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务员期刊网 精选范文 高考复读政策范文

高考复读政策精选(九篇)

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高考复读政策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高考复读政策

第1篇:高考复读政策范文

关键词:高等教育;复读原因;利弊

作者简介:邱纪香(1987-),女,江西宜春人,中南大学高等教育科学研究所硕士研究生;康玉唐(1952-),男,湖南长沙人,中南大学高等教育研究所,研究员。(湖南长沙410083)

中图分类号:G63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7-0079(2012)11-0139-02

自1999年以来,国家不断推行扩大高校招生规模的政策,并相应采取全面推行远程网上录取工作,这一系列举措获得广大学校和学生的一致好评,但不知从何时起,全国逐渐掀起了高考复读热潮,而且这股热潮的势头已经愈演愈烈。以2006年为例,2006年全国高考报名总人数为950万,其中应届生667万名,占70%,复读生占全国高考报名总人数的30%,有183万人。据资料统计,2002~2006年,全国共有1000万复读生,平均每年有210万人,平均每年增加24万人。不仅复读人数逐年递增,更可怕的是复读已经从传统意义上的“被动落榜”发展为由于不满意所考取的高校、院系或专业而放弃录取机会的“主动落榜”。[1]是什么原因燃起了这股复读热潮?

一、复读现象原因分析

1.来自社会的各方面因素

近年来,随着高等院校的扩招,毕业生的人数逐年增多,由此就业压力随之而来。现在一些用人单位在招聘时出现了一些追逐学历和名校的严重倾向,如,不考虑岗位及工作内容的实际,一味要求名牌大学毕业生;首选本科以上,有些甚至要求硕士、博士学历;更有甚者,一些单位在招聘时提出硬性要求:应聘者第一学历必须是“211”、“985”的“全国知名高校”。面对这样的隐形就业歧视,使得一些被非名牌普通院校以及高职、高专院校录取的学生在这样的现实面前黯然神伤,纷纷放弃已经到手的就读机会,择机想来年考取更好的高校以免毕业后就业被“淘汰”。

一方面,随着高校招生制度改革的深入,考生报名的政策变得非常宽松。例如,在教育部颁布的普通高校招生工作规定中,取消了对年龄和婚否的限制,以至于屡屡出现类似大龄青年参加高考的报道。此外,规定中取消了当年不报到的新生第二年不准高考的规定,或对往届生的入学资格没有做出特别要求等,这些规定使得考生有了较大的空间和心理优势。

另一方面,随着复读热潮持续高涨,逐渐衍生出了一种新型的经济――“复读经济”,即由复读这一社会现象而产生的一个经济产业链。尽管目前对这个不规范且波动很大的市场还无人做过全面的统计,但中央教科所研究员储朝晖为记者做的一个测算还是有一定说服力的:以各地高考报名人数中约30%为复读生计算,2007年全国1010万名考生中约有复读生300万人,由于各校依据复读生每年高考成绩收费,标准不一,这里以平均每人3000元计算,这一市场总额大约为90亿元。如再考虑到生活及教学资料等方面的费用,这一总额将会更多。[2]高考复读市场逐渐成为了一块“大蛋糕”,而复读经济成为“高考后教育经济”中不可或缺的中坚力量。

2.来自学校的变相鼓励

如果说来自社会的各方面因素是复读现象盛行的根基,那么不得不注意到相当一部分高级中学在此类盛行中扮演了主导作用。从总体格局看,高考复读市场缺乏市场管理和规范化,教育部门目前也只对教学提供一些指导性意见,对学校的招生、经营无法强制管理。由于缺乏有效的约束,高考复读学校间的竞争此起彼伏。[3]如各公办、民营私立高中为了提升高考升学率、创造经济效益而大办复读班;为了创自己的“品牌”,争抢好生源,各高考复读学校和办学机构竞争激烈,花样翻新;还有的复读机构为了争抢生源,用重金悬赏、虚假宣传等方式误导考生,造成原本正常的、依据考生实际情况而进行的复读演变成一场恶性复读。而为了应对这个局面,一些条件尚可、期望通过升学率提高知名度的高中也启动了“生源大战”:有的不惜打破学校原有各年级师资力量的良性循环,给复读班配备最优秀的骨干教师;有的则以入学减免学费、高分考生给奖金、考上名校拿大奖等条件为诱饵,竞相出台高分复读优惠政策,引得那些高分“失意”生在“走”与“不走”之间犹豫不决。[2]

3.来自家庭的名校意识

对大部分家庭来说,孩子考上重点院校是一件非常光荣的事情。高考录取开始后,经常可以听到某某家的孩子考了多少分,进了什么大学,学校是某省份的重点高校、“985”、“211”工程院校等,这样类似的攀比逐渐成为其他家长和自己小孩谈话的内容,并且潜移默化的使孩子把名牌高校看成了惟一的选择。他们现实而无奈地匍匐在这个图腾的光环之下,形成了非名牌大学不上的思潮。日前,《中国青年报》社会调查中心与新浪校园频道联合实施的一项题为“您有名校情结吗”的在线调查,结果显示,在3871名填答者中,55%的人认为,无论是学生还是家长都存在“名校情结”。如果自己或子女的高考成绩与名校录取分数线只相差几分,44.6%的受访者表示“能花钱就花钱,能托人就托人,实在不行就复读”,总之不能就此“委屈了”。[4]在这种期盼下,许多考生产生了一种潜意识压力,如若考试发挥失常或者实力不够只被一般院校录取或调剂,也不愿意就此屈就,而是选择回到中学复读,以求来年再圆名校梦。

4.来自个人的主导因素

不可否认,做出复读这一选择往往来自于考生自身,而其主导原因是盲目的志愿填报及自身定位的不精准。由于填报不当或者技巧不够,考生往往在志愿填报这一环节出现失误。比如,在报考志愿时,有些考生不考虑自身特点和兴趣爱好,往往出现过于保守、从众心理、轻率随意等特点,造成要么因报考院校较低而后悔,要么录取院校不适合而懊丧。并且由于考生自我认知不当,考虑自身的实力和定位时不够精准,在报考志愿中容易出现急功近利、爱慕虚荣、心存侥幸、傲慢自大等心理特点。而且受社会或家庭的影响,有些考生在志愿填报时,只报名校、热门专业,而其他院校、专业调剂都选择不服从调剂,最终的结果是因不服从而落榜或被院校退档。[5]或者有些考生在专业选择时只顾及近期利益而忽视长远规划,不考虑社会发展的需要和专业冷热的相对性,造成一些考生不能进入所报专业,而其他考生却只能靠调剂志愿进入其他不感兴趣的专业,于是干脆不去报到。这样盲目而仓促的志愿填报,对他们未来就业的发展方向是非常不利的。

二、复读的利与弊

虽然每位考生做出复读的选择是出自于自身的考虑,但是由前面提到的“复读经济”,我们已经了解到复读这一潮流对社会带来的深远影响。

1.微观层面的利

从微观层面来看,复读的出现给学生带来了一次契机。对于那些失意的考生,高考不再意味着是一考定终身,而是可以通过自身的努力再争取一次高等教育的受教育权,争取的途径就是选择复读;而对于那些犹豫在“走”与“留”之间的高分“失意”生,选择复读是通过自己的努力选择更加优质的教育,这在一定程度上也表现出当代青少年锲而不舍、持之以恒、勇于拼搏的精神,是一种良好的精神风貌。

2.宏观层面的利

首先,复读市场的存在和发展实际上反映了国民对教育的认识和需求程度正在逐渐提高。在国家大力推行九年义务教育的前提下,在终身学习型的社会背景下,高等教育逐步成为国民教育的主流。出于对高等教育的认识和需要,国民的教育理念也正在逐渐提高,受过良好的高等教育甚至一度被认为是身份和权力的象征。

其次,允许考生复读在一定程度上是对学生“教育选择权”的一种尊重,是教育机会均等下的当代教育理念的完美体现。

并且,复读班的开办在一定程度上缓冲了就业压力。临近毕业季,涌现出一大批大学生求职群体,随之而来的是针对社会和个人的就业及求职方面的压力。但是,随着一部分学生进入复读班学习,可以在一定程度上缓解几年后学生毕业季的生源求职压力。同时,教育市场也随之活跃,就业对毕业生不再是焦虑的事情。

3.复读现象的弊

首先,复读潮流的愈演愈烈造成公办学校职责定位和正常教学秩序的混乱。考生复读其实质是侵占了其他应届生受教育的机会,影响了教育公平性。为此教育部曾在2002年就下达了公办高中禁办复读班的禁令。但是,现实的情况却不尽如人意。比如,受利益的驱使,仍然有很多公办的高中在偷偷举办复读班,或者为了应对上级的政策,学校内部不再出现复读班,而是以培训学校的名义举办复读班。表面上看来,培训学校是民办的性质,但是授课的教师,所用的复习资料及教材等都和高中有着千丝万缕的关系,可以说其实质就是学校的附庸品。

其次,复读潮流的盛行使各高校的招生工作受到影响。各高校花费人力、物力和财力实事求是的按照学生的志愿选择进行择优录取,如果考生放弃志愿选择,高校原来制订的招生计划就受到了影响;相反,部分学生因分数的差距却不能如愿进入心仪的学校,只能被迫复读。而造成如此两难的困境是我们都不愿意看到的。

最后,一昧的复读其实误导了学生的思想,使不少学生偏离了自己成长和发展的正常轨道。为了考大学,他们重复一年的学习,被人戏称为“高四生”,更有甚者念到“高五”、“高六”。但是“一寸光阴一寸金”,他们不仅多花费一年的青春,更多的是没有依据自己的潜能有效自主地发展自己,而是被封闭的知识牵引,其中得失,大概只有这些考生自己心里才能体会。

三、建议与对策

高考复读现象在社会中涉及范围之广,已经不再是一个简单的教育现象问题,而是上升到与国家的教育体制、教育思想、教育收费政策、社会就业形势的发展、人们的思维习惯和方式、民族文化统一等一系列的问题,不是一个简单的措施就可以解决的。正因为它的复杂性和广泛性,更应该引起社会各界的重视。

1.公正而合理的看待复读这一现象

依据目前的高考制度和教育形式,可以预见复读现象在一定时间内都将存在,因此,应该公正而合理的看待复读这一现象。基于教育“机会公平”这一出发点,笔者认为盲目的反对复读对于复读生是不公平的,但是适当的控制复读生的数量与复读的年限也非常必要,这在一定程度上也保障了应届生的权益;或者国家教育部可以出台相关政策,比如,对于往届生参加高考的,在应届生录取分数线的基础上相应的增加一定分数作为录取往届生的门槛,这样在赋予复读生同样享有受高等教育机会的同时,也彰显了高考门槛的平等性。

2.规范各类复读学校的必要性

“复读经济”的出现,也启示了我们思考规范各类复读学校的必要性。既然这种现象不能消灭,那么正视它的存在并且进行合理规范的管理,也许会取得更好的效果。同时,各高等院校也应该在复读这一热潮中深思:提高学校的综合实力,发展各自的优势专业才是硬道理。不管是综合性的高等重点院校,还是具有特色的职业技术学院,都应该充分发挥自己的优势特色,在相应的层次中独树一帜。只有这样对复读现象逐步引导和管理,才能使国家的教育更加平稳有序的发展。

3.正确疏导社会各阶层的“名校”心理,切实加强高等教育大众化改革

对于社会上比较流行的“名校”层次论,学校、教师及家长应该树立正确合理的名校意识,最主要是根据学生自身的情况选择名校,切不可为一时贪图名校之“名”而盲目的断送学生的前途。同时,我国的教育结构也要相应的进行调整,高校改革势在必行。根据美国著名学者马丁・特罗关于世界各国高等教育的“发展阶段论”,无论哪一个国家,如果没有高等教育数量上的大发展,尤其是占适龄人口15%以上的人进入高等学校,都不能视为进入了大众化阶段。因为只有高等教育数量上的大发展才能引起教育功能、人才培养、质量标准和课程体系等一系列的变化,使高等教育在质的方面出现变化。因此,这就要求高校在传统的英才教育的基础上,逐步向大众化教育阶段迈进,同时对于一本、二本等各批次高校的招生规模进行合理的评估,以便输送更多的学生进入高等学府深造,打造高等教育大众化阶段,进而在高等教育大众化改革的若干年后,向高等教育普及化迈进。

参考文献:

[1]米红,徐益能.高考复读:中国教育的沉重话题[J].学习月刊,2006,(15):37-38.

[2]丰捷.高考复读班屡禁难止[J].教师博览,2007,(10):15.

[3]张克新,朱成科.关于我国高考复读现象之“繁荣”的思考[J].当代教育论坛(学科教育研究),2007,(6):30-31.

第2篇:高考复读政策范文

教育部表示,并不是所有的学生都能顺利参加高考,对于这些学生来说,无疑是一个坏消息。

01哪些学生无法参加高考呢?

首先是违反考试秩序的学生

正规严格的考试能够筛选出成绩优异的学生,他们的知识与能力也会得到认可。

现在社会上竞争越来越激烈,除了出色的能力之外,良好的品质也是企业用人的标准,学生的道德综合素质也将是被考察的一项。

教育局也表示,对于曾经违反考试秩序的学生,在2022年是不能参加高考。

其次就是具备大学学籍的学生

有些学生之前参加过高考,并且也顺利进入大学,办理了入学手续,拥有大学学籍。

但是因为其他种种原因,导致自己对就读的大学不是很满意,没有在该大学继续学习,因而想再参加一次高考,这样的情况也是无法参加高考的。

但是如果这类学生收到录取通知书没有去,或者正常办理退学手续,之后也可以参加高考。

最后就是非应届高中生,除复读生以外

其实有一部分人,可能当时因为自身条件或者环境压力等没有参加高考,但是他们并没有放弃。

因此有时会在考场上看到一些年龄较大的人也在考试,但是现在的政策越来越严格,这类人也将不会出现在高考的考场中。

另外还会看到少部分复读生,不过复读生的数量也将会大幅度的减少,很多学校都开始不收复读生。

所以如果想要复读,估计需要花重金去私立学校。

其中最严重的还是曾经违反过规定的考生。

如今教育质量不断在提高,越来越规范化,每一次高考都是神圣不可侵犯的,杜绝挑战权威的事情发生。

有些考生抱着侥幸心理,想要搏一搏,然而最后却因为“作弊”受到处分,在自己的档案中留下了污点,甚至会影响一生。

所以在很多人看来高考是决定命运的时刻。

02高考没有考上大学的学生应该如何做?

那么是不是所有的学生只有通过高考才能顺利进入自己理想中的大学呢?

其实并不是,比如“保送生”就是一个特别的存在,基本上还没有毕业,就能确定自己所要去的学校。

虽然这类学生确实令人很眼红,但是既然他们被选择保送,必定有过人之处,他们所付出出的努力也超乎于常人。

但是学校中,被保送的人屈指可数,如果高考失败,或者无法参加高考的人他们又将可以去哪里呢?

俗话说,“条条大路通罗马”。

这类人也有多种选择,现在最常见的一种方式,就是通过其他方式来提升学历,比如成人教育,网络教育或者自考,都是很不错的选择。

这些毕业证书虽比不上统招,但是依然有一定的含金量,也是被认可的。

不过这些考试也并不简单,考试科目较多,需要足够多的时间与耐心,才能顺利毕业拿到毕业证书。

除此之外,学历证书也并不是提升能力的唯一方法。

现在国家十分鼓励发展技能型人才,学习一门技术傍身,很多工厂、服务型行业需要大量的技术人员。

刚开始会有一些难度,但是时间一长,只要勤奋好学,总结经验,在工作中也会顺风顺水,在同行中也会更为出色。

同时在条件允许的情况下,自己创业,为自己的事业拼搏,这也是一个很不错的方向。

虽然“三百六十行,行行出状元”,但是我们在学校的时候都应该好好学习。

无论是父母,还是自己,都希望自己以后能够做一份轻松且工作环境较好的工作,有一份好的收入。

读书、参加高考可能是一条捷径,更是人生的转折点。

“如果受不了学习的苦,就要承受生活的累”

每个人都需要好好珍惜机会,如果因为曾经自己的年轻气盛,做了一些违纪违规的事情,不能参加高考也是一种损失,此时可以在家人的建议先做好打算。

第3篇:高考复读政策范文

关键词:中国;高等教育;入学机会;城乡差异;高中教育

有关我国高等教育入学机会差异问题的研究成果很多,研究表明,城乡子女高等教育入学机会差异显著,城市子女的高等教育入学机会明显高于农村子女。这种差异性不仅体现为能否接受高等教育,还体现为接受什么类型的高等教育以及选择什么样的专业。已有的研究成果主要以高校在校生作为研究对象,考察城乡子女高等教育入学机会的差异状况。而从高中阶段教育入手考察城乡子女高等教育入学机会差异的研究很少。高等教育是高中教育的延续,从高中阶段入手来探讨高等教育入学机会的城乡差异能够更深入地揭示城乡高等教育入学机会差异的程度。本文拟从城乡高中毕业生的升学机会和获得机会的难易程度,以及初中毕业生升入普通高中的机会的视角来更深入考察高等教育入学机会城乡差异的程度及其深层次原因,以期能够为推动我国高等教育公平的实现提供参考。

一、从高中毕业生的升学情况看城乡高等教育入学机会的差异

这一部分主要通过对调查数据的分析,探讨城乡高中学生升学机会的差异。本研究采用档案调查法,调查对象是广东和河南四所高中学生,调查样本共2544份,全部是有效样本,另外还获得了这四所高中的高考升学率方面的数据。这四所高中分属于四种不同类型,即城市重点高中、城市普通高中、乡镇重点高中和乡镇普通高中。

1. 城乡高中高考升学率的差异

表1给出了所调查的四所高中2006年高考升学率的情况。可以看出,乡镇重点高中和非重点高中之间的差距远远大于城市重点高中和非重点高中之间的差距,前者相差33.1个百分点,后者仅相差13.8个百分点。对比城市和乡镇高中高考升学率可以看出,即使城市非重点高中的高考升学率也远远高于乡镇重点高中,二者相差了14.8个百分点,表明城乡高中高考升学率的差异非常显著。

在城市,许多重点高中的升学目标已不仅仅定位于毕业生的升学率,而是升入重点大学的比例。总体上,我国城市高中已经达到了很高的升学率,这就意味着,如果能生活在大城市,并有机会进入高中就读,基本上是有机会升入高校的。而农村学生即使有机会进入普通高中就读,最终能够接受高等教育的机会也很少。更何况,城市和乡镇的学生接受普通高中的机会差异也是很大的,这个问题将在下面进行论述。

2. 城乡高中学生所考取高校类型的差异

表2给出了所调查的城乡高中学生被高校录取的情况。我们对城乡高中学生升入高校类型的差异状况进行分析。

(1)城乡高中学生考取重点大学的差异

通过对比可以看出,城市重点高中学生在升入重点大学的机会上占有绝对优势,其升入重点大学的比例是乡镇重点高中的9.13倍。我国的重点高中有不同的等级,一般分为省级重点、市级重点、县级重点等。本文所调查的城市重点高中是省级重点,乡镇重点高中为县级重点。可见,进入重点高中尤其是城市重点高中,就意味着有更多机会升入重点大学。通过对比城市普通高中和乡镇重点高中学生升入重点大学的比例可以看出,后者要高于前者;从上面的升学率看,是前者高于后者,这也从另一个侧面反映了我国重点学校制度所造成的学生升学机会的差异性。不过,如果以当地总人口来对比,不能说乡镇高中学生升入重点大学的机会更多,因为当地的总人口很多,能升入高中尤其是重点高中就读的学生比例是很低的。

(2)城乡高中学生考取一般本科院校和高职高专院校的差异

城市高中学生所考取的高校主要集中于本科层次。表2的数据显示,城市重点高中和城市普通高中学生分别有48.3%和39.8%的比例考取了一般本科院校,均高于乡镇普通高中学生考取该层次院校的比例。即使是城市普通高中,升入该层次院校的比例也高于乡镇重点高中4.4个百分点。其中,比例最低的是乡镇普通高中,只有30.1%,与比例最高的城市重点高中相差了10.2个百分点。考上重点大学的比例与考上一般本科的比例相加可以发现,城市重点高中的学生有83.9%的学生考上了一般本科以上的高校,这就意味着城市重点高中的学生只有百分之十几的学生不能升入一般本科以上的高校。而乡镇高中的学生考取一般本科以上院校的比例还不足50%。从中可以看出,城市重点高中学生接受高层次的高等教育的机会是很多的。

表2中的数据显示,两所位于乡镇地区的高中学生选择高职高专的比例很高,乡镇普通高中和乡镇重点高中分别为50.3%和49.2%。这说明,乡镇高中学生所享有的极少的高等教育机会,也只不过是停留在相对较低层次的高职高专上。由此,我们可以看出城乡学生在接受高等教育机会方面的差距之大。当城市学生在为争取更多的上重点大学的机会之时,农村学生还在为争取有限的低层次的高等教育机会而努力。 #p#分页标题#e#

(3)城乡高中学生考取独立学院和民办本科院校的差异

表2给出的数据表明,在选择独立学院和民办本科院校上,城乡高中存在较大的差距。比例最高和最低的分别是城市非重点高中(33.6%)和乡镇重点高中(11.5%)。乡镇非重点高中的比例则为16.7%,高于乡镇重点高中。为什么乡镇高中的学生选择这类高校的比例那么低呢?第一,独立学院和民办本科的录取分数线虽然没有一般本科那么高,但要高于高职高专,而位于乡镇地区的学生由于所受教育的有限性,首先可能在考试分数上就决定了无法进入这类高校;第二,独立学院和民办本科的收费要远远高于一般本科,而家庭经济条件差的学生即使能达到该类院校的录取分数线,也可能因为家庭经济方面的原因而放弃选择这类高校。城市重点高中学生选择的比例低,是因为高考成绩足以使他们选择重点院校和一般本科院校;而城市一般高中的学生家庭经济条件好,其考试成绩达不到更高一层次学校的录取分数线时,就选择了这类学校。这些学生的家庭有能力支付高昂的学费,相应地也为子女创造了更多接受高等教育的机会。所以说,作为我国高等教育机构重要组成部分的独立学院和民办本科院校,是解决城市学生入学机会的重要途径。而乡镇地区的学生由于家庭经济条件和所接受的高中教育质量的原因,则更多地是选择收费和高考录取分数都相对较低的高职高专院校。

综合以上的分析可以看出,在高中生升学机会上,城乡之间的差异十分显著。不同类型、不同地区的高中生的升学选择存在明显差异,重点高中和位于城市的高中学生在高考的竞争中处于明显的优势地位,非重点高中和位于经济不发达地区高中的学生则很明显地处于劣势地位,其中高考选择机会最少的是乡镇普通高中的学生。那么乡镇高中学生很少的升学机会是付出了多少努力而获得的呢?接下来,我们通过复读生的情况来看城乡高等教育入学机会的差异。

二、从高中复读生的情况看城乡高等教育入学机会的差异

乡镇高中学生的复读现象是很普遍的。复读生通常占有高中学生总数很大的比例。下面我们通过调查数据加以说明。表3是我们所调查的县级市1998—2006年初中毕业生升入普通高中以及高中毕业生参加高考的人数。可以看出,每年参加高考的学生数与三年前升入高中的学生数相差很大,即前者大于后者。比如,2001年初中毕业生升入普通高中的学生有2661人,到了这批学生应该参加高考的2004年,参加高考人数却增加到了4310人,远远高于2001年初中毕业生升入普通高中的学生数。考虑到辍学等学生减员的因素,本应该是入口人数大于出口人数,而实际情况却恰恰相反,其原因是什么呢?

通过调查,发现这是由于复读生多的缘故。该县每年升入高校尤其是重点高校的学生中,大部分是复读生。复读生现象在我国农村和县镇地区是普遍存在的,由于这些地区的学生所接受的家庭教育、幼儿园、小学、中学和高中等阶段的教育质量普遍较低,导致他们在高考竞争中处于不利地位,只有通过复读才能不断提高应试水平。许多学生把接受高等教育的希望寄托在下一年甚至今后几年的复读上,他们逐渐地形成了一种观念,即高三第一年考上大学基本上是不可能的,只有通过复读才能实现接受高等教育的梦想。因此,很多高考落榜的学生便走进了高考复读的行列。中国青年报于2009年8月和2010年5月连续刊发了“河南多所省级示范高中哄抢复读生”和“河南:违规公办复读班击垮合法民办校”两组系列报道,但是这种现象依然屡禁不止。[1]这一方面反映了复读生的受欢迎程度,另一方面也反映了这些地方的复读生之多。复读生中,有一部分经过了一年或多年苦读,最终获得了接受高等教育的机会,然而还有一部分经过多年复读以后,还是没有能够获得这种机会。城市高中则不存在复读生现象,这些高中每年考上大学的学生都是应届毕业生。这也就意味着城市高中学生所花费的时间和精力要小于乡镇高中的学生,而所获得的接受高等教育机会却要远远大于乡镇高中的学生。

复读生现象揭示了以下几个方面的问题:第一,在高考竞争中,乡镇学生与城市学生的竞争力相差甚远,前者要花费更多的时间和精力,才能获得数量极少的高等教育入学机会。城乡高等教育机会获得的差距又进一步得到了证明,高等教育入学机会的城乡差距是隐性的,而实际差距则更大。第二,由于每年高校招生数量是一定的,那么,复读生的存在无疑将直接影响到应届高中毕业生的升学机会。复读生的累积和持续增加的高考竞争压力等因素,将会引起很多问题,会影响到乡镇孩子接受高等教育的信心。在高考竞争这么激烈的状况下,有很多孩子可能还没有进入高中就已经失去了将来要考大学的信心,这样会导致恶性循环。

三、从初中毕业生升入普通高中的情况看城乡高等教育入学机会的差异

从以上论述可知,乡镇高中学生获取高等教育的机会很少,而且还要付出比城市高中学生多倍的努力。这是从高中出口来看城乡高等教育入学机会差异。而从高中的入口,也就是初中毕业生升入普通高中的情况来考察,能够更进一步揭示城乡高等教育入学机会的差异性。因为,接受普通高中教育是获得高等教育机会的前提,没有机会接受普通高中教育更遑论获取高等教育机会。所以,接下来我们要从高中阶段教育的入口来考察城乡之间的差异。 #p#分页标题#e#

表4给出了我国1999-2007年城乡初中毕业生升入普通高中的情况,对该表数据进行统计得到表5。数据显示,从1999年到2007年,总体上,我国初中毕业生升入普通高中的绝对数量和相对比例都在逐年增长, 2007年比1999年增长了18个百分点。而从城乡对比来看,城市初中毕业生升入普通高中的比例和增长幅度都远远高于县镇和农村。2007年城市普通初中毕业生升入普通高中的比例高达91.99%,比1999年增加了36.61个百分点,这意味着城市有将近92%的初中毕业生有机会就读普通高中,从而有机会参与高考竞争,并获取接受高等教育的机会。而县镇和农村与城市的情况则截然不同。虽然县镇的比例也在逐年上升,但是 2007年比1999年只增长了22.82个百分点,上升幅度低于城市将近14个百分点。到了2007年,县镇仍有32.56%的初中毕业生没有机会进入普通高中学习。农村的情况则更为严重,1999年只有6.19%的初中毕业生有机会进入普通高中学习,而到了2007年这个比例只上升到8.14%,仅仅增加了2.22个百分点。也就是说,2007年农村有91.86%的初中毕业生没有机会接受普通高中教育。

我们以2007年为例再对绝对数字进行对比。当年农村有初中毕业生8,306,158人,城市有3,187,500人,农村是城市的约2.61倍。而升入普通高中的人数,城市则是农村的约4.20倍,从中可以看出城市和农村的差距。通过计算可以知道,2007年城市只有25万多的初中毕业生没有机会接受普通高中教育,而农村则有700多万的初中毕业生没有机会进入普通高中学习。如果再考虑到初中和小学阶段学生辍学的情况,农村青年接受普通高中教育的机会则更少。在接受高中教育的机会都已经存在严重的城乡差异的情况下,接受高等教育机会的城乡差异则更是显而易见的。

四、讨论和建议

通过以上分析可知,城乡高中学生在升学机会选择上存在显著差异,乡镇学生接受高等教育的机会很少,而且这极少的机会也是通过付出比城市学生更多倍的努力而得来的。而且从高中教育的入口看,乡镇尤其是农村学生接受高中教育的机会很少,这样就使得乡镇学生在接受高等教育的机会上更是少之又少。所以说,从高中阶段来看,城乡高等教育入学机会的差异性更为显著。

由于我国城乡二元结构的存在,使得城乡在经济社会发展以及文化发展之间的差距十分显著。在这种情况下,更需要我们对乡镇给予更多的关注。尤其是在教育资源配置上,更应该给予更多的倾斜。教育公平中“教育资源的补偿原则是关注受教育者的社会经济地位的差距,并对社会经济地位处境不利的受教育者在教育资源配置上予以补偿”[2]。但是,实际上城乡之间在教育资源配置上存在很大的差距。城市的教育资源在软件和硬件条件上都要明显优于乡镇和农村。

城市学校拥有先进的教学设备,多媒体教学设备应用广泛;有充足的用于课堂教学、实验和课外活动的教学场地、体育设施和活动场地;图书资料和实验设备等的配置也可以充分满足日常教学、学生课外学习和兴趣培养等需求。而对于农村学校来说,这些硬件条件则是可望而不可及的。城市学校和乡镇学校之间首先在硬件条件方面已经拉开了差距。

软件方面,不管是师资还是生源都存在非常明显的差异。城市学校由于在教学资源的获得和支配方面所具有的优势地位,不仅能招聘到综合业务素质好的教师,还能从弱势学校引进有教学特长和经验的骨干教师。另外,由于乡镇和农村学生的家庭背景与城市相比较差,因此所接受的家庭教育质量也较低,相对来说,乡镇和农村学生的整体素质也较低。

在硬件和软件条件都与城市相差甚远的情况下,乡镇和农村学生的学业成绩和综合素质与城市学生的差距是不言而喻的。这揭示了一个严重的教育公平问题,就是乡镇尤其是农村学生在基础条件以及其他条件十分薄弱的情况下,要想在“分数面前,人人平等”的高考制度下与城市学生竞争,无疑处于十分劣势的地位。因此,在我国高等教育大众化进程中,更要关注城乡子女在接受高等教育方面的隐性和显性差异,关注高中及之前阶段的教育对学生接受高等教育机会的影响。各级政府要充分认识到这一问题的严重性和重要性,采取切实可行的措施,从根本上解决高等教育入学机会的城乡差异问题。

首先,增加乡镇学生接受普通高中教育的机会。高中教育是连接基础教育和高等教育的重要环节。在乡镇学生接受高中教育的机会都很少的情况下,更遑论接受高等教育。所以,要首先保证这些群体能够有机会接受普通高中教育。这一方面需要在乡镇尤其在农村大力发展普通高中教育,首先在数量上保证大部分初中毕业生有机会进入普通高中就读;另一方面还要提高乡镇初中的教育教学质量,使初中毕业生能够有能力进入普通高中就读。

其次,教育资源配置向乡镇高中倾斜。硬件和软件配置是提高教育质量的重要保证。所以,在教育资源配置中,“均衡发展”应成为首要的理念。在资源配置中要适当向乡镇高中倾斜。同时,建立城乡高中之间教师交流的长效机制,使城市高中的教师能去非乡镇高中指导和参与教学,乡镇高中教师有机会去城市高中学习。这样就能在一定程度上缩小城乡高中之间的差距,进而缩小城乡高中学生接受高等教育机会的差异性。 #p#分页标题#e#

第三,高校招生向乡镇高中学生倾斜。城乡高中无论是在生源质量还是学校的硬件和软件之间的差距都是很大的,要缩小这个差距需要一个相当长的过程,那么在这个过程中,农村和城市学生在同一个平台竞争,农村学生取胜的可能性是比较小的。所以在高校招生中,要为农村学生提供一些优惠政策,向农村学生倾斜。唯有如此,才有可能缩小城乡子女高等教育入学机会的差距。

参考文献:

第4篇:高考复读政策范文

这一部分主要通过对调查数据的分析,探讨城乡高中学生升学机会的差异。本研究采用档案调查法,调查对象是广东和河南四所高中学生,调查样本共2544份,全部是有效样本,另外还获得了这四所高中的高考升学率方面的数据。这四所高中分属于四种不同类型,即城市重点高中、城市普通高中、乡镇重点高中和乡镇普通高中。

1.城乡高中高考升学率的差异

表1给出了所调查的四所高中2006年高考升学率的情况。可以看出,乡镇重点高中和非重点高中之间的差距远远大于城市重点高中和非重点高中之间的差距,前者相差33.1个百分点,后者仅相差13.8个百分点。对比城市和乡镇高中高考升学率可以看出,即使城市非重点高中的高考升学率也远远高于乡镇重点高中,二者相差了14.8个百分点,表明城乡高中高考升学率的差异非常显著。在城市,许多重点高中的升学目标已不仅仅定位于毕业生的升学率,而是升入重点大学的比例。总体上,我国城市高中已经达到了很高的升学率,这就意味着,如果能生活在大城市,并有机会进入高中就读,基本上是有机会升入高校的。而农村学生即使有机会进入普通高中就读,最终能够接受高等教育的机会也很少。更何况,城市和乡镇的学生接受普通高中的机会差异也是很大的,这个问题将在下面进行论述。

2.城乡高中学生所考取高校类型的差异

表2给出了所调查的城乡高中学生被高校录取的情况。我们对城乡高中学生升入高校类型的差异状况进行分析。

(1)城乡高中学生考取重点大学的差异通过对比可以看出,城市重点高中学生在升入重点大学的机会上占有绝对优势,其升入重点大学的比例是乡镇重点高中的9.13倍。我国的重点高中有不同的等级,一般分为省级重点、市级重点、县级重点等。本文所调查的城市重点高中是省级重点,乡镇重点高中为县级重点。可见,进入重点高中尤其是城市重点高中,就意味着有更多机会升入重点大学。通过对比城市普通高中和乡镇重点高中学生升入重点大学的比例可以看出,后者要高于前者;从上面的升学率看,是前者高于后者,这也从另一个侧面反映了我国重点学校制度所造成的学生升学机会的差异性。不过,如果以当地总人口来对比,不能说乡镇高中学生升入重点大学的机会更多,因为当地的总人口很多,能升入高中尤其是重点高中就读的学生比例是很低的。

(2)城乡高中学生考取一般本科院校和高职高专院校的差异城市高中学生所考取的高校主要集中于本科层次。表2的数据显示,城市重点高中和城市普通高中学生分别有48.3%和39.8%的比例考取了一般本科院校,均高于乡镇普通高中学生考取该层次院校的比例。即使是城市普通高中,升入该层次院校的比例也高于乡镇重点高中4.4个百分点。其中,比例最低的是乡镇普通高中,只有30.1%,与比例最高的城市重点高中相差了10.2个百分点。考上重点大学的比例与考上一般本科的比例相加可以发现,城市重点高中的学生有83.9%的学生考上了一般本科以上的高校,这就意味着城市重点高中的学生只有百分之十几的学生不能升入一般本科以上的高校。而乡镇高中的学生考取一般本科以上院校的比例还不足50%。从中可以看出,城市重点高中学生接受高层次的高等教育的机会是很多的。表2中的数据显示,两所位于乡镇地区的高中学生选择高职高专的比例很高,乡镇普通高中和乡镇重点高中分别为50.3%和49.2%。这说明,乡镇高中学生所享有的极少的高等教育机会,也只不过是停留在相对较低层次的高职高专上。由此,我们可以看出城乡学生在接受高等教育机会方面的差距之大。当城市学生在为争取更多的上重点大学的机会之时,农村学生还在为争取有限的低层次的高等教育机会而努力。

(3)城乡高中学生考取独立学院和民办本科院校的差异表2给出的数据表明,在选择独立学院和民办本科院校上,城乡高中存在较大的差距。比例最高和最低的分别是城市非重点高中(33.6%)和乡镇重点高中(11.5%)。乡镇非重点高中的比例则为16.7%,高于乡镇重点高中。为什么乡镇高中的学生选择这类高校的比例那么低呢?第一,独立学院和民办本科的录取分数线虽然没有一般本科那么高,但要高于高职高专,而位于乡镇地区的学生由于所受教育的有限性,首先可能在考试分数上就决定了无法进入这类高校;第二,独立学院和民办本科的收费要远远高于一般本科,而家庭经济条件差的学生即使能达到该类院校的录取分数线,也可能因为家庭经济方面的原因而放弃选择这类高校。城市重点高中学生选择的比例低,是因为高考成绩足以使他们选择重点院校和一般本科院校;而城市一般高中的学生家庭经济条件好,其考试成绩达不到更高一层次学校的录取分数线时,就选择了这类学校。这些学生的家庭有能力支付高昂的学费,相应地也为子女创造了更多接受高等教育的机会。所以说,作为我国高等教育机构重要组成部分的独立学院和民办本科院校,是解决城市学生入学机会的重要途径。而乡镇地区的学生由于家庭经济条件和所接受的高中教育质量的原因,则更多地是选择收费和高考录取分数都相对较低的高职高专院校。综合以上的分析可以看出,在高中生升学机会上,城乡之间的差异十分显著。不同类型、不同地区的高中生的升学选择存在明显差异,重点高中和位于城市的高中学生在高考的竞争中处于明显的优势地位,非重点高中和位于经济不发达地区高中的学生则很明显地处于劣势地位,其中高考选择机会最少的是乡镇普通高中的学生。那么乡镇高中学生很少的升学机会是付出了多少努力而获得的呢?接下来,我们通过复读生的情况来看城乡高等教育入学机会的差异。

二、从高中复读生的情况看城乡高等教育入学机会的差异

乡镇高中学生的复读现象是很普遍的。复读生通常占有高中学生总数很大的比例。下面我们通过调查数据加以说明。表3是我们所调查的县级市1998—2006年初中毕业生升入普通高中以及高中毕业生参加高考的人数。可以看出,每年参加高考的学生数与三年前升入高中的学生数相差很大,即前者大于后者。比如,2001年初中毕业生升入普通高中的学生有2661人,到了这批学生应该参加高考的2004年,参加高考人数却增加到了4310人,远远高于2001年初中毕业生升入普通高中的学生数。考虑到辍学等学生减员的因素,本应该是入口人数大于出口人数,而实际情况却恰恰相反,其原因是什么呢?通过调查,发现这是由于复读生多的缘故。该县每年升入高校尤其是重点高校的学生中,大部分是复读生。复读生现象在我国农村和县镇地区是普遍存在的,由于这些地区的学生所接受的家庭教育、幼儿园、小学、中学和高中等阶段的教育质量普遍较低,导致他们在高考竞争中处于不利地位,只有通过复读才能不断提高应试水平。许多学生把接受高等教育的希望寄托在下一年甚至今后几年的复读上,他们逐渐地形成了一种观念,即高三第一年考上大学基本上是不可能的,只有通过复读才能实现接受高等教育的梦想。因此,很多高考落榜的学生便走进了高考复读的行列。中国青年报于2009年8月和2010年5月连续刊发了“河南多所省级示范高中哄抢复读生”和“河南:违规公办复读班击垮合法民办校”两组系列报道,但是这种现象依然屡禁不止。[1]这一方面反映了复读生的受欢迎程度,另一方面也反映了这些地方的复读生之多。复读生中,有一部分经过了一年或多年苦读,最终获得了接受高等教育的机会,然而还有一部分经过多年复读以后,还是没有能够获得这种机会。城市高中则不存在复读生现象,这些高中每年考上大学的学生都是应届毕业生。这也就意味着城市高中学生所花费的时间和精力要小于乡镇高中的学生,而所获得的接受高等教育机会却要远远大于乡镇高中的学生。复读生现象揭示了以下几个方面的问题:第一,在高考竞争中,乡镇学生与城市学生的竞争力相差甚远,前者要花费更多的时间和精力,才能获得数量极少的高等教育入学机会。城乡高等教育机会获得的差距又进一步得到了证明,高等教育入学机会的城乡差距是隐性的,而实际差距则更大。第二,由于每年高校招生数量是一定的,那么,复读生的存在无疑将直接影响到应届高中毕业生的升学机会。复读生的累积和持续增加的高考竞争压力等因素,将会引起很多问题,会影响到乡镇孩子接受高等教育的信心。在高考竞争这么激烈的状况下,有很多孩子可能还没有进入高中就已经失去了将来要考大学的信心,这样会导致恶性循环。

三、从初中毕业生升入普通高中的情况看城乡高等教育入学机会的差异

从以上论述可知,乡镇高中学生获取高等教育的机会很少,而且还要付出比城市高中学生多倍的努力。这是从高中出口来看城乡高等教育入学机会差异。而从高中的入口,也就是初中毕业生升入普通高中的情况来考察,能够更进一步揭示城乡高等教育入学机会的差异性。因为,接受普通高中教育是获得高等教育机会的前提,没有机会接受普通高中教育更遑论获取高等教育机会。所以,接下来我们要从高中阶段教育的入口来考察城乡之间的差异。表4给出了我国1999-2007年城乡初中毕业生升入普通高中的情况,对该表数据进行统计得到表5。数据显示,从1999年到2007年,总体上,我国初中毕业生升入普通高中的绝对数量和相对比例都在逐年增长,2007年比1999年增长了18个百分点。而从城乡对比来看,城市初中毕业生升入普通高中的比例和增长幅度都远远高于县镇和农村。2007年城市普通初中毕业生升入普通高中的比例高达91.99%,比1999年增加了36.61个百分点,这意味着城市有将近92%的初中毕业生有机会就读普通高中,从而有机会参与高考竞争,并获取接受高等教育的机会。而县镇和农村与城市的情况则截然不同。虽然县镇的比例也在逐年上升,但是2007年比1999年只增长了22.82个百分点,上升幅度低于城市将近14个百分点。到了2007年,县镇仍有32.56%的初中毕业生没有机会进入普通高中学习。农村的情况则更为严重,1999年只有6.19%的初中毕业生有机会进入普通高中学习,而到了2007年这个比例只上升到8.14%,仅仅增加了2.22个百分点。也就是说,2007年农村有91.86%的初中毕业生没有机会接受普通高中教育。我们以2007年为例再对绝对数字进行对比。当年农村有初中毕业生8,306,158人,城市有3,187,500人,农村是城市的约2.61倍。而升入普通高中的人数,城市则是农村的约4.20倍,从中可以看出城市和农村的差距。通过计算可以知道,2007年城市只有25万多的初中毕业生没有机会接受普通高中教育,而农村则有700多万的初中毕业生没有机会进入普通高中学习。如果再考虑到初中和小学阶段学生辍学的情况,农村青年接受普通高中教育的机会则更少。在接受高中教育的机会都已经存在严重的城乡差异的情况下,接受高等教育机会的城乡差异则更是显而易见的。

四、讨论和建议

通过以上分析可知,城乡高中学生在升学机会选择上存在显著差异,乡镇学生接受高等教育的机会很少,而且这极少的机会也是通过付出比城市学生更多倍的努力而得来的。而且从高中教育的入口看,乡镇尤其是农村学生接受高中教育的机会很少,这样就使得乡镇学生在接受高等教育的机会上更是少之又少。所以说,从高中阶段来看,城乡高等教育入学机会的差异性更为显著。

情况下,更需要我们对乡镇给予更多的关注。尤其是在教育资源配置上,更应该给予更多的倾斜。教育公平中“教育资源的补偿原则是关注受教育者的社会经济地位的差距,并对社会经济地位处境不利的受教育者在教育资源配置上予以补偿”[2]。但是,实际上城乡之间在教育资源配置上存在很大的差距。

由于我国城乡二元结构的存在,使得城乡在经济社会发展以及文化发展之间的差距十分显著。在这种可能缩小城乡子女高等教育入学机会的差距。城市的教育资源在软件和硬件条件上都要明显优于乡镇和农村。城市学校拥有先进的教学设备,多媒体教学设备应用广泛;有充足的用于课堂教学、实验和课外活动的教学场地、体育设施和活动场地;图书资料和实验设备等的配置也可以充分满足日常教学、学生课外学习和兴趣培养等需求。而对于农村学校来说,这些硬件条件则是可望而不可及的。城市学校和乡镇学校之间首先在硬件条件方面已经拉开了差距。软件方面,不管是师资还是生源都存在非常明显的差异。城市学校由于在教学资源的获得和支配方面所具有的优势地位,不仅能招聘到综合业务素质好的教师,还能从弱势学校引进有教学特长和经验的骨干教师。另外,由于乡镇和农村学生的家庭背景与城市相比较差,因此所接受的家庭教育质量也较低,相对来说,乡镇和农村学生的整体素质也较低。在硬件和软件条件都与城市相差甚远的情况下,乡镇和农村学生的学业成绩和综合素质与城市学生的差距是不言而喻的。这揭示了一个严重的教育公平问题,就是乡镇尤其是农村学生在基础条件以及其他条件十分薄弱的情况下,要想在“分数面前,人人平等”的高考制度下与城市学生竞争,无疑处于十分劣势的地位。因此,在我国高等教育大众化进程中,更要关注城乡子女在接受高等教育方面的隐性和显性差异,关注高中及之前阶段的教育对学生接受高等教育机会的影响。各级政府要充分认识到这一问题的严重性和重要性,采取切实可行的措施,从根本上解决高等教育入学机会的城乡差异问题。

首先,增加乡镇学生接受普通高中教育的机会。高中教育是连接基础教育和高等教育的重要环节。在乡镇学生接受高中教育的机会都很少的情况下,更遑论接受高等教育。所以,要首先保证这些群体能够有机会接受普通高中教育。这一方面需要在乡镇尤其在农村大力发展普通高中教育,首先在数量上保证大部分初中毕业生有机会进入普通高中就读;另一方面还要提高乡镇初中的教育教学质量,使初中毕业生能够有能力进入普通高中就读。

第5篇:高考复读政策范文

“三座大山”成课改障碍

一是一些学校不愿改。坦率地讲,许多高中都游走在课改的美梦和噩梦之间,总是担心课改会降低升学率,如果升学率下滑,必将受到各种“非议”,甚至前功尽弃。有的高中校长说:“不改革早晚要死,但改不好可能立刻就死,早死还不如慢死。”所以,部分学校“宁愿绕道走路,也不愿摸石头过河”,于是就出现课改口是心非的现象。领导台上一套,实际做的又是一套;学校毕业班一套,非毕业班一套;教师平时上课一套,有人听课又是一套。

二是部分学校不会改。首先是学校层面缺乏对课改的深层次认识,没有树立正确的质量观,片面地认为质量就是升学率。人们常说,质量是学校的生命线。但什么是质量?一个孩子在高中读了3年,连大学都考不上,这当然称不上质量;如果一个孩子升入了大学,但失去了健康的身心,这更称不上质量。我认为高中学校的质量首先既要解决学生眼前的升学问题,又要让他们拥有健康的身心和伴随终身的创新力。其次是缺少典型引路,个别大肆宣传高考奇迹的学校只是打着课改的旗号,把应试做到了极致。信奉“不受苦中苦,难得人上人”,提倡加班加点、题海战术,教师是选题的机器,学生是做题的机器。而另一些所谓的课改“典型”高考成绩却平平,令人难以信服。我们说教育质量不等于升学率,但课改却不应回避升学率。再其次是学典型没有“入模”便想“出模”。不去深入研究名校“名”的背景、“名”的内涵,而是怀着一种浮躁心态,徒学其形而无其神,貌似而神异。更有甚者,领导一声令下,要走“我们自己的路,要创出我们自己的品牌”,于是一夜之间,把“典型”改头换面,再起个怪怪的名字。就这样,一个崭新的教学模式就“诞生”了。结果是轰轰烈烈地启动,闪电式熄灭,从此谈“改”色变。

三是高校招生政策单一化。有什么样的选拔办法,就会出现什么样的“育人”策略。当前,高校招生的主流方式仍是一张试卷定终身,高校招生的方式不变,基础教育“教”和“学”的方式就很难改变。

推动高考改革为高中课改松绑

那么高中课改如何才能深入推进?我认为,推进高中课改需要“上下联动”,必须加快高校招生改革步伐。

一是进一步扩大自主招生的比例,放宽高校自主招生的权限;

二是自主招生要重在考查能力的深度而非知识的宽度。换句话说,自主招生的知识命题应在“考纲”的范围内进行,因为自主招生重在考查学生高中阶段的潜能,而不是看一个学生在高中阶段是否提前学了本应到大学学到的文化知识。否则,呼吁多年终于取消了“加分”的“奥赛”制度,又会被变相的自主招生所代替,成为加重学生课业负担的新祸首,令高中课改无所适从。

三是规范办学行为,促进教育公平。现在许多地方都把所谓提高质量的“宝”押在大量招纳复读生上,有的学校复读生数量甚至超过了应届生,各地抢夺复读生“大战”愈演愈烈。

第6篇:高考复读政策范文

高校录取新生不报到的原因分析

笔者对北京某本科院校近三年未报到新生做了追踪调查。通过调查研究,笔者认为新生放弃入学资格的原因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1.对录取高校或专业不满意

对录取高校或专业不满意是新生放弃入学资格最主要的原因之一。这一方面又分为三类情况。一是在填报高考志愿时,考生家长大包大揽,没有跟考生沟通,导致志愿学校及志愿专业都不是考生感兴趣的,录取后,考生不愿意入学。二是由于分数不高或填报志愿有误,录取时调剂进校或调剂进专业的学生,这部分考生并未珍惜调剂机会,片面追求理想学校和理想专业而放弃报到。三是“上名牌大学”“上名牌专业”的“名牌效应”所致。一味追求名校,一旦录取的学校或专业不是自己心目中理想的学校或专业,便放弃入学资格选择复读,以期来年“圆梦”。

2.境外教育市场的吸引

根据调查统计,北京某本科院校未报到新生中有近1/3是因选择出国或赴港澳台读书而放弃入学资格。这部分学生绝大多数是高分考生,他们在高中时就有境外求学的计划,有的因为签证没办下来,有的想在高考中试试自己的实力,不管能否拿到录取通知书都会放弃录取机会。近几年,越来越多的境内外大学,包括港澳台地区的高校参加大陆教育市场的竞争,“2011年,北京三名高考文科状元选择放弃就读北京大学,赴香港大学读书,每人均获每年16万元港币全额奖”。可见,在与境外高等教育市场的竞争中,国内大学不太占优势。

3.部分中学片面追求升学率

部分中学鼓励高分考生“复读”是新生放弃入学资格的又一个重要原因。在应试教育的环境下,部分中学片面追求升学率、上线率、重点率。高分复读生是“潜力股”,于是变成了许多中学争取的对象。许多中学对高分复读生许诺可以减免学费,有的还提供高额奖学金等种种优惠条件。在这种“复读圆梦”思想的影响下,一些高分学生放弃了升学的机会,成为复读大军中的一员。

4.家庭原因

目前,大学生的培养费用,对于经济不宽裕的家庭,特别是经济落后地区的农村家庭,是一笔不小的开支。虽然国家和高校都采用了诸如助学贷款、奖学金、贷学金等政策,但对于经济困难家庭来说还是没有经济保障和足够的信心。此外,由于近几年大学毕业生就业压力大,有的家长对就业前景不乐观,认为:现在大学毕业后工作很难找,与其自己花钱上没有名气的学校,将来就业成问题,还不如先找一份工作挣钱,上学没有多大用。[1]

高校录取新生不报到的负面影响

1.浪费国家有限的教育资源

高校在招生录取时严格执行招生计划。高校的招生计划是教育部和国家发展改革委员会根据国民经济发展的情况和目前高校的办学情况制定有关招生计划的宏观政策,由高校负责具体编制分省分专业的招生计划。高等教育对当年的招生计划作了相应的教育资源的配置,投入了大量的人力、物力和财力,录取后不报到的考生,已经占用录取名额,导致招生计划浪费,造成高等教育资源的浪费;同时,“复读”在无形中延长了中学的学制,不仅侵占了基础教育资源,而且还挤占了第二年的招生计划。一个不报到考生占了两年的招生计划,这是对教育资源的巨大浪费,也是对其他考生的不公平。

2.影响高校的正常教学安排

高校的招生计划是根据学校的教学资源、学科专业设置和师资等多方面因素统筹考虑而制定的,招生计划在编制过程中一般经过学科学术委员会、学校学术委员会、校长办公会等程序的论证。录取后不报到的考生,势必浪费高校的招生计划,造成办学资源的浪费。此外,由于国家给予高校的拨款主要依据在校生人数,不报到考生占用了招生名额而又不入学,也让高校蒙受了经济损失。

3.损害了其他考生的利益

招生计划的编制直接决定了一个地区多少人能接受高等教育,接受何种层次和专业的教育,招生计划在编制过程中体现了公平原则。录取后不报到考生一方面占用了当年的招生计划,浪费了宝贵的教育资源;另一方面由于高校不能补录,势必挤占了其他考生被录取的机会,导致不想入学的学生占了录取名额,而那些成绩接近录取线的、渴望被录取的学生被拒之门外。同时,那些“复读生”与应届生一起参加第二年的高考,又挤占了应届生的教育资源。

提高新生报到率的思考

1.改革传统录取投档方式,推广平行志愿,多给考生选择的空间

在传统投档模式下,考生只能填报一个第一志愿,如果第一志愿落选,即使他的分数达到或远远高于第二志愿所报学校的录取线,也只有在这所学校第一志愿没有招满的情况下,才有可能被录取,若这所学校第一志愿已经招满,考生的成绩再高也不可能被这个学校录取。这就使考生第一志愿落空后,其他志愿落选的可能性非常大。也就是说考生的机会只有一次,如果没抓住,考生只能被动地等待调剂,随时面临落榜的风险。因此,每年都有一部分高分考生成了调剂的对象。

现在推行的平行志愿录取方式比传统投档模式更加科学。所谓“平行志愿”就是在每个录取批次的学校中,考生可填报若干个平行的学校,然后按“分数优先、遵循志愿”的原则进行投档录取。具体地说,按照平行志愿录取方式录取时,将考生按成绩从高分到低分顺序排队依次检索考生填报的A、B、C等几个平行志愿,如果符合A志愿,则被录取,如果分数不够,则继续检索B志愿,依次类推,直到被符合条件的学校录取。对考生来讲,尤其是高分考生,机会就增加了,相当于有了三个第一志愿,即三次机会。

可见,平行志愿的投档方式增加了考生选择志愿学校的机会,也相应地增加了挑选志愿专业的机会,相对地降低了考生被调剂的风险,能大大提高考生的志愿满意度。平行志愿能在一定程度上增强考生对志愿高校及专业的满意度,因此,能有效提高录取新生的报到率。

2.积极调整招生政策,允许考生入校后重新选择专业

针对高考一试定终身的弊端,可以实行“入学后允许重新选专业的招生政策”,转专业的比例设置不能太低,给予那些非专业志愿的学生一定的机会。推行按大类招生的政策,“厚基础、宽口径”,先不分专业,进校学习一段时间后,凭着学习成绩和兴趣爱好再进行选择。针对社会发展和用人市场,及时调整招生计划和专业设置,培养“适销对路”的人才。在教学安排上实行灵活的选课制、完全学分制,尽量多给学生提供选择的机会。针对家庭经济困难学生,可以建立“绿色通道”,让他们不再因担忧学费而放弃入学计划。

3.多种途径、多种渠道、多种方位开展招生宣传

部分考生不报到的原因之一是对录取院校不够了解。现在是信息社会,高校想吸引优秀生源必须大力开展招生宣传。开展招生宣传途径方式很多,可以与中学建立优秀生源基地,深入中学宣传、举办校园开放日,邀请中学生参观校园、实验室、图书馆,派知名教授定期去中学开展讲座,通过新媒体举办宣讲会等。在接待家长及考生咨询时,建议填报志愿时,家长必须征求考生本人的意愿,切勿越俎代庖。

4.坚持正确的就业导向,努力提高就业率和就业质量

担心大学毕业后找不到工作也是新生不报到的原因之一。因此,高校应充分重视就业工作,把招生和就业结合起来,努力提高就业率和就业质量。为了督促教师提高培养质量,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可以大力倡导本科生导师制,为每名本科生配备学业导师,让本科生提前享受到以往只在研究生阶段才有的学业导师。学业导师对本科生在专业学习、科研能力、创新精神上给予指导,还使得学生在本科生阶段就有机会参与到导师的科研项目中,提前进入科研实践。这样,一方面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另一方面也提高了学生的科研实践能力,增强了学生的就业能力。

第7篇:高考复读政策范文

退热主体:

综合大学音乐专业

近期,从湖南、山东、黑龙江等各省教育考试院传来消息,2010年艺考人数与去年相比都减少了数千人。在这种大趋势下,音乐专业情况如何呢?

河南,在今年艺考热降温中,艺术类考生仍然比2009年增加了1300人左右。尽管如此,上升幅度已远不如从前,而且,音乐考生的人数下降了460余名。今年该省增加的艺考生源多集中在播音主持、影视导演、动漫设计等新兴艺术专业,艺考大户――音乐,降温明显。山东省教育招生考试院公布,2010年该省艺考报名总人数为9.07万人,比去年仅减少6000人。这是“艺考热”自2008以来的第三度降温。今年报名人数减少的主要是美术、音乐类专业,而其他专业的报名人数则有所增加。

“我们学校在连续多年报名人数高居不下的情况下,今年突然下降了10-15%。这是我们完全没有预料到的。减少人数最多的是理论方面,表演类专业减少并不明显。”北京某师范大学音乐学院负责人向记者透露。

小北是来自黑龙江的一名考生,今年报考的是北京某大学音乐系。小北已经是第二次报考该校了。“我是复读生中唯一一个考音乐的。学音乐一年下来花费太大了。”小北复读的这一年留在了北京,跟专业老师上课每月交学费6000元,再加上其他开支,让她和家里感到压力很大。“因为花费大,录取比例又小,很多同学都不考音乐了。”小北说。

音乐,这一艺考热中最先升温的专业,在降温袭来时,最早感受到了阵阵寒意。

平稳:

专业音乐学院

记者了解,中央音乐学院、中国音乐学院、上海音乐学院等九大音乐学院,今年报考呈现平稳态势。以中央音乐学院为例,今年报考人数为2000人,招生300人。中国音乐学院同样预计招生为300人,报考人数也在2000人左右。这个数字与往年相比,没有太大波动。“考中央、中国、上海这类音乐学院,门槛太高,不是童子功,谁敢报呀?”中央音乐学院负责招生的老师说。据记者多年的追踪考察,无论外面的艺考冷热变化有多大,此类音乐学院中的顶级学府,始终不为所动,不跟风扩招,自然也就在市场行情变化中独善其身。

“学音乐的都想跟随名师,无论是北京还是外地的专业音乐学院,都集中了该专业或者该地区最顶级、最有名的音乐教师,这些学院不愁生源。”一位专业教师向记者表示。还有人分析,这类学校稳定的教学质量、良好的声誉也是吸引学生的一个重要方面。

记者了解,与想通过艺考走入大学的艺考大军不同,许多报考专业音乐学院的学子都是满怀着对音乐的热爱而来。他们大多从小就学音乐,把音乐看得很神圣、很重要。很多人从小就立下了要进入某某音乐学院的梦想。多年的音乐训练下来,他们的目标是成为大艺术家,而不仅仅是为获取一纸大学文凭。

调整期或将来到?

2010年艺考热降温,教育政策调整起到了很大作用。

2009年7月,教育部就开始清理审核非艺术类本科专业,去年12月17日公布清理审核结果,社会工作、教育技术学、小学教育、烹饪与营养教育等11个专业从2010年起退出艺考招生范畴。随即,教育部要求2010年各省级招办划定的艺术类本科文化课录取控制分数线不应低于本省(区、市)本科二批控制分数线的65%,比往年提高了5%,也就是高考文化课成绩提高了将近20分,难度增加了不少。对文化课要求提高,自然会吓跑一些想通过艺考走捷径的考生。

从学习音乐的角度来看,不仅要求具备一定的音乐天赋,训练的周期相对较长,特别是器乐,要付出多年的辛苦练习。近几年,音乐类专业也进行扩招,但势头远不如美术类来得猛烈。原因即在于此。不仅如此,学音乐巨大时间、金钱投入面对的是并不景气的就业市场,走出校门却找不到工作,许多人纷纷转行,干起了完全不相干的职业。这也是不少考生放弃考音乐的重要原因。

第8篇:高考复读政策范文

可是,就在高考的阴云沉沉笼罩在每个高三学子心头,让他们眉头难舒的时候,我们班里边却有一个名叫王可的女孩子,依旧一脸阳光灿烂,好像高考与她无缘似的。她每天来到学校,从不像其他同学那样,在班里一坐就是一天,连饭都吃不下去。她该吃吃,该喝喝,到点就休息,放学就回宿舍。这么淡定从容的王可,是她成竹在胸?还是已被重点大学定向了?其实这个孩子的学习成绩不是太好,中等偏下,今年高考她达本科的可能性都没有。是她对自己彻底失去信心,甘愿自暴自弃?也不像啊,她每天都能按时到校,在班里听课十分认真,自习课上学习也非常用功。可她为什么没有一点紧迫感呢?这高考像座魏魏大山一样,压得教室里每一个人都喘不过气来,就连我这个班主任老师,也和班里边的学生一样,睁开眼是高考,闭上眼是高考,作为当事人她却能置身于事外,真有点另类。

三质检考过了,我们班考得出奇的差,参照往年的分数,我们班达本科人数只有10人,全班同学的心都凉至冰点,一团不详的阴云布满教室里的每个角落,班里边还有几个同学分数一下来就趴在桌子上哭了……我这个班主任也在为班里边这群日益憔悴的孩子而感到难过、伤心,为全班同学的前途感到迷茫、悲观。王可她最多只能上个专科,比其他同学还糟糕,可是她依然那么活泼开朗。

一天,怀着好奇的心理,我把王可请到办公室,和她聊了起来。当我说到正题上时,她打开了话匣子:“老师,您看我整天嘻嘻哈哈的样子,认为我没上进心是吧?您是知道的,我这辈子可不指望到北大清华当学生了,我也不想复习了,不论今年考得好与坏,我都走,上职高我也走。其实,现在已经不同于你们那个时代了,如果高考考得好,大学毕业后能像你们那样就能分配个好的工作,直接进国家事业单位,哪怕把脑袋削尖,我也会复习的。时代真的不同了,现在就是能考取一本二本,四年以后,不还得自谋职业。听在外边打工的姐姐说,走上工作岗位,关键看的是能力,早已不是纯粹唯文凭的时代了,我姐高中毕业,手下有很多大学生,有的还是名牌大学毕业的呢。如果要想考公务员,进事业单位,还得凭本事再次去考。现在上大学容易了,就业的路长了。我都把自己的人生路规划好,上职高学门技术,练就一身本领。在上职高的同时,我再通过函授、自考,或上个电大什么的,专科毕业了,我的本科文凭也拿到手了,如此以来,就比上高考复习班轻松多了。将来,我想自谋职业,就凭我在高校学得的知识技能,如果还想在学业上有所进步,或想考个公务员啥的,我也有本科文凭,并不吃亏啊。”

听她一席话,让我这个长年任教毕业班的老师大开眼界。这些年来,我带领着学生一直闭着眼在高考的战场上冲啊冲的,却从没结合当前的形势进行好好的反思,反思当下的高考和学生的出路。小小年纪的她说的千真万确啊, 一考定终生的时代一去不复返!可是我们还有千万学生家长的思想没能够及时转型,还没有跟上来,还是按照传统的老路来规划自家孩子的大学梦想。可不是吗,现在大学毕业,再不可能像我们那会儿,直接把你分到某个单位上班,考得好分配得就好。如今,你去到就业市场上看看,一本二本的学生多的是,如果没有一定的技能,不仅就业难,就算就业后,一些大学生起薪比一些初中生毕业但有技能、经验的农民工都低,高分低能学不致用的现象不少见。一方面企业招工难,另一方面大学生就业难。国家正在酝酿的把一些本科院校改成高职。这些政策我虽然有所耳闻,却从没想过已经在社会上发生了巨大的作用。大学是要上的,但不一定人人非得上名牌不可,人人非得达本科而且是重点本科不可。换句话说, 如果自己真的想在学业上有所发展,其实,电大、函授、自考照样成就很多人大学本科的梦想,国家也是承认的,我这个当老师的不就是通过自学考试取得的本科文凭吗?有位名人曾说过:我不能在北大求学,说不定能在北大讲学。已故安徽省宿州师专毕业的孟二冬教授就把这个传奇变成了现实。

今天,是我的学生为我好好地上了一堂生动有趣的课。三质检我们班考得虽然差,但是,在就业多元化的当今,我们班里的学生前景依然美好。送走王可以后,我的心里敞亮多了。笼罩在我心头多日的阴云刹时间四散开去。

第9篇:高考复读政策范文

一天下午,天气闷热。爸爸单位的几个同事来到家里,对妈妈说,“邵老师,你别急哈,老周病了,在中西医结合医院。”说话的时候表情凝重,我意识到爸爸的病一定不轻!

爸爸在上班的路上感到胃有些不舒服,就折转回家,妈妈让爸爸躺下休息一会儿,爸爸呕吐了以后,觉得胃里舒服一些,又要去上班。妈妈说,“不行到医院看看吧?”“没事,你还不知道,我的胃是老毛病了,吃点药歇歇就没事了。下午党员学习,我是党小组长不能迟到的。”就这样爸爸执意要上班,谁料想,这竟是我们和爸爸的最后一面。。。

我们赶到医院,医生告诉我们爸爸已经不行了。我们不解,刚才好好的一个人,怎么一下子就没了呢?医生说,“是急性心肌梗死,在抢救的过程中,他说出了他的名字以及他的工作单位。”

爸爸去世的时候年仅47岁,当时,哥哥在部队当兵,我是家里的老二,那年我高中毕业,正面临高考,两个妹妹一个14岁,一个才九岁。两个妹妹趴在爸爸的遗体上嚎啕大哭,“爸爸,你怎么了,你醒醒,你醒醒呀。。。”看着妈妈悲痛欲绝的样子,我一直没敢哭出声来,任泪水顺着面颊流淌。我劝妹妹不要再哭了,可她们还那么小,怎么知道我的想法呀?我真担心突如其来的变故,妈妈受不了。

当初真是医学知识少的可怜,爸爸哪是胃病呀,原本就是心脏不好!医生说,好多人都是误把心脏病当胃病延误治疗而失去生命的。

爸爸追悼会的那天,正是高考的第一天,我本不愿参加高考,我想,爸爸的追悼会我一定要参加,我要和爸爸的遗体告别,不然我一辈子会不安的。我的大妈,还有好多亲朋好友都来劝我,人死不能复生,活着的人要好好活,高考也是你一生中的大事,苦读12年不就是为了今天吗?再说,你也要为你妈妈想想呀,你是家里第一个参加高考的孩子,你的爸爸妈妈是多么希望你考上大学呀?

我擦干眼泪,奔赴考场,坐在教室里,我的心却怎么也静不下来,当时我的家庭条件很不好,父母都是工厂里的工人,七口人就靠我父母低微的工资生活,我的爸爸妈妈,为了供我们姊妹几个上学,省吃俭用,几年也不舍得买一件新衣服,父母为我们吃了那么多的苦,我怎么能辜负她老人家的一片苦心呢?如果我不好好考试,不是给妈妈的心雪上加霜吗?定了定神我开始答题。。。

等分数的日子是那么的难熬,虽然我知道这次我发挥的不好,不可能上名牌院校,我决定只要是个本科院校我就上,决不复读,我不想再给妈妈,再给我们这个家增加负担了。

录取通知书下来了,如我所料,是省内的一所院校,不管怎样,我要感谢苍天给了我上大学的机会,这样也算对我的妈妈有个交代,爸爸的在天之灵也得到了安慰。

按当时的政策,我已到参加工作的年龄,是可以顶替爸爸,到爸爸的单位上班的。那样就可以减轻家里的经济负担了,可妈妈为了我的前途,执意要我先上大学。。。

相关热门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