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小学师德论文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教师的教育责任心,不仅体现在自身的教育业绩方面,更重要的是要体现在教师对于音乐教学事业、看待学校教育、以及对待学生的工作态度上。在小学的音乐教学中,音乐教师的职责不是简单的局限在对一些具有音乐天赋的学生进行培养使其成为音乐家,而是让更多的小学生参与到音乐学习中来,更多的感受音乐、体验音乐并最终热爱音乐,通过音乐教学的美的品味使学生的灵魂变得更加高尚、纯净。音乐中的力度变化是比较抽象的概念,为了使学生更好地体会音乐的力度,我特意组织学生进行了一次小小音乐会,师生齐心合力共同演奏出一曲美妙的乐曲——《铃儿响叮当》。首先,让学生们手握一串钥匙晃动,随着人数的逐渐增多模仿由远及近的铃声;然后,教师用电子琴弹奏音乐,一部分学生用低音打舌(XO|XO|XO|XO|),另一部分学生用高音打舌(OX|OX|OX|OX|)作为节奏。通过这次小小音乐会,学生们学到了音乐知识,同时也培养了他们相互协作的精神,更重要的是,在这种互动式的音乐教育中,教师用心和音乐与学生沟通,把学生的兴趣引导到音乐中来,使学生主动参与到音乐学习中来,激发了学生喜爱音乐的天性。在实际的音乐教学中,由于乐理知识的枯燥无味,再加上小学生天性好动的年龄特点,使得乐理知识的教学成为大部分学生不喜欢上音乐课的“罪魁祸首”。虽然在新课程改革中要求淡化音乐知识与技能的要求,但在音乐中,音乐的高低、长短、强弱都是体现音乐美感的要素,因此如何让学生在情感体验中对这些理性知识进行综合的学习,成为音乐教学的一大难题。音乐教师是美的传播者,是人类心灵美的建筑师。因此,教师应该激发学生学习音乐的兴趣,发挥学生的内在潜能,提高学生的审美修养,挖掘学生对音乐的创造力,从而促进他们的全面发展。
二、音乐教学的着力点——教师的自尊心
教师的尊严就是要求教师要对自己自尊、自爱、自信,要为人师表,要具有高尚的道德情操和优良的思想品质,以此去影响学生,从而促进他们的健康成长。因此教师的一言一行,言谈举止都要成为学生的表率。自尊需要教师用自己的实力和人格魅力来支撑,为人师表首先要严于律己,以身作则。教师是阳光下最美的职业,音乐教师又是美的使者,因此音乐教师更应该努力提高自己的个人修养,刻苦钻研、严谨治学,为学生树立榜样,在教书的同时还要教学生怎样做人。“师者,人之模范也。”一位优秀教师,一位受人尊敬的教师,他(她)的学生也一定不会差。教师的身教更为重要,孔子曾说:“其身正,不令而行,其身不正,虽令而不行。”教师维护自己的尊严,学生就能举一反三,在平时的学习和日常生活中,处处礼貌待人,自尊自信。因此,我平时一直坚持提高自己的个人修养,完善个人魅力。我认为个人魅力的提高首先需要渊博的知识作为其承载者,正如著名教育学家叶圣陶先生所说的:“惟有教师善于读书,深有所得,才能教好书。只教学生读书,而自己少读书或不读书,是不容易收到成效的,因此,在读书方面,也得要求‘教师下水’。”其次,教师需要“淡泊以明志,宁静以致远”。从事小学音乐教学的教师,不仅需要守得住自己一个甘于清贫、乐于奉献的情怀;还应在从事教学的过程中保持一颗平和的心,给学生传授优秀的音乐,促使学生在音乐的天地中培养优秀的品德。
三、音乐教学的契合点——教师的爱心
爱心是音乐教师师德修养的集中体现,没有爱,就没有教育对一个好老师而言,只有了解每个学生的特点,了解他们的精神世界,才能引导他们成为有个性、有志向、有智慧的完整的人。更重要的是公平对待所有学生,尊重他们的人格和创造精神。师生是平等的,教师只有关心学生,才能赢得学生的信任,师生之间有了感情,学生才会接受教师的教育。记得一次上课铃响了,同学们都很快回到了教室,只有一名平时比较调皮的男生XX还没回来。我当时想:他一定还在操场上玩,所以才会迟到。正想着,这名男生就风风火火的冲了进来,我脸一沉,说“下课等着我。”下了课,我把他叫住,没等他开口解释就批评了他,突然我看见他眼里的眼泪在打转,他撅着嘴委屈地说:“老师您错了,我没出去玩,我是下课先问老师问题,后来又帮老师抱作业才晚的,”真的吗?平时他可是淘气的孩子呀!我半信半疑地没再批评他,后来经过核实,确实如他所说,我错怪了他,于是我决定当着全班同学的面向他道歉去弥补孩子受伤的心灵。我上课时向全班同学说明了这件事情,并向他赔礼道歉,还对他的行为作出了表扬。同学们看到老师向学生赔礼道歉,目光由惊讶转为真诚,并一起为我鼓掌。这次事以后,孩子们更愿意做我的朋友了。我认为爱学生就要尊重学生,要坚持师生平等的信念。有些教师盲目地认为自己是对的,对于学生的解释则当做是一种借口,总以师尊居,高高在上。这种行为往往会导致师生之间的关系紧张,学生不愿听从教师的教导。一名优秀的教师应该是要先耐心听学生解释,再努力去求证,最后再做出判断的。如果做错了判断,就应该敢于承认错误。教师要学会“蹲下来”和学生说话,师爱的最高境界应该是在师生之间互相尊重,互相平等对待的基础上,建立起深厚的友谊。爱学生,就不要“伤害”他们,要保护和发展学生的创造、实践能力。有一次,在进行欣赏曲《青蛙音乐会》的教学中,有些学生不时的在下面学青蛙叫。开始我觉得他们是在扰乱课堂纪律,本想制止他们,可突然又觉得他们学青蛙叫也许不只是觉得好玩,他们应该是体会到了乐曲中所表达的含义,于是我想音乐可以激发学生的想象力,学生听曲子想到了青蛙叫,我何不趁这个机会让学生参与到音乐中来。于是我对学生说:“这么优美的音乐仿佛让我们看到了美丽的池塘边可爱的青蛙正在鼓着嘴巴歌唱,我看到有些同学已经按捺不住想和青蛙们一起歌唱了,那我们就一起加入到青蛙家族的合唱队中来吧。”然后我引导学生进行模仿:男同学用浑厚的声音模仿老青蛙,女同学用清脆的声音模仿小青蛙。有同学竟然提出她的小梳子可以模仿远处的青蛙,于是,全班同学随着音乐的轻重缓急都创造性的参与到音乐中来了。这个案例,不仅遵循了“鼓励音乐创造”和“重视音乐实践”的教学理念,同时也使学生在参与教学活动的过程中,欣赏了音乐,陶冶了情操,培养了学生的学习兴趣。人们常说世界上最广阔的是海洋,比海洋更广阔的是天空,比天空更广阔的是人的心灵。孩子的心灵是最无拘无束的,教师每一个细小的关怀,点点滴滴的爱护,必将帮助学生打开一个无边界的世界,让他们在广阔的天地间放飞梦想。
一、强化日常有效训练
历史小论文写作题是对传统材料解析题的创新与发展。两者在考查学科能力方面有诸多相通之处。材料解析题的有效训练有利于提高考生作答小论文写作题的应试能力。一方面,材料解析题的有效训练有利于培养考生的学科思维,掌握应试技巧;另一方面,材料解析题的有效训练有利于增强考生作答小论文写作题的信心,克服畏难情绪。因此,除了日常教学中进行相关能力渗透外,还需要强化材料解析题的有效训练。另外,小论文写作难度大,综合要求高,要想取得满意的复习训练效果,不是一朝一夕、一蹴而就的事情,这不仅要在思想上重视,还要在行动上制订详实周密的复习训练计划。在高三学年开学之初,备课组应该就小论文题型的复习模式、仿真试题的选取、训练时间的分配等方面进行合理谋划,整体布局,做到训练时心中有数、有的放矢。
二、充分利用高考真题
高考真题是日常教学的指]棒,也是最有效的复习资料。在教学实践中,将近几年的江苏高考小论文真题及其评分标准和参考答案进行整理、深入研究,十分必要。对于教师而言,可以摸索和总结小论文试题的解题策略,增强课堂评讲的针对性和实效性;对于学生而言,可以直面真题,领悟答题要领,增强对此类题型的应变能力。为了取得训练效果最大化,需要将真题、评分标准及往年考生答题范文进行有机结合,综合运用。
三、细化解读答题要求
江苏高考历史小论文写作题的答题要求相当明确,一般包括观点明确、史论结合、逻辑严密、表述清晰和字数限制等。简单的十几个汉字隐含着丰富的小论文答题技巧和解题思路。对其详细分析和深入解读有助于提升学生作答水平。考试要求可以解读为:第一,观点明确。要求小论文必须有明确的论点,这是答题的关键一步。论点正确与否关系到小论文得分的高低。考试作答时应该开篇即用简洁的语言明确表明自己的观点或立场,做到开门见山。第二,史论结合。要求小论文的论据需要史料的填充和合理的评价。考试作答时要多角度、多层次论证观点,坚持论从史出。考试作答时需要做到试题提供的背景材料与所学知识相结合,背景材料作为论证史料的第一来源。第三,逻辑严密。要求论证过程具有逻辑性和严密性。考试作答时所引用史料要始终紧扣论点,不能偏离主题,更不能出现常识性和知识性错误。第四,表述清晰。要求小论文不仅要有议论文的基本结构,也要体现历史学科的特色。行文时可采用“总―分―总”的结构,文字表述上要使用历史学科语言,行文清晰、简明扼要,无需用华丽的词语修饰。
关键词:小学语文教学;情境教学;方法
在新的课程要求下,学生将在课堂上占据主体地位,老师的作用则是引导。所以,如何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怎样调动学生积极性成了主要的教学问题。在这样的大环境下,小学语文教育也面临巨大变革,情境教学的作用逐渐凸现出来了。
一、引导学生观察生活
语文教学的精髓在于写作,而生活好似一切创作的源泉,善于观察生活的人才能从平凡的生活中挖掘出有用的素材。古往今来,凡是有名的文人墨客大多都是善于观察生活的人。课堂上创造出与课文相关联的情境并将其与生活联系起来,让学生充分融入,既能加深学生对课文的印象,又能培养学生观察生活的能力,可谓一举两得。
二、制作相关道具教学
对于小学生来说,想要理解虚拟的事物是比较困难的。有时候课文的情境和事物在我们看来显而易见,但在学生看来可能不是很容易理解。这时候,教师拿出相应的道具,让学生可以直接观察,极大地提高学生的理解能力,提高了课堂效率。
三、利用音乐渲染课堂气氛
美好的音乐不仅能陶冶人的情操,更能通过音符展现出美丽的画卷。科学研究表明,舒缓的音乐有助于记忆,在课堂上,适当播放一些符合课文情境的音乐,不仅能吸引学生的注意力,让其精力集中于课文上,更能加深其记忆,令其印象深刻。
四、自设情境,让学生做课文的主角
对于小学生来说,能让其参与的活动往往更能引发其兴趣。在学习课文的时候,老师可以导演一部由学生主演的课文情景剧,让每一个学生参与其中,在表演的同时,用心去体会人物的心情和状态。通过这种方式,学生会更加积极地参与到课堂互动中,并且自主地去学习课文,自发地去探寻文中角色的内心世界,达到最佳的课堂效果。
五、借助图画再现情境
[关键词]青少年德育工作培养
一、当前小学德育基本状况
1.学生思想状况喜忧参半。随着改革开放的日益深入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蓬勃发展,知识经济的突飞猛进,物质文明极大丰富,个人主义、拜金主义、享乐主义等消极腐朽思想给青少年学生带来了极大的负面影响,左右着青少年学生的价值取向;传统的伦理道德、审美情操在青少年头脑中的地位越来越脆弱,青少年犯罪率逐年上升。部分青少年动辄离家出走,动辄打架斗殴,动辄跳楼自杀,可见小学作为加强和改进未成年的思想道德的前沿阵地,还存在着不少问题。
2.教师思想认识不容乐观。教师既是学生接受知识的指导者和传授者,也是学生思想灵魂的铸造者和传播者,教师应模范地履行为人师表、教书育人的神圣职责。从调查和平时的了解中,有相当一部分老师不能以身示范、严格要求,在对德育工作的认识上存在误区。
3.家庭教育工作亟待提高。家庭是社会的细胞,家长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师也是孩子的终身之师。调查中我们发现,绝大多数的教育观念与小学保持一致,但仍有一部分家长德育观念亟待加强。
二、对小学德育工作的思考
如何适应新的形势,使德育工作在“加强中改进,在改进中加强”,结合小学德育工作现状,我们感到应从以下几方面下功夫。
1.正确处理德育工作与教育教学工作的关系。德育是素质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居于首要的地位。在素质教育的形势下,德育的外延扩大了,德育与其他各项教育活动的联系更密切了,但如果缺乏明确的指导思想,把素质教育单纯地理解为搞一些活动,进而用这种所谓的“素质教育”取代小学德育工作,那么,小学德育就有可能被淡化。
首先,必须加强学习,不断提高教师的思想认识。只有认识清楚,才能把做好德育工作作为自觉的要求和行动的指南。在加强德育,努力使“人人成为德育工作者”中,教职工普遍存在两种想法:其一,德育是软任务,难见成效,往往说说重要,忙时不要。其二,认为现实社会的影响,德育的力度和效果以及德育水平不如过去,容易留恋以往的德育。因此,对教职工加强学习,提高认识,转变观念是极为重要的。
其次,还必须在实施德育的内容上具有广度。一方面,在德育常规中我们加强领导,加强管理。在德育框架上,我们努力做到责任到岗、岗位到人。明确以遵纪守法、诚实关心他人、热爱等为小学基础道德内容。一方面,我们注意抓住契机,组织开展各项活动,使德育教育寓于活动之中。更为重要的一方面,课堂教育是实施素质教育的主渠道、主阵地,也应成为小学德育工作的主渠道和主阵地。德育点、连接点、落实点的备课要求,切忌贴标签,使德育有意、有机地落实在教学活动之中,教育教学活动内容落实、要求明确,为人人都能成为教育工作者搭建舞台,开拓更广阔的空间。
最后,要进一步加大力度,以促使和保证人人都能努力成为德育工作者。加强小学的德育,关键在于有一支良好的师资队伍。我们一方面努力加强师资队伍的建设,开展学知识、学理论、学技能活动,努力提高教师的素质,要求学生做到的,教师首先要做到,要求学生规范的,教师首先要规范,以教师良好的形象感染学生。另一方面,要加大检查和考核的力度,开展文明组室、文明班级、文明教师、文明学生的评比,把德育效果作为考核的重要内容,每学期考核两次,直接与结构工资挂钩,以发挥考核的导向和激励作用,使人人成为德育工作者成为现实。
2.小学德育工作的体现途径
首先,搞好小学德育工作的前提和关键是教师自身道德的建设。首先我们要做好德育工作,必须以加强师德建设为前提,师德建设不是可以一劳永逸的工作,必须长抓不懈。因此,对我们每一个教育工作者来说,都有一个不断加强师德修养的任务。
其次,重视传统文化学习。传统文化是人类社会长期积淀下来的思想、文化、精神结晶,是民族文化的基石,是民族精神得以发展的土壤,对民族精神的培育和形成产生着巨大的、不可缺少的内容。
再次,与家庭教育、社会教育紧密结合,是小学德育工作能取得成效的重要因素。当小学应对目前学生家长多数在外的现状时,应摸索出与时代相适应的联系形式,如建立学生家长通讯簿、校长热线等方式,多与家庭沟通,摸准学生在成长过程中的思想动态,及时发现不良苗头,与家庭一起纠正其不良风气。与此同时,小学要善于利用社会上思想道德风范的先进典型,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道德观念,也要善于运用社会上的反面典型,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念,只有家庭、社会、学校有机地结合起来,采取各种形式的联动体系,小学德育工作才可能有的放矢,取得实效。
最后,转变观念,深化教育改革,实施素质教育也是小学德育工作的沃土。传统教学思想根深蒂固。传统的教学观念和方法束缚了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人才的培养,作为基础教育改革时期的教师应更新观念,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人才观。
3.提高认识,加大家庭、社会和学校德育形成作用的宣传力度
虽然小学生德育状况喜忧参半,但是他们毕竟处于道德思维发展的初级阶段,发展水平低,思维片面,加之阅历浅,容易产生思想品德方面的模糊甚至错误观点。教育工作者必须义不容辞地以身示范、因势利导、潜移默化地引导学生的思想品德朝着健康、正确的方向发展。但在小学德育工作中,家庭、社会更是重要的主导者。目前,教育常常陷入尴尬,究其原因,是学生在校学习5天接受的正确观念,结果在家和社会待2天的时间里,就被家长的错误观念和社会上的一些不良文化弱化、抵消,甚至使未成型的道德价值观念朝畸形方向发展了,这就要求我们在不断加强家长正确教育观念引导,消除社会不良文化影响的同时,加大小学、家庭、社区、群团的协同性和互动性,提高全社会对教育的关注,对祖国下一代的关心。
关键词: 小学语文教学 有效教学 基本策略
1.引言
教学模式的改革已经成为我国新课改的主要关注对象,而如何在课堂教育中开展有效教学已经成为广大教育工作者的工作目标。当今时代,传统的教学理念和教学模式已经无法满足现代教育的需求,教师只有通过转变教学观念、改变教学方法,并以学生为主体开展引导性教学,同时充分注重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培养发散思维、逻辑观念,才能提高课堂教学的有效性。小学语文是新课改的重点实践对象,是进行有效教学的重要科目,下面通过对小学语文有效教学策略展开分析,拟为丰富我国有效教学理论、促进我国教学改革提供可靠的依据。
2.有效教学的概念
教育界对有效教学的定义为在先进教学理念的指导下提高教学效率,换言之,就是指课堂教学质量高的教学模式。它要求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能够坚持以高效的标准对学生进行教学指导,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提高学习兴趣,明确学习的意义,发展创新思维,从而促进学生进步。
3.小学语文有效教学存在的问题
3.1教学目标不切实际
制定教学目标是对教学要求进行具体实现的方法,教学目标需要切合教学实际,目标过高无法实现,目标过低会使学生无法得到有效提升。然而,在教学过程中,部分语文教师往往会将目标制定得不切实际。比如在教学《卖火柴的小女孩》这篇文章时,教学大纲的要求是让学生对其进行了解,部分教师要求学生对课文进行全面理解甚至是背诵,背离了课纲要求[1]。
3.2学生学习被动
在传统的教学模式下,教师是课堂教学的主体,在课堂教学中常见的现象是教师在讲台上唱“独角戏”,学生却开小差,只有少数学生在认真听讲,这就是学生被动学习的弊端。这样的教学方式,学生往往无法深刻理解课文的内容,存在思维误区,对于知识点接受混乱,最终导致教学效率低下。
3.3师生缺乏交流
在小学语文教学过程中,部分老师忽视学生的存在,只顾自己唱“独角戏”。学生对于老师所讲的内容毫无兴趣,师生没有交流,这样的教学方法对于师生双方都是很不利的。老师没有了解学生的学习兴趣,不知道学生的学习需求,而学生对自己不懂的地方不及时向老师提出来,双方没有交流,教学过程产生脱节,教和学是一个整体,一旦分离,就势必影响教学效率。
4.提高小学语文教学有效性的基本策略
4.1树立全新的教学观念
有效教学的教学观念是强调以学生为主体、教师为引导的教学方式,在这种模式下,课堂教学是从学生的特点出发,根据学生的学习特点和学习需求进行有规律的教学。小学生自主学习能力相对较弱,但是学习可塑性非常强,因此教师要积极培养学生的学习能力,引导学生进行探索学习。
4.2改变教学方法
传统的教学方法可以归纳为“讲授法”,顾名思义,就是指教师通过不断地讲解进行课堂教学[2]。然而这种教学方式不仅无法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还影响了教学有效性的提高,因此,小学语文教师要不断采用新的教学方法改善现状。情境教学法是一种新的教学方法,它是指老师在教学过程中,创设能够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教学内容并进行课堂自主学习的情境,它能够有效激起学生的学习欲望。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创设一些形象的、具有启发性的学习情境,或者引用一些生活中的经历,让学生进行自由大胆的想象,从而更好地感受和理解课文。比如教学《桂林山水》、《济南的冬天》等借景抒情类的课文时,我充分利用课本上的插图,并结合课文内容进行形象生动的描述,让学生对课文内容有更深入的了解。
4.3增加师生互动交流
语文课是一门需要理解的学科,而不是一门死记硬背的学科,在理解课文的过程中,师生要进行积极的交流互动。因此,教师在课堂上可要求学生分组针对课文内容进行讨论并提问,教师再对学生所提出的问题进行整合,进行重点讲解,并给予学生适当的引导。这样就能让学生和老师都融入到课堂讨论中,对课文进行全面分析理解,提高教学效率。
5.结语
有效教学是一个全新的、综合的教学方式,它涉及学校、社会、家庭等方面。在教学改革的时代背景下,小学语文教师应该积极开展有效教学实践,努力提高教学质量,促进师生全面发展。
参考文献:
关键词:学生角度;有效性策略;小学语文;课堂教学
随着时代的不断进步,中国教育的发展也进入了素质教育的关键时期。在教育水平不断进步的同时教育问题也日益明显,提高学习质量,避免采用传统式教学方法,同时培养学生的课堂积极性,使学生积极主动地参与教学全过程等项目被排在了素质教育的首位。下面我将从学生角度出发,结合个人经历,论述小学语文课堂的有效策略,希望对语文教育工作者有所帮助。
一、调动学生学习积极性的有效策略
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主要表现在学生是否有浓厚的兴趣自觉主动地进行学习探索。学生的兴趣越高,积极性越高。
为了让学生对所学的知识感兴趣,教师需要采取相应的措施。教师根据教学内容进行课堂设计,主要考虑对学生在教学开端、教学过程中、教学结尾三阶段的不同指导方法。首先,当课堂开始时,教师需要借助一些小手段吸引学生的注意力。一段充满想象空间的小故事,一种寻找沉睡知识的大冒险,一个小型的角色扮演都可以把课堂变成学生自己主导的知识探索。有了良好的开端,教学过程中只需要不断地提高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创造良好的学习氛围。为了达到这个目的,教学一般采用引导学生参与竞争的方式,利用学生“喜争第一”的心理特点,让学生的学习重心放在“学得好就能得第一”的思想上,从而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教师要学会在适当的时间提出适当的竞争项目以及优胜奖励。由于竞争的形式具有多样性,主要包括两类个人竞争和团体竞争,教师要把握时间采取不同形式。教学结束时,老师让学生自由发言表达所学的知识。
只要有了学习兴趣,学生就会喜欢上学习。在学习期间,学生会积极主动地思考,提出问题。在课堂上,学生会仔细留意教师所讲与自己所想的差距进行反思,解决自己不明白的问题。这种自觉学习的行为让学生更加明白所学知识,方便学生之间相互交流。
二、学生发挥主体作用的有效策略
主体性是人所具有的本质特征之一,是人认识外界事物的基础,只有发挥主体性,外界刺激才能转化为主体自身认识结构的一部分。主体性有三个基本结构:自动性、主动性、创造性。如何在课堂发挥学生的主体性呢?
第一,建立民主和谐的师生关系,重视学生主体参与课堂。在课堂上,教师不是一个主导者而是一个指路人,要时时关心学生在课堂中的感受,并且依据这些感受指引学生,让学生明白在这个课堂上自己是不可或缺的。在课堂中,教师应该多关注学生是如何看待、感受和评价所学知识与自身关系的,设身处地地为学生着想和增加与学生课外交流机会等都会让学生明白自己在课堂中的重要性。学生一旦了解了自己的重要性,就会形成很强的学习欲望,克服一切困难,实现自己的目标,从被动学习变为主动学习。
第二,给学生留有选择的余地,并尊重学生的选择。在教学活动中给学生留有余地,就是要给学生展现个性和按个性发展的机会,让学生在学习内容上有所偏重,在学习方法上有所特点。留有余地不是随心所欲,而是明白在什么时间,什么地点应该做什么样的事情,在不违背原则的情况下,尊重学生自己的选择,并且让学生付诸于行动。学生只有通过自我实践、探索世界、感受社会才能够领会认识是无止境的,真理是不断发展的,才能够更加客观地对待事物。
三、促成学生主动参与学习活动的有效策略
在课堂教学中,学生表现是一个最直接的课堂效果反映。学生主体演化成为“教师是主体”的现象屡见不鲜。主体意味着不能被动地接受结果,而是积极主动地学习了解结果形成的原因。学生主动性越明显,课堂的效率就越高,学生越能掌握所学知识。因此,教师应该设计组织学生主动参与的各种学习活动。
首先,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行为习惯。教师可以选择和确立一些遵循学生发展和社会需求相统一,并富有教育意义的主题,鼓励学生多思考,多反问。教学的任务在于让学生掌握理论知识,教师可以通过提问和解释,鼓励学生细致深入地观察,启发学生区分主次轻重,引导学生思考现象与本质及原因与结果,让学生养成仔细思考、善于提出问题并解决问题的良好学习习惯。
其次,树立团队合作理念。团队通过有机的组织对其成员施加教育影响,可以起到教师个人起不到的作用。学生的一切思想、观点、行为、习惯都是在一定的社会环境中产生的。学生可以在团队里学习如何处理个人与团队和个人与个人之间的关系。团队合作进行的实践活动有利于促进认识转变为理念,从而成为推动学生养成良好行为的内动力。学生有了收获就会更加积极地参与到团队合作中,并且逐渐养成团队精神,互相帮助、督促。教师作为一个参与者,要关心不同团体出现的问题,引导团队成员相互讨论,取长补短。根据主题,由各小组代表发表不同的意见,有利于解决问题,加深印象,有效地提高课堂教学效率。
总之,课堂教学活动,是教师、学生统一参与的活动,是一种学生身心发展的过程。学生在教学活动中不是一个被动体,而是一个主体。影响学生主体发展的因素很多,如教师的因素、环境的因素、社会的因素等。为了减少不利因素,提高课堂学习的有效性,我们必须在教学过程不断摸索,不断总结经验与教训,不断完善与创新,创建属于自己的教学模式以及教学理念,找到真正有效的策略,不断提高教学质量以及学生学习质量。
参考文献:
1.中小学生教师继续教育教材.
系统具有开放性,与环境之间存在着物质、能量和信息交换,对环境既有依赖性又有适应性,相互影响。校园文化系统被视为社会文化系统的一个子系统,而将其视为一个独立的开放性系统时,则社会文化就成为其外部环境。在信息化时代,校园文化的开放性、适应性不断增强。校园不再是象牙塔,校园文化也不再是单一文化,必然受到社会多元文化的冲击,矛盾碰撞、相互影响将更为激烈、显著。在整个社会系统中,与校园文化同为亚文化形态的区域文化和社区文化是与校园文化系统联系较为紧密、能对其产生较大影响的外部环境因素。区域文化是人们在特定区域环境下形成的价值观、道德行为规范以及审美观和风俗习惯等方面的文化总和,具有独特的自然和人文特征。大学坐落于某一区域内,其文化不可避免地会烙上区域印迹。同时,大学作为文化传承与创新的重要机构,对于区域经济和文化的发展又必然起着重要的推动作用[8]。大学作为所在城市社区的重要组成部分,带动和发展社区文化也是其对社会文化发挥影响作用的渠道之一。同样,在文化多元化的今天,包括区域文化和社区文化在内的的各种社会文化也影响着校园文化的发展,有发挥积极作用的,也有起到消极作用的,如宣扬物质至上、娱乐主义和享乐主义的网络文化、快餐文化等,因此要重视建设健康积极的校园文化以引领社会文化的发展。多数系统研究中很少区分子系统与分系统,实际上两者之间存在一定的差异:子系统对应的是系统的结构,而分系统对应的则是系统的活动或功能,两者可以描述为条与块的关系。以大学为例,大学的各级子系统包括学院、系、教研室、教师等,而分系统则由人事处、教务处、科研处等职能部门构成。因此,根据系统论的相关解释,又可以将校园文化系统分为教学、管理、生活三大分系统。以教学分系统而言,体现为以教室、图书馆等为平台所开展的教学活动,主要载体为全体师生,承担着文化输入功能。生活分系统的主要载体为全校师生员工,主要是在寝室、体育馆、活动中心、食堂等场所开展的社会活动。这些活动一方面规范、检验着个体成员的行为规范,另一方面又传递、塑造并显化了个体内在的文化特征,体现并传播了校园文化精神。因此,生活分系统更多地承载着文化输出的功能。管理分系统的主体主要由各级行政部门管理人员组成,通过制度化的管理规范并内化着校园文化的精神内涵,更多地承担着校园文化的转换功能。
系统的整体功能又不同于各分系统功能的简单累加,在与环境的相互作用中发挥出不同于分系统的新的整体功能。校园文化系统的整体功能表现为五个方面:一是教育功能。大学校园文化作为一个整体系统,其功能不仅在于向学生传授知识、培养学生的能力,更在于塑造学生的思想、陶冶学生的品德、完善学生的人格,是促进学生完成从校园人到社会人转换的加速器。二是创新功能。大学校园文化又有常变常新的一面,即在传承优良文化传统的同时又要不断创新,以适应时代的发展,更好地服务于大学传承知识、培养人才、服务社会之功能。三是凝聚功能。不同群体之间的文化具有排斥性,而群体内部的文化则具有较强的凝聚力。校园文化作为一种文化形态,也具有较强的凝聚功能。大学校园文化的凝聚功能通过大学的精神基础———目标、价值、理想、信念等得以实现,并通过其行为模式和准则得以不断强化,通过良好的校风和丰富多彩的校园生活产生迁移,从而形成全体师生员工对学校的归属感和认同感。四是导向功能。大学校园文化的导向功能主要通过价值观念、行为规范、文化活动、校园氛围等对师生的价值取向、人格塑造进行引导。大学校园汇聚了更多高层次的人才,接受高层次的教育,具有较高的思想道德认识水平,能够对社会文化产生导向作用。五是约束功能。作为大学校园文化核心的大学精神能够得到大学师生发自内心的认同和自觉实践,从而形成一种软约束力,促使所有成员自觉地规范自身的思想、价值取向和行为方式,与学校目标保持统一[9]。
二、启示
(一)重视大学办学理念的引领作用办学理念是一所大学办学成功的关键。纵观世界一流大学的发展史,杰出校长的教育理念、著名专家学者的贡献是大学理念在学校发展过程中得以形成、发展的关键[10]。因此,大学校长的选拔是关系到大学发展成功与否的重要因素之一。我国当前研究型高校的校长大多具有较高的学历与知识水平,但约有60%的校长是现任职学校的毕业生,且多为理工科出身。而有研究表明,教育背景的多元化与大学校长的开明程度呈正相关,因此在今后的大学校长选拔中应注重吸纳有更多综合性教育背景及在国际顶级大学学习、任教任职经历的优秀人才,以借助其宽广的视野、多元化的教育理念和办学思想,推动高校向更高层次发展[11]。
(二)以学风建设推动校园文化建设大学不仅仅是教学和学术研究的场所,大学教育的目标也不仅仅是探求真理和传播知识,更重要的是培养高层次的人才。因此,大学教育需要借助校园文化建设树立学生的社会责任感和使命感。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引领下,大学应始终贯彻和传播诚信、求实和公正的价值追求。诚信、求实是做人、做事、做学问的根本,而公平公正的社会也正是社会主义的重要建设目标。因此,开展诚信教育,树立求真务实的学风,确立公平公正的竞争秩序,是当前校园文化建设的重要任务[12]。
(三)以校风建设强化学生的文化认同感校训、校徽、校歌是校风的固化形式。在校风建设中,校徽的精心设计、校歌的谱写与传唱、校训的宣传与强化,是由表及里地传递校园文化的重要途径。一所学校的良好校风是在学校的发展历程中逐步积淀而成的,而传承优良传统也正是当前校风建设的主要目标之一,因此强化学生熟知校史也是促进其加深对学校文化感知的重要途径。有条件的学校应加强校史展馆的建设,通过展示学校发展过程中的重要事件、重要人物、重要教学与研究成果等活动将学校的过去与现在、理念与实践更加自然地结合起来,使全体师生员工在了解学校历史的基础上加深对学校的认同感。
(四)加强师生交流,共建校园文化教学活动是校园文化精神内核赖以形成的基础,对学校特色、校风的形成具有极其重要的基础作用,是实现教育和引导功能的主要路径。教师是学生感知校园文化的重要媒介,但在当前的大学教育中,由于现行以科研为主的考核体系的不断强化和师资配备不足等原因,师生关系淡漠,课堂以外几乎很少交流。文化的形成需要人与人之间进行心灵、思想的碰撞,而没有基本的了解和沟通就不可能有更深层次的互动和信任,更谈不上精神引领。因此,校园文化的传播不应只局限于教室之内,课堂内外活动相结合有助于增进师生之间的情感,能更好地发挥教师的育人作用。所以说高校教师除了要具备精深的专业知识外,还要具有较高的综合素养;不仅要有扎实的理论根基,更要有高尚的人格魅力和坚定的信仰追求。
(五)加强校园基础设施规划,维护校园文化的统一性和延续性历经岁月沧桑保存下来的校园基础设施是一所学校的历史见证,保存时间越长的硬件设施越能反映出学校的内涵。校园建设的外在美感与育人功能的和谐统一是校园人文精神的良好体现。校园硬件建设应将办学理念、价值观、行为准则等文化元素以实物的形式加以表达和传递,优雅整洁的环境不仅可以提供全体师生员工学习、工作和生活的基础条件,还能够无时无刻、无处不在地渲染着校园主流文化的精神内涵。近年来很多高校建设了新校区或分校区。新(分)校区与老校区、主校区相比,多数建设在城市的边缘地带,缺乏文化底蕴,甚至难以受到主体城市文化的辐射影响。这更需要使新校区的硬件规划设计与原校区的风格风貌保持统一性和延续性,需要更多地运用雕塑、展馆等形式展示校史和传统,以强化在新校区工作学习的师生员工对学校文化的认同感[13]。
关键词:小学语文;综合素质资源;改革方法
中图分类号:G622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002-7661(2016)05-122-01
《语文新课程标准》是指导小学语文改革,提高教学质量的方向、路标。语文新课标特别强调:在语文的教学中要特别重视语文的综合性学习。综合性学习,是我们学习美国教育所移植的一种学习方式,由于国情和社会制度不同,学习起来难免会产生诸多问题。这些问题有待于今后深入研究,反复论证,逐步解决。结合我们的实际:我就语文综合性学习的问题作一些探索,并作一点浅见。
一、在小学语文教学中,培养具有综合素质的教师
既然在小学语文教学中要开展综合性的学习,那么我们的小学语文教师就必须具有综合性的素质。综合素质无论指在小学语文方面的“听、说、读、写”都要有一套完整的理论与实践知识。并且在教学方法上有一套办法与经验。既自己懂行,而且能够指导学生学习。教师应起到积极组织和指导的作用,只有这样,学生综合性的学习才能取得预期的教学效果。
而目前学校里的教师,多是单科制,教语文的就懂得语文专科知识,对于其它的数、理、化、图、音、乐等知识了解得不多,致于其它学科的专项技能掌握更少。现在,一些发达城市,例如:深圳,对教师的学历要求甚高,小学教师要求本科化,中学教师要求研究生。因此,高学历带来一些好处的同时,也给综合性学习带来不理想。众所周知,本科以上的教育基本是专才教育,它所培养出来的学生,均是熟悉其某一专业的人才,而不是知晓各专业的通才。而综合性学习,是“以语文学科为依托,以某种程度的学科的学习作为基本条件,强调学科之间的联系。因此,知识必然是综合的。如:办“手抄小报”。该项学习活动涉及的知识面很广,要指导学生完成此项任务,教师就必须从听、说、编、写、画、评等这几项综合知识人手,教师就必须具备这几项的知识才能,这不仅仅要求教师应有的语文素质,还要求教师应具备一定的美术素养。因此,笔者认为,要全面推进素质教育,主管部门或教育行政部门应认真考虑、妥善安排时间,有组织地、有计划地让教师除了加强本专业的不断进修外,同时还应该努力学习其它专业的知识,掌握好教学的技巧技能,这样在小学语丈的综合性的学习之中,教学质量才会提高。
二、语文教学要努力开放社会的文化资源
语文的知识来源于现实,又服务于现实的社会。语文知识是人生体验的总结。语文知识往往和社会生活,紧密的联系着。综合性学习如果只是围绕着课本转,那么就会使充满智慧的学习方法缺乏灵性。开展综合性的学习,我们应该努力开放社会文化资源。比如实现课内外教学联系,密切社会图书、报刊与学生的联系。在小语的综合性学习中,教师可以教方法,引导组织学生深入社会采访、调查,将语文知识运用实践,不断地提升学生的语文素质。
三、在综合性学习中,改革现行的考试方法
在综合性的学习中,我们应该改革现行的考试方法。
特别应该调动学生学习语文的积极性,发挥好学生学习语义的主体积极性,经常鼓励开展教学评价。而在现实的语文教学中,教师经常对学生进行评价,学校或上级主管行政也不断对学生进行评估,进行考核,而最主要的最常见的方法就是书面测验。书面的测验,有时具有科学性,而有时也有片面性。因此,在综合性的学习中,我们应该改革现行的考试方法。
一、激发学生对生活的热爱
生活本身是丰富多采的,是作文的源泉。文章是客观生活的反映,这种反映是以人的心理为中介的,对小学生来说,则主要是内心世界的种种心理表象。表象在小学生作文中起着巨大的作用。小学作文教学应着力促进儿童的自觉表象活动的发展,使他们能逐步获得尽可能稳定、鲜明而深刻的印象。儿童记忆库中表象的稳定度、鲜明度越高,就越利于加工,思维就越活跃,就越具有创造性,也就越有可能写出内容真实、形象具体的好文章。因此笔者首先要做的是,教学生学会去"爱"。爱山,爱水,爱名胜古迹;爱父母,爱老师,爱周围的人;爱植物,爱动物,爱小物件;爱看书,爱收集,爱手工制作;还有爱种植,爱采摘,爱参观访问等等……正是由于这些爱,孩子们的情感更丰富了,头脑中储存的东西更多了,他们会随笔写下这样的精彩段落:
"摘高处的葡萄时,我踮起脚尖伸直胳膊左手轻轻地捏住葡萄的茎,右手用剪刀"咔嚓"一剪,又一串葡萄落入了我的袋中。我忍不住拿起一个葡萄珠,剥去皮,放到嘴里,啊!真是汁多味甜,甜在嘴里,甜在心里。"
"一片绿油油的花生地,花生的叶子很茂盛,花生好像在和我捉迷藏,一个个都藏到了地底下。我双手握住花生的茎叶,身子微微向后倾斜,稍稍用力一拔,一个个带着泥土芳香、嫩黄色的花生便欢快地蹦了出来。像一群淘气、顽皮的孩子,顾不上身上沾着的点点泥土,争先恐后地跑到我的眼前,向我述说着地下迷宫中的趣事。"
"我坐在船头,凉爽的海风迎面吹来,感到全身非常舒服。望着浩翰的大海和广阔无际的天空,它们在远处好像连在了一起,分不清哪是天,哪是海。翻滚的浪花像是在欢迎我们的到来。这就是我向往已久的大海,真美啊!"
……
可见,生活正是广阔的海洋,教育学生,只有热爱生活,才能积极地投入生活的怀抱,才能从中获取知识,增长才干。
二、调动学生观察思考的积极性
波利亚说过:"学习任何知识的最佳途径是由自己去发现的。因为这种发现,理解最深,也最容易掌握其中的内在规律、性质和联系。"在这一前提下,指导学生留心观察,认真体验,引导他们积极运用学过的各种观察方法,如有顺序、展开联想、抓住特点、注意发展变化、重点部分写具体等等。让学生在生活中增长见闻,丰富感受,练习表达。教师要充分相信孩子,不要做任何内容的限制,放手让他们去观察自己喜欢的东西。其结果是,孩子们的表现是真实。如:一天放学路上,我看见几只蚂蚁正围在一个死去的蝉的四周,我很好奇,便蹲下身仔细观察。只见一只蚂蚁在指挥其他蚁搬蝉的尸体,我想那么小的几只小蚂蚁能把这么一个庞然大物搬走吗?我疑惑不解。忽然,我想起我的一本书中介绍蚂蚁是个大力士。
三、引导学生写真话,表达真情实感
"文章合为时而作","文以载道",是我国语文教学历来坚持的传统。小学作文训练虽然只是最初步的应用语言表达见闻感受的训练,但它毕竟是小学生表达自己生活认识的活动,应当把语言文字的表达训练与语言文字应用的目的性教育结合起来。在写作指导的设计中,首先应该使学生树立"为用而学"的意识,使作文训练成为学生生活的一部分,真正为生活服务。同时,要教育学生明白,作文不是文字游戏,而是把自己的真实生活感受、思想情感传达给别人。因此首先要有表达的欲望、表达的需要,然后才有作文,这也就是我们说的:"有所为而作"。只有让学生把作文当作自己参与生活和发展自我的工具,真正解决"为什么写"的问题,小学生的作文才能形成持久稳定的内部动力。
四、鼓励学生写想象中的事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