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务员期刊网 精选范文 定量调查方法范文

定量调查方法精选(九篇)

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定量调查方法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定量调查方法

第1篇:定量调查方法范文

论文摘要: 目前,关于语言教育的实证研究越来越多。定量研究和定性研究是两种主要方法。本文在比较定量研究与定性研究的基础上,介绍和讨论了几种常见的定量和定性研究方法,包括实验研究、相关研究、调查研究、个案研究和观察研究,并对这两种研究方法进行了评价。说明在教育研究中应将两种方法结合使用,对提高教育研究效益有着极其重要的意义。 

 

当前,语言教育研究已经得到了广大专家学者的重视,并被深入推广到各个层次层面。教育研究通过对教育过程的各项实证研究来尝试解决现有教育活动中所存在的一些问题,以求提高教育质量。教育研究有其独有的特性,以实证研究为主,具有系统性、有效性和可靠性。教育研究也可采用多种形式和方法,其中定量研究与定性研究就是两种主要研究方法。 

1.定量研究与定性研究对比 

1.1内涵 

定量研究就是对事物的量的方面的分析和研究,而定性研究是主要针对事物的质的方面。事物的质是它区别于其他事物的内部所固有的规定性,也就是说定量研究是通过解决“有多少”的数量问题,定性研究是通过解决“是什么”、“有没有”的性质问题,从而分别对复杂的教育问题作出数字的描述和语言的描述,来反映研究对象的特征和倾向的方法。 

定量研究的基本过程是:提出假设,确定具有因果关系的各种变量、抽样、选择测量工具、控制无关变量、实施测量、检验效度、数据运算与分析、验证假设。定量研究是一个具有标准化程序的、自上而下的演绎过程,是从一般的原理推广到特殊情境中去的。 

1.2适用范围 

从哲学上讲,任何事物都存在量的方面,但每种事物的量的“显易”程度不同,能够量化的程度也不同,一般来说,物质现象的量比较“外显”,而精神现象的量“外显”不明显。在教育领域中,属于是物质现象的,如教材与教学质量、教育结构与教育投资、学生的身体状况等,一般可以尝试采用定量研究法。而属于精神现象的,如学生的焦虑心理、教师的师德状况、教学方法的改革等,则可以尝试定性研究法。 

从方法特点上讲,由于定量研究不考虑研究者对研究过程和结果的影响,只对操作工具的科学性和规范性十分重视,适合对研究者不熟悉的和较大样本的对象进行研究。定性研究则相反,它适合对研究者熟悉的及小样本的对象进行研究,这种方法运用于教育研究中的典型例子就是个案研究法。 

2.几种常见定量与定性研究方法 

2.1定量研究方法 

2.1.1相关研究 

相关研究在心理学、教育学、社会学等领域有广泛的应用。相关研究包括简单相关研究和复杂相关研究两种,它主要是研究两个(或多个)变量之间的相关关系,例如焦虑与二语写作之间的相关关系。相关研究没有自变量,研究者不对变量进行操纵,不能做出因果判断,只能得到两个变量(或多个变量)之间是否有关系的判断。例如,相关研究回答“学习策略与学习成绩之间是否有关系”,不能回答“学习策略是不是导致学习成绩好的一个原因”。 

相关研究最大的好处是能帮助我们理解重要变量间的关系,缺点是它的研究对象是群体而不是个人,所以很难对某个实体作出深刻的认识研究。 

2.1.2实验研究 

实验研究是语言教育研究中的主要方法之一,被广泛应用于二语习得和应用语言学中。实验研究的目的是在两种现象之间建立因果关系,即探讨一个变量(自变量)的变化是否引起另一个变量(因变量)的变化。实验研究的一个独有特征是,研究者直接对自变量进行操纵,也就是说由研究者自己设立实验组和对照组。例如,如果研究不同教学方法孰优孰劣,教学方法就是自变量,那么研究者就要将学生随机分成两组,并设法给不同组的学生提供不同的教学方法。 

由于实验研究是建立变量之间因果关系的最好途径,因此它常被认为是最有说服力的研究方法之一。 

2.1.3调查研究 

调查是通过对样本的直接研究来了解总体特点的研究方法,它是采用标准化的资料收集方式研究大量被试的某些变量,通过研究一个样本而推广到整个群体的研究方法。调查的目的不是深入了解每个个案的详细信息,而是探讨大量个体的一个或多个变量,调查是一个标准化的观察程序,所有的被试都面临相同的调查问卷,有相同的指导语,在相同的条件下进行。 

进行一个调查研究常常包括几个阶段:首先要确定研究的目的,并根据研究目的确定研究范围;第二个阶段是进行取样调查;第三个阶段是对资料的收集、分析和解释。选择了一个样本之后,就可以运用编制好的调查工具进行实际的调查,收集资料,然后对资料进行统计分析和解释。资料收集有很多方法,最常见的有问卷调查、面谈、直接观察法等。 

一个成功的调查研究具有很多优点,最主要的优点是能够快速地收集大量被试的许多变量的信息,可以研究一个大样本。 

2.2定性研究方法 

2.2.1个案研究 

个案研究是从分析的单位来定义的,对一个对象的研究就是个案研究。它主要研究一个个体,通常研究处于自然环境中的个体。 

个案研究探讨的问题完全不同于相关研究。相关研究探讨群体的两个或多个变量之间的关系,个案研究则可以为研究者提供有关个体的丰富信息,例如学习者个体学习的过程、策略,学习者个体的个性、态度、动机等特征是如何与学习环境相互作用的。个案也可以是一位教师、一个课堂、一所学校、一个团体。研究者可以研究一个个体,也可以研究几个个体并对他们进行比较。但是,个案研究所采用的个案数量常常是很少的,因为个案法最重要的是详细、全面地了解某个个体的特征。 

2.2.2自然观察法 

观察法没有要操纵的自然变量,研究者在研究开始时并没有任何假设,主要是探索和记录自然出现的现象,并不对环境中的变量进行控制。自然观察法的资料收集方法主要是对现场进行观察记录,然后进行总结分类。 

自然观察法的最大优点是有很强的现实性,它在自然环境中研究人的行为,力图不干扰被试的行为,不改变情景,因此自然观察法研究常常被看成是产生假设的研究。但是自然观察法也有很大的局限:首先,资料收集存在观察者偏向。研究者进行观察之前对所要观察的行为类型了解很少或根本不了解,很难建立一个标准的测量方法,因此在对行为进行分类时,研究者很容易受预期和已有观察的影响,很难认识到预期之外的新行为。其次,进行自然观察所需的时间很长。自然观察研究不能操纵自变量,不能控制额外变量,因此不能进行因果推论。 

3.定量与定性研究法的评价 

前面我们已经较详细讨论过了定量与定性研究,这两种方法本身无所谓正确错误,关键是它的运用范围恰当与否,因为每种方法都有自己的优越性和局限性。只有在全面深刻地认识各种方法特点的基础上,研究者才能在教育研究中,根据研究目标和研究课题的性质,恰当地选择和使用某一具体的研究方法。 

定量研究的优越性主要表现为:(1)客观性。用数字描述事物比用语言描述的主观程度要小,更符合客观事实。(2)严密性。事物质变总是从量变开始的,量变积累到一定程度必将引起质变,定量研究能观测到事物的微小变化,防止事物的质变。(3)普遍性。定量研究是建立在大量抽样统计基础上的,研究对象的范围较大,更具有说服力。其局限性主要表现为:定量研究首先要建立一套可以量化的指标体系,影响制约教育的变量很多。但是,在现有教育研究发展水平上,不是所有的影响因素都能量化,定量研究只能考虑有限的变量,而相应地放弃一些事实,研究结果的真实性、可靠性必受到质疑。 

定性研究的优越性是:(1)真实性和全面性。(2)灵活性。定性研究强调研究者放下自己的主观臆测,尊重事实,允许并鼓励研究对象根据自己的认知框架,而不是根据预先安排好的问题结构来做出回答。(3)准确性。在定性研究中,研究者本人是主要的研究工具,而不是问卷或调查表,定性研究是一种基于经验和直觉之上的研究方法,由于经验是生动的、深刻的、可信的,定性研究的结果往往是正确的。定性研究的最大缺点是不精确,对研究问题的认识带有明显的个人倾向,有的描述具有伸缩性和模糊性。 

总之,定量与定性研究方法都是教育研究中非常必要和不可缺少的重要方法,两种方法各有利弊,语言教育是一种极其复杂的社会现象,单用定量或定性方法去研究教育现象都只能获得部分信息,不可能穷尽,很难得出全面、准确的结论。在教育科研中,必须把定量与定性研究方法结合适用,才能使教育研究更加科学、可靠与有效,这样,既可以在两种方法之间取长补短,又可以对两种方法所得的结果进行比较和验证,从而提高研究结果的可靠性和科学性。 

 

参考文献: 

[1]larsen-freeman,d.&long,m.h.an introduction to second language acquisition research.ny:longman,1991. 

[2]johnson,d.m.approaches to research in second language learning.ny:longman,1992. 

[3]hulstin,j.h.second language acquisition research in the laboratory.studies in second languge acquisition,1997,19:131-143. 

第2篇:定量调查方法范文

【关键词】结核性胸膜炎;生活质量;影响因素;横断面调查

【中图分类号】R521.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7484(2012)13-0122-02

既往研究多针对结核性胸膜炎患者手术方式和临床疗效进行研究,关于结核性胸膜炎患者的生活质量和影响因素调查研究所见甚少[1-2]。为此,本研究笔者采用自编问卷、抑郁自评量表(SDS)、焦虑自评量表(SAS)、社会支持评定量表(SSRS)和SF-36量表对2010年5月~2012年5月在我中心结防门诊治疗的23例结核性胸膜炎患者进行测评,旨在为针对性改善患者的生活质量提供参考依据,现将结果总结如下。

1 对象与方法

1.1 研究对象 选择2010年5月~2012年5月在我中心结防门诊治疗的23例结核性胸膜炎患者为研究对象。其中,在观察组23例患者中,男性14例,女性9例;年龄范围为25~55岁,平均年龄为(38.78±11.26)岁。

1.2 方法

1.2.1 调查方法 在实施调查前,对本研究问卷调查员进行相关培训,调查员经过笔试考试和专家面试考核合格后再对患者开始实施问卷调查。在问卷调查时,说明本研究“仅作科学研究、完全保密”,让被试者如实作答填表。本研究笔者发放43份问卷,回收问卷时由调查员认真核对,剔除无效问卷,回收43份问卷,问卷回收率为100%。

1.2.2 调查工具和评价方法 (1)自编问卷:内容包括年龄、职业、文化程度、生源地、居住所在地、婚姻状况、经济状况、费用类别、工作压力、居住状况、经济压力、性格、基础疾病、患者对疾病了解程度等;(2)焦虑自评量表:该量表评估患者的焦虑情绪水平,量表评分越高焦虑程度越严重;(3)抑郁自评量表:该量表评估患者的抑郁情绪水平,量表评分越高焦虑程度越严重;(4)社会支持评定量表(SSRS):该量表共有10个项目组成,包括客观支持、主观支持、对支持的利用度3个因子,该量表得分越高则社会支持状况较好;(5)SF-36量表:评估患者生活质量,SF-36量表总分越高表示患者的生活质量越好。

1.3 统计学分析方法 采用SPSS16.0软件进行统计分析,计量资料以均数±标准差( )表示,计数资料以绝对值或者构成比表示,结核性胸膜炎患者生活质量影响因素分析采用多元逐步回归分析。胆囊切除术患α入=0.05,α出=0.10。

2 结果

以患者SF-36量表总分为因变量,以年龄、职业、文化程度、生源地、居住所在地、婚姻状况、经济状况、费用类别、工作压力、居住状况、经济压力、性格、基础疾病、患者对疾病了解程度、焦虑评分、抑郁评分、客观支持分、主观支持分、对支持的利用度和社会支持评定量表总分等为自变量赋值后进行多元线性逐步回归分析,α入=0.05,α出=0.10,结果发现:文化程度、患者对疾病了解程度、主观支持分和社会支持评定量表总分与结核性胸膜炎患者生活质量正相关,而焦虑抑郁情绪与结核性胸膜炎患者生活质量负相关。

3 讨论

结核性胸膜炎是最常见的疾病之一,给患者和患者生活带来沉重的经济负担和精神压力[3-4]。既往研究多针对结核性胸膜炎术后患者的治疗效果和预后,使用SF-36量表对患者的躯体功能、社会功能、心理状态等生活质量指标全面评估的研究报道所见较少。为针对性改善患者的生活质量提供参考依据,本研究笔者采用自编问卷、抑郁自评量表(SDS)、焦虑自评量表(SAS)、社会支持评定量表(SSRS)和SF-36量表对2010年5月~2012年5月在我中心结防门诊治疗的23例结核性胸膜炎患者进行测评,结果发现:文化程度、患者对疾病了解程度、主观支持分和社会支持评定量表总分与结核性胸膜炎患者生活质量正相关,而焦虑抑郁情绪与结核性胸膜炎患者生活质量负相关。究其原因可能与以下因素有关:(1)文化程度高的患者能够正确认识疾病,患者对疾病了解程度明显加高,能够有效的避免患者出现盲目担心和恐惧,减少因为不良情绪的影响而降低患者的生活质量;(2)患者主观支持分越高表明患者感受到外界对其的支持越大,明显减少患者焦虑抑郁情绪的出现,明显改善患者的生活质量;(3)患者社会支持评定量表总分越高表现患者获得的社会支持越多,患者焦虑抑郁情绪的出现明显减少,进而能够有效的改善患者的生活质量。可见,结核性胸膜炎患者生活质量受很多因素影响,我们应该采取针对性的干预措施,改善患者的生活质量。

参考文献

[1] 刘奇利,晏咏梅.尿激酶治疗结核性胸膜炎70例临床分析[J].西南军医,2012,14(1):76-77.

[2] 杜茜茹,姚正林.微创置管引流联合尿激酶及地塞米松治疗结核性胸腔积液 110 例[J].临床肺科杂志,2012,17(2):375.

第3篇:定量调查方法范文

[摘要]:

本研究采用实验研究方法,集中考察分析对精确新闻报道的“了解”、“实践”,如何影响人们对精确新闻报道优势和劣势的评价、对精确新闻报道在中国发展前景的判断等。研究显示,要推进精确新闻报道在中国的发展,我们不但要对新闻从业人员进行全面、准确地介绍精确新闻报道,还要努力使之实践精确新闻报道。

Abstract:This study use experiment method to analyze how understanding and practicing the precision journalism make effects to the people’s evaluations on the advantage and disadvantage of the precision journalism and its development in China.This research indicates that if we want to promote the development of precision journalism in China, we must introduce it completely and accurately to the media practitioners, as well as make them practice it.

Key Words: precision journalism ; comprehend ; practice ; experiment research

一、研究的目的

1983年1月29日,《中国日报》以《首次运用电子计算机进行民意测验:读者相信报纸》为题,将1982年北京调查[1]的结果刊登在国内新闻版的头条位置上。这是中国大陆新闻媒介刊发的首篇精确新闻报道。其后,特别是90年代中后期以来,伴随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和社会民主化进程的加快,精确新闻报道在中国大陆得到了较为快速的发展,并对新闻媒介快速、准确地反映民意乃至整个社会的民主化等方面都产生了重要作用。

但同时,我们可以发现,精确新闻报道目前在中国的发展面临两个重要问题:(1)、报道的规范性不够;已有相关研究主要依据美国全国民意调查委员会等机构关于新闻媒介刊发社会调查的基本要求,对中国大陆的有关精确新闻报道进行内容分析,并科学、客观的评价了其中存在的诸多不规范性(杨光,彭泰权,2006;肖明,2000);(2)、报道刊发的持续性不足,尚未形成应有的规模,尤其是专版、专栏严重缺乏。我们考察中国大陆新闻媒介的栏目设置可以发现,目前诸如《北京青年报〈精确新闻〉》、《中国青年报〈调查观察〉》这样的连续性刊发、具有广泛社会影响的精确新闻报道专版(专栏)微乎其微。

如何进一步推进精确新闻报道在中国大陆的健康、快速发展?这成为当下中国大陆新闻媒介面临的一个重要而现实的问题。本研究主要考察对精确新闻报道的了解以及相关操作,对评价精确新闻报道的优势和劣势的影响等,从一个侧面分析影响采用精确新闻报道的相关因素,从而为确实推动新闻媒介采用精确新闻报道提供研究资料和理论思考。

二、研究的主要内容和方法

所谓精确新闻报道,就是指记者运用调查研究、实验研究和内容分析等社会科学定量研究方法,来收集资料、查证事实,进而报道新闻的一种报道形式。

20世纪70年代以来,精确新闻报道在美国等西方新闻媒介得到大量的采用。这主要受到以下因素的影响:对民意的重视、社会科学定量研究方法的发展、计算机技术的发展、新闻传播教育的发展(开设社会科学研究方法、精确新闻报道等课程)等(罗文辉,2001)。

其中,上述对民意的重视,是社会政治环境的变动对新闻媒介的运作提出的重要外在要求;而后三者因素综合起来,就集中反映在“社会科学的定量研究方法的成熟及相应人才对其掌握”上;也就是说精确新闻报道和传统报道的根本区别,就在于它是对社会科学的定量研究方法的把握和应用,也正因此,这一专门技术的严格要求,成为影响新闻媒介采用精确新闻报道的一个重要的内在因素。

新闻从业人员如何接受精确新闻报道?在此过程中,他们将受到什么因素的影响?依据大众传播学的重要研究成果《创新扩散理论》,我们知道,在采用新事物的过程中,人们对新事物的“了解”和“试用”,是两个重要影响因素。与传统新闻报道相比较,我们可以把精确新闻报道看作一种新的报道形态。本研究采用实验研究方法,集中考察分析对精确新闻报道的“了解”、“实践”(即一定程度上的试用),如何影响人们对精确新闻报道优劣势的评价、对精确新闻报道在中国发展前景的判断等。

我们的研究问题是:

(1)对精确新闻报道越了解,是否对精确新闻报道的正面评价越高;

(2)参与精确新闻报道的实践,是否增加他们对精确新闻报道操作难度的认同。

本研究选取一组控制组和两组实验组。我们首先较为全面的对两组实验组介绍精确新闻报道,并让其中一组参与精确新闻报道的实践,然后对他们进行问卷调查。我们对控制组则只做简单的提示,不给他们介绍精确新闻报道、也不让他们参加精确新闻报道的实践,直接进行问卷调查。

具体来说,本研究选取本学期选修《精确新闻报道》课程的复旦大学新闻学院的同学为实验组。我们首先花费两节课的时间,对这些同学介绍了精确新闻报道的定义、主要特点,操作的基本程序等,让他们对精确新闻报道有大致的了解。然后,我们随机组织其中一半的同学参加有关近期举行的全国“两会”内容的电话调查,让他们亲身实践精确新闻报道的主要操作环节,在一定程度上试用精确新闻报道。然后,就精确新闻报道的有关问题对所有同学进行了问卷调查。

同时,本研究选取15名未选修《精确新闻报道》课程的本学院的同年级同学作为控制组。基于同学对精确新闻报道这一概念知晓的有限,我们对这些同学仅简单介绍了精确新闻报道是一种什么新闻报道样式,即记者运用调查研究、实验研究和内容分析等社会科学定量研究方法,来收集资料、查证事实,进而报道新闻的一种报道形式。然后,采用上述同一问卷对他们进行调查,了解他们对精确新闻报道的看法。

本研究将主要比较参加电话调查实验组、未参与电话调查实验组以及控制组三者之间的差异。

本研究的主要变量以及相关测量如下:

对精确新闻报道的正面评价;我们采用7级量表测量被试对精确新闻报道的正面评价(数字越大,表示认同度越高,即:1=认同度最低,7=认同度最高),即“有人把精确新闻报道方法和传统新闻报道方法进行比较,得出下面一些关于精确新闻报道的说法,你是否同意?:报道更真实准确、报道更全面完整、评论更客观公正、可读性更强、信息量更大、分析更深入、可信度更高、反映群众意见更充分”;

对精确新闻报道操作难度的看法;同上我们采用7级量表测量被试对精确新闻报道操作难度的看法,即“有人把精确新闻报道方法和传统新闻报道方法进行比较,得出下面一些关于精确新闻报道的说法,你是否同意?:适用范围有限、资料收集成本高、技术要求高,操作难、用枯燥的数字说话不易为读者所接受、耗费大量的时间”;

对精确新闻报道在中国的发展前景的看法,我们采用5级量表测量被试对精确新闻报道在中国的发展前景的判断,即“你认为精确新闻报道在中国的发展前景如何?(1)、很好(2)、比较好(3)、说不清楚(4)、不太好(5)、不好”;

对社会科学定量研究方法的熟悉程度;我们采用5级量表测量被试对社会科学定量研究方法的熟悉程度,即“你对‘定量研究方法’的熟悉程度如何?(1)、很熟悉(2)、比较熟悉(3)、说不清楚(4)、不太熟悉(5)、不熟悉”;

对(社会)统计学的熟悉程度;我们采用5级量表测量被试对(社会)统计学的熟悉程度,即“你对‘(社会)统计学’的熟悉程度如何?(1)、很熟悉(2)、比较熟悉(3)、说不清楚(4)、不太熟悉(5)、不熟悉”;

参与社会调查的经验;我们询问被试接受“两会”调查之外的调查的情况,即“你还参加过其它调查吗?(1)、接受别人的调查(2)、调查别人(3)、既没有接受别人的调查,也没有调查过别人”。

本研究主要考察被试对精确新闻报道的相关评价和态度,因此,对精确新闻报道的正面评价、对精确新闻报道操作难度的看法、对精确新闻报道在中国的发展前景的判断等变量是本研究的主要因变量。同时,我们应注意到,如前所述,精确新闻报道的特点就在于应用社会科学的定量研究方法于新闻报道中,被试对这一方法的了解和实践自然对评价精确新闻报道产生影响,因此,本研究把对社会科学研究方法的熟悉程度、对(社会)统计学的熟悉程度,参与社会调查的经验等相关变量作为控制变量。

三、研究的主要结果

(一)实验的分组情况

我们对回收的问卷进行整理,最后确认有效问卷42份。我们把这些问卷的数据输入电脑,利用SPSS11.0进行统计分析。

如表(一)所示,本研究共有被试42名,其中控制组14名,参加调查的实验组16名,未参加调查的实验组12名。同时,方差分析结果显示,控制组、未参加调查的实验组和参加调查的实验组的被试,对“定量研究方法”的熟悉程度依次增加,但三组之间的差异未达到显著程度。参加调查的实验组的被试,对“(社会)统计学”的熟悉程度最高,未参加调查的实验组最低,控制组介于两者之间,但三组之间的差异未达到显著程度。

由此,我们可以知道,三组在对“定量研究方法”的熟悉程度和对“(社会)统计学”的熟悉程度方面没有显著差异。

第4篇:定量调查方法范文

关键词选取,必修课,教材内容,方法,模糊定量

分类号G633.7

1问题的提出

90年国家教委颁布了《现行普通高中教学计划的调整意见》。这次调整将高中物理分为必修课和选修课,尚属建国后的首次。必修课内容选取,结构安排,学时长短,教学要求深广度等方面还值得深入研究探讨。特别是必修课内容选取,既要照顾所有高中学生的物理学习,又必须考虑其内容与初中物理、高三选修课的过渡衔接。因此高中物理必修课教材内容的选取成为物理教育研究的一个热点问题。

2选取高中物理必修课内容的必要条件和主要因素

根据有关课程设计的基本理论和对学生存在不同要求的实际情况,选取必修课内容应主要考虑如下几方面:

1)学生个体学习后适应未来社会和个人生活的一般需要,应选取有利于提高学生科学文化素质的知识。

2)适应未来社会生产的大多数劳动者在基本技术上的需要,应选取实际上有广泛应用的知识。

3)学生学完必修课后继续学习的需要,应选取在知识结构中处于重要地位的主干知识。上述三方面的知识都应满足一个前提条件:大多数学生在规定时间内接受的可能性。把上述确定必修课教材内容的三个方面和一个前提条件概括为三个因素和一个必要条件。即必要条件+一般需要因素应用因素逻辑因素

3模糊定量化处理方法

这里,模糊定量化处理方法是指模糊综合评判方法。

3.1因素模糊集合

3.1.1因素权重集采用专家调查法,进行大量调查后得因素权重集A~,A~=(0.4,0.38,0.22)。0.4为逻辑因素权重,0.38为一般需要因素权重,0.22为应用因素权重。

3.1.2逻辑因素评价集X1~a)对核心与主干知识点——物理学中重点知识,x1~=(1,0,0)b)对过渡性知识点——物理学中重要知识,x1~=(0,1,0)c)对延伸性知识点——物理学中一般知识,x1~=(0,0,1)

3.1.3一般需要因素评价集该因素集可选择在校文科大学生为样本,由对他们进行物理知识需求情况调查得到。比如对某知识点的调查项目分三项:较多用到,经常用到,很少或不用到,相应序号为2,1,0。选择合适数量的样本对该知识点进行调查,其每项应答结果的百分比可作为该知识点的一般需要因素评价集的量化指标,则这个知识点的一般需要因素评价集为X2~=(填2的百分比,填1的百分比,填0的百分比)

3.1.4应用因素评价集该因素评价集可由1985年全国物理教学研究会开展的社会十六个行业对中学物理知识需求情况的调查结果得到。当时调查的对象是各行各业的一般工作人员和技术员,要求他们根据自己所在行业的需要,分别对各项物理知识填写“0”、“1”、“2”、“3”四种符号之一。其中“3”表示较多用到,且需要定量掌握;“2”表示较多用到,但只需定性了解;“1”表示较少用到;“0”表示不需要;对某知识点,它的应用因素评价集,X=(2.0以上需求行业占16的百分比,2.0-1.0之间需求行业占16的百分比,1.0以下需求行业占16的百分比)

3.2进行模糊综合评判

3.2.1模糊综合评价矩阵对每个知识点,都可写出其因素评价集,X1~,X2~,X3~,则它的模糊综合评价矩阵R~=x1~x2~x3~

3.2.2模糊综合评判A~。R~=B~(结果为模糊集合)

3.2.3计算综合评判值为了计算综合评判值,通常设立一组成等差数列的数组成一普通集合。如M=(5,3,1)M的转置矩阵MT=531则综合评判值为b=B~oMT。根据上式,可以计算现行教材中所有知识点的综合评判值。

4选取必修课教材内容的模糊定量化方法

第5篇:定量调查方法范文

医学(卫生)统计学是一门应用性很强的学科,也是培养医科大学生观察和解决问题能力的学科,是临床医学及预防医学专业学生的必修课之一。如何正确、合理地应用数理统计的基本原理和方法,解决医学卫生领域中的统计问题,是本学科的侧重点。2005年3月~2008年12月对医学生进行了提高医学生医学统计基本知识、技能的教学研究,现将发现的问题及教学改革探索报告如下。

1 对象与方法

1.1 对象与分组

在校医学生,不同研究内容其相应的学生人数分别是:定量研究38人,定性研究200人,干预性研究,90人(传统教学组109人,讨论组81人)。

1.2 研究方法

1.2.1 定量与定性调查

针对学生的学习方式、学习态度以及实践教学过程中的问题,设计相应调查表。对定量研究的38人进行问卷调查,对定性研究的200人进行集体问题采访和个别问题采访,并对问题进行记录、整理。

1.2.2 干预性研究

在问卷调查基础上,针对学生学习中存在的主要问题,结合教学实践,采用干预对比研究。讨论组(81人):基本理论讲解+实践操作+讨论;传统教学组(109人):基本理论讲解+实践操作。经过近一学期教学后,对两组学生采用同一份试题进行测评,并对结果进行对比分析。

1.3 资料整理与统计方法

在Excel中进行数据录入,应用SPSS 13.0统计软件包进行描述性分析和χ2检验。

2 结果

2.1 定量与定性调查结果

定量研究结果:学习态度,97.4%(37/38)的学生认为在大学期间还需要好好学习,68.4%(26/38)认为应该积极和主动地学习;不清楚学习《医学统计学》目的的学生占26.3%,复习上课内容的学生占50%,偶尔复习的占13.2%,通常不复习的占36.8%,课前不预习老师上课内容的学生占71.1%。;不能灵活应用统计知识的占52.6%,认为统计理论不重要的学生占26.3%。选用是否复习和是否预习作为考察学生学习态度与实际学习行为关系的客观指标,结果显示,学习态度积极的26人中,复习占57.69%,不复习的占42.31%;学习态度不积极的12人中,复习的占75.00%,不复习的占25.00%,经χ2检验,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学习态度积极的26人,预习的占26.92%,不预习占73.09%;学习态度不积极的12人中,预习的占33.33%,不预习的占66.67%,经χ2检验,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定性分析结果显示,学生在学习《医学统计学》中存在的主要问题是“概念抽象、模糊”、“难理解”、“枯燥”,“实际应用难度大”、“不能灵活应用”等。

2.2 干预性研究结果

不同教学方法测评的试题总难度系数为63.73%。测评结果显示,讨论组(68.37±10.33)分,传统教学组(60.28±8.47)分,讨论组高于传统教学组(t=5.93,P

3 讨论

医学统计学培养医学生正确、合理地应用数理统计的基本原理和方法,解决医学卫生领域中的统计问题,需要学生们在记忆的基础上训练自己的逻辑思维、判断和综合能力,而这些素质与自主思考是密不可分的,具体体现在学习态度和行为上[1~3]。定量调查结果提示,即使是明白大学生应该自主学习,但具体在《医学统计学》的学习过程中,其行为也并不一定与思想一致,这可能是制约学生自主思考的主要原因,也可能是学习《医学统计学》困难的原因之一。定量调查结果还提示,部分学生对学习《医学统计学》的目的不明确,不了解为什么要学习这门课程,这可能导致学生的学习盲目性和不自觉性。定性调查结果提示,学生学习过程中,统计理论与实际应用脱节。分析其原因,可能是对理论知识的重要性认识不够,以及对基本概念和基本知识的掌握与理解有限。有些学生认为只要会用,统计理论并不重要,也有部分学生过于极端地认为《医学统计学》仅仅是一门操作技能课,忽视其深刻的理论基础。实践教学中,也反映出学生在平时实习课中对必须应用到的一些基本知识点记忆效果不理想,这可能会导致学生在学习中难以建立一个良性的知识循环结构,达到理论学习与实践学习互为促进的效果[4]。

学生在学习《医学统计学》时的实践操作能力与其对统计学基本概念和原理的准确掌握密切相关,鉴于此,在原来的传统教学法中,增加了针对基本概念、基本原理的讨论课,讨论教学组学生对于统计学中出现的基本概念的正确理解率高于传统教学组,提示有针对性的讨论教学对帮助学生准确理解基本概念、基本原理有明显的促进作用。

参考文献

[1]颜艳,徐勇勇. 统计思想是第一位的[J].2001(4):243-244.

[2]徐勇勇,赵清波.医学院校统计教学值得商榷的几个问题[J].中国卫生统计,2000(3):181-182.

第6篇:定量调查方法范文

所谓问卷调查,就是把要调查的内容设计成问答卷,发放给调查对象作答,然后收集回问卷,进行统计分析,从而得出结论的调查方法。这种方法的优点是:①适应范围广。许多调查都可以采用这种方式。②省时省力。这种方法可直接发放问卷给调查对象或邮寄给调查对象,不会过多地占用他人和花费自己的时间。③便于统计分析。问卷都有统一的答案供选择,因此统计分析较容易,结论也会有一定的科学性。问卷法也有自己的不足:a.缺少与调查对象的亲密接触和指导,答卷内容有限,还可能填写不全,不利于收集详细资料,b.问卷受调查对象的心理、意愿、水平等的影响比较大,问卷的回收率可能会低,进而影响统计分析。

一份问卷应包括问卷题目、问卷导语和说明、调查问卷题目、结束语或调查情况记录几个基本部分。

一般来说,问卷的题目就是研究的课题,在问卷上标明课题可以让调查对象明确调查者的意图,如“学生课外作业情况调查”,如果觉得题目会影响答卷,也可省去,然后在指导语里对问卷目的作出说明。

问卷导语和说明。这部分要写成书信形式,用语要亲切简明。包括两部分内容,导语部分是向调查对象说明调查的目的。意义、内容、保密措施等,以便获得调查对象的支持与合作。说明部分主要是向调查对象介绍问卷如何填写。

调查问卷题目。这部分可以分为两个方面,一是关于调查对象的年龄、年级、性别、地域等情况。一是根指想要获得的材料设计的问答题,这是问卷的核心。

结束语主要是对调查对象的致谢语,有时也可省略。有的问卷调查者还要在卷后设置调查情况记录,把有关情况记录在内。以供统计分析时参考。

2.访谈调查法

访谈法是调查者对调查对象通过访问谈话的形式获得调查资料的一种方法。访谈又有集体访谈和个别访谈之分,正式访谈和非正式访谈之分。如果从搜集资料的目的来说,又可以分为专门性访谈和辅访谈。访谈法比起问卷法来简便易行、灵活性大,访谈者能有效调换情境,一能获得更大的倩息。缺点是花时间较多,受调查对象影响和制约较大。所收集的资料会带有被访者个人主观因素。此外,访谈者个人的气质、学识、技巧也会影响访谈效果。

访谈的基本步骤包括拟订访谈方案、约见访谈对象、实施访谈计划、告别访谈对象。

(1)拟订访谈方案。要做好调查研究工作,无论采取哪种方式、都要事先拟订好方案。访谈方案的内容包揭访谈目的、访谈对象、访谈顺序、访谈中要提出的问题等。

(2)约见访谈对象。为了使访谈能颀利进行,事先要对所确定的访谈对象进行联系,让访谈对象有心理准备,在时间上也好作出安排,以避免被拒绝的尴尬。约定的方式主要有三种。一是写一封诚挚的书信,向被访者讲明访谈的目的、意图以及调查课题的意义,求得被访者的支持与合作;二是由被访者亲友预约并引见,这样可以融洽气氛,消除被访者的戒备心理;三是电话联系,如果彼此有过交往或了解。采用这种方式可以开诚布公地说明自己的目的意图。见面后应应热情有礼貌地自我介绍,并让对方善意地理解你的访问,营造良好的谈话氛围。

(3)实施访谈计划。万事开头难,访谈者应从被访者关心和爱听的话题入手,进人正题后要耐心听取约该者的谈话,即使离题也不要贸然打断,而应在恰当的时候导回正题。访谈要检点

自己的言辞。要站在公允的立场。不随便肯定或否定谈话中的问题。访谈者要做好记录,无关的内容可以不记录,有疑问的地方要请被访者指正。

(4)告别访谈对象。访谈结束后,应该对被访者表示谢意,要给被访者留下良好印象。访谈有时一次不能完成,或者访谈内容整理之中发现有所欠缺。需要补充,告别时可向被访者做出说明,以期下次访谈的真诚配合。

3.会议调查分法

会议调查法是召集了解情况的人开个会,一向他们了解有关情况的方法。调查会要由调查者亲自主持,并按预失准备的议题与到会人员一起探讨,听取各方面的意见。研究中国社会和中国革命所做的调查研究,用得最多的方法就是开调查会。正因为做了大量的调查研究,对中国社会和中国革命有深入了解,所以。期够在领导中国革命中做出正确决策,引领中国革命一步一步走向胜利。关于调查研究,特别强调了会议调查的方法,我们还是先来看看的《(农村调查)的序言和跋》一文中的一段话:

“开调查会、是最简单易行又最忠实可靠的方法。我用这个方法得了很大的益处,这是比什么大学还要高明的学校;到会的人,应是真正有经验的中级和下级干部,或老百姓。我在湘南正县调查和井冈山两县调查,找的是各县中级负责干部乡寻躲调查找的是一部分中级干部,一部分下级干部,一个穷秀才,一个破了产的商会会长,一个在知县衙门管钱粮地已经失了业的小官吏。他们都给了我很多闻所未闻的知识。使我第一次懂得了中国监狱全部情形的,是在湖南行山县作调查时该县的一个小狱吏。兴国调查和长岗、才溪两乡调查,找的是乡级工作同志和普通农民。这些干部、农民、秀才、狱吏、商人和像粮师爷,就是我的可敬爱的先生,我给他们当学生是必须恭谨勤劳和采取同志态度的,否则他们就不理我,知而不言,言而不尽。开调查会每次人不必多,三五个七八个人即够。必须给予时间,必须有调查纲目,还必须自己口问手写,并同到会人展开讨论。因此,没有满腔热忱,没有眼睛向下的决心,没有求知的渴望,没有放下臭架子甘当小学生的精神,是一定不能做,也一定做不好的。”我们已不再是把语录奉若神明的时代,但作为调查研究的权威和专家,这段话阐明了开调查会的基本方法:

(l)“到会的人应是真正有经验的”。这里所谓有经验,即是对调查内容比较熟悉。作社会调查要找各级干部和百姓,做教育调查当然也要找最了解情况的人,来开调查会的人包括干部。教师、学生、家长及其他人士,不过,现在开调查会是要耽误别人的时间,调查者要能征得与会者的信任与同意,调查会才能开起来。

(2)“必须恭谨勤劳和采取同志态度”。对请来开会的人,调查者 要具有恭敬的、平等的、和蔼的、热情的态度,要充分尊重他们,把他们当可敬的先生,自己要“放下臭架子甘当小学生”。如果自己居高临下,郑重其事,态度做任,与会者即使到会,也会不理你,或知道情况不洗‘或讲了不讲继划能难得到应有的调查效果。

(3)“开调查会每次人不必多,三五个七八个即够”。每个人都有自己的工作,开调查会的人数要预先估计,能召集到三五人就够了,最多也就七八个人。人多了就会有顾忌,不敢讲真话,也不利于充分发言,调查者有时也难于调控会议。如知情者较多,为求调查真实、全面,可另外再安排调查会。

(4)“必须给予时间”。要给与会者充分考虑问题的时间。在邀请与会者时,即可告知调查内容。一来让人家决定是否参会,二来给人家一定时间进行心理准备。在开会时,提出了若干问题,也应让人家有思考的时间。

(5)“必须有清查纲目”、也就是说开调查会前,必须有调查方案,准备好调查提纲,调查者要—一列出调查会要询问的问题,并依序进行,才能有效调控会议,完成调查项目。

(6)“必须自己口问手写,并同到会人展开讨论”。调查者在按调查提纲进行询问时,要做好记录。记录时为了快捷,可以用速记符号。征得与会者同意,也可以使用录音设备,以待事后整理。调查者要积极参与到所提问题的解答之中去,引导与会者答问,并适当参与问题的讨论。

4.文献调查法

调查研究也常常从现有文字材料中寻找有价值的资料,这就是文献法。文献法是一种间接调查的方法。这里的文献泛指私人的文稿、公务的文书、公开的书报杂志等等。这里的文献调查不是获取第一手的资料,而是从现有资料中去选择、提炼、整理、分析,从而获得有价值的材料。

文献法可以分为两种。预先有目的、有计划地搜集文献资料,用来验证已有的理论或假设,称为验证性文献。从大量文献本身出发,通过提炼、分析,从而形成一定的理论观点,称为发展性文献。在实际研究中,常常把两种方法结合起来。

文献调查法较之其他方法,它省时省力,也节省经费。文献研究可以不影响与调查有关的人员。特别是发展性研究,观点的形成受主观因素的影响较小,资料的客观性较强,有较高的信度。文献法的不足是文献本身受原先作者主观因素影响较大,这对区分其客观性增加了难度。文献在保存过程中会遗失,往往不能保留资料的全貌。

前面讲到,文献法是一种间接获取材料的方法,通过文献法进行研究也与其他方法有不同,它要在掌握一定文献情况下,大致确立一个假设,然后阅读相关的文字材料,它不受预先假设的限制,在搜集、提炼、分析材料的过程中,可以修正或形成新的假设。在预设主题的前提下,文献调查法的一般步骤是:

(1)通读有关文献,对需要的材料进行摘录。这是文献法

最费时费力的一步,它要求调查者要认真阅读,要有敏锐的洞察力。选取材料时可以先标记下来,然后再进行分类抄写或制成卡片。

(2)整理归纳文献资料,形成初步的理论框架。对已摘录的文献资料要进行整理分析,找出与主题之间的联系,归纳出一定的概念体系,形成初步的理论框架。

美国学者借用自然科学定量分析的方法,对文献进行内容的量化分析,形成了一种称为“内容分析法”的科学研究方法。这种科研方法就要用文献调查法收集资料。

以上这些方法,既是调查报告收集材料的方法,同时也是其他研究或文体写作收集材料的方法。

二、教育调查资料的整理与分析

一般来说,通过各种方法收集的资料还很粗糙原始,对这些原始资料的整理、统计、分析还有大量的工作要做,这是写好调查报告的必须步骤,只有做好了这步工作,才能使资料系统化、理论化。

(一)资料的整理

资料整理要做的工作主要是汇总、分组、归类,它是对材料的初步分析。

资料的整理要求全面、系统、准确。所谓全面,就是要能从各方面反映客观事物的全貌。所谓系统,是指资料有条有理,构成系统。所谓准确,是指资料符合客观事实。

资料整理的基本步骤:

1.明减资料鳖理的基本思路,设计好资料汇总表格

在资料整理之前要有一个明确的思路,这个思路的内容包括要用到哪些工具,要分哪几步走,关键是要设计好汇总统计的表格,尤其是数字资料的统计、汇总,可能还需要多张表格,这些都要事先做好。

2.对原始资料进行核实

原始资料包括前面用各种方法收集来的观察资料、访谈资料、会议记录、文献资料、问卷资料等,这些资料在收集过程中会受到各种因素影响,因此,要进行比较、核实,剔除那些不真实的材料,对那些不完善的、影响报告写作的材料,要进行再调查。

3.对核定的资料进行归类

所有资料都核定好后。要对资料进行分组归类。

4.对归类资料进行汇总或统计

如是定性资料要汇总在一起,编成一本一本。如是定量资料要进行统计核算、制成统计表。例如《青少年亲子沟通的状况》(《教育研究》20__年第6期)统计表:

(二)资料的分析

对资料的分析方法主要有定性分析、定量分析。定量定性相结合分析。

>:请记住我站域名/< 1.定性分析

定性分析是对事物本质的分析,是确定事物具有某些属性的分析。定性分析主要做好三项工作:一是确定事物具有的属性。即确定事物具有哪些特征,以及事物之间的相互关系,从而形成概念性的认识。二是对事物组成的各要素的认识。任何事物都有自己的一个系统,这个系统又由子系统及更低一级的子系统构成,对一个事物的分析,要确定其性质,就要确定其各组部分的性质,认清相互关系。三是对事物归类。归类是把相同属性的事物放到一起。在资料的整理中常常按一定的标准确定资料的属性类别。

2.定量分析

定量分析是运用统计学原理对资料进行量化处理。定量分析是从量的角度认识事物,因此,要具备一定的统计学知识,主要包括算术平均数、几何平均数、百分数、中位数、众数、极差。平均差、方差、标准差、异众比率、相关系数等方面的知识。如教育部直属高校毕业研究生就业调查,对毕业生希望从事的工作在统计量表的基础上作了如下分析(载《中国教育报》20__年11月13日第八版,标题为《你希望从事哪一类工作》):

从高校就业部门每年整理的用人单位需求信息看,技术类岗位占总需求岗位的6o%左右。因此,毕业生整体中5l.5%希望从事技术型工作,这和需求基本吻合。在薪酬管理的各种模式中,技术型工作一般来取基于职位的薪酬管理,职业前景相对明朗,职业报酬相对固定,管理型、营销型、决策咨询型工作则一般来说基于绩效的薪酬管理,风险性和不确定性较大。51.5%的毕业生希望从事技术型工作,也从侧面反映出毕业生在职业选择时比较回避风险。

3.定量定性相结合分析

第7篇:定量调查方法范文

论文摘 要:社会学专业定性研究方法这门课程在整个社会学研究方法体系中处于边缘位置,这种情况导致学生对这门课程的偏见和误解,同时也存在教学材料不足和优秀师资缺乏的问题,要改变这种状况,需要从课程体系设置、提高教师在实践环节的教学水平和创造更为合理的考核方式几个方面进行改革。

在社会科学研究中,存在着两种不同的研究范式——定性研究和定量研究。定性研究是指以研究者本人作为研究工具、在自然情境下采用多种方法收集资料,对社会现象进行整体性探究、使用归纳法分析资料和形成理论,通过与研究对象的互动对其行为和意义建构获得解释性理解的一种活动[1]。定量研究则是指在研究过程中运用调查、测量、统计等量化手段来收集资料,并对收集到的资料作量化的处理、检验和分析。长期以来,定性研究与定量研究一直是两种比较对立的研究范式,二者的争论由来已久,在这个争论和较量过程中,定量研究因其与数学和统计方法的接近,一直被认为是一种比较“科学”的方法,而定性研究则因为具有较多的个人色彩,被认为是非科学的研究范式。近些年来,虽然定量与定性之争不像以前那么明显和直接,许多研究者也试图在研究中吸取两种方法各自的优点,将两种方法进行整合,但事实上与定量研究相比,定性研究还是处于一种劣势。

虽然定量研究目前在社会科学研究中还是处于一种比较主流的地位,但也不可避免具有一些缺陷,例如:定量研究从设计到实施以及最后的完成耗费时间较长,一旦开始实施以后不容易更改、收集到的资料比较表面、不适合对问题进行深入分析,探究社会现象背后更为深层次的东西等,而定量研究的这些缺陷正好是定性研究的长处。社会学作为一个以人类社会以及人的社会行动为研究对象的学科,其研究对象的复杂性和不确定性使得定量研究比较表面化和标准化的研究方法在很多时候并不适用。因此,在教学和科研过程中引入和使用定性研究方法非常必要,对于社会学专业的本科生来讲,了解并深入学习这一方法对以后的继续深造和就业非常有益。

一、定性研究方法课程教学现状及存在的问题

在本人长期教学研究过程中,发现社会学中定性研究方法课程存在以下几个问题。

(一)重定量轻定性的传统以及方法论层面的缺失

从目前全国设有社会学专业高校的社会学本科专业的课程设置来看,在有关社会学研究方法方面,大都开设社会调查研究方法这门课,虽然有部分的学校在本科阶段也开设社会学定性研究方法,但将定性研究方法独立作为一门课程开设的高校还是少数。从《社会调查研究方法》这门课的结构和内容来看,基本上沿用的是实证主义传统,而且,在通用的《社会调查研究方法》教材中,对于定量研究方法也缺乏系统地从“本体论—认识论—方法论—研究方法”的梳理,从一开始的课程讲授就进入具体的研究方法层面,这对于第一次接触社会学研究方法的学生来讲,相当于“强制性”地灌输定量研究的思维,学生对于“为什么要这样做研究”并不清楚,只是被动地将其当做社会学研究的“科学的”和“唯一的”方法进行接受。这样的课程设置有两个后果:第一,导致很多学生认为社会学研究方法就是定量研究方法,等到接触定性研究时,定量研究的思维已经在他们头脑是扎下根,经常用定量的思维来对定性研究进行思考,并对定性研究进行评判。如在指导学生做定性研究时,经常会有学生询问个案的“代表性”“普遍性”“如何抽样”等问题,这都是典型的定量研究的思维;第二,学生难以从根本上或理念上对方法体系有一个清楚的认识,提到定量研究与定性研究,学生总是将二者从一些具体的操作层面进行简单比较,例如,学生经常会说“定性研究就是访谈、观察,定性研究可以用作定量研究前期的探索”,定量研究就是“设计问卷、做调查,调查进入到正式阶段,用的是定量研究”。实际上,这两种研究范式的最大区别不在于技术层面,而是理念层面,例如:访谈和观察作为两种具体的方法,在定量研究和定性研究中都是可以使用的,区别在于使用的时候研究者个人的立场,如果不能从根本上理解这两种范式的区别,则很难在使用时将其合理应用。

(二)学生对定性研究存在误解

作为两种不同的研究范式,定量研究和定性研究各自具有自己的规范和程序。从规范性和程序性来看,定量研究似乎更为“科学”,从提出问题、建立假设、概念操作化、设计问卷、实地调查、资料处理到最后报告的形成都有一套严格的程序和方法需要遵循,这种标准化的方式使得定量研究在形式上与自然科学更为相近,因而容易获得研究者特别是初学者的认同。而定性研究从形式上来看好像并没有一套严格的程序和规范,在研究开始和研究过程中也没有严格的一定要怎样做、一定不能怎样做的规定性要求,在研究成果的表达上,形式也非常多样,导致许多学生认为做定性研究不需要太多的学术训练,把灵活当成随意和随便,对定性研究的认识也是表面的和肤浅的,通常,学生们认为定性研究不需要太多的准备与学习,从自己的习惯出发,去现场走走看看、聊聊问问,回来后把资料整理一下用文字描述的方式表现出来就是定性研究。事实上,正是因为定性研究的灵活性,它对研究者的要求更高,首先,定性研究对研究者个人特质的要求比定量研究要多,因为定性研究是将个人作为研究工具的,定性研究中的研究者如同定量研究中的问卷、量表等工具,问卷和量表可以无限次的试用、修改直至比较完善,从理论上来讲,定量研究的工具如果设计合理的话,是能够如实地反映社会客观现实的,而定性研究中的工具——研究者本人却是无法随意改变的,研究者的个人性格、看待他人的立场、洞察力、与人交往能力等这些特质并不是通过短时期的学习或学术训练能够改变的,因而一个合格的定性研究者的培养需要更长的时间。其次,定性研究是以整体论为方法论基础的[2],要求从系统的角度把握事物的全貌和整个过程,而这种能力也不是简单的课程训练和课堂学习所能培养出来的。第三,虽然表面上看起来,定性研究没有规定性的要求,但它同样也是有规范和程序的,从定性研究的产生来看,它有着自己的哲学基础,从具体的操作层面来讲,它有着基本的规范要求,这种要求相比定量研究来讲更加难以达到。

(三)社会学定性研究方法教学材料欠缺

跟定性研究教学相关的资料,可以分为三个方面:第一,教材与教辅类的。近些年,国内关于定性研究方法的著作渐渐多了起来,一些学者编辑出版了一些可以用作定性研究方法教材的著作,代表性的有陈向明的《质的研究方法与社会科学研究》,文军和蒋逸民的《质性研究概论》、李晓凤和佘双好的《质性研究方法》、范明林、吴军的《质性研究》、陆益龙的《定性社会研究方法》,除了国内的著作外,目前关于定性研究的还有许多国外译本,最有代表性的是重庆大学出版社出版的“万卷方法“系列丛书中有关定性研究的,主要有邓津、林肯主编,风笑天等翻译的《定性研究》四卷本,赫伯特·J.鲁宾(Herbert J.Rubin)、艾琳·S.鲁宾(Irene S.Rubin)著《质性访谈方法:聆听与提问的艺术》、(澳)利亚姆帕特唐、艾子著,郑显兰等译的《质性研究方法健康及相关专业研究指南》、(德国)伍威·弗里克(Uwe Flick)著,孙进译的《质性研究导引》、 (美)艾尔维森(Alvesson,M.),(美)舍尔德贝里(Skoldberg,K.)著,陈仁仁译的《质性研究的理论视角:一种反身性的方法论》等。在这些著作中,除了陈向明的《质的研究方法与社会科学研究》出版比较早外,其他都是近三、四年出版的,从这一点可以看出,近些年来定性研究方法开始在国内学术界逐渐获得重视。第二,对定性研究方法进行讨论的文章。虽然这部分文献并不直接用于课堂教学,但学者们就方法本身所做的讨论有助于厘清定性研究中存在的一些问题,在讨论的基础上促进这一方法的进步和完善,这方面的文献早期的有谢林平《实证社会科学与人文社会科学的方法论分歧及其融合》(岭南学刊,1997.1)、陈向明的《社会科学中的定性研究方法》(中国社会科学,1996.6)、《质性研究中的“局内人”与“局外人”》(社会学研究,1997.6)、侯龙龙的《质的研究还是新闻采访》(社会学研究,2001.1),近几年,关于定性研究的文献有王锡苓的《质性研究如何建构理论》(兰州大学学报,2004.5)、刘博的《质性研究中的关系资源利用与身份介入差异——基于个案研究的社会学研究方法论思考》(青年研究,2009.6)、王熙的《质性研究中的多重研究关系和伦理“雷区”——一位行动研究者的自反性思考》、菲尔·卡尔斯贝肯和任玥的《批判的质性研究方法论与行动取向》(北京大学教育评估,2010.10)、蒋逸民的《作为一种新的质性研究方法的层创方法》和《自我民族志:质性研究方法的新探索》(浙江社会科学,2010.5,2011.4)、郑庆杰的《“主体间性——干预行动框架”:质性研究的反思谱系》(社会,2011.3)等,从上述这些文献可以看出,早期的定性研究文章多集中于在整个社会科学研究方法体系中为定性研究寻找位置,定性研究方法如何与其他社会科学研究方法区别等方面,而近期文献所关注的主题则多集中于定性研究方法体系内部,关注的是定性研究方法在具体操作过程中所面临的问题以及在技术层面如何更好地改进这一方法,这种变化从一定程度上可以说明,定性研究在社会科学研究方法体系已经获得了一定的地位,并进一步向着更深入的层次发展。第三,定性研究的案例。虽然从研究成果来看,能够查阅到的运用定性研究方法进行研究的成果不在少数,但这些成果并不都适合用作教学案例。定性研究是以研究者本人作为研究工具的,因此,研究者的身份、立场、研究者自己在研究过程中的主观感受、反省等对研究结果的呈现非常重要,不同的定性研究者对同一对象进行研究可能得出的结论是截然不同的,而在现有的很多用定性研究方法做出的有关成果中,研究者很少将自己在研究过程中的个人身份、立场、所思所想详细呈现,读者所能看到的只是研究者和被研究者在互动之后所达成的结果,这使得我们无法了解整个研究过程及结论达成的过程是怎样的。而一个能用于教学的优秀案例需要的不仅仅是研究结果,也需要包括从选题到研究的详细经过,尤其是研究者在研究过程中所处的位置和立场,这导致优秀定性研究的案例比较难以获得。

(四)定性研究方法教师缺乏

从目前社会学专业的师资队伍情况来看,从事教学的大都是博士或硕士毕业后直接进入教学领域,虽然他们在读学位期间也有过方法的训练,并且也可能有一些从事定性研究的实际经验,但大多都还限于从书本到书本,尤其是在定量研究占主流的情况下,很多人在学习期间接受的都是定量研究的方法训练,这种定量思维不可避免地会被带入教学过程。定性研究教学除了要求教师有基本的专业知识储备,另外,重要的一点就是需要自身有过大量实地研究的经验,而这对于教学科研任务繁重的一线教师来讲是比较缺乏的。

二、提高社会学定性研究方法教学效果的途径

(一)加入方法论的有关内容

方法论是方法体系的基础环节,无论是定量研究还是定性研究方法的教学,都应该在讲授具体方法之前对学生进行方法论的介绍,很多研究者或从事实际教学的人认为方法论属于哲学层次,对于实际进行科学研究的人来讲,不需要学习这些东西。事实上,如果不能够了解某种方法背后所蕴含的哲学基础,就不能很好地理解把握这一方法,在研究过程中,可能能够做到依葫芦画瓢,但当情况出现了新变化时,就不能够创造性地进行应对,对于定性研究这种比较灵活的研究方法来讲更是如此。当然,在讲授方法论的有关内容时,并不需要非常系统地对方法论进行完整地讲授,但至少要拿出一定的课时数简要地介绍定性研究方法背后所蕴含的哲学基础、理论来源、演进逻辑等,让学生不仅知道如何具体地操作某一方法,而且也了解为什么要这样做,只有对根本性的东西有了理解,才可以避免空洞地从技术层面上争论究竟哪种方法更好。

(二)合理设计实践教学体系

方法课程教学的最终目的是让学生能够将方法应用于具体的科学研究,仅仅从理论上对定性研究方法进行教学是远远不够的,必须有大量的课时是用于实践训练的。从定性研究方法这门课程来讲,在设计教学体系时要紧紧围绕其教学目标,加大实践环节,具体来讲,可以从课堂理论学习、案例教学、小规模研究训练、实地参加研究项目、研究汇报等多个模块进行,尤其要改变一般课程满堂灌的授课方式。

(三)提高定性研究方法教师在实践教学环节的教学水平

提高定性研究方法教师在实践教学环节的教学水平,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来努力:第一,搜集实践教学环节中所需要的优秀案例,不仅从社会学领域中,还包括使用定性研究方法的其他学科,如心理学、教育学、人类学、民族学、医学等其他领域中的案例,从中梳理出适合社会学的案例用于教学或课堂讨论。第二,突破定性研究教学过程中理论讲授和实践操作相脱节的现状,一方面,现任教师可以通过多参与实地研究增加自己在实际操作方面的经验积累,使授课教师本人成为既懂理论又能指导实践的全面型教师,但这是一个长期的工作,如果这种局面一时难以改变的话,也可以通过外聘一些相关领域具有实际工作经验的专业人员进行兼职或做专题讲座以弥补现有教师在这些方面的不足,如一些NGO或政府有关部门的一线工作人员,他们均有着丰富的从事实际工作的实践经验。第三,拓展现有的社会学实践基地,可以与相关的政府、非政府组织建立联系,为学生提供课程训练和实习的现实空间,这种真实场景可以避免人为设计场景过于理想化的不足。第四,吸收学生参与到教师的科研项目中,为学生提供将课堂所学研究方法应用于科研的实践机会。

(四)设计合理的课程考核指标

单一通过试卷进行考试的方法不太适合定性研究方法这门课程,要合理、全面、科学地测定学生对定性研究方法的掌握程度,需要融合多种考核形式,可以从试卷、课堂表现、课程训练和参与实践情况几个方面来综合进行,这样一方面可以调动学生平时学习的积极性,避免平时不主动、考前突击背书的死记硬背的应付式学习,同时,也可以促使学生将这门课程从各个层面有一个全方位的掌握,能够真正地将这一工具应用于实际研究。

参考文献

[1]陈向明.质的研究方法与社会科学研究[M].教育科学出

版社,2006.

第8篇:定量调查方法范文

教学质量评估的调查反馈和成功激励功能,对中学语文教学质量评估提出了目标明确、效果显著、分析量化和评价科学的要求,这为我们对中学语文教学质量评估实施有效的控制,充分发挥其在教学过程中的积极作用,提供了有利的依据。

一、目标明确

教学目标就是教学所预期要实现的最终质量标准,是教师根据教学大纲和教材,结合本学科的特点提出的具体要求。教学目标贯穿于教学活动全过程,制约着教学活动的每个环节。适当的、科学的教学目标,对教和学都具有明确的导向作用,对教学质量标准的实现也具有稳定作用。以教学目标作为教学质量评估的依据,是确保中学语文教学质量评估调查反馈功能的首要前提。

为此,我们首先必须构建一套科学的语文教学目标体系。我们也不妨将语文教学目标体系简化为三个水平性层次:一是“知识——技能——情感”,二是“听——说——读——写”,三是“识记——理解——运用——评价”。总之,确保中学语文教学质量评估中目标的明确性,不但是必要的,也是可能的。

二、效度显著

任何一种教学质量评估,都只能是一种抽样评估,都只能从接受评

估的总体中选取部分样本用于评估,并以此来推断总体的特征。这是形式逻辑中归纳推理的原理决定了的。为了保证教学质量评估调查反馈信息的信度,效度控制是编制评估试卷的关键。效度,也就是指实施所评估的内容(样本)与所要评估的内容(总体)间的吻合度。

“听——说——读——写”,这既是语文教学的目标,也是语文教学的方法。但目前的语文教学质量评估,却往往只能涉及到“读”和“写”,这显然是难以保证评估的效度的。当然,目前的技术手段还很难确保“说”的评估信度。但我们有理由相信,随着现代科技的发展,在未来的语文教学质量评估中,运用电脑“人机对话”的功能,实现“说”的能力的评估,应该是完全可能的。而在目前,借鉴英语考试中听力测验的做法,实现“听”的能力评估,也该是不难办到的。

此外,一些研究者还指出,要保证语文教学质量评估有较高的内容效度,评估试题编制着还必须明确具体的教学目标,并根据所界定的具体的教学目标作代表性取样,知识、方法、重点的覆盖面都要广。

三、分析量化

定量分析的方法可以较之定性分析地方法更客观、更准确,更能发

挥教学质量评估的调查反馈功能。笔者曾在任教班级的一次教学质量评估的定量分析中发现,同样是考察课文知识,问答题的得分率比填空题竟然低了16个百分点。原来填空题多出自“课文提示”,书上有现成的答案,问题则多出自“思考与练习”,需经独立思考或课后整理笔记才能获得答案。由此发现的问题,是在采用定性分析时很容易被忽视的。

教学质量评估中采用定量分析。评估试题的目标指向性要明确、单一。评估字音与词义,评估识记与分析,每条试题都要避免在同一水平目标范围内发生交叉。这样得出的数据才能具有可分析性。采用定量分析,还要求阅卷评分、量分和登分都应逐题进行,这样才能获得更为丰富的调查反馈信息。

定量分析的不足之处在于耗时多、技术难度高,但所能获得的反馈

信息量又是定性分析无与伦比的。而且,如果能够编制微机程序进行分析,定量分析也还是可以做到比较迅捷、简便的。

四、评价科学

教学质量评估的目的本是既针对教也针对学的,而这两者也是有区

别的。长期以来,针对教和针对学的评估被混为一谈了。这样误解的后果,就是导致了针对学的评估时对于学习发展的催化剂的作用、成为教师控制教学过程的“权杖”的作用都遭到了忽视,就是导致了传统的貌似公正的评分制。前苏联著名教育家阿莫纳什维利认为,这种传统分数脱离了教育过程,失去了教学本性。而且由于传统教学的严重缺陷,又是这种分数获得了巨大的社会意义,使学生产生了焦虑与压力,引起了师生间的对立与冲突,给整个教育教学带来了灾难。因此,阿莫纳什维利主张取消传统的评分制,代之以实质性评价。我国成功教育的试验着们也提出了奖励分数的评价法。这些都是我们在中学语文教学质量评估中必须予以重视和借鉴的。

第9篇:定量调查方法范文

关键词:定性研究;定量研究;伦理道德

中图分类号:C915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2-2589(2015)09-0060-03

十七、十八世纪最初产生在英国的启蒙运动迅速席卷欧洲并且对世界科学技术的发展产生了非常重要的作用。在这次运动中以培根、洛克为代表的哲学家,以科学和语言为研究对象,运用经验主义的逻辑方法,形成了一种科学文化和科学主义。科学主义在社会研究中的风靡使定量研究成为社会研究方法的最主要的方法并长期占据主导地位。瑞士心理学家皮亚杰在1965年指出了“心理测验”的不足,他认为缺乏从性质方面进行分析的简单数量研究是没有多大意义的。在那之后,定性研究开始受到社会研究领域内的关注并开始发展。但定性研究受到相对发展时间较短、相关理论不完善等多因素的影响,与发展相对完善的定量研究相比,它的发展过程受到的阻力非常大,发展相对缓慢。鉴于此,笔者在学习定性研究的过程中对定性研究中可能存在的一些问题提出了一些思考和探索,得出了一些认识,希望以此为推进定性研究方法的发展提供一些依据和帮助。

一、定性研究的定义、特点与发展现状

(一)定义

作为定性研究方法主要特征的人文主义早在19世纪中期就存在着,由于孔德在当时极度宣扬实证主义,这导致一些反对他的社会学家开始从相反的方向去考虑社会问题。其中的代表就有当时异常反对孔德的伏尔泰,他认为事物的产生和发展都具有偶然性,没有规律可以遵循,所以定量和实证研究根本没有意义,定性研究开始受到关注。定性分析是指按照唯物辩证法的原理,在事物的联系和运动中全面的考察事物,从总体上认识事物特性的一种研究方法[1]33。它以被社会广泛承认的定理、演进逻辑和相关历史事实作为分析的基础,对事物进行描述和解释。

(二)特点

作为和定量研究相对的定性研究,在考察定性研究的特点时都是在与定量研究的比较中得出的。

1.定性研究更加关注事物的变化过程,而不是结果。在定量研究中,人们为了收集数据都会在研究进行前进行程序设计,运用相关统计分析的方法去探讨许多因素与事物的联系,以此来发现不同群体、事物的特性。这里可以看出定量研究主要是为了解事物的结果,而定性研究则不同,它注重由原因导致结果的中间过程,要了解事件发生过程中的许多细节,所以,有人认为定量和定性研究的一个主要区别是研究的广度和深度的区别。

2.定性研究多是面对少数人的研究,研究结论不能广泛适用。定量研究大多采用大规模概率抽样调查的方法,用少数人的结论分析推断出对总体状况的了解,而定性研究的对象相对较少,研究者一般采用随机抽样的方法选择对象,并且研究对象一般都是人群中的特殊个体、人群或事物,这种方法所得出的结果只能适用于所研究对象,不能以此推断其他人群。

3.定性研究需要与被研究者进行长时间接触。定量研究多采用概率抽样后的问卷调查法,这种方法可以在短时间里获得大量的第一手资料,在这个过程中,研究者与研究对象之间只有短时间的接触。对定性研究来说则需要研究者与研究对象有比较深入和长时间的接触,从而使双方之间能建立起信任关系,它强调研究者要在比较自然的环境中收集所需资料,深入了解研究对象在最一般、最自然状态下的意识和行为。从这可以看出定性研究收集资料的方法往往比较灵活多变,没有固定的可以遵循的模式,这就对研究者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三)发展现状

从马克思・韦伯提出“理解社会学”理论开始,人们就一直在努力寻找把定量研究和定性研究结合起来的方法和途径。但在现实中,由于受到研究经费和操作化技术等多因素的制约,这一构想一直没有实现。当前,多数社会学家也就是在相关研究资料的收集和分析中把定量研究和定性研究努力结合起来,并且在这一过程中他们也逐渐认识到定性研究方法在社会研究中的特殊意义,尽可能将其系统化,尽可能避免因为个人和社会的特殊性、偶然性而造成对定性研究的“非科学的”“缺乏信度”的错误认识[2]。

二、定性研究存在的主要问题

定性研究作为一种与定量研究相对的有着诸多不同的研究,因其自身的特点和性质决定着定性研究本身存在着一些问题。笔者认为,对这些问题有一个清楚和认识和了解,将对定性研究自身的发展以及在实践定性研究中都有很重要的积极意义。

(一)选定研究对象的代表性问题

一方面是调查研究者所选择的研究对象是否能够代表这些对象所在的整体。在进行定性研究时,由于受到时间、人力、物力和财力的限制,调查研究者在选择研究对象时只能选择少数的对象进行研究,研究者要做的就是对这些选定的少数对象进行尽可能详细和完整的描述。由于对象少的特点,所以不可避免地会使人产生对这些研究对象的代表性问题的怀疑,在定性研究个过程中所收集到的第一手的资料也会有能否代表整体的问题。

另一方面是定性研究者在选择研究对象时可能会有主观上的倾向,使研究对象不能代表其他同类的对象。研究者作为主观个体,在选择研究对象时可能会受到自己主观上的喜好的影响。比如:在研究一个社区、一个群体时,研究者可能会选择自己比较熟悉的个体来进行研究。那么,此时的研究对象的选择就受到“熟悉”的潜在影响。这样的“熟悉”的个体肯定会影响研究对象的代表性问题。

(二)没有统一的研究方法,结果受研究者主观意识的影响大

定量研究作为一种与自然科学技术的发展过程紧密相关的研究方法,它的发展经过了几百年的时间,形成了一套统一的、明确的研究技术,具有非常好的规范性和客观性。在定量研究过程中,定量研究从建立研究假设、变量操作化、数据资料收集、定量分析方法的应用,直到研究结果的解释和假设的检验,它都是按照自然科学的研究方式进行的。而定性研究则多采用实地研究的方法表现其深入性,更多地依赖于研究者的主观方面的感受,依赖研究者对现象的主观分析。每个研究者的主观上的思考和感受都是不一样的,这使得定性研究的研究方法没有统一性。

(三)因果关系的不确定性

因果关系作为一种由现象到本质的推断的过程,在定量研究和定性研究中的表现也是不一样的。在前者中,研究者通过一组变量来研究事物的因果关系。因为不同的研究对象具有变量中不同的取值,一个变量的改变所引起的相关方面或整体的变化,以此来推断事物之间的因果关系。相对而言,在定性研究的实地研究中关注的多是对象的特征方面不可量化的信息,研究者不可能提供明显的证据来证明事物之间的因果关系。

(四)定性研究中的伦理道德问题

定性研究中的伦理问题一直以来都是学术界广为讨论的问题。有学者指出,研究者与研究对象不是简单的研究和被研究关系而是在彼此信任的基础上进行交往。与定量研究相比,由于在定性研究中研究者与研究对象之间有着比较亲近的关系,所以两者之间在交往方式和交往深度上会具有一定的敏感性,这就可能会涉及一些伦理问题,比如:研究工作要不要事先征得被研究者的同意、目睹人们强烈需要援助却无直接反应是否合乎伦理[3]310和是否要为被研究者进行信息保密等问题。对于在进行研究之前是否要得被研究者的同意在学术界是有比较大的争议的。持肯定观点的学者认为,在进行任何一项研究之前,所有涉及被研究对象的问题和信息都要事先被研究者商量好,在得到被研究者本人以及相关人员的同意后方才可以开展研究工作。持否定观点的学者则认为,为了得到更加准确的第一手资料,研究人员在研究之前不需要获得被研究者的同意。理由是:如果事先公开研究目的,会失去自然的研究情景,研究者将无法收集真实的资料,这是与定性研究的自然主义原则相左的[4]。

三、定性研究方法存在问题的对策研究

(一)对选定对象的代表性不确定方面的对策

首先,全面认识和了解所要选取研究对象的区域。每个区域中都存在同质化程度高和异质化程度高的部分。对同质化程度较高的区域来说,研究者应该选择同质性较高的个案作为研究对象,使该研究对象能最大程度的代表该区域的情况,获得的资料也能最大限度的具有代表性的资料。而对于那些异质化程度较高的区域,则应该相对同质化程度高的区域选择更多的研究对象。但这并不是机械的增加研究对象的数量,而是在对异质化区域的充分了解的基础上,最大程度的对异质性各异进行研究,选择研究对象,以获得相对完善的资料,把握区域的整体情况。

其次,要防止研究者选择研究对象上的主观性倾向,就是保证研究者作为科学研究者的中立立场,研究者要尽可能地进行随机选择研究对象,排除一切可能对选择产生诱导的因素,保证所选取的对象有较高的代表性。

(二)对研究方法统一性的思考

定量研究多数是运用实验观察法和问卷统计分析法研究相关社会现象和事物,这对研究的严密性和客观性都提出了比较苛刻的要求,以此来获得更加贴近现实的资料。它之所以发展相对成熟,是因为它有“自然科学研究方式”作为其参照物。定量研究的每一步,都要拿来与“自然科学研究方式”进行比较,符合它,便是科学,不符合它,便是谬论。而定性研究则还没有摆脱科学性的定性问题的困扰。定量研究者认为只有客观的、实证的、定量的研究才符合科学的要求,才具有价值。而定性研究者在此时却没有用来进行有力回击的武器。基于此,定性研究发展至今仍裹足不前[2]。

要想让定性研究与定性研究一样具有“自然科学研究方式”的一套研究方法,就必须让定性研究找到自己的一套分析方法和研究方法,找到自己的方法参照物。定性研究一般是运用参与式观察法或者深度访谈法获得所需研究资料,其中参与观察法,是定性研究中最经常用的一种方法。它的优势就在于这种方法不仅能察觉到被观察者采取行动的原因、态度、努力程度以及行动决策的依据,而且研究者还能体会到在一个特定社会情景中某个个体或群体的切身感受,因而能更加全面地理解被研究者所采取的态度或者行动。最后研究者采用归纳法把参与观察中所获得的资料进行由具体向抽象的转化,从而形成相关结论和理论。

(三)促进因果关系推论的确定性的认识

首先,要保证研究对象选取的科学性的基础上所获得的第一手资料的真实性和完整性,只有这样的资料才能保证推论出科学的认识和结果。其次,由于定性研究所获得资料的特殊性,在对资料的处理和思考上,研究者要进行全面客观的思考,以全面客观地思考来弥补定性资料相对于定量资料不好处理的状态。第三,除了进行全面的思考,在对资料进行整理时还应该遵循逻辑的思维,对不符合逻辑的资料应该早作摒弃,应用逻辑思维去找出资料间的相关性,以此来得出科学的关于研究对象整体情况的结论和思考。最后,也是非常重要的一点,那就是不管是定量研究还是定性研究,在得出相关结论后,应该去检验相关结论,在资料中进行理论检验,在实践中进行实践检验。

(四)对定性研究中伦理问题的思考

由于定性研究多是研究者主动走进被研究者的生活中,这就需要一种新的参与观察的精神。目前,在社会各领域内为了规范研究者在研究过程中的各种行为都已制定了相关的道德规范。笔者认为,为了减少社会研究中的科学精神与伦理道德的冲撞,研究者应当在一定程度的范围内公开研究的目的。定性研究由于是研究者深入研究对象所在的“自然环境”中去观察,因此在他的研究报告中会较多的应用“自然语言”,也就是研究对象的原话,而不会大篇幅的使用不好理解的、程式化的学术语言。如果研究者与被研究者经常生活在一起,那么他们的谈话,尤其是一些被研究者所引用的原话,很容易就会被确认出来,那就使被研究者有暴露的危险。因此基于研究中所必需的保密原则,研究者应该在研究成果公布之前与被研究者进行协商,确定该研究的保密程度和保密内容。所以研究者在进行定性研究时,特别是在研究所涉及的相关问题和资料对被研究者自身可能会产生不利影响时,研究者必须采取一定的掩藏手段,必要时应不惜删除部分敏感的材料,以防出现不可挽回的问题。

参考文献:

[1]吴增基.吴鹏森.苏振芳.现代社会调查方法:第三版[M].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03.

[2]王君健.社会研究方法中定性研究存在问题的探析[J].法制与社会[J].2007(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