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务员期刊网 精选范文 金融管理调查报告范文

金融管理调查报告精选(九篇)

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金融管理调查报告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金融管理调查报告

第1篇:金融管理调查报告范文

一、金融行政处罚实体上严厉

在金融行政处罚目的的指引下,金融行政处罚主要针对金融机构及其工作人员的违法行为,其具体处罚规定与其它领域的行政处罚规定相比要严格得多。

第一,处罚权只能由中国人民银行行使。《金融违法行为处罚办法》第三条第一款规定:“本办法规定的行政处罚,由中国人民银行决定。”这就表明,认定某一行为是否违法,是否需要对其进行行政处罚,只能由中国人民银行决定,而且中国人民银行不能委托其它组织进行处罚。

第二,处罚涉及金融机构工作人员的任职资格。《金融违法行为处罚办法》第三条第三款规定:“金融机构的工作人员依照本办法受到开除的纪律处分的,终身不得在金融机构工作,由中国人民银行通知各金融机构不得任用,并在全国性报纸上公告。金融机构的高级管理人员依照本办法受到撤职的纪律处分的,由中国人民银行决定在一定期限内直至终身不得在任何金融机构担任高级管理职务或者与原职务相当的职务,通知各金融机构不得任用,并在全国性报纸上公告。”

这就意味着,金融机构工作人员一旦被开除,便永久丧失在金融机构任职的资格,一旦被撤职,则在一定期限内或者永久丧失在金融机构担任高级管理职务的资格。

第三,对违法行为人的责任追究期限长。《金融违法行为处罚办法》第四条规定:“金融机构的工作人员离开该金融机构工作后,被发现在该金融机构工作期间违反国家有关金融管理规定的,仍然应当依法追究责任。”这一规定就排除了行政处罚法规定的两年时效在金融行政处罚领域的适用。金融行政处罚对追诉时效作了极大的延长,无论金融违法行为实施之后经过了多长时间,只要一发现,就会被依法追究责任,这就杜绝了违法行为人经过追诉时效而逃避责任的企图。

第四,有关罚款的规定详细而明确。在《金融违法行为处罚办法》

中一共有近30处关于罚款的规定,详细列明了需要处以罚款的不同情形,并明确规定了罚款的额度。其它领域的行政处罚则少有这样详细的规定。由于金融业的特殊性,金融行政处罚中的罚款数额较其它领域要高。从《金融违法行为处罚办法》的规定看,罚款额最低为1万元或者违法所得的1倍,最高则可达到50万元或者违法所得的5倍。

二、金融行政处罚程序上严谨

与其它领域的行政处罚程序相比较,金融行政处罚的程序规定更为严谨,主要体现在以下几方面:

第一,金融行政处罚的主管与管辖,《中国人民银行行政处罚程序规定》(以下简称《程序规定》)作了严密的规定。中国人民银行实施行政处罚,实行分级管理、分工负责,即由中国人民银行执法职能部门负责行政处罚案件的立案、调查,提出处罚意见。法律事务工作部门负责复核处罚意见的合法性与适当性,组织听证。而其它领域的行政处罚程序则往往不涉及主管机关内部的分工问题。

在管辖方面,不仅对中国人民银行总行及各分支机构的管辖范围作了明确规定,还对作出吊销经营金融业务许可证、责令停业整顿、撤销金融机构的代表机构的处罚的管辖作了特别规定。

第二,实行行政处罚委员会制度。依据《程序规定》,中国人民银行设立行政处罚委员会,由行长或副行长(主任或副主任、特派员)、主要执法职能部门和法律事务工作部门的负责人组成。行政处罚委员会的职责是对重大行政处罚作出决定;对重大行政处罚决定外的其他行政处罚决定,进行监督检查。对金融行政处罚组织的构成、职责范围等明确固定,这就为金融行政处罚的正确、顺利适用提供了前提条件。

第三,规定了处罚决定作出之前的相关程序。中国人民银行执法职能部门负责立案以及调查取证,调查终结,执法职能部门写出调查报告,并制作《中国人民银行行政处罚意见告知书》,连同相关证据及其他材料移送法律事务工作部门进行审核,并征求意见。经审核,法律事务工作部门提出意见,将有关材料退回执法职能部门,再由执法职能部门报主管行长或行政处罚委员会批准。在《程序规定》中当事人行使陈述申辩权以及申请听证权的程序也十分明确。这一系列严密的程序规定不仅保证实体行政处罚权的正确行使,同时也充分体现了金融行政处罚的维护金融机构、其他单位和个人合法权益的目的。

第四,在处罚的决定及监督方面,也有着严格的程序规定。一般的金融行政处罚由主管行长或副行长(主任或副主任、特派员)审查决定,对于重大行政处罚决定则要由行政处罚委员会审查决定。金融监管办事处行政处罚委员会作出的重大行政处罚决定,还应报分行批准。金融行政处罚决定作出之后,还应按《程序规定》所提供的格式制作处罚决定书并依法送达。对于作出撤销金融机构的代表机构、吊销经营金融业务许可证处罚决定的,还应在《金融时报》上予以公告,以使机关公众和社会知晓。

《程序规定》赋予行政处罚委员会对重大行政处罚决定外的其他行政处罚决定的监督检查权。赋予法律事务工作部门对执法职能部门的立案、调查、取证等工作的审核监督权。这也是其它领域的行政处罚程序规定所鲜见的。

第2篇:金融管理调查报告范文

关键词:创新型人才;艺术金融管理;课程体系;实践

中图分类号:F241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3-291X(2013)16-0106-03

当前,随着国民消费能力的提升,以及对收藏文化价值认识的深入,众多高端投资者开始将投资视角从传统的证券、地产向新兴的文化和艺术品收藏领域转移,使得艺术品市场炙手可热、快速发展,艺术品投资已成为续房地产投资和金融证卷投资之后国际上公认的、效益最好的三大投资项目之一。期间,艺术品金融化的趋势越来越明显,诸如文交所、艺术基金、艺术抵押担保、艺术银行、艺术保险等艺术品金融化形式如雨后春笋般的成长起来。在这样一个市场繁荣、资金巨大、人才匮乏的大背景下,要控制艺术品市场的投资风险,必须拥有一批具有投资理论和实践经验两方面知识与能力的人,也就是从艺术品投资专业培养出来的专业人才去从事经纪人和专家的角色,帮助投资控制风险,实现资本增值。然而,由于受到传统经济发展和艺术研究的局限,以及学术交叉性特点的影响,在中国既懂艺术又懂金融的人才少之又少,具有艺术管理专业知识、艺术文化鉴赏学术研究的人才更是匮乏。时至今日,艺术金融管理专业在中国依然还是伴随市场经济发展而诞生的新兴学术领域。近年来,虽然国内各大学术院校和研究机构纷纷在这一领域作了多形式的大胆探索和尝试,培养了一批实用型的专业人才,但囿于缺乏系统的学科研究和教学,相关教学质量亦参差不齐,这一领域的专业人才无论在数量还是质量上,依然存在较大缺口,面对当今艺术品金融大潮,显得十分乏力。因此,抓紧培养出大批既深谙金融市场规则、拥有国际化视野,又拥有扎实文化艺术修养,懂得艺术品投资、鉴赏、收藏知识,与中国艺术金融市场发展规模及需求相适应的大批高素质专业管理人才迫在眉睫。

一、中国艺术金融管理人才培养简况

目前,中国开办艺术与金融结合专业的高等院校和机构并不多,在全日制大学中,以南京师范大学中北分院、上海大学、山东财经大学艺术学院美术学专业、上海金融学院工商管理专业等院校为代表;同时,还有一些多种形式的短期培训班,如清华大学美术学院艺术金融高级研修班、上海交大艺术品投资与收藏高级研修课程和浙江大学艺术品鉴赏与投资高级研修班,等等。从人才培养定位方面,主要可以分为三大类:

1.培养硕士研究型人才。如上海大学与国家文化部、中国文联有关单位共同发起的教学与研究机构——中国艺术产业研究院,其“艺术金融产业与投融资管理方向”研究生班主要着眼培养艺术产业高层人才与急需人才。中国人民大学国际学院联手法国鲁昂商学院,推出MICAIM国际文化艺术品市场管理硕士课程,旨在培养中国文化艺术品领域专业硕士学位国际化管理精英。

2.培养本科应用型人才。如南京师范大学中北分院即是培养以金融为主、兼顾艺术品投资方向的本科类学生,在课程设置上主要倾向于金融类相关课程。又如,山东财经大学艺术学院美术学专业是培养艺术品投资与鉴定方面的本科学生,主要以书画艺术品投资鉴定为主。

3.旨在提高从业人员素质。以清华大学美术学院艺术金融高级研修班为代表,包括上海交大艺术品投资与收藏和浙江大学艺术品鉴赏与投资等等各地的高级研修班。这些培训班采取非脱产分段短期集中面授的教学方式,以培养艺术品与金融投资这一高端专业人才为目标,借鉴国外先进管理经验和运作模式,迅速提高中国从业人员专业鉴赏能力和金融投资水平和管理能力。

二、目前中国艺术金融管理专业主要问题

纵观中国艺术金融管理人才培养现状,主要存在以下几方面问题:

1.人才培养目标定位有待明确。艺术金融管理的面非常广,包括古董与艺术品投资,国际拍卖与典当行业风险管理,银行、艺术基金会或大型企业资产储备的投资,国际性展览会、跨国艺术画廊、博览会管理,国际大型论坛策划与管理,艺术品保险管理,跨国文化沙龙策划与启动等等。目前,部分国内高等院校或机构开设的艺术金融专业在人才培养目标定位上不同程度地存在这样那样的问题,有的定位过高,片面追求全能型人才;有的定位过低,过于追求技能训练;有的定位不够清晰,尚未有效形成自身的专业教学特点。

2.理论研究落后于实践发展。艺术金融是在商品经济环境下发展起来的新兴行业,近几年才进入大众视野。随着艺术品一、二级市场的繁荣发展,尤其是拍卖市场的异常火爆,艺术金融产品也层出不穷。面对这样的新兴市场,相关学术理论研究也刚刚起步,较传统学科还远未形成成熟体系,即使是在这一领域较早作出探索的部分院校机构,相关科研课题、论文也为数不多,这些都远远落后于艺术品金融化的市场发展步伐。

3.师资队伍建设方面存在不足。艺术金融专业是新兴的专业方向,具有艺术、金融、管理三方面学术特点,学科跨度较大,对师资队伍建设要求较高。目前,在一些已经开设艺术金融专业的院校中,那种既懂艺术又懂金融的管理型教师十分受欢迎,对于加强教师梯队建设具有积极意义。例如有的院校是通过整合原有教学资源开设该专业,可能在初期还存在教师力量分散,特别是个别主干课教师分散于相关院系的情况,如要在短期内切实形成系统的教学体系还需作出持续努力。

4.教学模式比较单调。传统的教育方式是“大一统”的教学管理模式。即在教学活动中坚持教师、教材、课堂三中心,用统一的计划、统一的大纲、统一的教材、统一的考试方法和统一的标准来培养同样规格的学生。这种“大一统”的人才培养模式势必造成“统一、模块式”的“机器人”,显然不能适应知识经济社会对创新和创新人才的迫切需要。

5.学校与企业、经济和社会领域的联系不够密切。传统的高等教育往往被视为游离在经济社会之外的“象牙塔”,过于注重教授理论知识,对市场需求反应不够灵敏,导致实践环节相对滞后。尤其是随着近年来艺术品市场的迅猛发展,该行业深度、广度被大大深化和拓宽,相关岗位需求越来越多,专业要求越来越高。无论是拍卖行、画廊、美术馆、媒体等机构,还是策展人、经纪人、收藏家等角色,都在朝更加职业化的方向演变。在这种形势下,院校人才培养与实际市场需求之间还存在着一定的差距。

三、创新型艺术金融管理人才培养对策

1.树立创新型教学理念,准确定位符合自身特点和市场需求的人才培养目标。马丁·特罗在其《从精英向大众高等教育转变中的问题》论述中,揭示了高等教育进入大众化阶段后其办学类型、人才培养等必然逐渐分化。只有通过这种分化,实现人才培养的多元化,高等教育才能应对社会多元的人才需求。要培养真正的创新人才,首先必须在理念上有所突破,应当树立“以人为本”的教育理念。在这一教学理念的指导下,笔者认为,目前国内高等院校、机构艺术金融管理教育要将创新型人才培养作为战略目标,依托校内校外特别是自身原有教学特长,有效整合学科、师资等资源,结合未来艺术金融市场的需求,对人才培养目标进行准确合理定位,并与其他不同类型大学本科专业的人才培养目标定位相区别,培养出适合自身特色的、应用型、创新型的艺术金融管理人才。一方面,创新型人才要有扎实的基础知识,有厚实的人文底蕴与科学素养,有较宽的知识面,另一方面,也是更为重要的,要有应用知识的能力,即较强的实践能力、丰富的实践经验与理性的创新思维能力。

2.探索多元化、多样化的创新性教学模式。美国著名教育家卡伯利(Cubberley)认为,优良教学最重要的条件是培养一些有效的学习习惯及独立的思考,而创新能力正是源自于这样的独立思考。改变传统的单纯知识传授型教育向创新教育的转变。需要在教育观念、教育制度及管理模式、教学内容与方法、教学手段等方面进行全面的改革。在教学管理体制方面,可以建立以学生“自主学习”的教学管理机制。认清学生在各方面存在的客观差异,在教学活动中可遵循因材施教和个性化原则,发挥学生自身的优势,提高学习的兴趣,赋予学生更多的学习自,发现自己的兴趣和能力,最大限度地发挥自己的智力与潜能。

传统的教学方式是由上课教师指定一本教材,学生只要牢记这本教材的内容,就能成功应考,忽视了学生能力的培养。创新教学的核心是激发创造力,是以培养学生创新精神为基本价值取向的教学,是富有创造力的教师在开放的教学环境与资源中,以活动化的课程与教材为依据,采取以学生为中心,以学生自主活动为基础的新型教学。中国相关院校可以通过借鉴国外成功的教育体制,尽量选择直观、形象、情景等教学方法,如德国职业教育所实行的“双元制”——学校和企业分工协作,共同完成培养人才全过程的一种职业教育办学模式。这种产学研相结合的教育方式,可以取长补短,既强化了学生的实践能力,缩短学生步入社会后的适应期,提高了就业率,又为拍卖公司输送了人才,解决其人才紧张问题,实现了双赢。目前,上海金融学院艺术金融管理专业根据学生认知特点和智能特征,积极开展教学改革,进行启发式、实践式教学探索,着力使学生从实践教学中学习消化理论知识。例如,通过到艺术品拍卖公司、大中型画廊、博物馆、美术馆等观摩、实践的互动式教学模式,积极引导学生独立思考,启发学生多角度、全方位观察、分析问题,以增进学生的直观感知和形象理解,进而拓展创新思维。

3.积极推进教师队伍的结构优化与素质提高。艺术金融管理专业首先面临的问题就是教师队伍的建设,新的专业教学对教师知识结构和综合素质能力都提出了更高要求。各相关院校和机构要通过参加高水平研修学习、加强人才交流等多种途径,不断完善教师培养培训体系,加强教师队伍建设,着力使教师队伍实现多层、交叉、复合型的知识结构,同时还要有丰富的实践经验,既要懂得艺术的鉴赏和投资,掌握相关的金融、信托、保险、物流、管理等知识,又要了解艺术市场的规律,具有国际视野,精通国际艺术品贸易知识,拥有较强的实践经验,具有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能够改变传统的“因袭式”人才培养模式,成为既是学生学习的导师,又是学生优秀品质和健康人格的塑造者,还是学生创造思维的启发者。

4.推进课程的实践实训改革与创新。创新型人才的培养必须落实到具体的课程改革和课程创新上。打破传统的填鸭式、封闭式课堂教学,采取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相结合,让学生带着问题走出校门广泛开展实践教学,通过实践领会课堂讲述的理论知识。根据教学的内容,对专业课程采取弹性化课时、灵活多样的教学方式。其相关课程设置应当立足于市场,立足于行业,借鉴国外先进管理经验和运作模式,了解和掌握国内外艺术金融投资管理新发展、新趋势和新特点。例如,可以采用“1+1+1”的教学模式,即把课程分为三部分,先在学校学习相关的理论知识,并布置课题;接着,由老师带领学生去相关的实训地实地调研、考察、跟踪,收集第一手资料,了解实际的操作程序。最后再回到教室进行理论学习,总结经验,补充相关不足,完成最终作业。这样不仅打破了原有的被动的、填鸭式的教学方式,增加学生的体验性、参与性,学生消化并加深理论知识,同时强调相关知识的有机联系,注重课程的连续性与完整性,使学生有目的有方向地学习,有利于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也为进一步走向市场打下基础,有助于而且使学生尽早地接触社会,实现了由课堂向职场的转化。又如,部分院校的专业主干课程——艺术品拍卖,在保证理论教学的基础上,教师可带领学生去拍卖行,实地了解艺术品拍卖公司的机构构成及整个运作机制。体验、跟踪艺术品拍卖的整个工作流程,从中得到锻炼,真正地提高学生的理论知识和实际动手能力。

5.建立健全多层次过程性的教学评价体系。培养效果的评价不应该仅仅检查学生知识、技能的掌握情况,更应该重视创新能力、创新精神、创新人格的培养以及创新品格的养成。要着力改变传统的期末“一站式”评价模式,采用加强学生知识、学习能力、学习过程、学生素质的多元化的综合评价,包括课堂评估、具体技能评估、量化评估和质化评估相结合的综合性评估方式。以创新能力的高低作为评价的重要标准,建立师生融合的教学共同体,从多方面、多层次进行全面系统评价,促使学生提高独立观察、独立思考、独立学习、独立解决问题的能力,激发他们的创新意识,培养他们的创造能力。例如,在学科基础理论课程上,可以采取平时考核与期末考核相结合,采用作业、提问、课堂笔记、小论文、创意性作品、寒暑假调查报告、期中考试等方式,加强对学生平时学习情况的考核,明确平时考核成绩占课程总评成绩的比例,从而构建形成性评价和终结性评价相结合的全程性评价体系。在专业必修课上,可以采取过程式的评价方式,即与教学过程并行、全过程跟踪、定量和定性相结合、对学生的学习和教师的教学进行全面考察。根据课程内容设置多个层次、多个课题,每一个课题反映一个教学点,通过多个点的评价完成对教学全过程评价,最后形成该课程的累计分数。

四、结语

当下,在中国的文化产业中,艺术品市场方兴未艾,艺术金融作为中国文化产业的金融创新正在迅速成长,艺术金融管理专业已成为中国高等院校和研究机构适应时展而设立的一个综合性、交叉性新学科,相信随着这一市场的迅猛发展,有关学术研究和人才培养亦将随之不断完善,也必将为中国相关文化产业实现可持续发展提供新的更为强大的不竭动力。

参考文献:

[1] 刘小强.人才培养分化与大学生就业关系的实证分析——从8校法学本科专业人才培养方案看中国高校专业制度改革[J].教育研究,2010,(12).

[2] 谷彦彬.创新型艺术设计人才培养模式的探索与实践[J].装饰,2005,(10).

[3] 郭有适.创造心理学[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2002.

[4] 谷彦彬.过程评价是创新艺术设计人才培养的重要环节[J].内蒙古师范大学学报:教育科学版,2007,(9).

[5] 周霞.基于胜任力的研究型大学创新人才培养研究[Z].全国教育科学规划领导小组办公室,2012-04-26.

第3篇:金融管理调查报告范文

关键词:网上银行;现状;问题;对策

中图分类号:F830.3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23198(2009)22026402

网上银行是指银行在互联网(Internet)上建立站点,通过互联网向客户提供信息查询、对账、网上支付、资金转账、信贷、投资理财等金融服务。更通俗地讲,网上银行就是银行在互联网上设立的虚拟银行柜台,传统的银行服务不再通过物理的银行分支机构来实现,而是借助技术手段在互联网上实现。网上银行的出现全面实现了无纸化交易。同时,由于网上银行以先进的网络技术和通讯技术为载体,因此它能为客户提供更加方便、快捷、高效和可靠的服务同时,相对于传统的实体银行,网上银行具有经营成本低廉、简单易操作、服务质量完善、业务领域更宽等优点。

1 我国网上银行的发展现状

(1)我国网上银行发展正处于快速增长期。中国金融认证中心的《2008年中国网上银行调查报告》显示:网上银行总体发展继续保持快速增长的势头,用户量及交易量高速增长。网银用户5800万人,较2007年增加l800万人,增长率为4%,使用率为19.3%。40%的网银用户关注“网银申办程序的方便性”。36.7%的网银用户关注“上网操作的简单性”。网银用户主要是大学生与办公室职员。但是,71.7%非现有网银用户最担心“网银的安全性”,安全性问题成为实际使用网银的最大阻碍因素。

(2)网上银行的低成本逐渐成为商业银行的主要分销渠道之一。网上银行突破了时空局限,改变了银行与客户的联系方式,网上银行能大幅度降低银行交易成本,成为传统银行分支机构网点的重要补充和替代。将使传统银行业分支机构及营业网点数量逐步减少,网上银行对于传统柜台业务的替代性逐步提升。网上银行能突破传统银行的局限,提供一揽子高附加值的综合金融服务,可以让客户在Anytime、Anywhere、Anyhow都享受到便捷、安全、优质的“3A”金融服务。网上银行的低成本优势促使各家银行投入较大资源用于网上银行的建设与推广。

(3)国内网上银行三足鼎立,各有特色。从网上银行业务交易规模来看,根据2008年国内主要上市商业银行的中期报告,建设银行电子银行交易额为77.64万亿元,工商银行为68.07万亿元,招商银行为11.43万亿元。工商银行、建设银行凭借网点多、客户资源丰富等传统优势.网银用户数量位居前列,招商银行位于第三。从网上银行业务品牌知名度来看,招商银行“一网通”、工商银行的“金融@家”、建设银行的“e路通”等品牌知名度在人们心目中比较高。从网上银行业务功能来看,工商银行的网上银行业务功能比较丰富全面,除基础功能外,网上支付、个人和企业投资理财较强大:招商银行的“一网通”致力于产品创新,功能丰富和操作简单快捷,例如网上支付、个人理财、自助贷款等功能比较突出:建设银行无论是在个人网上银行还是在企业网上银行方面业务范围较全面,更突出安全性和申请办理程序的方便性。

2 我国网上银行发展中遇到的问题

与国际上先进的银行相比,中国的网上银行明显滞后。尽管网上银行业务高速发展,竞争日益激烈,但是我国网上银行在发展中仍存在以下问题。

2.1 法规滞后

《网上银行业务管理办法》、《网上银行安全评估指引》、《电子支付指引》等法律法规相继颁布实施,全面规范了网上银行业务的市场准入、运行管理和风险控制,为保障网上银行发展的质量和安全奠定了法律基础。但是仍滞后于网上银行的快速发展,缺乏可操作性和指导性。网上银行在有关服务承担者的资格、交易规则、交易合同的有效成立与否、交易双方当事人权责明晰及消费者权益保护等方面,与传统银行相比更加复杂、难以界定。

2.2 网络安全

网络安全已经成为影响网上银行发展的主要因素。在内部管理方面。风险管理仍需进一步改进。目前网上银行安全的风险管理策略及各种指导规范还没有形成一个系统的风险管理体系。风险分析的模型与方法不成熟、定量分析不足,缺乏系统、成熟的风险管理流程与方法。风险研究也多偏重信息技术层面,从银行整体角度分析、防范操作风险较少,网上银行与商业银行传统业务的风险管理没有形成有机统一的整体。

2.3 技术风险

在信息技术方面,金融网络安全存在隐患。由于网络的虚拟性,对“防火墙”、身份认证(CA)、安全系统层SSL协议、安全电子交易SET标准及其他技术措施的要求更高,而在信息的真实性、客户身份的合法性、支付信息的完整性、支付信息的不可否认性、网上交易的合法性等方面,还不能够完全消除人们的疑虑。此外,黑客、木马病毒的攻击使网民在支付过程中防不胜防。

2.4 顾客面窄

中国个人上网客户集中在20-35岁,这些人收入较高、受过良好教育、乐于接受新事物,但网上交易屈指可数,盈利性差。中国的电子商务交易量不高,尤其是B2B模式电子商务交易量不大,使银行的网上业务缺乏盈利的基础。投入不足的银行由于在网络银行上投入不足,造成银行电子化规模小、网络化程度低、缺乏规划,导致目前一方面国内各商业银行之间的互联性差及人才的匮乏、国内商家信用缺乏、送货渠道不完善等。

3 我国网上银行的对策

针对网上银行发展中存在的问题.商业银行要采取积极的应对策略,明确网上银行的发展战略,优化网上银行发展的资源配置,加强渠道管理,建立系统化的网上银行营销体系,进一步完善网上银行的激励约束机制,建立健全网上银行的风险管理体系。

3.1 建立专门的网上银行准入制度

网上银行的准入要在注册制度、安全工作、地域界定方面从严,而在准入标准、业务范围等方面从宽,建立一套区别于欧美已有网络发展优势国家的准入制度,加快相关的法律法规建设。网上银行法的发展不是孤立的,而是和一系列相关的法律规范相联系的主要有税收征管法、合同法、国际税收法、电子商务立法、刑法诉讼法、票据法、证券法、商业银行法、消费者权益保护法、反不正当竞争法等。其次,加大银行信息系统基础建设投入。

3.2 大力推进信息化、网络化建设

扩大网上银行的生存空间,电子商务与网上银行的发展空间取决于信息基础设施的规模的水平,信息终端以及信息知识的普及程度。因此,要加强网络信息基础建设,尽快普及计算机及网络知识。

3.3 建立和完善社会信用体系

积极推行以建立“银行信贷登记咨询系统”为基础,完善企业及个人的信用体系,实现贷款信息共享,信用等级评估和信用咨询服务。建立和规范安全认证体系。发展网上银行业务,大量经济信息在网上传递,安全性是最大问题。而在以网上支付为核心的网络银行,电子商务最核心的部分包括ca认证在内的电子支付流程,只有真正建立起国家金融权威认证中心(ca)系统,才能为网上支付提供法律保障,逐步为网络银行的发展创造一个良好的运行环境。

3.4 建立健全自身的网络安全系统

随着网上银行业务发展,必然出现很多金融业务创新,也必将涉及到现行金融管理体制和政策的空白点或。同时计算机及计算机网络系统极易遭受黑客和病毒的袭击,内部技术和操作故障都难以避免。因此,由防火墙、CA加密等技术手段为基础,整合企业、家庭使用的一些财务管理软件结合起来成为一个互联通的系统,共同建造一个安全的网络空间。

3.5 开发新的产品服务,进行全新的业务拓展

网上银行要适应客户在电子网络上进行买卖交易时的支付与结算需要,就必须创新与电子网络交易相关联的交易支付手段和金融工具产品,必将对传统的商业银行的支付手段产生深刻的影响。网上银行新的交易支付手段主要有数字现钞,电子支票,电子信用卡,其他电子金融工具。新的产品及服务内容主要包括:线上市场销售、线上或电话客户服务(如透过网上、电话申请信用卡)、客户遥距操作及结算(如电子信用证)、线上产品资讯服务(如线上查询存款利率)、数码货币系统、电子信用卡支付系统、电子支票支付系统、网上电子现金产品(如数码现金、电子货币)等等网上银行还可以对传统的银行金融工具进行电子化改造,以提高这些业务的办理效率与质量,改善对客户的服务,降低经营管理的成本,扩大银行的收益水平。

3.6 强化银监会对网上金融风险的监管

政府之所以要对金融机构实施广泛的监管,是因为存在着市场缺陷。这些缺陷包括信息不对称,以及由此引发的逆向选择和道德风险。这些缺陷加上银行业较强的外部性和天然的脆弱性,都极易给消费者带来消极影响,引发消费者对银行体系的不信任。因此,需要政府进行干预,政府对银行业监管的最基本目的是保护消费者和提升公众对银行体系的信心。网络银行的金融监管应重点考虑以下几方面的问题:将网络银行业务正式列入金融机构管理范畴,建立专门的网络银行准入制度;完善现行法律,补充适用于网络银行业务的相关法律条文;加强网络银行的信息披露制度,以便促使网络银行的经营者提高经营管理水平;制定网络银行的安全标准,建立安全认证体系;结合网络银行业务的特点、完善现行金融监管办法;加强国际间的网络银行监管合作;加强金融监管人员的计算机培训,提高监管人员的素质和水平等。

参考文献

[1]卢玉志,赵东星,刘晓亮.我国网上银行发展中存在的问题与对策[J].特区经济,2008,(02).

[2]冯小武.我国网上银行存在的问题及对策[J].硅谷,2008,(03).

[3]王红喜.我国网上银行业务开展的几点思考[J].中国乡镇企业会计,2008,(01).

[4]黄凡,陈韶钦.浅析国内网上银行发展中存在的问题及对策[J].法制与经济(下半月),2008,(03).

[5]曹万卿.网上银行发展的现状与对策分析[J].大陆桥视野,2009,(01).

[6]徐长斌.大众对网上银行的需求及网上银行的发展[J].浙江金融,2009,(07).

[7]蒋科.推动我国网上银行业务发展的对策探析[J].江西金融职工大学学报,2009,(01).

[8]张晶奇,王宇航.浅析我国网上银行业务发展战略[J].现代商业,2009,(02).

[9]晓辉.CFCA2008中国网上银行调查报告[J].网络安全技术与应用,2009,(01).

[10]李彦.我国网上银行发展问题的思考及对策[J].大众商务,2009,(08).

第4篇:金融管理调查报告范文

关键词:美联储、货币政策;QE退出

中图分类号:F830.31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674-0017-2015(6)-0041-05

自2008年11月开始,为化解国际金融危机的冲击,美联储先后实施了四轮量化宽松和两轮扭转操作政策。伴随美国经济复苏基础的不断夯实,在2013年6月联邦市场公开委员会会议上,美联储主席伯南克向市场发出了调整量化宽松货币政策的信号,暗示在未来几次货币政策制定会议上开始逐步缩减QE计划的规模。尽管美联储在2013年9月的会议又宣布维持现行的宽松政策不变,但市场对QE缩减的预期依然强烈,全球股市和其他风险资产价格在短暂上涨后迅速回落。美联储QE退出,势必会改变当前“宽货币、低利率”的全球金融环境,进而会对中国经济产生影响。

一、美国量化宽松货币政策及其预期前景

2008年金融危机爆发后,美国采取量化宽松货币政策来稳定和刺激经济。作为国际上中央银行领域史无前例的“非常规”货币政策,美国联邦储备委员会(以下简称“美联储”)量化宽松货币政策(Quantitative Easing Monetary Policy,以下简称“QE”)主要包括两方面内容,宽松是指零利率政策;量化是资产购买计划。其目的是压低长期利率,缩小长期国债收益率与按揭市场利率之间的利差,推动美国经济复苏和房地产市场的恢复。2009年3月18日,为改善信贷市场环境和应对金融危机,美联储声明将在未来6个月购买总额3000亿美元的长期国债,正式宣告美国进入量化宽松货币政策时代(简称QE1)。2010年11月3日,美联储宣布决定在未来的8个月内购买6000亿美元的美国长期国债,并将联邦基金利率维持在0-0.25%的水平,意味着美国第二轮量化宽松货币政策(简称QE2)正式开启1。与QE1和QE2不同之处,QE3是欧洲债务危机促使美国启动第三轮货币量化宽松政策。2012年9月15日美国推出QE3,每月采购400亿美元的抵押贷款担保债券( MBS),在2013年6月底以前买入4000亿美元的美国国债,其剩余到期时间在6年到30年之间;同时出售美国国债,其剩余到期时间为3年或以下,随后这项计划被延长到年底。2012年12月13日,美联储宣布推出第四轮量化宽松(QE4),每月采购450亿美元国债,替代扭曲操作(Operation Twist,简称OT)2,加上QE3每月400亿美元的宽松额度,美联储每月资产采购额达到850亿美元。除了量化宽松之外,美联储还保持了零利率的政策,把利率保持在0-0.25%的极低水平。美联储在启动QE3时,明确表示“保持极低利率的条件”为:失业率高于6.5%,通胀率低于2.5%,且长期通胀预期十分稳定。由于美国通胀水平及预期均不高,就业情况及其背后的经济数据便成为QE退出节奏及程度的主要参考因素,尤其是经济增长、就业和房地产三类经济指标。但失业目标与通胀目标两个约束条件具有内在不一致性,这将直接影响到QE的持续时间和最终规模。2012年以来,美国失业水平持续下降,但根据历史经验,要下降到6.5%的目标之下仍需要相当长的时间。此外,欧洲中央银行、日本银行、英格兰银行维持宽松货币政策,在全球性货币贬值竞争中,美元贬值速度加快,通货膨胀加剧。美国退出QE取决于经济增长、就业市场状况和通胀水平,尤其是失业率的变化。

2013年6月,在联邦市场公开委员会会议上,美联储主席伯南克向市场发出了调整量化宽松货币政策的信号。2013年7月,美联储经济形势调查报告称,6月至7月,美国经济持续保持温和复苏势头,居民消费、制造业、房地产市场和财政金融状况持续向好,就业市场形势改善,失业率降到危机后最低水平,经济增长质量和可持续性明显改善,意味着量化宽松已经基本完成应对金融危机的历史使命,QE逐渐退出的预期在加强。2013年9月以来,作为缩减QE规模主要依据的美国失业数据,经历了7.2%、7.3%、7%的变化,整体呈现出波动中下降的格局。但就美国货币政策而言,仍保持着宽松的基调,推动着经济复苏。

2014年1月,美联储会议再次强化了QE退出预期,按照会议精神,美国开始缩减QE规模,每月缩减了100亿美元购买国债。美联储公布的全国经济形势调查报告(简称为“褐皮书”)是其制订货币政策的重要依据。根据2014年4月公布的“褐皮书”报告,在美联储监测的12个主要地区中,8个地区经济呈现缓慢到温和的增长。截至2014年4月,美国QE规模为550亿美元。美国股市已全面复苏,美国月度QE规模从850亿美元降至550亿美元,QE缩减幅度达35.29%。无论是出于促进经济稳定增长还是减少对市场冲击,美国退出量化宽松货币政策都将是一个渐进的、缓慢的、长期的、复杂多变的过程。

二、QE退出对全球的影响

一是将带来新兴市场国家汇率贬值。金融危机期间,美元呈走软趋势,美元指数3一度下跌至75的历史低点。根据历史经验,美元汇率指数与利率呈高度正相关,美联储一旦采取紧缩货币政策,往往会带来美元的持续走强,如2004-2005年美联储加息8次,期间美元指数从87上升至92.4。一旦QE政策退出,美元必将进入升值通道,新兴国家外汇贷款成本升高,还债压力加大。尤其是那些经济结构失衡的国家,比如巴西、印度、土耳其和南非,会受到比较大的冲击。2013年4月开始,美联储主席伯南克开始谈到QE退出,在这个过程中,人民币仍然在升值,印度卢比却大幅贬值20%。

二是引发大宗商品价格全面下跌。美国QE政策引发全球的流动性泛滥,能源、粮食、金属等大宗商品价格屡创新高。作为反映全球大宗商品价格水平的CRB指数4,每15秒钟更新一次,可以实时反映大宗商品市场价格的变动状况,成为衡量通胀的更重要依据。从历史走势来看,美元指数与CRB指数大致存在着相反走势。QE1期间,美元指数下降5.3%,原油价格上涨23.5%,QE2期间美元指数下降9.9%,原油价格上涨33.6%。一旦美国退出QE政策,美元升值将使大宗商品价格长期进入下降通道。

三是将进一步使得资本流动发生逆转。金融危机以来,美元长期弱势及零利率,投资者以极低的成本套入美元,然后投资于高利率或高收益的国家,获取高额回报。一旦美国货币政策转向,势必会引起美元大规模回流,将导致其他国家金融市场出现剧烈动荡。美国量化宽松货币政策调整,一方面预示着此前国际市场大量廉价美元充斥的格局将不复存在,另一方面也是以官方的身份确认美国经济复苏的程度,增强投资者对美国经济的信心,将进一步加快资金从新兴市场流向美国。

三、QE退出对我国的影响

(一)流动性紧缩产生的衍生风险

我国国内流动性很可能会因美国退出QE政策而遭受负面冲击。自QE3推出以来,热钱大量流入我国,表现为贸易数据虚增明显、资本和金融项目转为顺差,2013年第1季度资本金融项目出现900亿美元顺差,为QE2结束以来单季最高值。国际资本的大量流入以及由此推升的人民币升值预期直接导致外汇占款快速攀升。从过去两轮QE结束后的经验来看,宽松政策结束初期,国际资本都会减缓流入甚至流出新兴市场。对我国国内流动性而言,则表现为新增外汇占款回落甚至负增长。近年来,外汇占款的持续增加是我国流动性充裕的主要因素,如果美联储退出QE,热钱有可能短期内从国内流出,从而加剧我国境内市场的流动性压力。随着美联储启动QE退出,这种趋势会进一步强化,加剧国内流动性压力。

一是不利于房地产市场稳定发展。中国房地产市场从2001年开始持续繁荣,经过12年的发展,部分中小城市的房产出现严重的供大于求,其中温州和鄂尔多斯是楼市繁荣伴随着民间金融繁荣的两个典型,投资者的金融杠杆不断放大导致出现楼市崩盘危机。QE退出短期内对房价的影响不大,因为不动产交易市场不如股市活跃,资产价格对利率并不敏感。但如果美国货币政策正常化进程导致全球资金成本进一步抬升,对投入房地产领域的国外套利资本的牵引力量将会越来越强,虽然难以准确量化外资在我国房地产投机资金中占据的具体比例,但不应低估其规模,此部分外资的撤出将使我国的房地产价格失去有力支撑,成为我国去杠杆化以及房地产去泡沫化的一项重要因素,更重要的是,房地产泡沫的破灭,还会带来地方政府债务的巨大风险。因为绝大多数地方政府债务,都是建立在土地基础之上,如果土地价值大幅下降,政府债务悬空,银行风险也可能由此而诞生,这会对居民生活和经济发展形成新的威胁。

二是降低资本市场稳健性。首先,QE退出导致资金利率中枢上移,抬高融资成本,利空股市;其次,进入股市的外资由于QE退出预期增强和我国宏观经济不确定性加大而加速流出。新兴市场投资基金研究公司(EPFR)数据显示,自2012年9月QE3推出以来至2013年2月中旬,外资流入我国股市的金额合计达203.7亿美元,而受QE3退出预期升级的影响,仅5月下旬至6月中旬4周,累计流出就高达40.6亿美元,接近前期流入规模的20%。2013年6月的股市表现就是这两方面因素的预演:6月下旬,上证综指和深证综指分别走低5.03%和5.77%。再次,美元强势带动人民币兑其他非美货币走强,会降低出口企业的盈利能力,拖累我国股市以及宏观经济的表现。

三是短期内不利于债券市场。短期内,QE退出将推升债券市场收益率。伴随着市场上QE退出的预期强化,美国10年期国债收益率大幅攀升,且面临持续上行压力,其作为全球无风险资产的基准,亦将抬升全球无风险收益率水平,包括中国。此外,QE退出导致的国内资金收紧效应亦会限制我国债市表现,后期我国整个资金利率的中枢都会有所上移;资金成本的上升亦会对我国债市收益率带来上行压力,同时压低债券价格,银行交易账户债券投资形成损失的预期加大。

四是加大金融机构流动性管理难度。美联储通过四轮量化宽松货币政策,向中国在内的新兴市场国家注入了大量流动性。美联储QE退出预期上升带来资本超预期外流,是造成2013年6月我国银行间市场发生流动性紧张的因素之一,短期资金价格在一段时间创出了历史新高。2013年6月20日表征银行间市场流动性状况的7天回购利率在盘中一度攀升至28%(年率),创下了历史新高。而其实在5月就已经出现外汇占款的大幅下降,加之美国房地产市场复苏迹象明显,使得5月中下旬资金开始撤离新兴市场,影响了国内市场的流动性。随着美联储强化QE退出趋势,会进一步加剧国内流动性压力。我国的商业银行长期以来过度依赖银行间市场拆借短期资金,自身流动性管理能力较弱,如果美国退出QE引发国际资本大规模流出,将会考验我国金融机构流动性管理的能力。

五是短期内将抬高资金价格不利于实体经济融资。对国内实体经济而言,首要的风险还是来自于外部流动性转向的冲击。金融市场的流动性减少,会进一步向前推进利率市场化的叠加效应,在短期内显著提升利率水平和金融产品的收益率水平,不利于缓解实体经济融资难问题。比较轻微的情况是,外部流动性减少加上国内结构性政策调整,导致信贷以及社会融资总量的增速降低、抬高资金成本,影响生产、投资活动。比较极端的情况是,外资撤出可能带来房地产、土地等资产价格的大幅调整,引发一系列严重后果。从实体经济来看,在原本就没有得到银行信贷资金有力支持的情况下,如果QE退出带来资金的迅速外流,会使得银行信贷资金的投放更加谨慎,“钱荒”再度出现也是大概率事件。在这样的情况下,实体经济资金紧张的矛盾会更加激烈,对实体经济的发展影响也会更大,继而对就业、居民收入提高、社会稳定等带来极为不利的影响。

(二)汇率不利变化产生的衍生风险

一是人民币兑美元汇率贬值加大外债负担。QE退出的前提是美国经济的健康发展,而美国经济表现好于其他国家、主要发达经济体货币政策依然定位于宽松方向,均会支撑美元升值。美元的走强将对人民币形成压制,资金回流美国亦会对人民币造成压力,同时有碍人民币国际化进程。我国潜在经济增长率不断下滑,在美元走强的背景下,人民币兑美元汇率面临贬值压力。2013年3季度末,中国企业和私人部门对外净债务1.58万亿美元,与2008年底相比上升了1.273万亿美元,私人部门负债具有一定的外币化特征。QE退出推升人民币兑美元贬值,根据简单估算,人民币每贬值一个基点(0.01%),除了利率负担外将总共额外承担1.58亿美元的汇率损失,加重我国具有对外净债务的企业和私人部门的外债负担。

二是实际有效汇率可能升值不利于对非美国家出口。目前,我国实行的是以市场供求为基础、参考一篮子货币进行调节、有管理的浮动汇率制度。而无疑美元是一篮子货币中的权重货币,美元进入强势周期,且篮子中的其他货币未同步进入升值周期的话,可能出现人民币兑美元贬值,但同美元一起对其他货币升值的情况,显著增加对非美国家的出口成本。

四、建议

2014年是我国经济改革深化的重要一年,国内金融管理体制、涉外金融管理方式都可能进行重要调整。人民币在国际结算中使用范围的拓宽更反映了其在国际经贸体系中地位的提升。尽管短期内美国为支撑经济发展需要还不会取消扩张性的货币政策,但向实体经济注入的流动性已经大幅减少。为尽量降低美国QE退出对我国经济产生的“负面外部性”,应充分把握国际贸易与国际投资的关系,探索多项政策的协同配合。

(一)抓住QE退出机遇期,稳步推进人民币汇率形成机制

QE退出可能会引起各国特别是新兴市场国家货币汇率波动增大,也会给人民币汇率带来一定的贬值预期,进而形成双向波动的局面。我国应抓住这一有利契机,推进实现汇率市场化改革的目标,建立由市场供求决定的汇率形成机制。随着经济金融实力的上升,我国需要从全球视角审视和调整人民币汇率政策。面对美联储QE退出可能带来的不利影响,继续推进汇率市场化改革是应对可能冲击、提高人民币国际地位的必然要求。下一步,我国要坚持以基本市场供求关系为基础决定人民币合理汇率的形成机制,逐步扩大人民币汇率弹性空间,参照国际大宗商品价格波动,设定人民币汇率浮动幅度的阀值,维持人民币汇率的双向波动和相对稳定。同时积极推进人民币跨境贸易结算,以减少开支并降低本币对冲美元的需求,降低对美元的关联强度,有效规避汇率变动不利影响。

(二)加强对国际资本流动的监管,审慎开放资本账户

美国采取量化宽松货币政策后,资金将可能大规模流入中国,因此,中国要加强外汇流入流出的监测和管理,加强对流入中国热钱的冲击目标、渠道和方式的分析及评估,提高应对措施的针对性和有效性,遏制热钱流入。我国在资本项目尚未完全开放的条件下,受到的冲击相对有限,但不能因此停止推进资本项目可兑换进程。人民币资本项目开放牵一发而动全身,关系到经济金融体系的稳定,因此要渐进、稳健、有序地推进。在当前的国内外背景下,我国应在宏观审慎与资本账户开放之间取得合理平衡,谨慎推进资本账户开放,不能为了一味达到发达国家要求的平衡而忽视自身实力。

(三)推进金融机构市场化改革,防范金融体系潜在风险

当前,地方政府融资平台、房地产、影子银行和理财产品成为我国金融体系潜在的重要风险点,要注意防范QE退出的负面效应引爆其中一环。所以,要加强对外汇贷款的控制并稳定中国股市和楼市,给热钱传递出合理预期。热钱急进急出、外汇占款减少,可能会导致货币供给渠道发生变化,影响货币政策调控的有效性,一旦出现紧缩效应传导到经济金融体系,可能会对经济持续健康发展产生不利影响。所以应加强对短期资本和热钱流动监管,建立对短期资本流动的监测预警机制。要切实加强政府性债务管理,增强外部约束力,有效防范和化解潜在风险。研究出台从根本上解决房地产市场过热问题的综合措施,推进房地产税试点扩围,稳定地方政府财源,合理划分中央地方支出责任。加强对金融机构与影子银行间存在的交叉关联业务、金融机构跨市场理财等涉及影子银行业务的项目进行监管,揭示金融机构经营管理中潜存的风险隐患,引导金融机构合规稳健经营,做好相应的压力测试,鼓励商业银行改变简单依赖央行流动性支持的传统思路,通过自主精细化管理应对新的挑战。

(四)增强外汇储备多元化,寻求安全和盈利的平衡

中长期看,随着金融市场趋于稳定和美国经济的好转,通胀预期强化,美联储在退出QE和回收流动性的过程中,会较大规模地抛售美国长期国债和机构债,将导致美国债券利率上升和价格下跌。作为美国国债的海外最大持有国,在保持我国持有美国国债存量基本稳定的同时,积极调整国债的期限结构,防范利率波动的风险,要进一步拓宽外汇储备增量的使用范围。分散外汇储备投资,在外汇与黄金之间也要寻求储备平衡,加大对石油、原材料等资产以及高技术产品的购买。创新外汇储备管理方式,加大资源能源以及高附加值设备和技术的进口,设立外汇投资产业基金,推动企业“走出去”支持实体经济服务迫在眉睫。

(五)加强沟通与协作,推进宏观政策协调

我国有必要通过双边或多边的平台,加强与发达经济体的政策交流与沟通,保持彼此之间政策的协调性,从全球、双赢、负责任的视角综合决定政策调整和审慎监管。通过双边或多边平台,加强其他的新兴市场国家的金融合作,增强各国监管机构的信息共享和执行配合,合作开展对跨境资本流动的监测与管理,积极进行金融市场风险管理,减轻全球跨境资本流动对各国经济的干扰。我国应积极借助G20、国际货币基金组织、APEC等多边平台,推进多边贸易进程,反对贸易保护主义;推进国际货币体系改革,增加发展中国家的话语权,向多元化国际货币体系迈进。在贸易中建立货币互换协议,推动本币结算或采取商品互换的方式,减少美元结算,积极应对美国的量化宽松政策退出的影响。要建立健全全球范围内的金融预警系统和风险防范体系,增强各国监管机构的信息共享和执行配合。

参考文献

[1]韩秀云.美国量化宽松货币政策退出的基础、步骤与影响[J].国际贸易.2013,(7):63-67。

[2]李永刚.美国QE对发展中国家的影响及中国的对策[J].北京工商大学学报.2012,(1):102-106.

[3]王宇.退出量化宽松的七个判断[J].新世纪,2013,(50):24-25。

[4]万秋梦.美联储退出QE的关键因素以及对中国的影响[J].中国总会计师,2013,(8):12-18。

[5]郑联盛.量化宽松政策:原因、趋势及影响[J].中国金融,2010,(23):75-76。

The Policy Expectations, Influences and Responding

Suggestions of US’s Quitting QE

BIAN Yongping JING Xiaojuan

(Lanzhou Provincial Sub-branch PBC, Lanzhou Gansu 730000)

第5篇:金融管理调查报告范文

关键词:宏观审慎管理;顺周期性;研究综述;逆周期政策

一、宏观审慎管理提出的背景、含义

传统的微观审慎监管着眼于单个金融机构的稳健运行。然而,近30多年来,金融全球化发展使得金融体系内金融机构、金融市场、金融产品内在的关联性和依赖度不断加强,金融产品的同质化程度严重,导致金融体系内风险传染性也大大增加。由美国次贷危机引发的国际金融危机发生前,全球各主要经济体和国际组织普遍处于低通胀、高增长的良好状态,各金融机构微观审慎指标也处于良好状态,但在复杂的金融创新推动下,长期积聚的系统性风险从美国的次贷市场集中爆发。在对危机形成原因进行深刻反思后,认识到,当前的金融监管体制存在严重的缺陷和不足,只关注单个金融机构的微观审慎管理理念,不能有效的防范金融体系的系统性风险。基于这样的现实背景,国际金融监管理念发生了重大的调整,加强宏观审慎管理成为各主要经济体金融监管的主要发展趋势。

宏观审慎管理是为了维护金融体系的稳定,防止系统性风险发生而采取的一种监管模式。宏观审慎监管关注横截面维度与时间维度(Crockett[1],2000)。其中,横截面维度关注风险在金融体系内部任何时点是如何分布的问题;时间维度方面则关注风险如何随时间的推移而不断演变的问题,对此应建立逆周期的资本缓冲机制。我国“十二五”规划建议里把构建逆周期的宏观审慎管理制度框架纳入其中,在我国,银行是最主要的金融中介,金融系统的顺周期性也更多地表现为银行业金融机构的顺周期性。鉴于此,本文主要讨论银行顺周期性问题。

二、银行顺周期性理论研究综述

(一)银行顺周期内生性因素

关于银行顺周期性内生机理研究,(史建平[2]等,2011)提出,根据“合成谬误”和“羊群效应”理论,金融机构会拥有相同或相似的资产类型,金融机构的同质化经营带来高度相关的风险敞口。金融机构的微观审慎,如果成为金融机构的一致行动,在宏观层面可能影响到整个金融系统的稳定。(杨军华[3],2011;陈华[4]等,2011)认为,银行融资成本和融资渠道、银行对风险的评估、银行的信贷决策都是顺周期性的,这些顺周期行为与实体经济相互作用,放大了经济波动。银行融资方面,在经济上行期,银行经营状况好,盈利水平高,市场投资者往往对银行的未来作出乐观判断,会增加对银行的投资,同时,银行筹集资本的风险溢价也较低,为所需资本支付的成本也相对较低。在广阔的融资渠道和较低的融资成本条件下,大量的流动性进入银行,为银行作出扩张的信贷决策提供了支持。在经济衰退期,宏观经济恶化,加之银行风险暴露增多,银行融资渠道收窄,融资成本也升高,银行信贷规模紧缩。银行信贷方面,在经济上行期,基于价格测量的资产价值上升、风险下降,金融机构扩张其资产负债,提高杠杆比率以提升自己的经营业绩,过度承担了风险,进一步刺激了实体经济增长。在经济衰退期,金融机构又会过度厌恶风险,廉价出售资产,收缩信贷规模,进一步加剧了实体经济的衰退。

(二)银行顺周期外部因素

1.监管资本的风险计量方法具有顺周期性

1998 年启动新资本协议的制定工作时,资本监管产生的顺周期性就引起了理论和实务界的广泛关注和争论,(FSA[5],2009),(Panetta et al.[6],2009)认为,银行资本的顺周期性波动与风险敏感性具有正相关关系。国内学者对资本监管的顺周期性的研究成果也较多。(温信祥[7],2006)对资本监管所带来的顺周期性问题进行了研究;(孙天琦和张观华[8],2008)对资本监管的顺周期性做了一个较为全面的文献综述;(巴曙松和刘海博[9],2009)从银行业的风险管理、风险监控视角对信贷顺周期性进行说明;(李文泓[10],2009)监管资本的顺周期性主要源于内部评价法所采用的各种风险因素与经济周期变化的高度相关性,以及采用标准法时评级机构对金融机构的外部信用评价的顺周期性。

2.贷款损失准备计提规则的顺周期性

(Borio、 Furfine 和Lowe[11],2001)对1980年至1999年以来10个经合组织发达国家的研究发现,银行贷款损失拨备的顺周期性甚至比贷款数量及资产价格的顺周期性更加明显,拨备与经济周期呈现出明显的负相关性;( Bikker and Metzemakers[12],2002)指出,对29 个经合组织国家的8000家银行近10年的年度数据分析显示,将GDP 增速低于3%与高于3%的情况相比,前一阶段多提的拨备超过了60%;(李文泓[10],2009)认为,会计准则中的拨备计提规则是导致其具有顺周期性的主要原因;(孙天琦、杨岚[13],2005)在分析我国五家上市银行贷款损失准备计提情况时,发现银行的贷款损失准备比例大多未体现周期特征,在经济周期高点可能相对少计提。

3.公允价值会计准则的顺周期性。

公允价值会计准则的特点决定了其具有顺周期性。第一,公允价值的市场性特点决定了其与经济周期的紧密联系,加剧了金融体系的顺周期性。第二,模型驱动也在一定程度上加大了金融机构的顺周期性。正常情况下,风险管理模型可能驱使金融机构表现出一些不同的投资行为,但在危机情况下,假如一项资产的波动性急剧上升,那么风险管理模型就会告诉所有的公司应该将其出售。当所有公司都争相出售时,市场中的流动性就会严重降低。同时,会计准则中又缺乏在非活跃市场运用公允价值的指引,加剧了市场的动荡。第三,公允价值的估值技术加入了人为主观判断,增强了公允价值的顺周期性。估值技术是指在估值模型中运用大量假设,基于未来将要发生的经济业务,对资产和负债的未来现金流量进行预测,主观成分介入较多。在估值过程中,会计主体参考上一轮市场运行信息、当前的经济环境做出主观判断,经济周期的影响已被包含在内,公允价值的顺周期性凸现无疑。

三、宏观审慎管理框架下逆周期政策工具及其实现途径

考虑我国金融体系发展情况,逆周期政策工具实现途径:

(一)提高资本质量。在微观审慎框架下,一级资本中关于资本监管的要求,普通股和优先股能同等满足要求。从宏观审慎监管的视角看,要更多地关注金融机构吸收损失的能力,本次金融危机表明,吸收风险能力最强的是普通股,因此,可以考虑提高普通股在一级资本中的比例,提高普通股在总资本中的比例,降低优先股的比例。巴塞尔新资本协议关于最低资本要求是8%,其中普通股充足率及一级资本充足率最小值的上限分阶段提高,普通股充足率最低要求从2%提高到4.5%,一级资本充足率最低要求由4%提高到6%。

(二)建立逆周期资本缓冲机制。金融管理部门应持续监测信贷增长,评估信贷是否过度增长并存在导致系统性风险的隐患,基于此制定逆周期缓冲制度。资本缓冲分为两类,一是资本留存缓冲,由普通股组成,比率为银行风险资产的2.5%。二是逆周期资本缓冲,在银行层面,逆周期资本缓冲可作为资本留存缓冲的延伸。在信贷过度增长时计提逆周期资本缓冲,计提比例为0-2.5%。关于信贷过度增长的定量分析,目前没有一个统一的标准,后续需要加强信贷增长水平的测量研究。

(三)探索建立前瞻性动态拨备制度。西班牙监管当局实行的动态拨备制度,就是在专项准备之上加收逆周期的一般准备作为缓冲。专项准备针对已出现损失迹象的贷款提取;一般准备用于识别潜在损失,具有逆周期性,能够起到平滑整个周期拨备的作用。银行在信贷扩张期应多提准备,一方面可以从事前抑制放贷动机,另一方面可以在事后冲抵信用损失。对于前瞻性的拨备国际上已经有了大量的研究,但是关于具体的实施规则还没有正式的出台,在这个方面应该进一步的深入研究。

(四)在杠杆率、流动性等制度安排中引入逆周期因素。

此次金融危机期间,金融机构的去杠杆化过程进一步放大了金融体系的脆弱性。鉴于此,巴塞尔Ⅲ引入杠杆率指标作为资本充足率的补充,以弥补风险计量模型风险权重的顺周期性问题。加拿大使用杠杆率指标监管有效地削弱了银行体系的顺周期性。在最低监管资本要求、资本质量、杠杆率之外,流动性短缺也是金融体系脆弱性的一个主要来源。为此,巴塞尔新资本协议引入流动性覆盖比率和净稳定融资比率对流动性进行监管。

参考文献:

[1] Andrew Crockett.Marrying the Micro-and Macroprudential Dimensions of Financial Stability[R].BIS Speeches,September,2000.

[2] 史建平,高宇.宏观审慎监管理论研究综述 国际金融研究 2011年第8期.

[3] 杨军华.银行体系的顺周期性和系统性风险 人大复印资料.

[4] 陈华,刘宁.银行业顺周期形成机理与逆周期监管工具研究 人大复印资料.

[5] Financial Services Authority,Discussion Paper:A Regulatory Response to theGlobal Banking Crisis,2009.

[6] Panetta,F.,Angelini P.,Financial Sector Pro-cyclicality:Lessons from Crisis,Occasional Paper No.44,Bank of Italy,2009.

[7] 温信祥.银行资本监管的顺周期性及其对经济波动的影响,经济问题探索 2006年第4期.

[8] 孙天琦,张观华.银行资本、经济周期和货币政策文献综述,金融研究,2008年第1 期.

[9] 巴曙松,刘海博.信贷周期理论研究综述,平安证券专题报告,2009 年3月11 日.

[10] 李文泓.关于宏观审慎监管框架下逆周期政策的探讨金融研究 2009年第7期.

[11] Borio,C.,Furfine,C.and Lowe,P,“Procyclicality of financial system and financial stability:issues and policy option”in Marrying and macro-and micro-prudential dimensions of financial stability,BIS Working Papers.2001.

第6篇:金融管理调查报告范文

2008年,我国吸收外资水平继续提升,连续17年居发展中国家首位。2008年1~12月,实际利用外资金额923.95亿美元,同比增长23.58%;全国新批设立外商投资企业27 514家,同比下降27.35%。1~12月,对华投资前10位国家/地区(以实际投入外资金额计)依次为:香港英属维尔京群岛(159.54亿美元,占比17.27%,同比下降3.62%)、新加坡(44.35亿美元,占比4.8%,同比增长39.27%)、日本开曼群岛、韩国、美国、萨摩亚、台湾省和毛里求斯。

外商投资产业结构和区域布局进一步优化。服务业吸收外资较快增长。1~12月,服务业(不包括银行、保险、证券领域吸收外商直接投资数据)实际使用外资金额381.2亿美元,同比增长24.23%,占同期全国吸收外商直接投资实际使用金额的41.26%。12月当月,服务业实际使用外资金额23.81亿美元,同比增长13.13%。西部地区和中部地区实际使用外资增幅高于全国平均水平。其中,西部地区实际使用外资金额同比增长79.84%,中部地区实际使用外资金额同比增长36.44%,增幅分别高于全国平均水平56.26%和12.86个百分点,在全国总量中的比重均有所提高。

但2008年四季度开始,吸收外资呈现回落态势,10月以来实际使用外资连续同比负增长。12月份当月,全国新批设立外商投资企业2 562家,同比下降25.78%;实际使用外资金额59.78亿美元,同比下降5.73%。

2008年,我国对外投资合作加速发展。2008年,我国境内投资者共对全球112个国家和地区的1 500多家境外企业进行了直接投资,当年累计实现非金融类对外直接投资406.5亿美元,较上年同期增长63.6%。

2008年我国对外承包工程完成营业额566亿美元,同比增长39.4%;其中12月份当月完成营业额95亿美元,较上年同期增长28.4%。2008年对外承包工程新签合同额1 046亿美元,同比增长34.8%,其中12月份当月新签合同额164.4亿美元,较上年同期增长6.9%。2008年新签合同额在1亿美元以上的项目195个,较上年同期增加57个。

2008年,我国对外劳务合作完成营业额80.6亿美元,同比增长19.1%,其中12月份当月完成营业额8.2亿美元,较上年同期下降12.8%;新签合同额75.6亿美元,同比增长12.8%,其中12月份当月新签合同额8.2亿美元,较上年同期下降13.7%。全年派出各类劳务人员42.7万人,较上年同期增加5.5万人。

海关总署的2008年我国外经贸数据

2008年我国外贸进出口总值为25 616.3亿美元,同比增长17.8%;其中出口增长17.2%,增速比2007年同期减缓8.5个百分点。累计贸易顺差2 954.59亿美元,比2007年增加332.62亿美元。其中,我国一般贸易进出口12 352.6亿美元,增长27.6%。出口6 625.8亿美元,增长22.9%;进口5 726.8亿美元,增长33.6%。同期,加工贸易进出口10 535.9亿美元,增长6.8%。其中,出口6 751.8亿美元,增长9.3%;进口3 784亿美元,增长2.7%。

2008年,在我国出口商品中,机电产品出口8 229.3亿美元,增长17.3%。其中,电器及电子产品出口3 420.2亿美元,增长13.9%;机械及设备出口2 686.3亿美元,增长17.5%;高新技术产品出口4 156.1亿美元,增长13.1%。同期,我国服装及衣着附件出口1 197.9亿美元,增长4.1%;纺织纱线、织物及制品出口653.7亿美元,增长16.6%,加快1.6个百分点;鞋类出口296.6亿美元,增长17.2%,加快1.2个百分点;家具出口269.1亿美元,增长21.5%;塑料制品出口158.3亿美元,增长9.4%,小幅提高0.6个百分点。

在进口商品中,2008年我国进口初级产品3 627.8亿美元,增长49.2%,占当年我国进口总值的32%,比2007年提高6.6个百分点。同期,进口工业制品7 703.1亿美元,增长8.1%,占当年我国进口总值的68%;其中,进口机电产品5 386.6亿美元,增长7.9%;进口化学成品及有关产品1 191.9亿美元,增长10.8%;进口汽车40.8万辆,增长30.6%;进口钢材1 543万吨,下降8.6%。

2008年,外商投资企业进出口14 105.8亿美元,增长12.4%。其中出口7 906.2亿美元,增长13.6%;进口6 199.6亿美元,增长10.8%。同期,国有企业进出口6 110.4亿美元,增长23.5%,增速比上年加快3.7个百分点。其中出口2 572.3亿美元,增长14.4%;进口3 538.1亿美元,增长31.1%。此外,集体、私营及其他企业进出口增长平稳,2008年进出口5 400.2亿美元,增长27.3%。其中,出口3 807亿美元,增长27.9%;进口1 593.2亿美元,增长25.7%。

2008年,全国海关税收净入库9 161.1亿元,比2007年多收1 576.4亿元,增长20.8%,再创增收新高。其中,关税收入1 770.0亿元,同比增长23.6%;进口环节税收入7 391.1亿元,增长20.1%。二者合计完成全年海关税收计划8 455亿元的108.35%。

国家统计局2008年中国各项经济数据

2008年,中国国内生产总值为300 670亿元,比2007年增长9.0%。全年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172 291亿元,比2007年增长25.5%,增速比上年加快0.7个百分点。全年货币净投放3 844亿元,比2007年多投放541亿元。

2008年,全国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比2007年增长12.9%,增速回落5.6个百分点。工业品出厂价格比2007年上涨6.9%,12月同比下降1.1%,全年涨幅比上年提高3.8个百分点。中国规模以上工业企业产销率达到97.7%。

2008年中国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为15 781元,扣除价格因素,实际增长8.4%;农村居民人均纯收入为4 761元,实际增长8.0%。年末居民储蓄存款余额为21.8万亿元,比2007年末增加4.53万亿元。

2008年中国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首次突破10万亿元,达到108 488亿元,比2007年增长21.6%,增速加快4.8个百分点。全国居民消费价格总水平上涨5.9%,涨幅比2007年提高1.1个百分点。

2008年,中国70个大中城市房屋销售价格比2007年上涨6.5%,涨幅比2007年回落1.1个百分点。

国家审计署2008年国家审计情况相关信息

2008年,全国审计机关共审计124 139个单位,对23 971个单位实施了专项审计调查。通过审计和审计调查,共为国家增收节支868亿元,其中已上交财政556亿元,已减少财政拨款或补贴55亿元,已归还原渠道资金257亿元。

审计后,核减固定资产投资项目投资和结算额363亿元,帮助被审计单位和有关单位挽回或避免损失127亿元,向司法、纪检监察机关移送事项1 410件。

此外,2008年全国审计机关共完成对34 389人的经济责任审计,审计后,112名被审计的领导干部和387名其他人员的问题被移送司法、纪检监察机关处理。

2008年,各级审计机关共出具审计报告11.56万份,报送专项审计调查报告1万多份,向社会审计结果公告3 140篇,提交审计专题报告、综合性报告和信息简报14.4万多篇,向被审计单位或有关单位提出审计建议20.3万多条,被审计单位根据审计建议建立健全规章制度5 519个(项)。

银监会的相关经济统计信息

截至2008年12月末,我国银行业金融机构境内本外币资产总额为62.4万亿元,比2007年同期增长18.6%。从分机构类型看,国有商业银行资产总额31.8万亿元,增长13.7%;股份制商业银行资产总额8.8万亿元,增长21.6%;城市商业银行资产总额4.1万亿元,增长23.7%;其他类金融机构资产总额17.6万亿元,增长25.8%。

银行业金融机构境内本外币负债总额为58.6万亿元,比上年同期增长18.2%。其中,国有商业银行负债总额29.9万亿元,增长13.0%;股份制商业银行负债总额8.4万亿元,增长21.1%;城市商业银行负债总额3.9万亿元,增长22.6%;其他类金融机构负债总额16.5万亿元,增长26.1%。

国家旅游局的2008年我国旅游经济相关统计数字

2008年,国际国内旅游总收入1.16万亿元,比2007年增长5.8%。

其中,入境旅游收入2 839亿元。我国入境旅游人数为13 003万人次,比上年下降1.4%;外国人2 433万人次,比上年下降6.8%;入境过夜旅游者5 305万人次,比上年下降3.1%;国际旅游(外汇)收入408亿美元,比上年下降2.6%。

2008年,国内旅游收入8 749亿元,比上年增长12.6%。国内旅游总人次17.12亿人次,比上年增长6.3%。

2008年,中国公民出境旅游人数为4 584万人次,比上年增长11.9%。

2008年资本市场相关数据

2008年,107家证券公司实现营业收入1 251亿元,95家证券公司实现盈利,占行业总数的89%。截至2008年底,107家证券公司报表总资产1.2万亿元,净资产3 585亿元,净资本2 887亿元。客户交易结算资金6 969亿元,受托管理资金本金规模919亿元。

2008年,合资证券公司审批得以恢复。新批24家外资机构QFII资格,增加外汇额度28.6亿美元。核准24家公司境外发行,筹资45.6亿美元。批准3家证券公司、4家基金公司在港设立分支机构。新批11家基金公司及4家证券公司QDII资格,5只QDII产品完成募集51亿元人民币。

2008年,证券公司买卖证券业务净收入882亿元,证券承销收入77亿元,资产管理业务净收入15亿元,全年累计实现净利润482亿元。

2008年,期货市场全年成交13.6亿手,成交金额71.9万亿元,同比分别增长87%和76%。我国商品期货成交量已占全球的1/3。期货客户穿仓1 386万元,占期市保证金总额万分之三。

2008年,监管部门推动稳步发展直接融资,全年融资3 396亿元,发行公司债券998亿元,注入优良资产3 272亿元。

2009年1月5日,普华永道报告预计,2009年下半年中国IPO市场将趋于稳定并有所回升,预计全年将有88只新股发行,总计融资规模可达人民币1 520亿元。预计其中8只新股将在主板上市,其他80只将在深圳中小企业板块发行。

2008年,证监会稽查立案106件,办结118件,非正式调查157件,移送公安机关案件及线索210件,做出行政处罚和市场禁入决定77项,罚没资金3.2亿元,实际收缴和冻结2.5亿元。执法效率明显提高,与上年相比,案件调查、审理周期明显缩短,结案率由44%升至68%,罚没款执行率由25%升至78%。

2008年,上市公司监管进一步加强,共检查上市公司1 072家,完成1.2亿证券账户清理。

IMF更新《世界经济展望》报告

2009年1月28日,国际货币基金组织(IMF) 更新了《世界经济展望(World Economic Outlook)》,报告预计2009年全球经济增长率将降至第二次世界大战以来最低水平。这是IMF再次大幅调降全球经济增长预期。IMF表示,美国不良资产使全球银行业蒙受的亏损可能高达2.2万亿美元,远高于其在10月份所预计的1.4万亿美元。

IMF在报告中表示,预计2009年全球经济增长率将下降到0.5%,预计在2010年将会缓慢回升至3%。

该机构预计,2009年发达国家经济增长率将为2%,明年将下降至1.1%。预计2009年美国经济增长率将为-1.6%,2010年将回升到增长1.6%。而欧洲经济下滑局面将更为严重,2009年欧元区经济增长率将为-2%,其中德国经济将下滑2.5%。预计英国2009年经济增长率将下跌2.8%。预计2009年日本经济将下滑2.6%。

IMF报告认为发展中国家的经济增长状况会稍好一些,预计2009年发展中国家增长率将为3.3%。IMF预计2010年发展中国家经济增长率将回升至5%。预计2009年中国经济增长率将为6.7%。

IMF的报告数据是建立在假定全球各国政府采取大幅度财政刺激措施的基础之上的。该机构表示,“如果刺激经济增长措施出现拖延,那么全球经济增长前景还将进一步恶化。”

简讯

2009年1月5日国资委消息,2008年,中央企业预计实现利润7000亿元左右,同比下降30%左右。如果剔除两次自然灾害的影响及石化、发电企业等政策性亏损减利因素,实现利润总额在1万亿元左右,与2007年基本持平。

2009年1月6日,从全国财政工作会议上传出消息,初步预计,2009年全国财政收入65 720亿,比2008年执行数增长8%。由于2008年施行了部分税收减免政策,并受国际国内经济下行态势影响,导致收入增速大幅下滑。而在减收的同时,政府扩大投资、扩大消费措施,大幅增加了财政支出规模。这些都成为2009年财政收入增速预计大幅降低的重要因素。

2009年1月7日工信部宣布3G牌照落地。3G牌照发放后,对扩大内需、刺激经济产生重要作用。工信部部长李毅中表示,按照电信运营企业各自发展规划,2009年、2010年两年预计完成3G直接投资2 800亿元左右。

2009年1月8日消息,截至2008年底,国家开发银行发放中小企业贷款368亿元;发放农村基础设施和农业龙头企业贷款1 067亿元。

2009年1月12日,财政部估算,从2008年下半年开始采取的一系列减免税措施和2009年1月1日开始实施的税收政策,将导致2009年财政收入减收5 000亿元。

2009年1月14日,中国银行报告认为,由于人民币升值减缓并出现贬值预期的影响,出口收汇结汇速度显著放慢,预计2008年4季度资本流出可能达到1 200亿~1 500亿美元。

2009年1月15日,韩国国家统计局(National Statistical Office)公布的初步数据显示,2008年12月份工业产值经季节性因素调整后较前月下降9.6%,较上年同期下降18.6%。

2009年1月19日消息,2008年中国工商银行全年新增人民币贷款5 300多亿元,同比多增1 660亿元,增幅为14.2%,贷款增量居同业首位,也是工行历年来投放最多的一年。

2009年1月20日,中国人民银行正式与香港金融管理局签署了货币互换协议,该货币互换协议实施有效期为3年,经双方同意可以展期,而所提供的流动性支持规模为2 000亿元人民币/2 270亿港元。

2009年1月22日,据国际清算银行公布的数据显示,2008年12月份人民币实际有效汇率指数为111.26。当月人民币实际有效汇率环比贬值1.72%,2008年全年升值12.66%。

2009年1月22日,中国石化披露,经公司财务部门初步测算,预计2008年净利润比2007年同期下降50%以上。数据显示,中国石化2007年同期(按照中国企业会计准则)实现归属于母公司所有者的净利润549.47亿元,每股收益0.634元。

2009年1月23日,财政部最新数据显示,2008年第4季度,国有企业除在10月实现1 138亿元税前利润,11月出现总体亏损,税前亏损额为266亿元,12月税前亏损额减至151亿元。

2009年1月31日,中国科学院预测科学研究中心的《2009中国经济预测与展望》报告预测,2009年中国社会物流总额约为117万亿元,同比增长21.8%。报告预测,2009年中国物流业仍将呈现平稳快速增长的态势。2009年物流业增加值将达到2万亿元,同比增长10.9%。

第7篇:金融管理调查报告范文

管理会计最初萌生于19世纪末、20世纪初,于20世纪70、80年代传入中国。目前随着技术的快速进步和竞争环境的日益激烈,对管理会计的理论和实践创新都提出了新的要求。当前中国经济的发展需要管理会计理论的支撑,中国企业竞争力的提升需要管理会计职能的全面发挥。但是直到现在,我国管理会计人才相对匮乏,管理会计的预测、决策、规划、控制和评价的职能还未引起企业的普遍重视。财政部部长楼继伟强调要把加快发展中国特色管理会计上升到一个新的高度来认识,呼吁要力争通过5—10年的努力,使我国管理会计跻身于世界先进水平行列。

由此可见,加快管理会计的发展,推进管理会计理论和实践创新是政府部门、学术界、企业界等社会各界的共同责任。作为培养学生的高职院校来说,我们应该配合推动管理会计的发展。管理会计是高职院校会计专业的必修课程,是管理学与会计学相结合的一门综合性学科。开设此课程,目的在于提升学生的职业素质和职业技能,拓宽学生的知识面,培养高素质、应用型、技能型人才。但就目前我国高职院校来说,从管理会计的教学实践看存在着诸多问题,如人才培养目标与教学目标关系模糊、课程内容缺乏高职特色且内容陈旧、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相脱节、教学手段与方法单一等。因此为了提高学生的专业知识和职业技能,高职院校必须正视该问题,建立与高职院校人才培养目标相适应的管理会计课程内容体系,不断提高管理会计的教学效果。

二、高职院校管理会计课程教学存在的问题

1.教学模式单一,缺乏创造性

从目前高职院校管理会计的教学模式上看,大多数院校还是以教师讲授为中心、以教材内容为重点、以课堂教学为主的传统教学,重视教师在讲授过程的主导地位,忽略了学生自主学习的主体作用。教师按部就班地讲授课本知识,而学生只能被动地接受。该种教学模式不利于师生互动,学生的主观能动性没有被调动,从而会影响学生创造性的发挥和对知识的掌握程度,最终影响教学效果。

2.教学内容与企业实践相脱节

管理会计的目标是参与企业经营管理,提高企业经济效益。但目前管理会计所涉及的教学内容却忽略了理论联系实践的重要性,大部分理论都是在一些假设前提下存在,在实际的企业管理中应用的较少。再有就是高职院校对管理会计的重视程度不够,相对于财务会计和财务管理课程来说,管理会计课时安排较少,教学内容无法全部讲授,实践内容更是强调不足。因此,对于授课老师来说,一般在有限的课时内比较重视理论知识的讲解,实践内容只能涉及几个案例教学,而这与管理会计教学内容与企业的实践结合较为紧密的说法是无法吻合的,并且在这样的教学模式下培养出来的管理会计人才也是无法满足企业经营管理需要的。

3.教学内容陈旧,落后于管理会计理论的发展

目前,高职院校所使用的管理会计教材内容大多数都是偏向于覆盖管理会计基本理论知识的介绍。教材的主要内容大致涵盖成本性态分析与变动成本法、本量利分析、预测分析、经营决策分析、长期投资决策分析、全面预算、标准成本和责任会计等内容,而这些内容是传统管理会计和现代管理会计的知识,其中有一些理论已无法满足市场经济的发展和企业管理的需要。现在管理会计已进入了一个新的发展阶段—战略管理会计时代,为了适应经济的发展和企业管理的需要,高职院校在培养管理人才方面也应与市场接轨。因此,管理会计教学内容体系也应增设如战略管理会计、作业成本法、环境管理会计和社会责任管理会计等新的理论知识,为日后培养管理会计人才奠定一定的理论基础。

三、高职院校管理会计教学内容的建设

1.教学内容应与教学目标相吻合

高职院校的教学目标旨在培养“厚基础、强能力、高素质”,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和未来社会科技发展服务的专业人才。既能系统掌握本专业的基本理论知识和专业知识,又具备扎实的业务基本操作技能,具有良好的职业道德和敬业精神,能够在企业、行政事业单位从事财务和金融管理等工作的高素质技能型专门人才。教学内容应与教学目标相吻合,二者要协调一致。目前,高职院校管理会计部分教学内容偏重理论化,无法满足企业经营管理的需要,故应该有针对性地选择那些有助于职业能力培养的教学内容,比如说可以增设如战略管理会计、作业成本法、环境管理会计和社会责任管理会计等新的内容,还可以在课堂教学上进行案例教学,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

2.建立以职业岗位工作过程为导向的课程内容体系

高职院校应以培养高素质、技能型、应用型人才为己任,在管理会计课程内容体系设置上尤其需要强调应用性。因此在设置时,应在充分调查和研究的基础上,以高职院校人才培养目标为基准、参照管理会计师的资格标准、结合职业岗位工作过程的要求,建立与企业工作岗位相适应的课程教学内容体系。

3.利用案例教学强化教学理论

案例教学最早在美国哈佛学院的MBA教学中采用,是指当学生掌握了一定的相关基础知识后,通过对当前有代表性的案例进行分析,让学生把所学的理论知识运用于对实际案例的分析和认识,以提高学生综合运用知识能力的一种教学方法。并且实践证明,该方法已经培养出了一大批实践能力较强的优秀人才。管理会计是为企业内部经营管理服务的,其理论具有较强的实践性。因此,通过案例教学,可以激发学生学习的热情;培养学生的综合能力和素质;促进学生的独立思考和个性化发展;提高教师的教学能力;最终强化管理会计的理论知识,使其与实践更好地结合。

4.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相结合

理论教学需教授与职业岗位工作过程相联系的课程内容,让学生掌握扎实的理论基础,尽量做到课程内容模块化,突出教学的实践性和应用性。实践教学需办出自己的特色,如校企合作、真实工作场景的模拟等。只有把二者相结合,才能走出一条产、学、研相结合的新路,这样才能为企业培养出高技能、应用型人才。

5.教学手段灵活化,提高学生的理论与实践水平

为了提高管理会计的教学效果,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应运用各种现代教学技术手段,以增强教学的直观性形象性、趣味性和应用性。比如说利用多媒体设备进行教学,可以将管理会计的教学内容制作成内容丰富的电子课件,吸引学生的注意力,提升学生学习的兴趣,使教学效果直观且易于接受;利用网络平台进行教学,教师可以将管理会计的教学资源在网上与学生共享,方便学生课下学习;利用沙盘模拟实验室让学生亲身体验管理人员如何为企业内部经营管理服务,如何履行管理会计的职能,从而提升学生的职业技能,培养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利用校外实训基地,让学生深入企业实践,了解企业的生产经营活动以及财务工作,学习到真实的工作内容,结合学年末或毕业设计,写出调查报告或社会实践报告,更好地加深对管理会计课程的理解;利用校企合作,为学生提供多样化的实训环境,高职院校可以与会计师事务所、财务咨询公司和企业单位合作,为学生安排较为理想的实习岗位,调动学生实践的积极性。

四、结语

第8篇:金融管理调查报告范文

近几年,通过实施CEPA,粤港澳三地服务贸易合作进一步加强,三地经济融合的趋势日益明显,发展态势良好。2009年1月8日,国家发展和改革委员会公布《珠江三角洲地区改革发展规划纲要(2008-2020)》。这个经国务院批准的规划纲要,从国家战略全局和长远发展出发,促进珠三角应对严峻挑战,增创新优势,更上一层楼,进一步发挥对全国的辐射带动作用和先行示范作用。这个纲要符合经济全球化和区域经济一体化的趋势,是实现广东又好又快发展的战略抉择。

粤港澳合作面临新挑战

过去,粤港澳合作是非常成功的。现在,我们又面临着一个新的国际、国内发展的格局和成长的新阶段,粤港澳三地的经济和社会的发展都站在一个新的历史起点上,面临着新的挑战和机遇。

毗邻港澳,这是珠三角有别于长三角以及环渤海地区的突出优势。珠三角从“前店后厂”独特的合作模式起步,大规模承接港澳制造业转移,使三地成功实现了各自经济的起飞和转型,但这样的合作随着港澳制造业的基本转移而越来越难以为继。中山大学港澳珠三角研究中心主任陈广汉教授认为,珠三角以往靠承接港澳产业转移来促进经济发展的模式已经过时,接下来要靠转型升级等自身努力来使珠三角在全国经济发展中继续保持排头兵的作用。他表示,在新的发展起点上,粤港澳三地合作面临着严峻挑战,需要通过深化合作解决。

目前,珠三角的产业结构、增长模式和发展方式面临脱胎换骨的转变。随着劳动力和土地成本上升、人民币升值和加工贸易政策的调整,珠三角地区劳动密集型制造业的升级和转移,具有难以逆转的趋势。如果珠三角的港澳企业不能成功升级和向周边转移而衰亡,或者连根拔起,远走他国,就会殃及粤港澳经贸关系的现有基础。

以服务业开放为重点的CEPA实施以来,港澳地区的现代服务业并没有像我们预想的那样顺利进入广东和珠三角地区。发展现代服务业符合珠三角现阶段产业升级的要求,但是有一些香港人担心如果服务业再次大举进入珠三角,是否会像制造业转移一样导致香港服务业的“空洞化”。这就需要珠三角和港澳在发展现代服务业上实现分工、加强合作,将港澳的生产业与广东的现代制造业结合起来,建立起新的产业分工体系。

CEPA实施以来,粤港澳三地商品和生产要素的自由流动仍存在诸多制度,特别是投资便利化方面,面临的主要问题有:一是对内地人员的进出限制较多,签证手续繁琐;其次是广东企业资金进出香港尚未完全放开,企业境外投资审批效率较低;三是行业标准和认证标准的不同成为投资的障碍;同时,广东对香港投资的审批手续繁琐,不利于投资的发展。推动投资贸易便利化需要有新措施。

目前粤港金融合作的水平和层次仍远未适应两地经济融合的客观要求,主要集中在资金融通、资金流动和政府监管合作三个方面,从总体上来说,仍存在四大问题:其一,人民币现金脱离银行体系跨境流通的现象依然存在。其二,票据结算方式单调,实时支付系统优势不明显。其三,广东银行在引进境外金融机构参股方面滞后,香港银行在参股广东银行方面尚无实质性运作。其四,监管部门合作层次低,缺乏制度创新。目前广东金融服务配套环节还比较薄弱。对于广东金融服务配套,在广东从事童装加工以及批发的港商生有深刻的体会。在广东发展十多年里,他从未能从当地银行获得贷款,融资渠道全靠在香港来完成。在广东从事加工贸易的港企有四五万家,其中有相当部分因为没有固定物业向当地银行抵押而无法贷款,资金成为这些企业转型升级的瓶颈之一。

深化合作领域

――进一步开拓出口及内地市场。广东省内的轻工及高科技制造业极具竞争力,如果能够结合香港的国际贸易销售网络、工业商贸供应链管理等知识,珠三角地区将进一步开拓出口及内地市场,成为全国重要的高增值产品生产基地。

――将生产业的合作作为粤港澳合作的重点。香港是国际性金融、贸易和航运中心,现代生产业是香港的优势产业。实现港澳的服务业特别是生产业与广东及珠三角制造业的结合是粤港澳合作的必经之路。

首先是金融业。引进香港的金融资本、金融产品和金融管理经验,促进广州、深圳区域性金融中心的建立和发展,加快珠三角风险资本的培养和高科技产业发展,推进广东制造业的升级,使三地资金流动更加畅通和透明。

其次是物流业。借鉴香港物流业管理模式、经验和技术,发展广东的物流业。在充分依托粤港经济这个承载体的基础之上,透过先进的运输和信息系统将珠三角各城市和香港的机场和港口连接起来。把粤港澳打造成国内和国际的枢纽以及亚太区及中国,尤其是华南及西部地区的最重要的物流及生产中心。

再次是旅游业。粤港澳旅游业合作潜力巨大。利用港澳的资本和管理经验完善广东的酒店、旅游点等基础设施;利用港澳国际的旅游网络,开拓国际旅游市场;实现广东、香港、澳门旅游资源的优化组合,建立满足不同市场需求的跨区域的旅游路线,做大三地的旅游产业。

除此之外,三地还可以在会展、管理咨询、品牌创造、销售渠道、市场推广及公关等方面进行合作,将有助于广东培养更为成熟的第三产业。

创新管理机制

近年来,随着加快粤港澳合作举措的实施,越来越多的粤港澳企业尝到了甜头,但在粤港澳合作中也面临着许多障碍。因此有关部门人士建议,为深化粤港澳企业合作,应大力创新管理机制。

首先,应创新企业登记注册制度。如争取国家政策支持,放宽在广东的港资、澳资企业投资限制,凡国家法律法规没有明文禁止的,均允许港资、澳资企业进入。同时,全面清理市场准入政策,制订统一规范市场准入的政策措施和指导规范。另外,放宽企业出资限制,探索出台商标权、非专利技术、版权等非货币财产出资等具体措施。

其次,创新监管执法方式。强化部门联动协作,完善企业信用分类监管机制,逐步实现跨部门、跨区域企业信用信息征集、查询,建立和完善企业信用分级公示制度,推动社会信用体系建设。推动完善行业自律经营机制。推行与港澳相关部门的监管执法联动。针对跨境、跨区域经济违法问题,完善粤港澳案件协查机制,建立经常性、制度化的热线联系,推行情报交换、委托调查、文书送达、联合办案合作,形成粤港澳三地互动的完整监管链条。

同时,创新商标品牌建设机制。制定涉嫌商标犯罪案件移送规范,建立打击商标犯罪工作联席会议制度,实施商标纠纷调解制度,推动出台规制企业名称与商标冲突的地方法规,争取建立广东省商标行政、民事、刑事保护信息互联互通平台。同时,协同宣传、交流三地商标法律制度,及时更新“粤港澳知识产权资料库”,促进商标信息资源交流共享。放宽港澳服务提供者到广东开办商标机构的条件,同时争取港澳同意广东服务提供者到港澳设立商标机构。完善粤港澳跨境知识产权案件协作处理机制,促进三地共同打击跨境商标侵权行为。

另外,创新消费权益保护机制。在加快完善广东省内快速反应的省、市、县、乡镇四级消费维权体系的同时,健全粤港澳消费维权合作机制。指导广东省消委会与香港、澳门消委会共同签署《消费维权合作协议》,建立三地消费者委员会投诉联席会议制度,在异地消费纠纷处理、商品和服务社会监督、消费维权信息和资源共享等方面建立合作机制,建立覆盖粤港澳三地的消费维权网络。

共建大珠三角都会区

粤港澳合作尽管还存在一些问题,但毕竟实现了双赢。粤港澳合作要在未来更上一个新台阶,就必须整合三地的资源,加快构建一个包括港澳在内的珠三角的都会区。

大珠三角具有非常特别的区位优势。它北接中国的内陆经济,南向整个东南亚,它会成为中国内陆经济和东南亚的一个交会枢纽。而且,由于大珠三角所具有的商业功能和广泛的世界关系,它还可以西进欧洲,东出北美。大珠三角还具有一个非常重要的优势,就是实行“一国两制”。香港、澳门实行资本主义制度,中国内地实行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制度。这两种制度可以优势互补,这也是华东地区、环渤海地区所没有的。因此,未来的大珠三角完全有希望成为世界大都会区和世界级的经济区。

粤港澳三地之间的民间文化、族群、历史、社会、生活各个方面的交往,历史上一直没有断过。随着经济的整合和制度安排的推进,三地民间交往现在越来越紧密。这也成为构建一个世界级大都会区的重要基础。

现在大珠三角已经形成了一个面积46000平方公里、人口5500万的地区,现在地方生产总值大概在5500亿美元左右,估计到2020年,这里的生产总值会超过13000亿美元。由于大珠三角具有这么巨大的经济实力,它完全有希望成为综合实力居前的一个世界级经济区,同时,也会成为实力强大的世界级国际大都会圈。因此,深化粤港澳的合作,从广东来讲,不仅仅是为了引进港澳的资金,而是通过三地优势的优化融合,形成新的优势、新的竞争力、整体的竞争力,来迎接亚太地区的崛起。

力促粤港澳交通一体化

都市圈建设中,交通网络是基础。正如许多专家所指出的那样,珠三角都市圈未来面临的挑战是:作为核心城市之一、国际化程度最高的香港,如何尽快与这个正在形成的网络有效地连接起来,既能充分利用珠三角的网络发展经济,也能以其国际网络提升整个珠三角都会区的竞争力。

有关调查报告表明,2030年,粤港澳的轨道交通网络将全面衔接,形成1小时生活圈。珠三角机场群将形成一个整体参与国际竞争,与伦敦和纽约机场群相抗衡。港口群将避免恶性竞争,形成分工格局,实施错位发展,打造世界级的航运中心。

按照规划,到2030年,珠三角将形成世界规模的轨道交通网络,辅之以普通公路和高速公路等其它交通设施,珠三角都会区的综合交通网络将基本形成,区内的出行、生活、工作将更为便捷。

目前,珠三角轨道交通网络建设正全面铺开。以广州为中心的珠三角1小时生活圈将每10年上一个台阶:2010年,广珠铁路与广港深铁路轨道交通线路建成,广―珠―澳、广―深―港两轴沿线城市将实现1小时工作生活圈。2020年,港珠澳大桥、深中隧道大桥将贯通珠江东西两岸,城际铁路与广州、深圳等城市地铁实现对接,形成以广佛、港深、珠澳为交通枢纽的轨道交通网络,珠江东西两岸城市之间将实现1小时生活圈。2030年,轨道交通连接到珠三角都会区各县,县级以上城镇实现1小时生活圈。

第9篇:金融管理调查报告范文

一、电力企业流动资金管理情况分析

经过笔者的研究和探讨发现我国目前流动资金管理的问题是资金分散,使用效率低下、企业理财管理的不到位以及企业收账清账方面的混乱等,笔者将简述这几方面存在的问题。1.资金分散,使用效率低下。企业集团资金集中管理的需要与内部资金分散的现实矛盾已成电力企业财务资金管理中最为突出的问题,首先,分公司开立新的银行账户,随意性大,无审批和监管流程,尤其是电费资金账户,分公司的各供电分局或者营业所开立银行账户的现象比较普遍,电费资金不能实时归集,资金管理严重失控。其次,以前年度工程资金拨付随意性大,无需提供合同和发票复印件,只是按照分公司工程管理人员填报的资金申请表和工程投资计划拨付资金,工程尾款更是一次性拨付,工程户资金沉淀严重,占用不尽合理,而总公司货款拖欠居高不下,流动资金占用有增无减,周转缓慢,企业信用和盈利能力下降。最后,预算管理形同虚设,各分公司财务费用入账进度极不均衡,企业预算执行与资金流严重脱节、资金的收支缺乏统一的筹划和控制,随意性大,使用混乱,资金使用效率低下。2.企业内部财务管理不到位。现在很多电力企业在内部的资金管理方面存在很多问题,事实上流动资金的使用是为了帮助企业解决燃眉之急,降低企业出现风险率。但是部分供电企业对于资金内部管控不到位,银行账户开立随意性,资金支付流程存在漏洞,资金申报过程中佐证材料不全,以上这些问题造成企业资金内部管理不到位。3.账目清理收取不及时。企业若想获得长远发展,必须要确保流动资金的储备。应收款是一种重要的流动资金,在企业的发展里起到了非常重要的作用。目前部分供电企业应收、预收账款未进行区分,对账结果营销部门显示存在欠费情况,而财务账面显示不存在欠费情况,反而全部为预收,存在预收账款情况掩盖应收账款情况,影响财务账面数据的真实,准确,进而直接影响资金的回流速度,在负债的较高的情况下容易造成财务风险。

二、电力企业风险管理下的流动资金管理方式

笔者对电力企业流动资金的管理内容进行了分析,本着提高企业自身的竞争力、加大流动资金的管理力度的目的,对于投资的项目进行严格控制,加强企业内部管理的力度,进一步完善企业的流动资金集中管理机制,采取加强收账管理的落实、建立财务信息的平台等措施。1.严格对投资规模进行控制。输配电价改革后,电力企业盈利模式从依靠买电、卖电获取购销差价收入变为收取过网费,总收益将被固定,成本费用结构受到影响,与输配电业务相关的人工成本,固定资产折旧费用,检修运行费用等占比增加,并会成为成本管理的重点。国家将增强输配电价的透明度,提高监管力度。在保证电网建设适度超前的前提下,电力企业必须重视投资的合理性,避免盲目投资、过度投资、无效投资。减少由于过度投资造成的企业流动资金紧缺,防范企业经营风险。2.企业内部控制管理的增强。内部控制指的是在某种环境下企业为提高自身经营的效益使用的各项资源、各种制约及调节方式,其目的性在于为企业的发展带来先机,以实现企业自身价值。电力企业应加强会计基础管理,充分发挥财务对经济业务的延伸管理,加强对存货、土地、工程以及电费银行账户的管控力度,坚决杜绝账外资产和账外资金的产生。开展内部控制体系建设,全面铺开财务内控的梳理和诊断工作,找出问题,完善流程,不断规范财务管理。强化资金统一调度,严格资金预算管理,开展资金集中支付,通过管控系统资金平台,实现企业账户资金运动的实时监控,确保资金安全。3.全面完善企业流动资金集中管理机制。为确保企业流动资金管理的效率性,电力企业需要对流动资金的集中管理机制进行完善,提高企业资金使用效率,在集团企业内部成立财务公司,进行统一结算、筹措、管理、规划以及调控资金。其直接目的是提高集团资金使用效益,降低资金运作成本,内部资金结算中心集银行金融管理和企业资金管理于一身,强化管理、调度和服务企业发展的功能,通过“结算管理”和“信贷管理”做好企业资金的调剂工作,并及时把企业高层的经营意图贯彻于企业的财务部门、集团内各分、子公司,为企业的正常运营提供资金保障。财务公司要提升资金运作收益,以“提高资金使用效率,实现资金收益最大化”为原则,按周取得各银行实际执行利率,充分调动各银行积极性,及时掌握市场价格变化情况,拟定资金集中运作计划,通过询价、竞争等模式开展资金运作,实现资金净收益的增加,提高企业资金使用效率。4.企业收账管控加强。电力企业需要对应收款进行基本的管控,在实际的工作中可以针对应收和预收的原因使用不同的收款方式,以便收款工作有较好的成果。业务经办人员对其经办的应收账款全程负责,并对客户的经营情况、偿付能力进行追踪分析,及时了解客户资金持有量与调剂程度,保证应收账款的回收;业务部门应建立应收账款催收档案,编制应收账款催收通知书,交业务人员进行账款催收,并且至少于债权形成之日起的两年内发出律师函,确保未丧失胜诉权;财务部门应审查客户的信用条件、营销部门的信用调查报告,最终审定客户信用额度;对于信用等级较差的用户,应采用预收电费方式;对于一些恶意拖欠的欠费者的行为,应先经过律师对钱款进行催收,在对方不听劝告的情况下,就需要选择代表性的客户对法院提讼,申请法院进行强制性执行。经过上述的工作将有利于企业缩短应收款的收账期,加快应收账款的周转率,同时,这也是提高企业应收账管理的必要手段。5.建立财务信息平台。推行资金管理模块上线运行,实现企业各类支付业务的资金线上支付,实现在财务信息化系统中对银行账户实行全过程管理,从银行账户的开立、撤销、变更过程全部实现线上审批,确保资金流向清晰,加强银行存款对账管理,充分利用信息管理手段,将对账情况纳入常态化管理,及时清理未达账项。全面推进电费资金实时归集的账户管理体系建设,不断提高资金运作效率与效益,研究资金分析方法,提高对资金的实时在线与综合分析能力,加强资金运营监督,保障资金使用安全,有效避免各种财务风险,使企业的资金周转速度和效率得到积极地提升,最终提升企业资金使用效率。

三、结语

笔者对于电力企业流动资金的管理进行分析,并依据这些问题提出应对决策,我国经济模式的不断进步,对电力企业有了更多的需求,电力企业的管理变得愈加重要,电力企业要满足企业自身管理的需求,同时也要服务于大众。为促进企业的流动资金管理的有效率进行,需要加强资金的管理,为企业的进步和发展打下坚实的基础。

作者:伏凌霄 单位:内蒙古电力(集团)有限责任公司

参考文献:

[1]祁伟菁.浅析电力企业资金管理的重要性及相关措施[J].科技经济导刊,2015(15):185-18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