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务员期刊网 精选范文 市场经济调查报告范文

市场经济调查报告精选(九篇)

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市场经济调查报告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市场经济调查报告

第1篇:市场经济调查报告范文

市场调查报告的三大写作要点

(一)市场调查报告——以科学的市场调查方法为基础

市场经济中,参与市场经营的主体,其成败的关键就在于经营决策是否科学,而科学的决策又必须以科学的市场调查方法为基础。因此,要善于运用询问法、观察法、资料查阅法、实验法以及问卷调查等方法,适时捕捉瞬息万变的市场变化情况,以获取真实、可靠、典型、富有说服力的商情材料。在此基础上所撰写出来的市场调查报告,就必然具有科学性和针对性。

(二)市场调查报告——以真实准确的数据材料为依据

由于市场调查报告是对市场的供求关系、购销状况以及消费情况等所进行的调查行为的书面反映,因此它往往离不开各种各样的数据材料。这些数据材料是定性定量的依据,在撰写时要善于运用统计数据来说明问题,以增强市场调查报告的说服力。关于这点,我们从上述市场调查报告范文中也可略见一斑。

(三)市场调查报告——以充分有力地分析论证为杠杆

撰写市场调查报告,必须以大量的事实材料作基础,包括动态的、静态的,表象的、本质的,历史的、现实的等等,可以说错综复杂,丰富充实,但写进市场调查报告中的内容决不是这些事实材料的简单罗列和堆积,而必须运用科学的方法对其进行充分有力地分析归纳,只有这样,市场调查报告所作的市场预测及所提出的对策与建议才会获得坚实的支撑。

市场调查报告的特征

市场调查报告是经济调查报告的一个重要种类,它是以科学的方法对市场的供求关系、购销状况以及消费情况等进行深入细致地调查研究后所写成的书面报告。其作用在于帮助企业了解掌握市场的现状和趋势,增强企业在市场经济大潮中的应变能力和竞争能力,从而有效地促进经营管理水平的提高。

第2篇:市场经济调查报告范文

写法和要求

1。标题。一般来说,市场调查报告的标题没有严格的格式。它要求与文章的内容溶为一体.是文章内容的高度概括,用精练简洁的文字去表现文章的中心思想。市场调查的标题有:在标题里直接写明市场调查的地区、调查的项目和“市场调查”这一文种;在标题里直接提出某一种商品在市场上的问题,点明文章的中心,如《×牌冰箱被冷落》;用主标题点明文章的中心,再用副标题说明市场调查的项目、地区和文种;用大标题点明市场调查的项目、范围、内容和情况,用小标题说明全文的主要内容。

2。前言。前言部分用简明扼要的文字写出调查报告撰写的依据,报告的研究目的或主旨,调查的范围、时间、地点及所采用的调查方法、方式。

3。主体。市场调查报告主要包括概要部分、正文部分、结尾部分。这三点组成报告的主体。

4。结尾。这是全文的结束部分。一般有前言的市场调查报告,要有结尾,以与前言互相照应,综述全文重申观点或是加深认识。

市场需求调查报告

主要内容包括产品销售对象的数量与构成,消费者家庭收入水平,实际购买力,潜在需求量及其购买意向,如消费者收入增加额度、需求层次变化情况,消费者对商品需求程度的变化、消费心理等。

市场供给调查报告

主要内容包括商品资源总量及构成,商品生产厂家有关情况,产品更新换代情况,不同商品市场生命周期的阶段,商品供给前景等。

商品销售渠道调查报告

主要内容包括渠道种类与各渠道销售商品的数量、潜力,商品流转环节、路线、仓储情况等。

商品价格调查报告

主要内容包括商品成本、税金、市场价格变动情况,消费者对价格变动情况的反映等。

市场竞争情况调查报告

主要内容包括竞争对手情况,竞争手段,竞争产品质量、性能、价格等。

市场调查问卷结构

1。市场调整问卷的内容为被调查者的基本情况。主要有姓名、性别、年龄、民族、文化程度、工作单位、职业、住址、家庭人口等。调查这些项目,便于对收集到的资料进行分类和具体分析。

调查内容。它是调查问卷的核心部分,是所需调查内容的具体项目。

问卷填写说明。是填写问卷的具体要求和方法,包括目的要求、项目含义、调查时间,被调查者填写时应注意事项,调查人员应遵守事项等。

编号。有时问卷还必须编号,以便于分类归档,便于计算机管理。

2。设计市场调查问卷时应注意

必要性,所提的问题应直接为目的服务,没有价值或无关紧要的问题不应列入。

可行性,应尽量避免列出令人难以回答的问题,注意使用适合被调查者身份、水平的词句或用语。

第3篇:市场经济调查报告范文

关键词:高职;应用文写作;比较教学法

“比较”是确定事物异同关系的一种科学方法。比较教学法就是将具有明显差异或相似性的两个事物互相进行比照,充分表现两者之间的矛盾,使各自的特点更加鲜明地凸显出来,令人一目了然,也即人们常说的“有比较才有鉴别”。

在应用文教学过程中,我们可以有效运用比较教学法,通过文种之间的异同比较,同中求异、异中寻同,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准确把握各文种的写作要领,同时又能拓展思路,培养学生的探索精神,使教学统一,提高课堂教学效果。其中,比较教学法有多种形式,如整体比较法、局部比较法、正误比较法等,我们将从以下两个方面展开分析。

一、近似文种的比较

在应用文的写作过程中,有些文种因实际用途的相似性造成了学生的混淆不清、捉摸不定,因此可采用比较教学法加以区分。

(一)公告和通告

在公务文书中,公告和通告是极易混淆的两个文种。他们的名称中都有“告”字,都属于知照性文种,兼具内容的重要性、受众的普遍性、行为的约束性和语言的庄重性等特点。具体说来,公告适用于向国内外宣布重要事项或法定事项;而通告适用于公布人民群众、机关团体应当遵守或周知的事项。通过分析比较,其两者的不同之处有以下几点:

1. 权限不同。公告的发文权限很高,其发文机关一般是国家的高层领导机关或授权的专门职能机关,如《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安全部公告》。而通告的权限则低一些,任何党派、机关、企事业单位都可以通告。通告可以涉及国家的法令、政策,也可公布社会生活中的具体事务,如《湖北省人民政府关于全面整顿交通运输秩序的通告》。

2. 重要程度不同。公告涉及的是国内外的重大事件、重要事项或法定事项,具有较强的综合性和法定性。而通告则宣布一般事项,常涉及有关人员应遵守或知照的具体事项,具有一定的政策性和约束力,但其重要程度和影响力不及公告。

3. 受文对象不同。公告的范围是一个国家甚至全世界,告知的对象非常广泛。而通告仅限国内的“一定范围”,受文对象是作者统辖范围内的群体,人数上要少得多。

4. 形式不同。公告一般通过广播、电视、报刊等形式。通告除了上述方式以外,还可用文件或张贴的方式。

(二)市场调查报告和市场预测报告

市场调查报告和市场预测报告是经济文书中常用的两个内容,它们都以市场为特定对象,都要求快速反映市场变化,都是市场调研成果的集中体现,所以它们兼具真实性、针对性、科学性和时效性等特点。正因二者有着极强的关联,所以学生们在经济文书写作中,常常混为一谈,造成了文种使用不当的不良影响。

具体来看,市场调查报告是运用科学的方法,对市场商品供应与需求信息、市场营销活动信息等进行搜集、记录、整理、分析,从而得出合乎客观事物发展规律的结论而形成的书面报告;而市场预测报告是运用科学的方法,对市场供求情况进行调查研究,掌握市场供求变化规律,对未来的市场供求变化趋势作出科学的分析、推测和判断而形成的书面报告。二者的不同具体表现为:

1. 写作目的不同。市场调查报告是将已知的市场情况作为研究对象,在研究市场历史和现状的基础上把握规律,使企业销售行为和外部市场相适应,因此其目的是收集记录和研究整理市场信息资料,提出解决问题的对策和建议,最终提高经济效益。市场预测报告则是对市场历史和现实进行调研分析的基础上,及时预测市场未来的发展变化,其目的是为领导制订经济管理决策,同时开拓产品市场,使企业能有效掌握生产经营管理的主动权。

2. 内容重点不同。市场调查报告侧重于对市场历史和现状的客观反映,目的是及时正确地了解情况、掌握信息,重点在于调查。比如市场经济需求调查、竞争对手情况调查、市场营销活动调查等。而市场预测报告侧重于研究市场的未来,通过科学的分析研究着重揭示未来的趋势,其重点在于预测,因此它的材料允许带有一定的主观性和不确定性。市场预测既有国家宏观经济管理部门的宏观市场预测,又有企业单位的微观市场预测,从具体预测内容来看又包含市场需求预测、市场占有率预测、新产品开发预测等。

3. 表达方式不同。市场调查报告强调资料的准确可靠,因此在选用系统、完整的事实和数据时需要“说明”情况,在提出措施建议时需要“叙述”、“议论”问题,所以市场调查报告是叙述、说明和议论的有机结合。而市场预测报告一般采用叙议结合的表达方式,叙述要简明扼要,议论要鞭辟入里,因此在行文过程中运用大量的数据分析以增强说服力。

此外,请示和报告、述职报告和总结、祝词和贺词等也都是近似文种,同样可用比较教学法进行深入的比较分析。

二、对应文种的比较

有些文种之间存在对应关系,即“有A则有B,没B必没A”,我们也可运用比较教学法将两者进行鉴别分析,便于学生正确掌握二者的写法。

(一)请示和批复

请示是向上级机关请求批准或指示的公文;而批复则是答复下级机关请求事项时使用的公文。有请示才有批复,二者一一对应。其具体差异有以下几点:

1. 行文方向不同。请示的目的在于请求上级批准、指示,所以从行文方向上看属于上行文。而批复刚好相反,是对下级机关请求事项给予答复,所以它属于下行文。

2. 内容重点不同。请示的写作重点在于请示事项,要求“一文一事”,多事多文。而批复的写作重点在于批复的意见,是同意还是不同意,应态度明确,再作具体指示。因批复是答复下级部门的“请示”,所以它也是“一文一事”。

3. 结构安排不同。二者皆属公务文书,所以完整的标题都由发文机关、事由、文种三部分组成。不过,行文中二者的主送机关和制发单位刚好相反,如制发单位某区朝阳中学向主送机关某区教育局呈送《某区朝阳中学关于增拨教学设备款的请示》,某区教育局回复《关于朝阳中学增拨教学设备款的批复》。

另外正文部分,请示由请示缘由、请示事项和结语三部分组成,结语一般用“以上意见妥否,请批示”的惯用语结束。批复的正文由批复引语、批复意见和批复结语三部分组成,正文的首句应写明针对批复的对象,如“你们《关于朝阳中学增拨教学设备款的请示》(某字[2009]17号)收悉。经研究,现批复如下:”,接着是批复内容。结语一般用“特此批复”、“此复”结束。

(二)计划和总结

计划和总结是大家熟知的一对对应的事务性文书。其中,计划是某一个单位或个人对预计在一定时期内的工作或完成的其他任务加以书面化、条理化的一种文书;而总结是单位或个人对前一阶段的工作进行回顾分析,从中找出成绩与问题、经验与教训,以指导今后工作实践的一种文书。他们的差异有以下几点:

1. 写作目的不同。计划是为完成未来的某项工作而制订的,需要预先对这些工作进行部署和安排,让人们明确“做什么”、“怎么做”、“何时完成”和“预期目标”,因此计划是完成工作的有效前提和保障。总结是对前一段时间工作情况的反映,它通过对大量材料的分析研究,由感性上升到理性并得出规律性的认识,所以总结是对前期工作的检查和回顾。

2. 内容重点不同。计划用于指导未来,而总结则回顾过去。因此,写作计划要掌握三要素:目标任务(做什么)、措施办法(怎么做)、时间安排(何时做)。同时针对实施过程中可能出现的新情况提出建议,以确保工作的顺利进行。总结则包括三部分:取得成绩(做了什么)、经验体会(做的怎样)、问题教训(存在不足)。当然,根据写作需要可以灵活安排,不必面面俱到。

3. 行文时间不同。计划是事前的打算与安排,而总结是事后的回顾与评价。所以说,事前写计划,事后写总结。

4. 表达方式不同。计划的内容,是人们在下一阶段的具体工作任务,所以语言上要求简洁明了、通俗易懂,主要使用叙述、说明两种表达方式。而总结要将近期工作具体详实地表述出来,所以语言上要求准确具体、生动流畅,主要使用叙述和议论两种表达方式。

参考文献

第4篇:市场经济调查报告范文

近年来,中德经贸关系发展迅速,两国互为对方在欧洲和亚洲最重要的经济合作伙伴,合作的深度和广度达到前所未有的水平。随着中国政府鼓励“中国企业走出去”战略的实施,中国对德直接投资数量明显上升。2014年中国凭借190个项目投资首度成为在德国项目投资数量最多的国家,2015年再次排名第一。德国作为欧洲第一、世界第四大经济体,以其强势的经济区位、完善的基础设施、较高的技术水平、德国制造的良好名声、成熟的法律保障和高素质的劳动力吸引了不少中国投资者。在“一带一路”倡议和“中国制造2025”规划的推动下,中国企业“走出去”呈现出新的趋势:一方面,中国对德国企业的收购热潮达到前所未有的水平,收购成为中国投资者采取的主要投资方式,其优势在于能够最有效、快捷地进入德国市场、获得技术、销售网络和知名品牌。在2015年,中国总共收购了36家德国企业,比2014年的30家增加了20%。2016年上半年,中国投资者以大约每周一家的速度收购德国企业,经不完全统计,全年总计收购了56家,再次超越2015年创下的纪录。另一方面,中国企业收购的对象主要是“工业4.0”和新能源领域中小企业里的“隐形冠军”。典型的收购案例有中国家电制造商美的集团收购德国工业机器人制造商库卡公司(Kuka),中国化工集团收购德国特种机械制造商克劳斯玛菲(Krauss Maffei)。

在这样的背景下,“中国企业走出去”战略引起了德国方面的高度关注。德国尤其是德国媒体对中国企业“走出去”的看法如何呢?本文的研究对象主要为2015年1月至2016年9月间德国《明镜周刊》上的新闻报道、2016年华为公司的《中国与德国――认知与现实》调查报告及2013年德国贝塔斯曼基金会的《西方大开发――中资企业对德国直接投资》调查报告,采用定性分析法,试图从中得出德国对中国企业“走出去”的看法。在此基础上,本文就未来改善德国对中国的认知、提升中国企业在德国的投资形象,提出若干思考和建议。

二、德国对中国经济形象的一般看法

1. 新形势下的中国经济

德国《明镜周刊》对新形势下中国经济的总体评价还是比较客观的:“中国的经济正处于艰难的转型期”“经济增长动力从投资出口驱动向消费和服务驱动转变”“消除过剩产能坚持结构转型”“正以远大抱负推动重点行业的发展”。尽管中国的经济增速放缓,但鉴于中国的人口数量和发展潜力,其在世界经济中举足轻重的地位不会动摇。这一点在华为公司2016年的调查报告中也得以体现:与2014年相比,更多的德国受访者认为,中国的经济增长对德国具有重要意义,德中经济关系与德美关系同等重要,甚至超过德美关系。

2. 中国的市场经济地位

中国于2001年12月11日起正式加入世贸组织(WTO),根据《中国加入世贸组织议定书》第15条规定,世贸组织成员应于2016年12月11日终止对华反倾销的“替代国”做法。从《明镜周刊》的新闻报道可以看出,德国媒体普遍对这项规定的如期取消表示担忧,并对中国的市场经济地位提出质疑。例如,2016年第23期题为《少许的市场经济》的报道称,中国的双重战略威胁着西方的工业,即收购国外的高科技企业和以廉价产品充斥市场。这些相关新闻报道还指责中国因产能过剩,以低于国内市场的倾销价使中国商品充斥全球市场,这种情况是“威胁”“问题”“国家干预市场行为过多”“与市场经济不符”,甚至还把德国本土的行业和企业不景气也归咎于中国,认为当前德国和欧洲的太阳能和钢铁行业面临“生死存亡”,明天也许就会轮到如库卡之类的高科技产业公司。

三、德国对中国在德投资并购的看法

根据德国贝塔斯曼基金会2013年的《西方大开发――中资企业对德国直接投资》的调查报告,德国人对中国对德投资的认知始终在欢迎和怀疑之间摇摆不定。这也体现了他们对中国经济崛起和企业“走出去”的复杂与矛盾的心理。一方面,他们希望中国投资作为“救星”能够帮助其中小企业摆脱财务困境或者解决家族企业悬而未决的传承问题。另一方面,他们担心丢失就业岗位,企业职工委员会变更,雇员权益得不到保障,高科技会向中国转移及中德企业文化上的差异。这种担心具体反映在以下方面:

1. 德国对中国投资者表示怀疑,甚至视之为威胁。比如《明镜周刊》2016年第23期题为《少许的市场经济》的报道称:库卡是全球领先的工业机器人企业,是“隐形冠军”之一,德国人对此引以为豪。但是,如今自豪转变成了担心。“对库卡虎视眈眈的美的集团是生产家用电器的,这还是小问题,更大的担忧是它来自中国”。再比如《明镜周刊》2015年第17期题为《大的飞跃》的报道称:中国企业正在收购德国中小企业的路上;他们有意寻找德国“工业4.0”企业,这些企业的技术能够使中国迅速加入工业强国的行列。现在产生的“竞争者”马上可以和德国工业先驱“平起平坐”了,而这一切要归功于德国的技术转让;中国企业已经不满足于成为批量生产商,它们要成为网络化的高科技生产商。由此可见,德国对中国投资并购的担心主要在于技术转让而导致的技术流失。根据2013年BDO会计事务所的调查,被中国收购的德国企业对其给出的评价大多是正面的,一半的企业收益得到了提高,但是几乎所有的担心都来自技术问题。

2. 德国指责中国对外国投资者的不平等待遇。《明镜周刊》2016年第35期题为《征服全球的计划》的新闻报道称,中国国有企业沿着“一带一路”进行大规模的投资,尤其是在高科技领域,同时却通过贸易保护主义来阻挡外国企业的竞争,“刁难”外国企业进入中国市场;然而欧盟内部却没有一个应对不平等待遇的共同战略,缺少一个对“一带一路”战略的统一战线。

3. 德国对于“中国制造”依然抱有一定的成见。德国《明镜周刊》在新闻报道中经常指责中国生产廉价产品,给中国的品牌形象造成了负面的影响,他们担心德国传统企业落入中国人之手会有损他们的国际声誉。在知识产权保护方面,德方对中国的刻板印象仍然存在,尽管中国更加谋求创新增长,企业的创新能力不断提高,创新意识不断加强,但德国民众似乎并不买账。华为调查报告显示,大多数受访者认为,中国企业模仿多于创新,还是以大批量生产廉价产品为主,在国际上声誉较低。但是他们对中国生产的科技产品的看法有所改观,相来说给予了较为积极的评价,认为这类产品“具有国际竞争力”“性价比高”。

综上所述,德国《明镜周刊》关于中国投资并购的报道中,只有一部分内容是较为客观的,大部分都带有负面、偏见的色彩。“中国”仍然普遍存在,这在一定程度上制造了德国民众对中国企业“走出去”的恐慌和忧虑情绪。从民意调查可以看出,德国民众对于中国企业“走出去”的认知仍然落后于中国的现实情况和活力,刻板印象和成见依然存在,德国的“中国形象”远不如中国的“德国形象”好。

四、德国所持看法的成因

德国媒体和民众对中国的经济形象和中企在德投资并购的看法之所以较为负面,主要有几下几点成因:

1. 国家利益的考量。随着中国经济的发展,中国成为世界第二大经济体,超过德国成为全球出口冠军。中国企业“走出去”的深度和广度不断增加,中国制造逐渐从全球产业链的中低端走向中高端,两国在一些领域的合作由互补性逐渐转为竞争性,德国的传统强势企业不断地被中国企业收购,这些都触动了德国人的利益和神经,加剧了对中国崛起的担忧和焦虑情绪。比如德国新闻经常报道的光伏产品贸易争端。对于德国光伏生产商来说,中国光伏企业生产力的快速提高和中国政府采取的积极有为的工业政策使这一领域的竞争尤为激烈,所以他们把中国企业视为威胁。德国媒体为了维护国家利益,制造偏负面的报道,影响德国民众对华认知。

2. 意识形态的不同。中国被德国视为西方资本主义和自由市场的对立面,是“专制国家”“缺少民主”“忽视人权”“缺少言论自由”。德国媒体总是以他们的立场、意识形态和价值观作为衡量标准评判中国经济和中国对德投资,难免会带有一定偏见,既没有考虑中国的实际国情,更忽视中国近年来在社会和经济发展方面取得的进步。

3.文化背景的差异。德国人普遍认为,中国文化对于他们来说较为陌生,两国文化之间存在较大差异。尽管中国越来越多地吸收西方文化元素朝着多元化发展,但儒家思想仍根深蒂固。德国属于低语境文化,表达方式比较直接坦率,崇尚个人主义,具有较低的权力距离和长期导向性;中国属于高语境文化,表达方式比较婉转隐晦,较多地考虑对方的感觉和感受,崇尚集体主义、具有高度的权力距离和长期导向性。在工作中,德国人的沟通方式、处事方法、管理风格以及时间观念都与中国人有较大差异。因此,在对德企收购方面,德国人尤其表现出对文化差异的担忧,将其视作中国接管德国企业的最大挑战之一。

4. 刻板印象和成见。尽管中国已在知识产权保护和企业自主创新方面取得了很大进步,但是德国人对中国企业“窃取技术”“仿造产品”“侵犯知识产权”的刻板印象已经形成,短时间内较难改变。另外还有出于对中国企业投资的成见,认为中国企业对德投资起步较晚,尚不成熟,才几十年的历史,远没有德国对华投资的时间长,如德国的西门子公司在华有百年历史。再者就是德国人不希望看到本国传统企业被来自其他国家的企业收购,情感上的难以接受和抵触情绪使得对中国投资者的评价较为负面。

五、提升中国企业“走出去”形象的对策

如前所述,近年来中德两国的经贸关系日益密切,但是德国媒体和民众对中国的形象认知却较为负面,与当前的形势不相符。德国媒体虽然以批判性的负面报道为主,但这在一定程度上,也使我们可以从他者的角度审视自我,思考如何提升自身形象,以及如何纠正德国方面的偏见或误解。以下从对外传播视角探讨我国的应对之策。

1. 中国在德投资企业应主动展示自己的良好形象。据笔者与德国经济界人士的交流,他们都承认,中国企业也基本做到了他们在收购德国企业时的承诺,即不裁员和不转移生产基地。但是,问题是这一良好形象局限在小范围里,并不为大众所熟知。我国内隐含蓄的传统文化认为“酒香不怕巷子深”,这无疑是有道理的,但是,在德国媒体有意无意“抹黑”的情况下,“好酒”若不宣传,人们获得的将只是媒体传递的扭曲形象。为此,中国企业可以考虑在德举办面向社会公众的企业文化活动,主动宣介自己的负责任形象,这不仅有利于已经进入德国的企业开展经营活动,也能为中国后续企业登陆德国创造更为有利的社会环境。在此过程中,中国在德投资企业还可以考虑利用工商会和行业协会以及产业工会等平台,在这些机构内部或通过这些机构积极发声传递中国企业在德国的真实形象。而且,鉴于德方一直有人质疑说我国政府有所谓的在德“并购战略”,因此,减少政府色彩,由企业作为市场主体充当主角,可以更为德方所接受和认同。

2. 中国有关部门和企业可委托独立的研究机构中国在德投资企业现状报告。在德国,大型企业或基金会大多有委托独立研究机构展开某项专题调查的惯例,例如德国贝塔斯曼基金会就有关中资企业对德直接投资的报告。如前所述,我国华为公司近年也开始委托德国的全球与区域研究所(GIGA)定期中国形象报告。事实上,如果我方能作为调查的委托方,就可以在议题设置上有所侧重,例如前述塔斯曼基金会报告显示,德国人担心来自中国的投资会使他们丢失就业岗位,以及雇员权益得不到保障等,那么,我国企业就可以有针对性地委托就这个议题领域展开调查研究,通过事实结果纠正德方的模式固见。当然,在委托做这样的调查之前,必须对这一议题领域的现实情况有清醒的把握。

3. 我方要利用各种场合向德方阐明中国对德投资是一种合作共赢之举。我们要反复向德方说明,德国企业被收购是其免于破产的一个契机,因为在很多情况下,除了中国资本,并无其他投资者,而且,中国企业同竞争对手相比往往愿意出更高的价格。另外,中国企业在投资并购时常常给予德国企业足够的自,提供就业保障或保留受危及的就业岗位,因此,最终有利于当地的经济发展和社会稳定。如前所述,在我国企业“走出去”过程中,德方的一个重要顾虑是技术诀窍的流失,对此,我们在与德方交往中,在适当场合也要让他们认识到,虽然“技术换市场”是中德经贸合作的一个基本模式,但其实我国在有些技术领域的技术和研发水平已与德方处于同一水平,甚至超过了德方,这样做可以减少德方固有的、以为自己处处领先的傲慢与偏见。当然,也必须看到,以前都是德国企业到中国投资并购,如今中国企业越来越多地迈入德国市场,德方势必对此有一个逐步适应的过程,可能一开始德方更多的是“质疑”乃至“排斥”,但是,随着越来越多的中资企业在德国取得成功,德方的疑虑总体上也会有所缓和。最后,我们也要看到德国国内对中国企业投资并购的不同立场,要有针对性地与那些对我国企业投资持欢迎立场的企业和机构组建“倡导联盟”,让它们一起来宣传中国企业投资并购对德方的积极意义。

「参考文献

1.Huawei-Studie, Deutschland und China C Wahrnehmung und Realit?t, 2014; 2016.

2.德国中国商会:《中资企业在德商业环境调查2015》,柏林,2015。

3.Bertelsmann Stiftung. Chinesische Unternehmen in Deutschland - Chancen und Herausforderungen, Gütersloh, 2009.

4.Ber t elsm a n n St i f t u ng. Au f br uch na ch West enCC h i nesische Direktinvestitionen in Deutschland,Gütersloh, 2013.

第5篇:市场经济调查报告范文

        (2)统计管理走向国际化-《国民经济行业分类》新国际将正式实施 无

        (3)农村土地使用权流转情况的调查 姚余龙

        (5)资本的有效积累是沈阳工业实现跨越式发展的必然选择 彭扬 邸新

        (8)公路统计工作面临的新形势 吴英海

        (9)搞好职工下岗再就业工程是地勘单位自我生存和发展的保证 李晓燕 马永财 等

        (11)入世后海关统计数据价值刍议 王凤昆

        (13)文化广场与城市居民对沈阳市城市居民参加文化广场活动的调查 李斌 王薇

        (15)发展奶牛饲养业大有前途-道义一村畜牧小区调查报告 关晓铎

        (17)构筑统计法制18年 刘玉林

        (19)开拓创新深化改革努力开创新世纪统计工作新局面 吕彦宏

        (21)统计人生三味 李首君

        (24)经济时代带给高职教育的思考 王强

        (25)抽样调查与市场经济的关系 宋颖华

        (27)试论树立新时期统计人员的新形象 唐宏飞 张莉

        (28)加强统计工作为现代化医院管理服务 林丹

第6篇:市场经济调查报告范文

    关键词:财务尽职调查 资本运作 报告

    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逐步建立和完善,我国企业之间的投资、融资、并购等资本运作行为已越来越普遍,而资本运作顺利进行的基础是对商业市场、资本市场和企业经营的全方位周密考察,如果缺乏这一基础的投资、融资、并购活动,无疑会有高度的投机性和风险。从目前国内资本运作的案例来看,运作的成功率却不高。这背后的原因当然有很多,但在资本运作时,缺乏有效的尽职调查却是一个不容忽视的原因。美国学者布瑞德福特?康纳尔就曾在《公司价值评估》中指出,如果对公司未来价值的变动并不清楚就实施并购,就是一种渎职。

    财务尽职调查概述

    尽职调查(DUE DILIGENCE INVESTIGATION)又称谨慎性调查,一般是指投资人在与目标企业达成初步合作意向后,经协商一致,投资人对目标企业一切与本次投资有关的事项进行现场调查、资料分析的一系列活动。其主要是在收购(投资)等资本运作活动时进行,但企业上市发行时,也会需要事先进行尽职调查,以初步了解是否具备上市的条件。尽职调查的内容一般包括:目标企业所在行业研究、企业所有者、历史沿革、人力资源、营销与销售、研究与开发、生产与服务、采购、法律与监管、财务与会计、税收、管理信息系统等,也正因此,调查小组的构成包括了各方面的专家,有目标企业相关行业的行业专家、特定业务的业务专家、营销与销售专家、财务专家、法律专家等。透过有专业知识和经验的独立第三者对“目标企业”的财务、法律、业务等问题做出评析,在投资者对“目标企业”做出投资决策之前,尽职调查可以帮助投资者了解“目标企业”的情况,对投资项目的取舍做出判断,确定交易的方式,及早发现影响交易完成的因素。

    在整个尽职调查体系中,财务尽职调查主要是指由财务专业人员针对目标企业中与投资有关财务状况的审阅、分析等调查内容。在调查过程中,财务专业人员一般会用到以下一些基本方法:审阅,通过财务报表及其他财务资料审阅,发现关键及重大财务因素;分析性程序,如趋势分析、结构分析等,对各种渠道取得资料的分析,发现异常及重大问题;访谈,与企业内部各层级、各职能人员,以及中介机构的充分沟通;小组内部沟通,调查小组成员来自不同背景及专业,其相互沟通也是达成调查目的的方法。由于财务尽职调查与一般审计的目的不同,因此财务尽职调查一般不采用函证、实物盘点、数据复算等财务审计方法,而更多使用趋势分析、结构分析等分析工具。在企业的投资并购等资本运作流程中,财务尽职调查是投资及整合方案设计、交易谈判、投资决策不可或缺的前提,是判断投资是否符合战略目标及投资原则的基础。对了解目标企业资产负债、内部控制、经营管理的真实情况,充分揭示其财务风险或危机,分析盈利能力、现金流,预测目标企业未来前景起到了重大作用。

    财务尽职调查内容

    (一)对目标企业总体财务信息的调查

    在进行财务尽职调查时,首先需要了解的是目标企业的一些基本财务情况。通过取得目标企业的营业执照、验资报告、章程、组织架构图,财务调查人员可以了解目标企业全称、成立时间、历史沿革、注册资本、股东、投入资本的形式、性质、主营业务等。对目标企业的详细了解还应包括目标企业本部以及所有具有控制权的公司,并对关联方做适当了解。另外,目前企业的财务管理模式以及财务部财务人员结构、目标企业的会计电算化程度、企业管理系统的应用情况也是需要了解的背景资料。

    在获得上述信息之后,还应对目标企业的会计政策和税费政策进行全面了解:目标企业现行会计政策、近3年会计政策的重大变化、现行会计报表的合并原则及范围;及近3年会计师事务所名单和近3年审计报告的披露情况。目标企业的税费政策包括:现行税费种类、税费率、计算基数、收缴部门;税收优惠政策;税收减免/负担;关联交易的税收政策;集团公司中管理费、资金占用费的税收政策;税收汇算清缴情况。

    (二)对目标企业具体财务状况的调查

    目标企业财务报表的可靠性会影响到财务尽职调查结果的可靠性。而财务报表的可靠性与企业本身内控程序是否完善有关,因此,一般情况下,进行尽职调查时亦应考虑内控程序的情况。例如可以通过访谈、画流程图等方法对目标企业的内部控制制度进行总体把握。在了解目标企业的内部控制制度之后,就可以对其的财务状况、盈利能力、现金流进行详细调查。

    在对目标企业的财务状况进行调查时,对货币资金除了核实它的真实性之外,还应该关注是否有冻结资金的存在。对应收账款要进行账龄分析、逾期账款及坏账分析、近年变化趋势及原因分析,要关注其是否被高估,另外对大额应收账款还应调阅销售合同。一般国内企业会将投资、开办费、前期亏损或待摊费用支出暂列其他应收款,因此在对其他应收款进行调查时,应具体查询有关内容,评析会计处理是否合适,并做出合适的建议会计调整。对存货的调查,应查阅最近一次盘点记录,关注发出商品、分期付款发出商品,找出积压、毁损、滞销、过时以及有变现问题的存货,确定提取的准备是否足够,查询存货的计算方法,确定计算方法是否合适。进行长期投资调查时,对控股企业要验证其投资比例及应占有的权益,对参股企业了解其投资资料。对在建工程则要了解工程项目预算、完工程度、工程项目的用途,是否存在停工工程等。固定资产的调查,土地房屋则通过包括审阅房屋、土地的产权证明文件,如土地证、房产证等来调查,对机器、设备则要查询有否应报废或需要提取减值准备的机器设备,另外调查人员还应关注折旧提取的方法是否合理,折旧率是否反映固定资产的消耗情况和使用年限,折旧是否按照设定的折旧提取方法和折旧率计算已入账。对无形资产的调查,则要分析无形资产的种类及取得途径、无形资产的寿命、计价依据。而对于银行贷款的调查,调查人员应取得和查阅明细表,明细表应注明利率、还款期、抵押、承诺等情况,还应查阅贷款合同,了解有否资产抵押和担保等情况,还应测算贷款利息是否已足额提取,并已入账,并查阅是否违反贷款合同条款的情况。对应付账款,调查人员应取得明细表,并应分析应付账款周期、供应商分布情况。为了防止目标企业存在有未入账的负债,调查人员还应查阅期后付款凭证,查阅董事会、股东会会议记录,与有关律师尽职调查工作配合,分析对应付税金的调查,应取得各项应付税金变动明细表,并询问各项税种是否均已如期申报、完税,询问是否漏报、虚报、少报的情况,查阅与税务机关的往来书信文件,分析所交税金是否合理。

    对反映目标企业盈利能力的销售收入及成本进行调查时,调查人员应计算近几年销售收入、销售量、单位售价、单位成本、毛利率的变化趋势,近几年产品结构变化趋势,目标企业大客户的变化及销售收入集中度,关联交易与非关联交易的区别及对利润的影响,成本结构、发现关键成本因素,并就其对成本变化的影响做分析,对以上各因素的重大变化寻找合理的解释。对目标企业的销售收入分析,可按主要地区、主要产品、主要客户进行分类。结合上述的各项分析,可以对目标企业的过去和将来的盈利前景有所启示。对目标企业的三项费用分析,应按照费用明细表分析三项费用处理的合理性和未来走势与变化。对其他业务利润,调查人员应该了解是否存在稳定的其他业务收入来源,以及近几年数据。对投资收益的调查,调查人员应关注近年对外投资情况,及各项投资的报酬率。对营业外收支的调查应关注是否有异常情况的存在。

    对目标企业的现金流的调查,调查人员应特别关注经营净现金流,并通过一些比率的计算来检验经营净现金流是否能满足融资活动的利息支出净额,并应结合资产负债表及利润表,寻找除销售收入以外是否还存在主要的经营资金来源,对经营净现金流的贡献如何。

第7篇:市场经济调查报告范文

《华西都市报》报道,一份由成都锦江区政府组织、专业调查公司调查的春熙路“美女养眼指数”即将。成都春熙路号称百年金街,原本是一条窄街小巷,后逐渐发展成商圈。每到节假日,这里必定是成都人口密度最高的地方之一。

以春熙指数命名的中国首个商业街指数包含商圈人流指数、消费者购物指数、美女养眼指数等多个数据。据悉这次指数调查是由锦江区中央商务区管委会牵头,委托北京零点研究咨询集团开展的。

评论

“美女养眼指数”成了街头巷尾关注的新闻,然而谁都没有注意,就在这热议之中,“美女养眼指数”夭折了:随后公布的《春熙路消费者行为调查报告》,根本就没有出现“美女养眼指数”这一项。

这个报告里春熙路消费者指数得分为74.4分,商品齐全、时尚,购物环境好是春熙路人气旺的最主要原因。评价体系包括了公共设施与服务、交通、商品与服务、时尚繁华程度4个二级指标,并细分为商品价格水平、繁华程度、社会治安等17个三级指标。其中不少指数具有借鉴意义,比如调查认为95.3%的外地人去过春熙路;60.3%的消费者认为春熙路最能代表成都,远远高于武侯祠(17.9%)、锦里(6.4%)、杜甫草堂(6.1%)等旅游景点。

看看网友的夸张性总结:“天下美女在成都,成都美女在春熙路。”看来成都春熙路美女云集,在部分人印象里已经“深入人心”,爱美之心,人皆有之。在“眼球也是关注度,美女也是生产力”的多元化时代,“美女经济”这种“资源”因为具有稀缺性,在发达的商品社会里,正愈来愈受到人们的重视。让美女为某个品牌、某个地方代言,早已经成为惯例,种种选秀选美活动更是如火如荼。作为担负招商引资、促进经济发展任务的商务区管委会,关注“美女经济”给当地经济带来了怎样的影响,发挥这个民间品牌的经济效益,让自发的“美女”为春熙路代言,并不算无聊之举。为了达到公正和客观,委托专业调查公司独立调查,也是规范合理的做法。至于这个指数到底好不好,公布之后大家自然有公论。

因此我正拭目以待,看看这是怎样一个引领潮流的新标准一一这个指数怎么算出来的?对众多“爱美之人”是否有指导意义?……然而可惜的是,就在媒体断章取义的标题中,就在众多评论家未卜先知般的抨击声中,“美女养眼指数”光荣夭折了。不知道这算是幸运还是不幸?

声音

我们需要警惕和反思的是,作为公共管理者的公权力,如何也走到了商业炒作的队列中来?

――西安晚报

第8篇:市场经济调查报告范文

大学生最新消费情况调查报告一: 

 调查时间:

调查地点:

调查对象:贵州大学南区在校本科生

我们的调查问卷内容主要有王威力提出,有其他三位成员审查修改。在分发调查问卷时我们分工合作,分发近二百张调查问卷。并由分发人员收回。小组讨论研究调查问卷的数据总结和分析。经过近一周的时间将调查问卷整理完毕。由小组讨论调查报告侧重总结的消费问题的哪些方面。最后由袁莉执笔完成调查报告。小组分工明确,配合默契,大大提高了工作效率。

正文:

一、问题的提出

当前不断变化的市场中,大学生作为一个特殊的消费群体正受到越来越多的关注。由于大学生年纪轻,缺乏经验,充满青春的活力并同时具备了一定的购买能力,因而他们有着不同于社会其他消费阶层的群体的消费心理以及行为。首先大学生有着比较旺盛的消费需求,而反观另一方面,他们尚未获得经济上的自主与独立,消费受到家庭准许的很大的制约。消费观念的超前以及消费实力的相对滞后,是这一群体不同于其他群体的问题所在。问了更加清晰的了解这个问题,我进行了对大学生消费状况的一次调查。

二、问卷情况

这次问卷共发放183份,收回有效问卷166份。以身边同学及朋友为主要调查对象。

三、问卷分析

1.经过问卷调查,有7%的同学一个月的生活费标准在1000元以上,而500-1000元及300500元的人数占了相当的比例,这一结果和我预先的想象相差不多,说明我们学校的学生普遍消费能力在周围学校大学生也占平均水平地位。

2.关于支出的具体内容上我们看到,用于饮食及娱乐两项的结果分别占了前两位,而选择用于通讯的支出与用于交际的花费的人数基本持平,并有具体数字我们可以看出,越来越多的同学把相当多的钱花在了娱乐享受以及与人的联络沟通之上,这说明饮食上的消费比重正在日益的降低当中,相比之下,现在的大学生用于学习方面的钱实在是非常的少,这跟不良的学习风气以及社会的影响都有密不可分的联系。

3.送第三题的调查结果中我们可以看出,当代大学生的经济来源85%左右仍然是来自家庭父母的供给,当然也有很多的学生选择了走出校园,挑选了一些自己力所能及的工作作为兼职,这除了贴补自己的花费外参加更多的社会实践也是促成这点的重要原因之一。还有部分人是利用学校的助学金和奖学金供自己的生活费用。

4.在第四题中我们不难发现当代大学生对于消费的认识还是很浅薄的,有很多是消费冲动型,见什么好自己喜欢什么就买什么。当然也有相当一部分人是经过精打细算只买自己的学习和生活中的必需品。我们应该向这些同学学习。

5.在第五题中,关于网络购物的问题则让我们对大学生现今的消费有了更加全面的了解。我们发现,几乎大部分的学生都进行过网络购物的活动,虽然在具体数额上差距还非常大,但这确实清晰的预示了网络购物在未来无法阻挡的发展趋势。

6.在第六至九题关于大学生消费习惯的调查中,我们发现具有以存钱、记账为代表的良好的消费习惯的学生数量占的比例未达到三分之一的比例,而有下一阶段消费计划的人数也不足二分之一,而对于自己的消费大多数同学则表示没什么感觉,只有小部分人总结为比较节俭。我们不难总结出目前学生们的科学消费意识还很淡泊,对于自己消费的管理还是存在很大的疏漏。

四、问题的总结与解决办法

综合以上的结果我们可以看出,大学生虽然作为一个特殊的消费群体,但有着自己已具备规律的消费结构、习惯以及发展方向,只要我们能够冷静分析,必然能够更加理性的控制自己的消费。

问题总结:

(一)理性消费仍是主流

质量、价格、外观是吸引大学生消费的主要因素。从调查结果来看,讲求实际、理性的消费仍是当前大学生主要的消费观念。据了解,在购买商品时,大学生们首先考虑的因素是商品的质量。这是因为中国的大学生经济来源主要是父母的资助,自己兼职挣钱的不多,这使他们每月可支配的钱是固定的,大约在 600-800 元之间,家境较好的能达到1000元以上,而这笔钱主要是用来支付饮食、日用品及日常社交活动开销的。由于消费能力有限,大学生们在花钱时往往十分谨慎,力求花得值,追求性价比高的商品。无论是在校内还是在校外,由于同龄人、城市时尚气息以及恋爱等诸多因素的影响,他们比较注重自己的形象,追求品位和档次,虽然不一定买名牌,但商品的价格一定得配得上它的质量。

(二)消费层次一定程度两极分化

据调查,在大学校园中,月消费相对高的同学的月消费可比月消费相对低的的同学的月消费高出35倍,其原因是,家庭收入越高,对学生的经济供给越多,构成大学生消费的一种特殊的奢侈格局,主要表现在旅游、电脑、手机、社交娱乐等方面的消费上。可见,大学生的消费差距增大,两极分化也比较分明,这在我国当前剧烈转型的社会大背景下有其一定的必然性,我们也应该在大学生的教育中逐步改善这一问题。

(三)过分追求时尚和名牌,存在攀比心理

在调查过程中显示,一些同学为了拥有一款最流行的手机,情愿节衣缩食,甚至牺牲自己的其他必要开支来满足这一不切实际的愿望;有些同学为了一双名牌运动鞋,为了一套名牌化妆品或者一件名牌衣服,不惜向别人借钱甚至偷钱以满足自己的欲望等,都可以反映出一些学生不懂得量入而出,而虚荣心的驱使又极易形成无休止的虚荣心,同时为了所谓的面子,大学校园里的攀比心理也是异常的严重,别人没有的,自己得有;别人有的,自己的得是最好的。

解决办法:

构建节约型社会是我国十一五规划的重要任务之一。构建节约型的消费模式是解读节约型社会的一个重要方面。用节约型的消费理念引导消费方式的变革,在全社会树立节俭、文明、适度、合理的消费理念,大力倡导节约风尚。当代大学生是未来社会建设的栋梁,加强大学生健康的消费观念的培养与塑造,在当前构建节约型社会的大环境下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要正确引导大学生养成健康消费心理和行为,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着手:

(一)加强对大学生消费心理和行为的调查研究

在日常的教学中,我们应该大力提倡调查研究与理论教学相结合的科学方法,重视和加强对大学生消费状况的关注,注重在研究他们的消费心理与行为从中发现问题和解决问题。当然,调查研究是一个艰辛的过程,但是作为教育工作者应该首先培养自己刻苦钻研的科学精神、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理论联系实际的科学思维。针对不同问题的学生存在的不同问题,给出不同的解决办法,有针对性的解决大学生消费观念存在的偏差问题

(二)教育学生要树立艰苦奋斗、勤俭节约、科学的消费意识

引导大学生在考虑个人消费时不忘传统观念,科学规划安排,使自己的消费水平与家庭的收入水平相适应。当然,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从不断推动社会经济发展和繁荣市场这个角度看,需要鼓励大学生进行积极、合理消费。如果不考虑个人经济状况和支付能力,盲目追求奢侈的消费模式是十分有害的。思政教育工作者要及时客观的分析社会上的消费主义现象,引导学生形成积极的心态,不依赖父母而进行奢侈消费而应该自强、自立的作一个清醒的消费者。

结尾:

通过这次调查,我们基本掌握了当代大学生消费心理趋势及现状。大学生的基本生活消费大体上是现实的、合理的。但同时也存在着许多的问题,如攀比心理、不合理消费、不理性消费,这主要是生源来自全国各地,由于家庭情况的不同和消费习惯的差异造成的。大学生中,培养独立的理财能力、科学的价值观应是当务之急。我们有理由相信,在社会各方面的共同努力下,中国当代大学生一定会形成一种更合理,更现实的消费观。

1.消费的理性化需求

享受与潮流已变成吸引大学生消费的主要因素。从调查的结果来看,大学生的消费观念与消费习惯,需要调整以及改善。所以我提出了消费的理性化需求。题目虽然说起来很大,但做起来却需要我们从细处着手。比如对自己每天的消费情况进行记录,以方便自己查找超支消费的原因。也要同时做好对未来消费的计划与打算,做到心中有数,不能由着兴趣不加节制的扩大自己的消费,从而导致自己的消费脱离了自己的生活档次。这两点在一定程度上也能保证自己在个人的生活水平下有个尽量好的享受水平。

2.拒绝奢侈品的消费

目前有的家庭收入很高,对学生的经济供给也较多,构成这部分大学生消费的一种比较奢侈的格局,主要表现在旅游、娱乐以及电子产品等方面的消费上。这点在我们的调查中也得到了充分的体现。可见,大学生的消费结构需要调整,当然这种情况的发生也是与我国当前剧烈转型的社会大背景的必然性有一定联系。作为一个学生我们应该为自己、为家庭负责,减少那些只为虚荣心而存在的不良消费。

3.调整消费结构

中国大学生的生活消费从20世纪的70年代至经济高速发展的前几年,有一个方面是一直在传承的,即大学生消费的主要组成部分以饮食费用和购买学习资料、用品为主体。而在最近几年消费结构的失衡,不仅反映了学习风气的恶化,也反映了人心的浮躁与社会对于大学生消费心理的影响。我们必须加以调整来使之适应我们的消费水平。

4.杜绝攀比心理,不过分追求时尚

现实中为了拥有一款手机或者换上一款最流行的相机,有的同学情愿节衣缩食,甚至减少自己的其他必要开支,又例如有些男同学为了一双名牌运动鞋,有些女同学为了一套名牌化妆品或者一件名牌衣服,不惜向别人借钱以满足自己的欲望,都可以反映出学生们不懂得量入而出,而虚荣心的驱使又极易形成无休止的攀比心理,从而导致恶性循环的生成,所以我们必须杜绝自己的攀比心理。而对于不过分追求时尚,我们大学生本来就应该以学习为主,这些次要的东西本就不应该成为每天最让我们操心的事。而在这方面的改进必然有助于大学生好的消费习惯的养成。

大学生最新消费情况调查报告二: 

大学生作为接受先进知识,随时走上社会的专业人才,很有必要在大学期间就尝试经济上的独立,培养一定的投资理念,并发展属于自己的科学的储蓄观念。这对于将来管理自己的生活都是十分有意义的做法。不仅能够降低家庭的负担,让父母减少对于自己的担心,更能锻炼自己的投资意识与自我控制的能力。

一、大学生消费的特点

大学生作为社会消费的一个特殊群体,有着不同于社会其他消费群体的消费心理和行为。据调查,我们可以苏醒的看出大学生消费存在着以下特点。

1、 消费观念复杂,感性消费占上风

大学生没有经济来源,经济独立性差,消费没有基础,经济的非独立性决定了大学生自主消费经验少,不能理性地对消费价值与本钱进行衡量。大学生没有构成完全的,稳定的消费观念,自控能力不强,多数消费都是受媒体宣传引诱或是受身边同学影响而产生的随机消费,冲动消费。这也正是大学生消费示范效应的结果。据调查目前在校大学生中有30%具有手机但对手机的消费存在着很大的盲目性。具有手机的大学生中,一部份有通讯的需要,且家庭经济条件答应;另外一部份有通讯需要,但是家庭经济条件负担不起的情况下趋前消费;还有一部份是既无通讯需要又无家庭经济条件负担的奢侈消费。而奢侈消费则是由大学生消费的示范效应,攀比心理致使的。

2、 学生对品牌的虔诚度很高

大学生消费在一定程度上会相信自己的真实体验,假如使用某种品牌产品产生好的体验,就会坚持使用,从而逐渐构成固定偏好,终究构成使用习惯,保持对此产品良好的虔诚度。比如洗发水,感性熟悉上的气味清香,质量好,效果明显,都会促使他们继续使用下往。

3、 消费偏向多样化

21世纪是物资生活与精神生活日趋丰富的时代,当代的大学生们已不再满足于宿舍、教室、图书馆三点一线的单调生活。文娱、运动、手机、电脑和新型的IT产品都成了大学生消费的热门。大学生的消费已显现明显的多元化趋势。假如经济条件答应,大部份学生会往旅游,往歌厅、酒吧消费,或是购买电脑,手机、MP3,反映出大学生具有走出校园、融进社会、具有高质量生活的渴看。调查报告范文

二、大学生消费的结构和层次分析

大学生的钱从哪里来,到哪里往? 通过调查发现,在生活费来源方面, 有75%的同学依托父母,13%的同学依托贷款,8%的同学取得了奖学金,9%的同学通过打工补贴平常开消,另有1%的同学还需减免学费。因而可知, 同学们主要的经济来源是父母,但来源趋向于多元化。但生活费不包括学杂费和住宿费等,要是这个大头加上往,来自父母的比例将更高,可以这么说,大学生基本上还是以一个纯消费者的身份出现在社会的舞台上。

对大学生的消费往向题目,调查表明大学生的生活费主要用于衣食住行,消费金额较大的比如手机、电脑、各类培训其实不含在其中。而手机已成为大学生主要消费品,这从下面分析中可以看出。

手机已成为现代人必不可少的交换工具,高校学生是手机使用普及率最高的人群之一。调查表明,烟台大学有47.2%的大学生具有手机,年级越高,手机的普及率也越高,如大一刚进校唯一6%的学生具有手机,而大四学生中具有手机者已高达82%,远远高于社会群体手机均匀具有率。约有83%的大四学生明确表示,购买手机主要是为了方便找工作。固然手机的主要功能是通话,但大学生们使用最多的是短消息功能。在选择手机时,他们以为价格在1000元至1800元之间的手机最受青睐。

因此,大学生消费结构显现出类似于正立锥形的结构。家庭比较富裕的同学位于锥形的上端,他们具有电脑、名牌手机等珍贵物品;家庭清贫的同学则处于锥形的下端,他们常常要靠勤工助学或贷款来维持大学正常生活;其他同学则位于锥形的中间,他们衣食无忧,生活水平居中。同时,从以上的分析可以苏醒的看出,从锥形的上端到锥形的下端顺次下降,这也鲜明的体现了大学生消费的层次性。

三、大学生消费对家庭和社会的影响

大学生消费直接影响着家庭。作为一个纯消费者,均匀每一年约一万元的用度对一个家庭来讲,可谓是重中之重了。就拿普通家庭三口人来讲,满足一个大学生一年的消费将花往家庭收进的大部份,特别对农村的家庭而言,愈甚。固然由于经济的发展,农村和城市居民的收进都得到了相应的进步,生活水平得到改善,家庭用于大学生消费的比重普遍降落,但降落缓慢且比重之大已是某些家庭所难以承受的。一个大学生的消费占到城市家庭收进的45%左右,特别是农村,可占到80%~90%。无疑,目前大学生的消费已给学生及其家庭造成了很大的经济压力,特别一些贫困家庭,在调查中我发现,三高校各有20%的同学需要通过申请助学贷款来完成大学四年的学业,他们连自己的生活都难以保证,更不用说这近万元的用度了。由于山东省经济算中等发达,其居民收进水平比大学生家庭的收进水平还要低一些。所以实际比重可能比这个数目还要偏高一些,影响可谓深远。

大学生的消费特点和消费行为决定了大学生消费的影响不只局限于家庭,市场上的很多消费都与大学生息息相干,大学生消费已直接影响着整个消费市场和国民经济。目前,大学生消费市场已构成,这是高等教育发展的结果,也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发展的必要。它已成为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一个有机组成部份,随着社会的发展,高等教育的普及,它将会发挥更大的作用。

四、有关大学生消费的几点建议

大学生消费不单单关系到自己、学校,而且还是关系到整个社会的题目。现从个人、学校、社会三方面对大学生消费提出几点建议。

(一)对大学生而言,要建立自己公道的消费观念,要理智地对待自己的消费。作为一个纯消费者,大学生经济来源大多靠家庭,所以自己的消费要斟酌到家庭的经济状态,父母的承受能力,还要有自制能力,不能盲目地堕入感性消费的误区。如今有的学生消费上大手大脚,还有沉迷于盲目消费中,比如最近很多大学生沉迷于网络游戏,这将大大增加自己的消费负担,更重要的是大学生也会在盲目的消费中迷失自己,以致影响到自己的学业。另外,大学生也要具有消费者的维权意识,进进大学,已开始渐渐地融进社会,社会中欺骗消费者的各种不法行为屡禁不止,面对纷纷复杂的社会,大学生要学会维护自己的正当权利。

第9篇:市场经济调查报告范文

“北京共识”(BeijingConsensus)。2004年,时任高盛公司高级顾问的乔舒亚•库珀(JoshuaCooper)在向英国伦敦外交政策中心提交的一份调查报告中首次提出了“北京共识”的表述。其原理主要包括以下几点:①创新经济理论。即将创新视为经济发展的原动力②经济指标多元化。即国内生产总值(GDP)不再是衡量经济发展的唯一指标,可持续发展的经济模式和分配公平问题亦更为重要。③经济安全理论。即国家经济秩序的维护依赖于独立的政策决定权和金融自。

既然我国采取渐进式的经济转型模式,那么我国的经济转型则呈现出阶段性发展的特点。一方面,从宏观上讲,我国经济转型大致经历了两次历史选择。第一次是由旧中国脆弱落后的市场经济向高度集中的社会主义计划经济的转型,从而奠定了我国经济发展的工业基础。

第二次是由高度集中的社会主义计划经济向中国特色的市场经济的转型,从而在国际化、现代化的浪潮下,顺应了时代的需求,并兼顾着本国的实际。同时,从经济转型的绩效上看,中国没有走苏联的老路,而是逐渐摸索并探索出了一套特有的经济转型模式。事实上,“中国模式”也好,“北京共识”也罢,问题的关键便在于中国的经济转型没有受到西方传统观念的束缚,而是扎扎实实地建立一套可行的经济转型模式。最后,我们可以看到,我国的经济转型不仅仅彰显了本土特色,还为世界经济提供了学习和借鉴的模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