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税收经济调研报告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该报告调研工作于今年5-12月进行,是湖北省工商联联合华中师范大学、武汉理工大学、湖北经济与社会发展研究院和武汉现代创新经济研究所等单位专家教授,对全省近300家民营中小企业进行一次系统调研。其中发达地区相对较多,但湖北14个地级行政区都有企业入围。武汉75家,占企业总数的34%,襄阳、宜昌、荆门、黄石、荆州和恩施分别有19、14、17、14、16和12家。制造业企业最多,有63家,占企业总数额45%,第一产业28家,农业和制造业的优势比较明显。高新技术企业57家,仍有较大的上升空间。
调研样本中,企业经营情况总体良好。最近3年来销售额增加25%以上、增
加15%以上、增加10%以上和增加5%以上的分别有39、26、28、20家,销售额负增长10%以上仅有4家。
民营企业 创新发展 从量到质
“创业创新是增强国家实力的必然选择,是推动我省转变经济发展方式转变和迎接诸多挑战的根本性举措,也是广大民营企业自身发展的内在要求。”湖北省政协副主席、省科技厅厅长郭跃进指出,“围绕十八届三中全会精神,把握湖北“黄金十年”跨越发展的时代脉搏和巨大商机,增强企业实力,共同营造湖北民营经济发展的良好环境,最大限度地释放全社会的创业创新潜能,促进湖北经济转型升级。”
郭跃进指出,我省民营企业整体呈现“竞进提质”的良好态势。2012年,全省民营经济共实现增加值11805.95亿元,比上年增加1815.04亿元,占GDP的比重为53.1%;比上年提高2.1个百分点,对全省GDP增长贡献率达到60.6%。民营经济持续创造就业岗位,大量吸纳新增劳动就业,全省民营企业人员人数达到565.49万人,增长8.8%。2012年全省民营经济完成税收收入2004.61亿元,比上年增收534.77亿元,增长19.3%,占全省税收的74.5%。
“抓住了企业创业创新发展,就是抓住了民营经济从量的扩张到质的提高的关键。”湖北省人民政府原副省长蒋大国。“鼓励广大民营中小企业利用资金、人才、科技等各种优势资源,大力培育和发展更多拥有知名品牌和自主知识产权、主业突出,精、专、特、新的“小型巨人”和行业的隐形冠军。”
民企创新模式 产学研一体化
调研报告显示,82%以上的中小民营企业合作参与了“产学研一体化创新模式”。通过产学研合作,企业的产业链条进一步拉长,产品的附加值进一步增加,核心竞争力进一步增强,企业拥有或申请的专利数量平均每家3项以上。
以湖北长江石化设备有限公司为例,该公司坚持“投产一代,储存一代,科研一代”的研发模式,近三年先后拿出销售收入的3%以上来投资公司的研发。是省级企业技术中心,湖北省博士后产业基地和湖北省高新技术企业。“稀土合金钢强化传热换热器”被认定为国家重点新产品,拥有发明专利和新型专利32项,先后开发出金属填料、化工填料、塔内牛、换热器、空冷器和稀土合金钢系列产品等50多项新产品。
湖北天瑞电子有限公司与国家非晶微晶研究中心、华中科技大学、首钢研究院、武汉高压研究所等院校和科研院所合作,搭建了公司研发体系。2012年底研发成功的“5A/IMA-5A/500MA工频电流比例自校准系统”填补了微电流互感器件及其他同类器件的量值溯源技术领域国内外空白,处于国际领先水平。
资源循环利用创新模式以最大限度实现废物的循环利用,提高资源的循环利用率,破解经济发展环境瓶颈约束。自20世纪80年代起,我国资源循环产业经历了20多年的快速发展,在国民经济中已经从弱势产业发展成为战略性新兴产业。据推测我国资源循环利用产业总产值年均增速15%,“十二五”末将达到1.8万亿元规模。
武汉千里马工程机械集团有限公司是中国工程机械行业内首家以“产品销售、维修服务、配件供应、二手机交易、租赁、类金融、机手培训、再制造”为理念的绿色连锁服务商,在多年前就预见了工程机械再制造的巨大潜力以及对资源节约的重要意义。2010年首台再制造挖掘机成功下线并成功销售,拥有直营连锁店100余家,连锁网络已覆盖7个省市,2012年企业销售额已突破20亿,纳税额达5670万。
金融创新降低融资难度
调研报告指出,尽管湖北民营企业在创业创新方面取得了长足的进步,发展速度十分迅猛,与沿海地区相比,湖北民营企业主要以中小型为主,大型民营企业相对不多。全省户均注册资金约89万元,而内资民营企业户均注册资金只有43万元,还不到全省户均注册的一半。而同期浙江省民营企业占内资企业比重达到87%。
此外,湖北与沿海经济发达地区距离较远,关于市场动向、产品、技术上信息获取滞后,对国家经济形势和政策的信息获取不充分。
同时,融资困难也困扰着湖北中小民企的发展。调研报告显示,年销售在2000-4000万以下的民营企业融资比较困难;从事实业生产、特别是传统制造业且没有技术创新的企业融资尤为困难;企业固定资产较少的企业融资也比较困难。国有企业的融资在没有取消浮动上下限以前,一般都是下浮30%,而民营企业一般都上浮30%。
还存在一系列的问题:在近年来宏观经济下滑的同时,民营企业的税收负担并未减轻反而加重。从科研投入看,民营企业与科研院所的产学研结合程度整体水平比价低,处于一种松散的产学研联盟形式。从品牌整合看,农产品加工特别是茶叶、酒业等一个地区多种品牌,但是缺乏整合和共同开发,导致市场占有率低。这些问题,严重制约着湖北民营企业的可持续发展。
关键词:营改增;减负;结构调整
中图分类号:F810.42 文献识别码:A 文章编号:1001-828X(2016)031-000-01
税收是国家财政的基石,营业税与增值税,是我国两大支柱税种。自2016年5月1日起,在全国范围内的销售服务业,包括房地产业、建筑业、生活服务业、金融业等,从前缴营业税的行业,全面改缴纳增值税,这是今年倍受瞩目的营业税改征增值税(简称营改增),是当前财税改革的重头戏。
截至目前,对于政府的财税部门来说,营改增的进程如何?对所有纳税人而言,税负是增加了还是减少了?
以餐饮业为例,中国旅游饭店业协会26日《中国饭店业增值税调研报告》显示,从纳税所属期2016年5月至7月参与调研的饭店数据来看,小规模纳税人饭店税负下降40%左右,一般纳税人饭店的税负整体也呈现下降趋势,7月已降至3.30%的税负水平,与上年同期实际缴纳营业税税负相比下降34.13%。随着未来进项税抵扣增加,饭店行业增值税税负有望进一步降低。
对以上数据进行分析后可以得出,作为我国财税体制改革的重要组成部分的营业税改征增值税,其发展势头,在短期看来,已经效果明显,并且在向良好的态势发展。就目前情况而言,交通运输业和部分现代服务业是“营改增”影响范围最大的两个行业。
一、关于营改增对税制和社会经济的各个方面影响的分析
1.不出现重复征税,保持了税收合理性
营业税重复征税的原因在于,对全部营业额征税的同时,流转一次,就要征税一次,所以必然导致重复征税;而增值税以应纳税额为计税基础,采用销项税抵扣进项税的方式,也就是销项税减进项税的差额,是实纳税额,对以前纳税环节不再重复征税。对于销售货物或提供修理修配劳务,无论生产方式是什么样,无论经营方式是什么类型,都不会重复征税。
2.结构性改变带来税负明显降低
自“营改增”全面推行以来,有效避免重复征税的同时,企业的税收负担也随之减少,数据表明,自2013年起,全国减税总额为1 402亿元,这其中93%的公司企业中实现减负或税负并没有太多变化。“营改增”以后,小规模纳税人全面减负,一般纳税人超过八成减负。对于小规模纳税人而言,其增值税征收率仅为3%,所以“营改增”后实际税率为2.91%。而以前的营业税的实际税率要么等于3%、要么高于3%(原营业税税率为3%、5%或5%~20%),也就是说,对于大多数的小规模纳税人而言,企业流转税税收负担必然会显著的下降。
二、“营改增”全面推行以来存在的问题
1.需要重新分配财政税收
“营改增”在推行以前,我国的增值税中央税和地方税的分配比例为3:1,而营业税中的大部分,约百分之九十左右归属地方。“营改增”以后,由于失去了营业税,地方税收入将会大幅度的降低,而全国的财政支出中,地方财政支出占绝大部分。所以“营改增”后,地方财力体系需要重新架构,需要解决的最重要的问题是,如何调整中央和地方税收的分配关系。当前的“营改增”的税收收入不实行共享,还是保留以前的分配形式,但这种税收收入来分配的方式只是短期,不是长久之计。因此,对于中央与地方的财政收入分配关系,可以利用这次“营改增”之机,逐步发展并且完善
2.有部分企业的税务非但没有减少,反而增加
“营改增”后,使一些企业的税负不减反增, 主要以销售服务类的企业为主,由于税种变了,部分企业执行增值税率,税率有所上升,而抵扣项较少,这样企业的税负比营改增以前加重了。比如,交通运输业从原来征收率3%的营业税率, 提到到现在的11%的增值税率,尽管允许抵扣了进项税额,但部分企业可用于抵扣的项很少,有的只有购进固定资产、生产材料等,若在生产周期的企业正处于成熟期,新增的固定资产并不多,人工成本是主要的成本支出,但o法抵扣这部分的支出,将加重税务负担。
三、思考与对策
1.使国税和地税合作机制逐步完善
当前,国税与地税分别是相对独立的两个部门,用两套不同的征税管理系统进行管理。为此,应尽快建立国税、地税合作体制,将各自权利、义务进行明确,以及相互之间的信息交换、工作衔接、异议处理等事项,推进联合办税。尤其是营改增后,国税部门所负责征管的增值税范围将大幅增加,要综合考虑机构、编制等方面的问题,适当将两部门的人力资源进行调配,真正实现无缝的对接,确保工作顺利进行。
2.战略宏观调整,使产业转型稳步推进
机遇与挑战同时存在于这一次“营改增”改革中。企业应该将这次改革视为一次重要的机遇,充分利用增值税的税款抵扣政策,将各项优惠措施加以利用,为企业和社会创造更大效益。针对改革带来个别企业税负增加的问题,比如交通运输行业等,应该在管理、政策等方面积极扶持企业,鼓励有能力、有实力的企业扩大规模,提高档次、增强实力、做大做强。将税收征管强化,坚决防止跑冒漏滴。在加强对传统行业的税收征管的同时,也要对新兴行业的征税进行探索,确保应收尽收。
总言之,通过改革,“营改增“税制,对于企业的发展的影响意义是深远的,只有不断地加强和深入营改增税制体制的改革,在企业的发展过程中,逐渐地探索思路,才能够不断地强化改革,使税制改革不断的完善。营改增改革的不断深入,将使企业的发展思路逐渐改变,重复征税问题将在现行税制体制下被完善和解决。同时也使我国现存的不合理的经济结构在很大程度上得到调整,促进了我国经济的蓬勃发展。
参考文献:
[1]中国旅游饭店业协会.中国饭店业增值税调研报告.2016(10).
[2]陈晓梅.营改增税制的必要性和实践[J].决策与信息,2013(8).
[3]张剀.全面营改增是意义重大的税制进步.中国税务报,2016(3).
【关键词】乡镇;财政管理;问题
财政管理是乡镇工作中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各项工作顺利开展的重要保证。充分运用相关财政政策,采取多种财政方式,加强财政管理,有着巨大的现实意义。虽然在乡镇的财政管理中存在着诸多问题,但是,应该对这些问题进行针对性的分析,找出问题产生的原因,并提出合理的解决策略,从而推动乡镇财政工作的顺利进行,推动各项事业健康发展。
1.乡镇财政管理的基本特点
1.1微观性
乡镇的财政工作,主要是以乡镇区域内的财政供养人员、纳税人以及一些公共服务设施为服务对象。针对上级的相关财政政策、区域内体制的执行情况进行研究,区域性较强,范围较小。与中央财政或者省级财政相比,具有微观性的特点。
1.2依附性
对于税法来说,乡镇财政没有决定权,基本上是对上级财政政策的贯彻执行。其实在上级的政策范围内制定一些基层的管理措施,是以制度法规为导向的。
1.3前沿性
乡镇财政与纳税人和广大人民有着直接关系,对相关政策的执行情况有着最直接的了解,能够对财政工作进行真实的反映。
1.4应变性
乡镇财政是上级财政政策的主要执行者,一旦宏观政策发生变化,乡镇财政就要随之改变自身的工作目标与方式,与之协调一致。
2.乡镇财政管理中存在的问题
2.1财税体制问题
财税部门缺乏健全的体制,使得不同的税务部门往往难以形成有效地配合,致使基层财政面对着不利的局面。乡镇政府由于财政支出的巨大压力,希望通过有效地税收来维持收支平衡,但是税务部门主要是为了完成上级任务,这与乡镇政府的目标存在出入,导致难以形成有效地配合。
乡镇各部门之间也存在事权、财权不统一的现象。乡镇政府对于县级以下机构的工资待遇、人员调配和人事任免没有管理权,难以协调各部门为经济发展进行服务。另外,部分机构没有将财权下放,导致乡镇财政面临着巨大压力,活力不足。
2.2缺乏规范的财政活动行为
2.2.1收入中的不规范
现目前,乡镇政府的基本收入,包括预算内收入和预算外收入。收入的主要形式不仅有规费、利润上交和税收,也有各种赞助、集资、捐款等。各种名目繁多的收入形势,影响了正常的财政秩序,对财政税基造成了一定的影响。
2.2.2支出中的不规范
部分乡镇政府利用有利自身地位来争夺利益,藏富于地方,对于有些财力能够满足自身发展需要的乡镇,经常利用各种方式来减少预算收入。有些利用各种关系转移财政收入,从而减免了地方与中央的财政共享。
2.2.3管理中的不规范
大多数乡镇为了促进地方经济发展,大力引进外资企业,并制定一系列的优惠政策,例如减免税收以及报税等等。在项目建设中由于对市场情况缺乏有效地掌握,经常导致决策失误,造成了严重的资金浪费现象。
2.3财政收入缺乏合理的结构
2.3.1不规范的税种设置
乡镇财政中的许多税种存在税率、税基以及征收方法不合理的现象,不仅难以适应社会经济发展的要求,也不能发挥出基层的财政作用。
2.3.2乡镇税收缺乏有力的征集
乡镇税收,往往存在较小的收入规模,缺乏主体税种,税收增长比较乏力。部分乡镇比较落后,但是却具备较大的资源量,用于共享政策,导致基层收入降低。同时,各种名目繁多的费用占据了税收收入,都对税收的征集造成了一定的影响。
2.3.3收入结构不够合理
从收入结构来说,基本上以专项收入、行政性收入和罚没收入为主,这些占据了较大的比重。大部分的非税收入都是一些列收列支项目,很难形成可用财力。对收支平衡造成了巨大的影响。
2.4缺乏有效的监督
由于乡镇财政部门处于基层地区,缺乏有效地监督,这对于财政管理造成了极其不良的影响。财政人员的预算编制比较粗糙,内容相对简单,没有比较详细的明细资料。财政审计的程序也比较简单,数据可靠性较低。同时,财政存在不科学的编制方法,僵化了资金分配格局,对于经济的发展造成了一定的制约。另外,由于没有健全的财政管理监督体系,使得财政人员往往不能严格按照相关的规章制度进行工作,这些都对财政管理造成了不利的影响。
3.加强乡镇财政管理的有效措施
3.1优化财政管理体制
一定要优化乡镇财政管理的基本体制,从而为财政管理提供制度上的保障。按照分税制的基本原则,对于乡镇的收支范围和收入基数进行确定,将一些乡镇征管的基本税种,划定为乡镇财政资金的固定收入。另外,要结合乡镇经济发展的实际情况,实事求是的下达科学合理的任务,尽量缩小乡镇之间的发展差距,消除乡镇债务。还应该结合实际情况,不断完善财政资金的转移支付制度。加强基层财政补助的工作透明度,加大资金的转移力度,促进财政管理的公正、合理与公平,从而将资金使用的最佳效益充分发挥出来。
3.2规范财政活动行为
对于乡镇的财政管理,一定要做出合理的规范。杜绝财政管理中的随意性,规范财政人员的工作行为。尽量削减名目繁多的各种收费,强化税收的作用。在进行资金收取的时候,要依据国家的相关政策,避免影响正常的财经秩序。在进行财政支出的时候,一定要进行严格的确认,对于支出的情况,要进行如实的上报,做到专项专用,避免产生资金浪费,或者资金虚报。同时,在吸引外资,加快经济发展的时候,应该提供合理的政策支持,尽量避免以减税换经济的情况。
3.3制定合理的财政收入结构
国家应该根据乡镇经济发展的实际情况,制定科学合理的税收政策,还应使用科学的征收方法,要适应当地的经济发展,从而充分发挥出基层的财政作用。要保证财政收入结构的合理性,将乡镇财政的真实情况充分反映出来。要以税收为主,以一些相关的收入方式为辅,从而保证财政收入结构的科学合理。
3.4加大监督力度
国家应该根据乡镇地区的基本情况,建立完善的财政管理监督体系。首先,应该加大人大的监督力度。改变传统的监督方式,应该深入到财政管理的前线,进行认真调研,督促财政管理工作。其次,要加强财政管理的日常监督。内部财政监督机构应该进行定期的检查,自查自纠。再次,要充分发挥出审计部门的作用,将财政收支中的具体问题充分反映出来,及时纠正错误。最后,要加强舆论的监督,杜绝财政问题发生。
4.结语
总而言之,乡镇的财政管理工作,对经济的发展和社会的稳定,有着重要的作用。应该对其存在的问题进行详细的分析,并找出合理的解决策略。从而为乡镇的工作开展提供有力的财政支撑,加快经济发展。 [科]
【参考文献】
[1]卜宪杰.乡镇财政的现状、存在问题及对策――关于加强乡镇财政建设有关情况的调研报告[J].市场周刊(理论研究),2010(07).
税金计算、上报、筹划等涉税业务的处理要遵循相关法律法规,其中税收法律法规是核心(简称“税法”)。税法必须以保障税收活动为其存在的理由和基础,而税收在财政收入中的主导地位,使得涉税业务处理必然要用到财政学中所学的基本知识。财政学需要运用经济学的基本原理、基本分析方法和基本结论,使得涉税业务处理以微观经济学和宏观经济学为基础。税金核算业务要遵循会计核算制度,涉税业务处理必须具备一定的会计学知识。可见,涉税业务处理已打破了各课程体系之间的分界,需融合多学科知识。融合多学科理念的涉税课程内容上必将是零碎分散的,必须挖掘各学科之间的内在联系及其规律性,加以归纳总结,将知识系统化。
社会经济发展的地区不均衡性和整体变化性,决定着国家为实现特定时期的调控目标,会不断调整税收法律法规,这必然影响涉税业务实践操作。时效性要求教学紧随税收政策法规的调整步伐,不断更新、充实、完善,也要求教学过程应着重培养学生终生学习的能力和品质。基于本科阶段涉税课程特征,涉税课程教学应坚持学科融合、强化实践、注重思维能力与思维品质的培养。
二、教学团队建设
(一)师资素质要求
(1)融合多学科知识背景。涉税课程多学科融合与交叉的特性要求授课教师须具备相关学科知识背景,用以诠释“企业涉税”课程的教学内容。(2)归纳总结能力。融合多学科理念的各项税收法律规定内容零碎分散,教师须具备挖掘各学科之间的内在联系及其规律性,加以归纳总结,将理论知识系统化的能力。(3)实践能力。以提升学生实践操作技能为企业涉税课程教学的重心,要求教师熟悉企业涉税处理工作流程,并能准确处理涉税事务,从而有的放矢地组织实践教学,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4)与时俱进完善知识结构。涉税课程教学内容的时效性,要求教师具备随着税收政策法规的调整不断更新、充实、完善知识结构的能力。
(二)团队建设措施
在课程建设主持人统筹下,吸引自愿参与且具有相关学科背景的教师参与课程模块建设。特别是要将具有丰富实践经历的校外相关资质人员引入到课程建设过程中,从而保证课程团队年龄、职称、学历结构合理,实现校内外教师的相互交流,协同发展,保证课程建设内容从实践出发,解决实际问题。形成稳定的教学团队后,建立定期交流机制,如相互听课、集体备课,交流研讨会,外出实践等,以体现课程特性,保证教学质量。
三、教学大纲建设
课程教学大纲作为纲领性文件,对教学质量有至关重要的作用,是课程建设的首要内容。
(一)以生为本
教学质量在于在教师指引下学生在一定学习期限所达到的思想觉悟、品德修养、知识储备、智能开发和身体素质的程度,从这个角度讲,学生是课程学习的主体。因此,课程教学大纲编制应让学生参与,关注学生需求,在师生交流的基础上,以学生为核心设置教学大纲课程目标、内容、重难点等,并增加学生能够使用和学习的内容。
(二)课程目标
教学大纲编写时应注重引导学生进入“纳税人角色”,以强化其辨析、计算、申报、筹划主要税种的实践操作能力为课程目标。
(三)学时安排
围绕课程目标,合理安排理论与实践教学学时,见表1。
(四)课程内容
中国现行20几个税种中,实际工作和日常生活中涉及率较高的主要是增值税、企业所得税、个人所得税等,课程内容应以此为重点、难点。税法模块教学内容以理论讲授增值税法、消费税法、企业所得税法和个人所得税法等关键税种法律法规为重点,对于房产税法、车辆购置税法等财产、行为税法以学生自学为主,教师引导讲授为辅,以培养学生自主学习能力。单项实训模块课程内容以每一税种税法模块为基础,各税种税法理论授课初期提供企业具体经济活动资料,要求学生待各税种税法模块课程结束后完成专项课程实践任务,并提交实训成果,检验单一税种理论知识的消化和理解,以培养学生单税种实践操作能力。综合实训模块内容由两部分构成:安排学生对周边企业调研,对比分析企业应交的主要税种与实际交纳税种,撰写企业税种调研报告并相互交流;学生根据企业综合经济业务资料,分析判断企业应缴税种类,计算各税种税额,规范填写各税种纳税申报资料,以培养学生综合分析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五)考核
针对课程模块构成的综合性,实行理论基本知识考核、单项实训日常考核、综合实训日常考核3种考核方法相结合的考核方式,以综合考核学生对所学内容的理解和实际应用能力。3部分考核均采用百分制,各占总评定成绩比重:理论基本知识考核占60%,单项实训日常考核占20%,综合实训日常考核占20%。理论基本知识考核以税法期末卷面考试为主,以单选、多选、改错、计算分析等方式开展。单项实训日常考核以单项实训基本技能考核为主,结合出勤、课堂提问、资料查阅、实训成果等成绩评定方式,评分比重:实践实施过程占60%(包括分析能力、合作能力、解决问题能力),实训成果占40%。综合实训日常考核以综合实训基本技能考核为主,结合出勤、调研报告、实训成果等成绩评定方式,评分比重,实践实施过程占60%(包括分析能力、合作能力、解决能力),实训成果占40%。
四、教学资源建设
(一)教材与教学参考资料
教材是体现教学内容和教学方式的载体,是把教育思想、观念、宗旨等转变为具体教育现实的工具,对于稳定教学秩序,提高教学质量具有重要意义。应遵循高等教育教学规律,结合课程特色,编写具有自身特色的教材和教学参考资料。结合涉税课程特色,教材及教学参考资料编写应注意以下2个显著特点。(1)与时俱进性。鉴于当前税收法律法规一直处于调整状态,税法模块教材不易编写的过于详细,应重在阐述各税种法律法规的基本原理及其构成要素,通过不断更新教学参考资料内容反映立法和征收实践中法律法规的变化情况。(2)实践性。坚持内容与实践统一。单项实训模块与综合实训模块内容来源于企业,反映实际经济业务涉税处理本质,注重教师在教学过程中使用方便,学生在阅读时容易理解。
(二)网络教学资源
涉税课程内容的时效性特色,决定了涉税课程学习不是阶段性学习过程,而是终生学习过程。网络上的学习资源可使终身学习成为可能,因此,网络教学资源也是课程各模块建设的重要内容。涉税课程网络教学资源主要涉及课件、讲稿、测试题库、案例、问题解答、各类网络媒体素材等。网络资源建设过程中应遵循以下原则。(1)合作性。网络教学资源的建设是一项复杂的系统工程,建设过程中课程建设主持人要对工作合理分配,以发挥教学团队的合作优势。(2)实用性。保证网络教学资源的素材来源于实践。(3)共享性。网络教学资源的素材既可为课程团队教师提供借鉴,也应是教师与教师间、教师与学生间、校外与校内间相关交流的平台。(4)动态性。注重网络教学资源内容的及时修正,以反映税收法律法规实践中立法、执法的动态变化。
五、教学方法探索
根据教学大纲,结合课程特色,运用适宜的教学方法开展会计学专业涉税课程教学是必要的。
(一)实物信息式教学
各税种税款从计算到缴纳涉及大量信息及数据,教学中应将经济业务的各涉税环节全面演示,对所涉及的表单证进行详细说明,将要领讲解、实际操作等教学环节有机融合。对于难以用口头、板书展示的,可充分利用多媒体技术以Flash、音频、视频、Word文档等形式制成课件直接使用。这样可使理论与实际结合,增强学生感性认识,调动学生学习的主动性、积极性。
(二)启发式教学
涉税课程内容的时效性特色,决定了教学过程中应考虑到会计学专业学生未来职业发展的需求,培养学生主动学习精神。教学中避免过分注入式教学,注重发挥教师指导作用,适时运用启发式、讨论式教学,让学生发展自我调控能力,掌握学习方法,从“要我学”转变为“我要学”。
(三)技能式案例教学
市局领导的指导下,机关各处室的大力支持和配合下,与国际处全体成员一起,紧紧围绕全局中心工作,认真学习,自觉履行职责,一年来。扎实勤奋工作,较好地完成了各项工作任务。
一、认真学习做好表率。
根据形势和工作需要,一年来。认真学习政治理论和业务知识。一是认真学习党的十七大”和十七届三中全会精神,学习科学发展观,通过学习使自己理论水平、政策水平得到提高,贯彻落实党的路线、方针、政策的自觉性得到加强。二是加强了业务学习。先后参加省、市局举办的多期培训班及各种业务会议,自己平时也有意识地加强了国际税收知识的学习,业务水平得到较快提高,使自己把握工作、指导工作的能力得到进一步增强。
二、创新思维谋求发展。
为使我市国际税收工作迈上新台阶,今年以来。始终把“敬业”作为工作目标,把“勤奋”作为内在驱动力。克服困难、开拓创新,埋头苦干,使我市国际税收工作取得了显著成效。一是反避税工作首次成功通过总局立案,实现了市反避税领域新的突破;二是建立我市反避税案源数据库,为我市今后反避税选案工作、反避税分级分类管理打下良好基础,填补了市在这一领域的空白。三是积极主动与市地税、外管局、外经局协调,首次建立市国税、地税、外经、外管四部门协作联系机制。机制建立后先后从外管局获取了2010年度和2011年上半年非贸易对外付汇数据,从外经局获取了2006年以来的股权转让信息,并积极与市外管局联合对全市(含六县)银行付汇业务人员进行培训,从支付源头加强非居民税收监管力度,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今年全市非居民税收达到2800万元,比去年同期增长24.3%四是全省率先建立了税收情报案源报送制度和情报线索联络员制度,为丰富税收情报来源,建立良好的税收情报交换工作机制奠定了基础。2011年省局目标管理考核国际税收项目方面,实现了市历年来扣分最少的纪录。
三、以身作则严格要求恪尽职守争先创优。
更要爱岗敬业,身教胜于言教。深知做为一名基层单位的领导。勤奋从政,尽职尽责,做到事事处处为人表率,身体力行。凡是要求别人做到自己先做到用自己的品质和作风影响一班人,用自己有效的工作去带动一班人。因此在处开展的业务讲座中,带头先讲了第一课;文明创建义务劳动中,第一个报名参加;抓信息工作中,积极主动写稿;审批税收优惠过程中,做到快捷高效;工作时间内做不完的事,就用业余时间加班加点完成;年内开展了7次业务培训和讲座;坚持开展了每月一次集体业务学习制度;规范了会议制度。每月初布置工作任务,月中进行工作调度,月末对工作进行检查,按季对工作进行总结和点评。发现问题及时指出,做出成绩给予充分肯定,有效促进工作开展。目前我处干部的精神面貌、工作作风都发生较大变化,互帮互助、助人为乐已蔚然成风,节约一张纸、一支笔已成为不少同志的自觉行动;大家工作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得到有效提高,服务意识不断增强,工作效率不断提高、工作质量不断提升。全年未发生一起税收执法违规行为,执法管理信息系统中保持了零差错的纪录。处编写的两篇纳税评估案例在全市十佳优秀案例评比会上,全部获得十佳优秀案例;撰写的实施新企业所得税法对我市涉外经济的影响分析及建议》调研报告,市局组织的学习十七大精神,为徐州经济社会发展献一计”活动中获得十佳建议的第一名;超额完成了今年市局下达的各类信息任务,上报信息数量比去年增长53%五员”业务竞赛中我处实现了全面达标,达到100%参赛率,并有一名干部进入省局决赛,一名干部获得50岁以上计算机操作培训先进个人。
关键词:中小企业;筹资;人力成本;税费
一、中小企业面临的三大财务难题
(一)融资难
缺乏资金、资金流通不畅,成为制约中小企业发展的瓶颈。中小企业融资难问题引起很多人的关注,也曾连续多年在政府工作报告中出现,然而这一问题至今还是没有得到根本解决。究其原因有以下几点:
首先,从政府方面说,虽然公布了解决中小企业融资难问题的文件,但是却没有形成具体而完善的担保机制。
其次,从银行方面来说,虽然有政府鼓励银行贷款给中小企业,然而中小企业的寿命期限很不稳定,很有可能让银行贷出去的很多款项收不回来,出于盈利风险考虑,银行不愿意贷款给还款能力不强的中小企业。
最后,从中小企业自身来说,由于其缺乏比较完善的会计管理机制,账目设置不健全,财务报表不能满足银行提供贷款前的资格审查,而且没有房产等抵押品。
据上海的《2011中小企业融资现状及趋势调查报告》显示,在被调查的857家企业中,其经营资金大部分都依靠自有资金,有近90%的中小企业较难从银行贷到款。因此,融资难、资金链断裂仍是中小企业面临的一大难题。
(二)劳动力成本上升
北京大学国家发展研究院联合阿里巴巴集团的《珠三角小企业经营与融资现状调研报告》显示,人工成本的上升在挤压企业的利润空间。据调查,珠三角地区的小企业工人工资相比2010年上涨了20%—30%,部分高级技工的工资上涨幅度甚至超过100%。报告显示,将劳动力成本上涨列为当前企业面临三大困境之一的企业比例高达52.44%,仅次于原材料成本上涨。
因此,本文认为中小企业面临的另一个重要难题就是劳动力成本不断上升,同时人才流动性大。除了原材料的价格不断上涨外,劳动力成本的不断攀升,生产成本随之上扬,而且多数中小企业处于产业链的末端,不能把成本上涨的压力转移到产品定价当中去,只能损失利润。
(三)税费负担过重
据统计,截止到2010年底,全国工商登记的中小企业超过1100万家,个体工商户超过3400万个,创造了60%的国内生产总值,实现了50%以上的税收。根据多家部门的调查,目前中小企业税费负担较重,有不少中小企业表示,他们一年所纳税额占到企业利润总额的50%左右。
目前我国中小企业要缴纳税费或“隐性”负担有:税,包括增值税、营业税、所得税等;费,包括教育费附加、水资源费、社会保险费等,据估算,通常交1元税,就要交0.5~0.7元的费;有关部门提供有偿服务收取的费用;一些执法部门名目众多的检查罚款等。财政部财政科学研究所研究员表示,对中小企业的收费,常常是清理了一批,一些地方换个名义又冒出一批。
上述三个问题在大部分的中小企业当中都存在,关系着中小企业的生存发展,并且在以后做大做强过程中也是不可忽视的重要因素,应当引起足够的重视。本文接下来分别对上述几个问题进行探讨,并提出一些相应对策。
二、中小企业如何解决三大难题的建议
(一)内部融资与外部融资相结合
首先,企业要在融资前一定要有规划,有预见性,即对资金需求的性质、用途、数额、期限等有明确的判断,并且还要明确可以接受的成本,可能的还款保证,以及还款来源的评估。
其次,企业可以借助于专门的融资机构,帮助企业规划融资,以此来减少企业的盲目性,增加融资成功的几率。
第三,充分重视内部融资的作用,即通过内部员工投资来成功筹资,这样不仅可以降低筹资成本,还可以提高企业的凝聚力和向心力。
第四,银行仍然是企业融资的主要渠道,中小企业应当确定长期合作银行,将零散资源整合到一家银行,重点培育与这家银行的信用合作关系,为自己的后续发展打基础。
(二)控制人力成本,提高利润
第一,中小企业的一个特点是规模小,因此灵活性比较大,可以在劳动力成本不断上升,企业利润下降的时候,适时转型,变更主营业务,即在一段时间内主要投入成本较小的业务,从粗放型向集约型转变。
第二,重视人才培养,争取留住人心。如何才能留住人才,除了物质方面的激励外,还要注意其精神方面的需求。经营者应当正确看待人才流动,重视人才培养,摈弃“为他人做嫁衣”的想法,多位员工提供培训的机会。对于重要人才,企业可以采用参与入股的方式,让企业和人才的关系更近,以留住人才。
(三)正确合理的进行税收筹划
首先,政府应采取相关政策措施,以减轻中小企业税费负担。我国从2009年1月1日起,就已经实施了将增值税小规模纳税人的征收率统一降至3%,并且在2011年11月1日之后,上调增值税和营业税起征点,但是中小企业的税费负担仍然很重。因此,政府相关部门还应当完善税制结构,坚决取缔不合理收费,在中小企业经营困难时,政府应及时下调其核定税率或定额,以减轻中小企业税费负担。
其次,企业应实现税收筹划,合理避税。税收筹划是纳税人在充分了解掌握税收政策法规基础上,当存在多种纳税方案选择时,纳税人以税收负担最低的方式来处理财务、经营、组织及交易事项的复杂筹划活动。也就是说,可以通过利用税收优惠、特定条款等方法,以及与税务机关建立良好关系,着眼于降低企业整体的长久的税负,而不是某一时间、某一税种,要树立整体的税收观念,合理避税。(作者单位:北京天圆全会计师事务所有限公司烟台分所)
参考文献:
[1]张建营.中小企业融资实战[M] .中华工商联合出版社,2006.
[2]徐文峰.财务主管实务[M] .广东经济出版社,2009.
薛城区财政监督局
乡镇财政是国家财政部门的基层组织,作为国家财政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乡镇政府履行各项社会政治经济职能的财力基础。近年来,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发展和财政改革的深入推进,特别是农村税费改革后,乡镇财政职能发生了很大变化。随着国家对“三农”投入力度的加大,农村社会保障体系的建立,直接面向农村的转移支付资金及各种财政补贴的具体落实和管理责任就理所当然地落到了乡镇财政的肩上,如农村税费改革专项转移支付资金、粮食直补、农村合作医疗保险、养老保险、农村低保等。已引起了人们的普遍关注。由于乡镇财政职能的强化和加强,我们加大对乡镇的财政监督检查,通过检查发现,乡镇还存在一些弊端:
一、 存在问题及原因
1、 买税卖税现象,增大了乡镇“税收成本”。由于对乡镇实行“核定基数、超收分成、定缴定补”的财政管理体制,加之国税、地税征收机关为了节约税收成本等因素,取消原一乡一镇一税务所的征收模式,该设国税、地税征收分局,往往一个征收分局管辖几个乡镇的税收工作,给买税卖税创造了条件,把甲乡镇税收划转给乙乡镇等;同时,各乡镇财政收入任务完成好坏,直接影响到乡镇领导的成绩。因此,各乡镇都主动与国税、地税征收机关协调“关系”,以资助办公费等名义进行变相买税卖税,有的乡镇以税收返还的形式给予个人奖励作为吸引“外来税源”的优惠政策,以挖取本乡镇辖区为其他乡镇或县级税源,达到增加本乡镇财政收入任务的目的。变相买税卖税不仅增大了乡镇税收成本,还增加了乡镇的财力负担,有的乡镇连发工资都十分困难;同时造成国家税收的流失,践踏了国家税法的严肃性;也为产生腐败创造了条件。
2、目前有的乡镇财政管理较为混乱。
一是未按照国家统一会计制度设置会计帐户,会计科目混用,有的乡镇还存在“乡支出”科目;
二是财政所帐务处理不及时,帐帐、帐证、帐表、帐实不符时有发生;
三是以领代报、白条列支现象严重,有的乡镇存在假发票,用零售业的发票开具修理费;会计业务核算不正确等。
四是库存现金数额太大,没按照《现金管理条例》规定限额,不能做到日清月结。
五是几乎没有固定资产账,严重造成国有资产的浪费和流失。
六是对争取的项目资金不能做到单列账户、专款专用,不是挪作他用就是不能足额使用。
究其原因:
一是有的乡镇财政人员财务人员未经过正规系统培训,对帐务处理不规范;
二是财政人员自身不注重业务知识的学习;
三是乡镇中心工作、突击性工作多,财政人员包村、包点等因素。
四是有的领导也不理解、不支持,认为只要完成收入任务,管好财政所自身的帐就行了,监督检查是多此一举,财政人员存在畏难情绪,怕因进行监督检查而得罪人。区级财政监督检查机构人员少、涉及面广等因素,对乡镇的日常监督检查也很难到位。
二、对策、建议及意见
1、对变相“买税卖税“现象应从体制入手,改变国税、地税现有的征收格局,实行一乡一镇一征收所;国税、地税收入任务不分解到乡镇,直接考核国税、地税征收部门;改变对乡镇的考核形式,以乡镇培植源协税护税工作作为考核内容。
2、对乡镇财政人员加强业务知识培训,提高财务核算水平,增强财政人员的责任心,培养敬业奉献的精神;制定切实可行的奖惩制度对财政人员的工作行为加以规范,并作为本年度的一项考核内容;把乡镇财政列入财政内审工作计划,对其实施监督检查,做到一监督、二检查、三帮助、四提高,最终促进乡镇财政管理水平的提高。
3、对乡镇固定资产进行全面清理,严格按照规定设立账簿,对乡镇国有资产的购置、登记、处置进行管理,确保乡镇国有资产安全和保值增值。
财政是国家的经济基础,财力是基层政府赖以正常运转的支撑。但从全国来看,乡镇债务矛盾非常突出,已严重影响到基层政权的正常运转和社会稳定。如何充分发挥财政的职能,增收节支,有效化解乡村债务矛盾,是我们基层干部必须面临的课题。遵照县委保先活动的统一安排,春节期间,我们走访了部分乡镇领导干部、乡村干部,并上网查询,对基层政府债务问题进行了调查和思考,提出一些看法,供大家参考。
一、乡镇债务形成的原因
1、税收秩序乱,税收成本高
一是挖税、买税。乡镇税源一般较少,征收难度大,为了保证任务的全面完成,不得不依托税务部门到外乡外县去挖税。而一般情况下挖税成本较高。首先税务部门要给外地纳税户一定的好处,其次乡镇政府要给税务部门一定的分成,到最后,乡镇政府得到实际税款最多剩六成,而在财政总收入中都必须按税票面额核算体现为十成收入,无疑有40%左右的泡沫。买税也类似于此,国税、地税部门稽查收入既可入库到甲乡也可入库到乙乡。这对于财政收入完成难度较大的乡镇诱惑力是极大的,税务部门当然要以“分成”定投向了。挖税、买税扰乱了税收秩序,提高了税收成本,增加了财政收入“泡沫”,这不利于地方经济的发展。
二是寅吃卯粮。为了确保当年收入目标任务的完成,有的财税部门违反规定收“过头税”,想方设法预收一部分单位的税款。当年财政收入是完成了,但是,对下年度的财政收入和财政支出形成了很大的压力,虚增了当年的财政收入。
三是贷款入库。过去几年贷款入库在有些乡镇比较突出,其危害性很大,因为贷款入库不仅不增加可用财力,而且为支付贷款利息会造成财力减少。
四是财政“空转”。有些乡镇由于经济发展上不去,税源少,很难完成财政收入任务,为了硬性完成任务,受奖不受罚,便出现了财政“空转”现象。
2、财政包揽过多
乡镇财政支出严重“越位”,包揽过广,重点建设的支出是乡镇负债的重要原因。“普九”建设、农业基础设施建设、办公条件的改善等等,超前建设、超前消费,极大地增加了乡镇财政的困难。
3、预算外资金没有真正纳入财政统筹
目前乡镇财政十分困难,但有很多应纳入预算内收入的预算外资金游离于预算外。近年来加强了预算外资金的清理整顿和统筹管理的力度,但效果不是很明显,也没有真正增强地方财政的实力。
4、财政支出管理缺乏严格监督
加强财政监督,是有效使用财政资金的重要途径。乡镇没有按照预算法和财经纪律制度办事,开支随意性大,一是招待费、会议费、电话费、交通费等弹性较大的经费开支规模过大,存在铺张浪费现象;二是预算外资金管理不严,没有做好财政专户管理工作,部分预算外资金游离于财政监督管理之外。
二、化解乡镇债务的对策
1、转变观念,培育主体财源,夯实财政实力
发展经济、培植财源是解决财力紧张的根本举措。乡镇财政在发展经济、培植财源方面必须抓好以下三点:一是要夯实农业,壮大工业,培育主体财源。要突出地方特色,立足实际,以市场为导向,把有特色、有优势的产品发展起来,形成规模,壮大支柱产业,形成主体财源。二是搞活三产。大力发展小城镇建设,繁荣市场,增强农村经济的活力。三是在培植财源方面要找准方向,财政资金退出竞争性领域,扩大服务领域,从改善经济环境、为经济发展服务方面做好财源培植工作;要把财源培植工作的最终点放在增加可用财力上,通过资金扶持、政策引导等方面出发,积极培植财源,以增加地方财政收入。
2、依法理财,依法治税,强化收入征管
一是加强税收执法力度,理顺税收秩序,坚决杜绝财税工作中的挖税、买税、财政“空转”等违法违纪行为和不规范的现象。二是优化税收环境。在税收管理中坚决打击各种偷税、漏税、骗税和暴力抗税行为,强化税收征管工作。
3、加强预算外资金管理,增强乡镇财政综合财力
认真贯彻执行国家关于加强预算外资金管理的有关规定及其配套管理办法,促进预算外资金管理的规范化,加强票据源头控制,以票据的“发、审、验、核、查、销”为管理手段,以票管费,加强财政监管,堵塞漏洞。进一步完善“罚缴分离”、“票款分离”、“银行代收”的管理体制,严格实行“收支两条线”;严格取消各单位过渡性银行帐户;加强财政统筹力度,增强财政综合财力。
4、加强监督,维护财经纪律秩序
一是要强化财政监督职能,建立健全财政监督与管理相结合的机制。二是建立健全内部互相约束、互为协调配合的约束机制,强化内部监督。三是建立健全财税社会监督体系,财政部门要与人大、纪检、审计相配合,建立内外监督相结合,行政监督和社会监督相结合,事前、事后监督相结合,日常监督和重点检查相结合,形成强有力的财政监督体系。
[关键词]污水处理;税收优惠;政策支持;存在问题;政策建议
制定实施财税优惠政策是国家鼓励和促进环保产业发展的重要方式。合理运用财税政策支持环保事业发展,积极引导节能环保产业的发展方向,对国内环境保护工作的开展可以起到很好的助力作用[1]。近年来,无论是在鼓励治污企业加强污水治理还是在引导水处理设备产业发展方向方面,我国的污水处理产业都亟需国家给予经济与政策上的支撑与支持。为此,国家制定实施了一系列关于污水治理的环保税收优惠政策,并适时地科学、系统评价和客观掌握我国污水处理产业发展情况,持续调整和鼓励发展相关环保产业政策,发挥财政资金的引导作用,积极推动污水处理事业的可持续发展。
1企业享有的税收优惠政策及问题分析
目前,国家和地方对于污水处理方面的税收优惠政策主要以增值税、营业税、企业所得税和土地使用税等为主。近年来国家与地方颁布实施的税收优惠政策如表1所示。现行的国家和地方税收优惠政策减轻了污水处理企业的税负压力,间接的扶持了我国的污水处理产业,对推动我国环保事业发展起到了重要作用。但通过政策分析和市场调研发现,现行的税收优惠政策依然存在诸多问题,有待完善。(1)部分税收优惠政策优惠重合,且企业难以享受实质性优惠。购置目录设备所得税优惠在时间上与“三年三减半”优惠区间重合,无法充分发挥这两种税收优惠政策对企业治理废水的鼓励性作用。此外,在开始运营的前3~5年,污水处理企业基本处于亏损状态,而当企业进入获利期时,优惠政策也基本到期,企业难以享受到实质性的优惠。(2)相关税收政策主要集中于企业所得税,其他税种偏少。现有的税收优惠政策以企业所得税为主,企业所得税相关法律法规较为系统健全,关于污水处理领域的税收优惠在《企业所得税法》中也有详细规定,但其他税种的相关法律法规对污水处理的优惠政策尚不够完善[2]。因此,现行的税收优惠政策对治污企业的优惠方式过于单一,仅靠企业所得税优惠政策也显得优惠力度明显不足。此外,企业所得税是地方政府的主要收入来源,企业所得税优惠政策的实施,对地方财政收入有直接影响,势必会降低地方政府推进优惠政策落实的积极性。(3)现行的税收政策优惠范围较窄,税收优惠政策难落实。目前的增值税优惠政策只对再生水和部分资源综合利用等方面实行“即征即退,减半征收”,对污水中的其他可利用资源的回收无优惠,且回收利用的资源无法取得增值税专用发票,即使取得相关票据,优惠抵扣率也往往低于征税率[3-4],从而加大了资源回收利用企业的税负。各地方土地使用税优惠对象几乎全是城镇污水处理厂,而排污私营企业享受到的土地使用税优惠较少,加之排污生产企业用地多属商业用地,用地成本较高,如在修建污水处理设施过程中不能享受一定的土地使用税优惠政策,这对污水处理企业来说无疑是一种沉重的负担,也会大大削弱企业治理废水的积极性。企业所得税在促进废水治理方面的规定相对全面,税收优惠力度也相对较大,但也存在优惠范围划定不合理,政策实施可操作性差的问题。财税[2008]48号文件公布了19类可以享受企业所得税优惠的环境保护污水处理专用设备,并明确了不同领域享受的所得税优惠政策规范条件与范围。但优惠目录中只有7种设备属于污水处理专用设备,一方面,这些设备占治污企业投资额比例极低,导致设备购买方申报优惠的积极性不高;另一方面,专用设备的性能参数和应用领域的界定缺乏合理性和科学性,与实际工程用到的设备种类和性能参数存在不小差距,无法起到引导污水处理行业发展的作用。新《企业所得税法》也规定了加速折旧和缩短折旧年限,但大多数的污水处理企业不能符合该优惠政策规定,尤其是中小企业一般无法享受该优惠政策[5],导致政策难以得到有效落实。(4)退税备案手续复杂,退税效率低。税收优惠政策在实施过程中通常需要财税部门、环保部门和申报企业等多个部门共同配合,办理目录设备优惠退税的手续繁多,容易出现各部门之间工作衔接不够的问题。同时,污水处理行业的税收优惠政策的实施兼具特有的专业性和技术性,财税部门工作人员与环保部门及申报企业之间对申报项目是否能够享受优惠政策的界定存在偏差[6]。目前尚缺乏科学明确可行的判定方法,使得财税部门在税费减免的实际操作中存在一定难度,对企业是否能够给与税收优惠无法进行有效判定,退税效率低。(5)目录普及度低。通过调研发现,国家所颁布的优惠政策仅为部分国家环保部门及专业投资环保公司所了解,而优惠政策的真正使用对象——各治污企业及工程设计人员则对行业内相关政策知晓度较低,这使得国家颁布的各项优惠政策实施效果大打折扣。
2税收优惠政策实施建议
(1)扩大税种优惠范围,加大税收优惠力度。为了更好地体现政策目标,建议政策制定部门适当降低门槛,让更多的企业能够实实在在地享受到优惠。例如,可将享受企业所得税优惠金额由专用设备购买费用的10%提升到30%,并适当延长所得税优惠年限至5~6年;增大享受免增值税优惠资源综合利用产品的范围,或将专用设备购买费用的增值税予以抵免;亦可通过将污水处理专用设备的运行费用和土地使用税列入优惠范围,有计划、有目的地使优惠政策覆盖范围扩大,提高政策实施辐射范围,加大企业享受优惠政策力度,切实提高企业申报税收优惠的积极性。(2)简化退税备案手续。考虑到污水处理行业税收优惠政策的专业性和技术性,需充分发挥环保部门在税收优惠政策的制定和实施过程中的技术优势,建立科学的税收优惠备案方法。建议将企业是否享受税收优惠政策的界定与退税备案办理过程由环保部门与财税部门分管,建立环保部门与财税部门配合工作机制,加强各级环保部门与财税部门工作联系,简化税收优惠申请与备案程序。此外,税收优惠政策实施方案的制定与实施与政策制定和应同步进行,在的税收优惠政策的同时即明确退税备案办理手续。(3)加大税收优惠政策宣传力度。政策部门应适当加强对目录优惠政策的宣传工作,充分发挥传统媒体与新型网络媒介互补优势,及时有效宣传环保税收优惠政策信息,增大税收优惠政策普及度。保持税收优惠政策的内容与享受优惠政策须符合的条件、备案手续等同步宣传,加强政策解读,使税收优惠政策申报企业能够及时知晓政策,并快速掌握申报要求和办事流程。税收优惠政策对于鼓励和促进污水事业发展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但仅靠税收优惠政策推动我国环保事业发展是远远不够的,还应当与其他法律和行政手段积极配合。例如,各级政府主管部门还应加强对企业废水达标排放的监管力度,使治污企业严格执行国家对废水排放的有关规定。对于严格遵守国家环保相关法律法规的企业,可实行相关环境经济政策对其进行扶植,使其享受更大的经济优惠;对于不按照国家排放标准实现废水达标排放的企业,责令其限期整改,对不采取整改措施或整改后仍不能达到国家环保排放要求的,可中止企业继续享受税收优惠,并视具体污染严重程度追回企业已享受到的部分或全部优惠税款。
参考文献
[1]刘晓萍.促进节能环保产业发展的财税政策研究[D].大连:东北财经大学,2010.
[2]关于西部大开发及少数民族地区企业所得税优惠政策执行情况的调研报告[N].内蒙古财会,2013,6:46-49.
[3]曲顺兰,路春城.循环经济与税收[J].税务研究,2005,9:7-10.
[4]乐丽萍.促进我区循环经济发展的税收政策选择[J].理论研究,2007,1:28-29.
[5]肖太寿.促进我国环保产业发展的税收政策研究[J].中国环保产业,2009,5:19-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