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乡村数字经济发展报告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关键词:数字经济;湖南高职教育;商科专业;人才培养
在疫情防控常态化背景下,数字经济优势不断凸显,成为推动传统产业升级改造的重要推动力。指出,“要推进互联网、大数据、人工智能同实体经济深度融合,做大做强数字经济。”中国经济转型和产业升级离不开大量职业工人和职业技能人才,数字经济时代的来临,不管是生产、流通还是消费环节,将会诞生出更多新的职业和职业技能要求,因此职业教育将会是中国未来高等教育中的两条腿,要持续推动传统职业教育向现代化职业教育转化,为行业和企业供应大量符合时代要求的应用型复合技能人才。
1湖南省数字经济发展现状
从数字创新要素、数字基础设施、核心数字产业、数字融合应用、数字经济需求、数字政策环境等指标进行数据分析和研究,《中国区域与城市数字经济发展报告》(2020年)中指出,湖南在2019年数字经济竞争力指数排名中位列全国第15位。湖南属于中部地区,数字经济发展势头良好,呈现产业集群特点,长沙作为省会和数字经济发展的领头羊,初步形成了“一园五区两山”的产业发展格局。2020年在疫情持续的背景下,云计算、大数据、人工智能、工业互联网等数字经济核心技术对湖南数字经济发挥出了巨大作用,湘江鲲鹏首台服务器下线、中国首条“智慧公交”投入使用、“和包支付产业园”的持续发展、长沙高新区互联网企业的上市、5G技术在工程设施等方面的应用、传统零售与数字经济的深度融合、湖南自由贸易试验区的获批,使得湖南区域经济转危为机。2020年湖南移动电商、社交新零售、跨境电商、乡村振兴、电商扶贫、网络视频、在线教育、移动办公等细分领域融合创新,逆势上涨。2020年,为做大做强数字经济,推动湖南省经济高质量发展,湖南省了《湖南省数字经济发展规划(2020-2025年)》,大力推动数字产业化、产业数字化。但是数字经济在湖南省经济总量中占比依旧相对较低,低于全国平均水平10个百分点,问题主要集中在自主创新能力偏弱、高端复合型人才和应用技能型人才双重短缺等方面。
2数字经济对高职院校商科专业人才的需求
我国数字经济发展已进入新时代,数字贸易快速向前发展,移动电商、跨境电商、农村电商扶贫、社交新零售等行业快速崛起,企业的数字化进程不断加快,对人才的职业技能需求也在不断升级,传统的高职商科人才培养模式已经不符合数字经济快速发展对人才的需求。数字化转型不仅使企业和行业急需稀缺行业的高学历高级人才,也急需经验丰富的职业工人和职业应用型技能人才。因此,企业的转型升级和对人才需求更新也是高职院校商科专业人才培养必须要认真考虑的问题。高职院校商科不再是一门单独的学科,而是需要把大数据、人工智能、云计算等先进的数字时代新科技结合起来,转变人才培养思路,以培养具备专业知识、职业技能、人文素养等具有综合技能的高素质复合型应用型人才。目前在数字经济方面最热门的行业有互联网服务行业、教育和培训行业、农业、传媒行业、移动互联网行业(见表1);而在商科专业方向,互联网/电子商务、贸易/进出口领域招聘需求增长较快,互联网/电子商务行业也是竞争最激烈的行业之一,比2020年第二季度有所下降(见表2);随着出口贸易的逐渐恢复,进出口贸易行业在就业上也受到利好影响,竞争指数相对降低,职位供给比较大,在长沙地区商科方向薪水方面,贸易/进出口行业薪水相对较高(见表3)。从这些数据中可以发现,职位供给旺盛的互联网/电子商务行业其竞争压力也是比较大的,体现在企业在快速发展的数字时代对专业人才的需求和本身求职人员职业素养不匹配的问题,如何培养符合企业需求的高素质人才也是高校一直在摸索和研究的课题。
3人才培养瓶颈分析
随着数字经济的发展,跨境电商、农村电商扶贫、社交新零售等新产业、新业态的出现,商科专业人才需求结构也发生变化,同时受疫情持续影响,中美贸易摩擦等各方面压力,2020年大学生就业遭受重大冲击,中小企业校招岗位需求减少,大企业岗位竞争压力激增,导致岗位要求不断升级,不断向名校倾斜,不断向高学历倾斜,出现研究生学历抢占本科生职位、本科生抢占专科生职位的局面,进一步压缩高职院校毕业生的求职空间,高职院校商科专业人才培养面临巨大瓶颈期。如何为湖南区域经济发展输送高质量的应用型人才,是高职院校商科类专业人才培养需要不断研究的问题。
3.1专业定位偏差。专业定位偏差包括认知性偏差和结构性偏差。数字经济时代的来临,湖南数字经济发展的特性,使得企业对高职院校学生的职业技能有了更深层次的要求和标准,但是存在高职院校所开设的商科专业定位不清晰的问题,容易导致学生的专业认知存在偏差,比如国际商务专业学生认为国际商务和国内电子商务类似,市场营销专业学生认为营销等同于推销。结构性偏差主要体现在高职商科专业定位及设置结构与企业职业人才需求结构及规模之间的偏差。在数字经济和疫情的双重影响下,消费模式和销售模式已经发生重大变化,商科专业所培养的学生大有可为,因此,高职院校在商科专业建设方面,应该结合湖南省区域经济发展特点,比如2020年湖南自贸区成立等利好信息,结合本校和企业资源,明确专业定位,为湖南地区经济发展输入应用技能型人才添砖加瓦。
3.2人才培养方式认知偏差。迎合市场需求,追求就业率,过度注重学生职业技能培养,忽视专业理论基础知识和人文素养的培养,也是高职院校容易走入的人才培养极端。高职院校商科专业人才培养应该与社会职业技能培训机构区分开来,避免陷入重技能轻人文素养的误区,要注重专业知识、职业技能、人文素养的深度融合与综合培养。专业知识是高职学生职业能力培养的理论基础,在课程设置上应从专业对应性、岗位适用性和知识前沿性等方面进行考虑,提高所学知识和岗位需求的匹配度,同时加强师资队伍建设、实训实验室建设、学习氛围、教学模式和专业群方面的建设,这些都是提升教学效果的关键,对学生扎实的理论基础培养具有重要的理论与现实意义。《中国制造2025》报告中提出,高职院校应当向国家输送更多德才兼备的人才。但是当前高职商科学生人文素养缺失很明显,不利于他们融入企业和社会。如何在专业知识和职业技能的教学中,适当融入社会、历史、思想政治、品德教育、艺术、法律、工匠精神等信息,从而全面提升高职商科学生的人文素养,达到商科人才培养的最终目标———为企业输送高素质技能型人才,促进地方经济快速发展,也是高职院校需要不断深入摸索和研究的问题。
3.3教师队伍培养单一。高职院校教师队伍的综合素质也是学生综合能力培养中的关键环节。但是,大部分高职院校教师都是从“高校”到“高校”,有扎实专业理论知识,人文素养较高,职业技能相对缺乏;高职院校引入的高层次人才平时重点也放在了科研能力的培养上,职业技能培养有所忽略,这些问题导致教师队伍培养比较单一和单薄。但是在大数据时代,经济环境瞬息万变,行业和企业也在对用人标准不断进行更新和调整,单纯只追求专业知识授课和科研能力,可能不能为学生提供新鲜的资讯和信息,比如国际商务专业的关务知识,海关每年都会有信息变更,如果教师只守着自己的固定教材认真上课,不去经常与外贸企业交流获取最新信息,所传授的过时的知识对学生也将是无用的。因此,高职院校不仅要加强学生职业技能训练,通过创新创业、校企合作、顶岗实习等方式提高学生的综合技能水平,也要鼓励和激励高校教师多到企业中去实践学习,多与相关商科行业协会、行业龙头企业交流和学习,获取最新的专业知识和职业技能,也将有助于更好的提升教学质量。
3.4企业参与高职院校人才培养积极性不高。湖南省出台关于深入推进企业与职业院校合作办学的若干意见,但是具体如何操作及其实施细则条款并没有出台,具体操作细则并不完善。大企业因为人才需求层次不同,一般较少与高职院校合作办学,参与高职院校人才培养积极性不高,另外,中小型企业比较注重眼前的利益,缺乏人才培养的长远意识和战略意识,合作意愿和合作主动性不强;同时企业也会担心自己的投入与回报不成正比,担心人才培养成本和人才流失问题。这些瓶颈问题都制约企业不能高质量的参与到高职院校商科专业的人才培养中来。
3.5学生参与校企合作积极性有待提升。对高职院校商科专业学生人文素养培养环节缺失,将直接体现在参与校企合作的积极性方面。除了职业技能和专业知识的培养,部分学生容易出现参与学校组织的校企合作实习主动性不高,学习主动性较差、自律性较差、责任感缺失、不能很好的遵守学校和企业的各种规章制度等问题。高职院校教师和辅导员应该在平时注重对学生进行职业道德教育、人文素养宣讲,先成人后成才。
4对策研究
4.1专业定位精准化和动态化。高职商科专业定位应该精准化,在给学生做学前教育和专业宣讲时着重明确学生的职业方向和定位,纠正专业认知偏差。但是根据职业不断变迁的社会现实,专业培养又不能陷入一成不变的困局,要实施动态化的专业定位调整,既要使学生明白所学专业是干什么的,又要考虑学生就业和企业的用人需求,在制定人才培养目标时要至少考虑3~4年的因为社会经济环境变化引发的周期性风险,确保专业定位和人才培养围绕一个核心内容和方向,在不超出职业方向和定位的范畴内,从学生入学到毕业,学生的学习方向可以根据社会经济环境变化和企业用人需求的变化进行动态调整。
4.2注重人才培养方式的融合和多样化。高职院校应该根据数字经济背景下湖南区域经济发展对人才的要求,与时俱进的调整专业人才培养方式,注重人才培养方式的融合和多样化,培养适合湖南地区所需要的技能型人才。善于根据湖南地区经济发展的特点,及时进行高职院校商科专业课程调整和人才培养方案的更新,以满足湖南区域经济和企业对人才的需求,商科专业设置应紧跟数字经济发展步伐,深入行业和企业进行调研,通过对商科对应岗位和职业的深入分析,合理调整商科专业设置。
4.3提升教师实践技能水平。高职院校应该加大对提升教师实践技能水平项目的财政投入,鼓励刚出校门的青年教师积极申报省培、国培、企业挂职锻炼、参加企业组织的师资“1+X”证书培训,获取行业前沿知识和新动态;鼓励老师带队参加湖南省技能竞赛以及商科行业技能赛项,如互联网+国际贸易赛项、电子商务技能赛项、商务数据分析与应用技能赛项等等,通过参与技能比赛达到以赛促课、以赛促教的目的,提高教师的实践教学水平。
4.4提高企业参与人才培养积极性。高职院校大力提倡的校企合作、产教融合等产学研方面工作的顺利开展离不开政府、行业、企业、学校的通力合作和互相配合。政府层面需要制定和完善能够激励企业参与高职院校人才培养的具体政策和制度,给予政策倾斜和支持,如政府拨款鼓励企业参与到学校人才培养中来,企业税收优惠等措施。同时政府联合地方行业协会,鼓励企业参与行业标准的制定,定期举办行业、企业、教师专业知识实操能力培训,调动企业参与的积极性。针对学生流失问题,学校可以与企业签订第三方协议,明确“高职院校—企业—学生”的权利和义务,同时加大对学生的职业道德培养,解决企业的后顾之忧。
4.5加强学生的人文素养教育。人文素养内涵包括法律意识、职业道德、诚信意识、通识教育等内容。高职院校不光要培养商科专业学生过硬的专业知识和从商技能,同时也要加强人格教育,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和世界观,把立德树人作为办学的方向。高职院校应该鼓励教师把人文素养教育融入到日常教学中来,同时鼓励学生积极参加国家、湖南省、行业组织的各项专业技能比赛,通过比赛培养学生的团队协作精神,提高学生的专业认同感,更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热情。
5结语
综上所述,在数字经济高速发展的时代,湖南高职院校商科专业人才培养应结合湖南数字经济发展情况,结合各校发展情况,在专业定位、人才培养、教师培养、企业积极性提升、学生人文素质培养等方面下功夫,采取适合各校的人才培养路径,为湖南数字经济快速发展添砖加瓦。
参考文献
[1]王博,杨延.职业教育专业定位偏差所致就业风险的应对策略研究[J].职教论坛,2018(12):18~23.
[2]吴旻.浙江数字贸易发展的人才瓶颈及对策研究[J].中国商论,2020(6):246~248.
关键词:京郊;成人高等教育;发展
当前,北京农村经济发展已经进入到一个新的历史阶段,农村经济结构调整、农业产业化经营和农村城市化步伐越来越快。但是在京郊农村经济发展中,基层人才的不足和劳动力素质不高已经成为京郊农村经济快速发展和实现现代化的一个“瓶颈”。
一、京郊乡村干部教育需求的现状和存在的问题
(一)教育需求的现状
随着北京农村经济结构的调整和升级,京郊农业已由传统农业发展为都市型现代农业。在新农村建设中,首先是要提高农民的整体文化素质,关键是要提高新农村建设的带头人――村干部的科技文化素质和管理水平。
2007年5-7月,我们在北京市大兴、顺义、怀柔、房山、平谷、门头沟、延庆、密云8个区(县)的14个乡镇进行了调研。其中针对乡村干部的教育需求情况,向14个乡镇的干部发放问卷660份,回收有效问卷649份,占98%。在被调查的乡村干部中,本科以上学历占29%,专科学历占31%,中专以下学历占40%。通过对学习层次、学习内容、学习形式、学习的影响因素的调研表明,京郊乡村干部在学习层次上,50%的干部对专题培训的需求更为迫切,他们希望通过具有针对性的专题专业知识的学习解决工作中的难题,39%的干部愿意参加成人高等学历教育;在学习内容上,73%的干部注重计算机网络知识和经营管理知识的学习,希望能掌握更多更好的获取新知识、新技术的学习方法;在学习方式上,72%的干部倾向于以短期培训和业余学习为主;在学习障碍方面,55%的干部因工学矛盾影响了学习,另外也有一些乡村干部安于现状,学习的积极性不高。
(二)存在问题
近年来京郊成人高等教育的发展状况与城市成人高等教育相比令人担忧,差距正在逐渐加大。究其原因,主要是:教育主体不明确,缺乏统筹;教育和培训的机构较多,各自为政,缺乏统一规划、管理;教育经费不足,缺少专项经费;教育特色不明显,普教化现象严重;长学制、全脱产,课程内容,针对性不强,教学效果差;师资不足,尤其缺乏“双师型”的教师;教育对象面广量大,工学矛盾突出。由于受传统观念的制约,思想的怠惰、劳动的疲惫,求学意识淡薄。同时,一些基层干部和农民仍满足于传统的生产、生活方式,对新事物的接受仍处于被动状态,学习的主动性、积极性欠缺。
二、京郊开展成人高等教育的必要性
(一)发展京郊农村经济,适应农业结构调整需要
随着京郊社会、经济的快速发展,传统农业向都市型现代农业转变。一是农业从单一生产功能向生态功能和生活功能拓展,设施农业、加工农业、籽种农业、观光农业等都市农业特色突出;二是农业经营方式从过去单一集体经济为主体转变为以农民为主体,农民的市场化、组织化程度明显提高,京郊农业正在向健康可持续方向发展。因此,提高京郊农民特别是乡村干部的科技文化素质和管理水平,使农业生产由片面强调物质投入转到依靠人力资源开发,由外延式发展、粗放型经营转变到内涵式发展、集约经营,实现农村经济增长模式的转变,促进新农村建设和农村经济的发展。
(二)推动京郊农村劳动力转移,增加农民收入需要
京郊农村城镇化进程快速推进,大批农村劳动力将有序、快速地转移,传统农民正向新型农民转变。京郊
农村经济结构正在向农工贸一体化、产加销一条龙的专业化、产业化的新格局转变。京郊农村从事第一产业的劳动力人数减少,从事第二三产业的劳动力人数上升。200年到2005年,北京市乡村产业从业人员中,第一产业由69.7万人减少为58.6万人,第二产业由47.5万人增加到51万人,第三产业由48.6万人增加到74.4万人,人均纯收入中六成以上来源于二、三产业。2005年农民人均工资性收入4 774元,比2000年增长了62.5%。大量的农民从传统农业、资源农业中解放出来,转向高效农业、创汇农业及第三产业,他们急需掌握科技知识和技能。因此,必须通过成人高等教育,提高科技文化素质,增强他们吸纳和应用农业科技能力,提高生产、经营和管理水平,从根本上增加农民收入。
(三)提高京郊农村劳动力素质,促进乡村干部管理水平提高的需要
据统计,我国农村青年同龄人中仅有5%左右的能够进入大中专院校学习,农村的教育水平、升学率和受教育程度明显低于城市。2005年北京市农村平均每百个转移劳动力文化素质为:不识字或识字少0.3%,小学3.5%,初中50.8%,高中21.8%,中专11.3%,大专以上12.3%。大量青壮年农民没有进入高一级学校学习,接受职业技术教育,缺乏一技之长。与此同时,在新农村建设中,京郊农村的发展也迫切需要既懂科技又懂管理、综合能力较强的复合型人才――乡村干部。乡村干部是新农村建设的组织者和领导者,是农民致富的带头人,因此,培养一批新农村建设的骨干和带头人,不断改善京郊乡村干部的知识结构和管理水平,提升乡村干部数量和质量,是新农村建设的必选之路。
三、京郊成人高等教育发展的思路
在京郊开展成人高等教育,首先要了解教育对象的需求,掌握其特点,准确定位。对于农民特别是农村青年,要考虑到他们亦工亦农“双向性”的特点,在专业及课程设置上应具“兼顾性”,既是农业生产的技术能手,又备有外出务工所需专业知识和技能;对乡村干部,要考虑到他们既是劳动者又是领导者的“双重性”的特点,在专业及课程设置上应具“复合性”,既掌握专业知识技能,又具备组织、管理、协调的能力。
(一)京郊成人高等教育的学习环境建设
京郊成人高等教育的发展,决不能囿于在农村中发生与进行的教育,他应扩展于农村城市化进程中的教育,其教育内容具有多元性、综合性和前瞻性,既满足京郊农村经济发展中农民对成人高等教育的需要,又能满足农民走出农村,走向国内外企业工作和生活的需要。在提倡终身学习的今天,构筑终身教育体系,逐步向学习化社会转变已成为趋势。因此,建立学习型社会乃至学习型乡镇,首先是要为乡镇农民学习提供最起码的环境和条件。要在乡镇农民居住集中、交通便利的地方,创建一个开放的、和谐的、平等的学习场所,不再人为地设置社会地位、经济、智能、年龄等等的障碍,公平地向所有具备学习能力、具有学习需要的农民开放,使每位劳动者都有接受教育、实现自我发展的基本权利。
(二)京郊成人高等教育的办学体制和机制建设
1.多元化的办学格局
一是建立和完善政府管理调控体系,扩大京郊成人学校办学自;二是建立成人高等教育学历教育和继续教育协调发展的办学体系;三是建立产、学、开发结合机制,走行业、企业及社会各方面联合办学之路;四是建立高质高效的成人高等学校,通过调整、合并、合作、共建等方式,实现办学资源的重组与优化配置,扩大办学规模,提高京郊农村实用人才培养的规格和质量。
2.贴近需求的办学模式
一是以服务为宗旨,根据京郊经济和社会发展的需要,充分发挥企业办学和各级农业学校的优势,加快构建灵活开放、特色鲜明、结构合理,贴近京郊农村实际的自主发展的模式;二是以需求为导向,了解市场,建立乡村人才需求的信息网络,按需求配置教学资源,设置专业;三是以创新促发展,在培养方式、办学模式上创新,形成多种办学形式,解决农民居住比较分散、交通不便,学习条件差的实际困难。
3.合理规范的运行机制
一是完善农村教育与培训的保障机制,确保农村成人高等教育的健康、稳定发展。对45岁以下的农村基层干部,应规定定期参加专业技术培训和取得大专以上学历教育的文凭;对未能继续升学的农村高中毕业生,应制定优惠政策,鼓励他们参加大专以上的学历的成人高等教育。二是完善农村教育和培训的经费保障制度。教育专项资金可通过以奖代补和专款专用的形式管理使用。
(三)京郊成人高等教育的教学模式建设
1.突出成人特色
与普通院校的学生相比,成人学员拥有更丰富的社会阅历和工作经验,学以致用是成人教育的一大特点。要根据其特点实行开放型教育,让成人高等教育从封闭的学校模式中解放出来,转向社会、转向家庭,在时间上、空间上、内容上进行变革。教学内容的多样化――理论知识与技能训练、科学知识与休闲娱乐,教学时间的动态化――长期与短期、学年制度与学分制,学习形式的多元化――集中与分散、教学与自学、脱产与业余,培养规格的多质化――多种考试制度、多种证书制度。
2.改革教学方式
成人高等教育的教学重点应从知识的传授转向知识的构建,从注重知识的掌握转向对追求知识价值的转化,从知识的被动注入转向主动吸收,从教师的一言堂转向师生对话。因此,必须结合成人学生特点提供多元化、个性化的教学,满足不同成人学习者的需求,特别是帮助他们使用现代各种传播媒体和传播工具,掌握各种检索、咨询方法,从而可以主动、自主、任意地学习一切愿意学习的知识和技能,为自主创业打下坚实的基础。
3.创新教学模式
传统的教学模式是理论教学+实践活动,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是分阶段进行,先理论、后实践,尤其是在实践过程中教师往往不到位,处于脱节状态,形成不了一个有机整体。创新教学模式就是要将实践性教学贯穿于整个教学活动中,以实践为导向,形成教学互动,使其教学更具针对性和吸引力,更加紧密结合生产、生活需要,使教与学产生互动、共鸣。
(四)京郊成人高等教育的教学内容建设
1.学科建设形成特色
以不断提升办学水平及办学层次为目标,以服务京郊社会发展为导向,以京郊成人高校为依托,形成合理的学科布局与学科特色优势。
2.专业建设形成品牌
根据京郊农民的科学文化基础、区域经济特点、当地的主导产业及有发展前景的新兴产业来设置专业,构建适应京郊农村地方经济发展的专业群体系和符合成人高等教育与社会发展趋势的专业格局,形成一批品牌或名牌专业。
3.课程建设形成优势
根据京郊新农村建设中对人才素质、能力、技能的要求,构建“基础够用、专业宽泛、技能扎实”的课程体系,建设内容精炼、特色突出课程群。
4.实行弹性学分制和学年制
特别是在学分认定时,应强化实践课学分的评定,对参与社会实践、与专业结合紧密的工作成果和业绩应折合为实践学分。明确各专业的总学分,累计不同的学分可颁发不同层次的毕(结)证书。充分发挥弹性学分制和学年制在学习年限、方式上优势,为农民半工半读、工学交替、分阶段完成学业创造条件。
(五)京郊成人高等教育的网络教育建设
目前,京郊具有各类成人学校2 000余所,其中成人高等学校23所。特别是京郊已建成了远程信息服务体系,截止到2007年共建远程接收站点436个,覆盖北京郊区所有乡镇,并且已经延伸到重点村、示范园区、农业企业以及行业协会。到2010年北京实现每个区县建有数字化交互式广播电视远程教育中心;每个乡(镇)建有可供农民个性化学习的数字化远程综合教育培训基地;在60%以上的行政村建立数字化的接收网站,为京郊农民提供各种远程教育培训。因此,要充分利用网络教育开展成人高等教育,一方面,要构建京郊成人学校网络教育体系,满足农民就近学习的需求;另一方面,要充分发挥京郊远程教育投资少、覆盖面广、传递信息快的优势,大力开展成人高等教育,为京郊培养新农村建设的专门人才。网络教育目前是农村成人高等教育发展的前沿,不久的将来将成为京郊成人高等教育的主要阵地。
参考文献:
[1]北京市统计局,国家统计局北京调查总队.北京市农村工作委员会. 2005年暨“十五”时期北京农村统计资料[M].北京:2005.243-263.
工业创造供给,城市创造需求;农业社会人们与土地联系在一起,工业社会人与人聚集在一起;农业经济自给自足,工业社会分工明确。
伴随着产业的狂飙突进。人与土地的脐带被切断。人聚在一起,城市应运而生,它又为人数以百万计的人们提供职业、方便其生活。
在诺贝尔经济学奖获得者、世界银行前副行长斯蒂格利茨看来,21世纪有两件大事会影响人类社会发展进程:一件是美国的高科技发展。另一件便是中国的城市化。
正因为城市因人而生,所以,高楼大厦、车水马龙并不是城市的核心,人,才是城市的核心。也正因如此,城市化到城镇化,一字之差,彰显出本轮城镇化的特点:不单纯追求规模,不盲目崇拜数字,更注重农村向小城镇的产业升级,农民向市民的身份转换。
这是一个脱胎换骨的过程。
统计公报显示,我国2013年城镇化率为53.73%,与发达国家差距巨大。更遑论按照政府提供的教育、医疗、社会保障等公共服务水平来说。这其中有超过10%是“半拉子”的城镇化。
在本届政府将新型城镇化作为重塑经济发展的重大引擎之时,各地面临着不同的纠结和困惑。山东的难题在于:尽管经济总量长期位居全国前三甲。但城镇化水平却落后于全国平均水平。这样一个经济大省内。也不乏一些城镇化试验较为成功的样本,或依托产业引进,或得益于民营经济,这些样本城镇,在各自寻找着城镇化的求解方式。
产城一体化:自觉性VS规划性
城镇并不是设计出来的,而是自发形成的。从经济学上说,城镇自发形成的内在机理在于城镇的核心是“市”,而非“城”,城镇就是人们聚集在一起所形成的“市”,先有“市”,再有“城”。实际上,在城镇化过程中最难解的问题是“钱从哪里来?”不管是基础设施建设,还是在社会保障上的各项投入,都离不开资金。产业,是带来资金和财富的法门,也是城镇化的先决条件。
青岛胶州市李哥庄镇大体便是沿着这样的―条路径由农村变为城镇,又向着小城市逐步进化。现在的李哥庄镇,街道干净整齐,楼房美观宜居,俨然一个安逸的小城市,走在这里,人们或许不会想到,在改革开放之前,这里还是地地道道的农村,靠着大沽河的滋养,人们种植水稻和其他农作物,过着面朝黄土背朝天的生活,所谓的第二产业,也就仅限于稻草加工。
先有产业推动,进而形成城市,这是在珠三角、江浙一带较为普遍的现象。依托发达的民营经济,将农业人口转移出来,非农就业,是城市发展的内生动力。李哥庄镇的做法大体一致。
自上世纪80年代末引进第一家生产发渣制品的外资企业以来,李哥庄镇一直遵循着通过产业聚集带动人口聚集的路径,这个小镇集聚的200余家制帽企业以及发制品等其他相关企业支撑起它“中国制帽之乡”的美誉,带来可观的财政收入,也聚集对城市来说最重要的人气。目前,全镇75平方公里,总人口10万人,有50%是外来人口,而镇建成区面积仅13平方公里,聚集了人口6.52万人,城镇化率达到了65%。
尽管产业支撑城市发展是各地的共识,在实际操作中,各地的做法却不尽相同,如果说李哥庄镇这种“自觉性”的城镇化得益于当地民营经济自然而然的带动,那么胶州市铺集镇和莱西市的姜山镇的产业集聚,则多了些“规划性”。
历史上有着“店铺林立,商贾云集”的繁盛景象的铺集镇,在改革开放之后却因为地理位置不占优势而停滞不前,经济发展在胶州长期处于落后的位置。要发展,必须依靠项目,铺集镇政府合理规划,沿着朱诸路布局了三个工业园区,通过大力招商引资,近年来共引进内外资项目117家,规模以上企业36家,投资过亿元内资项目26家,过1000YY美元外资项目4家;销售收入过5000万元的企业22家,过亿元的10家。
同样的思路也在莱西市姜山镇得以体现。“建楼很容易,但是光建起楼来没有产业,城镇化就是空谈。”姜山镇政策研究室主任王国师如是说。据了解,目前一个姜山镇,落户企业数量就已经达到了440家,其中投产开始纳税的企业296家。这些企业在2013年,为姜山镇带来了2.29亿元的财政收入,也带来了数万个工作岗位。
产城一体的“规划性”体现在政府主导的园区建设。工业园区为落户企业提供统一配套的基础设施,统一管理,园区内部资源统一共享,对外提供统一平台,这种模式能够提高投资强度,提高土地利用率,政府科学合理的规划在园区建设过程中扮演着不可或缺的角色。
李哥庄镇的“自觉性”与铺集镇、姜山镇的“规划性”并不矛盾,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提出要使市场在资源配置中起决定性作用,城镇化的过程,也需要正确处理“市场”和“市长”的关系。“自觉性”的产业集聚,也离不开政策的扶持和立足全局、着眼长远的规划;而“规划性”也不是政府包办一切,适度简政放权,开放搞活,“市场”和“市长”各自做好自己应做的事,才是城镇化的前途所在。
人的城镇化:速度VS质量
城镇化率,是衡量城镇化发展水平的一项指标。根据城镇化目标,中国城镇化水平将达到70%,当前中国城镇化率为53.73%。党的十七大提出要使“城镇人口比重明显增加”,到了十则提出要使“城镇化质量明显提高”,意味着中国开始走进以提高城镇化质量为核心的新型城镇化时代。
谈速度,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城镇化率年均增长1.01%,将城镇化率从30%提高到60%这一发展阶段,英国用了180年左右的时间,美国用了90年左右,日本用了60年左右,而中国大约只需要30年。
若论质量,相关数据并不令人满意:就人口城镇化与土地城镇化的比较来看,据统计,2000-2009年,我国城市建成区面积增长了69.8%,城市建设用地面积增加了75.1%,但城镇常住人口仅增加了28.7%,人口的城镇化远远滞后于土地的城镇化。
另一方面,城镇化与工业化也并不匹配。2010年我国城镇化率为49.68%,而非农产业占GDP的比重为89.8%,城镇化明显滞后于工业化。城市化率与工业化率之比的合理范围在140%-250%之间,2011年我国城市化率约为51%,工业化率约为40%,城市化率与工业化率之比为127.5%,远低于城市化与工业化比例的合理区间。
著名经济学家周其仁认为,“工业化超前,城市化滞后”,这是中国的特殊之处,我国在一个较低的城市化率下就支持了一个较高的工业化,这固然与我国改革开放以来高速发展的工业多停留在低层次加工制造业有关,更主要的原因则是劳动力密集型的制造业吸引了大批的农民工,而这部分人并没有市民待遇,此外,户籍制度也阻碍了城乡一体化的进程。
实际上,这已经是导致我国城镇化质量不高的“顽疾”。据统计,2012年全国农民工总量达到26261万人,其中,外出农民21216336万人;而2013年第三季度统计数据显示,外出农民工总量就已达到了17392万人。这个身份尴尬、规模庞大、生在夹缝、居无定所的特殊社会群体,大部分在城市无法享受包括住房、医疗、养老、教育等在内的基本公共服务,他们在城市生活和工作方面长期处于既难以“市民化”又被“边缘化”的困境之中。
有工作机会的发达地区,家乡的中心城镇和原来的乡村,这是农民工生活的三个主要维度,其中的难题就在于:有就业的地方房价和生活成本都很高,而物价低的地方没有就业。
城镇化的质量,关乎就业、医疗、教育等方面的公共服务是否能够实现城乡一体,这是核心,是内涵。而速度与质量的矛盾,根本上还是内生动力的不足。以李哥庄镇为例,凭借着遍地开花的民营经济,该镇目前务农的人口只占1%,算得上完成了农村向小城市的华丽蜕变:就业有保障,不但本地人口就近实现非农就业,还吸纳了与本地人口大致相同的外来人口;医疗、养老有保障,在企业上班,有社会保险,在农村,有新型农村养老保险、新农合。不同于其他农村,劳动力都涌入大城市打工,难以融入城市,李哥庄镇人可以在家门口上班,无须承担大城市高企的房价。山东省唯一的一家在镇上的数字影院,昭示着它不俗的经济实力和相对超前的“内涵城镇化”。
对于姜山镇来说,“人”的问题似乎也不构成问题,全镇8.3万户籍人口中,有两万人被为数众多的企业吸纳;每年都在相应提高的“被征地农民养老保险”和社会养老保险解决了后顾之忧;在建设中的“姜山新城”中,投资1.5亿元的教育中心,将中心小学、中学全部迁入,大企业在当地投资兴建的学校某种程度上改善了当地的教育条件;未来村庄搬迁将探索实行的“35+8+1”(人均楼房35平方米、商品房8平方米、土地入股)模式,也有望解决农民向市民身份转变后的住房和后续发展问题。
然而,即使如李哥庄、姜山、铺集这样城镇化率达到了60%以上,在青岛数得上先进的地方,与江浙、珠三角等地也有着较大差距。尽管李哥庄镇、姜山镇均在2013年被确定为青岛市小城市建设的试点,但在权力下放、产业引进和发展方面,也面临着资金、土地等这样那样的瓶颈。在数量更多的欠发达县、落后县,城镇化的发展更是步履蹒跚,甚至误入“房地产化”的歧途。农村商业服务、文化娱乐、医疗卫生设施比较缺乏,县域之间城镇化水平差距较大、小城镇数量多、规模小、功能缺失,这依然是巨大的困境。
归根结底,“人的城镇化”内涵便是让人们劳有所得、老有所养、病有所医、住有所居、学有所教,正如铺集镇宣传委员徐永治所言:“城镇化不能停留在盖楼、让农民上楼这个层面,城镇化就是人性化、民生化。”
“推进城镇化,核心是人的城镇化,关键是提高城镇化的质量,目的是造福百姓和富裕农民。要走集约、节能、生态的新路子,着力提高内在承载力,不能人为‘造城’,要实现产业发展和城镇建设融合,让农民工逐步融入城镇。”总理的话为本轮城镇化定下了基调,未来,城镇化率每提高一个点,将带来数以万亿元的GDP,更意味着成千上万的人口转移到城镇,如何兼顾速度与质量,获得GDP和“人”的共同发展,获得经济、社会效益双赢,是一个待解的难题。
农村现代化:失落VS再造
2000年,中国有370万座村庄,到了2010年,这一数字已经下降到260万,这就意味着,每天大约有300座村庄消失。
数十年来,人们自愿离开土地,为找工作而迁移到城市。令一方面,悬殊巨大的城乡二元体系背景下的消费主义,将村里的年轻人带走,让故乡只剩下老人和留守儿童;举棋不定的土地政策,让故乡的田园和老宅被挖得千疮百孔;粗放式经济模式,又让乡村的山变得丑陋,让乡村的河变得污浊。
“好像挺矛盾的,一方面想要发展,想要跟上时代,想要大商场,想要高楼,想要坐上现代化的马桶,想要有大的抽油烟机。另一方面,又不想放弃小时候的记忆,一张石凳,门口的一棵树,想要看到炊烟袅袅,想要夏夜的星空,冬晨屋瓦上白色的霜,春天滴答落雨的屋檐,秋日踩上去喀拉响的落叶,怎么办呢?”网友的纠结,也是农村的纠结、农业的纠结。
“看得见山,望得见水,记得住乡愁。”这是去年中央城镇化会议中的表述,略带诗意的同时给出了一个美好的愿景,慎砍树、不填湖、少拆房,尽可能在原有村庄生态上改善生活条件。
工业向园区集中,农民向中心村、集镇和中心市集中,耕地向种田能手集中。在城乡统筹发展中,各地普遍倾向于采取这种方式,值得思考的是,在现代化的生活方式与山野之趣之间,如何寻找一个更加平衡的点。
“土地平旷,屋舍俨然,阡陌交通,鸡犬相闻。”陶渊明笔下的桃花源在被城镇化裹挟着飞速前进的乡村里,已经难寻踪迹。然而踏上姜山镇小村庄里干净的硬化路,望着静静伫立的农家小院,与门前晒着太阳的老人们随意拉几句家常,在乡村学校的操场上看看儿童嬉戏,“黄发垂髫并怡然自乐”,颇有几分田园牧歌的意境。
这当然离不开农业的现代化,在姜山镇,传统的农业已经很少,取而代之的是集约、高效的现代农业:规划1000亩,已建成400亩的晟仁果蔬;规划5000亩,一期1000亩的气雾培生产基地;已经开设了51家连锁奶吧的榕听牧业等,以及在李哥庄镇的鸿飞农场,飞机喷洒农药,高科技培育果蔬品种等,已经让农业脱胎换骨。
而农村环境的改善也是再造乡村的一个重要方面,消失的农村无法安放乡愁,垃圾遍地、污水横流、道路泥泞的乡村更加不是诗意的栖居地。如今的姜山镇,村庄硬化、绿化、亮化工程使农村环境大为改善,全镇规划建设12个社区服务中心,已经有3个建设完成。
城镇化是一个自然的历史进程,尊重先有“市”后有“城”的规律,以人为本,使城镇化和农业现代化相辅相成,少一些GDP崇拜,多一些科学思维,这应该是新型城镇化的正途。在这个充满想象的空间中,除了欢呼,更加应当审慎。
链接
数字丈量城镇化
90%:美国是当今世界城镇化水平最高的国家之一,截止到目前美国城镇化率已达到90%以上。
35%:按照政府提供的教育、医疗、社会保障等公共服务水平来说,中国的城镇化率大概只有35%。官方公布的中国城市化率53.73%的数字中超过10%是半拉子的城市化。
2.5亿:统计局数据,2011年全国农民工总量达到25278万人。
2.3亿:人口计生委2012报告,中国流动人口总量去年已接近2.3亿
67:有研究表明,户口本上共有67项城乡居民“不同等待遇”。
3/200:世界上200多个国家和地区中,只有中国、朝鲜、贝宁三国实行严格的户籍制度限制。
10%:中国与马来西亚、菲律宾的国民收入差不多,但城镇化却落后10%。
1%:从2000年到2011年,中国城镇化率增长约15%,年均增长1%
2.26倍:“环京津贫困带”问题依然存在,北京农民的收入是河北农民的2.26倍。
8%:2011年,仅8%的农民工享有失业保险,大部分仍没有保障。
10%:全国仅10%左右农民参加新型农村社会养老保险。
关键词:和谐社会 电信业 普遍服务
在构建和谐社会中,我国电信业面临着一个急需解决的重大问题:电信基本公共服务在城乡之间存在着较大的差异。要缩小这个差异,电信业必须依靠电信普遍服务,使“任何人在任何地点都能以承担得起的价格享受电信业务,而且业务质量和资费标准一视同仁。”[1]
1、电信普遍服务的内涵
国际电信联盟(ITU)在《世界电信发展报告(1998)》中提出实施普遍服务的三条标准。而这三条标准即可将普遍服务的内涵概括出来。
1.1 可接入性
可接入性指的是有覆盖全国的电信网络,用户不论在任何地方、任何时候需要电信服务,都可以接入电信网络。
1.2 非歧视性
非歧视性指的是各类用户应当受到相同的对待,就价格、服务内容和质量而言,不论地理位置或者种族、性别、宗教信仰如何,应当没有歧视。
1.3 可承受性
可承受性指的是电信服务的价格应定位在大多数用户能够承受的水平上。我国根据自身经济、电信业发展状况,在建设和谐社会的过程中,不断地将电信普遍服务的内涵延伸丰富。到2007年底,我国普遍接入的目标己基本上实现,我国农村地区行政村的通电话率已达99.2%。今后我国普遍服务的目标是到2010年基本实现“村村通电话、乡镇能上网”。即在已通电话的乡镇,还提供农村互联网接入平台,对部分有条件的乡镇提供宽带数据业务。
2、电信普遍服务在建设和谐社会中的必要性
作为最能体现现代化科技生产力的电信业,已经在促进国民经济又好又快发展、推动社会文化大繁荣、建设和谐社会中起了举足轻重的地位。但电信业如何在和谐社会的建设过程中解决更多的问题、发挥更大的作用,这就依靠推动电信普遍服务。
2.1 社会层面
2.1.1 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
党的十六届五中全会指出,“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是我国现代化进程中的重大历史任务”。因为只有农村发展起来了,使农民们安居乐业,城乡才能和谐发展,国家才能长治久安。可以说,构建和谐社会,必须首先建设和谐乡村。
在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时,促进资源在城乡之间合理配置,建立城乡社会事业和基础设施共同发展的运行机制,就需要依靠推进普遍服务不断扩大农村信息消费需求,拉动信息产业在农村的大发展。
2.1.2 消除数字鸿沟
数字鸿沟是指:由于收入、受教育水平、所处地域等方面的差异,造成了城乡居民在掌握和运用信息技术的差距。这个问题如不能很好的解决,将导致城乡居民在社会中面临贫富分化、机遇不均等问题。因此,建设和谐社会,必须要消除数字鸿沟。据《2007年中国农村互联网调查报告》显示:目前农村互联网普及率仅为5.1%,而城镇互联网普及率已达21.6%,城乡“数字鸿沟”差距达4倍。
由以上数据,可发现我国数字鸿沟还是较深的,如何填平这就需要普遍服务。在完成“村村通”工程的同时,为广大的农村提供INTERNET”服务,让广大的农民能够用上互联网、掌握信息。
2.2 电信业层面
电信业属于资本密集型产业,其自身特点决定了其需要依靠普遍服务,谋求发展。从经济的角度来看,电信产业有如下特点:一是自然垄断性:进入、立足电信业都需要高额的固定资本投资;二是规模经济性:电信需求量增加的越多,每一单位电信需求量分担的固定成本降的越来越少;因此,网络的效用和成本与用户数量有着直接的关系。所以,现阶段各大电信运营商都在不断地扩大市场抢夺用户,谋求发展。我国农村地区现有7.45亿总人口,手机甚至固定电话的覆盖率还不是很高,而城市里几乎人手一部手机。因此,农村电信市场的增长潜力十分巨大。现在,各大运营商在城市已经争得头破血流了,应避开这红海(已知的市场空间),运用蓝海战略到未知的市场空间发展,把目标投向农村,使农村市场成为电信运营商新增用户的源泉。因此,运营商在承担普遍服务,承担义务的同时,将又获得了用户数及收入的迅速增长,可谓是一件一举两得的之事。
2.3 用户层面
我国电信业在城乡间的发展及为不平衡,远未达到帕累托最优的状态。帕累托最优是指资源分配的一种状态,在不使任何人境况变坏的情况下,而不可能再使某些人的处境变好。[3]
推进普遍服务,使广大的农村和西部落后地区享受到电信基本服务,这不仅不会到损害城市居民的效益和福利,反而会增加他们的效益和福利,因为电信业有网络正外部性:当消费同样产品的人数不断增加时,某使用者在消费该产品所获得的效用也将增加。因此,推进电信普遍服务,使广大农民享受到通讯的权利,无疑给他们带来了效益和福利;同时也会增加城市和东部地区人们的效益和福利。
3、电信普遍服务中不和谐现象及分析
由于区域经济发展的不平衡,我国电信普遍服务还是存在着一定的问题。和谐社会要求实现电信基本服务的均等化,使每个人能够均等的消费起电信业务、享有到通信权。但为只有几户人家的偏远山区用上电话,投资几十万元建设备,付出的代价远远高于收益。因此,我国的电信普遍服务存在以下主要问题。
3.1 政府指导原则“分片包干”失效
我国普遍服务采用的是“分片包干”原则。将全国的31个省、市、自治区视为31个普遍服务地区,根据各运营商的市场份额进行义务分摊,任务的分配依据是对每个省的实施难度进行打分,再乘以任务系数,计算出每个省的电信普遍服务任务量。这种原则好像体现了公平,但实事上不然,而且已经带来了许多问题,值得研究。
3.1.1 难以真正公平
一是难度系数和任务系数确定过程中指标的选取,非常复杂,难以做到真正地公平。二是任务分到各运营商的总公司,执行者却是其各省公司,忽略了不同地点的成本差异,导致了西部省份难度普遍比东部大。因此,很多运营商的省公司有抵触情绪。
3.1.2 没有约束作用
这是“分片包干”致命的缺陷,因没有规定对未完成任务运营商的具体处罚措施,实际上是个软约束。运营商想完成多少就完成多少,导致很多边远山区的普遍服务实施不到位。
关键词 涉农期刊 数字化传播 新农民 发行模式
科技更新换代频率的加快,科技的发展带来了全新的沟通与交流方式、视听体验、阅读方式。数字化交互方式的运用使信息传播的方式和载体发生了巨大的变化,颠覆了传统的期刊发行模式。而这种数字化发行模式的出现,对出版者、读者及其相关者来说,是一种挑战,更是一种机遇。
一、期刊数字化发行模式的迅速崛起
数字化发行是伴随着互联网技术而产生的新方式,是借助二进制数字的方式把期刊所要传达的信息包括文字、照片、视频、语音等,存放在特定的服务器中,通过网页、通讯运营商、手机类APP 运用、电子阅读器等媒介传播的出版发行形式。
涉农期刊数字化以易得性、及时性、全面性、低成本等优点,填补了农户与市场、农户与技术资源之间的交流空白,改变了信息传播的形式,加速了信息传播的进程,给农业期刊的制作与传播带来了全新的机遇。
我国目前尚处于期刊数字化的初级阶段,传统期刊纷纷组建以现有品牌为中心的数字化信息平台,实现传统平台与数字化平台的相互推进、相互补充。中国新闻出版研究院的《2013 年新闻出版产业分析报告》显示:数字出版业实现营业总收入2540.4 亿元,而其中,期刊数字化销售与数字报纸收入增长仅为7%,远低于数字出版整体增速,这说明期刊出版物的数字化平台尚需进一步加强,①同时也表明当下数字出版与传统出版业的抗衡、甚至是取代传统出版依旧有巨大的困难。
纵观国内市场,传统期刊数字化的崛起只是迫于市场和科技的压力,将传统期刊文本数字化成网络信息,用管理期刊编辑发行的方法来打造数字化平台;而少有期刊能够大刀阔斧的改革,按照互联网思维建设期刊的数字化平台,从崛起的“百度”、“新浪”、“网易”等国内互联网巨头的手中夺取市场份额。
二、涉农期刊数字化发行的必然性
1、国家积极推进农村信息化建设
2013 年8 月,国务院印发了《“宽带中国”战略及实施方案》,宽带首次成为国家战略性公共基础设施。《方案》指出:到2015 年,基本实现城市光纤到楼入户、农村宽带进乡入村,固定宽带家庭普及率达到50%,行政村通宽带(有线或无线接入方式)比例达到95%。②
2、农村信息化对涉农期刊的冲击
宽带农村是宽带中国的重要组成,也是推动农村信息化建设的基础。在以宽带为载体的数字化信息进入农村后,传统涉农期刊的功能逐渐式微,期刊已不是农村农业生产获取信息的唯一途径。昔日,期刊、电台、电视“三足鼎立”的农村信息的大众传媒时代以被集三者于一身的互联网所打破。互联网以自身的独特性造就了其他大众传媒不可匹及的影响力。
同时,涉农期刊读者群发生了变化,获取信息的方式发生了改变。进入21 世纪以来,我国网民的数量伴随着互联网的发展急剧增长。尤其是随着全国免费九年义务教育的普及,现今农村的20—40 岁的主力人群,都能很好的从网络上获取信息。与此同时,互联网的便捷性也使农村居民更倾向于接受这种无纸化的阅读和获取信息的方式。
3、涉农期刊的传统发行模式面临的问题
邮政发行系统的矛盾日益突出。国有邮政系统独揽天下,邮递成本也不断提高,涉农期刊的发行成本已经高达40%。我国农村有6 亿多人口,有阅读杂志能力的人群至少有3.6 亿。但由于农村人口文化程度偏低,真正有阅读期刊习惯的连2%都不到。此外,进城务工人口的快速增加,农村常住人口减少,涉农期刊面向的受众群不断缩小。2013 年,乡村常住人口62961 万人,比上年减少1261 万人。况且,进城务工人口中95%以上初中以上学历。③农村常住人口要么是儿童、要么是老人,均不是涉农期刊可拓展的受众群体。近年来,城市最低保障工资不断上涨,就业岗位的不断增加,进城务工人员的收入也在不断提升。按照2014 年深圳市最低保障工资计算,个人年内最低收入在20000 元,而现今粗放型的农业生产,农村收入的相对减少,导致了大量的用户放弃了涉农期刊的阅读。
涉农期刊的内外困境,将其数字化、信息化改革推上了日程。如何借助数字化,使期刊重新赢回受众,更好地为三农服务,成为所有涉农期刊迫切需要解决的问题。
三、涉农期刊数字化发行模式的着力点
从信息化发展的历程看,未来农村信息化将呈现出以下特点: 一是网络化,以互联网为主的网络技术将广泛应用于农村,用于传递文本、图片、音频、动画和视频等信息。二是专业化,专业化服务将进一步突出“, 小而精”将成为农业活动中的重要表征,将农业活动分解为无数的细节、过程和阶段,每个单元都要形成专业化服务。三是傻瓜化,即农村用户使用信息简单方便,实用性、模仿性强。④根据未来农村社会的特点及其要求,涉农期刊应与时俱进,平步于甚至是超前于农村的发展,为健康农业的建设保驾护航。
1、涉农期刊内容的转变,由综合性向专业化或情感化方向分散
传统期刊大都是综合性期刊,既有专业性的科普知识,也有怀乡念故的诗歌散文。信息化社会的到来,加快了信息的传播与接收速度,人们获取信息的目的性也日益增强。
首先,增强专业性的科普知识,打造专业的数字化期刊。《农村百事通》从创刊以来,坚持以“为农民生产生活当参谋,为读者经营致富当顾问”的办刊宗旨,以“服务大农业”为己任,以“传科技,授知识、教方法”为内容特色。开门见山地引导农村群众“做什么、怎么做”。
其次,贴近“新农民”,挖掘乡土特色,拓展潜在读者。2006 年1 月,《读者·乡村版》作了重大调整,更名为《读者·乡土人文版》。该期刊,进一步明确了自身内容的定位,主要传播情感类要素,获得了城乡读者的欢迎。
2、涉农期刊宣传方式应主动、积极,由之前单靠邮政代为推广的方式转变为全方位推广方式
基于互联网、移动通信的推广方式,一是涉农期刊数字化应依托互联网,要想期刊进入人们视野、走进农村并得到可观的经济效益,利于互联网自身的宣传是不可缺少的;二是手机平台的运用,运营商短信、WAP 网页及APP 客户端运用。相对于互联网的普及来讲,手机的便利性、易学性使其在农村得到了很好的普及。目前移动通信运营商已经开通农村服务平台,为农村群众提供技术服务。
利用杂志自身的准确定位和参考价值,借助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中“农家书屋工程”、“送书下乡工程”、“科技下乡活动”等政府服务项目,有选择性地免费向农民赠送期刊杂志,并推广数字化杂志。参加各类农业展览会,改变“靠天吃饭”的观念,宣扬农业技术的重要性。
由单纯的技术支持拓展为农业生产全过程支持,延伸服务广度与深度,打造生产预测、疾病控制及产品市场的拓展等一体化信息提供服务,赢得受众的信赖。《农村百事通》自1992 年成立读者服务部以来,每年都为读者邮购农产品,培训实用技术,这也受到了全国广大读者的广泛欢迎,从而实现杂志的口碑效应,打造了自身的品牌。
3、涉农期刊数字化合作对象的多样化选择
高等院校、农业企业、政府农业部门,独立在各自领域为农民服务,服务虽然专业化但并没有为农民带来全面效益。各类农业机构单位一直经由涉农期刊,向农村提供生产生活的重要信息。涉农期刊应借助自身在农村的优势和地位,打造信息的数据库体系,减少搜索和应用的难度。
不能把期刊的销售作为期刊寿命的终结,而应以期刊的销售为开端,带动农业市场、农业科研机构的一体化;经由期刊提供更多的咨询渠道,读者可与技术人员、产品厂家咨询与反馈,建立农业虚拟产业链。而借助于互联网数字化的优势,虚拟产业链的建设也更为简单和迫切。农业的生产方式、管理方式和发展方式都迫切需要进行转变。期刊的数字化发行可借助网络自己检索功能,形成不同的板块和体系,不应仅仅局限于传统期刊的关注点,而应更多的关注“生态农业”、“幸福农村”的时代要求。
近年来,“三农”服务的力度不断增大,农村生产资料的集中,高层次农业从业群体的出现,为农业期刊及其数字化的发行模式提供了更为专业和广阔的市场。农业逐渐摒弃以往的“粗放型”的生产方式,像工业和第三产业一样,需要市场信息、技术信息的指导;而且,我国农产品市场需求量的庞大,决定着农村杂志市场的广阔,也决定着农业信息的数字化将成为未来的主流。
【基金项目:吉林省社会科学基金项目《吉林省城乡一体化传播现状调查与对策研究》,项目编号:2014B140】
参考文献
①《2013 年新闻产业分析报告》,2014-09-17
②《宽带中国战略及其实施方案》,2013-08-17
③《2013 国民经济发展稳中向好》,2014-01-20
④张向红,《顺应信息化趋势发展农村科技期刊》[]]《. 企业科技与发展》,2013(18):9-11
两会声音回放
收入是民生之源。要深化收入分配体制改革,努力缩小收入差距。健全企业职工工资决定和正常增长机制,推进工资集体协商,构建和谐劳动关系。加强和改进国有企业负责人薪酬管理。改革机关事业单位工资制度,在事业单位逐步推行绩效工资,健全医务人员等适应行业特点的薪酬制度,完善艰苦边远地区津贴增长机制。多渠道增加低收入者收入,不断扩大中等收入者比重。使城乡居民收入与经济同步增长,广大人民群众普遍感受到得实惠。
――摘自《政府工作报告》
我们之所以把经济增长率定在7.5%左右,考虑的还是保就业、惠民生、增加城乡居民收入。我们更注重的是数字背后的民生、增长背后的就业。
――总理答记者问
一问 为何有人觉得收入没同步
收入分配制度还须更公平
记者:《政府工作报告》中提出,今年的目标是努力实现居民收入增长和经济发展同步。近年来,我国经济一直保持高速增长,但不少老百姓认为,国家富了自己的钱袋子并没有鼓起来,这其中的原因是什么?
国务院参事汤敏:经济高速发展,但不一定每个人都能感觉到自己富有了。
一些老百姓觉得钱袋子没鼓起来,主要是因为现有收入分配制度公平性还有待进一步提高。并且由于房价快速上涨,通货膨胀压力都会使老百姓觉得收入增长还不够给力。
同时,居民收入和经济发展同步并不意味着每个人的收入增长都能够同步。国家政策所要保证的是大多数人的同步,特别是低收入人群的收入要增长得更快一些。
记者:物价、房价、通货膨胀等压力一直存在,在这样的压力下,如何实现收入增长与经济增长同步?
汤敏:过高的通货膨胀不利于经济发展,需要抑制。但通货膨胀一点也没有,这也是不可能的。在我国,通货膨胀率维持在3%是一个合理的水平,合理的通货膨胀不但有利于经济增长,也有利于收入分配的调整。
总体说来,收入增长,要发挥市场主体作用。政府保基本、促公平。政府应该加大对低收入群体、西部地区、农村地区的财政投入;抓好就业问题,以就业保收入。
二问 收入分配如何更
公平
完善工资集体协商制度,提高低收入者收入
记者:《政府工作报告》中提出,多渠道增加低收入者收入,不断扩大中等收入者比重。在良性运作社会中,高、中、低收入者占怎样的比重?扩大中等收入者比重有何意义?
汤敏:从宏观层面看,在一个稳定的社会中,收入分布应该是橄榄型的。中等收入者占大多数,高收入者和低收入者占少数。
除了从社会公平的角度要扩大中等收入人群的规模外,中等收入人群还是在满足温饱需求之后有更高物质、精神需求的人群。扩大中等收入者,对于社会的稳定非常重要。此外,对于拉动消费的多样化意义重大。
记者:收入是民生之源,收入公平关乎百姓幸福与尊严。如何保障收入分配公平?
广西人社厅厅长蒋明红:目前,广西主要通过以下几个方面提高职工工资收入并保障收入分配公平:
首先,将《广西壮族自治区工资集体协商条例》列入了2014年立法项目,推行工资集体协商和集体合同制度。
其次,调整全区最低工资标准,保证弱势群体最基本生活;拟定并全区企业工资指导线,加强收入分配宏观调控,完善企业职工工资正常增长机制。
最后,加强对企业执行劳动标准情况的指导,认真落实各项劳动标准制度。
湖北人社厅副厅长陈金刚:湖北按照“提低、扩中、调高、保支付”的思路,推进企业工资收入分配制度建设:
提高低收入者职工收入水平,特别要努力提高一线职工的收入水平;完善工资集体协商制度,建立健全有效、规范的工资决定机制和增长机制。加强对过高收入行业的工资总额和工资水平的双重调控,进一步规范国有企业工资收入分配,发挥政府监督指导作用。
三问 怎样提高农民收入
提高务工收入,巩固经营性收入
记者:在外出务工方面,提高农民收入,广西、湖北有什么具体举措?
湖北人社厅副厅长董长麒:截至2013年底,湖北农村劳动力总数为2310.64万人,外出务工1178.54万人。其中,省内务工542.3万人,省外务工636.24万人。
为提高农民务工收入,湖北做法主要有:
扩大和稳定就业,引导农村劳动力就地就近就业、异地转移就业,组织开展春风行动、加强示范县和劳务品牌建设等。
组织开展各类培训,大力提升农村劳动力技能水平。2013年,全年通过技能培训实现就业25.8万人,培训上岗率83.3%。
着力维护各项权益,切实做好外出务工人员服务工作。加强用工管理和劳动保护,着力扩大社会保险覆盖面,着力推进市民化进程,切实维护外出务工人员各项权益。
广西农业厅相关负责人:广西通过以下几个方面提高农民外出务工收入:
促进农民就业创业,扶持和引导农民就地就近就业创业增收和外出务工就业增收;抓好农村劳动力转移培训,保障农民工权益;建立保障农民工同工同酬机制,切实增加农民工资性收入。
记者:“种地挣不了钱”成为不少农民的心声。广西有没有增加农民经营性收入的具体举措?
作为中国唯一的热带滨海度假旅游城市,旅游业是三亚的传统产业,也是三亚市的支柱产业,“旅游兴市”不是一句空话,有着实实在在的内容。三亚治旅工作创新的一个重要方面,是旅游管理体制的创新。领导对旅游工作的高度重视,在全国其他省市比较少见,如:早在2014年11月,三亚市就成立了书记挂帅的12301旅游调度指挥中心领导小组;还成立了市长任组长的旅游市场和环境综合整治工作领导小组,整合全市各区及35个涉旅部门的力量,将分散的旅游管理力量握指成拳;做强做实旅游发展委员会……
还有,在市领导的工作分工中,市委副书记、常务副市长岳进分管旅游工作。这种工作分工,也颇有“三亚特色”。近日,《小康》杂志就三亚市旅游业的最新发展情况,旅游业对三亚整体经济的贡献等相关话题对岳进进行了专访。以下是专访主要内容:
旅游业对经济增长的贡献近八成
《小康》:旅游业是三亚的支柱产业和龙头产业,2016年上半年发展情况如何?
岳进:我先介绍一下2016年上半年三亚市旅游经济运行基本情况:全市接待过夜游客781.73万人次,同比增长8.92%(全年预计接待过夜游客增长值10%),其中:接待过夜国内游客762.53万人次,同比增长8.81%;接待入境过夜游客19.20万人次,同比增长13.63%。全市旅游总收入145.39亿元,同比增长15.25%(全年预计旅游总收入增长值13.6%),超出预计增长1.65个百分点:国内旅游收入139.41亿元,同比增长15.21%;旅游外汇收入9686.17万美元,同比增长16.21%。
2016年上半年,三亚游客接待量稳步增长,旅游总收入增幅持续保持超过游客接待量增幅,游客满意度为82.59%,旅游市场质效齐增,对经济增长贡献明显。特别是入境旅游市场高位回升,入境游客19.20万人次,同比增长13.63%,占全省接待入境游客量的58.11%。新开通的境外航线,带动全市航空运输旅客周转量增长32.2%,带动全市交通运输、仓储和邮政业增加值9.89亿元。
以旅游业为龙头的第三产业(服务业)实现增加值154.62亿元,同比增长11.3%,占全市生产总值比重为62.4%,对经济增长的贡献达79.1%。2016年上半年,三亚地级税收收入34.18亿元。旅游服务业税收收入9.85亿元,占全市地级税收收入的28.82%。2016年上半年,三亚市GDP247.85亿元,增长8.9%,旅游总收入145.39亿元,增长15.3%,旅游增加值72.70亿元,增长10.9%,占GDP比重29.3%。
三亚旅游业需要提质增效转型升级
《小康》:从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角度看三亚的旅游业,面临哪些机遇?
岳进:中国旅游业正迎来黄金发展期,大众旅游进入中高级阶段,然而,三亚现有的很多“吃、住、行、游、购、娱”旅游要素产品和旅游业态,未发展先老化、单一、落后,未能体现三亚旅游度假目的地特色。这既是三亚旅游发展的瓶颈之一,也是破题的关键所在。从推动旅游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着手,淘汰一批落后的旅游经营模式、陈旧的旅游业态、同质化的旅游产品,打造一批精品产品、精品企业、旅游综合全要素度假产品,促进三亚旅游提质增效、转型升级,这就是三亚旅游业要迎来的机遇。
加快全域旅游创建。以“旅游+”“互联网+”为推动力,推进旅游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打造全域“旅游+”产业格局;抢抓“一带一路”战略机遇。三亚要立足作为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重要战略支点城市的地位,用好国际旅游岛、海南省旅游特区等利惠政策;旅游全产业链改造升级。以“双修”“双城”为抓手,推进创建全国旅游标准化示范城市,对“吃、住、行、游、购、娱”旅游全产业链进行改造,开发旅游新业态和新产品;构建“旅游+”多元化产业格局;营造公平诚信环境。进一步健全旅游市场治理的长效机制,充分发挥12345和12301热线作用,推动以“123”开头的多号合一,畅通旅游投诉举报渠道,第一时间应对旅游舆情,以三亚市民游客中心为核心,利用互联网和大数据,加强微信、数字平台、新媒体等综合运用,坚持市民游客中心区(局)长24小时值守制度,强化旅游警察等“四位一体”旅游长效监管机制作用。
通过结对帮扶实现旅游扶贫
《小康》:请谈谈三亚市的美丽乡村建设与全域旅游的关系,目前二者结合的情况怎么样?有哪些成果?
岳进:三亚市一直将全市作为一个全域旅游区域来打造,美丽乡村建设是落实全域旅游的重要载体之一。今年以来,三亚市以创建国家全域旅游示范区为契机,推动乡村旅游的发展,将美丽乡村建设融入全域旅游,培育乡村旅游业态,完善全域旅游接待设施和公共服务,通过发展乡村旅游,促进美丽乡村的长足发展。
根据《海南省美丽乡村建设标准》及《三亚市美丽乡村建设实施方案(2016-2020年)》,三亚市美丽乡村确定为基础型、提升型、宜居型三种标准。在规划设计阶段,通过将休闲农业、林业、渔业等产业与旅游业相融合的思路进行产业规划,策划旅游业态及旅游精品线路,规划配套旅游接待设施,为将来全域旅游发展做好铺垫;在实施阶段,通过产业主体的引入、对业态的培育,实现一二三产的融合叠加效应,通过旅游企业的产业结对帮扶,实现旅游扶贫。
目前,三亚市美丽乡村建设与旅游结合较好的村庄有吉阳区中廖村,该村结合生态环境、资源特色、区位优势、基础产业等,发展生态观光、休闲农业、民俗文化体验游等旅游业态,已具备一定的旅游接待条件。
争取开通三亚至西沙低空旅游
《小康》:“一带一路”是国家发展战略,三亚如何利用“海上丝绸之路”重要位置的优势,发展国际性旅游业?
岳进:三亚主要是从以下五个方面推进实施“一带一路”战略:(一)邮轮旅游方面。一是依托三亚旅游目的地的辐射力,发展“环南海与东盟国家”的邮轮游。二是依托南海旅游资源,发展环球邮轮旅游,实现邮轮旅游全球化。加大与境外邮轮公司、国际邮轮组织建立广泛的业务联系,发展“一程多站式”邮轮游,使三亚成为国际邮轮挂靠港。
(二)低空旅游方面。目前三亚开展低空旅游业务,有三亚美亚旅游航空有限公司和三亚亚龙通用航空有限公司两家公司。鉴于目前邮轮至西沙的航程约13小时,且容易导致晕船,三亚至西沙开展低空旅游,单程约为1.5小时,有往返时间短、舒适度较高的优势。若国家政策放开,三亚旅游市场前景看好,旺季可天天有航班,还可减轻三沙旅游的游客承载量。
(三)帆船运动方面。依托南海海域优势,打造帆船赛事品牌,发展帆船运动旅游。
(四)依据TPO平台,深化与亚太地区旅游合作。2015年5月28日,第七届亚太城市旅游振兴机构(TPO)总会首度放在三亚举行。依托TPO平台,三亚与亚太地区深入探讨旅游营销发展政策、进行经验分享,深化合作交流,共享发展机遇,实现互利共赢。
(五)争取有利的出入境政策,开拓旅游发展前景。三亚的地理区位优越,我国越来越多的城市正在享有国际航班过72小时免签证入境政策,如能仿照越南、印尼巴厘岛、泰国普吉岛和韩国济州岛等地做法,海南(三亚)对外国游客实行30天免签证政策,将为外国游客自由进出提供极大方便,同时将有力提升入境旅游市场份额。三亚要大力发挥作为海上丝绸之路重要门户机场的中转作用,尽快成为国内游客出境游的转口地,将国内游与国际游有机地结合起来。
新机场将成为内地第一个海上机场
《小康》:请介绍一下三亚新机场的最新进展。新机场与凤凰机场将来如何分工合作?
岳进:新机场设计年吞吐量6000万人次,将建设成为面向东盟乃至亚太、非洲等地区的区域性国际枢纽航空港和自由贸易及合作发展平台。航空条件改善后,将在很大程度上带动当地商业和旅游市场从而提升整个区域经济。
国务院目前已经批复了该项目提交的《海南省海洋功能区划(红塘湾海域)修改方案》,而项目选址红塘湾的报告,预计于今年8月31日获民航局批复,如选址敲定,三亚新机场将成为中国内地第一个海上机场。
旅游服务业税收占总税收两成多
《小康》:国家旅游局有关负责人说过,旅游完全可以成为中国新的“房地产”,三亚作为房地产发展的热点城市,如何看待旅游业新一轮发展热潮?
岳进:当前,我国旅游业步入黄金发展期、结构调整期和矛盾凸现期,大众旅游向中高级阶段演化,某些阶段,一些旅游目的地房产“火热”,是投资者“搅热”了市场。
三亚是我国唯一的热带滨海旅游城市,也是一座专业化的旅游城市,自80年代以来,坚持旅游立市的发展战略,从一个南海边陲的小渔村发展成知名旅游度假城市。三亚面临南海、地处南疆、坐拥南繁,被国家列为“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的重要战略支点城市,陆地面积1919平方公里,海岸线长258.6公里,拥有阳光、海水、沙滩、森林、温泉等多种优质旅游资源。三亚坐拥得天独厚的自然资源,旅游业是三亚的支柱产业。
三亚以建设国际化热带滨海旅游精品城市为目标,决心抓住新一轮发展机遇,积极实施以旅游业为龙头产业的发展战略,以创新思维引领产业发展,完善旅游产业体系,挖掘旅游市场潜力,在推动“互联网+旅游”、全域旅游创建工作中做出自己的贡献。
自2014年以来,三亚旅游收入增幅持续超过旅游接待人数的增幅,连续实现质效齐增。2015年全市接待过夜游客1495.7万人次,旅游总收入302.3亿元,同比分别增长10.57 %和12.08%。旅游服务业税收占全市财政税收的22.51%;以旅游业为龙头的第三产业增加值285.84亿元,增加值占全市GDP的65.71%。
上半年GDP增长高于预期1.4个百分点
《小康》:受国际国内形势影响,当前的经济发展整体表现疲乏。三亚市2016年的增长目标为7%-7.5%,现在时间已过半,全年能否实现这一目标?
岳进:2016年上半年,面对国际国内复杂严峻的经济环境,三亚市贯彻落实中央稳增长、促改革、调结构、惠民生、防风险的经济工作方针,全市经济总体平稳增长,上半年全市生产总值247.85亿元,增长8.9%。2016年的增长目标为7%-7.5%,2016年上半年GDP增长高于预期目标上幅1.4个百分点。经济社会发展亮点频呈:
一是房地产去库存成效显著。国家“去库存”推出一系列优惠政策,以及海南实施的“两个暂停”政策,刺激潜在购房需求。上半年全市商品房销售面积87.96万平方米,增长75.5%。上半年全市房地产业增加值38.64亿元,增长24.9%,拉动GDP增长3.5个百分点,对经济增长的贡献达到39.2%。
二是金融业经济快速增长。政府出台《三亚市支持金融业发展若干政策实施办法相关细则》等多项支持金融业发展优惠政策,吸引各类金融业总部机构、分支机构进入。上半年全市保险企业实现原保费收入9.04亿元,同比增长32.2%;全市金融业增加值24.93亿元,增长14.7%,拉动GDP增长1.4个百分点,对经济增长的贡献达到16.0%。
一、教学设计
【教学背景】
2014年《中小城市绿皮书:中国中小城市发展报告(2014)》,杭州市余杭区位列中国综合实力百强市辖区第八。这是余杭人民加快建设“美丽余杭”取得的重大成就。而建设“美丽余杭”是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的重大举措,也是加快经济发展方式转变的有力抓手。这不仅契合了《经济生活》“围绕主题抓住主线”的教学内容,也为该课的开设提供了丰富鲜活的课程资源。
【教学目标】
(一)知识目标
1.了解余杭经济新形象,把握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原因和举措。
2.思考余杭经济新发展,理解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的意义和要求。
(二)能力目标
1.通过对素材的解读和教材的研读,初步学会获取有效信息的方法,增强自主阅读的能力。
2.通过参与自主探究和合作探究的学习活动,增强自主、合作、探究的意识和技能。
3.通过生活素材和教材文本的有机结合,尝试生成知识和运用知识。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
1.通过“谈余杭、探余杭、析余杭、建余杭”等学习活动的体验,激发热爱家乡的情怀和自豪感,增强建设“美丽余杭”的责任感和使命感。
2.通过对余杭经济全面的了解和剖析,增强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和加快经济发展方式转变的认同感和自觉性。
【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的要求和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举措。
教学难点:推进经济结构战略性调整。
【教学方法】
主题教学法:在教学中以“主题导人——主题剖析——主题深化——主题升华”为逻辑,依托本土资源,围绕“余杭经济新水平”、“余杭经济新形象”、“余杭经济新理念”、“余杭经济新希望”等四个环节,通过实施自主学习、合作探究等活动,实现生活逻辑与理论逻辑的有机统一。
二、课堂实录
(一)主题导入——余杭经济新水平
师问:同学们,我们生长、生活在余杭,作为余杭人,您自豪吗?
生答:自豪(非常自豪,很自豪)。
师追问:你们能用一个数字概括出为余杭经济自豪的理由吗?
生1答:余杭经济全国第9;
生2答:第8。
师:这两位同学非常关注余杭经济的发展,很好。确切地说:根据《中小城市绿皮书:中国中小城市发展报告(2014)》,2014年余杭区位列中国综合实力百强市辖区第8,比2013年第9又进了一位。
师:同学们,这是全体余杭人民加快建设“美丽余杭”取得的重大成就,代表了余杭经济发展的新水平,为进一步了解余杭经济的发展情况,我们一起来探究。
(点评:从“本土情节”切入,拉近了学生与教师、生活与理论的距离,有利于快速形成和谐、共鸣的课堂氛围。家乡经济建设取得的巨大成就,也激发了学生关注家乡发展、热爱家乡的情感。)
(二)主题剖析——余杭经济新形象
【探究1】
教师呈现预设的表格(见下表),以四人小组为单位进行合作探究。时间6分钟,讨论后各组代表发言。
(学生四人小组在小组长的召集下,分工合作,认真而又热烈地开展了讨论和分析。教师指导、参与个别小组讨论,并大致掌握各组讨论情况。)
学生代表发言,教师一边点拨、归纳,一边将重要信息录入表格。
第一维度——知名企业
组1代表:阿里巴巴、老板集团等。阿里巴巴坐落在余杭的海创园内,是余杭的知名企业,不仅在美国成功上市,而且马云成为中国首富。原因是因为有了淘宝网。
师引问:阿里巴巴除了淘宝网,还有哪些产品?
学生1:.支付宝、快的打车软件等。
师追问:这些软件的研发得益于什么?
学生2:这些软件并不是一开始就有的,它的研发得益于阿里巴巴的不断创新和科技进步。
师引问:阿里巴巴企业的成功,给我们的启示是?
生齐答:走自主创新道路。
师归纳:科技创新是企业发展的强大动力,更是提高社会生产力和综合国力的战略支撑,经济发展必须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
第二维度——特色产业
组2代表:塘栖枇杷等。塘栖每年举办枇杷节,枇杷知名度提高,农民收入增加。塘栖枇杷把种植、采摘、餐饮、住宿、农家乐等结合起来,带动休闲旅游业发展。这启示我们把农业与服务业结合起来,调整产业结构,走农业现代化道路。
师点评:这位同学对枇杷产业甚是了解,看来塘栖枇杷后继有人了。(生笑)我看了其它组的同学也写得很好,如仓前掏羊锅等,时间关系,大家可以课后多多交流。
第三维度——农村变化
组3代表:农村发展快。农业丰收、农民富裕、农村面貌大有改变。如,私家车多了,房子漂亮了、道路宽敞了、交通便捷了、设施完善了、文化生活丰富了。原因是经济发展快,国家对农村的政策好。启示:国家要重视“三农问题”。
师引导:对,农村的巨大变化离不开国家对“三农”问题的重视,这是有目共睹的。为了更好地解决“三农”问题,国家实行了一系列好的方针、政策和措施,具体有哪些,知道吗?
生1:实行粮食保护价。
生2:科技下乡。
生3:取消农业税。
生4:工业反哺农业。
生5:户籍制度的改革。
师:大家知道的还不少。这些可以概括为一句话:推动城乡一体化。
第四维度——生态环境。
组4代表:生态环境应该两面看,一方面,在经济发展中,由于工业排放废气、废水,汽车尾气、生活污水等,确实对生态环境造成了严重的影响;另一方面,我们在努力改变生态环境,如“五水共治”等,有些地方山绿了、水清了、空气清新了。这启示我们:企业要节能减排,利用清洁能源。我们要树立环保意识,低碳出行,共同保护生态环境。
师点评:这位男生回答得太精彩了!尤其是能够一分为二看问题,既客观又全面,思路清晰,掌声鼓励!
师:(引导学生阅读板书上的表格内容,重点强化启示中的创新驱动、结构调整、城乡一体、节资环保等字眼)问:这些重大举措的目的是什么?
生:(在快速翻阅了课本P88-90页后)答:转变经济发展方式。
师总结:对!只有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才能推动经济持续健康发展,才能不断解放和发展生产力。因此,我们要紧紧抓住转变经济发展方式这一条主线。
(点评:通过学生合作探究余杭知名企业、特色产业、农村发展和生态环境四个维度的表现、原因和启示,生成并利用了贴近学生、贴近生活、贴近实际的本土资源,让学生有话可说,有理可讲,加上教师的循循善诱,学生的学习有广度、有深度,实乃本课一大亮点。)
师:同学们通过合作探究,我们了解了加快经济发展方式转变的重要举措,你们觉得最难理解的是哪个举措?
生:(异口同声)推进经济结构战略性调整。
师:加快经济发展方式转变,必须推进经济结构战略性调整。刚才我们在探讨“特色产业”的时候有所涉及,但经济结构不仅仅是产业结构,还有如投资结构、消费结构、交换结构等。老师希望通过下面的自主探究活动,帮助大家了解余杭是如何通过调整经济结构树立经济新形象,并进而理解经济结构调整的意义和要求。
【探究2]
师引导:第一步,精读教材P89最后一段,并运用“3W”法思考和标注;第二步,利用导学案提供的材料,划出关键词,获取有效信息;第三步,“材知结合”,口头阐述。(PPT出示材料)
材料一:余杭积极引导企业加大科研投入,提升自主创新能力,加快科技创新产业园以及各类行业研发设计中心、孵化器等平台建设。围绕“人才强区”战略,引进和培育海外高层次人才,开展各种职业技能培训,全面提升劳动者综合素质。
材料二:为促进制造业转型升级,余杭出台推进企业“机器换人”等扶持政策,鼓励工业企业进行装备智能化、自动化、信息化技术改造。
材料三:余杭抢抓与杭州主城全面融合的历史机遇,集中资源要素建设临平新城、杭州北部新城、未来科技城三大区块,切实增强塘栖小城市和瓶窑等中心镇产业发展、公共服务、吸纳就业、人口聚集功能,积极推进美丽乡村建设。
运用推进经济结构战略性调整的知识,结合材料,说明余杭是如何树立经济新形象的?
生1:材料一中余杭引导企业加大科研投入,加快科技创新产业园建设和实施“人才强区”战略,说明余杭推进经济结构调整要依靠创新,依靠科技进步,依靠人才与劳动者素质的提高。
生2:材料二中余杭推进企业“机器换人”,鼓励企业进行装备智能化、信息化改造,说明余杭坚持走新型工业化、信息化道路。
生3:材料三中余杭建设三大区块和美丽乡村,说明推进经济结构战略性调整要走城镇化道路。
师点评:同学们回答得非常精准,余杭确实是从多方面、多角度努力推进经济结构战略性调整,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逐步树立余杭经济新形象的。
(点评:调整经济结构的具体要求是本课的难点,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通过精读教材和分析典例,比较好地突破了这一难点,并初步学会如何“材知结合”,有利于提高学生获取有效信息、调动知识和阐释事物的能力。当然,由于文本本身的抽象性和理论化,学生对于知识的掌握仍处于“浅层次”,有待强化和拓展。)
(三)主题深化——余杭经济新理念
师:余杭经济的发展,离不开科学思想的指导,余杭经济新形象的塑造,必定蕴涵丰富的新理念,让我们继续深入探究吧。
【探究3】
师:请同桌的两位同学一起,一方面快速阅读P87-P88有关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的内容;另一方面,结合我们上述的探究成果(黑板显示图表一新理念)思考:余杭经济的发展是如何体现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要求的?6分钟后请各组代表踊跃发言。
师:时间差不多了,谁先发言?(在发言过程中教师一边点拨、归纳,一边将重要信息录入表格)
组1代表主动举手回答:阿里巴巴等知名企业注重科技进步与创新,塘栖枇杷等特色产业发展迅猛,都是为了实现经济的发展,说明余杭把推动经济社会发展作为第一要义;农村经济的发展,农民生活水平的提高是为了切实维护农民的根本利益,说明余杭把以人为本作为核心立场;“五水共治”等环境治理举措,说明余杭把全面协调可持续作为基本要求,把统筹兼顾作为根本方法。
师点评:这位同学结合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的要求和余杭经济发展新形象的举措,讲得很有道理。
师启发:是不是某个维度与某个要求只能一一对应呢?如知名企业、特色产业只对应发展是贴近实际的本土资源,让学生有话可说,有理可讲,加上教师的循循善诱,学生的学习有广度、有深度,实乃本课一大亮点。)
师:同学们通过合作探究,我们了解了加快经济发展方式转变的重要举措,你们觉得最难理解的是哪个举措?
生:(异口同声)推进经济结构战略性调整。
师:加快经济发展方式转变,必须推进经济结构战略性调整。刚才我们在探讨“特色产业”的时候有所涉及,但经济结构不仅仅是产业结构,还有如投资结构、消费结构、交换结构等。老师希望通过下面的自主探究活动,帮助大家了解余杭是如何通过调整经济结构树立经济新形象,并进而理解经济结构调整的意义和要求。
【探究2]
师引导:第一步,精读教材P89最后一段,并运用“3W”法思考和标注;第二步,利用导学案提供的材料,划出关键词,获取有效信息;第三步,“材知结合”,口头阐述。(PPT出示材料)
材料一:余杭积极引导企业加大科研投入,提升自主创新能力,加快科技创新产业园以及各类行业研发设计中心、孵化器等平台建设。围绕“人才强区”战略,引进和培育海外高层次人才,开展各种职业技能培训,全面提升劳动者综合素质。
材料二:为促进制造业转型升级,余杭出台推进企业“机器换人”等扶持政策,鼓励工业企业进行装备智能化、自动化、信息化技术改造。
材料三:余杭抢抓与杭州主城全面融合的历史机遇,集中资源要素建设临平新城、杭州北部新城、未来科技城三大区块,切实增强塘栖小城市和瓶窑等中心镇产业发展、公共服务、吸纳就业、人口聚集功能,积极推进美丽乡村建设。
运用推进经济结构战略性调整的知识,结合材料,说明余杭是如何树立经济新形象的?
生1:材料一中余杭引导企业加大科研投入,加快科技创新产业园建设和实施“人才强区”战略,说明余杭推进经济结构调整要依靠创新,依靠科技进步,依靠人才与劳动者素质的提高。
生2:材料二中余杭推进企业“机器换人”,鼓励企业进行装备智能化、信息化改造,说明余杭坚持走新型工业化、信息化道路。
生3:材料三中余杭建设三大区块和美丽乡村,说明推进经济结构战略性调整要走城镇化道路。
师点评:同学们回答得非常精准,余杭确实是从多方面、多角度努力推进经济结构战略性调整,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逐步树立余杭经济新形象的。
(点评:调整经济结构的具体要求是本课的难点,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通过精读教材和分析典例,比较好地突破了这一难点,并初步学会如何“材知结合”,有利于提高学生获取有效信息、调动知识和阐释事物的能力。当然,由于文本本身的抽象性和理论化,学生对于知识的掌握仍处于“浅层次”,有待强化和拓展。)
(三)主题深化——余杭经济新理念
师:余杭经济的发展,离不开科学思想的指导,余杭经济新形象的塑造,必定蕴涵丰富的新理念,让我们继续深入探究吧。
【探究3】
师:请同桌的两位同学一起,一方面快速阅读P87-P88有关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的内容;另一方面,结合我们上述的探究成果(黑板显示图表一新理念)思考:余杭经济的发展是如何体现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要求的?6分钟后请各组代表踊跃发言。
师:时间差不多了,谁先发言?(在发言过程中教师一边点拨、归纳,一边将重要信息录入表格)
组1代表主动举手回答:阿里巴巴等知名企业注重科技进步与创新,塘栖枇杷等特色产业发展迅猛,都是为了实现经济的发展,说明余杭把推动经济社会发展作为第一要义;农村经济的发展,农民生活水平的提高是为了切实维护农民的根本利益,说明余杭把以人为本作为核心立场;“五水共治”等环境治理举措,说明余杭把全面协调可持续作为基本要求,把统筹兼顾作为根本方法。
师点评:这位同学结合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的要求和余杭经济发展新形象的举措,讲得很有道理。
师启发:是不是某个维度与某个要求只能一一对应呢?如知名企业、特色产业只对应发展是平、探余杭经济新形象、析余杭经济新理念和建余杭经济新希望,共同学习了围绕主题、抓住主线的内容。我们坚信:只要我们紧紧围绕科学发展这一主题,牢牢抓住转变经济发展方式这一主线,定能在“美丽余杭”建设中再创辉煌!让我们一起为余杭经济的未来喝彩吧!谢谢大家!
(点评:本环节立足于课外实践,引领学生亲近实际、关注社会、学以致用,打破应试桎梏,彰显新课程理念,有点睛之功效。当然,对于高一学生,事涉政协、议案,略显陌生,如有具体实例抛砖引玉,则更具操作意义。)
三、教学反思
本次参加优质课评比,承蒙专家与同行认可,拿到一等奖。备课、磨课、上课过程中虽多有曲折,但收获颇丰,现总结以下几点以自勉:
(一)资源开发本土化。好的课堂犹如一出好戏,剧本的好坏直接关乎戏的成败。本课在设计之初原本是立足于中国宏观经济谈主题与主线的,虽契合教学内容,却过于“高大上”,不接地气,效果不佳。几经反复,才落地于余杭经济这个切口。对于家乡实情,学生多了一份熟悉,也平添了一份热爱,娓娓道来,层层推进,兼具效度与信度。
(三)情境设置主题化。好的课堂应该“形散神聚”,既注重情境的广度,又挖掘素材的深度,尽量做到“一例到底”、“一材多用”。本节课围绕余杭经济这一主题,以“主题导入——主题剖析——主题深化——主题升华”这一路径展开教学,主题明了,容量可控,受到听课专家与同行的肯定。
(四)学生参与主体化。随着新课程改革的推进,学生是学习主体这一理念已达成共识,但如何搭建平台、提供机会来激发学生潜能、提高有效参与仍是一个课题,这也是本课教学力图突破的地方。在本课中,学生通过独立思考、同桌互助、合作探究、阅读文本、课后调研等活动,有话可说,有例可找,有书可看,有问可思。
【专家点评】(徐晓芸,浙江省余杭区教研室,政治特级教师)
卞巧娣老师是一个专业知识扎实、教学技能熟练、综合素质较好的青年教师。她执教的《围绕主题抓住主线——建设“美丽余杭”》-课,在余杭区青年教师优质课评比中无可争议地获得了一等奖的第一名,其奥妙所在可以用“高、大、上”这三个关键词概括,具体表现在:
(一)教学立意有高度。该节课从谈余杭、探余杭、析余杭到建余杭,始终让学生以一个主人翁的角色,紧紧围绕余杭经济的发展,去学习、理解、把握和运用科学发展观的精要。尤其是第四个环节余杭经济新希望的设计,引领学生关心余杭的未来,参与余杭的建设,打破了应试的桎梏,立足学以致用,着实让人敬佩。
(二)教学设计现大气。该节课的大气首先表现在对教材的处理够大胆,先主线、再主题,主线体现主题,顺理成章。其次还表现在教学的手法以小见大够大度,从余杭经济发展的典例中探索、剖析科学发展的大道理,比起那些纯粹的阐述更来得令人信服。再次还表现在学习活动的设计以“放”为主够大方。一般情况,教师对学生的自主探究和合作探究比较难以把握,不知道学生会想什么、说什么、问什么,而卞老师放中求活,驾轻就熟,可见其扎实的功底和聪慧的机智。
(三)教学成效显上位。这节课的最可贵之处在于三维目标的达成上。围绕主题层层推进、学生探究生成资源、教师点拨方向引领……,不仅将“高、大、上”的知识安全着落,学生能说会用;而且学生的合作、探究、阅读、分析、阐述等方面的能力也得到了锻炼和提升;重要的是在惊叹、赞许、“冲动”和跃跃欲试中流露和构筑的“余杭情怀”更是难能可贵。
关键词:城市化;大连市;全域城市化;城市化水平
中图分类号:F291 文献标志码:A文章编号:1673-291X(2011)05-0051-03
引言
城市化是社会生产力发展到一定的阶段,推动生产方式变革所带来的由传统落后的乡村社会向现代先进的城市社会转变的一种社会经济现象,其本质是城乡协调发展、城乡二元结构转换[1]。城市化是一个现代化的过程,人们对城市化各方面的研究总是永不停歇。而在这个经济全球化、城市格局快速演进的时代,国内外学者对中国城市化特别是沿海地区的城市化研究尤为热情。政府近几年更是在政策上对我国城市化发展给予高度的重视。因为实践越来越证明城市化是中国经济发展的主要推动力,所以深入研究城市化的发展战略,充分发挥城市化的“引擎”作用,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2009年8月17日,为贯彻辽宁沿海经济带上升为国家战略,提升大连核心地位,市委十届七次全会首次提出“全域城市化”概念。2010年1月12日,大连市长李万才在市第十四届人大三次会议上所作《政府工作报告》中提出“大连全域城市化”这一发展战略。这一战略的实施,对大连的发展意义重大。改革开放以来,作为中国14个首批沿海开放城市之一的大连,经济社会取得了长足发展,城市总体状况发生了历史性的变化。面对建设国际航运中心、国际物流中心和区域性金融中心的目标,对于中心城区过小的大连来说,实施全域城市化就是面向一个崭新的时代。它将预示着新世纪、新时期大连发展目标的前移、视野的开阔、阶段的更新。本文就大连这一发展新框架进行深入了解,并且将结合政府实践工作,探讨如何有助于全面顺利展开“大连全域城市化”。
一、搭建全域城市化大连
(一)大连全域城市化战略概况
长久以来,我国一直在实践中追寻适合中国的创新型城市化道路。党的十七大报告提出“走中国特色城镇化道路,按照统筹城乡、布局合理、节约土地、功能完善、以大带小的原则,促进大中小城市和小城镇协调发展。”为了深入落实国家战略,拉开大连发展框架,实施全域城市化发展战略是振兴大连的必然选择,这也是当前调结构、扩内需,加快发展方式转变的重要途径。如何在城市化客观规律下开展这一宏伟蓝图,我们可以从《政府工作报告》中去解读一个未来崭新的大连。
大连全域城市化按照组团式、链条式的总体发展思路,沿黄渤两海、沈大和丹大两线拓展城市空间,规划建设“四大组团”。这“四大组团”是:由中山区、西岗区、沙河口区、甘井子区、旅顺口区组成的主城区组团,重点发展现代服务业,打造企业总部密集的国际商务区,软件和创意产业发达的知识经济聚集区,科教先进、文化繁荣、环境优美的生态宜居城区;由开发区、金州区、保税区、出口加工区、金石滩旅游度假区、“双D港”和大窑湾港区组成的新市区组团,重点发展先进制造业、物流业、总部经济、高新技术产业,建设航运服务资源聚集区、先进制造业聚集区、临海临港装备制造业基地和宜居新市区;由渤海区域城市组团,重点发展石化、造船、轴承、重大装备制造、滨海旅游等产业,建设临港产业的新增长极和渤海湾畔新兴城市;由黄海区域城市组团,重点发展新材料、家具制造、食品生产、服装加工、海洋水产和旅游度假等产业,建设国家级新材料产业基地、国际旅游胜地和区域重要节点城市(见图1)。这“四大组团”的空间布局充分体现了各地区现有的经济基础和资源优势,并且根据各分组发展潜力明确了产业发展方向和城市定位,让大连加快形成各具功能特色的经济区和生态环境优美的宜居区。
(二)大连城市化现状及其具备实施全域城市化的条件
2007年6月7日,成都被国务院正式批准为全国统筹城乡综合配套改革试验区,成都市经过近半年的努力,完善了“全域成都”的规划,引起全国关注。那么,现在的大连是否具备实施全域城市化的条件?本文从大连城市化发展现况进行分析。
首先可以肯定的是,大连的城市化水平较高。根据2009年的《大连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中公布的数据,2009年,大连市总人口584.8万,非农人口占总人口的61.2%,均高于同年辽宁省60.3%和全国46.6%城市化平均水平(见表1);从非农人口所占的百分比来看,大连是一个城镇人口较多、现阶段城市化水平较高的城市(见图2)。
其次,大连的城市结构比较适合实施全域城市化。大连中小城镇数量多、密度大,有中小镇87个,平均每144.5平方千米1个,全市约60%城镇集中于长大铁路沿线和黄海沿岸,形成了以大连市区为中心、长大铁路和黄海沿岸为轴线的城镇地域形态结构,再加上大连在区域发展和辽宁沿海经济带开发建设中扮演的核心龙头的角色,它的中心城市的聚集和辐射功能更强,对周边地区带动作用很大。
再次,大连第二三产业尤其是第三产业不断做强做大,第一产业的比重已经较小。在对城市化进程和经济发展指标进行相关分析中得出,第二产业和第三产业在国民经济构成中所占比例越高,则城市化水平越高(见图3)[2]。大连的传统农业已经向现代农业转变,初步形成了特色化、精品化、工厂化生产和销售体系。
另外,大连的经济总量和财政实力都已达到较高水准,有充足条件实行工业反哺农业、城市支持农村,逐步缩小城乡差距,资源配置已打破城乡壁垒,城乡一体化格局的雏形已见端倪。
二、保障大连全域城市化发展的思路和对策
在推进大连全域城市化过程中,必须从实际出发,遵循城市化发展的基本规律,科学、理性地认识大连现状和发展趋势,否则,欲速则不达。
第一,要顺利全面地实施大连全域城市化,首先不能忽视城市化的本质――城乡协调发展、城乡二元结构转换。所以,全面、深入地实施城乡统筹战略十分关键。尽快出台户籍制度改革与社会保障制度改革的综合政策,不限制城区的城市居民落户。妥善安置新城区原有居民和失地农民,确保土地城市化与人口和就业城市化同步。鼓励那些在中心城市、组团城市、中心城镇长期工作、居住或创业投资的农民转为市民。在就业、工资、医疗、教育、养老、住房等社会福利方面同步跟进,确保各区域待遇同等,促进人才、资金、社会服务设施等城市发展要素北移扩散,发挥中心城区对城区的涓流效应。进一步完善财税金融政策,加大对弱势地区的财政补贴和金融服务力度,降低民间资本参与城镇公共服务设施建设投资门槛,支持乡镇企业向主要城区集聚、乡村工业向小城镇集聚。构建新农村建设的政策体系,鼓励社会团体、工商企业和广大农户参与村庄整治工作,兴办公共事业,改善农村公共服务设施,千方百计地探索农民增收途径。
第二,要顺利全面地实施大连全域城市化,还是要以经济发展为中心。大连应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加快经济从数量型、粗放型、耗能高的发展方式向低耗能、高效益、内涵式的发展方式转变,尤其是实现渤海区域城市组团和黄海区域城市组团经济增长方式由依赖投资增长转变为依靠创新增长;加快调整产业结构、提升产业层次,重点促进第三产业的发展,坚持先进制造业与现代服务业“两轮驱动”,特别要大力实施“服务业优先”战略,确立产业高端化、特色化战略导向,加快产业发展由外延式、粗放型发展为主向集约化、生态型发展为主,由投资拉动、资源消耗为主向创新驱动、人才支撑为主的转变。其次,重视发展县域经济。要充分发挥工业园区对县域经济发展的支撑作用,积极推进主城区工业企业向涉农区市县转移;大力发展设施农业、创汇农业、生态农业、观光农业等都市型效益农业,加快农业产业由传统农业向现代农业转型。
第三,要顺利全面地实施大连全域城市化,就要重视城市生态环境发展。大连是我国北方重要的港口城市,以其干净、舒适、优美的城市环境著称,是中国唯一入选“世界城市环境500佳”的城市。但经历了几十年快速城市化发展后,城市主城区的发展已经受到地形和用水条件的严格限制,给原本就受到水土资源巨大压力的城市生态环境带来了更大的挑战。城市生态环境主要面临的问题有三类:一是严重的环境污染,包括水、空气、噪声和固体废弃物污染等;二是自然资源的耗竭与短缺,对于大连来说主要是淡水和耕地的过度利用和石化燃料的短缺;三是城市人口增加导致的大量社会问题,如住房紧张、交通拥挤、绿地减少、教育和卫生发展滞后等[3]。因此,在努力建设大连全域城市化的过程中,不能忽视城市生态环境,不然生态环境问题必将阻碍我们的城市化进程。首先,应改变城市空间结构,使城市中心人口不至过密,而且要改善人居生活环境;其次,加强城市基础设施建设,改善投资环境,搞好大连对内、对外交通建设,形成多形式但互为有机联系、通畅、快速的交通网络;再次,要进一步扩大绿化、美化、净化城市的成果,有效保护山海资源,加大对环境污染的整治力度;最后,不可忽视城市软环境,要重视文化动力,实施科教兴市战略,促进人口素质提高,尤其是农民文化意识、思想观念和劳动技能的提高,吸纳、保护人才,注意问题、解决问题,让人们自觉地节约资源和保护环境,其实就是把握城市化与生态环境互进、和谐的共同发展。
第四,要顺利全面地实施大连全域城市化,政府的推动作用是必不可少的。政府是全域城市化发展的制度保障,可以通过制度创新营造城市化发展良好外部环境;可以通过制度安排影响交易成本来促进城市化发展,等等。但是政府只能做有限扶持和有度推动。有专家认为,政府应当适当干预控制其负面影响,引导社会经济的正确方向和最优化的资源配置[4]。因为城市化作为社会发展的重要形式,也是一个“自然历史过程”,市场机制发挥着主要的作用,政府只能是在遵循城市化客观规律的基础上,起到引导和推进的作用。所以,大连政府的扶持工作必得恰如其分。其中,可以从四个职能做好扶持推动工作,分别是经济调节、市场监管、社会管理和公共服务职能。这只“有形的手”要从实际出发,立足国情、省情,根据“无形的手”的客观规律做好科学合理地编制城镇规划、确立重点扶持对象、改进制约城市化发展水平的政策、强化城镇管理等。
总之,大连全域城市化建设,不能以牺牲农业和农民利益为代价而冒进推行,不能靠行政手段拔苗助长,应充分调动经济动力,以经济发展带动城市化,以城市化促进社会经济的发展。
全域城市化是一个动态的社会发展和改造过程,既要积极推进,又不能操之过急。本文在详细分析了大连城市化现状及其实施全域城市化条件的基础上,结合城市化发展的基本规律,提出了保障大连全域城市化发展的思路和对策。希望本文的归纳和探讨可以给大连全域城市化的发展提供一定的参考。
据统计,2009年大连市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完成3 273.5亿元,同比增长30.2%。投资对于城市GDP增长的贡献率达到89.4%,拉动GDP增长13.4个百分点;消费对GDP增长的贡献率为23.8%,拉动GDP增长3.6个百分点。以上两个方面因素的共同影响,抵消了金融危机导致部分领域负增长的不利影响,使全市GDP实现了15%的增长,保证了就业、税收和社会稳定,对贯彻落实中央“保增长、保民生、保稳定”的战略部署起到了决定性的作用。从一连串的数字中可以看出,调整布局后的大连正以空前的发展激情立足新的起点。全域城市化概念的提出,也正在迅速成为全市经济增长的新动力。
参考文献:
[1] 杨小文.城市化动因与建设“大大连”[J].内江师范学院学报,2006,21(3):157-160.
[2] 李雪铭,鲍文玉.大连城市化与三大产业发展关系初步探讨[J].国土与自然资源研究,2005,(1):9-10.
[3] 李静,李雪铭.大连市城市化与城市生态环境发展协调性评价与分析[J].现代城市研究.,2008,(2):29-35.
[4] 谢永阳.城市化进程中的地方政府责任定位[D].福州:福建师范大学,2009.
Full-area urbanization : The new fulcrum of Dalian facing the future
ZHOU Jia
(City and environment college,Liaoning normal university,Dalian 116029,China)