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务员期刊网 精选范文 城市规划新趋势范文

城市规划新趋势精选(九篇)

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城市规划新趋势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城市规划新趋势

第1篇:城市规划新趋势范文

【关键词】城市 新区规矩 发展思考 建议措施

城市新区的规划发展关系着我国经济的发展,所以为了更好更快的发展经济,我们需要针对现阶段城市规划发展的优缺点进行分析研究,并提出切实可行的建议措施,使得我国城市新区发展拥有更强的创新力,更先进的发展资源,以此推动我国经济的发展和进步。

1城市新区现状分析及城市新区发展意义

1.1城市新区现状较为落后

我国城市新区虽然发展较快,但由于起步较晚,在发展过程中面临诸多困境。首先我国城市新区规划历史较短,各方面积累经验较少,发展缺乏科学性,容易盲目投入资本,收获成果较小。其次城市新区缺乏科学规划建设和管理,由于处于探索阶段,城市新区建设较为缓慢且出现由于资源配置不当和缺乏市场需求调查导致的资源浪费现象。更值得反思的是,城市新区应注重创新发展,研发多种具有市场竞争力的产品,而我国城市新区现状却是发展思路比较单一,缺乏创新意识,如果不及时进行改革,长此以往将阻碍城市新区的经济发展。

1.2创新城市新区规划发展的意义

第一,从全球的经济角度来看,国力的竞争也就是经济的竞争,而现阶段经济的发展直接与城市新区发展相联系,只有更好的将城市新区发展与经济联系在一起,才能促进经济的快速发展,才能增强国际竞争力,提高我国的国际地位。第二,一个民族的进步在于其创新力,就城市新区发展来说,我国二十世纪九十年代因响应国家的号召,出现了“开发区热”现象,但也因缺乏创新意识,生产不出独具特色的产品,使得不仅没有推进城市新区发展,反而造成了许多经济问题。所以,创新城市新区规划的意义在于探索创新途径和方法,引导各个城市新区健康合理的发展。我们应首先考虑科技成果的质量再考虑发展速度的问题,也就是在“更好”的前提下在做到“更快”发展。

2各个阶段我国城市新区规划发展策略

2.1加大从工业园区到城市新区的转型

早期的工业园区在经历了较快发展后,逐渐趋于发展下降阶段,原有的发展战略已经不能使城市新区得到长足的发展,所以必须采取可持续发展战略。早期规划工业园区到新城区的转型才能使得城市新区得到持久稳定的发展,创新发展战略的实施有利于城市新区摆脱过于单一的发展方式,使得城市新区有了更好的发展环境,从另一方面来说工业园区也在促进了新城区的良好发展。

2.2加强城市新区规划理念的创新

实现新区的高质量发展需要利用创新规划理念的优势,大力发展与城市新区发展相适应的领域,注重产业结构得到合理调整,充分发挥地区和资本优势。城市新区在产业园区转型的基础上要继承规划理念第一的原则,继承其优势弥补其缺陷,致力于规划理念的创新,也要汲取高新工业园区逐渐落后的经验,为城市新区不断注入新鲜血液,使得其取得新的科技高度。在城市新区发展地域方面,需要创新思路,从我国东南沿海地区逐渐向中部延伸,以起到以东部带动中西部发展的效果。此外再具体方面需要创新管理制度,针对落后思想的阻碍问题,政府应该培养相关人才,可以指配相关工作人员专门开展新区发展工作。

2.3科学规划城市新区发展道路

城市新区主要分布于主城区的郊区,所以城市新区的规划需要综合考虑主城区的一些要求,如战略规划目标、城市环境、城市历史背景、自然地理条件、城市布局、经济发展状况等等。为了避免像上个世纪九十年代“开发区热”那样的问题,城市新区的规划发展必须更加科学严谨。科学的城市新区规划有利于分担城市压力,提高城市居民生活质量,也有利于改善城市环境,促进城市经济发展,在此之前需要我们的城市规划者统筹规划,借鉴国内外城市规划案例,提出切实可行的方案。

2.4城市新区规划需要考虑生态问题

近年来城市的崛起,在很大程度上破坏了生态环境,大量耕地的占用,工业生产造成的土地水源的污染尤为严重,所以城市新区的发展要在保证生态环境不受破坏的前提条件下进行。对于现在的科技来说解决这一问题的难度仍然较大。这就要求我们的发展不能过快,不能让城市的发展以生态作为代价,所以我们提出可持续发展战略,分步实施城市新区建设工作,先建立试验点,经过观察及时发现问题和不足,逐渐改善规划,为后续建设提供宝贵经验。城市新区的建设要遵从其宗旨,不能为了城区的高效发展从而牺牲新区的环境,这方面主要指产业转移,我们的发展不应该再是风险转移,而是逐渐移除风险。总之我们在建设城市的过程中要着重考虑环境问题,高效合理的发展城市经济。

城市新区发展是推动我国经济发展的关键,我们应在创新城市发展规划的基础上大力发展城市新区,也要摒弃传统的城市发展观念,创设完整的新型城市体系,从而实现从生产到消费各个阶段的合理协调。综合社会各个阶段因素,弥补产业园区单一性的缺点,创设从就业、消费、服务等多方面完善的城市体系。作为城市新区要在开始阶段就规划好城市发展道路,合理的规划是城市新区发展的保障,再次我们需要强调的是,为了长足的保证城市新区的发展优势,需要加大投入基础设施建设,加大对于改善生活环境的投入力度,充分吸引人才,为新区发展提供人才保障。随着城市新区的不断完善发展,我们的管理也需要进一步跟进,有效的管理模式能起到规范各行各业行为的作用,因此,在城市新区发展的工程中,需要我们不断改革管理制度,与时俱进,积极采取现代先进管理模式,为城市新区的发展创造良好条件。

参考文献:

[1]刘.滨海城市新区规划策略研究[J].城市建设理论研究(电子版),2013,(21).

第2篇:城市规划新趋势范文

关键词:梅州;江南新城;设计体系,中轴线设计

引言

在经济全球化、产业一体化、城镇快速化的背景下,我国迎来了新一轮城市化浪潮。各城市为了在这一浪潮中获得更大的发展空间,承担更高的职能分工,不约而同的将新城开发作为提升城市能级的重要突破点,新城建设如火如荼。为促进省内区域均衡发展,广东省出台了一系列支持珠三角以外地区发展的相关政策,其中与梅州相关的包括 《关于进一步促进粤东西北地区振兴发展的决定》等,从资金、项目、用地等方面均给予梅州一定的倾斜和扶持。近年来,整个潮汕地区的发展对于推动粤东地区发展,促进广东省区域均衡发挥了重要的作用。梅州通过与潮汕地区的紧密合作,对于带动整个粤东北地区的发展、进一步推动广东省区域均衡发展具有重要意义。本文主要以梅州江南新城规划设计为例,论述了江南新城规划城市设计体系的构建要点,以供大家参考。

1 项目概况

梅州位于广东省东部地区,是客家人聚居的地区。梅州江南新城位于梅州中心城区南部,规划范围为26.94平方公里。规划除上述范围外,还将北部包括芹洋半岛及金山片低丘缓坡地纳入研究范围,总用地面积约32.29平方公里。

规划建设用地面积约1772公顷,占规划总用地面积66%。总建设量约2200万平方米,其中安置区建设量约200万平方米。规划居住人口约18万人。

2 新城发展概念规划

2.1 空间发展战略

江南新城位于大梅州区域“文化旅游发展轴、产业发展轴和城市功能中轴线”交汇之处,是畲江工业新城、雁洋核心区与梅州中心城区联系的契合点。根据梅州市城市总体规划,在中心城区空间结构中,江南新城是“城市中轴线”的重要组成部分,涵盖了“双核”之一的 “城市现代服务中心”,“七个中心”中的“长沙组团”和“泮坑文化旅游休闲区”两个中心,六园中的“泮坑文化旅游休闲产业园”,是未来梅州城市发展的重要组成部分。

2.2 发展目标

江南新城是梅州城区扩容提质的龙头项目。2011年,梅州市政府以“城是宜居区、乡是生态园”为目标,拉开了江南新城建设的序幕。目前,江南新城定位为“新型城镇化创新区、生态适宜型产业集聚区、世界客都展示区”。其城市设计由此展开。规划充分利用城区南拓的机遇,以生态文明与城市运营为理念,涵纳休闲旅游、综合服务、文化创意、教育科研等功能。

3 新城规划原则

(1)传承创新的原则。传承客家文化与建筑风格,合理开发利用传统建筑,同时结合时代元素积极融入创新,建设世界客都展示区。

(2)务实科学的原则。围绕“文化是城市的灵魂、道路是城市的骨架、产业是城市的支撑、水系是城市的血脉、生态是城市的衣裳、功能是城市的命脉”等六要素进行科学规划。

(3)超前规划的原则。高标准公共服务配套、高效交通系统构建、高质量生活环境营造,建设集约、高效、生态、低碳的新型城镇化创新区。

4 客家地区新城规划设计体系构建要点

4.1注重城市文化与空间尺度

梅州江南新城规划范围内有多处的历史建筑,但是普遍分散,想立足成片保留、发展特色文化旅游、带动新区文化发展有相当难度。而在新型城镇化的发展思路下,新城肩负着筹集资金、反哺老城的历史使命。因此,城市设计借助城市门户地位,提出三条文化空间发展策略,其一,聚落再现。提供发展文化旅游的载体,在保存现有传统历史建筑的基础上,发展观光、农家体验、养生体验为一体的养生文化旅游。其二,注重场地因素与建筑细部。新城承载旧城人口的疏解,城市建设多,且江南新城毗邻两大城市交通枢纽设施(梅县机场、梅州火车站),远期可能形成高密度人口聚集区,公共配套设施建设量大,考虑新建的公共建筑,在建筑细部的设计上结合地方建筑特色,将快速有效营造良好的城市文化氛围。其三,突出城市公共设施、街旁景观植物配置对当地材料的利用,传承古城文脉。

(1)宏观层面――聚落再现

空间特色上,新城应继承旧城空间格局,且形成新的特色。新城利用现状水塘广布的特点构造水乡特色,形成由水、路相间的方格网形道路系统与水网系统组成的新城街坊。

由于新区开发,传统的聚落将面临拆除,取而代之的是以居住小区形式出现现代聚落。但千人一面的风格形成的现代聚落难以体现当地固有的文化风情。在新城建设中,适当考虑对传统聚落的再现,城市新面貌与文化融合。(此处不用新开一段)梅州市的传统群落具有三大特点:其一,顺应自然山水地势;其二:以祠堂、风水塘为村落公共活动核心场所,其三,具有融合山水环境的街巷空间。充分借鉴和应用客家传统聚落环境的空间形态,保留原有肌理与尺度,形成新旧文化的聚集地,力求营造富有文化传承和新场所功能的地缘空间形态。

(2)中观层面――注重场地因素、建筑细部

规划设计应尊重场地自然环境。在场地设计中,做到以下三点,有利于新城与城市文化的互动:其一,对地区内水体空间及其他自然要素进行抽象提炼,分析水体空间的形态、功能、格局等特点;其二,以保护为前提,确定场地的景观格局与特色;其三,分析滨水地段的原有肌理,如建筑布局方式、建筑与环境之间的关系等,这些因素在具体设计中应有所延续。

规划设计应注重传承与创新。客家建筑具有以下特点:其一,空间布局上以围龙屋的布局形式为主,即中部堂屋,两侧横屋,后部围龙的结构形式(见图1),室外空间呈“半月塘――禾坪――天井――化胎――风水林”的序列(见图2);其二,是在建筑上以具有四大立面元素,包括“金、木、水、火、土”五行特征的水木山墙、白墙灰瓦、凹式大门、青砖勒脚。利用这些立面元素与现代建筑设计的手法结合,引导新建公共建筑设计。特别是青少年科技活动中心、城市规划展览馆、会展综合体这三大公共建筑。其目的就是公共建筑打造为具有客家特色地标典范。

(3)微观层面――街旁景观植物配置、城市公共设施

街道空间上布置地景草坪、景观水道、光柱等景观小品,融入客家历史人文的介绍。使人行走其中,犹如在时光中穿梭。将梅州的、客家的标识,如独有的灯笼造型灯饰,融入到街旁景观以及城市公共设施中,形成一个系列的景观小品,打造新城环境品牌效应。注重街旁景观植物配置、城市公共设施设计,有利于塑造整体和谐的感觉,刻画出本地区的传统特色。

4.2注重城市文化与空间要素

凯文・林奇在《城市意象》中提出“道路、边界、区域、节点和标志物”五要素,书中提出:以人的视觉为中心,城市通过上述五要素共同作用于人脑,形成个体对城市的整体感知与理解。文化体系的构建也是如此。对应林奇提出的城市意象五要素,规划形成“点――线――面”为结构的文化体系的空间布局。

(1)点――公园、广场、商业综合体

江南新城策划汇聚公共建筑、民居保护群、城市综合体、特色商业小镇、市民节庆广场、酒店及旅游配套服务公共设施于一体,形成一条产业集聚与城市公共服务资源共享的客家文化长廊、商贸消费长廊、休闲健身长廊。规划节点空间,通过在建筑色彩、环境景观塑造等设计手法,体现客家文化中崇文重教、重乡崇祖、兼收并蓄的精神,在城市节点空间中注重客家文化传承与创新,营造客家风貌和现代城市风格复合相融的生活空间。

通过规划廊道,延续山青水绿的梅州风貌,通过绿化、水系等大面积公共空间与城市开发进行有机整合。结合山体和水体,规划2条生态廊道。中轴线生态廊道宽800-1000米,长7-8公里,泮坑、路人坑生态绿廊宽100米,长4公里。打造两大景观湖,在梳理现状水系的基础上注重活水连通,将梅州山城风貌引入到新城景观中,营造“森林里的宜居城市”,体现“森林围城大公园”的当地城市景观特色。

以城市道路及生态廊道为边界形成文化特色不同的区域,区域的定位来源于地块功能,文化意象则源于传统文化要素,包括:耕读传家文化、重乡崇祖文化、客家养生文化等。依照文化风貌,将江南新城划分“三大区段,九大分区”的功能分区。三大区段:剑英公园区段、文化商贸产业区段、客家万博园区段。划分剑英公园区、文体公园区、金融信息服务区、文化教育区、旅游服务区、世界客家艺术区、客森林文化综合区、泮坑森林休闲区、小密生态度假区。建设景观制高点,突出城市文化底蕴,形成呼应旧城由点状绿地组成“城市花园”与“森林中的花园城市”的新城格局。

4.3注重城市文化与旅游空间

(1)举行节庆的空间

结合现状的地形地貌,以及已有的道路,规划新建广场空间作为串联相邻城市区域的场所,作为提供市民进行特色文化盛会(山歌节、旅游文化节、客家美食节、梅州足球节)、为传承梅州非物质文化提供展示与表演的空间载体。

(2)提供游览的慢行系统

城市新区不仅仅是一个提供城市生活的区域,同时也往往成为某一地区展示其经济发展速度和地方繁荣度的重要标志之一,肩负着都市旅游的功能。对于江南新城这一个规划策划汇聚公共建筑、民居保护群、城市综合体、特色商业小镇、市民节庆广场、酒店及旅游配套服务公共设施于一体的城市新区,具有强大的旅游功能。城市新区建设初期难以有老城区一样的林荫大道,而具有梅州当地特色“慢活,乐活”的生活节奏,对于居民和游人,都是同等重要。因此,在规划满足道路交通空间的基础上,打造一条长约7公里人行连贯的轴线,两条共21公里长,具有吸引力的慢行绿道。

(3)文化景观道路

5 结语

综上所述,随着新的时展变化和城市化进程中,新城建设成为我国一些特大城市发展和结构调整的重要途径和热点,成为制定城市发展战略的重要组成部分。本文结合梅州市江南新城规划城市设计实例分析,总结了客家地区新城规划目标和原则,从中就如何构建客家地区新城规划设计体系进行研究,旨在有效地发挥城市规划在新城建设中的引导作用,以科学有效的城市规划管控方法促进新城规划设计的不断发展,同时为城市规划设计人员参考借鉴。

参考文献:

第3篇:城市规划新趋势范文

关键词:物流信息平台;区域中心城市;汕头

0 引言

区域中心城市在地理上具有良好的区位条件,交通便利,是物资、资金、信息和人才的聚集地,对区域经济发展具有很强地辐射和带动作用。良好的基础设施为现代物流业的发展提供了有利条件,而现代物流业的发展有利于改善城市的投资环境、拓展城市辐射范围、强化中心城市的功能。

物流基础设施平台和物流信息平台是现代物流系统的两大基石,在以往的物流规划和建设中,人们主要关注交通基础设施、物流园区和配送中心等物流基础设施建设,而物流信息平台没有得到足够的重视,尤其是在规划的实施过程中,信息平台建设更是难以落实。基于网络技术和电子商务技术的物流信息平台,能够实现物流系统各个环节的功能整合,完成各系统之间的数据交换和信息共享,促进物流系统的一体化、网络化和社会化。

本文以汕头物流信息平台规划为例,从信息化现状和需求分析入手,提出了物流信息平台的逻辑框架及内容,并对物流信息平台的建设和运营策略进行了讨论。

1 物流业信息化现状分析

1.1 汕头的物流业信息化发展现状

本研究于2008年初,采用个案访谈、座谈会、问卷调查和文献查阅等方法,对汕头的主要企业和相关管理部门进行了调查,问卷调查企业包括84家主要工业企业、21家主要商贸企业和20家主要物流企业。通过对调研资料的分析,发现汕头的物流业信息化现状具有如下特点:

1.1.1 相对于良好的信息基础设施,信息技术的应用水平不高

汕头市拥有良好的信息基础设施,已建成覆盖全市城乡、通达国内国际的大容量、高速率、立体化、多媒体基础通信网络,2005年全市信息化综合指数达到60.2。但在社会信息化建设过程中。存在“重概念轻实效、重建设轻整合、重电子轻政务”等现象,电子政务的实效没有很好的发挥,信息化带动产业结构调整和优化升级的作用还不明显。

1.1.2 电子政务建设初具规模,但集成度不高

汕头港务集团EDI中心已于2002年底投入运作,通过EDI系统,实现了港口、船公司、船代、货代、外轮理货、内陆集装箱站场等相关单位之间的横向联系和数据交换。2005年开始建设的“粤东电子口岸”是粤东地区“大通关、大物流、大外贸”的统一信息平台,涉及汕头、梅州、汕尾、潮州和揭阳五市。目前已经完成门户网站、口岸执法系统建设,涵盖通关、监管、报关员管理、征税等各项业务。入网企业已有4 000多家。此外,各级政府职能部门开发了一系列业务应用系统,大部分部门实现了网上政务公开。

但总的来看,各电子政务系统的集成度不高,面向跨部门、跨系统、跨平台的协同工作应用较少。“粤东电子口岸”还没有实现与港务、经贸、工商等地方政府部门的连接。

1.1.3 电子商务还处于初级发展阶段

汕头已经建成了纺织服装、塑料、内衣等一系列行业电子商务平台,但功能主要是企业宣传、展品展示、供求信息等,真正的网上交易很少,尚未实现信息流、资金流和物流的有效整合。

1.1.4 企业以中小企业为主,物流信息化程度不高

(1)工业企业。汕头的工业企业以民营企业为主,行业集中度不高,企业规模小。只有不到一半的企业(46.9%)拥有物流信息系统,主要功能是进行库存管理、生产流程管理和运输管理。大部分工业企业(60.2%)希望物流服务商提供物流信息管理服务。

(2)商贸企业。汕头的商贸企业中,只有55%的企业有物流外包业务,近一半的企业仍然追求“大而全、小而全”的经营方式,采用自营物流。只有50%的企业拥有物流信息系统,主要功能是库存管理、作业管理和单证管理。

(3)物流企业。汕头的物流企业规模普遍不大,80%以上的企业年产值在5000万以下。仅有60%的企业拥有物流信息系统,主要功能是进行调度管理、生产流程管理、单证管理、运输管理和货物跟踪。

调查表明,各类企业对构建“汕头公共物流信息平台”充满期待,希望能够提供物流信息共享、标准化以及多系统交互平台支撑等功能。

总的来看,汕头企业的物流信息化程度不高,信息技术主要应用于企业内部的物流作业、控制协调等层面,面向高级管理人员的辅助决策功能、面向整个供应链和价值链的应用较少。信息技术在物流企业中的支撑作用远未发挥。

1.2 建立物流信息平台的必要性

(1)建立物流信息平台,有利于区域物流中心的形成。目前,汕头是粤东地区的交通中心,但随着厦深高速铁路和潮汕机场的建成,海陆空枢纽分别位于汕头、潮州、揭阳三市。汕头要成为区域物流中心。关键要以物流信息来整合现有的物流系统各要素,构筑区域物流信息平台,建立区域政府部门的协作机制。为企业提供良好的市场环境。

(2)建立物流信息平台,有利于改善城市投资环境。落后的物流设施是影响跨国企业在华投资的主要障碍之一,一方面外资企业在中国找不到合适的物流服务商,另一方面则是中国的物流企业找不到市场。汕头的外向型经济明显,现代化港口城市的建设目标要求汕头不断改善投资环境,更好地介入国际产业分工。而信息技术是提高物流服务水平的关键,通过信息技术可以把供应商、制造商、分销商、零售商和最终用户紧密地联系在一起,形成高效的国际物流体系。

(3)提高政府的市场监管能力和决策能力。物流信息平台的建立,可以在制造商、商贸企业、物流企业和相关管理部门之间建立稳定可靠的数据交换机制和横向联系,有利于提高政府对物流市场的监管能力和决策能力。

(4)土地资源约束,要求汕头的物流业走集约式发展道路。汕头人多地少,土地资源矛盾突出,这就造成了建设物流园区和物流配送中心时用地不足的问题。而完善的物流信息平台能够将分散的物流需求和服务功能有效结合,实现整个城市甚至整个区域范围内的物流活动的高效运作和集约化管理。

(5)建立物流信息平台,有利于促进企业战略联盟的形成。汕头的企业以民营中小型企业为主,劳动密集型产业特征明显,抗风险能力弱,通过结成企业战略联盟,推动各企业联合采购、生产和销售,有利于提高企业的国际竞争力和全球范围内资源的优化配置。而物流信息技术,是促进战略联盟形成的重要因素。

(6)提高物流企业的服务水平,建立后发优势。调查表明,汕头的物流企业存在规模小、集中度低、服务水平低、物流市场不够规范的问题,物流信息平台的建立,有利于增强企业的市场反应能力,提高企业运作效率和服务水平,实现汕头物流企业的跨越式发展。

2 物流信息平台的需求分析

根据使用对象和范围的不同,可以把物流信息平台的功能需求分为物流企业、客户企业和政府管理部门3个层面。

2.1 物流企业的功能需求

物流市场需求信息:主要是指客户企业的物流服务需求信息,包括运输、仓储、配送、加工、装卸需求等。

物流业务运作管理:包括物流电子数据交换(EDI)、物流交易管理、电子报关、税收和资金结算等。

物流基础设施信息:包括港口水运信息(船舶线路、船运公司情况、货运能力等)、铁路车站信息(列车线路、货运站场等)、机场航空信息(航班航线、航空公司的货运能力等)、交通状况信息、道路设施信息、规划国土信息等。

其它公共服务信息:包括物流市场调研和预测、物流相关政策、行业标准、法律法规、区域经济发展状况、天气预报等。

2.2 客户企业的功能需求

客户企业是物流服务的需求方,包括生产企业、商贸企业等。他们的需求主要包括:

物流市场供给信息:主要是指物流供应商的资料,包括物流企业的资质、服务范围、资源、规模、信誉评估和报价等。

物流业务运作管理:包括物流电子数据交换(EDI)、物流交易管理、合同管理、违约赔偿及补救处理等。

2.3 政府管理部门的功能需求

政府管理部门要求物流信息平台提供区域物流系统运行的基础数据,包括:物流业务种类,货运量,物流成交合同总金额,物流仓储量,物流设施保有量。物流企业的数量、规模和基本运行情况等信息,以便为物流预测、物流规划和设计等活动提供支持。

3 物流信息平台的逻辑框架

在物流信息化现状分析、物流信息平台需求分析的基础上,提出了汕头物流信息平台的逻辑框架。物流信息平台由1个网络、2个平台和4大子系统组成。1个网络是指通信基础网络,2个平台是指物流公共信息平台和物流交易平台,4大子系统包括现场子系统、运载工具子系统、物流企业子系统和行业管理子系统。

(1)通信基础网络。通信基础网络是连接物流信息系统各大组成部分的纽带,是实现信息共享和实时通信的基础。按服务范围和技术类型可以分为物流园区网络、城市物流信息网络和无线通信网络3大组成部分。

第4篇:城市规划新趋势范文

关键词:路名规划;通名;专名;系统

中图分类号:F291.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

1 引言

1.1路名概念

路名是“人们对具体特定方位、地域范围的道路赋予的专有名称”,是道路的定位符号和指称工具,是社会交往媒介和信息载体,也是一种最为大众化的文化形态。

1.2规划范围

本次规划覆盖范围与《肇庆市城市总体规划(2010-2020)》确定的中心城区一致,包括端州区和鼎湖区。

2 路名现状特点

2.1山水特色明显

肇庆是著名的风景旅游圣地,自古便有七星岩、北岭山、鼎湖山等著名景区,且西江穿城而过,丰富的山水资源造就了城区为数众多的与山、水相关的路名,如七星岩周边的“七星路”、“星湖大道”,北岭山脚下的“北岭路”,西江边的“滨江路”,代表山水的“岗”、“岭”“湖”等字也在路名中出现较多。

2.2历史悠久、人文底蕴深厚

由于端州至今已有两千多年历史,又曾是两广总督府所在地,城区内有梅庵、阅江楼、宋城墙、崇禧塔等历史文化建筑,形成了独特的街巷格局和面貌。城区内“府前路”、“米仓巷”、“中衙巷”等路名极具历史特征,体现了端州城区深厚的历史文化底蕴。

鼎湖城区紧靠鼎湖山风景区,山上有历史悠久的岭南“四大名刹”之一的庆云寺,因而鼎湖城区的道路多以带有“吉祥如意”、“风调雨顺”等寓意的字词命名,如“万福路”、“顺景路”等路名,体现了人们追求幸福生活的美好愿景。

2.3路名数量大幅增加、时代特征显著

随着端州和鼎湖的城区空间不断拓展,城市道路系统不断完善,路网密度增加,路名的数量大幅增加。同时,时代的变迁和社会的发展为新的路名增添了时代感,如“建设路”、“前进路”、“创业路”等。

3 路名空间分区布局

根据肇庆市城市总体规划和近期建设规划对城市不同区域的功能定位和结构功能分区,对路名进行总体空间布局。在城市路名网络已形成的布局特点基础上,将路名空间布局分为端州、鼎湖两大区域,并细划分为11个片区,端州区分为:三榕工业物流片区、龟顶山居住新城片区、北岭山麓风貌片区、火车站商贸居住片区、旧城综合片区、星湖风景区周边片区以及城东新城中心片区。鼎湖区分为:坑口综合片区、桂城综合片区、政治文化中心片区、城市新功能综合片区。规划根据不同片区的特点,有针对性地进行命名,增强路名规划的指导性和可操作性。

4 路名系统规划

路名由通名和专名两部分组成,通名表示若干路名之通性,为同类或同级诸路名所共有,如“大道、路、街”;专名表示某一路名之特性,为该路名所专有。

4.1道路通名规划

(1)道路通名的种类

规划将道路通名分为:“大道”、“路”、“街”、“巷”。

(2)道路通名划分的基本原则

1)老城区及已批准的道路通名,维持现行通名的使用习惯,基本不作调整,以保持地名系统的稳定性。

2)新建城区内道路的通名应统一使用“大道”、“路”、“街”、“巷”。中心城区范围内道路不使用“公路”、“马路”作通名。

3)新建成区快速路统称为“大道”;主次干路,沿用传统习惯,统称为“路”;支路可以不分走向,也统称为“路”;支路以下道路统称为“街”、“巷”。

(3)道路通名等级与量化要求

规划将道路通名划分为三个等级:大道、路、街(巷)。根据《城市道路交通规划设计规范》、《肇庆市城市总体规划(2010-2020)》、各片区控制性详细规划、《肇庆市地名管理实施办法》对道路宽度和等级划分的相关要求,综合确定各通名量化要求如下:

1)大道:红线宽度在45米以上的快速路或红线宽度在60米以上、道路长度在10000米以上的主干路。

2)路:红线宽度在10米以上(含10米)15米以下(含15米)、道路长度300米以上(含300米)的道路;红线宽度在15米以上20米以下(含20米)、道路长度在200米以上(含200米)的道路;红线宽度在20米以上(除大道以外)的所有道路。(现状已命名为“街”的可不按此规定)。

3)街:红线宽度在5米以上(含5米)10米以下的道路;红线宽度在10米以上(含10米)15米以下(含15米)、道路长度在300米以下的道路;红线宽度在15米以上20米以下(含20米)、道路长度在200米以下的道路。

4)巷:红线宽度在5米以下的所有住宅区内部道路。

4.2道路专名规划

(1)传承历史文化,彰显时代特征

路名实质上是城市的一种文化形态,不同的城市发展史有着不同的历史文化积淀。在进行路名专名命名时,要挖掘和继承优秀的文化传统,体现出肇庆的历史背景、人物事件、风物民情、宗教习俗等方面的特点和个性,与原有路名的命名传统和风格相一致,展现鲜明的肇庆历史文化特色。

为反映群众的美好愿景和社会的文明进步,不同时代都会产生附着时代印记的地名。当面临新的形势背景,以新观念命名的路名定会应运而生。在进行路名专名命名时,要彰显肇庆的时代气息,反映时代的社会特征并符合当代精神文明要求,贴近现代生活。

(2)方便实用,清晰明了

路名使用率高,传播范围广,因此路名命名一定要讲究实用,方便人们生产生活。一方面要易认、易写、易听、易记,读之朗朗上口,视之清晰明了。注意音、形、义巧妙结合。“音”,要声、韵、调相互协调,合理组织,避免声韵和声调相同或相近;“形”,要字形搭配匀称统一、结构合理,避免出现笔画较多的字和生僻字;“义”,要用字精确,寓意高雅,避免谐音不雅。另一方面要考虑肇庆方言的特殊性,避免出现语音难辨的路名。

(3)保持原有路名的稳定性

原有路名使用已成习惯,若修改涉及社会及路名本身一系列连锁反映,如工商注册、门牌号码、户籍等众多基础资料的变动。因此,对原有路名不宜作改动,保持路名的稳定性,特别对老路名的更改更需慎重,应做好年代久远、有丰富历史文化内涵路名的保护和传承。

(4)实现系列化和序列化

路名分布要有规律,便于识别,可以将专名分门别类设计成数个甚至十数个各具特色的路名集群,如历史文化系列,或本地山水系列、或名胜古迹系列、或风物特产系列、或吉祥美愿系列等,也可根据某些山体、水体分布的具置,或从南到北、或从东到西顺序排列,不要给人产生杂乱无章、颠倒错位的印象和感觉,实现路名的系列化和序列化。

(5)道路网比较密集,可以通过相邻或相交的主、次干路派生命名

主、次干路不用纯数序语词,但在道路网较密集的地区,可以使用主要道路名称加数序派生的方法,产生路、街名称。即以主要道路的专名语词(或词根),作为公用专名语词或词根,并配以数序组合成专名,命名路、街。次要街路采用以与之相交的某一条主(或次)干路名称派生命名时,一律按“从东,从南”的规律。即东西走向的次要道路,采用与其东端相接的主、次干路的名称派生;南北走向的次要道路,采用与其南端相接的主、次干路名称进行派生。

(6)避免雷同,易于辨识

不同的道路名称,如果音近与雷同,就会“撞名”,导致使用者不易区别,按照地名管理的有关规定,在同一城市中地名不能重名,并应避免音同、音近。因此,即使反映相同或相近功能的区片之间,也应在采词的角度、方向或渠道上有所区分,避免雷同,以体现清晰的指向、指位功能。

5结语

随着城市化进程的加快,路名的重要性日益突出,已成为城市不可或缺的基础信息资源和社会公共信息。路名规划应紧密结合城市规划,体现地域文化特色,与城市历史、地理、文化传统有机融合,以构筑一个易于接受、辨识、记忆和流传的路名标示系统。

参考文献:

陈初才.城市规划和城市地名规划[J].城市规划,1989,(3):58-59.

蒲欣梅,韩娇,杨永春.路名规划的方法探索——以深圳市为例[J].城市发展研究,2008,(5).

第5篇:城市规划新趋势范文

关键词:中心区;空间理念;城市建设;规划

Abstract: This article from the law of development of citycenter area, discussed the spatial structure, spatial integration, spatial organization, spatial concepts to thecentral district planning conducted in-depth research, to reveal the rule space in city center district development,development of the city planning concept.

Keywords: central district; space concept; cityconstruction; planning

中图分类号:TU984.11+3 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

1引言

城市中心区具有经济、政治、文化生活的多项功能,如办公、娱乐、教育、医疗、会议等,是城市经济、政治、文化的中心。目前,大城市存在CBD、CRD等空间结构,CAZ规划理念代表着目前城市中心区规划的最新成果,它将城市最具活力的地带建在城市中心区最核心的地带,这一地带将成为融金融、商业、服务业等城市职能为一体的区域[1]。采用城市地理学和经济学的研究方法,结合科学的空间理念,对城市规划进行深入研究,意义重大。目前这方面的研究主要集中在大城市和特大城市,对于中小城市的空间规划理念研究相对较少。本文针对城市中心区规划的空间问题展开讨论,旨在形成一套科学合理的空间理念并用于城市的整体规划。

2空间结构

城市中心区功能、规模、结构都较为复杂,具有单核、多核等结构形式。城市中心的内部结构因此具有多种形式。CBD 的内部结构可以细分为四大功能圈:零售业相对集中的功能圈,零售、金融与办公的混合功能圈,办公、旅馆为主的功能圈,以及拥有较大占地面积的家具店、汽车维修厂等为主的功能圈。同时,CBD结构又可分为硬核与核缘两个部分,内核及环绕内核的外框两大地区,其中核是主体,框则作为核的补充,用于提供多方面的服务与辅助空间。有人提出了一个适用于中等城市的概念化模式,此模式把城市中心区分为六个区:初级零售业区,二级零售业区,商业办公区,娱乐及旅馆区,批发业区和仓储业区,公共管理、办公机构集中区。其中,初级零售区的区位最具有便捷性,商品、服务等级明显;二级零售区与初级零售区相连但分界明显,主要服务对象为中产阶级;商业办公区主要用于发展金融和保险业。城市中心区职能的发展趋势主要分为三个阶段:以商业中心为主的发展阶段、商业职能与商务职能混合的发展阶段、以CBD 为主的发展阶段。

城市商务中心的发展,将会逐步从城市商业中心分离出来,独立成为一个发展中心,并寻找自身发展的最佳区位,它的空间发展将按照“线—网络—面”的规律进行。目前,我国大多数城市中心区将打破传统“线”型空间格局,进入第二发展阶段,向高层次的“网络”结构扩展,与此同时,保持部分居住职能。这将使老城中心区域的商务、行政等职能交叉混杂,各职能区之间的交通不便,使老城中心区活力减退。新城市中心区的空间规划应遵循“面”的设计方式,商业、商务、行政等职能空间要能形成功能区,并形成于最佳的发展区域,辅助空间应在此基础上配备,规模应适当,由此来增强城市活力。规划的第三产业需包括传统服务业和现代服务业;商业空间规划应分为初级零售业区与二级零售业区;由于服务对象和方式有所不同,应将商务空间分为高、中、低三档。从创造优良的生态环境和居住环境出发的空间整合,是建筑环境的一种创新和改革。城市中心区是城市中最具活力的组成部分,其空间应与城市空间相互协调,取得最佳效果。

3空间整合

3.1与城市空间环境的整合

城市中心区的建设应当与整个城市空间环境相互协调,创造优良的商业、居住和文化环境。首先,与城市建筑形成良好的互补关系;其次,空间的规划应能够形成良好的视觉空间景观;再次,建筑体量不宜过大。在具体的中心区规划中,还应考虑延续老城的功能,户外空间尺度不宜过大,道路建设应恰到好处。

3.2与自然环境的整合

城市内部的自然环境,如河流、湖泊等,对打造城市生活、维持地区生态环境、建设生态文明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在规划中均予以保留。在城市的规划实例中,河流常被规划为居住区内部的景观,并作为城市区域划分的自然边界,也可作为城市景观的轴线[2]。

3.3与地域文化的整合

我国地大物博,南北方和东西部的文化差异巨大。城市中心区的规划应充分考虑文化上的差异,不可将一种模式套用到不同的城市而不做相应的调整。中心区规划须符合当地的地域文化,在文化能够接受的范围内进行。建筑的空间布局应能体现南北差异和地方文化特色,如加入江南传统建筑空间的要素,建筑的细部设计应能够体现江南传统建筑的特色,真正做到“入乡随俗”。

4空间组织

4.1空间组织内容

在区域中起中心作用的部分空间是区域的核心,规划可以以行政中心、商业中心或文化中心为核,其它区域围绕核心构筑“核心开放空间”。以行政区域核心为例,“核心开放空间”是多重功能的转承,可以作为几何中心与视觉焦点,达到控制整个中心区的作用。有了核心区域,可将中心区细分为两个或多个片区。如果中心区内有河流流过,则可将河流作为自然分界线,以河流为界形成两个片区。每个片区所执行的主要功能有所不同,如一个片区以居住为主,混合商务、商业职能,另一片区以商业服务为主,同时作为行政中心所在,代表城市空间形象的精华。片区之间通过横向的城市交通进行沟通。以职能为依据,又可将中心区分为不同的主题区域,如文化展览区、行政办公区、商业服务区,商务工作区以及居住区。中心区的规划应能做到“起、承、转、合”。中心区的空间景观应进行精心设计,力求严谨但又充满变化;运用对景、框景的手法对轴线空间进行强化;通过富于变化的景观,体现城市的设计特色和历史文化。同时,规划还应在文化中心、行政中心、商业中心、居住区内设计富有特色的景观和节点。。

4.2空间组织特点

城市形象由城市空间的“边缘、区域、节点、网络、标志”决定。由这一理论可知,中心区的规划主要应考虑以下五个方面:(1)强化空间的标志性与独特性,突出某一中心的地位;(2)每个功能区域应突出不同的建筑风格;(3)综合考虑沿街建筑的景观建设;(4)加强与周围城市空间的有机融合;(5)建设区域标志和节点建筑,城市标志与节点设计应重点关注城市景观的变化与人的工作、生活体验。

城市中心区是一个城市的公共空间。从广义上讲,城市公共空间是指城市居民日常和社会生活公共使用的室外空间,如道路、广场、公园、体育场等; 从狭义上讲,是指公共基础设施的用地空间,如城市商业区。城市中心区能够体现一个城市的独特魅力与文化,是城市公共空间中最基本和最重要的组成元素,中心区基础设施是城市不同侧面的具体体现。中心区的建设应体现三维立体化,而三维立体化又主要体现在交通、地下空间、天桥、地铁、管道综合、电力设施、供水系统、排水系统等。中心城区作为城市化的核心空间,引导着城市产业的聚集,其规划建设用地应首先保证核心区域的指标,并预留必要的弹性空间,控制规模较大的建设工程和活动[3]。

目前“依托老城、放射状发展”的城市总体布局,使中心城区的向外扩张成为规划关注的焦点;尽管城市建设空间增速总体上放缓,但城市中心区发展轴已经自发形成,且重点部位的点状扩展强度领先于其它部位。进一步的规划应强化中心城区与周边发达区域之间的联系;同时按照均衡性原则,设定重点片区。结构规划应注重成效,加强道路修建工程,使其成为市域关键的联系通道。减少规划策略失误,避免偏离城市规划建设的主导发展方向。

5 结束语

城市总体规划和相应阶段城市中心区的规划具有客观规律,空间理念在此规律基础上形成。空间的发展与延展存在一个自组织生长过程,即从开始的点集聚,到后来的线形成和点线互动,最后形成网络化趋势。空间布局不仅要注重重点空间的发展,还应全面兼顾区域节点和轴线的相互联系,使其能够互动发展,而点轴之间的关联则是构成城镇空间结构的关键。交通轴线对中心区空间的发展尤其重要,它具有的联系功能和引导作用直接影响城市的发展速度和质量。空间理念应加强对重点发展部位经济效益的考量,建设用地的空间扩张与经济效益的空间布局应相互对等,须知空间延展并不会带来用地效益的提升。

参考文献

[1] 张益峰, 徐春宁. 中小型城市中心区规划研究——以昆山市北部片区中心区为例[J]. 规划师.2006(5): 42-44

第6篇:城市规划新趋势范文

关键词:绿道;绿道模式;规划建设;

中图分类号: TU984 文献标识码: A

绿道(greenways),发源于美国和欧洲,在1987年首次被美国户外游憩总统委员会官方认可,将绿道定义为提供人们接近居住地的开放空间,连接乡村和城市空间并将其串联成一个巨大的循环系统。按照面积的大小,绿道可以分为社区级绿道、市区级绿道、市域级绿道、区域级绿道。对于一般城市来说,市域级绿道和区域级绿道协调范围较大,需要较高层级的政府进行推动,并需要各级政府的统一认识和高效的配合,实施难度较高。城市绿道和社区级绿道在老城区容易受到用地和空间的制约,难以形成系统性完整的绿道网络。本文结合作者在南昌市九龙湖新城绿道系统的规划、建设过程中的体会,就新城区绿道系统的绿道规划、绿道模式、建设协调等方面内容进行系统的整理,以供同行分享。

绿道系统的分类

南昌市九龙湖新城总面积约105平方公里,为体现新城低碳生态理念,在交通系统中着重打造绿道系统。根据新城规划面积,该区域内应涉及城市级和社区级两类绿道。规划根据功能的不同,将两级绿道分为生态型绿道和通勤型绿道。

生态型绿道

生态型绿道以为居民提供健身、游憩、娱乐、文化休闲等活动的绿色慢行空间为主要功能,人们以健身、游憩、社会文化活动等为目的,突出趣味性,参与者在这一类型绿道内的活动距离、时间较长。绿道两侧最好有100米左右的生态隔离空间,总宽度控制在200米左右,尽量排除机动化交通的干扰,同时,在绿道内需配套活动场地、驿站、停车场、休闲餐饮、服务中心等设施。

通勤型绿道

通勤型绿道以为居民提供上班、上学、购物、公交换乘提供慢行空间为主要功能,是城市交通的组成部分,人们以交通出行为主要目的,突出舒适便捷性,参与者在这一类型绿道内的活动距离一般控制在4公里以内。绿道空间尺度控制在50—80米之间,内部可以配套自行车租赁点、报刊杂志售卖、小卖部等设施。

绿道系统的布局

九龙湖新城规划区现状为微丘地貌,内部分布有大量山脊沟谷、湖泊湿地、防护林地以及植被良好区域,东侧紧邻赣江岸线。规划通过反规划的手法,确定具有生态价值的保护区域,并利用山脊谷地、大型防护绿地、大型湿地水面、主要视线通廊,总体形成叶片水滴意向,利用“叶脉”和赣江岸线形成生态绿道系统,连接区域内江湖水系,公园绿地、自然人文景观、体育设施、文化、康体娱乐设施等兴趣点。

通勤绿道系统主要面向社区服务,在一个社区基本单元内由“十”字型通勤绿道贯穿其中,并与街头绿地、小区绿地相互渗透,形成连续的慢行网络,任意一点到达绿道步行时间不超过5分钟(300—400米)。通勤绿道通过人为划定宽60—80米的带状绿地,并串联多个社区连接成网,将地铁站点、公交、大型综合商业、学校、托幼、社区中心等公共服务设施与居住小区联系成一个有机的整体,通过安全便捷、舒适宜人的绿道系统吸引居民绿色交通出行。基于以上布局模式,九龙湖新城在一个约10平方公里较高强度开发的区域内,利用带状绿地形成了·“两横四纵”网状通勤绿道系统。

绿道系统的建设模式

生态绿道廊道宽度较大,布局比较灵活,同时还需要突出趣味性,一般位于城市的防护绿地和组团间的生态隔离带内,城市活动对其影响较小,所以,其建设模式应体现多样性、趣味性和生态性。慢行道路的铺装既可以是沥青铺砌的路面,也可以是非铺装路面(如土路、砾石),道路的局部坡度控制相对比较宽松。

由于通勤绿道与人们的日常交通出行息息相关,需与城市建设用地紧密结合,一般位于土地开发强度较高的区域。在这些区域内有大量的机动车道会割裂绿道网络,造成使用不便,这又与通勤绿道舒适快捷的通行要求产生了矛盾。基于以上的矛盾,我们提出了下沉式湿地通勤绿道方案,即通勤绿道结合雨水自然排放的理念形成下沉式生态湿地绿道概念,与机动车道竖向分离,绿道由慢行道、绿化景观带、生态湿地构成。慢行道位于城市道路以下4.5米高程,与城市道路交汇均采用下穿形式与机动车道分离(与地铁站厅可实现同平面换乘)。

绿道与机动车道交叉的处理

在绿道的设计过程中,难免要与机动车道交叉,机动车道阻碍了绿道内人类活动的正常流动,产生了消极影响,所以绿道与机动车道交叉的处理是绿道系统规划建设的重要内容。

生态型绿道的平面布局和竖向关系较为灵活,与机动车道的交叉有多种处理方式,包括立体交叉和平面交叉,而立体交叉又根据绿道和机动车道的竖向关系分为上跨型和下穿型。当绿道穿越交通繁忙或运行速度较快的机动车道时,需要设置立体交叉(如与城市主干道、快速路),而上跨或下穿形式的选择可由具体的竖向关系进行确定。当绿道穿越交通负荷较小的次干道、支路时,可选择平面交叉形式,并设置清晰的标志,还应设置禁止机动车进入绿道的障碍物,此外,平面交叉处还可设置为人们进入绿道系统的出入口,周边配置一些停车泊位和服务设施。

通勤型绿道位于机动车道密集区域,穿越机动车道非常频繁,而本身需要满足慢行交通舒适便捷的要求,坡度应以缓坡为主,所以整体上需选择上跨或下穿立体交叉,不宜做过多的变换。在九龙湖新城通勤绿道实际规划中,绝大部分均以绿道下穿机动车道为主,少数可与交通量较小的城市支路平面交叉,并设置清晰的标志。

绿道系统建设协调方面的问题

与道路交通设施的协调

由于新区的道路交通基础设施都是以新建为主,为避免基础设施的重复建设,需要在规划之初就系统的确定绿道与城市道路的衔接关系。这些关系主要归纳为以下几个方面:

(1)绿道与城市道路的交叉处的衔接要求,特别是绿道下穿城市道路的桥涵需要纳入道路工程一并实施。

(2)城市道路中的公交站台、过街设施可以与绿道布局统一协调考虑。

(3)处理好绿道与地铁站点、公交枢纽站、公交首末站、社会停车场之间的协调关系,尽量实现绿道与这些设施的无缝衔接。

与管线设施的协调

下沉式绿道需要下穿城市道路,这就势必会占用道路下方的管线空间,特别是污水管等重力管线的截断会带来较大的麻烦。我们通过反复的摸索和论证提出了几个应对方法,一是通过倒虹管垂直方向绕过绿道下穿路段,二是在绿道下穿区段加大污水管的埋深(将污水管置于下沉式绿道下方),通过绿道后利用污水提升泵站提升污水管网高程,三是将污水干管布置于没有绿道下穿箱涵的支路下方。

相关规划设计的协调

绿道网络布局和模式确定后,还需要操作层面的相关规划进行纵向衔接,才能保障绿道的实施。首先须在控制性详细规划中明确绿道的空间控制要求,避免绿道的线性空间被其他设施和构筑物侵占,其次应从“以人为本”的理念出发,在绿道空间内分种类、成系统的进行配套设施的布点规划,最后再进行景观设计。

旅游策划

为充分发挥生态型绿道在休闲、旅游等方面的作用,绿道规划中旅游策划的部分也是十分重要的。在绿道网总体规划选线阶段就要考虑旅游线路设计的可能性,并充分与当地的旅游主管部门沟通,把以绿道为主导的旅游内容与已有的旅游项目充分结合。

参考文献:

第7篇:城市规划新趋势范文

【关键词】 城市新区规划;澳大利亚;产业引导发展模式;公交引导发展模式;服务引导发展模式;生态引导发展模式

近年来,城市新区新城开发热潮高涨,不少城市争相开发新区。但由于规划的失当,鬼城、交通孤岛、服务配套确实等问题层出不穷,是新区为社会所诟病。然而,纵观国外先进城市发展和规划经验,经过良好规划,充分考虑符合功能安排的城市新区,不仅不会带来以上问题,还可以促进城乡一体、四化同步发展。因此,应该借鉴国外在新区开发上的经验,探索具有实效性的规划方法。

1 当前我国城市新区开发的规划缺位与引导性因素

1.1 城市新区开发规划缺位

1.1.1产城分割

发展内容和建设形态上相对独立导致了严重的产城分割。新区产业竞争优势不明显,吸引投资的能力弱,发展的动力不足。城区和园区的分离也带来城市发展动力不强,园区发展后劲不足的问题。

1.1.2交通孤岛

新区各功能组团之间、新区与老城区之间交通联系相对较弱。随着新区车流量增加,交通碳排放量上升、客货交通混行、人车混行、停车需求激增等问题将会成为新区交通组织的突出问题。

1.1.3服务荒地

总体上以分散发展、单一功能为主要特征,生产功能相对缺乏。新区建设“重生产、轻生活”,社会固定资产投资也主要集中在制造业、交通运输和水、电、气等基础设施领域,人均教育、医疗、社会福利等基本公共服务人均支出相对较低,导致很多新区公共服务配套缺位。此外,公共服务设施建设安排仍以关注市级、区级等大型公服设施为主,对社区层面关注不足。

1.1.4生态破坏

新区在开发建设过程中,生态保育和环境保护被忽视,大量消耗资源和占用耕地,导致环境损耗和污染严重,一些区域的环境承载力快速下降,并面临着发展与保育的困境。新城建设多是只求数量不求质量,强调“物质形态”建设,以城市地区建设为主,对乡村发展缺乏统筹考虑,导致新城往往成为与周边村镇发展不协调、相对孤立的城市地区。

1.2 城市新区规划的引导性因素及需求

1.2.1 产业集聚需求

新区的功能应该更加复合多元,既有生产功能也有服务功能,是产城融合发展的共同体。通过构建城乡互补的产业体系,促进城乡融合发展,形成“城园互动”的发展格局,以特色化、多元化的功能安排,将各市的重点发展平台和特色发展资源纳入新区,与中心城区协同发展。

1.2.2 交通发展需求

以轨道交通和BRT等大运量公交为骨干,建立多层次、广覆盖的城乡公共交通系统。通过建设城乡对接的基础设施网络,保障城乡公共安全,从而形成城乡一体化的优质生活圈。

1.2.3 服务配套需求

优先关注生活服务,促进公共服务模式从“生产导向”向“民生导向”转变,以保障和改善民生为重点,在新区开发建设过程中优先配置公共服务资源,增加基本公共服务供给,实现“学有所教、劳有所得、病有所医、老有所养、住有所居”,同时,通过建设城乡均等的公共服务网络,缩小城乡服务差距,增强对人口集聚和服务的支撑能力。

1.2.4 生态保育需求

通过建设城乡一体的绿色生态网络,优化生态格局与生活休闲品质;引导新区建立生态化组团式的空间发展格局,走土地集约节约利用,资源节约环境友好的发展道路,转变先污染、后治理的发展模式。

城市新区规划的四大导向

2 基于IOD、TOD、SOD和EOD四大导向的城市新区规划模式

2.1 产业引导发展(IOD):以新兴产业的进驻为契机推动新区发展

产业引导发展(IOD,Industry-oriented Development),是将单一产业或产业集群作为区域发展动力的区域开发模式,从而避免以房地产开发为主的地区开发建设所带来的有城无产或者卧城的困境。澳大利亚城市新区的开发建设在规划阶段便充分考虑地区产业发展的方向,以一批产业项目为切入点,推动新区的迅速发展。

2.1.1 建立就业集群引导新区开发

在墨尔本最新的2050年战略规划中,提出要建立一批具有国家影响力的就业集群(Employment Cluster)。注重发展知识型商业,并通过差异化定位带来生产力和经济的协同收益。每个国内就业集群都主要致力于某些在当地已经有所成就的特定的活动(比如大学,研究机构,医疗机构或者高端制造业企业等)。同时,凭借办公,零售服务,娱乐和居住区等一系列商业地点的吸引力来扩展其用途,带动一批产城融合的新区发展。

2.1.2 通过旧港区整体更新,推动商业贸易的产业集聚

澳大利亚的墨尔本、悉尼等城市通过将滨水地带废旧的码头、港口等区域进行改建与更新,形成新的发展区域。以墨尔本滨水港区为例,这个项目是维多利亚州政府近年在墨尔本主要推动的新区建设计划之一。港区规划在2025年建设完成,将吸引175亿澳元的投资。商业贸易的发展是该新区的核心目标。规划约42%的用地为商用,着力吸引国内外大型企业设立区域乃至全国总部。另外,规划用地当中42%为居住、7%为零售、4%为宾馆、5%为其他,致力推动产城融合。

2.1.3 以土地使用权转移等政策实现历史文化遗产产业化发展

在新区开发过程中,澳大利亚城市新区注重文化遗产保育,通过土地使用权转移的政策将让文化遗产积极融入新区建设,成为新区的有机组成部分。如位于悉尼中央商务区南面的前瞻性的改造项目,在旧的卡尔顿联合啤酒厂基础上改造,其修正的概念性总设计图于2009年由新南威尔士州的规划部部长批准,内容除了包括历史遗留建筑的保护以外,更推动了周边地区新的公园绿地,社区设施以及都市基础设施的大幅度升级。

2.2 公交引导发展(TOD):通过公共交通的拓展提升城市新区连通性

公交引导发展(TOD,Transit-oriented Development)是通过公共交通的扩展引导公交站场周边高密度开发的模式。澳大利亚各城市在新区开发的过程中,从区域到社区层面均考虑以公交系统引导投资、建设的集聚,形成与已开发地区紧密连接的一批新区、新城。

2.2.1 依托大运量公交引导都市区范围内新区布局

澳大利亚城市在推动公共交通发展的时候,考虑的是综合发展,而不仅仅是交通。州政府与地方政府提供资金,在公交节点建立高密度建设新城。悉尼政府在制定悉尼战略规划是提出要创建9个“城市塑造者(city shaper)”关键区域,负责驱动整个城市的发展,同时推出更频繁的公共交通,以更好地连接中心将继续向外扩张全球经济走廊。创建跨越大城市悉尼更多的就业机会,提高生产力,减少通勤距离,降低基础设施营运成本。为了更好的使城市土地利用规划与城市交通发展相结合,新南威尔士州交通部同期公布了悉尼大都市区交通规划(Metropolitan Transport Plan,Connecting city of cities)。该规划是为了更有效地将土地利用与交通联系在一起

2.2.2 以TOD社区为单元推动新区开发建设

墨尔本通过改善远郊轨道及公交车网络等措施,鼓励开发人口不足的地区建设“20分钟社区”。“20分钟社区”通过步行道、自行车道和地方公共交通良好连接,实现居民安全并便捷的通达一系列服务设施,包括商店、咖啡店、餐馆、托儿所、小学、初中、公园、运动场地、医疗中心和公共交通点。

2.3 服务引导发展(SOD):公共服务及就业均等化布局推动人口向新区集聚

服务导向型发展(SOD,Service-oriented Development)是在新建地区开发的前期以教育、医疗、文化、体育等公共服务设施建设为先导,带动地区发展的模式。有别于我国的SOD发展模式以大型服务设施(如大型文体中心、大型歌剧院等)导入新区开发不同,澳大利亚城市新区开发在引入服务设施的层面更侧重于贴近居民生活的配套,并十分重视服务多元化的发展,因此更能吸引人气,提升地区整体活力。

2.3.1 基本公共服务按社区均衡分布,打造职住平衡的新区

澳洲各市政府的规划理念认为,政府必须提供硬、软设施,无论中心或郊区,都需要提供就业和公共服务设施,使新区与城市中心区、郊区与市区之间在生活上没有差别。墨尔本、堪培拉、悉尼等城市新区建设过程中遵循按生活服务设施社区均衡分布原则,即学校、医疗机构、文体公园、银行、各类商店等公共服务以社区为单元集中式分布在社区中心区,并以中心区为圆心,向外放射式布置住房。在各个社区的中心区之间也通过商业街等形式的服务业走廊来连接。这种布局较好地做到了职住平衡,因为这些新开发地区的中心区发展的较好,人们不用跋涉到城市中心去工作、上学、就医。

2.3.2 通过混合功能(Mixed-use)区划的运用休闲服务设施的发展

澳大利亚各个城市都尝试将生活型服务业与生产业相结合,推行混合利用的土地利用性质,方便人们的消费和休闲生活。在新区的土地利用规划中,大部分土地的用地性质都是混合用途。

建筑的垂直混合功能也是将生活型服务业与生产业相结合的做法之一。不少新区的商业大楼除了办公功能以外,还在低楼层设置了健身室、餐厅、咖啡厅、甚至小型超市等设施,有效地避免了许多新区、新城在开发中只顾建大楼,而忽视了大楼里工作人员生活需求的规划偏差。

2.4 生态引导发展(EOD):低碳生态、可持续发展

生态引导发展(EOD,Environment-oriented Development),是以城乡绿地系统的构建和生态化理念应用为导向推动下的城市开发建设模式。澳大利亚把可持续发展视为重大的公众利益问题,在新区开发的过程中,政府通过规划和政策引导了新区的绿色低碳发展。

2.4.1 城市景观设计上将周边区域内的自然山水引入城市

利用山水地形等要素而建立起来的庞大的绿地系统是澳大利亚众多城市成为宜居城市的重要举措。堪培拉是著名的花园城市,以霍华德田园城市的模板来规划建设,规划上依山而建,保留了大量原始树林和草场,大面积的树林、草场和湖泊对调节城市气温和空气有很大贡献。悉尼充分利用海岸线,沿岸布置大片绿地、文化娱乐设施等,城市建筑按离海岸距离逐渐升高,不仅使每排建筑都有良好的海景视线,同时从海面眺望城市可见到逐层叠起的特色景观。新区、新城的开发也遵循这一规划传统,将新区、新城的绿地规划建设作为健全大区域绿地系统的重要一环。

2.4.2 构建多层次、网络化的城市绿色开敞空间体系

墨尔本在城市新区规划建设中十分注重绿色生态化的发展。全市四分之一的土地为公园绿地或开放空间,绿地的分布按照“区-社区-小区”的层次来规划布局。一般一个大区有两到三个面积达到2-4万平方米的公园,在每一个社区都留有小公园,而每一个居住区(小区)内也有小型的绿地。因此形成了“五分钟见绿”的效果。大区的绿地通过社区绿地、居住区(小区)绿地、乃至道路的绿化带连接,将整个城市的绿地连成一体,给生物创造了更好的栖息环境,提升了宜居环境,也大大减轻了城镇化建设与发展对生态带来的负面影响。道路两侧的大面积绿化带,一方面作为生态避难通道,另一方面减少雨季的道路积水问题。政府也通过土地使用权转移(TDR)的政策鼓励道路两边建筑进行后退。不少办公大楼楼前建设了小型花园,甚至挖了小鱼塘,形成小型生态系统,为公众、各类动植物创造了更多绿化空间。

2.4.3 以社区公园组织文体休闲活动

绿地、公园、湖泊、海岸等自然资源除了保护生态安全的功能以外,还与公共文化体育服务功能重叠。以墨尔本阿尔伯特公园(Albert Park)为例,这个位于墨尔本市南部新发展区域的大公园,除了是各种鸟类及其他动植物的栖息繁衍地以外,也是人们进行足球、橄榄球、划艇等活动的场所,环阿尔伯特湖湖边便有多个青少年划艇训练营。这类设计为居民提供了大量的休憩活动空间,提高了新开发区域的宜居舒适程度,也提升了人们的生活质量。

2.4.4 着力推进低碳开发、绿色建筑等技术的应用

巴兰格鲁(Barangaroo)新区是澳大利亚悉尼市规模较大的规划工程,计划打造成一个集商业、住宅和娱乐为一体的多功能区域。新区的开发着重减少对环境的破坏,增加了许多碳中和、节水和减少浪费的设计。在水体保护方面,在整个新区进行了雨水的收集、过滤与重新利用;在减少废料方面,减少使用建设材料,并且对建筑废料进行分类与回收使用;在碳中和方面,通过创新的设计和新能源的使用减少能耗;在环境保护方面,建立起了世界级的新的生态设计,积极保护生态环境。

3 结论

城市新区规划应该重视功能复合、多元发展,在新型城镇化指导下,注重“以人为本”,转变追求城镇化质量的提高,包括人的科技文化素质和城市发展建设质量的提升。因此,城市新区规划应充分考虑产业、交通、服务、生态等要素,通过产业引导发展(IOD)、公交引导发展(TOD)、服务引导发展(SOD)和生态引导发展(EOD)四大导向模式进行开发引导与控制,推动新区建设从“单一功能”走向“产城融合”,从“孤立城区”走向“城乡一体”,使新区开发真正成为促进新型城镇化发展,实现四化同步的社会经济共同体。

【参考文献】

1 宋劲松、宋云,“OR模型”及其对珠三角未来空间生长形态的模拟,《生态文明视角下的城乡规划――2008中国城市规划年会论文集》,2008年

2 王缉慈,《创新的空间:企业集群与区域发展》,北京大学出版社,2001.6

第8篇:城市规划新趋势范文

关键词:规划设计;城市化;城市设计

Abstract: this paper introduces the new city center city design department of Joe the relevant circumstances, and in its design concept, function, this paper discussed the general layout, thought the local city management at all levels to provide reference builders.

Keywords: planning and design; Urbanization; Urban design

中图分类号:F110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

一、背景分析

近年来,随着杭州“城市东扩”步伐的加快和“决战东部”战略的实施以及地铁一号线的建设,乔司已经逐步进入了城市化发展的黄金时期。并使得地处杭州主城区和临平副城、下沙副城之间的乔司迎来了融入大都市的机遇条件,如何融入大都市发展,为大都市服务,这些问题处理好将使乔司具有更大的发展潜力。

杭州城市有机更新给乔司带来发展新要求,如何利用乔司交通枢纽、承主接副的优势,如何走科学城市化发展道路。在新的形势和新的任务前,乔司的产业升级、城市结构和建设风貌都有新的要求:产业发展面临升级:商贸业高端化的发展趋势要求乔司迅速提升第三产业,发展商贸会展、现代产业、信息交换中心等产业,以适应未来的经济发展。

城市结构面临调整:城市的快速发展使得原有小城区中心已经很难承当重任,需要建设服务水平高,功能完善的中心区,以适应未来发展的需求。城市风貌面临转折:未来10-15年,既是城市快速成长并趋于稳定的时期,也是城市核心风貌的形成时期,急需确定未来城市建设的标准和形象。

二、规划理念

(1)网络城市

以基地水网、路网为网络之纲,重视城市综合体、道路、绿化等的系统性和彼此联系,形成交织、咬合的网络结构,提高各系统的稳定。

(2)低碳城市

打造大杭州最具代表性的“低碳新城”,内涵是以快速、大容量的地铁运能为基础,建立完善的慢行系统、交通换乘系统,探索建立微气候调节系统。

(3)TOD导向的地块开发模式

在新城建设中,建立高效节能的大运量公共交通、轨道交通转换网络是实现低能耗的城市发展之路。

三、总体定位

乔司新城中心区块将发展交通依赖型、物流型、市场型的现代服务业,主要建设高端商贸服务中心、现代物流中心、综合服务中心、金融信息文化服务中心、总部研发及文化创意产业中心及现代房地产经济中心等六个现代服务业中心,以这六个中心为载体,打造杭州大都市的东部商贸新港,使其成为现代服务业的新高地,成为大杭州“决战城东”发展战略的主战场。

四、发展策略

乔司新城发展应采取 “东拓西融,南连北承”的区域协同策略和“依托、吸纳、辐射和引领”的发展战略,以杭州主城、临平副城、下沙副城的强势发展为依托,同时吸纳和辐射周边区域,跳出原有镇区的团状扩散模式,向南跨越式发展,利用纵深腹地的积聚效应以及地铁建造而衍生的地铁经济,主动承接城东新城优势产业,引领杭州东部商业的崛起,打造一个充满魅力的购物天堂,同时实现由“镇区时代”向“新城时代”的完美蜕变。

五、规划布局

1规划结构

充分利用基地现状的水系等地形地貌,规划形成“三心、两带、四轴、三片区、三综合体”空间结构。

三心:指分别以地铁乔司站、翁梅站、乔司港滨水商业街与乔安路商业街交叉处及其周边地区为依托的三个主要发展中心;

两带:沿乔司港、方乔港及其两侧绿化带形成的生态滨水景观带;

四轴:指以杭海路(地铁一号线)、杭乔路、乔农路、永胜路等道路形成的主要发展轴线;

三片区:指分别位于地铁乔司站西北侧、乔司港东侧的两个居住功能片区,和地铁乔司站东南侧的商贸市场功能片区;

三综合体:分别为在现状三鑫工业园基础上改造提升的以创意产业、总部研发、商务、商贸功能为主的文化创意综合体;以地铁乔司站及乔司旧镇区为主的乔司新城综合服务中心即城市客厅综合体;地铁翁梅站及方乔工业区块改造提升的以商贸服务、商务办公及居住功能为主的城市舞台综合体。

2功能分区

规划结合现状及周边发展条件,将乔司新城中心区划分成14个功能区。

创意产业、总部研发功能区:在现状三鑫工业园的基础上改造提升,结合杭海东侧地块改造,调整产业结构,退二进三。以创意产业、总部研发、商务办公、商贸服务、文化娱乐、都市会展为主要功能。

滨水、特色商业街区:规划将乔安路改造为特色商业步行街,乔莫东路东侧和乔司港两侧结合乔司港的改造打造成为富有乔司特色的滨水商业街。

商贸市场区:位于地铁乔司站东南侧,结合绕城南侧的九乔国际商贸城设置,是其商贸服务业得延伸和有益补充。

汽车产业功能区:位于地铁乔司站的北侧,打造“汽车文化创意公园”,配置汽车销售、汽配、科普展示、汽车俱乐部、汽车电影院等功能。

基础教育功能区:共布置2个基础教育功能区,分别位于永胜路与沪杭高速公路交叉的东南侧和永胜路与乔司港交叉的东北、西南侧。主要设置乔司中心幼儿园、乔司中心小学、中学、九年制一贯学校及乔司职业高中等。

综合服务功能区:分别依托地铁乔司、翁梅2个站点,布置乔司新城综合服务功能区,以商贸服务、商务办公、餐饮酒店、文化娱乐、交通换乘等功能为主。

居住功能区:分别为位于乔司港东侧、地铁乔司站西北侧等的5个居住功能区。

3道路交通组织

区块对外交通:主要有杭浦高速公路、沪杭高速公路、绕城高速公路、东湖路等;

区内主干道路系统:鑫业路、永胜路、乔农路、杭海路、杭乔路等道路组成“两纵三横”的主干道路系统;

轨道交通:地铁1号线沿杭海路以高架的形式通过本区块,并设置乔司、翁梅2个地铁站点;

公交系统:规划结合地铁乔司、翁梅站、大型居住社区、公共建筑及主要道路形成交通便捷、系统完善、层次丰富的公交体系。规划设置3个公交首末站。

慢行系统:规划结合地铁站、大型居住区、公共建筑设置公共自行车租赁点,并沿生态绿化带、河道两侧设置城市慢行系统。

停车系统:规划结合地铁站点、商业街区、商业中心、商务办公以及生态绿地设置地上、地下立体停车系统,各地块停车位根据省市及余杭区相关规定配套。

货运交通组织:规划结合商贸市场、汽车城、创意产业功能区设置商贸物流配套设施,同时建议规划区块内的货运交通沿杭乔路、乔中路、永胜路、鑫业路组织。

地下空间开发利用:结合地铁站点、公共建筑、广场、大型居住区等设置地下室,以停车场、人防、市政管线及商业贮存、娱乐等功能为主,与地上建筑同时设计、同时施工、同时使用,以地下交通廊道的形式联系各相邻地块。

4、生态环保系统

以建设低碳经济、低碳建筑、低碳交通、低碳生活、低碳环境、低碳社会“六位一体”的“低碳城市”为目标,打造生态、宜居、环保型乔司新城。

第9篇:城市规划新趋势范文

【关键词】 产业新区规划 电网规划 衔接机制 社会效益

一、现状分析

1、为促进地方经济的持续增长,地方政府划定一块区域作为新的城市发展产业园区或者经济开发新区,“经济发展,电力先行”, 产业新区的经济发展离不开电力的供给,而电力企业的投资建设是要遵循一定的规划、投资、计划管理制度与规范流程的,必须有相应的电网规划项目才能开展电力的落地建设,新区的起步与发展才有保证。2、新建变电站的站址与线路路径走廊是电网规划与地方城市发展规划的结合点,也是电网规划项目落地的重点与难点。3、产业新区的现状大多是大片农田与村庄,未形成完善的城市路网,穿越该区域内的电力线路占用、分割新区的整块土地,不利于土地资源的合理利用,制约着产业新区起步区的建设。

二、对策及措施

1、政府部门与电力部门高层对接。地方政府承诺协助做好项目建设过程中站址用地、线路走廊和民事协调等相关工作。省电力公司负责做好电网建设规划的调整、优化工作,并将电网规划成果纳入城市新区发展规划和土地利用总体规划。2、产业新区规划与电网规划联合规划。首先由政府规划部门根据各类规划面积及负荷密度提出近期、远期的电力需求。根据电力需求,电网企业编制产业新区的专项供电规划。最后,产业新区专项供电规划经过上级电网公司、电力经济技术研究院及政府部门的多方论证,通过政府部门的审批,最终纳入到产业新区的总体规划中。3、建立月度对接机制,加快推进产业新区起步区电力建设。地方政府部门成立产业新区指挥部,每月与电网企业召开新区工作对接会议,全面部署各项工作,协调解决各部门在建设中存在的问题,以加速推进产业新区的建设。产业新区的电力建设已纳入电网企业的重点工作,实行“月计划、周调度、日汇报”的工作机制,快速推进起步区的电力建设工作。4、有序推进电力线路迁改工作,有效释放土地资源。为配合产业新区的开发建设,合理利用土地资源,需要将原有电力线路迁移,沿产业新区规划路网架设,从而释放大量的土地资源。而且整个电力改线工程,综合考虑产业新区的近期、远期规划、电网规划,同步预留高压线路走廊,合理配置主、配网、用户专用线路的杆线资源。

三、成效分析

3.1实现产业新区规划与电网规划和谐发展

城市产业新区是地方政府经济发展的重点,也是地方政府GDP高速增长的重要支撑,把电力规划纳入新区的总体发展规划与详细性控制规划,做到电力建设与新区建设的协调发展,为城市新区的经济发展提供必要的电力支持。

3.2优化配置,实现电网规划边际效益最大化

通过省电力经济研究院的技术指导与联合规划,电网规划与城市新区的发展统一规划,分期实施,利用城市新区附近电源充足的资源优势,综合考虑城市新区的电源规划与电网规划,确定分期、分区供电的网架结构以及目标网架,既保证近期的电力需求,又兼顾远期的电力发展,描绘建设坚强智能电网的宏伟蓝图,为当地经济社会提供优质、可靠、安全的电能,促成了能源、电网、城市新区可持续发展。

3.3对接协调,实现电网规划管理水平的提高

政府部门与省电力公司的高层会谈、分管市长召开的新区建设协调会、与市规划部门的对接、新区指挥部的电力改线协调会均体现电力规划是城市发展规划不可分割的重要部分,电力要发展,必须纳入城市的整体发展中,电力的发展壮大必须要取得当地政府的理解与大力支持,否则,任何完美的规划只是美好的设想,不能发挥应有的作用。

3.4统筹协调,实现社会资源的有效利用

通过城市产业新区新区的科学、合理的改线及规划方案,改变以前纵横交错、各行其道的电力线路现状,沿新区规划道路走线,同杆多回走线节约大量的土地,使土地资源得到有效释放,实现社会资源的优化配置。

四、结束语

一是通过与地方政府进行全方位沟通与合作,不断提高政府部门对电网建设管理制度与流程的认识,使政府部门认识到电力规划是城市发展规划不可分割的重要部分。二是通过开发新区科学、合理的改线及规划方案,改变以前纵横交错的电力线路现状,同杆多回走线节约大量的土地,使土地资源得到有效释放,实现社会资源的优化配置。三是电网企业快速响应,用心服务地方政府,得到地方政府的高度赞扬,履行电网企业服务于国家和社会发展大局的宗旨。

参 考 文 献

[1] 张文哲,陈刚.电力市场下负荷预测综述[J].渝西学院学报(自然科学版),2010,3(2):7l~74.

[2] 程浩忠,范宏,翟海保.输电网柔性规划研究综述[J].电力系统及其自动化学报,2010,19(1):21~2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