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务员期刊网 精选范文 老年人的护理要点范文

老年人的护理要点精选(九篇)

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老年人的护理要点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老年人的护理要点

第1篇:老年人的护理要点范文

关键词: 老年患者;康复;护理

         老化是有机体不可避免的自然变化,人的老化始于胎儿期,而后持续直至死亡。老化的速度在成年时进展得较快,不同的组织、器官、系统,会随着年龄的增长而老化,但其老化程度各有不同,且根据个体的功能差异而有所区别。老年人如果能重视对身体健康的管理,并给予身体应有的呵护,使身体对老化所造成的机能、心理、社会发展等的影响具备最佳的适应状态,就能够健康、愉快地度过晚年。笔者从事老年护理工作10余年,现将心得总结如下:

        1   老年人康复护理的意义

         随着医学技术的发展和人们生活水准的提高,人们的健康水平得到了明显的改善。人的寿命延长,人口老龄化加剧,老年人的数量也在逐渐增加。对中老年人的康复护理,应当考虑到他们自身的特点。

        1.1 了解和掌握老年人伴随年龄增长所带来的机体各系统生理功能出现的不同程度的降低,这容易导致疾病的发生。

        1.2 深知老年性疾病具有病程较长、并发症多、恢复慢的特点。

        1.3 生理上的老化对老年人心理的影响和改变:他们会因身体功能的低下,导致其他各个方面能力的低下,如思维能力、判断能力、生活能力以及应对各种刺激的承受能力。

        1.4 无论是疾病的治疗与预防、健康维护、心理支持,还是老年人生活自理能力的获得等,都离不开康复治疗与康复护理,而老年人和儿童一样,比成年人更需要呵护。所以,康复护理在老年人的康复中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2   老年人康复护理目标

        2.1 注重健康的维护,预防疾病和意外伤残的发生。

        2.2 给予心理支持,减少或避免精神和心理上的伤害。

        2.3 配合治疗实施护理措施,促进疾病的痊愈。

        2.4 预防并发症,缩短病程,减少痛苦。

        2.5 提高ADL的自理能力。

        2.6 给予健康管理指导,提高老年人的生活质量,促进其尽早回归家庭和社会。

3   老年人身心变化及其康复护理要点

        3.1 老年人的消化系统功能减弱,需保持营养及水与电解质的平衡。足够的营养摄取,可以帮助老年人增强机体抵抗力,提高预防疾病和残障的能力。

第2篇:老年人的护理要点范文

关键词:信息化教学;教学改革;老年护理

中图分类号:G712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6)38-0119-02

随着计算机和网络信息化技术的不断发展,信息化教学已经越来越多地应用到了老年护理学教学当中。信息化教学能够在较短的时间内为学生传播大量的信息,具有非常好的互动性,并且以其图文并茂的优势向学生传递较大的信息量,使得传统的教学方式和教学手段得到改善。护理学教学,尤其是老年护理学的教学具有非常强的操作性,同时又具有较强的直观性,这就需要教师通过信息化技术将这些生动形象的课程传授给学生,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增强学生的动手实践能力。

一、人口老龄化问题概述

随着经济的不断发展和科学技术的不断推进,我国家庭人口在结构方面也发生了一定的变化,而医疗保健水平的提高和卫生事业的发展也使得我国人口老龄化现象日趋明显。有数据显示,到2015年末,我国65岁以上的老年人口已经接近一个亿,占我国总人口的7.12%;80以上老年人增速更快,每年增长约在5%以上。预计到2030年,我国65岁以上年龄的人口将会占到总人口的20%,而80岁以上年龄的老年也会增加到7200万人左右。社会各界都已经开始关注老年人的养护问题,因为这一问题不仅涉及到老年人自身,更是牵扯到社会和谐与稳定。老年人的养护问题重要的一点就是老年人的护理问题,需要全社会更加关注。

二、学习老年护理学的重要性

老年人不同于青年人,随着年龄的增长,人体进入衰退期,表现在身体状况的衰退,社会活动的减少,心理状态的萎缩。加强老年护理就是为了延迟老年人的这种衰退,提高老年人生活质量,减少伤残,并且预防疾患的发生。

1.老年人的生理特点需要进行护理。人体进入老年期之后,各方面功能出现衰退现象,一方面各种组织器官功能日渐减退,储备能力逐渐降低,各种慢性病和退行性疾病不断增加,肌体适应能力降低,免疫功能也逐渐下降;另一方面,老年人行动迟缓,平衡功能减退,容易发生跌倒或者出现交通事故等意外,感觉功能的下降容易导致一些烫伤事件的发生,手足协调能力下降,反应速度也逐渐降低,这些都可能导致涉及老年人的安全事件的发生。因此,必须在生活上针对老年人的生理特点进行辅助,做好相应的健康教育工作,进行恰当的营养膳食以及医疗保健方面的护理。

2.老年人的心理特点需要进行护理。随着生理方面的不断退化,很多老年人一方面在心理方面产生相应的变化,比如情绪变得不稳或者抑郁,脾气变得暴躁或者多疑等等,甚至出现人格的改变;另一方面有些老年性希望通过学习改善生活,却面临着记忆力不断衰退的现象,甚至不能有效集中自己的注意力。这就要求老年护理人员要充分了解老年人的这一心理特点,尊重老年人,理解他们的心理变化,在进行老年人护理过程中要付出更多的热心和耐心,通过有效的感情沟通,帮助老年人确立正确的死亡观念和人生观念,以达到尽享天年的目的。

3.老年人的社会特点需要进行护理。进入老年衰退期之后,随着生理和心理的不断变化,再加上老年人退休之后社会交往的减少和经济收入的降低,甚至一些老年人出现丧偶和社会角色的转变不适应等问题,就导致了老年人面临很多社会问题。这就需要在对老年人进行护理过程中要加强对老年人社会学方面的分析和研究,让老年人始终保持健康的心态,鼓励老年人积极参与到社会活动中去。

4.老年人的病理特点需要进行护理。老年人因自身的免疫力和抵抗力的下降,其病理特征也不同于其他年龄段的人,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一是发病较重但症状不典型,容易造成误诊或者漏诊,导致错过了最佳的治疗时机;二是与老年人在交流方面有一定障碍,采集老年人病史具有一定的困难性,导致很难全面、准确地掌握老年人病史;三是老年人病情进展较快,容易导致多种并发症的发生,甚至导致死亡;四是老年人容易出现多种疾病同时发生的现象,甚至一种疾病掩盖了另一种疾病的症状;五是很多老年人对一些药物不敏感导致用药效果较差,甚至出现不良反应等现象。

三、信息化教学在老年护理学中的应用

第3篇:老年人的护理要点范文

关键词:老年患者;骨折;并发症;护理

由于老年人机体功能日益退化,代谢水平逐渐下降,组织再生能力差,骨质疏松明显,反应较慢,容易跌倒,骨折已成为老年人常见疾病之一,也是老年人病残的主要原因[1]。老年人骨折后愈合慢、卧床时间长,极易出现危及患者生命的并发症,另外老年人多伴有基础疾病,需要医护人员采取精心的治疗和护理措施[2]。因此,分析老年人骨折发生的原因,并制定相关干预措施,做好正确的临床护理,对于提高老年人生活质量具有重要意义。

一、老年人骨折的特点及原因分析

1老年人骨折的特点

老年人常见的骨折有桡骨远端(科雷氏)骨折、股骨粗隆间骨折、股骨颈骨折、胸及腰椎压缩性骨折、肱骨外科颈骨折等。老年人机体功能日益退化,组织再生能力差,骨折手术的重创会使病人长期卧床而引起坠积性肺炎、泌尿系感染、压疮、血管栓塞等并发症。另外,疼痛刺激也可使心脑血管病加重。因此,做好临床对症护理和预防并发症的护理是病人康复的关键措施。

2老年人骨折的主要原因分析

老年人骨折是以骨质疏松为基础的,骨质疏松是骨折的危险因素。现阶段,我国的老年人大概有四分之一患有骨质疏松病,造成骨的强度降低,一旦其受各种低能量的冲击如:跌倒、汽车颠簸等即可引起骨折,甚至可能会发展成为严重骨折。另外,老年人身体的各项机能开始降低,肌肉的力量与柔软性也大不如从前,身体的协调性与平衡性都在不断下降,对环境的适应能力与反应能力降低,平常生活中稍有不慎便可能会由于重心不稳而导致扭伤、摔伤、跌倒等而发生骨折。

二 、老年人骨折的治疗原则

老年人骨折的治疗原则是最大限度地恢复病人骨骼,肌肉神经的正常功能,尽快地使骨折处复位,给予牢固有效地内固定或外固定,使患者早期离床活动并进行康复训练。治疗老年人骨折必须全面考虑,选择对全身影响小、安全性大的治疗方法。近年来,国内外学者对老年人骨折的治疗极力主张早期手术内固定,以减少老年人骨折后的并发症和死亡率。

三、老年人骨折后的护理

1心理护理

老年人骨折后容易出现情绪不安、焦虑、烦躁、惊恐、易怒、情绪低落甚至抑郁、悲观、绝望等各种心理变化,对治疗缺少信心等不良心理反应。作为护理人员,应主动走近患者,针对性地做好患者思想疏导工作,及时给予耐心细致的解释和安慰,语言要亲切、体贴。谈病人最感兴趣的话题,多为患者介绍成功的案例,从而使患者能够树立起战胜疾病的勇气和信心。在精神上给予安慰,生活上给予照顾,建立良好的护患氛围,可极大促进骨折愈合以达到早日康复。

2皮肤护理

骨折老人由于长期卧床, 机体退行性改变加快,患者血液循环不好,皮肤长期受压,极易发生褥疮等并发症,褥疮严重时甚至可因继发性感染引起败血症危及生命,因此护理人员应特别注意加强对患者的皮肤护理。为预防皮肤感染和褥疮的发生,应每隔2~3小时协助老人翻身1 次,被单要勤更换,每日为患者擦身,保持皮肤清洁、保持床单干净、整洁,按摩受压处皮肤,做好褥疮护理。

3饮食护理

老年人因骨质疏松发生骨折,在治疗骨折的同时必须积极补钙,同时补充维生素D以协助吸收。卧床的病人胃肠蠕动减慢,应鼓励病人多食用粗纤维食物,多吃蔬菜、水果,保持大便通畅,应多吃一些西红柿、苋菜、青菜、包菜、萝卜等维生素C 含量丰富的蔬菜,以促进骨痂生长和伤口愈合。现代医学认为骨折后应摄人均衡营养,特别要注意蛋白质与钙、磷的补充,如多喝牛奶、多食豆制品以及适当摄入活性钙制剂。

四、老年人骨折后并发症的预防

1肺部感染的预防

老年骨折患者会因为疼痛而不敢深呼吸或咳嗽,同时会经常保持平卧位,这样会使其呼吸道内的分泌物不易排出,容易引起呼吸道的部分梗阻与继发感染。另外,由于长期卧床,会导致肺活量进一步减小,造成咳嗽反射减弱、咳嗽无力、痰液不易咳出,容易使支气管分泌物坠积于肺底,若合并感染则将引起坠积性肺炎。因此在护理骨折老人时,应指导患者正确的咳痰方法,鼓励自行咳痰,鼓励患者作深呼吸锻炼,有痰应咳吐出来;对低效咳痰者要经常帮助其变换、还要经常轻轻拍打其胸背部,刺激咳痰,以利于其排痰。为病人轻轻拍胸部时,应从胸部下方开始向上拍,拍出振动感,嘱咐病人配合深呼吸,咳出痰液;痰液黏稠者可服蛇胆陈皮末、氯化胺等药物稀释痰液,以稀释痰液,便于痰液排出。保持呼吸道通畅,防止肺炎发生。

2褥疮的预防

骨折患者因长期卧床,血液循环差,皮肤抵抗力低下,容易使受压处的皮肤发生溃破,形成褥疮。特别是局部组织如骶尾部、后枕部、踝关节、足跟部各骨突处容易发生褥疮。褥疮形成后往往不易愈合,面积会不断扩大、创面可逐渐加深,甚至会引发败血症等。为了防止老年患者发生褥疮,其床铺要保持清洁、平整柔软干爽,以减少皮肤的摩擦。为预防褥疮发生,其身体要经常保持清洁和干燥,勤用温水擦洗,洗后擦干并在局部擦一些滑石粉或痱子粉,以保持皮肤的清洁与干燥。勤翻身,在易受压的部位经常轻柔按摩,以促进受压部位血液循环,预防褥疮发生。

3泌尿系统感染的预防

长期卧床、个人卫生不洁、饮水过少是尿路感染的诱因,注意做好生活护理,清洁会阴,鼓励病人多饮水,促进膀胱自洁。老年人的生理条件导致尿道黏膜发生退行性改变,难以抑制局部细菌生长,细菌容易由尿道逆行至膀胱引起感染。另外由于长时间卧床,大小便需要别人照顾,患者不敢多喝水,就更容易引起泌尿系感染。所以要鼓励病人多喝水,从而增加尿量。告知病人要多吃水果、蔬菜等粗纤维食物,以保持大便通畅。

4便秘的预防

老年人机体功能日益退化,代谢水平逐渐下降,而老年人在骨折后活动减少,肠蠕动减弱,又不习惯在床上排便,因而很容易造成便秘。同时食物发酵所产生的气体使肠道膨胀,很易发生腹胀。护理人员应注意给患者吃些行气、消食、润肠的食物和药物,如山楂、陈皮、蜂蜜等,也可进行适当的腹部按摩,以肚脐为中心按顺时针方向由里往外做环形按摩,每日3次,每次10分钟;或做腹式呼吸、热敷等,促进肠蠕动,消除便秘。

5下肢静脉血栓和肺栓塞的预防

老年人骨折后需要长期卧床不能运动,手术使血流变得缓慢,创伤引起血管壁损伤和血液处于高凝状态,容易形成下肢静脉血栓。所以,在老人骨折康复期间,可在医生指导下,适当使用血管扩张剂和抑制血小板凝集的药物,并练习床上坐起,尽量早活动,促进血液循环。

参考文献

[1] 刘敏,张秉姝.老年人的骨折护理体会[J].中国中医药现代远程教育, 2010, 8(6): 117.

[2] 袁海燕.老年人骨折的护理体会[J].中国疗养医学, 2011, 20(1): 43.

第4篇:老年人的护理要点范文

【摘要】探讨对生理机能逐渐发生退行变化的老年病人,实施安全静脉输液护理的可行性。社区护士实施以“病人为中心”的整体护理,以娴熟的技术,为老年病人服务,提高了老年病人输液的安全性。

【关键词】社区门诊;老年人安全静脉输液;护理

随着医学的发展和社区医疗条件的不断完善,方便、快捷、优质的社区护理模式逐渐被社区居民所接受。“大病进医院,小病上社区”的理念在大众心中逐渐形成[1]。而随着医学模式的改变,整体护理的实施,对于生理机能逐渐发生退行变化的老年人,安全输液护理至关重要,引起我们的高度认真重视,并纳入整体护理的重要组成部分。笔者在多年的社区门诊输液室工作过程中有一些体会。现介绍如下。

1 一般资料

本组资料共计886 例,均为2007 年3月至2009 年12 月本社区门诊静脉输液的患者,年龄55~82 岁,大多数为本门诊附近的慢性病患者,并曾接受过大医院的诊疗,服务对象疾病种类多样。

1.1 了解病因

老年病人的精神、情绪和心理波动在临床上较突出,部分老年病人性格和行为反常,甚至失去理性,在治疗上表现为不配合治疗或抗拒治疗。其原因是多方面的,由于疾病长期的折磨对治疗丧失信心,或是因经济的压力而无奈无助,或是丧失亲朋好友和不良生活事件的刺激等,造成老年病人产生复杂的心理和精神变化,负性情绪增加,导致沟通困难,依从性下降[2]。

1.2积极沟通,赢得治疗配合

常言道“三分治疗,七分护理”这充分体现了护患的沟通在临床工作的重要性,研究表明,人与人之间的交往,约有35%运用语言性沟通技巧,因为它能清楚且迅速地将信息传递给对方。护士应着装得体、整洁,面带微笑,做到尊重、理解、体贴病人。注意老年人的心理特点,提高沟通艺术,向其讲解疾病的可控性,并给予针对性心理疏导,赢得病人的信任、配合。

1.3做好健康宣教

在输液过程中,根据病人所患疾病、心理特征、生活方式等,对病人及其陪伴者做好健康宣教工作。告知输液的目的、意义,讲明药物名称及可能出现的毒副反应,输液前、输液中、输液后注意事项。由于老年病人记忆力减退,宣教时语言应亲切、简明厄要、反复多次,对听力下降的患者要大声而不失和谐,使患者觉得医护人员可亲、可信,自觉遵守宣传 [4] 。

2 操作要点

2.1 选择好穿刺部位 老年人由于输液时速度慢,时间长,易感到疲劳,有的老年人肌肉有不自主运动,因此在静脉输液选择血管时,应选择比较舒适、有利于活动的部位,如手背、足背、小臂背面,应避开关节活动处,因关节处不易固定,患者肢体轻微活动易致针头刺破血管。穿刺中遵循先远后近,先浅后深,先细后粗,先手后足,先难后易的原则。

2.3 穿刺要点 老年人由于动脉硬化,血管脆性大,较易出血,故应避免在血管上方直接进针,并尽量避免重复一处穿刺,因同一部位的多次穿刺会加重疼痛;老年人血管弹性差,脆性增加,容易渗出;体弱及患各种慢性病的患者手、足背静脉较细小、表浅,皮下脂肪少,弹性差,血管缺少组织支持而活动大,穿刺困难,因此穿刺前要仔细了解血管特点或生理异常。穿刺前不宜过早、过紧地扎止血带,以免影响局部血液循环,给患者增加不必要的痛苦,选择好血管后应松开止血带,待消毒皮肤、排好空气等准备工作完毕后,再扎上止血带进行穿刺。选用5.5号针头为宜,穿刺时将止血带扎于距穿刺部位上方约6 cm处,进针角度以不超过40°为宜,进针时尽量减少针头进入血管的长度,见回血即可,因针头进入血管的长度与血管壁的受损程度成正比。

2.4 注意调节输液速度 静脉输液时间过长,影响药效作用的发挥和患者的休息。故一般患者输液速度60-80d/min,老年患者由于心肺功能减退,体质虚弱,应减慢速度,如高血压、心脏病患者以30-40d/min为宜。还应根据药物理化性质和治疗要求调节滴数,对血管刺激性较强药物应减慢滴速,以保持滴速既适合治疗要求又尽量减少药物对血管的损害,同时向患者及家属说明滴速加快会使循环血量在短时间内急剧增加,心肺负担加重,易导致心衰和肺水肿,故不能自行随意调节滴速。

2.5正确拔针 正确拔针是保护远端周围静脉的重要措施之一。目前认为以拇指与示指持针柄的上下面拔针法明显优于拇指与示指持针柄的前后缘拔针法,二者差异有显著性,上下法在拔针时针柄固定,并施以相同的压力,可保持针尖在管腔内与之平行,明显减轻针刃对血管造成的机械性切割损伤。

3 加强输液巡视,严防差错

3.1 强化职责 老年病人一般疾病较多,康复较慢,常需反复、长期静脉输液治疗,但老年人体内代谢迟缓,吸收缓慢,并且肾功能降低影响排泄,故易造成药物蓄积。因此,护士必须严格遵守各项操作规程,严格执行“三查八对一注意”制度,熟悉输液适应证和禁忌证,注意输液后的疗效及不良反应。在输液过程中,加强责任心,多巡视,耐心听取病人的主诉,充分考虑病人切身感受,通过与病人交谈,细心观察病情。

3.2常见输液问题的处理

3.2.1 局部渗漏 老年病人血液黏稠度高、静脉弹性低,穿刺时回血缓慢,容易刺破,导致药液外渗。在输液过程中,要经常询问病人有无注射部位疼痛、肿胀感。由于老年病人生理机能的退行性变化,对疼痛反应迟钝,或行为出现失控,或肌肉呈现不自主运动,加之皮下脂肪少、组织疏松,针头移位时轻微的渗液常常不易被察觉。所以,护士要加强巡视,细致观察穿刺部位有无渗漏等变化。发现异常情况,应立即更换输液部位,且不在该处远端再行穿刺。

3.2.2 发热 是输液中最常见的一种反应。常因输入致热物质,输入的溶液或药物制品不纯,消毒保存不良而引起。发生反应的早晚,视致热原进入体内的量、致热原性质和病人个体耐受性而异。输液中应动态观察老年病人的意识、情绪变化、生命体征、皮肤黏膜及肢体活动情况、重视病人或陪伴者主诉。

3.2.3 急性肺水肿 密切观察老年患者的输液情况,当出现异常情况如突然呼吸困难、气急、端坐呼吸,咳嗽,面色苍白、紫绀时,立即减慢滴速或停止输液,使患者坐位或半卧位。双腿下垂,减少下肢静脉回流。立即给予吸氧,安抚患者紧张情绪,必要时静注吗啡3~5mg.可以迅速扩张静脉。减少静脉回心血量,降低左心房压力等[6]。

4 结论

通过对老年人生理、心理特点出发,实施以“病人为中心”的整体护理,对老年病人实施安全输液,不仅需要社区护士不断提高自身业务水平,而且需要进一步提升责任意识和全新服务理念。以和蔼的态度,娴熟的技术,为老年病人服务,提高了老年病人输液的安全性,促进了护患关系,同时也提高了门诊护理质量。社区老年人输液安全护理是输液室工作的重要内容,在整个社区治疗中起着重要作用。

参考文献

[1] 杜晓秋,杜胜男,杨明英.浅谈社区护患之间的沟通[J].西部医学,2006,18(2):255.

[2]张卿,社区门诊老年病人静脉输液的护理体会[J]全科护理,2009.9.7.7:2438

第5篇:老年人的护理要点范文

关键词:老年人;心血管疾病;护理;观察

心血管疾病是威胁老年人健康的主要原因,也是导致老年人死亡的杀手。心血管疾病,又叫循环系统疾病,是一系列涉及循环系统的疾病。循环系统指人体内运送血液的器官和组织,主要包括心脏、血管(动脉、静脉、微血管),根据发病特点,可以将其分为急性和慢性两种,不管是哪一种,一般都与动脉硬化有关。现将老年人心血管疾病的护理特点介绍如下。1临床资料

2015年1月~12月我院共收治心血管病病患者50例,其中男38例,女12例。合并有高血压冠心病患者20例,糖尿病18例,年龄45~75岁,平均年龄59.5岁,其中大多数已有明显的临床表现及体征,并具有各自的性格特征如任性、怪癖、怕动、忧虑、不合群及易怒等,一些因病多次入院的患者,精神恍惚,对治疗缺乏信心,甚至悲伤落泪。

2临床护理

2.1做好普通护理工作 护理工作从患者进入医院的那一刻开始,到患者病愈出院结束。对于刚刚入住的老年患者,应该用热情的态度、整洁的仪表、文雅的举止及亲切的关怀给患者及其家属留下第一印象,赢得患者的认可和信赖。根据患者的病情安排病房,做到病房清静、舒适、整洁,在感官上给予患者良性的刺激,让患者从心理上感到放松,放心地接受治疗。待患者安定下来以后,经常用和蔼的语气询问患者病情,了解患者的精神和生活需要,并且尽可能去满足他们。

2.2加强心理护理 患者从住进医院开始,由于陌生的环境,加上对疾病的恐惧和忧虑,会导致患者情绪的失控,产生一系列的心理变化,包括冲动、抑郁、暴躁和焦虑等心理状况。所以,在患者住院期间,我们应该用眼睛去观察,用耳朵去聆听,用心去思考,了解各种患者的心理状态,及时进行心理沟通,使患者保持正常的心理状态。加强患者对疾病的认识,消除患者的恐惧心理,解决患者的心理压力和思想顾虑,帮助患者加强战胜疾病的信心。

2.3做好生活护理 在不断提高基础护理的同时,生活护理是关键。心血管疾病在饮食上往往要求低盐、低脂饮食。老年人牙齿松动,咀嚼不便,味觉减退,应尽量给予软、易咀嚼、易消化的含纤维较多,色泽鲜艳的多样化食物,同时要防止发生便秘,适当使用缓泻剂,促进粪便软化排出,对心肌梗死患者,嘱咐其排便时不宜用力,以免加重病情。生活不能自理的老年患者的饮食、大小便、洗漱等均由护士协助完成[1]。并且要注意口腔黏膜及皮肤的变化,可用0.2%洗必泰液漱口,预防口腔溃疡。保持床铺干洁、平整、无皱折,勤翻身,受压处给予局部按摩等。

2.4密切观察药物的不良反应 心血管疾病药物对老年患者与中年患者在剂量上有很多不同,因此,应根据老年人的排泄能力差,肾功能减退的特点,严格掌握剂量密切观察其精神状态、血压、尿量及胃肠道反应[2]。在用药过程中及时做心电图检查可避免过量或中毒。扩血管药物及利尿剂对治疗高血压有一定疗效,但如不注意同时补钾,则可出现口干、皮肤干燥、弹性消失、全身疲乏无力等低钾症状。因此,对使用利尿剂患者,仔细地观察尿液的量及色的改变,及时补钾或进高钾饮食以预防和改善缺钾症状。冠心病心绞痛患者,在心绞痛发作时,即用硝酸甘油舌下含化以松弛小血管平滑肌,使外周血管扩张,回心血量减少,如发生晕厥,可采用脚高头低平卧,按摩四肢,促使静脉回心血量增加,以缓解症状。

3讨论

3.1老年人心血管系统的变化 人的衰老是一个生理发展过程,也是生物更替的规律。心血管疾病会带来一系列的生理变化,具体表现为心肌收缩力减弱,心排血量减少,心率变慢,出现以左房增大、左室变小、主动脉扩大、弹性降低为主要特征的心脏形态学改变。导致的直接后果就是心脏功能逐渐减弱,心脏细胞变性或缩小,使心肌不能充分有效地利用氧,阻碍心肌功能的正常发挥。老年人由于心肌细胞变性及心脏供血减少,心脏严重负累,导致心率及心律发生变化,出现心律不齐,甚至会出现不同程度的传导阻滞[3]。对老年心血管疾病患者来说,常见的瓣膜改变是主动脉瓣和二尖瓣的硬化或纤维化。

3.2老年人用药代谢特点 ①吸收,老年人胃酸相对减少,胃排空时间延长。由于老年人体内吸收载体减少,需要以主动方式转运的药物吸收也减少。②代谢,由于肝脏代谢受到年龄影响,解毒功能下降,药物半衰期延长,作用和毒性明显加剧。因此,在老年人用药时,应调整所用药物的前后顺序,注意副作用与药物之间的协同作用,避免或减少不良反应发生。

3.3注意观察药物的副作用、不良反应、过敏反应 老年人药物吸收速度慢,吸收量也相对减少,但吸收后药物在血中游离状态存在相对增加,所以客观上容易出现不良反应。另外老年人常患有多种疾病,用药种类多,易产生药物相互作用,使毒性增加或降低疗效。护士是医嘱的执行者,与病人接触最多,对病人的病情变化了解得最清楚。

3.4了解病情进行护理 心血管疾病常常会因为某些因素诱发而加重,因此要加强对患者病情的观察。密切关注患者的体温、心率、血压等生命体征变化,制定基础护理方案。同时,及时了解患者的不适,如胸闷、气短,发现不正常立即采取措施。还要掌握用药情况,了解药的作用机理,注意事项,心血管药物对于不同年龄的患者在剂量上有所不同,因此,要严格掌握剂量,促使患者的身体走向健康。

总之,在护理老年心血管病患者时,护理人员必须用和蔼的态度,谦卑的身份,像对待自己家人一样进行护理。护士应及时巡视,严密监护,密切观察病人生命体征及药物不良反应,做到早发现、早处理,使药物治疗取得最佳疗效。通过精心、耐心的护理,为患者减轻病痛,提高治愈率,可以缩短住院日,减少并发症,促进患者上日康复。

参考文献:

[1]黄琦.浅谈老年心血管疾病的护理[J].中国民族民间医药杂志,2011,11.

第6篇:老年人的护理要点范文

临床资料

本组患者29例,男25例,女4例,年龄60~93岁,平均70岁;车祸19例,跌伤10例。29例患者均行头颅CT检查。脑挫裂伤9例,原发性脑干损伤2例,颅内血肿18例;颅骨骨折9例,深昏迷6例,浅昏迷10例,嗜睡8例,意识清楚5例,面瘫2例,癫痫4例,尿失禁6例。

患者特点:老年人常患有多种慢性疾病,免疫力、抵抗力低下,都有不同程度的脑萎缩,脑组织弹性差,受压后不易复原,外伤后常继发颅内血肿,容易在原血肿部位积气、积液。伤后一定时间内颅内压增高症状不明显,容易掩盖病情,而延误治疗。

护理要点

根据老年颅脑损伤的特点,需要护理人员具备扎实的专科护理知识,观察病情要细致、认真。对每个环节都不可忽视。

意识变化是判断脑损伤程度及病情演变的重要标志。老年人脑损伤后,往往继发颅内血肿,而临床又无明显体征。因此,护理中要密切观察患者神志、瞳孔及肢体活动情况,同时,定时测量血压、脉搏、呼吸和体温的变化。患者出现躁动时,要分析躁动的原因,加强护理,防止坠床,不可强行按压患者,以免造成不必要的损伤,必要时应用人工冬眠疗法。

昏迷患者应取平卧位头偏向一侧,保持呼吸道通畅,以免舌后坠而阻塞呼吸道。昏迷较深而舌后坠者,可用舌钳将舌拉出。及时清除口腔异物及呕吐物,以防误吸而窒息。老年人多数有假牙,应取下保存,以免误入气管。另外,老年人肺功能及反射功能较差,加之伤后痰多黏稠,卧床排痰功能降低,且无力咳出,易发生吸入性肺炎。要每2小时翻身,叩背1次。对气管切开患者,及时吸痰。气管切开处要定时滴入抗菌药物,防止感染。吸痰动作要轻柔,严格无菌操作,时间不宜过长,以免损伤黏膜。

老年人皮肤弹性差,血液循环差,伤后机体大量脱水,营养缺乏,长期卧床容易并发褥疮。应每2小时翻身1次,对受压部位应用酒精擦揉、按摩、擦爽身粉。

老年人的组织修复和抗病能力差,伤后营养降低,应尽快给予补充营养。使患者安全度过危险期,早日康复。20例老年颅脑损伤患者应用全胃肠外营养(TPN),加速了患者的康复,缩短了住院日期。使用YPN治疗,要注意观察病情变化,滴速控制在40滴/分以下,熟练穿刺技术,严格无菌操作。输血、血浆时应另建一条通道,以免引起不良反应,预防并发症的发生。

男性老年患者多患有前列腺增生,昏迷患者易患尿潴留、尿失禁,应进行留置导尿,每天进行膀胱冲洗1次,以减少泌尿系感染的机会,老年患者多患有高血压、心脏病,用力排便可使旧病复发。因此,大便秘结者要定期通便,保持大便畅通。

对颅底骨折有脑脊液耳漏、鼻漏患者取头高15°卧位,保持引流通畅,防止逆行感染。

伴颅神经受损者,如Ⅲ、Ⅴ、Ⅶ颅神经损伤患者因闭眼困难,应注意保护角膜,滴眼药水或涂眼膏,防止角膜炎、角膜溃疡或角膜穿孔。

老年人机体免疫力低,昏迷患者易发生口腔感染,应用广谱抗菌素时间较长,易引起霉菌感染。每天早晚用3%的双氧水轻拭口腔各1次,用食用醋滴入口腔数滴,口唇干裂者可涂甘油。

患者神志清楚后,应做好心理护理,使患者保持良好的心境。老年人共同的心理特点是担心给子女带来经济上的负担和生活上的烦恼。因此,对疾病的治疗丧失信心,不配合治疗。作为护理人员应耐心劝解,安慰患者,是患者树立康复的信心。

讨论

护理中要结合老年人的特点,有针对性地进行细致、耐心、一丝不苟的护理。做到“四勤”,即腿勤、手勤、嘴勤、眼勤。对待患者如同亲人一般,使其早日康复。

露水的红色塑料袋盛装,并在包装袋外边标明物品名称,床号,姓名,日期,接生者并在将记录本上详细的记录签名。负责运输医疗垃圾的人员,处理医疗垃圾的工作人员在转运乙肝患者产生的生物垃圾时要穿好防护衣,收集时与护士长核对生物垃圾的种类、数量、产生的时间并在登记本上核实后签字转运,封闭后运输到废物中心统一焚烧。管理人员验收后在登记本上签名。

提高医护人员对职业暴露的认识及职业保护意识,如在检查乙肝患者时,除了及时戴口罩外还将帽子遮住双耳,在上也有所防护,不正面面对患者的会,身体略微的转成侧面,防止了羊水及分泌物的喷溅。以往被羊水喷溅及手被刺破是常常不能经行职业防护,草率地处理一下就了结了,现在一旦碰到同样的事情都能按照感染管理科教的处理方式进行处理,然后上报登记。

参考文献

1乐杰,主编.妇产科学.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5:153.

2 陈翔.手术室医疗废物管理探讨.现代护理,2005,139(11):1106.

第7篇:老年人的护理要点范文

【关键词】

老年人;脑出血;护理;体会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生活节奏的加快,社会环境的转变及人口老龄化加速,老年高血压性脑出血的发病率越来越高,以突然昏倒、神志不清、伴口眼歪斜、言语不利甚至失语、半身不遂为主要症状。在临床护理观察中发现,高血压性脑出血是一种身心疾病,既有心理应激导致该病,又有躯体症状导致心理障碍,同时心理因素又影响治疗效果,患者的心理状态与疾病的发生、发展及转归都密切相关[1]。鹤壁煤业公司第二职工医院在护理老年高血压脑出血患者中,首先评估病情,找出护理问题,采取切实可行的护理措施,使患者的残障发生率降低,并发症减少。护理体会如下。

1 评估病情

责任护士在评估患者时,一定要注意老年人身体特点,老年人多存在多脏器功能减退、复合病多、疾病不典型、平时用药复杂。了解发病情况、主要症状、治疗情况、心理精神社会状况,对患者身体进行评估,了解生命体征、瞳孔大小及对光反射有无异常,有无意识障碍和意识障碍的程度,有无失语和失语的类型,肢体有无活动障碍和障碍的程度,有无吞咽困难和程度,了解大小便情况,评估全身营养状况,查看有无病理反射等。

2 根据病情评估制定护理措施

2.1 急救期护理要点

2.1.1 休息与安全 绝对卧床休息2~4周,床头抬高15°~30°,脑出血一般发病急,伴有不同程度的意识障碍,有瞻望、燥动等症状,要加床档或使用约束带,尽力减少搬动;保持病房安静,减少一切不必要的刺激。

2.1.2 保持呼吸道通畅 根据病情采取平卧头侧位或侧卧位,开放气道[2],取出活动性义齿,及时清除呼吸道分泌物及呕吐物,防止窒息的发生。

2.1.3 生活及饮食护理 保持床铺清洁、干燥,应用气垫床,作好褥疮的护理,定期翻身拍背,按摩骨隆凸处,建立翻身卡;做好大小便的护理,保持会清洁、干燥;做好口腔护理。给予高维生素、高热量饮食,补充足够的水分,对不能自主进食者遵医嘱给于鼻饲,保证患者营养全面。

2.1.4 严密观察病情 严密监测生命体征并及时记录;密切观察瞳孔的变化,发现异常及时报告医生;观察患者有无呕吐及呕吐物的颜色、性质和量,对脑出血因颅内压升高而频繁呕吐者在急救期间取侧卧位,采用引流方式进行气道引流。

2.1.5 降颅压治疗 遵医嘱迅速建立静脉通道,及时输注20%甘露醇250~500 ml,以降低颅内压,控制脑水肿,防止脑疝形成。

2.2 心理护理 患者危险期度过后神志清醒,此时心理护理尤为重要,根据中老年患者的心理特点,采取了以下护理措施。

2.2.1 与患者和家属谈心,尽量了解患者的身体状态,包括精神、性格、心理状态和社会以及经济条件对其患者的影响等。针对老年人因资历高、贡献大、经验足故特别喜欢周围人尊敬他,要求别人依从,脾气固执,自尊心强[3]的心理特点,给予恰当的沟通,充分尊重患者的意愿,取得患者的信任和理解,尽量谈一些轻松愉快的话题,营造欢快愉悦的气氛。

2.2.2 多陪伴患者,减少患者的孤独感 老年患者怕孤独,要尽量多陪伴患者,责任护士要主动介绍医院的环境、主管医生和自己的名字;做好健康教育,详细介绍本病的发病原因、主要用药的作用和不良反应、饮食知道原则、肢体功能锻炼注意事项和该病的预后情况等,使患者对医院的环境不再陌生,产生亲切感;这样利于患者肢体功能的恢复,缩短住院时间。

2.3 康复期的护理病情稳定后,患者的肢体功能恢复是最主要的护理问题针对这个问题,本院采取了以下措施。

2.3.1 肢体功能恢复 ①根据老年患者的特点和病情,制定切实可行的康复锻炼计划,向患者宣教,让其知道计划的详细内容,了解康复训练的重要性,树立战胜疾病的信心,让其自觉的按计划进行康复锻炼;②帮助患者进行肢体被动活动和鼓励患者主动活动,进行等长和等张肌肉锻炼;锻炼时间由短到长,活动强度由轻到重,循序渐进;③进行肢体按摩,促进血液循环,防止肌肉萎缩,造成畸形,促进肢体功能的早日康复。

2.3.2 语言功能的恢复 鼓励患者多说多练,从字开始,到词、到句。患者取得进步,及时给予肯定鼓励。适时增加难度。发动患者周围的人与其对话,给患者创造一个锻炼的环境,以利语言功能恢复。针对不同的语音障碍给予不同的训练方法,指导时语言要简练,吐字清除,了解患者的语言习惯,尽量用老人的地方语言,利于沟通并让老年患者有亲切感。通过沟通时语言的刺激使患者了解自我康复的重要意义,解除心理压力,主动进行语言训练,利于语言的早日恢复。

3 出院指导

老年人高血压性脑出血患者的出院指导详细、周密,并做好出院后的随访。

3.1.1 用药指导 高血压脑出血患者的出院后用药非常重要,本院根据医嘱制作用药小卡片,向患者家属重点进行宣教至关重要(因老年人记忆力大多减退,加上脑出血后大脑功能的部分丧失,出院后的护理有家属承担),向患者家属重点进行宣教至关重要,按时服药有效的控制血压是促进康复和防止复发的关键。并制定出院后的康复计划,出院后按计划的坚持不懈的锻炼,恢复肢体功能。

3.1.2 出院后随访 和患者及患者家属交朋友,制作明信片发放给患者,并且互留电话号码,定期进行随访。了解患者出院后的身体状况和心理状态,进行咨询和指导,必要时指导患者及时到医院就诊,增加了患者对医院的信任度,提高了医院的社会效益。

4 小结

在基本医学问题上老年人与青年人并无区别,但由于老年人存在多种脏器的减退,存在不同程度的脑萎缩,再加上脑出血后遗症的出现,沟通起来比较困难。除了采用常规高血压脑出血的护理常规外,根据老年人的特点加强了心理护理,建立了出院后随访制度,随时掌握老年患者的心理特点及时消除患者的不良情绪,增强患者自我康复意识,树立战胜疾病的信心。通过良好、正确的护理,缩短了功能恢复时间,减少了并发症的发生,降低了死亡率、致残率,提高了治愈率。住院期间良好的护患沟通和出院后随访,增加了老年患者对护士的信任度和亲切感,减少了因出院后用药不当引起的复发。

参 考 文 献

[1] 葛海红.高血压性脑出血的心理状态分析及护理对策.中外健康文摘,2008,(5)1661.

第8篇:老年人的护理要点范文

【关键词】老年人;骨折;围手术期护理

随着社会的发展,人民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尤其是不断完善的卫生保健事业,使我国进入老龄化社会。然而,由于老年患者均有不同程度的骨质疏松,尤其髋部是骨质疏松的好发部位,因而髋部骨折多见于老年人。另外,老年人常并存其他系统的疾病,增加了护理的复杂性及难度。我院骨科于2002~2004年对80例老年髋部骨折患者进行了手术治疗,护理上根据老年患者的生理及心理特点,全面评估患者的健康情况,制定并实施详细的、有针对性的护理计划。现总结如下。

1临床资料

本组80例,男32例,女48例;年龄56~90岁,平均74岁。股骨粗隆间骨折50例,股骨颈骨折30例;跌伤63例,车祸伤17例;30例股骨颈骨折均行人工关节置换术,粗隆间骨折18例行人工关节置换,15例行钢板固定,17例行动力髋螺钉内固定。80例患者在伤前均并存各种不同程度的内科疾病,其中并存1种10例,2种37例,3种25例,4种8例,并存的内科疾病依次是:高血压、冠心病、慢性支气管炎、肺气肿、糖尿病、中风后遗症、慢性肝肾功能不全、前列腺肥大、贫血及营养不良等。

2老年患者的生理特点与护理要点

2.1老年患者呼吸系统生理特点与护理

2.1.1呼吸系统的生理变化老年人呼吸系统渐出现组织结构和生理功能的衰老,主要表现为胸廓僵硬、肺泡减少、肺弹性降低、小支气管扩张、肺活量下降、防御功能降低等。正常情况下,吸入肺泡中的微小尘粒及病原体均由肺泡内的巨噬细胞吞噬,并带至细支气管,再由黏液-纤毛系统排出。随着年龄增长,巨噬细胞的数量、吞噬功能及纤毛的移动能力均降低,不能有效地清除这些微尘及病原体。加之老年人呼吸道黏膜表面的免疫球蛋白A分泌减少,从而降低了呼吸道的灭菌作用及中和病毒的活性作用,故老年人在围手术期间,极易发生呼吸道感染,且有发病快、病情重、病死率高的特点。本组患者均并存不同程度的慢性呼吸系统疾病。临床资料表明高龄髋部骨折患者卧床后最易发生的并发症就是肺部感染,尤其是在原有肺部疾患的基础上。所以,预防呼吸系统感染的护理是高龄手术患者能否进行手术及影响预后的关键。

2.1.2护理

2.1.2.1病情观察老年人呼吸道感染发病隐袭,进展快,症状多不典型。因此,护士应密切监测患者的呼吸、体温、咳嗽、咳痰情况,加强肺部听诊,必要时监测血氧饱和度,全面评估患者的呼吸功能及呼吸道感染情况。

2.1.2.2增加肺活量根据护理评估为患者制定详细可行的肺活量锻炼计划。如病情允许给予半卧位;指导患者深呼吸的方法;拉吊环每日3次,每次5~10下,以增加肺活量,减少肺部并发症。

2.1.2.3加强口腔护理口咽部细菌的吸入是产生细菌性肺炎的主要途径。老年人口腔和牙齿疾病较多,因此保持口腔卫生,防治口腔和牙齿疾病是预防呼吸道感染的重要措施。可用生理盐水或呋喃西林液清洁口腔。

2.1.2.4维持适宜的空气环境老年人鼻黏膜萎缩,其纤毛脱落,导致鼻腔对空气的加温、湿化及净化功能减退,干冷及含尘粒的空气易进入下呼吸道导致下呼吸道炎症。因而注意维持病室的温度和湿度,定期紫外线空气消毒,减少空气中尘粒,避免扬尘。对张口呼吸者用2层或3层湿纱布盖于口鼻部以湿润空气,吸氧患者做好氧气的湿化,调节氧流量,避免氧气对鼻黏膜的长时间直接冲击等。

2.1.2.5促进排痰老年人呼吸道清痰液的能力减退,加之老年人神经系统老化,对外界刺激反应差,神经传导减慢,呼吸肌萎缩,造成咳嗽反射减弱、咳嗽无力、痰液不易咳出,易形成痰栓阻塞小气道。痰液阻塞与肺部感染是互为因果、相互促进的关系,促进痰液的排除是预防和缓解肺部感染的重要措施。指导患者正确的咳痰方法,鼓励自行咳痰;对低效咳痰者2~3h给予翻身、叩背,刺激咳痰;痰液黏稠者给予雾化吸入,以稀释痰液。

本组80例患者中有1例95岁的患者死于多器官功能衰竭;8例出现肺部感染,经过及时对症治疗与护理,出院前呼吸道感染得到有效控制;其余72例均未发生明显呼吸道感染。

2.2老年患者血流动力学特点与护理

2.2.1老年患者术后易发生深静脉血栓静脉血栓形成的三大因素是血流缓慢、静脉壁损伤和高凝状态。本组病例均为老年患者,半数患者存在高血压、冠心病,静脉血管壁存在不同程度的粥样硬化;同时术前骨折下肢活动明显减少,术后切口疼痛、麻醉反应等又使下肢活动明显受限,下肢血流处于相对滞缓状态。以上因素导致老年患者术后易发生静脉血栓,危及生命。

2.2.2护理

2.2.2.1抬高患肢术后下肢保持外展中立位,同时将患肢抬高20°~25°,利用重力原理,促进静脉回流。避免患肢受压,尤其是避免腘窝受压,避免过度屈髋,以促进静脉回流。

2.2.2.2保持引流通畅术后留置引流管的患者要保持引流通畅,减少局部受压,以影响静脉回流。

2.2.2.3早期积极活动腿部肌肉尤其是比目鱼肌和腓肠肌存在许多静脉窦,这些静脉窦内的血液几乎只有依靠肌肉泵的作用才能向心回流,仰卧时这种情况更为突出,因此易发生静脉血栓。早期积极活动,如主动肌肉收缩活动关节、被动肌肉按摩和关节伸屈以及翻身等是预防静脉血栓的重要护理措施。根据护理评估因人而异制定活动计划,指导并督促实施。一般术后麻醉消失后即指导患者行主动踝关节背伸跖屈活动,每2h20次,并辅以下肢肌肉被动按摩;每2h协助翻身1次,避免患肢内收、外旋;术后1~2天主动行股四头肌及小腿肌肉等长收缩活动,每小时40~50次;根据病情协助床上坐起,每天2~3次,每次不超过30min,同时行髋、膝关节屈伸活动,逐渐由被动活动过渡到主动活动。2.2.2.4下肢血液回流观察治疗静脉血栓的关键是早期诊断、早期治疗。一般静脉血栓的高发期是术后1~4天,在此期间注意加强对肢体肿胀程度、肤色、温度、浅静脉充盈情况及感觉的观察,认真听取患者主诉,注意对比观察,必要时测双下肢同一平面周径,发现异常及时汇报、及时处理。

2.2.2.5预防性抗凝治疗的护理术后患者常规使用低分子右旋糖酐扩容和肝素抑制血栓的形成,治疗过程中注意低分子右旋糖酐的滴速要缓慢,一般30~40滴/min,防止发生肺水肿;注意观察生命体征、伤口渗血情况、引流液量,防止术后出血性休克。

本组病例中2例患者出现深静脉血栓,因发现及时,处理得当,逐渐康复,余未发生深静脉血栓。

2.3其他重要器官的生理特点与护理

2.3.1老年患者神经精神系统生理特点与护理老年患者由于神经系统功能衰退,有反应迟钝、易疲劳、记忆力差、睡眠缺乏规律、行为不能自制等特点。另外,创伤、住院与手术均易造成老年患者知觉剥夺,产生认知障碍,如错觉、幻觉、时间感觉障碍、谵妄等精神症状。护理人员白天按分级护理巡视,经常与患者交流,防止患者过于安静、处于浅睡眠状态,使氧饱和度、氧分压降低,从而并发心脑血管疾病。对于骨折合并偏瘫侧肢体的护理十分重要,将肢体放舒适位置,避免骨突部位受压,避免足踝部下垂,定时、定量对患肢进行被动功能锻炼。对外伤后老年反应性精神障碍、躁动严重者,除药物治疗外,使用约束带和床栏,24h不间断陪护,防止坠床等其他意外事故发生。本组并存脑血栓后遗症偏瘫15例,摔伤后老年反应性精神障碍10例均顺利渡过围手术期。

2.3.2老年患者肝肾功能特点护理随着年龄的增加,肝脏细胞数减少,结缔组织增加,肝细胞酶活性、解毒功能及蛋白合成功能降低。肾单位随着年龄增长而减少,肾血流量、肾小球滤过率、肌酐清除率、调节酸碱平衡的能力均下降。本组患者均有不同程度的慢性肝肾功能不全。对慢性肝肾功能不全患者,在应用抗生素药物时,注意观察尿液颜色、性质,记录每小时尿量及24h总量,监测肝肾功能变化。本组80例老年患者未发生肝肾衰竭并发症。

2.3.3泌尿系统特点与护理老年男性患者并存前列腺肥大引起尿潴留,易使细菌繁殖生长;前列腺液减少,可降低尿道抗菌能力。女性患者更年期后,雌激素减少,尿道黏膜发生退行性改变,阴道pH值相对升高,难以抑制局部细菌生长,细菌容易由尿道逆行至膀胱引起感染。本组病例术后即行留置导尿,鼓励患者多饮水,定时开放导尿管排尿,定时用呋喃西林液冲洗膀胱,严格无菌操作,每天清洁会皮肤,遵医嘱使用抗生素素预防泌尿系感染。

2.3.4内分泌系统特点与护理老年患者由于环境、遗传等因素易发生内分泌调节障碍,最多见的是糖尿病。高血糖可影响伤口愈合,对术后恢复十分不利,因此,严格控制血糖水平是对该类患者的护理重点。本组58例患者并存糖尿病,请内分泌科进行会诊治疗。严格按糖尿病饮食进行饮食护理,每天监测血糖尿糖,使其空腹血糖控制在6~9mmol/L,餐后血糖维持在10mmol/L以下,尿糖控制在(+)以内。患者均匀顺利通过手术,术后无一例出现切口、伤口感染。

3老年患者的心理特点与护理要点

老年患者在住院期间易出现多种心理异常。第一种情况是由于创伤、住院、手术等重大应激易出现恐惧及退行性心理,表现为行为异常、过度兴奋、多疑等症状。对于这种患者应给予更多的关心和爱护,尊重患者,护理操作尽量集中进行。第二种情况是老年患者反应能力下降,往往对治疗和护理缺乏正确的理解和配合。如术后不敢活动,担心切口裂开、出血、关节脱位、疼痛,护理人员应及时给予耐心细致的解释和安慰,注意观察患者的心理反应,用鼓励性语言对患者的每一个动作都给予指导和肯定,使其树立信心,自觉地进行练习。第三种情况是老年患者思想负担较重,担心拖累家庭,易出现焦虑、抑郁等情绪。护理人员应注意观察患者的情绪反应,尊重并理解患者的感受,开导鼓励患者,并做好家属的思想工作,取得配合,使患者处于接受、配合治疗的最佳状态。

4小结

随着生活水平的提高,对生活质量的要求也相应提高。然而,髋部骨折常常是老年人的一个致命性损伤,在高龄患者中保守治疗,一年内的病死率可达50%以上[1,2],不但给患者自身造成了身心痛苦,而且也给社会及家庭带来了沉重的护理负担[3]。通过对本组80例围手术期的护理,认为除按照骨科护理常规,根据老年患者的生理特点,有针对地预防和控制术后并发症外,根据老年患者易出现精神行为异常、反应能力下降、思想负担重等心理特点,加强心理护理,可有效降低手术风险,减少并发症和病死率,促进患者早日康复。

【参考文献】

1MarkC,DenisC.Mortalityfollowingsurgeryforproximalfemoralfracturesincentenarians.InjuryIntCarInjured,2000,537-539.

第9篇:老年人的护理要点范文

关键词:居家养老;老年人住宅;适应性设计

引言

因为受传统观念影响,很多老年人将大半辈子的财力和精力全投入到子女身上,导致很多老年人都过着拮据的生活,居住质量不容乐观。考虑到这些社会现状,提高老年人居住质量,为中国老年人打造适合他们的居住环境迫在眉睫。

一、老年人住宅居住环境中存在的问题

1、缺乏安全保障

老年住宅设计的安全性不足。在设计过程中没有考虑到老年人的现实状况和需求,在家用设备(主要包括电气、燃气等)、安全设备(主要包括监控、报警设备等)以及生活需求处理(主要包括活动区域防滑、护栏、门坎)等方面不完善,存在很大的安全隐患。与此同时,住宅区周边交通环境、社会环境恶劣,致使老年人容易受到伤害。

2、便利性问题突出

老年人由于自身生理特点导致活动范围较小且活动次数较少,目前普通住宅没有考虑到他们的出行、商业购物、休闲娱乐等方面的需求。特别是医疗保障方面,老年人需要对他们的健康状况能够实时跟踪,能够随时解决突发状况,现在还很难达到这一要求。另外,适合老年人的活动场所严重匮乏,布局不合理,功能不完善,设施不齐全,很多娱乐设施由于无人管理,年久失修,严重影响了老年人的日常活动。同时对于生病老人的救助以及空巢老人和失独老人的安置设施也都不健全,对老年人的生理和心理造成很大的影响。

二、居家养老住宅设计原则

1、人性化原则

适应老年人的住宅设计应创造能使老年人健康、安全、方便、舒适的生活居住环境,要体现出对老年人的关怀,即坚持"以老年人为本"的基本设计思想。目前的住宅设计基本上都是以健康成年人为标准,没有考虑老年人的身体、心理变化及相应的需求变化。适应老年人的住宅设计应设身处地为老年人着想,从老年人的本身需求出发,在住宅的规划和设计中始终体现以老年人为本的基本原则。

2、安全与便捷的原则

随着年龄的增长,老年人身体器官逐渐老化,行动变得迟缓,视觉、听觉、嗅觉减退,反应力降低,所以日常生活中更容易发生意外,摔伤、烫伤等意外事故都可能发生。安全性是老年人住宅设计的首要原则,在卧室、厨房、卫生间等容易发生意外的地方需要进行专门的设计,保障老年人居家养老的安全性。为了使行动不便的老人能便捷地到达各处,还需对室内外环境进行无障碍设计。

3、适应性原则

在设计的时候,除了要考虑适老性问题之外,还要兼顾家里其他人的需求,这就需要老年住宅的居室空间具有一定的适用性。此外,老年住宅还需适应老年家庭结构的变化,以及老年人与子女家庭空间的变化。不同年龄段的人对住宅的居室空间有各自的需求,而住宅所具有的特殊商品性质,人在进入老年期后,仍然能在自己的住宅中方便的生活,对老年住宅的可改造的适应性提出了要求。

三、居家养老住宅室内适应性设计要点

1、卧室空间的设计

老年住宅和普通的卧室不一样,它并非只是承担常规的睡眠功能,其还常常还承担了许多其他功能,如上网、看电视、阅读等。特别是对于生病卧床的老人,卧室更是他们主要的生活场所。和中青年人注重卧室的私密性相比,老年人的卧室更注重于安全和舒适。卧室应该具有良好的朝向,布置在南向以获得充足的日照。最好能让阳光照射到床上,在老人午休、生病卧床时,也能享受到阳光,同时也利于卫生,消毒。卧室还需要良好的采光和通风,可以有利于调节室内空气及温度,帮助散出室内异味。也可通过调整门窗位置及开启方式,合理组织室内的通风。卧室的空间尺度要适宜。由于老年人多数有"起夜"的习惯,同床休息会吵醒老伴,特别是身体不太好的老人,一旦惊醒就难以入睡,很多老人都会分床休息。从这个角度考虑,卧室的开间、进深应能满足摆放两张单人床。当老人进入介护期,护理人员也可以和老人同室居住,方便照顾。另外,老人在介助期需要使用助行器或轮椅,在介护期需要专人陪护,因此卧室中应预留轮椅回转及护理活动的空间。

2、卫生间的设计

统计发现,卫生间是老年人最容易发生危险的地方,并且会需要较多辅助的空间。合理的布局和无障碍环境设计,会使老年人使用起来更加安全、方便。卫生间的布置应靠近老人卧室,路线应短且比较直接,方便老人夜间如厕。老年人的卫生间的空间尺度应该比普通的卫生间略大些,避免空间过小,避免老人发生碰撞。另外要保证轮椅移动、回旋的空间,还应为护理人员留出必要的活动空间。洁具的位置和方向设计要适应老年人尺度和要求。坐便器、淋浴喷头、浴缸旁边均需设置扶手,辅助老人起坐、进出洗浴区域,以及在洗浴中转身等。卫生间地面通常情况下低于室内地坪二十厘米左右,高差的处理不能做门槛,以防老人绊倒,且避免给坐轮椅的老人带来不便,最好采用缓坡。卫生间的地面必须采用防滑的材料,如防滑地砖等,还可在湿区局部采用防滑地垫加强防护作用。地漏的位置和排水坡度的设置都要合理,保证排水顺畅,避免地面积水。老年人使用的卫生间应尽量选择外开门和推拉门,不宜采用内开门。因为卫生间内部空间通常较小,如果老人不慎摔倒或昏迷不醒,身体有可能挡住向内开启的门扇,外面的人很难进入,可能因此延误施救时间,造成伤亡。

3、厨房的设计

多数老年人行动不便,因此厨房与餐厅的位置应该尽可能的临近,厨房和餐厅连在一起的布局就更加的方便。地面要避免有高差,老年人步伐迟缓,行动相对不便,如果再端着食物等,即便是对于健康的老人,地面的台阶和踏步也是非常危险的,而对于以轮椅代步的老年人,厨房的台阶更是极大地妨碍了老年人自由进出厨房。老年人的身高会出现不同程度的萎缩,加之需要考虑轮椅操作的情况,操作台的高度一般在七十五厘米比较合适。老年人的弯腰、登高等动作都非常吃力,厨房里的存放空间,例如橱柜、冰箱等,设置过高、过低或过深都不合适,橱柜分为底柜和吊柜,由于年纪大的人对身体的平衡控制力较差,伸手取物时身体中心会改变而容易失平衡。相对于老人来讲,底柜则比吊柜要好。

4、阳台的设计

居家养老的老年人住宅应该为老年人提供更加多功用的形式出现,比如阳光房与氧吧等,使阳台大面积的接受阳光,置于阳台中的植物可以充分的接收太阳光,从而为老人提供清新优质的空气,若将此空间设置于南向卧室与客厅之间,可使老人吸收到新鲜的自然空气,也使老年人的卧室在空间上得到了扩展。阳台可以设计部分落地窗,透空栏杆内可以设计花池,增加老人的安全感。

结束语

在我国大力倡导以居家养老为主的养老模式下,老年人的居住问题是国家养老问题的重要方面。因此要求设计师必须要充分了解老年人的居住需求,以此设计出适合老年人居住的住宅,进而提高老年人的生活质量。

参考文献

[1]张弘.居家养老模式下的住宅设计研究[J].山西建筑.2015(31):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