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务员期刊网 精选范文 生产发展规划范文

生产发展规划精选(九篇)

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生产发展规划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生产发展规划

第1篇:生产发展规划范文

  《贵州省“十二五”产业园区发展规划》

  建成100个具有一定规模、产业优势突出、基础设施配套完善的各具特色的产业园区,力争建成8至10个年工业产值超过200亿元的国家新型工业化产业示范基地,20个年工业产值超过100亿元的省重点产业园区,建成一批体现地方特色的产业园区;完成园区基础设施、公共服务平台建设投资800亿元以上。到2015年,全省产业园区实现工业产值5000亿元以上,占全省工业产值的比重超过50%。

《贵州省煤炭产业“十二五”发展规划》

《贵州省“十二五”产业园区发展规划》

《贵州省“十二五”建材工业发展规划》

《贵州省“十二五”新兴产业发展规划》

《贵州省“十二五”金融业发展专项规划》

《贵州省“十二五”教育发展专项规划》

工 业

《贵州省煤炭产业“十二五”发展规划》

煤炭生产。2015年,原煤产量达到2.1亿吨;矿井采区回采率达到80%以上,原煤入选比例达到60%;建设矿井275处,建设规模1.6亿吨/年;力争建成1个年产5000万吨、2个年产3000万吨大型煤炭企业集团,煤炭企业集团控制在200个以内;2015年,煤矿采煤机械化程度达到80%以上;建设400万千瓦煤矸石电厂,消耗煤矸石600万吨/年,矸石发电利用率30%以上。

《贵州省“十二五”建材工业发展规划

到2015年,全省建材产业总产值达到400亿元以上,累计完成投资250亿元以上;水泥产量达8000万吨以上,水泥散装率达45%左右,墙材产量达400亿块以上;塑料管材、型材产量达50万吨以上。建材工业年利用各种工业固体废弃物达3000万吨以上。

服务业

《贵州省“十二五”金融业发展专项规划》

“十二五”末,力争全省金融业增加值达到670亿元以上,占全省地区生产总值比重提升3个百分点、达到8%,占服务业增加值的比重提升7个百分点、达到17.6%,增速高于全省地区生产总值增长水平、高于全国和西部金融平均增长水平;把贵阳建成带动全省经济发展及在西部地区有重要影响力的金融中心;力争金融业竞争力在全国提升1-3个位次。“十二五”时期,全省社会新增融资总量确保达到9000亿元,力争11000亿元。

第2篇:生产发展规划范文

一、龙岗现代家电产业集群的发展优势和特色措施

(一)龙岗现代家电产业集群的发展优势

1、市场先发优势

龙岗区的家电企业依据特区的窗口优势很早就参与了国际化的生产分工,大量企业承担着外商OEM贴牌的生产功能,其产品不仅行销全国,而且已经远销世界各地。

2、区位优势明显

龙岗区一方面对内可以便捷的与惠州、东莞等腹地企业形成配套生产带,在整个珠江三角洲已形成产业完善、分工明确的细腻的产业链条。另一方面对外毗邻深圳海关和香港,产品可以迅速进入国际市场,与香港形成“前店后厂”的产业分工和配套。

3、产业基础较好

龙岗区家电产业的产品门类比较齐全,其中电脑、空调、DVD、收录机、电话机、空调扇、家用安防设备、复印机、打印机、MP3、车载电子设备等40多个家电产品市场竞争力较强。

4、龙头企业形成

深圳市龙岗区家电行业经过十几年的发展,目前已经涌现出了联创、金积嘉、兄弟亚洲、鸿名电业等规模较大的核心企业,在家电产业集群中的龙头带动作用日益显露。

(二)推动龙岗区现代家电产业升级的特色措施

1、扶持龙头企业,培育产业集群

一是要整合资源、集中培育优势现代家电产业,打造一批优势龙头企业,构造区域核心竞争力,用龙头企业带动家电产业集群的发展,形成群体效应;二是要培养一批科技含量高的骨干企业,引领家电产业集群的技术创新方向;三是要培植一批有代表性的家电配套型企业,形成家电产业集聚。

2、实施名牌战略,打造知名品牌

一是采取各种措施,有意识、有目的地引导现代家电企业增强品牌意识,注重有形资产和无形资产的双重积累,以专利技术和优质产品为支撑,加快从无牌和贴牌生产向自主品牌生产转变、从有牌生产向知名品牌转变;二是在加快培育产品品牌、企业品牌的同时,要因势利导地做好未来5年家电产业品牌、区域品牌发展规划,做响做靓产业品牌、区域品牌,以区域品牌引领龙岗区家电产业集群的快速发展,形成产品品牌、企业品牌、产业品牌和区域品牌交相辉映、相互推动的“搭载效应”。

3、盘活存量土地,提高使用效率

一是围绕现有的存量土地资源,做好土地利用总体规划,积极做好工业用地保障工作;二是实施土地集约化经营,提高单位土地的产出和利用效率;三是引入工业项目用地竞争机制和用地退出机制,实现投入与产出比最大化。

4、推进技术创新,增强核心优势

一是建立科技创新大厦,完善产业集群技术创新体系;二是鼓励形成技术联盟,在政策上支持企业科研开发;三是鼓励企业自主开发产品,提升产业链集成创新能力;四是加强规范知识产权保护,严厉打击侵权违法行为。

5、鼓励企业资本联姻,组建融资担保体系

为解决现代家电产业中小企业融资难的问题,实现产业的升级和跨越式发展,一是鼓励企业之间进行“资本联姻”,实现相互融资;二是组建家电产业融资担保体系,积极拓展融资渠道。

6、完善人才培育机制,实施富工强企工程

一是充分发挥龙岗区职业技术学校的社会功效,为企业就地培养更多的高素质技术工人,缓解企业熟练技术工人紧缺和面临的招聘人才困难局面;二是在江西、广西、云南等中西部劳务大省实施定向招工;三是建立专业培训市场,实施专业人才培训计划;四是实施企业家培养计划,鼓励设计人才走专业化道路;五是完善工作生活环境,吸引和留住各类人才。

7、建立产权激励机制,实施智力资本入股留人

一是制定《龙岗区智力资本出资登记办法》和《龙岗区智力资本出资入股认定办法》,为智力资本入股,留住人才做好政策准备;二是建立专门的智力资本评估机构,完善智力资本评估机制;三是鼓励技术人才、高级管理人才以其智力资本作价入股投资创业。

8、加大招商引资力度,形成产业链招商优势

龙岗区政府采取“以商招商”和产业链、工业园区招商等方式,重点招引汽车电子、消费类电子等高附加值产品的企业到龙岗投资,并顺应现代家电制造业的智能化趋势,大力发展嵌入式软件产业。

9、建立新型专业市场,优化服务环境体系

一是建立现代家电通讯展示中心,完善家电产业链,通过市场聚集家电企业专业化分工生产,形成家电产业未来在龙岗区的大规模集聚;二是建立较完善的家电产业商务平台,鼓励中介服务公司全方位地为龙岗区家电企业提供方便、快捷的电子商务服务,促进家电企业之间的信息化交流,实现社会资源的共享,加快企业的发展进程。

二、龙岗信息通讯产业集群的发展优势和特色措施

(一)龙岗信息通讯产业集群的发展优势

1、园区经济蓬勃发展

龙岗区加快了高新技术产业带的建设步伐,全面实施“工业进园”战略,招商引资成效显著。以信息通讯业为主导产业的工业园区主要包括宝龙―碧岭、坂雪岗、葵涌―大鹏、新生―高桥、碧岭―沙卜五大片区。

2、龙头企业带动显著

近年来,龙岗区信息通讯产业涌现出一批实力突出的龙头优势企业,华为技术有限公司、比亚迪股份有限公司、新天下集团有限公司、意法半导体(ST)公司投资的国内最大的芯片封装测试生产基地均落户在龙岗,带动了产业集群中的一大批中小企业茁壮成长,形成了产业化分工和配套,并拉动了龙岗区内第三产业的快速发展。

3、产业集聚形成规模

龙岗区坂雪岗工业园区集中了华为技术有限公司、新天下集团有限公司、康冠电脑技术有限公司、航嘉驰源科技有限公司等国内外知名的信息通讯产业集群龙头企业,2005年累计创造价值近1000亿元,形成了“弹丸之地,突破千亿产值”的发展奇迹。葵涌镇被誉为“中国锂电第一镇”,拥有比亚迪股份有限公司、比克电池有限公司、知己集团(香港)有限公司等核心企业,全镇日产手机电池近200万只,已成为全国最大的手机锂电池生产基地。

4、民营企业突飞猛进

以华为技术有限公司、比亚迪股份有限公司、新天下集团有限公司为代表的信息通讯产业集群龙头的民营企业,构筑了龙岗区信息通讯产业的坚实脊梁。

(二)推动龙岗区信息通讯产业升级的特色措施

1、加强政企互动

今后五年,要按照科学发展观和新型工业化的要求,把产业集群作为发展龙岗经济的重要抓手,全面贯彻“产业立区、工业兴区、经济强区”的发展思路,由“龙岗区信息通讯产业发展办公室”等专门机构对产业集群的规划、实施和保障进行归口管理。同时,在政府与信息通讯企业之间建立良性互动机制,形成急企业所急,想企业所想,为企业排忧解难的应变体系。

2、实行资源整合

对列入核心企业群的龙头企业,在工业用地、税收政策、信贷支持、人力资源、能源供给、技术进步以及品牌建设、知识产权保护等方面给予支持,扶持和引导龙头企业做专做精、做强做大,实现跨越式发展。

3、鼓励自主创新

一是建立信息通讯研发中心,构建产业技术创新平台;二是鼓励国内外科技人员带项目和专利到龙岗进行科技创业;三是鼓励企业加快设备更新换代步伐,全面提高技术装备水平;四是维护新产品研发企业的合法权益,调动企业开发新产品的积极性;五是对二次开发能力强的企业给予政策优惠和资金扶持,培育、提高企业自主创新的能力。

4、加大品牌经营

一是支持企业争创名牌,把龙岗区逐步打造成为中国品牌之都;二是鼓励企业建立自主知识产权,增进信息通讯企业与国内外先进企业的多层次信息交流和沟通,提高信息通讯产品的知名度;三是鼓励企业加强品牌经营,不断提高产品的科技含量和附加值,为企业创造出更大的社会经济效益;四是积极开展城市运营,扩大“中国龙岗”在国内外的社会知名度和品牌影响力。

5、实施产业招商

要突出大项目招商工作,千方百计引进高起点、高技术含量、低污染并与龙岗具有互补性和能够促进产业升级的内、外资信息通讯企业和项目,以大项目促进产业结构大调整、带动信息通讯产业大发展;同时,按照产业分工合作的要求,进行点对点招商,延伸产业链,促进信息通讯产业集群的不断壮大和升级换代。

6、应对万商西进

一方面,采取在珠三角东西两翼等地区建设产业转移园区等多种方式,逐步引导占地多、附加值低、成长慢、对产业发展影响不大的部分劳动密集型中小企业,向具有成本优势的中西部地区转移。利用置换出的资源,加大对高附加值企业的引进和培育。另一方面,要把产业龙头企业、明星企业、优势企业、高新技术企业的根脉、总部留在龙岗,培养税源。同时,要进一步强化信息通讯产业“高、精、尖”的专业化优势,顺利实现产业整体的升级转型,鼓励企业走新型工业化的道路。

7、拓展融资渠道

第3篇:生产发展规划范文

现将《陕西省茶产业发展规划(2013-2020)》印发你们,请结合本地实际,认真贯彻落实。

陕西省农业厅

2013年2月28日

茶是我省区域优势特色产业之一。近年来,茶叶种植规模不断扩大,产业效益大幅增加,成为继“粮、果、畜、菜”四大产业之后又一极具潜力的区域性主导产业,在促进农业农村经济发展和农民持续增收中发挥着重要作用。为进一步推进全省茶产业发展,现结合实际,特制订本规划。

一、发展现状和面临形势

陕西茶区主要分布在汉中、安康、商洛市,又称陕南茶区。陕南茶区地处我国茶区北缘,属我国四大茶区中的江北茶区,主产绿茶。陕西产茶历史悠久,始于商周,兴于秦汉,盛于唐宋,繁荣于明清。进入新世纪以来,在省委省政府的正确领导下,在各产茶市县政府大力推动下,我省茶产业发展势头强劲,已成为陕南绿色经济和循环发展的特色产业。

(一)基本情况

2011年,全省茶园面积达到136.8万亩,每年增加5万亩以上;可采摘茶园84.8万亩,占茶园总面积的62%;产量不断提高,年产量2.7万吨,较上年增长7.2%;年产值24.5亿元,较上年增长11%。就区域分布来看,汉中市茶园面积达到65.5万亩,产量达1.5万吨,产值达13.7亿元;安康市茶园面积达到43万亩,产量达9800吨,产值达9.1亿元;商洛市茶园面积达到28.3万亩,产量达1500吨,产值达1.7亿元。汉中市茶产业年产值占全市农业总值30%左右,20多个镇以茶为主业,茶农收入占家庭总收入60%以上;安康市平利县茶叶总产值占农业总产值34.6%,茶农户均收入9500元,占家庭总收入的45%。茶叶主产县西乡、紫阳、平利、宁强、勉县、南郑、镇巴、城固、汉滨、商南等县区茶产业年产值均过亿元,为促进区域经济增长和陕南农民增收做出了一定贡献。

(二)主要成效

我省茶产业在规模不断扩大、效益稳步提高的同时,在以下方面发展较快。

1.标准茶园发展迅速。按照农业部和我省现代农业发展的有关要求,各茶叶主产县积极创建茶叶标准园,已有紫阳、平利、西乡、宁强4县列入农业部茶叶标准园创建示范县。按照“企业建、企业管、企业经营、管理部门指导”的原则,完善创建方案,标准园面积达5万余亩,管理水平较高,示范带动作用明显。

2.区域品牌初步形成。全省注册茶叶商标97个,陕西省著名商标有8个;累计获得国内外大奖419项,金奖156项。紫阳富硒茶获得中国驰名商标,汉中仙毫荣获最具发展力和消费者最喜爱的中国茶叶区域公用品牌。紫阳、西乡、平利、商南先后获得“中国茶叶百强县”和“中国名茶之乡”等荣誉称号。汉中仙毫、紫阳富硒和平利女娲、秦岭泉茗等分别成为陕南3市对外形象的公用品牌。

3.加工能力不断增强。在农机购置补贴政策的扶持下,茶叶生产加工机械迅速增加,加工设备更新步伐加快,机械加工率不断提高。宁强、勉县、南郑、西乡、平利、紫阳等县先后引进多条先进的加工机械,清洁化生产能力得到提升。陕南茶叶加工企业累计达到883家,年销售500万元以上的精制加工厂达27个,清洁化生产加工线达46条,初制加工厂达971个,茶叶初制加工基本实现机械化。

4.技术体系基本健全。陕南22个县区产茶,其中汉中9个县区、安康9个县区、商洛4个县区。随着茶产业迅速发展,茶产业技术服务体系也得到壮大。西乡、紫阳、平利、商南等4县设立了专门的茶叶局,其他产茶县区分别在涉农部门设有茶叶技术推广(中心)站。全省茶叶技术推广机构23个,专业技术人员143人,省市县三级茶叶技术服务体系基本健全,服务队伍在逐步壮大。

(三)面临挑战

我省茶产业在稳步、快速发展过程中,还存在诸多方面制约因素,主要表现在:

一是产业地位有待提升。全省茶产业在全国处于中下水平,与产茶大省有较大差距,茶园面积仅占全国的4%,位居全国第9位;总产量占全国的1.7%,位居第14位;产值占全国的3.4%,位居第10位;单产平均19.9公斤,位居第17位。

二是基础设施有待改善。陕南各茶叶主产县区立地条件相对较差,茶园多建在坡度较大的山地上,基础设施较差,滴灌、喷灌、耕作机械、修剪机械等现代化设施应用率极低,不利于茶叶产量提升。

三是服务能力有待加强。全省有茶叶推广机构23个,从事茶叶专业人员143人,中高级职称71人。按每1000亩茶园配1名技术人员算,需补充1000多人,人才极度匮乏。茶区现有技术人员不仅少,且老龄化严重,技术手段落后,难以适应现代茶园建设。

四是销售市场有待拓展。全省名优茶仅占全国1.1%,省外市场看不到陕茶,甚至很多人不知道陕西产茶。品牌数量多而杂,加工能力差,市场监管难,宣传推介不够,品牌知名度不高,市场占有率低:产品综合开发能力不足,利用率低,产业链条短,附加值不高。

五是组织化程度有待提高。茶产业专业合作组织发展缓慢、组织化程度较低、社会化服务体系尚不健全,一家一户的生产无法适应现代农业的要求,市场经济力偏弱。

(四)发展机遇

随着陕南突破发展的不断推进,农业产业结构调整的不断深化,茶产业迎来了难得的发展机遇。

一是各级政府高度重视,为茶产业营造了良好的发展环境。国家茶叶重点区域发展规划将陕南茶区列入长江上中游特色和出口绿茶重点发展区域,为产业发展提供了平台。省委省政府高度重视茶产业发展,赵正永书记要求“进一步加快推进茶叶发展”;孙清云副书记强调“要以现代农业为抓手,以产业园区为引领,依托陕南绿色资源优势,大力发展茶叶等主导产业,做大农村经济总量”;全省茶产业工作会议及时召开,祝列克副省长出席并作重要讲话,把茶产业发展放在更加重要的位置。茶在陕南突破发展中的作用越来越重要,发展的社会环境已具备,发展陕茶其势已成,其时已至。

二是陕南独特生态环境,为茶产业提供了优越的发展条件。陕南茶区北依秦岭南屏巴山,地处暖温带和亚热带气候的过渡带,雨量充沛、气候湿润,夏无酷暑,冬无严寒;茶区多处于海拔800-1000米之间,年降雨量为1000毫米左右;茶区土壤肥沃,质地疏松,有机质含量高,富合有人体所需的硒、锌等微量元素,是我国第二大富硒区;气候、土壤条件均适宜茶树生长,生态条件优越,是公认的优质绿茶产区,宜茶面积较大,有较大发展空间。

三是社会需求不断增加,为茶产业带来了较大的发展空间。茶叶已经成为全球性的天然饮料,消费量一直呈增长态势,全球茶叶消费量每年以3-5%的幅度增加,我国茶叶出口逐年增加,绿茶的保健作用得到公认,成为主要出口品种,占78%。随着国内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茶叶保健功能的开发和茶文化,消费增加已是不争的事实,目前国内茶叶年人均消费仅460克,上海、广州等人均年消费已达1000克左右,国内消费市场潜力很大。据预测,国内茶饮料年增长率10%以上,茶叶原料需11万吨,茶多酚等有效成分开利用前景广阔,茶叶消费领域不断扩大。

二、指导思想和目标任务

(一)指导思想

深入贯彻科学发展观,运用现代工业、流通、金融、生态的理念,以兴茶富民为目标,以市场为导向,以标准园创建为抓手,以培育职业经营主体为核心,以园区化布局、园艺化建设、机械化生产为引领,依靠科技支撑,强化政策支持,立足资源禀赋,发挥文化优势,扩大生产基地规模,开展综合开发利用,拓宽茶业复合功能,培育壮大龙头企业,打造世界知名品牌,提高产业综合效益,树立“优质、绿色、环保、健康”的陕茶形象,促进陕南农业农村经济发展和农民持续增收,构建“三强一富一美”新陕西。

(二)基本原则

1、科学规划,合理布局。依托当地资源、区位优势、产业基础、市场条件,科学制定产业发展规划,明确主攻方向,细化发展内容,合理布局,突出重点,把经济、生态、社会效益有机结合,拓宽茶产业发展领域。

2、科技支撑,园区引领。加快科技创新和成果转化应用,发展无性系种苗繁育;以标准示范园创建为抓手,打造特色鲜明的生产集群;建设机械化生产加工、集成技术推广、产品质量控制等为一体的现代茶业园区,引领茶产业发展。

3、市场导向,龙头带动。巩固省内市场,拓展国内市场,进军国际市场,明确产业主体地位,培育产业化龙头企业,延长产业链条,带动产业发展,提高市场竞争力。

4、宣传推介,品牌销售。按照“政府主导,企业参与”,挖掘文化内涵,整合优势资源,加强品牌保护,举办茶业展会和茶事活动,宣传推介陕茶,使更多消费者认识陕茶、认知品牌,提升优势名牌市场占有率。

5、政策扶持,多元投入。制定扶持产业发展政策,完善政策扶持机制,强化政策执行力度,以政府扶持为引导,鼓励金融资本和社会资金投入,推动多元化投入,增强我省茶产业发展后劲。

(三)发展目标

到2020年,新增茶园140万亩,总面积达到280万亩,其中新增无性系良种茶园100万亩;茶叶产量增加10万吨,总产达到13万吨以上,实现生产总值150亿元,茶农人均收入1万元以上;培育3-5个国家级产业化龙头企业,新增省级产业化龙头企业5-10家,力争1-2家企业成功上市,打造3-5个国内知名品牌;做到生产规模进一步扩大,品种结构进一步优化,服务体系进一步完善,加工能力进一步提高,品牌效应进一步增强,使我省茶产业步入全国中上行列,成为一个独具特色的产茶名省强省。

三、区域布局

立足陕南茶区生产、生态条件,充分发挥区域资源优势,合理规划,稳步推进,规模发展,提高茶产品区域聚集度。

(一)茶园基地发展布局

在我省现有茶园面积的基础上,充分考虑各地自然生态条件、区域农业产业结构和群众发展茶叶的积极性,汉中市重点建设西乡、宁强、勉县、南郑、城固等茶叶生产基地;安康市重点建设平利、紫阳、汉滨、岚皋、汉阴等茶叶生产基地;商洛市重点建设商南县茶叶生产基地。其他条件较好的县区也根据当地实际,因地制宜,稳步推进。

(二)新增无性系茶园区域布局

加大无性系茶园建设,不断扩大高标准茶园面积,增强机械化采摘水平。在汉中、安康、商洛市分别建设一批具有一定规模的无性系良种苗木繁育基地,为全省茶园发展提供优质无性系良种茶苗。以优势区域的主产县为主,按照集中连片、扩大规模的要求,开展标准茶园创建活动,大力发展无性系良种茶园。

(三)茶产品发展区域布局

1.汉中。建设150万亩优质绿茶生产基地,以优质绿茶生产和有机出口绿茶为主,推进以茶园观光,休闲度假,茶文化展示等茶旅游项目的开发。重点发展西乡、宁强、勉县、南郑、镇巴、城固等县区。

2.安康。建设90万亩优质富硒茶生产基地,以紫阳富硒茶生产及系列产品为主,充分利用紫阳群体种品种优势,加大红茶、黑茶及其他茶产品研发和开发。大力开发茶叶旅游观光线路,促进茶产业多元发展。重点发展紫阳、平利、汉滨、岚皋、汉阴等县区。

3.商洛。建设40万亩茶园,打造秦岭泉茗系列有机茶产品。重点发展商南、山阳、镇安等县区。

4.其他。在具有悠久茯砖茶生产历史的泾阳县建设现代茯砖茶生产园区,利用陕南丰富的夏秋原料加工茯砖茶。

四、产业发展重点

第4篇:生产发展规划范文

摘 要:国内数字娱乐信息产业以城市为单位的竞争日趋激烈,并形成了各自的发展模式。数字娱乐信息产业的发展离不开外部因素的促进和推动,本文从分析广东省数字娱乐信息产业现状着手,针对存在问题提出产业发展规制的优化建议。

关键词 :数字娱乐 发展规制

进入21世纪的第二个十年,国内数字娱乐信息产业仍延续着蓬勃发展的前进步伐。硅谷经验让我国政府了解到产业集群对短期内构造产业竞争力的必要性。国内很多城市也把数字娱乐信息产业作为新的发展点,北京、上海、杭州、西安、成都、长沙、广州等城市纷纷建设产业园区。以城市为单位的竞争日趋激烈,并形成了各自的发展模式。其中,北京地区数字娱乐信息产业已经形成了分工协作、优势互补、协调发展的发展格局,牢牢占据国内第一的区域地位;上海市政府为数字娱乐信息产业发展进行定位,明确了以原创与设计为主,主要的扶持模式是政府支持和企业参与,从而与企业共同培育良好的从业环境;作为后起之秀,成都聚集了相当数量类似盛大等大型网游企业以及中小互联网企业。自2012年以来,除了出台高强度的产业优惠政策外,成都政府强调对移动互联网相关产业的支持,正好与新兴手游、网游发展的潮流相匹配。可见,数字娱乐信息产业的发展离不开外部因素的促进和推动,本文从分析广东省数字娱乐信息产业现状着手,针对存在问题提出产业发展规制的优化建议。

一、广东省数字娱乐信息产业现状

广东省数字娱乐信息产业主要聚集在广州与深圳两个地区。数字娱乐信息产业皆被纳入广州市、深圳市“十一五”科技和高新技术产业及文化发展规划,并在期间实现年增长速度达到40%以上。作为国际信息交流最密集的中心区域之一,广东地区的传媒与出版业发达,为数字娱乐信息产业的发展打下了一定的基础。广东地区务实的商业气氛也有利于区域内企业的互利合作。相对于国内其它地区,广东省发达的出口制造业为数字娱乐信息产业的下游产出辅助提供了较为有利的支持,而且来往信息频繁又形成了国内数一数二的产业市场。与此同时,盈利模式创新也是广东产业发展的有利因素,丰富市场经济运作经验使本地企业能以较小的规模作为做大做强的起点。

在人才培养方面,广州与深圳地区也拥有独特的优势。一来,本地企业建立的广泛的国际合作网络,开发团队并不仅局限于本土人才。由于历史积累,广东本地原创产品都拥有来自美国、印度、香港、台湾等专家人才的参与。使得整体研发能力得到短期内的大幅提升。除此之外,广东地区除了在高等院校建立研发人才培养基地外,还与海外培训机构建立跨国合作,并在具体项目中吸收海归人才,弥补产业人力资源短缺问题。

尽管产业进入时间较早,然而近年来广东省数字娱乐信息产业却未能真正从区域竞争中脱颖而出,甚至在许多方面落后于北京、上海、成都等地区。相互比较下,存在下述三个方面的突出问题:

1. 数字娱乐信息企业规模相对国内产业发达地区偏小,整体竞争实力偏弱。广东省本地企业起步与国内其它地区持平,甚至有所超前。但经过几年的发展,大多因为资金链,以及合作资源欠缺等问题而走向衰落。地区政府对数字娱乐信息产业发展的定位不明确是另一个根源,由于支持资源相对分散,产业集群难以形成气候。

2. 产业链不完整。尽管下游资源较为丰富,然而广东本地企业始终未能与其它产业形成良性循环的协调发展关系。促成战略合作的平台较为欠缺,合作领域狭窄,潜力挖掘不足都是不可忽视的问题。

3.在品牌打造、资本运作方面与北京、上海等存在较大差距。资金短缺限制了企业发展视野,从而纷纷在国内竞争中落在下风。专项技术与设施支持也相对匮乏,企业需为基础资源烦恼,从而延长研发周期,失去市场商机。

二、广东省数字娱乐信息产业规制根源分析

在互联网经济日益发达的现代,新兴产业如离开外部干预的支持,将难以在瞬息万变的网络竞争中取得市场地位。尤其对于数字娱乐信息产业而言,竞争并无区域限制,形势更为严峻。上述广东省数字娱乐信息产业发展的若干问题,都与产业规制不完善,欠缺针对性有密切的关系。归结起来,有以下几点:

1. 政府产业发展定位不明确。北京、上海、成都等地数字娱乐信息产业的发展皆具有鲜明的特色。反观广东省欠缺明确的产业发展定位,政策投入方面没有重点方向,在某种程度上延缓了产业成长进程。广东省发展数字娱乐信息产业的环境特长是先天经济条件优越,文化氛围开放,产业各方面要素水平相对均匀。在商机相对蓬勃的经济社会中,突出发展数字娱乐信息产业的动力稍显不足。另一方面,产业起步早,初期发展速度迅猛也是广东省长远发展的隐患。广东省数字娱乐信息企业普遍存在产品运营中后期后继不足,资金链条过短,渠道不成熟等问题制约了企业竞争能力的提升。

2. 扶持政策着力点存在偏差。广东省数字娱乐信息产业的瓶颈在于生产要素的匮乏。尤其在资金与人力资源方面,融资渠道单一使企业举步维艰,专业人才机制缺乏让企业无法组成强有力的研发团队。近年来,广东省中小型企业因难以逾越资金瓶颈淘汰速度很高,数量经2006年高峰后逐步下滑。市场竞争不充分,便出现两极分化的问题。

广东地区政府主要通过软件行业协会为产业发展提供支持,除在吸引人才、税收补贴等方面退出优惠政策外,还为游戏企业获取外部资源搭建桥梁。这种集中于特定区域的产业扶持措施也有其不足之处:首先,措施针对性不强。广东及地方政府也没有匹配区域数字娱乐信息产业发展进行规划,其扶持工作与其它高新技术产业雷同,行业协会的工作主要关注生产,基本没有涉及市场领域的支持;其次,缺乏参照体系。贯彻扶持数字娱乐信息产业的地区并不多,与产业学术研究结合相对稀缺的前提下,单靠地方政府难以明确政策方向;再次,软件行业协会没有充分发挥整合产业资源的作用,过于务实的作风又使企业合并上下游产业链的意愿不足,致使产业价值体系得不到完善。

第5篇:生产发展规划范文

【关键词】规范化;第三产程即刻处理;新生儿窒息;应用效果分析

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人们对医疗质量的要求越来越高,但是医疗的风险依旧很大,尤其是在出生窒息情况下新生儿死亡的案例大量存在,如何实现新生儿在窒息复苏中的管理和医治,成了人们当前关注的问题。本研究在规范化的第三产程即刻处理背景下选取了2013年1月~2013年9月在我院出生的新生儿200例进行分析,现将具体的情况报道如下。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选取2013年1月~2013年9月在我院出生的新生儿200例,对这些新生儿在性别、重量、分娩方式等方面的比较无统计学意义,P>0.05。将其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各100例,观察组采用传统的新生儿即刻处理方案,对照组采用新修订的护理方案。

1.2执行方法

(1)对新生儿的哭声、肌张力以及皮肤的颜色等情况进行评估。(2)要做好保暖工作,要为新生儿做好足够的保暖措施,选用预热毯等将其包裹,有利于控制热量的积聚,但是由于温度过高会引发呼吸不畅,因此也必须尽量避免高温的情况。(3)调整好新生儿的,将新生儿的头部偏到一侧,配合鼻息的舒适度。(4)要将新生儿全身擦干净,对母乳喂养做好指导工作。(5)如果上述四点出现不规范的情况,那么就要按照标准的复苏操作流程进行,包括呼吸道的清理,例如用手挤压的方法,在新生儿头部偏向一边的前提下轻轻挤压其咽喉部和颈部,再用手指挤压鼻腔和口腔,将粘液挤出来。还有电动吸引的方法,在新生儿咽喉部缓慢放入导管,在10秒时间内吸痰,吸痰过程中要密切关注新生儿的情况,如果出现缺氧,要立刻停止。还可以选择擦拭法,将新生儿口周围的分泌物以及全身擦干净,这种方式的采用对面色出现青紫色的新生儿而言可以为其调整呼吸,还有保温的作用。此外,选用纱布擦拭,还可以对新生儿产生触觉刺激,有利于辅助呼吸[1],这些都是复苏成功的重要组成因素。

1.3统计学方法

本研究采用SPSS13.0统计学软件进行统计,t检验,P

2.结果

对观察组和对照组两组的新生儿窒息率、窒息程度和复苏效果进行对比,对照组新生儿的总体复苏率明显比观察组要高,复苏时间也比观察组要短。其中,对照组的复苏成功率约为90%观察组的7例复苏没有成功,必须进行气管插管。尽管在辅助呼吸的操作上观察组和对照组都没有统计学意义,但操作的时间比观察组要早,根据1min和5minApgar评分在8~10分的数据中,对照组明显比观察组要高,80%>43%,X2=22.8,P

3.结论

从以上的数据分析中可以看出,当前很多医院都有对新生儿窒息复苏的技术做了一定的培训工作,但是在临床的具体操作上并没有得到高效率的应用,普遍存在了理论知识掌握牢固临床操作却不专业的情况。

分析新版的新生儿窒息复苏结论发现,在首次的评估中,通常采用“肌张力、观察哭声和呼吸以及新生儿皮肤的颜色等”,这些标准有助于医护人员短时间内确认新生儿的情况。世界卫生组织曾在复苏指南上提出建议[2],新生儿在初步的复苏过程中才可以使用负压吸痰方式,但是这种方式不常规,存在交叉污染的隐患。此外,在负压大小和插入深浅等操作上的拿捏不容易,严重的会导致新生儿呼吸暂停或是给其上呼吸道造成损伤。尤其是在新生儿还没有建立呼吸之前,这种操作的风险性更大,所以必须根据具体的情况选择适合的方式才能获取目标和效果。如果新生儿是原发性呼吸暂停时段,可以在其足底轻弹,再在背部摩擦,但是要尽量避免拍打背部,会对新生儿造成伤害。由此可知,辅助呼吸是目前新生儿复苏中非常重要的环节之一。

我院对新生儿护理的方案进行了重新的制定,逐渐将方案标准化和系统化,不但提高新生儿救助的成功率,实现了对新生儿即刻护理的有效管理目标,还能为新生儿突况下的复苏提高了保障,以实现降低新生儿窒息发生率的目的。

【参考文献】

第6篇:生产发展规划范文

为进一步完善和加强中央财政现代农业生产发展资金使用管理,保障资金安全、高效运行,根据现代农业生产发展资金项目实施情况和政策落实情况,我部重新修订了《中央财政现代农业生产发展资金管理办法》,现印发给你们,请认真贯彻执行。

根据本通知有关规定,我部颁布的《中央财政现代农业生产发展资金管理办法》(财农〔2011〕68号)和《县级财政支农资金整合工作考评暂行办法》(财农〔2008〕144号)即行废止。

附件:中央财政现代农业生产发展资金管理办法

财 政 部

2013年1月6日

附件:

中央财政现代农业生产发展资金管理办法

第一章 总 则

第一条 为规范和加强中央财政现代农业生产发展资金管理,提高资金使用效益,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预算法》、国家发展现代农业的相关政策和财政资金管理的有关规定,制定本办法。

第二条 中央财政现代农业生产发展资金,是指财政部设立的用于支持各省、自治区、直辖市、计划单列市和新疆生产建设兵团、农业部有关直属垦区(以下简称各地),以关系国计民生或者具有区域优势、地方特色等条件的农业主导产业(以下简称优势主导产业)为重点,以促进粮食等主要农产品有效供给和农民持续增收为目标,推进农业现代化建设的专项资金。

第三条 各地财政(务)部门应加强与水利、农业、林业及有关涉农部门(或单位,下同)的沟通协作,充分发挥相关部门的职能作用,以优势主导产业发展规划为平台,按照“渠道不乱、用途不变、统筹安排、集中投入、各负其责、各记其功、形成合力”的原则,积极整合相关支农资金,统筹用于支持优势主导产业发展。同时,积极推进机制创新,引导社会各方面增加优势主导产业发展投入。

第四条 各地应以优势主导产业发展规划和区域布局为基础,安排现代农业生产发展资金,支持优势主导产业集中开发,推进集约化、标准化和规模化生产,培育发展优势主导产业带和重点生产区域,提高现代农业生产的示范引导效应。

第二章 资金分配

第五条 现代农业生产发展资金分配遵循以下原则:

(一)公正规范,科学合理。公平、合理、规范地分配资金,体现公平与效率;

(二)突出重点,统筹兼顾。集中资金重点支持关键环节,向优势产区倾斜,同时兼顾地区间的平衡;

(三)绩效评价,结果导向。建立项目实施和资金管理的绩效评价制度,实行以结果为导向的资金分配管理机制。

第六条 现代农业生产发展资金综合考虑粮食产量(产区)、地方财力、绩效评价结果、以前年度资金分配结果和其他相关因素进行分配。

现代农业生产发展资金对北京、天津、上海三个直辖市,计划单列市,新疆生产建设兵团和农业部有关直属垦区给予定额补助。

第三章 方案编报与资金下达

第七条 财政部根据年度预算安排、资金分配结果和财政预算执行政策及要求,下达现代农业生产发展资金,并明确扶持政策和工作要求等。

补助新疆生产建设兵团和农业部有关直属垦区的现代农业生产发展资金按照部门预算管理程序和要求分别编入兵团预算和农业部部门预算。

第八条 省级财政(务)部门根据财政部下达的预算资金和工作要求,会同有关部门,结合本地优势主导产业发展实际,确定扶持的优势主导产业和支持的关键环节,并编制项目实施方案。项目实施方案内容包括:优势主导产业发展状况、项目建设内容、资金投入情况、资金整合计划、资金具体用途、组织保障措施和项目预期效益等方面。省级财政(务)部门要以正式文件将项目实施方案报财政部备案。

第九条 各地财政(务)部门应当加强现代农业生产发展资金的预算执行管理,提高预算执行的及时性与有效性,保证项目顺利实施。

第十条 除农业部直属垦区外,现代农业生产发展资金不得切块到有关主管部门。

第四章 资金使用管理

第十一条 各地财政(务)部门应当会同有关部门紧紧围绕关系国计民生或者具有区域优势、地方特色的农业主导产业,确定现代农业生产发展资金扶持的立项优势主导产业。要将立项优势主导产业扶持项目落实到具体品种。不得笼统地将粮食、畜禽、水产、林业等综合性行业作为一个立项优势主导产业。

各地应严格控制立项优势主导产业的数量,对立项优势主导产业的扶持要保持一定的连续性,并按照集中连片的原则,推进产业带建设,形成规模效益,确保优势主导产业做大、做强、做优。

第十二条 各地财政(务)部门应当会同有关部门按照现代农业发展要求,针对制约立项优势主导产业发展的瓶颈问题和薄弱环节,区分轻重缓急,对每项优势主导产业选择一至两个关键环节给予重点支持。现代农业生产发展资金重点支持的关键环节是:

粮食类产业(主要包括水稻、小麦、玉米、马铃薯等产业):重点支持以农田水利设施为主的农田基础建设;

畜禽类产业(主要包括养猪、养牛、养羊、养鸡等产业):重点支持养殖小区的建设和改造;

水产养殖类产业(主要包括养鱼、养虾蟹贝等产业):重点支持养殖池塘建设和改造;

水果类产业(主要包括苹果、柑橘等产业):重点支持果园基础设施建设、优质种苗培育及推广;

其他经济作物类产业(主要包括木本油料、蔬菜、茶叶、甘蔗、花卉等产业):重点支持种植基地建设、优质种苗培育及推广。

各地财政(务)部门应会同有关部门,结合当地实际,具体确定年度所支持的关键环节。

第十三条 各地财政(务)部门对农民等项目受益主体给予直接补助的,应主要采取民办公助、以奖代补、先建后补等形式,充分调动农民积极性,提高项目实施效果。

第十四条 各地财政(务)部门对农业龙头企业的支持,应当遵循以农民为受益主体的原则。对农业龙头企业农产品基地的农业生产环节,鼓励采取先建后补或者以奖代补方式给予扶持;对农业龙头企业加工环节,如生产设备购置、技术改造升级等方面的扶持,应严格控制,并且原则上只采取贴息的方式。

对单个农业龙头企业支持额度超过一百万元的,应在项目实施方案中单独列示资金的补助方式及资金的具体用途等内容。

第十五条 财政部从现代农业生产发展资金中安排部分资金切块分配给省级财政,由省级财政在对县级财政支农资金整合工作进行评价的基础上,对支农资金整合先进县给予奖励。各地财政(务)部门应因地制宜制定支农资金整合工作评价和资金奖励的具体办法,合理确定奖励县的范围、数量和支持额度。奖励资金用于支持先进县发展优势产业,资金具体使用按照本办法规定执行。

第十六条 现代农业生产发展资金不得用于平衡预算、偿还债务、建造办公场所、建设车间厂房、改善办公条件、购置车辆、购买通讯器材、发放人员工资补贴等与所扶持主导产业发展无关的支出,不得用于建设农民群众不满意、没有推广价值的“示范园区”等形象工程,不得用于项目管理工作经费。

各地财政(务)部门可根据工作需要,另行安排适当的项目管理工作经费。

第十七条 各地财政(务)部门应当会同有关部门,督促项目实施单位严格按照本办法规定的用途安排和使用资金。资金支付按照财政国库管理制度有关规定执行。

第十八条 各地应遵循勤俭办事原则,降低项目工程建设成本,发挥资金的最大效益,因此而产生的结余资金在本办法规定用途内继续用于支持优势产业发展,并由省级财政(务)部门审批或备案管理。

第十九条 现代农业生产发展资金项目坚持建设与管理并重,各地应立足本地实际,加强对已建工程项目所形成资产的管理,建立工程项目的管护机制,明确管护要求,落实管护责任,发挥各项资产的最大效益。

第五章 绩效评价和监督检查

第二十条 财政部建立现代农业生产发展资金绩效评价制度。财政部负责对省级财政(务)部门上一年度相关工作情况进行绩效评价,并将绩效评价结果作为资金分配的重要因素。省级财政(务)部门负责对行政区域内项目县(市、区)进行绩效评价,并根据实际情况合理运用评价结果,引导项目县(市、区)管好用好资金,充分发挥资金使用效益。

第二十一条 现代农业生产发展资金应当规范管理,因地制宜推行公示公告制、报账制、政府采购、招投标、工程监理等监管制度,确保资金专款专用,安全有效。

第二十二条 项目实施方案及资金用途不符合相关规定,又擅自安排使用现代农业生产发展资金的,财政部将责令有关地方进行整改,整改不到位的将追回有关资金。

第二十三条 各地财政(务)部门应当会同有关部门对项目实施和资金管理情况进行监督检查。对弄虚作假或挤占、挪用、滞留现代农业生产发展资金的,一经查实,应立即责令改正,追回资金,并依照《财政违法行为处罚处分条例》等国家有关规定追究法律责任。

第二十四条 对违规违纪使用现代农业生产发展资金并造成恶劣影响的项目县(市、区),下一年度不得纳入现代农业生产发展资金的扶持范围;对该项目县(市、区)所在的省(自治区、直辖市、计划单列市),财政部在安排下一年度资金时,根据违规违纪性质,按其金额的一至三倍予以扣减,并予以通报。

第六章 附 则

第7篇:生产发展规划范文

第一条为加强和规范中央财政现代农业生产发展资金管理,提高资金使用效益,根据国家发展现代农业的相关政策和财政资金管理的有关规定,制定本暂行办法。

第二条中央财政现代农业生产发展资金(以下简称“现代农业生产发展资金”),是指中央财政设立的用于支持各地优势主导产业和安全高效农业发展、促进粮食等主要农产品有效供给和农民增收的专项资金。

第三条各级财政部门要以现代农业生产发展资金为载体,打造优势主导产业发展平台,将相关支农资金逐步加以整合统筹使用,同时创新机制,引导社会各方面增加资金投入。

第四条现代农业生产发展资金安排要围绕各地优势主导产业发展规划和区域布局,推进优势产业相对集中开发,实行集约化、标准化和规模化生产,促进形成优势主导农业产业带和重点生产区域,不断提高现代农业生产的示范引导效应。

第二章资金分配

第五条现代农业生产发展资金分配遵循以下原则:

(一)科学合理,公正规范。根据客观因素和工作因素,公平、合理、规范地分配资金,避免盲目性和随意性。

(二)突出重点,统筹兼顾。集中资金重点支持粮食生产,向优势产区倾斜,同时兼顾地区和产业间的平衡。

(三)权责对等,分级管理。明确项目实施和资金管理要求,强化各项管理制度建设,分级落实,各负其责。

(四)绩效评价,结果导向。建立项目实施和资金管理的绩效考评制度,推进形成以结果为导向的分配管理机制。

第六条现代农业生产发展资金根据“客观因素+工作因素”进行分配。“客观因素”为农业总产值、粮食总产量和耕地面积,按照各省(自治区、直辖市)前3年的算术平均数进行测算。“工作因素”为绩效考评结果、地方财政支农资金整合以及项目资金管理等,按照各地工作的实际情况进行综合评价。中央财政分配给各省的资金总额为客观因素分配数额与工作因素分配数额之和。

第七条各省(自治区、直辖市)农业总产值、粮食总产量和耕地面积等数据,以《中国统计年鉴》的为准。

第八条中央财政对新疆生产建设兵团和农业部黑龙江省农垦总局给予适当的定额补助。

第三章资金申请与拨付

第九条中央财政每年年初向各地下发现代农业生产发展资金立项指南,明确扶持重点、立项条件、工作要求等,并根据当年中央财政预算安排情况,对各省下达现代农业生产发展资金控制规模。

第十条各省财政部门根据中央财政下发的立项指南和资金控制规模,结合当地现代农业发展实际,会同省级农业(畜牧、水产、农机、农垦)、林业、水利等部门,按照“看得见、摸得着、有指标、能考核”的要求,自主确定资金使用的方向和支持的重点环节,编制立项和资金申请报告并附项目实施方案报财政部备案。立项和资金申请报告内容包括:农业主导产业发展状况、项目建设内容、资金投入情况、资金整合方案、资金具体用途、组织保障措施和项目预期效益等。

第十一条财政部根据各省上报的立项和资金申请报告以及下达的资金控制规模,拨付现代农业生产发展资金。各省按照报送财政部备案的项目实施方案,组织实施。

第四章资金使用管理

第十二条现代农业生产发展资金围绕粮食等优势主导产业,重点支持以下关键环节:

(一)优势主导产业基地建设。重点支持耕地质量改善,加强设施农业建设和农田水利等农业基础设施建设,强化农机具等物资装备,着力改善农业生产条件。

(二)农业规模化标准化生产。支持推进集中连片开发,规模化经营;按照生态、安全、高效、可持续的要求,支持农产品质量标准体系建设,推进标准化生产。

(三)先进适用农业技术推广应用。支持农业新品种繁育、品种优化改良、新技术引进以及节水节肥、先进耕作、健康养殖、病虫害防治等重大农业技术推广应用,强化农民科技培训。

(四)农业产业化经营。支持农产品加工,培育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支持完善农民专业合作组织和企业利益联结机制,推动建立一批集优势产业生产和加工于一体的现代农业企业群体。

各地根据当地优势主导产业发展水平,按照填平补齐的原则,针对制约现代农业发展的重要方面,每项主导产业选择一、两个关键环节进行重点支持,不能面面俱到。各地不得用中央财政补助资金建设主要用于参观的“示范园区”等“形象工程”。

第十三条现代农业生产发展资金拨付给地方后,由各地根据经审查的立项申请报告中规定的资金用途,合理有效使用。

第十四条现代农业生产发展资金不得用于平衡预算、偿还债务、建造房屋、购置车辆、通讯器材以及发放人员工资补贴等与主导产业发展无关的支出。各地不得在中央财政补助资金中提取管理工作经费。地方财政可根据管理工作情况,自主决定是否从自有财力中适当安排必要的管理工作经费。

第十五条地方各级财政部门可以采取贷款贴息、以奖代补、以物代资、先建后补等多种投入引导手段支持主导产业发展,尽量减少对企业的直接无偿投入,避免采用容易形成刚性支出和体制性补助的方式。

第五章资金监督检查

第十六条现代农业生产发展资金项目要实行公示制、报账制等有效管理办法,阳光操作,规范管理。同时实行动态管理,中央财政对各省同一主导产业的具体环节,连续扶持期限一般不超过三年。

第十七条各级财政部门要及时拨付资金,保证项目顺利实施。切实加强现代农业生产发展资金监管,确保专款专用。积极配合有关部门做好审计、稽查等工作。

第十八条中央财政将建立现代农业生产发展资金绩效考评制度,上一年度绩效考评结果作为下一年度项目立项和资金分配的重要因素。省级财政部门负责对辖区内立项的优势主导产业项目进行绩效考评。

第十九条各级财政部门要积极会同农口部门对项目实施和资金管理情况进行监督检查。对弄虚作假或挤占、挪用、滞留资金的,一经查实,应立即责令改正,追回资金,并按照《财政违法行为处罚处分条例》和有关法律法规,追究有关单位和个人的责任。

第8篇:生产发展规划范文

为深入推进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活动,扎实开展调研实践,全面推进全区水电移民工作。按区委的安排部署,近日,区移民局组织党员干部对我区当前水电移民搬迁安置、基础设施建设、移民资金及档案管理、移民工程项目实施管理和移民后期扶持政策落实情况进行调研。调研组先后深入箐门口水库、**水电站、糯扎渡水电站等移民点和南屏镇、龙潭乡、云仙乡、**港镇进行调研,就蹲点调研,并就调研过程中发现的影响和制约我区移民工作科学发展的突出问题及对策建议形成如下调研报告。

一、移民安置总体任务和年度计划完成情况

我区当前水利水电移民安置工作涉及**、糯扎渡两个大中型水电站和区内大中河、箐门口以及区外炉房、蒿枝坝(昭通迁入)等大中型水库。

(一)**水电站。根据《**水电站建设征地及移民安置规划实施报告实物指标及移民安置规划》(审定本),我区**水电站建设征地规划水平年移民搬迁安置人口1754人。现已完成了库区、失稳区移民搬迁安置219人。20xx年度需完成大营盘383人、七星岩325人的搬迁安置任务。

(二)糯扎渡电水站。根据《糯扎渡水电站建设征地及移民安置规划实施报告实物指标及移民安置规划》(审定本),我区糯扎渡水电站建设征地规划水平年移民搬迁安置人口6280人。现已完成了施工区、提前征用区、围堰截流区等移民搬迁安置1220人。20xx年度需完成多渠道安置库区移民方案编制工作。

(三)其它水库。从20xx年始逐年落实大中河、箐门口以及炉房、蒿枝坝等大中型水库移民2315人后期扶持政策20年,包括移民后期扶持资金兑付及库区移民安置区基础设施建设。完成了大中河等水库20xx年第三季度至20xx年第二季度后期扶持资金的兑付工作。

二、移民安置点生产生活基础设施建设情况

根据**、糯扎渡水电站移民安置实施规划报告,**水电站共规划建设大营盘、七星岩、蚌塘、南夺、冬谷田三期5个安置点;糯扎渡水电站共规划建设冬谷田、南岛河、整碗、龙潭、大沙坝、三棵桩6个安置点。

(一)**水电站移民安置点基础设施建设情况

1.大营盘移民安置点规划实施项目:实施土地流转(含宅基地)、场平、文化室、厕所、广播电视、人畜饮水、对外交通等项目,计划投资1287.818万元。现已完成土地流转(含宅基地)、场平工程项目建设,共投资967万元。

2.七星岩移民安置点规划实施项目:实施土地流转(含宅基地)、场平、文化室、厕所、广播电视、人畜饮水、水利设施、对外交通等项目,计划投资898.733万元。现已完成土地流转(含宅基地)、场平、老普地箐水库工程建设,投资357万元。

3.冬谷田三期移民安置点规划实施项目:实施土地流转(宅基地)、场平、文化室、厕所、广播电视、人畜饮水、对外交通等项目,计划投资175.97万元。现已完成土地流转(宅基地)、场平、文化室、人畜饮水、对外交通工程项目建设,共投资175.97万元。

4.蚌塘移民安置点规划实施项目:规划生产安置107人(蚌塘村民小组30人、中队77人),实施人畜饮水、农田水利设施建设项目,计划投资194.93万元。现已完成人畜饮水工程项目建设,共投资14万元。生产用水工程因大中河干渠建设未启动未实施。

5.南夺移民安置点规划实施项目:原规划对六队的33人进行生产恢复,现针对移民意愿,已取消了该安置点。

(二)糯扎渡水电站移民安置点基础设施建设情况

1.冬谷田移民安置点规划实施项目:土地流转(含宅基地)、场平、文化室、厕所、广播电视、人畜饮水、对外交通等项目,计划投资711.946万元。现已完成土地流转(宅基地)、场平、文化室、厕所、广播电视、人畜饮水、对外交通等项目建设,共投资711.946万元。

2.南岛河移民安置点规划实施项目:土地流转(含宅基地)、场平、河道改造、文化室、厕所、广播电视、人畜饮水、对外交通等项目,计划投资1139.07万元。现已完成土地流转(宅基地)、场平、河道改造、厕所、村内供电供水等项目建设,共投资753万元。

3.整碗移民安置点规划实施项目:土地流转(含宅基地)、场平、文化室、卫生室、厕所、供电、广播电视、人畜饮水、农田水利、对外交通等项目,计划投资868.7万元。现已完成土地流转(含宅基地)、场平整、文化室、厕所、人畜饮水、对外交通、供电工程等项目建设,共投资606.97万元。

4.龙潭移民安置点规划实施项目:土地流转(含宅基地)、场平、文化室、卫生室、厕所、供电、广播电视、人畜饮水、农田水利、对外交通等项目。现已实施土地流转(含宅基地)、场平、厕所、人畜饮水、农田水利等工程项目建设,共投资6084.93万元。

5.大沙坝移民安置点规划实施项目:土地流转(含宅基地)、场平、文化室、卫生室、厕所、供电、广播电视、人畜饮水、农田水利、对外交通等项目,计划投资197.35万元。现已完成土地流转(宅基地)、场平、厕所、供电、人畜饮水等项目建设,共投资152.23万元。

三、移民安置点生产资料配置情况

(一)**水电站移民安置点生产资料配置情况。移民生产资料原规划共需配置水田402亩、产业地2127亩、旱地812.5亩、林地1625亩,具体实施情况如下:

1.大营盘移民安置点:人均配置水田0.4亩、产业地5亩,规划安置383人共需流转水田153.2亩、产业地1915亩。根据移民恢复生产需要和**港镇橄榄坝村实际情况,采取移民自行流转和政府统一流转相结合的办法恢复群众生产,现已流转产业地(橡胶)400亩,支付土地流转费用800万元。水田因移民不同意用土地补偿费进行改造,无法进行配置。

2.七星岩移民安置点:人均配置水田0.6亩、旱地2.5亩、林地5亩,规划安置325人共需流转水田195亩、旱地812.5亩、林地1625亩,现已流转园地350亩(用于改造为水田),投资170万元,计划开垦为水田195 亩。

3.冬谷田三期移民安置点:规划安置移民属生活安置,不配置生产资料。

4. 蚌塘移民安置点:人均配置水田0.65亩、产业地1.98亩,规划安置107人共需流转水田53.5亩、产业地212亩,采取群众自行流转的方式恢复生产。

5.南夺移民安置点。人均配置水田1.17亩,已采取群众自行流转的方式恢复生产。

(二)糯扎渡水电站移民安置点生产资料配置情况。移民生产资料原规划共需配置水田2542亩、旱地5509亩、菜地290亩、林地13375亩,具体实施情况如下:

1.冬谷田移民安置点:冬谷田一、二期移民安置点规划安置糯扎渡水电站施工区南帕河村民小组移民248人,属生活安置,不配置生产资料,移民仍回老寨子耕种田地。

2.南岛河移民安置点:人均配置水田0.7亩、旱地1.5亩、林地 4亩、菜地0.1亩,规划安置556人,共需流转水田389亩、旱地834亩、林地2224 亩、菜地55.6亩。已流转水田442.93亩、菜地27.9亩。

3.整碗移民安置点:人均配置水田0.7亩、旱地1.5亩、林地5亩、菜地0.05亩,规划安置568人,共需流转水田397.6亩、旱地852亩、林地2840亩、菜地28.4亩,已流转水田475.72亩、旱地1080.97亩、置换林地 5000 亩。

4.龙潭移民安置点:人均配置水田0.8亩、旱地1.7亩、林地4亩、菜地0.1亩,规划安置2065人,共需流转水田1652亩、旱地3510亩、林地8260亩、菜地206.5亩。已流转水田746.518亩、旱地2327.89亩、其它土地502亩,支付土地流转费用3329.497万元。

5.大沙坝移民安置点:人均配置水田 0.5 亩、旱地1.5 亩,规划安置209人,共需流转水田104.5亩、旱地313.5 亩、林地51.6亩。已流转水田105亩、其它土地180亩,支付土地流转费用181万元。

四、移民资金管理及使用情况

移民专项资金共分为农村移民补偿费、基本预备费和其它费用等。其中农村移民补偿费为主要资金,包括移民搬迁补偿补助和移民安置点基础设施建设两大部分。我区移民资金使用管理严格执行《云南省大中型水利水电移民资金管理办法》,落实制度,强化监督,专款专用,保证了移民资金的规范管理和高效使用。

(一)移民补偿补助费支付程序。实物指标认证两榜公示无异议,移民局汇总材料逐级上报确认、核准后,个人和集体财产补偿补助费由区移民开发局拨付到相关乡(镇),由乡(镇)支付给移民个人(专户储存);土地补偿费统一用于安置区土地流转,土地流转后剩余土地补偿费由区移民局兑付给村民小组用于生产发展。移民搬迁安置工作结束后,全部补偿、补助费由区移民开发局核实结算。

(二)移民工程款项支付程序。移民工程款项严格按照项目预算、财务决算和审计后支付的程序进行。所有项目须验收合格并经移民综合监理部审核和审计部门审计通过后进行结算,每个项目款项必须按工程建设管理规定经监理部门、管理技术人员、区移民开发局分管领导等审核签字后,由局长审批支付。

(三)移民专项资金收支情况。截至20xx年2月,我区移民专项资金共拨入44202万元,共支付37782万元。

1.**水电站移民专项资金共拨入21061万元、支出17007万元。其中,农村移民补偿费(移民搬迁和基础设施建设费)拨入12774万元、支出10779万元;国有土地补偿费拨入1011万元、支出674万元(20xx年12月拨入区财政);**港防护工程建设费拨入6514万元、支出4814万元;专业项目费拨入454万元、支出348万元;基本预备费拨入141万元,支出140万元;其它费用(实施管理费)拨入167万元、支出252万元。

2.糯扎渡水电站移民专项资金共拨入23141万元,共支出20775万元。其中,农村移民补偿费(移民搬迁和基础设施建设费)拨入22332万元、支出19698万元;基本预备费拨入336万元,支出210万元。其它费用(实施管理费)拨入473万元、支出867万元。

五、移民工程项目实施管理情况

(一)工程项目规划设计。根据移民安置实施规划和结合移民安置区实际情况,由区移民开发局委托设计单位,对所拟实施项目进行设计,并将初步设计成果提交专家会议评审。

(二)工程项目上报核准。根据项目规划设计成果及专家评审结果,严格按照《云南省大中型水利水电工程移民安置实施项目核准办法》和《云南省大中型水利水电工程移民管理费使用审批办法》规定,认真做好项目的上报核准工作。

(三)工程项目组织实施。项目核准后,严格按照招投标法组织项目招投标。工程项目建设委托具有相应监理资质的监理公司负责监理,并请质检部门进行质量监督,完工后按要求进行初验和终验。根据项目归口管理规定,专业项目一律委托相关部门具体组织实施,如水、电、路、学校、卫生等。如在建的龙潭泡猫河水库工程委托区水务局建设,整碗小学扩容工程委托区教育局建设等。

(四)工程项目移交使用。工程项目建设竣工并通过验收后,由区移民开发局现场移交相关部门、移民村组管理使用,并履行移交手续。

六、档案管理情况

**区水电移民档案管理工作始终严格按照《云南省水电工程移民档案管理办法》(云移局[20xx]7号)和《云南省水电移民档案工作三个业务规范》(云移局[20xx]90号)的各项规定和要求,结合水电移民工作实际分文书档案、会计档案、移民搬迁安置户专业档案、移民工程建设项目专项档案和移民影像电子文本档案五大类进行收集整理、立卷归档。至目前共建立文书档案19卷、会计档案52卷、移民搬迁安置户专业档案289件,刻录影像光盘100盘,影像电子档案30000余张。移民工程建设项目专项档案正收集整理归档中。由于诸多原因,移民工作实施初期部分档案资料缺失较大,目前正在搜集、完善和弥补。

七、移民后期扶持政策落实情况

(一)移民后期扶持人口核定登记情况。根据《国务院关于完善大中型水库移民后期扶持政策的意见》(国发〔20xx〕17号)和《云南省人民政府办公厅关于印发云南省完善大中型水库移民后期扶持政策实施方案及相关暂行办法的通知》(云政办发[20xx]8号)精神,认真核定登记了我区20xx年6月30日前竣工的大中型水库移民人口共2135人,其中区内大中河水库409人、箐门口水库1440人,区外昭通炉房水库254人、其它水库32人;核定登记了我区**水电站移民后期扶持人口1102人。

(二)移民后期扶持资金兑付情况。20xx年第三季度至20xx年第二季度,市财政局、市移民开发局共下拨我区移民后期扶持资金256.2万元,其中**镇1443人173.16万元,已兑付3人3600元,因箐门口水库移民身份界定工作未结束,1440人172.8万元的后期扶持资金暂未兑付;南屏镇2人兑付2400元;倚象镇27人兑付3.24万元;六顺乡663人兑付79.56万元。

(三)移民后期扶持项目实施情况。根据云南省移民安置领导小组办公室《关于转发做好大中型水库库区和安置区基础设施建设和经济发展规划编制工作大纲的通知》(云移领办[20xx]31号文)要求,结合实际编报了《大中河水库库区移民安置区基础设施建设及经济发展规划》、《箐门口水库库区移民安置区基础设施建设及经济发展规划》和《**水电站库区移民安置区基础设施建设及经济发展规划》。大中河水库项目规划总投资348.6万元,箐门口水库项目规划总投资300万元,**水电站项目规划总投资358万元,分别包含基础设施、农田水利设施、基本口粮田改造、劳动力就业技能培训等。所规划项目待上级核准后实施。

八、影响移民安置的主要困难和问题

(一)移民库区剩余资源处理政策未予明确,移民后期扶持政策落实相对滞后,已搬迁安置移民意见较大,返迁现象突出,移民安置点生产发展受到严重影响。

(二)新老移民政策更替和受“同地不同库”、“同库不同策”情况的影响以及现行移民政策难于全部解决移民人口指标、移民身份界定、补偿补助标准等实际问题,移民上访频繁,维稳形势严峻。

(三)移民安置点生产资料配置较迁出地大为减少,移民自身技能难于适应安置地生产发展要求,移民产业培植较为困难,移民生产生活恢复发展缓慢。另外,安置点土地流转过程中,经过收储和分配环节后,土地损失突出,造成今后无法结算。

(四)整体联动、上下互动的移民工作机制有待于进一步加强和更好的落实,归口解决好移民搬迁安置工作中,诸如组织建设、户口迁移、入学就医、扶贫帮困、生产发展等实际问题,更好的服务于移民群众。

(五)涉及移民安置工作相关乡(镇)党委、政府需进一步提高认识,充分发挥乡(镇)党委、政府对移民工作的主导作用,依据职责区分切实抓好相关工作落实。

(六)移民工作的协调力度需进一步加大,要积极与业主、设计、监理等部门沟通协调、互通情况、共商对策,及时解决好移民搬迁安置过程中遇到的难点和热点问题,促进移民搬迁安置工作的顺利进行和健康发展。

(七)糯扎渡、**水电站20xx年以前须直接完成7756人的搬迁安置和落实20年后期扶持政策,繁重的工作任务与移民工作机构缺编少员的现状极不相符,维持工作正常运行十分困难。建议增加人员编制,充实工作人员。

九、下步工作建议

(一)进一步加强对移民工作的领导,全力推进移民安置工作。

第9篇:生产发展规划范文

我市现有大中型水库迁入移民43113人,在各级政府和有关部门及安置地广大干部群众的关心支持下,搬迁安置工作基本完成,移民群众正在融入当地社会,生产生活水平逐步提高,库区和移民安置区社会稳定。但移民搬迁安置任务完成后,有的地方对移民工作重视不够,工作机构和人员不稳定;有的地方移民群众生产生活水平与当地居民差距较大,潜在许多不稳定因素;有的安置区生产生活设施还需要进一步完善等等。为加强移民后期扶持工作,国务院和省政府相继制定了大中型水库移民后期扶持政策。认真贯彻执行国务院、省政府移民后期扶持政策,切实做好移民后期扶持工作,对于保障广大移民群众的切身利益,维护社会稳定,促进全市经济社会健康发展,推进试验区建设,维护改革发展稳定的大局都具有极其重要的意义。各级政府和有关部门要站在落实科学发展观、构建和谐社会和富民惠民、改善民生的高度,充分认识做好移民后期扶持工作的重要性,进一步增强做好工作的责任感和使命感。

二、明确目标,科学制定移民后期扶持规划

我市移民后期扶持工作的目标是:加强库区和移民安置区基础设施、生态环境建设和产业扶持,改善移民生产生活条件,促进经济发展,增加移民收入,不断提高移民生活水平,2010年移民生产生活水平达到当地居民的平均水平,2020年全面实现小康。

为实现上述目标,各区(市)县政府要按照“实事求是、因地制宜、总体规划、分步实施、突出重点、整合资金”的原则,在充分尊重移民意愿的基础上,科学编制移民后期扶持规划。编制规划要重点突出农田水利、道路、供电、通信等生产生活设施建设、移民劳动力就业技能培训、移民富余劳动力转移和移民经济项目的发展。要以移民村组为基本单元,区(市)县政府编制上报,乡(镇)政府组织实施。各区(市)县政府和市级有关部门要将移民后期扶持规划与产业发展规划、土地利用总体规划、乡村道路建设规划、水利规划、环境保护规划等社会经济规划相衔接,优先安排移民后期扶持项目。

三、严格标准,认真落实国家移民后期扶持政策

国家在完善大中型水库移民后期扶持政策中确定对农业安置移民个人进行为期20年的后期扶持。我市享受国家后期扶持资金补助的移民现有37391人,其中实行直发直补的31535人、实行项目扶持的5856人。各区(市)县政府要继续做好国家移民后期扶持政策落实工作,后期扶持对象能够核实到人,实行直发直补的,后期扶持资金要按时逐月足额发放给移民个人;后期扶持对象不能核实到人,实行项目扶持的,要将项目规划到村,资金使用到村。

国家移民后期扶持资金是政府性基金,纳入财政预算,实行“收支两条线”管理。各区(市)县政府和市政府有关部门要严格按照政策规定使用管理国家移民后期扶持资金,严格资金支出管理,严禁截留、挪用等。各级监察和审计部门要加强监督检查,对后期扶持资金使用中出现的问题,要限期整改;对违反法律法规和国家有关政策的,要依法依纪严肃处理;对涉嫌犯罪的,要移送司法机关依法追究有关责任人员的刑事责任。

在做好农业安置移民后期扶持政策落实的同时,要统筹兼顾,安排好非农业安置移民和征地拆迁人口的生产生活。非农业安置移民以户籍登记为标准,符合城镇“低保”条件的按照属地管理原则纳入当地城镇最低生活保障范围,切实做到应保尽保;同时要通过其他渠道进行帮扶,加大培训力度,扩大就业门路,切实改善他们的生活。各级政府和有关部门要密切关注水库移民政策对其他征地拆迁人口产生的影响,切实做好宣传解释工作并采取多种措施,解决他们的实际困难,妥善化解矛盾,维护社会稳定。

四、落实措施,大力扶持移民发展经济

我市移民搬迁安置阶段性工作完成后,移民工作的重心已逐步转向以发展生产为主的后期扶持工作,各级政府和有关部门要采取有力措施,加大帮扶力度,促进移民发展经济、增加收入、改善生活。

(一)加大教育引导力度,促使移民尽快融入当地社会。各区(市)县政府要进一步落实责任,建立完善移民安置点的基层组织和群众组织,对相对集中安置的移民点,无论是单独成立村民小组或编入就近村民小组,都要选配好得力的村民组长,将移民依法纳入属地管理。要采取上门宣传、座谈交流、法制教育等多种形式,引导移民转变观念,把主要心思和精力放在发展经济上来,促使移民尽快融入当地社会。

(二)加强培训,促进移民富余劳动力转移。各区(市)县政府要把移民培训和就业推荐作为一项重要工作,切实抓出成效。培训内容要以市场需求为导向,以移民劳动力就业技能培训和生产技术培训为重点。培训方式要灵活多样,可以采取集中培训、订单培训、以工代训等多种形式。要积极做好劳务输出、就近就业推荐工作。

(三)采取多种方式,扶持移民发展产业。各区(市)县政府要积极推进移民土地承包经营权流转,推动农业产业化经营。要采取贷款贴息、投资补助、保险补贴等方式,扶持由移民组成或参与的农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和移民种养业大户,引导移民走产业化发展的道路。要把移民户增收项目的落实与帮扶责任制结合起来,做到帮扶项目、帮扶单位、帮扶责任人、帮扶责任制“四落实”。2008年每个区(市)县要抓好1-2个移民生产发展典型,以点带面,推动全市移民生产发展工作。

(四)完善生产生活设施,妥善解决移民实际问题。在移民搬迁安置过程中,各级政府虽然对移民安置点的生产生活设施进行了配套建设,但由于移民安置资金有限,有的移民安置点生产生活设施还需要进一步完善。各地要对移民安置点存在的给排水、供电、道路、广播电视及农田水利等生产生活设施存在的问题逐一排查,尽快采取有力措施,妥善加以解决。

五、拓宽渠道,加大移民后期扶持资金投入

在国家安排资金对移民个人进行后期扶持的同时,各区(市)县政府要努力拓宽资金渠道,加大移民后期扶持资金投入。要整合现有政府性资金,把扶贫、新农村建设、劳动力转移培训、农业综合开发、产业化发展资金以及政府部门安排的各类建设基金和专项资金向移民安置区倾斜,鼓励企业对口帮扶和社会捐助,优先解决移民增收问题,逐步解决库区和移民安置区基础设施建设和经济社会长远发展问题。市政府每年在市级财政预算中安排移民后期扶持专项资金,用于移民培训、生产发展、生产生活设施配套完善、贫困户救助等。各区(市)县政府每年也要在本级财政预算中安排一定额度的移民后期扶持专项资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