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务员期刊网 精选范文 绿色经济发展报告范文

绿色经济发展报告精选(九篇)

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绿色经济发展报告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绿色经济发展报告

第1篇:绿色经济发展报告范文

矿产资源消耗损失最大

报告称,2005年,我国资源损耗、生态退化和环境污染造成的总损失共计27511亿元,占当年GDP的13.9%。

在资源消耗损失中,矿产资源消耗损失为18669亿元,占资源消耗损失额的95.34%,耕地损失为913亿元;环境污染损失中,大气污染损失为2357亿元,水污染损失为2235亿元;生态退化损失中,水土流失损失为2849亿元,沙漠化损失为488亿元。

报告第一作者、中科院虚拟经济与数据科学研究中心环境经济研究室主任石敏俊教授表示,资源环境成本的空间格局基本反映了各地区经济发展的资源环境问题一西部地区经济发展对生态退化的影响较大,东部沿海地区经济发展造成了较严重的环境污染,中部地区的经济发展则主要以资源消耗为代价。

部分省区绿色储蓄负增长

中科院专家还依照绿色国民储蓄的计算方法(世界银行1995年推出的一个衡量可持续发展的新方法),对2005年我国的绿色国民储蓄进行计算,得出当年我国绿色国民储蓄总额为56889亿元,相当于GDP的28.8%。但少数欠发达资源富集区的绿色国民储蓄为负。

“这些地区规模有限的国民储蓄也是以消耗资源和生态为代价换取的。”石敏俊说。

报告显示,如果以绿色国民储蓄占GDP的比值(绿色国民储蓄率)来反映区域可持续发展能力,东部地区的绿色国民储蓄率为38.6%,中部为17.4%,西部为4.9%。区域可持续发展能力呈现从东部沿海地区向西北地区递减的趋势。

“资源高消耗、环境生态高成本”的发展模式在欠发达、资源富集地区表现突出。据统计,经济发达地区单位能源消费实现的产值较高,万元GDP能耗最低的省份是广东,为0.79吨标准煤/万元,北京次之,为0.8吨标准煤/万元,上海为0.88吨标准煤/万元,浙江和江苏分别为0.9吨、0.92吨标准煤/万元。这些都为我国经济发达地区。

第2篇:绿色经济发展报告范文

关键词:绿色会计;可持续发展;基础理论

中图分类号:F23 文献标识码:A

收录日期:2016年10月28日

“十三五”开局以来,为贯彻落实“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的理念,更好地服务一带一路建设,对会计的发展理念也需要进一步更新。这就要求会计的确认、计量和报告也应该与时俱进,积极创新,适应新的发展理念。21世纪以来全球环境污染问题已引起社会各界更广泛的关注,为解决保护自然环境,实现经济的可持续发展之间的矛盾,绿色会计应运而生。伴随着我国加快企业转型的步伐,探索我国企业绿色会计核算模式,对企业环境资源及其活动进行准确的核算和披露,以促进企业可持续发展和承担相应社会责任已成为当前企业界和财会界中的一个热点问题,因此积极推行和改进绿色会计核算体系便显得尤为重要。

一、绿色会计的内涵

绿色会计,又称环境会计,它是以货币为主要计量单位,根据有关法律、法规,运用传统的会计基本理论以及绿色经营理论对企业发生的各项绿色经济活动进行确认、记量、分析,以便为决策者提供环境信息的会计理论和方法。绿色会计核算对象的鲜明特点是增加了自然环境内容。特别重视环境科学与会计实务的结合。由于与自然环境关系复杂,鉴于目前绿色会计核算技术方法的可操作性,其核算对象的主要内容是绿色成本,其中包括自然资源成本、自然资源损耗、环境保护支出等。绿色收入包括自然资源收入、环境污染收入、资源环境保护收入等。绿色会计收益包括资源环境收益、绿色利润等。作为一门新的边缘学科,结合了环境学、经济学与管理学等学科,立足于社会整体效益。

二、绿色会计的基础理论

绿色会计产生于20世纪70年代,1999年联合国针对世界的环境问题了《环境会计和报告的立场公告》,该报告对国际环境会计与报告做出了系统、完整的规范,并建立了报告指南。各国政府在此立场公告及报告指南的影响下,分别加快了对各国绿色会计核算及报告的研究。中国的“绿色会计委员会”是在2001年3月经财政部批准成立的,相继在2001年6月成立了中国会计学会第七个专业委员会、环境会计专业委员会。这两个组织的成立,标志着我国对绿色会计的研究迈向新台阶。2009年哥本哈根世界气候大会上,我国向世界承诺,到2020年单位国内生产总值二氧化碳排放比2005年下降40%~45%的减排目标。2010年,国家“十二五”规划首次明确提出了“绿色发展”理念以及一系列绿色发展指标。这些理论的提出推动了绿色会计的发展。

三、实施绿色会计的现实意义

(一)绿色会计核算体系是企业适应市场竞争与发展的要求而产生。当前,社会经济发展与人口、资源、环境等方面存在着一系列急需解决的问题。这些问题的解决需要企业在兼顾自身经济利益的同时,又要统筹整个社会经济未来长远发展规划。企业的目标是要获取盈利,而绿色会计在立足可持续发展的前提下能够帮助企业实现盈利,但这种盈利不是单纯指某个企业短时期内的获利,而是整个国民经济发展和社会生态文明进步所带来的共同盈利。当然,这种盈利具有全局性和社会性,它将惠及到每一个企业的发展,即与企业长远发展利益是相统一的。因此,企业在充分考虑其自身经济利益的前提下,需统筹考虑社会生态文明进步和环境资源的可持续利用与发展问题。即使企业某个财务管理方案中的经济利润较小,但对整个国民经济发展和生态环境保护以及社会资源的可持续发展有利,这也是一项值得考虑的长效方案,因为它能够帮助企业不断提升其社会形象和实现总价值,最终在未来的市场竞争中得以永久生存与长远发展。

(二)绿色会计的发展以创新为动力。当前,全球经济复苏疲软的状态将长期存在,同时我国经济增长速度放缓,加快推进经济结构调整。伴随着经济发展方式转型升级以及经济结构调整逐渐步入深水区,广东、浙江等沿海省份出现大量中小企业倒闭,企业可持续成长问题日益突显出来。因此,追求人与自然的和谐,使自然资源物尽其用,积极开发新的清洁能源,改善人类的生存状况。强调,环境就是民生,青山就是美丽,蓝天也是幸福;优良的生态环境是优势,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要像保护眼睛一样保护生态环境,像对待生命一样对待生态环境。绿色会计的主要职责是估算环境资产、费用、效益等,在这些工作完成的基础上,它将会对企业的各项经济现状进行计算评估和监督。在2015年的中央经济工作会议上提出调整产业结构,要更加注重加减乘除并举。去产能、去库存、去杠杆、降成本、补短板。促进区域发展,保护生态环境,要更加注重促进形成绿色生产方式和消费方式。在政府的支持和重视下,绿色会计应该与时俱进,进一步创新和改进。

(三)推行绿色会计有利于加强企业的责任意识。企业只有适应社会、经济环境的发展与变化,担负起企业促进社会发展的责任才能获取长期竞争优势,保证自身的长期生存与发展。2010年紫金矿业发生铜酸水渗漏事故,2013年马鞍山钢铁发生严重污染,2015年太钢不锈因环境污染被罚165万元。由此可见,重污染行业上市公司对环境会计信息披露重视程度不够,忽视环保政策法规,牺牲生态环境和公众健康,因此推行绿色会计需要企业通过履行社会责任为企业可持续发展提供创新途径。企业履行社会责任不仅可以与各利益相关者保持长期合作关系,还是一种“既利己又利他”的双赢机制,企业通过社会责任履行能够为企业可持续发展带来先行优势。

四、进一步发展绿色会计的建议

(一)加强理论研究,尽快完善绿色会计核算体系。绿色会计的理论基础是以可持续发展经济学理论为基础,可持续发展战略与绿色会计要实现的目标是一致的。两者都是以“发展”为目标,促使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共同发展,在企业通过生产活动取得利润的同时,督促企业重视环境保护与资源的可再生利用,不仅满足当代人的需求,也为子孙后代造福。

(二)建立绿色会计法制体系,完善会计准则。绿色会计的发展要求各级政府部门及社会各界都加入到绿色会计的建立过程中,将绿色会计核算和监督纳入到会计法当中,以法律的形式确定绿色会计的作用及经济发展地位。同时,还要制定出完善的绿色会计准则及相关制度规定,将涉及环境的内容都列入会计要素当中,对报表体系继续进行扩充处理,并逐步推动其发展成为必须披露的内容,以避免政府或企业出现短期行为。促使企业对环境及资源成本引起重视,并将这两个因素考虑到经济发展成本当中,根据相关规定规范会计处理方法,以确保绿色会计在企业发展中的应用及会计人员对其可操作性。

(三)实行绿色会计需要配备专业的会计人员。绿色会计是一项系统性和综合性的工作,其从业者必须具备相关的专业知识。在人才制度环境的营造上,包括培养和引进两种主要途径。首先是培养。培养包含两个方面:一是学校教育的培养,即在各高校开设绿色会计的专业课程,以培养社会需要的绿色会计人才;二是培训,即在实际工作中加强对在职会计人员进行绿色会计相关知识和能力的培训,逐步提升既有人才队伍的素质。其次是引进,即在一些特别重要的岗位,需要从业者具备较高的专业素质而现有条件难以满足的时候,可以适当引进专业性人才以应对现实的问题。

(四)加强政府机构对环境信息披露的监督和宣传。企业从自身利益出发,往往存在不全面、不如实披露对资源环境的社会责任履行情况的可能性,而社会公众要求企业绿色会计信息披露具有合法性、公允性和一贯性。因此,会计师事务所或国家审计机关进行的专项环境审计可强化对绿色会计的再监督,有助于绿色会计的创建和绿色会计信息披露机制的不断完善。实施绿色会计,进行绿色会计信息披露,不仅仅是一个会计问题,更是一个复杂的环境问题和社会问题,需要政府部门和其他社会中介机构发挥其监督作用。

五、结语

我国绿色会计从引进到现在,已经有30余年的发展历史,虽然取得了一定的成绩,但由于民众对环境保护的意识还较为薄弱,绿色会计仍停留在专业研究阶段,从而面临理论基础不够扎实、社会认可度不高、人才数量过少且专业素养不高等众多问题,使我国大众化推行绿色会计仍有一段距离。所以加快我国绿色会计的构建势在必行,最终一定会形成具有中国特色的绿色会计体系。

主要参考文献:

[1]金蕾.创绿色会计制度――走可持续发展的环保经济之路[J].财会研究,2013.1.

[2]王岚.绿色会计与可持续发展初探[J].新财经,2011.4.

第3篇:绿色经济发展报告范文

报告认为,中国经济未来五年的领跑者正在出现。纵观过去40年东亚地区产业链从日本向其他国家转移的经历,成功承接产业链的地区可以实现经济增长多年领跑。今天中国产业链的大规模内移将推动一些中西部省市经济脱颖而出。

研究报告认为,中国经济增长正在形成三个梯队:作为第一梯队的沿海省份经济增速回落。珠三角长三角过去30年走过了高速工业化城镇化的过程,生产成本上升,需要寻找新的增长模式,经济增速排头兵的位置已经不能维持。第二梯队是中西部成功承接产业链的“七小龙”,未来5 年将领跑全国。安徽、湖南、湖北、四川、重庆、内蒙古、广西六省一市增速引领全国,形成中国经济增长的第二梯队。其经济增速领先的优势包括:政策扶持力度加大;地理与交通的便利;基建设施的改善;劳动力成本的优势;良好的工业基础;外资与私人资本的涌入。第三梯队是中部的“八小虎”,经济增速略逊于第二梯队,但也将超越沿海。东北与中部的其他八个省份形成中国经济增长的第三梯队,由于交通与工业基础等原因承接产业链的规模不如第二梯队,未来增速可能略逊于第二梯队,但是由于正处于经济起飞期,增速会高于第一梯队。两大重点城市:重庆与武汉,未来五年可能成为中国大城市中经济增长速度最快的城市,且经济增长的质量较高,有潜力跻身成为中西部的“深圳”和“上海”,并带动相邻城市圈的发展。长沙、合肥、成都等城市也将经历经济高速发展。第二梯队省份的消费和投资将有更高增长潜力。第二、三梯队的投资与消费增速已经大幅超越第一梯队。我们认为产业链转移会推动处于第二梯队的地方政府财政与居民收入快速增长,使得这些省份的投资和消费会在未来几年领先于其他梯队。

浙商开放创新发展研究院:京沪津经济转型升级能力全国前三

浙江浙商开放创新发展研究院2010年11月25日的经济转型升级能力指数研究报告指出,北京、上海、天津、江苏、浙江、广东、福建、山东、辽宁、重庆分别为2009年中国区域经济转型升级能力指数排名1~10位。区域经济转型升级指数评价体系涵盖了经济发展、民生改善、科技创新、产业结构、国际化水平、节能减排与环境保护等7个方面。该指标体系是国内首次推出的比较科学和系统对区域经济转型升级创新能力进行评价的指标体系,评价结果可以为企业和政府经济转型升级战略和政策制定提供决策参考。

从全国层面来看,转型升级的能力正普遍提升。然而,中、东、西部在转型升级方面差距比较大,具有一定的稳定性。排在末十位省份中,西部地区就占了7个,表明东部省市在全国经济转型升级中具有引领作用。其中,浙江省经济转型升级综合能力指数在全国31个省市自治区中排名第五位。浙江省在技术创新能力指数排名第四位,节能减排能力指数排名第三位。

中国三产化研究课题组等:宁蒙陕地区三产化排名前三

三产化的程度反映的是第三产业的发展程度,反映的是第三产业的产值比重、就业比重和人均第三产业增加值,与此地的经济发展程度有联系。三产化程度越高反映此地的产业结构越高级,经济发展方式的转变越好,经济结构的调整越好。据2010年11月17日甘肃农业大学、中国三产化研究课题组的2010年《中国城市和地区三产化排行报告》显示,排行榜前三甲是北京、上海和天津,排名末尾的是河南、广西和云南。

报告称,和2009年相比,2010年全国省、市、自治区三产化排行榜提高最快的是宁夏,从2009年的23位提升至今年的14位,其次是内蒙古、陕西和海南分别提高了4个位次。

按照报告结果,在全国31个省、市、自治区中,北京市2009年三产化程度最高达223.85,河南省三产化程度最低为28.47。在四个直辖市中,北京市三产化程度最高,重庆市三产化程度最低为43.54。

目前中国城市已掀起三产化的浪潮,许多城市特别是特大城市、大城市,随着城市规模和人口的迅速扩大,大气污染等问题越来越严重,随着人民群众生活水平的提高,必须进行第二产业退出城市市区,第三产业进入城市市区的“退二进三”,同时必须推行工业退出城市市区,进入方便进行大气污染防治和水污染处理的开发区和工业区的“进城退区”战略。

与世界发达国家相比,中国第三产业的产值潜力有30个百分点,有75%的增长空间;第三产业的就业潜力有37个百分点,有111%的增长空间。在未来30年,中国经济发展的潜力和中国的就业潜力在于第三产业,农业和工业的产值比例将相对下降,吸纳就业人员将相对下降,但第三产业能提供大量的就业岗位。

北京工商大学世界经济研究中心等:三亚、深圳、海口中国“绿色经济指数”排前三

2010年11月14日北京工商大学世界经济研究中心、遂宁绿色经济研究院、联合国工业经济发展组织国际环境资源监督管理机构等组织联合的《中国300个省市绿色经济指数》表明,中国273个城市绿色经济指数平均值为0.1968,资源环境效率极低。报告以北京作为中国绿色经济指数的基准城市,以北京的资源环境效率为基准计算其他城市的绿色经济发展水平。指数区间为0~1,指数值越大,表明绿色经济水平越高。

排在绿色经济指数前10位的城市分别是三亚、深圳、海口、厦门、北京、惠州、广州、玉溪、温州和上海。同期,七台河、白山、石嘴山、贵港、大同、吴忠、池州、忻州、广安、中卫排在绿色经济指数最后10位。

研究报告显示,中国资源破坏、环境污染相当严重,“南方污水多、北方烟尘重”的特征没有改变。工业废水排放最多的杭州、漳州、来宾、重庆、苏州、上海、无锡、南京、东莞、常州等前10个城市全部来自南方,上海这些改革开放的样板城市同时也是中国工业废水排放的样板城市。以往,杭州、苏州、无锡、上海环境优美“甲天下”,如今工业污水“甲天下”。

数据表明,工业烟尘排放主要集中在中国北方,唐山、重庆、广安、大同、鄂尔多斯、临汾、郑州、三门峡、忻州、包头等城市名列工业烟尘排放量的前10名,唐山成为全国工业烟尘排放冠军城市。

报告称,目前,中国273个城市经济结构总体落后,服务产业占GDP比重平均只有35.2%,不到美国平均水平的一半,这是中国资源环境效率和绿色经济水平低下的主要原因。

同时,随着中国工业化进程的加速,273个城市经济结构出现恶化的趋势,服务产业占GDP比重比上年平均下降了1.6%。在273个城市绿色经济指数排名前后10名城市中,有9个城市经济结构恶化。深圳、上海、天津这些破坏母亲河的城市已经失去发展的基本条件,被亮起红灯。.

中国社会科学院:粤京川接收捐赠列全国三甲

2009年是中国慈善事业持续发展的一年。在经历了2008年“慈善元年”的轰轰烈烈之后,全社会的慈善意识进一步提高。社会科学院2010年11月2日的《慈善蓝皮书:中国慈善发展报告(2010)》指出,2009年我国社会捐赠量达332亿元,比2008年的321亿元增长3.5%,广东、北京、四川为接收捐赠总额三甲。

蓝皮书指出,从接收捐赠额总量看,广东为经济发达大省,也拥有侨胞捐助的丰富资源,2009年共接收21.65亿元捐赠,位居全国首位;北京因拥有较多的中央部门和全国性慈善组织,2009年接收了15.59亿元捐赠;四川因为灾后重建持续受到全国各地的关注,2009年接收了约12.38亿元的捐赠。

蓝皮书指出,2009年,教育、救灾和社会服务等领域仍然是国内最能吸引捐赠资源的慈善领域。其中,有353笔捐赠用于基础教育、职业教育、高等教育和其他教育领域,总额达37亿元。

2009年各地区接收捐赠总额

中小城市经济发展委员会等:鲁苏冀最具区域带动力县市上榜数量最多

“十二五”期间,我国将进入城镇化与城市发展双重转型阶段,预计城镇化率到2015年达到52%,到2030年将达到65%左右。但由于户籍、社保、就业、入学等一系列现实制约的存在,城市化质量较低,城市化的进一步加速发展受到严重制约。与大城市相比,中小城市人口压力相对较小,在户籍制度改革、公共服务提供等方面可以做到游刃有余。据2010年10月23日中小城市经济发展委员会和中国中小城市科学发展评价体系研究课题组的《中国中小城市发展报告(2010)》绿皮书指出,中小城市已经成为中国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支撑。许多中小城市的发展速度已经超过了全国平均水平。截至2009年底,中小城市及其直接影响和辐射的区域,行政区面积达927万平方公里,占国土面积96.57%;总人口达9.98亿全国人口的75.2%。2009年,中小城市及其直接影响和辐射的区域,经济总量达16.61万亿元,占全国经济总量的55.23%;地方财政一般预算财政收入达11811.74亿元,占全国地方财政一般预算收入的41.23%。从分布地区来看,山东、江苏、河北分列中国最具区域带动力中小城市数量最多的前三名。其中,山东以11个县市上榜,成为上榜县市最多的地区。江苏省有7个县市(区)上榜,河北省有6个市(区)上榜。

第4篇:绿色经济发展报告范文

东部绿色发展水平较高

据报告编制的主要参与者、北京师范大学学术委员会副主任李晓西介绍,绿色发展水平指数选取的测算指标主要是客观数据,如人均地区生产总值、劳动生产率、城市人均绿地面积等。主要包括3大类指标:经济增长绿化度反映生产对资源消耗和环境的影响程度;资源环境承载潜力体现本地区自然资源和环境所能承载的潜力;政府政策支持度反映了社会组织者解决资源、环境与经济发展矛盾的水平和力度。3者权重分别为30%、40%和30%。

从权重对比中可以看出,资源环境承载潜力所占的权重为3项指标当中最高。对于其重要性,报告的表述是,加快经济发展方式转变,就要统筹协调经济与资源、环境的协调发展,在经济社会的发展过程中,有必要充分注意并考虑资源丰裕、生态保护、环境压力与气候变化等问题。而资源环境承载潜力衡量的是一个地区资源丰裕、生态保护、环境压力与气候变化对今后经济发展和人类活动的承载能力。它是各地区自然资源和生态的禀赋条件拥有水平、人类活动对资源环境生态气候等影响的综合反映,是绿色发展指数的重要内涵之一。

有专家表示,该指标的设计有很强的政策隐含意义。以前中国在发展经济时很少考虑过此指标,而是以“人有多大胆,地有多高产”的态度无休止地向资源环境索取。而现在将其加入评判体系,并赋予最高的权重,说明决策者开始意识到生产方式、污染物排放和治理与一个地区的环境承载能力密切相关,必须和谐发展。

报告结果显示,在参与测算的30个省(区、市)中,有12个省份绿色发展水平高于全国平均水平。绿色发展水平排名前十位的分别是:北京、上海、青海、天津、海南、浙江。云南、福建、江苏、广东。从排名即可看出,东部地区绿色发展水平相对较高。除青海和云南位于西部外,其余排名前十的省份均来自东部地区。中部地区绿色发展水平相对较弱,6个省份的绿色发展指数均低于全国平均水平。报告同时显示,西部地区的资源环境承载潜力强,但是经济增长绿化度低;东部则相反,经济增长绿化度高,但是资源环境承载潜力差;中部是两者都不强。最典型的例子是绿色发展指数在全国高居第一的北京市,虽然在经济增长绿化度和政府政策支持度两个指标中排名第一,但其在资源环境承载潜力上仅排名第18位。

5个化工大省(市)跻身前十

在排名前十位的省市中,还有5个化工大省(市)。

根据中国石油和化学工业联合会公布的数据显示,2010年江苏省和广东省的石化产值分别为11263.27亿元和6924.26亿元,在全国所有省市中排名二,三位。而这两个省份也入围了绿色发展水平排名前十,分列第九名和第十名。此外,化工大省(市)排名第七位的天津和第五位的浙江在绿色发展水平排名中也比较靠前,分别为第四名和第六名。而上海市的成绩更为突出。2010年上海的石化产值达到3617.22亿元,在全国所有省市中排名第六。而在绿色发展水平排名中,上海市获得了第二名的成绩。这充分证实了绿色与发展二者是相辅相成的,绿色和化工是可以并存的。

为什么这些化工大省(市)的绿色发展水平也相对较高呢?

李晓西分析认为,这些东部省(市)人均资源占有量低,资源环境潜力度指标排名比较靠后。但他们更为重视经济、资源和环境之间的均衡发展,以节能减排为主要抓手,通过不断优化产业结构、调整产业布局等做法来缓解资源环境约束,提高了经济的绿色发展水平。同时,由于发展较早,经济实力雄厚,这些省份政府政策支持力度相对大一些。因此,在较强环境约束的状况下,东部石化省市的绿色发展水平仍然较高。

记者注意到这几个省市在近两年出台的产业政策中,确实都是在推动结构调整、经济转型方面下了功夫。比如天津市先后制定了《天津市应对气候变化方案》和《天津市节能降耗预警调控方案》,要求天津市要以结构调整为重点,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大力推进低碳发展、循环发展和清洁生产,构筑高端化、高质化、高新化的产业结构。

上海市和浙江省则通过绿色信贷这样的财政政策,促进当地的化工产业绿色发展。仅2010年上半年,浙江省金融机构就对节能环保企业和项目贷款新增120亿元,共从淘汰类、限制类和不符合节能环保要求的企业和项目中退出信贷资金近6亿元。上海市的绿色低碳行业信贷投放量也逐年增加,且呈加速增长趋势。截至2011年5月底,上海市绿色低碳行业贷款余额286.04亿元,较年初增加17.78亿元,同比增加7.58亿元,增长9.64%,增速同比上升7.21个百分点;比2008年末增加54.64亿元,增长23.61%。

还有像江苏和广东省,不仅在过去几年注重化工的绿色发展,更是将低碳技术、循环经济作为今后的发展重点。广东省委在去年的十届六次全会上提出,广东将用3年左右时间,在珠三角率先建成总长约1690千米的绿道网,从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建设宜居城乡的战略高度,推动广东绿色低碳发展。江苏省在2011年出台的《江苏省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二个五年规划纲要》中明确指出,江苏作为资源消耗大省,缓解资源环境瓶颈约束,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已成为“十二五”发展的紧迫任务。加强生态文明建设,发展循环经济、推广低碳技术、推动绿色增长,是这一时期的发展趋势,将引领未来发展的潮流。

化工GDP最高省跌出前十

但记者也发现了一些遗憾。

2010年,山东省的石化产值高达15684.93亿元,位居全国之首。但其在绿色发展水平排名中却位于第12位;十大石化省市之一的河北,绿色发展水平排名第18位;化工大省(市)山西的绿色发展水平甚至低于全国平均水平,排在了所有省市的后5位;更为明显的是河南省,2010其石化产值达到3060.05亿元,在所有省市中排名第九,但其绿色发展水平排名却位于全国的末位。

李晓西分析认为,客观地说,这些中部省份的绿色排名靠后,一方面是因为大量承载东部的制造业转移,资源环境空间进一步压缩,另一方面经济实力又远没有东部雄厚,对资源节约和环境保护的投入力度有限,资源禀赋方面也无法与西部一些省区相比,因而成为了“夹心层”。就像山西省,把煤炭输往了外省,却把污染留给了自己。但从主观上看,也与一些化工大省的态度和观念有关系。一些地方政府对当前资源紧张、环境污染形势紧迫的大环境认识不够,没有进行观念更新,还是单纯地将当地GDP当成头等大事来抓,还是不管不顾地上大项目。

第5篇:绿色经济发展报告范文

    一、环境会计产生的背景与动因

    二战之后,西方国家为尽快重建经济、实现工业化,一味片面追求高速的经济增长,大力推崇“烟囱产业”。尽管工业化取得了明显的成效,但也付出了惨重的代价:人口的剧增与自然资源的过度消耗,造成了能源紧张、自然灾害频繁发生、环境污染日趋严重等恶果。在这一背景下,人们对传统的发展模式产生了疑虑,一些有识之士开始反思经济发展与资源环境的关系,努力探寻一种新的发展模式,最终孕育出了可持续发展思想及其相关战略。历经联合国人类环境会议、布氏报告(《我们共同的未来》)、联合国环境与发展大会等极富历史意义的事件的推动,可持续发展观被世人认同,其实践活动也开始在全球范围内快速展开。

    可持续发展是“既满足当代人的需求,又不对后代人满足其自身需求的能力构成危害的发展”。从经济含义上看,可持续发展的核心不是片面的经济增长,而是全面的经济发展,即“在不降低环境质量和不破坏世界自然资源基础上的经济发展”。基于可持续发展观,作为国民经济下的企业,以自然环境和自然资源为主要内容的生态环境就是其生存与发展的物质基础和基本条件。因此,企业进行系统化的绿色生产、绿色经营、绿色物流管理等“绿色革命”,成为企业在市场竞争中生存与发展的必要措施。为反映和监督企业的绿色生产经营管理信息特别是其价值信息,从而为政府、投资者、债权人等会计信息使用者提供决策有用的信息,环境会计应运而生。

    二、我国实施环境会计的意义

    1.实施环境会计是可持续发展战略在微观层面的重要组成部分。20世纪90年代以来,可持续发展的研究与实施偏重于国家、地区等宏观与中观层面,对微观层面的企业有所忽视。企业是实施可持续发展的基础、关键的行为主体。在人们追求可持续发展的今天,企业不仅仅是谋取经济利益的经济实体,而是谋取经济、生态与社会效益的量与质的协调化,追求自身与整个社会可持续发展的复合系统。这就要求,将绿色理念注入企业的生产经营管理系统,在企业管理系统中居于中心地位的会计系统,对企业进行绿色生产经营管理的过程和结果予以反映和监督至关重要,环境会计就是为适应这一需求而产生并发展起来的会计子系统。只有通过环境会计如实反映企业的经济、生态与社会效益的取得情况,以及经济、生态与社会责任的履行情况,才能向政府、投资者、债权人、企业内部管理层以及社会公众提供决策有用的信息,帮助他们进行理性的权衡与决策,从而实现微观、中观与宏观层面的可持续发展。

    2.实施环境会计是企业参与市场竞争的必要条件。企业是经济、生态和社会的重要影响者,理应响应可持续发展战略。更重要的现实是,在绿色消费日益盛行和各国环保法规日趋严格的情况下,注重可持续发展已成为企业参与市场竞争、实现自我价值最大化的必要条件。因此,调整发展战略,在生产经营与管理决策中注入绿色理念,建立适合企业自身的绿色生产经营管理系统就是必然选择。绿色生产经营管理系统主要由绿色融资、绿色投资、绿色信贷、绿色设计、“清洁生产”与“零排放”、绿色采购、绿色营销、绿色教育、绿色管理、绿色(环境)会计等子系统构成。其中,环境会计是企业绿色生产经营管理系统中的环境财务经济信息子系统。其目标与职能在于,真实公允地向政府、投资者、债权人等企业利害关系人,反映和监督企业在绿色生产经营管理活动中产生的影响企业财务状况、经营成果及现金流量的信息,如环境资产、环境负债、环境收益等。这样就可较好地解决企业外部人(如政府、债权人等)与内部人(如内部管理层)在企业的生态环境等方面存在的信息不对称问题,从而有利于企业外部人进行合理的投资、信贷、制定环境法规等决策,引导资源在市场经济中的有效配置,也有利于企业内部管理层加强生态环境建设与管理,降低市场风险。

    3.实施环境会计是正确计算“绿色GDP”的基础。国内生产总值(GDP)作为政府对本国经济运行进行宏观计量与诊断的重要指标,是衡量一国经济、生态与社会进步状况的最重要的标准。随着各国对可持续发展认识的深入,传统GDP已暴露出诸多缺陷,如它未考虑经济过快发展而导致资源枯竭、环境污染等问题。可见,传统GDP已不能真实地反映全球、国家或区域的发展情况,需要科学、合理地修正。普遍认为,应从传统GDP中扣除不是真实财富积累的虚假部分,才是科学、可行的“真实GDP”,即“绿色GDP”。中国科学院可持续发展研究组的研究成果表明,绿色GDP=传统GDP-自然部分的虚数-人文部分的虚数。

    近20年来,我国是世界上经济增长最快、国内储蓄率水平最高的国家之一。但通过多年计算的平均值显示,我国的GDP中至少有18%是依靠资源和生态环境的“透支”取得的,并且这种代价至今仍存在于我国的经济发展之中。可见,采用“绿色GDP”能真实反映我国国民财富的量与质,是据以采取措施防止资源过度消耗与生态环境恶化的迫切要求。国家在制定能源价格、资源价格、环境价格、生态补偿规则、企业成本核算、绿色税费额度、世贸绿色仲裁等宏观调控制度的过程中,通过环境会计对微观层面的企业的执行情况进行科学的核算、监督与反馈,从而为“绿色GDP”的正确计算提供真实的数据与信息,是一个不可缺少的基础。

    4.实施环境会计是深化可持续发展观与保护生态环境的教育活动。实施环境会计是一项特殊的深化可持续发展观与保护生态环境的教育活动。这取决于环境会计的几个主要特征:①具有众多的信息使用者。根据环境会计的目标及相关规定,企业特别是上市公司应向政府以及现有的和潜在的投资者、债权人、中间商、供应商、社会公众等提供对决策有用的环境财务经济信息。这就保证了环境会计具有十分广泛的教育面。②定期提供环境财务报告。按照规定或惯例,企业应按年度和中期(如月、季、半年等)提供反映本企业环境与资源情况的全面、重要的信息。这样能保证环境会计既有持续而经常的教育时间,又有充分而重要的信息量。③完整地反映企业的经济、生态和社会效益及其相互联系。环境会计报告与传统会计报告、人力资源会计报告等一并提供,便于信息使用者完整地了解企业的经济、生态、社会三大效益情况及其相互联系,为其理性决策提供依据。

    三、我国实施环境会计的对策

    1.以可持续发展观作为环境会计的指导思想。近几年来,尽管我国现代企业制度的建设已取得初步成效,企业对环境保护也有一定程度的重视,但尚未走出长期以来人们固守的视企业为“经济人”或“新经济人”的认识和实践误区,并未形成现代企业是“社会生态经济人”的可持续发展观。在这一背景下,我国对环境会计的研究还仅限于在传统会计基础上的局部创新,尚未系统地从经济、生态与社会的协调发展中,对环境会计进行实证性、规范性的深入研究与可操作性实践。因此,应以可持续发展观为指导思想,将现代企业定位为“社会生态经济人”;将研究视角从单一的会计学领域转移到环境学、环境经济学、生态经济学与会计学有机结合的研究与应用上来;将微观层面的企业环境会计与宏观层面的“绿色GDP”有机统一起来,形成前者为后者提供基础数据、后者为前者提供指导原则的互动机制。

第6篇:绿色经济发展报告范文

关键词:绿色发展;天津生态城;目标体系; 城市规划; 绿色产业

中图分类号:F12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4-9944(2016)20-0133-05

1 绿色发展内涵

绿色发展概念可追溯源至“可持续发展”[1]。1987年,挪威首相布伦特兰夫人代表“世界环境与保护委员会”在《我们共同的未来》报告中正式提出了可持续发展观,指出可持续发展是“在不危及后代人需求的前提下满足当代人的需求”。1989年,英国经济学家皮尔斯在《绿色经济蓝皮书》中首次提出“绿色经济”概念[2~4],指出通过发展绿色经济可以实现经济、社会、生态的协调可持续发展,绿色经济被视为可持续发展理论的具体实现途径。联合国环境规划署(UNEP,2008)在《绿色经济倡议》中也指出,“绿色经济”指的是一个重新配置企业和基础设施的过程,以提高自然、人力和经济资本投资的回报率,而同时减少温室气体排放量,减少自然资源开采和使用,减少废物的产生和缩减社会不平等[5]。此外,经济合作与发展组织(OECD)提出了“绿色增长”概念,指出必须转变发展模式:从把环境保护看作经济发展的负担的发展模式,转向把环境保护当作促进全球和国内经济发展动力的发展模式。

对于中国的绿色发展问题,联合国开发计划署(UNDP)在2002年发表了题为《中国人类发展报告:绿色发展,必选之路》的报告[5]。该报告首次提出在中国应当选择绿色发展之路,绿色发展强调经济与环境的发展高度统一和谐,是实现以人为本、可持续发展的正确道路。我们认为,绿色发展是对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经济社会发展模式的形象通俗说法。是对一切以低消耗、低排放、低污染、高效率、可持续为特征的发展模式和途径的总概括。绿色发展是生态文明的基础,城市作为生态文明建设的主阵地,加强城市绿色发展,就是以生态文明建设为重要方向和出发点,以绿色的城市经济增长来实现城市的持续化发展[6]。

绿色发展的本质是科学发展[7],也就是在生态环境容量和资源承载力的约束条件下,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以构建节约能源资源保护环境的产业体系、生产方式和消费模式为目标,通过大力发展循环经济,推广低碳技术,广泛使用清洁能源和可再生能源、保护和修复生态环境,使经济社会发展与自然相协调,最终实现经济社会活动过程和结果的“绿色化”,改善城市环境、提高城市居民生活质量[4]。走出一条资源消耗少、环境污染小、科技含量高、经济效益好、人力资源优势得到充分发挥的城市绿色发展道路(图1)。

2 国内外研究实践

20世纪60年代以来,随着世界经济的复苏和城市化的迅猛发展,渐趋严重与复杂的城市问题迫使越来越多的国家开始摒弃以传统褐色经济为基础的城市发展路径,开始探索一条绿色的可持续的城市发展道路,即绿色城市发展道路。由于世界各国绿色发展实践处在尝试性阶段,因而绿色发展的探索也不尽相同。

库里蒂巴(Curitiba)位于巴西南部的东南沿海地区,是发展中国家中唯一被联合国命名的第1批“最适宜人居”的城市。为了改善20世纪50年代大量人口涌入城市带来的住房、交通、环境等问题,库里蒂巴采取了渐进式开发战略,以科学的交通带动城市绿色发展的手段。采用“公交主导发展模式(TOD)”发展模式引导城市用地混合布局,强调减少机动车的使用量,鼓励使用公共交通,居住区的公共设施和交通设施能够相互促进、相辅相成。经过20年的发展,库里蒂巴形成了由5条交通主轴,快速线、支线、区际联络线等组成的一体化的公共交通网络。而该市公共交通的经济政策,也是保证其绿色发展的重要手段(图2)。

哈马碧新城位于瑞典斯德哥尔摩市中心东部,目前已成为瑞典现代社区绿色发展的代表,是可持续城市发展的典范之一(图3)。哈马碧模式体现在三个技术领域,即清洁能源、节水与清洁排污以及垃圾与材料循环利用,并通过规划进行整合。社区清洁能源主要采用太阳能、垃圾发电和生物可再生能源。“节水和清洁排污”方面通过节水设备使人均用水量降到100L/d,约为该市人均用水量的50%;通过污泥处理实现清洁污泥和营养循环,95%磷被分离用于农业和林业,污泥中重金属和其他有害物质减少50%;降水则通过管网、运河和沉降池系统收集处理后排入哈马碧湖。所有垃圾分建筑、街坊和社区三级回收再利用,包括可燃垃圾,食物(生产沼气和生物肥)、废纸和包装品等;垃圾收集工程由两种“自动垃圾处理系统”完成,移动式系统针对住宅垃圾,由地下垃圾箱、地表收集装置和真空吸式收集车组成,固定式系统则由地面垃圾箱、地下管道与中央处理站组成。在建筑材料的选择上,禁止使用压缩木板、铜管和PVC管,只允许使用其他无毒害的塑料或不锈钢管材。暴露在外的镀锌材料必须作涂料处理,尽量避免使用新挖的碎石和砂子,鼓励使用回收材料。

同样,英国的贝丁顿零能耗社区则是以绿色低碳建筑带动低碳社区、低碳城市建设,阿联酋的马斯达尔生态城以低碳能源带动沙漠新城建设,我国的保定市大力发展低碳产业,推动城市绿色转型发展。国内外城市在绿色转型实践中,结合本地实际条件,形成了不同的绿色发展思路和对策(图4)。

3 面临的挑战和机遇

3.1 绿色发展是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必然需要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经济快速发展,目前已成为世界第二大经济体。在实现高速发展的同时,一系列长期积累的深层次矛盾也逐步暴露:自主创新能力仍然不强,增长过度倚重投资,产业结构不合理,资源瓶颈不断显现,环境问题日益突出。展望未来,我国经济发展的压力仍然较大,但传统发展模式已难以为继。为保持经济又好又快发展,我国必须在推动经济发展方式根本性转变、提高经济发展质量、实现绿色发展方面下功夫。

3.2 绿色发展是生态文明建设的重要内容

党的“十”报告提出大力推进生态文明建设,并将之放入“五位一体”的总体战略布局,要求把生态文明建设融入经济、政治、文化、社会建设各方面和全过程,着力推进绿色发展、循环发展、低碳发展[6]。基于上述认识,党的十八届五中全会指出,中国发展的环境、条件、任务、要求等都发生了新的变化。认识新常态、适应新常态、引领新常态,保持经济社会持续健康发展,必须有新理念、新思路、新举措。发展理念是发展行动的先导,是发展思路、发展方向、发展着力点的集中体现。以绿色发展理念转变引领发展方式转变,以绿色发展方式转变推动发展质量和效益提升,落实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的发展理念是关系我国发展全局的一场深刻变革。

4 绿色发展实施对策

天津生态城是中国和新加坡两国政府间的一个重大的合作项目,经过7年的开发建设,目前8 km2起步区已经成为较为成熟的社区,绿色产业形成规模,公共配套渐成体系,就业居住人口已经突破5万人。

2014年10月,国务院《中国-新加坡天津生态城建设国家绿色发展示范区实施方案》,标志着我国首个绿色发展综合示范区正式建立,天津生态城的绿色发展绿色创新发展思路与对策将为探索中国特色新型城镇化道路绿色转型发展提供示范(图5)。

4.1 明确绿色创新发展目标体系

天津生态城指标体系是中新两国政府为指导生态城市规划建设,通过学习借鉴世界先进国家和地区的成功经验,结合天津生态城实际,按照科学性与操作性、前瞻性与可达性,定性与定量,共性与特性想结合的基本原则,建立的量化的绿色发展目标。内容包括生态环境健康、社会和谐进步、经济蓬勃高效、区域协调融合4个方面的22个控制性指标和4个引导性指标。指标体系体现城市发展方式转变与政府管理事权和职能转变。通过建立统一的绿色发展目标,在城市规划的编制过程中,将绿色发展目标统筹落实,完善城市绿色发展规划体系;在指标实施过程中,通过将指标体系层层分解,将相关控制指标纳入到规划体系和政府管理职能之中,使绿色发展深化落实到不同专业、不同层次中,形成不同领域目标一致、相互衔接、责任明确目标体系。同时,在指标分解实施的过程中,将绿色低碳前沿技术应用在实施路径中,促进目标实现(图6)。

4.2 规划先行,构建并逐步优化城市空间布局

科学确定城市规模与格局,搭建绿色城市的基本框架。天津生态城用地面积30 km2,选址于河海交汇处,湿地特征明显。为了减少生态城建设对所在区域生态环境的扰动,生态城坚持生态优先的原则,合理确定人口规模。在对土地、水资源条件评价的基础上,综合分析不同规模城市、经济发展水平及其碳排放量与生态环境承载能力的关系,确定生态城常住人口控制在35万人以下,使人类足迹最小化。同时充分尊重现状自然本底条件,对生态城内的自然湿地实施严格保护,加强水体治理和生态修复,确保净损失为零。结合河流和海口湿地规划了5 km2的生态用地,建设生态廊道,加强生态城内外部水系的联通,构建区域一体化的生态体系,形成“一岛三水六廊”的生态格局,“一轴三心四片”的紧凑型城市用地布局。三区合并后,统筹规划承接区域性生态保护要求,进一步强化城市生态格局结构,优化城市布局,形成“河海环抱,水绿交融”的城市空间结构(图7)。

4.3 构建低碳型产业结构,实现生态城高新高质化发展

生态城自身建设对生态环保技术和产品形成了巨大的市场需求,为产业发展提供有利条件。将生态环保产业作为生态城的主导发展方向,建设具有活力和持续发展能力的产业体系,形成低投入、高产出、低消耗、少排放、能循环、可持续的低碳型经济结构,符合国家对生态城的建设要求,也符合生态城低碳经济的发展方向。

以科技创新为引领,构建科技创新平台。完善扶持政策,建立国内知名外院校合作机制,着力引进科技研发、应用制造型的科研院所,促进科技人才、科技资本的集聚,开发低碳技术和低碳产品;建设技术和产品的交易市场,保护知识产权,规范交易行为,完善鼓励技术创新和科技成果产业化的市场环境,促进转化应用。大力发展金融、服务外包、文化创意、教育培训、生态旅游等现代服务业,实施绿色招商,建立环境准入制度,设定产业门槛,完善绿色产业认证服务体系,构建低碳节能型的产业结构。

4.4 以节能减排为重点,为生态城绿色建设提供支撑

生态城贯彻“开发与节约并举,把节约放在首位”的方针,加强建筑和交通节能,优化能源结构,大力发展清洁能源和可再生能源,提高能源利用效率,实现低碳发展方式。

(1)实施绿色建筑标准,加强建筑节能。建筑能耗约占社会总能耗的30%以上。为了降低建筑能耗,天津生态城确定了区内绿色建筑比例要达到100%的要求。为此,依据国家相关标准,借鉴国内外的先进经验,制定了生态城绿色建筑的设计标准、施工标准、评价标准以及相关的扶持政策,鼓励节能环保型新技术、新材料、新工艺、新设备在生态城的应用。通过加强围护结构的保温性能、用热计量、使用节能灯具等措施,减少建筑热损失,降低建筑能耗。不断优化建筑设计,鼓励光电、光热技术与建筑的一体化应用,积极探索绿色建筑的标准化设计和产业化生产模式,建设节能省地型住宅。

(2)构建绿色交通体系,加强交通节能。城市交通能耗大约占城市总能耗的20%以上。发展低碳型城市,必须将发展绿色交通,降低交通耗能作为重要环节。生态城提出区内绿色出行比例不小于90%的发展目标,确立了公交主导、慢行优先的绿色交通模式。采用TOD模式,大力发展以轨道交通为主、大运量公交为辅的公交体系。设置公交专用道和路权优先制度,建设智能交通系统,保证公交畅通。合理布局公交站点和换乘枢纽,结合公共交通站点建设城市公共配套设施,形成覆盖全城的安全、便捷、舒适的公交网络,引导居民将公交作为出行的首选方式,减少对私人汽车的依赖。严格执行机动车排放标准,公交车辆全部使用清洁能源,减少温室气体排放。

生态城在用地布局上打破了传统的功能分区方式(图8),加强用地混用,将居住、就业与生活服务设施就近布置,每个居住单元周边500 m范围内,设置了生活服务设施和就业岗位,就近满足居民的工作和生活需求。同时,结合绿化景观建设,创造安全、舒适的慢行空间环境,形成贯穿全城的慢行交通网络,实施无障碍设计,实现人车友好分离,满足居民的健康出行。

(3)优化能源利用结构,建设低碳型的能源体系。生态城内将全部使用清洁能源,实施清洁生产,使生态城单位GDP的碳排放强度低于150t/百万美元;重点发展太阳能、地热能和风能等可再生能源,使可再生能源利用率不低于20%。大力发展太阳能光热系统,太阳能热水供热量占生活热水总供热量的比例不低于60%;选择适用的先进技术,推进太阳能发电,鼓励采用风电一体化和风光互补技术,探索可再生能源并网运营模式。结合垃圾处理和污水厂的污泥处理,开发应用生物质能。合理开发利用地热资源,分散供热区内优先利用地热为建筑供热。加强余热及浅层地热的回收利用,积极采用热泵、热电冷三联供技术,太阳能、风能、地热能等耦合技术,提高能源利用效率,加强能源的梯级利用、综合利用。结合机制体制创新,形成可再生能源与常规清洁能源相互衔接、相互补充的能源供应模式。到2020年,生态城人均能耗比国内城市人均水平降低20%以上。

4.5 以能力建设为核心,创新绿色发展体制机制

天津生态城率先探索建立体现生态文明要求的综合考评机制,改变唯地区生产总值及增长率的政绩观。建立包括经济发展、资源节约、环境保护、社会和谐等方面的绿色发展指标体系,定期对天津生态城总体规划、指标体系落实情况进行评价,评价报告,作为衡量天津生态城发展的标准,逐步形成绿色发展评价机制。将资源消耗、环境损害、生态效益、食品安全等重要指标纳入天津生态城领导干部政绩考核体系,提高相关指标的比重和权重。天津生态城要建立起以指标体系为基础的管理制度,强化绿色发展的价值导向。对不顾生态环境盲目决策、造成严重后果的,应实行终身责任追究制度。

5 结论

城市绿色创新发展,是经济发展方式转变的重要内容,也是生态文明建设的重要内容。以城市绿色发展指标体系为统领,制定城市总体规划、专项规划、控制性详细规划,将绿色发展指标体系层层落实,明确城市空间结构及产业布局,并以绿色建筑体系、交通体系、能源结构体系为支撑,同时将绿色发展指标纳入城市管理体系,制定相关政策,实现城市绿色创新发展、实现城市“精明增长”。

参考文献:

[1]胡鞍钢, 周绍杰.绿色发展: 功能界定、机制分析与发展战略[J]. 中国人口・资源与环境, 2014,24(1): 14~20.

[2]王永芹.当代中国绿色发展观研究[D]. 武汉:武汉大学, 2014.

[3]张 露.湖北县域经济绿色发展路径研究[D]. 武汉:华中农业大学, 2015.

[4]李志霞.绿色发展评价及实证研究――以山东省为例[D].济南:山东师范大学, 2013.6

[5]霍艳丽,刘 彤.生态经济建设: 我国实现绿色发展的路径选择[J].生态经济,2011, 374(10): 63~66.

[6]陆小成,冯 刚.生态文明建设与城市绿色发展研究综述[J].城市观察, 2015(3): 185~192.

第7篇:绿色经济发展报告范文

绿色投资估计达到38%左右

在当前国际金融危机仍在深化蔓延之际,很多国家也纷纷把大力发展绿色经济作为克服国际金融危机、抢占未来发展制高点的重要战略举措。

6月8日在天津滨海新区举行的首届全球绿色经济峰会上,中国企业联合会会长、原全国政协副主席王忠禹说,在国际金融危机爆发以后,我国及时调整了宏观经济发展战略,更加注重将“节约资源、保护环境”作为经济发展的重要举措,落实到经济发展的各个领域、各个环节,进一步推进绿色经济发展。

“在去年推出的4万亿元的经济刺激计划中,直接用于环境和生态保护建设的资金就有2100亿元。”国家环境保护部副部长张力军说。

事实上,如果考虑到基础设施建设、调整结构和技术、灾后恢复重建等方面投资中用于环境保护的投资或对环境保护有间接推动作用的投资,我国绿色投资为数可观,按照国外机构估计可能会达到38%左右。

“中国经济发展模式正在加速向绿色转向,导向都是向绿色经济来倾斜的。”出席首届全球绿色峰会的气候组织大中华区总裁吴昌华说,当前中国正在实施4万亿经济刺激计划,这一经济刺激计划加大了资金向绿色经济相关行业的投入倾斜力度,整个审批体制已经完全是向绿色经济转向,提高项目审批的环保门槛,要求项目必须是节能环保和高效的,否则不会予以批准,同时鼓励开发新能源、绿色技术、绿色产品等,因此对中国的环境保护和节能减排前景保持乐观。

世界著名管理咨询公司麦肯锡在北京的题为《中国的绿色革命》的报告认为,在过去15年里,中国已经将GDP的二氧化碳和其他温室气体的排放减少4.9%,如果按照这个路径走下去,那么在2030年前,石油进口最多减少30%―40%,煤炭需求减少40%,温室气体排放量将减少50%,有潜力在未来20年构建“绿色经济”。

“在推进《京都议定书》的实施方面,中国无疑也是一个先锋。”联合国开发计划署国别主任南书毕(SubinayNandy)说,中国近年来积极将经济发展和“绿色”联系在一起,在节约资源和保护环境方面,有多个领域在全球扮演着“领先者”角色。例如在清洁发展机制方面,已成为最大的清洁经济发展的主办国,在全球4869个清洁经济发展机制的城市中,中国占到2023个,“这在全世界是当之无愧的领先者。”

作为全球领先的风电解决方案供应商,维斯塔斯拥有23%的全球市场份额。维斯塔斯集团全球高级副总裁、中国区总裁安信诚(LarsAndreAndersen)说,中国政府高度重视可持续发展并推动高科技绿色产业发展,维斯塔斯在中国短短几年快速发展中就是很好的例证。2006年,维斯塔斯在中国只是一家有60名员工的小公司,而到2009年底,维斯塔斯招聘的员工将超过3000人,投资超过27亿元人民币,中国已成为维斯塔斯全球最重要的市场之一。

一些参加峰会的中外人士认为,近年来,中国在包括电动汽车和太阳能等技术创新领域的平稳进步,都使中国在绿色技术领域成为新兴的全球领先国家,未来的20年中国有可能站在全球“绿色革命”的最前沿。

新型绿色产业培育力度不足

“中国政府推动经济绿色转型的决心坚定不移。”国家环境保护部副部长张力军说,但今后的道路还很漫长,调整不合理的能源结构、产业结构,淘汰落后产能还需要做大量的工作。

美国《商业周刊》中文版编辑总监李茸说,随着环境污染事件的曝光、环保意识的形成,中国在发展绿色经济方面已经开始“觉醒”,“非常明确地认识到必须开始行动了”,并表现出了相当的领导力和坚持力,但尚处于起步阶段。

首届全球绿色峰会上,中外有关人士认为企业是社会经济的细胞,在推动绿色发展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中国走绿色发展之路,民营企业和中小企业的力量不容忽视。

全球领先的特殊化学品公司朗盛集团亚太区无机颜料业务部总裁兼朗盛上海颜料有限公司总经理余文广(WolfgangOehlert)说,中国有大量的私营企业和小型企业,目前发展还比较吃力,很多在盈利方面都成问题,根本无暇顾及环保,这是一个主要问题。“中国民营和中小企业占据了很大的比例,角色变得前所未有的重要,在绿色经济发展方面其力量绝对不容忽视。”英国前首相托尼・布莱尔的气候变化特别顾问、气候组织全球政策官员马克・肯贝尔说,要让民营和中小企业真正投入环保,政府有一个很重要的角色需要扮演,建议出台更多的扶植民营和中小企业的政策,加大金融体系以及资本市场对环保、新能源产业的支持力度,将信贷资源向环保的企业、环保的项目倾斜。只有通过一系列的鼓励支持政策,发动这部分企业的投资,中国才有真正可能发动全社会力量实现绿色经济之路。

特别是在国际金融危机尚在触底的过程中,需特别警惕发展重蹈覆辙。美国陶氏化学公司新兴经济体区域高级副总裁吉姆・麦克伊维尼(JimMcllvenny)特别提醒说,在金融危机带来经济增长减缓背景下,地方政府和企业受资金短缺和增长压力影响可能忽视节能降耗和污染减排,需引起注意和重视,绝不能再走过去的短视发展老路。而应该以长远的眼光来看,坚持走绿色发展的路径,否则有可能把之前的成果抹杀掉。

此外,一些与会代表认为,尽管我国绿色发展的战略体系是先进的,但有关行动和措施的出发点和目标还停留在解决资源浪费和污染严重等初级发展阶段面临的基本问题上,新型绿色产业培育力度不足,建议以应对金融危机为机遇推动绿色投资,在着力解决“两高一资”问题的同时,着力加快培育和发展清洁能源产业、再生能源产业和环保产业,推动投资转向风能、太阳能等清洁能源、节能建筑、有机农业等“绿色经济”领域。

中国去年拒批156个总投资4737亿元的“两高一资”项目

国家环境保护部副部长张力军说,2008年我国提高了电力、钢铁和石化等13个高耗能、高排放行业建设项目的环境准入条件,对不符合环境容量的要求、不符合国家产业政策的建设项目一律不批。2008年环境保护部对总投资4737亿元的156个“两高一资”项目不予受理、审批或暂缓审批,同时对环境问题突出、污染治理设施建设和运行滞后的地区和企业实行了区域限批,暂停该地区和企业新增污染物排放的工业建设项目的环保审批。

第8篇:绿色经济发展报告范文

关键词:河北省经济技术开发区;绿色预警;信息调查系统

一、绿色预警指标体系建立的必要性

中国当前面临着一系列资源、环境与社会问题,特别是其中的资源与环境问题已经引起全社会的高度重视。盲目追求经济高增长将会加剧环境恶化,资源枯竭,从而阻碍经济和社会可持续发展,并最终阻碍中国的现代化进程。《中国绿色国民经济核算研究报告2004》最新测算结果表明,从环境污染治理的角度核算,如果在现有的治理技术水平下全部处理2004年排放到环境中的污染物,约需要一次性直接投资10800亿元(不包括已发生的投资),相当于当年GDP的6.8%。“环境污染造成的经济损失”相当于当年GDP的3.03%(低估值)。这里的污染损失尚未包括大气污染造成的清洁费用的增加、地下水污染、土壤污染和生态破坏造成的损失。显而易见,中国经济增长所付出的环境代价非常沉重。

“十一五”时期,是河北省经济发展战略机遇期,加大经济技术开发区与经济技术开发区建设,成为河北省发展经济,促进经济增长的主要模式,但也成为环境污染与能源耗费的重点对象。河北省目前还处于工业化中期的初始阶段,能源消耗以煤炭为主,产业发展以资源密集型和资本密集型为主,资源消耗量和污染物排放量大。“十五”期间,全省经济快速发展,其中高能耗、高物耗的火电、钢铁、建材等行业更是过热发展,而污染治理进程缓慢,海河流域污染防治计划完成率不足50%,全省主要污染物排放总量控制目标、环境质量改善目标等均没有全部完成。可见必须处理好经济――能源――环境三者之间的关系,对经济技术开发区建立绿色预警指标体系,推行绿色GDP核算体系,是建设资源节约型和环境友好型社会,促进经济可持续发展的源泉。为未来的经济与社会发展、自然资源的永续利用和环境保护提供预测和可行方案。

二、河北省经济技术开发区绿色预警指标体系的构建

在分析了河北省及其他一些国家级经济技术开发区的总体状况和发展规划的基础上,将经济技术开发区绿色预警指标体系分为四个分系统:信息指标系统、信息调查系统、绿色监测预警模型、绿色预警专家委员会等。

(一)信息指标系统的选择

现行的GDP经济核算体系和统计方法中,没有把环境的投入(包括自然资源的投入、生态系统的投入和环境容量的投入)计算在内,忽视了资源损耗和环境退化等难以计量的社会经济发展成本,因此得出的经济数据是片面的,不能全面反映一国或一地区当前和将来的净福利变化。所以在指标选择时,我们采用绿色GDP核算体系,从实物量和价值量两方面核算资源环境损耗,选择的宏观评价指标和经济技术开发区评价指标均由资源产出指标、资源消耗指标、资源综合利用指标、废物处置量指标四大部分构成。

1.资源产出指标:主要是指消耗一次资源(包括:煤、石油、铁矿石、十种有色金属矿、稀土矿、磷矿、硫矿、石灰石、沙石等)所产出的国内生产总值(按不变价计算)。该项指标越高,表明自然资源利用效益越好。

2.资源消耗指标:主要描述单位产品或创造单位GDP所消耗的资源,该类指标反映了节约降耗,推进“减量化”,从源头上降低资源消耗的情况。该项指标越低越好。

3.资源综合利用指标:主要反映工业固体废物、工业废水、城市生活垃圾等废物的资源化程度以及反映传统的五大类废旧物资的回收利用状况,体现了废物转化为资源、节约使用资源、循环利用资源的要求,即“资源化”的成效。

4.废物排放(处置)指标:主要用于描述工业固体废物、工业废水、二氧化硫和COD的最终排放(处置)量,该类指标反映了通过减量化、再利用和资源化,从源头上减少资源消耗和废物产生,降低废物最终排放(处置)量、减轻环境污染的成果。

(二)信息调查系统

经济技术开发区绿色信息统计调查体系主要是由经济技术开发区抽样调查、城镇经济技术开发区登记调查和经济技术开发区状况观察点调查三个方面构成。

经济技术开发区调查主要是从宏观经济运行角度,统计比较真实的经济技术开发区经济发展和环境污染与能源耗费和河北省经济技术开发区的整体状况以及影响经济技术开发区状况的相关因素,为政府进行宏观经济决策服务。

城镇经济技术开发区登记调查主要是从微观管理的角度,统计经济技术开发区经济发展和环境污染与能源耗费基本状况,为政府实施具体政策提供依据。

经济技术开发区状况观察点主要是在全省经济技术开发区经济发展和环境污染与能源耗费状况比较严重的地区或行业设点,通过典型调查随时了解重点地区能源耗费状况。

(三)经济技术开发区绿色监测预警模型

具有时间序列特征的绿色核算可以用于对经济增长与环境进行预警,所以建立以经济――能源――环境为核心的绿色预测预警平台。这个模型体系的目的是对经济增长与环境可持续发展趋势进行预测和预警,并针对不同“情景”提供不同的政策建议。该模型在投入产出表基础上,运用计量经济模型预测经济增长和部门结构的变化,分析预测能源消费和污染物排放量的变化,以及治理污染所需的投资,从而分析与预测经济增长和环境的中长期变化趋势。把这一变化趋势与设定目标相比较,得出预测预警的结果。最后依据这些分析和预测结果,提出确保实现经济可持续发展的经济与环境调控政策建议。

经济技术开发区绿色监测预警模型分为警报模型和预报模型。经济技术开发区绿色监测预警模型是由经济、能源和环境三个子系统构成:

经济模拟子系统主要由收入分配、消费、投资、进出口、财政、就业、最终需求形成、总产出等模块组成。该子系统对经济技术开发区各行业产值、增加值、产品产量和产品销售量进行预测。

能源模拟子系统根据经济子系统对经济发展各项指标的预测结果,并结合部门能源消耗系数,对各个经济技术开发区经济部门能源消耗总量及结构进行预测。根据人口增长和居民能源消耗系数,预测居民生活能源消耗量及其结构变化。

环境预测模拟子系统通过经济预测模型输出的行业产值、增加值,产品产量、销售量等指标,与经济模拟子系统对接,预测废水产生量、水污染物产生量、大气污染物产生量、固体废物产生量等指标。与环境污染控制目标结合,预测这些指标的削减量和排放量,并作为污染治理预测模型的输入反馈到经济模拟子系统,分析污染治理投资对经济发展的影响。

在对经济技术开发区绿色预警三个子系统经济数据统计调查和经济技术开发区信息指标综合分析的基础之上,通过合理确定经济技术开发区绿色警戒线而建立起经济技术开发区绿色预警模型。

首先,合理确定经济技术开发区绿色警戒线,其实质是如何从宏观经济、环境污染状况、能源耗费状况等方面综合研究确定经济技术开发区绿色经济效益的具体情况。目前确定经济技术开发区绿色警戒线主要有德尔菲法则、社会问卷调查等方法。绿色警戒线确定下来以后,即可以根据相应的警戒线划出相应的警戒区域,如绿灯区域、黄灯区域、红灯区域,为警报模型和预报模型打下基础。

其次,建立经济技术开发区绿色警报模型,观测当期经济技术开发区经济增长与能源耗费、环境污染状况。在警报模型中,主要是通过测算当时的经济技术开发区经济增长与能源耗费、环境污染状况并与相应的警戒区域相对照,判定不同的经济技术开发区经济发展状况的警情。目前一般采用合成指数法、离散指数法和单一指数法三种方法。

再次,建立经济技术开发区绿色预报模型,预测未来一定时点的经济技术开发区经济增长与能源耗费、环境污染状况。目前一般采用等量增长法、回归模型法两种方法。

(四)经济技术开发区绿色监测预警领导机构和专家委员会

第9篇:绿色经济发展报告范文

【关键词】:绿色会计,可持续发展,问题,建议

作者:刘佳怡,陈书哲

1、绿色会计的概述

1.1绿色会计的概念

绿色会计又称环境会计,它是以货币为主要计量单位,将环境科学、可持续发展理论和传统会计等结合起来,以有关法律、法规为依据,计量、记录环境污染、防治和开发的成本费用,并且辅之以实物计量和文字表述,从而综合评估环境绩效及环境活动对企业经济效益影响的一门新兴学科,最终达到协调经济发展和环境保护的目的。

1.2绿色会计的特征

绿色会计中考虑了环境因素,因而其特征有别于传统会计。1、周期和经济业务难以确定。环境因素的加入使得经济业务的周期较为复杂并且难以计量。2、多方面揭示和报告信息。绿色会计的财务报告中既要揭示财务信息也要揭示非财务信息。3、研究的方法多。绿色会计不再仅仅涉及经济学与数学的计算,还涉及到社会学、环境学等学科。

2、绿色会计与传统会计的区别

2.1涵盖的信息使用者不同

绿色会计所涵盖的信息使用者多于传统财务会计。传统的财务报告使用者大多数是与企业有着紧密联系的单位或个人。他们数量少,并且只关心自己的既得利益。对环保方面的关注甚少;而绿色会计则不一样,由于考虑了环境因素,因而对实现可持续发展有着重要的意义。因此不仅要求与企业相�P的单位和个人参与,而且要求社会公众的广泛参与。

2.2成本核算不同

传统财务会计核算就与经济活动有关的成本。这种核算局限于企业在整个经济活动中所产生的经济成本,会导致企业只考虑眼前利益而忽略可持续发展;而绿色会计的成本是按照企业的可持续发展的要求来确定的。既是对经济成本的反映,也是对非经济成本的反映。

2.3核算目标不同

传统会计核算的目标是实现企业利润最大化,从而不考虑环境效益和企业经济效益的协调发展;而绿色会计的目标是要达到环境效益和经济效益的均衡发展,从而提高社会的总体效益。

3、绿色会计与可持续发展的联系

当前社会正处于经济高速发展的时期,在这个过程中由于发展经济所带来的环境问题不断的冲击着我们的生产生活,给社会的持续发展带来了挑战,我们不得不反思一昧追求经济发展、破环生态环境,这种做法的错误性。在这种前提下,环境气候问题引起人们的广泛高度关注,在原有的会计基础上建立绿色会计的想法成为共识,企业在财务报表中对环境信息的披露已经迫在眉睫。我们希望通过环境信息的披露迫使企业关注环境问题,不要再继续以牺牲环境为代价发展经济了。我们也要借助绿色会计这一种新的会计核算来加快政府和企业经济增长方式的转变,让绿色会计为经济的可持续经济提供决策,从而缓解甚至解决环境的各种问题,促进生态环境保护和建设,实现我国经济的可持续发展。

4、绿色会计在可持续中发挥的作用

4.1能改善环境污染和生态破坏问题

尽管我国政府加大了对环保方面的资金投入和制度建设,还是存在着许多生态问题,笔者认为无法从根本上解决环境问题的一个重要原因就是政府和企业没有把环境指标纳入经济发展指标中,没有看到改善环境质量是提高经济效益的有效手段,而通过绿色会计的实施,则可以加强政府和企业对环境资源和环保责任进行计量和控制,从而改善环境。

4.2可指导企业的可持续发展

随着市场的不断发展,公众环保意识的不断增强,人们都希望能购买绿色产品,基于这种市场需求,迫使企业为了生存和抢占市场只能开发许多绿色产品,不断改进自己的技术。企业要达到这个水平必须增强自己的环保意识,细化环保投入和产出的计量,计量和确认各种环境收益或损失。从而为实现企业的目标、产品的转型升级提供真实可靠的信息。

5、绿色会计实行中存在的问题

5.1制度不完善、不健全

值得肯定的是我国已经逐渐意识到了环境对持续发展的重要性,但有关绿色会计的相关问题还只是停留在专家学者的文章中。连可操作性的绿色会计准则都没有,怎么能将绿色会计用于实际工作中。

5.2企业对绿色会计的重视不够

企业的重心依旧放在经济发展上,没有重视环境与经济可持续发展的联系,设立的有关绿色会计的科目较少,再财务报表中也很少披露甚至不披露与环境问题有关的事项。

5.3环境执法不严

由于地方经济的发展和总体环境保护二者存在冲突,造成了相关环保法律执行不严格,让企业在钻环境政策的漏洞。环境执法不严和相关的工商管理松散,二者共同形成了企业实施绿色会计绊脚石。

5.4绿色会计专业人才缺乏

就目前的情况来看,我国对绿色会计的研究工作主要由专家和学者来完成,再加上高等学校较少或没有开设与绿色会计的相关课程和业务培训,这导致企业中绿色会计方面的人才缺乏,企业在实际工作中无法运用绿色会计,这也是实行绿色会计的工作障碍之一。

6、改进绿色会计的建议

6.1完善相关会计制度

我国现行会计制度与准则中缺少绿色会计有关内容,应该将涉及会计的内容加入其中,设立绿色资产、绿色负债等有关科目,规范相应的绿色会计处理方法,增强绿色会计理论基础,并用绿色会计理论来指导实际工作。

6.2设立绿色会计的专门权威性机构为了紧跟走可持续发展之路的国家战略,我国应立即开展各项绿色会计工作,而事实绿色会计工作的一项重要任务就是要设立绿色会计的专门权威性机构,这个机构要承担起确定绿色会计准则、开展绿色会计试点工作等。笔者建议这个机构可以由财政部牵头,由中国会计学会、中国总会计师协会负责,组建一个绿色会计发展改革委员会,并邀请一些法律专家、经济学家、环保专家、会计工作者等参加,使之成为委员会的委员,彼此之�g相互配合共同为绿色会计么发展出力,加快绿色会计理论研究及付诸实施的进程。同时与政府部门密切配合,对绿色会计施行事前、事中和事后的控制,发挥政府部门的监管和调节作用。

6.3对绿色会计进行宣传教育

绿色会计对社会各方面的可持续发展都有着重要的意义,它不仅仅是一个会计问题,更是一个社会问题、一个环境问题。过去的经验教训告诉我们:我们不能以片面牺牲环境为代价追求经济效益,也不能为了片面保护环境而忽略经济发展。先污染后治理的道路再现在这个时代已经行不通了,环境破环带来的恶果我们已经体会过了。所以我们必须对绿色会计进行宣传教育,提高企业和社会公众的绿色会计和环保意识,将发展经济与环境保护有机地联系起来,力求做到两者互相促进共同发展。而且绿色会计的宣传和教育能够提高社会公众参与的积极性,让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理念深入人心,使绿色会计尽快被公众、企业和市场所接受。

6.4培养绿色会计专业人才、提高人员素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