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务员期刊网 精选范文 关于农村经济发展的调研报告范文

关于农村经济发展的调研报告精选(九篇)

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关于农村经济发展的调研报告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第1篇:关于农村经济发展的调研报告范文

关键词:城郊经济;发展途径

随着城市发展规模的扩大,城市建设用地不断增加,势必造成城郊农村耕地资源的迅速减少,从而打破了原有城郊农村经济发展的传统模式。因此,这就需要地处毗邻城市的城郊农村充分发挥特殊的区位优势,积极探索城郊农村经济发展的有效途径,才能实现城郊农村经济的可持续发展。笔者以浙江省台州市椒江区海门街道为例,就城郊农村经济发展的有效途径作一初探。

一、城郊农村经济工作现状及问题

由于城郊一般处于主城区的部分,城市的发展势必限制了城郊农业经济发展空间,只能从传统的农业生产逐步向二、三产业多元化方向拓展。如海门街道位于浙江省台州市主城区椒江东部,下辖10个社区、16个行政村,属于典型的城郊农村经济。近年来,随着台州市主城区的快速发展,海门街道的产业结构也不断调整变化,农业在整个城郊农村经济发展中所占的比例越来越少。2012年,全街道农村经济总收入504567万元,其中第一产业收入2761万元,仅占农村经济总收入的0.55%;第二产业收入474848万元,占农村经济总收入的94.11%;第三产业收入26958万元,占农村经济总收入的5.34%。尽管近几年各地城郊农村经济发展较快,但普遍存在协调性不强、统筹性不够等问题,我认为至少有以下几点:

一是土地资源不断减少,高效农业发展受到制约。以台州市椒江区海门街道为例,先后被市、区征用土地达19800亩,占街道耕地总量的82%。由于城郊农村一直沿续农村有关的政策和体制,粮食种植面积和总产量仍有指令性的任务,发展高效农业的空间受到了限制。同时,因粮食生产成本不断上升,城郊农民种粮的积极不高,而想发展高效农业又受到资金、技术等诸多因素的制约。

二是富余劳动力大量增加,城郊劳动力转移难度大。由于失土农民文化程度普遍偏低,适应能力差,缺乏非农劳动技能等因素,在就业竞争中处于弱势。加上部分失地农民依靠房屋出租以及村集体经济分红,自以为生活已有着落而不思长远之计,不愿从事一些劳动强度较大的工作,从而更增加了城郊农村劳动力向二、三产业转移的难度。

三是第三产业比重偏低,产业发展缺乏规划引导。如海门街道第三产业仅占农村经济总收入的5.34%,大多集中在传统的运输、商饮、服务业,且往往是失土农民自找门路。在城郊农村经济发展中,不少地方缺乏产业发展规划和组织引导失土农民发展第三产业,缺少扶持政策的有力支持,因而第三产业不但发展缓慢,而且经济收益不尽人意,又反过来影响了失土农民向三产转移的积极性。

二、城郊农村经济发展的有效途径

随着工业化和城镇化的快速推进,必然带来上述城郊农村经济发展中的种种问题,要想切实解决这些问题,最根本的是要在思想上对城郊农村有一个正确的认识,既要看到城郊农村经济发展的不利因素,又要看到城郊农村具有得天独厚的区位优势,与城市经济联系紧密,为城郊农村经济发展创造了良好的条件。只要从当地的实际出发,应地制宜不断探索城郊农村经济发展的有效途径,就能形成有地区特色的城郊农村经济发展模式,我认为实现城郊农村经济发展至少有以下几条有效途径:

1.大力发展现代高效农业。要充分利用城郊的区位优势、资源优势和产业优势,建设特色农业生产基地,发展设施蔬菜、精品水果、特色园艺、规模畜禽、特种水产等城郊型农业,推广实施工厂化栽培、精准栽培、设施高效集约化栽培等新型农业生产种植、养殖新技术和新模式,抓好农业质量标准体系、农产品检测体系和农业标准推广体系建设,创建特色农业品牌,努力提高农产品的附加值。同时做好农产品销售,强化农民专业合作社与超市、酒店、食堂对接,积极探索农超合作平台对接的新途径和新方法,把原先农民专业合作社与超市、机关、学校、酒店等零散、小额、短期合作,转变为合同、订单式的大数额长期合作,努力使城郊农民具有稳定的收益。

2.不断培育农业龙头企业。要从城郊农村和毗邻城市经济发展的实际出发,大力发展农业产业化经营,发展壮大农业龙头企业,鼓励农业龙头企业发展订单农业,实现“双赢”发展,尤其要重点支持农业龙头企业不断加大农产品深加工技术的研发力度,积极推行标准化生产及新型种养模式,促进农业龙头企业从生产到加工整体科技水平的提升,提高农业经济效益。如海门街道2012年底有农民专业合作社14家,产值达955万元;农业企业5家,产值达3800万元,税利165万元,其州市同康酒业有限公司、台州市江南饲料有限公司、台州市联民农产品物流配送有限公司获得“台州市农业龙头企业”称号,尤其台州市同康酒业有限公司总投资8000万元,用于技改建设项目,今年建成后年销售额可从原来的2000万元预计提高到1亿元以上。这些农业龙头企业的发展壮大,不仅进一步推动城郊农村经济结构调整和城乡统筹发展,而且通过在生产经营中对资源要素的优化配置,既加快了资金、技术、信息、人才向城郊农村辐射延伸,又加快了失土农民向第二产业转移,有力地推进了城乡一体化发展和新农村建设。

3.积极发展农村第三产业。要突出服务业中心地位,坚持打造商贸物流新优势,充分发挥城郊的区位优势,大力实施“三产兴城郊”战略,促进城郊服务业的大发展。大力发展房地产业和商贸经济,加快商贸业集群布局,打造核心商圈。大力发展新兴服务业,充分运用现有商务设施和场所,积极探索引进电子商务、休闲娱乐、连锁经营、创意设计等产业,全面提升城郊服务业的档次和水平。积极发展农村养老服务和社区服务业,满足和方便农民多样化的生活需求。大力发展物流业,要充分发挥城郊与城市交通便捷的优势,搭建功能完善、便捷高效的现代化物流平台,为发展壮大物流企业提供公共服务。同时,要继续提升旅游农业、休闲农业、农业度假村、“农家乐”等传统第三产业,努力提高市场竞争力和知名度,使城郊成为市民假日乡村旅游的好去处,以此促进农业增效、农民增收和农村进步。

当然,城郊农村由于区位、产业、消费习惯等不尽相同,在发展城郊农村经济中,既可汲取各地一些成功的经验和做法,又要探求符合当地实际的发展思路和模式,才能实现城郊农村经济的可持续发展。

三、加快城郊农村经济发展的措施

加快城郊农村经济发展,是我国城市化进程的内在要求,应按照党的十对“三农”工作作出的重要部署,政府除了加大“三农”资金的投入,确保总量持续增加、结构不断优化外,还要重点在城郊农村管理体制改革、提高农民素质、加强指导服务上下功夫,以保证加速城郊农村经济健康、持续发展。

1.积极探索农村管理体制改革。坚持以改革促发展,加快推进城郊农村综合改革步伐,积极推进以农村社区股份合作制为主要形式的农村集体资产管理体制改革,理顺集体资产收益分配制度,探索在股份合作制的框架内引入先进管理理念,逐步形成法人治理结构,推动集体经济组织按照市场经济的规律发展,不断壮大村级集体经济,为城郊农村逐步向城市化过渡打下坚实基础。

2.努力培养新型城郊农民队伍。加强城郊农村失土农民的培训,提高从业人员素质。要区分不同的岗位开展相应的技能培训,重点以农村富余劳动力技能培训、农民工岗位培训和农业专业大户、农业企业主专业培训为重点,进一步提高培训的针对性和实效性,增强就业竞争力和创业能力,促进农民分工分业,使城郊农民更好地适应高效生态农业、先进制造业和现代服务业发展的需求。

3.强化城郊经济发展的指导服务。各级党委和政府要切实加强对城郊农村经济发展工作的组织领导,规划好城郊农村经济发展蓝图,统筹城郊农村资源的科学整合和有效配罝,确保农民真正得实惠。同时,要切实转变工作作风,主动深入基层调查研究,进村入户了解民情,积极破解难题、寻找方法,为城郊农民及时提供政策、就业创业环境和信息等方面的服务,引导农民向城市集聚,实现城郊农村城市化、城郊农民市民化,使城郊农村经济成为城市经济的一部分。

参考文献:

第2篇:关于农村经济发展的调研报告范文

农村信用社是农村金融的主力军,如何发挥农村信用社支持农村经济发展的作用,是银监部门关注的一个重大课题,本文拟从为“三农”服务的要求来探讨农村信用社改革取向的问题。

一、农村信用社改革的历程及其评价

我国农村信用社发展大致经历了四个阶段,一是农村信用社组建和发展阶段(1951-1959),基本保持了合作制的性质。二是反复和停滞阶段(1959-1980)。农村信用社下放给社队,成为计划经济体制下农村筹资和分配的主要渠道。三是农行代管阶段(1980-1996)。信用社归农行管理,两套编制,两本账薄。农村基层信用社入股组建县联社,信用社与县联社为两级法人体制。四是1996年至今。1996年信用社脱离农行,开始恢复合作金融性质。1996年8月,国务院《关于农村金融体制改革的决定》,农村信用社正式脱离与农业银行的行政隶属关系,逐步改变为“农民自愿入股,社员民主管理,主要为社员服务”的合作金融组织,并由中国人民银行对其进行监督和管理,之后进行了一系列理顺外部关系、明晰产权、强化内部管理的改革。

从1996年以来迄今为止的改革实践看,我国信用社有三种形式:农村股份制商业银行;农村合作银行;信用合作社。尽管农村信用社经过一系列改革,但无论是股份制商业银行、合作制银行,还是信用合作社,离完善的产权制度仍有一定距离。县联社统一法人形式,沿袭了原有的信用社产权结构特征,仍存在所有权缺位的问题,民主管理有名无实,成立县联社统一法人,使信用社离农民越来越远,对信用社的参与程度越来越低。在信用社扩大规模和信贷业务高度专业化以后,信用社的民主管理更加难以实现。在省联社与县联社之间,在组织形式上,省联社是行业自律组织,承担着规范与管理县联社的职责,而实际上,县联社是省联社的股东,作为一级法人,它有合法经营的自主权,省联社对县联社的管理成了法人管法人,会出现县联社不服管的局面。就股份制商业银行来说,募集的股本中,中小股东所占股本比例太小,而法人股东尤其是政府股份占较大比例,可能造成内部人控制或者是政府对信用社的行政干预,为信用社偏离其经营目标埋下了隐患。合作制银行的改革形式,也存在一定的问题,合作制中,自然人股东多,股本小,农民的无知和对合作社的不关心,使信用合作社的民主管理无法落实。而且,一人一票的表决方式,使大股东也没有对合作银行的实际支配权,而成了行长说了算。

二、农村信用社改革对农村经济发展的影响

(一)积极影响

1、农信社交由省级政府管理,使地方政府与信用社的关系从行政干预到对其负责。

农村信用社交由省级政府管理,一方面有利于落实管理责任,发挥地方政府的作用,帮助农村信用社改善经营和发展业务;另一方面,地方政府管理信用社后,直接承担了信用社的盈亏责任,这样,地方政府会加大打击逃废信用社债务行为的力度。这样,就能有效防范和化解金融风险,营造地方经济发展的良好环境。事实上,由于充分调动了地方政府的积极性,地方政府更加重视和支持信用社的发展,各地纷纷出台了支持本地信用社发展的政策措施,信用社的经营状况开始得到改善。

2、农村商业银行、农村合作银行的建立有利于支持农业产业化经营和城乡一体化发展。

在经济发达地区,二三产业迅速发展,农业产值和农业就业的比重都日趋下降,农村信用社作为一种合作金融组织,逐渐失去了服务对象。农业产业化经营组织及民营企业发展所需资金量大,信用社已不能满足其需要,所以,成立股份制商业银行和农村合作银行,成为农村经济发展的迫切需要。

3、成立县联社统一法人后,能更好地支持县域经济发展。

农村信用社成立县级统一法人后,农村信用社加强了管理,节约了成本和费用,资金调节能力增强,业务范围得到扩展。同时,由于税收减少及一些优惠政策的实行(无息再贷款,呆坏账分期进入成本核销,成立信用社风险补偿基金),使信用社的盈利能力增强了,信用社有更多的资金用来支持农村经济发展;成立县级统一法人后,授信额度增大,农业产业化经营所需的较大额度的资金在更大程度上得到满足;由于统一法人后,县联社统一提取准备金,统一核销呆坏账,过去的风险社支付压力减小,相对落后的农村地区更有可能得到金融支持。

(二)不利影响

1、农村信用合作社自身发展的需要使其偏离合作金融方向。

我国的农村地区经济发展水平低,资金投入不足,资金回报率低,农村金融体制改革总的方向就是要增加农村资金投入,建立为农村经济发展的完善的金融体系。信用社作为农民的金融合作组织,农村金融服务的主力军,承担着为农业、农民、农村服务的义不容辞的责任。然而,农业是弱质产业,自然灾害风险和市场 风险都很大,比较效益低,如果信用社的资金大量投入农业,必然造成资金回报率低、回收难。信用社改革后,成为自主经营、自负盈亏的经济组织,信用社自身的发展无论从其本身吸收股本、扩大规模,还是从提高资金使用效率、降低经营风险来看,都不愿意把大量资金投入农业领域。所以,农村信用社有着烈的离农倾向。出现了中央要支农、地方要发展、监管部门要防范风险、农信社要生存的矛盾。

2、信用合作社资金非农化倾向。

目前,我国以合作制形式存在的农信社大多有着大量不良资产,亏损严重,资不抵债。鉴于信用社经营资产不良状态,没有人愿意入股。而且,落后地区的农民相当贫困,很少有货币财产,靠他们入股集资,是达不到开办农信社的标准的。落后地区,有钱的人不需贷款,不愿意入股信用合作社;无钱的人想贷款但没有钱入股。这就决定了农村信用社的资金筹集只有走股金资本化的道路,只有这样才能不断补充资本金,维持信用社的生存与发展。因此,出现了合作金融的性质与股金资本化之间的矛盾。在资金的运用上,成立县级统一法人后,县联社与基层社的权力配置发生了变化,基层社的经营自主权变小了,原来,基层社可以根据本地情况,确实贷款的对象、期限与额度,现在,受到县联社的制约,对要地急需资金的农户和经济组织难以及时给予支持。基层社的贷款授权一般在10万元以下,对农户小额信用贷款最多也不超过5万元,对最大的一宗客户贷款余额不得超过信用社资本总额的30%。那些最缺资金的农户和企业得不到及时的资金支持。所以,信用社资金筹集与使用都有非农化倾向。

3、地方政府管理导致行政干预信用社发展。

省级人民政府要坚持政企分开的原则,对信用社依法管理,不干预信用社的具体业务和经营活动,不把对信用社的管理权下放给地(市)、县、乡政府。实际上,在地方政府有管理权的情况下,信用社的人事权掌握在地方政府手中,要保证其不对信用社进行干预是非常困难的,农村信用社很容易成为地方政府的第二财政。因此,信用社的新一轮亏损及金融风险无法避免。目前,我国各级地方政府财政吃紧,债务缠身,所以,大有挖东墙补西墙之势,尽管他们也知道信用社的亏损再也不可能再由中央政府埋单,但在情急之下,也管不了那么多,毕竟发展是第一要务,不投资哪来发展?哪来gdp增长?而且,在当地出现社会稳定问题时,就更管不了将来的亏损,将来的问题只有留待将来慢慢去解决,他们必须利用手中的权力来解决目前的问题。在经济发达地区,财政状况要好些,筹集资金也相对容易,这些问题还不明显,但在落后地区、贫困地区就十分严重,因为除了信用社有可挪用的资金外,地方政府没有别的渠道来解决燃眉之急。

三、以服务“三农”为导向,深化农村信用社改革

农村信用社作为由广大农民群众自愿入股组成的金融组织,根在农村,在农民。解决好“三农”问题,既是农村信用社生存和发展的需要,又是党和国家赋予农村信用社的重要社会职责。50多年来,农村信用社对农村经济的发展作出了突出的贡献,而今已成为农村金融的主力军和联系农民最好的金融纽带,成为农民、农业和农村经济发展不可或缺的重要支持力量,因此,在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新形势下,农村信用社必须把自身发展同做好支农工作、推动农业增效、农民增收、农村产业结构调整、农村居民非农化、农村劳动力转移等新情况结合起来,依托政府组织,发挥自身优势,找准支农着力点,创造农村经济发展的支撑点。

(一)转换农村信用社的营销理念,积极探索为“三农”服务的新方式。

近年来,农村信用社发展较好的省份的共同点在于,在经营中能真正立足于“三农”,端正经营方向,对支农方式进行创新,积极拓展农村信用社的发展空间。各地区域发展不平衡的实际,要求选择不同的服务方式,因地制宜地确定各地农村信用社的贷款投向、贷款方式、对农户的授信额度,积极探索金融支持农村生产力发展和为广大群众根本利益服务的新方式。首先,应该准确把握农村信用社服务“三农”的市场定位,按照优先“三农”的原则有效配置信贷资产。农村信用社的贷款应优先用于满足农民种养业的有效资金需求,剩余资金主要用于支持农民从事农产品加工、流通等多种经营活动,支持农业产业结构调整。确有富余的,可适度支持辖内符合国家产业政策、产品有销路、效益有保障的中小企业。其次,要适应农村经济发展变化的新特点,制定分类指导措施,创新支持方式。如对符合贷款条件的种养大户、品牌农业、产业化组织、个私经济组织,可以分别实行支农信贷卡、联保贷款、一次性贷款授信、评优授信等方式,确保信贷支农。第三,应根据经济变化的新需求,强化服务功能。如创新贷款品种、增加服务手段、转变服务方式、提供市场信息等。第四,加快改革步伐,突破机制障碍。通过加快管理体制和产权制度的改革,确保内部机制改革和扶持政策逐步到位;通过建立约束与激励机制、内控机制、创新信贷管理机制等,提高农村信用社的服务效益、管理效益和经营效益,实现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的“双赢”。

(二)立足于发挥自身优势,实现业务创新和内部管理的突破。

1、要继续重点发展传统业务。充分发挥农村信用社人缘、地缘、点多面广的优势,实行全员营销。狠抓存款,壮大资金实力。盘活贷款存量,创新贷款业务。坚持走以“农”为本,支持中、小企业和个体工商户、农业产业发展的“特色”路线。

2、要在拓展中间业务方面寻求突破。进一步增强和完善信用社服务功能,充分发挥信用社在农村和城区的网点优势,积极争取开办政策性银行、商业银行委托业务和代收代付业务,有计划、有系统地开展宣传营销活动,向社会推介服务项目和业务品种。加快农村信用社电子化建设,形成完备的支付交易结算系统和金融信息系统,为中间业务发展创造技术和信息条件。

3、要在加强内控建设与执行方面有质的转变。要强化内部控制措施,使内控真正成为农信社内部管理的重要环节。

4、要培育有理性的控制权代表——农村信用社分散股东的者——机构投资者。机构投资者是一个专家化的群体,代表农村信用社的自然人投资者行使资本经营权或所有权,一是有能力参与公司治理,可以克服农村信用社众多单个自然人股东行权能力不足或无行权能力的问题;二是机构投资者集农村信用社众多小额投资者的资本,股权集中度较高,也具备参与农村信用社治理的条件。因此,可以认为,农村信用社领域机构投资者的出现,将是农村信用社内部治理的历史性转折。

(三)做大作强农村信用社必须依靠地方政府的大力支持。

一是地方政府要因地制宜,明确发展思路,加快县域和农村经济发展。应从区域优势、资源优势、比较优势着眼大力发展特色经济、绿色农业,支持农产品深加工、精加工,大力推动农业产业化发展拉长农村产业链,提高农产品附加值,增加农民收入,壮大农村经济。从发展生态旅游业,支持小城镇建设入手。引导农村信用社资金与农业科技、市场信息相结合,为农村信用社资金投放创造良好的经济环境。

第3篇:关于农村经济发展的调研报告范文

*市农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发展现状调研报告

最近,根据省人大农业和农村委员会《关于开展农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发展情况调研的通知》要求,市人大常委会农工委和市农业局组织了联合调研组,在市人大副主任彭群林带领下,先后到永修、瑞昌等七个县(市、区)深入到乡村对我市农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发展情况进行了调研,通过听汇报,走访农民,召开座谈会的方式,了解到目前农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发展现状,存在的主要问题,听取了如何进一步发展农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意见和要求,现报告如下:

一、目前我市农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发展的现状

1、各类专业合作组织设置情况

近年来,在市委、市政府的正确领导下,我市各地把发展农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当作推进农业产业化,促进农民增收的一项重要工作来抓。在各级政府和有关部门的大力引导、扶持和服务下,农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出现了良好的发展势头,据初步统计,全市现有各类农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共有778个,参与人数达1.68万人。其中初中文化3200人,高中(中专)7260人,大专以上324人;年龄30岁以下820人,30-50岁10880人,50岁以上5100人;有初级职称的504人,中级职称32人,高级职称2人;党员占12%,团员5%。

这些专业合作经济组织遍及农村经济发展的各个行业,一是从事优质粮、棉、油、果、桑、茶、中药材,花卉苗木笋用竹等种植类;二是从事核珍珠,特色鱼类、珍禽、鸡鸭、牛、羊、猪等养殖类;三是从事农副产品加工类;四是本地特色产品运销类。由于农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已成为连接农业生产和市场营销的纽带,对于推进农业产业化发展,农村经济进步,农民收入的增加有着不可估量的作用。

2、专业合作经济组织运作方式

我市农村各类专业合作经济组织,顺应了市场经济发展需要,成立于上世纪90年代初中期,它的成立为搞活农产品流通,促进农村产业结构战略性调整起到积极的推动作用,据调查了解,全市各类专业合作经济组织主要运作方式有三个方面(1)作为农民“自我联合、自我管理、自主经营、自我服务”的农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在各级党政的引导和扶持下,多数县、乡均建立了各种专业协会,协会基本做到“五有”即有场所、有牌子、有人员、有章程、有资金。协会充分发挥服务功能和示范作用,把农户的生产和农产品的营销紧密的连接起来,实行产、供、销一体化,做到利益共享,风险共担。大大提高了农产品的市场占有率。(2)龙头企业的带动使合作经济组织有了主心骨。修水县祥辉丝业作为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直接把农民自发组织的千禧蚕桑基地列为本企业原料基地,与协会订立了产销合同,大大激发了农民种桑、养蚕的积极性,企业帮助农户解决生产中急需的资金,春季种桑的化肥、农药都由企业投入,更加密切了龙头企业+合作组织+农户的关系,该县4个缫丝企业,带动了5万户农户种植了9.3万亩蚕桑,使得蚕桑产业成为该县的支柱产业。(3)一部分农民大户,技术能手和营销能人领办,他们自发组织每人出资进行参股,生产和经营本地的土特产品,带动和促进了当地农民发展特色产品的热情,让农民从中增加了收入,得到实惠。

3、农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取得的成效

实践证明,发展农业专业合作经济组织,是提高农民进入市场的组织化程度,增强农民市场竞争能力的基本手段,也是创新农村经营机制,完善农业社会化服务体系的内在要求。其成效是:

(1)能够以市场需求为导向,通过为成员提供市场信息和生产技术服务,更好地发挥当地资源优势和产品特色,不断推进农业产业结构调整,挖掘农业内部增收潜力,如都昌县青虾合作社,成立于1998年初,现有团体社员5个,自然人社员110人,从单一青虾活鲜运销,发展到养殖,加工、运销、经营一体化的合作经济组织,2003年青虾养殖8万亩,年销售青虾3500吨,年产值达1.3亿元。又如九江县果业、苗木,蔬菜等流通协会2003年实现销售收入1.1亿元。

(2)能够通过参与产后的加工,营销等经营活动,延长农产品产业链条,使成员获得更多的农副产品增值利润,如九江县港口镇,农副产品流通协会根据市场需求,因势利导,积极组织龙虾加工,全镇去年龙虾加工户达400多户,通过龙虾加工,户均增收2800元。

(3)能够通过集体购销等交易环节上的联合,降低单位购销成本,减少交易费用,扩大产品市场份额,低成本地实现专业化生产,规模化经营,获得更大的经济效益。如九江县各类协会已在西安、兰州、北京、广州、杭州等大中城市设立了20多个直销窗口或营销网点,销售收入5000多万元,安排专职销售人员30多名。

(4)比较注重品牌效应,着力培养和打造优势产品。星子县温泉西瓜大打“绿欢”牌,并从农经网上销售信息,使得西瓜供不应求,去年西瓜销售收入达350万元,九江县将本地优质产品都进行了品牌注册,大大提升了该县农产品市场的竞争力。

二、农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发展中存在的主要问题

我市农村各类专业合作经济组织,在各级党政和有关部门的引导、扶持、服务下,近几年虽然有了较大的发展,但与先进地区相比较,与农业产业化发展的客观需要相比,还有很大的差距,就全市县与县相比,发展也很不平衡。目前农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发展中存在的主要问题是:

1、思想认识有着一定程度的偏差。在一些县、乡、村和部门的领导至今仍对农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概念,性质认识不清,对发展农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提高农民进入市场的组织化程度,拓宽农民增收的重要作用缺乏紧迫感。总体上讲有“三多三少”:官办的多,民办的少;松散型的多,紧密型的少;规模小的多,辐射带动能力强的少。

2、专业合作经济组织设立的地位不明。农村现阶段各类专业合作经济组织,是农村经济发展到一定阶段的产物,具有一定的自发性和组织性,由于我国目前还没有制定相应的法律法规,因此对该组织在社会的认同,法人登记依法经营、资金筹措,税赋减免等方面缺乏法律依据。造成该组织经营管理不规范,运行机制不健全。

3、专业合作组织技术力量单薄,人才缺乏。(会)社员来源仅是户与户之间交流,适应市场经济意识能力不强;懂技术、会管理、善协调及开拓性复合型人才缺乏,大多有着依赖性。

4、管理不够规范。大多没有章程,没有约束机制。就我市而言,还没有制定一个切实可行的鼓励发展农村合作经济组织的产业导向和扶持政策,工作中提要求多,具体可操作的硬办法少,以致各地发展的水平也是参差不齐。

三、促进农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发展的几点建议

农业面临着自然和市场的双重风险,农民组织化程度低,抗风险能力弱,急需要政府引导和支持农民,通过联合,走进市场,为了促进农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发展,提出以下四点建议;

1、尽快立法,确立其法律地位

农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是在家庭承包经营之后,适应农村改革和发展要求的一项组织创新和制度创新,为使其得到更快更好地发展,需要尽快制定出台《农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法》。在法律条文中要明确几点:(1)农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的性质是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一种农民互助合作经济性质的经济组织,按照“民办、民营、民受益”的原则成立,其目的是从事经济活动;(2)农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应具有特殊的法人地位,对具备企业法人条件,开展营利性经营活动的专业合作经济组织,到工商行政主管部门办理注册登记手续,取得企业法人资格;具备社会团体或民办非企业单位登记条件,不从事营利经营活动的专业协会,到民政部门进行登记,取得社会团体法人资格或民办非企业单位登记证书,履行相应的社会责任和义务。(3)政府及相关部门要在注册、税赋、融资、科技、信息等方面给予其更多的优惠和支持。

2、实行分类指导,大力培育农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

农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是农民在自愿基础上建立的以对成员提供服务为宗旨,以生产经营活动为纽带,以销售加工环节的合作为重点,以维护成员利益,提高市场竞争力,增加成员收入为目的。这就要求各级政府和有关部门适时扶持处于萌芽状态的各类合作组织,使其发展壮大。一是鼓励农村能人牵头。主要是乡村干部、务工返乡青年和本土生意人。二是依靠龙头企业带动。龙头企业出于保证农产品质量、供货时间及时和数量大以及服务成本低等特点,与专业合作经济组织建立紧密产、加、销关系。三是支持农村推广机构领办,这类合作组织依托自身科技力量强,辐射作用大,但发展的关键是避免官办。在引导培育农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时,必须坚持四个基本原则不动摇;一是坚持家庭承包经营原则,农民加入专业合作经济组织后,不改变土地承包关系,不影响生产经营自和家庭承包所有权。二是坚持自主自愿原则,即“入社自愿、退社自愿”。三是对内服务原则,对内为农民提前、产中、产后服务,提高组织化和市场竞争力。四是突出特色发挥优势原则,各专业合作经济组织要紧紧围绕本地优势和农产品品牌效应,极力将优势农产品推向国内外市场。

3、加强扶持,为农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发展创造良好的社会环境

我市农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尚处于起步阶段,合作的规模小,层次还比较低,需要政府有关部门的指导和各方面的支持,为其迅速发展创造一个良好的社会环境。一是加大对农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的资金扶持力度。各级政府财政每年应安排专项资金,作为农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的开办费,新产品、新技术推广以及优秀农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奖励等。二是改善对农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的信贷服务。各级农村信用社及其他金融机构要加强对农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的信贷支持,每年安排一定数量的农业信贷资金,解决农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季节性、临时性所需的资金。三是让农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享受税收减免等优惠政策。对农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自产自销农业产品免征增值税,对从事种植业,养殖业和农产品初加工暂免征企业所得税,对从事农业机耕,排灌、病虫害防治、植保、农牧业保险以及相关的技术培训业务,取得的收入免征营业税。四是以奖代补,鼓励兴办各种农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对辐射带动能力强的合作经济组织,按贡献比例对其进行以奖代补。

第4篇:关于农村经济发展的调研报告范文

关键词:农业银行;服务三农;影响因素;对策

1.农业银行服务三农的意义和现状

“三农”问题是构建和谐社会,实现经济又好又快发展的关键。“三农”问题的解决需要完善的农村金融市场。作为农村金融主力军的农业银行对服务三农的发展有着极其重要的现实意义。

第一、为乡镇大中型企业,农业基础设施建设提供资金支持。农行对农村信贷投放、农电网完善工程、农村通讯设施建设、自来水工程建设、农村可再生能源开发、农村信息网络和文化设施建设等领域的支撑作用具有重要意义。

第二、农业银行可为农户提供更多的金融服务。农业银行以其开展各种金融服务的经验和遍布全国的信息网络,可以为农户提供丰富的金融服务。

我国作为发展中国家,农业的发展尚处于传统农业向现代农业转型时期,农村金融市场的完善与否直接决定转型是否成功。目前来讲,我国农村金融市场尚不完善,作为资金供给者的正规金融机构仅仅是农信社而已,而农信社作为合作性金融机构,其资金规模很难满足乡镇大中型企业和基础设施建设的资金需求,而随着农村经济的发展这样的资金需求是必不可少的,针对经济发展的“瓶颈”,农业银行重返农村势在必行。农业银行作为商业性金融机构,面对农村金融市场高风险、低收益、弱补偿性的经营条件,实现其“服务三农,商业运作”的市场定位是当前其正确的选择路径

2.外部环境对农业银行服务三农的约束分析

2.1政治环境的约束分析

农业发展离不开农村金融的后盾作用。就目前而言,作为农村金融主力军的农信社,在整个金融领域里属于比较弱势的一部分。要实现通过农信社扶植农村这样一个弱势群体比较集中的市场,以期实现农业的发展,无论从时间上还是效果上都不会太理想。

而农业银行是我国四大银行之一,有能力且有责任扶持农村金融市场,促进农业发展。但是,商业性银行的商业目标与农村金融市场回报状况必然存在矛盾。作为政府应该提供切实可行的帮扶政策,政府应该实施多种优惠政策,支持农业银行在农村金融市场进行商业化经营。这样才能在根本上杜绝再度出现农业银行施行战略大转移,大力收缩县乡机构的局面。可以说,对于农村金融市场,政府适当的政策支持和好的政策环境,才是农业银行在农村金

2.2.当前法律缺失对“信用”的呵护

目前,我国农村金融市场信用缺失,企业和个人逃废债行为严重,一个重要原因就是现行的法律制度缺乏对债权人的有力保护,导致银行债权得不到清偿,为企业逃废银行债务大开了方便之门。这需要通过农行自身征信体系的建立和完善和国家提供法律支持来得以根本解决,通过法律来惩罚违约者来促进农村信用环境向好的方向发展。因此,当前法律并没有将“信用”作为一个特殊对象来呵护的现状需要改变。

2.3农村保险市场支持力薄弱

农业生受限于自然条件,导致了农业生产具有不确定性。例如洪涝灾害,禽流感、狂犬病等灾害都会直接影响农业,农户的生产收益很难得到保证,也会给农业银行“三农”方面的贷款带来损害。农业的自身特点决定了其危害性灾难会是成片发生的,需要有风险的分散机制作为保障。只有这样,才能减少农户的经营损失和农业银行的违约风险,降低农业贷款死账率,提高农业银行经营的稳定性,减少不良贷款数量。

3.农业银行服务三农的战略分析

3.1政治环境的支持:积极发挥公共财政的风险分担作用

针对农业银行这样一个大型商业银行,要想平衡其服务三农和商业运作的市场定位之间的矛盾,必然需要国家公共财政给予支持,在以往不良贷款剥离上公共财政已经发挥了其应有的作用。

农业生产固有的风险性和预期收益的不稳定性,常常使农业银行在面向农村金融市场,服务三农的同时承担巨大的风险,由于风险与收益的不匹配,最终造成巨额亏损,这也是导致农业银行撤出农村金融市场的原因之一。所以农行在实现其“服务三农,商业运作”的市场定位过程中一定要分两方面管理其业务,国家也要通过区分两方面业务承担其责任,发挥公共财政在农村金融体系改革中的作用。一方面,对于农业银行在农业产业化发达地区,所从事的商业性金融业务,由其管理者按市场规律对所经营金融产品进行定价,提供适应当地金融需求的高端金融产品,与其他商业性金融机构共同竞争。另一方面,对于农业银行因从事的政策性金融业务所面临亏损的风险,应由政府来负担,并且也尽量保证获得平均利润。

3.2金融产品的设置和人员的任用策略

针对于我国目前东西部农村经济发展不平衡的现状,因地制宜的设计金融产品和对工作人员的选拔是必要的。

1.金融产品设计要符合当地市场需求

经济发展的不平衡性必然导致不同的金融需求,农业银行必然要针对农村金融市场的不同需求设计不同的产品,才能实现“服务三农,商业运作”的市场定位,最终达到双赢的效果。

2.对农业银行人员聘用方面进行适当调整

在用人方面,要改变以往用人制度上崇尚高学历的用人方案,可以减少因为信心不对称产生的为题。早期的农村金融市场主要是通过民间金融市场进行的,依靠的信贷网络也主要集中于邻里、亲人。这些人对于农村各个农户的信息非常了解,拥有相对完全的信息,很大程度上解决了信贷过程中经常出现的信息不对称问题。这些人更有利于农业银行在这一地区的业务拓展,而且加之一定的责任制对这类工作人员的约束,为保住现有工作,他们会利用自身在农村中的威信来减少违约现象的发生。

参考文献:

[1]申维娜,孟彦军.我国农村金融现状与改革思路浅析[J],当代经济.2009.

[2]夏登峰,彭玉风.关于新时期农业银行服务三农的调研报告[J],经济论坛.200.

第5篇:关于农村经济发展的调研报告范文

关键词:新型农村社区;规划;资源配置;土地;新乡

Abstract: With the development and progress of society, the establishment of the construction of new rural communities gradually become one of the key issues of concern in this stage the party and the country. Scientific and rational social planning, not only conducive to the rapid development of the rural economy, but also conducive to the establishment of a harmonious society and the national economy can be described as significant. This paper planning building new rural community in Henan Province, and discussed in detail the significance of the planning and construction of new rural communities, problems and solutions, and Xinxiang City, for example, describes the initial results obtained.

Keywords: new rural communities; planning; resource allocation; land; Xinxiang

中图分类号:F320.2 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2095-2104(2013)

前言

所谓新型农村社区,是指打破原有的村庄界限,把两个或两个以上的自然村或行政村,经过统一规划,按照统一要求,在一定的期限内搬迁合并,组建成新的农民生产生活共同体,形成新的居住模式、公共服务管理模式和产业格局。新型农村社区建设是通过新社区建设,改变农民生产和生活方式,提高农民生活质量,加快缩小城乡差距,让农民享受到跟城里人一样的公共服务,过上像城里人一样的生活。河南省一直是走在全国新型农村规划建设的前列,做法得到中央有关部门领导和专家的肯定。河南省安阳市、郑州市、洛阳市、许昌市等省辖市也在积极探索适合当地特点的建设新型农村社区的路子,已经有了良好开端。总的看,建设新型农村社区已成为农村改革发展的大趋势之一。

新型农村社区规划建设的意义

(一)优化村镇空间布局、实现资源优化配置的重要途径

从河南省各地行政村构成和布局上看,普遍存在村多、型小、分散的问题,都缺少科学的规划,就村建村,自然形成。如果不重新进行科学规划,就会造成低水平重复建设,发挥不出应有的效益。合理规划建设新型农村社区,积极稳妥推进撤村并村,将农村的路、水、田、林、村等项目资金整合使用,可以集约利用资源,提高使用效益,尽快改善农村的基础设施条件,改变农村生产生活面貌。

(二)加快城乡一体化进程的现实要求

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目的就是要通过农业和农村经济加速发展,促进农村各项事业全面进步,不断缩小与城市之间的差距,最终实现城乡一体化发展。建设新型农村社区,通过产业集聚、资源集约、公共设施和基础设施共享,能够最大程度地促进农村经济社会加快发展,尽快缩短与城市之间的差距。特别是近年现代农业机械化进程的加快,也为进一步解放农村劳动力带来了有利的契机,促进了土地的进一步流转,也为农村人口的重新整合布局奠定了新的基础。

(三)创新农村社会管理的有效载体

在城乡一体化加速发展的背景下,随着进城务工农民的增多,农村人口特别是青壮年人口不断减少,受人口等变化因素的制约,农村教育、医疗、文化等公共服务出现相应的缺位或难以形成规模,也给农村社会管理增加了难度,农民难以享受到改革和发展的成果。建设新型农村社区,能够形成相对集中的新的农民生产生活聚集区,公共资源可以实现整体优化配置,合理利用有限的公共资源,为更有效地提高农村公共服务质量提供了载体和平台。

目前农村在规划建设中存在的普遍问题

(一)农村环境“脏、乱、差”

由于长期缺少规划,农户任意选址盖房,村内建筑参差不齐,道路高高低低,垃圾乱倒、污水乱排、柴草乱垛、牲畜乱放、车辆乱停,晴天一身土,雨天一身泥,严重影响了农民群众身心健康和生活质量。近几年来尽管各地都开展了“清洁家园”活动,但并没有从根本上解决问题。

(二)农村土地浪费多

农民富裕起来之后第一件事情就是改变居住条件,翻盖新房,青年农民结婚也必盖新房,这是不可阻挡的潮流。由于没有统一规划,农民一般选择在交通便利的村头和乡间公路旁边盖房,再加上部分农民长期进城务工,全家已搬进城市定居,这样一来老宅基地大量闲置,“空心房”、“空心村”逐步增多,这必然造成土地的严重浪费。

(三)基础设施投入大

建设新农村,必然需要对农村道路、电、供水、通讯、垃圾污水处理等基础设施以及教育、卫生、文化、社保、治安等公共服务设施投入大量资金,由于村庄小而分散,现有的资金只好“撒芝麻盐”,很难满足各个方面的需求,这样就使本来不充裕的建设资金更趋紧张。同时,这样做也大大降低了资金的使用效益。

(四)产业结构调整难

调整农村产业结构的工作已经开展很多年,但由于多数农民还是一家一户的小生产方式,土地零碎,决策分散,经营理念陈旧,很难形成专业化生产和规模经营,很难开展社会化服务和推广农业科技,很难转变农村经济发展方式,因此,很大程度上阻碍了农业现代化的进程。

做好新型农村社区规划建设的建议

(一)提高规划意识

规划就是超前的谋划、计划,把理想的未来、美好的憧憬描述在蓝图上,通过努力逐步实现。一个人若没有规划,那么他的人生将是浑浑噩噩、碌碌无为的;一座城镇若没有规划,那么这座城镇的建设发展将是杂乱无章、裹足不前的。因此,要切实树立规划是城乡建设的龙头意识,坚持“富规划”,拿出更多的资金、投入更多的精力做规划。建议政府对各乡镇新型农村社区进行统筹规划,整合资金,委托具有相当资质高水平的设计单位,按照各乡镇历史文化和地域特色编制社区规划,做到一处一景、一村一品。

(二)以集约利用土地为宗旨从区域角度来分析新村社区的土地价值,提高整个社区土地的综合利用效益;在新村社区的规划中,要本着不同地段土地赋予不同使用功能的原则,使土地价值最大化;农宅占地的分配则应根据农户从业及兼业情况,综合考虑生活、生产的实际需求,有效集约利用土地。通过土地利用功能的调整,做到地尽其用,最大限度地节约土地,最大限度地提升土地的价值。通过迁村并点,提高居住用地的集约利用水平。对于节约的土地,可以进行产业开发,建设集中的工业园区,促进农村经济发展;也可以进行商业开发,建设商业街,提高农村的区域地位和农民的生活水平。同时,对于新村社区的规划用地,也要注重挖掘不同地段的经济价值。

(三)注意对乡土文化的保护

新村规划应突出乡村特色、地方特色和民族特色。既要与新村周围的自然山水环境有机融合,保护好有历史文化价值的古村落和古民宅,又要注重延续地域原有的建筑文化特色及乡村旧有的空间格局、特有的民俗文化活动,随着城市风貌的趋同,乡村担负着传承我国地域、乡土文化的重要载体作用,在新村规划中,应将对其地域、乡土文化仔细研究,反复推敲,并逐项落实到新村的空间布局、景观规划、活动场所设计以及建筑风格和功能设计之中。使新村既成为自然环境的有机组成部分,又发挥出延续地域乡土文化的积极作用。

(四)注重环境友好、资源节约

新村规划应尊重生态自然环境,与自然界和谐共生,包括合理的社区规划选址,适当控制容积率、建筑密度及日照间距系数等规划技术指标,科学的社区建筑规划布局,以及社区规划建设中新技术的大量应用。同时,注重资源节约,在适宜地区积极推广沼气、秸秆气化、小水电、太阳能、风力发电等清洁能源技术,加快农村能源建设的步伐。建设节约型社会是我国“十一五”期间社会发展的主要目标,也是新农村建设的主要目标。在这里“节约”并不意味着仅仅是节省,而应该是强调建设的效率,资源使用的合理性。要体现农村社区的发展效率,最大限度地以较少的资源消耗获得最大的经济社会效益。

(五)构建农村社区服务体系

1、加强服务设施建设

办公和报务用房是农村社区开展各种服务的基础,通过新建、改建、开发商提供等多种方式,使每个农村社区都有一处不少于300平方米的综合性社区服务中心,包括“一站式”便民服务大厅、民政和社会保障室、计生指导室、社区警务室、图书室、村民学校等基本服务设施和室外健身活动场所。同时引导各类投资主体到农村社区兴建幼儿园、敬老院、卫生所、便民超市、餐饮店等社会设施,为发展社区服务搭好平台。

发展社区服务

建立健全政府“一站式”公共服务网络,整合政府各部门在农村的资源,将政府公共服务延伸到社区,民政、劳动、计生、卫生、体育、科技、农业、金融、物业管理等部门全部进入社区服务中心,实行“一站式”服务,逐步实现城乡公共服务均衡化。鼓励和支持各类社会组织、企业和个人通过投资入股、合作经营等方式投入农村社区服务业,大力开展面向全体村民和驻社区单位的便民超市、农资农技、信息中介、邮政通讯、金融保险、养老托幼、餐饮、家政服务、家电维修、物资配送等便民利民服务项目。

以河南新乡为例看新村规划的初步成效

新乡市统筹城乡发展建设农村新社区时间虽然不长,但已取得初步成效,主要表现为:

(一)增加了土地资源

新乡市农民户均宅基地为1亩左右,新社区户均0.6亩,建新拆旧户均节约用地0.4亩。旧村改造的土地首先用于复耕实现占补平衡,剩余土地的10%仍用于复耕,确保耕地不减并有所增加。2009年耕地面积达605万亩,比2004年增加25.6万亩。启动建设的369个新型农村社区,建成后可节约土地近30万亩,节约率达40%以上。目前已累计拆旧宅基地1.17万亩,复耕1571亩。长垣县常村镇同悦社区由7个村整合而成,原来的村庄占地1604.55亩,新社区规划用地450亩,建成后可节约土地1154.55亩。

(二)改善了农民生活条件

新乡市农村新社区住宅全部按照高标准设计,寿命至少达到50年,变过去的“一代人盖三次房”为“一代人盖房三代人居住”,既节约了资源,也节约了投资。政府加大投入力度,完善新社区的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设施。长垣县的38个新社区共修建道路92公里,自来水系统14个,学校25所,标准卫生室22所,服务中心8所,文化大院11个,配套电力设施全部完成。在新型社区居住的农民生产生活条件发生了根本改变,居住环境、公共服务、就业结构、消费方式等方面与城市趋同。

(三)提升了农村社会的和谐程度

通过村庄整合,打破了原有村组界限,实现农村社区建设标准化,雨水经下水道及时排放,改变了农村以往“有新房无新村”和延续几千年的生产生活方式。群众之间因建房高低不同、雨水流向等而引发的矛盾,也从根本上得到化解。

结语

综上,规划建设新型农村社区是关系民生和民心的大问题,是党和政府在新时期关于存进农村发展的伟大决策,是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构建和谐社会的重要体现和举措。这种做法符合我国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可以作为今后农村工作的方向和目标。

参考文献

[1]黄延信,闫辉,李伟毅.建设农村新社区――河南省新乡市统筹城乡发展的调研报告[J].农村工作通讯,2010.15.

[2]李莹.新型农村社区建设中存在的问题及对策[J].经济研究导刊,2012.30.

第6篇:关于农村经济发展的调研报告范文

关键词:农民专业合作社;发展现状;对策

中图分类号:F320.1文献标志码:A文章编号:1673-291X(2011)04-0021-03

农民专业合作社是在家庭联产承包经营的基础上,由同类农产品的生产经营者或者同类农业生产经营服务的提供者、利用者,自愿联合、民主管理的互经济组织。发展农民专业合作社,是适应农业和农村经济发展的需要,在市场经济条件下推进农业产业化经营的重要举措,是创新农村经营体制,提高农民组织化程度,实现农业增效、农民增收、推进新农村建设的重要载体。近年来,石家庄市认真贯彻落实中央和省有关文件精神,大力发展农民专业合作社,对促进农村经济又好又快发展发挥了积极作用。为了全面系统掌握当前我市农民专业合作社发展的基本情况和特点,发现制约合作社进一步发展壮大的矛盾和问题,以便采取更加合理有效的政策措施,对农民专业合作社进行指导和扶持,石家庄市社科院联合石家庄市农业局、河北师范大学专家教授组成课题组,走访调研了四个县市区的8个乡镇,获取了大量一手资料,经过综合分析研究,形成以下调研报告:

一、石家庄市农村专业合作组织发展现状及分析

近年来,石家庄市把发展农民专业合作组织摆在农业农村工作的突出位置,以农民自愿互利为前提,以推动农业结构调整、增加农民收入为目标,紧紧围绕农业主导产业和优势产品,积极鼓励、引导和扶持,多类型、多层次、多领域地推进了合作组织发展。截至2009年底,全市登记注册农民专业合作社达到1 946家,比2008年增加846家,增长76.9%。入社农户达到了 6.5万户,辐射带动农户达105万余户,带动基地面积125万亩,养殖规模达到3.5亿头只。其中,以土地入股成立农民专业合作社的数量明显增加,目前全市农民自愿以承包土地入股成立的农民专业合作社有93个,入股土地面积达0.8万亩,占土地流转总面积的2.4%。

为了加快农村专业合作组织的发展,石家庄市制定了一系列政策,采取切实有效措施,帮助合作社解决难题,激发农民专业合作社发展的积极性。比如,在促进农民专业合作社与超市的对接方面,市农业局与商务局联合,对全市的农超对接工作进行了全面部署,明确了超市和农民专业合作社参加农超对接试点工作的单位,使保龙仓、国大连锁、家乐福超市、惠康食品、鹏远农产品超市等五家商企与高邑县千秋、鹿泉市栈道红等20余家合作社成功对接,为农民专业合作社的产品提供了稳定的市场保证。今年还将在各县(市)区筛选3~5个标准化生产、品牌化经营、规模较大、带动能力强的合作社实行农超对接,全市开展农超对接的合作社有望达到100家以上;在评选先进方面,先后制定下发了关于做好全市先进农民专业合作社申报工作的通知和评审办法,而后在各县市区搞好初选申报工作的基础上,对9个县市区申报的合作社进行了实地考察,根据考察情况,分别对各农民专业合作社作出了综合评价和认真评审,共确定市级先进农民专业合作社57家;在财政扶持方面,不断增加投入力度,2009年市财政安排150万元,对36个先进农民专业合作社进行了表彰奖励,各县(市)区每年奖励合作组织的资金也突破了150万元,有效地促进了农民专业合作社的发展。今年将继续抓好典型示范作用,开展先进农民专业合作社争创活动,在全市选择50个规模比较大、带动能力强的先进合作社进行扶持奖励,这些措施有效地帮助农民专业合作社解决了销售、资金等难题,激发了广大农户的积极性,推动了全市农民专业合作社健康快速发展。

从目前来看,石家庄市农民专业合作社呈现以下特点: 一是合作领域不断扩大,发展步伐进一步加快。石家庄市农民专业合作社涵盖生产、流通、仓储、购销、服务、信息等各个领域,已经构成比较完善的网络,发展进一步成熟。并且,合作组织增速明显加快,去年一年就增加八百多家,总量达到近两千家,呈现出积极良好的发展态势。二是品牌化经营迈上新台阶。目前,农民专业合作社争相发展自己的品牌,申请商标和绿色产品认证等,如晋州的凤祥合作社的“凤祥”牌鸡蛋,辛集优质专用小麦协会、平山绿色散养鸡养殖合作社、鹿泉紫藤葡萄协会等的绿色食品标志使用权,以及“行唐大枣”申报地理标志证明商标等,合作组织市场竞争实力进一步增加。三是利益联结具有逐渐紧密的趋势。利益联结方式逐渐由技术合作、信息合作和购销服务走向资金合作、股份制合作,许多专业合作组织已经发展成为较为紧密的利益共同体。四是带动作用日益明显。凡是加入合作组织的农民,收入都有不同程度的提高。据测算,同一产业,会员比一般农户最高的每年增收1倍以上,最低的增收也在10%以上。此外,农民专业合作社还推动了石家庄市农业特色主导产业发展,促进了龙头企业农产品的加工出口,增强了农产品抗风险能力。

二、目前农民专业合作社发展中的主要问题和对策

(一)存在的问题

1.资金匮乏,成为制约合作社发展的最大瓶颈。虽然农民专业合作社运作成本较低,但随着市场化程度的提高,也需要一定的资金作保障,才能进一步发展壮大,如土地承包经营权流转过程中,承租、置换等需要大量资金;种植大棚菜,需要一定资金修盖大棚等基础设施;申请绿色认证、注册农产品商标等需要数量可观的评估费等。而目前农民专业合作社自身积累机制还不健全,自身承担市场风险的能力有限,资金缺乏是一个极为普遍现象,严重制约了农民专业合作社的发展壮大。更令人担忧的是,由于许多农民专业合作社法人地位不明确,许多金融机构考虑到风险因素,不愿向他们提供贷款,国家虽然出台了一系列支持三农的优惠政策,但缺乏配套的具体规定,很难落实到基层,农民群众无法享受到政策带来的实惠。因此,资金不足、融资困难已日益成为制约农民专业合作社进一步发展的瓶颈,使农民专业合作社在市场经济的博弈中发展十分缓慢。

2.组织化程度偏低,不能有效发挥规模效应。发展农民专业合作社就是要把农民组织起来,共同应对风险考验,参与到市场经济的大潮中去。但调查结果显示,目前石家庄市相当一部分农民专业合作社的规章制度不完善,管理不规范,没有严格按照章程和有关制度去运作和发展,合作社和社员之间合作意识不强,采用一种相当松散的合作方式,组织化程度不高,积累和分配机制不健全,尚未形成真正联系紧密的利益共同体,缺乏长期发展的思路和打算,服务功能有待增强。大多数农民专业合作社规模小,入社的社员少的仅有十几户,多的能达到上百户,且覆盖地域止于本乡本县,少有那种加入社员众多、覆盖地域广泛、竞争实力强大的“巨无霸”型的农民专业合作社,普遍来说整体实力不强,规模效应很难实现,带动广大社员发家致富的能力较弱,在激烈的农产品市场竞争中,很难占据主导有利地位,经济效益不高。

3.初级产品多,深加工项目少,科技含量不高。在调研中,课题组发现,大多数的农民专业合作社,生产销售的基本上是初级农产品,如小麦、大枣、核桃、葡萄、苹果等等,缺少农产品的深加工项目,这就造成了农产品的附加值低,相关产业链短,并且农产品的收储、运输等环节压力较大,抗市场风险能力不强,直接影响了农民收入的快速提高。另外,由于缺乏深加工的项目,农产品加工厂寥寥无几,也无法实现带动当地农民群众的就业,亦难以实现品牌化经营发展。有相当大的一部分农民专业合作社在生产经营中,存在科技含量低、产品不上档次、整体效益差,不能很好地与一些科研机构、农业院校等进行广泛的合作,引进不到农业科技项目,造成农产品的品种和品质长期得不到改良和提升,在市场竞争中处于劣势地位,农民专业合作社的农户和股民效益不明显。

4.优惠政策难落实,亟须政府部门加强扶持和引导。虽然政府部门对农业专业合作社给予了很大的支持,但重视、关心、扶持的力度还很不够,缺少明确具体的优惠政策和规定,上级的一些优惠政策难以落到实处,以至很多合作社不能真正或不能充分享受到各种政策带来的优惠。如在产品销售和市场开拓的过程中,由于农民专业合作社在宣传推广自己产品时,无疑要加大广告的成本,需要巨额的资金投入,而政府部门没有相关的扶持政策,如加强消费引导、进行优质农产品的推介宣传等,合作社产品在闯市场的进程中只能依靠自己的力量,困难重重、举步维艰。在土地流转方面,缺乏政策支持,合作社用地比较分散,不连片的经营成本较高,许多社员发展规模养殖需要占地,不仅没有优惠政策,还要缴纳罚款,极大损害了社员的积极性,但在土地经营权流转方面,没有相关的优惠扶持政策。还有,一些农民专业合作社需要在现有的基础上增加设备,上新项目,改善经营环境,发展更多社员,建储备库、冷库、扩大生产场地等,往往存在资金不足的问题,而政府相关部门却不能给予足够的资金和政策帮助,不能满足专业合作社自身发展的需求。

(二)对策与措施

1.狠抓政策落实,加大资金扶持力度。各级党委政府要充分认识发展农村合作组织的必要性和紧迫性,将发展农民专业合作社作为农村工作的重中之重,要尽快制定出台《加快农民专业合作社规范化建设的实施措施和办法》,真正把各项优惠政策落到实处。如在财政支农资金中安排专项资金用于农民专业合作社的发展;金融部门尽快调研出台信贷细则,帮助农民专业合作社解决资金困难;税务部门应根据有关规定制定和落实相应的减免税政策;国土、电力、交通部门也应在农民专业合作社发展规模种养方面的用地、用电和运输方面给予实实在在的支持和优惠等等。今后几年内,应当作为政府各级部门的一项工作任务,每年选择40~50 个运作较规范、经济效益高、带动能力强、辐射范围广的农民专业合作社给予重点扶持,如对于形成一定规模,具有一定知名度,产品质量过硬的合作社,给予一定资金支持,鼓励其申请绿色产品认证和注册商标等,发挥示范带动效应,加快石家庄市农民专业合作社的整体发展。

2.加强组织管理,健全内部制度,强化培训工作。针对许多农民专业合作社组织制度不健全,管理不规范,甚至有些仅仅是一块牌子、一个章程、一个印章的情况,一方面要根据《农民专业合作社法》及相关法律法规的要求,帮助农民专业合作社规范组织机构,建立健全岗位职责、生产管理、收购营销、财务会计、盈余分配、日常事务监督等项管理制度,具备条件的要办理注册登记,完善内部管理制度和运行机制,依法开展生产经营活动。另一方面还要切实做好农民专业合作社的组织培训,提高成员素质,拓展发展空间。建议制订分级分类培训计划,培训对象可分层次进行,培训内容也可根据不同对象有所侧重。对农民专业合作社主要负责人或牵头人,侧重于培训合作经济基本知识、实用技术和管理办法、运行机制等;对于参加农民专业合作社的一般成员或会员主要培训合作社基本知识和专项技术。

第7篇:关于农村经济发展的调研报告范文

农村价格监督网络是贯彻落实中央和省关于加强农村价格的收费监督管理,切实减轻农民负担,维护农村社会稳定,促进农村经济发展的有效措施。一年来,在县农村价格监督三级网络领导小组的指导下,在镇党委政府的重视和支持下,我们福全镇监督站紧紧围绕“清费、治乱、减负”这一中心,大力宣传党和国家的物价方针,积极开展涉农价格收费公示和明码标价工作,深入整顿和规范市场价格秩序,为保护消费者和经营者的利益做了一些卓有成效的工作,受到了广大群众的好评。现将本站一年来的工作总结如下:

一、广宣传,造氛围

为使广大群众能更多的了解国家有关价格方面的法律、法规、政策,增

强自我保护意识,我们通过采取悬挂横幅宣传标语、开展价格政策恳谈和告诫、物价干部进社区、现场宣传咨询等形式,利用广播、电视、广场文艺晚会等载体加强对国家物价法规知识的宣传力度。特别是在价格法规纪念日、“3·15”及主要节假日,我们更是不失时机宣传价格政策,扩大价格工作的影响面。搞好宣传。一年来,我们共举行各种现场会10余次,散发传单10000余份,悬挂横幅、张贴标语500多条(幅),镇有线电视台还专门推出了《物价之窗》、《物价之声》等专题栏目,使价格政策、法规家喻户晓,价格工作深入人心。在宣传价格政策法规的同时,我们还充分发挥电视台、宣传窗、黑板报和电脑网络等宣传媒介的作用,认真做好涉农价格公示宣传工作,将老百姓最关心的价格政策、收费标准、市场行情以及政府价格主管部门的主要职责、举报电话等内容进行定期公示,同时还寓服务于管理之中,在服务中深入宣传,专门把有关涉农价格的小册子送到农户家中,将涉农收费公示的最新内容及时发送到每一家农户,让农民兄弟了解收费标准,高高兴兴交钱,明明白白消费,受到了广大农民的普遍欢迎。

二、健体制,明职责

为切实加强对农村价格监督检查的力度,在县农村价格监督三级网络领

导小组的指导下,我们进一步建立健全了监督网络工作领导小组,由镇长任组长,农业副镇长任副组长,财办、党政办等相关部门人员任组员,全面负责我镇的价格监督工作。同时根据工作需要,对价格监督站内的人员进行了适当的调整,并结合近一年来监督站运转的实际情况和农村价格市场的特性,建立健全了一系列规章制度,按照岗位职责,明确分工,落实职责,严格考核,确保这项工作有人抓、抓到位、抓得实,镇、村两级农村价格监督网络体系得到进一步完善。在健全组织网络体系的同时,我们还多次举办专业培训班和讲座,邀请一些懂国家价格监督政策法规的老师和富有农村价格监督经验的人员为站内人员和22位村级物价监督员进行培训,以提高价格监督人员的理论修养和业务素质。

三、重调研,讲实际

推行农村价格监督涉及面广,政策性强,特别是涉农价格高低、市场

价格的稳定都直接关系到老百姓的切身利益,广大群众对此工作的关注度相当之高。因此,要做好此项工作,必须深入村厂,进行广泛调查研究,切实摸清、掌握广大干部群众对农村涉农价格和收费政策的意见建议,特别是对前几年涉农价格推行以来的现状要有一个详细清楚的把握。为此,我们监督站人员多次分头下村厂进行调研,并撰写调研报告,对我镇目前的价格监督检查工作现状进行分析,寻找亮点,发现不足,提出自己的意见和建议,并进行分类,对一些确实具有普遍指导意义的方式或方法在本镇范围内积极加以推广应用。同时我们还组织22个行政村和1个居委会及各涉农收费单位对本区域内人员推行涉农价格监督持何态度进行深入细致地调查摸底,要求其将调查情况进行上报,做到有的放矢。

四、强监督,严执法

第8篇:关于农村经济发展的调研报告范文

(一)制订了市社五年奋斗目标

为认真贯彻党的十七大精神,全面推进*市供销社改革与发展,今年在领导班子换届后,我们在充分调查研究的基础上,制定了《*市供销社五年(20*—2011年)奋斗目标》。《目标》明确了供销社今后五年的指导思想,提出了打造供销强社的基本思路,确定了实施推进“五项建设”的奋斗目标,即:全力推进城乡供销五张连锁网建设,全力推进大项目、大企业建设,全力推进基层“三社”建设,全力推进农村新型合作“三位一体”建设和全力推进和谐系统建设,并对五大工作任务进行了细化,拟定了具体的业务指标。到2011年,全系统销售收入将达55.53亿元,创办各类为农服务组织1555家以上,《目标》的制定,使全系统进一步明确了今后五年的奋斗目标和工作任务,对供销合作事业的持续稳定发展具有重要的作用。市供销社干部职工将通过五年的努力,努力把市供销社建设成为农村合作经济组织的带动力量、农村现代流通体系的主导力量、农业产业化经营的推动力量和农业社会化服务体系的骨干力量。

(二)现代流通网络建设加快推进

今年以来,我们立足流通加强服务,努力在全市范围内构建生产资料、生活资料、医药、废旧物资回收利用和农副产品购销连锁网络,重点培育“老大房”、“联盛”、“银河”、“华圣”、“华宇”等品牌连锁龙头企业,农村阵地逐步恢复,初步形成了适应农村需要的服务新格局。对供销社建设现代流通网络,市领导非常重视和支持,市委书记孙文友、市长马以及其他市领导多次到我系统的连锁企业进行调研,对供销社加快“新网建设”,推动我市现代服务业发展作出的贡献表示充分肯定。1-11月份,全系统已新建连锁网点284家,各类连锁经营网点达到13*家,其中生产资料网点398家,生活资料网点869家,医药网点39家。

(三)社有经济发展不断壮大

今年以来,市供销社以项目建设为抓手,全力推进大项目、大企业建设,不断巩固和壮大社有经济实力。据初步统计,市本级年内已确定13个投资项目,总投资7.66亿元,涵盖13个社有企业和基层社,实现了发展有抓手、经济有提升。今年市社不断调整产业发展方向,工作重心向优势企业、产业扩张前移,不断调整发展模式,加快企业机制创新,提高企业持续发展能力。今年1至11月,全市供销系统实现总经营收入35.12亿元,同比增长26.87%;实现利税1.15亿元,同比增长27.01%。其中市本级实现总经营收入32.00亿元,同比增长27.60%;实现利税1.*亿元,同比增长33.43%。截止目前,市本级已实际完成项目投资2.56亿元。

(四)基层供销社造血功能逐步增强

今年以来,各县区供销社加快基层社重组改造力度,市区重点提升了白雀供销社和和孚供销社两家示范性基层社,重组练市供销社为示范社。重组改造后的新型基层供销社结合“五张网络”建设,主动链接系统优势企业,巩固生产资料、生活资料、农副产品购销等传统业务,并结合当地农业实际和立足满足农民需求,通过创办市场机制新企业、开放办社引人才引资金等方式,努力向农产品加工、销售领域拓展新业务,不断增强基层社生命力。截止今年11月份,全系统已重组改造基层社28家。

(五)农村专业合作社建设量质并重

今年,我们在农村专业合作社新办和规范化运作取得一定成绩的基础上,加快了专业合作社量的积累与质的提升。专业合作社的建办与完善着重围绕我市的优势特色农产品来展开,积极推进农业产业化经营和品牌化建设,重点培育了一批示范性专业合作社。到11月份,全系统新创办专业合作社15家,总数达到75家。其中和孚中水龟鳖合作社、下昂精精生猪养殖合作社、东林锦峰龟鳖专业合作社被评定为市级示范性专业合作社,德清山伢儿早园笋专业合作社为省级示范性专业合作社,安吉家禽生产服务社为全国供销系统示范性专业合作社。为进一步提高农民的组织化程度,强化专业合作社的服务功能,吴兴区东林供销社还携手区域范围内的7家农民专业合作社共同组建我市首家农民专业合作社联合社,引导和促进了专业合作社更好、更快地发展。

(六)村级综合服务社日臻完善

村级综合服务社依照“功能多样化、经营连锁化”的路径,结合“千村示范、万村整治”、“千镇连锁超市、万村放心店”等工程的实施来完善和提升。重点加强村级综合服务社长效管理,提升综合服务社的服务功能。今年德清等县区供销社已出台了服务社长效管理制度及考核办法,为更好地发挥服务社在新农村中的积极作用提供制度保证。到今年11月,全系统新发展村级综合服务社19家,总数达到102家。

(七)农民技能培训力度加大

根据省供销社《关于进一步推进全省供销系统职业技能培训鉴定工作的意见》精神,围绕农业技术提升、新品农资农药推广、连锁经营和法律法规等方面有针对性地组织开展培训,努力提高农民科技素质,培养造就了一批觉悟高、懂科技、善经营的新型农民,促进了农业增效、农民增收。今年系统已组织各类培训班39期,培训人员2364多人,取得了良好效果。市农资公司、和孚供销社等也积极创办了农民培训学校,安吉县供销社、吴兴区供销社和南浔区供销社都陆续开展了农产品经纪人培训,培训人数达80名。

(八)“三位一体”新型合作经济试点有效推进

根据省委、省政府和省供销社要求,市供销社全力推进“三位一体”农村新型合作经济体系建设,并集中精力搞好安吉县供销社这个试点。今年6月,通过与安吉县委、县政府的多次沟通与对接,安吉县新农村示范园区建设暨农村合作“三位一体”建设工作万人动员大会顺利召开,对“三位一体”工作作了具体部署,下发了《安吉县关于全面推进农村合作“三位一体”建设工作的实施意见》,明确了安吉县“三位一体”建设的主要任务。7月26日,安吉县农村合作经济协会暨农信担保公司成立。专业合作社、种养殖大户、农副产品购销大户及农产品加工企业等99个单位加入了安吉农协。同时成立的农信担保公司主要为专业合作社、种养殖大户、农副产品购销大户提供贷款担保和其他信用服务。担保公司以县信用联社为协作银行,注册资金600万元,其中安吉县供销社出资355万元,县财政出资245万元。两个服务平台成立以来,已进入正常运行,“农信担保公司”已为“农协”会员担保发放贷款160万元。在探索发展好安吉“三位一体”试点工作的同时,市供销社正在积极争取市政府支持,组建市农信担保公司,辐射吴兴区、南浔区开展农信担保业务,为农民专业合作社发展提供服务。

(九)涉农企业努力寻找新的经济增长点

今年以来,系统各涉农企业一方面巩固传统业务,一方面结合现代农村产业发展特点,不断延伸深化产业发展链,实现投资多元化,培育企业新的经济增长点。安吉县农资公司牵头组建了农资商品应用技术示范园区,通过新品种子农药实验推广、专家全程技术指导、订单农业稳定销路、粮食加工增加价值等途径,大大提升了辐射效应和示范效应,已带动周边农户125户,水田面积4456亩,园区丰二优系列水稻亩产达648.2公斤,比对照田高20.7%。市农资公司计划在织里镇河西村租赁800亩土地、投资8000万元建造集餐饮娱乐、生态休闲为一体的现代生态农庄,为农村劳动力转移、推动农村经济发展探索了一条新路子,目前初步意向书已签订。

(十)村企结对服务新农村活动扎实深入

今年以来,市供销社在系统内广泛开展村企、村社结对服务新农村活动,充分发挥社有企业的平台作用,提升供销社服务新农村建设的水平。系统7家社有企业与结对村结签订了结对协议。系统浙北大厦、美的房地产公司分别捐赠10万元支持结对村基础设施建设;白雀供销社和紫源食品公司等企业也已为结对村开展开发现代农业、积极吸纳结对村的富余劳动力资源等帮扶活动;浙北大厦、老大房超市等连锁企业还主动与村里的专业合作社对接,对结对社的产品进入超市给予优先,其中浙北大厦已引进系统专业合作社20多个种类的农副产品,老大房超市的5个门店同时设立了农副产品专柜,为农民争取更多的方便与实惠。

第9篇:关于农村经济发展的调研报告范文

1. 培养目标的内涵培养目标是学校教育目的的具体化,一般根据培养对象的特点与需求来制定,但是由于学校类型与层次的不同,也体现一定的差异化。从培养目标的构成要素来看,包括对知识、能力和素质的具体要求,即通过设置科学合理的课程体系,拓宽知识视野和扩大知识范围;通过学习和社会实践,培养知识综合运用能力和实践能力;通过文化教育和素质教育,提高思想政治素质、公民道德素质和身体心理素质等。

2. MBA 项目的培养目标

工商管理硕士 (MBA) 诞生于美国,培养了为数众多的优秀工商管理人才,创造了美国经济发展的神话和奇迹。我国于 1991 年开始引进 MBA 教育项目,目前已有 236 所高校获批此项目,占我国普通本科院校 702 所的 34%。工商管理硕士 (MBA) 是一种专业硕士学位教育,专业型研究生与学术型研究生最大的区别在于“特定的职业指向性”和“职业性与学术性的统一”。因此,在 MBA 培养目标定位上,必须围绕工商管理人才的职业指向性来确定,著名管理学者席酋民 (2002) 认为 MBA 教育是一种以培养实用型管理人才为目标的研究生教育模式。我国不同类型的高校,在 MBA 人才培养目标的确立上,应当根据各自学科群优势,形成自己独特的人才培养宗旨,注重对学员综合素质和能力的培养,特别是注重创新精神和国际化意识的培养,并以此建立特色化的品牌形象,将符合一定条件的生源,培养成社会需要的、企业认可的高级管理人才。

3. 农业院校 MBA 的培养目标

目前,我国农林类本科院校有 41 所,但只有 11 所农林院校开办了 MBA 项目,占 27%。对于农业院校 MBA培养目标的定位问题,朱晶、温思美 (1999)较早地介绍了美国依阿华州立大学“农业企业工商管理硕士”的教育培养情况,认为农业院校 MBA 的培养目标是为农业及其相关企业培养富有创造性和竞争性的人才,要求学生通过两年的课程学习,掌握一般的企业管理的综合知识和实用技能,了解农业及其相关行业的特点,为今后在竞争日益激烈、情况不断变化的农业和食品行业中担任高级管理工作做好准备[4]。目前,我国已经开办 MBA 项目的农业院校也结合学校特色与学科优势,形成了具有鲜明特色的培养目标。湖南农业大学 MBA 培养目标是,培养德智体全面发展,适应市场经济特别是农业与农村经济发展以及湖南社会经济发展的需要,熟悉企业管理理论与实践,具有良好的学术道德和商业道德,具有企业公民意识、社会责任意识和可持续发展意识,具有人文精神、科学精神和创业精神,善于沟通与合作,具备组织协调能力与经营管理技能,能在工商企业尤其是涉农企业中胜任管理工作的中高层次应用型综合管理人才。

二 课程教学模式

1. MBA 课程体系设置

从 MBA 教育培养的目标定位来看,它是培养高层次应用型管理人才,课程设置必须以实际应用为导向,以职业需求为目标,以综合素养和应用知识与能力的提高为核心。全国工商管理硕士 (MBA) 教育指导委员会对 MBA 课程设置规定了一些必须开设的核心课程,如管理经济学 ( 或经济学 )、组织行为学、数据模型与决策、会计学、财务管理、市场营销、运营管理、人力资源管理、信息系统与信息资源管理、战略管理等 10 门核心课程中至少选修 8 门,学分上至少要修满 45 个标准学分,专业课 ( 不含政治、英语 ) 学习应不少于 600 学时。

湖南农业大学按照专业培养目标和全国工商管理硕士 (MBA) 教育指导委员会的相关规定,工商管理硕士 (MBA) 课程包括基础课、核心课和选修课三个模块体系。

(1) 基础课模块包括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理论与实践、管理学、工商管理硕士英语三门课程,每门课程 32 学时、2 个学分;本模块设置是按照循循渐进、由浅入深的知识学习逻辑,让学生掌握经济学、管理学的基础知识和基本的商务英语知识,为后面学习专业课程奠定良好的基础。

(2) 核心课程模块按照全国 MBA 教育指导委员会关于工商管理硕士 (MBA) 研究生培养过程的若干基本要求规定,设置了管理经济学、组织行为学、会计学、财务管理、市场营销、生产与运作管理、人力资源管理、管理信息系统、战略管理等 9 门核心课程,每门课程设置了 40 学时、2.5 个学分,知识体系涉及企业的战略、财务、营销、组织行为 、信息系统等。

(3) 选修课程是各高校根据培养目标自行设置的,湖南农业大学 MBA 选修课程体系包括专业选修课和方向选修课两大模块,其中专业选修课设置了电子商务、管理沟通、公司治理、创业管理、商法、企业社会责任等 6 门,每门课程设置了 32 学时、2 个学分,要求 MBA 学员必须完成其中 5 门课程学习;方向选修课按照农业企业管理、企业战略管理、营销与商务管理和会计与财务管理 4 个研究方向设置了农业经济理论与政策、食品安全与质量管理、农产品营销、竞争情报、跨国公司经营管理、竞争战略、战略薪酬管理、企业危机管理、企业财务管理诊断、税收筹划、资本运营理论与实务等 11 门,每门课程设置了 32 学时、2 个学分,MBA 学员可以根据研究方向选修其中的 3 门课程。

2. 课堂教学模式

根据 MBA 学员主要来自企业界中高层管理人员的特点,课堂教学要强调理论性与应用性的有机结合,突出案例教学方法的应用。湖南农业大学 MBA 培养方案规定,在课堂教学中,主要采用启发式、案例式、互动式和研讨式等教学方法,授课内容要求理论联系实际,注重实际应用,重视培养 MBA 学员的思维能力、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突出师生之间的互动交流。在教学案例的选择上,主要选用具有中国特色的工商企业经营案例,尽可能多地安排课堂讨论。对成功的企业,学习其优秀的管理思想,体会成功的经验;对亏损的企业,分析调查,对症诊断,开出“药方”——提出扭亏增盈的措施,然后共同讨论分析,取长补短,达到真正锻炼的目的 [6]。在课堂教学中,老师要采用提纲挈领领式的教学方法,以实践问题为导向,以理论指导实践为原则,充分发挥 MB A 学员参与案例讨论的积极性和主动性,挖掘学员本身的资源优势,从实践中来,经过理论升华,再回到实践中去。此外,湖南农业大学 MBA 培养方案在核心课程的授课中,明确规定了每门课程要配备校外导师或企业家参与授课或作相关的专题报告,时间上要求为 8 个学时。

三 实践教学模式

专业实践是全日制专业学位研究生培养的重要环节,充分的、高质量的专业实践是专业学位教育质量的重要保证[5]。实践教学模式就是通过设置一定的实践环节,让 MBA 学员参与各项实践活动项目,培养其实践应用能力和创新能力。湖南农业大学 MBA 实践教学模式包括实践教学环节设置、实践教学基地建设与实践教育形式改革等。

1. 实践教学环节设置

实践教学环节包括学术活动、团队训练和管理实践等项目,学术活动的主要形式有听学术报告 ( 讲座 )、参加学术研讨会等,要求 MBA 学员在读期间需参加校内外各类学术活动累计 5次以上,达到规定要求者记 1 学分;团队训练是培养团队协作精神的重要方式,主要是开展素质拓展活动,一般安排在第 1 学期内进行,记 1 学分;管理实践是以企业调研实习为主要内容,一般要求在第 4 学期进行持职实习,实习报告形式包括调研报告、商业计划书或创业计划书、企业诊断与咨询分析报告等,需提交《湖南农业大学工商管理硕士 (MBA) 研究生管理实践报告》,计 1 学分。

2. 实践教学基地建设

实践教学基地建设是 MBA 项目建设的重要内容之一,是 MBA 学员开展管理实践活动的重要平台。通过搭建校外实践教学基地,让 MBA 学员在实习中把所学的专业知识充分展示出来,在实践中锻炼自己的经营管理能力;同时,也便于实习单位在实习中考察毕业生并留下继续工作。湖南农业大学 MBA 教育中心在实践教学基地建设中,围绕培养目标有选择性地考察实践教学基地,主要标准是要有鲜明的农业特色和很强的社会影响力,已经签订的实践教学基地包括隆平高科、金健米业、唐人神集团、湖南农业集团、怡清源茶叶有限公司等一批在湖南乃至全国具有较大影响力的大型农业企业。

3. 实践教育形式改革

实践教育形式是落实实践教学环节和对接实践教学基地的教育方式,是实践教学模式的核心内容。针对 MBA 学员在职学习和集中授课的特点,湖南农业大学 MBA 教育中心在实践教育形式上进行了有益的探索:一是在核心课程授课计划中单独列出 8 学时,邀请 MBA 校外导师或者部门著名企业家来课堂授课,传授经营管理实战技能,分享创业者与经营者的实践经验;二是在集中授课时间段内,邀请政府部门专家与领导来讲解行业部门的政府服务职能与执行现状,让 MBA 学员了解行业特点和基本状况;三是深入企业或农村开展实践调研活动,拓宽 MBA 学员的社会知识面,可以是参观 MBA 校外导师所在的企业,或者是 MBA 学员自己所在的企业或者农村社会;四是有效利用实践教学基地平台,根据实践教学基地的企业岗位需要,选派部分MBA 学员参加实习。

相关热门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