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务员期刊网 精选范文 县域经济调查报告范文

县域经济调查报告精选(九篇)

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县域经济调查报告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县域经济调查报告

第1篇:县域经济调查报告范文

二、调查地点:西流河一中校园及周边摊点

三、参加人员:初二环保小组成员及部分教师代表

四、调查方法:考察与调查相结合

五、调查内容:校园周边环境及环境教育现状

六、调查要求:正确评价我校环境及环境教育现状,发现问题,提出合理化建议,并写出调查报

告。

七、调查结果分析:

(一)总体评价

我校范围广,面积较大,达4XX平方米。绿化面积基本达标,森林覆盖率在40%以上。道路已全部硬化,教学区、教师生活区、学生宿舍区依地形和功能布局,各得其所,非常合理。整个校园

环境优雅,林木葱葱,草地、鲜花盆景遍布。人文景点错落有致。校园内洁净优美,空气清新,校园周边环境较好,是个理想的育人场所,称为“花园式学校”。同时,我校环境教育初显成效,为校园增添了一道道亮丽的风景线。通过创建“绿色学校”活动,提高了学生科学探索能力,加深了对家乡的了解,师生环境意识明显提高,环境法律法规观念得到了加强,学校同社区环境的联系更加紧密,学生积极参加社会公益活动或义务活动,助人为乐,保护环境蔚然成风,有效地促进了当地社会文化的发展。

(二)存在的问题

1、学校环境虽好,但也有一些问题,主要是人为原因造成的。概括起来讲有大气污染、水体污染、噪声污染和固体废弃污染等。

2、我校环境教育尽管有了很大进步,但有些问题还不能令人乐观,具体表现在:

⑴各学科渗透环境教育的理念还不够完善,缺乏科学的统筹计划,部分老师有应付心理。

⑵学生户外、课外和校外环境教育活动不能持之以恒,有随意性现象,没有充分调动全校学生的主观能动性。

⑶教师环境教育培训没有全员到位,致使有的教师兴趣不高,对“绿色学校”创建活动,缺乏深层次的了解。

⑷教师的环境教育科研经费投入不够。

(三)解决方案

1、成立校园环境保护领导小组,组织教职工学习《环境保护法》,提高教职工环境保护意识。

2、教师在教学中要加强环境保护观念的渗透,注重理论联系实际,增强学生爱我校园,保护校园环境的自觉性。从我做起,从现在做起,养成良好的日常行为习惯。

3、以课堂教学为主渠道,注重多学科渗透,挖掘教材中有关环境教育内容与环境教育的结合点,开展环境教育。

4、广泛开展课外活动,以学校的橱窗、广播等宣传工具,邀请环保方面的专家来校演讲,开展环境教育。

5、利用读书周并结合环保知识竞赛,在学生中广泛开展“绿色校园”“绿色生活”等主题活动。

6、结合学校、家庭、社会教育,多层面、全方位地使环境教育深入家庭,进入社会,并建立环境教育长效机制。

第2篇:县域经济调查报告范文

曾业松是中央党校研究员、“三农”问题专家。20多年来,他深入1300多个市县调查研究,发表了大量的有影响的调查报告和评论文章,多次参加国家重大农村课题研究,为中央决策提供了许多重要信息和参考建议。

他说,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发展县域经济是基础,是前提,是条件。没有县域经济的发展,就没有工业化、城镇化,根本谈不上“工业反哺农业,城市支持乡村”。只有发展县域经济,农民才有就业、创业的机会和舞台,才有致富的出路和增收的渠道。

辩证关系

《经济》:十六届五中全会提出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强调要“大力发展县域经济”。十七大又提出“壮大县域经济”,县域经济为何受到如此高度的重视?

曾业松:从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角度来看,建设新农村和发展县域经济两者之间互为因果,存在相互联系的辩证关系。一方面,发展县域经济为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提供物质基础,另一方面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又为发展县域经济创造必要条件,带来新的机遇。

县域经济是农村工业化的重要平台。只有县域经济发展起来了,乡镇企业和民营经济壮大了,实现了农村工业的大发展,才能实行“以工促农”、“以工哺农”,实现工农业协调发展,农村经济社会全面繁荣。

县域经济是农村城镇化的重要基础。县域经济发展了,城镇工业和第三产业加快了,才能促进产业集聚、人口集聚和城镇规模的不断扩大。我国沿海发达地区的广大农村正是借助于县域经济的发展,推动了城镇化,推动了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

县域经济是农民增收的重要途径。县域经济发展带动了工业化、城镇化,同时也给农民提供了就业创业的机遇。一方面为农民进城打工提供了许多岗位,一方面吸引农民创业,发展了民营经济。这些既是农村富余劳动力转移的主要渠道,也是增加收入的重要途径。

从以上几个方面可以看出,发展县域经济是城乡统筹、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解决“三农”问题的基本前提和必要条件,应该受到高度重视。

发展瓶颈

《经济》:目前影响县域经济发展的问题主要有哪些呢?

曾业松:县域经济的发展离不开产业的支撑,发展县域经济关键是培育壮大主导产业。但是目前县域资源开发还不充分、支柱产业不够强大。这个问题在欠发达的西部县域比较突出。在这些地方,县域经济发展面临传统优势弱化、竞争压力增大的挑战。从产业结构看,县域工业优势产业不明显,而且明显存在结构雷同、规模偏小现象。农业方面传统种养业仍占相当大的比重,农产品加工业发展滞后,产业链短,专业化分工水平低,农业组织化程度低,比较效益低。

县域经济的发展离不开金融的支撑。当前多数县域经济发展中投入严重不足,资金严重短缺。中西部一些地方县以下财政基本处于困境之中。问题的严重性还在于,在政府资金投入十分有限的情况下,基层国有商业银行机构撤并,金融服务出现体制上的断层,农村金融日益边缘化,对农民的金融支持越来越少,农民创业缺乏资金支持,中小企业再创业贷款困难。

影响县域经济发展的问题很多。许多地方由于经济结构、产业结构、市场结构等方面存在结构性矛盾,加之受县域地理位置、人文、科技等条件的影响,经济运行不畅、质量不高。需要特别指出的是,城乡之间存在的二元结构、二元体制还没有根本动摇,县乡管理体制、条条块块关系及整个宏观管理体制改革滞后,也是制约县域经济发展的重要因素。

两个关键

《经济》:您曾提出要推动县域经济又好又快发展,关键是要抓住两个字来思考和实践:一个是“路”,一个是“业”。请您具体谈谈其中的内涵?

曾业松:“路”,就是明确战略思路,选准发展道路,找出本地出路。

中央提出要把解决“三农”问题作为全党工作的重中之重。我体会 “重中之重”就是重发展,重农民利益,重体制创新。发展是前提,农民利益是核心,改革创新是途径。 就是通过体制改革、政策创新实现和维护农民利益,通过实现和维护农民利益促进农业和农村经济进一步发展,农村经济发展了进一步增加农民利益。这既体现科学发展观,又体现执政为民的宗旨。这个“重中之重”是解决“三农”问题的一个全新的战略思路。在县域经济发展过程中,我们必须树立这个新的重农思想,切实贯彻落实中央提出的一系列新的方针政策。

发展县域经济要从实际出发,发挥比较优势,走特色经济道路。要充分利用当地资源,宜农则农、宜工则工、宜商则商,找到有自己特色和市场前景的产业,打造特色产业体系,大力发展特色经济,把资源优势转变成经济优势。对特色传统产业,要用高新技术进行改造,建立创新的优势。对新兴特色产业,要集中力量做强企业、做大规模、做响品牌,只有这样,才能推动县域经济上水平、上档次。全国许多县域经济强县,如浙江绍兴、义乌等都是靠打造国际化专业化商业市场带动起来的。

对于绝大多数县域特别是那些基础相对薄弱的县域而言,最需要也最宜于发展民营经济,走民本经济道路。民本经济应该成为县域经济最主要的发展定位。比如温州快速发展主要得益于千家万户办工厂,千军万马闯市场;得益于个体户、私营企业、家庭工业为主的私营经济的发展。所以,我认为富县先要富民,富民要靠民营。

在县域经济发展过程中,人们越来越重视人居环境、生态环境。也就是说要走可持续发展道路。只有人居、生态环境好了,人家才来投资,经济才能长久繁荣。这是中西部正在壮大的县域经济发展经验,也是珠三角、长三角县域经济的发展经验。如浙江治理了钱塘江,灾害之江变成锦绣之江,忧患之江变成财富之江,块状经济变成带状经济,浙江变成天下粮仓、天下钱仓。

《经济》:具体到一个县,它的发展出路在哪里?

曾业松:就一个县而言,关键是两条。一是从实际出发,二是转变思路。思路决定出路,出路决定财路。比如广东增城市先前走开放型道路,重点发展科技密集型、资本密集型、劳动密集型产业,但现在强调发展效益密集型产业。实行了这个转变,只用五年时间财政收入就从6亿增加到50亿。再比如内蒙古是我国近年来发展速度最快的省区,重要原因是他们把资源优势变成了经济优势。过去光是挖煤,卖煤,现在煤电、煤油、煤化工产业联动。他们的思路转变了,出路找到了,经济发展水平大大提高了。正因此,伊金霍洛旗经济竞争力从1058位排到现在的85位。

我们从西部发展态势看,2005年发展速度最快的100个县,79个在西部;2006年,59个在西部,22个在中部。这就告诉我们,西部的县也不要悲观失望。只要发展的思路转变了,就有快速发展的可能。

《经济》:“业”是不是可以理解成培育主导产业?

曾业松:不完全是。“业”既指培育主导产业,还包括鼓励农民创业。

发展县域经济有了思路,还要有抓手。抓手就是培育支柱产业,用支柱产业来支撑县域经济。这个支柱产业可以是制造业、加工业,也可以是农业、林业、流通业。关键问题是要有特色,要有规模,要有效益。如内蒙古畜牧业有三大产业,不仅有鄂尔多斯的羊绒,有伊利的奶,还有草原兴发的肉。吉林农业加工业产值达千亿元,超过汽车和石化。

如何做强做大支柱产业?根本上要靠农民,靠农民创业。实践证明哪个地方出现创业热潮,哪个地方经济发展就会出现奇迹。江苏昆山市成为中国县域经济第一强县,重要原因就是鼓励农民创业,明确提出“人人有工作,个个有技能,家家有物业”,造就了8万多本地老板,创造了惊人的发展奇迹。

第3篇:县域经济调查报告范文

一、湖南省县域经济与特色经济发展现状

1.湖南省县域经济发展现状

据湖南省委政研室《关于我省县域经济发展的调查报告》表明,自1999年省委经济工作会议提出“加快发展县域经济”以来,全省县域经济得到较快的发展,现在已经具备了腾飞的基础。数据表明,到2003年底,湖南省县域GDP达到1789.77亿元,比1995年与2000年分别增长2.02倍与1.22倍;县域GDP占全省GDP的60.14%。从2000年开始,县域一、二、三产业结构实现了向二、三、一的转变。2003年,全省县域地方财政收入为149.62亿元,占全省财政收入的30.6%,比2000年增长33.3%,地方财政收入过亿的县由1999年30个增加到2003年45个,过2亿元的县由2000年的3个增加到2003年的8个。农民人均纯收入由1999年的2147.18元增加到2003年的2322.57元。

2.湖南省县域特色经济发展现状

全省县域经济之所以飞速发展,关键是各地培育了一批发展潜力大、市场前景好、带动作用强的支柱产业,一批科技含量高、附加值高、市场占有率高的产品脱颖而出,袁隆平杂交水稻、正虹饲料、旺旺食品、金健米业、南山乳品、江永香柚、益鑫泰、唐人神系列肉制品等名优产品享誉全国。醴陵的陶瓷、花炮两大支柱产业实现销售收入60多亿元,提供工商税收2亿多元,占全市工商税收总额近60%。永兴金银冶炼产业,年产值达30多亿元,其中白银产量占全国1/4,被称为“中国银都”。邵东小五金、打火机行业产值达9亿元,占工业总产值的60%。凤凰旅游业收入达1.5亿元,直接安置就业和再就业人员5000多人。冷水江的能源、冶金、建材业,湘乡的皮革制造业,泸溪的铝锌业,湘阴的食品、油脂加工业,沅江的食品、水产、造纸业,沅陵的水电业,澧县的芒硝业,绥宁的竹木加工业,石门的绿色食品业,资兴市的山水旅游业等,都已初具规模。

二、新化县特色经济发展的现状及其产生的影响

1.新化县特色经济发展的现状

新化县作为国家级贫困县,改革开放后,文印产业异军突起。据调查:新化县20万人从事文印产业,占全国市场85%的份额,年收益数亿元,使文印产业成为了新化的特色产业与优势产业。其中被誉为“百万富翁镇”的洋溪镇,90%的农民都在外从事复印打字与办公设备维修、销售。据调查,洋溪镇耕地少、农业基础差、底子薄,改革开放前,农民吃饭靠救济,用钱靠贷款;现在,从事文印产业的人员,占全镇外出人员的80%。他们从打字复印起步,逐步扩展到相关产品的营销。其业务幅射范围:北到中关村,南到广州等地,形成了产、供、销于一体的办公自动化服务及产品营销产业群。

2.特色经济发展对农村经济产生的巨大影响

新化县由于特色经济的巨大发展,大大促进了农村经济的全面发展,如洋溪镇已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村村都铺起了水泥路,家家都盖起了小别墅,还建起了现代化的学校、托儿所、医院、老年公寓及文化活动中心,基本实现了乡村城市化,村民中有所为,老有所养、民有所乐。这都是“借用技术战略”、以市场为导向发展的农村特色经济为新化县的经济繁荣打下了牢固的基础。

三、可持续发展与特色经济的关系

1.可持续发展的内涵

据1987年世界环境及发展委员会所发表的布特兰报告书对“可持续发展”的定义,可持续发展就是既满足当代人的需求,又不对后代人满足其需求的能力构成危害的发展。对于商业企业来说,可持续发展意指在保护、维持和加强未来所需要的人力资源和自然资源的同时,采取并开展满足当今企业及其股东需要的商业战略和商业活动。也就是在发展企业,满足投资回报和各利益方需求的同时,保障我们的后代在未来发展的环境和资源。

2.可持续发展与特色经济的关系

特色经济的本质属性,无疑包含着可持续发展。甚至可以说,可持续发展性是特色经济最主要的特性之一。如果既不能满足当代人的需求,又不能为子孙后代创造良好的发展空间,留下充分的发展潜力,就失去了建构和发展特色经济的意义。因此,研究县域特色经济发展,必须探索可持续发展问题。

四、新化县特色经济可持续发展的对策

据调查,新化文印行业2005年只增长0.3%,创历史增长的最低点,主要原因是这一年从事文印的人数最多,价格竞争惨烈;而2006年却出现了“高增长、低通胀”良好态势,究其原因:一是2005年的惨烈竞争,使从事文印的人员纷纷退出;二是二手办公设备价格持续下跌;三是市场对文印的需求大幅增长,文印量比2005年增长七个百分点。可见,文印业增长的“二驾马车”———投资、消费依然强劲,因此,新化县要实现文印产业的可持续发展,必须做到以下几点。

1.整顿文印协会,充分发挥行业协会的作用

(1)全面整顿文印协会。文印协会原本是新化文印人员自发组织的民间社团,目的就是对内制定行业规则和标准,对外争取好的制度和社会资源,最终为行业发展营造良好的市场竞争和发展环境。但随着官办文印协会的大量出现,它们已经演变成了官员关系户的安乐窝,甚至是官员权力寻租的“腐败后花园”,窝里斗、强买强卖、信息等时有发生,所有这些,既给新化文印人带来了巨大的损失,又严重影响了新化文印产业的发展。必须采取切实可行的办法,全面整顿文印协会:一是完善文印协会的规章制度;二是全面放开文印协会的准入门槛;三是彻底清除文印协会的官方与权力背景,不准在职官员到协会兼职,真正使文印协会成为民间组织。

(2)切实加大管理力度。随着互联网的飞速发展,特别是维修技术服务网站的迅猛增长,使文印设备维修资料和维修技术不断公开、经销商的办公设备货源信息不断涉漏,同时,黑心维修新闻濒濒流传,所有这些,给新化文印产业的发展带来了严峻挑战。因此,新化文印协会必须切实加大对文印行业的管理力度:一是着力加强对文印从业人员的职业道德教育;二是加强对文印商业信息的保密教育和管理,特别是针对随意涉漏文印商业秘密的行为,协会要有系统的惩处办法;三是加强对文印从业人员的业务指导和技术培训。

2.改变经营方式,真正扩大文印产业规模

(1)通过多样化经营扩大规模。多样化经营也称多元化经营,是打字复印行业在相干或不相干的领域同时经营多项不同的业务,如打字复印社兼营工程图的打印与复印、短板印刷、绘图、招牌广告、办公设备销售与维修等业务,兼营照相、公用电话、传真等业务。开展多样化经营能充分发挥打字复印社的内部优势,有效分散并降低打字复印社的经营风险,快速扩张打字复印店规模,实现规模经营,争取最大的利润;同时还可以实现资源整合和共享,产生协同效应和核心竞争力。因此,多样化经营的打字复印社如何有效配置资源和提升能力显得至关重要。

(2)通过连锁经营扩大规模。打字复印社实行连锁经营,无论是自主连锁、加盟连锁还是自由连锁,实质都是通过连锁实现整合经营,产生品牌效应,要求行业协会协调配合。通过连锁经营可以迅速提升打字复印社的竞争力和开拓巨大的市场。

3.改变营销策略,确保文印产业的营业利润持续增长

(1)经营杂牌办公设备更有利于新化文印产业的持续发展。据调查,与经营品牌办公设备相比,一是杂牌办公设备的货源价格便宜很多,且价格不透明,销售利润更丰厚;二是所需投入的资金更少,便于资金相对不足的新化人投资文印产业;三是杂牌办公设备容易出现问题,售后能带来更多的商机。

(2)销售杂牌办公设备的不利之处。与销售品牌办公设备相比,销售杂牌办公设备更为艰难,销量不如品牌办公设备的十分之一:一是品牌办公设备品种丰富、质量过硬、功能齐全、速率快捷、使用方便、耗材便宜、售后服务好等优势,严重影响着杂牌办公设备的销售。二是杂牌办公设备普遍存在质量问题。据行业协会的质量抽检发现,90%的杂牌办公设备都存在质量问题,用户也抱怨杂牌办公设备经常出现卡纸、维修配件难买、操作不便等问题。三是杂牌办公设备售后保障不力,用户难以找到相关的维修网店和配件耗材,维修不方便,且费用高。

(3)提高杂牌办公设备销量的对策。为了扩大杂牌办公设备的销量,建议采取如下对策:一是文印从业人员要加大对杂牌办公设备的宣传力度。二是文印从业人员要在文印店和办公设备商场内多摆杂牌商品,少摆品牌商品,并向客户重点推销杂牌商品,耐心讲解杂牌商品的特色和优势,特别是在维修和使用中发现的特色和优势。三是全面提升对杂牌办公设备的维修技术,切实保障好售后服务。技术造就一切,对于销售办公设备的商家,如果没有好的维修技术和售后服务,将难以消除客户的后顾之忧,也难以在办公设备行业中立足。

4.加强技能培训,切实提升核心竞争力

新化地方政府有义务和责任对新化农村剩余劳动力的转移进行培训,必须依托行业协会,不断建立和健全培训机构,完善培训体制,加强对文印从业人员的各类培训,全面提升从业人员的素质和能力。

(1)树立终身学习理念。通过培训,要使文印从业人员懂得:由于科技发展的日新月异,办公设备在不断更新,技术水平在不断提高,社会在不断进步,机遇与挑战并存,要想长期在文印行业立足,必须不断转变观念,调整心态,认清时代,树立终身学习的思想,树立自尊、自信、自立、自强的信念,主动学习,与时俱进,提升素质,完善自我,适应时展的要求,实现自身的价值。

(2)加强打字复印技能的培训。通过培训,使文印从业人员及时掌握打字复印的新技术,不断提高技能水平,确保文印从业人员真正成为打字复印的行家里手。

(3)加强办公设备维修技术的培训。通过培训,使文印从业人员能及时了解和掌握办公设备新的发展趋势,及时掌握新办公设备的性能和特点,同时,方便文印人员之间相互交流办公设备维修技术,加深感情交流,全面提升技术水平,使文印人员始终站在办公设备发展的前沿,不断适应新形势发展的要求。

(4)加强管理能力培训。通过培训,使文印从业人员真正掌握最基本的管理知识和营销知识,树立科学的竞争理念,采取正确的营销策略,处理好各种人际关系,管理好自己的经营业务,最终确保文印产业的持续健康发展。

第4篇:县域经济调查报告范文

一等奖(5篇)

1、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成功典范

――关于义乌发展经验的调查报告

(省委办公厅 舒国增等)

2、关于在我省开展政策性农村住房保险的调研报告

(省发改委 姚作汀等)

3、公共财政与和谐社会建设

(省委政法委课题组)

4、杭州市青年农民工城市融入现状实证分析

(杭州团市委 董 悦)

5、“浙中城市群”建设与发展若干问题的调查研究

(省委党校 陆立军)

二等奖(10篇)

6 关于我省流动人口若干问题的调研报告

(省政府办公厅 潘捷军)

7 农村土地制度市场化改革的障碍与对策研究

(衢州市委政研室 徐延山)

8 浙江省区域建设用地集约利用评价与对策研究

(省国土资源厅 王松林等)

9 具有浙江特色的自主创新道路研究

(省科技厅 蒋泰维等)

10 浙江生态省建设中的水资源补偿机制研究

(省物价局柳萍等)

11 关于创新浙江民营经济发展模式的对策研究

(省政府研究室 陈广胜)

12 关于加强创新型人才队伍建设的调研报告

(省人事厅 陈仲方等)

13 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与民俗文化传承

(省委宣传部 童芍素等)

14 从“民主恳谈”到“参与式预算”

――基层民主的温岭模式调查

(温岭市委宣传部 曹 鸿等)

15 关于有效控制海洋捕捞强度、继续做好渔民转产转业的调研报告

(省政协农业和农村工作委员会 蔡洪法等)

三等奖(20篇)

16 关于我省淘汰高能耗、高物耗、高污染落后生产能力的调研报告

(省政协提案委员会 叶子挺等)

17 浙江省异地商会党建工作调查及思考

(省委组织部课题组)

18 加快发展农民专业合作社,努力构建新型农业服务体系

(衢州市委 厉志海)

19 关于“八郑规程”的调查与思考

(绍兴市纪委 史济锡等)

20 关于浙江省青少年违法犯罪的情况调查及对策建议

(省社科院 杨建华等)

21 宁波市改革创新社会管理体制研究

(宁波市委政研室课题组)

22 浙江省块状经济发展报告

(省经贸委 丁耀民等)

23 关于我省城镇养老服务业发展存在问题与对策的调研报告

(省政协人口资源环境委员会 韩春根等)

24 实施旅游国际化战略,加快旅游目的地建设研究报告

(省旅游局 纪根立等)

25 以群体性突发事件处置为抓手,全面提高我省领导干部应急管理的能力

(省委党校 吴锦良)

26 对浙江省非公有制企业党建工作的调查与思考

(省委办公厅 王文滋)

27 完善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制度的政策研究(省卫生厅 李兰娟等)

28 “庆元模式”对服务型政府建设和乡镇体制改革的启示

(省委党校 何显明等)

29 发挥公共财政作用,推进科技自主创新

(省财政厅课题组)

30 非公有制经济人士在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中的责任、地位和作用

(省委统战部课题组)

31 地方政府性债务风险管理问题与对策研究

(省政府办公厅 施清宏)

32 关于全省法院努力实践“三项承诺”的调研报告

(省法院 包祥水等)

33 关于浙江省征地补偿和被征地农民基本生活保障有关情况的调研报告

(省法制办 周小平等)

34 从我省地方立法民主实践探索推进地方立法民主化的对策

(省人大常委会办公厅 李步星等)

35 《浙江省殡葬管理条例》立法质量评估报告

(省人大常委会法工委 丁祖年等)

优秀奖(30篇)

36 浙江省涉外知识产权保护状况调查

(省知识产权局 陈小英)

37 2006年浙江城镇低收入群体生活状况研究

(国家统计局浙江调查总队 施幼薇等)

38 台州政府创新社会管理体制研究

(台州市委 张鸿铭)

39 浙江省民营中小金融机构发展研究――以台州为例

(台州市委政研室 郑楚森等)

40 浙江省政府外债负担问题研究

(省财政厅课题组)

41 关于乡村宣传文化阵地建设的现状与思考

(省委宣传部 沈立江等)

42 提升合作经济水平,促进现代农业发展

(省农办 邵 峰)

43 生态功能区划与主体功能区划关系研究

(省发展规划研究院 刘 亭等)

44 浙江省产业结构调整与金融支持研究

(人行杭州中心支行课题组)

45 浙江省慈善事业发展调研报告

(省民政厅 吴桂英等)

46 长江三角洲地区城市化发展趋势与浙江城市化战略调整

(嘉兴市委办 张才方)

47 缓解我省小企业融资难的几点思考

(省中小企业局 吴家曦等)

48 浙江省软件产业发展前景及对策建议

(省信息产业厅 高鹰忠等)

49 浙江省民营企业自主创新能力建设调研报告

(省工商联课题组)

50 关于推进欠发达地区人口和产业集聚、提升县域经济发展水平的调研报告

(省农办 王良仟)

51 实施生态移民工程,扎实推进我市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

(丽水市委政研室 李 华)

52 关于外来流动人员信教问题的调查与思考

(省委统战部课题组)

53 全省国有林场改革与发展调研报告

(省林业厅 陈铁雄等)

54 推动全民创业,实现富民强市

(绍兴市委政研室、市府办谢卫星等)

55 完善村级治理机制研究

(绍兴市委组织部 方建平等)

56 对浙江工业产业竞争力的调查与分析

(省经贸委 陈卫东等)

57 构筑以企业为主体的产学研联盟、增强自主创新能力的建议

(省政府参事室调研组)

58 打造浙江省文化创意中心区的调研与建议

(省发展规划研究院 朱李鸣等)

59 浙江经济增长与三大需求关系的初步分析

(省发改委 钱建鑫等)

60 现代化进程中温州农民的社会分化问题分析

(温州市农办 谢小荣)

61 关于引导和鼓励高校毕业生到农村和社区工作问题研究

(省委组织部课题组)

62 金华市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模式创新调研报告

(金华市委政研室 胡新民)

63 吴兴区关于构建新型困难群众救助体系的调查报告

(吴兴区政府 施根宝)

64 关于推进“海上法治”的调研报告

(舟山市“推进‘海上法治”’课题组)

第5篇:县域经济调查报告范文

[关键词]中小企业融资;融资成本;信用现状;成因及对策

一、理性看待中小企业当前融资难的现状

当前,中小企业面临的融资困难,其实质是中小企业经营困难的一种表现,往往是因为企业经营困难导致资金紧张和融资困难,而不是因为融资困难才导致企业经营困难,与货币政策和宏观调控没有直接和必然的联系。因此,对于中小企业贷款难的现状要有客观的认识。

(一)中小企业融资难是世界各国都面临的一个较普遍的问题

资料显示,英国小企业联盟2002年的一份调查显示,只有46%的小企业对银行支持感到满意,35%的小企业对银行贷款的可得性感到满意,而对贷款成本表示满意的小企业只有12%,对利率满意的小企业只有7%;中小企业的融资条件明显劣于大型企业是不言而喻的。美国、欧盟以及日本等发达国家也同样面临这一问题。在金融资源丰富的发达国家,虽然其支持中小企业的政策体系比较齐全,中小企业融资难的情况依然在一定程度上存在。

(二)近年来,我国中小企业融资难问题得到一定的改善

加大对中小企业发展的扶持力度,着力解决中小企业发展中存在的问题是各级政府工作的一项重要内容,国家金融部门更是一直高度重视中小企业发展。一方面,改进和完善金融宏观调控、保持物价总体水平基本稳定、为中小企业创造一个好的环境;另一方面,通过积极推进利率市场化来支持中小企业发展。此外,加强信贷政策的宏观指导,鼓励金融机构加大对符合条件的中小企业的信贷投放。

(三)中小企业难以获得信贷资金不直接取决于货币政策的宽松程度

客观地讲,在现代信贷资源配置中,无论货币政策松紧,都存在小型企业不如中型企业获得的多,中型企业不如大型企业获得多的情况,放宽货币政策并不能根本解决商业银行对中小企业惜贷的问题,也很难保证信贷资金能够有效地流向中小企业。

二、理性分析中小企业之所以会出现融资难的问题,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的原因

(一)企业自身原因

一是生产规模小,没有把握风险能力。二是企业资金实力较弱,自有抵押能力有限,很难达到银行所要求的抵押或担保条件。三是由于中小企业受管理水平和员工素质的限制,资金管理不规范,财务制度不健全,金融机构不能通过审核其财务来评价其资信。

(二)金融体系不同

一是从融资渠道看,适合中小企业融资要求的资本市场没有真正建立。二是从金融机构的设置来看,缺少专门为中小企业服务的中小商业银行。三是从金融政策看,还未形成完整的支持中小企业发展的金融改革体系,即便中小企业的融资和贷款仍然受到束缚的影响。四是从银行经营管理模式上看,国有商业银行收回基层机构的审批权,审批环节多,手续复杂,无法满足中小企业“小”“急”“频”的特点。

(三)外部环境原因

一是法律法规不健全。尽管《中小企业促进法》已经施行,但该法仅仅构建了支持中小企业的基本框架,对中小企业信贷支持缺乏配套法律。二是担保机制及体系不健全,许多需要贷款的中小企业因没有合适的担保不能贷款。三是政府政策支持不够。我国政府已经建立了扶持中小企业发展的一系列政策体系,包括中小企业的市场准入制度、税收制度和财政支持政策,但政策体系尚未达到完整、成熟的阶段。目前,尚未建立完善的服务体系,中小企业在融资过程中需要支付固定资产登记,评优费用较高,增加了中小企业融资成本。

三、理性解决中小企业融资难的问题

中小企业融资难题是一个长期性的复杂问题,不可能一蹴而就,更不能急于求成,而要有效解决既需要中小企业的自身努力,更需要金融体系的努力。

(一)引导中小企业提升自身竞争力和承贷能力是解决问题的根本

一方面中小企业自身要不懈努力,建立符合市场经济发展的现代化企业制度,要积极地加强内部管理的适应市场的变化。另一方面要进一步规范内部管理,建立健全财务会计制度,增强资金运作能力,提高视察竞争力和信用水平,创造满足融资需求的良好条件。同时,中小企业要积极拓宽融资渠道,如寻求民间融资、国际贸易融资等,多渠道合理获得企业发展所需资金。

(二)建立完善的中小企业融资服务体系是解决问题的关键

一是要加强金融组织创新,完善与中小企业规模结构和所有制形式相适应的多层次银行体系。二是各金融机构都要更加勤勉尽责,有针对性的做好金融服务。三是要改变顺周期的信贷投放原则,确保符合国家产业政策的中小产业项目得到资金支持。

(三)构建良好的外部环境是解决问题的长远之策

发展中小企业是一个社会问题,具有一定公共性质,因此政府要参与、推动和解决这一问题。一是建立协调磋商机制。二是完善、壮大中小企业信用担保机制。三是积极推进产业结构调整。

参考文献:

[1]《如何解决中小企业融资难的问题》(作者中国人民银行调查统计司司长,载自《金融日报》).

第6篇:县域经济调查报告范文

高等农业教育在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中的地位与功能是紧密联系、相互统一的。正是因为高等农业教育在新农村建设中所发挥的功能决定了它在其中的地位,同时高等农业教育在新农村建设中的地位又为它的功能在其中发挥作用赋予了巨大的空间和良好的机会。把握好以下三个方面可以认识好、把握准高等农业教育在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中的地位与功能。

(一)农业人才培养与培训

培养德智体全面发展、业务素质高、技术能力强的现代人才是高等农业教育的本职所在,为农村提供引得来、用的上、留得住的综合性农业人才是时代对高等农业教育的鲜明要求,对农民进行培训与再教育,提高其科技文化素质是高等农业教育本质属性的集中体现。另一方面,新农村建设的主体是农民,关键在人才,而现实之下农民平均受教育水平低、科学文化素质差、农村“致富能人”少、农业缺乏各式各样现代人才的情况也是不争的事实,单纯依靠农民自身,很难及早实现新农村建设的各项目标。由此可见,农业人才的培养与培训已成为高等农业教育服务新农村建设的基础和核心任务。高等农业教育必须紧紧扭住这个核心任务不动摇,跟进时代步伐,转变思想观念,充分发挥自身雄厚教育资源优势,为新农村建设培养既有理论又肯实干、既有技术又能创新能力的复合型专业人才,为新农村建设提供人才支撑和保障,推动新农村建设的快速发展。

(二)农业科技创新与技术传播

发展现代农业,实现农业现代化,离开农业科技的创新和先进农业技术的传播与运用,只会是一句空话。高等农业教育作为高等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专注于高等教育与“三农”研究两大领域,产生了自身特殊优势和发展特色,同时又处于我国农业教育系统的顶端,发挥着“领头羊”和“引路人”的突出作用。[1]这就使得高等农业教育成为了农业基础研究和关键技术攻关、传播农业科技知识、培育新型农业科技人才的神经中枢和主要力量。因此,农业科技创新与技术传播已成为高等农业教育服务新农村建设的战略和工作重心。高等农业教育应当继续发挥自身特色优势,不断创新农业科技,通过各种形式的传播媒介及时把新型成果向农村推广,用先进农业技术来武装农民大脑,指导他们从事现代农业的生产和经营,促使科技成果转化为现实生产力,推进农业现代化的发展进程。

(三)服务地方经济社会建设与发展

随着时代的发展,高等农业教育的社会服务意识和服务功能越来越凸显。通过服务地方经济社会建设与发展,实现高校与社会第一线的对接、一般理论和具体实践的有机结合,把自身人才、科技优势转化为富民兴校的现实力量的同时,社会现实情况也让学校清晰地认识到社会到底需要什么样的人才,学校应当如何培养这些人才,促使高等农业教育进一步理清办学思路,明确学校发展方向,认认真真地“俯下身来”,深入农村第一线,实实在在地“耐下心来”,研究“三农”;积极调整发展步伐,适应时展要求,培养出更多更好的符合时代需求的人才,推动地方经济社会的稳步前进。故此,服务地方经济社会建设与发展已成为高等农业教育服务新农村建设的服务和重要内容。高等农业教育服务应在服务地方经济社会建设与发展过程中,查找不足和缺陷,利用学校和地方两种资源、双重力量,突破学校发展瓶颈,提高地方经济社会发展水平,为建设新农村提供强有力的支撑和保障。

二、高等农业教育服务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策略与方式

高等农业教育在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中的地位与功能决定了其在新农村建设中应当采取什么样的策略和方式来发挥作用,而且只有系统总结和思考已有的服务策略和方式,结合自身发展特色、发展方向,不断增加服务内容,完善服务机制,才能增强服务的针对性、时效性,实现服务效果的最大化。高等农业教育服务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策略与方式应主要集中在以下三个方面,并应从其中进一步寻找着力点和突破口。

(一)明确学校定位,加快教学教育改革,为新农村建设培养拥有综合素质的现代农业人才

建设新农村涉及农业、农村、农民改革发展的方方面面,亟需补充理论水平高、创新意识强、技术知识与动手能力兼备的现代农业人才。高等农业教育适应历史发展趋势,转变陈旧思想观念,下大力气打破传统教学教育改革和人才培养模式,加大改革力度,不断完善、创新和升级人才培养模式,把人才培养的目标瞄准在新农村建设的各项需求之上,通过开设符合新农村建设发展前景所要求的新专业、新课程,调整专业设置,更新教学内容,强化社会实践;不断进行高等农业教育研究,推动高等农业教育改革与发展,为新农村建设输送所急需的各级各类现代农业人才。

(二)加大农业科技创新及传播力度,多渠道创建和扩大科技推广平台,提高农业科技成果转化率

全面推进新农村建设,就必须加快推进农业现代化,其关键在于农业科技的创新和先进农业技术在农村的传播和应用。高等农业教育充分发挥自身科研优势,通过大力加强现代农业科技的研究与创新,促进了农业生产结构的有机调整,加快了农业增长方式的科学转变,提高了农村的农业综合生产经营能力;注重培养和培育大量的农村基层工作者,为新品种新技术在农村的推广做好人才铺垫;通过定期培训、成人教育等多种形式,提高农村农机推广人员、农民企业家、农村致富能手的科技素养,结合各级各类农技推广部门,把先进农业技术推广、普及、运用到农村生产经营的第一线;与发达国家农业科技成果转化率高达70%-80%相比,我国仅达到30%左右,高等农业教育积极探索新途径、新方法,充分挖掘我国农业科技成果转化的巨大潜力,努力提高农业科技成果转化率。

(三)拓展高等农业教育社会服务功能的广度和深度,提高服务地方经济社会发展的层次和水平

高等农业教育紧紧围绕“生产发展、生活富裕、乡风文明、村容整洁、管理民主”的新农村建设目标,组织广大师生参加多方位的社会实践活动,深入基层对农民进行“三农”政策宣传服务,通过宣传和讲解党和国家的支农惠农政策,提高农民对新农村建设的认识,增强建设新农村的信心。激发他们创造美好家园的主动性、创造性;继续开展形式多样的农村调查,寻找新农村建设中农民关注的焦点、难点和热点问题,发挥人才优势,剖析问题产生的根源,形成调查报告,为地方政府的科学决策献言献计;大力推动“三下乡”活动,“百县千乡文化宣传”活动,把先进文化、管理理念和科技知识带到农村,开展农民喜闻乐见的文艺活动,丰富农民群众文化生活,推动农村精神文明建设和农村社会稳定和谐;扩大建设高校在农村的科研基地范围,帮助农民解决实际生产经营难题。

三、高等农业教育服务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新途径探索

(一)调整课程体系建设,促进和提高大学生对农民的理性认识

知农爱农、学农为农是大学生顺利成长为新农村建设所需现代农业人才的重要前提,而现实情况却不容乐观。农民处于被误解甚至藐视的尴尬局面,即使是来自农村的大学生也没有做到对农民深层次、全面的、客观的理性认识,农民被认为从来就是落后愚昧的社会下层群体,看成了跟不上时代、懵懂无知的代名词。因此,作为为农民服务、为农业现代化提供合格人才的高等农业教育有必要、有义务,通过增设课程内容,深化课程内涵,使得课程体系定位更加准确,结构更加完善,从而使专业培养目标、课程体系和实践教学环节更加符合培养复合型、应用型人才的需求,切实把为新农村建设提供知农爱农、学农为农的一线高级人才的目标落到实处。河北农业大学积极探索课程体系改革,通过开设《中国农民》课程,紧紧抓住中国农民的社会历史发展作用、丰富内涵和未来美好发展前景,努力把《中国农民》课程打造成为大学生服务“三农”与自我发展相融合提供精神动力和理论支持的重要平台[2],使大学生在全面、系统、科学地了解和认识中国农民的过去、现在与将来的基础上,把他们对农民的感性认识和朴素感情,提升到理想认识与坚定信念上,真正做到知农爱农、学农为农,自觉调整步伐与新农村建设的要求保持一致,在推进农业现代化进程中贡献自己的力量。

(二)把大学生社会实践与鼓励大学生到农村就业相联接

新农村建设亟需大量人才,尤其是农村教育、农业技术等方面第一线实用性人才。[3]高等农业教育要以通过组织内容丰富、形式多样的社会实践活动为媒介,把鼓励、支持、帮扶大学生到农村就业、创业的理念贯穿到社会实践活动的始终,引导大学生积极投身于新农村建设的伟大实践。通过社会实践活动使大学生走出校门、走向农村、走进农民,在与社会的广泛接触和交往之中,加强对农村的全面认识,增进与农民的友好感情,了解社会现状与发展趋势,明晰自身面临的现状和所处的位置;要在实践活动中,注意结合大学生实现自我发展的实际需求,及时传达和大力宣传国家支持大学生到农村就业、创业的优惠政策,宣传新农村建设实践中涌现出来的先进典型,营造和浓厚支持鼓励大学生服务基层扎根农村的舆论氛围,使大学生充分认识到农业、农村面临历史性的发展机遇,认识到为新农村建设服务是每一个公民的责任和义务,认识到无论在城市就业还是扎根农村都是实现自身价值的良好途径,没有高低贵贱之分,进而转变就业观念,增强为新农村建设服务的自信心、自豪感,从而使他们有意识地利用社会实践的机会,学习与农民打交道的方式方法,培养适应农村社会的能力和不怕吃苦不畏困难的实业精神,规划好立足农村、立足基层的发展方向,实现高等农业教育大学生与新农村建设的良好对接和双向互赢。

(三)将支持农村扶贫开发和帮扶农民专业合作社相统一

支持基层扶贫开发和创建扶持农民经济合作组织都是高等农业教育服务新农村建设的良好途径,在具体实践中要把二者有机地结合起来。以创建和帮扶农民经济合作组织特别是农民专业合作社作为提高农村扶贫开发水平的重要抓手,充分发挥农民主体作用和首创精神,有效利用高等农业教育的人才科技优势,以科技服务为纽带,形成“专家协会骨干会员”的技术传播网络[4],促进农业科技新成果在贫困地区的转化、利用和普及;通过地方与高校合作开发富有地方特色的新产品,形成“大学+公司+基地+农户”经营生产方式,推进地方特色行业产业化经营与发展,提升行业生产经营组织化专业化水平,提高产品附加值,增加农民收入,帮助农民脱贫致富。与此同时,高等农业教育要以国家推进农村扶贫开发为重要契机,在服务农村扶贫开发中组织一些相关方面的专家深入农村、深入合作社为农民特别是合作社的管理人员进行专业指导和组织指导,使合作社的发展少走弯路、不走弯路,不断提高农民专业合作社发展的广度和深度,扩大农民专业合作社的影响力和号召力,增强农民专业合作社的凝聚力和抗风险能力,使更多的农户加入到农民专业合作社当中来,提高农村贫困人口的自我发展能力,既实现贫困地区的开发式扶贫又促进农民合作社的又好又快发展。

(四)发挥高校高级人才的“高级参谋”作用,为政府的科学决策贡献智慧

在新农村建设过程中,事关全局和长远发展的重大问题要求各级政府必须做出科学决策,高等农业教育有义务、有能力对政府决策中遇到的难题进行深入研究,为各级政府提供相应的决策参考。因此,高等农业教育应当增强为地方经济社会服务的意识,继续实践选派科技副县长、副乡长的方式,密切与各级政府的联系,积极把学校高级人才向政府推荐;充分发挥高等农业教育的科研和技术优势,创建新农村建设研究中心,加强对科技成果转化、环境与食品安全、农村文化、农村经济社会发展和村镇建设等方面的研究,通过调研报告和论文的形式把研究成果提交给各级政府和相关部门,为科学决策提供理论指导和客观依据,促进政府更好地指导和引领地方农村经济与社会发展,推动新农村建设的健康有序快速进行;鼓励和支持学校专家、教授把更多的精力和时间放在深入农村、研究农村,发现问题、解决问题上面,加强学校、政府和农民的联系和互动,切实做到把一般理论与农村实际相结合,带动和培养更多更好的研究农村的高级人才,同时组建为新农村建设理论与实践服务的高级顾问团,为地方政府科学决策提供决策参谋和咨询。[5]

第7篇:县域经济调查报告范文

作为“全国十八个改革开放典型地区”、“中部第一县”,长沙县的综合竞争力位居湖南省各县(市)的首位,列2013年全国县域经济百强县(市)的第8位。在高速的发展中,长沙县用地需求大,然而耕地后备资源极其匮乏。据长沙县国土资源局规划耕保科科长何颖介绍,长沙县每年减少的耕地超过新增耕地,耕地总量在逐年减少;特别是自2009年以长沙县耕地占补平衡指标逐渐转为易地补充为主,从而导致长沙县耕地总量呈明显净减少趋势。

长沙县面临的耕地保护形势异常严峻,耕地占补平衡逐渐成为了一道日渐艰难的数学题。

积极措施

针对占补平衡工作中出现的难题,长沙县已采取了一些积极措施。

“首先是严把用地预审关,从源头控制占用耕地。”何颖介绍。

在建设项目用地预审过程中,长沙县严格土地用途管制,严格按照节约集约利用土地的各项行业用地标准进行审核,对不符合土地利用总体规划、不符合国家产业供地政策、不符合条件占用基本农田选址的项目一律不予通过,对超标扩大用地规模的予以核减。

“以2012年为例,我县经过用地预审核减建设用地项目10个,核减用地面积30公顷,其中占用耕地面积约12.6公顷。”何颖说。

与此同时,长沙县加大补充耕地项目实施。

据长沙县国土资源局土地整理中心主任黄树峰介绍,2006-2009年长沙县累计完成土地开发项目274宗,开发面积1977.98公顷,已确认补充耕地209宗1345.61公顷,总计支付土地开发补助资金6774.56万元。通过土地开发提高了土地利用效率,促进了农业产业结构调。已开垦的耕地都已经落实了种植措施,种植有速生茶、花卉苗木、蔬菜、药材、粮食和其他经济作物等,真正实现了“开一片,绿一片,富一片”的目标。

为了切实保证“指标耕地”的质量,长沙县国土资源局经长沙县政府同意编制了《长沙县土地开垦项目管理实施细则(试行)》和建立了新开垦耕地地力培肥和耕种补助制度。

目前,长沙县已经投入耕地地力培肥和耕种补助资金约600万元。通过项目实施,耕地质量进一步提高。由于采取了耕作层剥离再利用和补充耕地后续培肥等办法,耕地质量普遍得到改良,耕地肥力有了明显好转。中低产田得到有效改良,共计改造中低产田15.4万亩。一些地下水位高、潜育化相当严重的稻田得到了改造,常年缺水干旱田的,水源有了保障,农业耕作条件进一步改善。

此外,为保平衡,长沙县还加强土地执法力度,预防“占补平衡”违法事件。在过去五年中,长沙县立案查处违法占用或破坏耕地案件39宗,耕地面积640.04亩,未占用或破坏基本农田。对于补充的耕地,主要从落实种植措施、作物生长状况、是否变更作物种植措施、是否发生灾毁、是否荒芜等方面进行不定时巡回检查。

难题待解

自2003年开展土地整理工作以来,长沙县共承担国家级、省级、市级、县级土地整理项目90个,涉及全县17个乡镇102个行政村,总投资7.36亿元,土地整治29.35万亩;通过对项目区内荒地、废弃地的有效整治,已验收确认新增耕地面积7560亩,其他待验收确认预计还可新增耕地面积3500多亩。

但是按照湖南省的“占补平衡”要求,因土地整理工作是使用新增建设用地有偿使用费,而不是土地开垦费,这些新增耕地不能应用于耕地占补平衡。

为此,长沙县不得不将耕地占补平衡指标来源重点转向易地补充耕地。

2011年,长沙县国土资源局与湘西自治州国土资源局达成易地耕地占补平衡框架协议,协议约定5年内湘西自治州国土资源局年均向长沙县转让耕地占补平衡指标1万亩。

2012、2013年长沙县又相继与中方县、永顺县、耒阳市及邵阳县等多家市县签订耕地指标转让协议。

然而,易地补充耕地进行得并不顺利。耕地指标作为“稀缺资源”已成共识,目前湖南省有耕地后备资源的县(市)可开发利用的后备资源也在急剧减少,大部分地区已逐步将本辖区内的耕地后备资源保护起来,不对外售买,以确保本地区以后的耕地占补平衡。

此外,易地补充耕地的费用从几千元到几万元,一路攀升。据何颖介绍,长沙县从湘西自治州购买指标的价格为1.1万元/亩,而且根据当地反映,该价格偏低,当地政府有意向以后要提升价格,但是该价格相对于长沙县在县内平均3000元/亩的开垦价格来说已经是天价。

同时,供需矛盾突出,各地区竞争激烈。以长沙市六区一市两县,另外还有先导区、高新区、经开区等为例,都急需耕地指标。曾经出现长沙县与某市某县谈好了指标合作意向,但是后来其他县的用地单位却另以高价与该县达成协议,出现争抢指标的现象。

任重道远

2011年9月,长沙县开始新一轮耕地后备资源调查评价工作,纳入耕地后备资源土地面积2267公顷。但是这些后备资源量还只是理论上的数量,而实际要开发的话,将遇到很大的困难。

一是待开发地与林地保护之间的矛盾。目前统计出的耕地后备资源很大一部分是荒废的山林地,虽然是荒废的林地,但是林业部门为了落实保护森林资源,对该地类控制非常严格,严禁开垦为耕地。二是由于长沙县是城市近郊县,农民的经济意识较强,因此,开垦出的耕地承包给农民后,头几年种植农作物,后几年以种植油茶、果木等经济作物为主。部分项目受选址条件限制,地处偏僻,农业自然条件较差,抛荒现象时有发生,未能充分发挥新增耕地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

面对着日益稀缺的耕地指标和保耕地保发展的压力,长沙县国土资源局将求助的目光投向湖南省国土资源厅。

在长沙县的一份调查报告中,长沙县对于耕地占补平衡提出了几项建议,这其中就包括建议湖南省国土资源厅统筹调查全省耕地后备资源,制定易地补充耕地价格体系;合理分配指标资源,有效解决供需矛盾和不正当竞争等。并建议对耕地占补平衡政策适度调整,其中包括允许易地补充耕地跨省进行,由中央统筹转向西部大规模地开垦耕地来实施占补平衡;从大农业的角度出发,同时考虑不同地域的经济社会发展实际,适当扩大新增耕地种植作物范围。

而记者通过对湖南省国土资源厅耕保处采访得知,在“谁占用、谁补充”的原则下,湖南省目前不会对采取制定易地补充耕地价格体系、干预分配指标资源的措施。

如今,耕地异地“占补平衡”运动正在各地蓬勃兴起。湖南师范大学资源与环境科学学院院长谢炳庚教授对记者表示,要警惕耕地“占补平衡”成为“数字游戏”,政府部门必须不断完善这项制度的实施和考评机制。谢炳庚说,在开垦荒地的过程中如果不注重统筹规划和环境评估,走入“开发就是开荒”的认识误区;倘若一味追求耕地面积数量上的平衡而“围湖造田”、“毁林造田”、“侵占河床”等,将会严重破坏生态系统结构和功能,导致水土流失、土壤沙化、洪涝灾害频繁发生,酿成更大的生态悲剧。

第8篇:县域经济调查报告范文

[关键词] 外出考察 苹果产业 调查报告

[中图分类号] F32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3-1650(2016)10-0051-01

2015年9月18日至9月25日,政府副市长刘学智带领沙坡头区分管领导、市县两级林业部门分管领导、专业技术人员,苹果种植营销企业及种植大户等一行14人先后到甘肃省静宁县,陕西省淳化县、洛川县,河南省灵宝市,山西省临猗县,山东栖霞市、蓬莱市等地进行实地考察学习。

1 区外市县在苹果产业发展中的主要做法

1.1 突出主导地位,行政持续推动

一是体制较为健全。所有考察过的省、市、县,他们都将苹果产业归口到大农业,以市、县设有苹果产业技术开发办、果树研究所及乡镇果树站。二是把苹果产业作为主导产业强力推进。特别是静宁县委、县政府始终把发展苹果产业作为增加农民收入、壮大县域经济的第一产业来抓,树立了一张蓝图绘到底,一届接着一届干,将苹果产业抓到底的重要理念。三是苹果产业技术力量强大。考察过的每个市、县都有健全的服务体系,形成了集技术研发、试验、推广为一体的多层次、立体化产业技术服务队伍。四是对苹果产业的宣传十分到位,标语处处可见。在沿路前往静宁县的途中,“1亩苹果十亩田,算好收入管好园”、“庄前屋后苹果园,脱贫致富在眼前”等标语不断浮现在面前。

1.2 依靠科技支撑,发展矮化密植栽培

学习考察的每个地点,矮化砧木的引进,选育、示范、推广、苹果砧穗组合的筛选、栽植随处可见。尤其以院企合作、企业、合作社种植的矮砧密植栽培和矮化中间砧密植栽培较为普遍。矮砧栽培主要采取宽行栽培和支架栽培技术,以高起点规划、高技术引领、高标准建设、高品质生产、高效益经营的栽植模式,推行机械化、肥水一体化技术,这为转变我市苹果的生产方式提供了很好的借鉴。

1.3 延伸产业链条,推动产业升级

陕西淳化、洛川通过招商引资办龙头、吸引民资办龙头、扶持能人办龙头等方式,尽最大可能减免各项税费,支持和帮助龙头企业加快发展,带动产业整体优化升级。同时,开发的以果汁、果醋饮、苹果脆片、苹果酒等产品为主的果品深加工快速发展,全县建成的5家果醋饮加工企业生产能力达到4000吨,全部通过了QS质量认证,产品销售省内外多地。

2 中卫市发展苹果产业的优势

我市日照充足,昼夜温差大,年平均气温在7.3~9.5℃之间,年均无霜期159~169天,年均降水量179.6- 367.4毫米,年蒸发量1829.6~1947.1毫米,为降水量的10.2倍,全年日照时数2870小时,全年无霜期平均167天。由于昼夜温差大,海拔高,独特的气候条件使我市所产的苹果具有口感好,酸甜适中,硬度大,耐贮藏。同时,由于气候干燥,因而病虫害少,农残留低。

3 存在的问题

3.1 产业效益不高。由于投入不足,果园基础设施差,管理粗放,树体结构混乱,树势弱,整形修剪不科学,果园树体大小年结果严重,幼龄果园适龄不结果、不丰产,老果园郁闭,优质果品商品率低,导致果品缺乏市场竞争力,经济效益低。

3.2 技术力量严重不足。目前,全市林业推广部门中的苹果专业人才较少,总数不超过6人,同时肩负大量其它工作,加之苹果栽培技术推广的手段和设备落后,先进的实用技术和提高果品品质的综合管理措施得不到及时有效推广,一定程度上制约了苹果产业的发展。

3.3 市场销售体系不完善。由于我市苹果多以小规模、分散式经营为主,没有形成产、加、销一条龙的市场产业链,市场销售体系不完善,致使生产流通无序;同时由于缺少固定的果品批发市场,严重阻碍了苹果的流通。

3.4 品牌影响力不强。由于经国家注册、认证的统一果品品牌很少,严重影响了产业的经济效益。目前沙坡头区苹果虽然有“南山阳光” 品牌,但是由于受资金、规模、管理技术等方面的限制,品牌影响力还远远不够,示范带动面积小。

3.5 关联产业发展迟缓。无论是果品深加工的研发、引进,还是苹果果实清洗、分级和包装,果品纸箱生产、包装、加工,果酒、苹果脆片加工等苹果产业的配套开发还很脆弱,在沙坡头区还没有一家能立足市场,一定程度制约了产业的全面发展。

4 加强中卫市苹果产业的对策

4.1 抓产业的做法可借鉴

任何一项产业的发展,行政强力推动都是必不可少的。静宁县发展苹果产业也经历同样的阶段,行政推动也是其获得成功的宝贵经验之一,即使是发展到了目前的水平,行政推动仍然是县上抓苹果产业的主要措施。

4.2 新技术推广必须要跟进

一是要优化布局,扩张规模。立足实际,因地制宜,按照“相对集中”的原则,以经济基础好、有积极性的个体大户、企业、合作社为建设主体,推行新品种、新模式栽培,要求高标准、现代化、集约化建园,引领我市苹果产业向着标准化、优质化方向迈进。二是要加大老果园改造。中卫市沙坡头区现有30年以上的苹果老果园1.2 万亩。今后要大力推广洛川 “大改形、巧施肥、强拉枝、无公害”四大成功关键技术,加大老果园树体改造,尤其要做好间伐示范园创建工作,为全市老果园改造升级做好引领、示范、推广。三是要集成配套新技术,提升果园管理水平。静宁县1亩苹果园最好收入达到5万元,中上达到3.5万元,最差达到2万元。截至2015年底,中卫市沙坡头区苹果栽植面积达15.16万亩,挂果面积7.7万亩,最好的果园收入也就1.2万元左右。因此今后要大力集成配套新技术,大力推广黑膜覆盖、果园生草、防雹网、增施有机肥配套技术,建立集果沼畜为一体的生态果园,减少人工无效投入,努力产出优质果品。

4.3 打造国际品牌,提升品牌营销

我们要借助中卫地区的地域优势和品质优势,加大苹果的包装和宣传力度,建立果品质量追溯平台,加大基地出口认证工作,扩大我市苹果的影响力。

第9篇:县域经济调查报告范文

(一)内部监督机制

1.信贷业务风险的主要成因

目前农信社形成的信贷风险主要是由于贷款的“三查”制度执行不到位造成的。虽然制定了严格的审查制度,但在信贷管理操作中普遍存在“三查”制度流于形式和“三查”工作不够深人等问题。

(1)贷前调查是风险控制的首要环节,要求调查人员须深人客户搜集有效数据,掌握其生产经营、管理及资信等主要情况,然后对数据资料进行综合整理并进行分析研究,形成客观、公正、有价值的结论,而有些信贷客户经理由于个人素质局限和主观态度疏忽,或因利益、人情等外部因素的影响,没有按照程序进行深人调查,相关数据的搜集也只停留在调查方主动提供或表面反映的情况,造成贷前调查报告结论失真,为贷款的授信及投放埋下了风险隐患。

(2)贷时审查是风险控制的中间环节,审查人员对调查人员提供的资料进行核实、评定,复测贷款风险度,提出审核意见,按规定履行审批手续。往往在实际操作中,审查人员主观相信调查人结果,对于调查人在调查过程资料失真和风险盲点缺乏识别和判断能力,审查人员便起不到更好的揭示信贷风险,为贷款审查委员会及决策部门提供更充分的决策依据的作用。

(3)贷后检查是风险控制的关键环节,要求信贷人员深人借款人身边了解其经济活动和资金流向、认真分析其贷款风险变化情况。实践中往往信贷人员对贷款发放后续管理不够重视,很少能真正地深人基层了解真实情况,对于要求的检查也流于形式,只是填好表格,套用报表数据,不能真实反映借款人的实际经营情况和发现潜在的隐患,使贷后检查失去了应有的作用,造成风险预警机制的失灵。

2.健全内部监督机制

()l健全信贷风险管理组织机构体系。完善相对独立的贷前调查、贷时审查和贷后检查的信贷职能部门,岗位分工明确,各司其责,设立巡查机构,对于各职能部门执行情况进行定时和不定时的抽查,加强信贷行为的问责执行力和奖惩机制,健全信贷管理规章制度,做到有章可循,有法可依。

(2)完善农户、个体工商户以及企业类等贷款管理办法和流程操作,积极开展评级授信、实行贷款发放流程化、程序化、制度化,努力营造良好的诚信环境和营销氛围。

(3)加强岗位培训。突出业务知识和操作流程的培训,确保信贷资料齐全、流程操作;强化政策法律法规学习,确保信贷行为符合国家产业政策、法律法规和监管制度要求;加强内控制度教育,确保信贷规章熟记于心,形成思维定势,令行禁止。

(4)建立风险预警机制。贷款发放后,及时深人到企业和农户的生产经营状况中去,了解其收益水平,确保资金安全,并且要根据贷款的额度、项目生产周期、市场波动幅度大小等因素对借款人风险状况进行合理判断。必要时,要实行进驻续时观察,对发现的隐患,会同客户提出解决预案。如果在资金投向跟踪检查等方面发现风险的,要及时形成预警信号,为控制化解风险争取足够的时间与空间。

(二)外部监督机制

农信社长期以来一直坚持以服务“三农”为主,支持县域经济为辅发展的原则,但在老百姓心中农信社仍然既熟悉又陌生,熟悉的是比起各大国有商业银行,农信社网点最多,深人基层,服务大众,是农民长期信赖的“朋友”。陌生的是随着社会农村经济的迅速发展,当农民朋友急需资金时,贷款难成了他们一直困扰的问题,作为服务于“三农”的农信社,怎么就不能成为“及时雨”。其实这种“贷款难”现象主要是由于农信社与借款户(农户)长期信息不对称造成的短暂现象,农户在贷款时发现需要提供的信息资料较多、较繁琐,认为不便利或认为刁难,所以选择了放弃,但也不外乎少数信贷人员没有把客户作为互惠互利、平等的合作伙伴来对待,而是把手中的信贷权利当成了捞取个人实惠的资本,造成了在贷款发放过程中吃、拿、卡、要、报等现象的存在,所以必须建立一套外部监督机制来缓解目前存在的信贷风险问题。

1.开展“阳光信货”惠农工程

将“送金融知识下乡”活动作为“阳光信贷”开展的切人点,将农信社目前对外开展的所有信贷业务制成方便农户理解的小册子和宣传画,将信贷政策和信贷产品向所辖村、镇进行公开宣传,设置咨询和监督举报热线,将信贷流程公布于各信贷网点营业场所显著位置,使需要信贷需求的农户做到心中有数,这样一来既解决了长期以来农户对农信社的偏见,又对自身信贷业务进行了宣传和推广,主动接受了社会各界的监督,规范行为操作,按章办事。

2.建设信用工程

信用工程建设可结合全国征信宣传活动的开展。虽然社会上一度出现短暂的信用危机,但随着社会的进步,守信观念将逐渐深人人心,越来越受到重视,同时也影响着广大农村、农民的生产、生活。农信社应利用自身独有的优势,大力推行信用村、信用户测评工作建设,充分发挥农信社农户小额贷款金额小、流动强、风险小的特色,使农民朋友真正感到实惠,从中受益,才能使他们充分体会到保护和珍惜个人征信记录的重要性,自然而然地形成了讲信用光荣、不讲信用可耻的社会道德风尚和良好社会氛围,将为农信社防控信贷风险奠定良好社会基础,历史实践证明农户小额贷款曾经是农信社质量最好的信贷资产。

3.建立客户回访制度

一是能及时掌握企业和农户的生产经营状况和收益水平等对借款人经营陷人危机、出现风险的,要果断处置,资产保全,防范信贷资金损失。二是通过了解各行业发展动向和资金需求情况,结合国家相关政策,确定信贷投放方向,避免盲目投放造成的信贷风险。三是及时收集信贷客户经理的服务操作及履职情况,便于及早发现问题。

二、结语

相关热门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