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务员期刊网 精选范文 城市数字经济发展报告范文

城市数字经济发展报告精选(九篇)

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城市数字经济发展报告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城市数字经济发展报告

第1篇:城市数字经济发展报告范文

关键词:后奥运时期;体育旅游产业;可持续发展

中图分类号:G811.21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4-4590(2010)05-0044-06

Abstract:The success of the 29th Olympic Games held in China has brought on the great opportunity: development of how to keep the Chinese sports tourism industry sustainable development in post-olympic period, is becoming more and more important. Based on analysis of Olympic host country economic how to boost tourism economy,this paper proposes strategy for sustainable development of Chinese Sports tourism industry.

Key words: post-Olympic period; sports tourism industry; sustainable development

1 奥运旅游经济对拉动主办国经济的效益分析

奥运旅游是指由于奥运会的召开而引发的各种旅游活动的总称。奥运旅游中包括了体育旅游、观光旅游、文化旅游等多种形式,是奥运体育盛会与各种旅游活动的融合,是一种综合性强、客流量大的旅游活动[1]。自第23届洛杉矶奥运会美国人彼得•尤伯罗斯将奥运会进行商业化运作并取得巨大成功后,人们逐渐意识到奥运会所蕴涵的潜在商业价值。奥运会举办前后吸引的庞大客流以及奥运会千金难买的旅游广告效应,使得举办国旅游业受益巨大。奥运与旅游相互交融、密不可分,每一届奥运会都会引发汹涌的奥运旅游热潮。汉城奥运会(今首尔)是1984年奥运会商业化运作之后亚洲举办的第一届奥运会。在举办奥运会之前,韩国旅游业由于经济发展、人民生活水平提高、交通网络扩张以及旅游资源的开发等已经呈现出较好的形势,但相对来讲还不是很发达。为了准备汉城奥运会,韩国兴建旅游宾馆设施及对外旅游宣传的力度大大增强(包括促销其传统文化风情),想法设法延长奥运旅游者在韩国的逗留时间。汉城奥运会盛况通过人造卫星向全世界转播后大大增强了韩国的国际知名度。与1983年相比,1988年韩国的入境旅游人数增长了96%,旅游收入增长了44.8%。在奥运会举办之后两年,入境旅游人数又分别上涨了16.4%和13.5%。奥运会不仅为韩国带来了3亿美元的盈利,而且也使韩国奥运旅游经济得以顺势快速发展。从1985至1990年,韩国人均国内生产总值从2300美元增加到6300美元,实现了从发展中国家向新兴工业国家的转变。奥运会在韩国体育旅游产业发展中起到了促进作用,至今人们仍然享受着奥运旅游经济效应带来的成果。奥运场馆规划时,将主要场馆和奥运村放在了汉城市汉江南岸,使汉城南部地区借着奥运旅游经济契机得到了极大发展,同时扩建了国际机场,整修了很多公路,完善了通信设施等,这些设施为后来体育旅游产业的发展奠定了良好的基础。西班牙的巴塞罗那通过1992年奥运会,将奥运旅游资源推向国际市场,入境游客从1992年的200多万人增长到2000年的400多万人,奥运旅游的辐射功能极大地拉动了西班牙经济的快速增长。2000年经济增长速度从4.2%上调为4.4%,2001年经济增长率(2.8%)保持不变,2002年经济增长速度从2.0%上调为2.2%,2003年经济增长速度从2.4%上调为2.5%。2003年西班牙国内生产总值为7447.54亿欧元,国民总收入为7347.48亿欧元。受举办奥运会的影响,1994年巴塞罗那入境游客增加了4.25%,而奥运会10年后的2002年,巴塞罗那接待游客人次数增加了500%。在伦敦申办2012年奥运会获得成功之后,伦敦大学伯克贝克学院曾经邀请大批世界经济专家学者,对奥运会给举办城市带来的经济影响进行探讨。他们发现,最近几届奥运会中,只有巴塞罗那奥运会给当地经济带来显著、长期的收益。巴塞罗那奥运会真正实现了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的最好结合,被称为“巴塞罗那效应”。有统计显示,奥运会申办期间,该城市的名字出现在全世界15000份报纸的头版,而这些报纸的发行量据不完全统计达135亿份;而到了奥运会召开期间,全球有30亿人收看了开幕仪式,国际媒体对于巴塞罗那奥运会的报道更是全方位、多角度、高强度的。可以说,1992年巴塞罗那奥运会成就了巴塞罗那。在1992年奥运会之前,巴塞罗那的旅游收入占当地GDP不到2%。但奥运会之后,这座港口城市从新建的饭店、121处体育设施和两个新的旅游景点奥林匹克港口和奥林匹克村中持续受益。1993年,巴塞罗那在世界旅游组织旅游目的地中的排名,就由之前的第16位跃居到第3位。而奥运会结束10年后的2002年,这里接待的游客数量增加了5倍,如今每年吸引的游客达3000万人次,旅游创汇成为当地收入的主要来源之一。悉尼奥运会的成功举办给悉尼带来巨大的经济投资规模效应,极大地改善和提高了悉尼城市的环境整治、生态恢复和旅游景观的软硬件设施建设水平,创造出了一流的奥运旅游环境和高质量的服务水平,促进了悉尼奥运旅游资源市场的全面提升,给悉尼奥运旅游注入了新的活力,促进了悉尼奥运旅游市场的进一步发展与成熟[2]。由于2000年悉尼奥运会给澳大利亚旅游业带来的兴旺,悉尼奥运会给澳大利亚和新南威尔士州带来了63亿美元的收益。奥运会也给悉尼带来了大批的游客,仅16天会期为悉尼带来的旅游收益就达8.8亿美元。悉尼奥运会后由于澳大利亚政府及时出台了后奥运旅游促销战略,使奥运会与旅游相关的产业得到进一步的发展,在一定程度上增加了奥运旅游在国民经济中的比重。2004年雅典奥运会的成功举办至今奥运旅游仍然对希腊的经济起到推动作用。雅典奥运会后来希腊体育旅游的人数持续增长,2005-2007年希腊旅游的人数分别增长了5.6%、8.44%和11.56%。2005年,希腊体育旅游业带来的经济收入高达110亿欧元,占国民生产总值的6.1%,与2004年相比,增长了6.7%。希腊从体育旅游业获得的纯收入在欧洲排名第四。2005年和2006年希腊经济增长率分别达到了3.7%和4.3%,高于欧盟成员的平均水平。与2005年相比,2006年希腊的投资增长了9.5%。2006年外国直接投资达到42亿欧元,相当于当年国民生产总值的2%,比2005年增长了9倍。2005年和2006年出口分别增长了13.7%和18.2%。像奥运会这样的世界顶级大型体育赛事功能已经超越了竞技体育的范畴,逐渐成为一种规模宏大的社会经济活动。奥运经济带动了举办国经济结构的调整和升级,使其更加具有活力和竞争力,有效地带动了举办国的投资需求和消费需求,促进体育旅游产业和相关产业经济的迅猛发展,围绕奥运会产生的奥运旅游经济,已成为主办国经济发展的一种崭新形式,它给举办国和城市带来不可估量的经济效益,而且奥运会对举办国和城市发展体育旅游产业影响是持久的,从奥运筹备阶段到奥运赛后的奥运旅游经济效应可持续若干年,在这个奥运旅游经济持续发展的黄金时期,奥运旅游经济的辐射功能极大地拉动了举办国经济的快速增长。奥运会既是体育盛会,也是旅游盛宴,可以给举办国带来大量国际旅游者和旅游外汇收入。从2000年澳大利亚悉尼奥运会和2008年北京奥运会对澳大利亚和中国的奥运旅游经济效益来看,奥运会对澳大利亚和我国经济的发展起到了及其重要的促进作用(如图1所示)。除奥运会外,韩国和日本通过联合举办2002年足球世界杯,就分别创造出88亿美元和245亿美元的产业产值。这些事实就足以证明体育旅游产业蓬勃发展的生机和巨大的体育旅游市场潜力。

2012年伦敦奥运会将是一个体育产业旅游催化剂。据有关人士预测,伦敦奥运会对体育旅游产业的影响将持续至2016年或2017年,预计在2012年之前英国的旅游收入是20亿英镑,有4700万外国人来旅游,50%都是来源于奥运会后的体育旅游长期受益。2009年12月17日巴西国家旅游公司公布了“2020水彩计划”,希望利用主办2014年世界杯和2016年奥运会的机会,全力推动体育旅游业发展。巴西获得这两大重要体育赛事的主办权将带动巴西体育旅游业的发展。从现在起至2020年,预计巴西将接待1110万名游客,旅游总收入将达到176亿美元。

在今天,世界各地每天都会有各种形式和规模的体育赛事在进行。大型体育赛事的举办,对一个城市甚至一个国家的体育旅游产业发展都将产生巨大的推动作用。凭借举办大型体育赛事的机会,一些国家的城市实现了后发超越式发展,而一举跨入发达国家或世界名都市行列。体育旅游产业是消费者的行为特征定义的旅游产业。目前,体育旅游产业的迅速发展在国内外都有所体现。21世纪前10年发达国家陆续步入“体育旅游经济”服务业的快速增长已经成为公认的经济现实。目前与体育相关的旅游市场每年的价值达1180亿美元,到2011年,与体育相关的旅游产业在全球GDP的比重有望达到10%,而在一些西方发达国家,体育以及与体育相关的消遣娱乐活动在旅游活动中所占的比重已达到25%以上[3]。目前中国体育旅游产品日益丰富,层次更趋多样化。从高端消费的高尔夫旅游,到普通民众可以广泛参与的户外、赛事特种旅游等方式应有尽有,满足各类不同人群需求的体育旅游产品体系正在逐步形成。各旅行社在旅游线路中加入了体育体验,根据游客需要量身订制出体育旅游线路,体育旅游整体服务水平不断提高。尽管中国旅游产业还属于起步阶段,但每年正在以30%―40%的速度发展。

奥运会规模盛大,对举办地社会系统有着深刻的影响,远远超过了体育本身的范畴。这些影响被国际奥组委系统归纳并命名为奥运遗产(The Legacy of the Olympic Games)。2002年11月14―16日在瑞士洛桑召开了《1984―2000洛桑国际论坛》,论坛上奥运遗产被归纳为以下几类:城市及环境遗产、运动遗产、经济及旅游遗产、政策遗产、文化及社会交往遗产、教育和档案遗产[4]。奥运遗产是指在奥林匹克运动实践发展过程中,逐渐形成的具有普遍价值的物质和非物质的遗产。而最能见证奥运历史辉煌和代表奥运物质和非物质遗产的,无疑是这些旅游资源。“无与伦比”的北京奥运会这不仅体现在取得辉煌比赛成绩上,更体现在给奥林匹克历史传承留下的旅游资源上[5]。后奥运时期大约持续3-5年时间,主要是指举办奥运所形成的物质与非物质旅游遗产全面发挥效应的阶段。后奥运时期,鸟巢、水立方、奥林匹克公园等奥运遗产无疑将成为北京最为特色和闪亮的新旅游景观。后奥运时期对中国经济的直接影响主要表现为奥运旅游资源的全面繁荣,后奥运旅游才是真正的奥运旅游。奥运旅游的主要对象不是直接参加或观看奥运的人群,而是更为广大的,当时不能直接进京参加或观看奥运的人群,后奥运时期北京奥运旅游资源的开发利用应具有全局性特征。因此,北京奥运旅游行情不应该是短期有限的井喷行情,而应该是持续时间长,参加人数多,增长趋势稳健的持久行情[6]。如何以后奥运时期中国体育旅游资源为契机,科学地规划后奥运时期中国体育旅游资源,并采取正确的措施开发利用后奥运时期中国体育旅游资源,推动后奥运时期中国体育旅游资源后续效应的发展,使后奥运时期中国体育旅游产业资源成为独特的奥运旅游经济特色和亮点,为中国国民经济的又好又快发展提供支持,中国应借成功奥运之风,扬体育旅游产业巨帆,抓住北京奥运会带来的后续体育旅游效应,大力发展体育旅游产业,才可能实现中国体育旅游产业的可持续发展。

2 后奥运时期中国体育旅游产业可持续发展的策略

2.1 制定长期的体育旅游产业生存发展策略

随着中国体育旅游产业和体育事业的迅速发展,人们对体育旅游产业的需求日益旺盛,体育旅游产业在城市或地区的发展中所占地位日益显著。2008年北京奥运会虽然谢幕,但广州亚运会的脚步越来越近,后奥运时期由于北京奥运会的成功举办,对于提升中国的体育旅游形象、丰富体育旅游产品和完善体育旅游环境等具有极为重要的战略意义。北京奥运会后会继续吸引大量的国内外游客来中国举办城市北京观光旅游,奥运会对推进举办城市北京和协办城市青岛等地的体育旅游形象的作用将持续提升。体育旅游产业发展的资源要素包括体育旅游物质资源、体育旅游人力资源和体育旅游资本资源等。在成功举办北京奥运会的推动下,在政府和相关旅游部门的组织、协调、规划下,后奥运时期中国的体育旅游产业将迎来一发展的黄金期,中国的体育旅游产业市场将依然活跃,必将成为中国体育产业一个新的经济增长点,有力地推动中国体育产业、旅游产业、经济建设又好又快地向前发展。国家统计局经初步核实,2009年国内生产总值现价总量为340507亿元,比初步核算数增加5154亿元,按不变价格计算的增长速度为9.1%,比初步核算数提高了0.4个百分点。其中,第一产业增加值为35226亿元,比初步核算数减少251亿元,增长速度为4.2%,与初步核算速度相同。第二产业增加值为157639亿元,比初步核算数增加681亿元,增长速度为9.9%,比初步核算数提高0.4个百分点。第三产业增加值为147642亿元,比初步核算数增加4724亿元,增长速度为9.3%,比初步核算提高0.4个百分点。按初步核实数计算的三次产业结构,第一产业占10.3%,第二产业占46.3%,第三产业占43.4%。国内经济增速放缓不会导致人们放弃体育旅游计划,出游人数仍会保持高增长。经济因素、时间因素和心理需求因素共同决定了人们的体育旅游消费选择,经济因素只是影响国内体育旅游消费需求的一个方面。尽管2009 年中国 GDP增速在9.1%,而有14个省市GDP总量超万亿。2010年国内经济开始复苏,由于对宏观经济面的良好预期存在,城乡居民的体育旅游消费信心不会出现根本性的恶化。目前城镇居民人均旅游花费906.90 元,仅占可支配收入的 6.57%,农村居民人均旅游花费 222.50 元,仅占纯收入的5.37%,即使收入增速下降,体育旅游消费也不会对人们造成经济上的压力。美国次贷危机逐渐演变为国际金融危机,并对包括中国在内的世界经济和贸易产生了重大影响,使中国体育旅游产业发展面临巨大的挑战,但同时也为我们带来了难得的历史机遇。“后金融危机”和“后奥运经济”成为中国经济社会和百姓生活中关注的两大热点。相比而言,我们对后奥运时期的体育旅游产业思考要冷静得多,也缜密得多,既看到长期的利好,也看到了近期的挑战与危机;而对后金融危机时期中国体育旅游产业的思考则显得叹声有余,而激昂不足。在当前,谁能面对挑战,抢抓机遇,制定长期的生存发展策略与相应对策,才能保障后奥运时期中国体育旅游产业的健康、稳定和可持续的发展。

2.2 把握后奥运时期旅游经济时机,增加后奥运时期旅游客源市场份额,促进体育旅游产业的可持续发展

像奥运会这样的大型国际体育事件活动目前已日益成为各地发展体育旅游产业,振兴体育旅游产业经济的重要方式。特别是最近20年来的历届奥运会给主办国和城市奥运旅游经济的发展带来的商机使人们为之振奋。在历届奥运会的筹备过程中,相关城市均投入巨资在城市基础设施建设、交通设施建设、环境控制、安全保障建设、城市景观建设和物质与非物质文化保护、旅游景区建设等方面做了大量工作,使奥运城市的综合实力显著增强、城市环境不断优化、旅游接待服务水平不断提高,促使举办国的体育旅游产业发展的要素条件、需求条件和支持性旅游产业和相关旅游产业方面不断提升,使举办国的体育旅游市场步入新的快车道。奥运旅游经济更重要的不是为了奥运会举办当年、当月的经济增长,而是借助奥运会的后期旅游经济机遇效应,发展成为有世界影响的奥运旅游经济强国,实现后奥运时期体育旅游产业拉动经济增长的价值。从多国的奥运举办成功经验看,奥运旅游对拉动举办国经济发展具有很强的促进作用。按照国际奥运旅游的一般规律,主办国的普通游客量将在奥运会后达到峰值水平,后奥运时期对中国体育旅游产业的拉动效应至少会持续5-10年。2001年北京申奥成功和2008年8月8日-24日在中国首都北京成功举办,中外游客聚集北京,极大推动了中国旅游产业的发展(见表1)。

奥运会所具有的巨大国际影响力对其主办地及建设现代国际旅游城市是一个绝好的机遇。其蕴涵着的影响是极其深远的。奥运会不仅是17天的活动,更是一次贯彻10年的机会。一方面,它将长时间地吸引全世界对举办地的强烈关注,极大地提升中国及北京的国际形象和知名度;另一方面,将对中国21世纪经济的高速度发展起到巨大的推动作用。据美国高盛公司预测,从2001年至2008年的7年间,奥运会将额外拉动中国经济增长每年达0.3个百分点,2008年北京奥运会的成功举办,中国旅游产业是受益最大的产业之一,将直接促进中国旅游产业在21世纪的后10年再上一个台阶。世界给予了中国一次千载难逢的发展和提升的机遇。奥运会后,北京充足的奥运场馆将成为开展体育旅游的重要资源。为了利用后奥运时期北京的知名度,2009年北京市推出北京旅游主题年活动,将奥运场馆与传统的故宫、长城、颐和园等旅游胜地进行组合,推出一系列传统与奥运文化结合的旅游产品。此外,北京市大批设施先进的接待中心还将成为商务会展的理想场所,会奖旅游具有较大的发展空间。预计到2010年北京将接待海外游客520万人次,旅游外汇收入55亿美元;接待国内游客1.65亿人次,国内旅游收入2300亿元。但受全球金融危机的影响,自北京奥运会后,中国入境旅游人数每况愈下,目前,中国入境旅游客源主要来自香港、澳门、台湾、韩国、日本、俄罗斯以及东南亚等周边地区和国家(如图2所示)。

2.3 加强后奥运时期中国体育旅游产品资源的保险市场建设

后奥运时期中国体育旅游产品资源将成为一道亮丽的风景线,吸引着来自国内外的体育旅游客源。但随着后奥运时期中国体育旅游产业的快速发展,国内外体育旅游人数迅速增长,体育旅游各环节中的自然灾害、意外事故、法律风险和违约责任等风险日益突出,如2004年东南亚海啸、2005年的法国骚乱、2006年春节期间香港旅游团于埃及出险以及日益蔓延的禽流感疫情等旅游意外的不断出现和2008年春节期间中国19个省(市、区)发生了近50年来最大的雪灾、“5•12”汶川特大地震的发生和2009年4月发生的世界性甲型HINI流感等自然灾害都加强了各方对旅游风险的重视程度。如何规避国内外出入境游期间发生的风险,已成为业内外人士所热切关注的话题。后奥运时期中国体育旅游产品资源市场的发展和体育旅游风险的发生客观上要求旅游保险业务能够相应发展,为有关各方提供风险保障,保障游客及旅游经营者的合法权益,规避转嫁风险,保证后奥运时期中国体育旅游产品资源的安全有序发展。从2008-2009年两个“十一”黄金周的情况看,北京已经成为国内最受欢迎的旅游目的地,首次超过上海,成为到达人气最旺的旅游城市。如2008年黄金周7天北京旅游总人数达到802万人次,同比增长35%。据有关专家预测,到2020年,中国每年的旅游总收入将达3.3万亿元。由于旅途中的消费者所要面临的风险状况比平时要大很多倍,因而大力发展后奥运时期中国体育旅游产品资源保险市场显得格外重要。

2.4 设立专门的后奥运时期中国体育旅游遗产资源开发利用安全保障部门

奥运会将极大地促进举办国及举办城市旅游的知名度和国际声望的显著提高,这已经成为人们获得的一种普遍共识。历届奥运会后惟一保持增长的就是体育旅游服务业。北京奥运会将进一步推动中国体育旅游产业的发展。2008北京奥运会后,多项比赛场地、场馆、广场以及运动员村等作为“奥运遗产”将成为体育旅游者竞争相前往的目的地景点,如知名度最高的“鸟巢”和“水立方”这两大体育场馆曾经让无数观众见证奥运场馆的神奇,奥林匹克公园的园林建筑和钟鼓楼广场让体育旅游者流连往返,而今这些奥运遗产都带着奥运的余热,变身成为北京不可或缺的体育旅游新地标,与万里长城、故宫、十三陵等传统旅游景区景点相得益彰。作为协办城市奥帆赛所在地的青岛则规划将奥帆基地、银海国际游艇俱乐部、极地海洋世界一直到石老人高尔夫球场一线打造成中国北方体育旅游休闲度假的示范区。作为奥运马术比赛协办城市的香港,作为奥运足球比赛协办城市的上海、天津、沈阳、秦皇岛等也开始有意识着手开发“奥运遗产主题”的体育旅游新产品[7]。后奥运时期中国体育旅游遗产资源开发利用既是经济问题,也是安全保障问题。北京奥运会丰富的旅游资源在奥运会前、中、后都会创造出源源不断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通过奥运会,来自世界各地的更多游客将亲眼目睹它的风采。奥运会作为一个世界性的大型赛事,有着相当的敏感性,极易受到突发事件的影响,北京奥运会结束后,其后续效应的发挥也将受到国际局势的影响。因此,要建立完善的危机防范及管理机制来规避风险,确保后奥运时期中国体育旅游遗产资源的可持续发展。建议国家旅游局成立后奥运时期中国体育旅游遗产资源开发利用安全机构,该机构成立后协调旅游管理机构、安全机构,建立与旅游企业和旅游者等组织、个人在体育旅游安全保障中的关系。实施系统性的后奥运时期中国体育旅游遗产资源开发利用安全保障工程,范围涵盖后奥运时期中国体育旅游遗产资源开发利用安全设备保障、体育旅游遗产危机管理系统及体育旅游遗产安全信息预警系统的设立与完善、体育旅游遗产安全人才培养等方面,确保北京,乃至中国的国际旅游形象。

2.5 建立以奥运观光旅游资源为背景,以奥运休闲旅游资源为内容的体育旅游资源市场

北京奥运会将极大地促进中国的国际声望。国际声望的提升无疑将带来中国体育旅游产业的可持续发展。后奥运时期中国良好的体育旅游产业的业绩,主要依靠众多高品位的文物古迹及奥运资源的吸引力,这些历史文化旅游资源和奥运资源具有很强的垄断性价值,是中国举办城市永久的招牌产品。因此不管体育旅游产业市场发生怎样的变化,中国体育旅游的核心卖点仍然是以奥运观光旅游资源为背景的文化旅游产品。随着后奥运时期中国社会经济的发展和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单一的奥运观光旅游产品,将难以满足旅游客源市场多方面的需求。开发奥运旅游休闲度假产品是顺应国际旅游市场潮流和趋势,加速奥运旅游产品结构调整,实现旅游产品升级换代的重要步骤,从长远发展看,发展奥运旅游休闲度假产品是一项具有深远意义的战略性任务,是建设世界体育旅游强国的基础和重要组成部分。因此,奥运会举办城市丰富的历史文化资源需要进一步提升文明神秘性与文化冲击力,在此基础上,通过规范开发与上述格调相一致的接待系统和服务系统,形成奥运休闲旅游发展的模式:在奥运会举办城市住下来,有值得看的古迹,有值得欣赏的文化。因此,需要保留奥运观光旅游资源,但通过组合和开发,将其服务目的转变为奥运休闲旅游。从而改变过去走马观花式的观光形式,丰富旅游者在举办城市期间居停生活,提高旅游者来举办城市期间的旅游品质。

2.6 制定后奥运时期奥运会举办城市北京和协办城市数字化体育旅游资源可持续发展策略

随着中国市民经济收入水平的不断增加,体育旅游成为一种日益普及的休闲方式。但目前大众旅游一直追求经济利益最大化给旅游接待地造成了严重的生态环境破坏,因此人们开始寻求新的旅游形式。后奥运时期举办城市北京和其他协办城市(以下简称奥运城市)数字化体育旅游资源的可持续发展,是“环保时代”、“绿色时代”和“生态时代”主流色调的认识自然、保护自然和不破坏自然生态平衡为基础上,建立在可持续发展理念上的后奥运时期奥运城市数字化体育旅游资源发展的新模式。这要求后奥运时期奥运城市数字化体育旅游资源策略增加奥运经济增长值的过程中,尽可能地减少对自然资源和能源的消耗以及对生态环境的破坏,在提高奥运城市居民生活水平的同时,规划并设计有益于后奥运时期奥运城市居民身体健康且于生态资源友好环境,注重居民和游客对奥运城市体育旅游资源获取和分享的公平性,持续性及协调性。后奥运时期奥运城市数字化体育旅游资源可持续发展策略可以把它看做是一个基于空间智能体的数字化绿色生态旅游系统。由于后奥运时期奥运城市数字化体育旅游资源所依赖的网络空间,也包含了体育旅游资源群体的典型特征。网络节点信息的处所,也是空间智能体的处所,具备多样性的空间智能体构成了超大规模的群体。空间智能体的信息交换、互操作性、复制、淘汰,使得信息资源丰富,构成了一幅生动的进化图景。在后奥运时期奥运城市数字化体育旅游资源发展过程中,空间智能体是形成数字化绿色生态旅游系统自适应进化结构的最小组成部分,也是实现网络空间智能化数据发现、信息融合以及知识发现功能的基本单元。空间智能体也同样遵循“物竞天择,适者生存”的规则。它们从绿色生态环境(数据源或其它空间智能体)中接受新的信息繁衍后代,参与竞争。从结构上讲,后奥运时期奥运城市数字化体育旅游资源以虚拟网络空间为基础的数字化绿色生态旅游系统。从功能上看,后奥运时期奥运城市数字化体育旅游资源基于空间智能体的知识发现系统。因此,后奥运时期奥运城市数字化体育旅游资源完全符合体育旅游资源可持续发展的进化与自我改进的要求。后奥运时期奥运城市数字化体育旅游资源不仅是对现实奥运城市体育旅游资源的数字化,而且要在可持续发展思想指导下,建设后奥运时期奥运城市数字化体育旅游资源系统的物质流、能量流、信息流、人口流、资金流的综合管理系统,后奥运时期奥运城市数字化体育旅游资源的持续发展策略是奥运城市数字化体育旅游资源建设的最高要求和根本设计原则,自上而下地设计奥运城市局部子系统,在此基础上提出对数据的采集、传输、存储、有效利用的要求。从后奥运时期奥运城市数字化体育旅游资源的实现角度来看,则是一个基于信息生命周期操作的绿色生态体育旅游发展策略。

作为后奥运时期奥运城市数字化体育旅游资源的总系统目标,可持续发展特别强调绿色生态体育环境的重要性。为实现这一目标,需要对广泛的资料进行处理,获取相关信息进而使资料所代表的意义明确化。在阐明这一目标的基础上,需要分析有关论点,把研究的问题限制时间、空间以及能力解决范围内,以便弄清问题的实质。作为构成整个可持续发展策略工程本身也是综合的系统工程的子系统,后奥运时期奥运城市数字化体育旅游资源工程本身也是综合的系统工程。它的总原则是在国家的可持续发展策略基础上实现后奥运时期奥运城市体育旅游资源的可持续发展。在这一阶段,对举办城市北京和其他协办城市青岛等地的体育旅游资源规划、数字化工程模式与框架进行研究,相关的数据机制主要包括:空间数据的智能获取、海量数据存储技术、数据采集、建库一体化模式、数据标准化、数据生产流水线、数据动态更新与数据共享机制建设。在这一原则下,需要对后奥运时期奥运城市体育旅游资源的结构部件、操作部件和流通部件提出要求。奥运城市的行业部门子系统主要以奥运旅游经济活动为主构成的运营管理体系。这些运营管理体系是后奥运时期奥运城市数字化体育旅游资源的实施模块。后奥运时期奥运城市数字化体育旅游资源能整合城市体育旅游管理信息化,更高效地进行体育旅游资源配置,提高社会劳动生产率,缩短投资周期。这些模块按照后奥运时期奥运城市数字化体育旅游资源可持续发展策略的总体规划的要求,将局部融入整体,相互协调,相互作用,在数据的规范标准和共享的机制下提出对数据的要求,明确收集数据的目标。在城市和各行业部门的对数据利用的要求下,后奥运时期奥运城市数字化体育旅游资源数据平台起着尤为重要的作用。构建、集成、更新与共享以后奥运体育旅游资源环境空间数据库为主的数据仓库是奥运城市数字化体育旅游资源的核心内容。这个层次的主要功能是开发奥运城市体育旅游资源环境及旅游人口、社会、经济空间数据库、标准化集成各种体育旅游数据资源,以现代前沿空间信息技术为核心构建奥运城市体育旅游资源信息系统的技术平台与数据平台,通过先进信息的技术手段,真正实现经济、技术、社会的协调与可持续发展,为奥运城市体育旅游资源在空间上的优化配置、在时间上的合理利用最终实现奥运城市体育旅游资源可持续发展提供科学的现代化工具,为构建完善的后奥运时代中国体育旅游产业的良好环境保驾护航,图3构画出了后奥运时期奥运城市数字化体育旅游资源发展的策略模型。

3 结论与建议

2008年第29届北京奥运会的胜利闭幕也宣告了中国后奥运时期的到来,后奥运时期大约经历3-5年的时间,这个时期基本上是中国第十一个五年计划的后期和第十二个五年计划的前期阶段。随着后奥运时期中国体育旅游产业需求的增加,后奥运时期对中国体育旅游产业的“广告效应”不可估量,北京奥运会的成功举办使赛后举办城市北京和其他协办城市中的奥运旅游元素必定会成为吸引体育游客的重要因素,赛后入境体育游必定会火爆,这将刺激体育旅游产业的可持续发展。后奥运时期中国奥运场馆设施的开放对国内外体育旅游者具有很大吸引力。后奥运时期中国体育旅游产业可能会成为未来一段时间的旅游产业主题。奥运旅游元素的体育旅游线路走俏。北京奥运会结束后,举办城市北京和其他协办城市的体育旅游将会升温,北京及其他奥运协办城市都将会成为体育旅游游客热捧之旅游目的地。后奥时期中国体育旅游产业可持续发展对体育旅游要素和需求条件以及管理提出了的新要求。面对奥运后时期中国增长的体育旅游产业市场,旅游社如受困于线路策划、业务人员的缺乏,将不利于挖掘后奥运时期中国体育旅游产业的商机。建议在制定后奥运时期中国体育旅游产业可持续发展策略时,对那些具有一定体育旅游资源基础的奥运城市,发展具有自身特色的体育旅游产业是实现可持续发展的有效途径。因此,务必要抓住后奥运时期中国体育旅游产业的发展机遇,建立起一种完整的可持续发展策略,塑造个性鲜明的奥运城市体育旅游形象,培育别具一格的奥运城市体育旅游产品,拓宽灵活多样的奥运城市体育旅游营销渠道,营造宜居宜游的奥运城市环境,促进后奥运时期中国体育旅游产业走上快速、健康、稳定的可持续发展道路,实现经济、社会、环境的可持续性发展。

参考文献:

[1] 张立明,赵黎明.奥运旅游的入境客源市场开发[J].北京体育大学学报,2005,28(8):1047-1049.

[2] 李少龙.后奥运时期北京奥运旅游资源发展趋势探析[J].体育与科学,2010,31(3):47-51.

[3] 北京中经焦点经济信息中心.2008-2012年北京旅游行业发展趋势研究报告[EB/OL].省略-zx_3.asp?id=1089 2010-02.

[4] 刘民,梁万年,傅鸿鹏等.奥运健康遗产的概念体系和形成机制[J].首都公共卫生,2007,1(2):49-51.

[5] 任保国.后奥运会时代北京奥运旅游资源的开发利用[J].滨州学院学报,2010,26(1):62-63.

第2篇:城市数字经济发展报告范文

2011年底城镇化率达到51.27%,中国开始步入城市型社会。在中央的政策指导下,不少城市都提出发展成为“国际化大都市”的宏大目标。但是城市本身的设施建设却并不到位,经济效率和资源利用率低下,环境污染严重,交通拥堵。出现这种现象的原因是对于城市发展模式的模糊,一方面缺乏对于资源和人口的合理调控,由不合理的分布导致的发展平衡;另一方面,城市本身缺乏自我定位和实际考虑,盲目追求冰冷的GDP数字。

因此,当前应该由粗放的盲目的城市发展方式转变成为集约的有方向的城市发展方式。按照目前城市经济学的理论,当城市发展到一定的规模,就会出现规模效应,这是相对于小规模城市的优势,而且这有利于提高城市的竞争力,促进高水平的城市出现。本文主要从四个方面对不同城市规模做出比较,验证城市的规模效应,最后就合理的符合实际的城市发展道路提出个人建议。

一、 概念说明

本文的对城市规模进行如下划分:市辖区人口在500万以上城市被称为特大城市,市辖区人口在150~500万的被称为大城市,市辖区人口在50~150万的称为中等城市,50万人口以下的称为小城市。

根据本文对城市规模的定义,同时参考《2011中国城市统计年鉴》①的数据,将除拉萨以外的286座②建制市分成四个类别,其大城市12座,大城市56座,中等城市167座,小城市51座。由于人口数量定义采用的是市辖区人口数量,为了保持一致性,所以本文使用的其他数据同样采用市辖区内的统计数据。

本文主要从城市经济发展,政府财政,资源消耗,污染物排放四个方面入手,对城市进行比较分析,验证我们的结论。衡量城市经济发展的重要指标当然是城市GDP总量,但是城市GDP受到包括城市规模在内的各种因素的影响。所以在此基础上,通过人均GDP、地均GDP和固定资产投资效率三个指标来观察城市在GDP创造的效率。城市建设是地方政府的核心责任,而其财政收入是地方政府在推进城市发展过程中的最大制约因素,但是真正决定这个城市的建设程度的是人均财政收入,人均财政收入多少显示政府投资对个人的受益程度。城市的周围的资源和环境是支持城市可持续发展的基础。资源消耗和污染物排放就能够说明问题。资源消耗主要考虑城市的用水和用电量,这是城市赖以生存的基础。如果提高了用水用电效率,那么就能在一定程度上节约水资源和能源。污染排放可以反映两方面问题:一方面反映城市的经济发展效率,是否是以环境为代价换来的GDP增长;另一方面说明城市的环境状况,也是生活质量的部分要求。

接下来通过具体指标上,不同类别城市的差异做出效用分析,论证城市规模效应。

二、 效用分析

(1)城市经济

就市辖区GDP总量③而言,特大城市市辖区GDP和大城市市辖区GDP之和占到除拉萨以外286个建制市市辖区GDP总量70%。再考虑城市数量上的差异,那么特大城市的平均GDP总量是大城市平均GDP总量的5倍左右。如果能促进特大城市和大城市的发展,那么对于中国GDP的总量的贡献会更大。

根据数据分析,市辖区内每增加10000人,特大城市的地区GDP会增加85489.43万元,大城市的地区GDP会增加77383.31万元,中等城市的地区GDP会增加46070.43万元,小城市的地区GDP会增加42932.33万元。只是考虑人口由小规模城市向较大规模城市流动,假设人口带来的GDP增长不变,不仅会带来人口净流入城市的GDP的显著提升,同时也会增长城市整体GDP的净增加。事实上,每年有数千万的人口流动,考虑技术进步等因素,带来的GDP增长将更多。从这个角度来说,特大城市和大城市辖区的人口具有更有效地GDP创造能力。根据麦肯锡的报告预测,到2025年,集中型模式会使得城市GDP增长4倍,会达到60万亿元,而分散型模式的城市GDP也会增长到54万亿元。从这个数字上来看,特大城市和大城市的发展会带来6万亿的GDP净值。

从GDP创造效率上来看,人均GDP、地均GDP④和固定资产投资效率⑤在考虑人口、土地面积还有投资规模的基础上,全面衡量城市规模对GDP的影响。

从趋势上看,上述三个效率指标都反映城市规模增加能够带来GDP的创造效率的提高。

在城市人均GDP上,特大城市分别比其他三类城市高出24.7%、52.1%、53.2%;在地均GDP上,特大城市比大城市高出57%,然而却是中等城市的3倍,小城市的5倍。从人均GDP和地均GDP角度来看,这四类城市的差距悬殊。

人均GDP在很大程度上决定了人均可支配收入,人均可支配收入决定了人们的物质生活质量。如此来看,特大城市和大城市的居民生活条件更加优越,而且消费能力也相对更高。但是由于这只是名义GDP数据,考虑了价格变化的因素。而且目前通货膨胀现象比较严重,城市中物价上涨更加严重。同时城市居民的住房消费占了很大比重,在城市住房价格高居不下的情况下,这种人均GDP数据显得不那么全面和让人信服。

但是地均GDP却充分说明土地利用效率,从这个层面来说特大城市和大城市的优势已经开始显现出来。而这种优势的来源主要由三个方面:

1.由于特大城市和大城市已经进入城市的高级发展阶段,不再完全依赖工业发展促进城市GDP增长,城市的产业结构也开始向第三产业转变,一些传统的低效率低效益的工业转变成为高附加值高增长的新兴产业。

2.虽然城市地方政府还未完全脱离“土地财政”的现象,但是相对而言,对于特大城市和大城市对于土地买卖的依赖性下降,而且由于土地资源有限,更倾向于出让给那些高产出高效率低污染的高科技产业,以此寻找城市发展的新的经济增长点;

3.特大城市和大城市的城市规划相对更加完整,布局更加合理。

固定资产投资效率更具有说服力,虽然在图中差别不是很明显,但是四类城市之间的固定资产投资效率差别至少有10个百分点。中小城市固定资产投资效率低下与地均GDP值不高存在一定的相关性。虽然可以将大型城市的重度污染企业集中安置在某个中小城市,同时利用外部性增加环保设施的投入,不仅解决了这些污染问题,同时也提高了固定资产投资效率,还发展了这类中小城市。但这种发展受到客观因素的限制,无法完全复制。在短时间内,中小城市的固定资产投资效率很难提高,而且即使建立高新技术产业区也无法具有和大型城市一样的竞争力,但是这却严重消耗了资源。

(2)地方财政收入

从财政收入来看,特大城市平均水平为807亿元,大城市平均水平为 150亿元,然而中等城市平均水平为30亿元,小城市平均水平为12亿元。绝对数额的巨大的差距,虽受多重因素的影响,但却无法否定其中城市规模的作用。从下表看出,在人均财政收入上,特大城市和大城市分别是中小城市3倍和2倍。那么由此导致人均享受的政府提供的社会福利也会出现差异。

地方政府财政收入除支付必要的行政开支以外,其他部分会投入公共设施、教育科研、医疗保障、交通建设以及城市宣传等各个方面,这些方面的投入都会提高城市居民的居住幸福感,同时也支持未来城市的发展。

以北京为例,北京市2012年公共财政支出预算合计为2295.1亿元⑥。庞大的财政支出,极大地提高了城市居民的生活舒适度。就以公共交通为例,北京增加了2012年的地面公共交通的补贴,预算约94亿元。根据北京地铁公司数据,2010年全年客运量15.95亿人次,客运量首次突破15亿人次。这样的政策不仅是市民减少了交通运输成本,同时鼓励市民选择公共交通。既缓解了城市交通的压力,同时促进了公共运输行业的发展。这对于北京城市的发展具有巨大的促进作用。相比于其他的地方政府,由于财政收入比较低,无法投入如此巨大预算提高公共设施的建设。

财政稳健的政府会更能促进城市朝着健康的方向发展。众所周知,2010年地方政府的负债高达10万亿。面对这种债务问题,中央开始有意识地进行地方债的试点。而涉及最重要的问题就是地方政府及其融资平台的信用等级问题。财政收入充实而且经济发展良好的政府具有更高等级信用,在融资方面也会具有更大优势。同时大型城市具有更优质的资源以及声誉,还有广大的高消费人群,这在招商引资方面会具有比较大的吸引力。综合上述因素,由于城市规模的影响,政府也会表的更加令人满意。

(3)资源消耗

如果没有资源支持经济的发展,那么最后城市的发展还是会出现瓶颈。城市发展还需要解决水电节约问题。而见效最快、效益最好的解决方式就是提高水电资源的使用效率,增加循环利用。根据《城市统计年鉴》的数据,经计算得到下图。

上图显示,小城市单位GDP的城市供水量高于特大城市31.2%,单位GDP的城市供电量高于特大城市64%。由于中小城市还处于比较低级的发展阶段,工业技术和规模效应不明显,导致单位GDP产值的资源消耗远远高于大城市和特大城市。

小城市的资源利用效率太低,而且还将持续很长时间。重点发展中小城市会进一步造成资源浪费和分配不平衡,限制了大型城市的发展,丧失了其长期积累的优势。以供电来说,目前中国60%以上的供电来自于火力发电。在其他情况不变的情况下,那么煤炭的消耗和温室气体的排放也都会显著增加。从环境保护角度来说,分散精力物力发展中小城市会加重环境的负担。如果在此基础上,我们对资源进行合理分配,就能使效用最大化。

(4)污染物排放

为了考虑城市发展的污染程度,主要以单位工业产值废水排放量、单位工业产值二氧化硫排放量和单位工业产值烟尘排放量衡量城市污染程度。单位工业产值的污染物排放,证明大城市和特大城市的工业的污染物排放比较低。

小城市的单位工业产值的废水排放量是特大城市的9倍,单位工业产值的二氧化硫排放量是特大城市的11倍,单位工业产值的烟尘排放量是特大城市的13倍。同样的工业产值中小城市的污染物排放量是大城市和特大城市的好几倍,而这就造成环境的恶化。

中小城市吸引的企业污染程度较重、规模小、效益差,如果大批更换环保设备,必然增加固定成本,很有可能就是会使这些企业盈利减少甚至无利可图。政府此时的主要目标在于发展地方经济,缺乏环保意识,牺牲了本地区未来的发展潜力。然而特大城市和大城市却已经形成很强烈的环保意识,不管是市民还是政府,在市民的监督下,政府也会积极促进经济结构的转型,督促企业向低污染甚至无污染方向发展,这也有利于提高市民的生活舒适度。

在过去改革发展的三十年中,我们饱尝由于污染造成的一系列问题,而如果继续发展中小城市,只会重蹈覆辙。所以我们应该吸取经验,重点发展大型城市,进一步促进技术改革和废物废水的循环利用,同时在保证中小城市的发展的同时,降低污染程度。

三、 观点总结

从上述几个方面,我们看到最突出的特点不是中小城市后发优势,更多的是后发劣势。相反,大型城市则由于城市规模呈现先发优势,即规模效应――经济发展潜力巨大,政府行政效率更高,资源消耗效率和污染排放效率更低。这些优势决定了大型城市更能解决好将要面对的问题,比如:交通堵塞问题、公共设施增加、增加就业和社会保障问题。伴随规模优势出现的“城市病”,对于地方政府也是巨大的考验和挑战。但这并不意味就会抵消城市规模的优势。而且上述指标是城市发展很重要的问题,只要合理处理这些规模的负面影响,那么城市规模的净效果还是非常明显的。

既然我们无法忽视对于GDP创造、财政收入、劳动力福利还有环境友好程度上的各种优势,那么选择优先发展大城市和特大城市,以经济联系带动中小城市发展是比较合理的。

参考文献:

[1]Preparing for China’s urban billion. McKinsey Global Institute. March 2009

[2]单菁菁、钟少颖:《中国城市科学发展评价》 《中国城市发展报告NO.4》

第3篇:城市数字经济发展报告范文

关键词:城市化进程 城市 持续发展 挑战

改革开放30多年来,我国的城市化进程不断加速,城市人口从1978年的1.72亿(约占总人口的19%)发展到2011年的6.9亿(约占总人口的51.3%)。根据预测,到2020年,我国将有一半人口居住在城市,2050年将有75%人口居住在城市。快速的城市化进程一方面给我国经济发展做出了重要贡献,数据显示,城市经济对我国GDP贡献率已经超过70%(武建忠等,2005);另一方面,城市也面临持续发展的瓶颈,特别在以下五个相互影响的领域内:如何突破经济转型发展的制约;如何解决城市环境面临的威胁;如何完善城市基础设施建设;如何提升城市生活质量;如何缓解日益复杂的城市人口问题。

我国城市化进程正在加速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的城市化进程不断加速。1978年时,全国只有192个城市,城市人口约为1.72亿,约占总人口的19%。根据预测,2011年,城市数量约为800座,城市人口约为6.9亿,城市人口占全国人口的比重上升到了51.3%。我国城市化进程不仅伴随着城镇数量和人口不断增加,而且城镇居民可支配收入、住宅人均面积、日用品拥有率、文娱、医疗开支等都呈现不同程度的高速增长,如表1所示。

(一)我国城市化增速加快但个别区域差异明显

世界各国城市化进程表明,城市化率的变化轨迹近似为一条稍被拉平的“S”形曲线。这一曲线将城市化进程大体划分为三个阶段:一是城市化初期:城镇人口的比重在30%以下,工业化刚起步,对农村剩余劳动力的吸纳有限,农村劳动力主要流向少量的工业部门和工矿产业聚集区,城市化的增长速度缓慢。二是城市化中期:城镇人口在30%-70%。这一阶段,工业化高速发展,大量农村剩余劳动力向城市转移,促使城市快速发展。三是城市化后期:城镇人口在70%以上,进入后工业化阶段,新增劳动力主要为第三产业所吸纳,由于农村剩余劳动力已基本完成了向非农产业的转移,为城市所吸纳,城市化速度趋于缓慢。

自20世纪90年代中期以来,我国的城市化开始进入中期阶段,呈现出加快发展的趋势。1995-2011年城镇人口比重由30%提高到51.3%,年均递增1.33个百分点。按照城市化的阶段性发展规律,未来城市化将保持较高的增长速度,直到城市化率达到70%以后,城市化水平才会进入缓慢增长期。但是,伴随着我国区域经济发展的不平衡,不同城市的城市化水平差异很大,东部地区城市化水平普遍高出全国平均水平。根据《中国统计年鉴2012》数据显示,北京、上海、广州的城镇人口所占比重分别为86.2%、89.3%、93.1%,已完全符合城市化后期的标准。同期,昆明、长春与郑州还处于城市化中前期阶段,城镇人口所占比重分别为45%、46%、44%。而拉萨更是刚迈出城市化初期阶段,城镇人口比重低至32%。

(二)城市化对我国经济发展贡献巨大

城市聚集了丰富的人力资源和完善的基础架构。过去30多年来,我国实现了高速经济增长,城市化是我国重振内需和结构转变的枢纽,也是未来驱动经济长期增长的主要动力。城市化作为我国经济增长的持久动力主要体现在以下方面:

1. 城市化与GDP呈现显著的正相关关系。《中国统计年鉴2012》数据显示,随着城市化水平的不断提高,我国人均GDP已由2000年的7858元上升至2011年的35181元。对我国城市化水平和人均GDP的历史数据进行回归分析,结果显示这两者高度相关,相关系数达到0.97,也就是说,城市化与经济发展之间呈现显著的正相关关系,如图1所示。城市化水平每提高1个百分点,促进人均 GDP(1978年为不变价)增长162元(李艳梅等,2007)。

2.城市化促进产业结构调整。2010年中国社会科学院的《宏观经济蓝皮书》指出,进入21世纪以来,我国各种发展资源快速向城市集中,城市化水平的提高直接提升了第三产业对经济的贡献度和产业效率,通过城市的“规模经济”推动城市的快速膨胀并进而拉动经济增长。

从产业结构角度来看,城市化过程是一个经济产出不断地由农业转向工业和服务业的过程,也是非农产业产出比例不断提高的过程。1978-2011年间,第一产业占GDP的比例从28.2%持续下降到10%,而第三产业所占比例从23.9%持续增长到43.4%。

在城市化过程中,除了产业结构发生变动以外,还伴随着劳动者的就业结构的转变。第一产业就业人数占经济活动人口总数的比例持续减少,而第二、三产业就业人数所占比例增加。1978年第一产业就业人数占所有产业的70.5%,而第二、三产业的总和仅为29.5%。2011年,仅第三产业的比重就上升至35.7%,第二产业为29.5%,第一产业减少至34.8%。

(三)我国政府对未来中国城市发展的要求

党的十六届六中全会提出的2020年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9大目标和任务中,对城市发展方面列举明确目标:城乡、区域发展差距扩大的趋势逐步扭转;社会就业比较充分,覆盖城乡居民的社会保障体系基本建立;基本公共服务体系更加完备,政府管理和服务水平有较大提高;社会管理体系更加完善,社会秩序良好;资源利用效率显著提高,生态环境明显好转。

国家十一五规划纲要对我国城市提出了具体的指标:2010年城镇化率提高到47%,基本公共服务明显加强,城镇基本养老保险覆盖人数达到2.23亿人。防灾减灾能力增强,社会治安和安全生产状况进一步好转;产业结构优化升级,产业、产品和企业组织结构更趋合理;资源利用效率显著提高;单位国内生产总值能源消耗降低20%左右,单位工业增加值用水量降30%,工业固体废物综合利用率提高到60%;生态环境恶化趋势基本遏制,主要污染物排放总量减少10%,森林覆盖率达到20%,控制温室气体排放取得成效等。

国家十二五规划纲要亦提出了促进区域协调发展,积极稳妥推进城镇化,城镇化率提高4个百分点,城乡区域发展的协调性将进一步增强。

另外,我国政府在城镇发展上坚持走新型城镇化道路,增强城市功能,构建完备的城镇体系,推进城乡一体化发展,建设具有较强国际竞争力的世界级城市群。比如新的长江三角洲地区区域规划中明确指出:“区域总体布局优化和协调发展,进一步强调长三角的快速发展,带动长江流域乃至全国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

(四)各个城市积极制定城市发展战略

我国幅员辽阔,各个城市在历史发展、经济特点、产业背景和地理位置等方面存在差异,各个城市的发展进程存在较大差异,因此,不同类型的城市在制定自身具体的发展策略时,必须结合自身城市特点和发展目标。可以根据城市不同的特点划分出不同的城市类别,并结合中央政策的要求,明确各个不同类别城市的具体发展战略重点,确定其城市发展优先级别,如图2所示。比如长三角的发展中要以大型综合型实力城市上海为龙头,以南京、杭州为两翼,增强高端要素集聚和综合服务功能,提高自主创新能力和城市核心竞争力。快速发展的新兴经济城市如连云港、盐城、温州等,要加快其发展潜力的挖掘,形成新的经济增长点。而特色城市类别的苏北城市发展要充分利用苏北地区的土地、劳动力和能源资源优势,建立长三角地区优质农产品、能源、先进制造业基地和承接劳动密集型产业转移基地。

我国城市必须面对的严峻挑战

(一)经济转型发展的制约

我国已经进入只有调整经济结构才能促进持续发展的关键时期,与此同时,我国城市也正在调整产业结构,加快产业结构优化升级,提升持续发展水平。比如珠三角城市群主要以出口加工贸易和传统产业为主,缺乏自主品牌和创新能力。而京津唐城市群目前尚未形成明确的产业分工、紧密的产业联系和突出的产业优势。必须加快沿海城市产业结构升级,推动沿海城市经济尽快实现由以低劳动力成本和低资源环境成本为主要依托的比较优势,向以现代科技和品牌效应为主要依托的竞争优势转型。在推动东部沿海发达城市产业结构调整和升级的同时,也应该鼓励那些具有发展潜力的劳动密集型产业向仍然具有比较优势的中西部地区转移。而中西部内陆城市更应充分利用调整时期东部城市部分产业和资源西进的良好机遇,积极打造平台,做好东部产业转移的承接工作。

在此过程中,所面临的最大挑战在于如何确定和发展哪些特定的产业,以形成城市的特定竞争优势,而不是“一窝蜂”地去盲目建设和发展一些“热门”产业。城市必须根据自身的产业基础、市场成熟度和人力情况作出相应的竞争性分析和成熟度评估。

(二)环境面临威胁

我国城市作为工业快速发展的载体和经济高速增长的引擎,也承受着环境污染的重负,经历来自环境污染方面的严峻挑战,环保要求正在考验着我国经济发展的质量。

1.城市污水排放不容忽视。2011年,全国废水排放量659.2亿吨。其中城市生活污水排放量427.9亿吨,占废水排放总量的64.9%,如表2所示。

2.城市空气质量令人堪忧。有研究表明,当前我国的大气污染结构已由过去的煤烟型污染转变为煤烟型和汽车尾气复合型污染,具体表现为二氧化硫、二氧化氮、挥发性有机物(VOC)、可吸入颗粒物(PM10)和细粒子(PM2.5)等多种污染物都以高浓度同时存在的污染状况。

据环境保护部公布的2012年上半年环境保护重点城市环境空气质量状况显示,在113个环保重点城市中,33个城市空气质量超标,占29.2%。环保重点城市空气中二氧化硫平均浓度超标的城市数量为12个,占10.6%。对可吸入颗粒物(PM10)的监测表明,环保重点城市空气中可吸入颗粒物平均浓度达到一级标准的城市仅海口1个;可吸入颗粒物平均浓度超标的城市数量为26个,占23.0%。

3.垃圾处理面临挑战。2010年世界银行预测,到2020年,我国市区人口超过100万的大城市数量将突破80个。中国环境发展报告(2013)指出:严峻的环境挑战已经不再遥远和抽象,环境污染已经成为基本生活和生存的威胁。中国城市的垃圾魔咒亟须关注—垃圾量的急速上升、处理手段的捉襟见肘、各类后续污染的层出不穷,各地近年来都加快上马大型垃圾焚烧场。然而在垃圾分类、资源回收和无害化处理没有较高保证的前提下,盲目推行较高的焚烧率非常危险。

4.低技术重污染产业正在向中西部转移。此外,在国家新一轮产业布局和重化工产业向中西部转移的宏观经济政策引导下,由于监管不力等因素,众多低技术重污染的禁止转移产业,正在向中西部暗渡陈仓,对当地生态环境造成破坏。这些破坏和污染又随着流域和风向,从中西部再扩散到人口稠密的东部沿海城市群和城市圈范围内。特别是对水土和植被有严重影响的冶炼、开采和重化工产业,尤其值得关注。

“十二五”期间,我国正在跨越一个重要的历史分水岭:飞速的城市化步伐把我国送出了农业人口为主的社会形态,步入城市化率较高的社会。水资源缺乏与污染、空气污染、垃圾处理困境、重污染产业的转移扩散等成为我国城市环境的不可承受之重,对城市化思路和模式进行重新反省成为当前的首要任务。

(三)城市基础设施不完善

基础设施建设具有所谓“乘数效应”,即能带来几倍于投资额的社会总需求和国民收入。一个国家或地区的基础设施是否完善,是其经济是否可以长期持续稳定发展的重要基础。然而在城市化进程中,由于人口的快速成长和工业化进程不断加剧,城市也正在面临基础设施方面的限制。

1.城市道路建设还有发展空间。2011年,全国城市人均道路面积达到13.75平方米。对比国外城市人均道路面积15-20平方米,国内道路设施水平仍有差距。

2.铁路方面近年来进步很大,但还不能满足需求。从客运方面看,全路客车对数1184对,客座能力243万人,2011年1-8月全路日均发送人数达到312万人,高峰日达到445.6万人(王铁友,2010)。旅客乘车难问题仍有待解决。

3.电力供应亟待加强,我国电力负荷屡创新高。2011年全国有序用电情况显示,全年全国电力供需最大缺口为3000万千瓦,发生在1月份;迎峰度夏期间最大缺口为2500万千瓦,发生在7月份。数据还显示,2011年全国共有24个省份在不同时段采取了限电措施,1月份限电地区最多,达到19个;迎峰度夏期间8月份限电地区最多,达到16个。全年累计限电量约为352亿千瓦时,约占全社会用电总量的0.8%。

4.城市用水方面也存在明显缺口。作为全球公认的13个人均水资源最贫乏的国家之一,我国人均淡水资源只有2100立方米,仅为世界平均水平的28%,特别是随着人口峰值的到来,我国人均水资源量将进一步下降到1700立方米,接近国际公认的缺水警戒线。国家发改委的数据也显示,截至2010年3月,全国655个城市有近400个缺水,其中约200个城市严重缺水。在32个百万人口以上的特大城市中,有30个城市长期受缺水困扰。

5.在通信方面,中西部地区虽有所改善,但与沿海地区相比仍有很大差距。从网络普及率来看,2011年,全国排名第一的北京普及率为70.3%,而排名最后的贵州普及率仅为24.2%,如表3所示。

因此,城市必须提供充分的基础设施以满足快速发展的工业化和人口增长。一方面可以通过投资建设新的基础设施来解决供需的矛盾;另一方面为了支持战略定位下优先发展的产业,城市也应审视配套特定产业的基础设施是否足够。比如建设数字城市,首要任务是网络基础设施与信息系统的建设,构建信息化平台,促进企业的运营效率和企业间的协作。再如发展现代物流业为支柱产业城市,一定要强化与“货物流”有关的基础设施,包括综合性的货运物流枢纽、现代物流中心和“信息流”基础设施等。

(四)城市生活质量挑战

我国城市虽然在经济发展上取得显著成就,但就城市生活综合质量水平而言,与世界发达国家仍有显著差距。2010年,经济学人信息社(Economist Intelligence Unit)公布最新的全球最适宜居住城市排行榜,我国内地没有1个城市进入50强。美世(Mercer)咨询2010年全球城市生活质量排名中,我国上海仅排名 98,北京则排名114位。

1.出行方面。交通拥堵问题已经成为当代我国大中型城市所面临的普遍问题,严重影响民众对城市生活质量的满意度。城市居民因上下班道路拥堵造成的经济损失,北京居首位,北京人上下班拥堵成本每月为335.6元;排在第二位的是广州,每月265.9元;上海是第三,每月253.6元。

2.医疗方面。“看病贵”和“看病难”已经成为我国普遍关注的重大民生问题。医疗保障覆盖率不足,年城镇医疗保险(包含城镇职工基本医疗保险和城镇居民医疗保险)的覆盖率约仅仅为58.7%。另外医疗资源整体不足,特别是三级甲等医院资源有限,与民众持续增长的需求间差距较大,而规模较小医院的服务范围不全并且医疗水平还有待提升;看病流程繁琐、复杂,就诊等待时间偏长,排队现象严重,比如上海看病排队一般情况下至少要两个小时以上,而热门的专科门诊则要五六个小时以上。

我国快速的经济发展过去主要依赖于产品相关的投资和出口,其在扩大内需和提升生活水平等方面的投资发展较慢。然而随着我国城市人口的快速增长,必然要在城市公共设施和服务方面加大投资以提升整体城市生活质量。在资源有限而需求不断攀升下,我国城市需要利用崭新的方法来提供这些城市所需的基础服务,从而满足市民生活期望,吸引更多的人才和投资,获得持续的经济发展。

(五)城市人口问题

随着城市人口的快速膨胀,城市流动人口管理日益成为重要的课题,并且城市人才短缺问题也正在制约其经济和工业的快速发展。

1.流动人口问题。1984-2011年,我国流动人口数量从2000万增长到2.3亿,目前占全国总人口的17%,达历史新高。一方面,城市流动人口对城市经济社会的发展具有积极的作用;另一方面,流动人口的急剧增加也给城市带来了不容忽视的消极影响,主要表现在以下方面:

教育化程度普遍偏低:高中及以上学历失业比例高,小学及以下学历失业时间长,就业技能培训针对性不强,两者在城市产业升级过程中,难以找到合适的工作。

收入较低,限制其社会保险参保率,约束其在城市消费:家庭人均收入低于1000元的农业流动人口中,仅有11.6%参加了养老保险。

劳动权益维护能力差,对劳动保障政策知晓程度低:约三成未与用工单位签订劳动合同,劳动时间偏长,平均每周工作58.2小时。社会保障现状不佳,仍有39%的流动人口未参加任何形式的社会保险:在工伤风险较高的建筑行业,只有23.4%的流动人口参加了工伤保险,超过一半流动人口未参加任何形式的医疗保险。

医疗服务供给不足,异地报销困难:患病后去流入地县以上医院就医者不到70%,近一成选择回老家治疗。仅有26.8%已参加医保流动人口表示可部分报销医疗费,超过六成仍需全部自己支付。

流动儿童入读公立学校比例较低,大龄儿童在流入地完成义务教育存在困难:正在上学的流动儿童中,在流入地入读公立学校的比例仅为69%,学籍管理制度是影响在流入地接受教育的主要原因。

流动人口这一庞大的人群正考验着我国现行的社会管理体制,流动人口的主要特点是:流动人口规模大,一些城市流动人口的数量甚至超过了常住人口,其中经济性流动人口比重高,即大量农民进城务工形成了大规模的“民工潮”;人口流动周期长,流动人口在城市的滞留时间普遍加长;经济发达城市流动人口增长幅度较大;流动人口的构成日趋多样化。因此,流动人口的有效管理需要把握其流动趋势和区域分布信息,了解其需求,从而进行有针对性的公共服务、基础设施与安全规划。

2.人才问题。实施人才战略是实现城市竞争力的重要手段,但是目前高素质人才在供需上面临着严重缺口问题。根据我国当前7支核心人才队伍供需比分析发现,核心人才队伍如不迅速培养,预期到2020年都将面临着供给小于需求的局面,如图3所示。

另外,人才结构和分布的不合理也导致人才短缺现象更为严重。第一产业中专业技术人才的比例明显偏低,而第三产业中却集中了大量的专业技术人才。同时,人才的地域分布失衡问题也日渐严重。占我国领土面积将近60%的西部地区所拥有的人才数量为全国的15.5%;而占我国领土面积11%的东部地区所拥有的人才数量为全国的43.2%(潘晨光,2012)。

结论

总的来说,我国城市在急速城市化进程中,需要平衡地解决以上五大方面的挑战。这些挑战彼此交织并相互影响。一方面,快速经济发展会构成对环境和资源的压力;快速膨胀的城市人口对城市基础设施与生活质量的提升带来巨大压力,环境保护需求的提升对经济发展有着一定的制约作用。另一方面,经济快速发展将赋予城市更强的实力来改善城市生活质量;良好的城市基础设施和不断提升的生活质量将有利于吸引高素质的人才;高素质劳动力聚集将对城市经济发展起到巨大的推动作用。我国城市需要系统地、准确地、及时地掌握这五大领域的现状和变化以及相互的影响,并以崭新的方法,更有效益和效率地调控和协调这几大领域的发展,以达到持续发展的目标。

我国城市在快速发展的过程中需面临的挑战有:

经济方面,因各城市在城市化发展进程中的经济背景、地理位置等因素存在较大差异,所以城市政府在制定城市发展战略时必须结合自身特点和目标,探寻适合自身城市特点和战略目标的新兴产业并提升产业服务水平,提高城市服务质量,并为企业创办最优的软硬件环境。

环境方面,城市可以通过评估与优化使用方式,提高自然资源(包括能源)的使用效率,并避免损害资源的再生能力;同时对污染实施监控,及时控制污染源,灵活调配人员和设备以采取补救措施。

城市基础设施方面,城市政府应预测城市未来需求和供应,对基础设施进行合理规划,提高资产管理效率,提升基础设施利用率和运营效率,从而减缓基础设施的供需矛盾,延缓资金大量投入和减少对资源的压力。

城市生活质量方面,城市需通过有效规划和管理对生活质量有影响的公共服务的供应并平衡供求;实现信息和资源的有效共享,创新便捷的、信息透明的市民公共服务模式;同时建立城市预警机制,快速响应公共危机,加强公共安全和应急管理。

人口问题方面,城市可借助现代信息方法和技术,实现流动人口的有效管理,通过共享劳动力教育和技能等多方面信息,及时掌控城市人才结构和需求缺口,并提供有针对性的教育和培训,从而更好地实施城市人才策略。

参考文献:

1.中国城市发展报告编委会.中国城市发展报告(2009)[R].中国城市出版社,2010

2.武建忠,连玉明.中国国力报告2005:从人均GDP突破一千美元看中国社会变迁[R].中国时代经济出版社,2005

3.李艳梅,张雷.中国城市化进程中的能源需求及保障研究[D].北京交通大学博士学位论文,2007

4.北京师范大学管理学院,政府管理研究院.2012中国民生发展报告[R].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12

第4篇:城市数字经济发展报告范文

关键词:城市规划 环境 设计管理

中图分类号:TU986文献标识码: A

2010年9月8日,国务院出台了《国务院关于加快培育和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的决定》,将大力发展节能环保、新一代信息技术、生物、高端装备制造、新能源、新材料和新能源汽车等战略性新兴产业。智能产业的发展为智慧城市的建设提供基础的技术支持和产业条件;智慧城市的建设也拉动和催化智慧技术和智能产业的发展。在智慧产业中,很多内容就属于战略性新兴产业。因此,智慧城市建设,将直接推动战略性新兴产业的培养和发展。

在国内,尤其是近两年,“智慧城市”理念获得不少地方政府的认同,智慧城市的规划和建设呈星火燎原之势:北京、天津、上海、重庆、沈阳、大连、东营、南京、无锡、昆山、杭州、宁波、厦门、广州、深圳、佛山、成都、武汉、长沙、南昌、西安、昆明、廊坊……越来越多的城市将智慧城市的建设提升到战略层次。以上海市为例,“十二五”期间,上海将率先构建以数字化、网络化、智能化为主要特征的智慧城市,这也是进一步延伸世博后续效应的重要内容。

一、研究目标

依托于北京航空航天大学虚拟现实国家重点实验室创新团队研制的实时三维图形平台BH_GRAPH,创新团队围绕珠三角“智慧城镇”建设,以住建部“智慧城镇”示范试点建设为切入点,通过1年建设集成“超大数据实时三维城市呈现平台”、“城市规划设计辅助平台”、“应急预案设计与展示平台”,使之成为城镇管理的指挥呈现中心和公共安全调度中心,形成示范,并逐步向其他城市延伸和拓展。

二、研究前景

(一)研究性质

智慧技术是指将计算机、信息网络和人工智慧及物联网、云计算等技术融合在一起,以形成机器“智慧”的综合技术,智慧城市是对现有互联网技术、传感器技术、智能信息处理等信息技术的高度集成,是实体基础设施与信息基础设施的有效结合,是信息技术的一种大规模普适应用。本项研究属于现代服务业中的科技服务业,为智慧城市数据呈现应用提供快捷的、方便易用的统一的框架,具有广阔的市场前景。

(二)研究的经济、社会效益

虚拟现实是一个新兴的产业,智慧城市更是崭新的领域,但是却是有迫切发展需求的一个产业。在该领域的技术优势和已有成功经验将会带来巨大的经济效益,可促进规划园区内以物联网为代表的新兴产业的快速健康发展,其经济、社会效益较为显著:

1. 经济效益

①实施后3年内,主营业务的业务量预计可以分别达到1000万、2000万和3000万;

②5年内,创业团队承载企业的年市场份额预期可达1亿元人民币规模以上。

2. 社会效益

①掌握智慧城镇建设整改解决方案,可以促进区域内业镇转型升级和幸福城镇的建设;

②由于智慧城市建设涉及多个学科领域,能带动自主创新能力建设并培育新兴产业,拉动物联网等产业的发展;

③通过智慧城镇建设示范,利于抢占智慧城市整体解决方案的制高点,并向全国推广。

三、国内外研究情况介绍

国内外对构建虚拟“智慧城镇”环境都有巨大的需求,但都还处在探索阶段。通过“智慧城镇”发展所走过的道路看,一般经历四个阶段:第一阶段是网络基础设施的建设阶段;第二阶段是政府和企业内部信息化建设;第三阶段是政府、企业上下游、相互之间借助网络实现互通互联;第四阶段是网络社会、网络社区、“智慧城镇”的形成。目前,美国、加拿大、欧洲、澳大利亚等国家和地区,已经完成第一到第四阶段的基本任务。

美国,2009年9月,美国中西部爱荷华州的迪比克市与IBM共同宣布,将建设美国第一个“智慧城市”——一个由高科技充分武装的60000人社区。通过采用一系列IBM新技术“武装”的迪比克市将完全数字化,并将城市的所有资源都连接起来(水、电、油、气、交通、公共服务等等),因此可以侦测、分析和整合各种数据,并智能化地作出响应,服务于市民的需求。IBM还提出了未来几年内的一个计划:在美国爱荷华州的小城迪比克开展一个项目,该项目将通过使用传感器、软件和互联网让政府和市民能够测量、检测和调整他们使用水、电和交通的方式,以期打造更加节能、智能化的城市。2010年3月美国联邦通信委员会(FCC)正式对外公布了未来10年美国的高速宽带发展计划,将目前的宽带网速度提高25倍,到2020年以前,让1亿户美国家庭互联网传输的平均速度从现在的每秒4兆提高到每秒100兆。而此前的20世纪90年代,克林顿政府也曾耗资2000—4000亿美元,用20年时间建成美国国家信息高速公路基础设施,创造了巨大的经济和社会效益,并成为全球信息产业强国。

日本,004年日本总务省提出了“U-Japan”,旨在推进日本ICT建设,发展无所不在的网络和相关产业,并由此催生新一代信息科技革命,在2010年将日本建设成一个“任何时间、任何地点、任何人、任何物”都可以上网的环境。2009年7月,日本政府IT战略本部推出至2015年的中长期信息技术发展战略“i-japan(智慧日本)战略2015”。该战略是日本继“e-Japan”、“u-Japan”之后提出的更新版本的国家信息化战略,其要点是大力发展电子政府和电子地方自治体,推动医疗、健康和教育的电子化。战略由三个关键部分组成,包括设置“电子政务”,“医疗保健”和“教育人才”三大核心领域,激活产业和地域的活性并培育新产业,以及整顿数字化基础设施。为了体现以人为本,创造使国民安心和有活力的社会,“i-japan”战略有一个核心内容——“国民个人电子文件箱”。其目的是让国民管理自己的信息资料,通过互联网安全可靠地完成工资支付等各种手续,对其进行综合管理,使国民享受到一站式的电子政务服务。这一项目要求在2013年完成。日本政府已认识到,目前已进入到将各种信息和业务通过互联网提供的“云计算”时代。政府希望,通过执行“i-Japan”战略,开拓支持日本中长期经济发展的新产业,要大力发展以绿色信息技术为代表的环境技术和智能交通系统等重大项目。

与发达国家相比,我国“智慧城镇”起步较晚,从国内“智慧城镇”发展状况来看,我国的状况主要呈现为:通讯基础设施的进展速度比较快,政府和企业内部信息化的进展比较缓慢,且水平参差不齐,政府、企业互联互通刚刚起步,企业信息间的互联互通更需发展和提高。鉴于“智慧城镇”的建设存在很强的地域性,因此国外一些企业对国内市场不能构成强大的冲击,而我们发挥自身优势,不断学习国外在此方面的长处,改善我们国家在“智慧城镇”发展的不足。

研究重点及关键技术

“智慧城镇”相关系列软件平台面向城市导航、规划、应急等应用系统的具体需求,围绕大规模、多源密集型城市可视化数据的融合、分析与交互式呈现等方面的系列关键技术,主要由三个子平台构成:“超大数据实时三维城市呈现平台”、“城市规划设计辅助平台”、“应急预案设计与展示平台”。各子平台主要包括的内容如下:

4.1超大数据实时三维城市呈现平台

超大数据实时三维城市呈现平台的主要功能是以逼真的三维效果为亮点,对城市进行三维浏览功能。该平台建立在高精度的三维场景上,承载海量数据,并且要求较高的运行效率。通过该平台可以完成“三维快速与精细建模”、“实时三维渲染”、“交互式用户操作”等功能。平台框架图如图1所示。

图1超大数据实时三维城市呈现平台框架图

(1)三维快速与精细建模

随着国内城市改造和城市化进程的发展,各地基础地理数字信息越来越多,越来越齐备,利用这些基础数据,可以采用shape数据自动建模及人工建模相结合的方式对城市进行快速精细的建模。

(2)实时三维渲染

由于平台建设采用数字高程模型和正射影像数据,原始地理数据量非常大。再加上整个城市上万栋3D建筑,三维系统的数据是非常庞大的。为保证虚拟场景绘制的正确性和真实性,需要较大程度地提高场景的绘制效率,主要的渲染优化算法包括可见性剔除方法(Visibility Culling)、层次细节方法(Level of Detail,LOD)、点面混合绘制算法等。

(3)交互式用户操作

与传统的城市宣传视频相比,三维城市呈现平台最大的优势之一即是具备良好交互性,用户可以按照自己的意愿全方位、多角度的了解城市全貌。

4.2城市规划设计辅助平台

城市规划是指预测城市的发展并管理各项资源以适应其发展的具体方法或过程,用以指导已建环境的设计与开发。传统的城市规划多注意城市地区的实体特征。现代城市规划则试图研究各种经济、社会和环境因素对土地使用模式的变化所产生的影响,并制订能反映这种连续相互作用的规划。城市规划通常包括总体规划和详细规划两个阶段。“智慧城镇”平台的城市规划设计辅助平台的主要特点在于其三维展示方式,充分利用地理信息资源将城市规划方案以三维的、动态的形式展示给用户。用户可以非常直观、透明的站在整个城市的角度对不同的规划方案进行客观比较,降低了原有规划方案与整个城市相融合时出现的狭隘性。该平台由“规划方案展示与分析”、“六线规划展示”“地下管网分析与管理”等功能组成。

(1)规划方案展示与分析

城市规划设计辅助平台可以对已有的城市规划方案进行三维展示,对城市建筑、园林绿化、道路桥梁、商业区、高新区、居民区、高校区等各种区块进行实时分层显示和管理,从不同角度观察城市规划的布局和结构,从而对城市的规划方案进行分析对比。

图2 规划方案展示于分析对比图

(2)“六线”规划

“六线”规划是城市规划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城市规划管理的重要内容和城市基础设施建设的依据。城市规划中的“六线”是指通信紫线、道路红线、轨道交通橙线、河道蓝线、绿化绿线、电力黑线。“六线”规划内容应在总体规划和已有定线的基础上,系统的确定线位、规模及相关规划控制要求。城市规划设计辅助平台为“六线”规划提供了一系列基于三维平台的工具,包括距离测量、面积计算、矢量图层导入等。

图3 城市“六线”规划图

(3)地下管网分析与管理

城市规划设计辅助平台的地下管线模块是一个基于三维环境的辅助管线GIS系统,主要是将泵站、下水道、煤气、电力、电信、上水、排水系统、街道等信息源,在基础地形图上按特定符号、线型、分区、注记等分层显示出来;对相应的设施信息源,提供信息查询、浏览、统计、分析等功能;根据管理业务的要求,定期或随时输出设施统计报告、设施分布图、设施分析结果图。可在掘路执照审批、管线单位施工配合、道路管线紧急抢修等各项业务管理中,提供详实、现势的地下管线管位三维分布图,在辅助设施管理方面,形成直观的辅助决策资料,来提高区域市政设施行业管理和运行水平。

图4 地下管网分析与管理图

4.3应急预案设计与展示平台

应急预案设计与展示平台将传统的二维应急管理发展到三维平台上,把目标区域进行三维仿真,使其具有真实坐标和地形,同时接入应急资源、危险源等实体三维模型,并将其放置在三维地图上的相关地理位置,更好的实现实时监控和紧急调度。

(1)应急资源管理

应急资源是应急平台的基础,加强应急资源优化配置是开展应急管理的主要内容,合理优化的应急资源配置对提升应对突发事件的科学技术水平和应急能力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应急资源管理模块主要是用于综合、集中、数字化的管理各种专题资源的所在位置、状态与分布情况等信息,并为预案制作、应急指挥提供数据支持。

图5 应急资源调度

(2)应急预案管理

预案定制管理功能为用户提供了一个数字化的预案平台,用户通过增加时间节点,指定该时间点(时间段)参与的对象与参与元素,设定完毕后在三维场景里进行反复推演,直到达到合适效果后,再根据系统的最终结果,生成实际的预案脚本,用于后续演习指导。同时,用户还能对已存档的预案进行回放查看,对在编预案根据时间节点进行增删,对所有预案进行查询检索。

图6 应急图标库图7 应急预案定制

(3)协同标会

协同标绘模块可使地域上分离的各个不同部门之间同时以同一角度查看同一三维场景中的同一位置,对事态的发展有同一认识。同时应急各部门在交流过程中,直接在三维地图上标绘,下达指挥命令,实现实时监控和紧急调度。

第5篇:城市数字经济发展报告范文

关键词:服务外包;追赶型发展战略;后发优势。

服务外包是现代高端服务业的重要组成部分,目前正成为国际服务贸易的新型业态和我国城市新一轮竞争的重点。青岛市服务外包发展起步晚,发展战略不强势,明显落后于国内同类城市,亟待采取追赶型战略加快发展。

一、青岛市服务外包发展现状和突出问题分析。

(一)服务外包的内涵和分类。

服务外包是指企业将价值链中原本由自身提供的具有基础性的、共性的、非核心的it业务和基于it的业务流程剥离出来后,外包给外部专业服务提供商来完成的经济活动。因此,服务外包应该是基于信息网络技术,其服务性工作(包括业务和业务流程)通过计算机操作完成,并采用现代通信手段进行交付,使企业通过重组价值链、优化资源配置降低了成本并增强了企业核心竞争力。[1]按照外包的目的地是否在国内,可分为在岸服务外包(境内外包)和离岸服务外包(国际外包);按照外包业务的具体内容可分为信息技术外包(ito)①、业务流程外包(bpo)②和知识流程外包(kpo)③。

(二)青岛市服务外包的发展现状。

青岛市服务外包始于软件研发,现已逐步向信息技术外包(ito)和业务流程外包(bpo)扩展,已经具备较好的发展条件和基础。具体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服务外包保持稳步增长态势。“十五”以来,全市软件和信息服务业产业规模不断扩大,发展水平不断提高,呈现快速增长态势。据青岛市商务局统计(见表1),2010年全市服务外包合同额1。92亿美元,同比增长107%,合同执行额1。56亿美元,同比增长92%,与21个服务外包示范城市④相比排名分别是22位、7位、16位、8位。

表明青岛市服务外包已成功起步,上升和发展的潜力较大。2010年ito合同执行额13267。5万美元,增长65。3%,kpo执行额6128。5万美元,增长181。4%。全市注册登记服务外包企业达167家,其中,2010年新增服务外包企业50家,比2009年增长40%。卡特彼勒、日松数码、朗讯、炎煌科技、优创等7家企业实现离岸外包收入过千万美元。

2。信息技术外包已具雏形,发展速度快。目前,青岛信息技术外包业务的主要内容是软件外包业务,已成功开启对韩国、日本和欧美等市场的软件外包业务,主要包括嵌入式软件开发、动漫创意设计、网络技术和系统集成、集成电路设计等。

3。业务流程外包刚刚起步,发展潜力大。在信息技术外包的带动下,青岛业务流程外包成功起步。初步形成了以海尔、海信、高校软控等公司为代表的制造业研发设计外包服务,以优创数据技术等公司为代表的数据处理外包服务,以灵镜数码等公司为代表的创意动漫外包服务,以阿尔卡特—朗讯、爱立信、大韩航空呼叫中心等为代表的跨国公司内部离岸业务等流程外包。

(三)青岛市服务外包存在的突出问题。

尽管青岛市服务外包已成功起步,但还落后于国内外先进城市,不能适应国际服务外包快速发展的要求,存在的问题和薄弱环节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服务外包园区规模小,配套设施不完善,园区分散。与其他服务外包示范城市相比,青岛园区的规划建设理念、层次不高;各园区发展定位不够清晰,没有形成鲜明的园区特色;现有园区普遍缺少廉租公寓、专家公寓、餐饮、娱乐等配套设施;各园区产业发展的定位还不清晰,没有形成鲜明的园区特色。这限制了现有本地大型软件企业的规模扩张和发展空间,阻碍了国内外大型软件企业的引进,也制约了中小型企业进入、发展的机会。

2。外包企业规模小,实力弱,缺乏龙头型带动企业。青岛现有服务外包企业规模小、力量分散,目前还没有一家超过千人的企业,在国内外的知名度和竞争力相对较低,难以承接大型国际外包项目,尽管制定了服务业和服务外包定向招商的有关措施,但落实起来不尽人意。

3。相关扶持政策透明度不高,缺少“一站式”

服务。目前青岛业界对自身企业是否是服务外包企业,哪些企业可以享受服务外包企业政策优惠不了解,甚至服务外包企业主管部门、招商部门也不清晰,相关政策也传达不到服务外包企业,如:

具有服务外包属性的网络平台运营商,就不知服务外包行业;招商局招商工作人员对外包业务了解也不够专业。

4。人才短缺和结构不合理。服务外包是典型的“人脑+电脑”人才型经济,第一资源是人才,青岛it应用专家和系统分析员等高端软件人才短缺,具有初、中级程序开发技能的终端人才总量不足,高校毕业生实际工作技能和项目实战经验缺乏等。业务流程外包的发展需要各类专业和管理人才,特别是对英语、日语等语种的外语人才需求量大。服务外包发展最需要的具有语言、技术、管理等能力和素质,与发包商能够进行良好沟通的复合型人才最为紧缺,这已成为制约服务外包快速发展的突出瓶颈。

二、青岛市服务外包实施追赶型发展战略的环境和条件分析。

(一)追赶型发展战略的内涵。

经济发展一般有4种战略可供选择:跟随战略、追赶战略、赶超战略和超越战略。[2]追赶型战略本来是后进国家追赶先进国家、发展中国家追赶发达国家而形成的战略,主要是发挥后进国家(地区、城市)的后发优势。经济学理论研究已经证明后进国家和地区具有后发优势,后发优势完全是与后进国家经济的相对落后性共生的,是来自于落后本身的优势,包括技术创新、制度创新、经验借鉴、结构调整、资本、人力资源等优势,如:资本优势是资本报酬递减规律所产生的优势,发展中国家的资本收益率要高于发达国家;技术创新优势是因为技术具有很大的溢出效应;制度方面的后发优势是指发展中国家学习、效仿和借鉴发达国家的先进制度和管理经验,并经本土化改造所产生的效率和益处。后发优势的实质是后发国家在工业化和现代化的过程中,具有向发达国家学习的广阔空间和强烈的学习动力。追赶型战略后来又扩展到区域、城市、产业、企业中,形成各个层面的追赶型战略。

(二)青岛市服务外包实施追赶型发展战略的环境和条件分析青岛市服务外包发展起步晚,发展战略不强势,已经错失率先进入全国21个外包示范城市行列的机遇,与先发城市相比,具有与落后共生的后发优势。实施追赶型战略,以先进城市为标杆,有助于发挥后发优势,近期形成追赶效应,未来最终形成赶超和超越效应。这也是青岛市服务外包基于内外部环境和自身优势条件的考量,追赶先发城市和地区的主动选择。

1。服务外包正成为国际服务贸易的新型业态,面临难得的发展环境和机遇。

(1)服务外包在全球正处于产业上升通道,市场潜力巨大、前景广阔。目前,服务外包已广泛出现在人力资源、信息技术、金融保险、现代物流、医疗服务等多个领域,美、欧、日等国的跨国公司极大地推动了全球服务外包市场的发展。根据idc⑥的数据,信息技术外包将以近6%的年复合平均增长率增长;业务流程外包市场将以10。9%的年复合平均增长率增长。同时,我国企业也将把有限资源专注在自己的核心业务上,将非核心业务流程进行外包。据bearingpoint⑦预测,我国服务外包业务将以19%的年均复合增速增长。

目前,全球it外包只有近3%进行了离岸外包,而业务流程外包约有1%进行了离岸外包,表明未来离岸外包市场空间巨大。[3](2)我国正日益成为全球发包企业首选的服务外包国之一。我国在服务外包发展的软硬环境建设方面有很大提高,就硬环境而言,通讯及交通基础设施等硬件不断改善;就软环境而言,我国政治、经济形势稳定,开放度不断提高、人力成本具有相对竞争力。全球越来越多的服务发包商愿意将业务发包到我国,服务外包面临着难得的发展机遇。

(3)我国高度重视和支持服务外包产业发展。

目前,我国政府已将服务外包作为扩大服务贸易和发展现代服务业的重点,并出台一系列扶持政策。如2007年,国务院政府工作报告中强调:“大力承接国际服务外包,提高我国服务业发展水平”。国家在《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一个五年规划纲要》中也作出了“建设若干服务外包基地,有序承接国际服务业转移”的重要部署。商务部及时推出了发展服务外包产业的“千百十”工程,有关部委也纷纷出台扶持外包产业发展的政策。

2。服务外包正成为新一轮城市竞争的重点和新的经济增长点。目前,在国际上,印度、爱尔兰、东欧、巴西、墨西哥等国家和地区,把服务外包作为提高国家竞争力的战略性产业;我国国内,东、中、西部地区也把服务外包作为新一轮对外开放的新机遇而加以重点发展。如:上海提出打造“中国服务外包之巨人”的战略;大连提出建设“中国it外包中心”的战略;西安提出打造“中国服务外包之都”的构想;成都提出打造“中国的班加诺尔”

的定位;苏州、南京、无锡等城市也采取措施全力促进服务外包产业发展;青岛也将服务外包作为现代服务业发展的重点。

3。青岛市服务外包发展起步晚,发展战略不强势。由于对服务外包发展趋势的前瞻性把握滞后,青岛服务外包2002年才真正开始起步,已经错失率先进入全国21个外包示范城市行列的机遇。不仅落后于杭州、大连、济南等副省级城市,甚至落后于苏州、无锡等地级市。这与青岛目前的经济发展水平明显不符(见表1),亟待采取追赶型战略加快发展。

4。青岛具有发展服务外包的比较优势和条件。青岛具备发展服务外包需要的基本的条件,如:政治和经济环境稳定、通讯和交通基础设施优良、人才资源储备充裕、人力资源和房屋土地成本低廉等。与国内相关城市相比,还具有自身的比较优势,如:环境和地缘优势,成本和产业优势,地质和基础设施优势。

三、青岛市服务外包实施追赶型发展战略的对策建议。

目前,青岛市服务外包已成功起步,发展潜力巨大,要把它提高到更加突出的战略地位,作为优先扶持发展的重点产业,与青岛促进产业优化和经济转型的大局相结合,使之成为青岛以服务经济为主的产业结构的重要组成部分;应加快实施追赶型战略,保持不低于30%的发展速度⑧,同时注重“筑巢引凤”和“干中学”,搞好软硬件建设,推动青岛服务外包发展快速突破,进入上升通道。

具体对策建议如下:

(一)进一步发挥青岛市服务外包领导小组的作用,建立重大项目的联席会议制度。

目前,青岛已成立了服务外包工作领导小组,必要时要建立重大项目的服务外包联席会议制度。要由市委、市政府的强势部门牵头,层次、规格高的领导挂帅、负责,同时建立相关责任、考核激励制度。主要职责是发挥其在软硬件建设和解决关键问题中的作用。第一,深入研究国内外特别是世界500强发包企业的外包业务,对其外包业务进行细化、归类和排队,结合青岛本土优势,有针对性地招商。第二,做好有关上级部门的协调工作,做好青岛服务外包的有关基础性工作,争取使青岛市早日成为服务外包示范城市。第三,做好服务外包发展中的基本工作和制度建设。包括:制定服务外包十二五规划;建设信息公共服务平台;加强知识产权保护的管理和服务;建立服务外包统计指标体系等;对有关单位实行目标责任制管理;成立服务外包行业协会和专家咨询委员会。第四,做好推介宣传工作。召开服务外包研讨会、年会或国际论坛,借以宣传青岛市服务外包市场环境和政策信息,研讨能够加快推进产业发展的道路和方法;加大“青岛服务”的品牌宣传,多渠道、多形式、全方位、深层次地加以包装、宣传。

(二)制定统一的服务外包的“政策包”或“打包政策”。

从全国21个服务外包示范城市看,服务外包扶持政策基本雷同,青岛已争取到了与21个示范城市相同的优惠政策,难以形成突出的政策优势。

目前优惠政策分散在商务局、科技局、文广新局、招商局、外专局、人社局等不同部门,企业需要到不同部门跑政策。制定服务外包的“打包政策”,有助于青岛形成超越21个示范城市的政策优势。

具体政策设计:第一,会同相关部门,摸排服务外包涉及的政府相关部门,真正用好“联席会议”制度,统一各项扶持政策,纳入“服务外包产业政策包”。第二,学习北京、天津、大连等城市经验,设立专门服务外包网上平台,对全社会,并形成多语言文件对国际。第三,借助我国使领馆网上推介平台,国际招商信息,并举办服务外包国际会议,吸引国内外投资。第四,落实“政策包”内容,设立标准,表彰服务外包示范企业,并对解决大量就业的服务外包企业,提供税收减免,政策倾斜,政策性奖励等鼓励性扶持政策。

(三)设立服务外包“一站式服务”窗口。

第一,加大媒体宣传,开设专题报告会邀请相关企业、行业协会等了解服务外包内涵与外延。

第二,会同有关部门,在商务局国际服务贸易处基础上,采用电子商务线上平台与线下窗口平台同步运转方式,为服务外包相关企业提供集工商注册、质量监督、税收、社保、政策扶持引导、土地、金融支持等为一体的一站式服务平台,使服务外包企业在青注册和投入预备周期尽量缩短。第三,设立“一项一专员”的服务理念,为服务外包企业提供政策解读、信息提供、解决问题等服务工作,并研究设立专员绩效考核标准,共同推动服务外包项目的开展。

(四)设立孵化器发挥其孵化功能,深挖创造外包本地企业。

第一,会同青岛服务外包相关专业团体、科研院所成立青岛服务外包行业研究中心,财政提供专项资金对服务外包行业进行深入挖掘,重点研究国内外服务外包行业发展成熟的城市有关特点、经验和方法。第二,鼓励高校、中等技术院校、相关企业挖掘自身特色,寻找突破口,创造性孵化新的服务外包内容,对在青岛孵化成功的服务外包新类型新产品,给予重点奖励,形成全行业的创造性和研发热情。第三,对于新开发的服务外包新类型、新产品的创业行为,政府控股的投资公司、银行等给予风险投资、金融无息或低息贷款,并放宽还款时限。第四,对孵化成功的企业,在知识产权、专营权等方面给予扶持。

(五)重新规划服务外包园区,同时对现有园区进行合理分工。

目前青岛服务外包园区功能不配套,已有园区如市南软件园发展空间受限,尚缺乏一个大的服务外包园区,使项目无法落地。第一,重新规划服务外包园区。服务外包园区一定要毗邻大学和科研院所。建议在胶南大学城、即墨鳌山卫等规划一个成规模的服务外包园区(建议规划面积不少于2000亩地)。第二,促进现有园区形成合理的分工。第三,对具有不良资产和亏损的园区进行项目置换、调整。

(六)加大服务外包企业特别是龙头企业的培育和招商力度。

第一,对于解决1000席位以上的外包企业,可享受一定数量的创业用地配套。第二,整合现有企业资源,形成规模优势,打造代表青岛服务外包整体形象的青岛品牌;对于有一定基础的企业,采取强力推进的方式,扶持其做大做强。第三,加大对中小企业的扶持力度,鼓励其形成产业集群。

第四,鼓励从事国内外包业务的企业内外并举,开拓国际市场,提高核心竞争力,尽快开展离岸服务外包。第五,引进大型公司在青岛设立外包中心,将其外包业务转移到青岛,发挥其辐射和带动作用,获取更多订单,学习先进管理经验。

(七)积极拓宽服务外包企业投融资渠道,构建促进服务外包发展的金融环境。

第一,大力开展与国家开发银行、中国进出口银行、中国出口信用保险公司的金融合作,通过国家政策扶持和政策性贷款支持,为服务外包企业提供方便快捷的融资渠道。第二,鼓励各类金融机构将服务外包纳入业务范围,对服务外包企业贷款融资给予支持;鼓励引导国际和省内外金融企业、风险投资企业及商业担保机构大力参与服务外包的投资、合资、融资或资本运作,加大对青岛服务外包企业的投入力度。第三,通过政府资金引导,加强市场化运作,对成长型、扩张型服务外包企业进行股权投资,扶持其到资本市场融资,形成风险投资有进有退、滚动发展的机制。

(八)把引进人才和本地培养结合起来,努力打造半岛区域人才高地。

第一,继续鼓励和引导企业与院校、培训机构合作培养人才。第二,鼓励院校或者企业把人才输送到日本、美国等发包国家和印度等外包业务发达国家进行定制培养。第三,引进国外有关专家或华人工程师来青岛培训机构传授有关服务外包的实践知识。第四,建立具有外包服务经验的中高级专业技术海外留学人员登记备案制度,对能够引领产业发展的中高级人才给予重点跟踪,积极指导就业,落实相关政策。第五,做好外包企业急需人才的引进工作,组织日本、欧洲专场海外人才招聘会,重点引进服务外包方面的专业技术人才;解决好服务外包领域留学回国人员相关政策的落实问题。

注释:

①信息技术外包:指企业以长期合同的方式委托信息技术服务商向企业提供部分或全部的信息功能,如信息技术设备的引进和维护、信息系统的开发和维护、通信网络的管理等。

②业务流程外包:指把一个或多个信息技术密集型业务流程委托给外部提供商来完成,如人力资源服务、技术研发服务、采购、运输、库存整体方案服务等。

③知识流程外包:围绕对业务诀窍的需求而建立起来的业务,指把通过广泛利用全球数据库以及监管机构等的信息资源获取的信息,经过即时、综合的分析研究,最终将报告呈现给客户,作为决策的借鉴。

④中国21个服务外包示范城市包括:北京、南京、长沙、成都、大连、苏州、大庆、广州、哈尔滨、杭州、合肥、济南、南昌、上海、深圳、天津、无锡、武汉、西安、厦门、重庆。

⑤拉动就业岗位数据为各地政府计划在“十二五”期间拉动就业人数;青岛服务外包“十二五”发展规划正着手制定,就业数字是按目前就业3万人、按照每年30%增长速度计算新增就业;青岛服务外包还没有规模企业统计数字;因21个外包示范城市数字不全,青岛位次的排序根据掌握数字排序。

⑥idc:是全球著名的信息技术、电信行业和消费科技市场咨询、顾问和活动服务专业提供商。

⑦bearingpoint:全球最大的商业咨询、系统集成和管理外包服务提供商之一,总部设在美国的弗吉尼亚。

⑧青岛服务外包现在基数低,发展潜力大,参考国内上海、大连等外包示范城市发展速度定30%可行。

参考文献:

[1]百度百科。服务外包[eb/ol]。http://baike。

baidu。com/view/432186。htm。

[2]郭熙保,胡汉昌。后发优势新论———兼论中国经济发展的动力[j]。武汉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4,(3):353-357。

第6篇:城市数字经济发展报告范文

[关键词] 城市地下管线;档案信息化;档案管理

doi : 10 . 3969 / j . issn . 1673 - 0194 . 2014 . 16. 074

[中图分类号] G275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673 - 0194(2014)16- 0127- 02

1 前 言

城市地下管线档案指的是在建设城市的过程中所涉及到的地下管线的新建、扩建以及改建工程所形成的反映真实的地下管线在建设的实际过程与现状,并且保存具有价值的文字图表以及音频视频等多种载体的档案资料。科学完整与规范合理的地下管线档案,可以为城市的建设与规划提供重要的参考依据。随着近年来的城市建设与国民经济的迅猛发展,进一步推进了地下管线的敷设与空中管线的入地等工程的开展,但是一些城市的地下管道档案的管理力度不足使得在城市建设的过程中没有档案可以查询,没有数据可以依照,导致地下管线的施工中反复开挖道路,常常破坏到地下管线,拉链式的马路现象也比较严重,给城市的地下工程建设与管理带来了很多问题与矛盾,给城市居民的生活带来不便,给群众的生命财产带来安全隐患,不仅使地下管线的建设成本增加,还直接影响城市的发展,因此,加强城市地下管线档案信息化管理,是城市地下工程建设发展的重要保障基础。

2 城市地下管线档案管理信息化的现状与问题

2.1 没有实行城市地下管线档案信息化的统一集中管理

由于城市地下管线档案管理所涉及到的部门比较多,因此就会出现多方面多头目管理城市地下管线档案的现象,使得地下管线档案有的被城建档案的管理部门所保管,有的被规划档案部门所保管,有的被测绘档案部门所保管,有的被管线建设部门所保管,这就使得档案东一点西一点,在使用到的时候往往要到处找才能找齐所需要的档案。

2.2 反复建设,造成严重的浪费

随着不断扩大的城市规模,城市的地下管线也在不断的扩大与延伸,因此城市地下管线的构造也就变得越来越复杂,种类也越来越多,有一部分城市的管线部门为了查清地下管线而重资投入,运用一样的核心技术,即GIS技术与计算机技术进行多头开发与研制,使得同一个项目进行了反复的投资,造成严重的浪费,并且没有显著的查实效果。

2.3 管理不严格,城市地下管线的事故时有发生

受到历史原因与现实原因的影响,城市的面积在发展中不断地扩大,城市地下管线的管理水平无法跟上城市的发展水平,一些专门为了收藏与保管城市地下管线档案的单位与部门,其收集与保管的地下管线档案却是少之又少,并且对这些档案的管理不严格,使得地下管线档案档案不准、无档可查,这就使得在施工的过程中,由于没有档案的参照,不了解地下管线的实际情况而进行盲目的施工,造成有挖断地下管线的现象常常发生,使得地下管线的事故时有发生,造成经济的损失,并且危害人民群众的生命财产安全。

3 解决城市地下管线档案信息化管理的对策

城市的地下管线作为城市生存发展的“生命线”,一旦出现了问题,就很有可能会造成城市建设与发展的瘫痪,特别是对于城市地下管线的档案管理问题,如果管理不到位,就会使得城市地下管线的建设与运行的过程中发生不可预计的隐患,同时城市地下管线的档案信息是一项专业化、系统化与信息化的工程,对于城市地下管线档案的管理,通过信息化的管理模式,可以进一步使得城市地下管线档案信息管理更加有保障。因此,制定相关的管理对策刻不容缓,作为城市现代化建设管理中一个新的课题,对城市地下管线的档案信息化,可以通过以下几方面进行。

3.1 落实领导机构与管理机构

要想使地下管线的信息化管理能够更好地实现,就必须按照我国制定的与城市规划、城市地下空间的开发利用管理的相应的法律法规进行,我国现阶段有许多大中型城市与沿海相对发达的城市都不断地开展地下管线的探测工作与管理工作,一些城市为了方便工作的开展与协调,成立城市地下管线的领导小组,建立起负责城市地下管线档案信息管理的管理机构。城市地下管线档案信息的管理如果没有一个具有权威性的领导部门进行组织与管理,是很难把这项工作做好的,因此,可以在城市规划行政管理部门中设立城市地下管线管理工作处,当作是规划行政部门的直属独立单位,编制组织与规划城市的地下空间的开发与利用,实习报告城市地下管线建设工程的用地审批与工程建设报建审批,同时对城市地下管线的信息进行动态管理与信息化管理。城市地下管线建设的相关部门要有特定的业务可以对全市的地下管线规划区的管理负责任,并且要对城市的地下空间的开发利用进行定期的检查与时刻的监督,城市地下管线的档案信息要按照城市地下管线档案管理的相关法律进行管理,加强对城市地下管线档案的收集、保管、编制与利用,强化规划部门与建设部门以及档案信息管理部门之间的联系,加大部门与部门之间的信息交流,使得城市地下管线的档案管理工作更加有序的进行。

3.2 建立健全地下管线管理法规

城市地下管线的档案管理工作是一个巨大并且复杂的系统工程,也是一项具有很强的综合性的管理工作,所涉及的部门很多,因此在进行管理的时候就很难统一协调,因此,必须建立健全城市地下管线的管理法规,通过法律的手段来进行统一协调管理,要从城市地下管线档案的报建开始,从“龙头”抓起,控制城市地下管线档案管理的“龙尾”,给予城市地下管线档案信息化管理的法律支持,把地下管线的管理以及地下管线的档案管理真正纳入到法制管理的轨道中,从而加强城市地下管线档案信息化管理的控制力。

3.3 加强人才培养与物力经费的管理

由于城市地下管线档案管理是一项具有特殊性与专业技术的工作,同时与人们的生活生产息息相关,要想使城市的地下管线工作更加稳定有效的进行,保证城市的稳定与安全,就必须在人才培养方面加大力度与重视程度,培养具有专业技能与良好职业道德素质的人才迫在眉睫,除此之外,还要建立起城市地下管线档案信息管理系统,通过技术与设备支撑的同时还要有充足的资金支撑,因此,相关的地下管线管理政府必须加大投入,保证资金到位,才能使城市的地下管线工作更加顺利地进行。

3.4 对各个项目进行严格的把关

对于城市地下管线档案信息化管理的工作,必须严格把关,主要有:①地下管线的报建:必须要有规定的工作人员进行巡视,如果有不按照规定报建的情况,就必须要执法检查;把好地下管线报建关。一定要组织人员巡视,发现未按规定报建的,要进行执法检查。②签订协议责任书:在申请建设规划许可证的时候,要同城市建设档案管理的相关机构签订工程档案责任书,仔细阅读责任书的相关条款与协议,并且及时进行针对性的业务培训,保证城市地下管线档案具有准确性与完整性。③竣工测量:在城市地下管线建设竣工覆土之前,建设部门要委托专业的测量单位对工程进行测量,从而形成准确完整的竣工数据与管线图,满足城市地下管线档案信息管理数据库的规定与建立起管线信息管理系统,因此,竣工测量是整个城市地下管线中最重要的核心关键。④竣工的验收备案:对于城市地下管线的建设中如果没有经过竣工的验收备案,就不能将工程投入使用。⑤移交:建设部门与城市地下管线管理部门以及相关的测量部门要及时向所在的城区专业档案部门移交相关的城市地下管线档案的相关资料与工程图,通过电子信息与计算机信息管理的模式把档案以纸质档案与电子档案的形式同时上交,保证城市地下管线档案的信息化管理。

3.5 建立完善的地下管线档案管理责任追究机制

城市的地下管线作为城市基础设施重要的组成部分,也是城市生存与发展赖以生存的物质基础,城市化水平越高,对城市地下管线的要求与依赖性就越高,因此,加强对城市地下管线的档案信息管理是城市进行防灾减灾与应急的重要条件,城市地下管线档案信息化管理是城市数字化的重要组成因素,因此,要加强建设单位与施工单位以及管线工程的测量单位、档案管理单位的法律责任意识,完善责任追究机制,让相关的城市地下管线建设与档案管理单位能够更加严格谨慎的进行工作,充分发挥城市地下管线档案信息化管理在城市的经济发展与社会发展的促进作用。

4 结束语

城市地下管线是城市发展的大动脉与生命线,担负着城市能源输送、传递信息、减灾排涝以及排弃废弃物等责任,而城市地下管线档案的管理单位是城市地下管线建设的指明灯,因此,对于城市地下管线档案的信息化管理,是保证城市地下管线安全运行与发挥其作用的重要手段,也是城市化发展的重要体现。

主要参考文献

[1]黄冬梅.浅谈影响地下管线探测质量的因素及控制措施[J].中国地名,2011,2(6):236-569.

[2]李文华,胡波,侯娟.以地下管线档案管理为突破口 全面推动数字城建档案馆建设[J].城建档案,2010,6(8):156-648.

[3]孙佳丽.如何加强地下管线工程档案管理工作[J]. 黑龙江档案,2010,6(5):486-669.

第7篇:城市数字经济发展报告范文

【关键词】基础测绘 ;工程项目;测绘监理;

前 言

如今随着城市的发展,测绘工作在国家经济发展,城市规划建设以及百姓的日常生活中的作用更是显而易见。随着人类建筑文明的逐步兴起到发展至今,监理工作渐渐成为所有工程项目中不可缺少的重要组成部分,在西方的项目工程发展史上,监理制度已经发展了较长时间并且逐步走向成熟完善,而我国自上个世纪末才开始悄然引入这个理念。所以对于我国监理制度来说,刚刚步入初级阶段,且有待逐步发展完善。更是显而易见,随着科技的进步和技术的发展,各种高新科技应运而生,渗透到各个领域,针对现代社会对于城市数字化的要求,提出了建立城市规划测绘综合监督管理的概念及必要性。 对于监理的含义我们从字面意思上可以做出简单的理解,即对于建筑工程项目的监督管理。

1、测绘监理工作的依据

测绘工程监理是一项专业化,社会化的单位项目管理,它是以组织论,控制论,管理学作为理论基础。它通过项目业主委托具有测绘监理能力的监理单位,对工程项目进行全方位、全过程的项目管理。

1.1测绘工程监理的基本依据

测绘工程监理与其它行业的监理一样,有着相同的基本依据,如:《建设工程质量管理条例》、《工程建设监理规定》、《合同法》、业主与监理单位的监理合同、业主与承包商的生产合同及其他工程建设文件。此外,由于行业特点仍须执行《测绘法》、各地方《测绘管理条例》、《测绘质量监督管理办法》等。

1.2测绘监理的技术依据

作为城市测绘工程来讲,它的任务主要是提供城市建设和规划所需的基本地形图及施工控制基准,它的技术依据主要有《城市测量规范》、《国家Ⅲ、Ⅳ等水准测量规范》、《1:500,1:1000,1:2000地形图图式》等技术标准,以及经过监理单位审查过的测绘工程项目技术设计书和业主与生产方签订合同中明确的质量、技术要求等。

1.3 监理的目的任务

项目以工程能够顺利的依照各项目标完成为目的。通过加强对基础测绘项目的组织与管理,保证工程进度、成果质量和降低成本投入。监理必须以保证工程投资、进度和质量目标为最基本任务。

2、监理的原则、依据、方法及程序

2.1监理原则

监理工作对于工作人员的职业原则,技术能力和职业道德的要求很高,按相关规定必须做到如下要求:维护国家和集体的利益,严格执行有关法律、法规、规范和各种技术标准,履行监理合同中所规定的义务和职责;坚持绝对公正的立场、保证以科学的态度和实事求是的精神来对待工程相关问题;坚持按合同的规定在技术上向业主提供服务;对于问题不得向任何人透露;坚决杜绝收受可影响到对工程技术、质量和安全进行正常判定的酬劳。

2.2监理依据

项目中用到的各项国家规范、标准和图式。

2.3基础测绘项目监理方法

包括目标规划、动态控制、组织协调、信息管理。

3、测绘.监理工作的性质

测绘工程监理是市场经济环境下以平等的合同关系依法为测绘工程项目的业主提供智能的监理服务,要求从事测绘工程监理活动,应当遵循守法、诚信、科学、公正的准则。测绘工程监理具备工程监理共有的特性,包括服务性、独立性、公正性和科学性。测绘监理单位与建设单位是一种服务合同关系。根据合同,监理单位受建设单位的委托对施测单位的生产全过程进行控制、管理和服务。

对监理人员的素质要求

监理在测绘工程生产中扮演着监督、管理、协调等多重角色。为了保证完成好监理任务,监理单位应确保其监理人员具有良好的职业道德、扎实的专业知识功底和多学科的知识结构、丰富的实践经验、较高的管理水平、较好的组织协调能力。

4、基础测绘项目监理具体内容

4.1前期监理

前期监理工作的主要内容是就是帮助测绘工程业主处理好开工前的各项事宜,首先在工程所在工作地点建立监理机构办公室,并安排好各个监理工作人员各司其职;根据工程实际情况,计划监理工作的主要步骤和部分细节;帮助工程施工单位做好前期准备工作并且给予一定技术支持,帮助培训工程现场负责人,实时实地检查作业情况。

4.2施工阶段监理

4.2.1进度控制。在项目工程开工阶段,监理方必须要求施工单位及时上报项目计划的总进度和相关施工阶段的分进度,并且监临人员根据所上报的几乎,不定时的对施工情况进行检查;对项目支持的资金动态予以掌握;当实际实施的进度和计划书中有很大的偏差时,监理方有权调集工程单位召开会议研究、分析偏差原因,并要求施工方调整计划,使得工程项目能够顺利完成。

4.2.2质量控制。质检顺序应由测绘队伍自检后交由施工单位检查验收最后上至监理检查; 工作队必须按期提交测绘成果,监理方要对其上交的成果质量进行检查和评价;要求施工单位将成果与自检记录资料同时上交; 及时汇总各类检测数据,填写相应的监理表格,并将检查意见及时反馈通报施工单位; 在检查过程中,若施工单位所提交的成果有普遍性不符合设计书要求,果断予以退回,由工程单位修正后提交,如再次发现类似问题,即认定成果不合格,由业主下达处理办法; 当监理方与施工单位在技术问题上发生矛盾且难以解决时, 应第一时间将问题反应之业主方,最后以业主方的技术负责人意见为准; (6)在测绘工作中,若监理方发现施工单位工作与技术设计要求不符,监理有权下发停工通知,同时将情况以书面形式向业主汇报。

4.2.3监理工作总结。工程完成后,协助业主对工程进行竣工验收,审核与工程相关的资料的完备性,及其是否满足相关标准及规范的要求,对监理过程中形成的相关资料归纳整理,总结本次工作的经验与教训。

5、基础测绘项目监理报告编写

5.1 监理报告的类别主要有: 会议纪要、通报、月度小结以及年度总结等。

5.2 监理报告的内容。①监理会议纪要、通报的内容主要包括监理工作期间内各项事宜的具体时间和时间段和参加的主要成员,对工程监理检查的主要内容和在检查结果中发现的问题,以及相应的处理办法,且需要对下一个施工阶段提出的意见和建议等。②监理小结和监理总结的内容。概述:工程概况、工作概述、监理依据、施工队作业状况等;监理工作程序与技术方法;相关的生产管理、技术管理等方面的监理实施情况;对工程技术、质量安全等方面监理工作的概括与评述,总结经验教训,对下一步工作的建议和畅想。

5.3 报告及文件的发送

监理报告或技术文件应在会议或工作结束后四日内报送至业主和施工单位;报告一般为一式多份,例会文件盖监理办公室印章,技术文件必须有业务技术负责人签章,否则无效。

第8篇:城市数字经济发展报告范文

1电子商务概述

电子商务(ElectronicCommerce)即通过电信网络进行的生产、营销和流通活动,它不仅指基于因特网上的交易,而且指所有利用电子信息技术来解决扩大宣传、降低成本、增加价值和创造商机的商务活动,包括通过网络实现从原材料查询、采购、产品展示、订购到生产、储运以及电子支付等一系列的贸易活动。电子商务主要含概了三个方面的内容:一是政府贸易管理的电子化,即采用网络技术实现数据和资料的处理、传递和储存;二是企业级电子商务,即企业间利用计算机技术和网络技术实现和供货商、用户之间的商务活动;三是电子购物,即企业通过网络为个人提供的服务及商业行为。按照这种思想,电子商务可以分成两大类:一类是企业与企业之间的电子商务(BtoB),另一类是企业与个人之间的电子商务(BtoC)。后者亦即我们所说的网上购物或在线购物。

电子商务具有全球化、方便快捷、成本低、效率高、选择性强等优点,因此,发展十分迅速。据美国《商业周刊》估计,1998年美国在线购物达到48亿美圆,2000年,这一数字将上升到200亿美圆,比1998年增加23%。商业机构间的网络贸易将会从1998年的156亿美圆上升至2000年的1750美圆。据世界贸易组织(WTO)今年初对电子商务发展所作的报告预测,到2002年,电子商务交易总值将达到3000亿美圆。

各个发达国家政府对电子商务的发展都比较重视。日本于1996年投入3.2亿美圆推行电子商务有关计划;新加坡成立了"新加坡一号"项目,目前有31家机构与政府签约开展电子商务活动,每年可得到2-3亿美圆的经费支持以研究和发展各种应用;1997年4月,欧盟提出了《欧盟电子商务行动方案》;1997年7月,美国提出了《全球电子商务框架》。在美国总统的倡议下,世界贸易组织132个成员国决定使INTERNET成为自由贸易区,期限至少为一年。我国电子商务刚刚起步,人们对电子商务的巨大潜力深信不疑;我国政府积极支持电子商务活动的开展,先后批准北京、上海、天津等城市作为我国电子商务的试点城市,并开始计划制定一系列相应的政策、法规等等。但是应当看到,我国还存在一些"瓶颈"问题,严重地阻碍着电子商务的发展。本文拟对我国电子商务环境作一分析,并简要探讨我国电子商务发展的模式与策略。

2我国电子商务环境分析

2.1政策与法律环境

总的说来,我国的信息化政策还不够完善,尤其体现在电子商务方面,有关的政策不够明朗,相应的法律、法规,相关的标准还都没有建立,跨部门、跨地区的协调存在较大问题。因为参与电子商务的不仅仅是交易双方,更重要的涉及工商行政管理、海关、保险、财税、银行等众多部门和不同地区、不同国家,这就需要有统一的法律、政策框架,以及跨部门、跨地区的强有力的综合协调组织,才能促进电子商务的蓬勃发展。

例如,如何解决税收是电子商务活动中的又一大难题。在INTERNET环境下,交易实体是无形的,交易与匿名的支付系统联结,没有有型的合同,其过程和结果不会留下痕迹作为审计的线索,没有明确的纳税人或交易数字,很难保证其服从税法,避税和反避税的斗争在电子商务中变得更加激烈。1998年5月14日,几经修改的Internet免税法案在美国参议院商业委员会以41票对0票的优势通过,为美国本土企业铺平了电子商务的发展道路。同年5月20日,美国又促使132个世界贸易组织成员国的部长们达成一致意见,通过了Internet零关税状态至少一年的协议,使通过Internet进行国际交易的企业能够顺利地越过本国国界,在其它国家抢占市场。

在九届人大三次会议上,上海代表团提出了《关于急需加紧制定中国电子商务法的议案》并被列为1号提案。目前,我国的电子商务的各项政策、法律与法规、各种标准正在加紧制定当中。估计关于税收、安全、认证等法规与标准将会在本年度出台。这也是我国为加入WTO进行的积极准备。

2.2企业信息化建设

企业作为电子商务的主体,其信息化程度是电子商务运行的基础。目前,我国企业大多处于转型阶段,现代企业制度尚未普遍建立,企业信息化的进展并不令人满意。目前我国已经上网的企业不到企业总数的1%。,在1,5000家国有大中型企业中,大约只有10%实现了企业信息化或运用信息手段比较好。大约有70%左右的企业拥有一定的信息手段或着手向实现企业信息化的方向努力,大约20%的企业只有少量的计算机,而且只从事单机工作。在1000余万家中小企业中,只有极少的一部分拥有现代化的信息手段。

目前,许多网站建立了电子商务平台,为企业之间以及企业与用户之间提供了各种交易的途径。企业只要具备了一定的信息化手段(如企业内联网、管理信息系统、后台数据库等),就可以利用这些平台进行电子商务运作。这为中小企业的发展创造了良好的机遇,它们可以用自己灵活、简便、低成本的优势与大企业展开竞争。企业领导需要在内心深处真正意识到企业信息化的必要性、可能性和良好的效益,要认真研究本单位的实际情况,在信息化的方面最需要做什么,立即投入实际行动,充分运用信息手段,在运用中进一步了解和掌握它,不断收到实际效益,进而增强推进信息化的信心,政府要为企业信息化做好组织工作,制定好发展规划。

2.3网民的结构比例

根据中国INTERNET网络信息中心(CNNIC)的资料,1999年中国的INTERNET用户有8,900,000个,占将近中国人口的1%。相对而言,这一比例是比较低的,而且网民中对电子商务感兴趣的比例更要低一些。但从绝对数量来讲,近1000万的网民是一支不容忽视的力量;对电子商务感兴趣的人士大约占到网民总数的10%以上,而且大多集中在大中城市,比较稳定。目前,我国的上网人数仍在飞速增长,人们对电子商务的认识也在进一步加深,可以说,我国的电子商务蕴藏着巨大的潜力。

2.4金融电子化建设

金融体系是商务活动的基础保证。电子商务的支付与结算需要电子化金融体系的密切配合。目前我国金融服务极其电子化水平比较落后,跨区域、跨银行的电子支付系统还未建立,网上支付、结算等问题很大程度上阻碍了我国电子商务发展的进程。例如,上海新华书店在互联网上了图书信息,收到大量国外的订单,但是由于国内的电子支付手段没有建立,生意无法成交,造成了不小的经济损失。

加快建立银行间、银行与企业间资金清算和金融管理信息系统,使企业和个人能够随时随地方便地使用电子支付,实时完成电子交易已经是势在必行。各国的货币体系区别很大,而且存在汇率问题,因此,有必要努力将各种不同的支付方式统一起来,真正实现"一卡走世界"。我国的人民银行作为银行的银行,是这一任务的主要承担者;目前正在积极地进行试点与协调,估计在年内将出台一个较为具体的初步方案。对于支付各方(如买者、卖者、银行、中介机构等)的权利与义务也要有相应的法律予以确认。

2.5安全保证系统

由于电子数据具有无形化的特征,电子商务的运作,涉及多方面的安全问题,如资金安全、信息安全、货物安全、商业秘密等。它要求电子商务比传统的有纸贸易更安全、更可靠。而目前网上安全技术及其认证机制均不完善,这也是普通消费者对电子商务持观望态度的重要原因。虽然计算机专家在网上银行的安全问题上下了很大功夫,采用了多种措施,然而,网络黑客的攻击仍然使专家们心疼不已。安全问题仍旧是电子商务活动中的关键。这个问题直接关系到电子交易各方的利益,由于种种风险的存在,各方当事人对INTENET上从事电子交易总是不免心存疑虑。同时,网上交易所能带来的巨大机遇和丰厚利润也无时无刻不在吸引着那些喜欢冒险的网络入侵者,买方、卖方、银行都必须承担来自外部的风险。电子商务中的信息安全与一般情况下所说的信息安全有一定的区别。它除了具有一般信息的含义外,还具有金融业和商业信息的特征。所以,必须高度重视电子商务中的安全问题。

电子商务的安全问题,不仅涉及技术问题,同时也涉及管理问题和法律问题。我国目前还不能生产自己的网络防火墙,许多银行现有的技术防范措施显然不能适应大规模电子交易的需要。电子商务的管理标准尚未系统确定,法律对于电子商务违法交易行为的认定还处于摸索阶段。

政府应当从三方面入手,构建电子商务安全运作的综合保障体系。其一,组织力量,筛选符合我国国情的电子商务安全技术。目前我国使用的网络安全产品基本上是"舶来品",开发我国自己的网络安全产品已成为不可回避的问题。其二,强化电子商务安全管理,规范买卖双方和中介方的交易行为。目前,应抓紧制定规范的电子商务标准。同时,应尽快有关管理标准。其三,尽快完善电子商务法律法规,明确交易各方当事人的法律关系和法律责任,严厉打击各种违法交易行为。这些问题有些是国际性问题,应由全世界共同面对并加以解决。一个可能的解决方案是创建一个独立的国际实体,负责用一种可被全世界接受的统一的程序来管理与协调。

2.6人力资源

电子商务实现的关键最终仍然是人。眼下各大企业缺乏的正是精通计算机与网络技术的商业人才。人才的匮乏是电子商务发展的又一难题。中国社会事务所在对北京、上海、广州等城市数千名公众的电话调查中了解到,能熟练使用电脑的只占很少一部分,其中很多人能够使用电脑但不懂上网等比较复杂操作。而对于家用电脑的用途,作文字处理与娱乐的比较多,上互联网的极少。

电子商务的蓬勃发展使知识型人才缺乏,有待补充。关于这方面情况,目前我国尚未见到具体统计数字。据美国的统计,其国内缺少数十万名工程师、系统分析员和程序设计师。一些外国公司纷纷到中国招募软件工程师。日本、加拿大、英国、新加坡等国都在中国的各大城市开始了行动,特别是在北京、上海、广州、南京、武汉等人才集中的城市。

电子商务是信息现代化与商务的有机结合,需要大量的掌握现代信息技术的现代商贸理论与实务的复合型人才。而一个国家、一个地区能否培养出大批这样的复合人才,就成为该国、该地区发展电子商务的最关键因素。国家应该鼓励教育部门向学生普及网络知识,在有条件的学校,特别是一些大专院校经济、贸易、计算机等专业院系开设电子商务等选修课程,甚至可以考虑开设电子商务专业,培养高素质的复合型人才,以适应社会的需要。

2.7我国电子商务与WTO

首先,中国加入WTO将打开国外直接在INTERNET方面投资的大门。根据中美双边WTO协议,国外服务提供者将能够涉及到INTERNET服务的所有方面。在经过同意的情况下,外方可以在合资企业中保持30%的股份,一年以后可达49%二年后达50%。中国同意按照竞争管理原则承担WTO文件中规定的所有义务。其次WTO将会使中国的法律制度增加透明度。服务贸易总协议(GATS)要求政府出版所有相关的法律和法规,并迅速或至少按年度地将新法律法规或方针告知服务贸易理事会。第三,中国将与WTO成员国进行更加广泛的交流与合作,能与全球贸易伙伴互相影响,以便对电子商务形成一种统一的方法。

3发展我国电子商务的模式与策略

按照我国的经济发展水平、信息产业水平、企业管理水平以及政治、法律、文化环境,发展电子商务必须遵循适合国情,又与国际接轨;突出重点,又兼顾全面的原则。

第9篇:城市数字经济发展报告范文

一、指导思想

以创建“优美环境、优良秩序、优质服务”为工作目标,以创建“三优”文明城市为载体,逐步完善城乡基础设施,提升社会公共服务水平,努力创造良好的政务环境、法制环境、市场环境、社会环境、生活环境、人文环境、生态环境和社会文化环境,为把建设成更适宜人居、更适宜创业、更适宜人的全面发展的文明城市提供完善的环境基础、良好的社会秩序、优良的民生条件和时代的文明风尚。

二、创建目标和标准

(一)总体目标和标准

总体目标:创建优美环境、创建优良秩序、创建优质服务,加快全市“一心、两带、两大市场、六大基地”建设。

创建优美环境的重点是实现“四化”:硬化、绿化、净化、亮化,做到:规划科学、特色突出,环境整洁、道路平整,环保生态、绿化达标。

创建优良秩序的重点是处理好市容和繁荣的关系,做到:市容美观、市场有序、交通遵章、素质提升。

创建优质服务的重点是行政管理“窗口”部门和商业经营“窗口”行业优化服务质量,提升城市内在品质,做到:设施规范完善,办事诚信高效,服务热情周到,文化建设发展。

(二)阶段目标

根据省和市部署,我市创建工作采取“五年分三步走”的步骤进行推进。

第一步:市区实现治理“五乱”(乱贴乱画、乱搭乱建、乱停乱行、乱倒乱扔、乱堆乱放)、实现“四净“(市容市貌净、主次干道净、社区楼院净、重点区域净)的工作目标,全面整治交通、市容秩序,全面提高优质规范服务水准。做到城乡同步推进,在城乡环境做到洁净化的基础上,切实提高绿化、美化水平。

第二步:落实全省开展“三优”文明城市工程和市创建全国文明城市总目标的要求,推进城市数字化管理。按照要求做好文明城市创建工作自我测评工作。全市各行业文明指数,推动创建工作深入开展。

第三步:搞好创建提档升级工作,全面达到“三优”文明城市总体要求,全力创建省级“三优”文明城市。

在整个“三优”文明城市创建过程中,要大力弘扬精神,大力加强城乡文化建设,全面提高城乡现代文明程度、提高城乡居民素质、提高群众生活质量,促进经济社会的全面协调发展。

三、工作任务和责任分工

1、创建优美环境

(1)城市出城口及城乡结合部环境卫生综合整治工程。城市出入口及城乡结合部环境卫生管理达到市容管理标准,彻底清除基建残土、垃圾污物,建立保持环境卫生的长效机制(镇负责);加强对城市建筑工地的监管(市建设局负责);彻底拆除违章建筑(市规划建设管理局负责);完善市区环卫管理体制,合并精简管理机构,减少管理人员数量,增加环卫保洁人员数量,加大环卫日常保洁工作力度(镇负责)。

(2)城市污水及生活垃圾治理工程。加快市区污水处理厂建设,力争使污水处理厂投入试运行(市水务局负责)。加快生活垃圾处理厂建设,完成生活垃圾处理厂一期工程建设(市规划建设管理局负责)。达到城市污水及生活垃圾治理要求。

(3)整治城市“牛皮癣”工程。清除市区和农村城镇乱贴乱画,清理规范商铺门前及橱窗上的各种广告性招贴;采取有效措施,建立责任部门联动的长效机制,保证城市“牛皮癣”得到有效遏制(市规划建设管理局负责、团市委、各乡镇负责);坚持清理和疏导相结合,在必要地段和居民住宅楼院设立便民招贴栏,为清理城市“牛皮癣”提供治本方法(市委宣传部、市规划建设管理局负责)。

(4)城市亮化工程。市区路灯及景观照明积极推广使用安全、环保、高效、节能的新型光源;城市道路装灯率、亮灯率及设施完好率分别达到95%以上;城市主要街路、广场周边建筑采用景观性亮化照明;景观性亮化照明设施与灯光性牌匾、电子发光装置保护完好(市规划建设管理局负责,市房产住宅局配合)。

(5)城市通道整治工程。市区内公路及河流通道环境卫生整洁,无垃圾污物和废弃设施;保持通道两侧建筑、树木及水体的容貌和环境卫生,建立完善的日常监管制度;(镇负责)市区道路发生破损及时进行修补,及时修缮市政设施(市交通局、市规划建设管理局负责)。

(6)城市园林绿化工程。河带状公园、新世纪广场、迎宾广场等休闲广场设施维护良好(市规划建设管理局负责);城市新建居住小区绿地面积达30%以上,无侵占绿地、乱伐树木和破坏绿化成果现象(市建设局负责,市房产住宅局配合)。

(7)城市水利工程。完善城市防洪体系建设,加大城市水景观建设;加强城市水资源节约、保护与管理工作。(市水务局负责)。

(8)乡村环境卫生整治工程。以改路、改水、改厕、改院墙,清垃圾、清柴草垛、清违章建筑,建文化活动室、建文体活动场地,种植花草树木即“四改、三清、两建、一种”作为环境整治的主要任务。制定科学的工作规划,每年确定2个示范村,实施重点推进,分步改善村屯面貌,2013年前彻底改善村镇面貌。(各乡镇负责)

2、创建优良秩序

(1)城市交通秩序治理工程。规范机动车和非机动车辆停放秩序,鼓励城市主次干道两侧划线停车,杜绝随意变线行驶、掉头等现象。加强行人和非机动车辆交通安全管理,取缔不按规定线路行走(驶)和乱闯红灯现象,提高广大市民的文明交通意识,打造文明和谐的交通环境(市公安局负责);加强出租车、公交客运车辆运营管理,取缔非法营运车辆,逐步减少取消港轿车辆(市交通局、市公安局负责)。

(2)城市牌匾广告综合治理工程。规范牌匾、广告设置。取缔一店多牌和违章设置的超大型牌匾,对污浊破损严重、与周围景观不协调的牌匾要限期整改;加强市区地面与空间广告的设置管理,对不符合广告设置规范、无法定审批手续、严重影响周边环境景观的应当限期拆除,树立高雅、规范的城市景观形象,以规范促繁荣、促发展(市规划建设管理局负责、市工商局负责)。

(3)市场综合治理工程。加强占道市场监督管理,严格取缔未经批准随意设置的各类占道市场经营,对依法批准的占道市场,做到按指定位置、面积和时限占用道路;取缔摊位明火作业和场外经营,积极倡导健康文明的经营方式,开辟便民、利民、文明的经营环境。(市规划建设管理局负责,市工商局配合)

3、创建优质服务

(1)行政执法和政务服务“窗口”建设工程。加强行政审批中心和“一站式”服务中心建设,建立政府门户网站,提高行政效能。严格执行政务公开、办事公开制度,实现政务服务方便、快捷、高效,为广大市民群众提供放心满意的服务(牵头部门:政府办责任部门:行政执法和政务服务“窗口”单位)。

(2)社会公共服务“窗口”建设工程。切实加强市民关心的医疗、供热、供水、公交、环卫、邮政、通讯等“窗口”服务行业质量建设,全面提升直接服务市民物质、文化生活的服务水平,实现诚信、规范、便捷,提高群众的生活质量(牵头部门:市纪检委责任部门:社会公共服务“窗口”单位)。

(3)文明满意创评工程。以实施“转变作风、优化环境服务年”为契机,组织“窗口”单位开展文明“窗口”、文明职工创评活动,增强服务企业、服务农村、服务群众的意识,为经济发展营造优质高效的服务环境。(牵头部门:市委组织部责任部门:各“窗口”单位)。组织“争做雪都文明市民”宣讲团深入基层宣讲,组织中小学生开展演讲,在媒体设立“褒贬录”等方式,加大市民素质教育工作力度,在全市形成人人做文明人、人人为文明城市建设献计出力的局面(牵头部门:市委宣传部责任部门:市教育局、团市委、市妇联)。

四、实施步骤

创建“三优”文明城市工程拟分三个阶段。

1、全面启动阶段。8月中旬开始全面动员,召开全市动员会议或专项推进会议,组织市属媒体集中宣传“三优”文明城市工程对于全面提高公共服务水平,全面提高城市内在品质,推动全市经济社会更好更快发展的重大意义,动员广大群众和社会各界支持、参与创建“三优”文明城市工程。

2、整体推进阶段。8月下旬至10月末,全面开展城区环境卫生和社会公共秩序整治战役,改变环境秩序“脏乱差”的状况,使城区环境面貌和社会秩序发生明显改观;以硬化、绿化、净化、美化为重点,集中推进城市环境基础设施建设,建设和完善城市公共服务的基础设施,加强污水处理、垃圾处理基础设施建设和日常管理,加强对城市建筑工地的监管,从源头治理“脏乱差”现象,打牢城区优美环境建设的物质和管理基础;在医疗、通信、邮政等“窗口”服务行业开展“文明窗口”评选活动,推进优质服务全面展开并且取得初步成果。组织开展以创评“雪都文明市民”为主题的市民文明行为践行活动,以“迎国庆、讲文明、树新风”为内容,引导人人争当讲道德、讲文明、守法纪的公民。

3、总结考核阶段。11月份,组织成立创建工作考核验收组,对市直各单位、各乡镇创建工作进行全面考核,并将考核内容纳入市委、市政府考核目标责任状的内容进行重点考核。

五、组织领导

市委、市政府成立创建“三优”文明城市工程领导小组,办公室设在市委宣传部,负责具体协调组织工作,制定总体方案、专项推进方案和宣传动员、督促检查、综合汇总、考核评比工作。各成员单位负责制定专项工作方案,组织实施。

1、创建“三优”文明城市工程领导小组

2、创建“三优”文明城市工程领导小组办公室

六、工作要求

1、加强领导、落实责任。市直各部门、各乡镇要把创建“三优”文明城市工程切实摆上位置,高度重视,扎实推进。市创“三优”工程领导小组要定期召开全体会议,各责任部门每季度要向领导小组办公室汇报创建“三优”工作推进情况。领导小组办公室要会同有关部门组织测评考核,定期报告创“三优”工程的进展情况。各责任单位、各乡镇要高度重视,进一步明确责任和分工,制定相应工作方案,于8月20日前报送领导小组办公室。

2、跟踪督导,严格考核。市“三优”活动领导小组将抽调人员定期进行调查督察,组织新闻媒体进行窗口服务行业的暗访,组织有关部门对群众满意度进行暗访测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