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务员期刊网 精选范文 农产品网络营销计划范文

农产品网络营销计划精选(九篇)

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农产品网络营销计划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农产品网络营销计划

第1篇:农产品网络营销计划范文

关键词:农产品网络营销;问题;对策

1开展农产品网络营销的意义

网络营销使得农产品在营销的各个环节可以有机的整合在一起,运用现代的通信网络技术和手段,可以扩大信息交互的渠道和深度,对农产品的生产和营销具有深远的影响。

a.增加销售机会。农产品具有较强的季节性和时效性,极易随着农业生产季节的变化而变化,不利于农产品的顺利销售,造成广大农户错失良好的销售机会,给农户造成了巨大的损失。互联网平台能够帮助农户及时了解农产品需求信息,也能够让消费者充分了解到农产品的品种、数量、供给情况和价格波动信息,打破了时间和空间的限制,为农产品销售者提供了更多的销售机会。

b.降低销售成本。通过互联网农产品信息不需要投资大额的固定资产,农户可利用互联网平台及时、准确、经济、全面的收集和相关信息,生产者可以绕过中间环节直接与消费者进行无缝的交互,自主交易,减少了交易双方的成本和中间环节的附加成本。

c.有利于品牌的树立和推广。利用网络平台展示商品、生产者形象,有利于产品和生产者品牌美誉度的树立和推广,有利于培养产品品牌的忠诚者和消费者。

d.有利于生产决策。农产品营销者通过互联网可以快速获取市场供求信息,便于他们对市场供需情况进行综合、有效地分析,方便农产品营销者更好地把握市场的变动与消费者的需求,根据市场的动态制定或修改生产计划和营销策略。

2我国农产品网络营销存在的问题

a.农业信息化建设落后。虽然随着我国信息化建设的发展,农业信息化建设已经取得了巨大的飞跃,但是与发达国家相比,我国农业信息化建设仍处在一个相对落后的阶段。首先,农村信息网络基础建设仍然薄弱,许多农户和农业企业在计算机和网络配置的水平上,落后于农产品网络营销顺利实施的要求;其次,对于农产品信息存在较大的随意性、盲目性,造成农产品信息资源的质量下降,信息的精度处在一个较低的水平。目前,针对农产品信息管理措施较少,农产品信息管理呈现出无序、混乱的状态,这不仅给农户和企业收集信息设置了障碍,也导致用户对农产品网络营销持有怀疑的态度。

b.农产品物流体系不健全。物流配送是开展网络营销的必要保障,而针对农产品网络营销开展的农产品物流配送要求远高于普通产品。目前,我国农产品物流配送环节主要存在以下问题:一是农产品不同于普通产品,大部分农产品几乎都具有生鲜的特点,尤其是鲜活农产品,其保鲜期短、极易变质腐烂,因此对物流配送的速度、效率和保鲜条件都有较高的要求。而为了节约成本,我国农产品物流配送多采用常温或者自然形态为主,造成了农产品在物流配送过程中损失较大。根据不完全统计,我国农产品在采摘、运输、储存、转运等物流配送环节上的损失率已经超过30%,这个数字接近发达国家平均水平的6倍,对农产品网络营销的顺利开展极为不利;二是我国农产品生产较为分散,农业生产的组织规模小、地域分散,不利于形成规模经济及农产品的迅速集合,给农产品集中配送增添了难度。

c.农产品标准化程度低。调查表明,农产品在进行网络营销和宣传的过程中,标准化程度高、具有品牌影响力、绿色纯天然、无公害、易配送的有机农产品更容易受到消费者的亲睐,但目前我国农业生产和农产品的标准化建设工作尚处于不完善阶段、标准化程度低,缺少一套行之有效的标准化体系。我国农业生产体现出分散、规模小的态势,许多农业生产者“各自为主”,所提供的产品存在较大的差异,标准化几乎无从谈起,许多农业生产者自身对产品标准化缺少基本的科学认识,没有意识到实施标准化能够给他们带来巨大的经济效益,这些都导致了农业标准化进程难以推进、规范化管理难以实施。

d.农产品网络营销人才匮乏。部分农村人口文化程度较低,对于计算机、互联网的认识和应用还比较有限,甚至有的人一辈子都没有用过电脑,没有体验过互联网带来的便利,部分农民的生活方式、价值观念都还没有适应全球信息化的发展趋势。这部分农户难以利用现代化的信息技术来进行农产品网络营销和推广。农产品网络营销要求相关人员不仅要具备计算机网络知识、网络营销技能,同时还要熟悉农村和农产品的特点与性质,而这样的人才在有的地区还比较匮乏。因此,农产品网络营销人才的匮乏也成为制约我国农产品网络营销顺利发展的重要因素。

3对策

a.强化政府部门的领导。农产品网络营销的发展不是靠某个行业就能实现的,这是一项复杂的系统工程,涉及到社会经济的很多环节。因此只有政府相关部门统筹安排,农产品网络营销才能顺利发展。政府的作用主要体现制定全国农业网络营销的体制框架、市场规范、法律体系等等,用它们来规范企业的网络营销行为,促使我国农产品网络营销朝着健康有序的方向发展。

b.完善农村网络基础设施建设。农产品网络营销的顺利开展,离不开计算机网络,政府部门应当在尚未普及计算机网络的区域,积极创造条件,发展并完善计算机网络基础设施,实现网络进村到户,方便农户能够使用互联网随时随地农产品信息。

c.加强农产品网络营销人才的培养。目前人才缺乏是困扰农产品网络营销发展的一大限制因素,既了解农产品又熟悉网络营销的专业人才远不能满足需要,这就要求我们必须加大农产品网络营销人才的培养力度。首先,可以通过普及信息技术知识和技能,让农户从传统的思想中走出来,认识到开展网络营销对促进农产品销售及农业发展的重要性,并逐步掌握网络营销的基本技能;其次,对于接受新事物较快的年轻人,正确引导他们利用所学的网络营销知识和技能针对农产品开展网络营销,服务广大农民和农业企业,为加快我国农产品网络营销的顺利发展提供人才保证。

d.做好农产品网络信息的收集和维护工作。农产品网络信息是开展农产品网络营销的基础,加强对农产品网络信息的收集和维护,有助于广大农户和农业企业第一时间掌握农产品市场的需求和价格变化,及时调整网络营销策略,有针对性地制定具有针对性强、时效性高的营销策略,为农产品网络营销的顺利开展提供依据。

e.完善农产品配送体系。良好的配送体系是农产品网络营销顺利开展的保障,针对不同的农产品,从采摘、分拣、包装、配货、运输等配送的各个环节入手,结合农产品的存储运输要求,完善现有的农产品配送体系,确保农产品网络营销的顺利进行。

参考文献

[1]车愔.中国农产品网络营销的问题与对策[J].湖北农业科学,2012,51(20):4638-4640.

[2]周正平,丁家云,江六一,等.基于网络营销视角的农产品国际竞争力研究[J].经济问题探索,2013(3):148-152.

[3]王凤旭,贾保先.电子商务环境下农产品网络营销策略研究[J].安徽农业科学,2012,40(4):2391-2392.

[4]王硕非,孔庆文.我国农产品网络营销体系构建研究[J].安徽农业科学,2011,39(25):15192-15194.

[5]潘经强.河南省农产品网络营销绩效评价及推进路径研究[J].湖北农业科学,2011,50(14):3021-3024.

[6]王焕森,管孝锋,黄海龙,等.浙江省农产品网络营销发展趋势的探讨[J].浙江农业科学,2012(9):1335-1336.

第2篇:农产品网络营销计划范文

关键词:农产品;网络营销;“PBCG”联动网络营销

本文系浙江省供销社项目《农产品“PBCG”联动网络营销模式的构建》(12SS22)研究成果

中图分类号:F32 文献标识码:A

收录日期:2012年8月22日

市场经济条件下农产品的生产必须满足需求导向,只有基于现代信息技术和因特网技术,才能在瞬息万变的市场中敏锐地捕捉到消费者的需求信息,以恰当的方式销售符合需求的农产品,在满足消费者需求的同时提高自身的市场竞争力。农产品网络营销是解决“三农”问题的一个关键。目前,我国农产品营销体制比较单一、陈旧,难以适应瞬息万变的市场发展。网络的出现为农产品的营销提供了现代化的信息技术和手段,利用网络我们可以更加敏锐地捕捉到消费者的需求,及时发掘潜在客户并与消费者更进一步地沟通,同时用恰当的方式为其提供合适的农产品,以促进自身的发展和壮大。

一、农产品网络营销的涵义

农产品的网络营销主要是利用互联网开展农产品的营销活动,包括网上农产品信息、市场调查、促销、交易洽谈、付款结算等活动。因为是农业生产销售与现代化信息手段应用的结合体,所以农产品网络营销又被形象地称为“鼠标+大白菜”式营销。

实行农产品网络营销,农民可以通过互联网及时了解国内外农产品的品种、数量、供求情况、价格变化等信息,也可以在网上实现农产品的交易,从而为农民提供广阔的商机。我国各地方政府都建立了本地的农业信息网,从农业部到各地方也都开通了网上展厅,用多种文字展示各地名优特新农产品,有很多地方利用网络平台进行了网络营销的尝试,均取得了很好的效果。

浙江是一个特色农业大省,茶叶、食用菌、柑橘、蜂产品、花卉苗木、瓜果蔬菜等产量在国内均居前列,各类经济作物的种植总面积近2,000万亩。统计数据显示,2010年浙江粮食产量为770.67万吨,产茶16.27万吨,水果701.31万吨,蔬菜1,788.81万吨,棉花2.94万吨,油料39.47万吨,柑橘190.78万吨。近年来,浙江省农产品营销组织稳步发展,营销能力不断增强,推广成效日益明显,取得了较好的成绩。基于网络进行农产品营销模式和营销策略的创新,是全球化背景下解决农产品流通难题、增加农民收入和提高农产品竞争力的关键之一。

二、农产品网络营销模式构建思路

网络营销最常见有三种模式,即B2B、B2C和C2C。B2B即为企业与企业之间的商务模式,从企业到企业,买卖双方都为企业。B2C即为企业对消费者的电子商务形式。这种形式的电子商务一般以网络零售业为主,主要借助于Internet和独立网店系统软件开展在线销售活动,同时也是企业或品牌推广的一种新形式。C2C即是个人与个人之间的电子商务。三者既有相似之处,又有不同之处。

农产品的特性决定了其在网络营销过程中要注意库存能力及物流的及时性。而B2B和C2C营销模式缺少对农产品库存能力和物流及时性的考虑。B2B进行交易的用户关系较稳定,交易时商品品种少、交易次数少、交易额大,C2C进行交易时用户多且身份复杂,关系较不稳定,交易的商品品种多、交易次数多、交易额小,B2C则处于二者之间。而农产品网络营销交易品种众多,交易周期有限制,交易额可大可小,农户同消费者和商家产生联系,用户关系将更为复杂。

由此可见,B2B、B2C、C2C仅是点对点的连接,很难适应农产品进行网络营销,有必要为农民设立专门的网络营销平台。三种模式有相似之处,同时农民同厂商(B)和顾客(C)都有联系,可使农民、商家和顾客相连形成“PBC”模式(P是农民英文“Peasant”的缩写)。农民的弱势地位,为保证其权益,在纳入网络营销体系过程中,还需加强政府监督。因此,构思以农民为基点,使B2B、B2C、C2C以及B2G和C2G相互连接形成立体化的联动网络营销——“PBCG”联动网络营销模式。

三、构建“PBCG”模式的潜在障碍

“PBCG”模式所涉及的参与体诸多,在其构建过程中难免会遇到各种障碍。

1、农村、农业信息化人才和营销人才缺乏。目前,农村农户信息意识和利用信息的能力不高,缺乏信息化建设的高级人才,农户的生活习惯、工作方式、价值观念未能跟上全球信息化发展的趋势,对电脑、高科技通讯、网络的应用也十分有限,尤其是真正懂信息、懂科技、有开发能力和高水平应用能力的人非常有限。第28次中国互联网络调查统计显示:截至2011年6月底,我国农村网民仅占全部网民的27%。说服更多农村网民加入“PBCG”网络,既需平台商拿出为民服务的实际行动,也需政府部门做大量引导工作。

2、农村、农业网络基础设施薄弱。我国城乡之间的“信息不平等”和“数字鸿沟”非常明显,农村的信息网络基础尽管近几年有较大发展,但仍很薄弱,利用信息技术进行营销决策时还要支付信息的获得成本。大多农户,甚至农业龙头企业在计算机和网络的配备水平上,跟农产品网络营销的顺畅实施有一定差距。“PBCG”模式将有很多相关群体参与,其运作程序更为复杂。

3、农产品标准化程度不高。有研究表明,有标准规格、易配送、为消费者所熟知的产品,在网络进行宣传和销售的效果会更明显,但我国农业生产和农产品的标准化程度都不高,在品质、无公害、绿色化和品牌化方面有待提高。主要原因是农业生产规模小,不利于标准化生产。浙江省农产品加工转化程度较低,也严重制约了农产品的规模化流通。目前,加工消耗的农产品不到总量的25%,加工水平低下,产品包装粗糙。同期比较,浙江省经济总量由上世纪八十年代的全国第12位跃到目前的第4位,但食品加工业却由第5位退到第9位。大部分农村仍然是农户“各自为政”,户与户之间生产的农产品无论在类别、品种还是管理技术、操作规程方面都存在相当大的差别,结果是规模优势难以形成,规范化管理不能实现,标准化生产也很难实施。

4、配套法律法规问题。网络营销是近年来兴起的商业模式,我国还没有一部关于网络营销的法律规范,但网络营销所带来的纠纷不可避免,网络营销中交易双方时空分离,必然会带来产品质量、信用安全、隐私保护、法律纠纷等问题,尤其是鲜活农产品纠纷。如何界定责任,如何赔付需要有统一的法律标准来规范。

四、“PBCG”网络模式构建框架

“PBCG”模式将实现营销主体“点、线、面、体”的立体结合。一方面为农产品营销提供新的思路,深化了农村信息化进程实质问题;另一方面实现了电子商务和电子政务的跨时空、交互式、整合性、经济性、技术性有机连接,在关系营销思想盛行的今天,为交易各方从零和博弈走向竞争双赢,进一步实现联动互赢提供了可能性。

第一,基础构建阶段。实施初期,“PBCG”运营商的主要任务是基础设施的构建,通过各种宣传和适当的政府引导,鼓励和吸引广大农户加入该平台,实现农户、商家、顾客及政府的有效对接。

第二,以销定产阶段。以销定产阶段运营商的主要任务是将消费者信息进行整理分类,并将市场信息送达至农民,以便使农民根据消费者的信息,以市场为导向,有目的地进行生产及劳务输出。

第三,以产促销阶段。此时运营商的主要任务是帮助农民将其产出的剩余的农产品信息(或劳务信息)通过网络平台进行宣传广告,以寻找消费者实现销售,并以此通过实际行动吸引更多的农民加入进来。

第四,产销协作阶段。此时农户和购买者基本上形成一定的产销协作关系,农户按购买者的订单有计划地进行生产活动,购买者通过和农户签订产销协议有计划地开展经营,运营商的主要任务是对已形成的联动模式进行维护。

第五,战略联盟阶段。此时已具备一定规模,农户、商家、消费者、政府部门相互依存、相互协作。金融、通信、物流等相关部门的大量加入,促进形成战略联盟。

“PBCG”在满足各方信息共享同时,也满足政府对信息上传下达,管理扁平化的要求,实现了农、工、商、政结合及电子政务和电子商务联合。“PBCG”网络营销模式为农产品的销售提供了更为广阔的平台,虽然这一新兴营销方式在农产品的营销实践中还面临着诸多制约和障碍,但随着政府支持力度的不断加大和消费观念的不断转变,我国农产品网络营销必将发挥更大的积极作用。

主要参考文献:

[1]倪东辉,程淑琴.我国农产品B2C网络营销制约因素及对策研究[J].安徽农业大学学报,2011.9.20.

[2]程佳聪.农产品的网络营销现状与发展对策[J].产业与科技论坛,2010.9.3.

[3]解蕙.农产品网络营销模式及发展趋势研究[J].经营之道,2010.9.

第3篇:农产品网络营销计划范文

(一)绿色食品研究方面

有机食品是目前国际上对无污染天然食品比较统一的提法。国外没有绿色食品的概念,只有对有机食品的研究,绿色食品是中国政府主推的一种认证农产品,它有绿色AA级和A级之分,而其AA级的生产标准基本上等同于有机农业标准。绿色食品是普通耕作方式生产的农产品向有机食品过渡的一种食品形式。有机食品是食品行业的最高标准。国外对有机食品的研究最早可追溯到19世纪初,1908年美国威斯康星大学的E.H.King教授出版的《四千年农民》阐述了中国2000多年传统农业施用人畜秸秆、粪肥、河泥等有机肥料进行农业生产经验。1915年英国的微生物学家A.Howard通过研究证明了施用有机质可以培育良好的真菌活动土壤环境。1924德国成立世界第一个有机农业组织—Demeter。1938美国的J.L.Rodele开办了有机农场,并于1942年出版著作《有机园艺和有机农业》,书中除了提倡有机施肥外,还提出要借鉴中国传统农业中的“间、套、轮”的耕作制度,可以避免农作物对有限营养的竞争,有益于防止病虫害,改善土壤营养平衡等。理论成果研究丰盈的同时,如今发达国家的有机食品产业已初具规模,市场运行机制成熟且需求量较大,相关法律法规完善,进入20世纪90年代,实施可持续发展战略得到全球的共同响应,可持续农业的地位也得以确立,绿色食品作为可持续农业发展的一种实践模式和一支重要力量,其发展进入了一个蓬勃发展的新时期,无论是在规模、速度还是在水平上都有了质的飞跃。这一时期绿色食品产业的主导由政府转入了民间,慢慢地形成了绿色产业。这一阶段营销理论的运用发挥得淋漓尽致,服务营销、网络营销尤其是绿色营销等策略都运用到绿色食品行业的发展。

(二)网络营销模式研究方面

相对于国内而言,国外网络营销研究和实践起步较早,积累了一定的经验。国外在网络营销方面的研究主要集中在客户关系管理、网络品牌、网络营销基本原理以及网络营销战略等方面,也积累了大量的理论成果。美国学者沃德•汉森,作者第一次较为全面和系统阐述了因特网给营销带来的变革,阐述了网络营销的框架以及网络营销的具体实施策略,剖析了网络营销的基本原理,并于2001年出版了《网络营销原理》一书。Afuah认为,电子商务的业务模式就是一个公司利用互联网持续赚钱的能力。耶克尔、艾伦、卡宁在其《一对一网络营销》书中阐述了“一对一网络营销”的含义和开展技巧与策略。美国学者AllanAfuah和CbristopherL.Thcci博士认为,商务模式具体体现了公司现在如何获利,以及在未来长时间内的计划,它可以归结概括为一个系统,这个系统包括价值、规模、收入来源、定价、关联活动、整合运作、各种能力、持久性等部分以及各部分之间的连接环节和系统的“动力机制”。电子商务模式也是一个系统,它也包括了上面所说到的各个部分,除此而外在电子商务模式中更为突出的一点是它还可以利用互联网的特性来获利。艾露斯•库佩在2002年出版的《网络营销学》中阐述了互联网环境下营销活动理念,介绍了互联网与营销的相互关系,为经营者在互联网环境下开展经营活动提供理论支持和技术参考。英国作者戴夫•查菲等在2004年出版的《网络营销:战略、实施与实践》书中阐述了企业营销人员应具有的网络管理技能;是否有新的模型和战略可以用于开发这种新的媒介;互联网对现有的营销模式的影响度,包括市场变化的特征和网络营销操作中的相关知识。

二、国内研究现状

(一)绿色食品营销研究方面

历经20多年的发展,我国绿色食品产业已从政府发动、技术先行、群众参与的发展模式,逐步转向以市场为导向、以效益为中心、以技术为依托的产销结合的发展模式,产业发展的市场环境、经营模式发生了根本性变化。由于营销观念滞后等因素的影响,各绿色食品生产区域并未建立绝对优势,相对的技术优势、资源优势、规模优势仍未转化为经济效益。相对于国外而言,我国绿色食品产业起步相对较晚,营销模式和策略亟待完善。黑龙江省的绿色食品产业发展尚处于发展初期,在之前的绿色食品探索中,主要精力在研发和生产绿色食品,做好绿色食品的管理和认证工作,绿色食品市场营销问题未受到足够的重视。近年来黑龙江才把绿色食品营销做为工作重点,逐渐增加了对绿色食品优越性、安全性、营养性宣传与推广。我国的学者和专家开始从不同视角研究和探索绿色食品市场开发问题,研究视角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中国绿色食品发展中心的刘连馥根据绿色食品在实践发展中的出现问题,研究了如何培育绿色食品市场的问题。中国绿色食品发展中心张志华提出绿色食品市场发展的有关对策,并集中对绿色食品消费市场发展相对滞缓问题进行了探讨,指出绿色食品生产企业过分依赖传统的商业流通渠道,且两者协作关系并未建立。武汉科技大学管理学院陈涛、王新彪、潘楚六提出了努力建设绿色食品生产基地,注重绿色食品的生产,逐步建立和完善从生产到加工、储存、运输、零售等环节在内的绿色市场营销渠道,并逐渐趋于系统化。东北农业大学的谢长青认为绿色食品销售的主渠道应是绿色食品市场体系建设的成果,在绿色食品市场建设相对滞后的情况下,比较现实的选择是借助已有的农副产品和食品市场开展营销,伴随绿色食品的加快发展,绿色食品企业可以协同共创区域品牌。哈尔滨商业大学王德章、李翠霞研究发现培育和发展批发市场和零售市场网络;加大扶持生产、加工、企业和加强市场准入等方面入手,其中转变观念和与世界市场规则接轨尤其重要。针对黑龙江绿色食品市场营销网络建设方面,提出建立和发展绿色食品营销网络要从加强市场管理力度和完善法律法规体系。东北农业大学的郭翔宇教授就黑龙江省绿色食品营销过程中如何加强政府宏观调控职能等问题进行探讨,提出营造宏观环境,健全政府宏观调控职能加快绿色食品产业发展。黑龙江省绿色食品开发领导小组办公室的张希良主任对黑龙江省绿色食品产业现状及发展发展对策进行探讨,提出了提高全民绿色意识,建设高标准绿色基地等加快绿色食品发展的8项对策。黑龙江八一农垦大学冯明宇、张慧琴提出黑龙江省绿色食品营销问题及对策,问题表现在缺乏全方位广告宣传与促销手段、未能很好地利用营销网络、黑龙江省绿色食品知名品牌较少,没有产生品牌效应、缺乏完善的检验、检测和监督系统。黑龙江省农垦经济研究所孟昭春与黑龙江省农垦绿色食品办公室李阳提出黑龙江省绿色食品市场营销现状及若干对策,对策包括:强壮市场营销主体、谋划市场营销竞争战略、拓宽联合营销途径、开拓绿色食品国际市场。

(二)网络营销模式方面

黄敏学于2000年出版了《网络营销》一书,该书系统地探讨了有关本土企业的大量案例,对传统营销理论和营销策略赋予新的内涵,对网络营销给出了新的定义,结合传统营销理论框架对网络营销进行了较系统、全面地研究,提出网络营销是一种新方法和新理念的营销。李丽于2001年出版了《网络营销》一书,此书从网络营销的产生进行介绍,并阐述了网络营销的常见模式、网络营销产品以及网络营销系统的一般特征等,也较为全面地系地分析了网络营销的内涵。田英伟于2009年出版了《网络营销》,该书以工作过程为导向,以网络营销的三种典型模式为载体,分别阐述了CTOC、BTOC、BTOB三种网络营销的模式实施步骤与程序。王汝林同年出版了《网络营销战略》一书,该书论述了多种网络营销实战战略、方法,批驳了网络营销中的一些错误观点,介绍了多种可操作性的新思路和新方法。冯英健出版了《网络营销基础与实践》一书,该书阐述了大量具有实用价值的传统网络营销方法和思想,并首次揭示了营造网上经营环境是网络营销的实质,同时提出建立了完整的网络营销方法体系和网络营销职能。解蕙针对农产品网络营销模式及发展趋势进行了研究,分析了农产品的网络营销模式,并提出农产品网络营销的发展趋势。连维针对我国农产品网络营销的模式进行了研究,提出了农产品网络营销的四种模式,分别是农产品目录模式、农产品电子商店模式、农产品虚拟社区模式、以社区为主的农产品营销模式。赵成柏对农产品网络营销模式进行了分析,提出网络营销创新模式包括:网上农贸市场、网上农产品专业批发大市场、网上连锁店、基于产品和服务的特色营销、基于市场细分的目标市场。

三、结论

第4篇:农产品网络营销计划范文

1.农产品营销引入电子商务的必要性

电子商务是指利用互联网和计算机网络来进行的企业管理,商品交易等一系列商务活动。电子商务可以跨地区、24小时不间断的运营,而互联网的最大特点恰是信息共享,因此电子商务可以很好的解决传统农产品营销中的市场供需信息获取、传递困难的问题,并减少农产品交易环节,甚至可以实行直销模式,大大降低了农户的成本,经历发展后能更好的融入全球的农业经济,做好农产品的国际贸易。因此,引入电子商务到农产品营销中将对农产品的产前、产中和产后都产生重要的影响。主要影响如下:

1.1改变农业企业管理结构与方式

电子商务通过互联网“缩短”了交易双方的距离,打破了空间和时间的限制,扩大了销售的渠道与销售的对象,使农产品的销售可以面向全国甚至面向国际市场,这对农业企业的管理结构和方式会带来冲击与改革。电子商务可以利用互联网技术对农产品营销进行即时的动态管理,并可以整合信息流、资金流和物流于一体,因此农业企业更适合扁平化结构。

1.2减少农产品流通环节,降低交易成本

利用电子商务开展网络直销是一个很好的营销方式,电子商务的发展拉近了生产方与购买方的距离,甚至可以直接沟通,扫除双方之间的空间与时间上的障碍,极大的提高了企业的工作效率。在电子商务中更多的是扁平化的结构,企业之间的交易也更为透明,更多的从事直销,这从根本上减少了农产品的流通环节,使交易双方同时获益,降低交易成本,实现双赢。

1.3改变农产品销售方式

在电子商务下,广大农户和农业企业可以从网络上获取大量的、及时的市场供需信息,能为农户和农业企业的决策提供很好的依据。电子商务的网络营销为农产品的交易开拓了一片新的市场,也使得销售的模式发生改变,从过去的生产——销售的“推式”发展成需求带动生产的“拉式”,订单农业也随之兴起。

2.农产品网络营销渠道的建设

2.1“公司+农户+电子商务”

该营销模式借鉴“公司+农户”的思路。“公司+农户”的运营模式是农产品流通由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转变的必然结果,让很多的企业也尝到了甜头。利用电子商务来拓展公司的销售渠道,将电子商务的特点与传统的产品相结合,积极掌握供需的双向信息,将农产品放置于网络平台进行24小时不间断的运营,扩大销售渠道让全国乃至全球的采购商或消费者掌握农产品的供应信息,这也为公司更好的提供了市场信息,增加了销售的渠道,延长交易时间,获取更多的交易对象,给企业带来巨大的销售空间,这就是“公司+农户+电子商务”。由于农户的知识和技术能力的限制,农户在该营销体系中并未直接参与电子商务,而是与公司进行接触,进入“公司+农户”体系;由公司负责农产品的电子商务化运作,负责电子商务平台上的交易信息、交易订单处理等;最终,通过电子商务平台,公司将农产品销售给采购商(消费者),而采购商(消费者)利用网络银行将款项付给公司,完成交易。

2.2“政府组织+农户+电子商务”

目前在农业方面涉及的政府组织大致有:农业部(农业厅)等行政管理部门、农业科学研究院、农村专业合作社、农技站等服务协调部门。政府的这些组织在农业的发展中扮演了不可或缺的角色,在过去的农业发展中起到了极大的推动作用。在电子商务发展的背景下,政府组织当然也可以借助新型的手段来推动农业的发展、推动农产品的营销。“政府组织+农户+电子商务”即农户借助政府组织的技术、物力和财力等来实施农产品营销的电子商务化。应用“政府组织+农户+电子商务”的渠道后,农户将各自的供应或需求信息告知政府的相关农业组织,由组织的技术人员负责将农户的供需信息到电子商务平台,向农户反馈市场动态信息,并负责与采购商沟通、处理农户的订单,直至交易的最终完成。政府组织在这里起到了承上启下的作用。

2.3“农产品中介组织+农户+电子商务”

政府的资源在一定程度上来说是有限的,随着市场经济的变化及农业的发展,政府组织将不能完全满足农户的需要,在这个情形下农产品中介组织就可以很好的介入到农产品电子商务中来,替代政府组织的部分功能。“农产品中介组织+农户+电子商务”即把农户集合到农产品中介组织,由该中介组织提供技术支持来实施农产品营销的电子商务化。农产品中介组织目前还非常的少或由个人充当,农产品中介组织可以是一个技术较好的、集网站开发和管理维护于一体的电子商务类企业,也可以是单一的应用、管理型组织,如:浙江省目前实施了“千镇连锁超市、万村放心店”,其实这些资源就可以整合成一系列的中介组织,很好的应用于该营销体系。

2.4“农户+农户+电子商务”

在上述的营销渠道中的农户是相对安全的,其受市场的波动影响较小,所获得的利益也相对较高、较稳定,这种模式固然是好,然而我们还有很多的农户因地理位置等实际情况未能加入到该体系中来,因此也就催生了“农户+农户+电子商务”的营销体系。在农户未能加入到公司的组织中去的时候,农户就应该自寻销路拓展营销的渠道,然而一个农户的力量是非常有限的,所以可以采用“农户+农户”的模式,无论是从资金还是技术都在一定的程度上壮大了自己。农户直接通过电子商务实现信息的交流、24小时不间断的运营,扩大销售渠道,获得更多的销售对象,同样能给农户自身带来更多的利益,这就是“农户+农户+电子商务”。

3.农产品营销体系建设的建议

3.1转变观念,提高对电子商务的认识

政府部门要加强宣传教育,改变农产品经营者的传统营销观念,让其了解并逐步接受农产品的电子商务的新观点。通过宣传与教育网络营销的知识,使农产品经营者了解当前网络信息经济发展的现状,认识电子商务网络营销与传统营销方式相比的优势;克服农民的小农意识的狭隘性、保守性、封闭性,增强大市场的观念;掌握在网络信息经济时代下的市场经济运行法则;激发农民掌握信息时代下的网络技术、通信技术和商务技术等相关的基本知识。由于多数农民缺乏学习运用科技知识的自觉性和主动性,更没有科技投入的动力,只有通过宣传教育、政策导向和典型示范,增强农民利用网络营销这种新技术来促进农产品销售的观念和意识,达到科技致富的目的。

3.2建立农产品行业电子商务网站

目前各地的农产品信息网站比较混乱,缺乏专业水准,群众对这些网站的信任度也很低,导致了其实用性差。政府相关组织可以集思广益,建立一套适合农产品交易的电子商务网站,可以起到提纲挈领的作用:其一,政府建立的行业性网站可信度高,一定程度上解决群众的心理阻碍;其二,可以给各地的农产品电子商务网站建设起一个示范作用。3.3延伸政府组织功能,推动农业电子商务发展政府相关农业组织应积极为农户和农业企业做好产前的引导、产中的指导和产后的销售工作。在政府相关农业组织中(比如农村专业合作社、农技站等)设立电子商务工作部门或电子商务专员,为农户解决技术上的困难,为农户提供市场动态信息,为农户做好产前的引导;在农作物的生产过程中,政府相关农业组织积极组织专家指导农户与农业企业进行技术生产,防治病虫害,积极抵御各种自然灾害,努力提高产量,降低各种风险因素;在农作物成熟后,积极为农户农产品信息,处理交易订单,利用电子商务寻找各种销路。

3.4积极推动农业中介组织的发展。

农业中介组织的发展能更好的完善农产品营销体系,如何促进农业中介组织的发展是一个迫在眉睫的工作。政府可以为农产品的营销施行地税或免税政策以更好的鼓励和推动中介组织的发展。另外部分中介组织在对农产品进行营销的同时可以开展工业产品的营销,比如在“万村放心店”开展电子商务,利用电子商务来为广大农户买卖生活用品等,以提升中介组织自身的利益空间,待发展到一定规模后,可专心经营农产品。

3.5发展农村教育,培养农产品电子商务人才

我国农村人口比较多、人力资源也比较丰富,但因农村缺少教育条件,使得农村劳动力的素质普遍低下,难以适应现代化农村发展的需要。而通过发展农村、教育来培养大量从事农产品电子商务的专业技术人才,不仅可以促进电子商务网络营销的发展还可以充分利用农村的剩余劳动力,促进农村经济的不断发展。发展农村教育,第一,就要加大政府的教育投资力度,有针对性的开展各种培训,有条件的还可以开设一些培训学校或培训班。

第二,培训的范围要全面,要兼顾产前、产中和产后三个环节,需要对农户的生产技术和生产能力进行培训,也要对农产品的营销技术、电子商务技术进行传授,全面提高农户的文化素质和技术能力,为农产品电子商务的发展打下坚实的基础。

第三,优化师资结构,做好培训教师的协调工作。要想发展好教育,师资是首要解决的任务,政府可以制定一些优惠措施,吸引高素质人才的加入,聘请有深厚的理论知识,又有丰富的实践经验的专业技术人员作教师,使农村师资队伍得以扩大,师资水平得以提高。当然,高技能教师的聘请可以兼职或挂职的,不能一味的追求全职教师,可以从各大高校或职业院校中下派科技员,挂职锻炼,帮助当地做好农户的技能培训工作,甚至可以是临时的聘请,专讲一二个知识点。总的来说要改变目前农业生产技术教育的教师多,而讲授经营管理的教师少的不合理的教师结构情况。

第5篇:农产品网络营销计划范文

关键词 农产品;电子商务;网络;现状;问题;对策;江苏淮安

中图分类号 F724.6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7-5739(2012)24-0331-01

淮安市地处苏北,位于黄淮与江淮平原结合部,总面积1.01万km2,人口540万人,境内湖泊30.4万hm2,耕地40万hm2,是全国优质农产品“产+销”基地。近年来,全市按照“以产业化提升农业、以工业化致富农民、以城市化带动农村”的总体思路,加快发展现代农业,积极开展农产品电子商务,为全市农产品提供展销平台,为广大城乡居民提供就业创业天地,有效地拉动了地方经济发展[1]。

1 淮安市开展农产品电子商务的现状

1.1 设立门户网站销售宣传栏目

《淮安农网》自1999年建成以来,点击量与日俱增,在宣传淮安农业和服务“三农”等方面发挥了积极的作用。《淮安农网》长期设立新品推介、服务市场主体和网上促销服务,各县区农网也都设立了农产品展示栏目。2011年金湖农业信息网在原有农副产品展示栏目的基础上增设了网上商城,为农产品提供了免费的展示销售平台。

1.2 建立农产品营销网对接平台

淮安市从2006年开始借助江苏优质农产品营销网,建立了农产品网上供销对接平台,实现淮安市农产品电子商务网站建设零突破,积极为全市农产品购销对接开展无偿服务,年均上报各类供求信息3 000条次。主要销售的农产品有淮安大米、荷花荡草鸡蛋、洪泽湖大闸蟹、老侯系列食品等。

1.3 借助知名电子商务网站扩大销售

近年来,全市境内农业、企业和经营大户通过知名电子商务网站打出自有产品,同时采得自需产品。2011年,洪泽湖水产大市场与百度进行全面合作,投入20多万元,充分运用百度的推广平台进行全方位推介,营销网络触及日韩和东南亚,并通过第3方将产品销售到美国和欧盟。同时融入政府的大物流网平台,通过浙江、广东的第3方将洪泽湖大闸蟹进行出口转口贸易。先后与深圳金点、拉手网、淘宝网、顺丰快递物流等合作完成1 400万元营销,其中网上竞价采购螃蟹饲料鱼4 000 t,销售金额达1 200万元,银鱼产品达到65 t,销售金额195万元。如涟水的养鸡大户陈建山通过自建“网上养鸡场”,年销售种蛋50 t,效益达50万元。

2 淮安市开展农产品电子商务的主要做法

主要是针对全市规模企业和养殖大户,在充分认识电子商务重要性的基础上积极推进农产品网上销售。

2.1 准确的客户定位

一方面为全市规模的企业和养殖大户、农业合作社等服务对象提供便捷的市场信息;另一方面将特色农产品推销给适合的人群,满足城市消费的心理和价位需求。

2.2 新颖的营销创意

创新网络营销方式,与线上线下活动相互配合,充分抓住消费者眼球,将社会大众及潜在消费者牢牢圈定在企业经营意图的可控范围内。

2.3 现代的营销渠道

充分利用网站、网店、论坛、网评、捕捞团、微博、微信等主题营销方式,对淮安市特色农产品进行传播推介。

2.4 立体的网络策划

依托农产品和农户需求,对区域差异、淡旺季和企业可控性等进行全面评估,并根据计划进行及时跟踪推进,回馈修正,在全国各个区域内,在网络推广时机、推广范围、产销平衡、盈损临界、媒体定位、公益联动等方面做出全方位的部署[2-3]。

3 淮安市开展农产品电子商务存在的问题

3.1 农民上网比例低

淮安市地处苏北,相对苏南沿海地区,收入较低,网络成本较高成为农民上网的主要阻碍因素。目前,我国农业发展还比较落后,虽然国家每年对农业的政策和扶持力度在不断加大,但仍难以从根本上解决农民的经济收入状况。农户文化素质和农村科技水平的低下严重制约我国农业电子商务的发展。

3.2 农产品质量偏低

淮安市虽是农业大市,但其农业生产仍以一家一户的小农经济生产经营模式为主,组织程度分散,加工能力低,效率不高,产业集约化程度低,不能形成严格的质量标准体系等因素,造成产品外观形象不佳,特别是内在品质、有害物质残留量大等严重影响了农产品的网上营销。

3.3 没有农产品流通政策体系

在推动农产品流通体制改革的过程中,受计划经济干扰,政府职能转变落后于农产品流通发展的需要。政府对农产品流通工作的指导和管理不足,缺乏着眼于长远考虑的农产品流通发展的整体规划,针对促进农产品流通的政策体系没有形成。

3.4 缺乏农产品电子商务人才

农产品电子商务网站的建设和维护、信息采集和、市场行情分析和反馈都需要专业的电子商务人才实施。调查发现,淮安市与农业相关职业的网民所占比例较低,大部分是农业管理与技术人员[4]。

3.5 交易主体电子商务观念滞后

交易主体中的农民、农产品经营者和农业企业对电子商务的认知直接关系到农产品电子商务的发展。农民文化素质普遍较低,农村青壮劳动力外出务工,留守老人及妇女对网络缺乏基本认识,许多涉农企业认为风险大,周期长,维护难,没有充分认识到电子商务的巨大商机。

3.6 农产品物流配送不健全

建设现代物流配送体系,是农业电子商务发展的关键环节。物流配送需要高质量的保鲜设备,一定规模的运输设备和人力需要大量投资。全市目前的农产品电子商务真正实现现代化物流配送的很少。

4 淮安市发展农产品电子商务的对策

4.1 加大引导扶持

一是要加大财政投入力度,构建覆盖乡村的多级农业信息网络。二是要建立扶持网上创业专项资金,对好的农业创业项目和扶持载体、公共服务平台等予以经费支持或贴息扶持。三是加强市场监管,促使农产品电子商务健康有序发展。

4.2 培养电子商务人才

人才是农业电子商务发展的关键。首先,要逐步提高农民的科学文化素质和农业技术水平,对农民进行信息技术和电子商务培训。其次,加强农产品电子商务人才培养,提高农村信息人员素质。

4.3 实施农产品标准化

发挥政府部门的组织和引导作用,制定农产品技术标准、计量标准、作业服务标准、成本计算标准,让生产者严格按照标准从事生产经营活动,推动上市农产品质量等级化、标准化、包装规格化[5]。

5 参考文献

[1] 魏云辉,吴剑东,熊中良,等.我国农业电子商务应用的现状及对策[J].江西农业学报,2006,18(5):214-216.

[2] 吴宏伟,万江涛.关于我国发展农产品电子商务的思考[J].中国市场,2008(32):72-73.

[3] 周建文.关于加快发展农产品电子商务的思考[J].商务现代化,2011(32):21-22.

第6篇:农产品网络营销计划范文

关键词 农村电子商务;发展现状;制约因素;对策;江苏盐城

中图分类号 S126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7-5739(2016)19-0300-02

江苏省于2005 年启动了“省农业信息服务工程建设规划(2005―2007 年)”项目,省财政对苏北地区按60%的比例予以补助,设置了地方特色农业网站建设促进措施,大力推动苏北农业电子商务的发展。近年来,盐城市运用互联网技术改造农村,运用互联网的手段致富农民,积极培植“一村一品一店”,农村电子商务正呈星火燎原之势迅速发展。

1 盐城市农村电子商务发展现状

1.1 平台建设加快推进

已组织实施农产品电子商务“百网千店”工程,建成“乡旮旯网”“几百粒”“中国新街苗木网”“农一网”等大型自主农业电商平台。同时,积极引导农业市场主体在淘宝、京东、苏宁易购、1号店、中邮快购等国内知名电商平台开设农产品销售网店。淘宝特色中国盐城馆、京东商城盐城馆和苏宁易购盐城馆正在积极筹建之中。目前,全市已建成规模较大的农业电子商务平台3 370个。

1.2 销售范围迅速拓展

据统计,通过网络销售的农产品品种占全市所有农产品品种比例达到36%,主要以大米、五谷杂粮、醉螺、醉蟹、、何首乌、阜宁大糕等加工产品和土特产品为主。随着物流产业特别是冷链物流产业的加速发展,蔬菜、鸡蛋、畜禽肉品、水产品等生鲜农产品网络销售额快速上升。建成了“盐城送菜网”“东台鲜菜网”“儒家优生活网”“盐渎商城”等鲜活农产品配送平台,年销售额均达到500万元以上。同时,农业电子商务正从传统的农产品向农资、休闲观光旅游、农事操作服务等方面转变。积极探索互联网+专业化服务,建成了“农一网”“蜻蜓农服网”等网上服务平台,开辟线上线下诊断、网上订购、农资供应、农事作业一条龙服务新模式。

1.3 发展层次不断提升

积极探索“一村一品一店”农村电商新模式,打造产业与电商互动发展新格局,建成苗木电商专业镇、火鸡电商专业村、大闸蟹电商专业村、电商专业村等一批“淘宝镇”和“淘宝村”,农业电子商务呈现集聚发展、抱团发展的态势。目前,全市已建成东台市新街镇等农村电子商务示范镇5 家、建湖县高作镇陈甲村省农村电子商务示范村已达14家,总数全省第二。全市14家示范村共建有网站(店)约8 650个,从事电商人数约28 000人,网络年交易额超10亿元。其中,东台市新街镇在阿里巴巴、淘宝、百度等网站注册的网店达800多家,从事电子商务人员已超过4 000人;建湖县高作镇陈甲村廖正军和鲁曼夫妇,从4 000元起步,创办“乡旮旯网”和“天和生态农业网”,网下养火鸡,网上卖火鸡,2015年销售额超过5 000万元;射阳县洋马镇药材村全村通过淘宝网、阿里巴巴等第三方电子商务交易平台开设网站300多个,从事中药材等农副产品电子商务商户360多户,相关从业人员1 600余人,年实现网上交易额2 500万元以上。

1.4 村级站点迅猛发展

借助农业部农业信息进村入户试点项目实施,在亭湖、大丰、阜宁、滨海等县(区)建成村级电商平台“益农信息社”247家,占全省总数25%以上,全省第一。抢抓淘宝、京东、苏宁易购等国内知名电商平台“进村”机遇,积极发展村级电商服务站点,全力打通“网货下乡”和“村货进城”双向通道。目前,各县(市、区)基本都与京东、阿里、苏宁三大龙头电商签订战略合作协议,加快推进农村电子商务。2015年1月,“农村淘宝”华东地区第一村落户盐城,目前,阿里巴巴“农村淘宝”项目已在盐城市设立6个县级服务中心,470个服务站点;京东已设立7个农村电商服务中心、84个农村电商合作点,招募2 000多名乡村电商推广员;苏宁云商设立11个苏宁易购直营店、9个加盟店、143个点,并建成了苏北首家O2O体验店苏宁云店。知名电商村级服务站点的设立,让村民切实感受到了“网购”的好处、体验到互联网带来的生活便捷,也让一批年轻的合伙人、信息员、推广员有了施展创业才华的舞台,推动了“万众创新、大众创业”。

1.5 基础设施日益健全

按照“一区多点”总体框架,坚持以产业优势、市场优势、区域优势支撑电商平台建设,强力推进各县(市、区)电子商务产业园、网络创业园和网络创业孵化基地建设。盐城电商快递产业园入驻电商、快递企业60多家,引进各类人才50多名;盐城电子商务产业园入驻企业达50多家。全市乡镇快递网点覆盖率已达100%,实现“乡乡有网点”。同时,结合快递末端投递水平提升和村邮站建设,积极整合各方资源,继续深化快递下乡工作,在“乡乡有网点”的基础上,正加快推动“村村通快递”,更好地服务农业电子商务发展。

1.6 配套服务不断完善

各地都把电子商务技能培训作为加快农业电子商务的重要举措来抓[1]。按照省农委的统一部署,认真组织实施省农产品电子商务“万人培训计划”,2015年共培训人员2 230人。2015年9月,在第十七届省农洽会召开期间,成功举办了首届盐城农产品电子商务高层论坛,邀请南大商学院、淘宝、京东、苏宁易购、CCBOT等电商专家为盐城农业电子商务出谋划策、指明发展方向。同时,积极组织名特优农产品对接淘宝、京东、苏宁易购等电商平台。目前,已组织20多家企业、80多种产品进驻苏宁易购江苏馆。

1.7 政策扶持力度加大

各县(市、区)政府均出台了加快电子商务发展的意见,财政每年安排电子商务发展专项基金,对电商企业在平台建设、品牌创建、税费优惠、工商登记、金融服务、人才培养等方面给予扶持。其中,建湖县对新建的营销规模达1 000万元以上的综合性农产品电子商务平台,按设备投入的30%奖励投资者;东台、大丰、建湖等县(市、区)对市级以上电子商务示范村和示范企业分别给予3万~10万元的奖励[2]。

盐城市农村电子商务的发展给传统农业带来较大的冲击和变革。盐城市农业电子商务业务形式上以农林部门网站和农产品网站为主,多由农业合作组织牵头开展,政府和企业也有一定程度的参与,运营过程集中于为农信息服务,多依赖会员费和广告费为主要收入渠道。但总体来看,盐城市农业电子商务的发展尚处于浅层次、低水平的初级阶段,还存在着许多制约农业电子商务加快发展的问题。

2 制约因素

2.1 网上交易意识淡薄

尽管现在网上购物如火如荼,然而很多农业市场主体对网上交易的兴趣不高,加之受少数网上交易失败案例的不良影响,他们更愿意选择周边批发市场销售农产品。大多数农户对电子商务也是观念滞后、认知度不高,加之缺乏计算机和网络使用技巧、农产品网上交易技能,导致农民参与农产品网上交易的比例不高。

2.2 网络设施基础薄弱

虽然全市通讯网络已基本铺设到各镇、村,但参与电子商务信息的费用较高,特别是上网资费偏高,农户普遍难以承受,农产品电子商务的基础设施薄弱。

2.3 电子商务人才缺乏

相对于城市居民而言,目前全市从事农产品生产和销售的农民教育程度较低,对新事物、新信息的接受和理解能力有限,更不具备对农产品电子商务的操作能力和技巧。农村有知识和具有创新精神的年轻人多数外出务工,毕业大学生普遍不愿意去农村创业,导致村电子商务人才十分缺乏。

2.4 质量标准体系不健全

农产品电子商务要求交易的农产品品质分级标准化、包装规格化以及产品编码化,具有一定的品牌,为交易各方提供便利。目前,全市大部分农业生产主体仍采用粗放式的生产经营模式,标准化程度低,农产品的口感、颜色、形状、大小等都不同,很难有具体的标准来管控,容易使消费者在购买过程中产生疑虑甚至纠纷。同时,农产品品牌少,知名品牌更少,网络消费人群的认知度低。

2.5 配套物流产业不发达

农产品物流配送体系不健全,多数农产品电子商务公司是以批发市场为基础发展起来的,品种多、生产单位小、组织化程度低。特别是冷链物流处于起步阶段,数量不多、规模不大、标准不高,难以满足鲜活农产品电子商务加快发展的要求[3]。

3 思路与对策

盐城市将积极推进“一村一品一店”发展模式,切实加强基础设施建设,全力打造电商平台,积极培植特色产业和品牌产品,加快发展农村电子商务。

3.1 推进特色产业电商化

结合“一村一品”“一镇一业”行动,加快农业特色产业发展,推出一批网络营销额较大、有效促进农民增收的产业,打造1~2个年电商交易额超1亿元以上的农业特色产业。

3.2 培植电商品牌产品

做好现有农产品特别是优势特色加工产品的上网营销,着力组织农业龙头企业上网营销农产品,做到应有尽上。强化农产品标准化、精神化、差异化加工和包装设计,充分发掘农产品文化内涵和功能,提升农产品档次,加强网上网下宣传,开发农业电商品牌。培育1~2个电子商务交易额超1 000万元的品牌农产品[4]。

3.3 打造电商营销平台

与知名电商加强合作,扶持、引导农业市场主体建设农业电商平台,打造淘宝特色中国盐城馆、苏宁易购盐城馆和京东商城盐城农产品馆。组织发动农业企业、农民专业合作社入驻“三大馆”,开展农产品网上销售。引导有条件的企业建立农产品网络直销平台,开展农产品同城配送业务。加快建设县域农业电子商务服务中心和村级电商服务点。抢抓阿里、京东、苏宁等电商进驻农村的机遇,建设200个村级农产品电商服务站点[5]。

3.4 提升物流基础设施

积极发展共同配送,鼓励有条件的农产品电商企业自建或与物流、快递企业合作,构建城乡一体的综合配送体系。积极鼓励创设一批本地品牌快递企业,拓展同城快递、乡村配送、生鲜配送等特色业务。推动快递网络向农村延伸,力争年内实现“乡乡有网点,村村通快递”[6]。

3.5 加强人才队伍建设

结合盐城市“515”人才引进行动计划,引进一批农业电子商务、市场营销和国际贸易等方面的高端复合型人才。深入实施农业电商“万人培训计划”,依托省级电子商务培训基地或其他培训机构,分层分类开展农业电子商务人才培训活动[7-8]。

4 结语

加大农村经济的发展力度为我国基本国策之一,而电商可为农村经济的发展提供有效的基础支持。促进农村电商的发展可将农村与城市之间存在的信息不流通问题进行充分解决,推动城乡经济的协调发展。就当前盐城市农村电商的发展现状展开分析,其依然存在一定的问题,要发展农业电子商务,不能完全照搬现有的电子商务模式,而应该根据盐城市的实际情况,不断探索、改革与创新。在政府的支持和指导下,激发农业产业链中各个参与方,农户、农业龙头企业、农业合作社等的积极性,推动盐城市农业电子商务的快速发展。

5 参考文献

[1] 罗应机.农村电子商务“三点两面”赢利模式构建研究[D].南宁:广西大学,2015.

[2] 凌守兴.我国农村电子商务产业集群形成及演进机理研究[J].商业研究,2015(1):104-109.

[3] 任鹏.江苏省发展农村电子商务研究[D].南京:东南大学,2015.

[4] 周海琴,张才明.我国农村电子商务发展关键要素分析[J].中国信息界,2012(1):17-19.

[5] 弭凤峰.吉林省农村电子商务信息平台建设及运营管理改进方案研究[D].长春:吉林大学,2014.

[6] 徐芳.我国农村电子商务现状及其对策研究[D].南京:南京大学,2012.

第7篇:农产品网络营销计划范文

100多年前,电力的发明和应用推动了第二次工业革命;

60多年前,计算机的发明和应用掀起了第三次工业革命;

今天,浩荡而来的互联网浪潮,孕育着第四次工业革命。

宿迁,置身“互联网+”的风口,敞开向世界开放的大门,呼应国家“大众创业、万众创新”的号召,这座“中国创业之城”正焕发出无限的生机与活力。创业的簇新梦想,在千家万户扎根、成长;宿迁人以前所未有的激情和智慧,书写着令人瞩目的网络创业传奇。

――起步早。从2007年开始装宽带在网上销售花木起步,到2009年电商发展初具规模,2012年快速发展,2014年全市网络创业遍地开花。

――势头猛。2014年,全市正常经营网店3.2万家,网络销售额45亿元,同比猛增230%;快递业务收入、业务量分别增长202.8%、99.7%,均超过苏北其它四市总和。

――带动强。互联网创业既带动了一二三产业的结构调整,又促进了大量的人员就业。2014年,网络创业及相关产业从业人员超过28万人。网络基础设施、物流配送、电子商务公共平台建设等呈现出爆发式发展的态势。

――影响大。全市拥有4个中国“淘宝村”、3个省级“电商示范村”,荣获“中国创业之城”称号。一大批宿迁的地产品通过互联网销往全国各地,网络创业的宿迁品牌享誉海内外。

一、从“创业文化”到“创业实践”――先行先试点燃激情

这是一个崇尚创业、创新的社会,这是一个人人皆可成才、梦想成真的时代。感应时代脉搏,勇于开拓创新,“生态为归宿,创业求变迁”的宿迁城市精神,激发出蓬勃的力量。让群众对网络创业不再“看不见、看不起、看不懂”,让每个人想创业、敢创业、能创业、创成业;点燃万众创新激情,激荡大众创业梦想,在这片流溢着汉风楚韵的大地上,互联网“大众创业”正蔚然成风。

化劣势为优势,把文化引领作为创业实践的先导。宿迁既不靠海,也不临江,既无矿藏,也无山林,经济基础薄弱,但历史文化悠久,创业文化浓厚。市委、市政府坚持创新创业理念,以创新发展构筑跨越赶超新优势。宣传引导。利用各种媒体,深入宣传网络创业知识、扶持政策,激发各个层面的网络创业意识和创业热情。典型带动。通过典型的影响力和感召力增强全民创业引导功能,先后组织“干部创事业、能人创企业、百姓创家业”和“金种子”网络创业等各类创业之星评比表彰,启发和促动各类群体解放思想、投身实践。活动促进。利用全民创业活动月、创业文化节、创业培训月、创业指导服务周等形式,让创业的思想观念扩散和渗透到社会生活的各个方面,在全市形成了崇尚网络创业、支持网络创业、服务网络创业的浓厚氛围。

敢创业求变迁,将网络创业纳入全市发展重点。网络创业,宿迁有基础有传统有潜力。有底气动力充足。2012年宿迁市委、市政府科学决策,明确提出将网络创业文化建设向创业实践转变,启动实施“全民创业三年行动计划”,推动经济社会跨越发展。见事早先行先试。新常态下,宿迁人审时度势,及早把网络创业作为转变发展方式的重要抓手,突出针对性、实效性,在网络创业集聚上创新突破,鼓励引导更多创业者在网上开店,在线销售商品,形成网络创业的浓厚氛围。率先制定制度体系。2014年,市委、市政府召开全市网络创业工作推进会,专题部署网络创业工作,并制定出台了推进网络创业的实施意见,财政、金融、国土等部门出台一系列配套政策,初步形成了促进网络创业的制度体系。

抓机遇勇担当,让组织推动成为创业发展的保障。市委书记魏国强认为,网络时代地球是平的,产业梯次发展、后发地区只能依靠先发地区转移辐射的发展模式正被打破。宿迁快人一步,抢搭网络经济头班车,踏上转型发展创新路。强化组织推动。建立市网络创业工作联席会议制度,定期召开联席会议,对创业培训、载体建设、主题活动等工作进行部署。市、县(区)专设网创办,各镇、村(社区)设专人负责。加大考核力度。把网络创业工作作为加分项目纳入全市目标考核,每月通报一次推进情况,每季度进行一次工作督查,严格兑现奖惩。加强网络创业诚信和运营监管力度。完善工作机制。在落实上建立目标管理、压力传递机制,在载体上建立项目推进、督查协调机制,在服务上建立部门负责、联动共抓机制,确保各项工作顺利推进,努力打造“创业、乐业、兴业”众创空间。

二、从“东奔西跑”到“在家淘宝”――网络创业风生水起

在网络经济时代,看一个地区经济有没有活力,主要看这里的商业活动与互联网的距离。宿迁,正是一个与网络零距离的城市。这里,每190人就有1家网店,每20人就有1人吃网络饭。全新的互联网思维,低成本、小风险、大潜力的网络创业模式,强有力的政府推动,让570万宿迁儿女乘着互联网经济的强劲东风,链接世界、触摸梦想、点击成功。

市场开发倒逼网络创业。打破市场瓶颈找出路。宿迁市农副产品丰富,却一度销路不畅,好产品卖不出去。面对市场制约,宿迁人不得不四处奔波找市场,并开始了在互联网上销售农产品的尝试。1999年,新河镇农民张庆大最早上网销售花木,成功之后带动同村600多户花农开办300多家网店,去年网上销售1亿多元。花木网络销售的成功,也为其它地产品的销售打开了市场大门。拓展网络市场强实力。因地制宜、因势利导,鼓励群众参与网络创业,推动“草根经济”向“品牌经济”转变。沭阳县依托47万亩花木资源优势,发展各种涉农类网店6500多家,推动现代农业与信息化融合发展,让更多花木和涉农产品实现网络销售,从大市场延伸到千家万户。开辟网络市场新空间。把全市优质资源与互联网捆绑起来,探索开拓市场与产业发展相结合的新路子,也为个性化、多样化的特色产业开拓了新的市场空间。如网络创业传奇人物耿巍,自创品牌在网上开店卖瘦腿袜,年销售收入1.5亿元,成为宿迁网店老大。

转型发展倒逼网络创业。网络创业助推产业转型。曾经,耿车镇从事塑料回收加工的家庭作坊铺天盖地,污染严重。面对产业转型的压力,全镇瞄准网络创业,让本地产品借互联网翅膀销向全国,打造出特色网络创业品牌,在新常态下成功实现了产业转型升级。“垃圾场”变身“淘宝村”。大众村曾是有名的“垃圾村”。近年来发展“互联网+创意家具”,全村936户有352户开网店,年网上销售板材家具超20亿元,荣获全国首批“淘宝村”和江苏省首批农村电子商务示范村荣誉称号。网络创业走向低碳环保。耿车的凤凰涅为其他地区提供了借鉴:网络创业,无污染,低碳环保,一根网线、一个鼠标通天下,坐在家中能赚钱,堪称绿色环保新产业、经济发展新引擎。

集聚发展倒逼网络创业。打造“生态圈”。按照“市场主导+自建平台+政府推动”的思路,泗洪县建设了网络创业产业园,打造集生产、销售、仓储、物流、培训、体验等功能为一体的新兴智慧产业实验区、电子商务集聚区、网货供应公共服务平台、特色产品O2O体验馆、区域网络创业培训中心和青年创业孵化基地,构筑全程无缝对接的“电子商务生态圈”。串起“产业链”。从小淘宝店到大网络销售,宿迁网络创业如雨后春笋,延伸了传统产业链条,形成了“互联网+生态农业”、“互联网+制造”、“互联网+物流”等新业态。集聚“新能量”。通过规划、政策、制度引领,实现网络创业集聚化发展、产业化融合、社会化推动,形成市县有网络创业孵化基地和产业园、乡镇有网络创业园、村村有网络创业点的格局。如沭阳县20万平米的苏奥电子商务产业园第一期工程年底将投入运营。宿豫区40多万平方米的网络创业园也在规划建设之中。

三、从“传统农业”到“互联网+农业”――两翼齐飞助力转型

“互联网+”,让宿迁这个欠发达的农业大市,一跃和世界上所有城市都站在了同一平台上、同一起跑线前。借助实体经济和互联网经济两只翅膀,宿迁走出了现代农业发展新路。

以大带小抱团发展。大户引领。针对农村网络创业户小而散的现状,宿迁研究网络创业户规模、区位和产业特色,培育网络创业中心户。以中心户带动5-10户抱团发展,既起到典型示范作用,又实现共同抵御风险,使产业不断发展壮大。在互联网的纽带下,网络创业把分散的千家万户组织起来。目前中心户发展的带动效应开始显现。合作共赢。与淘宝、京东等电商平台加强合作,推进农业转型发展。京东与宿豫区合作设立163个农村电商合作店,今年将加速在宿城、沭阳等县区布点。阿里巴巴的“千县万村”项目已在泗洪县率先启动。现在,几乎村村都在深度“触网”,用互联网采购农业生产资料、销售农产品。集聚发展。2014年首创生态型家庭农场集群,这是互联网催生现代农业发展的新产物,也是生态农业发展的一条新路。全市计划用两年时间,建设4个生态型家庭农场集群,各集群计划分别培育20个以上家庭农场,实现集中办公、资源共享、抱团发展。

实体加虚拟融合发展。引导上网经营。在实体店的基础上,引导有创业激情的年轻人开设虚拟网店,从事线上交易,获得收益后再完善线下实体,实现线上线下相互促进。80后潘裴回乡创业,将莲藕、荷叶深加工,上淘宝网销售,今年预计销售500万元、盈利180万元。实施行动计划。制定“互联网+农产品营销”三年行动计划,开展“网上农产品直销”和“时令农产品预订”,线上线下相融合,发展生鲜农产品“网订店取”业务。按照“农户+网店+公司”,招引和集聚订制商品生产项目。鼓励农产品生产基地、农产品加工企业依托网络开发订制农产品,提供个性化订制服务,拓宽销售市场。新河镇发展网店4500多家,从业1.8万人,实现花木网上年销售额6亿多元。探索营销机制。借助京东、淘宝等知名第三方电子商务平台和本土平台,探索建立“宿迁农产品网络大集”、“宿迁特产走全国”等营销机制,多渠道、广覆盖、深层次开展网络营销。开展“季节性宿迁农产品网络购物节”等活动,依托各种农产品实体型展会举办“网上农展会”。

一村一品一店特色发展。宿迁把发展“一村一品一店”作为现代农业发展的主方向,利用知名电商平台,通过网络购物方便群众,让本地特色产品上线销售,实现“买全国、卖全国”。一村培育一品。以村为单位,从自身优势、资源禀赋出发,大力发展特色农产品。针对农产品同质化竞争激烈、可复制性比较高的情况,加强品牌建设,提升网上竞争能力。创建省级以上名牌农产品79件,无公害农产品、绿色食品和有机农产品“三品”累计达765个,认定“三品”产地面积比重达92.8%,居全省首位。一品做精一店。网上营销倒逼农业告别小农生产,催生生态、高效、规模现代农业,坚持做精产品和做精网店相结合。今年初,宿迁与京东集团达成合作意向,共同建设京东商城・宿迁馆,推动本地“三品一标”农产品网上销售。目前,57家企业确定入驻。“沭阳花”、“泗阳树”、“泗洪蟹”、“宿豫鸡”、“宿城菜”等一批品牌产品特色彰显。一店集聚一“军”。营造更优创业环境,用活大学生村官群体,吸引更多年轻人回乡发展现代农业,重点培养一批高级电子商务职业经理人。同济大学毕业生金磊放弃在安徽的高薪工作返乡创业,带着自己积累的丰富经验创建了江苏友明建材有限公司。

四、从“政府启动”到“优化环境”――壮大主体拓展空间

宿迁变政策洼地为改革空间,变地域竞争为市场竞争,围绕市场需求放大“互联网+”优势,坚持市场主导、政府推动、政策驱动、示范带动,以培育网络创业主体、壮大网络规模为重点,以完善服务为支撑,形成政府激励创业、社会支持创业、劳动者勇于创业的新局面。

第8篇:农产品网络营销计划范文

虽深处深山,但陇南人的思维方式并没有被重重大山阻隔, 2014年以来,陇南大力发展农产品电子商务,探索出了贫困地区发展农产品电子商务的“陇南模式”,使其从无到有,从小到大,从现象走向现状,渗透到经济社会发展的方方面面,推动了陇南经济跨越发展。究竟“陇南模式”有什么特点,是如何带动当地经济发展的?记者采访了陇南市委副书记张旭晨。

张旭晨介绍,陇南之所以能发展农产品电子商务,首先得益于当地得天独厚的自然资源。当地纯天然的、无污染的特色农产品,不仅品质好,而且品类多,同时由于规模不大、分散零散,十分适宜发展电子商务。而电子商务正好突破了时空限制、减少了交易成本,不仅能够增加农民收入,而且符合当今物流形态和交易方式变革的趋势,对于转变经营模式、畅通产品销售渠道、扩大社会就业、提高陇南知名度、推动全市经济社会转型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陇南作为西部贫困地区已经错过了工业化的‘班车’,再不能错过信息化这一‘高速列车’。我们要通过电子商务让陇南的农特产品走出大山,对接上大市场”张旭晨充满信心地说。

政府推动

自上而下大力发展

张旭晨介绍,“陇南模式”的最大特点在于政府的强力引导和推动。从2013年底,陇南就把发展电子商务作为市一级的发展战略,集中在电子商务方面寻求突破。陇南市及九县(区)均成立了电子商务发展领导小组;在人员和机构上,建立了市、县两级电子商务发展办公室,选配专业人才;出台扶持政策,研究制定了9个支持电子商务发展的文件;强化金融支撑,从2014年开始市财政每年投入300-500万元、各县区财政投入100万元专项资金用于发展电子商务,并支持引导金融部门开发了“E贷款”、“椒红宝”、“茶农旺”、“金橄榄”等信贷产品。通过一系列强有力的行政措施推动电商快速发展,走出了一条不同于东部发达地区完全依靠市场自我发育的农产品电商之路。

除了行政支持外,政府还动员社会力量,鼓励和支持各方人员发展电子商务,培训大学生村官开网店,农业合作社带头人或者是农业种植大户,只要有意愿开网店的,政府都会进行免费培训。截至目前,累计培训人数已达44437人次,全市开办网店6124家,新办和加盟网购平台26个,实现农产品网上销售9.6亿元,带动17649人就业,有利促进了农民增收、农业增效,实现了电商扶贫。今年还在陇南师专设立了电子商务职业学院,专门培训陇南以及全省所需的电商人才,促进全市电子商务主体壮大。

电子商务像一股迅猛的浪潮,席卷了陇南的县区和乡村。陇南的特色农产品搭上电子商务的快车,跨过千山万水,走向全国各地。

市场运作

发挥企业主体作用

发展电商离不开宽带网络、物流配送、园区建设等基础配套设施。张旭晨表示,电子商务作为一种市场行为,政府在积极推进的同时,也要尊重市场规律,发挥企业主体的作用,进行市场化运作。据了解,陇南采取借力淘宝、天猫、京东等国内营销平台和自建网络营销平台“两条腿”走路的办法,加快建设步伐,夯实了电商发展基础。 “一个产业要发展起来,都得有一个集聚区”,张旭晨告诉记者,通过招商引资的方式,陇南启动建设了电子商务孵化园、陇南农产品交易中心和顺通电子商务物流园,9个县区的电子商务示范点建成投运,采取政府补助的办法,支持引导通讯企业加快宽带网络建设步伐,鼓励群众集资自架光缆,全市行政村网络覆盖率由2013年的47%提高到59.3%。在物流方面,目前已有EMS、顺丰、圆通等209家物流企业在全市建设快递网点477个。

2014年8月21日,淘宝“特色中国・陇南馆”开馆运营,点开陇南馆的界面,康县木耳、武都橄榄油、成县核桃、两当狼牙蜜等诱人的图片和成县西狭、康县阳坝、两当兵变纪念馆等优美的照片,把特色陇南勾画得异常清晰,该馆也成为西北首个、全国第十八家地市级特色中国地方馆,带动陇南电子商务和文化旅游产业深度融合、快速发展。今年4月18日、20日,武都、成县举行了阿里巴巴集团农村电商“千县万村”计划农村淘宝服务中心揭牌仪式,成为该计划西部地区第一、第二个项目实施落地县,进一步加快了农村电商发展的步伐。

协会规范

政企联动保品质

网货质量、服务质量是决定一个地区电子商务发展水平的根本。农产品的质量安全问题近年来一直备受关注,如何取得消费者的信任,也成为农产品电子商务发展面临的一大挑战。据张旭晨介绍,目前陇南全市共建立了327个电商协会,实行“五统一”原则,即统一生产标准、统一收购、统一包装、统一定价、统一发货,充分发挥了协会的职能作用,搭建区域行业共享平台,规范网上交易行为,建立了行业自律规则和退出机制,引导抱团发展,避免恶性竞争,确保网销农产品质量。政府则主要发挥监督职能,制定网货标准体系,建立质量追溯制度,农牧、林业、工商、质监、食品药品监督管理等相关部门落实监管措施,为电子商务的健康发展提供了质量保障。

“尽管有政府监督和协会规范,但是要想对每一家网店都做到一一监管还是很困难的。”张旭晨告诉记者,互联网具有信息公开化和透明化的特点,每家网店都有评价机制,本身就对产品质量和商家诚信提出了要求,相当于自身监管的一种方式,这样倒逼着生产商、网商、服务商要不断提高网货质量,对接市场需求研发网货,弥补短板解决物流最后一公里问题,有助于形成整体的产业链条。

跨越融合

陇南电商之路越走越宽

在与张旭晨的交谈中,记者能切身感受到他对电子商务的那份热情和信心。张旭晨告诉记者,经过一年多的发展,电子商务让陇南的农特产品名扬天下,并带动种植业、加工业和包装、仓储、物流等相关产业及旅游、文化产业的发展,真正把当地的资源优势变成产业优势,促进就业、增加农民收入,科学推进精准扶贫。张旭晨还给记者举了个例子,去年陇南市礼县九图村的苹果由于糟了雹灾,导致果面留下点点小坑。虽然苹果吃起来一样香甜可口,切开一样的冰糖心,但因果面不好都堆在地里无人问津,眼看农民一年的辛劳付诸东流,干部群众心急如焚。礼县副县长发出微博呼吁广大网友献一份爱心,购买好吃的花牛苹果,帮助九图的果农。微博被多次转发,不到五天时间,25万斤苹果网上销售一空,农民亲身体会到互联网的巨大威力。张旭晨说,目前市县乡三级都开通了政务微博和微信,建立了二维码,除了宣传日常工作外,就是宣传陇南的农产品。

第9篇:农产品网络营销计划范文

[关键词] 西部金融中心 高职院校 国际贸易 课程改革

入世后,我国金融业很多领域都实施了对外开放,外贸业也不断发展,对金融外贸人才的需求也大幅增加,随着成都市委、市政府《关于进一步加快西部金融中心建设的意见》的出台,成都正朝着金融的“三中心”(即:区域金融机构聚集中心、区域金融市场中心和全国一流、具有国际影响力的金融后台服务中心)迈进。预计到2012年,成都市金融产业增加值将达到350亿元,占到第三产业的12%和GDP的6%;全市银行、证券、保险等金融机构将达170家,后台服务总部达到40家,金融从业人员达到30万人。这就要求有规模可观的大众化商贸教育来满足这些社会需要。

一、国际贸易专业的就业形势与需求状况

近年来,外贸毕业生迅速增加,使得外贸行业所需的人才渐渐趋于饱和。此外,全球经济的不景气,尤其是美国次贷危机引发的全球金融危机,更是雪上加霜,沿海一带的中小型企业纷纷倒闭,中西部的外贸企业虽然受冲击较小,但也面临“减员增效”,总体上就使得我们外贸专业毕业生需求量大大减少。

市委、市政府出台的《关于进一步加快西部金融中心建设的意见》,无疑为重西部企业带来了福音。随着“四个平台”的搭建,成都将成为一个多元化、多功能的金融服务体系的,具备较强竞争力、辐射力的金融中心城市。届时,将需要相当数量与金融想关专业的实用型人才(诸如贸易、物流、银行、保险等从业人员)。如果说国内外一流大学的外贸专业是高层次、国际化金融人才的主渠道,那么高职院校将成为基层甚至中层金融人才培养的主阵地。

我们抓住这一有有利时机,结合当前的经济形势,积极展开对国际贸易专业教育调研,适时调整国际贸易专业人才培养方案及专业计划,在国际贸易专业开展课程教育改革。

二、我院国际贸易专业课程改革的基本思路

国际贸易专业课程改革的基本思路是满足西部金融中心建设中企业对人才的需求和学生就业的需求,对核心课程(必修课程)内容进行必要的调整,增设部分延伸课程(选修课程)。

1.课程内容改革

根据西部金融中心建设对高职学院经贸专业学生的知识技能新要求,在国际贸易专业中我们对原课程体系进行了科学的整合。

修改现有的《期货概论教学大纲》,其中增加农产品期货内容,包括菜籽油、玉米和生猪等农副产品的相关内容。

在《保险概论教学大纲》中增加农产品保险的内容。此调整既可以满足西部金融中心建设中,农产品现(期)货交易中心建设促进农业产业发展的新环境下对就业市场的新需求,也顺应了保险行业的发展趋势。

在现有的《市场营销学教学大纲》中增加农副产品营销内容。该门课程我们可以放在大三开设,因为它是结合农产品基本知识和营销学基本原理的课程,需要学生有一定的专业基础,课程结构内容的重点可以放在如油菜籽、玉米、生猪等西部金融中心建设中重点建设的三大农产品现(期)货交易中心所涉及的具有四川特色的农副产品的营销方法和渠道上。

为适应网上交易需求的变化,我们计划在《电子商务》课程中增加农副产品网上交易内容,包括农副专业网站的建设与应用,促进电子金融平台的搭建;在《网络营销》中增加呼叫中心内容。

在国际贸易开设的相关物流课程中,新增两个内容,一是在物流运输课程中增加鲜活农副产品运输内容的板块;二是在《物流管理》课程中增加“物流体系的网络化”内容,是我们的课程更加适应当前物流面临社会经济、产业、技术等方面环境的变化。

2.实践教学方面的改革

综合职业能力的培养主要是通过课程体系实施来实现,课程体系由模块构成。为迎接金融中心建设下,新就业契机的到来,也为更好地实现专业教育的目标,我们认为在课程安排上,需要加强实践课程的建设,可增加一项实践性课程“金融柜面结算”的课程,并且增加配套实训室。

该课程根据现代商业银行业务发展特点,以培养学生的职业能力为目标,以理论结合实践为出发点,按照项目来引领学生,以任务为核心,以活动为基点,采取模块化方式构建教学,主要包括“临柜柜员基础知识”、“钱箱、重要单证、印章、密押的管理”、“日初业务处理”、“人民币储蓄柜面业务处理”、“外币储蓄柜面业务处理”、“单位存款业务处理”、“贷款业务处理”、“柜面日终业务处理”。每个模块按照临柜人员面临业务特点的不同,划分为几个任务。通过学习,使学生进入银行后,可上岗、接手实际业务,最大限度地缩短培训与上岗工作的距离。

为配合理论教学,应该增加一些社会实践训练,例如:引导学生参观地方银行、外汇交易中心、证券交易所、期货交易所等;通过理论联系实际,帮助学生对所学知识的加深和了解及初步运用。借助学科的硬件环境,实验室进行模拟交易和实际系统应用,全面锻炼学生的动手和动脑能力。为学生提供接触金融市场和投资操作、金融产品开发等方面的机会。

整合课程系统是开放的,具有专业拓展的灵活性,学生在把握基础知识技能课程、关联知识技能课程基础上,也可根据自己的爱好选择专业的不同类别知识技能课程,以适应外贸行业不同岗位就业的需要,或适应向相邻职业岗位升迁的需要,更好的在金融中心建设的大背景下,选择合适的就业岗位。

注释:

“四个平台”是指构建方便快捷的支付结算体系;建成区域票据交易中心;申请设立股份报价转让系统和柜台交易试点,构建地方交易平台;筹建菜籽油、玉米和生猪等农副产品现(期)货交易市场。

参考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