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务员期刊网 精选范文 政治经济报告范文

政治经济报告精选(九篇)

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政治经济报告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政治经济报告

第1篇:政治经济报告范文

纪委廉政室副主任竞职报告

纪委廉政室副主任竞职报告

各位领导,各位评委,各位同事:

大家好!

我叫,今年岁,年考入南京师范大学计算机专业,年入党,年本科毕业,获理科学士学位。

中层干部实行公开、公平、公正地竞争上岗,这是深化干部人事制度改革的重大举措,更是我们县加强纪检监察干部队伍建设的有益尝试。我一是拥护,二是支持,三是积极参与。我今天竞争的职位是廉政室副主任。

大家都知道,廉政室担负着综合分析全县党风廉政建设情况,督促检查党风廉政责任制落实情况,协助有关部门抓好源头治理各项措施的贯彻落实,负责县管干部廉政档案的收集和管理,承担县纠风办的工作,督促、检查、指导全县行风建设和纠风工作。这些职能决定了廉政室的工作具有综合性、广泛性和琐碎性等特点,头绪复杂、任务艰巨。也决定了廉政室副主任这个职务既是个忙家,也是个杂家。我之所以竞争这个职位,主要是因为我具备以下两大方面优势

首先,我认为自己具备担任该职务所必须的政治素质和个人品质。一是我的敬业精神比较强,工作认真负责,勤勤恳恳,任劳任怨,干一行,爱一行,专一行。这是干好工作的基础。二是我的思想比较活跃,接受新事物比较快,爱学习,爱思考,爱出点子,工作中注意发挥主观能力性,超前意识强。这有利于开拓工作新局面。三是我办事稳妥,处世严谨,原则性较强,能够严格要求自己。这是做好工作的保证。四是我信奉诚实、正派的做人宗旨,能够与人团结共事,而且具有较强的协调能力。

第二,我认为自己具备担任此职务所必须的知识和能力。一是我在工作中能够把握正确的方向,保持较高的政治敏锐性。二是我在曾经工作过的干教室、检查一室和现在的执法室都一直负责内勤,具备文字方面的能力和优势。三是我在检查一室曾成功地主办了两起万元以上有影响案件,现在执法室具体负责全县建设工程招投标、政府采购和重点工程监督检查工作,具备独挡一面的能力。

以上决定了我能够很快地进入廉政室副主任角色,并且出色地开展工作。如果我能竞争上这个职位,我将在县纪委常委会和廉政室主任的领导下,坚持“一个原则”,实现“两个转变”,抓好“四项工作”。具体地说:

(一)坚持“一个原则”,就是坚持“上为纪委常委会和室主任分忧,下为干部服务”的原则。

(二)实现“两个转变”:

一是实现角色的转变。由原来的战斗员转变为既当副指挥员,又当战斗员。和全室同志思想上同心,目标上同向,行动上同步,事业上同干。

二是实现思维方式的转变。由原来的“领导交办,办就办好”的思维方式向“怎样去办,怎么办好”的方式转变,对工作超前计划,周密安排,保证各项工作落到实处。

(三)抓好“四项工作”:一是勤奋学习强素质,二是深入调研摸实情,三是严以律已促管理,四是勤政廉政树形象。

我相信,经过我和全室同志的共同努力,廉政室一定会呈现出更加喜人的局面,简单可以概括为:常规工作有突破,重点工作有成效,基础工作有新意,整体工作有特色。

第2篇:政治经济报告范文

 

按照审批局党组的要求和统一部署,开展自检自查,现将自查结果报告如下:

一、担当不足、不敢负责方面。少数状况下处理问题时的原则性有待加强,对工作中发现的问题,碍于情面,能不提的就不提,存在好人主义。有时只求形式,不求落实的问题,具体制度的落实不够严谨,工作时只求是否做了,不求做得好坏。在工作中遇到繁琐、复杂的事情,有时会采取逃避的方法,认为“船到桥头自然直”,不是自我力求寻找对策。创新意识还不够强,创新的思路还不够宽阔,层次还不高。过多重视完成任务,而轻视工作实效。观念滞后,创新意识不够。

第3篇:政治经济报告范文

有幸于2010年10月30日至31日两天在都匀剧院参加黔南州全国著名教育专家中学数学名师课堂展示研讨会,从中感受到河北省沧州一中副校长数学特级教师郭树发、首都师范大学附属中学数学特级教师张文娣、北京市文汇中学数学高级教师夏彩娟等三位名师在都匀市开展异地课堂教学展示会的风采,使我平静的心又一次泛起波澜。

感悟一:

一堂课是否有效、高效,主要看学生是否真正参与到课堂教学活动中来,学生的思路是否跟进教师的启发引导,是否表现出获取知识的喜悦,教学目标是否达到。

郭树发老师以老少皆知的“龟兔赛跑”的故事引入教学内容,创设“问题情景”,请学生观察分析下面四个平面坐标图象图(1)、(2)、(3)、(4),哪一个图形符合“龟兔赛跑”的故事情节?

学生根据“龟兔赛跑”规则:“在同一起跑线同时出发,完成规定的同一路程,龟比免先到达终点线”的文字语言与图(1)、(2)、(3)、(4)的“图形”语言联系起来分析,很快就判断选取答案是图(4)。

接着以“小明骑自行车去郊游,早晨八点从家出发,以平均速度10千米/小时到达目的地后,在此游玩了三个半小时,然后按原路以原速返回。设他离家的距离为y(千米),离家的时间为x(小时),下图反映y与x的函数关系,你能从图中得到什么信息?”为“问题探究”。

这是一个实际生活转化为数学问题的例子,让学生根据小明从家出发匀速前往到达目的地――在目的地停留游玩――从郊游地原路原速返回到家三个阶段小明距离家的路程与郊游时间的关系。与函数图象中线段OA、线段AB、线段BC有何联系?学生通过分析题意和观察图象所表达的数学含意,从中不断地发现:①线段oA 是小明从家出发至郊游目的地路程S(千米)与所行走时间t(小时)之间的函数关系,用解析式表示为S=10t(0≤t≤1.5);②小明从早上8:00出发,用时一个半小时于早上9:30到达目的地;③目的地距离小明家的住地15千米;④A点的坐标是(1.5,15);⑤小明在郊游地玩了三个半小时,线段AB体现小明在郊游地活动,他距离住地的路程不变,S=0t+15(1.5≤t≤5);⑥B点的坐标是(5,15);⑦线段BC表示小明从郊游地返回家的过程中小明距离居住地的路程S(千米)与所行走时间t(小时)之间的函数关系,用解析式表示为S=15-10(t-5)(5≤t≤6.5);⑧小明是下午13:00开始回家的;小明在回家的路上共用1.5小时;⑨小明是下午14:30回到家的;小明从家出发至回到家一共用了六个半小时的时间;⑩C点的坐标是(6.5,0)。郭老师所选取的“问题”很适合初中学生的生活实际与身心特点。通过观察、分析、探究、归纳由浅入深层层递进,突破重点难点,师生互动气氛活跃,数学活动过程默契。

夏彩娟老师以上海世博园区一些展馆建筑、天坛建筑、剪纸艺术、美景倒影、蝴蝶标本、双龙抢宝等图片创设“对称”这一“问题情景”,学生从图片中很快就感知到“对称”的内涵。然后以此为突破口让学生观察、分析、探究“轴对称图形”的条件,找“轴对称图形”的“对称轴”之方法,作已知图形的轴对称图形的方法,“轴对称图形”在生产、生活中的广泛应用等。其教学过程精彩纷呈、迭起,学生参与数学活动的积极性很高。

张文娣老师以上海世博园部分国家馆的建筑物线条、都匀大剧院室内建筑物线条、舞台灯光线条、笔直的铁路双轨线线条等图片及实景创设“问题情景”,然后引导学生观察、分析、探究线段、射线、直线的异同点及其联系,让学生谈谈线段、射线、直线在生产生活中的实际应用。让数学生活化、生活数学化。其教学活动过程别具一格,本人受益匪浅。

感悟二:

听名师异地授课,除有其个性处,更多的是共性的突现,那就是:课前精心设计课堂教学方案,课中结合学生实际精心组织学生开展教学活动,真正把学生作为教学沟通与教学活动的主体,使之成为学习的主体,学生参与数学教学活动的全过程,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主动性得到充分体现。在教学过程中,自己认为,作为一名数学教师,首先从学生的认知出发,创设了民主、宽松、和谐的教学氛围。在教材处理上、教法选取上既体现教师启发引导学生对数学知识进行探究,还要在数学教学活动的过程中,留有足够的时间让学生自己去观察图形、质疑问题,引导学生从多角度、多方位、多层次地思考问题,解决问题,从中发现规律性的东西。把课堂真正变成学生从事学习交流、探索发现数学奥秘的场所。更重要的是具有驾驭教学活动中突发性问题的能力,做到有启有发、有放有收,使学生沿着自己设定的课堂教学目标不断提升数学知识。其次,了解学生身心特点、知识基础、生活环境等方面,善于结合学生实际创设走进课堂的问题情境,以吸引学生的注意力和激发学生学习新知识的兴趣,民主集中、互动有效、氛围活跃、目标明确。再次,要有不甘落后、不断创新、追求完美的钻研精神。

第4篇:政治经济报告范文

【关键词】 经皮附睾穿刺吸取术

【关键词】 经皮附睾穿刺吸取术;单卵细胞浆内注射;无精症

1临床资料

1.1对象患者(女方:年龄30 a,经不孕症系统检查未见异常. 男方:34 a,曾在7 a及12 a时2次行左、右侧腹股沟疝伴鞘膜积液手术,多次检查为无精症,活检提示生精功能正常)因原发不孕6 a、梗阻性无精症,于200405在我中心接受经皮附睾穿刺取精术(PESA)结合单卵母细胞浆内注射(ICSI)技术助孕.

1.2方法

1.2.1促超排卵、取卵、卵母细胞收集及处理按操作常规进行.

1.2.2的收集及处理常规消毒外生殖器,20 g/L利多卡因封闭精索及局部麻醉阴囊皮肤,将附睾固定于阴囊皮下,用1 mL注射器附18 G×1.88 IN的一次性静脉留置针(BD Insyte,美国),经皮穿刺附睾尾抽吸后取下注射器,将吸出液在显微镜下检查,见活动后停止取精,将收集到的经微Isolate梯度法处理.

1.2.3显微操作显微操作在NIKON TE300配Hoffman调制反差光学系统、Eppendorff 显微操作系统下放大200倍情况下进行. 选择一条活动力强、形态正常的并制动. 将MⅡ期卵母细胞用固定针固定在第一极于12点钟或6钟点位置上,将吸入制动的注射针从卵母细胞3点钟方向刺入,回吸少量卵浆,卵膜破裂后,将注入卵浆内.

1.2.4胚胎培养及胚胎移植按操作常规进行.

1.2.5黄体支持和监测用黄体酮维持黄体功能,于移植后15 d查尿或血HCG,若阳性则于停经7 wk行B超检查,见孕囊及原始心管搏动诊断为临床妊娠,继续随访至妊娠结束.  2结果和讨论

女方采用GnRHa长方案降调节,FSH,HMG/HCG方案促超排卵,共获卵16个. 男方在女方取卵术后1 h采用PESA技术取精,1次抽吸成功,术中出血极少,患者无明显不适. 使用处理后的通过PESA获得的,对13个MⅡ期卵母细胞进行ICSI,正常受精12个,取卵后58 h将3个优质胚胎移植入子宫腔. 移植后16 d查血HCG为351.3 miu/mL,停经7 wk行B超检查,见2个孕囊,均有原始心管搏动,确诊为临床妊娠、双胎. 孕期经过顺利,于20041226(孕35 wk)剖宫产二存活女婴,体质量分别为1900 g及2050 g,发育正常,随访至出生后6 mo,母儿身体健康.

1985年TempleSmith 采用全麻下切开附睾取精的方法(MESA),首次应用附睾体外受精(IVF)获得妊娠[1]. 此后,许多中心采用MESA结合传统IVF治疗梗阻性无精症,妊娠率仅为7%~10%. MESA的缺点是:取精失败率较高,技术难度大,术后容易出现疼痛、血肿、感染等并发症,术后形成纤维化和粘连使以后的手术更为困难. 近年来,PESA技术正逐渐代替MESA技术,PESA的优点是:反复应用不增加术后纤维化及其他并发症的发生率,取精失败率较MESA低,操作相对简单,创伤小,费用较低,患者易于接受. 与此同时,ICSI技术因其受精率高、治疗结果不受浓度影响等优点,逐渐取代传统的IVF技术成为治疗男性不育症的主要方法. 综上,PESA结合ICSI技术是治疗梗阻性无精症安全、有效的首选方法.

第5篇:政治经济报告范文

根据今年立法计划,为做好《浙江省电网设施建设保护和供用电秩序维护条例(草案)》(以下简称条例草案)的审议工作,从7月份开始,省人大财政经济委员会在听取省政府法制办、省经信委等4个省级部门立法情况汇报基础上,先后赴部分市县开展立法调研,召开有10个省级相关部门参加的立法座谈会,并将条例草案印发至11个设区的市征求意见。省人大常委会冯明副主任参加了座谈和调研活动。在认真梳理研究各方面意见的基础上,财政经济委员会9月13日召开全体会议,对条例草案进行了审议。现将审议情况报告如下:

电网是保障电力安全稳定供应的重要基础设施,电网设施建设保护和供用电秩序维护是保障社会公共利益和公共安全的重要内容,事关经济社会发展和人民群众切身利益。目前,电力法、电力设施保护条例、电力供应与使用条例等法律、行政法规,由于制定时间较早,在电力管理体制经历重大改革,电力发展和电力管理领域出现许多新变化的情况下,已无法完全满足实际管理需要。特别是近年来,随着我省经济社会的快速发展,用电量增速持续在两位数以上,2012年我省全社会用电量高达3210.55亿千瓦时。电网供电能力远远跟不上经济发展的步伐。

财政经济委员会认为,制定相关地方性法规,有助于加强电网设施建设保护,维护好供用电秩序,保证经济社会发展和人民生活的用电需求。省人民政府提请的条例草案,立足我省实际,符合国家法律法规的规定,总体是可行的。同时,根据调研情况,提出以下意见和建议。

一、关于电网设施空间布局规划。条例草案第六条、第七条对电网设施空间布局规划做了相关规定。有的地方和部门认为,条例草案加强电网设施空间布局规划的规定是必要的,但电网设施空间布局规划属专项规划,除应符合土地利用总体规划、海洋功能区划、城乡规划外,还要与交通、水利、燃气、通信、给排水等专项规划相互衔接,条例草案第六条第三款对这方面规定没有涉及,建议增加相应内容。另外,由于我省地域狭小,各种管网建设在保障安全前提下应相互融合,而不是互相排斥,条例草案第七条第二款有关规定,将造成电网设施建设与其它管网建设的权益冲突,也不符合我省实际情况。建议对上述问题作进一步研究,修改完善相关条款。

二、关于新能源发电的电网配套保障。条例草案第十四条对电网经营企业为电源企业提供电网配套保障作了具体规定。有的地方、部门和企业提出,为了促进风能、太阳能等新能源的发展,电网经营企业应优先考虑新能源发电的电网配套保障。当前,我省新能源产业已进入快速发展期,2012年,全省累计建成新能源装机802万千瓦,占全省电力装机比重的12.8%。在加快电网配套设施建设时,电网经营企业必须充分考虑我省新能源发电的并网问题,解决新能源产业集聚区和重点建设项目电力的发送问题。建议对新能源发电的电网配套保障作进一步调研,补充完善相关条款。

三、关于电网设施保护的应急预案。条例草案第三章对电网设施保护作了规定。对此,一些地方、部门和人大代表反映,电网安全事关经济发展和社会稳定,与人民群众的生产生活密切相关,当电网设施遭受自然灾害或人为破坏时,将造成严重的社会问题,而条例草案缺乏电网设施保护应急预案方面的规定。建议增设有关应急预案条款。

四、关于供用电双方权益的保护。调研中,一些地方、企业和人大代表反映,条例草案对供用电双方权利义务规定存在不对等,有的条款部门痕迹较重,如第二十一条规定在紧急情况下,电网经营企业可以先行修剪植物或者砍伐林木,但对所有人的事后告知和补偿等未作规定,没有体现电网经营企业与其它民事主体平等、公平的原则,可能引发矛盾。条例草案第四章在设定义务时,对电力用户的规定条款较多,而对电网经营企业的义务提的比较原则。我们认为,供用电双方的立法诉求都应予以支持和规范。电网经营企业的合法权益应得到保护。同时,鉴于电力用户处于相对弱势地位,要注意加大电力用户权益保护的力度,对用户合法权益受到损害时的补偿作出相应规定。建议修改完善相关条款。

第6篇:政治经济报告范文

关键词:传播政治经济学;传播;媒介

中图分类号:G2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8122(2013)09-0015-03

一、传播政治经济学的研究内容

丹·席勒认为传播政治经济学是研究数字化技术融入资本主义经济的过程,并分析传播产业在信息化全球资本主义资本积累过程中的地位[1]。而莫斯可则认为传播政治经济学是对社会关系与传播资源的生产、流通与消费的相互构建的研究,并指出当前传播政治经济学的全球化领域蔓延、历史研究扩散与新媒体转向等五个趋势[2]。

麦克切斯尼则认为传播政治经济学是基于分析媒介、传播系统与社会结构的关系,强调经济因素对政治和社会关系的重要作用,并强调结构性因素与劳动环节对传播的生产、流通和消费的影响[3]。具体问题,如赵月枝所言,“传播与跨国媒介集团在全球政治经济中的中心地位;传播资源的控制问题导致的冲突;劳工对愈加精细的国际传媒分工的后果的干预和妇女及弱势种族对全球传播权力不平等的抗争等等”[4]。

简而言之,传播政治经济学主要关注两个相互关联的问题:一是分析政治经济压力与限制对传播与文化实践的影响,以及在资本主义制度下资本是如何左右传播的内容与形式的;二是研究传播产业在信息化全球资本主义资本积累过程中的上升地位。这种学术视角,正如莫斯可所倡导的,避免了把传播研究孤立于社会情境,而把传播现象置放于具体化的社会历史进程与历史变迁之中,有利于探讨结构力量如何影响传播实践[5]。总之,传播政治经济学是审视传播产业如何在社会关系影响下分配传播资源与话语权的研究。

传播政治经济学作为传播研究中的一个重要路径,为传播研究增添了新的活力。世界范围内的传播政治经济学研究,自20世纪40年代后期至今,已经历了60多年的发展,成为当前传播学中热门的研究领域之一。尽管被认为存在诸多的盲点和问题,但传播政治经济学研究热潮所产生的影响已经有目共睹。自20世纪90年代中后期,传播政治经济学研究逐渐进入中国大陆学者的视野,尤其自21世纪以来,传播政治经济学研究在大陆受到比较多的关注,但相关研究还是零散地分布几个主要的几所大学、几位学者或几所研究机构中,传播政治经济学研究并没有像功能-经验研究一样占据主流位置。笔者关注的是,传播政治经济学研究是如何在中国落脚并发展的?

那么,近年来,传播政治经济学研究是在什么样的社会——媒介情境中展开的?如何展开的?为什么这样展开?又主要研究了些什么问题?为了有针对性且可控性地回答上述问题,本研究将采用质化的文献研究方法,以最近十多年(1995~2012)为时间范围,主要选择国内核心杂志《新闻与传播研究》、《国际新闻界》、《新闻大学》、《当代传播》等为样本,以他们的论文为考察对象,期望能以此管窥中国大陆传播政治经济学研究的现状、核心内容与演进,并解读其在批判视角、问题意识以及解决路径等方面的启示。

二、传播政治经济学在中国大陆的发展

20世纪90年代,中国大陆开始试行建立报业集团,传媒经济的增长问题引起了比较多的关注。然而,传媒经济的增长,也带来一系列的问题,如传媒内容的庸俗化、娱乐化和快餐化等。加入WTO后,中国面临由传媒大国向传媒强国转变的历史使命,然而,对外传播的弱势和软实力的缺憾成为中国传媒业不得不面临的突出问题。因此,面对世界传播业的新形势和中国大陆媒介商业化过程中的意识形态与市场力量的影响,大陆传播研究者在具体的社会语境中开始思考一些问题。例如,结合媒介文化市场的全球化背景,重新思考了国际信息流动问题,关注传播新技术的社会意义、传播资源的分布、传播的公正与平等。这些情况加速了大陆学者关注传播政治经济学,促进了大陆学者引进和介绍传播政治经济学的相关研究。如郭镇之等人在20世纪90年代就开始积极介绍北美传播政治经济学的相关研究。为了更好的探视传播政治经济学在中国大陆发展的轨迹与脉络,笔者将传播政治经济学在中国大陆的发展划分为两个阶段。

(一)引入期:20世纪90年代中后期至世纪之交

20世纪80年代以来,我国传播学研究发展迅速,西方传播理论及思想大批被引介到中国,大陆出现了大量有关传播学的译著和论文等。但传播研究发展的初期,主要还是以功能——经验主义研究为主,西方传播研究的另一个重要流派——批判学派在相当长一段时间内并不被重视。但进入20世纪90年代中后期,批判学派逐渐被大陆学者所重视,一批有关批判学派的译著和介绍性论文相继出现,如《文化民粹主义》、《文化研究读本》和《传播政治经济学》等被引介到中国。可以说,传播政治经济学被大陆学者所关注的时间,几乎是整个批判学派被关注的时间,也就是20世纪90代中后期。在这一时期,传播政治经济学的经典著相继引入中国,其中主要的译作有:H·席勒的《思想管理者》、文森特·莫斯可的《传播政治经济学》、阿芒·马特拉著《世界传播与文化霸权》、麦克切斯尼等人的《全球媒体》等。

纵观传播政治经济学引入期的研究,主要以介绍性文章和译著为主。总体而言,对西方传播政治学研究的思想脉络还缺乏系统的认识,对传播政治经济学的主要立场、观点和主要论题缺乏较好地把握,其中的大部分研究还是以总体性、概括性与描述性为主,这一时期的研究相对较零散,缺乏集中的主题和线索。尽管如此,这些研究还是对传播政治经济学在中国的发展有重要的启蒙作用,初步勾勒出西方传播政治经济学研究的地形图。但是,这一时期有关传播政治经济学的研究范式,探讨哪些具体问题,还有待进一步明确。

在这一时期,一些引入和推动传播政治经济学在中国发展的学者不能不被提到,如赵月枝、王怡红、陈卫星、胡正荣等人,他们(她们)为中国传播政治经济学的引入与发展做出了重要贡献。特别如加拿大华人传播学者赵月枝,可以说是将传播政治经济学带入中国的启蒙性学者(尽管她并不愿意把自己归类于传播政治经济学派)。她关注意识形态力量和市场力量对中国媒介行业的双重影响,以及媒介在中国民主化历程中的角色,专注于中国传播产业的政治经济学分析。她在国际传播领域提出的“跨文化政治经济学”等理论具有较强的创造性,其成果被国际传播学界和汉学界权威广泛认可。还有如郭镇之等人,在传播政治经济引入期,利用在国外进修的机会,考察了西方传播政治经济学的发展,撰写了一批传播政治经济学的介绍性文章,对国内了解西方传播政治经济学研究起到重要作用。

(二)成长与反思期:21世纪初至今

传播政治经济学在成长发展过程中,不仅受到政治、文化和社会环境所限制,而且遇到来自功能——经验研究的阻力,正如奠基人斯麦兹在描述他教授政治经济学课程的情况时指出,“由于我采取了批判的视角,我相当的孤立。”自中国加入世界贸易组织以来,通过迅速发展的传播产业,极大地加速了与全球资本主义市场体系的融合。随着国内传媒机制改革和传媒产业的迅速发展,有的学者从跨文化的政治经济学视角出发,考察了这场变革的根本特点,并讨论了跨国资本和国内力量从结构上重塑中国传播体系的具体方式,以及由此带来有关传播权利的包容和排除模式的新变化。甚至探讨了这种融合的政治与社会意义,指出潜在的矛盾与冲突的来源以及中国正在形成的传播秩序面临的挑战[6]。

有的研究者较系统地研究了传播政治经济学的北美传统,指出北美流派有着鲜明的特色,认为该学术流派相对集中和紧凑,他们之间的学术传承大多是父子、师生、同事、夫妻,体现了一个较为单纯的谱系[7]。

有的研究者则用传播政治经济学框架分析了版权文化,指出版权贸易的商品经济力量是如何服务于资本主义的全球扩张,并且对如何阻止知识产权的资本扩张进行了探讨[8]。有研究者则对广告进行传播政治经济学分析,认为政治经济学分析是广告传播研究的重要理论取向,并指出这种理论取向遵循的并非是自由主义的政治经济学,而是批判的政治经济学[9]。有研究者则以文化研究的理论发展为参照,探讨了传播政治经济学与文化研究关系的演变[10]。后来有研究者则进一步分析了传播政治经济学与文化研究的联系与区别,认为以往的两者关系研究,还停留在表层上,需从根源上把握两者哲学观的差异,实现两者的整合[11]。陈世华的后续研究则将北美传播政治经济学理论精髓概括为“我们不自由的传播”,着重分析了北美传播政治经济学者如何运用政治经济的路径分析传播工业的“不自由”[12]。

最近重庆卫视的改革引起了传播政治经济学研究者的浓烈兴趣,如吕新雨针对重庆卫视的改革,指出希望打破官方、民间、学界和政界之类二元对立的僵化立场,希望借此推动由此生发的一系列涉及中国电视公共化改革的重要议题[13]。赵月枝则以重庆卫视的去商业化改革和“红色文化”建设尝试为契机,讨论了社会主义媒体公共性和文化建设的问题[14]。2012年,政治化与社会转型等话题引发部分学者的讨论,如李彬和黄卫星等人探讨了社会转型、去政治化、再政治化等话题,并结合赵月枝的传播思想展开了分析论述[15]。

三、中国大陆传播政治经济学研究的脉络反思

通过对中国大陆传播政治经济学研究的考察,我们不难发现,目前中国大陆传播政治经济学的发展还停留在初级阶段。总体而言,中国大陆传播政治经济学起步较晚,发展受多重束缚,研究群体和研究力量分布零散,与西方传播政治经济学研究相比,研究水平和层次还较低。

从研究种群来看,传播政治经济学的引入与推进,主要得益于几位女性学者,如赵月枝、郭镇之、吕新雨和曹晋等人,特别是赵月枝的启蒙和推介,较大程度上成了大陆传播政治经济学的风向标。从这些研究者的横向联系分析,我们不难发现,她们大都保持比较好的私人联系和友谊。目前传播政治经济学的传承与发展大都基于这样的基础来进行的,传播政治经济学的学术传承呈现较单一的路径,跨界和跨领域的多重合作非常有限,研究者的互动与合作较大局限于“圈内”的同事或朋友。当然,其他研究者的努力也不可忽视,如陈世华、刘晓红等人的相关研究,他们对传播政治经济学有较长时间的关注。

从研究者所属机构来看,主要有两支代表性力量,一支为北广系(现为中国传媒大学),如郭镇之(后调入清华大学)、陈卫星等人;另一支为复旦系,如曹晋、吕新雨等人。深入分析这些力量的构成,我们会发现,他们之间有一个共同的中介,那就是加拿大华人传播学者赵月枝。赵月枝早年毕业于北京广播学院,后出国深造,已成为北美传播政治经济学的重要传承人,她常在大陆往来,推介传播政治经济学,与中国传媒大学、复旦大学等机构保持了密切的互动联系。

从已有研究问题的深度与广度来看,大陆的传播政治经济学已经有一定的反思与问题意识,从早期的单纯引介和翻译西方传播政治经济学著作,步入反思西方传播政治经济学的基本立场、主要观点和主要学术脉络的阶段,甚至开始借助西方传播政治经济学的思想资源,分析与探讨中国本土的实际问题,如重庆卫视的改革风潮等。但是问题的深度与广度,受多了多重因素的制约,有研究者自身的学术积累的原因,也有政治、社会环境等因素的影响。传播政治经济学的研究议题有待进一步敞开和深入。

回顾已有的相关文献,大陆的传播政治经济学的研究内容在较长一段时间中关注西方传播政治经济的概念、历史与主要学术脉络,并在这方面有较多的引进与介绍。对本土问题的探究则主要集中在电视和广告研究方面。然而,检视上世纪90年代以来的中国大陆新闻与传播的相关研究,如探讨传媒公共性、传媒集团化与新闻改革等方面内容,其实已蕴含传播政治经济学的分析与思考,只是在研究路径与框架上并没有突出传播政治经济的观点罢了。追踪至今,我们不难发现,任何时期传播领域的变迁,不管传播政治经济学是否被提出和推崇,但随着政治、经济与文化等嵌入传播活动的行进中,我们都不可忽视政治和经济等因素渗入传播过程的影响。因此,传播政治经济学无可避免地充当一种分析视角,在这种过程中扮演阐释传播与社会变迁的重要角色。

总之,回顾中国大陆传播政治经济学已有的研究,可以发现传播政治经济学在大陆的发展还处于初级阶段,虽已引起了诸多研究者的关注,但实际的发展受多重因素的影响。西方传播政治经济学的理论资源需要进一步挖掘,本土的问题则更需具体的关怀。正如传播学者潘忠党(虽然他有一定的经验主义取向)所言,“无论我们采纳什么取向、运用什么方法,我们都得将分析的目光投向我们所身处的现实,都要考察对现实经过独立思考后而提出的问题,都要就这些问题展开系统的经验观察,并且采取理论的资源——我们批判的武器——分析这些观察,以期对所提问题作出解答,并同时都要对自己所采用的批判的武器展开批判”[16]。对此,我们应该有所反思。

参考文献:

[1] Schiller,Dan.(1999).Digital capitalism. Cambridge,MA:MIT Press.

[2] Mosco,Vincent.(2008).Current trends in the political economy of communication. Global Media Journal-Canadian Edition, No.1.

[3] Robert, Mcchesney (2000), The Political Economy of Communication and the Future of the Field. Media, Culture & Society,No.1.

[4] 曹晋,赵月枝.传播政治经济学的学术脉络与人文关怀[J].南开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8(5).

[5] (加)文森特·莫斯可著.胡正荣译.传播:在政治和经济的张力下[M].北京:华夏出版社,2000.

[6] 赵月枝.中国传播产业与入世:一种跨文化政治经济学视角[J].中国传媒报告,2005(3).

[7] 陈世华.北美传播政治经济学研究[D].武汉:华中科技大学博士论文,2010.

[8] 曹晋,杨琪.传播政治经济学框架中的版权文化[J].编辑学报,2009(3).

[9] 张殿元.政治经济学批判:广告传播研究的另类视角[J].浙江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6(1).

[10] 刘晓红.共处·对抗·借鉴——传播政治经济学与文化研究关系的演变[J].新闻与传播研究,2005(1).

[11] 黄典林.传播政治经济学与文化研究的分岐与整合[J].国际新闻界,2009(8).

[12] 陈世华.“我们不自由的传播”:北美传播政治经济学理论精髓[J].国际新闻界,2012(1).

[13] 吕新雨.政府补贴、市场社会主义与中国电视的“公共性”——重庆卫视改革刍议[J].开放时代,2011(9).

[14] 赵月枝.构建社会主义媒体的公共性和文化自主性?重庆卫视改革引发的思考[J].新闻大学(秋季号),2011.

第7篇:政治经济报告范文

关键词:国际政治经济秩序 中国GDP 美国GDP 中国经济

引言

在经历了30多年的年均9.1%的高速经济增长后,2010年中国GDP总量达到5.98万亿美元,占美国GDP总量的41%。按照如此强劲的发展速度推算,在21世纪的第三个10年内,中国GDP总量超越美国将不是悬念。然而,当中国GDP总量超越美国后,中国人民的生活水平将会获得极大提高吗?中国的复兴也随之到来了吗?

一、GDP的概念及其意义

GDP的全称是Gross Domestic Product,中文含义为“国内生产总值”,是指在一定时期内(一个季度或一年),一个国家或地区的经济中所生产出的全部最终产品和劳务的价值。平常在电视、杂志等上提到的“2010年中国GDP”就是中国在2010年全年所生产出的全部最终产品和劳务价值。关于GDP的具体概念,可以从以下五个方面理解:

第一,GDP是用最终产品来计量的,即最终产品在该时期的最终出售价值。一般根据产品的实际用途,可以把产品分为中间产品或最终产品。所谓最终产品,是指在一定时期内生产的可供人们直接消费或者使用的物品和服务。这部分产品已经达到生产的最后阶段,不能再作为原料或半成品投入其他产品和劳务的生产过程中。中间产品是指为了再加工或者转卖用于供别种产品生产使用的物品或劳务。GDP必须按当期最终产品计算,中间产品不能计入,否则会造成重复计算。

第二,GDP是一个市场价值的概念。各种最终产品的市场价值是在市场上达成交换的价值,都是用货币来加以衡量的,通过市场交换体现出来。一种产品的市场价值就使用这种最终产品的单价乘以其产量获得的。

第三,GDP一般仅指市场活动导致的价值。那些非生产性活动以及地下交易、黑市交易等不计入GDP中,如家务劳动、自给自足性生产、赌博和的非法交易等。

第四,GDP是计算期内生产的最终产品价值,因而是流量而不是存量。

第五,GDP不是实实在在流通的财富,它只是用标准的货币平均值来表示财富的多少。但是生产出来的东西能不能完全的转化成流通的财富,这个是不一定的。

通过以上五点可以发现,GDP并非一个完美无瑕的经济学指标,而是具有很多缺陷。但到目前为止,并没有一个比GDP更佳的概念能衡量国家的经济状况。GDP不但可以反映一个国家的经济表现,更可以反映一国的国力与财富。

然而,我们看待GDP不能只看总量,还要看其构成。1820年,中国的GDP占世界GDP的百分之三十几,远远高于英、美、法等西方国家,甚至超过了所有西方所有国家GDP总和,但是当时的中国也没有摆脱被列强欺辱、剥削的命运。原因何在?因为我们完全忽略了GDP中工业产值的比重。工业产值之所以重要,是因为它是一个国家战争潜力的基础,是军事实力的体现。从两次世界大战的历史来看,工业产值高的国家基本上都能够支撑起居于世界前列的强大的军事力量,并且工业产值最高的国家毫无疑问最终都能取得胜利,建立起了有利于自身国家利益的国际政治经济秩序,把自身至于整个食物链的最高端。同样的道理,当时的中国之所以在中落败,并签下丧权辱国的条约,最终被置于整个食物链的最低端,主要还是因为当时的中国是个农业大国,其GDP构成仅限于粮食、茶叶、瓷器、手工制的棉布等产品,而当时的英国GDP虽然低于中国,但是其构成主要是钢铁、武器、机器设备等工业产品,它们具备现代化的工业技术,代表了当时世界经济向前发展的趋势。

二、中美GDP的总量比较

1978年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经济取得了举世瞩目的30年高速增长,年均GDP增长率达到了9.1%。如图1和图2所示,1980年中国GDP为3015亿美元,美国GDP为27956亿美元,中国GDP占比为11%。到2010年,中国GDP为59847亿美元,美国GDP为146578亿美元,中国GDP占比为41%。中国经济如此强劲的发展速度,何时能够超越美国,成为全球第一大经济体无时无刻不是全球媒体谈论的话题。

图1. 历年中美GDP总量增长曲线(单位:亿美元)

图2. 中国GDP总量在美国GDP总量中的占比

中国社科院2011年4月的《新兴经济体蓝皮书》预测,到2015年金砖四国经济总量占世界份额将达到22%,而四国GDP增量将占世界增量的三分之一。其中,中国和印度发展更为迅速,预计到2020年中国经济总量将超越美国居世界第一,印度则可能跃至世界前五。

根据IMF数据,中国经济总量占世界经济的份额从1978年的1.8%(全球第10位)上升到2007年的6%和2010年的约9%(第2位)。中国经济总量相当于美国经济的比重,从1978年的6.5%、2001年的11.5%提高到2007年的23.7%和2010年的约40%。如果按照中国年均7%-8%的经济增速和人民币年均升值5%的速度,美国则按照过去十年的平均增速(即1.7%),再考虑到美元在未来将出现的长期贬值趋势。根据这些假设条件测算,中国名义GDP可在2015年内达到美国经济80%左右的规模,人均GDP将接近1万美元的水平,中国将替换美国成为世界第一大贸易国,而到2020年则可能超越美国,成全球最大经济体。

在2009年年底的一次研讨会上,高盛投资银行全球经济研究部的主管吉姆-奥尼尔(Jim O’Neill)预测,中国在2027年就会超过美国,成为“世界第一大经济体”。

总而言之,中国GDP总量在21世纪的第三个10年内,超过美国成为全球第一大经济体是非常有可能出现的,可以说是大概率事件。

然而,即使到了2020年(最迟2030年),中国GDP总量超越了美国,中国的人均GDP也非常低。2010年,中国的人口是13.1亿,美国是3.1亿,中国的人均GDP不及美国的四分之一。即使GDP总量超越了美国,人均GDP也不及美国的二分之一。同时,中国还有1.5亿人生活在世界公认的贫困线以下,在科学、技术、教育、人均资源、军事、国防、外交和国际影响力等方面,中国仍将远远不如美国,中国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和中国的复兴仍然任重道远。事实果真如此吗?

三、中美GDP构成比较

GDP的构成,一般可以划分为3部分,第一产业、第二产业,以及第三产业。按照“三次产业分类法”,第一产业是指农、林、牧、渔业。 第二产业是采矿业,制造业,电力、燃气及水的生产和供应业,建筑业。第三产业是指除第一、二产业以外的其他行业。第三产业包括:交通运输、仓储和邮政业,信息传输、计算机服务和软件业,批发和零售业,住宿和餐饮业,金融业,房地产业,租赁和商务服务业,科学研究、技术服务和地质勘查业,水利、环境和公共设施管理业,居民服务和其他服务业,教育,卫生、社会保障和社会福利业,文化、体育和娱乐业,公共管理和社会组织,国际组织。为了便于下文叙述,我们简而为之,即第一产业为农业,第二产业为工业,第三产业为服务业。

截至2010年底,中国GDP总量为59847亿美元,美国GDP总量为146578亿美元。从总量上看,中国经济规模只占美国经济规模的二分之一不到,差距巨大。然而,从表1中可以看到,2010中国GDP的构成中:农业6044亿美元,占10.1%;工业28008亿美元,占46.8%;服务业25794亿美元,占43.1%。2010年美国GDP总量为146578亿美元,其中农业1319亿美元,占0.9%;工业30195亿美元,占20.6%;服务业115063亿美元,占78.5%。 中国GDP总量中工农业占比远远超过了美国,达到了2.7倍。这个占比,意义何在?

表1.中美GDP构成及工农业占比(单位:亿美元)

在GDP的构成中,工农业生产的总值代表了一个国家的硬实力,能生产这么多产品,而且能销售出去,说明这个国家的产品有竞争力。显然中国的硬实力还是相当不错,虽然工农业产值不能完全代表这个硬实力,但是经济是基础,有了这个基础,其它硬实力的发展也是有了强大的基础,比如军事实力。而正是这个军事实力,谁具有了决定性的军事实力,谁才掌握未来国际政治经济秩序的制定权,尤其包括各种商品、能源和原材料的定价权,这个定价权才是中国人民生活水平快速提高,和实现中国复兴的前提条件。

当今以美国为首的西方世界,人口数量仅占全球人口的15%,却消耗着世界75%的资源,其他发展中国家,比如上世纪90年代的亚洲四小龙,人民无不勤奋努力,经济发展无不成就巨大,然而却始终处于当今国际政治经济秩序之下,也必然的被定为于食物链的中低端,无法也不可能跻身食物链高端。再比如上世纪80年代的日本,GDP曾经达到美国的1/2,甚至于美国人惊呼日本人将要买下整个纽约,也是无法突破当今世界的游戏规则。为何也?军事实力使然。

参照一战、二战、冷战的历史,不难发现,当今世界的秩序,包括商品、能源和原材料的定价权,无不是西方世界通过自身强大的军事实力制定而强加于其他国家的。正是由于西方掌握的规则制定权,才可能把自身放在食物链的最高端,才能实现15%的人口享受75%的全球资源。假如当今国际政治经济秩序不改变,中国就无法掌握商品定价权,掌握不了金融主导权,掌握不了利润走向,自然也就掌握不了发展权,其他的所谓文化主导权更是无从谈起。中国只能作为超级打工仔的身份,跟日本东南亚一样经历“失落的十年”,然后最终被其他的后起的发展中国家取代,永远提高不了中国人民的生活水平,中国复兴更是无从谈起。

那破解之道何在?正是前面所分析的GDP总量和工农业占比。

以美国为首的西方世界把人均消费降下来,从有限的全球资源中分出一部分蛋糕给中国人民。显然,“由俭入奢易、由奢入俭难”,这条路通过经济和政治手段来解决是不现实的。军事是政治的延伸,当国家集团之间的利益冲突在政治层面上无法缓和的时候,必然通过战争来解决。工农业是一个国家战争潜力的基础,工农业强大的国家,战争潜力也更加深厚。看看汉朝反击匈奴,唐朝反击突厥,苏联反击美国的历史就可以知道,一旦工农业生产力超过对方,那么就意味着战略力量对比发生了变化。超过对方数倍以上,基本上就具有了压倒性的战争潜力优势。

因此未来中国不但要在GDP总量上超过美国,而且工农业占比也要大大领先于美国。一旦战争潜力大大超过美国,那就意味着中国具备了按照自己的意图修改、制定国际政治经济秩序的能力。这将意味着中国将摆脱食物链的低端,向食物链的高端进发,中国人民的生活水平势必将会加速提高,中国的伟大复兴也指日可待。

四、 结论

中国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和中国的伟大复兴最终来源于国际政治经济秩序的改变,而掌握这个秩序改变的主导权就必须具备强大的军事实力,这个实力的体现就是GDP总量和工农业占比。只要中国的GDP总量达到世界第一,并且工农业占比大大超过美国,中国则具备了未来国际政治经济秩序的制定权,才能最终实现中国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和中国的伟大复兴。

参考文献:

[1]林跃勤,周文.金砖国家经济社会发展报告(2011).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11

第8篇:政治经济报告范文

【关键词】油气;国际合作;区域;战略功能

1993年中国成为石油净进口国。1998年以来,在“两种资源”指导下,中国国际油气合作得到长足发展,已形成石油进口、海外油气勘探开发生产、引进油气资源国在国内建设炼化项目、建设跨国油气基础设施(油气管道)等多渠道的合作格局;合作空间范围基本覆盖世界油气重点区域;政府和企业两个层面的国际合作机制也不断完善。随着中国油气国际合作在全球范围内的广度和深度不断加大,区域性问题日益凸显。

区域战略是中国油气国际合作的关键领域,自然会引起重视。从研究现状来看,一些由政府相关部门或企业组织研究的内部研究报告比较多,正式文献比较少,即使有一些正式研究文献,也是侧重对某一个国家或区域进行分析。遗憾的是,无论是研究报告还是正式文献,对区域问题的介绍往往是“一区域一议”式的,提出的战略或政策却是大同小异,没有战略性差异。总体来看,中国油气国际合作区域问题的相关研究还不是很充分。

本研究基于全球视野,着眼于中国油气国际合作的区域差异性,从世界油气重点区域的基本情况出发,探究国际油气合作区域战略的基本逻辑,对重点区域在中国油气国际合作中的战略功能进行合理定位,并提出相应的合作策略。

一、世界油气重点区域的基本特征

从油气资源分布和地缘政治两个方面综合考虑,俄罗斯一中亚、中东、非洲、亚太、拉丁美洲和北美是中国国际油气合作的6个重点区域。本研究主要从区域油气资源潜力及其开发状况(包括市场成熟程度)、市场开放度(竞争程度)、相对中国的地理区位、政治经济环境、与中国的政治经济关系以及现有油气合作状况等方面着眼,考察这些区域的基本特征。

(一)俄罗斯和中亚

俄罗斯和中亚(主要有哈萨克斯坦、土库曼斯坦、塔吉克斯坦、乌兹别克斯坦、阿塞拜疆)是世界重要的油气资源分布区域。2011年,上述6个国家探明石油储量1254亿桶,天然气探明储量57.5万亿立方米。俄罗斯石油天然气生产水平较高,其油气对外政策以原油、天然气出口为主,在对国外石油公司进入本国油气生产短暂放开后,又趋于保守,存在诸多限制。哈萨克斯坦等几个中亚国家由于生产水平相对较低,自身生产能力相对有限,除了出口油气资源外,还吸收国外企业参与本国油气生产。俄罗斯和中亚是转轨国家,政治上具有相对稳定性。尽管实行了市场经济,但政府对经济的控制程度较高,对油气生产控制较强。俄罗斯和中亚是中国近邻,与中国具有战略合作关系,并在油气领域建立了全面合作关系。中国不仅进口了俄罗斯和中亚大量油气资源,积极参与中亚国家油气直接投资,还建设了大规模的配套基础设施。这些国家也积极在中国进行油气下游领域投资。

(二)中东

中东是世界上油气资源最集中的区域,也是世界石油、天然气出口最集中的区域,也是跨国石油公司竞争的重点。2011年,中东探明石油储量7525亿桶,占到世界总量的54.5%;天然气储量75.8万亿立方米,占到世界总量的40.5%(主要集中在伊朗和卡塔尔两个国家)。相对其丰富的油气资源来说,中东国家自身生产能力相对不足,需要吸引国外石油生产技术和能力。随着石油资源日益稀缺、自身石油工业水平提高和区域内需求增加,该区域油气资源保护倾向越来越强。中东国家经济基础相对单一,油气资源在国家经济中扮演关键角色,政府在石油生产中的控制程度比较高,国家石油公司是主要实现方式。中东国家的地缘政治、宗教关系、社会传统比较复杂,政治、政策具有很大的不稳定性和不确定性。绝大多数中东国家与中国保持正常外交关系,一些国家(如沙特阿拉伯)加强了与中国的政治经济联系。中东是中国海外油气资源进口最多的区域。中国石油企业积极在伊拉克、伊朗等国家通过油气合同等形式进行直接投资。一些中东国家(如沙特阿拉伯)还在中国进行了以炼油为主要载体的下游合作。

(三)非洲

非洲油气资源主要分布于北非和西非,主要国家有阿尔及利亚、利比亚、尼日利亚、赤道几内亚、苏丹、安哥拉和埃及等国家。2011年,非洲探明石油储量1321亿桶,天然气探明储量14.7万亿立方米。除了一些北非国家外,非洲油气生产发展相对较晚,生产水平相对落后,对国外石油企业进入本区域油气生产持相对开放态度,近几年保持了快速发展势头。许多非洲国家政治经济还属于传统国家,国家对政治经济的干预较高,油气生产也往往由本国政府直接控制。非洲国家政治具有相对的不稳定性。非洲国家与中国传统外交关系基础很好。中国与非洲油气合作的进展很快,合作领域不断扩展。非洲一些国家已成为中国重要的石油进口来源国(如安哥拉),中国石油企业在一些国家投资活跃,还向油气下游领域扩展(如苏丹炼油项目)。

(四)亚太

亚太地区油气资源国主要有澳大利亚、印度尼西亚、马来西亚、泰国、文莱和缅甸。新加坡虽然没有油气资源,但由于其特殊地理位置,在油气合作中也扮演着重要角色。2011年,亚太地区石油探明储量213亿桶,天然气探明储量11.9万亿立方米;年产石油1.58亿吨、天然气3460亿立方米。澳大利亚近几年近域海上油气发展较快,印度尼西亚和马来西亚液化天然气出口发展也很迅速。亚太地区主要油气资源国实行自由市场经济,政治上实行代议制民主。亚太地区的一些油气资源国是西方国家较早从事油气勘探开发的地区,这些国家油气生产的国际化程度很高,具有较强的国际化运营能力。中国与亚太地区大多数国家隔海相望,国际关系相对正常,中国与亚太地区在直接投资、油气进口、基础设施建设(如中缅油气管道的建设)方面有合作关系,并且进一步深化。

(五)北美地区

北美主要是美国和加拿大两个国家(墨西哥由于政治经济机制具有很大的差异性,将其划人拉丁美洲进行分析)。该区域油气资源较为丰富:2011年,美国石油探明储量为309亿桶。天然气探明储量7.7万亿立方米,加拿大石油探明储量为321亿桶,天然气探明储量1.7万亿立方米。加拿大非常规油气资源丰富,油砂探明储量为1431亿桶,重油和天然沥青技术可开采量更是达到5660亿桶。

尽管美国是世界上最大的石油进口国,但美国油气生产非常先进,油气生产企业具有很强的竞争力,除了一些超级跨国油气生产公司巨头,还有众多充满活力和竞争力的独立油气生产企业,这些企业除了在美国本土有油气作业,还在美国之外拥有大规模油气权益。加拿大本国油气生产能力相对不强,相对美国而言,加拿大油气开发的潜力更大。美国和加拿大都实行自由市场经济,油气生产的自由度和开放度非常高,加拿大、美国两国政府对于石油、天然气等关乎国计民生的资源开发领域,始终推行普遍竞争、防止垄断与适度行政管理控制相结合的政策。美国和加拿大在政治上实行代议制民主,尽管会出现执政党轮换,但其政治和政策具有相对稳定性。美国、加拿大与中国国际关系也比较正常,但经济合作的紧密程度要强于政治。中国石油企业通过跨国并购形式也试图参与美国油气生产和经营;中国在加拿大的油气投资活动开始较早,也比较活跃。

(六)拉丁美洲

拉丁美洲主要油气生产国主要有墨西哥、委内瑞拉、巴西、厄瓜多尔和阿根廷等国,特立尼达和多巴哥尽管是一个小国,但却是南美洲最大的天然气生产国,也是世界重要的液化天然气的出口国。2011年,墨西哥探明石油储量为114亿桶、天然气储量5000亿立方米;委内瑞拉探明石油储量为2112亿桶、天然气储量5.5万亿立方米;巴西探明石油储量142亿桶、天然气储量4000亿立方米,厄瓜多尔探明石油储量62亿桶,阿根廷探明石油储量25亿桶、天然气储量3000亿立方米,特立尼达和多巴哥天然气储量4000亿立方米。拉丁美洲非常规油气资源也非常丰富,重油技术可开采储量为2660亿桶。尽管拉丁美洲油气生产比较悠久,但油气生产技术总体上属于中等水平,需要吸引国外先进石油企业来本区域从事油气勘探开发。

拉丁美洲的经济从形式上采取的是自由市场经济,但国家对经济具有很强的干预能力,油气生产往往由本国国家石油公司控制。拉丁美洲的政治从形式上看也是选举民主制,但由于拉丁美洲政治生活的“民粹”色彩比较浓厚,在政治上具有内在的不稳定性,在石油政策上也具有国有化和自由放开的摇摆性。绝大多数拉丁美洲国家与中国保持正常的外交关系。尽管远离中国,中国与拉丁美洲的油气合作也比较密切,中国石油企业较早海外投资的目的国就是秘鲁,与委内瑞拉等国也有油气合作项目。

二、国际油气合作区域战略选择的逻辑

由于各个油气重点区域的状况存在很大的差异,相应的合作策略也应该是丰富多样。中国国际油气合作的区域功能战略可以按照如下逻辑来展开:特定区域特征是中国制订区域油气国际合作战略的逻辑起点,也是客观前提,这些特征基本是外生的、前定的;依据区域特征确定该区域在中国油气国际合作的战略功能地位或战略目标;区域特征和战略功能定位又是制订相应合作策略的依据。国际油气合作区域战略选择的逻辑可以概括为特征一功能定位—合作策略(Trait-Function s-Tactics,TFT)的三位一体范式。

(一)世界油气重点区域特征的基本内容

国际油气合作的区域特征具体包括以下7个方面的内容:一是油气对外合作的政策导向,一般可以分为完全开放、局部开放和完全封闭3种。二是资源禀赋,主要油气储量(包括可采储量与剩余储量等)、油气资源的开发潜力等。三是该区域油气发展状况,包括产量、进出口规模、技术水平、产业成熟程度等。四是政治经济发展状况,主要包括国民经济的运行模式(市场主导还是政府主导)和政治的稳定性。五是与中国的双边政治经济关系。六是与中国油气合作的水平。七是该区域相对中国的地理位置。

(二)战略功能的基本内容

油气国际合作是一个“功利”性很强的行为,其战略功能定位可以分为两个层面:一是合作目标,油气国际合作的目标可能是保障国家能源供应安全的公共利益需要,也可能是满足企业经营效益和市场竞争力的需要,也可能两者兼而有之。二是重要性程度,按照重要性程度,可以分为战略型、拓展型、支撑型或一般型。这两个层面不是完全独立的,如基于国家公共利益的目标往往是战略型的。

(三)合作策略选择的基本内容

国际油气合作策略包括如下方面:一是从合作广度上看,国际油气合作既可以是某个具体领域的合作还是全方位合作,如油气海外项目投资既可以局限在油气生产的某一个领域,也可以是覆盖油气生产从上游勘探开发、管道运输到下游生产的产业链,甚至油气产业以外的“配套项目”。二是从时间跨度上看,国际油气合作需要考虑是着眼于长期合作还是短期交易。短期交易流动性强,风险小,但难以承担国家油气供应安全的责任;长期合作风险大,但有助于提高国家油气供应安全水平。三是行为规则,国际油气合作是由政治推动还是市场推动,政治推动是自上而下的,市场推动是自下而上的,各有长短和利弊。

三、中国油气国际合作重点区域战略功能定位及合作策略

根据中国油气国际合作6个重点区域的特征及其战略选择逻辑,可以将这6个重点区域在中国油气国际合作战略功能定位分为国家油气供应安全战略保障型、国家油气供应安全战略支撑型、国际油气合作拓展型和国际油气合作市场型。

(一)国家油气供应安全战略保障型

国家油气供应安全战略保障型的主要特征体现为:油气储量和产量都比较大,油气出口也比较大;国家油气生产政府主导力量较为强大,政府对本国油气生产具有很高的控制水平;与中国油气合作已具有较高水平;与中国政府有较为紧密的联系,政府关系较为良好。

俄罗斯,中亚和非洲是中国国家油气供应安全战略保障型的区域。相应的合作策略包括:充分利用密切、良好的政府关系,为全方位油气合作创造战略平台;加强民间交往,注重企业和民间层次合作,提高这些国家相关企业和民间与中国油气合作的积极性和主动性;油气合作的深度、广度、时间跨度都可以相应提高。

(二)国家油气供应安全战略支撑型

国家油气供应安全战略支撑型的主要特征体现为:油气储量和产量都比较大,油气出口也比较大;国家油气生产政府主导力量较为强大,政府对本国油气生产具有很高的控制水平;与中国政府有较为紧密的联系,政府关系较为良好;与中国油气合作已具有较高水平;但是,该区域油气资源国际合作的世界竞争比较激烈,具有一定的不确定性。

中东地区是中国国家油气供应安全战略支撑型的区域。相应的合作策略包括:在加强政府层面合作交流的同时,通过强化中国石油企业在该区域油气合作的竞争力;不断拓展油气合作领域,尤其可以将中国强大的市场潜力与该区域丰富的资源相对接;加强对区域油气国际合作的风险应对能力。

(三)国际油气合作拓展型

国际油气合作拓展型的主要特征体现为:油气储量和产量都比较大,存在一定规模的油气出口;与中国政府关系较好;与中国存在一定水平的油气合作;距中国距离较远。

拉丁美洲是中国国际油气合作拓展型的区域。相应的合作策略包括:政府推动、企业主导;适当加强该地区油气合作水平;油气领域生产合作与贸易并重。

(四)国际油气合作市场贸易型

第9篇:政治经济报告范文

关键词:美对华贸易政策;现状;趋势;文献综述

中美两国现已成为影响全球经济的战略组合之一。多年来美国对华政策时冷时热,软硬兼施,对我国经济产生绝对性影响。在研究中美贸易的时候,有必要将美国对中国的贸易政策进行研究。

本文将近几年关于美国对华贸易政策问题的研究成果总结,分析其发展历程,并预测未来趋势。

一、卢荣忠.孙忠《美国对华贸易政策变化的特点、原因及其影响》

八十年代末期以来,由于世界政治经济格局的巨变,美国对华政策渗透着强烈的政治因素,日益表现为:第一,加强单边行动,双边谈判强硬;第二,以贸易立法为武器,日益突出歧视性;第三,加强非关税壁垒的作用;第四,有多边主义转向双边主义和区域主义;第五,贸易优惠制度的地区化倾向。

美国对华的战略已经转变为:对经济迅速增长的中国予以支持,加强"和平演变"攻势。

二、商务部研究院梅新育《分析美中贸易政策评估报告》

三项对华贸易核心原则,即推动日益开放、以规则为基础的国际贸易体系;为美国人民赢得该体系的经济利益;追求更平等、更持久、具有平衡的机会、能够为美国创造对称的出口部门就业机会的贸易关系。

具体政策:第一,美国即将针对美中贸易采取一些行动,包括强化美国贸易代表署执法能力,以便更好地确保中国履行贸易义务;第二,强化美国贸易代表署获得中国贸易体制和实践的信息的能力;强化对华贸易谈判能力;就对华贸易增强与其他贸易伙伴的协调等;第三,为保护本国跨国公司的利益,美国政府采取经济外交手段为本国跨国公司进入他国市场提供服务支持,同时采取歧视性贸易政策即通过“出口自愿限制”和针对性的反倾销措施等,把具有竞争力的产品拒之门外,以确保美国跨国公司产品在国内市场销售;第四,对中国商品连连设限和反倾销;美国把经济问题上升到政治问题来认识,寻找各种借口对中国的发展设置障碍,除了向中国施加人民币汇率升值压力之外,在贸易政策上实施歧视性待遇是实现牵制中国的有效工具;第五,美国对中国实施歧视性贸易政策,更能刺激美国的贸易伙伴积极寻求与美国签订自由贸易协定。近年来,美国加紧与其他国家建立FTA,一方面是美国政治经济的需要,另一方面就是与中国有竞争关系的那些国家要维持或增加在美国市场中的地位,并且那些国家的出口产品也都集中在纺织品和服装方面,而美国用更大优惠的市场准入换取那些国家非经济方面的承诺,如柬埔寨承诺实施劳工标准,中美洲五国承诺与贸易开战、促进民主和环境保护,与摩洛哥、巴林建立FTA有利于美国在中东的影响。

三、余利红.刘海云《对外反补贴的最新动态、发展趋势与因应对策》

(一)最新动态

多国运用其国内法对华反补贴:

1.加拿大和美国是对华反补贴的先行者好主力军:美国2006年对原产于中国的铜版纸发起的“双反”调查,是1991年以来首次对所谓非市场经济国家发起反补贴调查。虽然该案最终因无损害而以无措施结案,但美国却扫除了对华实施反补贴的法律障碍,到今年3月底共对华发起13起“双反”调查。

2.反补贴和反倾销双管齐下,对中国涉案出口产品造成双重救济:对于“双反”调查,尤其是美国的“双反”调查,中国在多次抗辩后,发现抗辩并不能起到实质作用,中国产品的出口仍然面临双重救济的风险。

3.对华反补贴已经蔓延到其他一些重要的贸易伙伴:就在加拿大、美国对我国紧锣密鼓进行反补贴之后,澳大利亚,南非和印度从2008年开始也拿起了反补贴大棒。

(二)将中国补贴问题诉诸WTO争端解决机制

未来趋势:在未来几年中,对华“双反”调查仍将在高位运行,但随着世界经济的好转以及中国补贴制度的规范和相关立法的健全和实以及反补贴应诉能力的提高,对华“双反”调查将逐步回落。

四、《中国加入WTO以来的美国对华贸易政策》

相互依赖、相互受益的经贸合作模式决定了中美两国在可预见的未来,将继续在总体上保持互惠互利的经贸关系,美国对华贸易政策也将保持稳定的、开放的格局。但无论如何,巨额贸易顺差在政治上仍然是相当敏感的,并常常被联系到国家竞争力这类有煽动性的概念上。美国受到影响的利益集团、国会和政府,都十分关注这一问题,并进而在上述诸多贸易政策议题上对中国采取日益强硬的立场。

五、美对华现行贸易政策

(一)美国的出口管制政策

(二)美国的农业补贴政策

(三)贸易制裁与贸易补救措施:特别301条款;“非市场经济国家条款”; 特保条款与保障措施;“337条款”

(四)歧视性政策

六、结束语

上述研究成果说明,美对华贸易政策,在中国加入WTO前后,发生了很大变化。现在美对华贸易政策基本上都是保护性和歧视性的,并手段多样。在几年后相当长一段时间内,美对华贸易政策会更加强硬,至少不会放软,将对中国经济产生绝对性影响。

参考文献:

[1]卢荣忠,孙忠.美国对华贸易政策变化的特点、原因及其影响[J].国际经贸研究,199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