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人体体温多少正常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口腔舌下:36.3-37.2℃;直肠:37.5℃;腋下:36-37℃。人在不同年龄段,体温是不同的,小孩时体温比成年高。
在一天中,不同的时间,体温也是不同的,比如凌晨最低,下午3-5点左右最高。
(来源:文章屋网 )
冬天人的正常体温是36到37摄氏度,超过这个范围就考虑是发热。
人体内部的温度称体温。保持恒定的体温,是保证新陈代谢和生命活动正常进行的必要条件。体温是物质代谢转化为热能的产物。
(来源:文章屋网 )
5
一个健全的人,约有5公斤的血液,每3分钟周流全身,同时依靠从肺部吸入的氧气,持续不断地更新自己。
0.5
你的身体到三十岁以后,便开始逐渐缩短,不过缩得很少,每天仅缩短十万分之七英寸。可是积少成多,再过二十年,你可能已缩短了半英寸!
1000
你周身的红血球,始终在新陈代谢转变之中。大概在每一秒中内,要死亡并新生红血球各1000万个。
31
普通成人的脚,每只只有31根骨头。这些骨头的位置,分布得非常合宜,能使全身的重量,很均匀地分配在每一部分上,宛如大军事家配备兵力一样,缜密周全、面面俱到。
0.5~5
人身体上的皮肤最薄的有0.5毫米,最厚的约4~5毫米。一个成人的皮肤,展开后面积约2平方米。每平方米的皮肤有14000个毛孔,如果把这些毛孔逐一连接起来,可以做成一根60公尺长的小自来水管。
一个体重67公斤的男子,其所有的脂肪,只能制成7块肥皂。
人体的全身有如电线一般的神经约有1000万条。
37±0.5
很多人都以为人体的正常温度,是37℃,其实并不尽然。原来人体的温度,是随人、随时、随地而异的。男女老幼的体温,常有上下半度的出入。假如你的体温,突然有半度之差,并不说明或表示你一定有病,还得看看其他的症状后才能够断定。小孩子因为体温的调节机能尚未发育健全,所以极易发烧。妇女在两次的月经中间,排卵之后,她的体温也会高出半度,每天早晨五点至七点之间,她的体温最低,傍晚时则最高。
我们通常用体温计放在舌头下测到的体温,要比在内低一度,但比在腋下或鼠蹊(股与腹交接之凹处)高上半度。
耳轮及鼻尖,通常只不过是32.2℃左右。在严寒的时候,人的两脚,竟然可冷到近乎是冰点。
人体内肝脏的温度最高,达38.4℃。
0.13
手指甲每天约长0.13毫米,而脚趾甲只有手指甲的1/3快。
25
平均每一个夜里你睡着的时候,翻来覆去变换各种姿势至少有25种或25次。
4
成人的肺在胸腔扩张最大时,能容纳4公斤半的空气;肺由很多很小的肺泡组成。肺泡为肺内最小的呼吸单位,略呈半球形,表面积和空气相互接触。肺的吸收面积约为13万平方厘米,换言之,同一间小房子的占地面积那般大。
肺的内表面积是皮肤表面积的五十倍。
已经成年的人,其筋肉约有500条。
一般认为,如果体温高于平时所测体温,且超出正常范围的高限,即为发热。目前儿童多采用腋表测温,即将体温表夹在孩子的腋窝,测温时间以5分钟为准。正常体温一般为36~37℃,如只是个别1次体温达37.4℃,全身情况良好,无任何不适,则不认为是病态。
按体温高低可将发热分为4类,以腋表为准,
如果外界环境温度不是过高或过低,而且在适当保温的条件下,人的体温恒定保持在37℃左右,这是由于位于下丘脑的体温中枢能接受来自身体周围的冷热神经感受器的信息,并感受进入下丘脑血循环的温度。这些信息经处理后,下丘脑能及时调节身体的产热及散热,使其保持平衡。
在正常情况下,下丘脑将调定点设定在37℃,使核心温度维持正常。细胞代谢增加、肌肉活印⒖弈帧⒑战等可使身体产热增加;皮肤血管收缩或有意识地增加衣被,减少体温辐射,可使身体散热减少;末梢血管扩张、出汗、降低环境温度、增加空气对流等,均有助于身体散热。
人为什么会发热
日常所见的发热,表面看都是体温升高,但其实原因各异,其引发机制也各不相同。一般来说,临床上比较常见的发热机制有如下几条。
⒈致热原性发热:是最常见的发热机制,感染的病原菌及代谢产物、疫苗等,均为外源性致热原。外源性致热原能诱导人体的淋巴细胞、巨噬细胞、网状内皮细胞等能引起发热的介质活跃,这些介质也称为内源性致热源。内源性致热源可调高下丘脑体温中枢的调定点,让体温上升到发热温度。此外,一些非感染性疾病如恶性肿瘤、创伤、手术、免疫性疾病等,由于细胞损伤、组织坏死及异常细胞,可产生内源性致热原,引起发热。
⒉身体产热过多的发热:剧烈运动、惊厥、哭闹,长期摄入高热能和高蛋白质的膳食,以及甲亢等代谢增高的病人身体产热过多,引起低热。
⒊散热障碍:广泛性皮炎、大面积烧伤、先天性汗腺发育不良或缺乏,环境温度和湿度过高(如中暑)、新生儿衣被过厚(即捂热综合征),某些药物引起排汗异常,等,均可使身体散热不良,引起发热。
⒋体温调节功能异常:大脑发育不全、颅脑损伤、出血、高钠血症、新生儿脱水热、中暑、安眠药中毒等,可损害下丘脑体温中枢,导致体温调节功能异常。这类发热常是超高热,使用退热药常无效。
短期发热在儿科多数由病毒感染或其他原因引起,一般预后良好,或者属于自限性疾病,可以不药而愈。但对于发热伴精神萎靡、嗜睡和面色苍白等中毒症状的患儿,则需要住院进一步查找发热的病因,对因治疗。
长期发热的患儿,发热的原因中感染性疾病占多数,其中以呼吸道感染最常见,其他还有泌尿系统感染、中枢神经系统感染、心血管系统感染、消化系统感染、全身感染及局部脓肿。风湿免疫病也是孩子发热的原因,其中以幼年性类风湿最常见,其他还有系统性红斑狼疮、结节性动脉炎、川崎病等。恶性肿瘤的发热,儿童以白血病常见,其他还有淋巴瘤、神经母细胞瘤等。
发热会烧坏脑子吗
低、中度发热时人体免疫功能增强,可增强白细胞的动力及活性,刺激干扰素的产生,激活淋巴T细胞的功能,有利于抑制或杀灭入侵的病原体,或加快身体新陈代谢,促使身体恢复。
虽然发热可使一些病原体生长受抑,有利于清除病原体,促进疾病好转;但高热也会给身体带来一定的危害。高热可引起惊厥,使氧耗增加,加重一些缺氧病人的组织缺氧;发热时心搏出量增加,可使心脏病或贫血病人心脏负担加重,严重者引起心力衰竭;高热可增高颅内压,使头痛加剧。对高热的病人应给予退热治疗。
在一天之中,人体的温度是波动的,但一定是在一个正常的范围内波动。人体的正常体温是36?37℃,37?38℃是低烧,38?39℃是中烧,39℃以上是高烧,40℃以上属于超高烧。测量腋下温度是常用的方法。 物理疗法何时用
只要体温超过37℃,都可以给宝宝使用物理退热法。在临床上,超过38.5℃儿科医生才建议使用退热药。所以对于低于38.5℃的发烧,不要轻易使用退热药(曾出现过高热惊厥的话要特殊对待,及早看医生)。 如何识别宝宝发烧?
最先发现宝宝发烧,往往不是由体温表测得,而是因有其他伴随症状,引起父母的注意,比如:
宝宝出现厌食、吐奶、腹泻等现象。
宝宝脸色红、额头烫、手脚冷、精神差,黏人,不爱玩。
呼吸道感染时可有流涕、咽痛、咳嗽。
胃肠炎表现为腹痛、呕吐、腹泻。 妈妈们可操作的物理疗法
发烧是宝宝身体的一种生理反应,也是一种身体的警讯。由于发烧是一种抵抗病原入侵的自然现象,所以如果爸爸妈妈硬要替宝宝退烧,反而削弱了宝宝的抵抗力。通常来说,如果宝宝体温在38.5℃左右,且没有特别不舒服,精神状态良好,也就是说照样吃、照样睡及照样玩,就不必着急地送宝宝就医,或是使用退烧药。使用物理退烧法是最佳方法。
降低室温,松开包被
将宝宝置于室温约为24℃的环境中,使体温缓慢下降。为使其皮肤与外界空气接触,以利降温,需少穿衣服。有条件者,可采用空调降低室温。对于夏天小宝宝的脱水热、夏季热,这种方法都非常有效,只要把婴儿的衣服敞开,放在阴凉的地方,他的体温就会慢慢下降。如果宝宝发烧时伴随有畏寒、寒战,就不能使用低温室法。
温水擦浴
拿一块毛巾,准备一盆温水,水的温度32?34℃比较适宜,把毛巾浸湿后,拧干些,然后擦拭全身。这是一种很好的降温方法,也适合所有发烧的宝宝。每次擦拭的时间10分钟以上。擦拭的重点部位在皮肤皱褶的地方,例如颈部、腋下、肘内侧、腹股沟处等。
洗温水澡
只要宝宝精神还好,父母就可以尝试给宝宝洗个温水澡,水温约37℃,每次洗5?10分钟。水会带走大量的热,使宝宝体温降下来。但洗澡很耗费宝宝体力,如果宝宝没精神,只想睡觉,不想动,家长不可强迫宝宝洗澡。
冰袋冷敷
妈妈在一些购物网站买的冰鲜产品,里面会放个冰袋,这个冰袋要留着哦。洗净表面,放在冰箱冷冻室,如果宝宝发烧,在冰袋外裹个毛巾,就可以放在宝宝的前额、两侧颈部,以尽快降低头部温度,避免高热对大脑的影响。冰袋也可放在孩子腋窝、腹股沟等处。或者放在宝宝头颈下当枕头。
退热贴
退热贴是近几年的新产品,很流行,但其效果并不像广告宣传的那样。这种退热贴,在宝宝额头贴上一贴,宝宝头部会舒服一点,家长的心也会舒服一些。
温湿敷
可用几块稍凉的湿毛巾(约25℃)拧成半干,放在宝宝的额部、颈部、腋下及大腿根部进行冷敷,每5?7分钟更换一次,宝宝也会感到很舒服。如果宝宝拒绝,不要强迫给宝宝温湿敷。 发烧时要做和不要做的事
要
多喝水
喝水有助于发汗散热,还可使体温下降及补充宝宝机体丢失的水分。喝水不局限于白开水,可让孩子喝一些他爱喝的果汁、柠檬水等,既补充水分又补充维生素,或多饮一些汤水。
监测体温
每个家庭都应备有体温表、退烧药,以便应急,发热儿童须每隔1?2小时测量体温一次。幼儿体温在38.5℃以下时不宜应用退热剂;当体温超过38.5℃以上,可用退热药或冰敷等物理治疗降温;当体温超过39℃时,应卧床,敞开包被或松解衣服,使皮肤,头部放置冰袋或冷湿毛巾,尽快到医院诊治。温度的波动变化,要向医生说清楚,这样更有利于医生对病情的判断。
注意高热惊厥
高热惊厥时,患儿表现双眼凝视或上窜,意识丧失,呼之不应,口唇、面部及全身青紫,四肢抽搐,家长应立即按压孩子“人中”穴位(在鼻唇沟中点),较强刺激持续1?3分钟,直到患儿发出哭声,随后用松开衣服,快速降温,同时要立即到医院诊治。
不要
捂汗
小宝宝的体温调节能力本来就差,如果在发烧期间捂汗,很可能导致体温越来越高,甚至出现高热惊厥,对于小宝宝,反而是减少衣服更利于降低体温。
张春梅主任医师
基础体温(BBT)又称静息体温,是指妇女经过6~8小时的睡眠以后,体温尚未受到运动饮食或情绪变化影响时所测出的体温,是人体一昼夜中的最低体温。
体温调节中枢对孕酮(又称黄体激素)作用极为敏感,一定量的孕酮(12.8nmol/L)即可引起体温升高。
女性排卵后次日,因卵巢形成黄体,黄体分泌孕酮会使体温上升摄氏0.6度左右,而使体温呈现高低两相变化。高温期约持续12~16天(平均14天)。若无怀孕,黄体萎缩停止分泌孕酮,体温下降,回到基本线,月经来潮。若是已经怀孕,因黄体受到胚胎分泌荷尔蒙支持,继续分泌孕酮,体温持续高温。若卵巢功能不良,没有排卵也没有黄体形成,体温将持续低温。
女性月经周期以月经见红第一天为周期的开始,周期的长短因人而异,约为21~35天不等,平均约为28天,其中以排卵日为分隔,排卵前为卵泡期,排卵后为黄体期。卵泡期长短不一定,但正常的黄体期固定约为14天上下两天。
如何测量基础体温
建议使用专门的基础体温计。
将基础体温计于睡前放在枕边可随手拿到之处,于次日睡醒,尚未起床活动时,放在舌下测量5分钟,并记录在基础体温表上。
早晨量记体温有困难者,可在每天某一固定时间量,切记事前半小时不可激烈运动或饮用冷热食品。
测量基础体温的方法虽然简单,但要求严格,还需要长期坚持。一般需要连续测量3个以上月经周期才能说明问题。
在月经期,如遇有感冒、发热、腹泻、失眠、饮酒、使用电热毯等情况,往往容易影响基础体温,在测量时要注意,同时注意要特别标记说明。
基础体温的作用
1.判断是否排卵指导避孕
一般卵泡期基础体温为36.5℃,黄体期上升0.5℃以上,因而出现双相表现,表示有排卵,若单相型无后期升高的体温曲线,提示无排卵,其准确率为70%~80%。
如果在24小时之内,体温增高了0.3~0.6℃,甚至更高,那么则表示处于排卵的状态。
另外,基础体温也大略可以看出排出卵子的质量优劣程度。如果基础体温高温期较长,可以持续13~14天,那么就表示卵子的质量不错。
2.诊断早孕和判断孕早期安危
如果持续两周以上较高的基础体温,就要考虑去医院检查一下,因为你有可能是怀孕了。若超过20日可确定为早孕。在孕早期曲线渐渐下降,表示黄体功能不足或胎盘功能不良,有流产倾向。
3.观察黄体功能
排卵后BBT应立即上升,且持续在高水平超过11日。若BBT呈阶梯形上升,曲线需3日后才达高水平或BBT稳定上升小于11日,可诊断为黄体功能不足。
4.提示其他病变
经期BBT不降低,可能有子宫内膜异位症或早期亚临床流产,子宫内膜异位症的病灶出血后会产生吸收热。原发闭经患者BBT呈双相型时,应考虑子宫性闭经,如先天性无子宫或生殖道结核使子宫内膜破坏等。
5.推算适宜的内膜活检时间
周期不规则的患者,要了解子宫内膜有无分泌反应和黄体的功能,应在BBT上升后估计下次月经来潮前2~3日作内膜活检。
常见的基础体温变化解读
1.排卵
当女性月经来临时,基础体温为低温;排卵之后,基础体温则会转为高温。一般来说,女性在排卵24小时之后,受精的几率会变得比较低;但是,男性的大约可以在女性的子宫里存活72小时。所以,如果想受孕,在女性基础体温处于低温、接近排卵期时就应该行房,可以每隔两天行房一次,这样可以增加受孕几率;若等到基础体温达到高温时再行房,那怀孕的几率就已经降低了。
2.多囊卵巢
此类病患以“胖”为表征,往往容易发胖、长青春痘、毛发浓密、月经经常性不准。表现在基础体温上则是高温期较短,严重的还可能是经常性低温。有这种情况的女性,通常有家族性遗传糖尿病,如怀孕生子,则属于妊娠糖尿病的高危人群。
3.卵巢功能不好
卵巢功能不好的人,通常基础体温的循环周期会缩短,原本的28天,可能慢慢会变为24天或22天,高温期也相应缩短。
4.泌乳素过高
泌乳素高,基础体温的高温期就会缩短,其卵子的质量也较差,所以不容易怀孕或容易流产。
5.危险期(易受孕期)
基础体温为高温期属于安全期(不易怀孕期),低温期则属于危险期,但低温期也会有个别差异。比如对年轻女孩而言,她们的卵巢功能好,分泌物多,危险期就相应的长一些,在子宫内存活的几率也会相对比较高。所以,在排卵前5天开始,就必须看作是危险期。
如果夫妻经常选择在危险期行房,却一直不见怀孕迹象,那么就必须去医院检查找出原因,到底是男性的数量不够,还是女性的输卵管不通,或是有其他方面的原因。
排卵,女性你了解多少
东文
排卵是育龄女性的一个正常生理过程,但是由于它既看不见,又摸不着,所以有关排卵的疑问很多。
1.排卵时会不会有感觉
绝大多数的人并没有什么感觉,仅个别人排卵时可能会有下腹部轻微疼痛、腰痛等非特异症状,但很难依此症状来断定为排卵。也有一部分人排卵前后有上的改变,部分人可能表现为增强,另一些人则表现为减退;也有部分人表现为透明状白带增多;个别人会出现月经间期少量出血。排卵前后人体的基础体温有一些变化,但不经检测主观上不易觉察。
2.什么是额外排卵
有些使用安全期避孕法的夫妇,即使严格掌握了要求和规定,仍然出乎意外地受孕。这是何故?原来女性排卵受神经和内分泌支配,当精神过度兴奋、紧张,生活环境变化或者身体健康状态改变时,卵巢排卵会受到影响,产生非排卵期排卵,这就是额外排卵。处在新婚期或与丈夫久别重逢的妇女最容易出现额外排卵,因此应当注意避孕。
3.假排卵是怎么回事儿
它是指一种叫“黄体化未破裂卵泡综合征”的疾病。患有这种疾病的妇女尽管在月经周期中有黄体生成,但在黄体生成素高峰形成48小时之后,卵泡仍不消失甚至继续生长,自然无卵子排出,但由于在整个月经周期中患者的基础体温、宫颈黏液和经期子宫内膜的变化等排卵的间接监测指标,都与正常排卵的妇女无异,所以容易造成一种排卵的假象,因此被称为“假排卵”。
气温对人体健康的影响
气温是表示空气冷热程度的物理量,国际上标准的气温度量单位是摄氏度(℃)。气温是对人体影响最敏感的气象要素之一,对人体体温的调节起着主要作用。通常,19~24℃是人体感觉最舒适的环境温度。
冬季,当一次强寒潮来临时,气温可急剧降低10℃以上。凛冽、强劲的寒风更增加了寒冷感,彻骨的刺激,加之空气干燥。容易引发感冒和呼吸道及肺气肿等疾病,还可导致心脑血管疾病、呼吸系统疾病及关节炎等。
当气温降至0℃以下,人们进行室外活动时,手、脚、耳朵及脸部等外露部分很容易生冻疮。
夏季,如果在33℃环境中工作2小时以上。人体“空调”――汗腺就开始启动,通过微微出汗散发积蓄的体温。当气温达到38℃,人体通过汗腺排汗已难以保持正常体温,不仅肺器官需急促“喘气”来呼出热量,心脏也要加快速度工作,这时就会出现头晕、恶心、呕吐等病理现象,俗称“中暑”。严重的还可以致人休克甚至危及生命。
气压对人体健康的影响
大气对地球表面的压力称为气压。常用水银气压表或空盒气压表来测量。单位为帕(Pa)。据推算,大气对人体施加的压力相当于15.5~20千克,这个压力能被人体内压力所平衡,所以,平时人们感觉不出来,但短时间内气压改变很大将对人体健康产生影响。
气压对人体健康的影响分为生理和心理两个方面。
生理方面 气压主要是影响人体内氧气的供应。通常情况下,人体对气压的变化能够适应,但如果在短时间内气压改变很大,人体就无法适应了,“高山反应”就是一个典型的例子。在登山活动中,由于气压随高度而降低,人体肺部内氧气含量急速降低,血液中血氧过少,从而出现呼吸急促,心率加快等现象。因肌体,尤其是脑部缺氧,还会出现头晕、头痛、恶心、呕吐和四肢无力等症状,严重时还会发生肺水肿,甚至昏迷,这就是人们通常所说的“高山反应”。
心理方面 在低气压的环境中,人体内压力与大气压失去平衡,会产生压抑情绪使自律神经趋向紧张,大量释放肾上腺素,引起血压上升、心率加快和呼吸急促等症状。同时,皮质醇被分解,引起胃酸分泌增多,血管易发生梗死。例如,在夏季的阴雨天气里,由于气压低,人们会感到抑郁不安,表现出易激动或无精打采,注意力不集中,心烦意乱等现象。
湿度对人体健康的影响
湿度是指空气的干湿程度,即空气中所含水汽多少的物理量。表示空气中的水汽含量距离饱和的程度,用相对湿度百分比来表示。相对湿度是空气中实际水汽含量(绝对湿度)与同温度下的饱和湿度(最大可能水汽含量)的百分比值。
空气湿度对人体的影响与气温有直接关系。当气温适中时,空气湿度的变化对人体舒适感的影响非常小,而在高温或低温的环境里,人体对湿度非常敏感。夏季,湿度增大,水汽趋向饱和时,会抑制人体散热功能的发挥,使人感到十分闷热和烦躁。当湿度达到80%以上时,人就会无精打采。萎靡不振。人体感觉亦极度难受,很容易发生中暑现象。例如,相对湿度在85%且气温在30℃时,人们易患头痛、溃疡及皮疹等疾病;相对湿度在50%且气温在38℃以上,眩晕、酸痛、腰痛、抽筋、视觉障碍等症状均有所增加。调查的结果发现当空气相对湿度大于80%时,工作事故增加约30%。
冬季,湿度增大时,则会使热传导加快约20倍,使人感觉更加阴冷。关节炎患者由于无法适应强烈的降温,会导致病情加重或酸痛加剧。当湿度为50%以下时,干燥的空气容易夺走人体的水分,使皮肤干燥、鼻腔黏膜受到刺激。因此,在秋冬季干冷空气侵入时,极易诱发呼吸系统病症。现代医疗气象研究表明,人体适宜的相对湿度为:夏季室温25℃时,相对湿度控制在40%-50%;冬季室温18℃时,相对湿度控制在60%-70%。在这样的环境中,人们的工作效率会提高。
风对人体健康的影响
风是空气的流动现象。气象学中常指空气相对于地面的水平运动,它是一个矢量,用风向和风速表示。一般风速达到0.5米/秒时,开始影响人的体温调节和主观感觉。人的冷暖感觉除了气温原因外,风速大小也是一个重要因素。
首先,风作用于人的皮肤。对人体体温起着调节作用,决定着人体的对流散热,并影响人体出汗的散热率。当气温低于体表温度时,气流产生散热效果,当气温高于体表温度时,可对人体起到加热和散热两个相对的作用:风速加大,空气与人体之间的对流加强,从而使人体加热;风速加大,气流使人体表面蒸发力加大,从而提高了人体散热率。
其次,风能影响人体的冷暖感觉。风速不同,使人的冷暖感觉也不同。这是因为人的体温一般稳定在36~37℃之间,静风或风速较小时,人体与空气之间,有一个比较稳定的过度层。当风速大的时候,人体周围的空气层便不断被新来的冷空气所代替,并将热量带走。因此,风速越大,人体散失的热量就越多。当气温较高时,热风还会升高皮肤的温度,并使汗腺蒸发加强,使水分大量丧失,体温调节发生障碍,容易中暑生病。
太阳辐射对人体健康的影响
户外运动是一项以有氧为主、持续时间长、身体消耗比较大的运动项目。因此,无论是攀岩,还是徒步穿越、自行车骑行,科学地补水都尤为重要。科学地补水能够帮助我们的身体降温,有利于体内环境的稳定,促进代谢废物排出体外;同时,也将使我们保持良好的运动能力,避免运动损伤以及意外事故的发生。不要以为补水只是夏天的事,秋天虽然凉爽却干燥,更需要及时补充水分。
水的生理功能
虽然贾宝玉早对男人有了“泥做骨肉浊臭逼人”的定性,但是在这件事情上,我们一定要相信科学家的判断而非诗人。和女人一样,男人身体的60%左右也是由水分组成,人体内水的主要表现形式是体液,它由水、电解质,低分子化合物和蛋白质组成,广泛分布在细胞内外,构成人体内环境。不管是男人还是女人,水都是生物体所必需的物质,也是体液的主要成分。
TIPS
水是人体代谢、调节体温及输送营养物质给全身的必需品。在野外,没有食物的情况下,我们可以坚持一周或更长的时间,而没有水,最多只能坚持三四天。
出汗与脱水
一般来说,经常进行户外运动的人每小时出汗一两升是正常的。但在夏秋季节,户外运动就意味着消耗身体更多的营养物质,普通的户外爱好者在30℃的温度下进行一小时较大强度的徒步或者骑行,汗液排放量便可达到三升以上。
出汗消耗了体内储存的体液,血液会变得黏稠。如果没能在户外运动中及时补充水分的话,则血液中水分减少,盐分浓度提高,不但体温上升,运动能力低下,而且因血液粘稠,影响血行,心脏疲惫,体力衰弱。同时,体内的微量元素和矿物质也会大量流失和消耗,如维生素、镁、钠等,由此影响到更多营养物质的输送和体内热量的散发,从而极大地削弱了运动能力并增加了中暑等热病的风险。
当然,每个人的个体差异和体表汗腺的分布、浓密不同,出汗量大小也不同。一名职业耐力跑运动员跑完42公里马拉松全程会出六升的汗水,即使在凉爽的环境中也是这样。尽管如此,一名经验丰富的职业耐力跑运动员依然会及时地为自己补充水分。记得在今年的百公里耐力跑比赛现场,我看到无论是来自美国的迪恩,还是香港的曾小强,他们都是手握水瓶奔跑在山路上,而不是单纯地依靠给水点的给水。我想这是因为他们懂得身体脱水将给他们带来怎样的后果吧。
TIPS
当水分流失量(水分流失占人体重量的百分比)大于2%时,体温改变;大于3%时,肌肉耐力下降:大于4%~5%时,力量与耐力同时下降。大于6%时,由于身体无法散热将导致抽筋、中风、昏迷,甚至死亡。
科学地补水
据研究表明,常喝水的户外爱好者比不喝水的户外爱好者的体内温度低,而且不易疲惫。那些没有喝水习惯户外爱好者的体内温度在户外运动前就高,随着户外运动时间推移而随之急速升高,在四个小时后,就进入因高温而疲惫的状态。所以科学的补水还可以对抗你在户外运动中的疲劳感。
“适当”的水
所谓“适当”的水就是能快速通过胃,让大肠易于吸收的水。
①水温是9℃~16℃。
因为平时人的体温在37℃左右,夏季户外运动后可上升到39℃以上。所以如果饮用过冷的水,会强烈刺激胃肠道,引起胃肠平滑肌痉挛,血管突然收缩,造成胃肠功能紊乱,导致消化不良。
②纯水及运动饮料
补水用白开水较好也经济,因为水烧开过程中氧会挥发掉一些,开水的分子结构与人体细胞结构很接近,可以被身体快速吸收,同时矿泉水,纯净水也是很好的选择,但是最好不要饮用蒸馏水。
运动饮料可加快液体饮料从胃的排空和被小肠的吸收,可以选择无碳酸化的,微甜的、清凉口感的,喝后没有余味的,含碳水化合物浓度为6%~7%的运动饮料,而果汁,水果饮料及一些软饮料是不适合饮用的。
此外,建议不要摄入含酒精,麻黄类物质的饮料,对茶和咖啡饮料也要慎用。虽然它们能促进肾上腺的分泌从而达到暂时性的抗疲劳目的,但同时它的利尿作用会增加身体的脱水程度,让你过度损耗体力,加重疲劳的积累。
“适当”的时间
水分的摄取,绝对不可以等到我们口渴了再喝,那已经太晚了。人体失去1%的水分时才会口渴,而从喝水,经由小肠的吸收进入血液,运输到全身各部组织,大约需要六十分钟的时间。如果你等到口渴时再补水,你就已经处于轻微脱水状态了。所以,我们要遵循“及时”和“少量多次”的原则。
当我们出汗多时需要饮用的水量自然大,但不能一次喝足,要分次饮用。正常情况下,中等强度的户外运动中,应该保持15~20分钟补充液体饮料150毫升~200毫升。饮水速度要慢,不可过猛。
“适当”的量
摄取液体量要相当于出汗的量,这样对保持心脏血管和身体体温的调节功能是最为理想的。
人在大量出汗后,不仅丢失了水分,也丢失了不少盐分(钠),如果短时间内骤然大量饮水,而未补足盐分(钠),血液中的盐分(钠)少,渗透压降低,水就会渗透到细胞内,使细胞肿胀,从而发生脱水低钠症(俗称“水中毒”),出现头痛,呕吐、疲乏,嗜睡,呼吸及心率减慢甚至昏迷,抽搐等症状。所以在没有水源补充的情况下,如果你携带的水不少于三升,那么纯水大概占总水量的2/3,其余1/3是含电解质的运动饮料或1%的糖盐水。
补水建议
低海拔徒步
气温越高,湿度越大越不适合运动。我宁愿在温度高、湿度小的环境下徒步,也不愿意在温度低,湿度高的环境中穿越。干燥季节,走比较艰苦的线路时,会在水中按比例加5%的葡萄糖和0.2%~0.3%的食盐。还要带些香蕉,因为香蕉含镁高,运动时补充镁,可以防止缺镁造成的肌肉痉挛。带多少水根据自己出汗的多少而定,宁多勿少!
高海拔登山
①每天摄入大量的水分,大致为四至五升/天。
②在出发前一两小时内,尽量饮用一至两升的水。
③在攀登过程中,利用一切可能的机会补充水分。
④到达营地后,即使很疲劳,也不要立即睡觉,花点时间化雪,饮用两升左右的水。
⑤咖啡、茶和巧克力都有利尿的效果,它们只能提供50%的有效水分,有必要减少此类饮料的摄入。
⑥如果你想登顶或让头疼早些消失,不要饮用酒精饮料。
⑦在水中加入糖可以非常快地在行进过程中补充能量,并增加口感;在水中加入一定量的钠,镁,钙等离子将会改善体液的离子平衡;加入一些维生素,可以有效补充维生素的摄入,并减轻体内“碱中毒”的情况。
死亡丧钟与生长激素
美国科学家对太平洋中的一种章鱼观察研究发现,雌性章鱼“生儿育女”之后不久即自然死亡,原因在于其眼窝后有一对“丧钟”,会分泌出一种叫作“死亡激素”的物质,这就是导致它死亡的原因。如果将分泌“死亡激素”的腺体摘除一个,则雌性章鱼的寿命可延长100多天;如切除两个,可延长270多天。科学家通过对章鱼“丧钟”的新发现,动摇了“死亡是细胞组织衰竭所造成”的传统观念。
人体亦有释放死亡激素的“丧钟”,它存在于人体头部的脑垂体中。如果摘除人的老年脑垂体,即摘除老年人释放死亡激素的“丧钟”之后,再补充注射相应的甲状腺素,便能维持人的正常生命活动与新陈代谢,还可以使已衰老的免疫系统、心血管系统等,重新恢复优良的功能,出现“返老还童”的奇迹。此外,美国医学家在研究如何使人青春常在时,还发现了一种神奇的物质——生长激素。美国研究人员在试验中对一个65岁的人每周注射3次生长激素,结果这个人的脂肪沉积消失,皮肤恢复弹性,肌肉变得有力。
低温长寿
环境温度降低,生命的能量释放就较慢。科学家研究发现,生活在寒带的人,其平均寿命比生活在热带的人长10-30年。因此,要想延长人的寿命,可以采用降低体温的方法。专家指出,若能将人的体温降低2℃-3.5℃,人的寿命可由目前的70岁延长到150岁。美国生物化学家时特鲁博士试制了一种冰柜,每晚在冰柜里睡觉,可使人的体温降至15℃左右,次晨冰柜会自动升温到37℃,人可以照常生活、工作。如果这种方法推广,并运用于人们的日常生活中,“低温长寿”就具有现实意义了。
微饿长寿
科学家在动物试验中发现,喂食很少的老鼠,比能吃多少就被喂食多少的老鼠寿命长一倍。按此推算,人类若采取这种“永葆青春的饮食法”,可以活到120岁。
“轻微饥饿”为何会带来动物与人的健康长寿?因为细胞死亡是衰老的重要因素,而轻微饥饿会激发体内的潜能,延缓细胞死亡。当然,“轻微饥饿”不同于长期处于半饥饿状态,后者会导致营养不良;而“轻微饥饿”则不是简单、盲目地节食,而是食少而精,如吃低热量、高营养,特别是高维生素的食物。
多病长寿
美国人寿保险公司曾对百名逾百岁的老人进行调查,其结果令人惊讶:体弱多病者往往长寿。随着现代医学的发展,体弱多病者长寿已成不争的事实。医学研究认为,人体患某些疾病痊愈后,反而增强了对该病的抵御能力。生活中常有这样的人,年轻时体弱多病,年老后却老当益壮。再者,多病者尝过病痛的滋味,善于保养身体,他们有病就求医,坚持必要的健身锻炼。因为有病,他们不再放纵,主动与疾病做斗争。此外,作为多病者,他们深知“怒气伤身”,所以不争强好胜,不为小事生气。这样,能量消耗相对缓慢,“细水长流”使他们的生存期限得以延长。
其实,这并非是多病之人的优势,健康人只是自恃健康,不注意保健而已。只要用心,可以比多病者做得更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