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航空工程进展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关键词:电子技术;工程领域;应用
引言:电子技术是一项新兴的技术手段,电子技术在各个领域都有广泛的应用,为为其带来了积极的促进作用,下面我们就主要针对电子技术在工程领域的应用进行探究。
一、电子技术在工程领域应用的重要意义
1.1简化工程领域的工作流程
在工程领域的工作流程中,有着繁多的环节,另外在操作步骤上也具有一定的复杂性,事实上,有些环节是略显多余的。通过对传统工程领域的了解,我们不难发现,一些操作流程是无法避免的,但是它对增加工程领域的工作量、消耗时间和体力有一定的作用。在新型电子技术的应用下,可以有效的简化工作的流程,对工程领域中重要的不必要环节进行删减,在筛选和取缔的过程中,实现对工程领域资源的合理优化配置。比如,在建筑工程中,运用电子技术对财务管理工作进行运用,可以有效的降低财务管理运算的成本,在节约成本和人力资源的同时,提高运算的科学性。除此之外,电子技术的应用可以帮助管理者从全局出发,对工程领域进行整体性的掌握,提高管理者决策的正确性和有效性。
1.2提高工程领域的工作效率
应用电子技术,对工程领域具有一定的促进作用,可以有效的提高工作的效率。在工程领域中,企业生产的环节相对繁琐,各个环节之间的紧密联系可以有效的保证生产工作的顺利实施。随着社会的发展,以往的人力和物力不能实现生产工作的有效开展,要想实现工程领域生产工作效率的提高,加强对电子技术的应用具有一定的积极意义。电子技术可以为其提供技术方面的强大支撑,并为生产技术适应社会的发展起到促进作用。例如,在电力工程领域,运用电子技术可以有效的促进高电压和大电流技术的高效发展,不仅简化了生产环节,还可以节约生产的成本。电子技术在工程领域的应用,可以实现信息之间的交流和传递,将生产工作之间的环节紧密的联系在一起,提供工作的效率。
1.3提高工程领域的经济效益
任何一个工作领域,都在追求经济效益的最大化,在工程领域中,应用电子技术具有一定的积极意义,可以有效的提高工程领域的经济效益。就传统的经济模式来看,资源浪费的现象较为严重,生产的效率也相对较低,采用人员管理的形式不仅不具有科技含量,还增加了劳动的成本,由于人才管理的局限性等其他因素,对工程领域的经济效益具有阻碍作用。但是在电子技术的应用下,工程领域可以实现对人力成本的有效降低,促进资源的优化配置,在提高工作效率的基础上实现对经济效益的提高。
二、工程领域中的重要电子技术
2.1因特网技术
大家都知道,计算机网络是信息传播的载体,因特网的实用性和优越性就在于它本身。因特网在网络协议建立的基础上,通过无线路由器将其与公共互联网连接在一起,实现对信息资源的有效交流。因特网的应用经历了一定的阶段性,在应用的初期,主要是对工程信息的进展情况进行展示,供业主使用,后来发展成为工程设计工作中的各个环节,实现对资料、照片、图纸等的共享,最后还可以实现对数据的管理,协调工作中的各个环节。
2.2移动通信技术
关于移动通信技术,一般在工程领域应用较多的情况就是电话的使用,在外奔波的过程中,通过移动电话实现与他人的联系,另外在工程领域,工程建设的过程可能涉及到一些企业部门的协商、合作情况等,这些都需要通信设备来实现。就目前的发展现状来看,工程领域对移动通信技术的需求越来越高,移动通信技术朝着较好的方向发展,希望能够为工程领域提供更优质的服务。
2.3计算机辅助技术
计算机辅助技术的产生具有一定的时代特征,因为工程界对这项技术有着发展的需要,比如计算机辅助图纸。计算机在结合了图形数据输出和输入设备后,在计算机绘画软件的基础上,可以构建一个计算机辅助设计系统,对工程领域的工作开展具有促进作用。具体说来,就是在计算机上采用计算机辅助绘画软件,可以将图纸的内容清晰的展现在显示屏上,这样从事设计工作的人员可以通过鼠标进行图纸的修改和编辑工作。当下最流行的就是CAD制图了,CAD具有一定的优势,可以提高制图的效率,提高制图的质量,另外还可以对设计中的各个元素进行保留,方便设计人员对其进行修改和编辑,为更新数据库、准备材料清单具有促进作用。
三、电子技术在工程领域的重要应用表现
3.1建筑工程的领域
建筑工程领域是一个相对较复杂、工作流程相对较多、信息资源庞大的工程领域。因为时代的发展条件下,传统的工程模式已经不能适应时代的发展,甚至对建筑工程的发展造成了阻碍。将电子技术应用到建筑工程领域是一个明智的选择,既符合建筑工程的发展需要,又是提高建筑工程市场竞争力的有效措施。在建筑工程领域,合理的运用电子技术,可以有效的提高工程的效率,还可以提高建筑工程领域的技术水平和安全系数,另外在控制建筑施工成本的基础上,有效的降低建筑工程领域的亏损情况和浪费现象。由此可见,应用电子技术在建筑工程领域具有重要的作用,是工程领域发展的必然需求。
3.2汽车工程的领域
在汽车工程领域应用电子技术,也具有一定的积极意义。随着时代的发展,汽车是人们出行的重要交通工具,为人们的出行带来了很大的便利,这样也提高了电子技术在汽车工程领域的应用范围。由于汽车工程领域也是由各个零部件组合而成的,对制造成本的控制工作也是一项重要的工作,另外由于汽车工程领域的部件有很多,人力核算具有一定的困难性,因此应用电子技术将对其产生重要的作用,可以有效的降低核算工作所需要的时间,提高汽车工程领域在市场上的核心竞争力。
3.3工业工程的领域
科学技术的发展在带来时展的情况下,还对社会的工业化发展起到了促进作用。传统的工业领域,需要较多的人力和物力,但是工业化进程的加快,可以实现工程领域的技术化和机械化,同时电子技术在工业工程领域的应用也越来越广泛,为工业工程领域带来了一定的经济效益。在工业领域中,由于资金的流动性较大,工业领域的多项工作都涉及到成本的控制问题,应用电子技术可以有效对其进行整合处理,为公司提供一个合理高效的成本核算方案,给工业领域带来巨大的经济效益。
3.4航空工程的领域
工程领域当中的航空领域,相对于其他工程领域具有高复杂性、高精密度的特点,在航空工程领域需要考虑的细节还有很多。针对这种情况,传统的模式对实现这项工作具有一定的不可操作性,很难完成任务,在合理运用电子技术的条件下,可以实现航空领域工作的有效完成。在航空领域的工作中,经济上的成本需要控制,在技术上也需要一定的先进技术的支持,因为航空工程领域所要求的技术含量相对较高,费用情况也相对较高,运用电子技术才能实现对成本的控制工作,促进航空工程领域的高效发展。
结论:本文对电子技术在工程领域的应用情况进行深入的探究,在了解电子技术对工程领域的积极作用后,对其具体的应用情况展开探究,希望在未来的发展过程中,能够有效的促进电子技术在工程领域的应用程度,在时代的发展条件下,对电子技术进行创新发展,然后扩大电子技术的应用范围,为工程领域的发展起到积极的促进作用,不仅仅可以提高工程领域的工作效率,还可以简化工程领域的工作环节,为工程领域带来巨大的经济效益,提高工程领域在市场上的竞争地位。
参考文献
[1] 张占明.浅析电子技术在工程领域的应用[J]. 现代经济信息. 2010(16).
[2] 张庆湘.浅析电子技术在现代汽车工业中的发展与应用[J]. 企业技术开发. 2007(06).
[3] 顾京.电子技术在工程领域的应用探索[J]. 科技资讯. 2011(23).
近日,本刊记者采访了赛峰集团董事长兼首席执行官让-保罗·赫特曼。他为我们介绍了赛峰在中国市场,特别是C919项目上的进展情况,并就赛峰的中国战略以及UTC收购古德里奇的影响等问题分享了他的看法。
记者:赛峰是C919项目重要的供应商,请您具体介绍一下赛峰集团与中国商飞在C919项目中的合作进展情况?
让-保罗·赫特曼:赛峰集团主要通过两大系统成为中国商飞公司C919项目的合作伙伴:一个是集成推进系统(IPS),由赛峰集团与通用电气的合资公司CFM国际公司参与;另一个是电气线缆互联系统,由赛峰集团旗下拉比纳公司与中国商飞合资成立的公司参与。
集成推进系统于2009年被中国商飞公司选中,是首个被选定的系统。中国商飞公司也由此成为CFM国际公司新一代LEAP系列发动机的启动用户。集成推进系统包括LEAP-1C发动机以及由奈赛公司提供的集成短舱系统。奈赛公司是赛峰集团旗下埃赛公司与通用电气旗下MRAS公司的合资公司。集成推进系统的研发工作正在按照计划进行。部分针对新设计的验证试验已在2011年及2012年初圆满完成,试验结果优于预期。目前,我们正处在发动机地面试验和飞行试验详细定义阶段以及长周期部件生产阶段。预计将于2013年第三季度进行第一台发动机的整机试验,2014年春进行发动机空中飞行试验。因此,我们将为C919飞机预计于2014下半年进行的首飞做好准备。
此外,在2011年6月,我们与中国商飞就组建上海赛飞航空线缆制造有限公司签订了协议。该公司于2012年4月正式成立,目前在上海浦东已拥有130多名员工,主要从事线缆设计以及生产流程定义等工作。
赛峰集团还与中航工业合资组建了西安赛威短舱有限公司,从事短舱与反推装置零部件的组装工作。该合资公司于2011年4月取得营业执照,目前拥有80多名员工,已为空客A320飞机反推装置组装生产零部件。该合资公司今后还将为C919飞机短舱组装大量零部件。
赛峰集团在中国有30多年的发展历史,我们建立起了一个广泛、高效的本地化工业网络,不仅拥有子公司、合资公司等设施,还与中国航空工业界尤其是中航工业建立了长期的合作伙伴关系。这是我们在C919项目中的一个巨大的优势。另一方面,赛峰集团与通用电气公司在发动机和短舱方面的合作,使我们在这些领域拥有不容置疑的领导地位,这也是中国商飞选择我们的原因。
记者:不久前UTC公司完成了对古德里奇的收购,大大加强了其在起落架、机轮刹车以及短舱等航空机械系统领域的实力,这在很大程度上形成了与赛峰的直接竞争,赛峰将如何应对这种竞争?在世界经济不景气的背景下,对于航空制造业来说,是不是需要“做大”才能“做强”?
让-保罗·赫特曼:与我们一样,UTC在航空领域拥有广泛的业务,并且拥有雄厚的资金实力。UTC对古德里奇的收购是行业整合的一个重要趋势,我们一直致力于是做世界级的行业领导者。现在,UTC在航空系统方面迈上了一个新的台阶,但这不会改变我们的战略。对于赛峰来说不存在规模问题,我们需要面对像UTC这样强大的竞争对手。但显然,我们对他们来说也一样,因为我们是同一级别的较量。
此外,赛峰集团刚刚宣布与古德里奇公司达成确定协议,收购古德里奇公司航空电力系统业务分支Goodrich Electric Power Systems(简称GEPS)。得益于GEPS与赛峰集团在这一领域的互补性,这一收购将产生一个全球领先的飞机电气系统领导者,能够提供全方位、各个细分市场的产品。GEPS将为赛峰集团带来新的技术,尤其是发电领域的专业技能和宝贵经验,这是电气系统的核心所在。一年前,赛峰集团在巴西航空工业公司KC-390项目中赢得首个综合配电系统。现在,我们在电气技术领域又获得新的技术与能力。由于同时在发电与配电领域进行投资,赛峰集团在“多电飞机”战略实施中也取得了突破性进展。
记者:赛峰集团怎样看待中国航空业的发展势头,中国市场在赛峰全球战略中占有何种地位? 赛峰与中航工业在航电和发动机领域有哪些合作?
让-保罗·赫特曼:中国不仅实现了经济的迅速发展,在科技领域也取得了长足进步。中国是世界上拥有专利最多的国家之一,中国工程师所占人口比例与法国相同。中国航空运输业从上世纪80年代末起步,到现在一直保持快速增长的势头。中国在机场等基础设施建设方面也表现出超强的能力。未来几年,中国将在机场容量、在役飞机数量等方面,成为全球航空界的领跑者,将占据全球20%的航空市场份额。
上世纪90年代初,我们在成都附近设立了一个培训中心,提供我们的发动机维护方面的培训,这是我们最初的尝试。当时,中国的航空运输量还不像现在这么大。现在,中国的航空运输量以每年15%~20%的速度增长,几乎是国内生产总值增长速度的两倍。每年,赛峰集团都有20~25%的产品销往中国,因此,中国不仅是我们的重要客户,在我们的战略中也具有非常重要的地位。赛峰集团充分意识到了中国市场蕴含的机遇,积极加强与中国合作伙伴的关系。
2010年11月,赛峰集团与中航工业签署协议,建立了全面战略合作伙伴关系,并成立了战略委员会,定期举行高层会晤。为了进一步落实该协议,双方于2011年签署了多份谅解备忘录。其中一份确定了双方面向中国及国际市场的新一代涡轮螺旋桨发动机和涡轮发动机的合作基础。另一份确定了双方关于直升机和飞机航电设备的合作。我们与中航工业在直升机发动机领域的合作由来已久,可以追溯到上世纪80年代。正是由于双方这种长期以来建立起来的信任关系,赛峰集团旗下透博梅卡公司与中航工业东安发动机公司才能走到一起,共同研发基于阿蒂丹3发动机的涡轴16发动机,用来装备AC352新型直升机。
记者:赛峰集团历来重视与中国企业、高校的人员交流, 这些交流对促进双方的合作有哪些重要作用?
让-保罗·赫特曼:对赛峰集团而言,如果我们没有大量受过专业培训的工程师和管理人员,就不可能在航空航天这样的高科技产业拥有一席之地。因此,我们历来十分重视人员的培训与交流。赛峰企业大学与中国学术界处于领先地位的同行也建立了牢固的合作关系。自2004年以来,赛峰集团一直支持中国学生到具有领先水平的法国中央理工大学学习;2005年,又参与建立北京航空航天大学中法工程师学院。赛峰大学作为该校积极的合作伙伴,为中国工科学生的教育作出了贡献。通过赛峰集团的专家和高级管理人员授课,在科学和管理学方面给学生补充了专业知识。我们还传授一些特定技能,提高授课的质量,同时还为学生提供企业实习和就业的机会。
我们还与中国民航大学签署了一项合作协议,为该大学尤其是中欧航空工程师学院提供支持。赛峰大学除了提供实习和举办讲座外,还正在为学生设置一个涉及实际操作的教学单元,这样学生可以实际运用在课堂上学到的知识。2006年,赛峰集团向中国民航大学捐赠了一台CFM56-3发动机,以便让学生更加直观地了解这种发动机是如何工作的。
培训领域的合作有助于加强赛峰集团与中国合作伙伴,如中国商飞公司和中航工业集团之间的工业合作关系。2011年,赛峰大学与中航大学签署了一项谅解备忘录,将双方已经存在多年的合作推上了一个新台阶。通过这份备忘录,我们希望能够制定双方共享的管理方法,以支持我们两家集团未来的工业合作。
记者:包括GE、UTC、Honeywell在内的世界级发动机供应商都在发力中国的通用航空及公务机市场,赛峰在该领域的竞争力主要表现在哪些方面,未来有何发展战略?
让-保罗·赫特曼:几年前,我们决定进入公务航空这一具有显著增长潜力的市场。我们推出了针对这一市场的“银冠”发动机。“银冠”不仅扩充了赛峰集团斯奈克玛公司的发动机阵容,同时还是斯奈克玛公司首次单独以自己的名义开发的一款新型民用发动机。这一新型系列发动机将是我们民用航空市场的重要增长点。
“银冠”发动机结合了赛峰集团旗下两家公司的技术专长:斯奈克玛公司最先进的民用发动机技术以及透博梅卡公司先进的直升机发动机技术。其设计基于离心式轴流压气机:轴流部分采用了斯奈克玛公司的技术,离心部分采用了透博梅卡公司的技术。这种特别的设计,不仅提高了发动机的性能,还减轻了发动机的重量和体积,从而可减少15%的燃油消耗和二氧化碳排放,并使噪声和氮氧化物排放量减半。此外,它还显著降低了维修成本。
让我们尤其感到自豪的是,赛斯纳公司已经选中我们的“银冠”发动机装备其新推出的“奖状经度”长程中型公务机。“银冠”发动机被赛斯纳选中,这充分反映了赛峰集团选择研发一款适用于这一级别公务机发动机的决定是非常适时的。
中国正在推进低空空域改革,这对公务航空、通用航空和直升机市场意义深远。赛峰集团当然希望能够支持并伴随这些市场的发展。
记者:在本届珠海航展上,赛峰将重点展出哪些产品,分别针对哪些细分市场,相对往届有何变化?
关键词:铁鸟 适航验证 机翼外段 频响试验
中图分类号:V21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3791(2015)02(c)-0050-02
铁鸟是用控系统重要验证平台之一,铁鸟综合试验也是系统集成试验的重要组成部分。由于试验条件与真实状态接近,铁鸟上各活动面的运动行程、速率可达到与飞机相同,从而,在地面模拟试验台上进行的系统试验结果能反映飞机系统的运动性能。通过铁鸟考核飞机在空载、加载、故障等不同状态下,各系统(飞控、液压、供配电等)的功能、性能是否符合设计指标和适航要求,为民用飞机的试飞和投入航线运营提供技术支撑。铁鸟的设计是实现这些目标的前提。
1 铁鸟机翼外段的基本设计要求
1.1 基准选取
设计基准为飞机机体坐标系,各部分设计以此为基准。弦线(弦平面和梁平面交线)和激光点作为安装基准,相关要求需要在设计时考虑。机翼外段需要保证结构试验件安装面,前后梁表面都采用了焊后加工面的方式保证光洁度和平面度。为了实现按飞机坐标系统准确安装铁鸟机翼及垂尾,可采取一些工艺手段,在铁鸟机翼前、后梁平面及垂尾梁平面加工4~6个激光孔,分别在梁平面的弦线上及弦线外加工激光孔,以便保证铁鸟机翼前、后梁安装和调试。
1.2 尺寸设计要求
台架需要尽可能真实地模拟飞机状态,系统件、结构件(支架和舵面等)、液压管路、电缆等都采用了和飞机一致的真件,考虑到安装与维护要求,铁鸟机翼前后梁按飞机实际的机翼前后梁位置布置,关键尺寸按照与飞机1:1的比例设计。
1.3 台架材料的选择
铁鸟结构材料除要满足使用上的机械性能,安装制造的焊接性能、机械切削加工特性外,还要考虑材料的经济性,尽量采用货架产品(槽钢、角钢、方管、板材)。考虑到机翼外段实际需求(强度、结构形式),采用Q235低碳钢作为主要材料(可用于替代飞机大部分铝合金板材、型材的受力构件),槽钢作为机翼外段前后梁、选用板材作为前后梁连接件,方管作为立柱主体。
1.4 安装设计要求
铁鸟机翼外段设计需要考虑副翼的加载,除强度之外,由于加载作动器的安装可能带来与台架干涉问题,依据原理图以及作动器、加载接头的尺寸结合铁鸟机翼外段台架对加载机构做运动分析。
铁鸟机翼外段设计还需要考虑结构试验件系统试验件的安装,试验件大部分都直接安装于前后梁上,以副翼为例,其含有5个悬挂支架与2个作动器支架,由于铁鸟后梁采用的是槽钢,表面精度不能保证,采用叠加一层安装板,利用焊后加工的方式,保证平面度与粗糙度,真正做到与飞机设计一致。机翼外段设计还综合考虑了管路、电缆、运动机构的安装、测试设备的使用,保证实用性。
1.5 台架与地基预埋板的连接
台架通过其每个立柱连接的预埋钢板上焊接8个螺柱作整个立柱上下调节――无级调节,保证立柱上平面的同一水平面精度很高,该方案实施时需要立柱下法兰需要二次灌浆。
2 设计与验证
按照飞机设计要求,安装全尺寸的试验件之后台架需要保证足够的强度、刚度(包括台架机翼外段的固有频率),以保证安全(人身、设备、仪器等)。
铁鸟机翼外段的设计需要考虑加载方式、加载点以及连接件/传力件的安装,同时加载载荷也是铁鸟机翼外段强度设计的依据;舵面和作动器的支撑刚度需模拟飞机真实支撑刚度,可采用飞机真实舵面悬挂支臂和作动器支架来近似模拟支撑刚度。在详细设计阶段,进行了如下4种方案的详细设计,见图1。
强度计算结果表明,方案3和4(6根立柱、前后立柱加横档,加斜撑)的方式较好,考虑到美观与实用性,选用方案4。对方案4做了一定的优化(斜撑角度、横档大小法兰、加载支撑),机翼外段自振频率有了明显的提高,各阶自振频率又远离副翼旋转频率f1,满足设计要求。
对机翼外段进行静强度计算分析。依据设计行程,副翼上偏25°为台架受力最严重情况,取安全系数为2,最大VON MISES应力为233MPa,位于后梁腹板开口处。铁鸟左机翼段外段选用材料为Q235,屈服极限为235MPa,强度极限为380MPa。因此机翼外段详细设计方案结构满足静强度要求。
铁鸟台架本体制造与安装之后,再配套舵面、作动器、各系统试验件、液压源等,开展副翼舵面的频率响应试验,来验证刚度设计是否符合要求,试验原理图如图2所示。
由动态信号分析仪35670A发出线性扫频信号,信号的幅值为0.5°(舵面偏度,±0.5°范围内可调),信号的频率范围为0.1~40Hz (可提高频率范围下限至1Hz),线性扫频,扫频步长为0.1Hz,每个频率点重复三个周期以上。信号经作动系统控制柜发送指令操纵舵面运动,由数采测试传感器为反馈信号,得到系统频率特性。
依据某型号飞机主飞控系统作动器颤振抑制要求,在有且仅有一个作动器正常工作情况下,副翼旋转频率要求不小于f1。副翼扫频过程中,经过数据分析在信号频率达到26.6Hz及35.5Hz左右时,台架有明显的振动,因此实际机翼外段的一阶频率为26.6Hz,二阶频率为36.5Hz。经分析, 26.6HZ
3 结语
铁鸟的研制、设计工作是和飞机的本体研制、设计工作密不可分的,并受其牵制和制约。铁鸟机翼外段的研制、设计是一个循序渐进和逐步深化、细化的过程。在安装各种飞行控制面、飞控系统、液压系统和供配电系统等以及自身台架安装时,需要统筹规划,该研究对指导台架设计工作具有重要的工程实践意义。
参考文献
[1] 张吕泉.支线飞机的铁鸟台架介绍[J].民用飞机设计与研究,2007(3):39-48.
[2] 飞机设计手册总编委会.飞机设计手册(第12册)[M].北京:航空工业出版社,2002.
但如此美好的设想,或许是一个几乎骗了全世界天好者的局。该项目负责任人巴斯・兰斯多普5月中旬接受媒体采访时对火星移民计划的实施打起了退堂鼓,认为这个项目的复杂性远远超出了他们的想象,2023年恐怕难以成行。
年满18周岁、身高介于1.57米至1.9米之间、裸眼视力、矫正视力或佩戴隐形眼镜后达到1.0……与传统宇航员要求不同,“火星一号”计划设定的报名者门槛低得让人有些意外。如此美好的设想,获得全球天好者的支持。但是近日该项目负责人的一席话,却浇灭了天好者的热情。
“因为这个计划非常复杂,我们料想到不能够如期实现该计划的可能性是很大的。”兰斯多普说,“但是,只要我们看到这个计划还在不断进展,我们就不会停步。如果我们判断认为这个计划实现不了,就不会继续了。”
荷兰代尔夫特理工大学的航空工程专家马克・奈尔耶指出,从技术上来说,“火星一号”计划目前还有很多困难。他举例说:“‘火星一号’计划携带许多器材与燃料,太空飞船将会很重,所以一次性发射的动力不够,也就是说需要多次发射。目前用于发射更重飞船的超大推力火箭正在研发中,可能还需要约四五年,想在2023年就入住火星不太实际。”
资金问题无疑是该计划需要解决的另外一大难题。据悉,首批运送4名移民需耗资60亿美元。兰斯多普的筹资计划包括征收报名费、进行电视选秀、出售转播权、募捐、出售相关纪念品等。
对于“移民火星”这样引起全球媒体关注的事件,即便当地人也没想到,此事出自一个注册地位于荷兰中部小城阿默斯福特的“一人机构”。在荷兰商会的信息系统中查询得知,“火星一号”是在2011年6月23日注册的机构,雇员仅一人,注册地址是阿默斯福特的一处民居,也是被诸多媒体称为“首席执行官”的兰斯多普的个人登记住址。
从海牙驱车约一小时抵达那个地址,却找不到任何与“火星一号”有关的标志。电话联系兰斯多普后,他很爽快地表示可以接受记者的采访,并告知他的机构已搬到市中心火车站旁一处办公楼里。
步入这栋用于出租的连锁办公楼一层,兰斯多普的“火星一号”机构就位于此。不过,环顾四周,并没有“火星一号”的相关标识,也没有单独隔间,兰斯多普和他的同事只是在一大片开放办公区域中占据了几张桌子而已。兰斯多普穿着的印有火星标志的T恤,或许是唯一让记者确认没有找错地方的依据。
兰斯多普非常健谈,对各种争议都不回避。他还会主动引导话题,展示各种资料,具备很好的镜头感。但将近一小时的采访结束后,一种感觉逐渐清晰:他肯定不是一个太空专家,而是一个营销专家。
走出办公楼,记者随机采访了几名路人。一个小伙子对于“大名鼎鼎”的“火星一号”总部就在自己身边感到十分惊讶――“不知道,我还以为这个计划在美国,是美国航天局弄的呢。我不知道这事居然发生在阿默斯福特!”
“有去无回”的单程之旅,宇航员从此彻底放弃地球上的生活,将“火星一号”计划推至争议的风口浪尖。事到如今,无论该项目能否如期实施,单程之旅让天好者十分不解。
对此,中国空间技术专家庞之浩认为这是为了减少成本和技术难度,实属无奈。火星与月球不同,月球只有1/6地球引力,并且没有大气,然而火星有1/3地球引力,并且有稀薄的大气。从火星发射需要供应双倍的生命保障系统,还要额外的燃料提供足够的动力以克服引力和摩擦。
美国行星科学研究所研究员李荐扬也认为“单程票”完全是技术限制,以目前全人类的技术水平,从地球发射大推力火箭系统一次耗资要在几千万美元以上,在火星上发射则需要从零开始建造火箭以及发射场,测控系统等,“在未来实现该技术不成问题,但所需时间尺度可能超过人类的生命尺度,所以第一批火星人在有生之年返回地球的可能性很小。”
此外,荷兰莱顿大学国际空间法研究所副所长马松・茨望恩女士认为,“火星一号”计划的出现,也给国际空间法领域带来许多需要探索的新问题,其中“有去无回”的安排已触及伦理问题。(据新华社 、深圳特区报)
相关链接
有去无回的“火星一号”计划
“火星一号”旨在实现人类移民火星的梦想。根据这一计划,从全球应征者中海选出的首批4名志愿者,将在2023年被运送至火星并居住在那里。不过,这是一项“有去无回”的移民计划,因为该机构明确表示将不会给志愿者提供返回地球的机会。
该机构介绍说,任何18岁以上的地球居民都可申请参加,方式是向其官方网站提交一段时长为1分钟的视频,说明自己希望移民火星的原因。此外,申请者需缴纳5美元至75美元不等的报名费。
机械优化设计概念
机械优化设计是综合性和实用性都很强的理论和技术,为机械设计提供了一种可靠高效的科学设计方法,使设计者由被动地分析、校核进入主动设计,能节约原材料,降低成本,缩短设计周期,提高设计效率和水平,提升企业竞争力、经济效益与社会效益。国内外相关学者和科研人员对优化设计理论方法及其应用研究十分重视,并开展了大量工作,其基本理论和求解手段已逐渐成熟。并且它建立在数学规划理论和计算机程序设计基础上,通过有效的实验数据和科学的评价体系来从众多的设计方案中寻到尽可能完善的或最适宜的设计方案。该领域的研究和应用进展非常迅速,并且取得了可观的经济效益。那就让我们关注机械优化设计中那些重要的量。
解决优化设计问题的一般步骤
解决优化设计问题的一般步骤如下:
机械设计问题――建立数学模型――选择或设计算法――编码调试――计算结果的分析整理
优化设计中数学模型的建立
a设计变量
在最优化设计过程中需要调整和优选的参数,称为设计变量。设计变量是最优化设计要优选的量。最优化设计的任务,就是确定设计变量的最优值以得到最优设计方案。但是每一次设计对象不同,选取的设计变量也不同。它可以是几何参数,如零件外形尺寸、截面尺寸、机构的运动尺寸等;也可以是某些物理量,如零部件的重量、体积、力与力矩、惯性矩等;还可以是代表工作性能的导出量,如应力、变形等。总之,设计变量必须是对该项设计性能指标优劣有影响的参数。
b约束条件
设计空间是一切设计方案的集合,只要在设计空间确定一个点,就确定了一个设计方案。但是,实际上并不是任何一个设计方案都可行,因为设计变量的取值范围有限制或必须满足一定的条件。在最优化设计中,这种对设计变量取值时限制条件,称为约束条件,而约束条件是设计变量间或设计变量本身应该遵循的限制条件,而优化设计问题大多数是约束的优化问题。针对优化设计数学模型要素的不同情况,可将优化设计方法进行分类,约束条件的形式有显约束和隐约束两种,前者是对某个或某组设计变量的直接限制,后者则是对某个或某组变量的间接限制。等式约束对设计变量的约束严格,起着降低设计变量自由度的作用。优化设计的过程就是在设计变量自由的允许范围内,找出一组优化的设计变量值,使得目标函数达到最优值。
c目标函数
在优化设计过程中,每一个变量之间都存在着一定的相互关系着就是用目标函数来反映。他可以直接用来评价方案的好坏。在优化设计中,可以根据变量的多寡将优化设计分为单目标优化问题和多目标优化问题,而我们最常见的就是多目标函数优化。
一般而言,目标函数越多,设计的综合效果越好,但问题求解复杂。在实际的设计问题中,常常会遇到在多目标函数的某些目标之间存在矛盾的情况,这就要求设计者正确处理各目标函数之间的关系。对这类多目标函数的优化问题的研究,至今还没有单目标函数那样成熟
优化设计理论方法
优化准则法对于不同类型的约束、变量、目标函数等需导出不同的优化准则,通用性较
差,且多为近似最优解;规划法需多次迭代、重复分析,代价昂贵,效率较低,往往还要求目标函数和约束条件连续、可微,这都限制了其在实际工程优化设计中推广应用。因此遗传算法、神经网络、粒子群算法、进化算法等智能优化法于20世纪80年代相继提出,并且不需要目标函数和约束条件的导数信息,就可获得最优解,为机械优化设计提供了新的思路和方法,并在实践中得到成功应用。
a遗传算法
遗传算法起源于20世纪60年代对自然和人工自适应系统的研究,最早由美国密歇根大学Holland教授提出,是模拟生物化过程、高度并行、随机、自适应的全局优化概率搜索算法。它按照获得最大效益的原则进行随机搜索,不需要梯度信息,也不需要函数的凸性和连续性,能够收敛到全局最优解,具有很强的通用性、灵活性和全局性;缺点是不能保证下一代比上一代更好,只是在总趋势上不断优化,运行效率较低,局部寻优能力较差。
b神经网络法
神经网络是一个大规模自适应的非线性动力系统,具有联想、概括、类比、并行处理以
及很强的鲁棒性,且局部损伤不影响整体结果。美国物理学家Hopfield最早发现神经网络具有优化能力,并根据系统动力学和统计学原理,将系统稳态与最优化态相对应,系统能量函数与优化寻优过程相对应,与Tank在1986年提出了第一个求解线性优化问题的TH选型优化神经网络。该方法利用神经网络强大的并行计算、近似分析和非线性建模能力,提高优化计算的效率,其关键是神经网络的构造,多用于求解组合优化、约束优化和复杂优化。近些年,神经网络法有较大发展,Barker等将神经网络用于航空工程结构件的优化设计。
c粒子群算法
Kennedy和Ebehart于1995年提出了模拟鸟群觅食过程的粒子群法,从一个优化解集开始搜索,通用个体间协作与竞争,实现复杂空间中最优解的全局搜索。粒子群法与遗传算法相比,原理简答、容易实现、有记忆性,无须交叉和变异操作,需调整的参数不多,收敛速度快,算法的并行搜索特性不但减小了陷入局部极小的可能性,而且提高了算法性能和效率,是近年被广为关注和研究的一种随机起始、平行搜索、有记忆的智能优化算法。目前,粒子群算法已应用于目标函数优化、动态环境优化、神经网络训练等诸多领域,但用于机械优化设计领域研究还很少。
d多目标优化法
功能、强度和经济性等的优化始终是机械设计的追求目标,实际工程机械优化设计都属于多目标优化设计。多目标优化广泛的存在性与求解的困难性使其一直富有吸引力和挑战性,理论方法还不够完善,主要可分为两大类:①把多目标优化转化成一个或一系列单目标优化,将其优化结果作为目标优化的一个解;②直接求非劣解,然后从中选择较好的解作为最优解。具体有主要目标法、统一目标法、目标分层法和功效系数法。
优化设计方法的评价指标
根据优化设计中所以解决问题的特点,选择适当的优化方案是非常关键的。因为解决同
一个问题可能有多种方法,而每一种方法也有可能会导致不同的结果,而我们需要的是可以更加体现生产目标的最优方案。所以我们在选择方案时一定要考虑一下四个原则:
a效率提高。所谓效率要高就是所采用的优化算法所用的计算时间或计算函数的次数要尽可能地少。
b可靠性要高。可靠性要高是指在一定的精度要求下,在一定迭代次数内或一定计算时间内,求解优化问题的成功率要尽可能地高。
c采用成熟的计算程序。解题过程中要尽可能采用现有的成熟的计算程序,以使解题简便并且不容易出错。
d稳定性要高。稳定性好是指对于高度非线性偏心率大的函数不会因计算机字长截断误差迭代过程正常运行而中断计算过程。
另外选择适当的优化方法时要进行深入的分析优化模型的约束条件、约束函数及目标函
数,根据复杂性、准确性等条件结合个人的经验进行选择。优化设计的选择取决于数学模型的特点,通常认为,对于目标函数和约束函数均为显函数且设计变量个数不太多的问题,采用惩罚函数法较好;对于只含线性约束的非线性规划问题,最适应采用梯度投影法;对于求导非常困难的问题应选用直接解法,例如复合形法;对于高度非线性的函数,则应选用计算稳定性较好的方法,例如BFGS变尺度法和内点惩罚函数相结合的方法。
结论
机械优化设计作为传统机械设计理论基础上结合现代设计方法而出现的一种更科学的
优化设计方法,可使机械产品的质量达到更高的水平。近年来,随着数学规划理论的不断发展和工作站计算能力的不断挖掘,机械优化设计方法和手段都有非常大的突破,且优化设计思路不断的开阔。总之,每一种优化设计方法都是针对某一类问题而产生的,都有各自的特点,都有各自的应用领域,机械优化设计就是在给定的载荷和环境下,在对机械产品的性能、几何尺寸关系或其它因素的限制范围内,选取设计变量,建立目标函数并使其获得最优值得一种新的设计方法,其方法多样依据不同情形选择合理的优化方法才能更简便高效的达到目标。当今的优化正逐步的发展到多学科优化设计,充分利用了先进计算机技术和科学的最新成果。所以机械优化设计的研究必须与工程实践、数学、力学理论、计算机紧密联系起来,才能具有更广阔的发展前景。
参考:
[1]白新理.结构优化设计[M]. 河南:黄河水利出版社,2008.
关键词:鲍德里亚;使用价值;消费社会;科学技术
中图分类号:F0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7-2101(2013)02-0024-06
使用价值作为商品的自然属性,是物品成为商品的必然的条件,任何物品要成为商品首先必须具有可供人类使用的价值。今天,我们生活在一个商品丰盈的消费社会之中,在商品逐渐被系列化和系统化的工业生产中,作为商品自然属性的使用价值是否还存在?换句话说,人们在购买商品时是否还像以往一样关注物的有用性?对此,后现论家、法国哲学家让・鲍德里亚(Jean Baudrillard)在他的早期著作中做出了别样的回答。在鲍德里亚看来,“富裕的人们不再像过去那样受到人的包围,而是受到物的包围”。在消费社会中物越来越成为一种符号,也就是说,商品不再以使用价值为基础,而是一种象征性的符号,消费者不是对具体的物的功用或个别的使用价值有所需求,他们实际上是对商品所赋予的意义(及意义的差异)有所需求。以科学技术进步为基础的物的结构演化和数目的繁多使物的效用性逐步消失。创造了大量使用价值,并使消费社会丰富的科学技术,在促进消费社会发展的同时却又受到该社会的阻碍和限制,也就是说,使用价值走向符号的过程也是消费社会对科学技术限制的过程。
一、使用价值的丰盈――科学技术对消费社会的促进和推动
尽管鲍德里亚的使用价值批判理论是以对使用价值的消解和消亡的批判为目的的,但是这一理论的逻辑始点却是使用价值的丰盈,也就是说,鲍德里亚对消费社会的描述是从琳琅满目的商品开始的。而科学技术的进步则对商品的丰富性起着主要的促进作用。
(一)使用价值的丰盈
消费社会是指后化社会,在这样的社会里,消费成为社会生活和生产的主导动力和目标,在消费社会里,价值和生产都具有了文化的含义。讨论消费社会时,鲍德里亚首先强调了消费社会中物的丰盈和商品时的系列化和系统化现象,“今天,在我们周围,存在着一种由不断增长的物、服务和物质财富所构成的惊人的消费和丰盛现象。它构成了人类自然环境中的一种根本变化”[1](P1)。在鲍德里亚看来消费社会的根本变化在于物的丰盛性,人不再被人所包围,而是被物所包围。使用价值的丰盈不仅表现在日常生活中物品的不断繁衍和各种需要的增加上,而且还表现在制造界对物品生死周期的加速上。
(二)科学技术对消费社会的促进
尽管鲍德里亚在其早期著作的《物体系》的导论中,开综明义地指出“我们分析的对象不是只以功能决定的物品,也不是为分析之便而进行分类之物,而是人类究竟透过何种程序和物产生关联,以及由此而来的人的行为及人际关系系统”[2](P2),但是为了论证的需要,他还是对物的功能性进行了大量论述。不仅如此,鲍德里亚还强调了科学技术对商品功能性发展的作用,“甚至这样说都不会显得奇怪:物品最具体的一面便是科技,因为科技演进和物的结构变化实为一体。”[2](P3)虽然鲍德里亚逻辑上对使用价值一直持批判态度,但是他却并没有否定科学技术是消费社会中使用价值的根基。
1. 科学技术的两个层面
什么是科学技术?怎样界定科学技术?学术界一直没有达成共识。严格说来,科学技术是个在工业社会中成立的命题。鲍德里亚根据技术与物的功用性的关系把科学技术分为两类:一类是远离日常生活的实验室及高科技发展的有限领域,如航空工程、太空技术、航海科技等。这类科学技术所追求的是物的功能效力,以使用价值最大化为主要的目的。如航空业,它迫切需要发展的是最具体的技术,从而符合其安全、速度和效率的功能。在这些领域中,技术发展急迫需要凸显结构要求,而其集体的、非个性化的特性却使流行的影响力降到最低。另一类是和日常生活中物体系相关的科学技术。这种科学技术在基本遵从商品使用价值的基础上,更多地把精力消耗在个性化和流行中。比如,汽车的状况是把变化改进的精力花费在玩弄外形的游戏上,却在发动机和水冷却方面保留了低技术。鲍德里亚所关注的是第二种科学技术以及在技术之上物的功用性和意义关联。在举证航空工业之后,鲍德里亚紧接着论述到,“在这类情况中,技术发展依循的是一条几乎纯洁无瑕、不受干扰的道路。可是我们很清楚,要了解日常生活中的物体系,这一类技术结构分析将是破绽百出、效力薄弱”[2](P5)。
2. 物的科技层面变化是本质的
科学技术与商品的相关性是一个近代社会的话题。早在农耕时代,在科学技术落后的情况下,商品生产甚至谈不上技术,因此,用于交换的商品既是消费者对使用价值的购买,同时商品本身又大都带有生产者的个性特征。随着社会的演变和人类文明的不断进步,科学技术和商品越来越密切相关,某种程度上而言,科学技术决定了商品使用价值的生产。鲍德里亚把物界定为由科技层面和由需求所造成的心理和社会层面的两个部分构成。在鲍德里亚看来,“严格地说,物的科技层面变化是本质的,而物在其需求及实用的心理或社会层面的变化则是非本质的”[2](P3)。作为本质性的科技层面必然决定由需求所引起的非本质的心理和社会层面。
鲍德里亚指出,科学技术的进步和发展使物的功能性得到了淋漓尽致的发挥,在物的整体结构中的每一个元件不是在功能冲突的妥协中存在,而是不同功能在同一元件中得到整合。以汽缸为例,老式的汽缸,每一个单元都被当做一个绝对本位来处理,只在爆炸循环的某一段落里起作用,之后就不再作用于其他零件了,这些零件就像轮班上阵的工人一样,它们的功能只能在封闭的系统里才能完成。新式的汽缸同老式相比有了很大不同。单就散热板而言,它除了机械功能之外,还可以保护汽缸盖不受瓦斯冲撞变形。老式汽缸的每个零件的功能是相互冲突的,整体是部分折中妥协的结果,而新式汽缸的结构是一个整体,不是部分的折中。在新式汽缸里,每一个元件的功能得到了极致的发挥,而发挥的前提则是科学技术的发展和运用,“真正的技术问题,其意义为不同功能在同一元件中的整合”[2](P4)。同样,在日常生活中,过去的家具摆设和物的功能更多地彰显了人与人之间的关系和道德向度,而随着社会和家庭的变迁以及空间的缩小,隐身自如的橱柜、随时折曲和伸张的椅子甚至消失的家具和物则随处可见。我们且不讨论鲍德里亚意义上家具和物所负载的表达力,单是物的功用化变化本身就已经说明科学技术的张力。
科学技术不仅使物的使用价值得到极大发挥,而且还在生产上使其模式化和系列化。鲍德里亚曾断言,在工业社会中,没有一件供人消费的物品是以单独的类型出现的。换句话说,今天的工业生产是以规模化和批量化为特征的,而以流行的模式化为支撑点的生产体制之所以得以维持的基础却是科学技术。尽管鲍德里亚语境下的科学技术的大进步几乎停止,只有改良、附带化的改进还在进行,但是科学技术对生产模式产业化的支持却是无法否定的。
二、使用价值的消解和死亡――消费社会对科学技术的阻碍和限制
尽管鲍德里亚把物的科学技术的变化定义为本质层面,但是他却对这一层面不感兴趣,他甚至认为纯粹技术的物品与我们是不相关的。鲍德里亚感兴趣的是“物品的合理性和需要的不合理性如何大起争执,而这个矛盾又如何引出一个前来解决它的意义构成体系,而不是科技模型,因为在它虽有它基本的真理,物品的生活体验真象却持续地和它分离”[2](P5)。对鲍德里亚而言,参与到我们生活的实用物品,不是以技术的效用性形式展现在我们面前,而是持续地逃离技术的结构性,走向一个二次度的意义构成,即逃离技术体系走向文化体系。换而言之,今天人们在消费时不仅仅关注物的使用价值,同时更多地关注物的延伸――文化和社会的意义。
(一)使用价值的消解和死亡
使用价值的消解和死亡一方面体现在传统道德、个性化的消失上,另一方面则是商品不再被从具体的用途上去看待,而是从其全部意义上被看待,物走向了符号。
1. 传统道德、个性化的消失
鲍德里亚指出,传统生产社会中的物品是人依自己的需要,使物品共存于一个功能化的环境里。尽管在这样的环境里许多物品像老式汽缸一样都在它们各自的功能里互相隔离,经济性能低、一致性也不高,但是物品的功能却体现了人的个性化以及人与人之间的关系,同时人与物的紧密相关也使物得到一种密度和情感价值的“临在感”,从而彰显了道德的尺度。鲍德里亚指出,在以生产为特征的“匮乏”社会中,生产决定消费的种类与形式,产品的消费具有实物性、使用性和功能性特征。换而言之,在生产社会中,消费的对象首先是有用性和功用性的商品。从“匮乏”的生产社会转变到“丰盛”的消费社会是鲍德里亚理论逻辑的真实所在。今天的物品在回应新的需要的同时,在使用方式上更加具有弹性,同时物与人的关系也更为自由,个人在社会关系中拥有更多不受拘束的空间。按鲍德里亚的意思,在消费社会中,人们拥有最大限度的自由,人们可以选择任何想购买的东西。尽管今天的物品在其功用性上大为进步,物品更具有了适空性和适时性,但这一进步却并没有改变传统物体系中功能的不协调状态,相反还对其所体现的道德秩序和个性化进行了彻底的破坏。我们所使用的物品不仅失去了其临在感,而且也失去了它的内在组织,更为可悲的是这种组织已被破坏且未被重建。
2. 物的意义的完备
鲍德里亚对使用价值的批判并没有停留在传统道德和个性化的消失上,而是顺其逻辑的张力继续往前发展。随着物质财富的增加,人们的消费逐渐从商品的物质性和功用性中解放出来,消费所关注的焦点不再是商品的使用价值,而是商品所指称的意义和负载的个性特征。也就说,承载商品的不再是它的有用性,而是意义层面的社会地位和个性化身。鲍德里亚断言,从使用价值的角度来讲,人们从不消费物本身,而是从广义的角度把物用来当作能突出自己个性的意义符号。比如,相同马力、品牌的汽车会因为外观设计的差异性而产生巨大的差价,而人们对某一汽车的消费,不是由汽车本身的运输功能,而是由其意义层面的社会地位所决定的。对鲍德里亚来说,消费社会中的物不仅具有意义,而且还具有意义上的完备性。也就是说,消费者不会再从具体的用途上去看待单个商品,而是从其全部意义上来看待它们。我们在购买一款名牌西装的同时,必须连带购买与之匹配的衬衣、领带和皮鞋等,这不是为了实用,只是为了意义的完整和齐备。这里意义的齐备不是由使用价值需求层面产生的,而是具体情境生发下的暗示。洗衣机、电冰箱、洗碗机除了各自为器具之外,同时又被广告和大众传媒形成了集体观念,在这个观念中,商品好似一条链子,它们不再是一串简单的商品,而是一串意义,一串相互暗示着更复杂的高档商品的意义。
3. 物被符号化
如鲍德里亚所言,消费社会并不止于丰盛以及丰盛的表象,在本质上,它是一个等级严格的社会,而划分消费社会等级的标准则是鲍德里亚提出的“差分编码”及“社会的区分逻辑”,这种划分逻辑是形成消费社会中人与人之间关系的核心。消费社会中,物的意义具备是其走向符号的前提。物的意义的充分发展必然使物最终走向符号。正是因为物具有了象征性和意义指涉,消费的主导方面的商品才被赋予“符号”。也就是说要成为消费的对象,商品必须首先成为符号。在消费社会中,商品都是以系列的形式出现的,商品内部包含着既相互对应又相互否定的差别次序,也就是说,商品中包含着能揭示社会等级、地位和权力的社会秩序。商品成了制定差异秩序的扮演者,一定的商品对应一定的功能、权力和社会地位。与商品包含的等级相对应,需求也由一系列等级构成。一方面,传统意义上物所体现的道德的消失使人们在物面前享有最大程度的自由。而对物的无止境占有和对新鲜物品的体验带来的最大程度的幸福是人们进行消费的动力。消费了比别人多的商品,意味着比别人更大的权力,同时也预示着在消费过程中获得更大的幸福。另一方面,在等级性的需要中,一种保持距离和符号区分的社会等级的必要性原则也需要绝对的维护。为此,人们开始歇斯底里地在消费中实现他人话语的导向作用。换而言之,人们进行消费的主要动力是某种精神的需要,而不是物质的需要,消费社会中的消费已经脱离使用价值的必要层面,而变成炫耀性的消费。
(二)消费社会对科学技术的阻碍和限制
消费社会中商品生产的基础是科学技术的发展,进一步讲,现代意义上的每个单件商品都是科学技术的结果。科学技术的不断创新和发展不仅使商品在量上极度丰盛或富足,而且在质上也加快了商品的更新换代,使物更适合人。总之,科学技术对消费社会有着巨大的推动作用。技术与物品体系的关系本来是紧密相关、和谐演进的。但是充斥着商品的消费社会却打破了这一相关和谐性,这一社会不仅没有促进科学技术进步,而且客观上阻碍和限制了科学技术的发展。
1. 发明几乎停顿
物品非结构性的配件的大量繁衍,促成了物品扬扬必胜的状态,而正是这种非结构性元素组成了流行和引导性消费的社会通路,也就是在它们身上,技术的演进开始倾向停顿。正如汽车产业一样,今天汽车的改进不是发动机本质部分的改进,而是其外观、配件等非本质部分的改良。当商品不再作为被使用价值呈现在人面前,而是在符号意义上表征社会地位及“个性”特征的时候,科学技术也只停留在物的外表改观上,就像绘画一样,“当当代绘画不再能够清晰地揭示这个世界的真理的时候,我们能从签名中获取一些意义、一些提示,由此也获得一种保证”[3](P86-87)。鲍德里亚指出,今天技术的改良、包装和完善化追求的是物品的威望感,而不是结构上的创新,“的确,无关宏旨的改善、复杂化、附带体系(为了安全感或威望)都在培养一种有关‘进步’的伪意识,而遮盖了基本变化的紧急性……流行以它次级系统的无协调蔓衍,属于偶然的领域,因此也是形式无限再兴的领域,和市场开发最能发挥到极致的领域。在技术的垂直性和利润的水平线之间――在技术发明的不断超越,和一个依照生产的目的性造成的物和重复形式的封闭体系之间,存在着基本的对立”[2](P145)。对此,鲍德里亚感叹到,今天,发明几乎完全停止了。
2. 科学技术被赋予新的内涵
使用价值向符号转化的过程,即符号的生产过程,源自于对有用性的破坏。大众传媒在将使用价值转变为符号的同时,“技术和知识从它们客观的实际中分离出来,被凸现差异的‘文化’体系再发掘。由此这个领域变成了消费的延伸,在某种意义上,我们赋予它生产、体系以及符号的相互作用等诸多内涵”[3](P108)。在物的符号化过程中,科学技术也被赋予了新内涵。当生产的目的不是商品的使用价值,而是其意义层面的关系和差别生产,“当代垄断性生产决不仅是物质财富的生产,而一直也是关系和差异(垄断)生产”[1](P59)时,也就是说生产不再是真正意义上物的生产时,科学技术也失去了其本真的意义。
三、使用价值批判的价值和意义
鲍德里亚作为法国当代著名的社会理论家,其理论不仅涉及领域广泛,论点新颖,而且对当代欧美理论界也有着巨大的影响。鲍德里亚早期思想既受列菲伏尔日常生活研究的影响,同时也深受乔治・巴塔耶(Georges Bataille)思想的影响。在批判性的社会学框架内,鲍德里亚的早期作品试图把列菲伏尔、巴塔耶和情境主义者发起的日常生活研究与研究社会生活中符号生活的社会符号学结合起来,其关注的中心是消费社会中的物体系、消费社会和符号政治经济学。与后期作品相比,鲍德里亚前期思想更加学院化和容易理解,但是却被遮蔽并相对忽视了。尽管学术界对鲍德里亚褒贬不一,但是,无论如何,他对使用价值的批判有着非常大的价值和意义。
(一)使用价值的没落和消费意识形态对人们需求的控制是当今社会的一大特征
对传统政治经济学而言,人们对商品的消费是对其使用价值的消费。在生产领域,需求是生产的动机,同时生产又决定消费。鲍德里亚从现代社会中人与物的关系入手,从特殊的需求理论出发,提出消费者不是对具体物的功用性或使用价值有所需求,而是对商品所赋予的意义有所需求。物不仅是一种实用的东西,它具有一种符号的社会价值,而这种价值又是最根本的。正如鲍德里亚所言,“当我还将冰箱作为一架机器来使用的时候,它并不是一个物。它是一个冰箱。在物的意义上来谈冰箱或者汽车是另外一回事。也就是说,与它们如何冷藏食物,或者如何运输,这些‘客观’的事实没有任何关系。这里所谈论的物是一个无内容的功能存在”[3](P41)。鲍德里亚在这里最想告诉读者的是需求对象对商品符号背后意义的需求是消费的社会逻辑与工业社会的生产逻辑之间的分界线所在。从实物或者使用价值的需求过渡到其背后的符号意义需求,仅仅是一步之遥,但是跨出这一步却是非同寻常的。鲍德里亚看到了当今社会中人们对商品品牌和象征意义热爱的社会心理以及在这种消费行为基础上所构建的消费文化的存在。鲍德里亚理论的更深意义在于,在消费社会中,人们消费商品如果仅仅消费功能实用性,就意味着是面对一种物质消费和为了物质获得而工作的虚无感,而消费的活力在于人们自身意义的彰显。在生产和需求的关系上,鲍德里亚的理论试图证明,人们是先体验到了生产之后商品宣传的图像及使用此商品的生活趣味,才开始明确自己和那种商品发生关系后的意义,最终才去购买商品。今天铺天盖地的广告传媒确实从一定层面彰显了鲍德里亚意义上生产对需求的决定作用。当下我们消费的动机不仅仅是需求,而是受消费意识和大众传媒的影响对物的社会地位、权力意义和个性化象征的追求。
(二)鲍德里亚揭示了消费意识形态和生产体制对科学技术的阻碍
鲍德里亚指出,消费社会中物的大量繁衍和人们消费行为的频繁发生不仅没有促进科学技术本质层面上的进步,相反却阻碍和限制了技术进步。鲍德里亚极度赞成路易斯・孟弗尔德关于技术与文明的论述。孟弗尔德指出,美国在经历过科学技术的风光时期之后,也就是1940年之后,发明突然之间停止了。而阻碍技术进步的主要障碍就是品味、流行、浪费和商业利益的相结合。如果说孟弗尔德看到了阻碍当代技术创新发展的社会表象,那么鲍德里亚则找到了这一阻碍的根本症结――资本主义生产体制。鲍德里亚指出,目前的生产体制一方面在运作,另一方面却阻碍着真正的技术进步。换句话说,阻碍和限制消费社会中科学技术的不单单是控制整个消费社会的消费意识形态,究其本质而言则是资本主义生产体制。资本主义生产体制在限制科技进步的同时,也阻碍了社会关系的重构。在鲍德里亚看来,人、技术和物品在任何情况下都是相互结构的,在同一文明中,这三者是紧密联系在一起的。也就是说,当技术受到当代生产体制阻碍的同时,人所构成的社会关系也幸免不了,“技术和物品都在承受和人所承受相同的奴役――具体的结构程序,也就是技术的客观进步,所受到的阻碍、歧流和退化,和人的关系具体社会化的程序,也就是社会的客观进步所承受的一致”[2](P144)。
四、使用价值批判理论之缺失和局限性
在以符号和意义构成的消费社会的框架中,鲍德里亚的使用价值批判理论确实有着不可否认的价值和意义,但是,我们在肯定鲍德里亚使用价值批判理论之价值的同时,也应该看到该理论还存在着缺失和局限性。
(一)鲍德里亚对政治经济学和经济史理论基础的缺乏,使其对消费的分析与生产分析相脱节
在马克思那里,消费活动是作为生产过程的一个环节出现的,它与生产、分配、交换组成生产与再生产的序列。鲍德里亚虽然对消费进行了详释,但是他却几乎未涉及生产方式和劳动领域,没有对生产、分配、交换和消费之间的关系进行分析。鲍德里亚对政治经济学和经济史基础的缺乏,导致了他未对资本主义显而易见的部分,如投资、储蓄、过剩等进行讨论。尽管鲍德里亚注意到马克思所强调的生产第一性,并指出应该根据生产体系来分析消费,但是他的使用价值批判理论似乎暗示了需求和价值在消费社会中主要是由消费和流通创造出来的,社会组织和社会行为的主要决定因素是消费和流通。事实上,鲍德里亚也从未真正清晰地分析符号逻辑与资本积累的逻辑关系。在使用价值符号化的过程中,鲍德里亚把消费看成是消费者对资本控制的强迫接受,而没有从经济学层面说明,对于既希望消费增长又不要超过生产增长速度的资本家来说,消费构成了问题。我们生活在一个受资本和生产所决定的社会,而鲍德里亚却过分地强调消费,并赋予其作为主导性的社会力量的特权。使用价值批判理论的目的是消解古典政治经济学和政治经济学还是补充或替代政治经济学,我们无法判定。
(二)片面夸大了当代社会对科学技术的阻碍和限制作用
鲍德里亚在论述消费社会对科学技术的影响时,直接断言消费社会使科学技术限于停滞状态。当今技术的发展充其量只是修缮型的非本质层面的进步,本质的创新却几乎没有。对于鲍德里亚的上述见解,笔者认为有些危言耸听。20世纪70年代中后期所开始的第三代科技革命使科学技术发展进入到一个新阶段。以微电子技术和生物工程技术为标志、以广义信息技术为中心的技术革命不仅引起了当代技术领域的巨大变革,而且还形成了新兴技术群。信息技术、生物技术、材料技术、能源技术、空间技术及海洋技术等在许多领域均获得突破性进展。由于鲍德里亚早期著作发表于20世纪70年代左右,确切地说,此时的他没有看到和经历第三次技术革命的浪潮。因此,我们说,随着消费社会的日趋发展,科学技术不仅没有陷入停滞,相反却获得了突飞猛进的进步。
鲍德里亚通过对由符号和意义构成的消费社会的分析,不仅详尽揭示了商品使用价值向符号转化的过程,而且还深刻论述了科学技术同消费社会之间的相互关系。总的来说,鲍德里亚理论既具有丰富的理论价值又有明显的思想缺陷,同时在这一思想背后又蕴含着他对社会的无奈和失望。
参考文献:
[1]【法】让・波德里亚.消费社会[M].刘成富,全志钢,译.南京:南京大学出版社,20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