二,把好质量关,以确保数据准确性为原则,在充分理解税务信息重要性的基础上建立基础税务数据审核机制,提高税务信息采集工作的质量。
3.4 提高税收数据的储存与传递技术
(1)建立高质量的信息平台,让税务信息得到深度利用
一则需要制定系统的数据管理方法,让一线操作人员以及数据管理人员规范自己的操作,减少直至杜绝垃圾数据的录入,保证税收信息的准确性和完整性;二则需要在一级税务机关内部设立统一的数据管理中心,让精英人员负责相关的数据规划工作,监督数据的采集与加工过程。然后做好数据的维护工作,并与业务部门配合,共同研究税收信息的价值,对数据进行深度利用。
(2)实现不同税务部门间的数据共享
信息化建设的目标是实现“一体化”,因此在建设信息交流平台的过程中,数据标准要保持一致,此外网络以及硬件的规格也要保持相同,只有让信息平台软、硬件具有一定的兼容性,才能切实提高税收数据的传递速度,实现资源共享。具体我们可以利用“逐级推进”的方式对我国的信息交换保障体系进行完善与加强,它可以起到以下作用:第一,在交换登记税务信息的前提下建立电子信息交流平台,让国地税、技术监督部门、工商和税务和部门之间交换有用信息;第二,实现纳税人银行存款实名制,让税务部门共享纳税人的银行存款情况,抽取有用信息,然后借助金融部门的监控优势掌控纳税人的资金使用动向;第三,坚持使用唯一性代码,让公民以及企业代码实现统一化,彻底强化税源监控,降低税收征管的投入成本。
3.5 加强网络安全,采取相应的网络安全措施
第一,引入信息安全评估体系。税收信息是动态的,是一个复杂的变化过程。信息安全会同时受到外部攻击、内部破坏以及内外勾结等方面的影响,因此为了维护信息安全,相关税收信息管理人员需要根据税务管理的要求和规范分析可能存在的安全威胁,然后针对性地采取安全措施来应对可能的网络风险。第二,建立税收数据的安全储存体制。比如,在操作权限的基础上对税收信息储存系统中的数据进行备份,如果条件允许,还可以使用带自动备份功能的计算机设备,加强系统的安全性。第三,加强网络安全建设。一般的税收信息系统主要包含以下三层网络体系:第一层,税务系统内部建立的业务网;第二层,税务部门与相关部门、政府之间用来沟通协作的信息专网;第三层,同时贯穿专网与内网的服务外网,它主要面向社会民众和纳税人。为了进一步深化信息化建设,提高网络安全,三层网络之间应该利用防火墙、入侵检测系统以及反病毒监测技术进行隔离,以免不法分子在未经授权的情况下侵入系统。第四,建立应急处理机制。信息系统并不能保证绝对的安全,因此相应的预防和控制措施必不可少。只有在发生信息安全事故时尽快找到解决措施,才能最大限度降低损失,恢复税收系统的正常运行。信息系统应急机制的建立应该根据数据库、机房、互联网、终端以及主机等不同对象制定应急预案,具体包括负责人的确定、信息安全事故的传递方法、事故的定义以及解决流程等内容。另外,为了确保应急机制的有效性,日常工作过程中可以组织相关人员进行演练,以锻炼他们的应急反应速度,有效提高税务管理水平。
终端净水行业从大的属性上看还是隶属于家电范畴,家电企业在管理体系、服务体系上都有很多好的经验,值得终端净水行业借鉴。一般制定服务标准流程大致围绕四个关键要素展开,第一,寻找关键指标,可能是质量,速度,态度等等:第二,量化关键指标,量化的指标定要具备可操作性:第三,分解关键指标,围绕量化指标的关键过程制定细节标准:第四,监督与反馈机制,主要通过执行回访和投诉的呼叫平台。以上四点始终围绕着与商和消费者进行沟通与交换,及客户满意度指标开展。目前净水行业的专业品牌企业在规范化的管理、服务上都投入了很多的人力、物力、时间等等,其实施的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企业内部建立高标准实验室,从来料检验开始,到出厂检测,层层检测,严进严出。
建立实验室的好处有:A.具备对原材料的品质、性能、参数进行科学的分析、评估,为确保产品品质提供科学依据。B.通过技术手段、先进的检测设备对原材料的优劣进行科学的甄别。
实验室的类别及功能:A.理化实验室,主要针对原材料进行理化数据分析、整理,为产品生产提供理论数据:B.微生物实验室,主要进行水中微生物的种类,滋长的条件和影响因素进行监测,对净水产品所生产的水及制水流程各环节杜绝有害微生物和有害微生物生长的条件。
2.高标准流水线作业,导入条形码管理体系,给每台机器建立生产档案。
自动化流水线作业,最大限度降低人为因素对产品生产的干扰,通过条形码管理,对每个生产环节进行建档,便于企业及时查询、处理某环节产生的失误或优化生产工艺。
3.针对商建立完善的售后服务管理平台。
主要围绕以下几个指标进行量化考核:
A.用户满意度考核
B.服务及时性考核
C.回访情况考核
D.投诉表扬考核
E.质量信息反馈考核
4.针对终端消费者建立售后服务呼叫平台。
呼叫平台主要功能是执行售后服务监督和反馈制度,与消费者直接进行沟通,通过回访及时了解消费者对产品使用情况及质量信息的反馈,另方面是服务信息的处理,呼叫中心座席员受理消费者来电后,登记用户信息,并及时传达至特约售后服务点(或通过cRM系统派单)。同时监控特约售后服务网点或商有效执行售后服务政策,接收消费者对产品质量和服务质量的投诉。呼叫平台相对于净水企业具有及时性,可控性,是售后服务管理体系平台的重要组成部分。
5.针对所有签约的商及安装工提供专业知识培训。
培训内容主要包括产品知识、安装知识、产品维修知识和水处理基础知识
由于我国地广物博,伴随着区域经济、工业不同程度的发展,水质情况也存在不同的差异,不同地区水质、不同的使用环境下,滤芯的使用期限也不样,如果不及时对净水器进行清洁和换芯,净水器吸附有害物质的能力会大大下降,当出水量超过净水器的额定净水量后,水中的这些物质不但不会被吸附,还会从滤芯中释放到水中,这样净水器不但起不了净水的效果,甚至会变成二次污染。由此可见,能否提供规范的净水器安装、调试、滤芯更换服务,并根据消费者的需求提供个性化服务十分重要。面对来自不同区域的商有必要进行专业的产品知识、技术知识的培训,让所有的商可以结合当地不同的水质现状给当地的终端消费者提供有效的、专业的服务,做到量体裁衣,根据不同的终端需求提供相对应的产品,从而提升终端客户的满意度。只有商完全掌握了相关的产品知识、技术知识,才能够科学的为终端消费者提供适合的产品、优质的服务,终端消费者也才能真正的享受到健康饮水方式带来的好处。
与净水行业相关联的行业有很多,建材、家电、太阳能、厨卫等,因行业还处于初级阶段及消费者对产品认知度不高的情况下,与关联行业成熟产品有差异,要规范行业的服务管理体系相对是较难的。笔者认为,首先,国家政府部门尽快颁布国家标准。从原材料供应、生产工艺、产品研发、销售、售后都制定详细的规范要求,而针对其服务方面主要体现在滤芯耗材的材质、规格、额定通水量等核心参数进行规范:
其次,企业通过售后服务平台、客户回访平台的打造,加强对区域市场商的指导、监管力度,使其不管是在售前环节、售中环节,还是在售后环节都能为终端消费者提供优质的服务:
最后,商作为直接面对终端消费者的重要环境应着重做好以下几点:
1.建立专业的售后安装团队,对其从业人员进行定期或不定期的专业知识培训,考试合格后方可上岗。统售后服务人员的形象(着装、工具箱、耗材更换的价格表等)
2.完善终端消费者的档案建设,重点记录客户基本信息(姓名、电话、地址)、购买时间、购买机型、预计下次滤芯更换时间、上门维修/服务次数,条件具备的可以请软件设计人员编写专业的客服软件,自动对需要更换滤芯的客户信息汇总及提醒。
3.专人负责回访或预约工作,根据其客户档案中记录的时间,提前3~5天时间跟终端消费者预约上门服务时问。
随着终端净水行业的快速发展,中国的终端消费者对其净水产品越来越了解、认可,在不远的将来,国内终端净水行业将会诞生批专业化的、便利的第三方服务公司。终端净水行业将会由产品自身价值、消费者心智资源的竞争转向通过专业化、便利的服务带来的高附加值竞争。服务是有价值的,尤其是优质的、专业的、便利的服务,其价值更是不可否认,将来服务会成为 种商品、 种盈利模式在终端净水行业推广与执行。服务将会媲美营销,成为企业乃至商的最为重要的盈利来源。
【关键词】水利工程;建筑物结构设计;水土保持;分析
随着国家对水利建设的重视度越来越高,水利建设事业得到了飞速发展。作为水利工程中重要的一环,水利工程建筑物结构设计在进行的过程中,要注意与实际情况充分结合,对施工的环境以及施工中有可能会存在的问题进行全面具体的考量,从而避免因为施工环境以及结构问题为施工带来的困难。
1 结构设计在水利工程建筑物中的重要性
随着国家的不断发展和进步,水利建设在国家发展中得到了越来越多的重视,其中,水利工程建筑物结构设计作为水利工程建设前期重要环节,也得到了一定程度的改革和优化。水利工程建筑物结构设计是在水利工程建设前期对施工的方案以及预算进行预定的,其预定方案的质量对水利工程建筑物的工程投资效益以及工程质量有着直接的影响。
在水利工程建筑物施工前期,针对其制定出一套准确、详细的方案能有效的节省开支,以及有效的避免一些可能会在施工过程中会出现的问题。所以,在水利工程建设的施工过程中,水利工程建筑物结构设计起着关键性作用。其中,水利工程建筑物结构设计的质量与建筑物的使用功能、年限以及其安全性能都有着直接的关系。
在水利工程建设施工的过程中,其前期的投资预算以及设计决策都占有极为重要的位置,直接影响着建筑成果的质量。所以,在施工的前期,水利工程建筑物结构设计对建设经费预算的越精确,设计方案质量越高,其后期的建筑质量以及性价比就越高。
2 水利工程建筑物结构设计中现存的问题
一是对水利工程的相关标准没有准确的等级划分:在水利工程的建设中,不同的工程规模以及投资决定着水利工程的不同等级。其中,在水利工程建设的过程中,因为对水利工程等级的划分不够明确,前期的标准过高就会出现物资浪费的情况,反之,如果前期的标准太低,就会造成资金不足的情况出现,导致后期的成果达不到之前的预定效果。由此可见,对水利工程建设的明确划分在水利工程建设过程中是极为重要的。
二是项目施工之前的资料准备不全面:在水利工程建设施工之前,水利工程建筑物结构设计需要通过对施工现场的具体情况进行分析,从而进行设计方案的制定和选择。因此,项目工程相关的基础资料是否全面直接影响了水利工程建筑物结构设计的准确性,从而影响最后的建筑成果。
三是水利工程建筑物设计对经济观念的体现不足:在水利工程建设的工程中,部分水利工程设计者以及设计单位缺乏足够的经济观念,在进行水利工程设计的过程中,对设计方案的管理不够严格,对其中的设计内容也不能做到严格把关,从而导致一些设计不精准或是不合理的情况发生,对施工项目造成极大的困难,导致经济损失以及许多不良后果出现。因此,在对水利工程建筑物的设计过程中,设计单位以及设计者要做到对自身的严格要求,尽最大的努力把握设计方案的精准度,增强自身的经济观念,及时修改设计过程中遇到的错误,以避免对工程施工进程造成影响。
四是在水利工程中有偷工减料的情况发生:在水利工程设计过程中,设计者会根据施工过程中所遇到的现实情况对设计方案中存在的不足进行修改。其中,设计方案并不能计算出水利工程建设中所需要的全部工程量以及工程经费,这需要设计者在对工程不断跟进和深入的过程中对其不断修改完善,然而这一过程,便给了施工者偷工减料的机会。在水利工程建筑物施工的工程中,偷工减料会造成极为严重的后果,这种做法会造成对资源的浪费,更是对建筑物的安全性有着直接的影响,使其质量得不到保障。
3 解决水利工程建筑物结构设计中问题的方法
3.1 对设计监理制度严格实行
在不断的改革发展中,现在水利工程建设的监理制度已经逐步趋于完善,在建设施工的过程中,对于水利工程建筑物结构设计的监理可以从三个方面进行,进度、资金以及质量。对监理制度的严格实行,可以对设计工作进行全程控制以及监督,从而使设计质量得到提高,设计工作得到更好的完成。
3.2 设计时要严格遵守设计标准
在水利工程建设发展中,为其组成建筑物以及水利枢纽按照其工程的在国民经济中占有的重要性、规模的大小以及效益的多少进行相应的等级划分,这样可以合理的对工程中的造价经济和其所要求的安全可靠性进行统一。另外,还可以根据建筑物的重要性以及作用对其进行划分等级。在设计水利工程建筑物的过程中,要严格遵守等级划分的规定,从建筑物自身的结构类型、其拥有的重要性以及级别,要保证在建筑物遇到设计标准内的灾害时所需要具备的抗灾能力。
3.3 设计基础资料要拥有可靠性
根据水利工程的水文计算规范中的相关规定来看,在水利工程建筑进行规划的过程中,对其所需要用到的资料必须进行严格的审查,以保证资料的真实性以及准确性。在进行水利工程建筑结构设计的过程中,其所需要的基础资料、施工环境、推算以及各种人为因素等都会对其设计成果造成一定程度上的影响。因此,在进行工程设计时,要对其所需要的基础参考资料进行严密的审查和认真的核对分析,保证在设计中引用的资料的真实可靠以及精准度。
3.4 有关水土保持实施措施
在对水利工程建筑物进行结构设计的过程中,要注意做好对水土的保持工作。水土保持是我国在对江河的治理以及对国土整治的重要前提,其作为社会经济进行可持续发展的基础条件之一,是我国重点关注的宏大工程。在进行水利工程建设时,要注意对水土流失产生的原因进行分析,提高对水土流失情况的防治监督力度,要对重点工程流域内相关的水土保持情况的管理进行强化,加强对水土保持验收制度以及监督检查的体系的制定和完善。
4 结束语
综上所述,在经济建设不断发展的过程中,水利工程建筑物结构设计的监理工作也逐步的被完善。作为水利工程建设中重要的一环,水利工程建筑物结构设计在进行的过程中,也得到了不断的改革和优化。其中,水利工程建筑物结构设计是在水利工程建设前期对施工的方案以及预算进行预定的,其预定方案的质量对水利工程建筑物的工程投资效益以及工程质量有着直接的影响。另外,在进行水利工程建筑物的结构设计的过程中,要注意对设计人员的设计水平以及其所拥有的责任心的提高,为设计成果的质量提供保障。
参考文献:
[1]李曼.浅谈水利工程建筑物结构设计与处理方式[J].科技创新与应用,2013(15).
【关键词】 矿建施工企业 财务管理 措施
1.矿建施工行业性质及企业施工特点分析
矿建施工行业所涉及的面广,集建筑施工建设,建筑设计,建筑安全评估于一体,主要负责民用建筑与工业建筑的施工建设,工程建设的可行性分析,土石方工程、交通道路、市政建筑等工程的施工建设,提供建设工程设备安装工作,提供建设工程的监理工作及建设安全性评价以及建筑施工技术分析。
由于矿建施工行业的特殊性,使得矿建施工行业具有以下特点:
①矿建施工企业所提供的业务普遍利润较低,难以满足企业发展的经济需求。虽然矿建工程的施工项目拥有着高于安装、凿井等土建项目的毛利率,但由于不同项目之间毛利率差异过大,且整体利润偏低,导致矿建施工企业难以获得可供企业发展的资金,从而导致矿建施工企业发展速度普遍较慢。
②矿建施工具有企业规模较小的特点。在我国,大多数的矿建施工企业的规模都比较小,难以获得大企业的规模经济支持。在目前的建设阶段,很少有合同金额达到5亿元以上,而大部分的合同金额集中与1000万元左右,使得矿建施工行业发展缓慢,缺乏中央支柱企业。③矿建施工行业存在着项目分散的特点。我国主要的矿建工程大多分布在上海、北京、新疆、山西、内蒙等地,这些地区不是特大城市便是资源富集城市,导致我国的矿建施工项目地区发展不平衡。
④部分的矿建施工企业存在着由于工程结算时间较长而导致企业财务亏损的问题,该问题的主要原因是因为委托方由于结算批复不及时导致的现金流短缺,或由于一些小型项目工程缺乏清晰的成本规划导致的资金延迟到账的问题。同时,还有部分矿建施工企业由于项目管理不到位、业务承接规划不足以及工程成本控制不当导致的亏损。
2.制约企业财务管理水平提升的因素
2.1 财务管理目标不明确
矿建施工企业的财务管理行为是根据既定的财务管理目标而进行的,但是在大部分的矿建施工企业中,存在着财务管理目标不明确的现象,导致矿建企业的财务管理行为无法明确,财务管理人员无法了解企业需要的具体信息,从而使得矿建施工企业的财务管理效率低下。
有一些矿建施工企业由于没有认识到财务管理的重要性,只是盲目地追求利润最大化,而没有充分考虑矿建施工企业的长远发展,从而使得矿建施工企业的长期发展能力受到损害。
2.2 部分矿建施工企业缺乏必要的财务管理制度
矿建施工企业能否开展科学高效的财务管理活动,直接取决于企业的财务管理制度是否完善。如果矿建施工企业能够建立完善的财务管理制度,则可以使得企业的财务管理活动规范化,可以有效的提高矿建施工企业的财务管理效率。现阶段,我国大部分的矿建施工企业缺乏这必要的财务管理制度,远远不能够满足现代化企业财务管理的需求,导致财务管理活动缺乏规划,没有明确的规章制度加以整顿。在进行财务管理时,只是单纯的凭借财务管理人员的经验进行企业的财务处理,导致财务管理的主观随意性提升,极大程度地阻碍了理性高效的财务管理水平建设。
3.矿建施工企业开展财务管理活动中的主要问题分析
3.1 在我国,大部分的矿建企业的财务管理方式仍然是传统的粗放式管理,缺乏集约化的财务管理制度,从而导致财务管理效率低下,使得矿建施工企业的财务管理水平难以满足企业对其的需求。虽然近些年来,各个矿建施工企业的财务管理水平有一定程度的提高,但是由于我国传统的计划经济的影响以及矿建施工行业自身存在的问题,导致矿建施工企业管理人员没有意识到企业财务管理对企业盈利的重要性,没用重视财务管理制度的建设,导致企业的财务管理制度过于粗放化,极大程度的限制了企业财务管理的效率,无法发挥财务管理的真正用途。
3.2 由于矿建施工企业的建设款交付传统方式中普遍存在着工程款延迟到账的问题,导致矿建施工企业的应收款回收成本增大,坏账可能性也随之提升,导致企业现金流短缺,严重时甚至会使得现金流断裂,造成矿建施工企业亏损的现象发生。现阶段,由于经济形势较为低迷且煤炭价格走势不良等原因的影响,导致矿建施工企业应收款回收成本进一步提升,给各个矿建施工企业的现金流带来更大的压力。同时,由于矿建施工工程的预付款普遍较少、业主恶意拖欠工程款等原因也普遍存在,导致矿建施工企业的现金流面临着巨大的挑战。另外,应付外购材料款较多,部分新购材料继续靠赊欠,价格普遍较高,加大了企业的成本负担。由于资金不足,旧账无法归还,影响了企业信用,物资招标采购不能正常进行,增加了采购工作的难度。
3.3 现阶段,我国的信贷政策融资条件愈加苛刻,导致矿建施工企业难以从外界获取融资。虽然我国的矿建施工企业都有着较为良好的发展势头与公司业绩,能够将资产负债率控制在正常的水平中。但是,由于我国的矿建施工企业普遍存在着企业规模较小的现象,只拥有着较少的净资产,导致矿建企业能够获得的贷款额度较少,无法满足矿建施工企业进行扩大再生产的资金需求。
3.4 由于我国目前的房地产行业、冶金产业及钢铁产业普遍处于低迷水平,市场逐渐萎缩,导致矿建施工企业难以向其他行业进行发展,从而进一步加剧矿建施工市场的竞争。同时,由于矿建施工市场建设不完善,导致投标过程中时常出现恶意压低价格竞标的现象发生,导致矿建施工企业的获利能力普遍下降,极其不利于矿建施工行业的持续健康发展。
3.5 租赁设备较多,成本负担重。矿建施工企业目前有大量的施工设备还依靠外租,设备更新改造缓慢,外租设备每年租金支出是折旧的三倍左右,成本负担较重,在一定程度上阻碍了企业扩大生产的步伐。另外,部分企业还存在少数国家禁止使用的设备,如改造后继续使用尚需大量改造资金,企业装备欠账普遍较大。
4.提升矿建施工企业财务管理水平的具体措施
4.1 推进财务核算及管理建设
矿建施工企业在进行财务管理的过程中,应当及时实施财务集中制度,围绕施工建设项目去完善财务的核算与管理。由于矿建施工行业存在着地域分散的特点,只有矿建施工企业做到财务集中化管理,加强中心化控制,才能够有效降低财务管理成本,提升矿建施工企业的盈利水平。
矿建施工企业可以采用财务管理系统,将各个地区的财务信息加以汇总,通过中央调配降低各个地区的建设施工成本,并对各个地区的财务信息加以考核,确保各地区财务信息的安全可靠性。
4.2 应当控制各个项目的财务风险
面对着企业现金流短缺的风险,矿建施工企业必须加强各个项目的风险控制,在源头处对财务风险进行处理。应该树立良好的企业现象,并加强对企业工程质量的宣传,从而提升优质工程项目的接取率,并仔细分析各个项目的利润率,避免接受到毛利率低的工程项目。同时,应该提升各个工程项目的施工效率与施工科学性,有效开展项目建设的成本投入,在保证工程项目质量的同时,降低为建设工程所投入的成本。
4.3 增加设备投资,提升企业长期发展水平
矿建施工企业应该树立长期发展观,积极合理地提升设备支出比例,提升矿建施工企业的长期发展能力。在现阶段,大部分的矿建施工企业采用的是租赁建设设备的方式,每年都需要想设备出租方支付大量的设备使用费。矿建施工企业应该权衡租用设备和购买设备中的利害关系,并选择能够节约成本的方式M行投资。
中心遵循“建设标准化、管理精细化、服务规范化”的发展思路,以创建数字化社区为目标,在管理机制和服务模式上不断创新和突破,2007年成为上海市实施社区卫生服务综合改革的试点单位之一;2008年被授予“卫生部居民健康档案信息化试点单位”; 2009年参与制定卫生部电子病历技术标准;2011年被列为卫生部电子病历改革试点单位;2011年10月被卫生部评为首批“全国示范社区卫生服务中心”。
1以信息技术为抓手,推进数字化社区建设
1.1完善社区卫生服务网络
近年来,中心将各项医疗卫生活动与街道、居委进行互动,构建闵行特色的医疗卫生服务网络,形成一个中心、六个社区站、36个居委服务点的全覆盖网格化管理。同时通过信息网络,在社区安装一站式医疗预约挂号机,方便社区群众就医需求,完全满足居民10分钟内享受医疗服务的要求,形成“院内一门式、院外一条龙”的健康服务网络,
1.2推进中心信息平台建设
信息技术是社区卫生服务改革的突破口,闵行区古美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先后完成了中心内部HIS、LIS、RIS系统、住院信息系统、自助健康管理监测系统、PACS、Muse、B 超会诊系统、院内药房条码GPO系统、慢性病管理系统、输液配置中心的数字化建设,逐步实现社区居民健康档案与临床医疗及慢性管理等信息一体化、网络化,推进信息全程管理。
1.3构建中心管理信息平台
中心已经完成了医疗质量监管、院内办公系统、后勤资产条码管理、绩效考核等管理信息网络平台,实现了医疗资源的横向和纵向整合。利用信息技术,创新管理流程,完善管理制度和考核机制,构建数字化社区卫生服务体系。
2创新服务模式,惠及社区百姓
2.1推进家庭医生制服务模式
根据上海市医改方案对家庭医生制服务的要求,中心依托信息化技术支撑,逐步建立了以全科医生为责任主体、以提高居民健康素养为主要目标,以全科团队为工作载体,以家庭健康管理为重要内容的新型契约式家庭医生制服务新模式。居民与家庭医生签约后,为家庭成员提供慢性病管理、双向转诊、健康咨询等服务,真正成为居民健康的守门人。目前,中心已经完成家庭医生签约36 000多户。
2.2开展责任医生进校园
进一步深化完善学校卫生管理体系,有力推进学校卫生工作,促进学生健康体质全面发展。按照“一校一医”的原则,医教结合,以学校为单位,以建立学生电子家庭健康档案为核心,将每位学生的电子健康档案与其学生家庭健康卡绑定;实行“校园责任医生工作制”,建立学生健康管理新模式。目前为止,中心已为辖区内30所中小校和托幼机构共12 646位学生建立了电子健康档案,建档率达100%,充分整合了学校、教育、卫生资源信息,使学校、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和家长都能共同使用学生电子健康档案,确保了学生的身心健康。
2.3完善公共卫生服务体系
中心坚持贯彻国家基本和重大公共卫生服务项目,实施16大类58项基本公共卫生服务项目和16项重大公共卫生服务项目,促进基本公共卫生服务均等化。到目前为止,通过居民电子健康档案已管理高血压13 231人,糖尿病3 308人,肿瘤高危人群3 149人,管理孕产妇606人(流动孕产妇268人,户籍孕产妇338人),儿童保健3 682人。
2009年中心实行网上门诊预约、网上付费业务。居民可以通过网上完成预约挂号、健康档案查询、计划免疫和儿童保健提醒等服务项目,实现与居民的互动,让居民真正做到健康自助管理。
3创新社区康复体系,开展特色服务
3.1建立康复服务中心,完善服务功能
2011年成立首家社区康复租赁中心,建立了覆盖古美地区、信息互通、资源共享,医疗康复和康复训练兼容的社区康复网络,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康复服务站点的康复功能也得到了进一步完善。
3.2开展康复科研和康复知识培训
闵行区古美社区卫生服务中心与上海儿科医院共同建立社区儿童康复中心,接受三级医院康复医学中心的技术支持和业务指导,为社区残疾人、疾病康复期患者提供日常康复服务。
4加强人才队伍建设,提升服务水平
为了更好的服务于社区百姓,提高居民满意度,我们加大对人才的培养和引进力度,对内增加凝聚力,对外增强吸引力,完善中心科技人才培养机制和竞争激励机制。
4.1加强在职教育 提升服务能力
中心通过对外引进人才,对内加强培养,提高专业技术人员业务能力,全面提高社区科教研技术水平。去年引进高学历、高素质人才10人,派遣医务人员出国培训12人。
4.2加强学科建设,促进科研创新
中心作为“中华医学会健康管理学分会社区健康管理实验基地”,通过与上级医院、专业站所、高等院校联合,实现资源共享,带动中心的科研发展。已完成市级课题2个、区科委课题2个、区卫生局课题16个,5篇。
4.3完善绩效分配机制
通过建立完善绩效分配体系,中心内部运行机制更加科学,职工积极性得到了最大限度的发挥。中心建立了以“服务质量、服务数量、满意度”为主要内容,以“管理运行、工作模式运行、人员岗位运行、成本运行、科研教育运行、财务运行、质量运行、项目时间节点运行”为量化指标的绩效考核分配方案,真正做到奖勤罚懒,优劳优得,吸引和留住优秀人才,提高医院管理效率,极大地提高了医院可持续发展能力。
宝鸡市位于八百里秦川西端,是陕西省第二大城市,辖4 区9 县,总面积1.82 万平方公里,总人口376 万。截止2013 年底,全市奶牛存栏21.32 万头,肉牛存栏29.18 万头,羊存栏55.27 万只,猪存栏110.61 万头,家禽存栏944.07 万只;肉类总产量18.13 万吨,奶类总产量65.58 万吨,其中牛奶58.59 万吨,蛋类总产量7.59 万吨;畜牧业总产值达到98.63 亿元,占农业总产值的40% 左右。畜牧业已成为农村经济结构调整的重点和农民增收的主导产业。
近年来,宝鸡市委、市政府强力推进畜牧大市建设,把加强动物防疫信息化建设作为保障畜牧业发展、保障畜产品质量安全、持续提升重大动物疫病防控能力的重要手段来抓。加强组织领导,夯实工作责任,制定工作方案,精心开发软件,完善服务体系,加大资金投入。在全市初步建成了“市、县、镇”三级上下相通,免疫、检疫及其监督左右相连的宝鸡市动物免疫网络化管理平台和动物卫生监督管理平台,有效的提升了动物防疫和畜产品安全监管水平。
一、平台主要内容及特点
(一)平台主要内容
宝鸡市动物防疫信息化管理平台,由动物免疫网络化管理平台和动物卫生监督管理平台构成。动物免疫网络化管理平台共设置了系统管理、通知公告、散养管理、规模场管理、疫苗管理、耳标管理、统计管理、免疫效果评估管理和数据管理9 个功能系统。动物卫生监督管理平台共设置了动物检疫、公路检查、证章管理、电子出证、企业备案、人员管理、动物诊疗、执法办案、无害化处理和系统管理共10 个功能系统。
(二)平台主要特点
1. 内容丰富,运行方便。平台基于互联网技术、中央数据库技术、二维码技术、现代通信技术在动物免疫、生产管理、检疫监管等动物防疫及畜产品安全监管方面的开发与应用,实现了对散养户、规模养殖场、屠宰场、市县镇动物防疫机构防疫物资、公路动物防疫监督检查站、检疫出证、证章标志、医政药政、监督执法的网络化管理。对动物入栏、免疫、检疫、出栏、运输、屠宰、动物产品检疫、畜产品加工、销售等全程监管,并留有端口,可以随时扩展,内容极为丰富。平台利用互联网进行数据传输,只要设立数据中心库,接入网线就可使用,运行方便。
2. 分级管理,使用安全。平台采用硬件认证,系统间数据使用DES 对称密钥算法加密传输和严格的分级、分用户管理,级别管理逻辑性强。上级用户可根据需要合理设置下级用户及权限,也可以查看下级用户所有信息;下级用户不能查看上级用户信息;同级不同用户不能相互查看对方信息。检疫电子证明设置了二维码标识,增强了动物检疫证明的防伪功能,科技含量高。
3. 操作便捷,实用高效。平台基础数据由村级防疫员采集,镇畜牧兽医站信息员或规模养殖场防疫人员录入,后期只需维护,常用数据系统自动默认显示,无需手动填写,并采用下拉菜单及选择方式快速录入,预约免疫信息、漏项、填写格式不正确或免疫密度较低、抗体水平不达标时,系统都会自动提示,提高了录入信息的准确性。动物卫生监督管理平台还设置了动物检疫离线出证系统,在没有网络的情况下,仍然可以进行数据输入和检疫证明打印,方便实用。同时,根据工作需要,及时对相关数据进行统计分析,保证数据真实性和准确性。
4. 资源共享,快速溯源。动物防疫信息可在动物免疫网络化管理平台和动物卫生监督管理平台之间实时传输,相互调用,资源共享。在动物检疫时,免疫系统会自动显示近期免疫情况,保证检疫程序科学、规范。经检疫出证的动物,免疫系统中会自动显示该动物状态为已出栏。通过牲畜耳标号和检疫证明编号的唯一性,便于数据动态查询。一旦发现问题,可全程、快速溯源,直到养殖场(户)或屠宰企业。
5. 综合查询,统计分析。平台根据工作需要,对动物免疫、动物检疫监督相关信息,分单项或多项条件综合分类查询,并可进行数据导出。免疫平台可按散养户、规模场、畜禽种类、免疫病种等条件,查询市、县、镇、场(村)任一时段畜禽养殖和免疫情况。监督平台可按动物或产品种类、价格、运载方式、产地、目的地、无害化处理等,进行任一个时段的统计分析,以柱状、表格、饼状等形式直观显示,快捷高效,提高了工作效率。
二、主要做法
(一)加强领导,夯实责任
宝鸡市政府高度重视动物防疫信息化建设工作,每年召开专题会议,安排部署动物防疫工作,与县区政府签订动物防疫目标管理责任书,把动物防疫信息化建设列入防疫考核内容,并安排专项经费用于软件开发和硬件配置。市兽医局将动物防疫信息化管理列入各级动物防疫监督机构的重点工作,重点支持,重点管理,重点督办。成立了宝鸡市动物防疫网络化管理平台领导小组,组建了平台建设技术攻关小组、软件开发小组和后勤保障小组,制定了《宝鸡市动物防疫信息化管理平台实施方案》,明确工作任务,目标职责,夯实平台建设责任。各县区也成立了相应机构,落实了人员,明确了责任。
(二)精心组织,开发软件
针对当前动物疫病形势复杂,重大动物疫病免疫病种越来越多、免疫工作量大、面广、线长,免疫档案填写难、保存难、查阅难,动物检疫管理和畜产品监管手段落后,监管难度大等特点,我们以建立动物免疫电子档案和《动物检疫合格证明》电子出证为突破口,以《畜牧法》《动物防疫法》及其配套法规、规章为依据,立足当前实际,着眼长远发展,实施动物防疫信息化管理。精心组织进行软件开发,选择与资质等级高、技术能力强、实力雄厚、服务质量好的网络公司合作,签订了《宝鸡市动物防疫信息化管理平台开发协议》,共同设计开发操作系统。多次组织市、县技术人员对平台建设内容进行讨论、修改;邀请省上专家对平台建设内容进行论证;并派人赴外地学习考察,借鉴外地经验,在实践过程中,随时就发现的问题进行整理,及时修改完善项目设置,保证软件设计科学、实用。2012 年8 月份,完成了动物免疫网络化管理平台系统开发;2013 年8 月份,完成动物卫生监督管理平台系统开发。
(三)加强指导,逐步完善
动物免疫网络化平台由村级防疫员以户为单元对畜禽进行免疫并登记,采集原始数据;由镇畜牧兽医站信息员负责上网录入;县区动物防疫机构审核;市级统一管理。由于畜禽饲养量大、生长周期短,并且一畜一标,需要逐头逐畜逐户登记,首次录入数据复杂,工作量较大。为此,我们先行试点,不断完善,总结经验,逐步推行。2012 年8 月底,组织在陇县开展了动物免疫网络化管理平台试运行、试操作,10 月份在全市全面推行。2013 年9 月份,经过部省批准,在3个县开展了以检疫电子出证为主要内容的动物卫生监督管理平台试点工作,10 月份在全市全面推行。运行过程中,市上选派专业技术人员和网络公司人员到现场进行指导,对操作中发现的疑难问题现场解答,对软件设计中存在的漏洞和问题详细记录,统一整理,集中修改,进一步保证了平台设计的科学性和操作的实用性。
(四)健全队伍,强化培训
组建了市、县、镇、场“四级”动物免疫信息员、动物卫生监督管理信息员队伍,制定了信息员管理办法,建立了奖惩机制。市上连续4 次对宝鸡市动物防疫信息管理平台进行了培训,县区也开展了相应培训,共培训信息员900 多人次。制作了宝鸡市动物防疫网络化管理平台操作指南,方便了基层人员操作;建立了宝鸡市动物防疫信息群,加强交流和指导;建立包抓制度,指派人员包县指导和培训,保证了信息化管理系统的规范应用。
(五)加大资金投入,强化基础设施建设
多方筹资,建成了宝鸡市动物防疫市级中央数据库,配备了2 个数据库服务器和2 个应用服务器。2012年,依托全省《动物产地检疫申报点和屠宰场检疫规范化建设项目》,为全市105 个镇、20 个生猪定点屠宰场配备了电脑、打印机各125 套。2013 年,为县(区)配备了电脑、打印机20 套。各县区也投入资金,联机联网,配备办公设施,确保了动物防疫信息化建设工作顺利开展。
三、平台推广应用情况
2012 年9 月,动物免疫信息化管理工作在我市全面展开。2013 年8 月,经农业部同意在全市开展动物检疫合格证明电子出证试点工作,2014 年3 月1 日起,全市全面使用动物检疫合格证明电子出证。截至目前,宝鸡市动物防疫信息平台已在全市13 个县(区)、105个镇、163 个动物防疫机构、216 个动物检疫报检点、104 个大中型规模养殖场、25 个定点屠宰场得到全面应用。共设置免疫信息员271 名,录入免疫信息3400 多万条;设置动物卫生监督信息员277 名,出具各种检疫证明4.6 万多份。
2013 年12 月25 日,全省动物防疫信息化建设现场会在我市顺利召开,提出要在我市动物免疫及动物卫生监督信息平台的基础上,由省动物卫生监督所、省动物疫病预防控制中心和宝鸡市兽医局联合制定全省动物防疫信息平台建设方案,并要求在3 年内建成独具陕西特色、全省统一、运行稳定、互联互通的动物防疫信息平台。2014 年3 月18 日,省畜牧兽医局组织由国内外著名畜牧兽医专家和计算机专家组成的专家评审组,对陕西省动物防疫信息平台建设方案、整体设计进行了审查,现场观看了操作演示,认为该平台综合考虑了陕西省动物防疫日常管理和业务需求,以高效管理和服务为宗旨,以动物免疫和检疫出证信息共享与服务为目标,以信息技术和数据库技术为支撑,方案科学合理,实施性强,建议尽快实施推广应用。目前,全省动物信息平台操作系统开发已基本完成,6 个地市先后进行了考察,并筹划尽快在本地区组织实施。
四、取得的成效
(一)进一步夯实了防疫责任
动物防疫信息化管理平台设置了规模场客户端,实现了免疫注射规模场自行组织,免疫信息自行录入及检疫申报网上传输,全面落实了养殖者的防疫主体责任。
(二)保证了免疫密度,提高了免疫质量
免疫信息化管理,可以快捷、高效的掌握基层免疫情况。免疫平台设置的未免信息管理,及时提醒防疫人员对未免畜禽进行补免,保证了免疫时限,提高了免疫密度。效果评估管理对畜禽免疫抗体进行跟踪检测,科学评估免疫效果,保证了免疫质量。
(三)提升了动物卫生监管水平
动物检疫合格证明由人工手写转变为网络电子出证,增强官方兽医人员应用现代化信息手段的能力,提升检疫工作质量和动物卫生监管水平,实现规范出证、杜绝伪证、假证、倒卖检疫证明现象,同时也使检疫统计手段得以完善,为动物及动物产品溯源奠定了基础。
(四)规范了动物防疫管理,提高了工作效率
防疫信息化管理,实现了对防疫物资、证章标志、医政药政、执法监督的网上监管,对规范畜牧兽医行政管理行为,自觉接受社会监督发挥了重要作用。再现了动物养殖到屠宰的全过程,实现了动物养殖、免疫、登记,出栏、检疫申报、受理、现场检疫和电子出证全程网上数据传输,统一了填写标准和要求,且对录入数据全部进行保存,便于随时更新、查找和使用,解决了纸质记录保管难、效率低、易出错等问题。同时,平台设置的通知公告可对重要事项及时进行安排,统计管理等模块能对相关数据进行自动整理,无需逐级填报,节约了时间,减少了人工操作的繁琐和人为错误,提高了办公自动化水平。
(五)有利于及时掌握畜牧业发展动态
一、财务管理信息化的特征
1、财务信息的实时性。传统的财务信息,例如建筑施工企业集团的下级单位上报部门年度决算报表,不是在业务发生后立刻可以获得,而是需要经过一个较长的会计周期后才能得到。但是,在财务信息建设中,所有的财务信息将被整合在一个系统之中,同时还与外部系统,如集中支付系统、采购管理系统、网上银行系统等进行实时连接。这样不仅可以直接和企业内部业务系统,如审计部门和财务部门,以及银行等外部系统通过安全交换平台进行信息的交换,丰富了信息内容,扩展了信息渠道;还可以立刻将建筑施工企业活动的每一项业务都反映出来,并且同时被加工成为最新的财务信息,实现财务信息实时进行动态更新。在财务信息化系统中,财务信息和活动进行同步,极大提高了预算控制、统计数据、监管预警等财务管理方法的实时性。
2、数据资源的共享性。在财务信息化管理中数据资源共享是一个重要的特征。建筑施工企业集团的财务信息化管理系统的核心硬软件以及数据的交换、保存和备份都是由上级部门进行维护,下级单位可以不用受到地域的限制,只依靠单位内部客户端就可以共享其软件和硬件,以及其他相关资源,从而改变了以往必须使用互不兼容的网络进行各种不同的业务的弊端,这样不仅提高了各种资源的使用效率,同时还减少了办公成本,使得财务人员在完成不同财务工作时进行跨平台操作。
3、工作流程的可视性。财务信息管理平台业务具有高度集中、规范和统一的特点,使得不同部门之间进行协同工作时更加畅通,同时驱动和协调了建筑施工企业整体业务的开展,从而满足财务管理的动态需求。其中,在网上进行的财务审批和电子签章认证工作,使得各种财务单据和财务报告将扫描进入财务信息系统,企业领导只需登录相应的综合办公运用平台,便可对财务代办事项进行查阅和处理。
二、建筑施工企业财务管理信息化存在的问题
1、信息化需求不明确。我国大多数建筑施工企业对信息化需求不明确,对实施信息化建设需要解决哪些传统方式难以解决的问题,需要具备哪些功能不清楚、不明确。由于财务管理人员长期采用手工操作形成的工作方式和习惯已经根深蒂固,实施信息化管理后方式发生了极大的改变,在思维和行为上需要一定的时间去适应和转换,尤其对于那些之前从来没有计算机操作经验的管理人员来说,更是不明确财务实施信息化管理需要遵循什么样的建设思路,建设的宏观构架是什么,需要注意哪些问题,也就不可能提出可操作、有价值的需求。
2、信息化制度不健全。从整体来说,建筑施工企业实施信息化建设在制度上缺乏系统性,没有建立科学、合理、高效的管理制度体系。在内部制度及管理上,由于建筑施工企业的财务信息化工作的具体情况各不相同,因此也参差不齐。同时,建筑施工企业财务信息化管理缺少来自上级主管部门系统性的指导和规范,从而致使信息化建设在很大程度上表现为一定的个别性和自发性。
3、信息化从业人员素质不高。财务实施信息化建设是新形势发展的需要,是在思想和手段上进行重要的变革,因此需要高水平的信息化人才来支撑,从事财务信息化建设的管理人员需要在了解计算机软件和硬件知识的基础上,还需要具备会计学、统计学、管理学等多方面的知识。但是,对于多数施工企业来说,很缺乏这方面的人才,尤其是既掌握信息化技能,又熟悉财务业务的复合型专业人才更是少之又少,从而致使财务信息化管理的效率差、水平低。
4、上级主管部门缺少技术监控手段。对基层单位的财务进行决策和管理时,建筑施工企业集团的上级主管部门应当基于信息有效、充分的前提下,并且取得这些信息应当来自一个有效的制度设计和技术平台。但是,由于缺少一个可控的、系统的信息来源平台,施工企业集团在实施信息化建设过程中,上级主管部门无法对来自下级单位的财务信息以及质量进行有效的判断,尤其是在下级单位对财务信息进行有意识的设计时更是如此。
三、提高我国建筑施工企业财务信息化管理水平的对策
1、科学分析并明确信息化需求。从本质上说,建筑施工企业实施财务信息化建设是依据财务管理的现代要求,是基于科学管理的思想,对内部管理关系进行充分理顺,对建筑施工企业的财务业务进行流程再造,从而使之更加高效和科学。因此,需要建筑施工企业各级部门按照财务信息化管理的要求,从实际出发,对财务业务流程进行细致、科学的分析,必要时对其进行适当调整,并且总结出过去依靠人工手段很难解决的问题,依托信息技术的优势对其进行优化,从而形成财务信息化管理的需求。
2、建立健全信息化制度。就是要将与信息化相适应的各项管理制度进行建立健全。由于财务管理的环境随时可能发生变化,因此要时刻做好调整和修订相关管理制度的准备。如果将财务信息化管理分为软件建设和硬件建设两个部分,那么管理制度建设属于软件建设的部分。只有在制度完善的基础上,才能保证财务信息化建设的顺利进行。
3、加强信息化人才队伍建设。无论解决任何问题,最关键的因素就是人,建筑施工企业实施财务信息化管理也不例外,归根结底就是要依赖这一领域人才队伍素质的高低和主观能动性发挥的好坏。因此,对财务信息化管理人才必须进行激励和培养,打造一支业务娴熟、综合素质过硬的队伍,从而促进建筑施工企业财务信息化建设的发展。
4、完善信息化建设规划和规范体系。建筑施工企业财务信息化管理涉及的情况非常复杂,关系到不同类型和级别的下属单位,是一个系统的工程。因此,在建设过程中需要从全局考虑,进行系统的、有计划的规划,这样才能从根本上解决财务信息的采集问题,以及自上而下的信息共享问题。
5、信息系统设计为监控服务。在建筑施工企业财务管理信息系统建设的过程中,不仅需要解决财务信息的统计和收集问题,更需要对单位的经济活动的合法性和合理性进行管理、监督。因此,在规划和设计财务管理信息系统过程中,需要充分考虑一些关键业务信息的实时采集,以及将事后监督转变为事中监督。
近年来国家对增值税作出重大政策调整,企业所得税也相继出台重要法规,企业应研究这些政策法规对企业涉税业务的影响,从税收筹划的角度适时在企业所辖范围内对企业的生产经营业务进行调整和合理的安排。笔者就企业开展涉税风险评估业务进行了有针对性的探讨,旨在通过建立适合的税务管理体系,规避涉税风险。
一、构建以流程管理、内部控制和风险管理为核心的税务管理体系
税务管理体系,是指企业通过建立科学的内部涉税事务管理组织与标准,即建立 “计划、执行、控制、分析、评价”的一整套管理体系,以完善各环节涉税链条,加强税务工作的事前筹划和过程控制,实现企业税务价值的最大化。
1.建立企业内部税务管理体系的必要性
笔者认为,在现代企业管理的背景和模式下,企业机构不断优化,核心竞争力不断提升的趋势下,传统的、被动的税务管理模式,已经不能满足企业发展的需要,企业领导应充分认识到涉税风险对企业的影响,在此基础上采用一种与以往截然不同的方式管理企业税务问题。
(1)从企业发展战略的角度使企业税务管理与企业整体管理直接对接,共同运行;
(2)从风险控制的角度有效地推动公司税务部门和其他部门之间的沟通和合作;
(3)从提高企业内部管理效率的角度,规范税收管理和财务管理。
2.企业内部税务管理体系的基本设计
(1)企业宏观层面的税收管理
①构架。合理的组织架构是企业税务高效运行的关键。企业基于组织架构和自身经营特点,在财务部门内部设置专门部门和专门人员,对企业涉税业务处理全面管理。
②职能。将税务安排融入企业的总体战略;在全公司范围内,广泛传达税务信息;制定年度税务整体计划并实施监控。
③流程。流程中应包括部门之间的涉税业务管理的协调,总公司和分公司及子公司的涉税业务管理的协调。企业涉税风险的控制和管理必须对企业在组织机构设立以及生产经营各个环节的决策中纳税风险控制进行整体考虑,把纳税风险控制总公司和分公司及子公司经营的全过程,使纳税风险控制制度表现出整体性、协调性。
(2)企业微观层面的税收管理
①政策。建立适用本企业经营业务税收分析的构架和税法政策的归集系统;对税收政策法规的变化,企业应及时更新最新可适用税收政策系统;企业对内部发生业务的新变化做出适用税收政策判断;进行税收筹划的方案设计;企业应设置专门人员对国家税收政策法规的变化进行追踪分析,研究其对本企业涉税业务的影响,并在公司相关部分传达,对企业涉税业务及时进行调整和控制。
②风险控制。企业应制定完善的涉税事项内部管理规范,财务部门应与各个业务部门的协调,尤其是重要交易的过程以及合同的谈判必须有企业财务部门的参与。对企业经营过程的涉税事项必须保证进行事先、事中和事后的控制和管理。
③核算管理。核算管理是基于纳税风险防范对企业会计信息形成的过程进行控制;同时企业财务部门应建立岗位责任制,在对企业的经济事项进行全方位税收分析的基础上,明确各会计人员的工作岗位涉税业务处理的责任并进行考核。
部门之间的涉税业务管理的协调。企业涉税风险的控制和管理必须对企业在组织机构设立以及生产经营各个环节的决策中纳税风险控制进行整体考虑,把纳税风险控制贯穿于企业生产经营全过程,使纳税风险控制制度表现出整体性、协调性。
企业财务部门应建立岗位责任制。企业应在主要经营业务进行全方位税收分析的基础上,明确各会计人员的工作岗位涉税业务处理的责任,并实施考核。
二、研究和分析税收环境变化对企业涉税业务处理的影响
1.研究税收政策变化对企业的影响并准确实施
企业通过对业务风险评估风险的问题,在研究税收法规的基础上,对下设企业进行涉税业务处理的指导。在增值税、企业所得税陆续出台重要规范性文件的背景下,这项工作尤为重要。
企业应在财务管理部门应设专人对税收政策法规及国家税务总局下发的规范性文件进行分析,将与企业涉税业务处理有关的税收法规在分析的基础上在全公司进行传达。
企业应定期组织对税法学习和培训,尤其是对企业所得税业务处理的培训。鉴于当前普遍存在企业所得税的业务处理及纳税调整明细表的填列质量较差,所得税和会计差异调整不准确,其结果必然导致企业所得税纳税申报表的填报错误,纳税风险产生。
2.应对税收管理环境变化的对企业的影响
近些年来随着税务部门的税收征管改革不断深入,税务部门的管理机构和管理重点也在不断调整。2008年国家税务总局成立了大企业管理司,对大企业实施税收管理,作为当地重点税源企业一直被税务部门所关注,是税务部门管理的重点,企业面临税务部门的管理和检查比较频繁。
企业在加强内部税收管理的同时,和税务部门的沟通十分重要。税务部门对企业涉税业务的指导及检查时,企业应建立核定税务部门适用税收法规是否正确的制度,并对税务部门执法存在异议的事项和问题进行沟通。
三、从涉税风险防范的角度规范企业财务管理
企业内部财务制度的规范是企业控制纳税风险的基础,企业财务管理制度是否健全,其制定是否合理,从根本上制约着企业纳税风险的程度。 部分涉税风险的形成,反映出企业财务管理的问题,因此,从涉税风险防范的角度,笔者对加强财务管理提出以下建议:
1.规范企业财务和预算管理制度;
2.根据税法的变化调整会计核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