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务员期刊网 精选范文 交通科技与信息范文

交通科技与信息精选(九篇)

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交通科技与信息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交通科技与信息

第1篇:交通科技与信息范文

关键词:科协系统;继续教育;信息化

中图分类号:G726 文献标识码:A

信息化改变着人们的生活方式:借助手机短信、电子邮件,数以亿计的人几乎不再提笔写信;具备上网条件的国人,平均用44%休闲时间上网;越来越多的人热衷网购(2011年我国网购市场销售总值达7,800亿元,同比增长66%,远超传统零售销量)。

信息化改变着机构的服务方式:为了更好地服务公众、抓牢顾客的心,电子政务、电子商务、电子银行、网络学校、网络医院等应运而生。人们可以跨越时空阻碍,即时得到相关机构的个性化服务,及时处理工作上、学习上、生活上的各种问题。

信息化改变着世界,世界因信息化而变革,变革催生了教育信息化。

一、教育信息化、继续教育信息化

(一)教育信息化

1.概念和特征

教育信息化是指在教育领域运用计算机多媒体和网络信息技术,促进教育的全面改革,使之适应信息化社会对教育发展的新要求。

教育信息化既具有“技术”的属性,同时也具有“教育”的属性。从技术属性看,教育信息化的基本特征是数字化、网络化、智能化和多媒化。从教育属性看,教育信息化的基本特征是开放性、共享性、交互性与协作性。

2.相关政策

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加快教育信息化进程——加快教育信息基础设施建设,加强优质教育资源开发与利用,构建国家教育管理信息系统。

教育信息化十年发展规划(2011—2020年):基本建成人人可享有优质教育资源的信息化学习环境,基本形成学习型社会的信息化支撑服务体系,基本实现宽带网络的全面覆盖,教育管理信息化水平显著提高,信息技术与教育融合发展的水平显著提升。

(二)继续教育信息化

继续教育信息化是教育信息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1.内涵和作用

继续教育信息化是建设终身学习体系的重要支撑。构建继续教育公共服务平台,推进开放大学建设,面向全社会提供服务,为学习者提供方便、灵活、个性化的信息化学习环境,促进终身学习体系和学习型社会建设。

2.相关政策

教育信息化十年发展规划(2011—2020年):推进继续教育数字资源建设与共享,加快信息化终身学习公共服务体系建设,加强继续教育公共信息管理与服务平台建设。

教育部关于加快发展继续教育的若干意见:大力推进继续教育信息化建设——建立数字化学习资源开放共享机制;大力发展现代远程教育;加强继续教育信息化建设和管理。

二、科协系统继续教育信息化的问题

科协系统继续教育是国家教育事业的重要组成部分,为我国科技事业、人才事业、社会事业发展发挥着重要作用。近年来,中国科协作出决策,加快发展科协系统继续教育,加强继续教育信息化建设。《中国科协关于加强继续教育工作的若干意见》明确指出:要充分运用现代技术手段,提高工作效率,提升教育质量,丰富工作方式和手段,重视网络教育,发展现代远程教育,改革教学方法,建立继续教育资源开发、共享机制和平台,为科技工作者提供方便快捷、个性化的学习条件。

科协系统继续教育信息化建设已经开始,但又面临很多问题。本文对中国科协及全部省级科协的网站进行了调查,结果如表1:

上表显示,到目前为止,科协系统继续教育信息化程度较低,发展极不均衡。具体表现在:

一是“继续教育”作为超链接仅出现在中国科协、北京市科协、上海市科协等3家网站,在32家科协网站的出现率为9.38%。

二是“继续教育”作为一级菜单仅出现在中国科协、上海市科协的网站首页,在32家科协网站首页的出现率为6.25%。

三是只有北京市科协、山东省科协提供“在线学习平台”,在32家科协网站中仅占6.25%。

四是没有任何科协网站专门提供所属继续教育机构名录。

调查结果反映出以下问题:

第一,继续教育信息化受重视程度不高。

第二,继续教育信息化经费不足。

第三,继续教育信息化动力不足。

第四,继续教育品牌信息化意识不强。

第五,继续教育信息化建设协同性不强。

三、科协系统继续教育信息化的对策

科协系统继续教育正面临前所未有的挑战。科协系统继续教育信息化是顺利应对挑战的有效手段,具体举措如下:

(一)领导重视,狠抓落实

科协系统继续教育信息化是一项投资大、涉及面广的系统工程,离不开各级领导的重视和支持,首先离不开科协领导的重视和支持。如果科协领导不重视和支持,科协系统继续教育信息化就难以得到来自科协系统外部的重视和支持。得不到重视和支持,没有领导狠抓落实,人、财、物就无法到位,科协系统继续教育信息化就无法实现。

发展继续教育和实现继续教育信息化是中国科协的重大决策和行动纲领。如何让各级科协领导真正重视并行动起来?

首先,中国科协应建立激励机制,把继续教育信息化工作完成情况作为考评各级科协领导的重要依据,奖好罚差,激励各级领导发挥正面效应、能带头、带好头。

其次,在科协系统树立顾客意识(公众即顾客),以顾客为焦点创新服务模式,以顾客需求为行动导向,以顾客满意度考评工作绩效,促使科协系统由管理型向服务型转变。

这样,各级科协领导才能真正做到心系5800万名科技工作者,权为民所用、利为民所谋。

(二)统一规划,分头实施

中国科协牵头、地方科协参与,共同制定统一的行动计划、实施方案和项目指南,在现有计划格局和管理体系不变的情况下,分头组织实施。采用“统一基础平台+可拓展业务子系统”的方式,既保证中国科协和地方科协继续教育系统之间数据可集成与共享,又保证地方科协继续教育可发挥特色,根据自身优势细分市场,满足顾客需求。

在实施过程中,应本着“总体规划、分步实施、注重效益、重点突破”的原则,采用“注重需求、全员参与、以点带面、优化完善、持续推进”的方法,在中国科协规定的时间内,各地科协都要完成首期工程——网络平台、应用系统、网站的初步建设和信息资源的初次开发;确保该工程如期投入使用,为科技工作者和社会公众提供继续教育服务。

(三)多方融资,有偿使用

科协系统经费有限,而继续教育信息化费用不菲;如果由科协独自出资,实现继续教育信息化将困难重重。较为可行的做法是多方融资,有偿使用。

其一,向政府申请经费。教育信息化是国策,是《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确定的重大项目和改革试点。为保障教育信息化发展需求,政府在教育投入中加大了对教育信息化的倾斜。

其二,向企业和社会筹资。科协应充分发挥人才荟萃的优势,大力开辟筹资渠道,吸纳社会资金投资或捐赠,接受境内外社会组织和个人资助或捐赠。

其三,向科协系统继续教育机构筹资。继续教育机构是最大的用户,按照“有偿使用”原则,继续教育机构应承担相应经费。

其四,融资租赁。可在系统集成项目及设备采购中分期偿还项目采购资金,在支付最后一笔款项时再获得所有权。

(四)“市场”准入,激发动力

信息化为科协系统继续教育发展进行最大限度的提速,为科技工作者和社会公众跨越时空阻碍,及时得到个性化的继续教育服务提供技术保证。要把信息化的这一作用落到实处,关键在于激发科技工作者和社会公众选用科协系统继续教育服务的动力,即满足用户的刚性需求(如专业技术人员因国家政策规定而必须接受的一定学时的继续教育)以及软性需求(如为自我提升而进行的知识更新等)。

要满足用户需求,就要进行资源融通。各级科协应积极沟通协调,主动承接政府改革转移的职能,促使科协系统继续教育机构成为政府人社部门确认的继续教育基地。这样,科协系统继续教育就获得了继续教育“市场”准入资格,可以更好地为科技工作者和社会公众服务。

(五)品牌战略,独特竞争

重构品牌并实现品牌信息化。硬件由于易受复制而对顾客的影响力有限,代表硬件、软件综合实力的品牌才能吸引顾客的目光。

科协系统继续教育要迎合市场需求、建立品牌战略,借助信息化手段向顾客快速传递品牌价值,加快顾客偏爱科协系统继续教育品牌的进程。因此,各地科协要加强协同性,在其网站首页把“继续教育”作为一级菜单,对继续教育工作予以宣传推广;利用“继续教育”二级菜单对在线学习平台、继续教育机构名录等资源进行整合,方便公众检索利用,在公众面前树立科协系统继续教育的大品牌形象。

充分发挥科协系统继续教育的独特优势——能及时把握科技人员需求和学科前沿,具有专业性强、学科齐全、组织网络比较完备、师资资源潜力巨大、教学方式灵活多样等。将独特优势转化为独特竞争力,并以品牌竞争力为外在表现赢得市场认同,从而达到提高市场占有率的目的。

(六)需求导向,共建共享

以顾客(接受科协系统继续教育服务的人)需求为导向进行继续教育网站建设。

网站的各项服务功能都要紧紧地围绕不同类型的顾客来展开。努力提升网站的服务价值,尽力降低顾客成本(顾客在访问网站过程中所消耗的时间、体力、精力等的总和),加强与顾客之间的交流与沟通,建立以顾客为导向的绩效管理机制。

加强优质教育资源共建共享和优化配置,推进较发达地区优质资源向欠发达地区的输送。逐步缩小各地方科协继续教育发展的差距,让更多、更广泛的人群享受到更好的科协系统继续教育服务,实现科协系统继续教育的区域均衡化发展。

参考文献

[1]国务院.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EB/ OL].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央人民政府网站,2010-7-29..

第2篇:交通科技与信息范文

从广义上来说,宽容是一个民族长期积淀的社会美德,是一种善性的群体行为;而从狭义上来看,宽容是一种个体自身的修养,是发自个体内心深处的一种善的归属。信息技术作为一种新兴课程,缺乏足够的经验指导,且具有极大的专业归属性,学生在日常学习过程中不仅容易走弯路,而且经常会因为缺乏指导而寸步难行。因此,信息技术课教师必须要有一颗宽以待人的心,在学生遇到困难时不指责、不蔑视,而是以虚心的态度教人脱困、助人上进;在学生犯错误的时候,少一点责骂,多一些开导和鼓励,相信学生的发展潜能,更多地以激励手段代替惩戒,这样不仅能够缩小师生间的心灵差距,而且能够极大地提高信息技术课程教学的有效性。

去年一堂课上,我在查看学生上交的电子小报作业,有个学生上交的电子小报深深地吸引了我,我便当范例用极域教室展示给全班同学看。“这个是网上下载来的!”一个学生突然站起来大声喊,那自豪的神情跟电影里的揭秘者如出一辙。顿时,全班哗然,同学们都把目光指向了那个学生,她无奈地低下了头。面对这突然的变故,我停顿了一下,转过话题问大家:“你们认为这份电子小报的页面设计得怎么样?”“非常好看。”“哪位同学能够谈谈它好在哪里?”结果,大家高度评价了这份小报。我接着说:“以后请大家多找一些这样的小报跟大家分享,好不好?”大家一致赞成。我趁热打铁:“那么,对于第一个给我们推荐精美小报的同学应该如何奖励她呢?”“送她一个笔记本。”……此时,同学们对老师的用意已心领神会。我趁机要求同学们每周轮流找一份漂亮的小报跟大家分享和探讨。

学生渴望得到外界的尊重、理解和宽容,但由于自身发展的特色使他们还很不成熟和稳定,更需要宽容和理解。特别是学习成绩不好的学生,他们已经习惯于在脑海中定格自身的价值——不是读书的料子,导致内心失去自信和尊严。这就要求教师改变观念,先去接受他们,才能被他们接受;先宽容他们,才能被他们尊重,形成积极心态,建立自尊心,更好地完成学业。让我们学会宽容,共同为学生成长开“绿灯”。

二、学会赏识,开辟学生沐浴阳光的“绿洲”

吉祥是个各科老师都头疼的学生,不爱学习,不完成作业,上课老做小动作。上信息技术课更是如此,玩游戏才是他上课的目的。于是我索性先让他玩,而我就站在一边看。我发现他每个小游戏玩得都很出色。我问他:“吉祥,你怎么会玩这些游戏的?是谁教你的?教教我可以吗?”他的回答很干脆:“没人教我,只要想学就一定能会。”于是,我跟他学玩游戏。我俩边玩边聊,我告诉他:“老师很欣赏你的聪明,如果你能把这个聪明劲用到学习上,我会更欣赏你的。今天咱俩的游戏就到此为止好吗?你教我的我学会了,我教你的你会吗?一会儿展示作品,老师想让你展示,你不会让我失望吧?”他看我很认真,而且很欣赏他,马上就退出了游戏。在展示作品时,他第一个把手举了起来,当我把他的作品分享给大家时,我对他的作品给予了很高的评价,同学们也对他的作品提出了不同的意见和见解,从他的表情上看得出他很自豪。从此,每节信息技术课他都认真地完成老师布置的任务,在每次展示作品时,我总是把他的作品展示给大家,在老师和同学的赞赏下,他变得越来越好。

三、培养自信,学生健康成长的“绿色途径”

信息技术课在很多学生心目中就是一节可以玩游戏的课,然其开设的本质并不是为了锻炼学生的反应能力,更不是以玩游戏为初衷。因此,如何转变学生的课程观念,增强学生的学习动机和热情,培养学生学习信息技术的自信,是提高信息技术课程教学效能的核心所在。

在教学中,我常常让学生互相评价,让他们用自己的眼光去看、去想、去评,让他们指出优点与不足,然后再从教师的角度提出建议。如在上制作作文选教学课时,我常常让学生先讲出自己设计封面、封底的构思,当学生讲完后,让其他学生来评价。通过这样的评价方式,发言的学生从各个方面都能得到提高,其他同学也会得到提升,接着再让所有学生对自己的作品进行修改。通过这样的展示和评价方式,不仅提高了学生“学”的能力,而且大大增强了学生学习的自信心。

四、激发自我效能,帮助学生驶向“绿色彼岸”

信息技术课虽然是一门灵活的课程,但技术是可以通过反复练习来提高操作熟练程度的。“能提高操作熟练程度”是“反复练习”这一行为的结果期望;如果学生不但知道反复练习能提高操作熟练程度,而且对自己“反复练习”这一行为持肯定态度,那么“学生对自己反复练习这一行为持肯定态度”则属于效能期望。所以,作为一名合格的信息技术教师,应该采用多元化的方法和手段,促使学生“自我效能感”的回归,不让学生失去“起跳”的动力和激情。

一是教师要充分尊重学生,发掘学生学习过程中的积极因素,让学生领悟教师言行中传递的真诚情感,从而将教师的期待、鼓励和帮助内化为一种积极向上的内驱力。

第3篇:交通科技与信息范文

论文摘要:本文针对软件技术专业中的必修课程—《信息系统分析与设计》在实际的理论环节、实践环节和教学时间中出现的具体问题进行相应的分析、改进和研究,有助于提高学生的理论应用水平和编程实践能力。

一、引言

《信息系统分析与设计》是软件技术专业中重要的专业核心课程,是一门理论性、综合性、实践性、系统性和应用性于一体的学科。其目的是培养学生综合应用大学期间所学基础理论知识和有关技术工具,掌握信息系统分析、系统设计的基本方法,具有分析和解决信息系统规划、分析、实施以及维护管理中的实际问题的能力,该课程具有知识更新速度快如面向对象开发方法,重视实践等特点,从而达到培养学生综合运用多学科知识的能力。

二、信息系统分析与设计在教学实践环节存在的主要存在的问题

针对我院实际的教学情况,主要从理论环节、实践环节、教学时间这三个方面进行阐述,所面临的实际问题:

1.理论环节。其中客观原因就是教材选定困难。近年来,很难到找到一本能够体现当前信息系统的最新理论性、技术性、综合性和应用性很强的教材。目前,对于所采用的教材缺乏有针对性对信息系统的理论、方法和技术相关的、符合当前学生实际接受能力的案例,相关的资源匮乏,导致学生要么偏重理论,但还不能全部吃透理论,与课程实验脱节。理论环节这里,最主要的问题就是: 学生不能熟练地运用统一建模语言UML进行信息系统建模。

2.实践环节。其中学生的主观原因就是学生起点低、基础差加上本课程所讲授的内容大多都是理论比较抽象难懂和实际动手能力要求比较高等因素,大部分同学在学习理论和实际的信息系统项目开发上都存在着很大的难度,不能将所学的信息系统建模方法和运用面向对象方法进行实际的编写程序,不能在实际的项目开发过程当中,来体会信息系统相关的理论、编程思想和技巧。特别对于比较大型项目和开源项目,更是无法体会其系统建模和构架的思想和编程核心技术和方法的运用和掌握,进而导致学生整体学习积极性不是很高。实践环节这里,最主要的问题就是:面向对象方法理解,什么是类?什么是对象?体会不深,运用的不灵活。特别是相关其它辅助课程如数据库设计与应用和软件工程等,没有形成具有针对性、综合性的实验体系。

3.教学时间。从教学时间上来说,大部分高校在教学时间安排上,通常理论教学的时间占用了3/4以上的课程教学时间,而实践环节所占用的时间过少,通常仅仅会在课程结束之前有一个相对简单独立的信息系统课程设计。一方面,学生没有足够的上机操作时间,实践的各个环节分析与设计相关理论和技术细节不能够得到很好的锻炼提升,系统分析能力和编程能力不能够得到实质性的提高,另一方面也需要指导教师寄予必要的相关指导。

三、信息系统分析与设计在课程教学的改进策略

主要的改进方法是:

第一,在教学时间上,一定要根据当前学生的实际情况,适当的调整理论教学和实践教学的时间分配比例,尽可能的留出更多的上机实践的时间。

第二,在课程的整个教学过程当中,一定要让学生掌握各学科理论和实践最基本、最根本、最重要的知识点是什么?最核心的就是:主讲教师必需筛选和修改有针对性、既契机又契理的教学案例,并将该教学案例,贯穿于整个教学课程的始终,做到理论与实践并重的原则。 转贴于

第三, 由于采用面向对象的方法来构建系统,所以将实践环节分为两大部分。这是由其自身的特点所决定的。面向对象的程序设计的学习,大体上可以分为两个阶段:第一阶段,语言本身的语法和语义的学习以及掌握标准库所提供的各种函数和类,第二阶段,具本应用领域的类库的学习。在案例选择上也为此分为两套方案,这样能够保证能够适应不同层次学生的需求。以下结合实践环节的两个环节加以论述:存在的问题之一:学生不会进行统一建模语言UML进行信息系统建模,在理论和实践教学上采用循序渐进、边学边练的原则:在讲述领域分析和可行性分析理论之后,进行相应的需求分析实验,建立需求模型并编写需求分析说明书,重点讲解如何从需求分析说明书中,如何提取系统实现所涉及到的类、类的属性和类的操作;在讲述信息系统体系结构和详细设计理论之后,如何将需求模型转换为系统业务对象模型和功能逻辑模型,并分别用UML的静态图和动态图来描述,从而得出具体的系统实现方案。存在的问题之二: 对面向对象方法理解体会不深,什么是类,什么是对象,运用的不灵活。主要采取重点讲解在进行信息系统实现过程当中,所涉及的面向对象的关键技术,重点讲解关键技术的前期知识准备,关键技术的根本思想是什么,如何才能掌握它所涉及到的知识体系,相关学科的交叉点是什么?并配套辅助的代码资源和相关技术文档。

四、结束语

本文在保证教学大纲要求基础上,不断的改进教学和实践中的各个环节,分析了在教学过程当中存在的主要问题,并结合学生的实际情况给出相应的教学改进建议,从而有助于培养学生信息系统开发和独立研究的能力,进而使其成为具备较强的实践开发能力、创新能力和高素质的复合实用型人才。

参考文献:

[1]李虹.《信息系统分析与设计》课程实验教学模式及实验教学体系的研究与设计[J].信息化建设:2010(12):17-18.

[2]陈志勇.信息系统分析与设计教学改革探索[J].广西教育:C版,2009(2):100.

[3]郝晨健.信管专业《信息系统分析与设计》课程教学研究[J].陕西教育:高教版,2009(2):50.

第4篇:交通科技与信息范文

关键词:交通信息技术;应用型;实践教学

基金项目:自治区自然科学基金资助(2015211C282)

TP3-4

交通信息技术是交通工程专业学生的专业基础课,本课程主要是为了让学生了解交通信息技术的基本理论、基本原理及其应用,掌握交通信息的采集、传输、处理以及过程,并运用交通信息子系统对交通信息技术综合应用进行了解。通过本课程的教学使学生对交通信息领域的相关知识有全面的认识和了解,为学生学习后续课程以及从事与本专业有关的工程技术和科学研究打下必要的基础[1]。本课程理论性强,课程实践教学环节力求从实际出发,使用通俗的语言,简练、易懂的操作过程诠释复杂的基础理论,对课堂教学辅助补充。

一、课程教学中存在的问题

交通信息技术课程是一门理论性强、实用性较强、涉及面较广的专业基础课程。该课程是智能交通系统的基础[2],其基本方法和理论大量应用于先进的交通管理,交通控制特别是智能交通的各个领域。传统的教学大部分是较为繁琐的理论分析和公式推导,物理概念抽象,因此容易使学生感到乏味和难以接受,尤其是交通信息采集技术部分,各项技术原理、技术关键和技术应用晦涩难懂,因此需要配套的实践教学环节使抽象的理论知识具体化,形象化,加深学生对课程内容的理解及掌握,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提高课堂教学效果。

课程涵盖了交通工程、信息工程、通信、计算机、控制工程等多学科交叉领域的成果,应用于智能交通的各个领域,因此它也是一门面向工程应用的课程[3]。关于如何合理安排课程内容和应用多学科知识,采取何种教学模式,如何设计实践教学环节等问题也在探索之中。该课程魍车慕萄Х椒ㄖ饕是从宏观层面上介绍相关技术及其应用,偏重于理论知识的讲解,课堂教学也以说教为主,实验及实训内容相对较少甚至没有,学生对所学理论在实际中的应用一知半解,不利于学生对知识的吸收与消化,乃至于学以致用。有些实验室所使用的设备和器件与实际应用中所使用的实际设备和器件有较大的差异,往往只能用计算机仿真或者模拟,学生所掌握的知识与现实的应用之间距离较大。

随着智能交通系统的快速发展,对交通信息技术提出了越来越高的要求,传统的教学内容和教学手段难以满足这种要求。因此,笔者尝试对“交通信息技术”课程实践教学进行改革,借助于新疆维吾尔自治区交通工程紧缺人才专业建设的机会,开拓新的实验资源和项目,以理论和实践一体化教学,使理论、实践两个环节在教学过程中紧密相连,体现当前应用型大学以培养应用型人才的教育理念[4]。

二、课程实践教学内容设计

通过在多年教学中的摸索以及与用人单位、毕业生的交流,该课程的实践教学内容应注重培养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尽可能向应用型大学的教育教学改革的新需求和新特点靠拢,面向交通信息领域的新技术,与市场的应用新进展以及课程内容的需求相结合,设计了4个典型的实践教学任务如表1所示和一个创新实验设计项目“乌鲁木齐市天山区道路与车辆动态管理信息系统设计”。

三、实践教学条件的建设与使用

依据新疆“重点产业紧缺人才专业”任务,本专业以交通工程重点产业紧缺人才专业的建设为契机,积极推进智能交通实验室建设。目前实验室已具备三类常用的交通流检测器及其检测平台、车载GPS系统、GPS车辆调度实训系统、GIS-T软件系统、可变信息标志及其软件系统等软硬件实验设备,具备了较完善的实验条件,主要用于引导学生对交通信息采集技术的入门及全面认识;了解全球动定位系统(GPS)的入门及应用;熟悉GPS移动定位系统的使用;加强对GIS-T的认识、理解与应用。学生可将配套设备作为课程设计或毕业设计的硬件开发平台,在此基础上自主进行交通流三要素分析以及智能调度管理等智能型控制系统的研发。

四、结束语

近年来,随着智能交通的快速发展,交通信息技术也在智能交通体系中得到了广泛的运用,本课程重视实践课程教学也是智能交通发展的必然要求。本文在课堂教学的基础上,不再固守以知识传授为主的传统学科课程教学模式,而是将完成实验任务必需的相关理论知识构建于教学之中,实践-理论相辅相成,学生在完成实验的过程中掌握本课程必备的理论知识、训练动手能力。“交通信息技术”实践课程的建设对于本专业建设交通工程重点产业紧缺人才专业的任务,推进智能交通重点实验室建设也有借鉴作用。

参考文献:

[1]王兵,郭杜杜.交通信息技术[M].北京:机械工程出版社,2016.

[2]陈旭梅.智能运输系统[M].北京:中国铁道出版社,2007.

第5篇:交通科技与信息范文

【关键词】评价方法信息技术电子表格信息素养

一、信息技术课堂教学评价中的一些问题

说到信息技术课堂教学的评价问题,很多人都要摇头,仰天长叹:烦、烦、烦;难、难、难。但是教育是离不开评价的,有教育就一定有评价。信息技术的教育应以提升学生的信息素养为目的,信息技术教育的评价也应本着该目的进行。评价是不变的,可变的是教师根据具体的课堂教学内容设计、制订符合本内容的评价方式和评价量规,实现信息技术课堂的教学客观、公正的评价。本文尝试通过电子表格的应用能力的评价设计来探讨在实际的、具体的课堂教学内容面前如何开展评价的方法。

二、信息技术课堂教学评价设计的实施措施

(一)制订总的学习目标和分解学习目标

1、电子表格部分学习目标分解。根据教学内容和课时的安排,将本部分的教学目标分解为几个部分,每部分都设计具体的学习目标。

(二)评价的设计。前测调查:进入该模块教学时要先进行前测,了解学生该部分知识、能力水平。

前测的方法很多,比如问卷、实际操作等,通常,我们采用问卷形式进行,通过问卷反馈获知每个学生对该部分的掌握程度,然后根据水平进行分组,利用分组,进行因材施教,在评价的过程中根据不同学生的不同水平进行针对性的评价。

2.总的学习目标和分解学习目标的自评。通过对学生的前测问卷调查得知,83%的同学表示在初中时学习过电子表格相关的使用仅仅停留在了解、知道的层面。针对具体情况我制定了学习目标分解、细化,每节课、每个同学都自我评价、及时反馈的教学和评价策略,开发了EXCEL练习评价系统。在每节课教学内容讲解完毕后,同学们利用这个学习评价系统都能及时的进行本节课内容的练习,并且能够实时得到一个评价反馈。对于练习中出现的问题,系统能够给出一个详细的反馈,请要求同学在“我问、我答、我行”的自评量表中进行记录。

3.学习过程评价。在学生整个学习过程中,教师要随时对学生的学习过程进行评价,这个是他评的一部分。此时的评价主要是记录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表现,如任务进展速度、收集资料效率、是否善于提问、技术水平、探究学习的成效、同组同学相互帮助、合作意识、语言表述是否清楚等情况(见表4),发现和记录学生的正面表现(以“+”号表示),并及时反馈给学生以此激励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同时对学生学习过程中存在的问题也要及时指出并适当引导,帮助和引导学生更加有效的学习。

4.进行后测。依据该部分的特点,设计切合学生学习、生活的综合任务,考察学生使用电子表格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后测可以采用开放式,也可以采用封闭的指定任务。针对电子表格内容部分制订的总的学习目标和分解后的学习目标结合学生的实际情况,我们选择了指定综合任务的方法。在综合任务设计中,我们设计了作品评价量表,从数据内容、技术、数据分析、交流报告、小组合作、收获和进步六个方面进行评价,每个方面又分为A、B、C三个等级以及自评、互评、综合评定几个方面进行,结合我们制订的总的学习目标和分解学习目标,检测学生的学习目标综合达成度。

5.综合评价。最后教师根据学习过程的评价记录、学生根据评价量规的评价结果(包含自评和互评)以及对学生评价的评价(检查学生评价的客观性),再加上教师根据评价量规对每个学生进行的评价,进行综合评价。综合评价采用等级和评语的方式给出。

综合评价的等级根据各项评价所占比例(教师评价50%,自我评价20%,相互评价30%)换算得来,评语参考过程给出(见表7)。

三、结语

根据制订的电子表格部分总的学习目标和分解学习目标,在学生的整个学习过程中,一直伴随着评价,其中部分评价是随时进行的,有些评价不需要做记录,学生没有负担,可以充分开发学生的潜能,促进其保持学习热情,提升非智力因素在学习中的作用。同时也有对结果进行的评价,这样的评价也是多元的,如根据量规进行自评、互评和教师评价等。

事实证明,这样的评价与传统的知识技能考核型的评价相比是科学的、合理的、有益于促进学生的发展。

参考资料:

[1]教育部.普通高中技术领域课程标准[S]

第6篇:交通科技与信息范文

关键词:信息系统分析与设计;案例驱动;实践教学;教学内容

中图分类号:G642.0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5)18-0152-02

《信息系统分析与设计》是信息管理与信息系统专业的专业核心课,是培养学生掌握信息系统的分析与设计的基本方法与技术应用,掌握使用有关的CASE工具对信息系统进行建模,从而掌握信息系统建设的基本构架、工作步骤和基本过程,具有分析和解决信息系统规划、分析和实施等实际问题初步能力[1-3]。本课程能更好地让学生掌握主流分析与设计技术方法与手段,是我们主要的教学目的。

一、目前存在问题

1.学生缺乏兴趣。由于所授专业是信息管理与信息系统专业,因此很多同学的开发能力有所欠缺,开发能力水平不足就引起对分析与设计的理解不足,使得许多同学对本课程产生畏惧心理,从而对课程失去兴趣。

2.教材缺乏实践内容。目前教材上选择比较困难,有详细完整的案例不太多,很多教材上的例子都比较乱,不便于系统讲学和学生自学。

3.教学方法乏味。本课程共有36理论学时,实践学时18学时,每周上3学时理论,隔周上3学时实践。在理论课教学中只使用多媒体课件的方式,不便于学生理解与参与,学生无法融入课堂。

4.实验内容不太明确。在实验教学中,我们选用Ration Rose的CASE工具进行系统分析设计,但在《软件工程》课程上又使用VISIO工具来进行面向对象分析与设计。我们的课程与《软件工程》、《信息系统项目管理与实践》一起以学生小组(5~6人)的形式完成一个课程大作业(一个中小型信息系统项目分析设计与开发,将三门课程的知识以分析与设计文档、开发软件产品、项目管理文档的形式),以期望学生团结、协作,完成软件开发应用的目的。但是学生小组人数比较多,部分同学不积极参与,主要工作全部集中在某一个同学身上等诸多因素,使实施效果未达预期。

二、以案例驱动带动课程教学改革

文献[5-8]从不同方面对本课程进行了一些教学改革。本文将从教学内容、教学方法、实践教学等几个方面全面改革,整个过程以实际案例来进行驱动,从而促进本课程教学上能够得有效提升教学效果,从而更好地培养应用型的专业人员。

本课程主要是希望以一个实际案例来驱进课程改革,案例来自于一个实际项目。整个实施方法如下图所示,通过整个流程需要二次的课程实施,进行迭代改革。通过改革整个流程来对课程进行改革,从而达到以培养学生的实践动手能力的目的,提高学生的系统分析与设计能力,为今后的就业打下基础。

1.使用主流的分析与设计工具,确定教学内容。我们深入软件企业,了解公司目前所用的主流系统分析与设计方法和工具。并对已经毕业的学生发调查问卷,了解学生在实际工作中,在信息系统分析与设计上应该学习什么内容,然后结合实际情况来确定教学内容。大致上教学内容定位于面向对象分析与设计,侧重于UML的使用,与《软件工程》课程尽可能内容上交叉,并与《管理信息系统》的教学内容(侧重于面向过程分析与设计)完全区别开来,并将运用一个具体的实际案例贯穿于教学过程中。着重讲授需求分析、概要设计、详细设计等几全阶段,以用例图、顺序图、活动图、类图等模型为教学内容。整个教学过程中,使用一个大型的案例贯穿其中,通过例子就能掌握学习的主要内容,然后在实验课上进一步实践应用,以所学到技能来完成课程大作业。课程大作业以答辩的方式进行检查,学生各组互相评价,得到大作业得分,激发学生完成作业动力。

2.教材选取。教学内容能包含更多的实用知识,选择一本合适的教材至关重要。针对目前市面上的教材大多没有运用一个完整案例来进行整个系统分析与设计过程,使学生学习起来较难应用其知识,我们将仔细选择一本适合学生学习的教材,目前我们使用的教材采用文献[4]作为主要参考资料。除了教材内容,我们将我们实际的案例进行补充,作为教学主线融合到教材中,使其成为实例,让学生更好掌握教学内容。

3.教学方法与手段。采用多种不同形式的教学方法如启发式、讨论式、参与式、案例式、辩论式等多种教学方来促进教学效果的提升,鼓励学生独立思考,激发学习的主动性,培养学生的科学精神和创新意识。

4.角色模拟实验教学。通过对国内相关院校的调查,对本课程的实验环节设置总体分为两种方式:(1)分散式实验教学,实验时间分散于整个学期;(2)集中实验教学,即在理论课结束以后,集中时间让学生在开放实验室完成一个项目的开发[5]。

我们在实际教学过程中采用分散式与集中式相结合的方法来进行。在实验教学环节也安排实际案例来进行,使得学生有更强的参与感,并配合其他课程,以2~3人为一组来完成一个课程大作业,学以致用;增强学生的参与度,课程大作业明确各人任务,以答辩的方式进行检查,同时考察协作与互;学生各组互相评价,得到大作业得分,激发学生完成作业的动力。

在平时实验教学中,平时每次的实验以2课时的实验量来实际案例作为参考完成,然后以2~3人为一组完成一个课程大作业,大作业在第2周就开始进行,分散到各周完成各阶段工作,在课程大作业中每个学生都担任各自的角色(可能需要身兼几职),分为项目管理师、系统分析师、软件设计师、软件工程师、软件测试工程师等几个角色。我们将课程大作业分为四个主要阶段(需求分析、系统分析、系统设计和系统实现),各个阶段需要各组学生提交结果,即需求分析文档(用例图、详细用例说明)、系统分析文档(使用顺序图、活动图等)、系统设计文档(使用类图、对象图等)和系统实现源码。分阶段对学生在小组的工作表现进行有效的评价,追踪每个学生的表现,尽可能避免个别学生不参与完成大作业。

大作业完成后采用小组答辩的方法来进行评价结果,使用学生个人的自我评价、学习小组学生之间的互评、教师评价三个方向来进行评价得分,最后评分列为总成绩。

5.考试改革。由于本课程是一门实践性非常强的一门课程,如果将理论考试成绩占非常大的比例并不特别有效地评价学生的学习效果。因此准备采用理论考试与实践考核相结合、传统考试与上机考试相结合、大作业与小作业评价相结合的考核方式。《信息系统分析与设计》课程的笔试占总成绩的50%,大作业(含文档资料、PPT和答辩)占40%,平时(含小作业)占10%。在考核中,注重综合素质的测评,强化实践教学,培养动手能力。

三、结语

《信息系统分析与设计》课程是一门理论性和实践性很强的课程,学生在实际工作前不太容易掌握。教师在教授这门课程的时候必须使用丰富的案例、多样的教学方法才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从而使得学生能够比较有效地掌握核心知识。目前仍然需要老师继续完善课程的教学体系,不断提出新的教学改革方案,完善各个教学环节,从而来保证实验教学质量的不断提高,促进教学质量的提高。下一步我们将考虑如何把案例更好地融合到本课程的实际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中,让学生更好地掌握知识。

参考文献:

[1]康仲远.信息管理专业人才培养模式改革研究报告[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5:5-15.

[2]贾厚光,彭峥.信息管理专业实验课程体系改革及创新人才培养研究与探索[J].实验技术与管理,2007,(10):114-117.

[3]安利平,仝凌云.信息管理与信息系统专业课程体系的分析与设计研究[J].计算机教育,2007,(10):70-73.

[4]王欣.UML系统建模及系统分析与设计[M].中国水利水电出版社,2013.

[5]景丽.信息系统分析与设计实验教学方法探究[J].计算机教育,2011,(6):48-51.

[6]连仁包,陈端芝.《信息系统分析与设计》课程教学改革研究[J].廊坊师范学院学报:自然科学版,2014,(12):115-118,128.

第7篇:交通科技与信息范文

[关键词] ERP系统; 会计信息系统; 实践教学

doi : 10 . 3969 / j . issn . 1673 - 0194 . 2012 . 23. 058

[中图分类号] G64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673 - 0194(2012)23- 0096- 02

ERP系统作为一种先进的管理思想和方法成为企业信息化的首选。会计信息系统是ERP系统中一个重要的子系统。目前高校会计专业的会计信息系统课程采用的软件基本都是ERP系统,如何构建基于ERP系统的会计信息系统课程实践教学体系,是会计专业实践教学改革中面临的问题。本文通过分析会计信息系统实践教学中存在的问题,提出了构建基于ERP系统的会计信息系统课程实践教学体系的建议。

1 会计信息系统课程实践教学体系存在的问题

1.1 实践教学目标不够明确

一般来说,实践教学的目标要服从于该课程理论教学的整体要求,会计信息系统课程的教学目标是“通过全面介绍会计信息系统的基本原理、技术以及应用方法,使学生学会如何实施和管理企事业单位的会计信息系统,为将来使用和维护会计软件、用计算机处理财务管理中的实际问题打下基础”。但是如何围绕这一目标,来制定该课程的实践教学目标,即通过实践教学,使学生在会计信息系统的应用上掌握到什么程度、达到什么样的水平却是非常模糊的。

1.2 实践教学的实践内容、实验项目缺乏系统的设计和安排

该课程实践教学的实践内容和实验项目也缺乏系统的设计和安排,学生在练习时缺乏实验资料、实验任务安排以及实验报告的要求,使得实践教学很难有真正的效果。教师对学生的实践情况及进程难以进行有效的控制和评价,也无法了解课堂教学的效果和存在的不足。会计信息系统课程的实践教学内容过于偏重应用,理论教学滞后于实践,教材更新速度慢。实验教材内容、设计安排过于单一,大多数是财务软件的操作指南,教材资料比较陈旧,而且严重滞后于实践。教材的内容极大地限制了教学目标的实现,导致培养出来的学生只是简单机械地模拟操作而缺乏实际应用能力和理论联系实际的能力,难以达到预期的实践教学效果。

1.3 实践教学平台落后

信息技术、网络技术的发展及企业信息化的发展,为会计信息系统实验教学提供了先进的技术和应用平台,会计信息系统实验条件和上机环境有了很大的改善,但是与会计信息系统课程实验教学要求相比仍有较大的差距,技术平台相对落后,基础设施投入并不到位。同时,由于缺乏校企联合,会计信息系统课程实践教学采取在实验室单纯模拟操作的方式,学生没有深入实际工作中,不利于学生理解和掌握完整的会计信息系统、管理信息系统以及与其他系统之间的联系,最终产生“信息孤岛”现象。学生只是简单地模仿,无法彻底弄明白其中的原理,业务稍有变化就无所适从。这对开发学生思维,增强其实际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综合判断能力,提高自主学习的主动性都有一定的约束。

1.4 教学方法单一,无法满足会计信息系统课程的实践教学要求

现有教学手段落后,基本上沿袭了传统的教学方法,目前的教学方法还是老师讲,学生按老师设计好的题目去做。特别是在实践教学的过程中,大多采用的是验证式实践教学法。学生按实践内容和步骤进行实践操作,最终验证性地考察会计信息处理结果。这种形式的实践对学生的要求不高,虽然可以使学生对整个实践的过程获得一些感性的认识或体验,但不能实现对学生综合能力和会计电算化职业技能的培养。这些传统的教学手段和方法已经不能适应会计信息系统教学的需要,很难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创造性。对于会计信息系统这门实践性特别强的学科,有必要进行实践教学手段、教学模式的改革,积极探索新形势下会计信息系统课程实践教学的新路子。

2 ERP环境下会计信息系统实践教学的特性

在ERP环境下,会计信息系统实践教学体系有别于传统的实验教学模式,具有其特殊性,可以总结概括为以下几个方面。

2.1 实验内容呈现系统性、集成性

典型的ERP系统的框架可划分为7个组成部分:物料管理系统、生产管理系统、财务管理系统、人力资源管理系统、质量管理系统、客户关系管理系统和决策支持管理系统。将会计信息系统实验教学置于ERP系统框架下,可以实现与其他子系统的集成应用,有利于理解系统间的逻辑关系以及整个系统的功能与结构。

2.2 实验形式具有创新性、实践性

ERP实验体系突出创新能力的培养。基于ERP 环境的会计信息系统实验能够培养学生的好奇心、求知欲,帮助学生自主学习,独立思考,培养学生的探索精神和创新思维,营造崇尚真知,追求真理的氛围,以利于学生个性发展,为学生潜能的充分开发创造一种宽松的环境。要让学生感受、理解知识产生和发展的过程,培养学生的科学精神和创新思维,重视培养学生收集处理信息的能力,获取新知识的能力,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实践动手能力以及团结协作和社会活动能力。ERP系统注重学生实践能力的培养,充分考虑了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复杂性,对学生实践能力的提高大有裨益。ERP实验中心可为会计信息系统的实验教学提供软件、教材、实验资料、企业案例等解决方案。

2.3 模拟实验教学方案多样化,呈现互动性

基于ERP 环境的会计信息系统实验具备精良的设备、完善的教学课件和精心构思的仿真实验设计等特点,能最大程度地调动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取得更好的实验效果,为探索现代教育教学方式提供借鉴。采用“ERP沙盘模拟式”教学强调以学生为中心的开放式教学思想,其核心是充分鼓励学生独立思考问题。这样的ERP沙盘模拟实验既能增进师生之间的交流,又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对于培养管理专业学生良好的逻辑思维能力和勇于创新的精神是非常有益的。

2.4 实验环境网络化、智能化、实时化

在ERP环境下,会计信息系统实验采用现代化的教学手段,利用网络技术、多媒体技术等,可以做到图文并茂,实现会计信息系统资源集成与共享及远程处理、远程查询、远程传输等功能,信息可以实时传递,适应信息时代对会计的要求。

3 基于ERP系统的会计信息系统实践教学体系的建立

ERP环境下会计信息系统实践教学体系的建立为会计专业的人才培养搭建一个更新、更高的平台,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因此,应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来构建基于ERP系统的会计信息系统实践教学体系。

3.1 明确会计信息系统实践教学目标

为达到实验教学目标,构建基于ERP系统的科学合理的会计信息系统实验教学体系是必要的。通过制定会计信息系统课程实验教学大纲,设计科学合理的实验项目、实验教学计划以及实验考核评价标准构成完整的实验教学体系。实验教学大纲要满足实验教学目标的要求,根据实验大纲设计实验的具体项目,学生根据提供的实验案例数据,通过财务软件的应用完成实验的要求,教师根据每个学生的实验账套数据考核评价学生实验的完成情况。而且要根据经济环境的变化不断调整和改进实验教学体系,保证实验教学跟上实践的发展。

3.2 采用会计信息系统实验案例教学

采用大型企业实施会计信息系统成功与失败的案例,正确理解和评价会计信息系统分析、设计的方法,使学生能够将理论与实践相结合,激发学生的创造性思维,提高其发现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深刻理解与掌握企业财务及管理信息系统的总体结构及各个子系统的功能,理解与掌握会计信息系统的设计方法,以及在计算机环境中会计核算与管理职能是如何实现和完成的,提高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组织课题组成员深入企业,收集资料,重新筛选整理,形成教学案例。

3.3 搭建ERP环境的教学实践平台

走校企联合之路,建立校外实践基地,选择有代表性的ERP软件。一方面,要与大型的财务软件公司合作,建立ERP实验中心,例如:会计学院与用友公司合作建立“用友ERP实验中心”,配备用友教学版财务软件(UFERP 861院校专版),并且聘请软件公司中资深的技术人员或ERP实施顾问来给学生作报告,讲一些他们在项目实施中遇到的问题和解决办法,使学生深入理解会计信息系统的结构及功能,增加学生的学习兴趣,拓宽学生的视野。另一方面,选择业务规范,会计信息化较好,开发应用比较成熟稳定的会计软件或ERP软件公司作为学生实践基地,与之建立稳定的合作关系,学生可以分批分期到软件公司进行会计信息化实习,了解会计信息系统分析和设计的流程,通过实习撰写关于企业实施会计信息化的过程的实习调查报告。同时改变传统的考试方法,将考试内容模块化,完成一个模块就测试一个模块,最后是综合能力的测试,这样可以全面考察学生对知识的应用能力。

3.4 编写基于ERP环境的会计信息系统实验教材

高质量的会计信息系统实验教材应该培养学生两方面的能力:一方面是使学生了解会计信息系统分析和设计的基本原理及系统的功能模块,明确会计信息系统在ERP系统中的核心作用以及同其他系统的集成关系;另一方面,系统学习ERP管理软件的基本工作原理和会计核算与管理的全部工作过程,着重培养学生熟练掌握ERP管理软件中财务会计业务的基本知识和操作方法,具体包括:总账系统、会计报表系统、工资系统、固定资产系统、应收应付系统以及购销存系统。最好使学生也了解管理分析、预测决策等系统,避免实验内容单一。实验教材应该配有最新的大型企业实际全面的业务案例,以便学生模拟操作,这样才能更好地完成实验教学的目标,而不至于把实验课变成软件培训课。基于这样的指导思想,我们重新编写了《会计信息系统实验指导书》,规范实践教学内容。

本文仅对会计信息系统课程实践教学体系的基本框架进行了探讨,会计信息系统课程实践教学体系要随着信息技术的进步和ERP软件的发展而不断创新,这样才能满足培养高素质复合型会计专业人才的需要。

主要参考文献

[1] 任秀梅,刘永娜,生艳梅. ERP环境下会计实验教学平台的构建[J]. 北方经贸,2006(6).

[2] 丘晓平,李艳琴. ERP环境下会计电算化教学改革的思路与探索[J]. 福建电脑,2011(4).

第8篇:交通科技与信息范文

关键词:专才;通才;交互记忆系统;利用性创新;探索性创新

DOI:10.13956/j.ss.1001-8409.2017.02.04

中D分类号:F273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1-8409(2017)02-0014-05

A Study of the Relationship among Specialists and

Generalists, Transactive Memory System, Ambidextrous

Innovation in Technological Enterprises

LIN Jun, QIAO Jianqi, WU Yingying

(School of Economic and Management, Xi an University of Technology, Xi an 710054)

Abstract:Based on 270 valid questionnaires in technological enterprises, this paper studied the relationship among specialists and generalists, transactive memory systems, ambidextrous innovation, Results showed that specialists contributed to exploitative innovation, while the generalists had a positive impact on explorative innovation. The transactive memory systems had a partially mediation effect on the positive relationship between human capital and ambidextrous innovation, In order to play a better role, “specialization” only needed combine “credibility” and “coordination”, and specialists played stronger role in the formation process of transaction memory system.

Key words:specialists; generalists; transactive memory system; exploitative innovation; explorative innovation

科技型企业作为创新主体不仅需要利用现有技术改善已有市场开展利用性(Exploitation)创新确保目前生存,还必须投入足够精力尝试新知识进行探索性(Exploration)创新,开拓新市场保障未来生存[1],即双元(Ambidextrous)创新。员工具备的知识、技能和能力是提升企业现有产品/服务水平、实现竞争优势的关键资源,创新依靠个人创造力、技能和天分获取动力,高人力资本意味着高学习能力可有效促进创新活动[2]。Kang和Snell[3]根据员工具备知识与技能的深度与广度差别将人力资本区分为专注特定领域的“专才(Specialists)”和具有广泛知识与多种熟练技能的“通才(Generalists)”。因专才与通才掌握知识的类型、领域等差异,所以创新效果取决于团队成员相互了解和为完成任务而建立的互动规则[4]。Wegner[5]提出交互记忆系统(Transactive Memory Systems)能够解释成员间知识整合与交换,因为其促进成员对团队不同领域信息检索、编码与储存。

已有研究明确了人力资本在创新中的作用,但两类创新(利用性和探索性创新)对专才与通才依赖的差别以及交互记忆系统在其中的作用并不清楚。因此,本文以科技型企业为对象,研究专才和通才与双元创新的关系及交互记忆系统的作用。

1理论基础与研究假设

11人力资本分类

专才拥有较深度、内嵌于局部的知识,专注特定领域拥有特定技能;通才较少扎根特定领域,拥有更广泛的知识和多种熟练技能。Kelly[6]等搜集英国制药企业知识型员工数据提炼四种人力资本类型:①实验室科学家。在实验室工作拥有较高专业水平、专注核心与深度知识,解决生产问题;②技术型专才。从实验室专才起步并工作于不同部门,不断拓宽专业领域,拥有深度知识的技术专家;③技术型通才。拥有多学科背景,扮演跨学科项目管理角色,从单纯解决技术问题转向跨学科项目管理;④专家型通才。具有与不同领域专才交流能力,层级较高,解决跨学科复杂问题的“跨界协调者”。本文中专才指实验室科学家和技术型专才,通才包括技术型和专家型通才。

12人力资本对利用性与探索性创新的影响

(1)利用性创新与探索性创新。利用性创新扩大现有知识和技能,细化和扩展现有能力、技术、产品规范,改善现有产品/服务设计,提升和扩展分销渠道;探索性创新需要新知识或背离现有知识源,设计、创建新市场[7],更多灵活与发散思维强调变化。

(2)人力资本与双元创新的关系。专才具有针对性和专业性知识,更容易在较小领域获取和吸收新的有深度知识[3],擅长对现有产品深度挖掘、局部改良和革新。通才一般由专才起步[6],有扎实的知识积累,经历多领域多项目历练,能为遇到的难题提供多种潜在方案[8]。较多思维模式和较少认知冲突赋予通才对问题不同的解释力,使通才具有发现、理解、融合、运用新知识的潜在能力。因此,提出如下假设:

H1:在利用性创新中,专才比通才作用更大。

H2:在探索性创新中,通才比专才作用更大。

13交互记忆系统的中介作用

交互记忆系统作为共享系统使团队成员相互依赖与协调,编码、存储、检索与交流有差别但互补的知识完成集体任务[9]。交互记忆系统由“专长性”(成员拥有不同的知识)、“可信性”(成员信任其他成员的专门知识)和“协调性”(团队合作效率)三维度构成[4]。

(1)专才与交互记忆系统。3ば孕枰团队成员意识到其他成员具有的知识特长,其形成基础是各成员分别是与任务相关的领域专家,具有发展团队专长性所必需的知识、技能和能力,能够有效搜集、存储和交换知识,快速定位和获取任务所需相关知识[10]。专才因拥有解决领域内问题成熟技术和思路,易赢得其他成员的信赖,具备深度知识更易识别其他成员的发展和贡献,有利于协调与整合团队知识[11]。因此,提出如下假设:

H3:专才对交互记忆系统的形成有促进作用。

H3a:专才有利于专长性的形成。

H3b:专才有利于可信性的形成。

H3c:专才有利于协调性的形成。

(2)通才与交互记忆系统。通才具备多领域知识而对识别团队其他成员专长有帮助[3],拥有与不同领域专才交流、协调能力,是团队成员交流的剂,善于搭建与不同领域专才沟通桥梁促进成员间信任[12]。因具有与不同领域专才交流能力,能够解决跨学科复杂问题,最可能利用与整合团队其他成员的差异性知识[6]。因此,提出如下假设:

H4: 通才对交互记忆系统的形成有促进作用。

H4a:通才有利于专长性的形成。

H4b:通才有利于可信性的形成。

H4c:通才有利于协调性的形成。

(3)交互记忆系统与双元创新

专长性可以削弱重复性努力确保获得更大范围的知识,员工将其他成员视为获取自己专属领域外知识的信息库[13],有更多机会整合分布在不同成员间的独特知识,提高产品精度,为开发新技术创造条件[14]。

高信任关系更易理解其他人的想法和行为,易从有能力、可信任的成员处搜寻知识,提高新产品开发效率。可信性促使成员将搜寻到的独特知识与其他成员共享,驱使项目执行中学习与融合新知识,接近新客户发现新机会、开发新实验带来根本性变革[14]。

协调性使成员对其他人的知识更了解,将任务分配给具备专长的成员,能够快速、准确地寻求并获得信息帮助,利用分散在成员间的知识改善现有产品。协调性致力扩大成员想法和知识库,促进新机会的信息集合与过滤[15],集中于非冗余知识[16],产生碰撞、摩擦,加快搜寻和发现新知识进程,利于新市场尝试开发全新产品。因此,提出如下假设:

H5:交互记忆系统促进利用性与探索性创新。

H5a:专长性促进利用性与探索性创新。

H5b:可信性促进利用性与探索性创新。

H5c:协调性促进利用性与探索性创新。

综上所述,专才与通才通过交互记忆系统影响利用性与探索性创新,因此,提出如下假设:

H6:交互记忆系统在专才促进利用性创新关系中起中介作用。

H7:交互记忆系统在通才促进探索性创新关系中起中介作用。

2研究设计

21变量测量

参照国内外学者量表,采用李克特五点量表,1表示“非常不同意”,5表示“非常同意”。

“专才”和“通才”测量借鉴Youndt[17]等及Kang和Snell[3]对专才与通才的定义设计量表,经过访谈增删题项、精确语义后确定。专才包括“具备很高专业技能”“拥有局部、内嵌知识”“扎根特定领域”等5个题项;通才包括“愿意涉足广泛、多样知识领域”“短时期内调换到更合适岗位”等4个题项。专才量表α系数为0820,通才为0822。

“交互记忆系统”测量参考Lewis[4]的研究,每个维度各5个题项,专长性包括“具有与任务有关的某方面知识”“知道其他成员在哪些特定领域有专长”等;可信性包括“相信其他成员所掌握的与工作有关的知识”“接受来自其他成员建议”等;协调性包括“顺利并有效率完成任务”“在一起工作时协作频繁”等。交互记忆系统量表α系数为0791。

“利用性创新”和“探索性创新”测量题项依据Jansen[7]的量表。利用性创新包括“经常改善现有产品/服务精度”“提高产品/服务的供应效率”“提高现有市场的经济规模”等5个题项。探索性创新包括“产品/服务是全新的”“经常利用新的销售渠道”“经常在新市场搜寻和接近新客户”等7个题项。利用性创新量表α系数为0832,探索性创新为0868。

22样本与数据收集

问卷数据涉及东、中、西部主要城市,搜集渠道包括:企业发放、问卷星和微信链接。科技型企业(拥有独立研发部,开发新产品并成功推向市场,科技人员占10%以上,大专以上占30%以上)。采用SPSS190对试问卷进行项目分析,专长性、可信性和协调性共5个题项决断值小于3不达标,探索性因子分析可信性1个题项与预期构面不符,删除上述6个题项,形成包含30个题项的正式问卷。正式问卷共发放416份,收回312份,剔除无效问卷42份,有效问卷270份,有效率865%,样本特征及分布如表1所示。

3实证检验

31科技型企业人力资本状况

表2中,科技型企业专才(3811)与通才(3624)人力资本状况均大于“3”,因采用5点量表,人力资本状况已高于平均水平。专才状况优于通才,说明研发人员更愿意在自己熟悉的领域积累技能成长为专家。通才中“成员短时期可调换更合适岗位(3453)”得分最低,表明调换岗位阻力大,虽然“涉足广泛、多样知识(3744)”意愿高,但“拥有技能或能力用途较广泛(3597)”并不理想,导致通才型人力资本积累较困难。

32中介作用检验

采用回归分析检验中介作用(见表3)。Model3专才与通才对利用性创新影响均显著,且专才(0306***)强于通才(0211**),假设H1通过;Model6中,专才与通才均促进探索性创新,且通才(0352***)强于专才(0212**),假设H2通过。Model1专才和通才对交互记忆系统均有正向影响,假设H3、H4通过。Model4交互记忆系统对利用性创新影响显著,专才对利用性创新影响(0306***)减少至0242***,交互忆系统在专才对利用性创新的影响中起部分中介作用,假设H6通过;同理,Model7交互记忆系统对探索性创新影响显著,假设H5通过,通才对探索性创新影响(0352***)减至0284***,交互记忆系统在通才对探索性创新的影响中起部分中介作用,假设H7通过。

33整体模型拟合及验证

利用AMOS170构建人力资本、交互记忆系统与利用性和探索性创新二阶结构方程模型。修正后模型各项指标均达标,路径关系如图1所示。人力资本对利用性与探索性创新影响均显著(0315*、0246*),且人力资本通过交互记忆系统对利用性与探索性创新影响的间接效果(0625×0544=0340;0625×0436=0273)大于直接效果,证明交互记忆系统在其中起关键作用。

进一步探究交互记忆系统各维度的中介效果和路径关系(图2)。专才与交互记忆系统各维度路径关系显著(0460***;0351***;0399***),假设H3a、H3b、H3c通过;通才与交互记忆系统各维度路径关系显著(0250**;0270**;0173*),假设H4a、H4b、H4c通过。交互记忆系统“专长性”对探索性和利用性创新影响均不显著,假设H5a未通过;“可信性”对利用性和探索性创新影响显著(0339***;0393***),假设H5b通过;“协调性”对利用性创新影响不显著,与探索性创新显著正相关(0146*),假设H5c得到部分支持。

4结论与启示

(1)明确研发项目类别,调配人力资本。由于专才与通才在双元创新中作用的差异性,科技型企业结合研发项目类别在利用性创新项目中调配更多专才,挖掘深度知识延伸产品线;在探索性创新项目中增加通才比例,着眼未来注重远期创新盈利。

(2)重视团队交互记忆,提升双元创新效率。科技型企业需要认识到整合专才与通才的专长性、可信性和协调性对节约智力、共享知识、发现新机会以及对提高研发效率的意义。①重视专才的作用。专才对交互记忆系统各维度的影响均高于通才,显现出专才在交互记忆系统形成过程中的主导地位。②培育团队信任氛围。“可信性”对利用性与探索性创新的影响(0339***; 0393***)最大,因此,双元创新不仅要熟知成员拥有的知识,更需要相互信任实现知识交互。构建基于团队的研发成果或过程考核、奖励机制,鼓励团队协作,营造信任共赢的科研氛围。③管理个人专长。“专长性”对利用性与探索性创新影响不显著,但形成交互记忆系统影响显著,说明个人专长如果在交互记忆系统支持下能更好发挥作用,回应了Argote和Ren[17]仅有个人专长而缺乏协调难以取得竞争优势的论点,协调团队成员的专长是科技型企业研发团队管理的重点。

(3)明确通才地位,引导专才转型。专才(3811)总体状况优于通才(3624)(见表3),表明研发人员更倾向在本学科领域深度发展并获得专家地位,对技术型通才和专家型通才的理解与作用并不十分清楚。由于探索性创新更需要通才支持,因此,科技型企业应明确通才的引领作用,关注实验室专家的成长,规划通才的职业成长,培养有潜质的技术型专才向技术型通才和专家型通才转变,建立通才成长的激励措施。

参考文献:

[1]March J G. Exploration and Exploitation in Organizational Learning[J].Organization Science. 1991,2(1):71-87.

[2]Koroglu B A, Eceral T O. Human Capital and Innovation Capacity of Firms in Defense and Aviation Industry in Ankara [J]. Procedia - Social and Behavioral Sciences, 2015,195:1583-1592.

[3]Kang S C, Snell S A. Intellectual Capital Architectures and Ambidextrous Learning: A Framework for Human Resource Management[J].Journal of Management Studies, 2009,46(1):65-92.

[4]Lewis K. Measuring Transactive Memory Systems in the Field: Scale Development and Validation[J].Journal of Applied Psychology, 2003,88(4):587-604.

[5]Wegner D M. Transactive Memory: A Contemporary Analysis of the Group Mind[J].Theories of Group Behavior, 1987:185-208.

[6]Kelly G, Mastroeni M, Conway E. Combining Diverse Knowledge: Knowledge Workers Experience of Specialist and Generalist Roles[J].Personnel Review, 2011,40(5):607-624.

[7]Jansen J. Exploratory Innovation,Exploitative Innovation, and Performance: Effects of Organizational Antecedents and Environmental Moderator [J].Management Science, 2006,52(11):1661-1674.

[8]Kang S C, Snell S A, Swart J. Optionsbased HRM, Intellectual Capital, and Exploratory and Exploitative Learning in Law Firms Practice Groups[J].Human Resource Management, 2012,51(4):461-485.

[9]Lewis K, Herndon B. Transactive Memory Systems: Current Issues and Future Research Directions[J].Organization Science, 2011,22(5):1254-1265.

[10]Zhang Z X, Hempel P S, Han Y L, et al. Transactive Memory System Links Work Team Characteristics and Performance.[J].Journal of Applied Psychology, 2007,92(6):1722-30.

[11]Mullens D S. The Characteristics that Position Family Firms for Success: Examining the Effects of Human Capital, Nonfamiliness, Entrepreneurial Orientation, and Transactive Memory Systems[D].Arlington: The University of Texas, 2013.

[12]U晓娜, 曲刚, 张国梁. 交互记忆跨越知识边界对软件外包项目绩效作用研究[J].大连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4,35(4):50-56.

[13]Lewis K. Knowledge and Performance in Knowledgeworker Teams: A Longitudinal Study of Transactive Memory Systems[J].Management Science,2004,50(11):1519-1533.

[14]Argote L, Miron-Spektor E. Organizational Learning: From Experience to Knowledge[J].Organization Science,2011, 22(5):1123-1137.

[15]Argote L, Ren Y. Transactive Memory Systems: A Microfoundation of Dynamic Capabilities[J].Journal of Management Studies, 2012,49(8):1375-1382.

第9篇:交通科技与信息范文

论文摘要:通过对相关课程设计与开发能力在教育技术人才培养中核心地位的论证,总结出课程设计与开发实验中心在教育技术实验室中所起的作用—功能,并依此对课程设计与开发实验中心的组成模块做了大致的功能性分析.

    课程建设是高学校深入开展教育教学改革、提高教学质量的重要环节.面对教育技术专业在全国遍地开花的景象,一个能够适应社会的前进和发展、体现自己特色的教育技术专业课程体系就成为各高校教育技术学科科研人员研究的重点.对于教育技术学科来讲,教学系统设计在教育技术理论中具有核心的地位,相应的课程设计与开发能力也应该成为教育技术专业学生能力培养中的重点能力的培养,离不开一个完善的实践环境.对于开发类课程来说,一个理想的实验室更是可以起到强大的支持作用.根据教育技术的学科性质及教育技术学实验室在高校中的地位,课程开发实验室的功能不仅仅是支持本专业学生的实验教学,它还要能够支持其它师范类专业学生的实验教学;同时还要具有科研功能,支持相应的课程建设研究仁作.由此,笔者提出了教育技术学实验室建设的一个分实验模块—课程设计与开发实验中心,用以支持与课程设计开发有关的教学和科研任务

1课程设计与开发实验中心的功能分析

    结合aect’94定义,教育技术有五大研究范畴即设计、开发、运用、管理和评价.而设计和开发的对象里面都包含一个重要的因素—教学系统,按照-i匕京师范大学出版社出版的2002年版《教育技术学》里的描述,教学系统开发和课程开发具有相同的理论基础,都要依据学习理论、教学理论所提供的基本原理,可以将教学系统引中为课程,课程的设计与开发在教育技术研究中同样具有核心的地位,针对教育技术人才培养来讲,课程的设计与开发能力培养更是重中之重.一切对学习过程和学习资源的设计、开发、运用、管理和评价工作都包含在对课程的设计与开发里面,因为一个完整课程的成型都少不了这五个方面.设计与开发技能具有实践性强的特点,除了一定的课程设计理论的讲授外,锻炼实际动手能力也应成为教学计划的一部分.

    参照教育部高等学校实验教学指导委员会倡导的建设具有产学研功能的高校实验室的思想,结合本学科性质和教育技术学实验室在高校实验室建设中的地位,笔者认为,课程设计与开发实验中心应该具有四大主要功能:支持教育技术研究人员进行教育技术学专业课程开发、支持教育技术专业学生进行课程设计实验、支持师范类学生教学技能实验、支持学校开展精品课程建设.实现了这四大功能,才能真正实现教育技术实验室在高校实验室中应该发挥的作用,完成对本校教育技术学科发展的支持作用.在研究过程中,笔者还对西北师范大学、华南师范大学、北京师范大学、华中师范大学、东北师范大学、江西师范大学等六所国内开办教育技术专业较早的师范类院校的实验室建设情况进行了调研,发现这五所高校都设置了与课程设计相关的实验项日,成立了相关的配套设施,但功能不完善,除了华中师范大学成立了专门的教育技术课程设计实验室外,其它学校都将这些实验项目安排在微格教学实验室进行,目标定位在对学生教学技能的培养上,基本没有体现科研这一功能.综合以上分析,笔者将与课程设计有关的实验室统一命名为课程设计与开发实验中心,包括两个模块:课程设计与开发实验室、数字化微格教学实验室.

2模块系统分析

2.1课程设计与开发实验室

    该分实验室土要具有两大功能:为教育技术人员进行教育技术学专业课程开发提供环境;为教育技术专业学生进行课程设计实验提供实践环境.

    作为一门迅速“发展”起来的学科,当人们看到教育技术专业教育呈现繁荣景象的同时,也发出了许多反思性的声音,其中最显著的问题就是专业设置方面的问题,如一些高校设置庞杂的教育技术专业课程体系;教育技术专业课程体系老化和僵化;教育技术专业课程设置缺乏自身的特色等,这些问题不由得让我们感受到了高校教育技术专业课程体系建设的紧迫压力,这似乎成了目前各高校教育技术专业发展最急需解决的问题.教育部《关于进一步加强高等学校本科教学工作的若干意见》(教高脾005] 2号)明确指出,高校课程建设要以加强师资队伍建设、改革教学内容、教学方法和教学手段为重点;以加强教学基础条件建设与课程评估体系为保障;通过系统的课程建设,达到有利于加强学生的自学能力,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促进教育教学质量不断提高.分析文件精神,不难发现,课程建设不仅需要一个强大的师资队伍,更需要完善的教学基础设施做保障.因此,作为教育技术实验室一部分的课程设计与开发实验室必须具有支持教育技术人员进行教育技术学专业课程开发提供环境的功能。

    该分实验室的另外一个功能就是为教育技术专业学生进行课程设计实验提供实践环境它可以为教育技术专业大部分专业课或专业基础课提供综合性、设计性、研究性实验环境,为教育技术专业学生学生提供课程设计、毕业设计、各类计算机应用竞赛提供学习、研究、实验、培训及参赛的实验环境,培养学生高水平实验能力.

    参考华中师范大学对课程设计实验室的功能定位,该分实验室可以承担三方面的实验任务: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研究;cai课件设计与开发;网络课程的设计与开发.该实验室是一个教学与科研并重的实验室,不仅承担针对教育技术专业学生的课程设计教学任务,而且承担教育技术人员进行课程设计研究的任务,甚至可以利用这个环境开发一些可以投放市场的教学产品,真正实现实验室的产学研并进发展.

    整个系统的组成要体现高度的资源共享性、充分的协作性,具备多媒体教学网的各种功能,方便教师进行个别化教学、小组教学和团体教学,各电脑终端连入校园资源中心和互联网.大致如下,硬件:多媒体计算机、服务器、防火墙等网络一设备;软件:操作系统、网络课程开发软件、课件开发软件、媒体素材处理软件等一系列课程开发所需的辅助应用软件.

2.2数字化微格实验室

    微格教学是一种建立在现代教学理论和现代教学技术基础上系统培训师范生和在职教师基本技能的方法冈.随着以多媒体计算机和网络通信技术为代表的信息技术的发展,有效地实现信息技术与课程的整合成为现代教育技术促进教育改革所关注的重点,于是数字化微格实验室就成为了教育技术学实验室建设的一部分.

   数字化微格教学实验室承担教育技术专业的教学设计实验和师范专业的教育技能公共课教学,以及为相关的研究工作提供支持.针对教育技术学专业本专科层次学生,其毕业后很有可能走上初高中教学工作岗位,这就对他们的教学技能提出了更高的要求,特别是能熟练地将信息技术应用到学科教学当中去.通过微格实验室提供的教学模拟环境及先进的现场录播设备,学生可以直接在教学实践中发现问题,进而解决在教学当中存在的问题.另外,微格实验室还支持相关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的研究工作,例如基于信息技术,对现代教育教学理念和方法论的研究;对基于信息技术教学的数字化评价的研究;基于课堂的网络教学研究;信息化教学的实验对比研究等.教师和学生都可以利用实验室进行现代教学的研究工作,为师生提供把书本知识转化为实践能力的机会,并且在实践活动中还能够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和精神.学生利用这块基地,进行自主学习和协作学习,自己制作课件,自己使用课件教学,充分体现了学生是教学过程中的主体.

    为了推动高等学校教育质量的提高,现在全国的高校都在开展国家精品课程建设评比工作.网络精品课程建设都有教学录像这一栏目,如果只是一些讲授性的课程,就可以将课程直接安排在微格实验室进行.利用该实验室先进的录播设备,可以实现最佳的录制效果,满足国家精品课程对录象品质的高质量追求.另外,现在流行的课程教学录播设备都支持网络直播,而且可以同时进行多场景切换,均采用国际标准asf流媒体文件格式,只要学生的终端接入了互连网,学生就可以通过ie浏览器和流媒体播放器直接观看.如上海卓越睿新电子有限公司研发和生产的smart-pr全自动录播系统.当然,如果不是一些纯粹的讲授性课程,如电子技术实验、化学实验等一些需要在实验室进行的实验课程教学,微格实验室就需要配备一套便携式精品课程录播设备,工作人员将其带到教室或实验室进行现场录播,只要实验室接进了校园网,照样可以方便的实现精品课程输出,并且质量不减.如可以选用现代中庆公司生产的育港便携式精品课程工作站,该工作站具有两大突出功能:精品课程直播:将教师的多媒体课件、讲解实况、教室实况合成一个画面,同步压缩,同步网络传输,现场直播;精品课程实录:将精品课程的教师视频、学生视频、多媒体课件的vga图像三流合一,录制成一个文件,供网络点播,或分别录制成二个文件供课后编辑.

    系统大致组成:共分成两部分,微格教学室和控制室.微格教学室:各种教学媒体(白板、投影、视频展视仪、录像机、dvd机、多媒体计算机等)、一整套全自动录播系统等;控制室主要设备有:多媒体与网络教学控制平台、彩色四画面分割器、彩色电视机、视频切换器、录相机等.另外,再配备一套便携式精品课程工作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