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务员期刊网 精选范文 面肌痉挛的原因及治疗方法范文

面肌痉挛的原因及治疗方法精选(九篇)

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面肌痉挛的原因及治疗方法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第1篇:面肌痉挛的原因及治疗方法范文

资料与方法

本组患者50例,男15例,女35例;20岁以下1例,21~40岁13例,41~60岁34例,60以上2例;年龄19~68岁;病程1个月以内7例,1个月~0.5年35例,0.5~1年6例,1年以内2例,病程2周~5年;左侧面肌痉挛23例,右侧面肌痉挛27例。嘴角、眼周同时痉挛41例,单纯眼周痉挛9例。全部病例经头颅CT或MBI检查,以排除颅内病变。

治疗方法:①针炙疗法:针刺以活血熄风、通络舒筋为原则。取穴:百会、印堂、人中、承浆、双侧风池和太阳为每次必选穴,以眼周肌肉痉挛为主者选取患侧瞳子、下关、承泣、四白、丝竹空、迎香穴中的3~4穴;以口周肌肉痉挛为主者选取患侧地仓、迎香、下关、颊车、口禾、大迎穴中的3~4个穴位,眼周合并口角部肌肉痉挛者取以上5~8个穴位。针刺方法:常规消毒后用一次性华佗牌0.3mm×30mm毫针,避开血管快速无痛浅刺皮下,得气即止,不行捻转提插,行针30分钟,每10分钟轻轻弹拔针柄3~5次,以便面部穴位气血畅通而不伤血脉肌肉,面部以外选取双侧合谷、太冲、头临泣、足临泣、三阴交、血海、阴陵泉为主穴,常规消毒后,选用0.3mm×30mm华佗牌一次性毫针,双侧合谷、太冲、三阴交、血海穴直刺0.5~1.5寸,得气后施以补法;双侧头临泣采用向上斜刺法,刺入头皮下0.5寸,平补平泻;双侧足临泣刺入0.5~1寸采用泻法。行针45分钟,每10分钟行针1次,刺激量以患者可耐受为度,不强行捻款转提插,以防加重患者恐惧心理影响治疗和刺激加重痉挛症状。以连续针刺治疗7天1疗程,疗程间歇3天,共治疗6个疗程。②指激按摩:沿头、面、颈、肩、肘循三阳经络走向,力度为轻、中、重达深筋膜之间,反复按摩数次,约30分钟。1手扶枕部,另1肘托着下巴提拨复位各2次。1次/日,7天1疗程。③物理疗法:针刺同时配合TDP照射患侧面部,距离以患者自觉温度舒适为标准(一般30~50cm),治疗时需保护双眼,每次30分钟。取针撤灯后用838A型超声波治疗仪,确定治疗部位(痉挛明显处)后局部酒精清洁,涂上耦合剂,使治疗头垂直对准治疗区,与皮肤紧密接触,做上、下或周围缓慢移动,功率设定强度1~2级,时间设定10分钟。1次/日,7次1个疗程,休息3天再行下1个疗程。

疗效判断标准:根据国家中医药管理局颁布的《中医病症诊断疗效标准》制定。①治愈:面部肌肉抽搐完全解除,随访半年未见复发,肌电图恢复正常;②显效:面部肌肉抽搐完全解除,半年内有复发,肌电图有改善,偶见患侧肌纤维震颤波及肌束震颤;③好转:面部肌肉抽搐幅度明显减轻,次数明显减少,肌电图仍不正常;④无效:治疗前后病情无明显减轻,肌电图不正常。

结 果

50例患者临床治愈32例(64%),显效10例(20%),好转6例(12%),无效2例(4%),总有效率96%,其显效率24%。

例1:患者,女,50岁,颜面痉挛2年,于2001年3月2日来我科就诊。患者于2年前不明原因突然出现左侧眼睛跳动,逐渐发展到左侧面部肌内抽动,经中西药治疗,病情有所缓解。近半年来,因工作繁忙,精神紧张,病情加重,每天左侧面部肌肉抽搐不止,再用中西药物治疗无法控制,而来我科求诊。症见左侧面部抽动频繁不止,面肌抽搐时口角向右侧移动,左侧眼裂明显小于右侧。血压120/80mmHg,无面瘫史。诊断为面肌痉挛。按上述方法治疗40天而愈,随访1年未复发。

讨 论

现代医学对于面肌痉挛的病因病理尚无明确定论。认为面神经在内耳门附近受到小脑后小动脉分支压迫所致,造成传入感觉纤维于传出感觉纤维发生“短路”,激活运动纤维引起面肌痉挛,或者认为面神经发自脑桥,经过在内耳门行走在面神经管中,经过茎突孔进入腮腺,分布面部表情肌等部位,其发病为面神经通过的任何部位,特别是膝状神经节受到某些病理性刺激后,出现急性非化脓性炎症引起而神经兴奋性增强所致。少数可为面神经炎的后遗症。本病呈慢性进行性发展,无自主缓解,部分患者发病若干年后,可发展成为完全面肌瘫痪,此时面肌抽搐停止。对于本病的治疗,西医目前尚无特殊有效的治疗方法,多是给予安定、利眠宁或苯妥英钠以及大剂量的维生素,对重症进行酒精或药物封闭、面神经减压术等,但往往使患侧面部表情肌呆板,肌肉瘫痪进而萎缩,给患者带来极大痛苦。针刺治疗可以促进面部血液循环,消除某些刺激源,并使针刺信号与某些异常传入信号吻合,从而降低了异常信号的传入,消除了面神经的异常兴奋状态,使面肌痉挛得以缓解乃至消除。

第2篇:面肌痉挛的原因及治疗方法范文

一、症状

很多人都有眼皮跳或嘴角抽搐的经历,但可能很多人都没有意识到,无论是眼皮跳还是嘴角抽搐,都属于面神经疾患,通常临床诊断为阵挛性面肌痉挛。阵挛性面肌痉挛,也称面肌抽搐,是指面神经所支配的肌肉发作性无痛性收缩。首发症状常常从下睑眼轮匝肌的轻微颤搐开始,也就是眼皮跳,然后逐渐向上扩展至全部眼轮匝肌,进而向下半部面肌扩展,尤以口角抽搐较多。

眼皮跳,实际上就是神经兴奋度增高的表现。眼皮跳大多出现在上眼皮,有时也会在下眼皮,一般不为人的思维和意识所控制。嘴角抽搐则以右侧多见,左侧也有可能发生。严重的面肌抽搐,整个面肌及同侧颈阔肌均可发生痉挛,眼轮匝肌严重痉挛时眼睛不能睁开,从而影响行走和工作,并可伴轻度无力和肌萎缩。精神紧张、疲劳、自主运动时加剧,睡眠时消失。

二、析因

面肌痉挛通常不伴有疼痛,而且在面肌不抽搐时,面部一般不受影响。至于面肌痉挛的病因,目前并不明确,一般认为可能有三种原因:第一,可能是因面神经的异位兴奋或伪突触传导引起;第二,可能是由于动脉瘤、动静脉畸形或脑瘤等对面神经根部的压迫所致;第三,极少数患者为外伤、肿瘤或外科手术后出现患侧面肌抽搐。

面肌痉挛如不进行治疗,一般不会自然好转,并且面肌痉挛发作会逐渐频繁,持续时间延长,严重影响病人的工作和生活。未经治疗的部分病人,面肌痉挛数年后可出现患侧面肌麻痹(面瘫)。因此,患有面肌痉挛的患者应尽快到正规医院就诊治疗。

三、判断

至于如何判断眼皮跳、嘴角抽搐是否该去医院就诊呢?眼皮跳分生理性和病理性两种,生活中通常引起眼皮跳动的原因,包括过度劳累、紧张、眼睛本身的疾病或用眼不当、外伤及颅内病变等,这些因素可以刺激运动神经,导致肌肉收缩,从而引起肌肉跳动。生理性眼皮跳一般比较轻微,如果是劳累过度,休息后就会好,即使是有炎症等病因也都是可以通过治疗缓解的。而病理性眼皮跳的病因复杂,很难自愈,发展趋势是进行性加重。

一般来说,如果眼皮跳持续的时间短,则是一种正常生理性的一过现象,不需要特殊的处理,只需要闭闭眼睛休息一下就行了。但如果持续时间长,甚至双眼都跳,给生活带来了麻烦,就应该去医院查找病因了。

四、治疗

关于面肌痉挛的治疗,早期可通过药物来治疗,比如口服卡马西平、氯硝西泮或巴氯芬。在西药治疗的同时,可以采用中药配合针灸按摩治疗。

在药物治疗效果不佳的情况下,采用肉毒杆菌毒素治疗,也可取得一定的效果。肉毒杆菌毒素治疗,是指在上眼睑、下眼睑及眼外角等肌肉抽搐明显的部位,选择若干个注射点,皮内注射已配置好的肉毒杆菌毒素,一般会在注射后3~7天起效,大多数患者需要在第一次治疗半年之后再进行重复治疗。此时由于面肌抽搐的程度已较之前有明显的减轻,所需要的肉毒杆菌毒素治疗剂量将大大减少。

第三种治疗方法是神经干阻滞疗法或手术治疗,通过开放手术来进行面神经管减压术。最近,还有专家尝试对面神经的分支进行射频热凝治疗,也有一定的效果。

五、提醒

第3篇:面肌痉挛的原因及治疗方法范文

[关键词] 面肌痉挛;研究进展;微血管减压术

[中图分类号] R442.6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674-4721(2016)01(c)-0019-03

[Abstract] Hemifacial Spasm,also called facial tic is one side facial muscular paroxysm non-spontaneous and non-pain recurrent rigidity or tic caused by abnormal excitement of the same side facial nerves.The pathogenesisof the disease is still unclear with slow symptoms progression and progressive development.With the widespread application of microvascular decompression,the pathogenesis of hemifacial spasm is more profoundly understood.In this article,a review is made about clinical diagnose and progress of medical and surgical treatment to improve the standardized clinical treatment of facial spasm.

[Key words] Hemifacial spasm;Research progress;Microvascular decompression

面肌痉挛(hemifacial spasm,HFS)又称面肌抽搐,是同侧面神经支配范围内肌肉呈阵发非自主无痛性,反复发作的肌肉强直或抽搐,病程较长,呈缓慢渐进性发展,常较难自愈[1]。该疾患虽不常危及病人的生命,但往往造成患者生活质量下降,严重影响患者的正常工作、学习等日常活动,应积极予以治疗[2-3]。本文总结目前HFS病因、发病机制、临床表现、诊断及治疗进展。

1 病因

1.1 血管性因素

Schultze于1875年在1例HFS患者中证实了椎动脉动脉瘤对面神经压迫,并最先提出了血管压迫这一概念,而后,在1960年,Gardner进一步发现是血管压迫引起了面神经根可逆的脱髓鞘性改变,从而造成了神经元间短路,致使面部肌肉痉挛发作。1970年,Jannetta第一次系统性地解释了血管压迫理论,提出仅当REZ区受压迫时才会发病,并规范了微血管减压术操作。在1975年,Jannetta最先通过病理组织学证明,血管压迫所致的神经根脱髓鞘性改变以及面神经元退化是HFS发病的核心基础。直到20世纪80年代,新的理论证实,血管压迫引发神经纤维间的相互接触,进而导致了异位兴奋,从而使神经信号在不同纤维间传导,而这也是众多患者表现为眼周围肌与面颊肌协同运动的病因。

1.2 非血管性因素

局部蛛网膜粘连增厚也是HFS的发病原因之一。赵永宏等[4]通过内镜对面神经根部进行观察显示,证实65%的HFS患者出现面神经血管压迫伴蛛网膜粘连,而对照组正常人群仅7.5%有类似情况,因此,面神经根部出现蛛网膜粘连是血管压迫发病的一个诱因,同时,HFS也常由桥小脑角区的非血管性占位疾患引起,如蛛网膜囊肿、胆脂瘤、肿瘤压迫等[5-6],由此可见,患者出现面部抽搐症状,导致HFS的致病因素是多种多样的,所以,临床诊疗过程中,面对潜在的HFS患者时,应对其发病原因进行多方面考虑,选择个性化最佳治疗方案,绝不是盲目进行手术治疗。

2 发病机制

HFS的发病机制尚无定论,时至今日存在两种针对HFS发病机制的假说[6]。①周围性假说:血管压迫中央髓鞘覆盖的面神经REZ区,神经纤维挤压在一起,长时间血管压迫使REZ区产生脱髓鞘性变化,使暴露的轴突间隙形成跨越突触传递,即“短路”,进而产生异位冲动。②中枢性假说:近年来电生理学研究显示,长期的血管压迫产生逆向冲动,从而“点燃”了面神经核团,正常传入冲动经神经核后成为异常传出冲动引发HFS,当前,中枢性假说正在被广泛接受,它可诠释“短路”学说中无法解释的一些问题。

关于HFS的发病机制,国内李世亭等[7]提出了交感神经桥接学说。该学说提出责任血管压迫面神经后导致面神经脱髓鞘神经纤维与血管壁上的交感神经纤维网状结构直接接触,神经冲动经过交感神经纤维网传导至面神经其他分支形成短路后导致HFS。此外,微血管减压术治疗面肌痉挛过程中往往显示“扳机点”现象[5],即对某特定血管进行减压操作时,面神经异常肌肉反应会迅速消失,而此现象显示特定部位病理电生理学的变化皆为可逆的,同时,对发病机制的探索不应仅依赖于临床现象的分析,更应期待针对性的机制研究予以确认。

3 临床表现及其诊断

HFS临床表现包括:①常见于中老年患者,多发病于40~50岁,女性略多于男性。②多表现为单侧面部阵发出现的非自主性反复发作的肌肉强直或抽搐。诱发因素包括:精神紧张、焦虑和心理压力过大等,以上情况也会加重发作。此外,面部肌肉的运动,如用力闭眼、鼓腮等也会诱发痉挛发作。③治疗效果差的情况下,患者病情常呈进行性发展,极少自愈,甚至极少数患者抽搐还可累及对侧面部,较长的病程可致患者口角歪斜,眼肌活动困难,进而出现并发症,如耳鸣、听力视力下降等[8]。

近年来随着MRI的发展,尤是3D-TOF磁共振断层血管成像技术(MRA),此技术能够明确责任血管的来源、走行,明确血管与神经空间关系,排除继发性HFS,评估预测手术的难易程度,大大提高了HFS的诊断率,对手术操作及术后确保手术疗效有指导价值,应作为HFS患者的首选影像学检查[9-10]。

HFS依据典型临床表现即可诊断,同时需与以下疾患进行鉴别[2-3]:双侧眼睑痉挛(阵发性、双侧性、自发性、局限于眼睑)、习惯性面肌痉挛(常见于年轻人,能自我控制、不感到难过)、面部肌颤动(多继发于多发性硬化或外伤,发作持续时间较长)、心因性面部鬼脸(以面部异常扮相为主要临床表现、不感到难过、可自我控制、常于外伤后继发)。

4 临床治疗手段

目前,HFS治疗方法较多,其中主要包括手术治疗、药物治疗、肉毒素注射、射频消融、针灸治疗等。

4.1 药物治疗

常用的药物包括卡马西平、奥卡西平、丙戊酸钠、苯妥英钠、氯硝安定、巴氯芬等。文献报道这些药物治疗可使60%左右的患者症状改善,尤其是对于初发的HFS患者疗效更确切,但此类药物治疗的最大问题是痉挛症状往往仅获得暂时缓解,无法彻底治愈,且随着病程进展,疗效欠佳且有多种副作用[11]。近年来,新型抗癫痫药物加巴喷丁被用于HFS的治疗[12],这是化学分子结构似于巴氯芬的γ-氨基丁酸衍生物,理论上支持其对面肌痉挛的疗效[13-14]。

4.2 肉毒素注射治疗

肉毒素是一种嗜神经蛋白,目前主要是A型(BTA)用于临床。BTA主要作用机制是选择性作用于胆碱能运动神经元末梢,起到拮抗钙离子作用,干扰乙酰胆碱从运动神经末梢的量子化释放,从而阻滞神经肌肉接头的信息传导,使得肌肉麻痹,从而达到治疗的目的[15]。世界上部分地区将肉毒素局部注射作为首选对症处理方法,经过注射后2~5 d的潜伏期后有效率为70%~90%[16-17]。

4.3 面神经梳理术

此手术理论基础是HFS的多种致病因素[18],使用显微设备沿神经走行方向进行剥脱面神经外膜,此术式对手术者技术要求较高,梳理的方向力度把握要准确,其主要缺点是破坏了神经元通路的完整性,术后并发症主要包括皮下积液、听力减退、感染等。

4.4 射频消融治疗

此技术是通过射频针尖的温度变化来损毁面神经的完整性,以此缓冲中枢下达的神经冲动传导,其优点在于面神经的损毁程度是可调控的,缺点在于射频温度低时,治疗效果欠佳,而温度过高时会造成永久性面瘫[19]。

4.5 微血管减压术

1975年Jannetta首次系统阐述了显微血管减压术(microvascular decompression,MVD)的理论,并推广和规范了MVD技术,在随后的40余年,MVD已逐渐被广大的神经外科医生所接受,成为治疗HFS首选的治疗方式。随着MRI技术的发展,三维时间飞跃法(3D-TOF-MRA)的出现,神经电生理监测引入MVD,使MVD治愈率得到进一步提高,降低了并发症的发生率。

针对颅神经的血管减压术,国内外广泛推荐采用枕下乙状窦后入路因其手术路径短,术中桥小脑角区暴露充分,仅需将小脑半球轻轻抬起,不需要用力压迫和牵拉,可较好地保护脑干及颅神经,手术效果良好[18-19]。MVD术后可出现以下结局。①治愈:患者在术后6个月内,HFS症状完全消失;②延迟治愈:术后面肌痉挛部分缓解,6个月内痉挛症消失;③无效:术后观察患者6个月,HFS症状尚无明显改善;④复发:术后HFS症状缓解1年以上,症状再次出现。

国内外研究显示,MVD并发症最常见的是颅神经功能障碍,主要有面神经麻痹,听力下降甚至丧失,迟发性面瘫,呛咳等,此外还包括小脑损伤、脑脊液漏、无菌性或细菌性脑膜炎,颅内积气等[20-21]。

5 小结

20世纪90年代以来,内镜等微创技术被广泛用于微血管减压术中,此进步大大降低了并发症发生率及其严重程度,显著提高了治疗有效率。目前临床诊疗,MVD术是最有效的方法,其治愈率高、安全性好,又能最大程度地保留血管、神经功能,适合要求根治且能够耐受全麻手术的患者。多项新技术的应用进一步提高了手术的安全性和有效性。

[参考文献]

[1] Auger RG,Whisnant JP.Hemifacial spasm in Rochester and Olmsted County,Minnesota,1960 to 1984[J].Arch Neurol,1990,47(11):1233-1234.

[2] 于炎冰.显微血管减压术与面肌痉挛[J].中国微侵袭神经外科杂志,2007,12(9):385-386.

[3] 王峰.面肌痉挛治疗的现状及进展[J].中日友好医院学报,2007,21(6):359-361.

[4] 赵永宏,李晖,米修奎,等.特发性面肌痉挛面神经根部病因学观察[J].中国耳鼻咽喉颅底外科杂志,2005,11(3),181-183.

[5] Huh R,Han IB,Moon JY,et al.Microvascular decompression for hemifacial spasm:analyses of operative complications in 1582 consecutive patients[J].Surg Neurol,2008,69(2):153-157.

[6] 李世亭,王旭辉.面肌痉挛的诊断与治疗[J].中华神经外科疾病研究杂志,2011,10(6):481-484.

[7] 李世亭,郑学胜.血管压迫导致面肌痉挛发病机制研究[J].中华神经外科疾病研究杂志,2013,12(5):385-387.

[8] Evidente VG,Adler CH.Hemifacial spasm and other craniofacial movement disorders[J].Mayo Clin Proc,1998,73(1):67-71.

[9] 朱军,赵卫国.磁共振断层血管成像对面肌痉挛显微血管减压术前的指导价值[J].立体定向和功能性神经外科杂志,2004,17(1):9-12.

[10] 柴维敏,陈克敏,丁小龙,等.MRTA诊断原发性面肌痉挛的临床价值[J].上海第二医科大学学报,2005,25(6):592-594,611.

[11] Boghen DR,Lesser RL.Blepharospasm and hemifacial spasm[J].Curr Treat Options Neurol,2000,2(5):393-400.

[12] Patel J,Naritoku DK.Gabapentin for the treatment of hemifacial spasm[J].Clin Neuropharmacol,1996,19(2):185-188.

[13] Linazasoro Cristobal G.Efficacy and tolerance of gabapentin in dystonia and hemifacial spasm:a pilot study[J].Rev Neurol,2001,33(5):408-410.

[14] Daniele O,Caravaglios G,Marchini C,et al.Gabapentin in the treatment of hemifacial spasm[J].Acta Neurol Scand,2001,104(2):110-112.

[15] Dolly JO,Aoki KR.The structure and mode of action of different botulinum toxins[J].Eur J Neurol,2006,13(Suppl 4):1-9.

[16] Barbosa ER,Takada LT,Concalves LR,et al.Botulinum toxin type A in the treatment of hemifacial spasm:an 11-year experience[J].Arq Neuropsiquiatr,2010,68(4):502-505.

[17] Costa J,Espírito-Santo C,Borges A,et al.Botulinum toxin type A therapy for hemifacial spasm[J].Cochrane Dat-abase Syst Rev,2005,25(1):CD004899.

[18] 孙淼,管勇,李传锋,等.微血管减压辅助神经梳理术治疗原发性面肌痉挛[J].中国临床神经外科杂志,2006, 11(2):111-112.

[19] 张风江,钟春龙,郑彦,等.显微血管减压术治疗面肌痉挛的疗效分析[J].立体定向和功能性神经外科杂志,2009, 22(4):225-228.

[20] 鲁晓杰,李江安,李兵,等.内镜结合锁孔技术在显微血管减压术中的应用[J].中华神经外科疾病杂志,2011, 10(2):102-103.

第4篇:面肌痉挛的原因及治疗方法范文

特发性面神经麻痹是指中枢神经以外的特发面神经损害而导致出现面肌的下运动神经元瘫痪,没有听力改变及其他神经症状。临床上多采用糖皮质激素治疗,但对相当一部分患者,因为使用激素禁忌,而限制了它的使用。我们对特发性面神经麻痹患者采用β七叶皂甙钠治疗,取得较好疗效,报告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特发性面神经麻痹188例患者为200303—200609月河北工程大学附属医院门诊病人,随机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治疗组92例,男55例,女37例;平均年龄(44.3±5.7)岁;发病时间(4.45±3.95)d。对照组96例,男62例,女34例;平均年龄(46.0±4.8)岁;发病时间(4.47±4.19)d。两组病人在性别、年龄及发病时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病人具有可比性。入选标准全部病人均符合以下标准[1]:①急性起病,于数小时或1~3d内达高峰;②患侧额纹消失,不能皱额蹙眉,眼裂不能闭合或闭合不全试闭眼时,瘫痪侧眼球向外上方转动,露出白色巩膜;③病侧鼻唇沟变浅,口角下垂,露齿时口角歪向健侧;④鼓气或吹口哨时漏气。并除外格林巴利综合征、中耳炎、乳突炎、颅后窝的肿瘤或脑膜炎引起的继发性周围性面瘫。

1.2 治疗方法

治疗组采用β七叶皂甙钠10~20mg加入0.9盐水100mL中静脉滴注1次/d,总疗程10d。对照组均口服泼尼松初剂量1mg/kg·d顿服,连用5d,以后7d内逐渐减量(有禁忌者禁用或慎用)。两组皆配合神经营养药物维生素B1100mg,维生素B12500μg肌肉注射,1次/d,如系带状疱疹所引起者,则口服无环鸟苷5mg/kg,3次/d,疗程10d。物理疗法,恢复期进行面肌的被动或主动锻炼。

1.3 疗效评定标准

痊愈:面瘫症状和体症全部消失,面肌功能完全恢复,面部感觉无异常。显效:面瘫症状和体症基本消失,面肌功能基本恢复,静止时外观正常,笑时有轻度口角下垂。好转:症状和体症较发病时减轻。无效:治疗2个疗程病情无改善。

1.4 统计学处理

采用χ2检验,P

2 结果

2.1 两组患者治疗结果比较(表1),治疗后两组有效率差异无显著性意义(P>0.05) 表1 两组治疗结果比较

2.2 两种治疗方法对并发症的作用

比较两组治疗后外耳道疱疹和面肌痉挛两种并发症的情况(表2),治疗后两组面肌痉挛情况差异无显著性意义(P>0.05);并发外耳道疱疹者,治疗组有效率明显高于对照组(P

2.3 不良反应

治疗组病例在静滴β七叶皂甙钠注射液中出现静脉炎32例,程度均较轻,局部热敷后消失,其他不良反应未见发生。表2 两组并发症治疗结果比较注:与对照组比较*P

3 讨论

特发性面神经麻痹的确切病因及病机尚未明了。部分患者因局部被风吹或者着凉后发病,因而认为可能是局部营养神经的血管因受风寒而发生痉挛,导致该神经组织缺血、水肿、受压而致病。也有些患者在急性鼻咽部感染后起病,提示可能与自身免疫反应有关。也有观察到与风湿损害有关,颈乳突孔内的骨膜炎使面神经受压,血循环障碍而致神经麻痹。极少是面神经受带状疱疹病毒感染所引起。其早期病理变化主要为面神经水肿,髓鞘或轴突有不同程度的变性,以在颈乳突孔和面神经管内的部分为显著[2]。因此,早期应用糖皮质激素,通过其促进膜结构稳定性,调整血脑屏障功能及降低毛细血管通透性的作用,达到减轻局部炎性渗出,消除局部面神经水肿,避免神经的进一步受压、变性,大多数病人取得满意的疗效[3]。但临床实践中,我们发现,部分患者因具有应用激素的禁忌或由于担心激素应用的副作用,发病后放弃或拒绝糖皮质激素治疗,以致延误了治疗的时机。基于以上原因,我们应用β七叶皂甙钠治疗面神经炎,力求找到一种有效而副作用少的类激素药物,作为糖皮质激素临床应用的替代物。

β七叶皂甙钠是从七叶树科植物天师粟娑罗子中提取得到的皂甙钠盐[4],为天然植物药,临床和实验证实,β七叶皂甙钠可促进肾上腺皮质类固醇和增加ACTH的分泌,以及增加体内前列腺素的分泌,以减少血管的渗出,改善微循环,达到减轻神经水肿,促进神经功能的恢复作用。试验中我们观察到,采用β七叶皂甙钠治疗特发性面神经麻痹取得了较好的效果,统计结果显示治疗痊愈和显效的百分比,治疗组明显高于对照组(治疗组79.3%,对照组44.8%)。同时,我们也观察到经过β七叶皂甙钠的治疗,对面肌痉挛改善没有显著的作用。以往的研究表明,面肌痉挛发生于特发性面神经严重瘫痪的患者,通常在发病后随即出现。本研究只以药物为主,没有配合针灸、电疗等方法,这也可能是没有显著作用的原因。从本研究的结果可以看出,β七叶皂甙钠可有效预防外耳道疱疹合并症,而进行糖皮质激素治疗组患者,无效的发生人数明显增多。试验中除少数病例发生药物性静脉炎外,无其他不良反应。

特发性面神经麻痹患者是一个特殊的群体,其发病早期多伴有面瘫、听觉过敏和心理障碍,通过早期β七叶皂甙钠治疗能有效地改善患者功能障碍,增加治疗疱疹合并症的有效率。

参考文献

1 史玉泉,周孝达,吕传真,等.[M].3版.上海:上海科学技术出版社,2004.235238

2 陈清棠.临床神经病学[M].北京:北京科学技术出版社,2000.683

第5篇:面肌痉挛的原因及治疗方法范文

doi:103969/jissn1004-7484(x)201309498文章编号:1004-7484(2013)-09-5269-02

颅神经血管压迫综合症是指脑血管压迫相应的神经根所产生的一系列临床症状。根据血管压迫的神经不同,可表现为三叉神经痛、面肌痉挛、舌咽神经痛。微血管减压术是功能神经外科常见的手术之一,是目前神经外科治疗颅神经疾病最有效的手术方法[1]。我科自2012年5月至2013年5月共收治颅神经血管压迫综合症48例,采取有效的心理干预使病人进入积极的术前状态,在心理和生理上与手术相适应,提高患者对手术的应对能力,促进术后心理和生理的康复。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本组48例病人中男30例,女18例;患者年龄在21-68周岁范围之内,平均年龄为(418±23)岁。患者病程在3-37a之间,平均病程为(65±21)a。48例患者接受手术治疗前,均接受了包括药物、理疗、以及针灸在内的治疗方法,临床症状缓解后又复发或无效。术前行头颅CT检查或MRI检查排除颅内占位病变。

12手术方法[2]患者在全麻状态下实施微血管减压术。手术过程当中,患者取健侧卧位,头部屈曲,切口位置选取为耳后发际内位置,手术切口长度结合患者病情,控制在4cm-7cm范围之内,切口深度控制为二腹肌沟外侧起始区域。呈“”方式剪开硬膜,以显微镜为辅助设备,沿小脑幕角下行寻找岩静脉及其所对应的责任血管。在对目标血管进行减压处理的基础之上,在患者脑干部位与面神经部位间隔位置加垫大小适当的Teflon棉垫,以此种方式确保血管与神经的完全分离。

2心理干预

21术前心理护理

211重视对患者心理状态的合理评估需要护理人员对病患的心理状态进行正确且可靠的评估,这一点是确保心理干预能够得以有效实施的基础所在[3]。实际工作中,护理人员需要对病患的基本资料进行全面收集,当中的关键资料包括患者一般资料、疾病资料、家庭资料、以及社会支持系统资料等。同时,护理人员需要认识到:面肌痉挛虽然并不具备生命危险,但仍然会不自主的出现面部抽搐的症状,这一点对于患者正常的社会交往以及心理健康是极为不利的。特别是对于年龄较小的患者而言,长期性的就医、以及不平等的对待使得患者长期处于一种精神高度紧张和情绪烦躁状态[4]。作为护理人员的我们,就需要对患者的此种心理状态予以充分的认识,引导患者正确的抒发内心的烦闷与抑郁,给予充分的理解与关心。同时,还需要将有关微血管减压手术治疗的目的、方法、效果、预后、以及注意事项告知患者,树立患者战胜疾病的信心。

212加强护患沟通,使护患关系进一步的和谐与融洽自患者入院以来,护理人员首先就需要想患者热情的介绍整个医院、病室的环境,使患者能够尽快的适应全新的生活环境。同时,还需要善于发现患者日常生活中存在的不良习惯,采取针对性的引导护理措施[5]。

213使患者的个性化需求能够得到最大限度的满足在患者接受微血管减压术治疗之前,护理人员需要为患者营造一个安静、舒适的环境,使患者手术前的睡眠能够得到充足的保障。术前需要辅助患者清洁头部,避免术后出现各种不良并发症症状。手术前1h-2h左右,可以向患者介绍微血管减压术成功的经验以及典型案例,克服患者对于手术的恐惧感。

22术后心理护理

221消除恐慌心理在接受微血管减压术后,患者可能会出现包括眩晕、呕吐、头疼、以及舌咽神经痛在内的并发症症状。患者往往会对此症状感到十分的担心与恐惧。这一情况下,就需要护理人员及时向患者进行讲解,使患者认识到出现上述症状是术后低颅压因素、或者是及血性脑脊液刺激神经根因素所引发的,属于正常性症状,随着术后的恢复会得到逐渐的缓解与消退,以此消除患者的顾虑。同时,患者下床活动时需要安排专人进行陪护,做好相应安全保障工作。

222避免焦虑情绪三叉神经痛及面肌痉挛病人术后可有不同程度面部麻木感,或面瘫。给予局部按摩,保暖,促进血液循环。因面部感觉减退,残留食物易存在于颊部与齿槽间,且咀嚼时颊粘膜和舌易被咬伤而发生溃疡。因此,应及时清除口腔残留食物,嘱患者进食后漱口,且进食时细嚼慢咽,防止咬伤,舌咽神经痛的病人可能会出现咽后壁异样感而发生误咽,呛咳现象。

223调节紧张心理三叉神经痛病人术后外展神经暂时性麻痹,可能是术中分离三叉神经根周围蛛网膜,牵拉或者触碰外展神经所致。表现为患侧眼球不能外展,复视。应耐心向病人解释出现复视的原因,安慰病人,消除其紧张心理。

224关爱病人三叉神经痛及面肌痉挛病人术后可能出现耳鸣及听力下降,可能是手术操作影响面神经、听神经和供血动脉而出现听力损害。护士需做好其心理护理,减轻病人的心理负担,必要时提高说话的音量或在健侧与病人交流。护理人员应同时关心,爱护病人者,使病人感到温暖。

3小结

随着医学模式的转变,护理逐步确立了“以病人为中心”整体护理的理想观念,强调了人的“生物心理社会”的整体性,注重病人适应环境的能力,应用心理学知识与患者沟通交流,建立良好的护患关系,主动满足患者的心理需求,帮助适应和建立对疾病的正常反应性,是提高护理质量的一个重要方面,也是每个护士的责任。

参考文献

[1]王义宝,公茂青,张九伟,等磁共振3D-SPGR序列成像技术在颅神经血管压迫综合症的应用[J]中华神经外科杂志,2006,22:296-299

[2]陈信康功能性神经外科学[M]北京:北京科学技术出版社,2005:330-346

[3]吴贤慧,马雯原发性三叉神经痛行微血管减压术患者的心理分析及护理[J]立体定向和功能性神经外科杂志,2007,20(1):39-40

第6篇:面肌痉挛的原因及治疗方法范文

【关键词】中医;针灸;推拿;临床应用

针灸和推拿属养生治病之道。针、灸有别,针法指在体表的腧穴上进行针刺、叩击、放血等操作,灸则指用艾绒做成艾柱、艾条或艾绒装入温灸器中,点燃后熏灼皮肤的一定穴位,进行温热刺激。 推拿,又称按摩,古称按跷、案抚。最早发现于明朝儿科专家万全所著《幼科发挥》,后经过手法的发展演变,变成了现在所常见的推拿。

1针灸推拿的治疗原理作用

1.1随着针灸医学理论体系的不断发展和日趋完善,针灸也越来越被广泛地应用于临床各科。其主要作用机理是,通过针刺或艾灸腧穴,以疏通经络气血,调节脏腑阴阳,达到治疗疾病的目的。就儿科疾病而言,除了治疗小儿发热、咳喘、遗尿、腹泻、厌食等常见病多发病外,尤善长于治疗小儿脑瘫、脑积水、脑炎后遗症等神经系统疾病。针灸作用机理基本可概括为镇痛作用、调整作用、促进防卫、提高免疫机能作用。(1)镇痛方面,其最突出成果是针刺麻醉,现已广泛用于100多种外科手术中,并取得较为满意的疗效;(2)调整方面,它主要是通过对人体呼吸、消化、内分泌、泌尿、血液及神经等各大系统的病理状态,起到良性的调整作用,从而使机体机能状态得到改善或恢复;(3)促进防卫、提高免疫力方面,主要表现为针灸具有明显的抗炎和提高机体免疫力作用。总之,针灸对人体各大系统许多器官和组织有明显调整作用,特别是在病理状态下,它可以使偏盛偏衰或失衡紊乱的脏腑机理恢复常态,这就是针灸能治疗许多疾病的基本原因之一

1.2推拿,古称按摩,是祖国医学宝库中一颗璀璨的明珠。其作用原理则是通过经络穴位来调节脏腑各组织器官间的平衡,加速新陈代谢,修复各种损伤,以达到防病治病之目的。(1)皮肤是直接接受推拿治疗的人体组织,然而皮肤具有调节机体温度和保护皮下组织不受伤害的功能,推拿作用于皮肤不仅使表皮温度温度升高,而且还能使局部深层组织的温度升高,软化和松解皮肤和皮下粘连的组织。(2)当关节损伤后,正确的推拿治疗,可使血液、淋巴液循环加速,水肿消退,粘连松解,功能障碍的关节能逐渐增大活动范围,达到正常或接近正常的生理功能,有利于骨关节损伤的康复。(3)凡关节错位、肌腱滑脱等有关组织解剖位置异常而致的病症,均可运用推拿手法得以纠正。(4)推拿能增加毛细血管的数量,增大管径,使血液循环大大改善。同时还能促进病变组织血管网的重建,恢复血管壁的弹性,改善管道的通畅性能,降低血液流动的外摩擦力。(5)推拿后可降低胃泌素的分泌和增强小肠的吸收功能等,所以对消化系统功能性病变有较好的治疗效果。(6)推拿可降低周围感觉神经末梢的兴奋性,故常用于止痛,提高肌肉兴奋性,则用来治疗肌痉挛。(7)轻柔的推拿手法能使患者情绪放松、稳定,可减轻或消除心理上对疾病的不良反应,因此推拿也是心理治疗的一种手段。

2中医针灸推拿临床应用

2.1目前,针灸能治疗或参与治疗的病症有460多种;有明显疗效优势的病症有100多种。针灸适应症:神经、精神系统病症:脑卒中、短暂性脑缺血发作、小儿脑瘫、周围性面瘫、偏头痛、失眠、焦虑及抑郁、癔病、耳鸣耳聋、脊神经炎等,软伤科疾病:风湿关节痛、骨关节炎、软组织劳损、颈肩腰腿痛、足跟痛等。内脏病症:慢性胆囊炎、阑尾炎、胃炎、反酸、呃逆、尿储留,外科、皮科:皮下肿瘤(纤维瘤、脂肪瘤、粉瘤)、腱鞘囊肿、扭伤、带状疱疹、荨麻疹、神经性皮炎、斑秃等,妇科:痛经、闭经、盆腔炎、不育不孕等,头面五官科:眼睑下垂、面肌痉挛、牙痛、复视、视神经萎缩、颞颌关节紊乱综合征等。比如定位:内踝尖与跟腱之间的凹陷中。主治:①月经不调、闭经、遗精阳萎、小便频数②失眠多梦健忘③咳喘咳血便秘④咽喉肿痛、齿痛、耳聋耳鸣⑤腰膝酸痛足跟痛内踝痛。

2.2目前推拿已广泛应用于临床,并且医院开设推拿专科门诊,中医推拿门诊部已分为小儿疾病推拿、内妇科推拿、运动系统疾病推拿,同时还收治部分外科和五官科疾病。相关疾病的治疗:(1)颈、腰间盘突出症:运用牵引、针灸、推拿、TDP照射,具有中医特色的保守疗法,免除手术的痛苦和后遗症,效果显著。(2)脑血管疾病:运用电针、火针、推拿、器械康复,有效防止肌萎缩、关节痉挛、关节脱位和各种畸形的发生,效果良好。

2.3对于脑外伤、脑梗死、脑出血后遗症的偏瘫、言语障碍吞咽障碍等,其后期康复治疗宜首选针灸推拿。最容易体现针灸推拿的治疗效果的,还是当属于皮外骨伤科病症。该类病症首先是诊断上较神经系统病症较为容易,而且治疗上周期短,效果还比较明显。

结论:总之,中医针灸推拿虽是一种古老的医疗方法,但是它具有独特的医疗作用,在与现代医学科学相结合的基础上,一定会为人类健康作出更大的贡献。综上所述,针灸推拿治疗确实是一种简便、实用、疗效确切的治疗方法,但关键的问题是要正确掌握手法、穴位、解剖部位,临床上要运用恰当。要达到得心应手的境界,应认真学习,刻苦学习,反复体会、实践,逐步摸索和掌握治疗规律。

参考文献

[1]程立红;试论下者举之在针灸临床上的应用[J];湖南中医杂志;1995,(S2)

第7篇:面肌痉挛的原因及治疗方法范文

【关键词】针刺; 针灸;穴位注射; 面肌功能

【中图分类号】R277.8【文献标识码】B【文章编号】1008-6455(2011)08-0421-01

1 资料与方法

1.1 诊断标准:①发病前有受凉史或无明显诱因。少数患者于病前几天可耳后、耳内疼痛或面部不适等到前驱症状。②急性或亚急性发病,出现一侧(偶为双侧) 周围性面瘫,可伴有舌前2/3 味觉障碍,少数可有耳鸣、听觉过敏或耳郭疱疹等。③已排除其它原因所致的周围性面瘫;④肝、肾及心脏功能基本正常,心电图大致正常;(5)病人以同意并签字者

1.2 排除标准:排除腮腺炎、化脓性淋巴结炎或中耳炎.颅底肿瘤等引起面神经核病变引起的周围性面瘫。

1.3 一般资料

1.3.1 收集自2008年到2011年共收治周围性面神经炎患者136例排除其他原因导致面瘫,按就诊顺序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治疗组分为A组 电针+针灸+强的松 B组电针+针灸+强的松+穴位注射 c组对照组,各组之间年龄和病情及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1.3.2 临床表现:周围性面瘫是神经内科常见疾病,指由面神经核团或其下的面神经各段损害所致的面神经瘫痪,表现为表情肌瘫痪,前额皱纹消失,眼裂扩大,出现提额、皱眉、加深鼻唇沟、噘嘴和露齿等动作的困难,静态时患侧额纹不明显,眉毛和上睑下垂,鼻唇沟浅平,嘴角低垂,鼻嘴因肌张力弱被拉向健侧,它占面瘫发病总数的73%,每年发病率为0.2%,可发生于任何年龄,无性别差异,以单侧多见,双侧同时发生者少见(占周围性面瘫的0.3%~2%)

1.3.3 治疗方法:A组(电针法+针灸+强的松):选取阳白与太阳、下关与颧、地仓与颊车为三对主穴;针灸取穴颊车、地仓、太冲、风池、合谷、人中、承浆(取双侧), 每次选取4-6个, 均用平补平泻, 每日1 次。醋酸泼尼松60mg晨起顿服,每3日后递减。除激素10天后停药外, 电针法+针灸治疗时间为20天。

B组(电针+针灸+强的松+穴位注射):局部穴位透刺注射及远端穴位注射: 用弥可保注射液1ml。局部取阳白穴透鱼腰、鱼腰透攒竹、地仓透颊车、四白透地仓;远端取曲池、合谷、足三里。以上穴位每次选2组, 每日1次, 交替轮换使用, 选择5ml一次性注射器及5号针头,注射弥可保药液每处0. 5ml,分两处注射完后快速出针, 局部用消毒干棉球按压1~2min。醋酸泼尼松60mg晨起顿服,每3日后递减。除激素10天后停药外, 穴位注射法治疗时间为20天。电针和针灸方法同上

C组 (强的松+穴位注射)方法同A组

1.3.4 面肌功能判断:1对于周围性面瘫的疗效评价主要是采用面神经功能评价,国内外文献报道中所见的面神经功能评价方法有近20 种。H-B评估系统通过观察面部表情运动时的5种状态:静态、前额纹、闭眼、嘴角及是否伴有联动或面肌痉挛,然后按变化轻重分为6级。我们采用H-B法

面神经功能评分总分神经动态观评分-神经静态观评分-发症评分。面神功能评分满分为50分。面神经功能分级标准:Ⅰ级:面神经功能正常,面神经功能评分在47~50分之间;Ⅱ级:轻度/轻症面瘫,面神经功能评分在35~46分之间;Ⅲ级:中度/中症面瘫,面神经功能评分在25~34分之间;Ⅳ级:中重度/中重症面瘫,面神经功能评分面神经功能分级标准;V 级:重度/重症面瘫,面神经功能评分在14 分以下。

1.3.5 疗效评定标准:疗效判断:疗效评定标准:痊愈:经治疗后,面神经功能评分为47~50分;显效:经治疗后,面神经功能评分提高15分以上;有效:经治疗后,面神经功能评分提高10分;无效:无效:经治疗后,面神经功能评分提高不大。

1.3.6 统计学处理:统计学处理采用spss12.0统计分析软件进行统计分析。所有统计检验均采用双侧检验,P

2.1 面肌功能评分:治疗组A组治疗前21.15±2.01 治疗后38.2 ±3.11治疗组B组治疗前20.20 ±2.06治疗后42.1 ±3.01c组对照组 治疗前20.12± 2.03治疗后 30± 3.01A B C三组前后相比 差异有显著性

三组之间面肌功能恢复情况 差异无显著性

2.2 临床疗效:治疗组A组治愈率72.7%B组治愈率81.8%显著优于对照组,差异具有显著性(P

见表1

3 讨论

周围性面瘫是神经内科的常见病之一,以面部表情肌的瘫痪为显著特征,出现提额、皱眉、加深鼻唇沟、噘嘴和露齿等动作的困难,静态时患侧额纹不明显,眉毛和上睑下垂,鼻唇沟浅平,嘴角低垂,鼻嘴因肌张力弱被拉向健侧。

目前对本病的治疗主要包括药物、针灸、运动疗法等。早期应用大剂量激素和抗病毒药物是急性周围性面瘫的经典治疗方法,多数学者认为早期起用激素对于疾病控制和预后均有意义,但其有效性尚待明确。较多研究表明,针灸治疗周围性面神经瘫痪疗效可靠。

第8篇:面肌痉挛的原因及治疗方法范文

[关键词] A型肉毒毒素;额纹;除皱;油脂分泌

[中图分类号] R622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673-9701(2017)01-0022-04

衰老是一个自然过程,其中皱纹是衰老的自然结果,虽然无法逆转,但仍然无法阻挡科学家们寻找恢复青春、减少皱纹的方法。肉毒毒素是神经科药物的重大进展,具有淡化消除皱纹的作用,于1987年首次应用于整形美容领域,现已在除皱中广泛应用[1,2]。随着研究的深入,对肉毒毒素注射除皱的有效性及安全性有了进一步的认识,可以达到较高的除皱有效率及较小的不良反应发生率,逐渐受到爱美人士的欢迎[3,4]。目前,在除皱治疗的同时,肉毒毒素对皮肤油脂分泌的影响逐渐受到关注,而临床上关于A型肉毒毒素注射对额部皮肤油脂分泌影响的前瞻性研究甚少。本研究旨在探讨A型肉毒毒素注射在额纹除皱中的应用效果及对额部皮肤油脂分泌的影响,以期提供更多的临床证据。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取2014年1月~2015年12月于我院接受治疗的80例额纹患者作为研究对象,随机分为A组和B组,每组各40例。所有患者均为女性,并排除既往应用肉毒毒素治疗、激光治疗等治疗史者,瘢痕、面瘫、合并自身免疫系统疾病、血液系统疾病、肿瘤等患者。A组年龄34~58岁,平均(52.8±9.2)岁;B组年龄36~56岁,平均(53.3±8.7)岁。A组和B组患者年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

1.2方法

1.2.1 治疗方法 所有患者注射前均禁用护肤品和化妆品,注射前2 h采用温热生理盐水洗脸,保持皮肤清洁干燥。将冻干A型肉毒毒素(兰州生物制品研究所有限责任公司,100 U/支,批号993406)用适量无菌生理盐水稀释,采用额部标准5点法用30号针头肌肉内注射,A组注射总剂量为10 U,B组注射总剂量为20 U。

1.2.2 观察指标及疗效评价 额纹除皱疗效评价标准[5]:显效:注射部位额纹消失,皮肤光滑饱满,除皱效果至少维持≥6个月;有效:注射部位额纹减少变浅,除皱效果维持在3~6个月之久;无效:注射后,患者额纹无明显改变。其中显效和有效患者均为额纹除皱有效。采用Sebumeter SM 815检测患者注射前、注射后4周、8周、16周时额部皮肤油脂分泌水平,并进行组间比较。治疗过程中,比较组间不良反应发生情况。

1.3 统计学分析

采用SPSS 16.0统计学软件对数据进行分析,计量资料以(x±s)表示,重复测量资料采用重复测量方差分析,两样本均数比较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采用χ2检验,P

2 结果

2.1 两组临床疗效比较

A组和B组额纹除皱总有效率分别为80.0%和97.5%。经统计学分析显示,B组总有效率明显高于A组,组间比较有统计学差异(P

2.2两组额部皮肤油脂分泌水平比较

多时间点重复测量资料方差分析结果显示,不同时间点油脂分泌水平存在显著差异(F=52.34,P=0.000),A、B组间无显著统计学差异(F=0.018,P=0.893),不同组别与不同时间点无明显交互作用(F=0.146,P=0.932)。c注射前相比,两组注射后4周、8周时额部皮肤油脂分泌水平降低(P均0.05)。A组和B组注射前、注射后4周、8周、16周时额部皮肤油脂分泌水平无统计学差异(P均>0.05)。见表2。

2.3 两组不良反应发生情况

进行A型肉毒毒素注射除皱过程中,所有患者未出现严重不良反应。A组患者出现注射区疼痛3例,局部水肿1例,皮肤红斑2例,局部皮肤干燥2例,不良反应发生率为20.0%(8/40);B组出现注射区疼痛4例,局部水肿1例,皮肤红斑2例,局部皮肤干燥3例,不良反应发生率为25.0%(10/40)。不良反应程度均较轻,对症处理后缓解。统计学分析显示,A组和B组不良反应发生率组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χ2=0.29,P=0.592)。

3 讨论

衰老是一个正常的自然过程,皱纹的产生随年龄的增加而不可避免。随着物质生活水平的提高,人们对美的要求也不断提高,更注重通过除皱的方法提升自身的形象与气质,进行除皱的患者也不断增多[6,7]。近来,现代美容整形发展迅速,且朝着微创、甚至无创的方向发展,已经成为了美容整形艺术[8,9]。如何有效延缓皱纹产生或者去除已经产生的皱纹,使人体看起来更显年轻与活力,其中,肉毒毒素注射已经成为面部除皱的常用手段,具有起效快、疗效好、不良反应轻等诸多优点,在临床上广泛应用[10,11]。但是,目前关于A型肉毒毒素注射在额纹除皱中应用效果的前瞻性研究较少。

肉毒毒素是一种神经毒素,主要由肉毒梭菌在生长和繁殖过程中分泌产生的一种细菌外毒素。目前,微生物学界根据肉毒毒素的抗原决定簇不同将其分为A型、B型、C型、D型、E型、F型及G型7个不同亚类。其中A、B、 E、F型主要引起人类中毒,以A型毒力最强,C、D型主要引起禽类及其他动物中毒,G型毒性较低。尽管A型肉毒毒素毒力最强,但是在临床上却有广泛应用并被证明是较为安全的生物制剂。目前,其主要作用于神经肌肉接头,通过抑制乙酰胆碱释放,阻断神经冲动传递,肌肉麻痹,不但应用于治疗斜视、面肌痉挛及眼睑矫正等,还广泛应用于皱纹消除[12-14]。1986年加拿大眼科专家吉因卡如斯教授第一次采用A型肉毒毒素解除患者眼睑痉挛,其研究结果更令美容医学界兴奋。随后影视明星接受A型肉毒毒素治疗后,皮肤皱纹消失,从此A型肉毒毒素在美容医学领域风靡开来。但是A型肉毒毒素对于人体而言毕竟是有一定毒性的,对于很多妊娠、哺乳期妇女、瘦弱患者及严重心、肺、脑和肾疾病患者是禁用的。甚至有研究报道,A型肉毒毒素引起患者全身性不良反应[15]。还有文献报道显示,部分患者在应用A型肉毒毒素治疗后面部表情发生异常变化,给患者的心理与生活带来不利影响[16]。目前,临床上多采用常规剂量进行除皱美容,但是对于患者而言,如何使A型肉毒毒素剂量越小,产生的毒副作用越低,并且可以降低医疗费用,但又同时提高除皱效果,是临床上值得深思的问题,然而目前相关研究却比较少。本研究中,两组患者均采用额部标准5点法肌肉内注射A型肉毒毒素,与注射总剂量10 U相比,注射总剂量20 U患者额纹除皱总有效率显著提高,结果表明适当增加A型肉毒毒素注射剂量可以有效提高额纹除皱效果。但该研究只设置了两个剂量组,而再进一步增加剂量是否一定会提高除皱效果,还需要进一步的研究。

皮肤油脂分泌由油脂生成、油脂储存等多个部分组成,油脂分泌对于皮肤正常生理功能的维持具有重要作用,其分泌水平主要通过理化调节及内分泌调控[17-19]。研究显示[20,21],肉毒毒素可以治疗油性皮肤,且治疗前后皮肤油脂分泌水平会发生变化,均提示肉毒毒素可以影响皮肤油脂分泌。但是,临床上关于不同剂量肉毒毒素对皮肤油脂分泌影响的研究甚少。本研究中,与注射前相比,两组患者注射后4周、8周时额部皮肤油脂分泌水平降低,而注射后16周时额部皮肤油脂分泌水平与注射前无差异;组间两两比较显示,两组患者在注射前、注射后4周、8周、16周时额部皮肤油脂分泌水平无差异,结果表明额部肉毒毒素注射后会导致额部皮肤油脂分泌水平降低,但在16周左右恢复正常,且与肉毒毒素的注射剂量无关。分析可能原因,肉毒毒素注射后可能作用于皮脂腺梳毛肌的毒蕈碱受体,阻断类胆碱信号,减少油脂分泌,但该作用随着机体自身内分泌及理化因素调节而恢复正常。

不良反应是肉毒毒素注射除过程中受关注的一个重点问题。其中注射区疼痛、局部水肿、皮肤红斑、局部皮肤干燥等不良反应较为常见[22]。不同剂量A型肉毒毒素对于接受美容治疗的患者不良反应发生率是否有差异并不清楚。理论上,A型肉毒毒素剂量越低,可在一定程度上降低局部或者全身性不良反应的发生。然而,本研究中,两组患者上述不良反应发生率组间比较无统计学差异,结果表明A型肉毒毒素注射剂量的增加并不增加不良反应发生率,肌肉内注射20 U A型肉毒毒素进行额纹除皱是安全的。主要是因为,A型肉毒毒素属于局部皮肤注射,A型肉毒毒素难以扩散至其他组织或者进入机体循环,这在一定程度上限定了A型肉毒毒素的毒性作用。此外,本研究中接受A型肉毒毒素美容的人员均经过严格条件筛选,体质状况良好,也可以在一定程度上避免不良反应发生。

综上所述,A型肉毒毒素注射在额纹除皱中应用效果良好,能显著减少注射后4周、8周额部皮肤油脂分泌。与肌肉内注射10 U相比,注射20 U患者除皱总有效率显著升高,而对额部皮肤油脂分泌及不良反应影响无明显差异,临床上可选用20 U的注射剂量。

[参考文献]

[1] Lu DW,Lippitz J. Complications of botulinum neurotoxin[J].Disease-a-month:DM,2009,55(4):198-211.

[2] 高琳,殷荣,王媛丽,等. 肉毒毒素和透明质酸联合使用在面部年轻化处理中的应用[J]. 中国美容医学,2016, 25(4):94-97.

[3] 张亮,吴溯帆. 透明质酸与肉毒毒素联合注射治疗重度眉间纹[J]. 中国美容整形外科杂志,2014,25(1):19-22.

[4] 余云舟,孙志伟,郑涛,等. 肉毒毒素防治药物的研究进展[J]. 军事医学,2012,36(12):954-958.

[5] 何黎,刘玮. 皮肤美容学[M]. 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8:104-105.

[6] 张洁尘,陈祥生,冯素英,等. 246名女性皮肤老化特征及相关因素的调查分析[J]. 中华皮肤科杂志,2011,44(2):94-98.

[7] 郭云,朱淑萍,沈金翠,等. VISIA对强脉冲光联合注射除皱治疗面部皮肤老化的定量评价[J]. 中国美容医学,2015,24(11):60-62.

[8] 姜银凤,张文娟,职蕾蕾,等. 采用3D皮肤检测方法探索中国上海地区女性在衰老过程中鱼尾纹的变化规律[J].中国美容医学,2015,24(7):44-49.

[9] 高微. 射频技术在皮肤美容中的应用进展[J]. 实用皮肤病学杂志,2015,8(6):449-452.

[10] 冯燕艳,王娟,孙志文,等. 强脉冲光(IPL)联合A型肉毒毒素在面部老化中的应用[J]. 中国美容医学,2011, 20(6):954-956.

[11] 郑旭东,柳大烈,麦跃,等. 钝针扇形连续注射法在肉毒毒素治疗咬肌肥大中的应用[J]. 中国美容医学,2013, 22(22):2183-2185.

[12] 尚晓旭,吴景东. 局部注射少量A型肉毒毒素治疗上半面部皱纹的临床研究[J]. 中国美容医学,2011,20(11):1705-1706.

[13] 万彬彬,张平. 不同浓度A型肉毒毒素治疗上面部动力性皱纹的疗效分析[J]. 中国美容医学,2016,25(8):20-21.

[14] 孙锡波,陈澎,李炳选,等. A型肉毒毒素治疗局限性肌张力障碍和面肌痉挛疗效观察[J]. 中国基层医药,2010,17(18):2568.

[15] Chang YS,Chang CC,Shen JH,et al. Nonallergic eyelid edema after botulinum toxin Type A injection:Case report and review of literature[J]. Medicine Baltimore,2015,94(38):e1610.

[16] O'Flaherty SJ,Janakan V,Morrow AM,et al. Adverse events and health status following botulinum toxin type A injections in children with cerebral palsy[J]. Dev Med Child Neurol,2011,53(2):125-130.

[17] X革,秦瑞婷,邓丹琪,等. 中国青年油性皮肤人群面部皮肤油脂分泌的昼夜和四季节律变化的研究[J]. 中国美容医学,2013,22(15):1612-1614.

[18] 黄茂芳,沈秀玲,戴京萍,等. 强脉冲光对31例重度痤疮患者面部疗效及皮肤油脂的影响[J]. 皮肤性病诊疗学杂志,2014,(3):234-236.

[19] 高雅倩,储丽玲,王学民,等. 上海地区健康女性面部皮肤屏障检测[J]. 中国美容整形外科杂志,2015,26(6):332-334.

[20] Shah AR. Use of intradermal botulinum toxin to reduce sebum production and facial pore size[J]. J Drugs Dermatol,2008,7(9):847-850.

[21] Bulstrode NW,Grobblelaar AO. Long-term prospective follow-up of botulinum toxin treatment for facial rhytides[J].Aesthetic Plast Surg,2002,26(5):356-359.

第9篇:面肌痉挛的原因及治疗方法范文

辽宁省铁煤集团总医院大明分院中医科,辽宁调兵山 112703

[摘要] 周围性面瘫是中医科针灸门诊较为常见的疾病,口眼歪斜为其主要症状,该病发病较急,通常为单纯一侧的面颊筋肉弛缓,没有神志不清或半身不遂等症状,周围性面瘫的治疗时间上把握较为关键,特别是其中较具特色的急性期与后遗症期两个治疗阶段。急性期应当采取相对积极的治疗方法,但要注意避其锐气,可采用远道刺法和巨刺法结合运动针法,能够有效改善症状,缩短疗程,使身体功能及时恢复,从而提高治愈率。而对于后遗症期也不应放弃治疗,由于病患者在该阶段常因虚致瘀,使得络脉瘀阻不通,面部经气不畅,可按虚、瘀论治。

[

关键词 ] 周围性面瘫;相关问题;急性期;后遗症期

[中图分类号] R246.6[文献标识码] A[文章编号] 1672-5654(2014)05(c)-0183-02

一侧口眼歪斜是面瘫的主要病症,其与现代医学中周围性神经麻痹基本相同。该病症通常是急性发作,患者常于睡眠醒来时,突然发现一侧面部的肌肉出板滞、麻木、瘫痪,眼裂变大、额纹消失、口角下垂歪向健侧、鼻唇沟变浅、口角下垂歪向健侧、病侧无法皱眉、蹙额、露齿、鼓颊、闭目;部分病患初发病时还可能伴有耳后疼痛,或出现患侧舌前 2/3的味觉减退甚至消失、听觉过敏等症状。肌电图的检查可见单相波或是无动作电位、多相波减少,严重者可能会出现纤颤波和正锐波。

1 周围性面瘫病症针炙治疗的相关问题分析

1.1 周围性面瘫的病因病机分析

周围性面瘫病症是内外因素综合作用所产生的结果。传统中医学认为:周围性面瘫是因正气虚弱,脉络空虚,然后风寒之邪乘虚而入,侵袭阳明、少阳、太阳等经脉,致使经气阻滞,经筋失养,以致肌肉纵缓不收所致。近年,还有观点认为其病因病机为:气滞血瘀、痰湿阻络、痰瘀互结、胃胆积热、热毒瘀滞经络等因素引起的。

1.2 周围性面瘫的诊断标准

病人在患病之前常有受潮、受凉、伤风感冒史,少数病患在发病前几天还有耳内、耳后疼痛或是面部紧皱不适等症状。在医学临床检查中多见患侧额纹、鼻沟变浅甚至消失,口角歪向健侧,眼裂扩大、闭合不全鼓腮漏气,通常无耳聋、耳鸣症状。当然,临床上应当排除外伤等原因所引起的周围性面瘫。

1.3 周围性面瘫的临床分期

周围性面瘫的病程基本可分为急性期、恢复期和后遗症期三个阶段:急性期为发病的5 d之内,是面神经炎症水肿进展期;恢复期为发病后6~90 d,是治疗面瘫最关键的时期;后遗症期为发病3个月以上,此期对重症和顽固性病症的治疗、恢复是十分重要的。

1.4 周围性面瘫针炙治疗常见基本方法

在临床实践中,针灸治疗是当前面瘫治疗重要且有效的手段,其疗效十分显著,在医学临床上得到了广泛的认可。不同的临床分期应采取相应的针炙治疗方法。

1.4.1 急性期的针炙治疗为尽快治愈疾病,减少后遗症或并发症的发生,使患者面部功能恢复健康状态,急性期即可对患者予以针刺为主的综合性治疗,临床实践也证明:早期针炙治疗,可尽快地减轻、消除患处水肿、缺血损害神经,使受损面部神经及面肌营养状况得到有效改善,促进面部神经炎症及水肿的吸收,面部神经受压时间缩短,进而增加面部神经恢复的机会,特别对于高龄重症、耳廓疱疹和糖尿病患者更加适宜。可见,针灸治疗早期介入,缩短了治疗时间,疗效较为显著。

急性期针炙治疗时,针刺取穴以浅刺为宜,弱刺激至患者有针感,严禁电针治疗。活血通络、祛风解表,以手足阳明经取空为主是该期针炙治疗的原则。在患侧取穴:凤池、阳白、合谷、四白、牵正、地仓、翳风;患者眼裂闭合不全者加取鱼腰穴;鼻沟变浅者则加取迎香穴。每日针炙一次,操作的手法如下:风池穴直刺,针尖向对侧鼻尖或眼球进针,深度以0.8~1.0寸为宜,行提插捻转手法,至有针感后停止;合谷穴直刺深度0.5~0.8寸为宜,强刺激至有酸胀感止;其他穴位可浅刺0.2~0.3寸;留针一般为30 min。

1.4.2 恢复期的针炙治疗恢复期患者病情趋于稳定,面部口眼歪斜的程度通常不会持续加重,针炙治疗应以平补平泻手法,皮下透刺为主。治冶原则是疏通气血、祛风活络。患侧取穴:合谷、凤池、钿腰、阳白、太阳、迎香、翳风、牵正、颊车、地仓、夹承浆、口禾髎。具体针炙手法:阳白透鱼腰,地仓透颊车;透刺可采用传递式透针法,沿皮下透刺,不宜使针尖穿透皮肤,平补平泻,在得气后接电麻仪,断续波;牵正、合谷和翳风直刺,采用1.5寸毫针,在得气后,重插轻提,以60转/min的频率捻转,每穴位操作1 min,间隔15 min后再重复行针,留针30 min。1次/d,10 d为一个疗程。

1.4.3 后遗症期的针炙治疗此期邪虽去正亦亏,经络不畅,因此,恢复正气、通经疏络是针炙治疗的主要目的所在。手法采用补法为主,对顽固性病症和重症应予以深刺,并加用电针以增加刺激量。治疗原则是活血通络、补血益气,以足阳明胃经穴为主。患侧取穴:四白、阳白、颧髎、地仓、合谷、颊车、内关、翳风、三阴交、足三里、阳陵泉。具体的操作手法为:面部穴用1.5寸毫针予以斜刺,进针深度为0.8~1.0寸,运用补法,偱经远取穴直刺,可适当的增加刺激量,在得气后留针30 min为宜,每日一次,15 d为一疗程。

2 对周围性面瘫急性期与后遗症期中医针炙治疗的体会

中医针炙治疗周围性面瘫临床效果较好,笔者针对较具特色的急性期和后遗症期两阶段,具体治疗谈一谈自身体会。

2.1 急性期治疗的体会

急性期为病患发病之初,面部症状正处鸱张之势,风邪正旺,“无迎蓬蓬之气,无击堂堂之阵”此时的治疗必须避其锐气。西医认为本病初期为急性非化脓性面神经炎神经水肿,所以初期不宜直接针刺患侧,更不能强刺激,以免加重病情。此时采用远道刺法“病在上,取之下”、“导而下之,引邪外泄”之法。待邪气稍差时,再选用局部穴,以调和面部气血。具体方法为针刺患侧太冲,巨刺阳陵泉,每隔5 mins运一次针,泻法。刺太冲时嘱患者配合咧嘴动作,刺阳陵泉时配合闭目,挤眼,抬额,皱眉动作。既使局部无法动起来,也努力用意念配合运动,寻找与健侧相同运动时一样的感觉。风寒证可在翳风、下关温和灸各15 min。不少患者经此运动针法,一次闭目即有改善,眼裂变小,甚至可以基本闭合。可加合谷、外关或酌情加内庭、行间。

《百症赋》云“太冲泻唇?以速愈”。面瘫多由脉络空虚,风寒之邪乘虚侵袭阳明、少阳面部脉络,以致局部经气阻滞,经筋失养,筋肌纵缓不收而致。肝主筋,故用肝之原穴太冲调肝经经气,养经筋。以五行而论,阳明属土,厥阴为木。木旺克土,阳明脉络空虚,自当防厥阴肝气过旺,且本病由外风乘虚而入,以本虚标实立论。扶土可抑木,抑木方可扶土,此为泻太冲手法之必须。太冲穴位于“足背侧,当第一跖骨间隙的后方凹陷处”为冲脉之支别处,“肝与冲脉,气脉相合而盛大,故曰太冲”《灵枢·逆顺肥瘦》说“冲脉者,五脏六腑之海也,五脏六腑皆秉焉。其上者,出于颃颡部渗诸阳,阳明气虚,自先受之”。故刺太冲(冲脉之支别处)可促进冲脉对阳明部气血的渗灌。故此,太冲穴可通过冲脉,调节阳明经气。这样肝经“从目系,下颊里,环唇内”阳明经“夹口环唇”,口唇内外阳明,厥阴之经经气,太冲一穴俱调之。故泻太冲。

周围性面瘫包括眼部和口颊部筋肉症状,由于足太阳经筋为“目上冈”,足阳明经筋为“目下冈”故眼睑不能闭合为足太阳和足阴明经筋功能失调所致;口颊部主要为手太阳和手足阳明经筋所主,因此,口歪主要系该三条经筋功能失调所致。阳陵泉居于筋之府—膝中,为筋气聚会之筋会,足少阳经脉气所入之合土穴,筋病之主穴,病之有关于筋者,其为必主。采用巨刺法,针刺健侧而调整了患侧的气血流通。当病邪侵犯人体,可引起经络气血内外左右相倾移,或左盛右虚,或右盛左虚,通过巨刺既达到了调整左右气血的偏盛偏衰状况,又使气血流通趋于平衡统一。

急性期运用此法,可明显改善症状,恢复功能,缩短疗程,提高治愈率。

2.2 后遗症期治疗体会

针灸治疗周围性面瘫疗效显著,久为医界所认同。但是也有少数病例,经多次针灸,疗效很不理想。有的迁延数月甚至终年难愈,留有不同程度的后遗症,如面肌痉挛、萎缩、倒错等。对后遗症期的治疗我参考杨长森教授对面瘫恢复期的治疗结合火针点刺取得较好疗效。

具体方法为:大椎刺络拔罐放血。地仓、颊车、迎香、阳白、颧 髎,取患侧,用皮肤针轻叩诸穴数次。对于患者觉特别发紧的局部位置可轻叩数次后加拔罐放血,或细火针点刺不留针。偏寒者加温和灸。太阳、头维、率谷、足三里、三阴交、后溪、昆仑诸穴均取双侧,浅刺3~5分,静留30 min。隔日一次。

后遗症期常因虚致瘀,络脉瘀阻不通,面部经气不畅。大椎位于颈部阳位,阳中之阳,向上向外,性主疏散,为督脉与手足三阳之所会,总督全身之阳气,故泻之能启太阳之门,清阳明之里,和少阳之枢,以宣通诸经之阳气,祛邪达表。在此刺络拔罐与面部诸穴刺络出血,同奏祛瘀通络,宣通经气之效。《素问·调经论》云:“血气者,喜温而恶寒,寒则泣而不流,温则消而去之”,运用细火针点刺则可加强温经通络作用。足三里配三阴交益气活血,扶正祛邪。“太阳为目上纲”故取昆仑配后溪鼓舞太阳经气;“阳明为目下纲”,故取足三里配头维鼓舞阳明经气;少阳为半表半里,太阳配率谷有和解之功。头面为诸阳之会,使诸经营卫通畅,气血充沛,则患处筋肉以濡养,而面瘫自可康复。

结语:针灸是治疗周围性面瘫非常有效的方法,其原因如下:①从中医角度探寻病症发病病因病机,以扶正祛邪作为贯穿针炙治疗该病症全过程的指导思想;②运用精准施针手法,进行准确的穴位施针;③相关医学研究也证明,针灸可以增强体液免疫功能,对血清总补体积量、免疫球蛋白量、血浆杀菌力等免疫指标有积极影响,能使机体免疫力增强;④针炙可对血管产生良性调节作用,特别对处于急性炎症期的周围性面瘫而言,能够极大地增强肌纤维收缩,加速血液循环从而使得炎症渗出物得以吸收,使得受损的神经功能得以恢复。周围性面瘫针灸治疗简单安全、成本低廉、效果显著,只要有耐心、善沟通,坚持适宜的治疗方法,就能达到预期的治疗效果。

[

参考文献]

[1]石学敏.针灸学[M].北京:中国中医药出版社,2002:220.

[2]张智龙.针灸临床穴性类编精解[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9:21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