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务员期刊网 精选范文 循环经济调查报告范文

循环经济调查报告精选(九篇)

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循环经济调查报告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循环经济调查报告

第1篇:循环经济调查报告范文

在进行矿山的开采过程中,矿区水文地质勘探在其中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因此我们只有通过水文地质的勘探进行严格的控制,才能最大程度地来降低矿难的发生频率,从而使得矿区的水文地质勘探成为开掘一个矿区最重要的步骤。

1.矿区水文地质勘探的主要目的

(1)对于给水、排水方案的设计提供可靠的依据。经过水文地质勘探能够提供供水排水方向,并且提出如何更加有效、合理地利用矿坑水减少成本。

(2)预测矿坑涌水量。通过水文地质勘探能够详细地了解矿区的水文地质件了解影响矿坑充水的主要因素,从而预测矿坑的涌水量实施提前防范避免造成意外事故。

(3)预测矿产开采的过程中可能会出现的问题并有针对性地提出防治措施和提出解决方法

2.矿区水文地质勘探现状

2.1商业性的资源勘查对水文地质勘探工作的重视程度不够

由于在进行勘察的时候对于水文地质的勘探是一项投入很大的工作不只是时间的投入还有金钱的投入。这当然是很多矿主不愿意去做的一项工作了尽量压缩水文地质勘探的工作量,或者人为地认为地质结构较为简单,没有进行水文勘探的必要,这种情况在一些新建的、规模小的矿并最为多见。对于矿主来说矿区的煤田地质、矿脉走向、矿床分布等相关信息才是矿主重点关注的对象也就是说在矿主心里也只考虑了是否这个矿区有利可图而没能把矿区是否安全,当矿工们在地下进行作业时是否安全,这些重要的关乎矿工生命安全的问题没有重视起来。正是基于这种倾向才使长期以来矿区少有专业化的水文地质调查报告也正是基于这种倾向才使透水事故频繁出现。虽然矿区的煤田地质勘探报告中存在水文地质部分,但是相对于专业的水文地质调查报告而言煤田地质报告就显得过于简略且深度广度不够所以水文地质的部分一般都是矿主们最容易忽略的部分。并且绝大多数的煤田地质报告中的水文地质部分对矿床充水条件、矿并涌水量的评价大多流于撰写报告者的主观经验总结,而不是利用专业的地质勘查手段进行详细的勘探所得。

2.2矿区水文地质勘探发展滞后

与矿区的发展不协调矿区的发展确实令人赞不绝口胆是有时矿区水文地质勘探的发展却是滞后的投有先进的技术支持矿区水文地质的勘探无疑是最令人担忧的事情。只有能进行科学合理的安排严格谨慎的勘探操作这样可以极大的避免透水等事故的发生。这也是西方发达国家少有透水事故发生的一个秘密。我们知道庆于矿区的地质勘探工作是由国家统一安排的胆是在实行市场经济之后油国家统一管理的煤矿水文地质勘探单位由于投资暂时供不应求而新的勘探单位尚未建立,导致暂时性的地质勘探单位缺乏矿区对地质勘探投资不多,影响了勘探技术的落后与快速发展的煤炭事业极不协调。在矿主对矿区进行总体规划之前必须至少掌握地下的最基本的水文地质情况,只有确定了矿区供求水源规划才能进行最起码的矿区规划。没有专业化的水文地质调查报告,一切规划都是盲目规划这样的规划与矿区地下的实际情况往往大相径庭极易引发透水事故。

2.3矿区的过度开采引发的严重后果

影响煤矿生产的地质因素很多,其中煤层厚度变化,矿井地质构造和矿井水文地质条件等对煤矿都有着重要的影响。此外,某些矿井还受到岩浆侵入煤层、岩溶陷落柱、煤与瓦斯突出、围岩膨胀等因素的影响。我们都了解矿主都是有钱的大户我们称之为“煤老板”就算有很多钱怎能换回那么多矿工珍贵的生命。由于矿区开采的深度在不断加深她质条件呈现多样性胆是地质勘探中的老问题尚未解决新问题不断出现水文地质勘探的难度以及给水排水工作的难度日益严重始水文地质勘探带来巨大的压力要求更高更专业的技术才能解除这种危机,然而矿区的过度开采,尤其是煤矿的开采更容易造成土地塌方引起更加严重的安全问题。而矿主却不以为然赴员工在开采差不多的矿区里继续作业,以求最大限度的获得收益这种情形在我们中国的社会中还是比较频繁的发生的。

3.提高矿区水文地质勘探的对策

3.1矿区水文地质勘探的要遵循一定的原则

矿区水文地质的勘探不仅包含可采煤层还包含充水含水层应用地下水理论研究矿并涌水的通道等。水文地质勘探的精度应该以国家现行的勘探要求,对于条件和结构复杂的矿区,展开专门的勘探工作确保勘探的准确。加强水力学的计算理论探讨肥非稳定流和有限元等理论应用到生产实践中对试验结果多一种验证手段积累经验选择更接近实际的数据。为矿区的建设或开采的平稳有序进行应加强矿区水文地质的技术力量同时提高其综合分析及应用资料的能力。

3.2加强矿区水文地质工作的管理

按规范的要求对复杂矿区的勘探应有足够的简易水文观测工作量,以获取更多更全面的水文地质资料碱少专门水文地质工作量。矿区水文地质勘探的勘探范围应该是一个完整的地下水系统,只有勘察出矿区地下水的系统特征,才能了解地下水的补给、排泄,认识地下水的贮存规律,才能合理地利用地下水系统,科学地指导矿并开采。这一过程是一个连续的进程,必须要加强矿区水文地质工作的管理才能确保这一复杂的程序顺利的完成。除此之外,也应更加重视各种水文地质资料的搜集和整理,确保各种水文地质资料的真实可靠。

3.3利用现代化理论进行勘探结果的评价

以我国现在的勘探水平来看,单一的勘察手段往往不能准确地查明水文地质条件,因此,建议采用多种勘探手段同时进行勘探,各种方法优缺互补达到最终目的。社会经济的飞速发展也带来了科技的进步,勘探技术也在逐渐发展,对于勘探结果的评价也需与时俱进,采用现代化的理论对勘探结果进行评价,公平公正,伺时也能促进勘探技术的快速发展。在进行水文地质勘探的过程中遇到不同类型的困难我们影响发达地区的勘探工作学习或者学习西方发达国家先进的水文地质勘探的技术,系统分析、全盘考虑,建议采用综合勘查手段应该以达到勘探目标为最终目的。

第2篇:循环经济调查报告范文

论文摘要:广西财经学院经济系开办农村区域发展专业的两年来,不断探索人才培养模式,取得了初步的教学成果。文中介绍的做法有利于推动高校新专业的建设,提高应用型人才的培养质量。

农村区域发展专业是广西财经学院2009年开始招生的新专业,是广西首次开办的本科专业,对于这个专业的人才培养我们是从零开始,是在借鉴兄弟院校办学经验的基础上,通过大胆的教学实践,不断完善,逐步形成了专业特色。我们相信,这个专业的毕业生在不远的将来,会深受广西各方面用人单位的欢迎。

一、狠抓专业思想教育

众所周知,由于历史和传统思想的影响,人们对“农”字专业或多或少都存在着忌讳的心理,具体表现就是家长不让孩子报考带“农”字的专业,考生也不愿意去读“农”科专业,来自城市的学生谈到学农村区域发展专业就害怕,农村的学生更不乐意大学毕业后又回到农村去。种种思想顾虑我们认为都是很客观的,也是很实际的。针对这种状况,经济系采取了有针对性的措施,加强了对新生的专业思想教育工作。

1.从专业培养目标上加强学生的思想教育。用大量的事实向新生说明,农村区域发展专业是培养从事农村经济和区域发展管理工作的人才,突出在“管理”两字上。因此要求学生在校学习期间要具有“谋发展、懂经营、会财会、精管理”的能力。通过加强专业培养目标教育,使学生增强了对学习农村区域发展专业的认识。

2.从政策导向上加强对学生将来的理想教育。从国家层面来讲,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已经取得了可喜的成就,中央政府对“三农”的投入越来越大,2010年达到了8183.4亿元,是2006年的2.4倍。在农村不但免征了农业税,而且有些地方60岁以上的农民每个月还能领到养老金。从大学生就业政策导向来看,近几年国家鼓励大学生到农村和基层单位进行创业和就业,2008年广西考村官的竞争指数是10%(招聘459人,参考4714人),而2009年上升到了12%(招聘476人,参考5665人),说明一个大学本科毕业生想到农村当干部不是一件容易的事。从农村产业发展来看,农村经济已经由传统的单纯种养方式转变为现代农业经营方式,农产品生产、加工、销售、消费一条龙的产业化格局已经形成,农村经济的范围已经扩大,产业链已经拉长,城乡“二元结构”差别在逐步缩小。通过理想教育,增强学生对学习农村区域发展专业的自信心。

3.通过组织参观加强学生的感性认识。新生入学后,每年都组织学生到附近的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进行参观,如组织到皇氏乳业、百洋集团有限公司等企业进行参观,通过参观使学生初步了解到企业都与农村区域发展有着十分密切的联系,从而扩大了学生了解专业发展的视野。

二、完善专业人才培养模式

根据农村区域发展专业的特点,人才培养模式的运行应当贴近农村经济的发展要求。为此,我们结合学校人才培养的顶层设计要求,构建起了“双体系、三平台、多模块”的专业人才培养模式,也就是构建理论教学和实践教学两个教学体系,建立起公共基础课、经济管理核心课、专业主干课三个教学平台,设计财务会计、农村金融保险、东盟农经等多种教学模块供学生选择学习。特别是我们根据应用型人才培养的基本要求,强化了实践教学环节,在人才培养方案设计中,初步形成了农村区域发展专业的“四年不断线”的教学体系,即:第一学年开展农村体验实习,具体在第二学期末利用两周时间安排学生进村进行社会调查;第二学年进行基础课实验,主要是在校内开设经济学实验、农业经济实验等基础课程实验;第三学年开展专业实验,主要开展专业主干课的实验,包括综合实验等;第四年安排顶岗实践,学生带课题或项目到政府涉农部门、农资企业、农业推广单位等进行顶岗实践,对岗位技能进行提前热身,为毕业就业打下坚实的基础。这模式也可以称为“两头实习中间实验”的实践教学体系。目前我校2009级农村区域发展专业的学生已完成了第一年的农村体验实习,安排在今年的暑假前进行社会调查,本学期开学后每个学生都交了体验实习报告。从提交的体验报告中可以看出,不管是来自城市的学生,还是来自农村的学生,都能够利用实习期间深入到农村去,写出了关于涉及到农村经济发展、农村公共服务建设、农民日常生活,库区移民生活、粮食价格等方面的调查报告,从而增强了学生对农村经济发展的初步了解,为他们学习专业知识打下了良好的基础。从这个学期开始2009级农村区域发展专业学生开始进入第二学年的专业基础课实验,我们开辟了西方经济学、政治经济学等课程实验项目。目前正在着力开发这个专业的实验课程,包括农业推广管理实验教程、农村区域分析实验教程、农村发展规划实验教程等课程,这些实验课程项目的初稿已经完成,待进一步修改完善后,在明年下半年开始试用。

三、利用社会资源联合培养人才

在财经类院校举办农村区域发展专业,不像农科院校条件那么有利,有农业主管部门的直接支持。我们只能利用社会资源进行联合培养人才。

1.利用客座教授开辟学术讲座课程。到目前为止,我们已聘请教育部“长江学者”特聘教授、华南农业大学经济管理学院院长罗必良教授作题为“农村制度匹配问题”的学术讲座;聘请中南财经政法大学工商管理学院院长、农村发展研究所所长陈池波教授作题为“新农村建设政策与制度解析”的学术讲座;聘请广西农村能源办公室主任肖超高级经济师作题为“大力发展再生能源,促进广西农业可持续发展”的学术讲座;聘请广西壮族自治区党委政策研究室农村处处长张光作题为“广西农业农村经济发展大势”的学术讲座。通过开设学术讲座,为学生提供了农业、农村经济管理的信息平台,更新和丰富了学生的农村经济管理知识。

2.利用基地开辟学生实习场所。一是利用广西新农村建设工作领导党小组办公室基地,从他们每个月发来的《广西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简报》中了解广西新农村建设的新进展、新情况、新问题,为学生传达新农村建设的最新信息。二是利用广西农村能源办公室基地,为老师和学生提供社会调研的联络平台,有些学生的调查报告就是在他们的指导和帮助下完成的,比如他们亲自安排工作人员专程带领老师和学生到“东园家洒”企业开展再生能源循环经济调研,增加了师生的感性认识。三是利用企业基地,建立三个平台——大学生实践平台、教师社会调研平台、学科专业建设平台。前几天与新胜利农业生产资料有限责任公司签订了互联共建合作协议,并与公司党委书记梁志业、公司董事长梁承进行了交流沟通,对利用这个公司建立“三个平台”达成了共识,事后准备进行具体落实。近期学校还准备与百洋集团有限公司商谈关于签订互联共建合作协议的事宜。三是通过社团组织探索产、学、研办学模式,建立了“胜利之鹰社”,与新胜利农业生产资料有限公司联合培养人才。

四、人才培养初见成效

通过采取多方位的人才培养方式,我们感觉效果是比较明显的,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形成了良好的学风和班风。主要是通过加强专业思想教育,使学生端正了学习态度,调动了他们的学习积极性,激发了学生对农村区域发展专业学习的热情。到目前为止,两个年级的学生思想稳定,团结上进,班风较好。虽然这个专业的学生在录取时有相当一部分学生是以复征或调剂志愿录取进来的,也尽管今年学校明确允许其他专业学生转入国教中心会计专业,但农村区域发展专业的学生没有一个提出转专业和退学的。特别值得一提的是,今年农村区域发展专业新生的报到率达到了96%的全校平均水平。

2.学生近年获得了一些与“农”相关的科技奖项。如由学生组团完成的题为《关于南宁市暂住群体生产生活的调查报告——以西乡塘区为例》和题为《大力发展木薯产业,促进农民增收致富订单——以广西平南县为例》的两篇作品,同时获得了自治区团委组织的第四届“挑战杯”广西大学生创业计划大赛二等奖,题为《关于桂西北少数民族村寨“四改”工程的调查报告——以三江县独峒乡和八江乡为例》的作品获得了自治区团委组织的第四届“挑战杯”广西大学生课外学术科技作品竞赛三等奖。由学生组团制作的《广西绿园沼气服务有限公司》和《信诺德商务传媒公司》两项作品,同时获得了自治区团委组织的第四届“挑战杯”广西大学生创业计划大赛银奖。

3.学生近年获得了一批竞赛奖。2009年学生获得第二届数学中国杯数学建模网络挑战赛第二阶段比赛省部级一等奖1项,三等奖2项;获得2009年全国大学生英语竞赛国家级一等奖3项,二等奖3项,三等奖4项。对于获得的其他奖项在此就不一一列举了。

第3篇:循环经济调查报告范文

关键词:农村 沼气池 循环利用

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是我国现代化进程中的重大历史任务,是解决“三农”问题、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重大战略举措。搞好生态规划,实现农村可持续发展是重要一环。要按照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的要求,加大生态建设和环境保护力度,高效集约利用资源,大力普及农村沼气,积极发展适合农村特点的清洁能源。然而,我国农村目前使用沼气情况并不乐观,农村居民主要还是以柴薪、煤炭作为生活燃料。经过为期一周的实地调查,加上后期的整理、分析、总结,以下是对河南省部分农村进行实地采访得出来的数据,以薛楼村、冯营村、展庄村为例。

1 沼气使用率偏低的原因探究

1.1 客观因素:①沼气原料的短缺。近年来,农村居民外出打工的人员逐年增多,再加上疫情、物价等因素的影响,以家庭为单位的个体养殖户越来越少,而且有的养殖户养养停停,养殖的品种、数量都很少,为了保证沼气池的正常使用,大多数居民通常要到专门机构购买原料,一次投料在80元左右,这个投资老百姓并不情愿接受。②没有具体的政策和资金,宣传、教育培训等工作比较薄弱。宣传力度不够,有些村民只是知道有人使用沼气池,但具体怎么去做,有什么好处并不清楚,有些地方为了提高政绩,只是简单的提高数量,没有很好的做到教育培训。③后续服务体系建设落后,效果不理想。村民在使用过程中往往会遇到很多麻烦,无处问津,又怕麻烦,问题得不到解决,慢慢的就搁置不管了。浪费人力物力。

1.2 主观因素:①老百姓对沼气池的使用、益处了解不全面。传统的炊事观念在农村根深蒂固,村民平日用惯了煤、作物秸秆等燃料,且农作物秸秆比较丰富,不用花钱买,虽然不环保,但艰苦朴实的老百姓不愿浪费,反而觉得这些材料方便、实惠又经济。②近年来,农业劳动力转移较多,多数外出打工。留在家中的劳动力,除了收种的时候在家外,其余时间都忙于打工挣钱,只有留在家中的老人和妇女去管理沼气池,很难坚持下去。

1.3 政府的工作思路、方法存在问题:①普遍重视进度和数量,容易忽视质量和效益。更有甚者,没有按照统一的标准和要求进行规划,随意建设,过分追求数量而不注重质量,给后期的使用和管理带来诸多不利。有的地方虽然统一承包建设,但监管力度不够,出现弄虚作假,偷工减料等现象,导致沼气池漏气、跑气,质量太差,最终成为“报废池”。②为了提高建池数量,要求每户必须建池的错误安排,因为有的家庭外出打工人员较多,家中没有劳动力,没有能力经营沼气池,要求统一建池浪费人力物力。③不能将沼气融入新农村建设中。新农村建设正在火热进行中,怎么让沼气池建设融入到其中是一个待解决的问题,沼气池建设体现农业环保,低碳建设,循环经济之中,若不能合理安排建设将不利于新农村建设。

2 可行性建议

2.1 户用沼气池把可再生能源作为科学切入点。农村是一个巨大的可再生能源生产基地,很多农作物都可以循环利用,比如作物秸秆可以作为田地里的肥料,可以作为能源做饭等,但是作为燃料没能发挥其更大的作用,并且有可能污染环境,所以应以科学为切入点,利用沼气池生产清洁能源。符合新农村建设要求。

2.2 研发和推广新产品,开辟沼气原料来源。从调查结果不难看出,阻碍沼气池发展的一个不利因素就是沼气原料来源不足,或者是沼气池管理不便等原因,我们应该不断创新,解决问题,以便沼气池为更多人所接受,更大规模的投建使用。

2.3 大力推广沼气生态农业技术,开展沼气综合利用。目前,沼气主要用在家用照明,做饭,取暖等方面,应用范围较小,大力推广沼气生态农业技术,开展沼气的综合利用,还有待进一步研究。

2.4 加强技术培训,提高队伍素质。通过实地走访了解到,很多农民对沼气池的认识不够,对于后期的管理也力不从心,因此,我们可以在技术上加强服务,使农民能够自己管理沼气池,这就需要提高培训队伍素质,切实做好技术服务。

参考文献:

[1]中华人民共和国农业部.全国农村沼气工程建设规划(2006-2010)

[R].2007.

第4篇:循环经济调查报告范文

产生于20世纪70年代的环保产业是一个新兴和特殊的产业部门,其所提供的污染控制产品和环境服务不仅创造了经济效益,而且包含了社会和环境效益。与传统产业不同的是,环保产业分布和渗透于整个工业部门之中。这种分类特征上的模糊性造成定义环保产业和识别某个具体企业归属的困难。大部分发达国家包括美国、日本和欧盟采用了广义的环保产业定义方法。涉及整个污染过程的环境产品项目和服务内容,而不是仅仅局限在末端治理的狭义概念。联合国环境计划署2005年4月发表的题为《全球环境保护前景展望》的调查报告认为,过去人们所指的环保产业,仅限于治理空气污染、废水、垃圾、噪音、土壤及海洋污染和环境监测的产品、设备、服务和技术项目。而现代社会的环保产业,其内涵已经延伸到发展具有防止和减少污染、节省能源和减少资源投入等效应的新领域。基于这样的广义概念,环保产业自其产生以来在许多经济发达国家增长迅速并成为国家主要财政收入之一。以美国为例,2002年,环保产业规模达到2145亿美元,环保企业有115000家,提供了约140万个就业岗位,其中中、小规模企业占据绝大多数。其产值规模已经超过了化学、造纸和航空等传统工业。

随着中国经济的持续快速发展,城市化和工业化进程的不断加快,环境污染问题日益严重,我国对环保的重视程度也越来越高。“十五”期间,由于国家加大了环保基础设施的建设投资,有力拉动了相关产业的市场需求,环保产业总体规模迅速扩大。在发展循环经济的要求下,从2007年开始,环保支出科目被正式纳入国家财政预算。2008年我国提出要关停1300万千瓦小火电,淘汰600万吨炼钢、5000万吨水泥、1400万吨炼铁等一大批落后产能,削减二氧化硫排放量60万吨,削减化学需氧量排放量40万吨,环保产品和服务的需求进一步扩大。2008年下半年,受美国金融危机影响,我国为扩大内需,大规模加大基础设施建设,投资环保产业成为热点。在不久的将来,我国还有可能开征独立型的环境税,如环保税、燃油税,甚至资源税,推行税制的“绿色化”改造等,很多省份也已经开始了排污权交易的市场化运作,这些都将为环保产业的发展开辟更为广阔的市场空间。

与发达国家相比,目前我国环保产业总体规模还很小,其边界和内涵仍在不断延伸和丰富,但已经初步显示出了引领新经济发展的强劲增长势头。据统计,“十一五”以来的几年,我国环保产业保持了年均15%-17%的增长速度,环保投资的重点领域主要包括水环境、大气环境、固体废物、生态环境、核安全及辐射环境保护建设以及环境能力建设等。2010年我国环保产业的产值可望达到8800-10000亿元左右,可谓商机无限。2009年底的中央经济工作会议明确提出,要转变发展方式,调整经济结构,把节能环保产业作为战略性新兴产业的重点,加大投资力度,使其加快发展壮大。对仍处于起步阶段的我国环保产业来说,国家政策就是它发展的支柱,只要有好的政策,环保产业必然能得到蓬勃发展。

我们江苏的环保产业起步于20世纪70年代。1983年初,由国家环保局组织,在江苏南京举办的“中国第一届环保产品展览会”,江苏就有270多家从事环保产品生产和技术开发的企业参展,占了当时国家环保产业的半壁江山。自20世纪80年代起国家把环境保护列为基本国策,环境管理不断深化,污染防治的力度不断增大,环保市场不断拓展,江苏的环保产业抓住机遇,持续高速发展。据不完全统计,全省从事环保产品生产、环境工程服务、资源综合利用、清洁产品生产的企业已经从最初的270多家,年产值4亿多元,发展到现在的5000多家,环保产业拥有固定资产近80亿元,年产值总额1100亿元,利润总额76亿多元,税金总额54亿元。在当前全球环保市场进一步扩大、国内环保产业政策利好不断的形势下,如能抓住机遇,充分利用现有优势,加快资源整合,加大科技研发投入,我省的环保产业发展必将大放异彩。

第5篇:循环经济调查报告范文

【关键词】 医药化工 绿色融资 融资途径

作为国民经济的重要基础和支柱产业,医药化工行业是我省发展规划的重点产业。但近年来,我省医药化工企业在发展过程中资金短缺、能源紧张和环境压力三大因素制约进一步突出,其中瓶颈问题就是资金短缺问题。医药化工企业采用新工艺更新设备及“三废”的循环利用技术的研发和设备的采购,这些方面都需要资金予以支持,医药化工企业应多渠道进行绿色融资,降低融资成本,满足发展所需资金。因此,医药化工企业可从以下几个渠道筹集所需资金。

一、寻求CDM(清洁发展机制)合作项目

清洁发展机制,简称CDM(Clean Development Mechanism),其核心内容是允许发达国家缔约方通过提供资金和技术的方式,与发展中国家开展项目级的减排量抵消额的转让,在发展中国家实施温室气体减排项目,进而实现发达国家缔约方在《京都议定书》中减排目标的承诺。作为一种新的国际合作机制,清洁发展机制既能降低发达国家的碳减排成本,又能为发展中国家带来减排资金和技术,因此各参与方开发CDM 项目的热情都很高。从广泛意义上说,任何以发展低碳经济为目标的低碳技术、碳减排技术项目,都可以作为CDM项目。

截止到2010年5月6日,国家发展改革委批准的河北省CDM项目为104个,批准项目数量占全国批准项目总量的4.10%,居全国第七位;已批准的项目年减排量达到149316824tCO2e(预计减排量),占全国年减排总量的3.16%。河北省已注册的项目有29个,占全国注册总量的3.41%,居全国的第十位;有15个项目已顺利获得CERs(核证减排量)签发,已签发项目数量占全国总量的6.12%,居全国第三;已签发的减排量为2236338tCO2e,占全国的1.68%。从批准项目的减排类型来看,以新能源和可再生能源居多。在新能源和可再生能源类型项目中,所占比重最大的是风电和水电项目,各占50%。

医药化工企业在能源的利用及对“三废”循环利用的创新中应主动寻找项目,借鉴新能源和可再生能源开发CDM的经验,通过参与CDM项目吸收外资。

二、积极争取政府的财政补贴及税收优惠

2008年我国政府用于支持节能减排的资金是418亿元,2008年至2010年应对金融危机的4万亿投资中有2100亿用于节能减排方面,同时在增值税、消费税、企业所得税、资源税和出口退税方面也进一步明确了促推节能减排的具体措施。我省医药化工企业可借此机会,享受税收优惠。

2009年11月,总理为战略性新兴产业做出详细解释:包括新能源、节能环保、电动汽车、新材料、新医药、生物育种和信息产业七大产业。今年,发改委新兴产业专项工程将围绕生物医药、生物育种、软件和信息服务等领域,进一步放宽市场准入。尤其是,今年两会后新兴能源产业振兴规划、节能环保产业振兴规划、建筑节能补贴方法等产业政策都在一定程度上表现出对战略性新兴产业的政策倾斜。因此,我省医药化工企业应在大力推进节能减排发展循环经济的同时,尽可能争取财政补贴及税收优惠,扩大企业融通资金的渠道。

三、向银行申请“绿色”贷款

为配合国家对工业结构的预期调整,银行业的产业信贷结构也在加快调整。例如,招商银行对产能过剩行业今年已实行有计划信贷退出,对能源环保业则加大信贷量;兴业银行也在贷款方向上向绿色信贷倾斜,加大低碳金融扩展力度,进而推广开展可持续金融业务。

可持续金融是以金融手段支持企业的可持续发展,从而促进环境改善。在实践中,兴业银行可持续金融业务主要有三大类:能效金融、环境金融和碳金融。能效金融是通过更新设备、优化设计、能源回收利用等方式手段,以节约煤、石油、天然气等一次能源和电力、蒸汽等二次能源为目的所开展的金融服务。服务于提高环境质量,减少污染物排放的金融活动,目前环境金融主要针对化学需氧量的削减、二氧化硫减排和固体废弃物的处理。服务于温室气体减排的金融服务,目前碳金融主要是针对CDM主要参与方,为他们提供金融服务。兴业银行开展的这三类项目主要分布在电力、化工、钢铁、水泥、交通、水务、环保等方面以及国家十大重点行业。截至2009年11月末,兴业银行累计发放节能减排项目贷款137.37亿元。我省医药化工企业可以此为契机,大力发展清洁生产、节能减排,进而获得银行的可持续金融服务。

四、以绿色可持续发展的企业战略吸引投资者出资

根据中国企业家调查系统2010年4月24日的《中国企业战略:现状、问题及建议--2010中国企业经营者成长与发展专题调查报告》显示,我国目前有80%的企业经营者表示“本企业非常重视企业社会责任”和“在追求获利的同时,本企业很注重对环境的影响”。有86.4%的企业表示“本企业有意识地通过各种方式降低资源消耗及减少污染来节约成本”。有75%的企业表示正在“有意识地追求绿色商机(开展与环保相关的新业务)”。这表明许多企业已把绿色可持续发展纳入到企业的发展战略中。

可持续发展战略的实施,使作为环境污染主要制造者的医药化工企业,必须在生产经营、环境保护等社会活动中承担起社会责任。同时要将产品的营销活动同自然环境和社会环境的发展协调起来。因此,绿色营销应运而生成为实现医药化工企业可持续发展的根本途径,成为医药化工企业吸引投资者投资的重要法宝。

参考文献:

[1] 李萍、梁毅,《制药企业开展清洁生产的举措》,《齐鲁药事》, 2008,27(1).

[2] 庄贵阳:中国发展低碳经济的、困难与障碍分析,江西社会 科学,2009(7).

[3] 河北省医药行业2010年1-5月份经济运行分析,河北省医 药行业协会网站,河北省医药行业通讯2010年第六期.

[4] 《河北省CDM项目最新进展》,河北省CDM项目办公室, 河北省清洁发展机制网,2010年6月9日.

[5] 《兴业银行探路绿色金融 三大领域描绘“碳金”路线图》,21 世纪经济报道,2010年6月1日.

课题项目:本文是河北省社会科学发展研究课题《基于低碳约束下我省医药化工行业发展对策研究》的研究成果,项目批准文号(201001165)

第6篇:循环经济调查报告范文

关键词:建设项目;验收监测;分析

Abstract: The matters in side of technology and managerial are discussed, combine with working practice. Technological fields consist of clean water monitoring factor, ecological restoration investigation, andproduction conditions, etc. Managerial aspects are composed of management and inspection, emissioncharge, and width of sanitary protection zone and so on. At the same time, the opinions are put forward.

Key word: construction project;acceptance monitoring;analysis

Keywords: construction project ;acceptance monitoring; analysis

中图分类号:X83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2104(2013)

建设项目环保竣工验收大致可分为技术层面和管理层面,监测部门主要负责技术层面,其成果主要体现在验收监测报告(验收调查报告)中,验收监测报告一方面全面客观地反映建设项目环保设施运行情况,给企业提供了处理设施的性能,同时也为管理部门提供决策依据。但在运行中,还发现存在一些问题,有待进一步解决。[1-2]

1.技术层面存在的问题

1.1 清净下水监测因子

清净下水是指装置区排出的未被污染废水,如间接冷却水的排水、溢流水等。按照来源,此类水质应较为洁净,项目验收监测中,清净下水常经雨水管网外排,由于环评批复一般不对此类水质提出排放标准,在方案编制中,存在不布点情况,忽视对清净下水监测,即使布点监测,监测因子多为pH、化学需氧量和悬浮物。个人认为,为了考核企业清污分流建设情况,清净下水排放口应布点,监测因子应结合该项目主要原料和主要污染产物共同考虑。例如某项目在清净下水排口布设二氯乙烷、氯乙烯和总铜三种因子,监测结果显示,此三种物质浓度均检出。

环评批复和报告书常未对清净下水和雨水排口给出排放标准限值,此类排口水质情况是否评价、如何评价、采用何种标准来评价是急需要解决的问题。目前对于此问题,常见做法是只监测不评价,但不评价使监测失去了意义,对企业也未起到约束作用。

1.2 生态恢复调查

验收监测项目常见分为工业污染类和生态影响类,生态影响类项目明确按照技术规范开展污染影响调查和生态影响调查。但是部分项目,主体工程为工业污染类项目,同时配套部分为生态影响类项目,对于此类项目,不能仅关注污染源治理部分,忽视生态类部分。[3]

1.3 生产工况

为了保证验收监测期间的数据有限性,规范要求现场监测期间,企业的生产负荷必须达到设计生产能力的75%(水泥厂>80%)以上,但规范并未细化评判方式和标准,以至于某些行业很难操作,如农药、化工等行业,从原料合成中间体,再到制成所需时间较长,且所验收产品存在共用同一套生产设施等情况。码头和仓储罐区类项目经营货种较多,每次吞吐作业仅为其中部分货种,很难在一次且短时间内涵盖所有货种,同时还存在一次性吞吐量不可控等特点,此类项目如何考核其生产负荷值得商榷。

1.4 加快新标准的研究和制定

验收项目中废水、废气排放标准多执行《污水综合排放标准》和《大气污染物综合排放标准》,《污水综合排放标准》为1996实行,分年限规定了69种因子最高允许排放浓度,《大气污染物综合排放标准》规定了33种大气污染物的排放限值。但随着科学技术和工业迅速发展,验收项目范围越来越广,碰到的特征污染物越来越多,但某些特征因子无明确排放标准,如化工和农药类项目的二氯乙烷、二氯甲烷和二氯乙烯等,由于企业与污水接管单位之间的特殊关系,接管标准存在可变性,导致此类因子仅停留在只监测不评价,相关部门应尽快完善排放标准内容,使其更加丰富。

1.5 方案中环评数据引用

环评阶段以项目整体进行预测,但是由于多种原因,项目实际分期、分阶段建设,环评报告书(表)中废气、废水和固体废物污染物仅对该项目整体进行预测分析,并未预测各期、各阶段污染物排放量。此类情况,在编制验收监测方案时,项目负责人不能简单地照搬环评报告书(表)中污染物产生量,应该在方案中给出固体废物实际产生量,废气和废水注明实际引风量和废水实际排放量,为现场监测人员判断生产运行情况提供参考。

1.6 监测点位布设

验收监测考核点多位于总排口,但废水和废气处理设施的处理效率也是验收监测的重要组成部分,因此验收监测方案制定时不能仅在废水和废气总排口布设采样点,同时要结合环评报告书(表)和批复要求,在处理设施前后布设采样点,计算其实际处理效率。

噪声点位不能采取厂界外均匀布点的原则,现场踏勘时要重点关注厂区噪声源分布情况以及与厂界距离,在验收监测方案中应明确标注噪声源位置,同时距离噪声源较近的厂界处应加密布点。在取样期间,要安排专人查看厂内高噪声设施运行情况。

对于位于工业园区内的企业,厂界周边多为道路和其他企业,考虑无法消除周边客观情况对该项目噪声取样的影响,此类项目是否可以考虑不布设噪声监测点。

2.管理层面存在的问题

2.1 管理检查内容

环评批复常涉及环境管理检查内容,如企业内部环境管理体系建立、循环经济理念、清洁生产、环境风险体系和施工期环境管理检查等,对于此类问题,由于规范并未对此制定检查细则,常见做法为企业提供相关资料,监测报告中不做文字描述。这样做不仅给项目负责人带来了潜在责任风险,同时也不利于环境管理要求。个人认为,验收监测报告是否可以弱化或者不涉及环境管理检查内容,由管理部门根据自己的检查方式和评判方式执行。[4]

2.2 排污收费

验收监测多在提前告知企业和污染物治理设施最佳状态下实施,并不能够反映其日常运行状况,其代表性较低,以至于验收监测结果常优于日常监测结果。验收监测与随机性监督监测在多方面存在不同,因此验收监测报告不能作为排污收费的依据,排污收费还是应该依据企业排污申报和监测部门的监督监测结果为准。另一方面,在此前提下核算的污染物排放总量与环评批复排放量进行达标对比也存在同样问题。[5]

第7篇:循环经济调查报告范文

1新生代农民工的特点和作用

国家统计局2012年全国农民工监测调查报告显示,我国农民工总数已经达到26261万人,其中就近就地就业的有1亿人,从中西部到东部地区务工的有1.6亿人,这1.6亿农民工中,大约1亿属于“新生代农民工”,占中国总人口的13分之一,他们主要是“80后”“90后”。随着传统农民工逐步退出城市,新生代农民工已经成为农民工的主体,在我国经济社会发展中日益发挥着主力军的作用。

1.1特点

与传统民工相比,新生代农民工群体具有诉求多元、组织化程度低、组织纪律性不强的特点,其政治信仰、价值取向有待加强,职业技能、创新能力还有待提高。例如,家住界首市舒庄镇张寨村19岁的张志强说,城里人觉得他是乡下人,乡下人觉得他是城里人,春节回家感觉太冷清,他想做个真正的城里人。从这个例子不难看出新生代农民工的自身特点:一是时代性,与改革开放一起成长,生活在信息时代,不仅注重工资待遇,而且注重工作环境的优劣和自身价值的实现;二是发展性,新生代农民工年龄大多20岁出头,三观还不成熟,可塑性很强,对许多问题的认识具有较大的不确定性,特别是职业的选择上。三是双重性,兼有工人和农民的双重身份。四是边缘性,对三农不熟悉,游离于传统乡土社会之外;同时,受城乡二元体制的制约,很难真正融入城市。因此,在城乡两端都处于某种边缘化状态。这与全国总工会关于新生代农民工的调研报告提出的观点是完全一致的。

1.2作用

新生代农民工是未来20年推动中国经济社会发展的主力军,这支主力军究竟发挥什么样的作用?1.2.1新生代农民工是促进农村城镇化的内在动力。首先要发展农村城镇化,再逐步推进城乡一体化。农民外出务工,积累了资金,为定居城镇奠定了物质基础,老一代农民工的年龄偏大,不愿在城镇买房定居,新生代农民工大多不愿意回乡定居,但是一线城市买房压力又太大,通过界首市100位农民工的访谈,他们中的60%选择了在户籍附近的城镇定居,还有部分成功人士返乡投资办厂,参与城镇基础设施建设,他们逐步成为农村城镇化的原动力。1.2.2新生代农民工是推动农业集约化的重要力量。农业集约化是实现城乡一体化、城乡共同繁荣的基础。新生代农民工在城市和发达地区务工,掌握了技术,开阔了视野,积累了经验,促进了农村人力资本的形成,为农业集约发展奠定了劳动、技术、资本等要素基础。同时,农民的进城使土地集约经营成为可能,也一定程度上缓解了人多地少的矛盾。调研中绝大多数新生代农民工从未接触过土地,也不打算将来回乡种地,他们对土地鲜有感情,客观上加速了农业集约化的进程。1.2.3新生代农民工是实现农民市民化的主要途径。农民市民化是指生活在农村的农民,离开农业生产活动,进入城市从事非农产业,由“乡下人”变为“城里人”,这是提高我国城镇化水平和一体化城乡发展的关键环节。新生代农民工是最能成为城市公民的群体,如前所述,因为他们从小离开农村,过惯了城市生活,对“三农”工作不熟,对农村的生活习惯也已经不再适应,多数想在城里安家立业,实现自我价值,完成身份转变,这也是缩小城乡差距的重要途径。

2当前新生代农民工存在的主要问题

新生代农民工进城务工有别于他们的父辈,他们不是为了养家糊口,而是为了改变自己的生活环境,实现自身价值,但是由于城乡二元体制的影响,户籍是农业户口,农民的身份没有变,许多待遇享受不到,而他们的维权意识又远远大于他们的父辈,无疑会带来了一系列问题。

2.1从政治方面看,新生代农民工是城市产业工人的主力军,但是却享受不了应有的政治待遇。他们多数就业于民营企业,绝大多数职工参与企业管理、行使民主监督权利、维护合法权益的组织形式基本没有。例如,界首市靳寨乡大闫村村民闫俊军在深圳市务工,他说在深圳的很多企业,不管你有多优秀,在企业里仍然没有你的话语权,参加培训无份,升迁无望,当家作主更是天方夜谭,有些企业像样的职工大会,也不让他们参加,一系列的民利都被农民的身份掩盖了。

2.2从经济方面看,新生代农民工劳动付出与经济收入不对等。他们大都从事劳动密集型的第三产业,例如,零售批发商业、服务业和住宿餐饮业居多,这和以前以建筑业为主有很大区别。相对于他们的父辈工资略有提升,但是他们与正式工仍然同工不同酬、同工不同时。例如,他们的工资低,没有住房、假期等福利待遇,还经常受到企业主的克扣和拖欠,能拿到手的工资与他们付出的劳动比例失调。

2.3从社会方面看,新生代农民工虽然长期生活在城市,却担当着城市“边缘人”的角色。新生代农民工进城务工,为城市创造了财富,提供了税收。但却受到人为歧视和制度歧视,始终充当着城市“边缘人”的角色。由于他们年轻气盛,往往受不了这些歧视,心情苦闷。

2.4从文化方面看,新生代农民工虽然生活在热闹的城市,但仍处于文化沙漠地段。相对于父辈,他们生活在信息时代,电脑,手机都能链接外面的世界,但更多的时间被加班,很少能到一些文化场所,例如,博物馆,大剧院,体育场馆等,也不能参加当地政府组织的文化知识等培训,各种文体活动更谈不上,这对于他们的综合素质的提升有一定影响。

3发挥新生代农民工在城乡一体化进程中的正能量

城乡一体化发展,关键是做到两个方面,首先要破除城乡二元体制,发挥新生代农民工在城乡一体化发展中的“桥梁”作用,使他们成为“新农民”,推动农业产业化和农村城镇化的发展;其次是新生代农民工转型为“产业工人”,使新生代农民工成为真正的“新市民”。

3.1完善新生代农民工回乡创业机制,促使新生代农民工转型为“新农民”。新生代农民工年龄大多在35岁以下,他们的文化水平略高于父辈,思想解放,眼界较宽,外出打工,完成了资本积累,具有了城市或工厂的生活实践经验,拥有了一定的技能和市场经验,政府应创造良好的农村创业环境,引导他们返乡创业。3.1.1加大返乡民工就业创业的宣传。各级党委政府对做出贡献的创业者,政治上给地位,事业上给荣誉,经济上给实惠,家庭上给照顾。例如,界首市政府每年推选数家企业,授予“明星企业”奖;对业绩显著、贡献突出的创业者,授予“创业之星”、“优秀企业家”的光荣称号;利用报纸、广播、电视等舆论工具,对返乡创业的典型地宣传;每年春节举办的接你回家活动,温暖了所有界首籍的民工,召开返乡民工座谈会,企业大型招聘会有力地吸引了返乡就业人士的创业热潮。通过多种有效措施,为外出务工人员提供一流的回乡创业环境,形成“打工不是长久计,创业还是家乡好”的共识,该市2015年2月春节过后,很多人不再外出务工,而是在自己的家门口就业创业,仅田营循环经济产业园就吸纳就业人数达1.8万余人(界首市总人口是78万)。3.1.2提供公共服务。各有关部门应当为农民工回乡创业提供工商、财税、融资、土地、户籍落户、子女入学、住房、社会保障等方面的政策咨询和便利措施。例如,突破现有土地制度,加快农村土地的流转,推动农业规模化生产,发展现代农业,为新生代农民工转化为职业农民创造条件。3.1.3加强就业创业市场信息引导。建立就业创业信息平台,及时传送法律法规、政策和各类市场信息。例如,界首市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局门户网站(原界首市人事人才网)设立近10年来,由市人才交流中心定期收集本地企业用工信息,第一时间到网站,为本市就业提供了便利的条件。3.1.4大力发展县域经济。没有县域经济的发展,让农民返乡就业创业是一句空话。近年来,界首市依托再生资源产业,着力发展园区经济,目前已形成了以田营循环经济产业园、市经济开发区、光武循环经济产业园、鸭王工业区、西城循环经济产业园和六个乡镇的工业小区等齐头并进发展的工业体系,带动了经济的全面快速发展,随着本地就业岗位增多和薪酬待遇的提升,就近就地就业渐渐成为了界首市一些民工的就业首选。目前,全市有10万多农民工实现了"家门口就业"。

3.2完善新生代农民工“进城”机制,促使新生代农民工转型为市民。城市要通过制度设计提供接纳“新生代农民工”的渠道,大开农民进城的方便之门,使其转型为市民,加快城镇化进程。3.2.1政府应创造平等、宽容、和谐的社会氛围,消除对新生代农民工的偏见,看到他们为城市经济发展做出的贡献,真诚接纳和关心农民工群体,帮助他们更快融入城市生活。3.2.2应加强工会组织和流动党团组织建设,让新生代农民工无论在哪里都能找到党的温暖,这些组织还能在就业、权益保障方面发挥指导作用;3.2.3充分发挥城市社区的接纳功能,搭建新生代农民工与城市居民交往的平台,增进新生代农民工与城市居民之间的了解和信任,增强新生代农民工对城市的认同感和归属感;3.2.4大力培育和扶持民间非政府组织,形成政社分开、权责明确、依法自治的现代社会组织体制,为新生代农民工提供社会化服务和权利保障。3.2.5转变企业的管理方式。随着时展,农民工主体的变换,企业的管理方式也应与时俱进。对待老一代农民工的那种粗放的管理方式已经不再适用于新生代农民工,因为新生代农民工不再是以“出来赚钱”为主要目的。据调查,“80后”农民工的职业流动率最高,达到平均每人每年工作换0.45次。其中。近一半人是因为“生活、生产环境不适合”,以及“闲暇时间不足”而跳槽。这种频繁的人员流动很容易打乱企业的生产管理与生产计划。这就需要企业尊重新生代农民工的需要,与他们平等交流,通过富于科学性、富于人性化的管理方式,满足他们的合理要求。同时,除了加强对他们进行职业培训之外,还要积极引导他们脚踏实地、认真刻苦地钻研业务,才能使新生代农民工在企业里找到归属感,真正踏实努力工作。

3.3要完善城乡一体化的劳动就业体系,推动进城新生代农民工转型为产业工人。实行城乡居民统一平等的就业制度,取消对新生代农民工进城就业的各种歧视性规定,建立和完善规范有序、城乡一体化的劳动力就业市场,完善保护劳动力就业的相关法律法规,依法维护他们的合法劳动权益。

3.4要改革户籍管理办法,创新户籍制度,拆除新生代农民工进入城市的“藩篱”。实行一元化户口登记制度,取消“城镇居民”和“农村居民”的二元户口划分,逐步过渡到以身份证取代属地户籍管理制度。

第8篇:循环经济调查报告范文

[关键词] 绿色GDP 科学发展观 借鉴

一、从GDP到绿色GDP:发展观的变迁

长期以来,西方国家国民经济核算,都是按照联合国制定的SNA核算体系进行的。前社会主义国家和中国在向市场经济转型后,也逐渐放弃了原有的MPS体系,而采用SNA体系。SNA体系可以较好地衡量一个经济体的经济实力和贫富差距程度,揭示一个国家或地区经济规模和发展潜力。

但是,过分依赖SNA体系,过分强调GDP的增长,造成“GDP崇拜”,而忽视经济发展的质量,在许多国家引起了不良后果。根源在于现行SNA体系是在传统的粗放型的发展观下制定的,本身不能反应一个经济体的真实产出,不能反应经济体的真实生活质量、幸福程度和收入分配状况外,GDP指标也忽略了对自然资源的核算:没有反应自然资源对经济发展的贡献和生态资源的经济价值,没有反应自然资源的耗减与折旧,也是没有真实反映环境保护费用支出。

基于GDP本身的缺陷,经济学家和有识之士一直致力于对现行国民经济核算体系进行改革,提出环境、资源核算问题。1969年~1973年,托宾和诺德豪斯提出净经济福利指标,提出建立包括社会、经济、文化、环境、生活等各项单项指标在内的新的社会发展指标体系,1989年卢佩等提出国内生产净值(NDP)指标,戴利和科布提出可持续发展经济福利指标。1995年,世界银行提出绿色GDP国民经济核算体系(green national accounts)来衡量各国财富,它是指在扣除了自然资源(特别是不可再生资源)枯竭,以及环境污染损失之后的一个国家真实储蓄率,这些真实财富,包括生产性资源、自然资本和人力资源,生产性资产是传统意义上的国民经济核算体系所衡量的国民财富,自然资本和人力资源则是新型综合国民经济核算体系的国民财富的重要组成部分。

绿色GDP体现了新的经济发展观,是对传统核算体系的进步,它将自然资源纳入成本范畴,反应了一个国家或地区经济发展的质量和可持续性,综合体现了经济净产出和国民净福利,注重环境保护,成为国民经济核算体系的发展方向。

二、西方国家绿色GDP核算体系构建实践综述

尽管绿色GDP得到越来越多国家的认同,并逐步开始核算体系的建立工作,但是,构建和实施绿色GDP核算体系面监着诸多难题:

首先,理论上,对生活质量的评估难以统一,以福利经济学为基础的绿色GDP,在核算指标,核算方式上都没有统一的标准。

其次,在技术上也存在难题,资源环境方面和健康方面的损失都是难以确定的,影响到绿色GDP的核算。

在处理环境核算与国民经济核算之间的关系上,一直存在着三种意见:一是仅建立实物形式的环境核算体系;二是对SNA体系进行根本性的变革;三是建立卫星账户,以附属体系的形式将实物量和价值量表示的环境因素纳入到SNA体系中。

西方国家在绿色GDP核算体系的构建方面,大多处于探索阶段,目前还没有一个统一、成熟的核算体系为广大国家认同。

核算自然资源时,西方国家一般将资源分为实物资源和环境资源,法德等国在核算上对实物和环境并重,美日等国则侧重环境的核算。

芬兰、挪威是较早构建自然资源核算体系的国家之一,20世纪50年代初就开始了对自然资源的实物核算,森林是芬兰最重要的资源,芬兰的自然资源核算也以森林核算为主,将自然资源核算内容分为三项:

一是森林资源的分类核算,包括资源实物量核算,森林质量指标,森林资源价值量估算三方面,芬兰编制了三套账户来实施森林核算体系。

二是环境保护费用支出的核算,包括环境保护投资,能源供给,空气污染控制,废水管理、废旧利用等七项内容。

三是编制NAMEA矩阵,采用传统的投入产出模型与环境数据相连接,利用实物量计算环境数据,再转化为环境指标,计算绿色GDP。

挪威在建立自然资源核算体系方面取得了较快的进展。其将自然资源划分为物质资源和环境资源的核算方法得到广泛认同。

西欧国家中,法德的资源核算体系较为完善,法国的资源核算系统与挪威的资源核算系统在资源、环境分类上有相似之处。两国区别在于,每一类账目在构造上有所不同。法国核算系统账目有主要账、边缘账、账。法国的核算系统一开始就比挪威核算系统的要求更高、更综合,包括货币估价值,其目的是把实物核算与货币核算相结合,得到一个真正的环境资源价值核算体系。

美国以前主要是进行实物量的核算,现在则重价值量的核算,正在探索生态指标、环境指标如何以货币来计量。

联合国统计委员会1992年提出建立一个与SNA相适应的卫星账户系统,按照这一原则,专家们制定了环境与经济综合核算体系(System of Integrated Environmental and Economic Accounting,SEEA)手册,并以卫星账户纳入1993年修订的新SNA(‘93SNA)。

三、中国绿色GDP与科学发展观

中国经济经历了持续近30年的高速增长,但片面追求GDP的发展模式,也使中国为此付出了沉重的自然与环境代价,中国20世纪80年代和90年代年平均GDP增长率为10.1%和10.7%,1999年中国国内储蓄率和国内投资率分别为42%和40%,比世界同期水平高出近20个百分点。但自然资产损失很大程度上抵消了名义国内储蓄率和国内投资率,至少使真实国内储蓄率在1985年减少了20个百分点,到1998年下降为近5个百分点。自然资产损失占GDP的比重,虽呈逐年下降趋势,但这种经济发展的代价,仍十分惊人,这种片面追求经济增长速度,忽视经济增长质量的发展观,弊端越来越明显。

与发达国家相比,中国的发展是黑色“发展模式”,经济发展以破坏自然环境,浪费能源为代价。在“GDP崇拜”思想做祟下,中国各省市以GDP增长为第一目标,惟GDP至上。以云南滇池为例,滇池是昆明市工农业的重要水源,维持着昆明的生态平衡。但它也是中国污染最严重的湖泊之一,滇池每年吞咽生活污水、工业污水等各种污水2亿多吨,成为昆明市200万人的”潲水桶”。湖内蓝藻猖獗,生态环境恶化,被中国政府列为”三河三湖”(辽河、淮河、海河、太湖、巢湖、滇池)重点治理工程之一。片面追求经济增长给滇池带来无法估量的损失,治理费用已经突破40亿人民币,但仍未取得实质性治理效果。

这种“先破坏、后保护;先污染、后治理;先耗竭、后节约;先砍林、后种树”的“黑色发展”模式,代表的是落后的发展观。世界经济发展史表明,人均GDP1000~3000美元时期,是一个经济体发展的关键时期,这一时期面临着人口、环境、社会,经济问题的瓶颈,是可持续发展的十字路口阶段。我国2003年跨入这一国民经济发展关键时期。绿色发展,已经是中国的必然选择。

20世纪90年代中期我国政府提出经济增长由粗放型的增长方式向集约型增长方式转变。但在传统的SNA计账体系下,“GDP崇拜”使得这一转变较为缓慢。十六届三中全会提出“五个统筹”的新发展观,提倡新的政绩观,淡化以GDP增长速度和增长数量的考核方式。“十一”五提出“我国土地、淡水、能源、矿产资源和环境状况对经济发展已构成严重制约。要把节约资源作为基本国策,发展循环经济,保护生态环境,加快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促进经济发展与人口、资源、环境相协调。推进国民经济和社会信息化,切实走新型工业化道路,坚持节约发展、清洁发展、安全发展,实现可持续发展。”并明确提出了实现2010年人均国内生产总值比2000年翻一番;资源利用效率显著提高,单位国内生产总值能源消耗比“十五”期末降低20%左右,生态环境恶化趋势基本遏制的目标。2004年3月,总书记在中央人口资源环境工作座谈会上指出要研究绿色国民经济核算方法,2005年部分省市已经开始试测算并报告“绿色GDP”。

四、国外绿色GDP核算体系对中国的借鉴和启示

中国的绿色GDP核算体系与西方国家存在着较大的差距,1996年之前基本处于学术研究阶段,1996年,国家统计局国民经济核算司设立专门机构,编制资源与环境核算体系。2003年,国家统计局开始对全国自然资源开始实物核算,2004年,依照总书记的指示,国家环境保护总局和国家统计局联合开展了关于构建“绿色GDP”核算框架的研究,争取在3年~5年的时间里建立我国的绿色国民经济核算体系框架。

结合西方国家和一些发展中国家绿色GDP核算体系构建实践,中国在绿色GDP核算体系的构建、实施过程中将面临一系列的问题,这些问题有:

第一,绿色GDP为社会公众接受的问题。绿色GDP不仅仅是政府的事,需要全社会的关注和支持。构建实施绿色GDP核算体系,是对传统发展观的一种挑战,需要全社会观念的转换。中国过去长期存在“GDP崇拜”的怪圈,要使全社会,包括地方领导干部,适应绿色GDP核算体系,需要一个较长的过程。

第二,绿色GDP核算体系内空适应中国国情的问题。尽管绿色GDP核算体系建立研究已经开展了30年,但是至今没有一个国家建立起完整的核算体系。这固然与绿色GDP核算体系构建的技术难题有关,但各国国情各异,也是重要原因,正如森林是芬兰最重要的资源,芬兰的自然环境核算体系自然以森林为主。

第三,相关法律制度的建设问题。以绿色GDP健全原来GDP标准,需要一系列的法律制度上的安排,我国正处于试点阶段,相关的法律制度几乎为空白,这给绿色GDP核算体系的实施带来相当的困难。

第四,绿色GDP是否完全代替GDP的问题。当全国际上绿色GDP核算体系构建实施尚未成熟,一系列技术、定价问题尚待商榷,目前还没有一个就所有资源消耗成本、所有资源损失进行估算的数据,更不用说完整的绿色GDP数据了。提供一个科学的绿色GDP的核算方法,需要一个相当长的过程。不能认为有了绿色GDP,一切发展问题都能解决。目前不少试点省市将绿色GDP与政绩考核挂钩,这样可以鼓励全社会关注绿色GDP,但如果将绿色GDP作为考核的惟一标准,过分夸大绿色GDP的作用,则是不可取的。

借鉴国外的先进经验,我们在构建实施绿色GDP核算体系过程中,一定要结合本国国情,在实践中逐步完善相关指标内容。

首先,构建有中国特色的绿色GDP核算体系。结合中国的实际,建立相关的核算指标和评价体系。因地制宜,在不同的地区,偏重不同的核算标准。

第二,逐步完善,逐步展开。目前,我国的绿色GDP核算体系构建、实施,已经确定分三步走:第一阶段:2004年10月~2004年12月为技术准备阶段,主要开展技术方法准备、技术培训以及污染损失技术参数抽样调查工作;第二阶段:2005年1月~2005年9月为试点核算与调查评估全面铺开阶段。各试点省市应建立调查领导机构和技术保障体系,开展地方GDP核算和污染损失评估调查工作;第三阶段:2005年10月~2006年6月为试点省市核算和调查总结阶段,核算和评估调查报告。 争取用3年~6年的时间初步建立起符合中国国情的绿色GDP体系框架。绿色GDP核算体系的定价、指标等内容在实践中逐步完善。

第三,加强相关法律制度的配套建设。

第四,吸引公众的参与。

参考文献:

[1]胡鞍钢:《中国:绿色发展与绿色GDP(1970-2001)》《北京大学(哲学社会科学版)》,2001年第4期

[2]王树林李静江:《绿色GDP-国民经济核算体系改革大趋势》[M].东方出版社.2001

[3]王姝:《浅谈开展绿色GDP意义》.《农业经济》,2005年8月

[4]顾忠华:《论可持续发展中的绿色GDP核算》.《南方农村》2005年第3期

[5]吉宏刘朝晖李丽红:《绿色GDP指标体系研究》.《价格月刊》,2005年第六期

第9篇:循环经济调查报告范文

关键词:杉木;用材林;示范区

1 引言

景宁县土地总面积19.4万hm2,林业用地面积16.1万hm2,有林地面积15.9万hm2,森林覆盖率为79%,林木总蓄积757万m3,是“九山半水半分田”的典型山区县,是浙江省8个重点林业县之一,林业在社会经济发展中具有十分重要的地位和作用。全县有乔木林面积13.4万hm2,其中杉木用材林面积3.6万hm2,占28%,杉木在全县用材树种中占较大比例,是当地林业的主导产业之一。然而,由于基础设施落后,生产经营粗放,杉木用材林经营效益不是十分理想。为提高杉木用材林的生产经营效益,有必要实施杉木用材林示范区建设,通过示范区的样板作用,带动全县杉木用材林乃至其它用材林的高标准建设,从而实现林业产业总产值的提高,不断增加林农收入。经规划,示范区选址在东坑镇桃源村和竹埠村、外舍管理区岭北村、九龙乡岭里村和王湾村、沙湾镇严坑村和林坑村等4个乡镇7个村所辖范围,东坑镇和外舍管理区以股份合作造林基地为建设重点,九龙乡和沙湾镇以乡村林场和造林专业大户为重点实施主体。

2 景宁县杉木资源优势分析

2.1 优越的资源条件和区位优势

示范区所辖区域(4个乡镇内的7个村)土地总面积5 683.1hm2,林业用地面积4 661.4hm2,有林地3 951.9hm2,毛竹林242.9hm2,用材林面积3 535.7hm2,其中杉木用材林面积1 414.3hm2。用材林总蓄积量23万m3,年产木材3 288m3,年产毛竹2 940t。山地和杉木用材林资源丰富,生态环境良好,雨量充沛,四季分明,立体气候明显,昼夜温差大,立地条件较好,具有发展杉木用材林独特的区位优势。

2.2 政策环境优越

浙江省委省政府高度重视景宁的发展,出台了《关于扶持景宁畲族自治县加快发展若干意见》的文件。为了贯彻落实省委省政府的意见,省林业厅出台了相关政策支持景宁林业的发展,景宁县委县政府结合实际也制定一系列支持发展林业主导产业的政策或办法,有力地推进了林业主导产业向标准化、专业化、规模化方向发展。

2.3 较完善的科技服务体系

有县、乡两级的林业科技服务体系网络,县级以县林业局科技推广中心为主体,乡级以4个乡镇林业工作站为主体,有林业工程技术人员41人,其中高级职称1人,中级职称18人,初级职称22人。

2.4 产业基础较好

有用材林面积3 535.7hm2,林木总蓄积23万m3,年产木材3 288m3,年产毛竹2 940t,年林业生产产值410万元。示范区内有造林专业大户5户,有2个股份合作实验林场,有木材营销大户6户,有木材加工企业3家。股份合作实验林场是全县用材林造林的样板,具有较大的示范和辐射带动作用。オ

3 景宁县杉木用材示范区建设存在的问题

3.1 基础设施有待加强

示范区内林业基础设施虽然在不断改善,但一些关键基础设施还严重缺乏,如林区道路几乎还是空白,急需规划建设。

3.2 生产经营方式和经营理念落后

示范区内用材林生产经营方式粗放,生产方式较原始,生产经营者缺乏集约化、规模化等现代生产经营理念。

3.3 生产组织化水平低

示范区内用材林生产组织化程度低,家庭为主的小规模生产方式仍是产业经营的主导,缺乏龙头企业的示范带动作用,对市场与生产的调控能力还比较弱。基地相对分散,缺乏一批规模化、有示范带动作用的核心基地。科技应用能力差,产品的科技含量不高,综合利用水平低,以自产自销为主,产业链偏长,产品附加值不高。

3.4 资金投入严重不足

林业是相对弱势的产业,自身发展动力不足,加上示范区的经济尚欠发达、基础薄弱,虽然近年来加大了林业资金投入,但与发展现代林业的实际需求相比,还远远不能满足,资金成为发展现代林业的一大瓶颈,迫切需要政府的政策扶持与资金投入,需要有效吸引民间资本大力投入。

4 景宁县杉木用材林示范基地建设分析

4.1 指导思想和建设目标

4.1.1 指导思想

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全面实施省委“创业富民、创新强省”战略,以林农增收和林业转型升级为目标,立足当地经济发展水平、资源区位条件和产业发展基础,在林业主导产业相对集中连片的区域,围绕改善设施、推广科技、健全服务等环节,集中力量建设规划布局合理、生产要素集聚、设施装备先进、主体充满活力、经营机制完善、一二三产业联动、效益良好的现代林业主导产业示范区,使之成为先进科技应用的核心区、生态循环林业的样板区、体制机制创新的试验区,引领全县林业又好又快持续发展。

4.1.2 建设目标

以循环经济和生态学原理为指导,结合自然条件和产业现状,充分发挥示范区的资源优势和产业优势,通过改造提升,强化基础设施和生产设施建设,延伸产业,发展循环经济,把示范区建成体现产业特色的现代林业主导产业示范区。建成林道路15km,强化用材林基地基础设施建设。加强技术推广和应用,实施抚育管理,建成用材林核心示范基地333.3hm2。通过示范区建设,降低用材林木材生产成本,增加单位面积木材产量,为景宁县用材林建设提供样板,示范辐射面积0.1万hm2,联结林农682户,促进林业增效、林农增收。

4.2 示范区的基础设施建设

4.2.1 基础设施建设

在示范区内用材林相对集中地段,建设一级林区道路15km。要求路基宽度3.5m以上,路面宽度3.0m以上,坡度小于10%,排水沟规格40cm×40cm以上,路面要铺沙石(硬路基除外),每公里林道覆盖用材林面积20hm2以上。

4.2.2 标准化生产

推行用材林分类经营,实行定向培育,通过强化抚育管理,培育中大径材用材林基地333.3hm2。抚育时,要选好恰当时间,一般在6~7月份进行;为促进保留林木生长,应伐去劣株、病虫株、密株、弱小株,保留合理密度,同时还要劈除林内杂灌、杂草,给保留木合理修枝。

4.2.3 先进实用技术推广和应用

充分利用县林业局技术推广中心和4个乡镇林业工作站的作用,加强农户培训,实施现场指导,不断提高农民劳动技能,保证示范区基地建设质量。同时,建立科技示范户联系制度,增强示范影响力,强化科技示范带动作用。

4.2.4 产业化经营

推行用材林生产经营股份合作制、合伙制等多形式生产经营,积极发展加工企业,培育木材营销大户,形成市场、企业、基地和林农紧密相连的产业化格局。

4.3 推动示范区建设的措施

4.3.1 加强组织领导,确保项目实施

为保证示范区建设,充分发挥现代林业示范区应有的各项功能和样板效应,必须要树立科学发展观,加强领导,建立相应的组织机构和科学高效的管理运行机制。通过采取切实有效的措施,明确现代林业示范区建设的目标、分阶段推进计划和重点建设环节,充分发挥政府和有关职能部门的综合协调和监督管理职能,强化行政和政策的推动作用,以保障项目的实施。

4.3.2 实施考核,强化监管

要对项目实施单位和相关项目实施主体进行考核,明确相关单位和人员的责任,并根据考核结果实施奖惩。通过实施考核,强化项目管理,保证项目按计划目标执行,促进项目顺利实施。

4.3.3 制定政策,加大扶持

示范区建设要取得成功,真正成为全县林业主导产业示范区、先进科技转化的核心区、生态循环林业的样板区、体制机制创新的试验区,同时取得经济效益、社会效益和生态效益的共赢,除创新投资主体的经营管理机制、提高经营主体运作能力外,更需要各级政府及相关部门的大力扶持,为示范区建设提供必要的优惠政策,包括鼓励支持林权流转,促进用材林主导产业规模经营;根据基地建设需要,景宁县林业部门和乡镇人民政府在木材生产计划安排上要优先给生产经营者考虑,保证基地抚育管理的正常实施;银行部门要予以贷款支持,给生产经营者享受惠农贷款政策,保证生产贷款优先照顾等等。

4.3.4 提高科技支撑,加强技术服务

示范区建设成功的关键之一在于应用先进科技成果,而先进科技成果的推广应用,关键在于科技人才。要充分发挥景宁县林业局林业技术推广中心等技术依托单位的作用,加强对示范区林农的技术培训,提高林农的生产技术水平。同时,要利用4个乡镇(管理区)林业工作站的作用,强化对示范区项目实施的指导,保证示范区基地建设质量,促进项目的顺利实施。

4.3.5 创新体制机制,提高项目建设成效

(1)政府部门应积极采取措施,大力培育农民专业户、营销大户和林业龙头企业,支持市场经营主体的建设,推进主导产业生产经营专业化,不断提高企业林产品吞吐能力,促进林产品销售,拉动主导产业的发展。

(2)继续实施农村劳动力培训工程,强化农村劳动力培训,努力促进农村劳动力的转移和农业劳动力素质的培养。

(3)深化林权流转制度,有序推进农村森林经营权流转,促进适度规模经营。要在稳定家庭联产承包制的基础上,按市场经济体制的要求,建立和规范林权流转机制,妥善处理与农民之间的关系,加快林权流转。通过政策推动,发挥乡镇(街道)、村的主体作用和农户的积极性,创造林权流转的良好环境,形成产业合理的生产布局,为推进特色主导产业发展创造条件。お

参考文献:

景宁县林业局.浙江省景宁县第五次森林资源调查报告.景宁:景宁县林业局,2006.

景宁县林业局.浙江省景宁县“十二五”林业规划.景宁:景宁县林业局,20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