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务员期刊网 精选范文 乡村经济发展情况报告范文

乡村经济发展情况报告精选(九篇)

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乡村经济发展情况报告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乡村经济发展情况报告

第1篇:乡村经济发展情况报告范文

旅游产业是支撑经济发展的重要力量,县地处优拓区,与大旅游圈阳朔县仅相距40km,不仅交通便利同时旅游资源丰富,1994年我国加大了旅游产业的推广力度和政策支持,到1998年我国旅游正式进入产业化转型阶段,并从以接待为主的旅游产业转化为以经济发展为主的旅游产业,在这样的大背景下稳步提升,使旅游成为了闻名天下的重要旅游地点,尤其是以阳朔镇为中心不断辐射的旅游产业。2005年县在旅游高速发展的大环境下,正式将旅游提升到产业化发展阶段,到2008年底,县已基本实现了“四大旅游景区,五大旅游线路,六大旅游特色”的总体发展格局。

在深入调查了解的基础上,对照县乡村旅游发展情况,经过认真思考,现将县乡村旅游发展有关调研情况具体报告如下:

一、县乡村旅游的发展现状

县具有秀丽的田园山水景观、特色民居景观、丰富的岩溶资源、浓郁的民间文化,依托这些资源开发的旅游项目主要有田园风光游、岩洞探险游、攀岩登山活动、竹筏漂流及寻幽访古游,取得了显著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

由于有强烈的致富愿望,县广大村民对发展乡村旅游认识超前,并表现出了极大的热情,许多村民主动开办家庭旅馆饭馆。但是,由于受主客观因素的制约,县乡村旅游还存在着旅游资源整合不够,从业人员的素质尚待进一步提高,民居建筑有待进一步改善,可供游客购买的商品比较少等问题。另外,参与性、体验性的活动还不多。具体体现在以下几方面:

(一)旅游经济呈现“餐宿经济”显著特点,旅游综合效益尚需提高

县游客结构以散客、观光为主体。旅游经济呈现“餐宿经济”特点,综合带动作用没有得到显著体现。旅游总收人中餐饮、住宿收入比重占绝对优势,其他如门票、导游、娱乐、购物等方面收入比重小,旅游综合效益不高。

(二)旅游产品质量较低,类型较单一,体验参与性活动项目尚需进一步开发

县一些饭馆厨房设备简陋,基本消毒设施缺乏;排污排水通道不畅;从业人员也缺乏必要的健康保证等。此外,民居旅游仍停留在单纯的餐饮和住宿服务上,对于挖掘民俗和利用农家生活开展的参与性项目较少,缺少“农家乐”的“干农家活、享农家乐”的体验。

(三)规划布局不够合理

县乡村旅游的规划设计布局由于得到政府和有关部门的重视,总体情况良好,90%村民建了新房,县赏月路两侧已改造成具桂北民居特色的饭馆、旅馆。但由于乡村旅游具有分散性、松散性等特点,很多规范管理是事后管理,事前较难控制,造成县主村一些饭馆旅馆在规划布局上缺乏必要的科学依据,乱建设、乱开发在一定范围内存在。县目前尚有大量旧房保存的现象,同时县主干道尚未改造完成。

(四)乡村旅游的内涵挖掘不够深人

县对独特的田园山水、民俗文化、饮食文化等旅游资源的培育开发不够。县优越的旅游资源未得到充分利用,文化品位尚需进一步提高。

二、县乡村旅游的发展优势

(一)乡村旅游日益成为全省旅游产业的重头戏

2010年到2012年,各级政府和组织把发展乡村旅游作为响应国家提出的“乡村旅游年”和融入全省社会经济发展的切人点,积极规划景区,推出线路,培育产业龙头典型,合力推进。虽然起步较晚,但行动迅速,很快由落后地区跃升为全国乡村旅游的巾上游省份。到***年,全省评比推出了涉及乡村旅游的各类省级示范区(景点)***家,其中涉及“三农”的示范区(景点)**家。到2012年末。乡村旅游已经成为整合全省各类旅游资源,推动旅游产业发展的重要支柱。

(二)形成了较高水准、品牌独特的乡村旅游线路和景区

黑龙江省根据国家旅游局确定的“中国乡村旅游年”的“新农村、新旅游、新体验、新风尚”的主题,将“旅游产业促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作为全省旅游业发展的重要目标之一。推出了多条乡村游线路,集中展示了县众多的农业产业、田园风光、山水森林、地质奇观、乡村古镇、休闲养生、民风民俗、乡村古迹、农耕文化遗存和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风貌等独特景观,推出了***区旅游区、**狩猎场、**森林动物园、**山庄、**生态湖、***农场等一大批乡村旅游精品。

(三)极大的推动了全省旅游产业的发展和宏观经济建设

乡村旅游的发展,推进了全省的旅游产业,推进了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和生态环保建设,取得了良好的社会效益与经济效益。到2012年,全省共接待入境旅游者***万人次,创汇***亿美元,分别比上年增长***%;接待国内旅游者***万人次,旅游收人***亿元,分别比上年增长***%和***%;旅游总收入实现***亿元,比上年增长***%。各项指标均创历史最好水平。乡村旅游经济总量估计占全省旅游经济指标的***%左右。

三、县乡村旅游的发展策略

(一)政府主导战略,加大宣传力度

县政府应将乡村旅游产业发展提升到经济发展的战略层面上,将政府的主导作用充分发挥出来,并根据社会、经济以及环境制定整体发展规划。同时政府应加大资金投入力度,积极联合网络、广播以及电视等媒体,扩大县乡村旅游的对外宣传力度,此外,对县旅游资源进行整合,突出重点旅游资源,并实施对旅游周边产业,配套产业进行引导,为旅游营造一个良好的发展环境,进而实现推动县乡村旅游业稳步发展的目的。

(二)发挥示范作用,推动品牌建设

品牌塑造差异,精品铸就品质,推动精品化战略发展,树立起“打造世界级休闲度假旅游目的地”的总体发展目标,发挥乡村旅游示范作用,对各示范点的特色进行调查研究,结合实际情况,全面打造县旅游示范基地,将**示范片作为县发展的龙头示范片,纵深推动**、**等示范片的旅游资源开发和配套设施建设力度,形成具有特色的溶洞旅游精品,使旅游形象和品质得到彰显,进而塑造起独有的旅游品牌。

(三)推动特色产业,营造民俗氛围

是一个多民族居住地,这里集合了壮族、汉族、苗族和瑶族等多个名族,其中壮族和瑶族只要集中于茶城、新坪、龙怀、东昌、马岭以及杜莫等乡镇,他们长时间居住于此,形成了独特的精神和物质文化,也为县营造了独特的民族文化资源,积极推动乡村旅游与民族文化相结合的本土特色旅游项目,使田园和民族特色成为吸引游客的亮点,通过构建茶场游、民族园等游园项目,重点对民俗风情游进行开发,为游客营造一个民风特色和乡土氛围浓厚的旅游园地,让游客能够在旅游中体验到不同于当代的特色文化,进而使其魅力得以充分展现。

(四)加大资金投入,推动新农村建设

政府应设立专门的乡村旅游专项资金,将其全部用到县乡村旅游发展中,重点用于乡村旅游资源的保护、项目贷款贴息和补助、乡村宣传促销奖励等上,同时给予新农村建设优先扶持,加大生态环保、水电路气等设施建设中,将农村饮水和建设工程作为重点,通过推动休闲林场、休闲农村、绿色茶园、庭院大户延伸、规模果园等发展,针对以农业为依托的旅游项目应优秀安排、优先考虑。组织农民参与到乡村旅游服务培训中,尤其是针对导游、营销、管理以及民俗文化传承等人员应作为重点培训对象。

第2篇:乡村经济发展情况报告范文

一、主要工作和取得的成效

(一) 加强政治理论学习,进一步提高思想认识

为贯彻落实党的十七大精神以及农业局深入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活动的安排布署,结合农经站工作实际,组织全站干部职工认真参与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活动。

农经站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活动从3月底开始,分“学习调研、分析检查、整改落实”三个阶段进行。第一阶段从3月底至4月底已结束。通过深入动员,组织学习培训,各股室结合工作实际,认真开展农经工作调研活动。第二阶段从5月上旬至6月底,通过征求群众意见,召开专题民主生活会,查摆问题,撰写分析检查报告,组织群众评议等一系列活动,对照科学发展观要求,检查自身存在的不足,紧扣思想和工作实际,深入剖析思想根源,积极开展批评和自我批评,理清科学发展思路。在活动中引导广大干部职工提高对学习实践活动的认识,端正态度,增强信心,进一步明确了农经工作的目标,真正把思想统一到市委、市政府精神和农业局党组部署上来。

(二) 加强领导,切实做好农民负担的监督管理

1、加强对减轻农民负担的各项法律、法规、政策的宣传,全面贯彻落实农民负担“四项制度”,继续开展农民负担专项治理,确保农民负担不反弹。

2、贯彻落实“一事一议”管理办法,做好筹资酬劳监督管理,今年4月根据《**省人民政府办公厅关于转发省农业厅**省一事一议筹资酬劳管理实施办法的通知》的有关规定,结合我市实际,制订了村民筹资上限标准和以资代劳工价标准,报经市政府审核同意实施。

3、为更好地做好支农惠农政策落实工作,与相关部门沟通协调,加强对粮食直补和农资综合直补政策的宣传,让广大农民全面准确地了解直补政策,确保各项惠农政策落到实处。

(三)加大《中华人民共和国农村土地承包法》的执行力度,使农村土地承包管理工作逐步步入法制化轨道。

1、继续贯彻落实《省政府转发农业厅关于做好全省农村土地承包经营权证补换发工作意见的通知》,全面加快农村土地承包经营权证补换发工作步伐,力争近期能够全面完成补换发工作。

(四)进一步加大推进农村集体资产及财务规范化管理,加强对发展农村集体经济发展项目和农民专业合作组织发展项目实施情况的监督检查。

1、配合市财政局组织召开了全市全面推行村级财务会计委托服务工作会议,并负责起草《**市推行村级会计委托服务工作实施方案》、《**市推行村级会计委托服务工作实施细则》,报**推行村级会计委托服务工作领导小组,经市政府申批后下发各县(区),推动各县(区)工作的开展。

2、组织申报2009年省级财政扶持发展农村集体经济发展项目。根据《**省农业厅、**省财政厅关于做好2009年**省村容村貌整治工程和农村集体经济发展项目申报工作的通知》文件要求,我市及时布置,认真组织收集审核汇总上报19个项目。

况写成文字材料上报省站。

4、完成2008年省级财政扶持发展农村集体经济发展项目的实施绩效评价工作。根据《**省农业厅关于开展2008年度财政项目支出绩效评价自评工作的通知》的要求,对2008年省级财政扶持农村集体经济发展项目的实施情况进行绩效自评。并将绩效评价情况写成文字材料上报省农业厅计财处。

7、组织开展2008年省级示范项目实施情况总结。对2008年省级财政扶持农民专业合作组织示范项目资金到位、管理使用以及实施进展情况等进行检查验收总结,涉及检查项目项目7个,通过市县两级的检查,没有发现项目资金被挪用、截留等违纪情况。资金到位及时,管理规范。目前,除宁洱县民安村仔猪养殖协会项目还在实施当中,其他项目已按计划实施结束,通过项目实施,部分已初见成效。

8、认真做好项目挂牌工作。截至2008年**市得到省级财政扶持项目35个,为了切实加强项目管理,根据省财政厅、农业厅项目相关管理要求,市农经站组织各县(区)农经站对2004—2008年省级财政扶持农民专业合作组织项目单位全部进行挂牌,设立示范项目标识牌,并指导帮助项目单位开展规范化、制度化建设。

(五) 加强农经统计工作

2、按时完成上报农业部农民专业合作组织统计监测分析工作。

(六) 加强“数字乡村”工程建设,建立健全农业农村信息网络体系

1、开展业务培训情况。2009年5月31日前,全市共举办“数字乡村”工作培训29期,475人次,其中县(区)级11期,69人次,乡(镇)级18期,406人次。

3、网站维护及信息情况。我

4、强化督促检查,确保工程进度。市农业局分管领导及业务负责人通过网络、电话、报送进度统计表、到实地督查等方式检查促进我市“数字乡村”工程建设工作,使工程建设各项工作有序开展。

二、下半年工作重点

1、继续深入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活动,严格按照农业局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领导小组的要求,按照规定的程序,认真完成各个阶段的任务。

2、加强对村级财务委托工作的督促检查工作及2009年省级财政扶持农村集体经济发展项目的组织实施。

3、加快发展农民专业合作社的步伐,加大宣传《中华人民共和国农民专业合作社法》力度,力争农民专业合作社发展到年初制定的50个的发展目标。

4、认真抓好农业部、省农业厅各项统计报表的培训、布置工作,做好2009年各项统计数据资料的收集、汇总和分析上报工作,做到及时、全面、准确。认真开展下半年农村入户调查工作。重点做好农民收入、农产品价格和生产资料价格的调查、资料整理、预测和分析。

5、认真抓好“数字乡村”工程建设,将其纳入重要议事日程,做好服务“三农”的信息通道工作。完善和稳定工作机构,加强信息管理人员的培训,下半年市级计划开展技术人员培训一期。

充实完善栏目内容,突出信息的重点。加强对本地农业农村经济发展的宣传力度,扩大我市名特优农产品的知名度,发掘我市各地乡村历史文化和旅游资源的开发潜能;提供劳务信息、产品供求信息的,培育农村市场,促进农产品流通、劳动力转移、乡村旅游的发展。

第3篇:乡村经济发展情况报告范文

工作汇报,就是把某一时期已经做过的工作,进行一次全面系统的总检查、总评价,进行一次具体的总分析、总研究;也就是看看取得了哪些成绩,存在哪些缺点和不足,有什么经验、提高。以下是收录的一些范文,希望能为大家提供帮助.

2020年是脱贫攻坚决战决胜之年,在乡村振兴战略引领下,我区以积极探索农村经济发展新路、壮大村级集体经济收入为切入点,财政资金主导的资产收益扶贫项目,思路是着力补齐发展短板、夯实基层基础、构建为农服务体系、密切与农民、贫困户利益联结、助力乡村全面振兴,具体工作在资金匹配项目的基础上加快推进,现将2020年1-6月资产收益扶贫工作开展情况报告如下:

一、主要做法

一是强化领导。区委、区政府高度重视,成立资产收益扶贫工作领导小组,统筹组织、调度、协调全区资产收益扶贫工作,确保工作开展按时间节点快速推进。

二是制定方案。先后印发了《区财政支农资金支持资产收益扶贫实施方案》、《关于进一步做好资产收益扶贫工作的通知》、《资产收益扶贫项目资金管理暂行办法》、区光伏扶贫电站收益分配实施细则》,为开展资产收益扶贫提供了制度保障。

三是加强项目调度。立足各贫困村的资源禀赋、产业基础、交通区位、人力资源等情况,紧贴市场需求,从实际出发,选取光伏项目,构建科学合理稳定的利益联结机制和促进贫困户增收、村集体经济发展的长效机制,努力实现农村产业升级、农户收入增加、集体经济发展、基层组织加强的共赢局面。

四是强化监督管理。通过扶贫动态监控系统对项目进行实时监管,系统要求每季度填写资产收益扶贫的报表;根据《区财政局区扶贫开发局关于进一步加强财政扶贫项目资金绩效管理的通知》,区供销社每月报送《光伏资产收益项目绩效运行监控表》。

二、资金投入与投资完成情况

(一)资产收益扶贫资金计划投入情况

1-6月,区计划投资5400万元用于资产收益扶贫,其中:财政资金5400万元。

(二)资产收益扶贫项目投资完成情况

2020年,区计划建设资产收益扶贫项目1个。1-6月已签订分红协议的项目1个,签约率100%。项目投资完成金额5400万元,其中财政资金5400万元,完成率100%。

三、取得成效

1-6月,区已实施开展资产收益扶贫的项目1个,为光伏资产收益项目,涉及216村,其中贫困村74个。贫困村平均投入资产收益项目资金25万元,项目带动贫困村集体增收53.92万元;带动建档立卡贫困户4360人,累计增收197万元,人均增收451.8元。

四、存在的问题及下一步工作打算

第4篇:乡村经济发展情况报告范文

一、目的意义

按照国务院和省、市政府的部署,我县曾于1982年陆续开展了规模空前的农业资源调查工作,并于1983年相继编制完成了县级的《综合农业区划》和县直各专业部门区划。20年来对指导全县不同区域农业资源合理开发利用,不断优化农业区域布局,大力推进农业结构战略性调整和加快农村经济的发展等都发挥了重要作用。但随着农业、农村经济的发展和开发性生产的不断深入,农业资源环境和农村社会经济条件发生了很大变化,经济体制和市场需求主体的变化更为新时期的农业资源区划工作提出了新的要求。为适应新形势下加快推进农村经济发展和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需要,为各级政府制定农业和农村经济发展规划提供决策和依据,尽快编制完成县级农业资源区划,既是《农业法》赋予我们的神圣职责,也是新形势对农业资源区划工作的必然要求。新颁布实施的《农业法》规定:“县级以上人民政府根据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的中长期规划、农业和农村经济发展的基本目标和农业资源区划,制定农业发展规划。县级以上人民政府应当制定农业资源区划或者农业资源合理利用和保护的区划,建立农业资源监测制度。”农业是由生态、技术、经济组成的社会系统,而农业资源区划正是以地域分异规律为原则,旨在研究自然资源和社会经济条件间最大差异和区内最大相似性,目的是指导和支撑农业和农村经济的持续协调发展。

二、指导思想

*县农业资源区划编制工作应坚持的指导思想是:以全面建设农村小康社会、加快传统农业向现代农业的转变为总目的,全幅员地更新调查和分析评价农业自然资源、农村社会经济资源的现状、优势和潜力;坚持科学发展观,依据地域分异规律,合理确定不同类型的农业功能区,按照自然规律与经济规律,合理确定不同区域的优势产业与优势产品的布局和规模;以合理开发利用和保护农业资源为核心内容,因地制宜的确定区域经济发展的方向和途径,追求经济、生态与社会效益的良性循环,实现经济、人与自然协调可持续发展;农业资源区划要以监测调查、分析评价资源为手段,以服务农村经济发展为目的,要高站位、宽视野地评价研究资源开发战略和资源保护政策,以全面提升我县农业综合竞争力和经济发展的质量水平。

三、农业资源调查和分析评价的主要内容

这次在我县开展的农业资源区划编制工作,拟就农业自然资源和农村社会经济资源中的土地、农业、林业、水资源、气候、畜牧、农村人口与劳动力、农业技术装备、农村资金、交通及外部社会经济环境、农业经济等15个专业的资源及开发利用状况展开调查和分析。

1.土地资源调查与评价(由县国土资源局承担)

主要是调查土地资源的类型、面积、质量、利用现状、空间变异、生产潜力等情况。

(1)耕地(水田、水浇地、旱地、菜地);

(2)园地(果园、桑园、其它园地);

(3)林地(有林地、灌木林、疏林地、未成林造林地、迹地、苗圃);

(4)牧草地(天然草地、改良草地、人工草地);

(5)居民点及工矿用地(城镇、农村居民点、独立工矿用地、盐田、特殊用地);

(6)交通用地(铁路、公路、农村道路、民用机场、港口、码头);

(7)水域(河流、水面、湖泊、水库、坑塘水面、苇地、滩涂、沟渠、水上建筑物);

(8)未利用地(荒草地、盐碱地、沼泽地、沙地、裸地、裸岩、石砾地、田坎)。

2.农业资源调查和分析评价(由县农村经济局承担)

这次农业资源以土壤、粮食生产、蔬菜生产、农用土地资源流转状况的调查和分析评价作为重点内容。

(1)土壤类型(土类、亚类、土属、土种)、数量、分布、适宜性等。

(2)不同区域的土壤养分状况(有机质、全氮、全磷、全钾、碱解氮、速效磷、速效钾);

(3)各类土壤的微量元素状况;

(4)粮食生产状况(品种、规模、区域分布、产值、商品率等);

(5)蔬菜生产状况(品种、规模、各类保护地的面积、区域分布、品牌注册、无公害认证、产值、商品率及产业化水平等)。

(6)农用土地流转状况(土地流转形式、规模、效益等);

3.农业气候资源的调查与评价(由县气象局承担)

(1)热量资源:主要调查和分析评价气温、农业界限温度及积温、地温及初终霜日期、无霜期等;

(2)光能资源:主要调查分析日照、太阳总辐射、光合有效辐射及光热生产潜力等;

(3)降水资源:主要调查降水量、土壤水分状况、蒸发及干燥度等;

(4)主要气候灾害调查及评价。

4.水资源调查和分析评价(由县水务局承担)

(1)现状可利用水资源量;

(2)地表径流与地下水埋深现状及变化分析;

(3)水质及水污染状况调查评价;

(4)不同时期国民经济各部门用水状况及预测分析;

(5)水资源供需平衡分析;

(6)水资源利用中的主要问题。

5.林业资源调查与评价(由县林业局承担)

(1)林业用地中各类土地的数量、质量及分布;

(2)用材林林木蓄积量和生长量;

(3)四旁树、农田林网的规模及蓄积量;

(4)林业用地的土壤和植被状况及其它立地条件;

(5)退耕还林规模及分布;

(6)果树(按品种)面积、产量及分布;

(7)近几年新引进果树品种的栽培规模及效益;

(8)果品生产品牌及商标注册情况;

(9)设施果树的生产规模及分布;

(10)无公害绿色果品生产状况;

(11)果品出口、产业化加工状况及效益;

(12)森林覆盖率现状和变化分析;

(13)林业病虫害及野生动物资源调查。

6.畜牧资源调查和分析评价(由县畜牧局承担)

(1)各种作物秸秆、藤蔓、枝叶产量、饲用量及利用率;

(2)人工饲草种植面积及产量;

(3)饲料生产(含青贮饲料、块根饲料、饼类饲料、糠麸粕渣饲料)规模及产量;

(4)各类畜禽品种、饲养量、出(存)栏量和畜禽产品产量;

(5)畜牧业生产产业化规模及专业化水平;

(6)畜牧业生产效益分析及新技术推广普及状况。

7.水产资源调查与评价(由县水产局承担)

(1)内陆水域面积、可养殖水域面积、已养殖面积;

(2)0—20米等深线的浅海面积、潮间带面积、已利用的浅海面积、潮间带面积;

(3)海、淡水产品总产量、养殖产量及捕捞产量(能分出品种或大类);

(4)海、淡水水质污染状况及分析;

(5)水生生物的种类、数量现状及消长变化;

(6)水生植物的种类、数量及分布;

(7)海水工厂化养殖的品种、规模及效益;

(8)渔业生产新技术、新品种的引进及推广;

(9)水产品出口、产业化规模、水平及效益分析。

8.农村能源调查与评价(由县农村经济局承担)

(1)生物质能的生产规模、数量、折标煤的数量及开发利用状况;

(2)地方性常规能源蕴藏量及开发利用情况;

(3)太阳能及其利用;

(4)其他形式能源(风能、地热、沼气等)的数量、开发利用的形式及规模;

(5)商品能源用量消长分析;

(6)生产、生活用能现状及问题分析;

(7)农村能源的开发利用潜力。

9.农村人口及农村劳动力调查及评价(由县统计局承担)

(1)人口数量(总户数、总人口、乡村户数、乡村人口、农业人口、非农业人口、出生率、死亡率、自然增长率);

(2)人口组成:对人口进行性别、年龄、职业和文化程度等方面的数量分析;

(3)人口分布:研究人口的分布规律和地区差异;

(4)劳动力数量:乡村劳动力资源数、劳动年龄内人口数、乡村从业人员数、劳动力系数(劳动力占人口数比例)等;

(5)劳动力质量:劳动力的技术熟练程度和科学文化水平,农村各类人才的数量、性别、年龄、文化程度、技术专长及其发挥情况;

(6)劳动力利用结构:劳动力在农村各产业的构成和比例,应特别注意结合农村产业结构调整,研究农村劳动力转移和劳动力利用结构问题;

(7)农村劳动力利用率;

(8)劳动力生产率调查分析。

10.农村资金(由县农村经济局承担)

(1)资金来源及数量;

(2)农业投资和效果调查分析;

(3)农村消费能力的调查评价。

11.农业技术装备的调查和评价(由县农村经济局承担)

(1)农业技术装备的数量、种类、增长变化、拥有量与需要量;

(2)主要农业装备的组合分布、利用率、水平、技术与经济效果(包括实际机耕、机播、机收面积);

(3)农村用电量、化肥、农药施用量、农用薄膜使用量和以地膜为主的设施农业面积;

(4)农机总动力、实有机电井数量、有效灌溉及旱涝保收面积;

(5)农业机械化的发展现状及前景分析。

12.农业发展的历史和现状调查分析(由县发展计划局承担)

(1)农业生产区域的演变与形成;

(2)区域农业生产的水平与经营规模、方式等特征;

(3)种植业、林业、畜牧业、渔业各业的内部结构变化分析。

13.农业经济效益调查与评价(由县农村经济局承担)

(1)单位农产品成本、资金利用率、产值利润率、成本利润率和劳动利润率等;

(2)农机作业、水利灌溉、施肥技术措施的经济效果调查分析。

14.交通运输条件的调查和分析评价(由县交通局承担)

(1)交通运输的部门结构、运输方式和特征,对农产品运输的适宜性;

(2)农产品、生产、生活资料的流向、流量与运输能力的平衡状况;

(3)农副产品的运输费用、损耗、运输管理等问题。

15.外部社会经济环境调查和评价(由县农村经济局承担)

主要调查分析市场与农产品加工、储藏、销售等基础设施条件、农产品生产、加工储运、销售一体化与农业产业化水平等。

四、农业资源调查及分析评价方法

此次县级农业资源区划编制工作,是继1992年我县农业资源数据更新调查完成后,又一次大规模的资源更新调查工作,各级领导和从事具体工作的同志都要以严谨认真的科学态度和求真务实的工作作风予以高度重视。本着“严肃科学、讲求实效、勤俭节约、提高质量、依托资源、服务发展”的原则,确定如下资源调查和评价方法:

1.自然资源类数据更新调查

这次农业资源区划中的土地、土壤、气候、水资源、林业、畜牧、水产、农村能源等自然资源类的数据,均须按本专业最新行业标准,制定相应的资源调查实施细则,以调查时或2003年底的数据为基期,再次更新调查自然资源数据,以确保农业区划的数据新、时效强。

2.社会经济类资源数据统计调查

农业资源区划编制中涉及的农村人口、农村劳动力、农村资金、农业技术装备、农业经济效益、交通运输条件、外部社会经济环境等资源数据,按省要求,均采用2003年年底县统计部门的数据,统计部门没有的,引用专业部门掌握的数据,专业部门没有的,则须制定系统的调查方案,组织开展相关的抽样调查或典型调查,以确保主要资源数据无遗漏、全幅员。

3.分析评价的原则和重点

在自然资源具有多种适宜性的情况下,社会经济资源条件起着决定性作用,农业资源调查和分析评价应遵循系统论评价原则;生态、经济与社会效益相结合原则;长远与当前相结合原则;比较优势原则。其评价的主要内容为:资源的结构和分布,资源的数量和质量,资源的适宜性和限制性,资源潜力和优势度,各种资源空间组合效应与农业利用模式选择等。各专业资源评价要充分考虑资源利用的可持续性和生态、技术、经济、社会效果的统一性,明确各专业资源分析评价的重点。

4.专业组的职责和任务

这次县级农业资源区划编制工作拟恢复组建土地、气候、水资源、农业、林业、畜牧、水产、综合区划等8个专业组。专业组是在*县农业资源区划编制工作领导小组的领导下,组织开展并完成本专业的资源调查和评价工作,其主要职责和任务是:制定本专业资源调查和分析工作实施细则;组织指导各部门完成本专业资源调查和分析评价工作;组织验收各部门本专业资源调查和分析评价成果;完成县级资源调查数据汇总;撰写完成本专业县级资源调查和分析评价成果报告(含图表及多媒体形式成果);按要求向综合区划专业组提供上报本专业的资源数据。

经研究,各专业组在完成本专业资源调查的基础上,提交本专业资源调查与分析评价报告,可不进行划区;综合区划专业组须在分析评价资源的基础上,完成农业资源区划的编制。

五、步骤及时间安排

按省政府要求,到明年底完成全省市、县两级农业资源区划,时间紧、任务重,各级、各部门均须严密组织,精心谋划,其具体步骤及时间安排是:

1.宣传发动,任务部署阶段(2004年8月中旬前)。按省政府要求完成文件起草、方案制定、召开会议、部署任务、健全组织、明确责任。

2.准备阶段(2004年8月底前)。县直各专业组制定并上报本专业资源调查和分析评价实施细则,组织必要的专家论证,完成相关技术培训。

3.县级各专业资源外业调查阶段(2004年9—12月)。

4.县级农业资源区划汇总及补充调查阶段(2005年1—5月)。县直各专业组完成外业调查数据并进行汇总,期间须开展必要的补充调查和资源综合开发利用与保护的典型调查,撰写成果报告,绘制成果图表。

5.县级农业资源区划成果汇总阶段(2005年6—8月)。

完成县级农业资源区划汇总及成果报告编撰,图表绘制,并请专家论证,复制印刷各类资源区划成果。

六、上报成果要求

1.县须向市上报下列成果

(1)2005年6月底前向市上报县级农业资源区划报告10份;

(2)2005年6月底前向市上报县级农业资源区划图5张;

(3)2005年6月底前向市上报县级农业分区基本情况统计5套;

(4)2005年6月底前向市上报资源开发利用与保护专题报告、典型报告(不少于8个)10套;

(5)各专业资源调查和分析评价报告,每专业10份。

2.要求县直各专业组须向县农业资源区划编制工作领导小组办公室上报下列成果:

(1)8月30日前上报本专业资源及分析评价实施细则5份;

(2)2005年6月15日前上报本专业资源调查及分析报告10份;

其中:农业资源专业组须分别完成土壤、农村能源、粮食生产、蔬菜生产、农用土地资源流转5个成果报告;林业资源专业组须分别完成林业和果树生产2个成果报告。

(3)2005年5月15日前上报本专业主要资源现状图5套;

第5篇:乡村经济发展情况报告范文

关键词:农村;农业;经济发展;科学发展

中图分类号:F2

文献标识码:A

doi:10.19311/ki.1672-3198.2016.11.013

杉树湾村地处重庆市涪陵区珍溪镇北大门,各类森林覆盖面积14700多亩,耕地2625亩。2014年人均月收入2500元。农业主产玉米、水稻,经济作物以早季榨菜和南瓜、西瓜盛名,素有瓜菜之乡的美称。第二产业以加工碎石为主,辖区内有年产百万吨的碎石加工厂3座。有年产1万吨的榨菜加工厂1家,6年制义务教育小学1所,有896家农户,共农业人口2979人,是一个南来北往的商贾之地。

1制约该村经济社会发展主要因素来源

1.1自然资源利用率不高、信息滞后

2011年,村政府引进一批核桃树苗和杜仲树,本村的土地资源较多,但只有少部分农民开展了植树造林,其他没有加入该项目的土地大部分是荒芜的,没有人去管理上千亩的土地,也没有人去承包这些土地。原因在于该村地形崎岖,种植物零散不成规模,又由于人们的教育水平低下,大家没有创新或者因地制宜的意识,导致很多农副产品没有形成标准化生产。

1.2乡村基础设施不够完善,农民收入来源单一

2012年,该村进行坡改梯等改造,但仍有许多地方不尽人意。比如用于浇灌农作物的水池修建问题一直困扰着该村的农民,直到现在依然没有较好的规划建设。该村没有专业的农业专家进行指导,并且大棚建设还没有达到规模化、科学化、标准化,没有把其效益达到最大化,农民没有预防水灾、旱灾、蝗虫病等各种灾害的知识和设备,农民的最主要收入依然还是来自传统农作物,没有向香菇、西红柿等其他新兴经济作物靠近,收入单一。

1.3农民整体素质不高,改革创新难度较大

调查结果表明,该村农民的素质偏低。这可以说明农民的保守性比较强,接收新兴经济作物比较困难,想要改变这一现状难度比较大,该村政府人员需要做的工作量比较大,需要对该村农民集中召开多次会议,加大力度宣传农业改革的相关知识。

1.4社会基础建设发展过于缓慢

该村从2011年就开始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但是还是有一些比较突出的问题。比如在最近三年时间里,基础设施还不够完善,农村交通不够健全,农业产业链依然没有成型,导致在很大程度上影响外来投资。同时,医疗设备欠缺,街道路灯和文化广场没有较好的规划建设等一系列问题依然存在。

2政府扶持与“三农”政策走进该村的巨大变化

2.1推动城乡发展一体化,发展现代农业,改善农村落后面貌

十报告专题阐述了“推动城乡发展一体化”,提出了关于“三农”工作的总体要求和重点任务,是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做好农业农村经济工作的指导思想和行动指南。该村委会认真贯彻党的会议精神,坚持统筹城乡发展的方略,完善和强化各项“三农”政策,调整农业和农村经济结构,进一步深化农村改革,促进农村经济社会全面发展。以下是该村政府在这两年的工作成效。

2.1.1促进交通发展新常态

2013年5月,村政府响应上级指示,该村开通农运客车,这项工程旨在让农村人口不断向城镇转移,第二、三产业不断向城镇聚集,从而使城镇数量增加,城镇规模扩大,促进社会生产力的发展和产业结构的调整,让部分农民有了就业机会。进一步拉近城镇与乡村的距离,方便当地百姓,刺激当地的消费,利用地处交通便利的优势,促进交通的长期发展。

2.1.2积极开展农村土地责任承包制

2013年,村政府开展了以家庭土地承包经营为主要形式的统分结合的双层经营模式,调动了农民的生产积极性和农民群众务农种粮的积极性以及政府重农抓粮的积极性,适应农村生产力的发展,搞活农村经济。同时,村政府还召集承包者集中辅导有关农业知识。他们把外出打工的荒废土地租借来大面积的种植榨菜、玉米、西瓜、南瓜等。一则避免了土地的沙漠化,二来为外出打工的农民增加了经济收入。

2.1.3养殖业的快速发展,增加农民的经济收入

该村建立6个养猪厂和两个蜜蜂厂,并且进行生猪品种改良,生产优质瘦肉型猪肉,适应市场需求,让农民真正做到养猪增收,解决农村富余劳动力问题,建立良种猪场,繁育大量的优质品种仔猪进行生猪品种改良。为此,政府做了规模化、科学化的详细计划方案。利用地理优势突出和饲料来源广、劳力资源丰富的优势,为当地养殖户提供了较好的饲养方案。

2.2着力发展民营企业,强化经济发展增长点

2.2.1企业扩建,提供就业岗位

2014年,重庆市涪陵区鸿企采石场和六池塘采石场在政府的监管下做相应的改造,不仅使安全性大大提高,而且在原来的基础上扩建了一倍,提供大约100个就业岗位。带动餐饮业和服务业的经济发展。另外,坐落在该村重庆市涪陵区国色食品有限公司由于污水排放影响了当地的饮水资源,在当地政府的监管和企业改造之下,成功的解决了污水排放的问题,建立污水处理中心,使当地的环境得到了良好的改善。现在,涪陵区国色食品有限公司从原来的20人规模达到了近200人的规模,不仅解决了当地农民的就业难问题,还促进周边村民的部分就业。

2.2.2发挥地理优势,加大创新力度

该村利用地理优势,榨菜产业得到了长足发展,我们走访了重庆市涪陵区国色食品有限公司的董事长,他向我提供了该村7年的榨菜年产量和相应价格曲线图1。

从这个数据我们可以看出,有两个重要的因素决定着价格的变化:一是,产量的差值如果变化较大,会直接影响价格的波动,通常是产量达到了某一值时,价格会下降,形成了供过于求的局面。二是,随着市场经济的快速发展,国家的宏观调控,市场经济逐步趋于平稳,在前几年的价格变化看来,是随着时间的推移在增长的。我们考虑市场供应量和产量之后,认为产量在10000吨左右较为合理,这个数据对于该村农民来说是一个极其关键的信息。

2.3加强基础设施建设,做好民生工程

2.3.1教育方面

该村的杉树湾小学,在校人数约500人,开设幼儿园和小学。在校的学生大部分家长在外打工,留守儿童较多,教育的重任在很大程度上交给学校。面对这个棘手的问题,当地政府和校领导,通过地方政策,学校招进一批优秀的青年教师,并且学校为幼儿园引进一批教学工具,改造校园的建筑,使学校的基础设施进一步的得到完善,缩小城镇的小学的硬件差距。

2.3.2医疗方面

该村在前几年没有定点的诊所,只有一个私营药房,导致在以前看病难的问题十分突出。这几年在村政府的规划下,建立了两个定点医院,农民不仅可以在这里看病,还可以凭借医疗卡享受一定的优惠。另外,该村的乡村医生会每年去涪陵区培训中心进行免费培训,学习更多的医学知识,提高了村医生的就医水平。

2.3.3住房问题

近年来,村政府按照新农村的建设要求,2013年,该村进行社会主义新农村的建设,国家给予了住房补贴,绝大多数农民住进新房,这项工程让农民真真切切感受到党和国家惠民政策,提高了农民的生活质量,解决了农民住房难的问题。

3建议

3.1加大植树造林力度,推进环保工程建设

该村两个碎石厂在生产过程中,造成粉尘污染较严重。一方面,建议改进碎石场的机器设备,降低灰尘排放量。另一方面,建议在碎石厂周围种植树苗的同时,政府要坚持抓好环境监管和治理工作,建立健全有效保护机制,按照“谁开发谁保护、谁破坏谁恢复、谁受益谁补偿”的原则,加快建立生态恢复方案。

3.2保护水资源,修建水库

该村遇到旱灾的情况时,生活用水很紧张。如果修建一个较大的水库,利用地理条件,自然会蓄水。当然,现有的水资源要加强保护,坚决杜绝以污染水资源为代价的企业投产。

3.3加大引进投资力度,发展现代化农业

该村建立的大棚基地和畜牧场,可以利用网络平台,向外界宣传引资,使更多的投资商前来投资,并且建立健全现代化农村基础设施,以农业促工业,以工业带农业的经济模式,促进该村的经济长足发展。

3.4提高该村政府的管理能力和协调能力

信息化社会的到来,农民也对“三农”政策的了解也越来越多,这就对政府对上级政策对接能力有了更高的要求。最重要的是政府要提高化解矛盾能力,把工作及时完成,遇到问题及时处理,要坚持依法行政,让权力运行更加规范透明,让农民更加放心满意。推进村民自治制度的制度化、规范化、程序化,保障村民的合法权益。

4结论

针对现存的各种问题,我们通过实地访谈和问卷调查、数据处理分析,给出了解决问题的方法与建议。但是,由于各方面的因素的限制,导致调查不够全面,如在社会保障等方面没有涉及。通过此次社会调查可以看出,预计今后5年的发展该村村民基本达到小康标准。不可忽略的是,环境污染问题和老龄化问题依然是影响今后经济社会发展的不可忽略的因素。

参考文献

[1]李克军.乡村视野:“三农”问题的调查与思考[M].北京:新华出版社,2010:23-28.

[2]翟帅龙.调整农业产业结构落实科学发展观――假期社会调查报告[J].农村.农业.农民(B版)(三农中国),2005,(11):40.

第6篇:乡村经济发展情况报告范文

关键词:巴彦淖尔 新农村新牧区 生态环境

巴彦淖尔市是的农业大市,也是我国的重要商品粮油基地,加强新农村新牧区建设中的生态文明建设,对于改善农村生态环境和生活环境,营造祖国北方生态防线,加快农牧民脱贫致富,推动地区经济可持续发展,促进农村各项社会事业的全面发展意义十分重大。党的十报告提出:“建设生态文明,是关系人民福祉、关乎民族未来的长远大计。”“把生态文明建设放在突出地位,融入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各方面和全过程,努力建设美丽中国,实现中华民族永续发展。”生态文明是经济增长、社会发展的重要保障。在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新牧区的过程中,滞后的农村生态文明,已经严重地制约了农村经济社会发展,以生态文明理念推进新农村建设已经成为一项重要而紧迫的任务。

一、巴彦淖尔市新农村新牧区建设基本情况

巴彦淖尔市新农村新牧区建设首批启动的50个示范点,在2012年基本建成46个的基础上,2013年又有2个示范点开工建设。当前,正在抓好房屋装修、基础设施、环境绿化等工作。第二批启动的67个示范点,已有43个开工建设。在建设过程中,各地立足实际,科学规划,合理选择适宜的建设类型,其中集镇发展型试点4个,中心村聚集型试点14个,旧村改造型试点24个,移民搬迁型试点1个。

各旗县在总结多年建设经验的基础上,科学谋划,精心组织,进一步完善措施,全力推进建设。

各地从实际出发,因地制宜、分类指导、突出特色,不搞统一模式,不搞整齐划一。充分尊重农民意愿,设计多种建设方案,供农民选择,该集中新建的就集中新建,该整治修善的就整治修善,尽可能遵循河套农牧民传统的生产生活特点和民俗文化,重点在改善生产生活条件和提高生活质量上下功夫。五原县选择主要交通干道沿线、居住相对集中的响导、红赛村,学习借鉴先进地区的做法,结合危房改造项目,重点开展村容村貌整治,美化、亮化、净化、绿化农民的生活环境。用村民的话说,现在是“村庄不见柴草堆,汽车进村不起尘,住房院墙不见泥,下雪下雨不积水。”环境好了,心情愉快了,发家致富的劲头更足了。杭锦后旗选择居住分散、房屋质量差、复垦潜力大的蛮会一社,通过城乡建设用地增减挂钩项目的实施,建设集中居住的中心村,改善了居住环境,提高了耕地质量。磴口县永胜村示范点,在保留河套农民喜欢的“一砖到顶”红砖房的基础上,集中整治农村垃圾乱堆、污水乱泼、柴草乱垛、棚圈乱搭、畜禽乱跑的现象,彻底解决“脏、乱、差”问题。乌前旗公田村在园区内开辟集农耕文化和河套民俗的风情区域,提升了示范点的品味。乌拉特后旗在新居建设上重点突出蒙古游牧民族“蓝天白云”的传统特色。

在2013年新农村新牧区建设中,各乡镇认真贯彻巴彦淖尔市委提出的“1359”发展思路,大力实施“绿化、净化、美化”工程,切实解决“脏、乱、差”的问题。针对巴彦淖尔市农村普遍存在的“五乱”(垃圾乱堆、污水乱泼、柴草乱垛、棚圈乱搭、畜禽乱跑)现象,集中开展了以“村庄绿化、巷道硬化、庭院净化”为主要内容的整治活动。对村庄内废弃的旧房、旱厕、棚圈、禽舍等进行了彻底拆除;将柴草在远离农舍、公路的地方集中堆放,消除安全隐患;整修硬化村庄道路,并保持通畅;配备垃圾收集池(桶),推行“户集、村收、镇运、县(旗区)处理”的处置机制;在村庄周围、房前屋后、道路两侧大量植绿补绿,责成专人负责管护。通过集中整治,新农村新牧区示范点人居环境得到有效改善。

二、巴彦淖尔市新农村新牧区建设中的生态环境问题

(一)环境保护意识淡漠

受传统观念影响,只顾眼前利益,没有长远打算,农民的环境意识和维权意识普遍不高,对环境污染和破坏的危害性认识不足。由于农民整体受教育程度不高,加之缺乏必要的环卫设施,随意处置垃圾、排放污水现象非常普遍,与新农村建设提出的村容整洁的要求相差很远。一部分人认为,农村车辆少,各种工业废料少,而面积又广大,污染情况并不是很严重。特别是一些地方,为了发展经济,盲目引进项目,较少考虑污染问题。

各级政府对改善农村环境,提高农村产品质量,营造和谐环境还没有引起足够的重视,再加上科技文化知识欠缺,对工业污染转移和农村自身污染问题普遍认识不足。

(二)农村环境政策法规、管理机构不健全

我国有关农村生态环境的立法很不健全,如对于农村养殖业污染、塑料薄膜污染、引用水源保护、农村噪声污染、农村生活和农业面源污染、农村环境基础设施建设等方面的立法基本是空白。

目前的诸多环境法规,如《中华人民共和国环境保护法》、《中华人民共和国水污染防治法》等,对农村环境管理和污染治理的具体困难考虑不够。例如,目前对污染物排放实行的总量控制制度只对点源污染的控制有效,对解决面源污染问题意义不大;对规模普遍减小、分布较为分散的乡镇企业的污染排放监控,也由于成本过高而难以实现。

(三)经济发展和生态建设不协调

许多地方只注重经济建设,片面追求经济效益忽视生态建设和环境质量的改善,甚至不惜牺牲生态环境谋求经济发展,导致农村生态环境恶化。当前,农村社区生态环境保护面临的矛盾越来越突出,主要体现在:生态环境退化与自然资源短缺导致的局部利益与全局利益、眼前利益与长远利益之间的矛盾,粗放型增长方式与有限生态承载能力之间的矛盾,人民对生态环境质量的要求不断提高与环境日渐恶化的矛盾,国家对生态环境保护监管水平的要求越来越高与实际监管能力滞后的矛盾。

(四)城市工业污染向农村转移趋势加剧

一些高污染企业正在向农村转移,农村绝不能走“先污染,后治理”之路,必须从城市工业污染、沿海工业污染中吸取教训,新农村建设,必须在环境保护下进行。大部分乡村,由于经济基础薄弱,应对污染的能力不强。随着高污染企业向农村转移,不仅造成环境的破坏,而且严重影响农民的身心健康,后果不堪设想。同时,农村环境一旦遭到严重破坏,治理起来的难度非常大。不但需要时间,而且需要巨大投入。

三、加强农村生态环境建设的途径

(一)深入开展乡村资源综合利用,保护农村生态环境

乡村资源的合理利用不仅可以减少乡村环境污染,而且还能将其变成新的可利用资源。比如乡村的秸秆,直接焚烧就是污染源,而综合利用后就能成为新的资源。一些科研机构已经开发出设备,将秸秆压实成型,以实现对秸秆的再利用。这一措施既减少了乡村环境污染,又开辟了乡村获取新能源的渠道,建议政府部门制定扶植政策,鼓励农户科学处理作物秸秆,以实现秸秆资源的合理利用,同时可避免堆放和焚烧带来的环境污染。

另外,对于农业生产中产生的其他废弃有机物,也要鼓励农民综合利用。比如,废弃的菜叶可以当做畜禽饲料或用于积肥,对于废弃的农用薄膜也可通过适当的补贴政策尽可能地集中回收,以避免薄膜带来的污染,并使土地肥力不受影响。

(二)宣传科学养殖技术,减少养殖业的污染

要向农民宣传和推广科学养殖技术,逐渐实现乡村养殖集中化,规划建立乡村养殖小区。当农户养殖业达到一定的规模时,就必须实行畜禽养殖环境与人居住环境严格分开的措施,这样才能避免养殖业发展带来的环境污染。养殖小区有利于集中处理畜禽粪污,集中堆肥,也能使人居环境不受养殖区域不良气味的影响,还能避免人畜共患病的病原污染。

通过发展科学养殖,鼓励建设集中养殖小区,集中将畜禽粪污通过堆肥转化成有机肥料,可以有效地净化乡村人居住环境,也有利于发展乡村有机农业,培肥土地,促进养殖业和种植业和谐发展,实现乡村生态环境的和谐美好。

已有的种植经验表明,施用有机肥来种植作物,作物的抗病力强,可以有效地减少农药的喷洒量,这对于改善乡村生态环境来说也是一个重要的利好因素。

(三)加大乡村公共设施投入,有效减少乡村的生活污染

要加大对乡村公共设施的投入力度,特别是有关乡村垃圾的清运和处理设施的投入,以及乡村污水处理设施的投入。必须把城乡看做一个整体,统筹城乡生态环境的治理,使之能够互相衔接、互相促进。必须切实加大对农村生态环境保护的投入,同时鼓励和引导推动农民投工投劳,有效地减少乡村的生活污染,推进美好的乡村建设。

建设生态文明、环境美好的乡村,不仅关系到乡村居民,也关系到城市居民。乡村是城市居民的食品来源地,只有乡村生态环境改善了,食品安全的状况才会有根本的保证,城市人的食品消费才会有真正的安全保障,这是关系人民福祉、关乎民族未来的长远大事。

保护乡村生态环境必须依靠制度保障,因此必须要完善保护乡村生态环境的基本制度。要把资源消耗、环境损害、生态效益等指标纳入乡村工业发展的基本评价体系之中。如果企业经营危害到乡村生态环境,那么乡村生态环境保护的基本制度就要限制其发展,甚至要令其停产关门。

各地区都要建立经济社会发展评价体系,建立体现生态文明要求的目标体系、考核办法和奖惩机制。要建立乡村土地开发保护制度,建立严格的耕地保护制度、水资源管理制度、环境保护制度。要深化资源性产品价格和税费改革,建立反映市场供求和资源稀缺程度、体现生态价值和代际补偿的资源有偿使用制度和生态补偿制度

要加强乡村环境监管,健全乡村生态环境保护责任追究制度和乡村环境损害赔偿制度。加强乡村生态文明宣传教育,增强乡村居民的资源节约意识、环境保护意识、生态文明意识,营造爱护乡村生态环境的良好社会风气。

参考文献:

第7篇:乡村经济发展情况报告范文

关键词:债务链;村委会;“十二五”规划

2009年徐州农村有1292个村委会,如果每个村平均有3-4名村官,全市至少有4000多名村官。2009年徐州农村村委会的债务超过12亿元人民币。平均每个村委会的旧债约为100万元左右,平均每名村官涉及到的旧债约为20万元人民币左右。到“十一五”计划结束时,徐州所有的农村旧债暂时无法解决,可能要过渡到“十二五”规划期间偿还一部分。然而2010年的徐州农村又继续有新的债务形成,到“十二五”期间中,大量的新旧债务的阴影仍然留在村委会、村官们心中。村委会以如此多的负债的方式经营各种农村的经济项目很容易产生村民的不稳定。现在很多具大专以上学历的村官进入到村委会工作,全部是每月每人千元以上的工资制并纳入到公务员系列中。他们既是农村债务知情者又是债权者,普遍希望工作到一定年份后转到别的岗位上,债务要留在村委会,如果有了政绩,债多并不影响他们的转岗。

目前村委会在无农业税的情况下为何总还不清过去的债务呢?我们研究后认为问题是村委会不受债务沉淀的影响和村官们有了政绩就能流动起来。来来往往的农村管理者都企盼债务终会由乡镇行政部门会有一天一风吹掉。“十一五”可能造成负债多的村委会经济成果变小,导致农民的非和谐的问题不断。案例证明:经济发展好的行政村新债务少或负债率小于10%,农民外出打工人数小于20%。例如,江阴华西大队村委会年负债率仅为8%,农村经济发展速率达到18%,农民外出打工人数为3%。经济发展弱的行政村新债务多或负债率大于20%,农民外出打工人数大于20%。例如,徐州铜山县铜山镇的村委会平均年负债率为16%,农村经济发展平均速率仅为4%左右,农民外出打工人数达到23%。

到“十二五”期间,徐州农村经济好转的工作方向之一:必须使村委会尽可能减少旧债的沉淀,新债仍不能超过8%。从2011年起徐州就要进入“十二五”规划,但实际上每个村委会都是在新旧债务大包袱下发展经济的,农村经济发展所受到的阻力特别大。把握住2011年债务率小于8%,这样的村委会才能以最快的速度发展当地经济。按照现代经济的要求,超过平均年负债率16%的负债经营会减少自己10%左右的经济发展动力。

进入“十二五”规划期徐州平均年负债率超过16%的农村环境是:农村乡企经济开发的合作基金会没有定型;乡村多数地区没有联办的企业联合体;没有或引进很少的绿色经济项目;由政府或社会招商引资的项目不平衡或不合理;农村公共设施扩建项目大量减少;非农业的新税种增加很多。

近几年我国乡村债务规模变大了,包括徐州农村经济环境中的上述六种具体环境就都出现了。特别是负债的小气候也逐渐进入到“十二五”规划的农村经济中。党的“十七大”关于农村改革的一项重要内容:基层组织在改革中要年年锁定住债务总量,坚决遏制新债的扩大。根据新农村建设的要求,徐州农村村委会2010年必须对新添债务进行平抑,通过乡、镇行政部门及时消解旧债务的一部分。否则“十二五”的第一年中若干的村委会、村官们又要人财物的调整了,无论如何要缩小旧债,同时要堵住新债的发生。因为“十二五”第一年只有减债的成功才能给后几年的农村经济快速发展创造条件。减债成功,就是对农村的社会稳定和经济发展乃至整个国家的长治久安有着极为重要的意义。从江苏统计资料我们分析得出,徐州在整个“十二五”期间村委会的新债还会增加。其原因是今年徐州的村委会债的权责至今尚未得到有效调整和落实。村委会已成为农村社会治理结构中的半行政体仍然带有若干执法的随意性。我们看到,2010年徐州农村的经济改革中还存在着超前的“创作”:例如,村官们正在实现工资的三个级别化就是一种有争议的创新。部分村委会还干了连发达国家农村也很少干的事:每月有债务股票的分红。与徐州相邻的地级市如宿迁市,截至2009年底,全市115个乡镇(街道办)都有不同程度的债务负担,负债总额达43.36亿元,乡、镇平均负债超过2000万元。乡镇(街道办)下的部分村委会也有定期债务股票的分红事情发生。

虽然我国早在2005年就有法律促使农村村委会要保证村民自治自管,但2009年的徐州农村经济改革中的“创新”状态还不能完全保证村民的自治自管。例如,部分村委会根据乡、镇的需要已将部分债权平移到全体村民来分担。实际上这种创新是一种经济上的压制。现在乡村债务不断积累仍是我国农村经济社会发展过程有的一个社会问题。我国农村村委会的形成不足70年,村委会和村官系统及工作机制,就是进入到“十二五”时仍然在试验中,规则年年变,导致不小的浪费和贪污。虽然我们努力使村委会成为农村的经济细胞单位,但这种试验要取得成果还要走很长的路。根据2009年徐州农村村委会改革的资料看,乡、镇级的行政部门权力大小、强弱各不同,所以村委会、村官们的权责强弱、试验项目也都不同。如果要使经济项目能够实现,村委会大都要靠借农民的债来推动发展,负债是村官们的工作内容之一。目前乡、镇行政部门经常运作村委会,例如,要将乡镇的公共任务分解到自然村,同时还要承担一些新债指标。乡、镇行政部门的引领工作有:对农民的公共教育;对生态不良环境的治理;预备县、市升级必备的公共产品的新创等等。引领工作的经费基本上先是村委会自筹或安排给村民分摊的借债上。农民的税款还不能归集到村委会(必须要交到县的部门去),所以税钱是不能借给村委会的。现在新上任的村官们特别难受的事还是对旧债的真实退还的安排上。从一些农村基层的案例来看:徐州2009年的村委会正在硬着头皮干的事有:先欠教师的钱,再欠学校的钱,最后借村民的钱或从银行贷(从银行借钱很难),一条新债务链就这样形成了。构成新债务链最大的借口常常是重点形象工程或正在修建任务,而且工程到了关键阶段必须要村民们集中投入村委会才行。目前的债情有:大多数村委会都以政绩和招商引资的意义进行负债,债的利息较大。例如,村委会从农民手中借民间钱,一般是以高出银行利率(多为超过年9%利率)积债,这为以后偿还债务带来困难。因为村委会在上一层的GDP指标任务下,拿工资的村官们必须和兑现债务的经济发展的指标捆绑在一起。乡村债务积累最终导致集体经济中的公共资产流失,每年的新债还影响着农村公共产品的供给和村庄内部的公益事业发展,一旦处于这种循环状态的村委会根本控制不了本村的经济的正常发展,而再从村民中筹资更加难(不用说偿债更难)了。一年后80%的村官们特别盼望的事是什么呢?这些事是:怎么用最少的新债干成最多的政绩?怎么向上升迁?怎样负债指标最少?等等。如果村官们知道自己无法升迁了,他们以后的事情就是怎样多多欠债引起公愤后另外谋生?这段时间工作特别能干、不害怕是他们的特点之一。如果不顾及积债的纠纷,那么村委会次年的借款主要靠正确舆论的导向紧紧“洗住”村民的头脑,如此才能完成乡、镇招商引资目标分解的“紧急任务”。“十二五”规划前的债务链仍然很长很大。村委会至少30%的农业专业人员到外地打工,村里大多数年青壮劳动力也到外地打工躲债十分明显。“十一五”时期的乡村债务已经成为加重农民负担的隐患之一,“十二五”时期的乡村债务可能腐蚀掉农村税费改革的成果。首先村委会或村官们受到经济成功为主的末位淘汰制考核压力也是造成债务大的原因之一。其次村官们年年的“被流动”也是部分欠债的推动力之一。从徐州农村经济形势看,农村“十二五”期间快速发展经济的任务特别重,所以村委会自行减债的指标大上半会失败。债务链是一列停不下来的火车,而且债多还能获利多。等待市、县撤消其债务链几乎是不可能的事。

“十二五”规划的第一年,努力督促村委会或村官们做好下列的三项工作特别重要:

第一,制定还债的个人负责制。即形成村委会或村官们能还债的个人责任制。村官借债任务和解债的指标要同个人的收入挂钩,必须使他们有债量降低指标的压力。当我们用看山看水的方式招商引资时,同时还要承担职内的还债指标实现的工作。如果村委会或村官们因招待工作量大举债就多,那么组织部门还不如尽快实行与还债相关的个人责任制更有利于农村的经济发展。

第二,尽快落实农村的公共产品供给与“一事一议”相关的制度。即农村的社会经济发展需要的公共产品不可以超前,针对当地需要的公共产品首先由农民自己提出,“一事一议”的村委会应该是负责的组织者。目前农民害怕的是“多事一议”杂务会。保护农民利益为先,杜绝摊派挂靠公共产品项目的“同车”借贷任务。

第三,虚化村委会的全能作用。即目前村委会不能看作是人类的全能组织。村委会仍然是中国传统文化与现代政治经济相结合的试验过程中的人为组织。不到70年历史的村委会几乎每件农村经济工作都比乡、镇的行政部门处理项目更随便一些,更难以约法三章。所以在“十二五”规划期间徐州每年要有市、县科学发展部门能对村委会、村官们有一个“负资”(或债)的评价。虚化村委会的第一项工作是:绝对不能搞谁债多就先调走,谁债少谁就在当地长期工作(得不到提拔)。虚化村委会的另一项重要工作是:尽量组织村民对村委会的债务进行积极评价。实际上村委会的债权透明化有利于农村的经济发展,有利于还债的个人负责制的进行。实化村委会就是将债务在村委会列为保密资料之一。

徐州农村可以从江阴华西大队“消债式”的发展农村经济得到启示。江阴华西大队30年前将每个行政村变为一个市场型的自治单位。这样的自治单位非村非镇,也无行管理层次的级别。无混乱债务的村委会实现经济目标最快,农民内部和谐程度高。徐州乡、镇组织财力不足而且负债如此多正是农村不稳定的因素之一。如果能同江阴华西大队“消债式”的发展农村经济一样,或在清偿能力弱的情况下,徐州农村中其债务依存度应限制在15%,偿债率应限制在8%,债务负担率以低于30%为宜,农民人均偿债率以2%为最高限,农民个人债务负担率以低于10%为宜的指标值。

总之,徐州2010年的村委会实在是债务缠身的一种实体组织,而债务缠身在市场经济中工作效果总是具有浪费倾向。债多不是村委会工作的有效依据之一。债多必事多,必影响农村中有效经济的发展。2009年徐州市农村的每位村官平均负债大(20万元)仍是压抑村民自治程度的一个直接的不好的因素。就是每位村官们债务少的村委会仍在考虑继续在“十二五”期间企望用增加债来推动农村经济。如果还是一届比一届增债,那么村民情绪不能稳定而且积累着民怨。所以在发展经济的同时,减少债务才是创造农村公共项目的最有效的工作行动力。减少债务在“十二五”期间的工作就是要尽可能地使村委会转化为市场机制下的社会管理的机构,只有这样农村的小康才能真正的实现。仅从上述研究中可以初步发现:徐州的农村乡、镇公共产品的生产活动超前,多以扩路、补修桥涵和建立大学的分校等基础性的公益项目上,并且让乡、镇财政负担了这些投资中的大部分(44%)。县及县以上的公共产品生产,更多的是涉及到经济相对薄弱的乡、镇的形象了,人们急于投资项目的成功,而不顾成效(包括债务归还的问题)。经济较好的乡、镇正是债务较轻的区域,借助公共产品的生产的投资政策有助于债的减少,缩小地区差异,促进民生的发展。

参考文献:

1、段应碧.中国乡村债务问题研究[M].中国财政出版社,2006.

2、牛竹梅.中国乡村债务问题研究[M].中国财经出版社,2007.

3、陈洁.中国村级债务调查[M].上海远东出版社,2009.

4、樊宝洪.乡镇财政与农村公共产品供给研究[M].中国农业出版社,2007.

5、邹农俭.税费改革:农村治理模式的跃进[M].中国社科文献出版社,2007.

6、王勇.乡村债务谁来埋单[J].中国供销商情,2007(11).

7、佚名.村镇村两级债务问题调查报告[DB/OL].中国农经信息网,2010-06-25.

第8篇:乡村经济发展情况报告范文

一、不断规范农村财务管理

根据农业部、监察部、国务院纠风办《关于做好村干部离任经济责任专项审计的通知》,加强农村党风廉政建设和农村基层组织建设维护农村集体经济组织和农民的利益,根据运农发[2008]96号文件《关于在村级组织换届选举中做好离任经济责任审计工作的通知》精神,我们和市监委两家联合,从3月份开始对全市第七届村民委员会离任经济责任进行了专项审计。目前已完成赵家庄乡、僧楼镇、柴家乡、樊村镇、城区办5个乡(镇、街道)95个行政村的审计任务。下化乡、小梁乡、阳村乡、清涧办4个乡(镇、街道)的审计工作已接近尾声。

此次经济责任审计,审计对象为行使村集体及村级组织财务审批权和参与村级经济活动决策的村级组织成员;审计重点为农村经济责任目标完成情况、财经法纪执行情况、农民群众关注的热点问题。在经济责任审计中,我们严格按照审计程序。审计组对每个村都下发审计通知书,审计结束后出具审计报告,根据审计情况对10个村主要负责人进行了经济处罚,对7个村进行了黄牌警告,对8个村进行了通报批评。

二、不断加强农民负担管理

为确保农村税费改革转移支付资金的拨付、管理和使用到位,巩固农村税费改革的成果,确保减轻农民负担政策的落实,确保乡镇机构和村级组织正常运转,根据运城市纪委统一要求,我中心与市农廉办联合于4月14日至4月24日,通过听、看、查、走访、座谈等形式,全面检查与抽查相结合,对全市9个乡(镇、街道)的农村税费改革财政转移支付资金进行了专项检查。

此次检查对象和内容为:2008年度市财政拨付的农村税改转移支付资金,包括:乡村两级办学经费、计划生育经费、优抚经费、乡村道路建勤费、村级管理费,以及转移支付资金的规范、安全和有效使用情况。

通过检查,我们发现了资金管理及使用中存在的以下问题:1、专项资金少转拨情况,其中3个乡(镇、街道)乡村两级办学经费,计生经费少转拨47082元;2、优抚经费结余情况,检查中有6个乡(镇、街道)都存在结余,共计46064元保管在民政办、乡政府,未予开支;3、计划生育经费情况,有3个乡(镇、街道)存在结余,共计56482元均在各计生服务所保管未予开支;4、乡村道路建勤费情况,有5个乡(镇、街道)存在结余,共计161953元均在各乡(镇、街道)核算帐户保管。

针对以上问题,我们提出了以下整改意见及建议:

1、乡(镇、街道)转移支付资金,应由财政直接拨付到各相关职能站、所,不应由乡(镇、街道)政府转拨。

2、对结余的优抚经费,各民政办应尽快确定优抚对象,按优抚规定发放到位。

3、对结余的计生经费、乡村道路建勤费应专项保留在各自的核算帐户,做到专款专用。

4、村级管理费应由市财政局直接拨付到农村会计服务中心各村级帐户。

5、全市各级会计核算中心及农村服务中心等记帐机构,应统一专项资金核算管理办法,做到专项资金专项核算,专项管理。

6、凡涉及转移支付资金的各单位,对此次检查中反馈的意见,要认真分析原因,及时堵塞漏洞,健全相关制度,建立长效和有效机制,进一步完善内部管理和监督制约机制,逐步形成按制度办事,靠制度管人的良好局面。

三、大力发展农民专业合作社

为了使广大农民认识了解专业合作组织,我们深入基层,通过多渠道宣传,组织学习,鼓励帮助各村的生产小农户联合起来,走合作道路。经过市、乡两级的共同努力,截止目前,我市已发展农民专业合作组织95家(其中今年发展31家),入社农民800余户,带动当地农户3000多户,涉及养殖、种植、加工等方面。农民专业合作组织的形成,极大的调动了农民生产的积极性,提高了抵御市场风险的能力,增强了生产效益,有效的地增加了农民的收入。经过努力,今年我市有5家专业合作社已申报了省级、市级财政支持项目。

下半年工作打算

1、全面完成第七届村民委员会离任审计工作;

第9篇:乡村经济发展情况报告范文

影响作用,借以提出发展县域经济的相关意见和建议。

【关键词】县域经济 城镇化 建议

一、正确把握县域经济的内涵是发展和壮大县域经济的重要前提

我国有两千多个县(市),这是我国的基本政治单位,也是行政区划界定的县域经济。县域经济具有明显的区域差异特征和特定的共同内涵,只有正确把握它的内涵,才能避免认识上的误解和实践上的偏差。县域经济的内涵包括以下内容。

1、县域经济发展的目标

县域经济是城乡工农产业的连接点,它一头连着工业,一头连着农业;一头连着城市,一头连着农村。按照统筹城乡发展的要求,把城市和农村作为一个有机整体,规划县域经济的发展和模式,建立工农业协调发展(工业现代化和农业现代化同步推进)、城乡共同繁荣(以城带乡、以乡促城)的良性循环系统,实现富县裕民,这是县域经济的性质和特征所决定的。

2、县域经济发展的原则

(1)局部服从整体的原则。县域经济在战略目标的制定、资源配置、经济布局、结构优化、利益分配等方面要服从国民经济的全局,不能变成“独立王国”。

(2)工农业协调发展的原则。工农业协调发展既包括县域整个工业同农业协调发展,又包括县城工业与农村工业协调发展。工农业协调发展的标志是:工农业发展速度协调,产业结构与就业结构同步调整,工农业劳动生产率同步提高,工业企业规模与农户经营规模同时扩大,企业集约化经营促进农业集约化经营,工农业产品实行等价交换,工农业利益分配合理。

(3)统筹城乡发展的原则。过去由于工农、城乡分离的体制障碍,致使我国城镇化水平滞后,城市与农村差距日益扩大。改革开放以来,随着我国现代化建设事业和经济体制改革的进程加快,农业与非农产业的关联度越来越大,产业间的边界越来越模糊,工农业、城乡发展互进互促的依存关系越来越密切,城市的发展有赖农村支撑,农村的发展有赖城市推动。因此,发展和壮大县域经济,要站在城乡统筹的高度,把农村第一产业的发展和城市第二、第三产业的发展、工业化与城镇化建设进程、农村与城市各项经济社会发展规划等有机联系起来,统筹考虑,整体推进,促进城乡共同发展。

(4)以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的原则。要支持和引导非公有制经济的发展,发展个体、私营等多种形式的非公有制经济,采取资源置换资本、招商引资等措施,是发展县域经济的重要手段。

二、农村城镇化与县域经济发展的相互影响

县域经济的主体是农业和农村经济,工业化、城镇化和现代化是其发展的主题和方向。党的十六大报告在谈到全面繁荣农村经济、加快城镇化进程时,第一次明确指出“壮大县域经济”。这不仅体现了党和政府对县域经济发展的高度重视,也说明了县域经济的发展壮大与城镇化的建设之间相互依存、相互制约、相互促进的良性互动关系,两者内在统一于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全过程,是解决“三农”问题、协调城乡发展,进而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根本出路。

1、城镇化对县域经济发展的影响

农村城镇化的过程实质上是一个人口和产业向城镇集聚的过程。人口向城镇的集中不仅有利于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促进县域工业化进程,而且有利于人民思想观念的转变和生活水平的提高。农村城镇化对县域经济发展的促进作用主要表现在以下方面。

第一,农村城镇化增强增长极的极化作用,从而推动县域经济快速增长。农村城镇化通过工业化使大量的农村人口转变为城镇人口,将乡村农业剩余劳动力和具备条件的乡村农民转入城镇就业、定居和引导乡镇企业向城镇相对集中,从而使城镇规模扩大,这是城镇极化作用的结果。极化作用使城镇周围的乡村以及县域的集镇和乡村的生产要素向城镇集中,导致人口、资本、资源向城镇集聚。同时,乡村农业人口减少,为乡村农民扩大生产经营规模、增加收入、提高农业的资本和技术集约程度创造了必要条件。另外,增长极的扩散作用会使城镇经济中的信息、资本、产品、技术等向乡村和集镇转移。因此,推进城镇化,既有力地促进着本城镇经济增长,又带动着县域其他乡村和集镇经济发展。

第二,农村城镇化形成的集聚效应使县域工业的生产效率提高。农村城镇化发展到一定程度之后,农村城镇不但具有工业集中度高、流通效率高、经济效率高的规模优势,与农村其他地域相比,等量资金和劳动力的投入也可以获得更多的效益,而且能通过规模效益使经济量更快地聚集,以更高的产出率发展。

第三,农村城镇化促进县域消费水平的提高,是县域经济的巨大动力源。消费是经济增长的内在因素,消费需求对经济增长能起到重要的拉动作用。农村居民的人均消费量远低于城镇居民的人均消费量,尽管我国农村居民占70%,但消费量不到城镇居民消费量的50%。在县域内,如果有20%的农村人口转为城镇人口,新增加的城镇居民将使县域消费总需求增加近20%。农村城镇化使大量农村人口向城镇集聚,生活方式的变化导致消费方式、消费量的变化,从而推动县域经济的发展。

第四,农村城镇化使人们的观念更新加速。农村城镇是信息中心,汇集了各种文化、技术、科学发展等社会进步的成果。这些成果为人们认识新事物提供更多的机会,同时对人的思想观念产生巨大的影响。对新事物的不断接受和认识,推进人的观念更新,从而推进人们生活方式的转变,提高县域人口的素质。

2、县域经济对城镇化的影响

农村城镇化的发展首先表现的是非农产业的发展。只有非农产业的发展才能吸收大量的农村剩余劳动力,实现农民的职业和居住地的转移。而非农产业的发展需要农业为其提供粮食、原材料、工业品市场等。因此,农村城镇化的发展依赖于县域经济的发展,即县域农业、工业和第三产业的发展。

第一,县域农业的发展对农村城镇化有重要的促进和支持作用。首先,农业是劳动密集型产业,所需的资金并不多,而非农产业的发展需要大量的资金。农村城镇是一个非农产业的集合体,非农产业所需的资金大部分是通过金融市场直接或间接地从农业中转移过来的。没有农业的发展,非农产业也难以发展。其次,非农产业的从业人员所需的粮食完全由农业供给。最后,非农产业所提供的产品和服务需要农村这个广大的市场来消费。

第二,农村工业化是农村城镇化的根本动力和加速器。工业生产的集中性和规模性是生产力发展的客观要求,工业生产必然走向城镇集聚,推动城镇化的发展,这是城镇的性质和工业生产的性质决定的。城镇化进程是资源和经济要素的重新配置过程。工业经济是规模经济和集聚经济,需要集中于一定的地域。一方面,大工业是一种有高度协作性的共同劳动,这种共同劳动需要生产资料和劳动力在一定地域的集中;另一方面,在交通不太发达的情况下,生产的集中必然带来居住的集中。工业化必然导致城镇化,也加速城镇化进程,而农村工业的发展必然会推动我国农村城镇化水平的不断提高。

第三,第三产业的发展是农村城镇化的后续动力。由于县域农业的不断发展,产业化经营成为可能。县域工业水平不断发展、规模不断扩大和人民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客观上要求提供的生产性和生活性的配套服务不断增多,第三产业会迅速崛起,这也为农村剩余劳动力提供大量的非农就业机会,进一步促进了农村城镇化的发展。

三、发展县域经济的意见和建议

1、科学规划,合理布局,为城镇化健康发展奠定基础

科学规划是城镇化建设的前提和基础,没有科学的规划,城镇化建设就会无章可循。首先,必须强化规划意识,提高规划的科学性,保障规划的严肃性,以规划为龙头,推进城镇化的各项建设,避免走“城镇化建设遍地开花”的老路。其次,规划要充分考虑区位优势、资源条件和人口规模等因素,遵循市场规律,立足优势,突出特色,科学确立城镇的经济布局和市场定位。对城镇的数量布局和规模的把握等,一定要合理、严谨。再次,要注重规划的适度性、协调性。最后,规划制定前要经过科学论证,广泛听取各方面的意见,规划一经确立,就要严格执行,要强化规划的法律地位和权威,不能因人动而改变规划。

2、改革并完善各项体制,为县域城镇化创造软环境

在目前情况下,优化制度和政策环境,对推动我国县域经济与农村城镇化的健康发展是十分重要的。改革户籍制度,建立社会保障制度。按市场经济的要求,把社会保障覆盖面扩大到小城镇的各种经济成分和用工形式,尽快建立以养老、失业、医疗保险为主体,由政府、企业单位、个人三方共同负担,社会统筹与个人账户相结合,管理和服务社会化的城镇居民社会保障体系,从而解除进城农民的后顾之忧。加快农村土地流转制度改革,废除或终止那些不利于农民进城的制度规定,允许进镇的农民保留其农村承包地的使用权或将其使用权有偿转让。深化行政区划管理体制改革,在农村城镇化进程中打破地区壁垒,实行兼并联合,使行政区域与经济区域相一致,将是促进县域城镇可持续发展的有效措施。实行兼并联合,富村联合穷村,强企业兼并弱村,实现各种资源优化配置和经济的有机协作,增强区域经济实力。

3、加快基础设施建设,增强城镇集聚功能

政府应遵循市场经济规律,充分发挥政府投入的示范效用和对民间资本的带动作用,努力实现建设资金来源多渠道,形成基础设施建设和发展的高平台。一方面切实解决县域经济发展中存在的能源约束问题;另一方面在城镇群基础设施规划中,努力建设现代化的综合交通体系,以适应省域城镇体系发展的需要。城市交通要根据城市发展规模和功能布局,加快建设城市综合交通运输系统。

4、树立经营城镇的科学理念,促进县域经济可持续发展

经营城镇就是把城镇的各种资源通过市场化运作,达到优化和增值的目的,促进城镇经济的发展。经营城镇的基本手段是通过要素市场化,将城镇的各种有形资产、无形资产资源转化为城镇发展的要素资本,既搞好城镇经济建设又着力推动城镇生态建设。重点建设完善的城镇环境监测体系,打造科技支撑的美丽城镇,以城镇及城镇经济的良性发展为动力促进县域经济的可持续发展。

【参考文献】

[1] 辜胜阻、李永周:进一步优化农村城镇化的战略对策[J].中国人口科学,2000(3).

[2] 安徽省人大财经委课题组:建立健康稳定的县级财政[J].经济研究参考,2006(62).

[3] 杨荫凯:我国县域经济的基本概况与发展思路[EB/OL].中国经济网,2005-12-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