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再生医学概念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关键词] 初中数学;初中生;数学概念;问题;策略
记忆是任何阶段学生学习任何学科必不可少方式,特别是还处于认知层面和记忆启蒙阶段的初中生,更应当学会利用好各种记忆策略科学学习数学基础知识,为将来进一步深造打下坚实的根基。记忆是理解数学概念,推导数学公式,证明数学定理,解决实际问题的必要手段。目前,初中生虽然有着较好的记忆力,但有针对性地学习、理解、掌握数学概念还面临着诸多的困难。因此,作为一名基础教育工作者首先必须明确初中生记忆数学概念究竟存在哪些困难,才能对症下药,采取针对性强的有效策略,从而帮助学生解决记忆数学概念这一基础性、关键性问题。
一、初中生记忆数学概念存在的问题
笔者根据多年的初中数学一线教学经验总结出,学生作为教学的主体在学习数学基本概念的过程中,主要呈现出以下三个层面的问题,值得深思和深入研究。
1.缺乏针对数学概念记忆的策略性知识。我国是一个教育历史悠久、教育经验丰富的国家,特别是在“记忆学”的研究与应用上取得了较好的成就,这在“应试教育”教育阶段发挥了一定的作用。随着素质教育、创新教育理念的提出,数学“记忆型”教学突然在理论上被界定为“数学应试教育”的代名词。这样一来,向来受到重视的“数学三基”数学理论研究失去了往日的光彩,同时,理解型学习数学知识、创造性解决数学问题,最终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一越成为当前素质教育、创新教育培养目标的内核与教育界理论研究的热点。这意味着前者已经成为初中数学教学视阈的一个“真空地带”。可从我国数学教育教学规律可以看出,“记忆型”教学是初中数学学习必不可少且占有重要地位的方法论。因此,不能因为素质教育的倡导就彻底否定了记忆教学的价值,或者说割裂了记忆与创新教育的必然联系。
在如今初中数学教学过程中,很多教师片面理解创新教育理念,刻意讲求创新方法,无形中把必要的数学知识记忆完全抛给了还处于记忆懵懂阶段的初中生。而他们不但没有记忆的感性认识,而且在记忆策略层面完全是一片空白,更何况高难度的抽象性数学知识记忆呢?每个教育者想必都知道,初中生如果在这种完全没有指导性的碰壁式条件下记忆数学知识的话,最终结果只能是徘徊在记忆的原始阶段“机械记忆”。这对于依靠理解性学习的数学来说是一个致命性节点。那些基础好、主动性强的学生会在以后逐步的应用中,慢慢地“反刍”大脑中的数学知识;而那些基础不好、主动性差的学生则极有可能永远在数学的迷宫里徘徊不前。可见,在肯定和大力倡导创新教育的大环境、大背景下,探讨记忆与创新的结合策略,充分发挥记忆的强大优势,科学推进初中数学的创新教育是一个必要而紧迫性的课题。
2.缺乏权衡记忆与理解的关联意识。在"应试教育"阶段,大部分初中数学教师只顾及数学知识传授的量的积累与扩充,从而忽视了学生学习知识质的积淀与提高;只强调向学生“填塞”数学知识,从而忽视了“填塞”的方法论要求。这一阶段实质上是记忆完全占据统治地位的阶段。而在建构主义学习理论的作用下,许多数学研究者有这样一个共识:数学知识的抽象性和概括性决定了数学知识的学习必须有学生自己理解过程的参与。此观点后来不断被强化,以致于在上世纪90年代中期,初中数学教学实践走向了一个与前者完全相反的极端,即理解完全占据同志地位的阶段。但经过艰辛的理论探索后,一条数学教学科学规律终于得到广泛的认可:数学知识的记忆和理解应该是一个相辅相成的动态化过程。记忆与理解的最佳结合点在于寻求恰好的“平衡支点”。初中生只有站在这个“平衡支点”上,才能在真正意义上掌握数学概念,并逐步勾勒自己的数学知识结构网。现在,问题的主旨在于如何帮助初中生建立权衡记忆与理解的关联意识,寻找到这个最佳“平衡支点”。
3.缺乏系统性数学概念梳理意识。记忆学显示:有效的数学概念记忆的结果应该是使数学概念在大脑中以网络链接模式有机组合的。初中生的数学知识结构只有也只能以这种模式存在,才能更加利于以后知识的择取与应用。建构主义学习理论同样显示:只有学生自身经过同化和顺应作用形成的知识结构才具有基础性、可辨性、适用性的品质。数学理论的逻辑体系更是决定了数学概念应该是一系列概念环节互为相扣的链条有机体系。但是,初中生特别是那些在数学迷宫里徘徊不前的学生,长时记忆体系中的数学概念却是孤立的、散乱的。造成这种局面的原因除了学生没有有效地讲求记忆策略和没有处理好数学概念理解与记忆的关系外,主要是学生没有整体意识,没有从宏观上梳理所记住的数学概念,更没有理清数学概念间的联系。其实,即使在教改后的现在正在应用的数学教科书里,很多基础练习都是针对一个或几个具体的概念而设计的,并没有为学生提供从整体上去理解和把握节、章,甚至是一册数学教材中的概念关系的练习。
二、初中生记忆数学概念的对策选择
随着现代教学理论研究的深入和科技教学的广泛应用,解决上述问题具备了比较充足的应策选择的条件。笔者认为应当着重从以下两个方面来改善初中生记忆数学概念时存在的问题。
要在临床医学本科生中开展再生医学课程,首先必须有合适的教材和参考书。再生医学的相关知识零散分布于基础医学及临床医学多门课程的多个章节中,不利于学生对于再生医学基础知识的系统学习和研究。虽然有相关专著,如《再生医学原理与实践》(付小兵主编)和《再生生物学与再生医学》(斯托克姆主编)等,这些书籍主要内容涉及再生医学相关的各个领域,对再生医学的基本内容、基本原理以及在临床的具体实践均作了详细的论述,但这些不适合作为本科生以及研究生的教材使用,只能作为参考书籍供从事再生医学研究或者组织工程研究的人员学习。为此,来自南通大学、北京大学、复旦大学、中国医科大学、四川大学、上海交通大学、第四军医大学、江苏大学等全国十多所高校的专家共同编写了再生医学教材。该教材参编人员长期从事再生医学相关研究,其中多数人员曾主持或主要参加国家“973”计划、“863”项目以及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已在国际再生医学相关杂志发表较多的系列论文,并获得了多项发明专利,相关高技术新产品的研发与应用正在深入推进。在编写过程中参考了大量国内外书籍和最新文献,教材编写内容反映了当今国内外再生医学的现状与趋势,从再生医学的原理与基础知识,到再生医学新技术新产品及其临床应用分别予以阐述。全书共18章,其中1至6章重点介绍再生医学原理与基础知识,包括再生医学概论、再生的生物学机制、干细胞与再生医学、组织工程与再生、组织器官移植与功能重建和再生医学面临的挑战,7至18章侧重介绍再生医学新技术新产品及其临床应用,包括皮肤再生、骨再生、软骨再生、肌与肌腱再生、心肌再生、神经再生、血管再生、胰腺再生、肝脏再生、牙齿再生、角膜再生和再生医学研究进展。该教材不仅适用于生命科学、医学、生物工程、材料科学、化学等专业的本科生、研究生,也适用于相关专业的教师、研究人员、医生和工程技术人员。
2课程设置和教学内容安排
再生医学的内容非常广泛,涉及从组织器官的发育到基本结构、从病理生理改变到细胞分子机制、从临床表现到治疗策略等多个方面,由此可见再生医学是一门从基础到临床的课程。因此我们选择在5年制本科生的二年级下半学期开设该课程。学生在前期学习中已经掌握了人体解剖学、组织胚胎学、生理学、生物化学、细胞生物学和病理学等基础医学知识,为再生医学的学习奠定了良好的理论基础,同时也有利于向临床医学课程的过渡。由于临床医学本科生课程安排较紧,再生医学的理论计划学时仅为36学时,如何在有限的学时内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并获得尽可能多的信息成为教学的关键。在教学内容的安排上要突出教学重点和难点,避免面面俱到,通过包括多媒体和传统教授等多种教学手段的联合应用,尽量深入浅出,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例如,在再生医学原理和基础知识的学习中,以基本概念和理论的讲授为主,从研究的历史出发,让学生了解其发展历程及需要解决的问题和发展趋势,激发学生探索再生医学知识的热情和研究兴趣。对于再生的分子机制和干细胞等目前研究的热点问题,在介绍基本概念和原理的基础上,结合最新研究进展,使学生对再生医学所涉及的方法和策略等有进一步的感性认识。在各个组织器官再生的学习中,首先简要回顾该组织器官结构及发育过程,然后讲解其损伤后的病理及分子变化,最后结合相关的新产品、新技术介绍其再生策略及在临床的应用,使学生建立起清晰的思考脉络和整体思维能力。
除了课堂教学,还可开展研究性教学。由于教学时间和教学条件的限制,目前还未能在全体学生中开展实验教学,但可以接受部分有兴趣的学生参与教师的科研工作。通过实际的研究工作,有利于开发学生的智力和创新思维能力,将抽象的书本知识转化为实践,使学生对再生医学的基础研究具有初步的认识和了解,增强实际工作的能力,以便更好地将这些知识应用于今后的临床研究和工作。
3教学方法和教学效果评价
由于再生医学是一门新兴的课程,没有可供参考的教学经验,而且部分章节如再生的生物学机制等内容比较抽象和枯燥,对于二年级本科生来说具有一定深度,较难理解,因此如何在教学过程中应用适当的教学方法对教学效果具有重要的影响。目前在医学生的教学中常用的教学方法主要包括讲授法、任务驱动教学法、参与式教学法、案例教学法、角色扮演法、以问题为基础的教学法和标准化病人教学法。不同教学方法各有利弊,应根据不同的教学内容采用不同的教学方法。
在讲解一些目前研究比较成熟的组织器官再生如皮肤再生时,可以结合美容整形等学生感兴趣的问题,调动学生的积极性,以典型病例为教材,同时对目前市场上较为成熟的产品进行分析,了解这些产品在临床应用的优缺点和适用范围,加强学生的直观认识。在一些目前研究还不成熟的领域,可以讲授法为主,重点讲解基本原理,并注意新知识、新进展的讲解及现有的困难和未来的发展方向,并可适当提出一些开放性问题,通过讨论等学生参与的环节充分调动学生的想象力和创造力,活跃课堂气氛,同时使学生看到研究的希望并激发浓厚的研究兴趣。
例如在讲解干细胞与再生医学关系时,可以在介绍干细胞基本概念的基础上,通过对最新文献的学习,使学生了解干细胞研究的基本方法和发展动态,有助于培养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对于再生医学中应用到的技术方法,通过录像演示教学动态地展示给学生,在条件允许时,组织部分感兴趣的学生参观实验室,并邀请有使用经验的教师讲解每种仪器的功能和使用方法,进一步增加了学生对相关研究的直观认识。虽然基本理论的学习有助于学生建立起再生医学研究的整体印象,但再生医学毕竟是一门发展极为迅速的学科,新近的重要研究成果有助于激发学生学习和探索的兴趣,弥补基础理论教学的不足。在再生医学教材正式出版前,以再生医学讲义作为教材,在本校临床医学本科生中进行了初步尝试。通过以上教学方法的综合使用,不但有效地提高了学生对再生医学课程内容的兴趣,也使学生对进一步深入学习和研究再生医学有了浓厚的兴趣。
【关键词】《病理学》 教学方法 应用
《病理学》是医学专业的一门重要基础课,是连接基础和 临床医学的桥梁课程。
《病理学》总论部分内容多,知识较枯燥、名词解释概念较抽象,不但难记忆,而且容易混淆 。因此,如何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值得我们探索和思考。
在教学过程中采用不同的教学方法 ,更能抓住学生思维,吸引学生眼球,特别是多种方法在不同病理章节中的综合应用更能使教学过程丰富多彩、生动活泼。在多年的《病理学》教学过程中,我探索出了以下教学方法:
一、探究式教学法
如在讲授高血压病时,我们首先讲解血压概念以及血压形成机制、心脏收缩力、心输出量、血管阻力及动脉管壁弹性关系等。这既复习了《生理学》内容,又可以复习以往已学知识,再思考血压增高与上述内容间的关系等 ,然后引出高血压概念,进一步引出高血压病, 以及原发性高血压和继发性高血压等。通过步步引入和深入分析,采用剖笋法,不但可以讲清高血压病的概念,而且也可将高血压病病因及发病机制讲解清楚。
二、设问式教学法
如在学习炎症时,如何将该知识点讲活和讲透,一直是我们教学过程中值得思考的问题。在该章节授课过程中,我通常以设问方式引出问题。首先提出人类的疾病大概分为五大类:遗传疾病 、先天性疾病、 内分泌紊乱 、肿瘤及炎症。而主要的还是后面两大类,称为炎症的如肝炎、肺炎、脑膜炎是炎症;不叫炎症的如结核、伤寒、菌痢也是炎症。那什么叫炎症呢?这样就引出了炎症的概念 。
三、案例导入法
导入是教师在一个新的教学内容和教学活动开始时,引导学生进入学习状态的行为方式。它要求教师能迅速创造一种融洽的教学情调和课堂氛围,把学生带进一个教学任务和教学内容相适应的理想境界。在病理疾病章节授课时,将临床常见、多发病的疾病病例直接介绍给学生,患者的就诊时间越近,学生越感兴趣,告知患者的年龄、症状、体检及医技检查结果及诊断名称,然后用患者及其家属的语气询问医师:这是一个什么样的疾病?是怎样引起的?将来会演变成什么?有什么办法预防和治疗?上课的内容就是解答家属的提问,使学生感到已经有医生的感觉。增强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
四、类比式教学法
类比,即将相同或相似的内容放在一起比较其异同点,在上《干细胞在细胞再生和修复中的作用》时,如果按照课本讲解是提不起学生兴趣的,若从干细胞在现代医学中的意义来讲, 由于完完全全的分化可以再塑人类的组织器官,修复或替换丧失功能的组织和器官,也可以修复或替换影响美观大方的器官,不但会使对生活失去信心的人重新燃起希望,而且使希望自己美丽漂亮的人增强信心,如此一讲,学生兴趣自然大大提高。总之,上课能不能吸引人,能不能使学生深刻记住教学内容并应用于今后教学实践中,这与教师的讲课技巧,尤其是与多种教学方法的综合运用密不可分。上课是一 门艺术,上好一堂课就是对艺术的提炼,把一门抽象的枯燥的课程讲活、讲好,需要我们不断地去思考、探索和总结。
【参考文献】
【关键词】再生医疗技术;湿润烧伤膏;疤痕平;瘢痕防治
【中图分类号】R821.1+3 【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4-4949(2012)10-0107-021 再生医疗技术
所谓再生医疗技术就是利用干细胞原位培养技术、通过人体皮肤原位细胞和皮肤组织干细胞的组织培养程序,实现组织再生。上世纪70年代,徐荣祥教授打破传统思想的束缚,科学地建立了全新的烧伤生理学理论和具有显著疗效的烧伤治疗方法——以湿润烧伤膏为主的烧伤湿润再生医疗技术,并且逐步向其它学科渗透发展成一门新兴学科——再生医学。卫生部于1991年将徐荣祥教授发明创立的“烧伤湿润暴露疗法及湿润烧伤膏(MEBT/MEBO)”列人十年百项科技成果的首批十项重大医学技术之一向全国推广。目前,该技术已应用于许多国家和地区,并申请获得了中国、美国、日本、欧洲等国专利。如今,再生医疗技术不仅用于烧烫伤,还广泛用于创伤、溃疡、褥疮、胃肠疾病、瘢痕等疾病,在此,主要介绍再生医疗技术应用于瘢痕的防治。
2 瘢痕的概念
瘢痕(scar)又叫疤痕,它是人体皮肤受到烧、创伤后留下的痕迹。
3 瘢痕的发病因素
3.1 全身性因素
①种族与肤色:有色人种发生率高,黑人为白人的6-18倍。
②遗传因素:与基因及遗传因素有关。
③年龄:婴糼儿低,青年人较老年人高。
④营养状况及全身性疾病(如糖尿病)。
⑤代谢因素:青少年、孕妇代谢旺盛,发生机率高。
⑥个体体质:如平常我们所说的瘢痕体质者。
3.2 局部因素
①部位:下颌、胸前、三角肌、上背部、肘部、膝部、踝部、足背发生率高,眼睑、前额、背部下方、外生殖器发生率低。
②切口:沿皮纹(郞格线)和垂直皮肤表面切开,瘢痕细、反之粗。
③感染:炎细胞浸润,肉芽组织增生。
④创面异物:刺激组织增生。
⑤损伤深度:损伤伤及真皮浅层,愈合后不留瘢痕;若伤及真皮深层(网状层),愈合后常留有瘢痕。
⑥创面修复时间和方法:创面修复时间越快,瘢痕发生率越低;自行愈合的创面瘢痕发生率高。
4 瘢痕的发病机制
瘢痕(scar)是由于各种因素导致皮肤组织损伤后,成纤维细胞和毛细血管网增殖,形成新的肉芽组织,使纤维细胞逐渐停止分裂,出现胶原纤维合成和降解失衡,神经末梢长入,创伤边缘的上皮组织向中心生长,覆盖肉芽组织而形成瘢痕。
5 瘢痕的分类、临床表现及诊断
5.1 根据组织学和形态学分四大类
①表浅性瘢痕:损伤累及表皮或真皮浅层所至,主要表现为表面粗糙,可有色素改变,局部平坦、柔软,与正常皮肤界限不清,无功能障碍。
②增生性瘢痕:损伤累及真皮深层,如深二度烧烫伤、切割伤、感染、切取中厚皮片片供皮区,临床表现为明显高于周围正常皮肤、局部增厚变硬,早期因毛细血管充血,表面呈红色、潮红或紫色,可因痒和痛搔抓后破溃,晚期可发生明显萎缩。
③萎缩性瘢痕:损伤累及皮肤全层及皮脂肪组织,如大面积烧伤、慢性溃疡愈合后,以及皮下组织少的部位如头皮、胫前区,临床表现为瘢痕坚硬、平坦。
④瘢痕疙瘩:具有个体差异,大多于局部损伤后1年发生,许多患者甚至将发病史(如手术、纹身、灼伤、接种、粉刺、异物反应)忘记,临床表现为高出周围正常皮肤、超出损伤部位并持续生长的肿块,扪之较硬、弹性差、局部痒痛,早期呈粉红色或紫红色,晚期呈苍白色。
5.2 诊断
根据病史、临床表现不难诊断。
6 国内外治疗瘢痕的现状
瘢痕是世界医学界研究的热点、难点,目前并无较好的治疗方法,大多采用局部药物封闭、手术切除植皮、气囊扩张术以及最流行的晶体磨疤术等方法治疗,治愈率极低、易复发,给瘢痕患者造成极大痛苦,影响了他们的工作、生活和社会交往等,给社会、家庭造成不安全因素。
7 再生医疗技术用于瘢痕的防治
7.1 药品和器材:美宝疤痕平软膏、微波治疗仪、弹力绷带、弹力衣、弹力袜等
7.2 美宝疤痕平软膏的成份及作用机制: 美宝疤痕平软膏含有油酸、亚油酸、芝麻素、仙人掌提取物、蜂蜡等成份。它利用皮肤原位干细胞培植技术的原理和研究成果,促使原位表皮干细胞增殖的同时抑制纤维细胞增生的生命物质,通过这种作用,生理性调控疤痕皮肤组织中上皮细胞和纤维细胞的比例,重新调整正形成的疤痕和已经形成的疤痕,使其恢复皮肤正常的组织结构和功能,从而有效的解决了疤痕皮肤的再生、瘙痒、干裂及功能受限四大医学难而题[1]。
7.3 防治方法(在此主要介绍深度烧烫伤的防疤以及增生性瘢痕、瘢痕疙瘩的去疤治疗)
⑴深II度以上烧伤经再生医疗技术规范治疗后的愈合创面,常规应用疤痕平3—6个月。众所周知,深II度及深II度以上创面运用传统烧伤方法治疗,均会留下不同程度的瘢痕;而运用再生医疗技术,深II度创面可不留瘢痕,III度创面只部分留疤,但瘢痕常较软。现将深II度以上创面常规防疤治疗具体介绍如下:
①外敷湿润烧伤膏 1—2周进行生理性调控,促进皮肤功能恢复;因为新生皮肤易干燥,缺少弹性、易发生皲裂,故用湿润烧伤膏外敷,厚度约1mm,每日2—3次。
②1—2周后,用美宝疤痕平软膏外檫,辅以按摩/微波导入,注意新生皮肤较嫩,无角化层,易破裂,在烧伤创面愈合后20天内不应按摩,用美宝疤痕平软膏外檫厚度约1mm。
③加压治疗3—6月,根据不同的部位选择合适的加压材料,加压治疗中,压力不能过大,以无明显不适为度,加压治疗应坚持一早、二紧、三持久[2]。
⑵增生性瘢痕
①美宝疤痕平软膏外檫+微波导入,1—2次/日,15—20分钟/次 ,连用3—6月。用之前温热水清洗瘢痕部位,美宝疤痕平软膏均匀涂于患处,厚度约1mm,治疗仪轻压患处皮肤,做均匀直线往还运动或旋转移动。
②压力疗法:持续6月—2年,可指导患者或家属自行操作,瘢痕局部均匀涂抹美宝疤痕平软膏约1mm厚,用食指端指腹或小鱼际部压迫瘢痕,均匀移动至瘢痕的每个部位,压力以观察到瘢痕肤色变白为度,每点每次按压10次,每日按压5次;若躯干或四肢瘢痕面积较大者,夜间用弹力套或弹力绷带持续加压治疗。
⑶瘢痕疙瘩
①手术切除:在局麻或全麻下用滚轴取皮刀切除瘢痕至真皮深层,注意切除时深度以触之柔软为度,不能深到脂肪层。
②湿润烧伤膏外敷并加压包扎止血,24小时后第一次换药,3—4次/日,如同深II度烧伤创面换药;1周后可改用医用复合敷料(美宝创疡贴)每日1—2次换药,直至创面愈合。
③继续用湿润烧伤膏1—2周,改用美宝疤痕平软膏治疗如同增生性瘢痕,弹力绷带加压6月—2年。
⑷各种创伤创面后期防疤同上述。
8 疗效判断标准
⑴痊愈:创面由正常再生皮肤覆盖。
⑵显效:疤痕体积明显缩小、质地明显变软,弹性明显恢复。
⑶有效:疤痕部分平软恢复、症状明显改善。
⑷无效:治疗1个疗程疤痕无明显变化。
参考文献
纸艺术更多的可能性
中日艺术家
以纸为媒介的东方文化曾经极大地影响了西方的印象派,但在近代,以画布为媒材的油画也改变了东方的纸的艺术传统。2012年1月至2月,中央美术学院美术馆举办了“纸・非纸――中日纸艺术展第一回”展,就围绕“纸”的概念展开。
“纸・非纸”,意味着纸对于艺术更多的可能性。中日参展艺术家关于“纸”的作品,是对东方艺术根本性的表达,学习西方的东亚各国――特别是中国与日本,越来越多地关注自身文化的主体性,表现东方的精神,确立自己独特的文化价值。此次展览将颇具日常性的“纸”创造出崭新的视角与概念,是对“东方精神”这个共同关注的课题的一次有意义的实践。这次展览是中日纸艺术展的第一回,第二回展览将于今年10月在日本东京艺术大学美术馆举行。
坂口宽敏《帕斯卡之庭园-北京》
2011年 木,纸 500×500×300cm
山本久美子 《站立位置》
2010年 报纸-杂志-铁-木-黏着剂 180×55×50cm
曹力 《升华与沉沦》2011年 水彩、卡纸、印刷品拼贴 224x224cm
木户修 《Spiral》2011年 纸 54×54×54cm
肖像 2010年 纸本色粉 330x240cm
柔软的机器
Jarek Piotrowski
生于1973年的加拿大独立艺术家Jarek Piotrowski,在伦敦GALERIE 8画廊举办的个展中,也展示了纸的艺术。他的作品使用了不为人知的切割技术,从医学书籍、流行文化、宗教文本和自然过程中挖掘素材,将各种图像重新排列和分层,带给我们一张张深邃奥妙的纸网。
时尚的再生品
日本wasara公司
众所周知,纸是可以再生的材料,也是环保理念的关注焦点。日本著名的wasara一次性餐具是让人欲罢不能的设计,采用一种特殊的纸浆和蔗糖混合,比以往的纸制品更加环保。外观跟一般的瓷器餐具没有多大区别,但拿上手就发觉它们既轻且薄,形状柔和而考究,放在高级的餐厅也非常合适,让人用完也舍不得扔掉。
通往传统的新幻想
邬建安
自从2006年第一次举办个展“白日梦”后,邬建安持续运用传统的剪纸艺术并将其升华到具有震撼力的大型多层次装置作品,从而赢得了广泛的好评。在前波画廊刚刚结束的“七层壳”个展上,他更加奢华而详尽地阐述了作品主题。邬建安的作品同时包含着视觉和文学内容,并运用了源于民间工艺的创作手法,通过创作,与无法触及的历史进行交流。邬建安或许只是个幻想家,但他却为我们打开了一扇通向已被遗忘的世界的窗。
空气花瓶
关键词: 免疫学;教学;优化;质量
免疫学是一门理论深奥、内容抽象的医学基础课,由于其概念多、前后知识交叉大,学生普遍感到难学。如何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免疫学教学质量,我们在教学过程中通过优化师生关系,优化教学方法,优化考试形式,从而提高课堂教学质量。
1 优化师生关系
1.1 培养积极的师生情感是实现师生关系优化的前提 如能培养积极的情感,师生之间就能相互信任,平等对待,融洽相处 〔1〕 。所谓“亲其师而信其 道”,学生喜欢某位教师,就对他所授学科产生兴趣而努力学习,相反,教师再生动的课他们也难以听进去,学不好。因此,教师应以专注的精神、充沛的精力、严谨的作风全身投入到教学活动中去,以赢得学生的信任;同时教师还要消除权威心理,把学生当朋友对待,主动关心接近学生,加强与班主任之间的联系,及时了解学生学习及生活中碰到的困难和问题,及时给以帮助,从而增进师生感情,缩短学生与教师之间的距离,所谓“知学生者才能善教,善教者才能使学生善学”。
1.2 扎实而宽广的理论基础是实现师生关系优化的保证
“学高为师,身正为范”,现在的学生对教师的要求越来越高,他们往往从教师的理论基础、知识水平、政治观点、教姿教态、甚至语音语调上去评价教师的水平,从而确定自己是否乐意接受这一教师的授课。如果教师板书清楚、表达准确、举止得体,并在教学过程中善于启发学生,为学生答疑解惑,拟定的思考题或病例有一定的深度和广度,就能启发学生的思维,增加他们的学习兴趣。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可能提出各种各样的问题,许多问题可能涉及到人体解剖学、生理学、病理学等其他基础学科和内、外、妇、儿等临床学科,这些都要求教师有坚实而宽广的基础知识、稳固精深的专业知识,熟知当前免疫学发展的动向和新成果。因此,教师必须积极主动地掌握新理论、新技术,不断完善知识结构,通过学历教育、进修、参加学习班等形式,提高自身素质和各种能力,实现师生关系的优化才有保证,课堂教学质量的提高才成为可能。
2 优化教学方法
教师应根据不同的教学内容,使用不同的教学方法,深入浅出、娓娓道来,使学生爱听易懂。免疫学中概念多,各种概念相互解释 〔2〕 ,并以英文简写出现,使得学生感到纷乱复杂,难以掌握。而免疫学的概念是构成免疫学科的基石和“砖块”,只有准确而牢固掌握,才能理解好免疫学基本理论和技术。因此,在教学过程中,通过讲授概念的来源、英文的原义、原义和现义的区别来加深学生对所学知识的记忆。如免疫的英文是“immune”,传统意义是免除传染病,这与免疫学是从人类与传染病的斗争中发展而来密切相关。然而近代免疫学已超越了单纯抗感染、抵抗传染病的范畴,从移植排斥反应、自身免疫病以及超敏反应等研究中总结出来的免疫现代意义为:识别自身和非己成分,对自身的成分形成耐受,对非己成分产生清除。又如抗体的水解片段Fab和Fc中,Fab即fragment of antigen binding,抗原结合片段;Fc即fragment crystalliz-able,可结晶片段。记住其英文对理解掌握这些概念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再如,超敏反应一章中, 内容抽象,各型反应之间的机理容易混淆,常见的疾病容易弄错,我们采用讲授法先讲解各型超敏反应,再应用列表比较法,对各型超敏反应的机理、参与反应的免疫应答产物、特点、常见疾病等进行归纳总结,使学生对各型超敏反应有一清晰的框架。
3 优化教学手段
传统教学以教师为主体、学生为对象,教学手段可视化差,对微观世界的动态变化显得无能为力,众多的图表、图片、照片无法显示,缺少生动形象的直观教学效果。而多媒体技术在教学中的应用,开拓了视野,丰富思维,扩大知识面,使学习变得更加新奇、多样和有趣。如果将传统教学方法与多媒体教学优化组合,教师将学生难以想象和理解的抽象内容、复杂的变化过程、需要模拟的微观世界等采用动画、图像、声音的形式编制成多媒体课件,通过动态模拟、局部放大等手段展现在学生的面前,将抽象化为具体,深奥化为浅显,枯燥乏味化为生动形象 〔3〕 ,有利于学生对学习内容的理解。例如:免疫应答中“MHC-I分子对内源性抗原的提呈过程”这部分内容,用单纯的传统讲授法讲解,学生感到非常抽象枯燥,如果在传统的讲授过程中采用板书及结合多媒体动画形式,能清楚地显示内源性抗原在细胞内被蛋白酶加工成抗原肽,转运到内织网与其中新合成的MHC-I类分子结合,逐渐移行表达在细胞膜上,供CD 8+ T细胞识别的整个动态过程。这样就能使学生学起来更直观、好理解且能活跃学生的思维,就能取得良好的教学效果。
4 优化考试形式
考试是检查教学质量的重要手段 〔4〕 ,其最明显的作用为检验学生的学习效果。传统的教育观念重知识轻能力,学生更多的是“听取”知识、“背诵”知识和再显知识,结果造成学生上课记笔记、课后看笔记、考前背笔记、考完全忘记的状况。要真正改变大学考试中这种重知识轻能力的状况,不仅要在教学方法和教学手段上进行优化组合,考试形式也应优化组合,使考试成为提高学生学习能力的手段。过去我们理论课、实验课不分,一张试卷定成绩。这样只能考出学生对知识的记忆力,并不能考察学生思维能力、分析问题的能力和动手能力,往往束缚了学生创造能力的发展。现在我们把学生学习免疫学的成绩分学习态度分、笔试成绩分、实验报告分、技能操作成绩四部分。学习态度分占10%,根据学生的出勤情况、有无完成教师的提问等给予评分;笔试占60%,主要考查学生对免疫学基本理论的掌握,题型包括名词解释、单项选择、多项选择、判断题和简答题;实验报告占15%,通过对学生每次完成实验报告情况、参与实验的积极性和合作精神给予综合评定;操作技能考试成绩占15%,考察学生对免疫学的基本技能掌握情况及熟练程度,通过学生对玻片标本的辨认、直接凝集反应(血型的测定)、简接凝集反应(抗O试验)、 ELISA检测结果的判断等给予评分。通过优化考 试形式,大大激发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实验课时能主动寻找动手机会,特别注意各项操作技能的锻炼和标本的辨认。
参考文献
〔1〕朱俊勇.“学导式”教学法在人体寄生虫学实验课中的应用与体会[J].西北医学教育,2001,9(4):238-240.
〔2〕伊晓琳.浅议如何提高免疫学教学效果[J].医学理论与实践,2003,16(8):986.
关键词 免疫学;教学方法;教学改革
中图分类号:G642.0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671-489X(2016)04-0129-02
Teaching Reform Exploration and Practice of Immunology Course//YUAN Zuoqing, ZHANG Jianyong, PANG Qiuxiang, DENG Hongkuan
Abstract In this paper, we discuss the reform exploration and practice during our teaching Immunology course, including the first class, theoretical contacting reality, flexible application of various teaching methods, the combination of teaching and science research, as well as modern multimedia. All of above make our classroom teaching significantly improved.
Key words immunology; teaching methods; teaching reform
1 前言
免疫学是生命科学的重要基础学科,也是生命科学的前沿学科之一,推动着生命科学和医学的不断发展。因此,免疫学不仅是医学专业的重要基础课程,也是一些高校生物科学专业的必修课。免疫学发展迅速,知识点多、概念多,前后内容不仅衔接紧密,而且比较抽象复杂,学生普遍感到枯燥难学、不容易理解和记忆,导致死记硬背,学习积极性和主动性不高,教学效果不理想[1]。本文结合笔者近几年的教学实践经验,针对免疫学课程的特点,谈谈在免疫学教学过程中进行教学改革和增强教学效果的探索与尝试。
2 注重“首因”,以精彩绪论奠定良好开端
根据“首因效应”原理,个体在社会认知过程中,通过“第一印象”最先输入的信息对人们以后的认知产生的影响作用最强,持续的时间也长,比以后得到的信息对于事物整个印象产生的作用更强[2]。因此,第一堂绪论课非常重要,力争在内容和形式上吸引学生的注意力,使学生喜欢上免疫学。
绪论除了介绍免疫学的基本概念、发展史外,还通过串联的形式介绍各章节的主要内容,突出其前后衔接和内在联系的紧密性。对免疫学发展史的讲解,应该兼具科学性与故事性,可以通过列举一些著名的传染性疾病,讲解人们如何应用免疫学方法来预防这些传染病,使学生明白很多疾病的发病机制都可以用免疫学的理论知识来进行解释,很多临床病例的诊断及治疗也涉及应用免疫学相关的技术和方法,使学生感到原来免疫学就在身边,与生活息息相关,从而激发学生学习免疫学的学习兴趣。
免疫学以及免疫学密切相关的科学成果在历年诺贝尔奖的颁发中所占的比例是任何生物医学学科所属的单一学科所不能比拟的。通过向学生介绍一些免疫学方面的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获奖者,突出免疫学在生命科学和生物医学中的重要地位,从而进一步提高学生学习免疫学的热情和兴趣。
3 案例导入,以情趣促认知
免疫学理论知识和分析技术与临床病例等实际应用紧密联系[3]。在理论教学过程中,根据各章节内容适当引入相关的临床病例和实验应用分析,将抽象的理论知识具体化,加深学生对所学理论知识的理解,避免照本宣科的讲授和枯燥的理论说教,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使他们主动接受知识。如讲到免疫凝集时,告诉学生免疫凝集就是抗体与颗粒抗原结合形成的肉眼可见的凝集反应。学生可能还是不能理解凝集反应是什么,这时引入具体的例子分析,举例常见的免疫凝集反应,如血型鉴定试验。告诉学生血细胞凝集反应抗体识别的抗原是红细胞表明的天然抗原,红细胞在这里扮演的就是颗粒性的抗原,因此能与抗体发生肉眼可见的凝集反应,从而进行血型诊断。
这时还可以引入凝集抑制实验,凝集抑制实验可以用来进行妊娠检测和是否吸食检测。这样理论联系实践的讲授能使抽象的知识具体化,从而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进一步加深学生对免疫凝集概念的认识,对以抗原抗体为理论基础的免疫分析技术在临床实验分析中的应用有更深入的了解。
4 方法驱动,提升课堂参与度
在教学过程中根据教学内容采取多种教学方法(如提问式教学、比喻教学、启发式教学和双语教学)来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让学生真正参与到教学中来,由被动接受知识向主动接受知识转变。
提问式教学 课前可以提问学生上一堂课所学的主要内容,促使学生课后复习上一堂课的教学内容。在教学过程中,可以根据教学内容随时提问,使学生在课堂上主动思考问题,增加师生之间的互动,避免长时间的讲授。学生长时间听讲容易走神,注意力不集中。如在讲授影响抗原免疫原性的因素时,可以提问:“为什么抗原的分子量越大,结构越复杂,抗原的免疫原性就越大?”讲授完补体活化的三条途径,可以提问:“补体活化三条途径的相似性和差异性如何?”
比喻教学 比喻教学法是指在课堂教学过程中,用大家熟知的物品、知识或经验来类比,进行教学的方法[5]。如在讲授免疫系统的结构和功能时,可以将人体的免疫系统与一个国家的国防系统来进行类比,通过比喻教学法可以使抽象的理论知识变得通俗易懂,加深学生对抽象概念的理解。
启发式教学 在教学过程中可以进行一些启发式的提问,使学生发散思维,积极主动思考,灵活运用已有的理论知识来回答问题,调动学生的求知欲。如在讲授抗体的类别时,可以启发学生思考:“IgM血清异性IgM水平增高,提示有近期感染;脐带血或新生儿血清中IgM水平升高,表明胎儿有宫内感染,诊断的依据是什么?”
双语教学 免疫学教学内容中英文缩写词比较多,在教学过程中可以根据教学内容适当穿行双语教学,一些专业英语词汇和句子可以用英语来进行讲授,加深学生对英语缩写词的理解记忆,提高学习免疫学的兴趣,为以后专业英语的学习和阅读英语专业期刊文献打下基础。
5 “教”“研”共进,践行“研究性教学”
在教学过程中,根据教学内容可以适当地引入一些免疫学的国际前沿动态介绍,也可以将教师的科研项目及成果图片引入课堂教学中来,不仅可以增加学生学习免疫学的兴趣,还能吸引学生申报学校的创新研究项目,课后积极主动地参与到教师的科学研究中来。如讲授抗原抗体反应时,可以结合教师承担的科研项目“全氟辛烷磺酸对涡虫神经再生毒性研究”进行讲解,全氟辛烷磺酸作为一种环境污染物,对涡虫的神经再生有影响,就可以使用酶标记或荧光素标记的抗神经突触的抗体来检测涡虫神经再生的情况。这样教学与科研相结合的讲解,不仅可以使学生更好地理解免疫荧光分析技术,还使学生知道如何将所学的免疫学知识运用到科学研究中去,培养学生的科研意识,为他们以后进行科学研究打下基础。
6 教学手段优化,多媒体呈现与板书设计相辅相成
免疫学内容比较抽象复杂,在教学过程中采取多媒体课件教学与传统的板书教学相结合进行教学。图文并茂的多媒体课件使抽象的免疫学作用通路和反应机制具体化、形象化、简单化,有利于学生理解和掌握所学内容[4]。如在讲授抗体介导的调理作用时,使用多媒体图片教学形象直观,学生就能比较容易理解,牢固掌握所学知识。免疫学知识点多,内容复杂,如果完全依靠多媒体教学,往往导致教学速度过快,学生难以短时间内接受大量教学信息。尤其是一些比较难的知识点,学生课堂上可能就没完全掌握,从而影响教学效果。在教学过程中将多媒体教学和板书教学适时结合,深入浅出地进行教学,不仅能放慢教学速度,而且有利于借助板书的即时性、互动性特征,强化学生对关键知识点的理解和掌握。
7 结束语
以上是笔者近年来在免疫学教学实践当中的一些探索与实践,今后将在教学实践中继续完善教学手段和教学方法,引导学生积极参与到课堂教学中来,使越来越多的学生喜欢免疫学,不断增强免疫学的教学效果。
参考文献
[1]张群芝.医学免疫学教学改革与探索[J].继续教育,
2014,8(10):61-62.
[2]操龙升.浅析心理学“首因效应”和“近因效应”对英语课堂教学的影响[J].基础教育课程,2014(24):8-9.
一、基因工程在医学美容领域的应用
目前,基因工程在医学美容领域主要应用在两个方面:细胞因子的应用和核酸的应用。
其中细胞生长因子主要包括酸性成纤维生长因子AFGF、碱性成纤维生长因子BFGF、表皮生长因子EGF、重组转化生长因子RTGF等。这些生长因子的应用范围各有不同,都可以较好地应用于医学美容领域。
根据基因工程的研究结果,AFGF是作用最广泛的生长因子,是一类来源于中胚层和神经外胚层的具有广泛生物学活性的细胞生长因子,对组织创伤、神经系统疾病有突出的治疗效果。该因子可促进组织创伤愈合、血管生成、骨骼修复、溃疡愈合、眼晶状体再生、神经组织修复、神经突起的生长以及胚胎的发育与分化。应用在美容上,AFGF还具有美白作用。不仅如此,它还可以调控人体同源基因,指导性吸收核苷酸和核酸,达到外用内调的作用。
二、组织工程在医学美容领域的应用
组织工程是一门新兴的交叉学科,所涉及到的研究领域包括细胞生物学、免疫学、材料科学等。组织工程研究主要包括四个方面:种子细胞、生物材料、构建组织和器官的方法与技术以及组织工程的临床应用。
目前,临床上常用的组织修复途径大致有s?种,即:自体组织移植、异体组织移植和应用人工代用品。第一个组织工程产品人工皮肤已于1997年3月经美国FDA批准上市,这种产品是器官基因公司培养出来的,被称为“适移植”的活性皮肤,它由新生儿的包皮细胞培植而成,呈层状结构,与正常人的皮肤极为相似,能分泌人体皮肤胶原、生长因子和结构性蛋白,可与病人自身的皮肤很好地融合,不存在排异作用,就连病人自身的血管和色素也会逐渐转移到“适移植”活性皮肤中去,愈合不留瘢痕。人工皮肤的问世使整形美容的发展方向起了划时代的变化,从此,人体的皮肤缺陷不再需要从自身的皮肤移植。
我国在组织工程方面的贡献也是颇为显著的,1996年世界上第一个在裸鼠背上复制“人耳”形成人耳廓形态软骨的试验由我国科学家完成,引起国际医学界的轰动。目前,国内关于组织工程的研究对象主要是骨和软骨,其次为皮肤。
三、基因工程和组织工程交叉学科在医学美容领域的应用
基因工程和组织工程交叉学科在医学美容领域的应用集中表现在生物缓释材料在美容整形上的应用。
为了完美的基因
今年是蜘蛛侠形象诞生的第50年。每一次搬上银幕,主人公彼得·帕克都要被蜘蛛叮咬一次,从而获得蜘蛛的基因与能力。在《超凡蜘蛛侠》中,他受到了“同门大师兄”的挑战。之所以这么说,是因为两人获得超能力的方式太像了:其他物种的基因使他们突破了人类的极限。
影片中,反派科特·康纳斯教授为了使自己断臂再生潜心研究蜥蜴DNA。自始至终,教授追求的都是如何获得“完美基因”,首次出场时他就是这么问众多实习生的。显然,他不满意于“干细胞移植”的答案,而对男主角给出的“跨物种基因移植”情有独钟。
在北京华大基因研究中心医学事业部主任甄二真看来,“完美基因”是个难以界定的概念。如果是指获得超出人类极限的能力,比如像猎豹跑得一样快或者像蜥蜴一样断臂再生,就需要其他生物特殊的蛋白质结构,而这需要在特殊基因作用下完成,跨物种基因移植是唯一可行的方法。
尽管影片情节十分玄幻,但是甄二真表示,跨物种基因移植在科学上是行得通的,中外都有这方面的研究。电影里的“主角”蜘蛛在现实中真的可以改变其他物种。
甄二真介绍,有一类蜘蛛吐的丝刚性极佳,但是不适合编织。基因学家提取蜘蛛细胞中控制“丝”的基因,克隆后移植到蚕卵阶段家蚕细胞中。这样,家蚕含有了蜘蛛基因,吐出的丝具有蜘蛛特有的蛋白质结构,既轻又有刚性,是制作防弹背心的好材料。
夸大的跨物种基因移植
看起来,家蚕吐出蜘蛛丝与“蜘蛛侠”吐出蜘蛛丝有着天壤之别。不过,甄二真表示,作用于人类的跨物种基因移植理论上也是可行的,有很好的前景。
他举了一个例子:糖尿病是人类常见病,其根源在于体内胰岛素细胞死亡,如将其他动物体内生产胰岛素的“好基因”移植到患者体内,可以从根本上治愈糖尿病。由于猪体内胰岛素结构与人类最接近,可以提供最理想的基因。
当然,跨物种基因移植虽然原理上可以治疗人类疾病,甚至使人拥有一定超能力,但是想达到电影中惊天动地的效果还是没可能。
北京动物园爬行动物专家乔轶伦告诉记者,蜥蜴断尾再生能力远不像电影中表现得那么强大。其实,如果蜥蜴的尾巴从根部断裂,它是没有办法再生的,一般断了1/2的尾巴就是再生极限了,这一再生过程至少需要几周时间。此外,再生后的尾巴只有肌肉没有骨头,灵活性、柔软性都会大幅下降,颜色花纹也与躯干有所区别。
可以看出,即便现实中真的将蜥蜴“再生基因”移植入人体,也不会像影片中“大BOSS”那样长出有骨有肉的手臂,再生手臂功能会大打折扣,而且不可能几分钟就长出来。这些都是人类跨物种基因移植原理上的极端夸大。
基因失控
其实,无论是猪胰岛素基因治疗糖尿病还是电影中外来基因使人类获得超能力,都只是空谈。事实上,与人类相关的基因改造在任何国家都是明令禁止的。
影片开头,主人公问“蜥蜴教授”,“外来基因会占人体多少百分比,会有什么副作用”,当时尚未变异的教授无奈表示“不知道”。确实,跨物种基因移植的结果不得而知。甄二真告诉记者,没有一个基因是只具有单一功能的。比如猪体内与胰岛素相关的基因还具有其他功能,一旦移植入人体,有可能造成灾难性后果,这就是基因失控。
影片中,基因失控使得教授变身“蜥蜴人魔”,而蜘蛛侠其实也无法摆脱其影响。在前几集中,主人公就曾经一段时间失去超能力,这就是基因失控的先兆。也许下一部中,观众会看到蜘蛛侠出现变异真的多出几只手来。
正是这种基因失控的危险,在可预见的未来,跨物种基因移植都不会作用于人类身上。“虽然移植了蜘蛛基因的家蚕目前看来一切正常,但是家蚕生命短暂,很可能副作用尚未显现。而要作用于人类,除非完全掌握植入基因的全部功能,否则绝不能尝试”,甄二真说。
勒住科学的野性
《超凡蜘蛛侠》这样的影片蕴含着人类对科技发展的忧患意识。科技本身应该为人类造福,但是也有可能反过来伤害人类本身,例如本片中的基因失控。目前,科技发展越来越快,有些门类已如“脱缰的野马”,冲击人类伦理、社会结构、道德观等方方面面,这时就需要人文学科来“勒一勒缰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