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务员期刊网 精选范文 数字经济发展情况的报告范文

数字经济发展情况的报告精选(九篇)

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数字经济发展情况的报告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数字经济发展情况的报告

第1篇:数字经济发展情况的报告范文

关键词:数字经济;湖南高职教育;商科专业;人才培养

在疫情防控常态化背景下,数字经济优势不断凸显,成为推动传统产业升级改造的重要推动力。指出,“要推进互联网、大数据、人工智能同实体经济深度融合,做大做强数字经济。”中国经济转型和产业升级离不开大量职业工人和职业技能人才,数字经济时代的来临,不管是生产、流通还是消费环节,将会诞生出更多新的职业和职业技能要求,因此职业教育将会是中国未来高等教育中的两条腿,要持续推动传统职业教育向现代化职业教育转化,为行业和企业供应大量符合时代要求的应用型复合技能人才。

1湖南省数字经济发展现状

从数字创新要素、数字基础设施、核心数字产业、数字融合应用、数字经济需求、数字政策环境等指标进行数据分析和研究,《中国区域与城市数字经济发展报告》(2020年)中指出,湖南在2019年数字经济竞争力指数排名中位列全国第15位。湖南属于中部地区,数字经济发展势头良好,呈现产业集群特点,长沙作为省会和数字经济发展的领头羊,初步形成了“一园五区两山”的产业发展格局。2020年在疫情持续的背景下,云计算、大数据、人工智能、工业互联网等数字经济核心技术对湖南数字经济发挥出了巨大作用,湘江鲲鹏首台服务器下线、中国首条“智慧公交”投入使用、“和包支付产业园”的持续发展、长沙高新区互联网企业的上市、5G技术在工程设施等方面的应用、传统零售与数字经济的深度融合、湖南自由贸易试验区的获批,使得湖南区域经济转危为机。2020年湖南移动电商、社交新零售、跨境电商、乡村振兴、电商扶贫、网络视频、在线教育、移动办公等细分领域融合创新,逆势上涨。2020年,为做大做强数字经济,推动湖南省经济高质量发展,湖南省了《湖南省数字经济发展规划(2020-2025年)》,大力推动数字产业化、产业数字化。但是数字经济在湖南省经济总量中占比依旧相对较低,低于全国平均水平10个百分点,问题主要集中在自主创新能力偏弱、高端复合型人才和应用技能型人才双重短缺等方面。

2数字经济对高职院校商科专业人才的需求

我国数字经济发展已进入新时代,数字贸易快速向前发展,移动电商、跨境电商、农村电商扶贫、社交新零售等行业快速崛起,企业的数字化进程不断加快,对人才的职业技能需求也在不断升级,传统的高职商科人才培养模式已经不符合数字经济快速发展对人才的需求。数字化转型不仅使企业和行业急需稀缺行业的高学历高级人才,也急需经验丰富的职业工人和职业应用型技能人才。因此,企业的转型升级和对人才需求更新也是高职院校商科专业人才培养必须要认真考虑的问题。高职院校商科不再是一门单独的学科,而是需要把大数据、人工智能、云计算等先进的数字时代新科技结合起来,转变人才培养思路,以培养具备专业知识、职业技能、人文素养等具有综合技能的高素质复合型应用型人才。目前在数字经济方面最热门的行业有互联网服务行业、教育和培训行业、农业、传媒行业、移动互联网行业(见表1);而在商科专业方向,互联网/电子商务、贸易/进出口领域招聘需求增长较快,互联网/电子商务行业也是竞争最激烈的行业之一,比2020年第二季度有所下降(见表2);随着出口贸易的逐渐恢复,进出口贸易行业在就业上也受到利好影响,竞争指数相对降低,职位供给比较大,在长沙地区商科方向薪水方面,贸易/进出口行业薪水相对较高(见表3)。从这些数据中可以发现,职位供给旺盛的互联网/电子商务行业其竞争压力也是比较大的,体现在企业在快速发展的数字时代对专业人才的需求和本身求职人员职业素养不匹配的问题,如何培养符合企业需求的高素质人才也是高校一直在摸索和研究的课题。

3人才培养瓶颈分析

随着数字经济的发展,跨境电商、农村电商扶贫、社交新零售等新产业、新业态的出现,商科专业人才需求结构也发生变化,同时受疫情持续影响,中美贸易摩擦等各方面压力,2020年大学生就业遭受重大冲击,中小企业校招岗位需求减少,大企业岗位竞争压力激增,导致岗位要求不断升级,不断向名校倾斜,不断向高学历倾斜,出现研究生学历抢占本科生职位、本科生抢占专科生职位的局面,进一步压缩高职院校毕业生的求职空间,高职院校商科专业人才培养面临巨大瓶颈期。如何为湖南区域经济发展输送高质量的应用型人才,是高职院校商科类专业人才培养需要不断研究的问题。

3.1专业定位偏差。专业定位偏差包括认知性偏差和结构性偏差。数字经济时代的来临,湖南数字经济发展的特性,使得企业对高职院校学生的职业技能有了更深层次的要求和标准,但是存在高职院校所开设的商科专业定位不清晰的问题,容易导致学生的专业认知存在偏差,比如国际商务专业学生认为国际商务和国内电子商务类似,市场营销专业学生认为营销等同于推销。结构性偏差主要体现在高职商科专业定位及设置结构与企业职业人才需求结构及规模之间的偏差。在数字经济和疫情的双重影响下,消费模式和销售模式已经发生重大变化,商科专业所培养的学生大有可为,因此,高职院校在商科专业建设方面,应该结合湖南省区域经济发展特点,比如2020年湖南自贸区成立等利好信息,结合本校和企业资源,明确专业定位,为湖南地区经济发展输入应用技能型人才添砖加瓦。

3.2人才培养方式认知偏差。迎合市场需求,追求就业率,过度注重学生职业技能培养,忽视专业理论基础知识和人文素养的培养,也是高职院校容易走入的人才培养极端。高职院校商科专业人才培养应该与社会职业技能培训机构区分开来,避免陷入重技能轻人文素养的误区,要注重专业知识、职业技能、人文素养的深度融合与综合培养。专业知识是高职学生职业能力培养的理论基础,在课程设置上应从专业对应性、岗位适用性和知识前沿性等方面进行考虑,提高所学知识和岗位需求的匹配度,同时加强师资队伍建设、实训实验室建设、学习氛围、教学模式和专业群方面的建设,这些都是提升教学效果的关键,对学生扎实的理论基础培养具有重要的理论与现实意义。《中国制造2025》报告中提出,高职院校应当向国家输送更多德才兼备的人才。但是当前高职商科学生人文素养缺失很明显,不利于他们融入企业和社会。如何在专业知识和职业技能的教学中,适当融入社会、历史、思想政治、品德教育、艺术、法律、工匠精神等信息,从而全面提升高职商科学生的人文素养,达到商科人才培养的最终目标———为企业输送高素质技能型人才,促进地方经济快速发展,也是高职院校需要不断深入摸索和研究的问题。

3.3教师队伍培养单一。高职院校教师队伍的综合素质也是学生综合能力培养中的关键环节。但是,大部分高职院校教师都是从“高校”到“高校”,有扎实专业理论知识,人文素养较高,职业技能相对缺乏;高职院校引入的高层次人才平时重点也放在了科研能力的培养上,职业技能培养有所忽略,这些问题导致教师队伍培养比较单一和单薄。但是在大数据时代,经济环境瞬息万变,行业和企业也在对用人标准不断进行更新和调整,单纯只追求专业知识授课和科研能力,可能不能为学生提供新鲜的资讯和信息,比如国际商务专业的关务知识,海关每年都会有信息变更,如果教师只守着自己的固定教材认真上课,不去经常与外贸企业交流获取最新信息,所传授的过时的知识对学生也将是无用的。因此,高职院校不仅要加强学生职业技能训练,通过创新创业、校企合作、顶岗实习等方式提高学生的综合技能水平,也要鼓励和激励高校教师多到企业中去实践学习,多与相关商科行业协会、行业龙头企业交流和学习,获取最新的专业知识和职业技能,也将有助于更好的提升教学质量。

3.4企业参与高职院校人才培养积极性不高。湖南省出台关于深入推进企业与职业院校合作办学的若干意见,但是具体如何操作及其实施细则条款并没有出台,具体操作细则并不完善。大企业因为人才需求层次不同,一般较少与高职院校合作办学,参与高职院校人才培养积极性不高,另外,中小型企业比较注重眼前的利益,缺乏人才培养的长远意识和战略意识,合作意愿和合作主动性不强;同时企业也会担心自己的投入与回报不成正比,担心人才培养成本和人才流失问题。这些瓶颈问题都制约企业不能高质量的参与到高职院校商科专业的人才培养中来。

3.5学生参与校企合作积极性有待提升。对高职院校商科专业学生人文素养培养环节缺失,将直接体现在参与校企合作的积极性方面。除了职业技能和专业知识的培养,部分学生容易出现参与学校组织的校企合作实习主动性不高,学习主动性较差、自律性较差、责任感缺失、不能很好的遵守学校和企业的各种规章制度等问题。高职院校教师和辅导员应该在平时注重对学生进行职业道德教育、人文素养宣讲,先成人后成才。

4对策研究

4.1专业定位精准化和动态化。高职商科专业定位应该精准化,在给学生做学前教育和专业宣讲时着重明确学生的职业方向和定位,纠正专业认知偏差。但是根据职业不断变迁的社会现实,专业培养又不能陷入一成不变的困局,要实施动态化的专业定位调整,既要使学生明白所学专业是干什么的,又要考虑学生就业和企业的用人需求,在制定人才培养目标时要至少考虑3~4年的因为社会经济环境变化引发的周期性风险,确保专业定位和人才培养围绕一个核心内容和方向,在不超出职业方向和定位的范畴内,从学生入学到毕业,学生的学习方向可以根据社会经济环境变化和企业用人需求的变化进行动态调整。

4.2注重人才培养方式的融合和多样化。高职院校应该根据数字经济背景下湖南区域经济发展对人才的要求,与时俱进的调整专业人才培养方式,注重人才培养方式的融合和多样化,培养适合湖南地区所需要的技能型人才。善于根据湖南地区经济发展的特点,及时进行高职院校商科专业课程调整和人才培养方案的更新,以满足湖南区域经济和企业对人才的需求,商科专业设置应紧跟数字经济发展步伐,深入行业和企业进行调研,通过对商科对应岗位和职业的深入分析,合理调整商科专业设置。

4.3提升教师实践技能水平。高职院校应该加大对提升教师实践技能水平项目的财政投入,鼓励刚出校门的青年教师积极申报省培、国培、企业挂职锻炼、参加企业组织的师资“1+X”证书培训,获取行业前沿知识和新动态;鼓励老师带队参加湖南省技能竞赛以及商科行业技能赛项,如互联网+国际贸易赛项、电子商务技能赛项、商务数据分析与应用技能赛项等等,通过参与技能比赛达到以赛促课、以赛促教的目的,提高教师的实践教学水平。

4.4提高企业参与人才培养积极性。高职院校大力提倡的校企合作、产教融合等产学研方面工作的顺利开展离不开政府、行业、企业、学校的通力合作和互相配合。政府层面需要制定和完善能够激励企业参与高职院校人才培养的具体政策和制度,给予政策倾斜和支持,如政府拨款鼓励企业参与到学校人才培养中来,企业税收优惠等措施。同时政府联合地方行业协会,鼓励企业参与行业标准的制定,定期举办行业、企业、教师专业知识实操能力培训,调动企业参与的积极性。针对学生流失问题,学校可以与企业签订第三方协议,明确“高职院校—企业—学生”的权利和义务,同时加大对学生的职业道德培养,解决企业的后顾之忧。

4.5加强学生的人文素养教育。人文素养内涵包括法律意识、职业道德、诚信意识、通识教育等内容。高职院校不光要培养商科专业学生过硬的专业知识和从商技能,同时也要加强人格教育,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和世界观,把立德树人作为办学的方向。高职院校应该鼓励教师把人文素养教育融入到日常教学中来,同时鼓励学生积极参加国家、湖南省、行业组织的各项专业技能比赛,通过比赛培养学生的团队协作精神,提高学生的专业认同感,更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热情。

5结语

综上所述,在数字经济高速发展的时代,湖南高职院校商科专业人才培养应结合湖南数字经济发展情况,结合各校发展情况,在专业定位、人才培养、教师培养、企业积极性提升、学生人文素质培养等方面下功夫,采取适合各校的人才培养路径,为湖南数字经济快速发展添砖加瓦。

参考文献

[1]王博,杨延.职业教育专业定位偏差所致就业风险的应对策略研究[J].职教论坛,2018(12):18~23.

[2]吴旻.浙江数字贸易发展的人才瓶颈及对策研究[J].中国商论,2020(6):246~248.

第2篇:数字经济发展情况的报告范文

“互联网+”落地一年,跑个分?

“跑个分先。”这是IT圈做产品评测时经常会使用的方法,就是将产品性能量化为分数,这样可以更加直观地显示其产品性能。那么,在“互联网+”落地一年多之后,也不妨来“量化”一下成绩单。

6月16日,“中国‘互联网+’峰会”在京举行,来自全国各地的近千位政商精英齐聚,交流了“互联网+”在政务民生和各个行业等方面全国各地的发展情况。与此同时,腾讯研究院与京东、滴滴出行、携程等还共同了《中国“互联网+”指数(2016)》报告,系统而全面地反映了过去一年,“互联网+”战略在全国的落地情况。这一指数的无疑是为各地方、各个领域的“互联网+”进展情况“跑了个分”。 图中人物从左到右依次为:姚劲波、王兴、马化腾

报告显示:在2016中国“互联网+”总指数省级排名中,广东、北京、上海、浙江、江苏分列前五位。而在全国参与调查的351个城市中,“互联网+”十大标杆城市分别是:北京、深圳、广州、上海、杭州、成都、重庆、武汉、长沙和福州,它们成为各地“互联网+”持续落地的参照范本。

腾讯高级副总裁、腾讯研究院院长郭凯天告诉《中国经济周刊》记者,该“互联网+”指数的计算指标主要有互联网发展基础、产业、创新创业、智慧城市四大板块,涵盖了零售、金融、交通物流、医疗、教育、文化娱乐、餐饮住宿、旅游、商业服务、生活服务十大行业,可以非常精准、直观地反映出过去一年“互联网+”战略在全国351个城市的落地情况。据了解,这份中国“互联网+”指数的数据来源包括腾讯、京东、滴滴出行、新美大、携程、58、艺龙等众多合作伙伴的万亿量级单位的大数据,数据总量超过70PB,相当于800个世界最大图书馆――“美国国会图书馆”的藏书容量。

作为“互联网+”指数的冠军城市――北京占据了“互联网+基础”“互联网+产业”“互联网+创业创新”三个板块的第一名。比如,北京的“互联网+交通服务”应用领先全国,仅小客车摇号查询就累计使用超700万次,而教育培训方面的APP上线量也排名第一,超过其后10个城市的总和。而深圳作为智慧城市分榜单的榜首,其智慧城市人口渗透率为全国最高。总榜排名第四的上海在金融、医疗健康等领域的创业创新大幅超过全国平均水平,比如独具本地特色的图书借阅服务成为智慧城市建设的亮点。

郭凯天表示,“互联网+”指数的物理意义就是各省份、各地市在中国数字GDP总量中所占百分比,其实质上就是实体经济投射到数字中国的生产生活总值。“互联网+”指数可以描绘出一张虚拟的中国数字经济地图,它能直观反映2015年从农业工业到餐饮旅游、交通运输、零售电商、金融服务、生活O2O等几乎所有主要行业在移动端的数据产出和表现。“‘互联网+’指数可以视为是‘数字GDP’(Gross Digital Product)。未来,这份‘数字GDP’将可能成为反映地区信息化进程的重要指标。”郭凯天说。

鸿沟拉大,还是弯道超车?

目前来看,“互联网+”指数与各地实体经济发展现状联系紧密,甚至呈现强正相关关系。比如,“互联网+”指数高度集中于沿海省份和一线城市,其中排名前三的广东、北京、上海,“互联网+”指数之和为35.5,这意味着这三个省市就占去整个数字中国超过三分之一的份额。在原本产业基础发展就十分不均衡的背景下,“互联网+”之后,会不会加剧地区之间的不平衡?如果“数字GDP”能够跑赢实体GDP,能否帮助传统经济弱势的城市实现弯道超车,实现跨越式发展?

腾讯研究院产业与经济研究中心首席研究员李刚告诉《中国经济周刊》,在互联网发展基础指数分和产业指数分两个维度上,确实跟实体GDP的分布呈现正相关。但是,二三线城市“互联网+”的发展速度非常快,甚至要比一线城市快30%~40%。

而在创新创业指数分和智慧城市指数分两个维度上,则有很多城市带来 “惊喜”。李刚表示,在这次指数的编制过程中,中西部城市出现了很多亮点。在“互联网+双创”方面,重庆排进全国前五,成都位列第七。武汉、郑州、西安、长沙、合肥、昆明等中西部重镇都排进“互联网+双创”前20。细分行业中的黑马更多。在零售行业中,银川零售指数排名领先统计局社会零售销售总额排名100个位次;信阳的医疗指数排名领先实体医疗行业排名195个位次;渭南在教育指数排名领先根据统计局数据计算出的实体教育排名110个位次。

第3篇:数字经济发展情况的报告范文

关键词:数字经济;中小企业;信用风险

一、数字经济与信用风险的关系

(一)数字经济的内涵与特征

1.数字经济的内涵

“数字经济”这一术语最早是在1996年DonTapscott撰写的《数字经济:智力互联时代的希望与风险》中出现的;是在1998年美国商务部了《新兴的数字经济》报告将“数字经济”的提法正式成型;随着信息技术的发展成熟及经济社会数字化程度不断提升,“数字经济”的内涵和范畴进一步扩大,2016年G20杭州峰会的《二十国集团数字经济发展与合作倡议》给出了一个权威的定义,指出:“数字经济是指以使用数字化的知识和信息作为关键生产要素、以现代信息网络作为重要载体、以信息通信技术的有效使用作为效率提升和经济结构优化的重要推动力的一系列经济活动”,这是G20对数字经济的界定,得到了各方广泛认同。数字经济时代,运算速度快,存储量大,也会创造出一个全新的虚拟空间,也会因人类过度依赖技术的发展而给自身安全造成极大的风险。这是数字经济相比传统的农业经济、工业经济的真正内涵体现。

2.数字经济的基本特征

不同经济术语会表现出不同的特征。相对于“农业经济”“工业经济”,当下迅速发展的“数字经济”,体现出主要特征如下。第一,快速迅捷性。数字经济是在互联网的基础上产生的,是互联网发展到一定程度的必然产物。互联网的发展推进,无线网络、云计算、云储存等信息基础设施的普及和推广,使得整个世界紧密联系起来,各种经济活动信息可以快速地呈现于线上,缩短了距离,节约了时间,加快了速度。第二,强力渗透性。数字经济时代,数据成为推动经济发展的关键生产要素。数字经济依赖的信息技术、网络技术的迅速发展,使得“数字经济”OFLiaoningEconomyVocationalandTechnicalCollege有着极高的渗透性,使得信息服务业迅速地向农业、工业扩张,出现了三大产业之间界限模糊、相互融合的趋势。第三,生产消费直接性。经济发展的不同时期,经营者与消费者在经营循环链条上的位点不同,具有不同层次构造。而网络的发展,使得处于网络端点的生产者与消费者可直接联系,从而降低了传统的中间商层次存在的必要性,节省了时间,显著降低了交易成本,提高了经济效益。第四,经济可持续性。数字经济离不开网络的发展,通过网络,供需双方能方便合理分析市场,发现什么方面短缺,什么方面过剩,什么方面影响生态环境,选择必要的经营方向,合理消耗有形资源,降低加工成本,降低环境污染与生态恶化的整治成本,实现社会经济的可持续发展。

(二)信用风险的内涵与特征

1.信用风险的内涵

信用风险又称违约风险,是指借款人、证券发行人或交易对方因种种原因,不愿或无力履行合同条件而构成违约,致使银行、投资者或交易对方遭受损失的可能性。此概念反映的信用人(受信者)比较广泛,不局限于金融机构借贷中形成的信用人,符合了本文涉及的中小企业的概念范围。企业发展中面临许多风险,其中不可忽略的一个风险就是信用风险,如企业可能因经营管理不善而亏损、因市场变化出现产品滞销、因资金周转不灵不能按期还本付息等种种原因,导致到期不能偿还债务。信用风险的发生严重一点可能直接会断送企业的发展,是企业发展中不可以忽视的风险。信用风险,对于大企业和中小企业都存在,是他们的共性。但是由于中小企业存在灵活性、随意性、目标不准确性、规模小无力性、道德偏差性等原因,会加大信用风险。在如今“数字经济”时代,加大信用风险的这些原因还会存在,信用风险亦然潜在。

2.信用风险的基本特征

企业在经营中会遇到很多风险,包括信用风险及其他风险。信用风险是最重要的一种风险,是企业在融资过程中投资者首要参考的目标,也是企业交易资金顺畅流转的重要保证。企业信用风险主要有以下几个特征。一是客观存在性。在企业经营过程中,由于人的思维与行为的不确定性,经济环境不确定性,必然导致违约即信用风险的存在,它是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不可能消除。二是实体间的传染性。经济的发展在实体之间具有链条性。实体一方出现信用问题,很可能会导致下一个或几个实体的经营困难或破产,从而导致信用链条的中断和整个信用秩序的紊乱。三是管理者与信用风险具有相关性。中小企业主要的一个特点是由投资者即所有者自主决策与管理,企业所有者的话语权在日常经营和重大决策中占最重要的地位。这是自主灵活的一面。不利的一面,这种管理方式缺乏必要的制约和规范机制,企业管理者个人的信用观念和信用行为会直接影响到企业的信用,企业的信用风险与管理者个人素质具有较高的相关性。四是信用风险具有可控性。有经营就必然蕴涵信用风险,信用风险是客观存在的,是不可能消除的,但并不意味信用风险不可控制,该风险可以通过控制降到最低。信用风险是可以控制的,企业应该去探索研究风险的可控性,为企业后续长久发展规避风险。

(三)数字经济与信用风险的关系

“数字经济”是一个时代、是一个平台,是一个舞台。这个舞台上,演绎万象。数字经济本身与信用风险不是因果关系,信用风险在农业经济时代、工业经济时代就已经存在。而数字经济作为一个经济时代,在发展中,信用风险依然存在,只是会变因演绎,演绎的手段可能不同、演绎的多少不同而已,就需要法律手段要更新了。

二、数字经济背景下基于中小企业特征分析

信用风险经济发展中,各类企业并存。中小企业是国民经济的重要支柱,是大企业发展的重要基石,有着不同于大企业的特征,潜伏着一定的信用风险。特征之一,资产规模小,资金薄弱。这是中小企业的本质特征,是企业类型划分作为中小企业应具备的根本标准。“资产规模小,资金薄弱”特征,是中小企业不利的一面,意味着生产经营规模不大,经济业务品种少,经济能力不强,抗风险能力差,存在潜在的风险包括信用风险。尽管处于数字经济时代,数字经济依赖的信息技术、网络技术迅速发展,具有强力渗透性,会助推经济,一定程度上会降低信用风险。但是作为信用风险具有客观性,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不可能消除。特征之二,员工人数较少,组织结构简单。这个特征,从有利的一面看,便于人力资源管理,对员工进行有效的激励,具有决策与执行的快速性,及时抢占经济的有利点。有利有弊,决策与执行的快速性,意味着实现的是少数人的意志,意味着考虑得不周全,意味着潜藏着信用风险。人是企业发展的根本生产力,优秀的规模队伍才是维护最佳信用的基础与动力。数字经济的发展,固然能提高员工的生产力,但只要有人在,就有信用风险,人员越少,信用风险越大。特征之三,经营决策灵活,市场反应灵敏。中小企业资产规模小,人员少,自然具备着在经营决策上有更大的弹性和灵活性,能较快地调整经营方向、调整产品结构,收效较快,数字经济的发展也会助推决策灵活性与市场反应灵敏性。从另一角度看,中小企业的决策亦然依赖于少数决策者的判断能力,存在着决策失误的风险,也就自然存在着信用风险。特征之四,更多关注细微市场,专营某细小方面。中小企业由于自身规模小,人、财、物等资源相对有限,无法与大企业竞争。因而,其往往会关注于那些被大企业所忽略的细微产品市场,专营于某一细小方面。这个细微方面,在数字经济时代下会更容易分析发现。不利的一面是细微产品经营取向的选择仍然取决于人的意志,细小方面的市场仍然具有竞争性,细小方面选择的决策依然存在取向失误的风险,存在着信用风险。特征之五,科技创新较快,生产取向小型化、分散化。科技创新,是指工业企业用于科技创新和技术开发方面的具体活动。现代科技在工业技术装备和产品发展上有两大发展方向,一是向着大型化、集中化发展,二是向着小型化、分散化发展。产品生产小型化、分散化为中小企业的发展提供了有利条件。不利的一面,科技创新伴随着一系列原因形成的信用风险,系列原因包括人才问题、技术应用问题、资金问题、市场问题等等,都会导致信用风险的潜在性。

第4篇:数字经济发展情况的报告范文

一、传统会计报告的特征

会计报表是以货币为计量单位,根据日常会计核算资料编制的总括反映某一会计实体在一定时期内的财务状况和经营成果的报告文件。传统会计严格遵循会计分期假设,是一个静态的、事后反映型的核算系统。是建立在历史成本基础之上,在一定社会经济环境和技术下形成的,在所有权和经营分离的情况下,财务报告的目的是为了反映其经营责任,而定期的历史性信息基本能反映企业过去的经营状况和经营成果、具有以下特点:

1.内容高度概括。传统财务报告中的数字都是总括反映企业经营成果和财务状况,各报表项目反映的都是一个周期结束时财务状况或汇总的经营成果,是一些高度浓缩的数字。

2.货币为计量单位。传统会计报告用单一的货币主要计量单位,尽管在核算中也采用货币以外的为辅助计量,但是反映财力报告的都是以货币计量的关于企业财务状况和经营成果的货币化信息。

3.财务会计报告的信息格式标准化。传统会计报告的会计信息都是一些以会计报表反映的标准化信息,这些会计报告由于向所有使用者提供是相同的报告,是标准化生产,提供报告的成本较低。

4.财务报告定期以书面形式。传统的财务报告都是划分一定的会计期间月、季、年,按会计期间使有者定期提供财务报告,所有财务报告都是纸质的书面形式。

二、传统会计报告存在的局限性

由传统的报表体系可见,我国企业对信息使用者提供的会计信息内容比较单一,只包括财务信息,没有非财务信息,只关注过去不关注未来,只重视货币信息忽视非货币信息,只反映企业经济活动结果不能反映企业经济活动时社会的影响等方面。这些弊端,正日益深刻地影响着财务报告的相关性,而财务报告存在的基础之一就是决策有用性,为与企业有利害关系的利益集团提供有用的信息。若财务报告无法为这些信息使有者提供有用的信息。会计报告的合理性必然受到质疑。其局限性主要表现在:

1.《财务会计报告条例》中对风险信息和不确定性信息的提供极为有限。传统报表仅限于现有资产的减值准备及或有负债,而没有未来经济利益预期,更没有风险分析信息和企业所面临的机遇、风险及不确定信息的披露。这既不能满足风险投资需求,又不能满足企业风险管理的要求。尤其随着金融创新,诸如期货、期权之类的没有实际交易而仅是未来经济利益的权利和义务的衍生金融工具种类日益繁杂,这类衍生金融工具可能会引起企业未来状况、盈利能力的剧烈变化,如不将此风险加以披露极有可能导致会计报告使有者在投资和信贷方面决策失误。

2.未注重对人力资源信息的披露。新世纪时代逐步来临,把信息披露重点放在存货、机器设备等实物资产上的现行财务会计报告的局限性日益显示出来,主要表现在实物性资产价格量的大小与企业创造未来现金流量的能力之间的相关性减弱,甚至于企业现行市场价值之间的相关性也减少。而投资于人力方面的支出,不管金额多大,一律作为当期费用,这就使人力资产被大大低估,而费用则大幅度提高。解决对人力资源信息的披露,除了需要深入研究人力资源计量的理论和方法,还进一步涉及到人力资本的确认问题,以及由此产生的利益分配问题,具有相当的难度。

3.股东权益稀释方面的信息未做披露。随着股份公司为企业组织形式的主流和证券市场的发展,特别是由金融创新所引起的权益性证券品种的增多及其普及化,使股东利益的来源并不局限于公司的利润,而更多的约束来自于股份的市价差异,这就是股东非常关心股份的市场价值,由于股票多是市价高于股票账面值,这就给公司经营者提供了通过权益交换方式来增加利润的机会。比如公司发行可转换债券,可通过降低转换的价格的方式来降低债券利息,因利息率降低而减少的利息费用就转化为了企业利润,使企业利润增加,而因转换价格低于股标市价的差额则地导致原股东权益稀释,使原股东们蒙受损失。这种利润增加在现行合计报告中并没有反映,它所反映的只是因利息费用减少增加利润,而将原股东权益稀释的核算排除在外。将这种信息披露,必然会误导投资者对公司发行可转的债券的行为加以肯定,从而作出有损自身利益的决策。

4.未重视对公司来价值趋势预测信息的披露。会计报告的相关性具有重要意义,在经济环境剧烈变化的条件下,人们已不可能直接用过去的财务报告去推断企业未来,解决这一问题是向会计报告的使用者提供企业价值相关的预测信息,披露企业未来价值趋势信息,应是在表外尽可能详细地披露与预测企业未来价值相关的一些信息,诸如企业投资、产品市场占有率、材料成本升降、新品开发等方面的企业内部条件和外部环境信息,且传统报表中不能反映企业对社会的直实贡献,即企业所提供的增值额或增加值,更不能反映贡献额的分配状况,不足之处日益凸现。

5.未揭示企业消耗自然资源的情况。随着科学技术的进步,人类对自然资源的稀缺性有了更充分的理解,相应的对财富的认识也有了提高,即将财富的范围从人造财富扩大到人造财富和自然财富之和。企业是人造财富创造者又是自然的最大消耗者,企业对社会财富的增长有无贡献要看它所创造财富的人造财富能否弥补所消耗的自然财富,只有计算投资者投入资本盈亏的财务报告并不能提供此方面信息。

另传统会计报告只包括中(月、季、半年)报告和年终报告等定期报告的形式,不能满足会计实时报告的要求,企业的投资者、债权人因不能及时得到有关企业重大财务变化及发生的重要事项方面的信息及时调整其有关决策。

以上几方面可以看出,传统财务会计的发展是极不适应现代经济发展的要求,传统会计报告体系的改革势在必行。

三、经济环境对会计报告提出新的需求

进入21世纪世界经济已进入了一种以全球化、信息化、网络化和以知识经济驱动为基础特征的崭新的社会经济形态――知识经济。它是以知识为基础的经济,指以现化技术为核心,建立在知识和信息的生产、存储、使用和消费上的经济。新经济环境与往经济最大不同于经济的发展繁荣不再直接取决于资源、资本、硬件技术的数量而是直接有赖于知识或有效信息的积细和使用,强调的是人力资源创造力的开发在经济发展中的价值,强调产品的数字化,网络化与智能化,与经济变相适应,企业的财务环境也发生了巨大变化,以知识为基础的无形资产也日益成为企业未来现金流量与企业市场的关键所在,那么,对会计信息要求的变化主要表现在:

1.知识经济对会计信息的要求。知识经济是建立在知识的生产、分配和使用之上的经济,是知识资源的投入产出取代其他资源而居主要地位的经济。因此,它要求会计反映的对象应包括知识资本运动,会计应反映知识资源的取得、使用、消耗、转化等若干方面的活动情况。并要求会计报告披露知识资源(包括知识产权、人力资源)及知识资本基本增减变动情况、其收益产生情况及其保值增值情况。

2.信息技术与网络的发展对会计信息的需求。在20世纪未21世纪初,由现代信息技术,特别是网络技术引发的全球信息化浪潮冲击着传统财务会计理论和实务。网络经济的发展和现代信秘的广泛运用导致了社会经济瞬息万变,各类市场纷繁复杂、变幻地穷,这些都要求会计迅速反映,实时报告。同时,现代信息技术也提供了会计实时报告的技术支持,使网络会计成为可能。

3.技术创新对会计信息的需求。创新是经济发展的动力,技术创新是经济增长的源泉。美国的管理大师德鲁克有一句名言“创新就是创造一种资源”。以海尔集团公司为例:创新精神是海尔发展的主要源泉,据统计海尔集团截止到1999年6月已申报各项专利1841项,1998年海尔平均每个工作日开发一个新产品,每天申报两项专利,该年实现新产品贡献率达70%,达到发达国家的水平。即使在国际市场金融危机形式下,海尔的出口创汇也比1997年增长36%。可见海尔能从一个亏空147万元、资不抵债的集体企业不断发展壮大,成为一个跻身于国际市场、发展势头强劲的大型集团公司,主要得益于不断的技术创新。一个企业能否持续发展,其技术创新能力在很大程度上起决性作用。技术创新需要大量的资金支持,技术创新成果又能给投资者以丰厚的回报。因此,技术创新要求会计能够及时,完整的反映技术创新各阶段的基本情况,披露企业的技术创新能力,包括发明、创造、专利项目和人力资源积累的质与量,以及未来收益的预期信息。

4.经济全球化对会计信息的需求。经济全球是指货物和生产要素全球范围内自由流动程度提高的过程。它在几百年前就已经以各种方式开始,只不过在最近十多年中大大加快,尤其是生产要素中的资本要素以惊人的速度在更广的范围内流动,使世界资本效率不断提高,也使资本所有者财源不断。因此,经济全球化要求相关企业遵循国际会计原则,对跨国公司还应反映其在他国经营的基本情况及其发展前景,反映企业在国际市场上的投融资情况、企业技术和人力资源在国际市场上的流动情况,等等。

除此之外,随着国际国内金融市场的变化和金融的创新以及企业对社会所应承担的义务和责任,要求企业对外提供衍生金融工具信息和社会责任信息。

5.不同信息使用者对会计信息的要求。企业组织形式及其在社会和市场竞争中的地位不断发生变化,除了直接投资者、债权人外,企业内外还出现了大量不同的会计信息使用者,包括政府部门,顾客、合作伙伴、社会部门,等等。致使信息使用者对财务报告提出了与传统工业经济条件下完全不同新需求,不仅要获取财务信息,还要获取非财务信息;不仅要获取定量信息,还要更多地获取定性信息;不仅要获取确定的信息,还要更多地获取不确定的信息,不仅要获取历史信息,还要更多地获取预测信息;不仅要获取企业整体信息,还要获取分部信息。信息使用者要求拓展信息披露的内容,在信息的质量上强调信息的相关性、一致性与及时性。及时有效的信息能为商家带来滚滚利润,而延迟滞后的信息则可能导致商家丧失商机,不同信息需要不同报告时间。

随着信息化技术的飞速发展,人力资源、无形资产、数字资产、金融衍生工具等信息显得越来越重要。另外,企业的声誉、其能源的来源及产品的销售渠道等也会对企业的财务状况产生很大的影响。信息的竞争在某种程度上意味着企业生死的竞争,需要在会计报告中较为明确的反映。

经济市场化程度的提高,物价的波动已成为各国经济发展过程中无法摆脱的现象。技术含量低的资产如原材料以及一些稀缺性资源如土地等的价格急速攀升,另一方面,技术进步导致那些技术含量高的资产如电子设备等价格直线下跌。20世纪80年代所兴起的金融创新,出现了价格波动性强的金融资产和金融负债,改变了传统资产的价值是由社会必要劳动时间所决定的,因而价格相对稳定的观念。具有前瞻性、预测性的信息,能为金融监管部门和投资者发出预警信号,正确引导投资者,使其判断正确。

四、会计报告改革方向与创新的内容

1.在披露范围上。(1)既要反映财务资源信息,又要反映知识资源信息;既披露财务信息又披露非财务信息。财务资源信息(即财务信息)在现行会计准则既有充分的规范,而知识资源信息和非财务信息的披露应当改进和创新。在资产负债表中的无形资产项目应全面反映,尤其是人力资源。。人力资源的重估价值应作为企业所用者对企业的投资,而人力资源历史成本则实行当期费用化;在资产负债表的附表中分别反映各项资产减值准备情况,以提供现有资源存在的风险和不确定性信息;将企业研究的经费投入数额、比例、技术创新的进程及其尚需补充的经费、成功的概率、预期的收益等情况,作为非财务信息加以披露;以同样的方式,对科技人员数量、知识结、科研与技术开发能力(用科研项目、专利申报数量及成果转化成功率等指示来衡量)、对经营管理人员的经营能力(专家群与董事会共同评估打分或用其经营业绩增长变率来衡量)、经营管理规划等,也应用为非财务信息向广大的信息使用者披露。

(2)对于多元化跨地区经营的集团公司和跨国公司,披露业务分部和地区分部信息,分别反映业务分部和地区分部的财务状况、经营成果等财务信息,以及企业业务分部、地区分部和跨地区经营目前所面临的机会或遭遇的风险及市场占有率等情况。

2.披露方式上。我们可以借鉴美国注册会计师协会的财务报告特别委员会发表的《改进财务报告―面向用户》中事项式报告方式。还有电子联机实时报告、分布报告、交互式报告、差别报告等,根据信息使用的不同需要来确定报告方式防止可能出现的信息混乱,甚至是信息污染。对外部信息使用者可使用交互式按需报告模式,使外部信息使用者有限进入企业内部,并进行信息交流,信息的提供与使用者知已知彼,减轻信息的不对称性。实时报告系统可有效解决信息的时效性问题,通过及时提供财务信息为经营决策者做出正确判断服务。实时可分为相对实时和绝对实时,相对实时是企业可根据成本效益原则视企业自身情况而定,绝对实时报告也可按一天、十天、一个月报告一次。

3.在财务报告体系上。除了采取现行会计准则体系所规范的主表、附表、附注、财务情况说明书相结合的财务报告体系外,还应拓展如下信息:

(1)在财务主报表中,列报无形资产信息、人力资源及人力资本信息、自创商誉信息。并在报表附注中披露企业研发的投入情况、技术创新基本情况、其预测的成功概率、预期回报率等情况。

(2)拓宽财务信息报告形式。一方面通过编制资产负债表、损益表、现金流量表来反映企业未来财务状况、盈利能力、现金流量能力等情况;另一方面,以非财务信息(文明说明)方式,反映企业可持续发展能力,竞争能力、技术创新能力、发展前景、预测信息、管理当局的远景规划、以及企业以后将面临的机会和风险,并预测机会与风险各自的概率。可增加全面收益报表,可以让报表使用者更清楚地得到有关一个企业财务业绩,特别是反映企业未来现金流量的预测信息。

(3)增加衍生金融工具信息。随着市场经济的全球化进程加快,一些银行、证券公司及其他金融机构推出一批新的衍生工具,如期货、如期货、期权、套期保值等。金融工具创新呼唤财务会计报告创新。因此,在金融创新前提下,企业财务报告也应反映衍生金融工具的品种、数量、价值、风险、未来收益的可能性等诸方面的信息。

(4)提供社会责任信息。企业的生存、发展与社会整体环境的优劣和会社会的发展密不可分,因此,现代财务会计报告中应该以非财务信息方式反映诸如:企业污染环境的状况及治理污染的资料、绿化情况、对整个社会的贡献等信息。

五、为会计报告创新创造良好的运行环境

随着我国现代企业制度改革的不断深化,我国的资本市场必须将获得充分的发展,我们需要为投资者与企业领导提供决策有用的信息,这一任务已摆在核心和重要的位置上。改变会计信息重可靠轻相关的现状,提高信息披露的真实性,充分性和及时性,更好地为会计信息使用者服务。无论选用何种未来财务的模式,在运行之前应完善其外部环境。

1.相应会计准则,为确认和计量提供依据,要根据我国经济的实际发展情况,适当拓展现行价值或公允价值运用的范围。

2.财务会计报告是向信息使用者提供决策有用的信息,要考虑信息的可靠性与相关性、企业管在处理权责发生制与收付现实制的冲突时有足够的制度和法律可循。

3.充分发挥注册会计师的审计作用,为真实可靠的财务信息报告提供保证,起到“市场经济守门员”的作用。

总之,随着知识经济的到来,科学技术的突飞猛进和经济形式的巨变,我国会计理论、方法,也应该不断改进和完善。作为披露财务信息的会计报告必须适应这些新环境的变化而不断地改革和创新。

参考文献:

[1]吴季松:知识经济;21世纪社会的新趋势.北京科技出版社,1998年

[2]李荣梅李洪波:改进企业财务报告的思考.财经问题研究,2000,10

[3]于振亭:对新形式下财务报告改进与发展的建议,2001.04

第5篇:数字经济发展情况的报告范文

[关键词] 统计分析 重要性 建议

中图分类号:C83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

在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中,统计分析工作发挥着重要作用。随着市场经济不断发展和对外开放的扩大,统计工作的地位和监督作用越来越重要,对统计分析工作提出了更高要求。因而必须进一步强化统计分析工作,提高统计分析工作质量、加大统计资料分析研究力度,以统计分析为载体,加强是统计监督,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提供决策依据促进社会经济发展。

1统计分析工作的重要性

1.1统计分析为决策者提供信息咨询监督服务

统计数据能够更集中、更系统、更清楚地反映客观实际,便于阅读、理解和利用。统计数据是发挥统计的信息、咨询、监督功能的主要手段。统计分析是为决策者提供信息咨询和监督服务的主要指标。在经营运行中,统计工作在企业管理中的作用往往被企业管理者所忽视。在瞬息万变的社会经济中,领导部门和决策者仅凭个人能力和经验已经难以把转瞬即逝的局面,更难于对的发展规划做出相对科学的决策。在这种情况下统计分析的优势随之显现,它可以把数据、情况、问题、建议等融为一体,既有定量分析,又有定性分析比,可以对决策者提供更全面的指标分析数据,帮助决策者做出正确的判断。

1.2统计分析工作是实现良好监督,管理科学化和统计参与决策的有效手段。

由于统计分析可以实现完整、全面、正确地反映客观现实的重要的作用,统计分析工作可以实现远程操控,而不必身临其境才能实现对企事业单位的分析,这使统计分析成为了实现良好监督的重要手段。统计部门掌握大量风准确的统计资料,可以比较全面准确地了解企业的大量信息,如企业的运转情况、经济运行情况和发展变化的情况等。在统计部门获得大量的统计分析结果的时候,就可以实现对企事业单位良好的监督功能,能够承担起监督企事业单位对政府相关政策的执行情况,生产和发展的完成情况,统计分析人员根据统计分析将结果用报告的形式写出来,则是实现监管人员对企事业单位进行监督的方式。这样,监管人员即使没有深入企事业单位内部进行调查研究,也可以根据统计分析报告对企事业单位进行监督。

1.3统计分析报告的质量,反映了统计工作的水平

统计分析报告开展的整个过程可以合理有效的对每个工作环节的质量进行检验,能够比较实时发现问题,并采取高效的措施进行改进,顺利地解决工作中出现的问题,通过提出新法案、新解决措施来保证工作的顺利完成。而且长时间的使用统计报告分析,对于提高工作人员的综合素质来说是比较有用的,归根到底就是说,写好统计分析报告具有不可替代的重要意义,不能够盲目的认为统计报表才是一定要完成的任务,统计分析则是可有可无的,要及时的纠正这样的错误思想,摆正二者的重要地位。

1.4统计分析是促进统计工作良好发展的重要保证

做好统计分析工作能够促进统计工作的发展,有利于促进统计人员工作能力的提升。我们可以通过对统计资料进行分析,能够很好的找出过去统计工作过程中存在的一些问题,在找到这些问题之后还能够及时的进行纠正,这样一来就有效的推动了统计工作的发展。另外我们在开展统计分析工作时,统计人员在研究数字的内涵以及其内在关系的过程中还可以促进统计数字质量的提升,从而有利于提升统计人员的综合素质。同时对统计人员及时掌握市场变动方向和企业发展情况,变被动为主动,及时收集相关信息,并将这些信息和资料加以整理和分析,找出生产经营环节中存在的内在联系,探索经济发展规律起到积极的作用。

2关于做好统计分析工作的几点建议

2.1提高对统计分析工作重要性的认识。

大力开展基层统计分析,是统计为经济服务的重要手段,是沟通统计与领导和相关部门的桥梁,必须使基层统计工作人员充分认识统计分析在统计工作中的重要地位和作用,以统计分析为武器,参与经济社会的管理,真正体现统计的自身价值。

2.2务实统计分析工作的基础

首先优化分析体系,统计分析不仅是一项技术性工作,而且是一项制度性安排,需要从制度人手。建立完善、科学的国库统计分析指标体系。同时建立国库数据集中系统。建立国库统计分析资料库.同时强化分析功能,建立统计分析的模型.对国库各类数据资料进行筛选、整理和分类管理,提高分析的效率和质量。

2.3掌握好统计分析工作的方法

审计统计分析的方法是灵活多样的。如上下结合,即统计人员分析与审计机关领导分析相结合;点面结合,即某一个、某一类审计项目的专题、专项分析与全面的、综合性的分析相结合;左右结合,即审计统计职能部门分析与业务部门分析相结合;虚实结合,即针对某个项目实施的具体-隋况进行分析与座谈、研讨性的分析相结合。

2.4提高统计分析工作人员的素质

计分析人员必须具有比较高的素质和良好的业务能力,分析归纳能力和写作能力。这样就必然促进统计分析人员在统计分析的过程中加强学习和经验总结,更好地提高他们的素质水平,逐步成为既懂经济,既会编制统计报表又能进行分析写分析报告的综合人才。

参考文献

[1]杨毅.关于国库理论体系建设的几点构想[J].经济师,2008(5)

[2]王艳明,杨海山.企业统计理论研究[J].中国统计,2007(3).

[3]裴瑞丽.做好基层国库核算统计分析工作的几点建议[J].黑河学,2010(11)

第6篇:数字经济发展情况的报告范文

经济发展从“增长”方式必须向“发展”方式转变。党的十七大报告强调,要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党的十七届五中全会进一步把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作为“十二五”时期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主线。

人们从经济实践中发现,有些国家GDP增长了,经济社会却并未相应发展,结果出现了环境污染、资源浪费、社会事业发展滞后、贫富分化严重、社会矛盾加剧等问题,导致了“有增长而无发展”的情况。

经济从“增长”方式转变到“发展”方式转变,不仅仅是字面的改变。原来所说的经济增长方式转变主要是指通过生产要素结构的调整,实现经济增长由粗放型向集约型转变。而经济发展方式的转变则至少扩大至需求结构、供给结构和生产要素结构三个方面。在需求结构转变方面,经济增长要从过度依赖投资和出口,转变为消费、投资和出口协调发展,增强消费对经济增长的拉动作用。在供给结构的调整方面,经济增长要从过度依赖第二产业的增长,转变为一、二、三产业协调发展,加快第三产业的发展。在要素结构的调整方面,经济增长从过度依赖物质资源消耗,转变为主要依靠技术进步,强化管理,提高劳动者素质来推动经济增长。

继续教育发展必须与经济发展方式转变相适应。经济发展方式的转变对继续教育带来新的机遇和挑战,我们需要准确把握继续教育面临的新形势,充分认识加快发展继续教育的重要性和转变发展模式的迫切性,在新起点上努力提高继续教育服务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能力。

将经济发展方式的三个转变迁移到继续教育,转变发展模式同样需要关注需求结构、供给结构和要素结构三方面的有机协调。

在需求结构转变方面,要从过度关注学历教育,转变为大力发展非学历教育、广泛开展社区教育,特别重点向学历后继续教育发展,以满足经济发展对新式人才、急需人才的需求。目前学历教育学生在校时间较长,待学生毕业后所学的专业可能无法适应经济发展需要。试想一名博士生,从入学到毕业,长达22年之久,这期间经济发展不知会经历多少循环与变革,经济发展与教育之间必须存在落差。由此看出继续教育、尤其是学历后继续教育多么重要。我们必须转型。

第7篇:数字经济发展情况的报告范文

一、我国地方政府性债务现状

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审计署审计结果公告(2011年第35号),截至2010年底,全国地方政府性债务余额107174.91亿元。其中,政府负有偿还责任的债务67109.51亿元,占62.62%;政府负有担保责任的或有债务23369.74亿元,占21.80%;政府可能承担一定救助责任的其他相关债务16695.66亿元,占15.58%。

地方政府性债务余额中,有51.15%共计54816.11亿元是2008年及以前年度举借和用于续建2008年以前开工项目的。其中,2008年及以前年度举借31989.04亿元,占29.85%;用于续建以前年度开工项目和偿还以前年度债务本息22827.07亿元,占21.30%。

在同一时间,国际评级机构穆迪表示,国家审计署关于银行对地方政府贷款规模的数据可能少报了3.5万亿元,并且实际的不良贷款的规模可能远大于预期。而央行则表示,地方平台贷款融资的规模约为14.4万亿。此外,银监会公布的数字则为9.1万亿。四个部门公布的数字有着较大出入,不考虑这些数字的真实与否,四个部门的报告也传递出十分明确的信息,我国地方债务的规模已过于庞大。有些专家解释称,可能是因为统计口径不同,以致出现误差,这是一个很重要的因素。但是,从数字上来看,最直接的体现是,危机已经出现,并且有可能进一步蔓延。

北京市在进入2011年之后开始大规模的还本付息,每月需要偿还的本息总额在一百亿元以上。其在2011年5月份公布的数据显示,从1月份到5月份的土地出让总收入约为250亿元左右,已不能满足还款需要。此外,由于国内面临着较大的通胀压力,央行在2011年连续几次上调利率,这直接加大了地方政府的还款成本,使其违约的风险变得更大。

我国目前面临的地方政府性债务问题已经十分严峻,必须采取措施加以控制和解决,否则,一旦危机爆发,我国的经济发展会遭受到严重的伤害,社会也会因此动荡不安,和谐稳定更是难以保证。因此,我们必须深挖地方政府性债务形成的原因,进一步采取措施,以保证我国经济健康有序发展。

二、我国巨额地方政府性债务的形成原因

我国地方政府性债务问题由来已久。通过详细论证分析,将其产生原因归结为以下几个方面:

(一)我国没有合理的预算制度

所谓预算制度,即预算管理体制,是处理中央财政和地方财政以及地方财政各级之间的财政关系的基本制度。预算管理体制的核心,是各级预算主体的独立自主程度以及集权和分权的关系问题。预算体制是国家预算编制、执行、决算以及实施预算监督的制度依据和法律依据,是财政管理体制的主导环节。一些西方国家,如美国,有着完善的预算制度,各个州乃至中央的每一笔开支都要列入预算,对于资金的数量、用途等等方面都有严格的规定,所以,地方资金的规模以及用途就有了明确的限制和要求;投放之后还要详细的登记在册,这样就确保日后一旦出现问题,就有详细的账目可以查证。但在我国,并没有如此完善的制度,举债之后的用途、数量没有明确的规定,地方政府在拿到款项之后,大都拼命进行建设。由于没有成熟的预算制度的存在,这就使得相关部门在统计债务款项的时候出现了偏差,而且也不会清楚记录下资金的具体用途。根据审计署公布的报告显示,大约80%的资金都投到了无收益的公益性项目以及在未来很长时间才会有收益的基础设施项目上,许多花销更是毫无目的性可言。在进行建设之前,也没有列出相应的建设项目,或者是对项目的收益性、风险性等方面进行详细的评估,而是盲目乱拆乱建。此外,各级政府,肆意挥霍现象比较严重。在没有完善财政预算制度约束的情况下,这样的情况会愈演愈烈,这也是地方性政府债务问题进一步扩大化的根本原因所在。

(二)各级政府融资平台数量过多,缺乏管理

我国的《预算法》规定:地方各级预算按照量入为出、收支平衡的原则编制,不列赤字。此外《担保法》也明确规定,严禁地方政府从事商业担保活动。那么,如此庞大的债务资金又源自何方?

第8篇:数字经济发展情况的报告范文

一、会计信息的发展与延伸

(一)的发展,促进了会计变革的延伸。任何社会的会计发展都是要与其经济环境相适应的,随着产业革命。革命乃至的信息革命的到来,会计信息在与之同步发展和深化。

1.信息技术化、化,促进了会计信息应用性能的提高。二十世纪是经济环境发生巨大变化的,世界工业经济体系建立并逐步完善之后,以信息技术为先导的科学技术的发展使人类经济进入到知识经济时代。现有会计系统是为工业经济时代服务的,面对知识经济的挑战,其已经不能满足各方面信息使用者的需要,只有及时地变革更新,会计才能在未来更好地为信息使用服务。目前,最具有前景的信息技术是机网络技术。现代通信技术的宽带化、智能化、个人化和多媒体化的综合业务数字功能,为人们迅速传递、交换生产信息提供了方便,使得人们普遍受益于覆盖全球的通信网络,而且,这场以信息技术为主要标志的世界史上的最深刻的革命还在继续。发达国家正在实施计划以实现通信“无时不在、无处不通”的信息高速公路。现代通信技术及网络技术发展,把知识的瞬间向全球传播变为了现实,为大规模的生产与共享知识奠定了基础。网络技术及全球性的网络设施是现代化社会的基础,也是知识经济社会的硬件的前提条件。会计作为一个信息系统,要求提供给信息使用者以准确、及时的会计信息,过时的信息对于使用者来说只能作为一个参照数据,有的甚至因为一些特殊变化的原因,连参照的价值也没有了。快速发展的信息技术的逐步完善,必然促进了会计信息系统发展,同时会计信息系统也对信息技术的应用不断提出更高的要求,二者相互作用、相互促进。可以说现代信息技术的发展已经为便捷、快速的会计信息系统的建立提供了充分的发展条件,从而也确立了会计信息管理系统向现代化发展的方向。

2.会计规范国际化,会计监督体系公正化是会计信息发展必然。信息技术发展,在时空上,对会计信息传播的限制也将被减少,使得会计规范日趋国际化,即适用范围跨越出单一国家的疆界,从而使在不同国度工作的会计人员遵循类似的或者相同的甚至是统一的会计制度和准则。随着对外开放的发展,特别是WTO脚步的日益临近,不仅是各种经济成份并存的经济结构、间相互参股、相互投资的情况越来越多,而且外资、独资的企业也将在逐渐开放的市场下发展,企业间的横向经济联系、国内企业与国外企业间的经济联系也将越来越密切。为了保护投资者和债权人的利益,会计信息在逐步向国际化靠近的同时,还必须建立起相应的会计监督体系作保证,这样才能做到会计信息的公正与公开,才会保证会计信息与国际化真正接轨。

(二)知识经济条件下,对会计信息提出的新要求。会计作为一个信息系统,其提供的会计信息成为会计体系的重要方面。随着会计发展变革的深入,会计信息日趋多元化,对会计信息也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1.会计信息方式要向灵活性。实用性方面发展。现有会计信息系统受手工模式的限制,所以提供的只是归纳综合信息,信息的使用者也只能被动地接受企业所提供的通用报告模式,不可能完全满足不同层次、不同使用者的需求,更不能满足用户决策和同一用户不同时间上的决策需求。针对这种状况,美国会计学家乔治·索特所提出的事项基础会计信息系统是:未来的信息将是提供各种事项以及每种事项的多种属性特征的信息,这种具有灵活性的信息可以更好满足相关性信息质量的特性。事实上这种形式,在美国部门已经得以实现。当然,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同世界经济接轨,一方面要很好地研究和理顺我国财务会计体系,向国际贯例靠拢;另一方面,也要结合国情,不能一蹴而就,必须是在一定的原则和规范下,走出与市场需求相适应,使会计信息逐步趋向灵活、实用、高效的路子。

2.会计信息要趋向多元化。在知识经济飞速发展的今天,企业对外提供的信息也将趋向多元化发展。以“会计报告”和“财务报告”方式提供会计信息,显然是无法满足多元化信息的需要的。“会计报告”和“财务报告”是综合反映一定会计期间企业资金来源与运用及增减变动情况的报告,它的基础资料全部来源于会计核算体系,对企业的一些非会计因素无法真实地反映出来,尤其是知识产权等软性资产的数据没有真正的予以体现。而“企业报告”却在这方面进行了较好的描述,其涵盖的内容是比较全面和完整的。所以会计信息的多元化使“企业报告”更适合于未来国际化的发展方向。

二、当前会计信息系统存在的主要不走

1、会计信息报告失真,导致统计数据不实。这方面的问题主要体现在三个方面:一是由于某些基层单位领导为追求经济指标或任务指标的完成,在未达到预定目标的情况下便依靠调整报告蒙混过关;少数领导只用对政绩有用的统计数字,不利的数字就加以改造,最终导致数据的失真。二是内部自我约束功能不强。在会计、统计管理上随意性较强,在有重大政策和业务出台时,钻政策的空子,采取“上有政策、下有对策”的办法,对会计统计数字采取不负责任的态度,进行随意改动。三是对统计数字没有必要的监督和检查手段,即使是审计部门也只能是对一个部门或单位进行数据真实的检查,而对合并统计数字却无法进行全面检查。

2.信息披露不充分,相关信息不能得到正确反映。企业有大量的资产未能得到确认,更谈不上计量和报告。现有财务报告模式仅把重点放在硬性资产,面对某些软性资产如知识产权和人才资源等知识资产却没能反映,而恰恰是这些软性资产才是企业利润增值最快并最为重要的因素,正是这些因素在知识经济时代决定着企业的价值。这一问题之所以一直得不到解决,很大程度上是由于现有会计系统的计量属性较为单一的缘故。相当多资产在成本会计模式下得不到充分的度量。现有会计系统坚持历史成本原则,以历史成本作为主要时代的产物,对某些资产采用历史成本计量,也是稳健性原则应用的一个表现,它虽然可以更好地解脱管理人受托责任,但是却与决策有用现有些不相符。在知识经济中,知识资源成为经济发展的首位资源,若按历史成本计量,则许多知识资源的价值无法得以体现。知识资源反映的是企业未来价值,而以历史成本反映的则是企业过去的财务状况。

3.会计信息数据反映单一化,缺乏指导性。现有的企业会计报告反映的主要是企业财务信息,其揭示的范围也局限于财务会计确认与计量的交易和事项,而忽视了非财务信息的重要性。由于企业环境以及企业自身还在发生重大变化,要对企业的未来发展做出预测,单单依靠过去的财务数据是不够的。而且某些非财务信息往往比财务数据更能提示企业未来发展的趋势。随着我国即将加入WTO,跨国间贸易往来的增多,这些非财务信息有助于提高贸易往来的可靠性。再有,现有的企业对外提供的报告主要反映只是企业自身的业绩,而忽视了其它许多方面的信息。诸如企业对社会的贡献、企业对环境的影响等。这是由工业经济时代企业的特点决定的,但知识经济时代,人们对企业的评价标准将不会仅仅局限于企业的经济效益方面,信息使用者利用现有的会计报告,难以对企业作出全面的评价。

4.会计信息传递时效过慢,影响信息需求。在会计信息质量特征中,及时性是附属于相关性的。现在会计系统是定期提供会计信息的,而且企业年度报告要在财政年度数月后才能公布,会计信息提供时效与实际形成严重的滞后性,这大大影响了对信息的需求,也影响了信息使用者的决策和使用。这样的信息,也会影响企业的融资,与机会失之交臂。

5.会计信息传递的综合归纳信息,不能满足不同信息使用者的需求。相关性是具有相对性的,同一种信息对不同用户以及在不同时间上其相关程度不同,而现有会计系统受手工会计模式的限制,提供的只能是针对所有使用者共同需要的通用的会计报告。这实际上是对会计信息进行再加工的信息处理过程的结果,所以它只能向信息使用者传递综合的归纳的信息,但这种通用的会计报告不能满足所有信息使用者的所有不同的决策的需要,其相关性只能说是相对的。

三、对信息有用性的几点建议

1.培育会计信息主体和信息需求市场。我国处在对会计信息的需求小于对会计信息的供给阶段。由于会计改革的重心仅仅放在会计信息供给机制的构建方面,忽视了对于会计信息需求主体的培育,从而导致会计信息的使用效率相对低下,使用效果不佳。因此,当前我国会计改革在完善会计信息供给机制的同时,应大力培育我国的会计信息需求市场。

2.改变现有会计信息系统计量属性,提高会计信息相关性。现有会计系统之所以没有能对软件资产进行充分反映,主要是成本缘故,而历史成本并不能反映这些软件资产的真正价值。在,随着报价机构的增多,资产的现行价值、公允价值可以随时准确地获

第9篇:数字经济发展情况的报告范文

本文作者:李凤轩工作单位:浙江财经学院

出版业因具有双重属性而不同于其他一般产业,它在生产不同层次物质产品的同时向社会提供着精神产品。出版业的相关产品以物质的形式在各主体之间进行交换,同时,产品中所包含的无形的精神价值便在各主体之间进行传播。文化属性是出版业的根本价值所在,是区别于其他产业的特殊属性。由此看来,出版业是不仅仅是一个国家产业结构中的一部分,更是一个社会发展过程中精神产品生产和有效传播的有效载体。出版物在以图书、期刊和音像制品等物质形态流通的同时,也向消费者传递着一种文化、价值观等意识或精神层面的东西,对消费者乃至整个社会的价值观产生了潜移默化的影响。对网络出版的概念,目前学术界尚未统一观点。本文结合前人的研究结论和观点将网络出版定义为:将文献信息以数字的形式存储在光、磁等介质上,通过网络的形式传播给受众的一种出版形式。目前网络出版主要表现为三种形式:在网页上发表、供读者阅览的“只读”模式信息;以电子邮件形式提供给订阅客户信息;网页上可下载的信息服务。与传统出版相比,网络出版只需要一台接入互联网的计算机就可以迅速沟通信息的作者、出版者和使用者,使信息传播更加便捷。鉴于网络出版绕过传统传播媒介的“把关人”而具有的直接性,与网络出版相关的传播媒介资格准入制度的建立和完善就显得尤为重要,而此项体制的建立和完善则需要有效地行政管理体制作支撑。网络出版业行政管理,即政府有关部门依法对网络出版活动进行管理的行为。加强我国网络出版业行政管理的目标是规范网络出版市场,保障公民合法权益不受侵害,促进我国日益繁荣的网络出版业健康、稳定发展。

1.网络出版业相关的政府统计工作问题虽然近年来网络出版相关的几种新业态已经得到社会各界的认可,但是新闻出版总署在《2008年中国网络出版发展情况》和《2007-2008中国数字出版产业年度报告》中分别使用了“网络出版”和“数字出版”名称,而中国出版科研所在其年度报告中使用了“数字出版”。与此同时,国家统计局依然没有将网络出版业项纳入“电子出版物出版”中。这些事项无不一致反映了目前我国政府统计工作中存在的将“数字出版”与“网络出版”混用现象。统计口径的不一致使得网络出版相关统计数据因不完善而丧失了可比性。2.相关行政管理机构间权责划分不清依法行政,要求行政主体在相关法律法规规定的权限范围内行使权力。由于目前我国的网络出版相关法律制度尚不健全,负责该项事务的行政管理部门权责范围仍未给予明确界定,使得各部门行权时自由空间过大。对于一些相关法律尚未明确规范的事项,大部分管理部门在行权时首先从本部门的利益出发,见风使舵,权衡利弊后依情况主张是否具有管辖权。管理部门间权限不明导致部门间相互推诿、扯皮,“抢篮球”和“踢足球”的现象层出不穷,这些问题无不导致网络出版行政管理部门工作效率低下。3.机构冗杂导致多重管理随着网络出版业在我国社会主义文化建设中的地位日益上升,我国的出版管理体制也在不断地完善之中,从原来的各部门分工管理逐渐转变为统一领导与分工负责相结合的管理体制。由于在体制转变过程中一味注重对新机构授权,忽视了或还没来得及对原机构相关职能进行及时撤销,导致管理机构冗杂的现象出现。目前涉及网络出版管理事务的除了新闻出版总署外还包括信息产业部等多个管理部门。伴随着网络出版行政管理机构冗杂产生的问题是,一套网络游戏正式面世前要通过相关行政管理部门的层层审批才可获得“准入证”。4.不合理的政策支持导致网络出版产业结构不合理近年来,网络的普及和手机制造技术的飞速发展为网络游戏和手机出版的发展提供了空间,通讯服务公司以套餐形式提供的优惠业务在增强企业自身竞争力、促进业务发展的同时,也为二者的发展创造了条件。2007-2009年的《分析报告》指出,网络游戏和手机出版收入之和占网络出版总收入的70%左右。不难想到,如此高的收入比例创造十分可观的经济效益的同时,也带来了不可忽视的负面社会效益。社会调查显示,青少年是网络游戏的最大主体,长期沉迷网络对其身心产生极大危害的同时,荒废学业、家庭破裂甚至导致犯罪。网络游戏和手机出版盛行,除了受市场经济自身特点影响外,政府的相关政策支持更是不容忽视的强大力量。面对如此严重的社会问题,政府必须在经济利益和社会健康发展之间做出正确抉择。5.部门间缺乏有效协调目前我国的网络出版业已由原来的各部门分工管理转变为统一领导与分工管理相结合的行政管理体制,这一原因导致了管理机构冗杂问题的出现。同时,由于国家没有及时采取有效措施协调各部门间矛盾,使得面对一些尚未规范的问题时,常常由于需要临时协调而导致办公效率低下。网络出版不同于一般意义上的出版业,涉及多个行政管理部门,协调好“府际关系”是网络出版业立法成功、支持其健康长效发展的关键。6.参与机制不健全、监督不力市场经济发展过程中的非政府组织力量不可忽视,它是活跃市场、适应经济发展需求的保障。而长期以来,我国的出版行业第三方力量发展缓慢,尚未发挥其在市场经济条件下应有的作用。出版行业协会没有起到行业管理的作用,政府管理涵盖了网络出版在内的审批准入的方方面面,与网络出版相关的管理权力仍集中于政府机关。同时,对公众出版事务参与意识淡薄,自下而上的监督更是无从谈起。

1.制定统一的行业统计标准2010年新闻出版总署在《数字出版产业发展若干意见》中提出,要加快推进各种数字出版相关的内容、格式、产品、管理、服务和技术等标准的统一,完成数字出版标准体系的制定,为创造公平的市场竞争环境提供条件。然而,这些技术标准的统一并不能弥补长期以来行业统计标准不一致的缺失。政策供给主体在供给数量、意愿和能力以及执行意愿和能力上的不足是政府“政策缺失”的表现。没有统一、准确的网络出版业统计指标体系,就很难对整个行业进行准确把握和定位,也就无法对该行业的发展提供有效地政策支持和方向引导。因此,制定统一的行业统计标准是网络出版行业取得健康长效发展的前提条件。2.明确各管理机构职责权限目前我国的网络出版同时涉及多个行政管理机构,一种出版形式同时由多个机构领导,容易导致前述的相互推诿、扯皮的现象产生,使得管理效率低下。鉴于此,应根据不同的网络出版形式特征,将其划分到不同的行政管理部门,由该部门统一负责,同时接受其他部门职责范围内的监督。明确各横向职能部门的权责之后,应科学划分中央和地方网络出版相关的行政管理部门权限,中央统一领导、地方分别负责的管理模式,既保证了全国范围内网络出版行业行政管理上的统一,也使得下属各级行政管理机关对本地区的网络出版相关问题尽职管理,有效减少因权责不明导致的推诿事件发生。3.自上而下建立部门协调机制各行政管理部门间协调困难是导致管理效率低下的重要原因,建立管理部门间的协调机制是深化网络出版行政管理体制改革的首要任务。美国学者卢瑟•古丽克认为分工是必要的,而分工基础上的有效协调更是必不可少。各管理部门应立足于国家文化产业的健康、长远发展,超越本位主义,积极引导,不断提高本部门的服务质量。其次,新闻出版署作为全国的出版行政管理部门应充分发挥本机构的带头作用,做到权力配置“名副其实”。最后,探索建立涵盖文化和传媒领域的大部制迫在眉睫。机构冗杂是目前我国网络出版行政管理过程中存在的一大问题,对合并重叠机构,精简管理程序不仅有利于提高公共服务质量,受到社会公众的欢迎,还有利于降低管理成本、提高管理效率。4.以政策引导优化网络出版结构网络出版以各种不同的形式存在着,相同的是它们在产生经济效益的同时会带来巨大的社会效益,而社会效益有正有负,即有的网络出版业态同时为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贡献着力量,而有的网络出版业态虽然创造了可观的财富数字却给社会带来严重危害。在文章的前述中我们已经了解到,我国目前网络游戏和手机出版占了全部网络出版收入的70%,庞大的网游队伍让人触目惊心,网游已经发展成为一个不可忽视的公共政策问题。面对社会公众的强烈质疑,政府应合理调整网络出版相关产业政策,把握好支持网络出版发展的“度”。5.完善自主管理、社会监督和公众参与机制庞大的社会体系单靠政府一己之力很难保证良好的运作,第三方和社会公众的力量不可或缺,政府应将职能之外的事务分离出去,交由第三方或社会公众负责,不仅可以减轻自身负担,也有利于提高执政效率和社会满意度。网络出版不同于传统意义上的出版业,已经成为与社会大众生活息息相关的一部分,政府应及时转变管理观念,积极建立第三方监督机制,鼓励公众参与网络出版管理,国外的出版实践已经证明了公众管理的有效性。6.政企分开,加强网络出版业行政管理队伍建设受经济发展旧体制的影响,政企不分是我国在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过程中的一大“顽疾”,这个问题同样存在于网络出版行业。政府应减少过多的行政干预,培育完善的市场体系,放开直接管理的“手”改做市场的“裁判员”,将自己置身于监督的地位将更有利于网络出版业的长效发展。同时,行政管理者素质是有效改善网络出版业行政管理问题的重要因素,不断增强管理者大局意识、责任意识和法律意识,提高管理者业务素质,努力建设一支精业务、通管理、识大局的行政管理队伍是网络出版业行政管理调整的重中之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