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冻伤现场处置方案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1引言4
1.1编制目的4
1.2编制依据4
1.3适用范围4
2组织指挥体系及职责任务4
2.1应急指挥机构4
2.2专家咨询委员会5
2.3应急处理专业技术机构6
3救灾防病应急准备6
3.1经费准备6
3.2物资准备7
3.3通信与信息保障7
3.4救灾防病技术保障准备8
3.5社会动员准备8
4预警预报与信息管理8
4.1灾害预警预报8
4.2灾害信息共享9
4.3灾情信息报告与管理9
5应急处理措施10
5.1疾病预防控制工作10
5.2卫生监督工作11
5.3医疗救治工作11
6灾后救助11
6.1善后处置11
6.2调查与评估12
6.3信息12
7附则12
7.1国际沟通与协作12
7.2奖励与责任12
7.3预案管理与更新13
7.4预案生效时间13
8附件:13
8.1雨雪冰冻灾害传染病预防与控制技术方案14
8.2雨雪冰冻灾害公共卫生技术方案18
8.3低温冰冻灾害消毒技术方案20
8.4低温雨雪冰冻灾害卫生应急工作情况统计表23
8.5低温雨雪冰冻灾害受灾基本情况统计表24
1引言
持续阴雨低温天气,容易引起道路大面积结冰,从而导致公路、铁路、民航等交通延误或中断,造成大量旅客被困滞留在公路、火车站、机场等地,引发突发公共事件。由于滞留地天气寒冷、生活条件简陋、人群密集,非常容易引起疾病、食物中毒发生和传染病流行。为了有效做好低温冷冻天气大范围人群滞留的医疗与卫生防病工作,省卫生厅组织制定本卫生应急预案。
1.1编制目的
建立健全省内卫生部门应对突发重大低温冰冻天气灾害紧急医疗卫生救援体系和运行机制,指导和规范各类突发低温冰冻天气灾害事件的卫生应急处理工作,规范紧急救助行为,最大程度地减少人民群众的生命和财产损失,维护灾区社会稳定。
1.2编制依据
《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中华人民共和国公益事业捐赠法》、《中华人民共和国防洪法》、《中华人民共和国防震减灾法》、《中华人民共和国传染病防治法》、《中华人民共和国食品卫生法》、《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境卫生检疫法》、《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急条例》、《国内交通卫生检疫条例》和《国家低温冰冻天气灾害救助应急预案》、《全国救灾防病预案》《国家突发公共事件总体应急预案》、《国家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急预案》等。
1.3适用范围
凡在我省发生的低温冰冻天气灾害导致的任何突发公共事件的医疗卫生救援或突发公共卫生事件,适用于本预案。
2组织指挥体系及职责任务
2.1应急指挥机构
卫生厅依照职责和本预案的规定,在省政府的统一领导下,负责组织、协调全省低温冰冻天气灾害卫生防病的应急处理工作,并根据低温冰冻天气灾害卫生防病应急处理工作的实际需要,成立全省救灾防病应急指挥部及办公室。
地方各级人民政府卫生行政部门依照职责和本预案的规定,在本级人民政府统一领导下,负责组织、协调本行政区域内低温冰冻天气灾害卫生防病应急处理工作,并根据救灾防病应急处理工作的实际需要,成立地方救灾防病应急指挥部。
地方各级人民政府卫生行政部门和单位要按照属地管理的原则,切实做好本行政区域内救灾防病应急处理工作。
2.1.1全省救灾防病应急指挥部的组成和职责
全省救灾防病应急指挥部负责对省内低温冰冻天气灾害卫生应急的统一领导、统一指挥,做出处理救灾防病的重大决策。指挥部成员单位根据低温冰冻天气灾害的性质和卫生应急处理的需要确定,主要包括办公室、规财处、应急办、医政处、疾控处、卫生监督处、基妇处、爱卫办。各有关处室根据各自的职能,具体负责组织实施。
省卫生厅低温冰冻天气灾害卫生应急指挥办公室设在应急办,负责全省低温冰冻天气灾害卫生防病应急处理的组织协调工作。
2.1.2地市、县区级救灾防病应急指挥部的组成和职责
地市、县区级救灾防病应急指挥部由地市卫生行政部门组成,实行属地管理的原则,在上级指挥部指导下,负责对本行政区域内低温冰冻天气灾害的卫生应急处理的协调和指挥,做出处理本行政区域内救灾防病的决策,决定要采取的措施。
2.2专家咨询委员会
省级卫生行政部门负责组建救灾防病专家咨询委员会。
市(地)级和县级卫生行政部门可根据本行政区域内低温冰冻天气灾害卫生防病应急工作需要,组建救灾防病应急处理专家咨询委员会。
2.3应急处理专业技术机构
各级医疗机构、疾病预防控制机构、卫生监督机构、健康教育机构是低温冰冻天气灾害卫生防病应急处理的专业技术机构。
3救灾防病应急准备
3.1经费准备
救灾防病所需经费,应本着政府负责、自力更生为主、多渠道筹集的原则,给予切实保证。
3.1.1省及各受灾地市、县区政府,应安排必要的救灾防病紧急补助经费,由主管部门结合防病预案,统一安排使用。
该项经费使用严格限定于灾区医疗救护、重大疫情扑灭、大面积消毒杀虫灭鼠、食品和饮水安全等防病措施。省级救灾防病经费只补助到地级市,由当地政府有关主管部门根据疫情和防病工作需要,结合地方财力,统一安排使用。
3.1.2省及地方政府安排的救灾经费和国内外救灾捐赠款应提取一定比例,用于灾区的防病治病工作,主要用于扑灭疫情和改善灾区防病环境所需药品、疫苗等的购置,灾区医疗急救用品、药品和防病治病最急需的基本器械、物资的购置。
3.1.3灾区医疗预防保健机构被破坏的基础设施的恢复、重建工作应纳入灾区统一复产计划,并予以优先安排,以保证防病治病工作的正常进行。
3.1.4严格管理救灾防病资金的使用,直接用于对灾民的防病治病工作,不得挪作其他用途。
3.2物资准备
3.2.1各级卫生行政部门,特别是灾害多发地区,要在当地政府的统一调配和统筹管理下,建立健全常用卫生救灾物资的分级储备建议和目录,做好动态管理,及时建议补充急救药品及消杀药械等各种应急物资,完善应急工作程序,确保医疗卫生救援需要。地方各级人民政府应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突发事件应对法》及〈广东省突发公共事件应急总体预案〉规定,做好分级物资储备,确保医疗卫生救援工作的顺利开展,严格保障灾区群众和滞留旅客的生命安全。
3.2.2在救灾防病期间及灾后,各灾区医药、化工生产经营主管部门要及时组织好药品、免疫制品、器械、消毒杀虫灭鼠用药品的生产、供应工作。灾区卫生部门要及时地把防疫治病所需的药品、器械及消毒杀虫灭鼠用物资的品种、数量,报当地发展改革、经贸等部门,并可多渠道筹集救援药品。
3.2.3对供应有困难的药品、器械及消毒杀虫灭鼠用物资,受灾地区应及时上报上级主管部门,请求协调落实生产、供应工作。
3.2.4为了更加有效、快速地做好受灾期间和灾后疾病防治工作,各灾区卫生部门应主动与当地有关主管部门通报防病治病情况,以便及时做好有关药品、器械和消毒杀虫灭鼠用物资的生产、供应工作。
3.3通信与信息保障
各级应急医疗卫生救援队伍要做好在低温冷冻极端天气下采取医疗卫生救援的能力储备,省级救援机构和灾害多发市救援机构需配备在极端低温冷冻灾害天气下采取医疗卫生救援必须的通信设备和交通工具。
省内所有救灾防病信息都必须及时在"国家救灾防病报告管理信息系统"进行网络报告。各级卫生行政部门应设立《国家救灾防病报告管理信息系统》的专项经费,确保网络的正常运转和硬件更新。
3.4救灾防病技术保障准备
3.4.1疾病预防控制体系
建立统一的疾病预防控制体系。各市(地)、县(市)要加快疾病预防控制机构和基层预防保健组织建设,强化医疗卫生机构疾病预防控制的责任;建立功能完善、反应迅速、运转协调的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急机制;健全覆盖城乡、灵敏高效、快速畅通的疫情信息网络;改善疾病预防控制机构基础设施和实验室设备条件;加强疾病控制专业队伍建设,提高流行病学调查、现场处置和实验室检测检验能力。
3.4.2应急医疗救治体系
按照“省协调指导、分级管理、属地负责、统筹兼顾、平战结合、因地制宜、合理布局”的原则,逐步在全省范围内建成包括急救机构、传染病救治机构和化学中毒与核辐射救治基地在内的,符合省情、覆盖城乡、功能完善、反应灵敏、运转协调、持续发展的医疗救治体系。
3.4.3卫生执法监督体系
各级卫生行政部门要明确职能,落实责任,规范执法监督行为,加强卫生执法监督队伍建设。对卫生监督人员实行资格准入制度和在岗培训制度,全面提高卫生执法监督的能力和水平。
3.5社会动员准备
平时做好公众的卫生应急宣传,提高公众理性应对危机事件的意识和心理应对能力,并有能力做好极端天气条件下的自我防护和自救互救。
4预警预报与信息管理
4.1灾害预警预报
4.1.1根据有关部门提供的灾害预警预报信息,结合预警地区的自然条件、人口和社会经济背景数据库,进行分析评估,及时对可能受到低温冰冻天气灾害威胁的相关地区和人口数量做出灾情预警。
4.1.2根据灾情预警,低温冰冻天气灾害可能造成严重人员伤亡和财产损失,大量人员需要紧急转移安置或生活救助,省和有关市应做好应急准备或采取应急措施。
4.2灾害信息共享
要在充分利用现有资源的基础上建设医疗救治信息网络,实现卫生行政部门、医疗救治机构与疾病预防控制机构之间的信息共享。
4.3灾情信息报告与管理
4.3.1初次报告
灾害和受灾基本情况、救灾防病工作开展情况,次生、衍生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发生情况。
4.3.2阶段报告
主要报告灾情和持续的救灾防病工作开展情况,次生、衍生突发公共卫生事件进展和控制情况,并对初次报告的内容进行补充、修正。
4.3.3总结报告
灾害的发生情况;受灾基本情况;卫生系统损失情况;次生、衍生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发生和控制情况;救灾防病工作情况及评估;相关卫生资源消耗和需要补充的情况;经验及教训。
4.3.4报告方式和时限
事件发生地所在的县(市、区)级卫生行政部门为基本责任报告单位,同级疾病预防控制机构和开展救援的医疗机构负责提供相关工作和技术支持。责任报告单位应负责确认上一级卫生行政部门是否收到报告信息。
报告方式按灾害紧急情况,根据省级人民政府、卫生部、或省级卫生行政部门临时确定的具体报告内容和时限。
初次报告除采用《国家救灾防病报告管理信息系统》报告外,必须上报书面报告,时限为县以上人民政府及其有关部门确认发生灾害后24小时内上报。
阶段报告采用《国家救灾防病报告管理信息系统》进行日报。必要时,按上级要求进行书面方式上报。
总结报告应在事件处理结束后10个工作日内采用《国家救灾防病报告管理信息系统》上报,同时必须上报书面报告。
4.3.5救灾信息报告管理
救灾防病信息报告原则上以《国家救灾防病报告管理信息系统》为主,在紧急情况下或报告系统出现障碍时,按《国家救灾防病报告管理信息系统》中附表的内容,使用电话、传真或电子邮件等其它形式上报。
各级卫生行政部门、疾病预防控制机构应加强救灾防病和突发公共卫生事件信息报告工作的管理,每年至少进行一次检查与考核,建立奖惩制度。上级卫生行政部门不定期对救灾防病报告及信息管理工作进行督导检查。
5应急处理措施
5.1疾病预防控制工作
及时派出卫生防疫队伍,深入安置点落实防病措施。落实24小时值班制度,保证疫情报告和突发公共卫生事件报告网络的正常运转。做好临时医疗救治点的疾病监测工作,指定专人做好传染病的报告管理工作。临时医疗救治点一旦发现疑似传染病人,及时送医院隔离治疗。指导做好安置点通风换气,保证人群密集场所的空气流通,预防呼吸道传染病。建议有关部门做好安置点垃圾集中放置、及时清运和处理;保证足够数量的厕所,做好保洁工作。加强与交通、气象、铁路、民航、民政、医疗等部门沟通,第一时间掌握信息,及时落实各项措施。加强卫生与健康宣教工作。
5.2卫生监督工作
及时派出卫生监督人员,深入安置点开展卫生监督工作。加强对滞留区饮食集中供应点及旅客临时安置点的食品卫生监督工作。协助或建议有关部门选择卫生条件好、日常卫生管理到位、供应能力充足的单位负责以上地点食物及饮用水的供应。指导供应单位严把原料采购关,不得使用《食品卫生法》中禁止生产经营的食品品种,严格落实餐具及熟食容器消毒措施。加强对高速公路服务区、公路沿线和滞留旅客聚集地点的餐饮单位的巡回监督检查,重点监督检查小饮食店,督促其加强自身管理,严格执行食品卫生制度。对条件差的餐饮单位要及时提出整改意见,保证食品卫生安全。
5.3医疗救治工作
在人群集中的安置点设置临时医疗站,针对低温冷冻天气常见的呼吸道、胃肠道疾病,合理安排医护人员;派出巡回医疗车巡回,及时抢救急危重症病人;准备充足的常见病、多发病治疗药品和一线救治力量;一线接诊医生要特别注意易发传染病的识别和及时报告;同时做好心理疏导和心理咨询;做好临时医疗救治的病人登记和药品发放登记。
6灾后救助
6.1善后处置
要积极稳妥、深入细致地做好善后处置工作。对救灾防病中的伤亡人员、应急处置工作人员,以及紧急调集、征用有关单位及个人的物资,要按照规定给予抚恤、补助或补偿,并提供心理及司法援助。有关部门要做好疫病防治和环境污染消除工作。
6.2调查与评估
要对救灾防病中的经验教训和恢复重建等问题进行调查评估。
6.3信息
信息坚持实事求是、及时准确的原则。要在第一时间向社会简要救灾防病信息,并根据灾情发展情况做好后续信息工作。
信息的内容主要包括:受灾的基本情况、救灾防病的动态及成效、下一步安排、需要说明的问题。
7附则
7.1国际沟通与协作
7.1.1按照国家外事纪律的有关规定,积极开展国际间的低温冰冻天气灾害救助交流,借鉴发达国家低温冰冻天气灾害救助工作的经验,进一步做好我国救灾防病工作。
7.1.2科研和国际交流
省内有计划地开展应对低温冰冻天气灾害救灾防病相关的科学研究,做到技术上有所储备。同时,开展应对低温冰冻天气灾害卫生防病应急处理技术的国际交流与合作,引进国外的先进技术、装备和方法,提高我省救灾防病的整体水平。
7.2奖励与责任
7.2.1奖励
县级以上人民政府人事部门和卫生行政部门对参加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急处理做出贡献的先进集体和个人进行联合表彰;民政部门对在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急处理工作中英勇献身的人员,按有关规定追认为烈士。
7.2.2责任
对在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的预防、报告、调查、控制和处理过程中,有、失职、渎职等行为的,依据《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急条例》及有关法律法规追究当事人的责任。
7.3预案管理与更新
根据救灾防病的形势变化和实施中发现的问题及时进行更新、修订和补充。
县级以上卫生行政部门参照本预案并结合本地区实际情况,组织制定本地区救灾防病应急预案。
7.4预案生效时间
本预案自印发之日起实施。
8附件:
8.1雨雪冰冻灾害传染病预防与控制技术方案
8.2雨雪冰冻灾害公共卫生技术方案
8.3低温冰冻灾害消毒技术方案
8.4低温雨雪冰冻灾害卫生应急工作情况统计表
8.5低温雨雪冰冻灾害受灾基本情况统计表
附件8.1
雨雪冰冻灾害传染病预防与控制技术方案
天气寒冷和阴雨连绵是容易引起传染病流行的自然因素,人员密集和流动大是引起传染病流行的社会因素。2003年的春节,SARS的暴发提醒我们,在春节不能放松传染病的防治。冬季容易发生的传染病有呼吸道传染病(流感、SARS、禽流感等)和肠道传染病(如诺如、轮状病毒等引起的感染性腹泻)。为此,特制定本指引,供参考利用。
一、家庭寒冷天气预防传染病的指引
1.养成良好的个人生活习惯,不要过劳过累。保持正常、合理的生活规律,积极锻炼身体,不吸烟,不酗酒,保证充分休息,增强身体抵抗力。养成均衡饮食习惯,多吃水果、蔬菜等绿色食品。
2.养成良好的个人卫生习惯。饭前便后要洗手。勤洗澡,勤换洗衣服被子。打喷嚏或咳嗽时,要用手绢或纸巾掩口鼻。
3.注意饮食卫生。食物要煮熟热透。
4.注意保暖,根据天气变化添衣保暖。
5.室内要经常通风换气。注意预防一氧化碳中毒。
6.建议及时接种流感、肺炎等疫苗。
7.减少到人多拥挤公共场所。
8.出现感冒发热或呕吐腹泻等呼吸道或胃肠道症状,要尽早到医院就诊。
9.清理病人呕吐物及粪便时须戴上口罩和手套,事后须再洗手。被患者呕吐物和粪便污染的被服、地板等物体表面用含有效氯1000mg/L的含氯消毒剂清洗和喷洒(拖地、擦洗)。清洁用具也需用含氯消毒剂浸泡消毒。配制含有效氯1000mg/L的含氯消毒液,可用84消毒液按原液与清水按1:30的比例或1公斤水加泡腾片3片。
二、针对公共场所(滞留场所或临时安置点等)的寒冷天气预防传染病的指引
1.根据滞留场所和安置点人数决定设立临时医疗点。医疗点要规范门诊日志,完善诊病登记。医疗点要指定专门的人负责疾病监测和传染病报告。
2.必要时建立健康巡查制度。发现传染病疑似病人要及早送医院隔离治疗。发现有聚集性呕吐、腹泻或发热等症状病人时,应及时报告当地疾病预防控制中心。
3.降低人员密度。根据滞留场所的容量,估算收留人数。疏散人员,降低人员密度。
4.加强健康宣传教育。通过派发宣传资料或广播、电视等形式广泛进行开展健康宣传教育活动,提高群众的自我防病意识。教育群众不要随地吐痰,痰应用纸巾裹好后放入有盖垃圾桶内。不乱扔垃圾。不能随地大小便。
5.提供安全饮水。
6.加强食品卫生监督管理。尤其是临时提供食品的供应点。
7.提供足够数量的厕所,并加强厕所卫生管理,定期保洁和清扫。设置洗手设施,预备洗手液及抹手纸巾或干手机供洗手之用。
8.提供加盖的垃圾桶,并定期清理垃圾。有呕吐物必须及时清理消毒。
9.做好通风换气,预防呼吸道传染病。人员密集的场所特别要保证空气流通。
10.做好心理辅导。
三、针对医院的寒冷天气预防传染病的指引
1.保证医院的正常运转。尤其是门诊、急诊、呼吸科、外科、防保科等重点科室。保证传染病网络报告系统的正常运转。
2.规范预检分诊工作。重点做好发热门诊的分诊工作,尤其是在流感病人数量急剧增加的时候。
3.遇到如下异常情况及早报告给辖区疾控中心:
(1)符合传染病、突发公共卫生事件报告范畴;
(2)死亡人数高于平时;
(3)肺炎病人、发热病人、腹泻病人、呕吐等病人高于平时;
(4)出现聚集性发热、腹泻、呕吐、肺炎病人;
(5)其它临床医生认为是异常情况。
4.做好院内感染控制工作,加强医院消毒,加强病房通风管理。
四、针对家庭的防治冻伤指引
(一)认识冻伤
冻伤是由于身体受到低温或严寒而导致的一种伤害。冻伤会导致受伤部位感觉迟钝和表皮色素缺失。冻伤常常发生在鼻子、耳朵、面颊、下颚、手指或者脚趾。冻伤会对身体产生持久的伤害,严重的会导致截肢。冻伤的发生几率随着身体血液循环的降低而增高,或者人们在低温环境中没有足够衣物保暖。
身体任一部位的皮肤发红或者疼痛,处于寒冷的环境或者未保护暴露于寒冷中的皮肤--冻伤可能就开始了。以下任何症状可能指示受到冻伤:
1.皮肤呈白色或者灰黄色;
2.皮肤感觉异常坚硬或者呈蜡样;
3.麻木感。
4.冻伤患者通常对冻伤的发生没有察觉,直到受冻的组织感觉麻木才意识到。
(二)如何处理冻伤
如果你察觉到有冻伤的症状,请寻求医生治疗。因为冻伤和低体温症都是由于暴露于低温引起的,首先确认患者是否有低体温症状,如果有的话要求预先记录。低体温症是一种严重的医学症状,需要紧急医疗救护。
如果冻伤患者没有低体温症状或者不能够立刻开始医疗救治,按照一下程序处理:
1.立刻进入温暖的室内;
2.除非必需,请不要用冻伤的脚或者脚趾走路,这样会加重冻伤对身体的损害;
3.将受冻伤的部位浸入到温而不烫的水中(水温以能够让健康部位的皮肤感觉舒适为准);
4.或者用身体的体温来温暖受冻伤部位,比如用腋窝来温暖冻伤的手指;
5.不要使用雪或者通过按摩来摩擦冻伤部位,这样会加重损害;
6.不要使用热的垫子、热的灯或者热的炉子、壁炉、取暖器。冻伤的部位通常感觉麻痹很容易被烫伤。
以上的过程不能替代正确的医疗救治。低体温症是一种医学急症,冻伤应当让卫生保健医师来评估其伤害程度。
附件8.2
雨雪冰冻灾害公共卫生技术方案
一、雨雪冰冻灾害食品卫生工作
1.在食物分配与配给过程中,要首先满足儿童、孕妇、乳母、老人等营养不良敏感人群。
2.加强卫生宣传,防止发生因误食毒蘑菇、河豚鱼等有毒动植物而造成的食物中毒。
3.教育群众不要食用死因不明的畜禽及水产品,不食过期或腐败变质的食品。
4.提倡采用煮、炖、烧等长时间加热的烹调方式,食物要煮熟煮透,并注意生熟分开;
5.食品要现吃现做,做好尽快食用;
6.尽量不吃剩饭剩菜,或在确定未变质的情况下彻底加热后再食用。
7.粮食和食品原料要在干燥、通风处保存,避免受到虫、鼠侵害和受潮发霉必要时进行晾晒。
8.避免在简易住处集中做大量食物和集体供餐,避免购买和食用摊贩销售的未包装的熟食和冷荤菜。
9.了解灾民家庭农药存放地点及其包装破损情况。一旦发现可能污染源,应立即采取措施,并作出明显标记,以防发生急性中毒。
10.注意个人卫生,不吃生冷食品、不喝生水,饭前便后要洗手。
二、雨雪冰冻灾害饮用水与环境卫生工作
1.灾区加强自来水管的保暖措施,夜间可让水龙头少量滴水,保证管内水流,防止管内结冰,防止水管冻裂。
2.公共场所(如车站、列车)提供热开水,提供足够数量商业瓶装饮用水。
3.高速公路服务区、国道、省道等交通主要道沿途商店,储备足够量的商业瓶装饮用水。
4.不喝来历不明的饮用水,不喝雨雪生水。
5.加强对灾民集中安置点环境卫生管理,保证足量的厕所,做好保洁和粪便处理,垃圾集中放置、及时清运和处理,避免污染水源。
6.加强雪灾出行卫生防护宣传。
附件8.3
低温冰冻灾害消毒技术方案
一、集中安置场所基本卫生、保洁要求:
1.自然通风良好,避免集中供暖,保持室内空气清新和流通。
2.分区设置,避免过度拥挤;并设有相对独立的发烧咳嗽病人(呼吸道)和呕吐腹泻病人(肠道)两个安置治疗房间(点);
3.加强食品卫生和饮用水安全卫生;
4.配备足够数量的公共厕所或移动厕所;设置洗手设施,有专人定期保洁和清扫;有条件的配备洗手消毒液及抹手纸巾。
5.专人保洁,组织专人负责垃圾收集、转运,保证垃圾日产日清。
6.定期广播不要随地吐痰,痰应用纸巾裹好后放入有盖垃圾桶内;不乱扔垃圾;不能随地大小便,饭前便后洗手;不喝生水,不吃不洁食物;有发热咳嗽或呕吐腹泻应及时到临时医疗点就医等核心卫生信息。
二、环境消毒
1、空气
公共场所应尽可能的开窗通风换气。必要时如发生急性呼吸道传染病暴发流行时,可对疫点室内空气进行消毒:房屋经密闭后,用15%过氧乙酸溶液按7ml/m3(即每立方米用纯过氧乙酸1克),使用过氧乙酸熏蒸器进行消毒,也可把过氧乙酸溶液放置瓷或玻璃器皿中,底部用装有适量酒精的酒精灯加热蒸发,熏蒸2小时,即可开门窗通风。或用2%过氧乙酸按8ml/m3气溶胶喷雾消毒1小时后即可开门窗通风。熏蒸消毒时要注意防火,还要注意过氧乙酸有较强的腐蚀性。
2、餐具消毒
可煮沸消毒10分钟。也可将2片漂精片或1片泡腾片溶入2斤水中,浸泡餐具30分钟。
3、环境、物体表面消毒
受污染环境消毒,应按照先上后下,先左后右的方法,依次进行喷雾消毒。喷雾消毒可用0.2%~0.5%过氧乙酸溶液或有效氯为1000mg/L~2000mg/L的含氯消毒剂溶液。泥土墙吸液量为150ml/m2~300ml/m2,水泥墙、木板墙、石灰墙为100ml/m2。对上述各种墙壁的喷洒消毒剂溶液不宜超过其吸液量。地面消毒先由外向内喷雾一次,喷药量为200ml/m2~300ml/m2,待室内消毒完毕后,再由内向外重复喷雾一次。以上消毒处理,作用时间应不少于60分钟。
4、粪便、排泄物的处理及消毒
对于肠道传染病病人的粪便及排泄物、呕吐物应加强消毒处理,应做好消毒后才能运送。可选用下列一种消毒方式:
消毒剂用量作用时间
20%漂白粉澄清液按消毒液:粪便=1:22小时
6%漂白粉精溶液按消毒液:粪便=1:22小时
5%氯胺T溶液按消毒液:粪便=1:22小时
或用漂白粉干粉,按干粉:粪便=1:52小时
5、垃圾的收集和消毒处理
合理设置垃圾收集点,可用砖砌垃圾池、金属垃圾桶(箱)或塑料垃圾袋收集生活垃圾。传染病污染的垃圾要按相关的卫生消毒要求处理或直接采用焚烧法处理。垃圾的消毒方法:可燃物质尽量焚烧,也可喷洒10000mg/L有效氯含氯消毒剂溶液,作用60分钟以上后深埋。
6、运输工具的消毒:
车、船内空间,可用0.5%过氧乙酸溶液或有效氯为10000mg/L的含氯消毒剂溶液喷洒至表面湿润,作用60分钟。密封空间,可用15%过氧乙酸按7ml/m3熏蒸消毒,还可用2%过氧乙酸进行气溶胶喷雾,用量为8ml/m3作用60分钟。
7、生活污水:
应尽量集中在缸、桶中进行消毒。每10升污水加入有效氯为10000毫升/升的含氯消毒溶液10毫升,或加漂白粉4克。混匀后作用1.5小时~2小时,余氯为4mg/L~6mg/L时即可排放。
8、手消毒
传染病暴发流行时,对于接触可疑有传染病原体的人员应加强个人卫生防护和手消毒。手消毒可选用下列方式之一。
消毒剂消毒方式作用时间
10%碘伏(250mg/l)擦拭1~2分钟
75%酒精擦拭1~2分钟
0.2%过氧乙酸擦拭1~2分钟
5%漂白粉擦拭或冲洗
0.2%洗必泰洗净后擦拭3分钟
0.1%新洁尔灭洗净后擦拭5分钟
附件8.4
低温雨雪冰冻灾害卫生应急工作情况统计表
市卫生局(盖章)统计日期:年月日
派出医疗卫生队(支)出动医护人员(人次)出动车辆/车次救治病人数(人次)派出卫生防疫监督队(支)出动卫生防疫、监督人员(人次)消毒面积(平方米)医药费用(元)消毒费用(元)发放宣传材料(份)其它
填报人:联系电话:。
附件8.5
低温雨雪冰冻灾害受灾基本情况统计表
市卫生局(盖章)统计日期:年月日
受灾基本情况突发公共卫生事件报告卫生部门受灾情况
受灾县数功(个)受灾人口(万人)因灾受伤人数因灾死亡人数其它突发急性传染病疫情食物中毒事件非职业性CO中毒事件房屋倒塌(平方米)因灾危房(平方米)损失药物器械(万元)损坏大型设备金额(万元)卫生系统损失金额(万元)
一、整治目标
以实施城市精细化管理为抓手,持续大力开展环境卫生、市容市貌、交通秩序、市政园林、环境保护、违法建设、市场及摊点、居住小区、城市出入口、散流物体及建筑工地、建筑物外空间等城市环境综合整治,创建“功能更完善,市容更整洁,环境更优美,管理更有序”的城市环境,提升城市品位和核心竞争力,加快实现打造“蓝色休闲之都世界宜居城市”的战略目标。
二、整治内容及责任分工
(一)环境卫生整治
整治内容及要求:提高城市道路清扫保洁质量,普及主次干道机械化清扫,推行主干道冲洗除尘,次干道洒水抑尘,延长保洁时间;应对天气变冷落叶增多,适度增加对行道树落叶清扫和处置力度;整治铁路、公路沿线垃圾、杂物,疏通沿线明沟,清理乱设的标示标牌,规范整齐沿线物料摆放;车站、码头、车辆停靠站点、重要旅游景点、公园广场等公共场所清扫干净,保洁及时;沿街门市、商铺、网店、单位等“三包”落实到位,卫生、容貌、秩序等管理达到标准;餐馆饭店门前无泔水桶、地面无油污污染、周围无便溺;城市生活垃圾日产日清,清运密封,无飞扬洒漏,无害化处理率100%;公厕设施完好,清洁卫生,无异味污染;河道堤岸、背街小巷、城郊结合部、居民小区无暴露垃圾、无卫生死角。
责任分工:市城乡建设委负责牵头协调,市城管执法局进行监督和处罚,市交通局、旅游局、铁路局、园林局、物业办及各区城管办、环卫局(处)具体落实。
完成时限:11月15日前
(二)市容市貌整治
整治内容及要求:城市街道广告设置醒目、规范、有序,整治拆除违章及不合格户外广告、灯箱牌匾、店牌店招等,及时清理城市“牛皮癣”、野广告等;城市报刊亭、电话亭、候车亭、宣传栏、广告栏等设施完好,外观整洁;临街门面店铺经营规范有序,无出店经营,占道经营、占道作业、占道堆放得到有效治理;城市主要道路、建(构)筑物及公共场所景观及照明设施完好,亮灯率达到95%以上;深入持续开展“五小行业”整治,强化“五小行业”联审联批联管机制;加强市区养犬许可的审批与管理,集中整治遛狗上街随地大小便行为,加强管理与处罚力度。
责任分工:市城管执法局总负责,市公安局、工商局、交通局、邮政局、市政处协助具体落实。
完成时限:11月15日前
(三)交通秩序整治
整治内容及要求:加强城市交通“乱点”、“堵点”整治,进一步改进市区交通设施,优化城市道路交通管理,实施易堵、卡脖路口改造,完善分流方案,杜绝交通堵塞;大力开展路通秩序整治,以行人、非机动车为重点,整治闯红灯、不按信号指示通行、翻越护栏等交通违法行为,促进交通秩序进一步好转;加强酒后驾驶、违章驾驶、违章停车行为查处,确保在城区行驶的各类车辆行车秩序规范;加强各类车辆运营管理,确保出租车、公交车车容车貌整洁,行车文明、经营规范;重点开展市区机动三轮车专项整治,处罚、取缔机动三轮车载客行为;加强市区停车场规范管理,制止乱停乱放行为,确保停放有序、设施完好、卫生整洁。
责任分工:市公安交警支队总负责,市交通局、城乡建设委、城管执法局协助具体落实。
完成时限:11月15日前
(四)市政园林设施整治
整治内容及要求:加强城市道路、桥梁的维修养护,加强园林绿化设施的管理维护,市政基础设施完好率达98%以上,破损的道沿、花坛、护栏及时得到维修,城市供、排水设施完好,路灯亮灯率主干道达100%、次干道达95%以上;加强对主次干道绿化带及公园广场、游园绿地卫生管理和养护管理,清除枯枝死树,按时令季节适时修剪,保证行道树、草坪等景观效果良好;研究易冻树木越冬措施,做好防护准备,减少冻伤冻害;将市区失管、漏管闲置地、空白地等纳入城市绿化管理范围,及时查漏补植,杜绝乱堆放、乱挖掘和乱种菜现象;抓紧办理海源公园、海港公园管理交接手续,尽快规范和理顺到位;各类管线地上设施整洁、有序、完好,地下设施按规划设计埋设,档案图纸留存齐全;严控城市道路冬季挖掘审批,规范审批手续,严肃查处乱破乱挖行为;对现有破损架空管线设施进行检修和维护,逐步实施落地改造,消除视觉污染。
责任分工:市城乡建设委牵头负责,市城管执法局、市市政处、园林局、各区政府(管委)及供电、供水、供气、供热、邮政、电信、移动、联通、广电等管线单位具体落实。
完成时限:11月15日前
(五)环境保护整治
整治内容及要求:加强海岸线的保护,全面查处非法使用海域、非法抽取地下水、乱排污水以及乱挖沙土、破坏岸线、倾倒垃圾等违法行为;加强河道管理,以治污、保洁、清淤、造景为重点,促进河道管理制度化、常态化;抓好山体的管理与整治,严肃查处开山采石、烧山毁林行为,对市区废弃采石厂进行生态绿化,恢复山体原貌;加强环保监察,治理乱排乱倒行为,改善大气环境和水体质量;工业危险废弃物、医疗废弃物等特种废弃物实行分类收集、存贮和处置;严格控制餐饮油烟排放,减少对城市环境和居民生活的影响。
责任分工:市环境保护局牵头负责,市海洋与渔业局、国土资源局、城管执法局、水务集团及各区政府(管委)具体落实。
完成时限:11月15日前
(六)违法建设整治
整治内容及要求:坚决遏制违法违章建设行为,对于新建、改建、扩建的违法建筑要依法从严查处;对既有违法违章建设实施分类处理,形成规范有序的建设市场秩序;建立和完善拆除违法建筑快速处置机制和查处违法建筑责任追究制度,加强日常巡查管理和批后管理,努力将违法占用土地和违法建设等行为控制在萌芽状态;将拆除违法建筑与城中村改造、园林绿化、市政工程建设紧密结合起来,做到堵疏结合、拆建结合、治管同步,杜绝新的违法建筑出现。
责任分工:市城管执法局总负责,市规划局、住房保障房产管理局及各区政府(管委)协助具体落实。
完成时限:11月15日前
(七)市场及摊点整治
整治内容及要求:加大市区农贸市场、夜市、早市及周边环境整治,做到场内秩序有明显改观,场外环境得到明显改善,达到规范经营、秩序井然、环境整洁、群众满意的目标;要按照主要道路严禁、次要道路严控、支路街巷规范的要求,着力规范市场摊点行为;依法取缔主要道路及场所室外固定摊点、流动商贩,查处店外经营、露天烧烤等行为;严格控制次要道路的摊点市场,严禁占道经营,引导退路进屋经营;严格街巷临时摊点管理,实行定人定点定时经营。
责任分工:市城管执法局总负责,市工商局、卫生局、贸易办、各区政府(管委)协助具体落实。
完成时限:11月15日前
(八)居住小区整治
整治内容及要求:加强有物管居住小区环境管理,做到小区环境卫生状况良好,道路平坦,环卫设施完善,垃圾日产日清,排水通畅,无违章搭建,无野蛮装修,无乱贴乱画,无杂物乱堆乱放,无车辆乱停乱占道现象;推进无物业管理老小区环境整治,综合实施道路、绿化、雨水、污水、供气、供热、路灯等整治,改善老小区居住环境,同时落实物管企业,实施长效管理;治理整顿草厦子、车库随意改造出租等违章行为,切实维护良好的居住环境。
责任分工:市住房保障房产管理局总负责,市城乡建设委、城管执法局及各区政府(管委)协助具体落实。
完成时限:11月15日前
(九)城市出入口整治
整治内容及要求:城市主要出入口事关城市第一印象,要设立大型公益形象广告牌,体现城市形象或特色;城市出入口道路两侧无乱设的非交通标志牌匾、广告招牌,无违章搭建,无占道经营,无乱停乱放,无暴露垃圾等;道路沿线环卫设施分布合理,保洁措施责任落实,城市出入口形象明显改观。
责任分工:市城管执法局总负责,市交通局、工商局及城市出入口所在区政府(管委)具体落实。
完成时限:11月15日前
(十)散流物体及建筑工地整治
整治内容及要求:全面开展文明施工专项整治行动,规范建筑工地施工现场管理,严格按要求封闭施工,严禁运输车辆带泥上路,加强建筑工地垃圾清运、扬尘及噪音管理,减少建筑施工对环境的影响;落实建筑渣土等散流物体规范处置运输核准制度,实行定时、定车、定点、密闭运输,对擅自使用未经核准运输单位和车辆的建设、施工单位按规定给予停工和经济处罚,对海滨路、青岛路、文化路、疏港路等城市主要道路超载、未覆盖的运输散煤、石子、沙土、垃圾等车辆进行严加管理和处罚;对市区积存的堆土,要按照谁产生、谁负责和属地管理的原则,针对秋冬季节风大特点采取覆盖防扬尘措施,并限时集中清运,消除环境影响和安全隐患。
责任分工:市城管执法局牵头负责,市交通局、公安交警支队、环保局、市建管处及各区政府(管委)具体落实。
完成时限:11月15日前
(十一)建筑物外空间整治
整治内容及要求:整顿建筑物外空间,规范空间环境秩序,临街建筑物立面风格协调,整洁美观,消除乱贴乱画、乱堆乱放、乱吊乱挂现象;对安装的室外空调机、太阳能、晾衣架、防盗网、各种缆线等建筑外挂物进行统一和规范,拆除存在隐患和严重破损的外挂物,对安装不规范的进行治理和整顿。
责任分工:市城乡建设委牵头负责,市城管执法局、住房保障房产管理局、物业办具体进行专题研究,抓紧制定详细的管理办法。
完成时限:11月15日前
三、保障措施
(一)高度重视、加强领导。为使市区环境综合整治工作能够深入扎实开展,市政府成立市区城市环境综合整治指挥部,设在市城管办,负责整治工作的组织、协调、督办和检查。市各有关部门和单位要高度重视,都要相应成立整治工作领导小组,主要领导要亲自过问,做到层层有人抓,环环有人管,把整治工作落到实处。各专项整治行动牵头负责部门要切实履行职责,认真做好整治行动的组织、协调和信息报送工作。各参加部门要发挥本部门职能作用,积极主动地按照要求做好整治各项工作。各专项牵头负责部门将所负责专项的整治工作小组人员名单于10月18日前报至市城管办,联系电话。
(二)细化任务、落实责任。各有关责任部门和单位要按照市区城市环境综合整治实施方案,制定详细的专项整治方案,将任务进行细化和分解,确定整治标准和完成时限,层层落实到具体责任人,实行定部门、定领导、定目标、定责任、定进度的“五定”工作要求,强力推进整治工作。各专项整治详细方案由牵头部门负责制定,并于10月18日前报至市城管办,联系电话。
【关键词】海上搜救体系;问题;对策
近几年国际经济发展很快,全球海运事业也日益壮大,海上船舶通航密度不断加大,导致频繁出现了船舶遇险事故。所以在出现海难以后,海上搜救行动必须及时展开,防止造成人员伤亡和财产损失。一直以来海上搜救都是各国海上安全主管部门的重点工作内容,救助机构要承担起法律法规赋予的重要使命,切实履行好这项公益性职能。通过组织海上搜救工作,可以让更多遇险人员得到营救,最大限度挽回财产损失。与发达国家搜救设施及搜救能力相比,我国还有很多地方存在不足,所以需要提升遇险船舶搜救成功率。
一、海上遇险人员面临的现实困难
在船舶出现海难之后,短时间内得不到营救,为了保证船员的生命安全,船长应该马上下令弃船。船员漂浮在水上待救的时间,直接关系到其生存时间的长短,晕浪、淡水、食物、水温、暴露等都是重要的影响因素。尤其是对暴露而言,遇险者在水面上漂浮时,身体和海水直接接触,由于人体体表缺乏较强保温隔热能力,加之水导热速度远远大于空气导热速度。所以遇难者如果在水中长时间暴露,与陆地上散热相比,身体散热明显要快的多。身体在寒冷天气下暴露,身体组织会被冻伤,在酷热天气下暴露,容易出现中暑现象。此外,在不同水温下暴露,对遇难者存活时间的影响也不一样,具体如表1所示。由此可见,在影响遇难者海上待救时间的众多因素中,暴露是主要因素。所以对于海上搜救工作而言,赢得抢救时间最为重要,在接收到求救信号以后,必须马上赶往出事海域进行搜救,尽力挽回生命损失。
二、海上搜救体系存在的主要问题
1.搜救设备设施缺乏
从搜救设施来看,拖轮是主要的搜救船,并且很多拖轮船已经老旧,航速不快,也没有配备相应的专业人员。在出现海难事故以后,从基地赶往事发海域的过程中,搜救船花费的时间很长,最佳的搜救时机将被耽误。例如,从很多地方装备超过1940kW的救助船来看,使用年限超过20年的占绝大多数,而使用的打捞工程船,平均船龄也超过了20年,大多数都是国内造船厂建造,设备性能存在着严重的老化问题。不仅如此,很多拖轮未设置直升机平台,很难开展海空联合搜救。整体上来看,现阶段国内搜救设施有着搜救手段简单、科技水平低、航速较慢等特点,这与海上搜救要求极为不符。
2.搜救人员素质偏低
当前,我国海上搜救力量主要包括以下几方面,即军队、公安、边防、武警力量,各级政府部门组建的专业搜救力量,政府部门所属公务搜救力量,以及其他可投入搜救工作的民用船舶、航空器,企事业单位、社会团队、个人等力量。但是从这些搜救力量的相关人员来看,整体上素质并不高,虽然很多时候能够及时赶到搜救现场,但是也很难进行有效的搜救行动,尤其是面对复杂、恶劣的海况时,更是无从下手。主要是这些人员未接受专门的培训,缺乏一定的搜救能力。因此,为保证正常接收求救信息,并协助开展搜救工作,需要重视提升搜救人员的能力素质。
3.搜救指挥协调不畅
海上搜救是一项复杂的行动,涉及的部门比较多,不仅要有专门的海上搜救部门,还有气象、渔业、边防、各航运公司、社会团体等部门。在出现海难事故以后,要想避免带来更大的损失,必须要成立一个快速、统一、有效、协调的指挥中心,将所有搜救力量协调起来,统一指挥,以此确保搜救行动有序高效开展。不过从当前情况来看,协调工作还未能满足实际要求,第一,这些部门隶属于不同的系统,处于对自身利益关系的考虑,容易出现搜救工作不到位,甚至借口推辞的情况。第二,海难事故发生后要开展搜救工作时,搜救中心联系这些部门时,还要逐级上报,无法第一时间作出反应和决定,导致耽误了最佳的搜救时机,难以取得较好的搜救效果。第三,不同部门之间的职责比较混乱,难以最大限度发挥出所有搜救部门应有的力量。
三、完善海上搜救体系的对策建议
1.重视海上搜救人才培养
当前对海上搜救人员的素质要求较高,需要他们具备较高的政治素养、职业道德、法律素质、管理能力、业务能力、实践操作技能、自律创新意识等。为提升海上搜救人员的综合素质,必须要重视人才培养工作,主要做好以下几个方面:第一,从人才培养院校入手,现阶段国内缺乏专门培养海上救助专业人员的院校,从事海上搜救的人员很少经过专门的培训,大部分都是在实践中逐步锻炼起来的。所以,一些有条件的院校可以开设海上救援课程,培养出更多海上救援专业人才。第二,重视岗位培训,锻炼专业人才。从海上搜救队伍当前情况来看,并根据海上搜救事业的发展趋势,将现有人才的潜力充分挖掘出来,有针对性的组织各种专业培训工作,通过落实培训规划,不断拓宽培训的广度与深度。要利用各种培训方法,积极举办不同层次的海上搜救理论培训班,也可以组织出国学习培训,或者是邀请外国专家进行讲课,以典型案例研讨会、区域性学术研讨活动等方式,进行经验交流。第三,安排相关人员上船实习,巩固掌握的理论知识,学习更多新的技术与技能,从而让其知识结构得到更新和优化,从整体上实现搜救人员素质的提升。
2.定期组织海上搜救演练
我国海上搜救工作主要有两方面组成,分别是海上搜寻与海上救助。其中海上搜寻主要是将遇险船舶、遇险者的位置确定下来,便于后续行动的进行。海上救助就是在海上或者与海相通的可航水域,对遇险船舶、人员、财产开展救助工作,而海上搜救工作主要是进行现场救助。所以海上搜救人员需要具备较强的现场救助能力,简单来说就是要熟练使用搜救设施,正确操作搜救飞机和搜救船,合理使用通讯设备等。近几年海上搜救设备越来越先进,为取得较好的搜救效果,海上搜救人员要熟练掌握新设备的使用方法。此外,海难事故出现以后,海上环境比较复杂,海况也十分恶劣,加之很多时候都为夜晚,这不利于搜救工作的正常开展。因此需要做好日常的演练和演习,确保在出现海难事故后能够迅速作出反应,并采取有效的行动。在实际海上救援工作中,很多时候情况非常紧急,为避免延误战机,错失最佳搜救机会,要定期组织开展对海上搜救人员的演练和演习,模拟真实的海难事故现场,锻炼他们的海上搜救能力。
3.积极引进先进搜救设施
海上搜救体系是否完善,搜救设施设备是否先进,对于争取搜救时间,提升搜救成功率有着重要作用。当前我国海上搜救体系已有一定规模,但是相比于外国发达国家的海上搜救设施,差距仍然比较大,从国外海上搜救设施与手段来看,主要有以下几点优势:第一,搜救手段的综合化。国外发达国家在实施GMDSS系统和IAMSAR手册以后,很多都选择采用海陆空立体救助手段。第二,海上搜救设施的现代化与机动化程度较高,搜救设施有着较强的灵活性与机动性,这是提升搜救成功率的重要保障。例如:德国DZGRS救助机构在卡车上装入救生艇,从陆上往指定地点运输,能够提升搜救的机动性,还可以利用直升机,展开海空联合搜救作业等。第三,搜救设施科技含量较高。外国充分利用感应材料、通信技术和高科技电子等,有效提升了海上搜救工作的效果。所以,我国要主动学习并借鉴外国的这些先进搜救经验,并不断对搜救设施设备进行改进。
4.不断完善搜救管理制度
海上应急搜救组织是否运转的协调,关系着海上应急搜救工作的正常开展。对于海上应急搜救而言,长期存在很多问题,如缺乏完善的搜救体系,管理体制也不够健全,所以为有效解决这些问题,要从当前现状入手,制定相应的方法与措施。然而要想在海上搜救工作中取得“八个最”的搜救效果,就是“用最快捷的方法获取最准确的信息情报,用最科学的决策制定最完善的施救方案,用最有效的手段配备最精干的搜救力量,用最满意的效果回馈社会最殷切的期盼”,但是现阶段还要不断健全管理制度,完善海上搜救应急体系,将各部门的海上搜救职责明确下来,由搜救中心统一调度各方搜救力量,通过相互配合协作,确保海上搜救任务顺利完成。
5.建立健全搜救法律体系
目前,我国尚缺乏较为完善的海上突发公共事件应急法律体系,面对海上突发公共事件越来越复杂的严峻形势,需要尽快建立起较为健全的立法框架体系,并在其中构建相应的制度体系。通过立法能够让海上人命安全得到保障,可以及时有效的救助海上的遇险人员,并且还可以将搜救原则明确下来,组织协调职责划分,搜救行动的开展和终止。对于搜救法规体系,纵向上看,应有国家与区域性的两个层面的法规,并且还要建立起科学合理的配套制度,在建立这些法规制度的过程中,要以相关国际条约法规为准。横向上看,法规将海上搜救各方面的工作都涵盖到位,如组织机构、职权职责、经费保障、法律责任等。对于技术方面的要求而言,要通过不同层次的法规进行明确规范。
四、结语
总之,要重视海上搜救工作,为海上人命与财产安全提供重要保障。各级政府机构、主管机关要切实履行这项职责,将行政权力行使好,根据海上搜救工作的现状与特点,认真开展海上搜救工作,不断改善海上搜救设施设备,重视搜救人员素质能力的培养,建立健全立法体系,将社会各界力量最大限度调动起来,统一调度指挥,提升我国海上搜救工作的成功率,为海上交通安全提供有力的保障。
参考文献:
[1]东朝晖,眭凌,余静.我国海上搜救志愿者体系的建设[J].水运管理,2014,(04):29-32.
[2]张清臣,李云斌,孙玉涛.基于北斗系统的海上搜救体系研究[J].天津航海,2014,03:64-65+7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