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实体经济报告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一、村级集体经济的重要性
村级集体经济是村级组织的重要物质基础,是村级组织有效发挥职能作用的前提和保障。从调查情况看,近五年来,我市各行政村主要依靠本村村级集体经济实力,不断加大对新农村建设的投入,苦苦扮演着“一级政府”的角色。
1.村级集体经济是确保农村“有人干事”的重要保障。
从我国目前现行的行政体制来看,村委会属于村民自治组织,不是一级政府,不在政府财政预算之内,无固定的运作经费来源。从调查情况来看,村干部和联防、保洁、管理等人员的工资报酬,主要都由村里自己解决支付。人员工资的及时足额到位,对确保村里工作人员思想稳定、提高工作积极性、维护农村社会安全和谐起到了重要作用。
2.村级集体经济是确保农村“有钱办事”的重要来源。农村环境卫生保洁、河道道路养护、绿化、合作医疗和各类创建等项目,虽然上级有部份的配套资金,但杯水车薪,还要从村级集体经济收入中来开支,确保了村级组织的运作和农村社会的安全稳定。
3.村级集体经济是确保农村经济发展的坚强后盾。税费改革后,农户农业生产支出越来越小,基本上不交任何费用,但进行必要的农田基础设施建设,确保农业生产,必须从村级集体经济收入中来支配。我市平原各行政村每年对农业基础设施的投入一般都要在10万元左右,从而保证了农业的稳定生产。
4.村级集体经济是确保实现共同富裕的物质基础。如**村、**村等集体经济强村,在促进农村各项事业发展的同时,也带动了农民增收致富,农民人均收入超过1万元,明显高于市平均水平。实践证明,村级集体经济的强弱,与农民收入水平的高低有着直接的因果关系,是实现农民共同富裕的重要物质基础。
二、我市村级集体经济发展现状和问题
(一)发展现状:从20**年度农村经济收益分配年报资料看(共列入**个村社),全市村级集体经济总资产**万元,与20**年的**万元相比,增长**%;所有者权益**万元,比20**年的**万元相比,增长**%,扭转了村级集体经济积累下降的局面。全市农村集体经济总收入****万元;当年收入(含土地征用补偿)按村组分,50万元以下的村社132个,占总村数的46.975%;50-100万元的村社数60个,占21.35%;100万元以上的村数89个,占31.67%;全市当年集体经济收入入不敷出的村有95个,占村总数的33.81%,比2004年多1个,连续二年出现低收益的村增多、高效益村减少的现象。
(二)村级集体经济收入主要来源:①村级经营收入9267万元,占总收入的43.22%;②发包及上交收入3791万元,占17.68%;③村投资收益445万元,占2.08%;④其他经济收入7937万元,占37.02%。另外,各级的补助收入7250万元,未计入总收入。从调查情况来看,我市集体经济总体上体现出北强南弱、近郊村优于远郊村、平原优于山区的特点。
(三)存在问题。
1.村级集体经济发展极不平衡,“两极分化”。从统计数据来看,两头大中间小的现象比较突出。50万元以下的村社132个,占总村数的46.975%,50-100万元的村社数60个,占21.35%;100万元以上的村数89个,占31.67%。如,**村村级集体经济收入(不含土地征用费)达1588余万元,而**村、***等村村级集体经济收入仅几千元。
2.村级集体经济增收难度加大,发展后劲不足。区域位置好的村,依靠工业园区,通过承包经营、租赁经营、股份制合作等办法,多渠道获得稳定的收入来源;而靠自然资源的有限开发的村,随着对生态自然要求的进一步控制,收入来源渠道正在逐步萎缩,增收后劲严重不足。
3.对上级政策补助的依赖性较为突出。20**年各种财政配套补助**万元,村社均**万元,依靠上级财政的补助,使村级组织勉强度日。同时,也使少数农村干部群众产生了“等、要、靠”等惰性思想,艰苦奋斗、主动作为的优良传统和思想意识日渐淡化,甚至出现了大部分村所报村级集体经济收入与当年实际收入相差甚远的虚假情况。
4.钢性支出逐年攀升,部分村级组织不堪重负。农村环卫长效保洁、治安联防、农田设施、合作医疗、农村基础设施的建设、及各项创建活动等方面的钢性支出逐年攀升,村级组织面临着巨大的经济压力。尤其是对集体经济本身薄弱的村级组织来说,实在难释重负。另外,部份农民群众集体意识不强,只要权利,不要义务,拖欠、拒交应交费用的现象滋生,无疑又给村级组织增添了不该有的负担。
5.集体资产流失现象比较严重。突出表现在,村级组织对农村公共设施的投入但得不到相关的物权回报。如,在农村饮用水、电网改造等方面的费用,都要由村级组织负担一部分,但工程完成后,物权和收益由水、电等相关部门所有,无形之中使村级资产化为乌有。
6.农村土地集体所有权得不到体现。农村土地归集体所有,但在实际工作中往往得不到体现。主要表现在:一是在土地征用费补偿问题上,“分光用光”的现象相当普遍。一些村把城镇建设、过境公路征用的土地补偿费、青苗费均一起分到户,村集体经济组织却分文没有收取。二是农村发展留用地政策受条件、资金等因素的制约,绝大多数村得不到享受。
7.村干部和群众对发展村级集体企业心存疑虑,缺乏开拓进取精神。他们片面地认为,“村干部再回头搞集体企业,一无精力、二无能力、三无财力,力不从心,不合时宜。”缺乏敢想敢做敢为的勇气和魄力,丧失了发展集体经济的机遇和主动权。
8.发展村级集体经济起步难,面临难以跨越的高门槛。近年来,各金融部门风险意识不断加强,贷款审批权限上收,村级靠贷款创办集体项目的难度加大,一些集体经济薄弱村创办集体经济项目的门槛被抬高,与先进村的差距也随之越拉越大。
9.部分村级债务沉重,给发展村级集体经济背上了沉重的包袱。债务形成的原因较多,主要是基础设施投资(如小水电、道路、标准厂房的贷款利息)、各类创建配资金的投入以及非生产性支出等。
10.村级基层组织建设亟待加强。从调查情况看,全市两位村主要领导文化年龄结构欠佳的状况,年龄偏大、文化偏低,影响着村集体组织的决策能力,多数只顾眼前利益,缺乏长远考虑,更谈不上魄力和胆略。甚至个别“问题”人员通过各种手段进入村班子,影响团结和工作的开展。
11.农经队伍力量薄弱,与工作量不相适应。目前,我市各乡镇街道仅有1至2名专职(兼职)农经工作人员,日常工作量大、任务重、强度大,哪里需要哪里搬,时常处在被动应付面上工作的状态,根本顾不上指导村级组织发展集体经济。另外,农经工作人员在职称评等方面也面临着突出的制约因素,影响着他们的工作积极性和切身利益。
(四)主要原因。
一是发展环境的差异是制约村级集体经济发展的客观原因。从调查情况看,凡临近城镇、集镇、近郊的村庄,得益于优越区域位置、便利的交通条件、丰富的信息资源和较为先进的生产经营理念,村集体经济较为强壮,一、二、三产业健康发展,特别是二、三产业发展较好。而位于山区、稻区的村,地处偏僻,村落分散,交通不便,信息闭塞,观念陈旧,级集体经济一般比较薄弱,甚至是空白村。
二是村级集体积累困难是制约村级集体经济发展的重要原因。村级集体积累是农村集体经济生产和服务的物质基础,是不断增加农业投入和进行公益事业建设的重要保证。从情况调查来看,受国家宏观经济的调控、严格的用地政策和农村税费改革的影响,我市各村村级集体经济收入主要依靠土地征用和“三提五统”的局面消失,农民的应交款拖而不决,钢性支出的不断攀升,冲抵了积累,坐吃山空。
三是干部群众思想认识上的差异是制约村级集体经济发展的主观原因。我市完成村办集体企业转制,受此负面影响,各级对发展村级集体经济的认识不到位,思想不重视。部分村干部怕麻烦受气,不用心;农民群众对村组织发展集体经济不放心,对集体丧失信心,甚至出现只要权益、不要义务、不愿出钱出力、不闻不问的现象。这些思想认识上的差异性,严重制约了集体经济的进一步发展。
四是部分村干部群众盲目的攀比心理,阻碍了村级集体经济的发展步伐。从受调查的37个行政村情况来看,农民群众对村级组织的要求以及对改善生产生活条件的呼声越来越高,不断对村干部施加压力,使村干部都抱着“别人都在搞,自己若不搞,对不起老百姓”的态度,不顾所在村的经济承载能力,盲目跟风,举债建设,从而进一步增加了村级组织的负担,也制约了村级集体经济的进一步发展。
三、对策与建议
(一)发挥区域优势,合理利用当地农村资源。
我市村庄分布在平原、半山区、山区,村与村之间条件千差万别,发展农村经济必须遵循因地制宜的原则,充分发挥区域优势,合理有效地利用当地农村资源,把资源优势切实转化为产业优势,不断增强村级集体经济实力。防止一哄而起,套用一个模式。发达地区和欠发达地区、近郊和边远农村,应根据各村经济基础、资源禀赋、干部农民素质等各方面实际,发挥优势,挖掘潜力,优化结构,扬长避短。
1.近郊村要调整农村经济结构,大力发展二、三产业。充分利用地理环境优越、交通便利、信息通畅、人才资源丰富、基础设施较好等有利条件,在发展二、三产业上走出新路子。一是建立农副产品商贸市场。集体投资办市场、商场,以场生财。如朗霞街道的新新村,通过创办蔬菜农贸市场和停车场,年可收租金等65余万元。二是兴办农副产品加工企业。农村非农产业发展空间巨大,要利用当地丰富的农副产品资源,发展加工业,拉长产业链,而这也正是发展壮大村级集体经济的难点。三是建立服务市场,兴办各类服务实体。本着为民服务的方针,为本地的个体私营企业开展产品推销、供应原辅材料以及信息、运输、餐饮等有偿服务,既为农业和农民走上市场架起桥梁,又为村集体经济发展装壮大增添一条途径。也可依托原有基础产业,建立各类中介服务组织和专业合作组织,从中收取服务费、管理费,以壮大集体经济。
2.山区要搞好农业资源开发,开展农业产业化经营。
山区要立足当地农业资源,把资源优势转化为产业优势。一要开发好。在保护好生态环境的前提下,利用一切可以开发的资源,发展新项目,开拓新产业。发展一些集体统一经营的种养业和农副产品加工业,开发利用集体自然资源如山地、水资源等,通过招标等形式开发经营,获取收益。二要管理好。改造好、管理好现有村级集体的山林、茶园、果园、竹林、水域等资产,使村级集体资产获得保值增值。针对“分得过多,统的较少”的实际,采取以下三种方式:一是返租倒包,把农户的责任山以及长期失管荒芜的山地,通过规划,向农民返租,统一开发后重新承包给农户经营,获得发包收入。二是合股经营,通过笋竹两用林、水果蔬菜基地和小水电等项目开发,村与农户或投资公司按一定比例合股开发经营。三是实施品牌战略,重视科技投入和产品营销,发展优良品种,开展产业化经营,不断提升农产品的档次和质量。
(二)管好用活村级集体资产。
农村集体资产是广大农民多年来辛勤劳动积累的成果。要建章立制,强化管理,实现村级集体资产的保值增值,做到聚财有术,理财有方。第一,要建立健全集体资产积累机制。凡是集体项目都要落实责任制,及时收缴承包金或租赁费,把该收的钱收起来。对农户长期放弃管理,粗放经营甚至荒芜的承包项目,由集体收回后,实行招投标承包经营,提高经济效益。要对属于集体的山地、水等资源实行有偿使用。第二,加强资产核资,盘活集体存量资产,构筑资产增值机制。要积极实行集体资产以价值形态为主的管理办法,把土地等资源性资产作为经营性资产来运作,根据有关政策,保护好、发展好宅基地(土地)整理后的成果,促使集体资产的保值增值。要管好土地征用补偿费,严禁乱支滥用。对使用集体房屋和集体公益设施的,要收取一定的使用费和公益事业费。第三,进一步规范村级财务代管制度。强化开支审批、收支预决算、财务审计监管、民主监督、财务公开等工作,堵塞村级财务管理漏洞。
(三)制定扶持政策,优化集体经济发展环境。
从调查座谈体会到,我市农村集体经济的发展,困难重重,不论是近郊村、远郊村,还是山区农村,都需要政府在政策上给予极大的扶持,尤其是对山区集体经济基础较差的村,更应加大扶持力度,采取“扶两头,带中间”的办法,助推村级集体经济的发展。
一是要活用村级留用地政策。发展壮大村级集体经济,集体必须占有生产资料,而土地是现阶段农村最重要、最基本的生产资料要维持基层政权的正常运转,必须赋予村级一定数量的土地经营权,确保村级通过土地经营获取稳定的收入。“留用地”,从字面上理解就是留给将来农村发展使用的土地。与其留着将来用,不如现在就用,迟用不如早用,早用早收益。在当前关键建设时期,必须突破僵硬的思维定势,坚持有所为,有所不为,精心保装,适度开发,早开发早发展。从干部群众的呼声来看,村集体占有10亩左右为宜,这样村均固定收入可达到10万元以上,减轻村级组织的开支压力,维持村级正常运转。
二是要建立规范的土地流转制度,活化土地使用权。采取土地反租倒包、土地使用权有偿转让等形式推行农户土地经营权流转。允许集体经济组织依法以集体所有的非农建设用地使用权入股、联营,与其他投资者共同兴办企业或开展物业经营,获得土地使用收益。支持集体经济薄弱村到城镇发展集体经济,从非农建设用地指标中,安排一部分作为发展村级集体经济的专用指标,给集体经济薄弱村2至3亩的非农建设用地指标,并以最低价位在区位较好的城镇规划区内落实地块建设工商用房,以获取稳定的租金收入。
三是要建立新增工商税收分享政策。村级在村内或城镇工业园区、经济技术开发区发展民营经济,创办工商企业,新增工商税收可按地方收益部分一定比例给予奖励,用于补充村级收入的缺口。按工业集聚要求搬迁至其他乡镇工业园区的企业上缴税收,原所在村应按一定比例分享收益。通过建立合理的利益分配机制,着力改变引进企业越多,村负担越重的局面,从而调动村级在招商引资和发展民营经济上的积极性。
四是要整合各部门政策资源,加大财政转移支付力度。目前,分散在有关部门的涉农政策资金在扶持农村发展上,存在着不确定因素,且随意性较大。为此,要整合部门政策资源,优化资金配置,规范操作,增强方向性,提高透明度。要理清村级组织的财权和事权,按一定比例加大对农村道路养护、卫生保洁、绿化等市级财政转移支付力度,统筹村级班子成员工资报酬,切实减轻村级组织的开支压力。
(四)化解村级债务,切实减轻村级负担。
村级债务是农村集体经济发展的一个阻力,要采取各种措施和办法,切实减轻和缓解村级组织的负担,使村级组织在发展集体经济的道路上轻装上阵。一是增收还债。通过大力培植集体收入来源,增加集体收入,提高还债能力。二是清欠还债。主要是加大对农民欠缴的“三提五统”和各项承包费的清缴力度,在清欠工作中,要坚持执行先党员干部、后农民群众的原则,在广泛动员的前提下,对有能力还款而不还的,必须利用法律手段收缴。三是降息减债。对于高息借款,不管原来达成什么协议,都严格按照金融部门规定的同期利率计算,由乡镇农经站统一换据,签订协议,或由政府进行适当贴息,以此减少村级负债。四是节支还债。严格核算享受误工补贴人员数量,减少工资支出。严格控制非生产性开支,对办公费、报刊费、会务费等项目要实行限额管理,降低管理成本,达到增收节支的目的。五是核销减债。对村级债务进行全面审核认证,经过核定已确定认为无效的债权债务,按法定程序予以核销。六是归责还债。对原村办企业向银行贷款形成的债务,要按照谁借谁还的原则落实债务人,债务由企业承担并负责偿还;企业倒闭的,可以采取股份合作、租赁、拍卖等形式处置,所得收入按法律规定偿还债务。
(五)加强农村基层经济组织建设,提高发展活力。
发展和壮大农村集体经济,村级班子建设至关至要。一是要配强配好村级班子。特别是要选配好村党支部书记、村委主任,要不拘一格地把年轻、懂科技、有经营管理能力的高素质人才选配到村级领导岗位上来。对一些相对贫困且又缺乏人才的地方,不能光以内选方式,必要时还要突破条条框框,通过下派途径解决好班子软弱的问题,使村级班子人员真正具备带领一方农民开拓创业,勤劳致富的能力,成为党在农村基层的坚强堡垒。二是加强村双委班子成员的培养和教育。加强思想教育,树立为民服务、清政廉洁的思想,明确村级班子在新农村建设中的职责。要加强村干部在市场经济条件下经营管理能力的培训,有计划有目的地组织到集体经济发展较快的典型地方考察学习,借鉴经验,因势利导,强身固本。三是进一步完善激励机制。完善对村干部工作业绩和收益挂钩制度,要把发展村级集体经济纳入村干部目标责任制的主要内容之一,作为考核重要依据,对在一定时期内村级班子建设和村级经济发展成效显著的给予精神和物质奖励,充分调动农村干部发展村级集体经济的积极性。同时,也要防止个别村干部采取虚报瞒报手段,谋取不当利益。四是要切实解决村干部的后顾之忧。对从事村级组织工作达到一定年数的老村干部,离任后要继续落实养老、医疗保险等关爱政策,使村干部有一个盼头,多一份工作干劲。
五、需要调整或出台的扶持政策
1.村级留用地政策。
2.村干部报酬逐步统筹。
3.农村社会公共服务经费(正常运转经费)的补助政策。
4.发展物业经济的扶持政策。
5.村干部的激励、关爱政策的继续运行。(解决有人办事的问题)
6.由村级出资共建农村公共设施的收益回报机制。(水、电等垄断性行业)
20**年是改革攻坚年,全市各地各部门认真贯彻落实**发[20**]16号文件精神,紧扣经济社会发展中的突出问题,切实把改革列入重要议事
日程,明确目标,强化责任,硬化措施,加强督办,严格考核,确保各项改革落到了实处。
(一)农村改革进一步深化
农村税费改革进入新阶段。认真落实了农业税免征、粮食直补、良种补贴和农机具购置补贴政策,进一步完善了农村转移支付资金的使用和
管理办法、农村财务管理和农民负担监督管理体系,强化了涉农收费专项治理,严格执行了“一事一议”筹资筹劳的规定。各县、市、区乡
镇事业单位改革在试点的基础上已全面启动并取得初步成效。全市农村二轮土地延包基本完成,并通过了省里验收。
国有农场改革取得阶段性成果,新一轮改革的方案已经拿出,并上报待批。粮食流通体制改革步向深入,粮食收购市场和价格全面放开,落
实了粮食直补政策。国有粮食购销企业改革开始起步,“三老”(老人、老粮、老帐)问题得到妥善处理,粮食市场管理逐步规范。发展“
三民水利”成效显著,起草了末级渠系“以奖代补”政策,一批不同类型的好典型,各地普遍建立了小型农田水利设施建设补助专项资金,
大力发展了农村用水合作组织。
(二)国有企业和国有资产管理体制改革取得新进展
国有资产管理体制进一步健全。国资监管的三层构架基本形成,明确了资产监管方式,完善了监管制度,根据资产的质量和类型分别制定了
不同的监管办法和措施。
国有企业产权制度改革基本完成。市政府出台了《关于进一步深化市直国有企业改革的意见》,进一步明确了国有企业改革的原则、工作目
标和深化改革的政策措施。落实省政府“三个三工程”精神,加快实施了投资主体多元化。凯龙集团与英国公司的合资项目已正式投产,运
作良好;东光集团与国内外投资者进行了广泛的洽谈;荆襄集团公司改制工作基本结束,新公司已揭牌开工;宏图飞机制造厂破产程序已终
结,新企业重组正在进行。市直国有企业剥离社会职能基本完成。加大了不良资产处置工作力度,对金融债权的打包回购处置工作正在进行
,并取得一定成效。改制企业遗留问题逐步得到解决。
(三)非公有制经济发展体制环境进一步改善
认真贯彻落实了全省县域经济暨民营经济工作会议精神。起草了《进一步加快民营经济发展的意见》。全面清理和完善了地方性法规,依法
取消了在进出口管理、用地、人才引进、办理证照、收费等方面不利于非公经济发展的规定,依法保护了民营企业主及其从业人员的合法权
益。对重点非公企业实行挂牌保护,严禁各种形式的乱收费、乱罚款、乱集资、乱摊派和行政机关的强制性中介服务、有偿服务。拓宽民营
经济发展空间,放宽了注册资金限制。加大财政扶持力度,去年市财政已安排50万元专项资金,用于支持科技型、外向型、农产品加工型等
民营企业发展。中小企业信用担保公司正在筹组。完善了非公有制经济统计制度。
(四)财政、投资、金融管理体制改革稳步进行
财政管理体制改革继续深化。完善了部门预算改革,严格实行“收支两条线”,深化了国库集中收付改革,实现预算内收入“六个直达”。
完善了政府采购改革,规范了政府采购工作。
投资体制改革积极推进。出台了《关于贯彻落实投资体制改革的实施意见》,对不同类别的项目分别采取审批、核准和备案制,实行分类管
理。切实加强了对政府投资项目的监督管理。
金融体制改革稳步推进。农村信用社圆满完成了第一阶段增资扩股计划的制定、审核和上报工作,增资扩股工作已结束,申请发行专项中央
银行票据工作正在有序进行。
(五)现代市场体系建设进一步发展和规范
资本市场得到重视。切实加强了上市后备企业的资源库建设和动态管理,强化了对上市公司和上市后备企业的指导工作,特别是多次组织上
市后备企业与境内外中介机构见面洽谈,拓宽了上市渠道。
劳动力市场建设步伐加快。“专业化、制度化、社会化”建设继续推进,制定了《关于完善我市劳动力市场体系方案》,提出了我市建设劳
动力市场体系的主要目标。农村劳动力培训转移工作取得新进展,共转移培训农村劳动力10822人。
土地市场逐步建立和完善。建立各项制度,规范了土地市场。全面落实了土地招拍挂出让,年招拍挂比例明显上升。土地交易的监督机制和
公证机制到位,保证了土地交易活动的规范运作。加大了采矿权有偿授予力度,矿业权有偿化进程加快。
流通体制改革目标全部完成。国有流通企业改革进一步深化,流通体制渐趋合理。新型流通业态不断发展,连锁经营、流通配送、电子商务
发展较快。大型流通企业集团进一步壮大,竞争力进一步加强。“万村千乡”市场工程试点正在实施。
(六)社会事业领域改革有序展开
文化体制改革开始启动。教育体制改革继续推进,基本建立了“以县为主”的基础教育体制,进一步构建了灵活开放的办学机制,民办学校
快速发展。公共卫生体制改革成效显著,10个公共卫生建设项目已经或即将建成,完成了疾病预防控制机构和卫生执法监督机构的分设,健
全了市直卫生监督执法体系,实施了血防机构改革,建立了公共卫生应急机制,切实加强了重大疾病防治工作。广播电视体制改革稳步推进
【关键词】大数据时代;财务会计报告;会计信息;问题
一、引言
目前我国处于经济发展转型的关键时期,传统行业的红利逐步丧失,经济发展速度放缓,产业结构调整与升级已刻不容缓。当下国内经济对政府政策的依赖程度比较高,对投资的依赖程度也很大,经济的脆弱性比较显著,经济对外依存度很大。近年来,国家不断在提,拉动内需,扩大内需增长。在当前新兴技术迅速发展的时代,信息对于人们来说,重要性不言而喻,信息就是资源,信息就是最宝贵的财富。人们对信息的消费也不断增长,有研究者指出信息消费有望成为内需拉动新引擎。
信息时代,有效信息数据是核心竞争力。大数据来自每一个人每天生活的方方面面,数据量大而庞杂,且没有固定的模式,有一定的随机性,对数据的分析也不能依靠传统的分析方法,更多的要与行为学相结合。从这巨大的数据信息中,研究者可以发现提炼出不同类人的生活、消费习惯,从而定向投其所好,产生高效率的盈利。
财务会计报告是反映企业某一特定日期财务状况、某一会计期间经营成果和现金流量的书面文件,财务会计报告的主要体现形式是财务会计报表。财务会计报告是会计核算的一种专门方法,是会计主体提供会计信息的主要手段,是会计核算的最后一个环节。会计核算工作,经过原始凭证的审核、记账凭证的填制以及各类账簿的登记,所提供的会计信息是分散的、无条理的、不系统的。为了使企业投资者、债权人、企业经营管理层,以及企业外部工商、税务、商业银行等行政管理部门及时了解掌握企业经营活动动态,需要通过财务会计报告形式来披露信息。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财务会计报告的报送形式也在不断变化,从手工填制、计算机打印到通过互联网传输,及时性、准确性不断提高。在互联网、大数据环境下,借助云计算技术,会计核算手段更加先进,财务会计报告从事后编报转为实时编报成为可能。会计核算环境的变化,需要应对一些新问题,保证会计工作的顺利开展。
二、现行财务会计报告存在的问题
财务会计报告是会计主体经营管理活动情况的总结,是企业经营管理者进行经营决策的依据,是投资者、债权人规避投资风险的重要参考依据。在国际、国内市场风云突变的情况下,经济运行步入新常态,企业经营风险不确定。及时准确掌握会计信息,进行正确的预测决策,是企业管理层迫切需要的。现行财务会计报告还存在着许多片面性和局限性。
1.财务会计报告信息内容不够充分。
财务会计报告是了解掌握企业情况的最主要信息来源渠道,只有充分全面的财务会计信息,才能够满足会计信息使用者需求。尽管会计核算手段从手工过渡到电脑到云计算、互联网、大数据时代,但财务会计报告体系依然如故,没有什么变化。企业信息披露不够充分,直接影响经营业绩的反映和监督效果。财务会计报告信息还停留在财务状况、经营成果和现金流量阶段,缺少预测性、前瞻性信息,缺少风险披露和影响财务状况的非财务信息,缺少企业社会责任信息、低碳环保绿色会计信息等。
2.财务会计报告信息披露方式单一。
财务会计报告的具体体现形式是财务会计报表,会计主体的财务会计报表主要是资产负债表、损益表和现金流量表。财务会计报告的信息披露方式单一,不能满足各个层次使用者的需求。一成不变的报表格式,固定的项目数据,无法满足千差万别的会计信息使用者的个性化需求。财务会计报告的最初设计,服务对象是企业投资者,忽视对其他利益相关者所关心问题的披露。债权人、行政管理机关、上级部门,关心企业的角度不同,了解企业信息的内容也不尽相同。因此,要解决会计信息使用上的差异,满足不同需求,是会计信息披露的新挑战。
3.财务会计报告信息缺乏时效性。
知识经济、信息和大数据时代,时效性占有极其重要地位。会计工作特点是事后工作,财务会计报告报送延后进行,导致会计信息缺乏时效性。传统财务会计报告是手工完成的,同时受股利分配工作按年度进行的影响,财务会计报告的完成周期均耗时较长。年度财务会计报告要在下一年度的第一季度后才能完成,中期财务报告也会延时两个月。市场经济瞬时万变,这么长的报送周期,财务状况会发生很多新变化,进行正确预测决策缺乏有力依据。同时,长时间的报送周期,为企业的幕后交易提供了时间条件,资金的时间价值也被忽视。
4.财务会计报告信息可靠性难以保证。
市场经济是诚信经济或信用经济,处处需要讲诚信、讲信用。可靠性是会计信息质量的基本要求。一直以来,一些企业甚至上市公司的会计信息质量受到诟病。财务会计报告虚假,会计信息失真,是危害国家、投资者、债权人利益的大问题。企业经营管理者为达到粉饰经营业绩的目的,常常借助期末会计核算中的配比转账机会,带有更多的主观性,收支确认、计量随意进行。财务会计报告的过度粉饰,影响会计信息使用者对企业作出正确判断,影响宏观经济的预测和决策,减少国家税收,扰乱正常的经济秩序。
三、解决大数据背景下财务会计报告问题的具体措施
市场经济形势下,企业之间竞争激烈,经济信息瞬息万变,财务会计报告的时效性、有用性格外重要。随着会计核算手段和科学技术的进步,财务会计报告要紧跟时代前进的步伐,创新发展,提高服务水平,满足需求。经济越发展,会计越重要,为了使会计工作在国民经济发展中发挥重要作用,财务会计报告将扮演重要角色。
1.要提高财务会计报告内容的完整性。
完整的会计信息才能全面、准确反映企业发展情况,为投资者、债权人、行政管理部门进行预测、决策提供依据。相关部门要结合经济快速发展的实际情况和财务会计报告使用者的需求,及时调整财务报表的内容构成和项目设置。遵循重要性原则,对可以合并的债权债务等项目进行调整,新增那些具有经济发展时代特征的项目。为适应不同会计主体的需要,应当增加一些空白项目,以备个别企业的特殊需求。对内容表达含糊的项目进行重新设置,避免填报或使用者的误读。例如,在资产负债表中的“固定资产”项目,应当直接列作“固定资产净值”,或者通过“固定资产”“累计折旧”分别反映。
2.要建立灵活多样的财务会计报告披露方式。
信息社会和互联网、大数据时代,人们的生活节奏不断加快,了解社会经济发展的数据情况,能够有多种形式和手段。简单明了的会计信息,通过快捷的技术手段传播,可以减少财务报告使用者的阅读时间,更轻松、更快速做出评价和判断。传统的表格数据,可以在数据处理时自动生成示意图、曲线图等形式,使得提供的信息更加直观和形象。为适合不同财务会计报告使用者的需求,应报送不同风格、不同格式、不同数据角度的报表。当然,报表之间需要有内在的关联,避免造假情况的发生。同时,也应照顾到统计部门的需求,在报表系统设计上能够完成统计报表的填报任务。
3.要提高财务会计报告的时效性。
互联网让世界变成地球村,信息传播手段的不断翻新,对提高财务会计报告的时效性成为可能。及时的会计信息才有价值,才能适应瞬息万变的社会经济发展,才能做出正确的预测和决策。改变传统的财务会计报告的报送周期规定,借助于云计算、互联网和大数据等信息技术,应当采用定期报送和实时报送并存的形式。压缩财务报表尤其是年度财务报告的报送间隔,为使用者提供及时的会计信息。对会计主体生产经营活动的主要数据,进行及时处理,自动生成资产负债表、利润表、现金流量表等主要财务报表,实时报送。需要进行数据深加工,借助人工分析的定性内容,可采用定期报送形式。
4.要确保财务会计报告的可靠性。
财务会计报告是会计主体财务状况、经营成果、现金流量的报告性文件,是会计信息使用者掌握企业生产经营情况的主要手段。准确无误的财务会计报告,才能让企业关联方和行政管理部门作出正确判断。现代化的技术手段和传输方式,也离不开人的操作。要提高财会人员的职业道德和业务素质,创造良好和谐的工作环境和工作条件,让会计人员安心工作,没有后顾之忧,没有来自工作之外的干扰和压力。保证财会人员队伍稳定,确保会计核算工作的延续性。表彰工作兢业,责任心强,制度、政策落实到位的会计人员。对那些弄虚作假,提供不真实财务会计报告的人员及时惩处。
参考文献[1]周坤,李宏林.关于财务会计报告存在问题的研究[J].新经济,2014,(20):107-108.
受区政府委托,2020年6月3日至4日,区自然资源局组织各乡、涉农街道到焦作市,学习农村集体经营性建设用地入市相关经验和做法。调研组先后到焦作市自然资源和规划局、马村分局学习交流座谈,学习收获对我区做好农村集体经营性建设用地入市工作具有一定的借鉴意义。现将调研情况报告如下:
一、焦作市农村集体经营性建设用地入市基本情况
焦作市农村集体经营性建设用地入市准备工作始于2019年初,截至目前,焦作市共出让农村集体经营性建设用地2块,其中:地块一,位于武陟县北郭乡益庄村村北1.07公顷(16.05亩)土地,以140.38万元的成交价,被焦作市益瑞合金材料有限公司拍得。地块二,由焦作市马村区安阳城乡庙前村、谷堆后村共同申请,经焦作市人民政府批准入市,决定以网上挂牌方式出让一宗集体经营性建设用地使用权,并委托焦作市公共资源交易中心具体承办。具体地块位于马村区安阳城办事处庙前村、谷堆后村,面积约11.3186公顷(合169.78亩),起挂价格为2751万元,土地为工业用地50年使用年限。5月29日,该地块以2751万元被焦作市浩瑞建材有限公司拍得,是河南省首宗入市交易的城区农村集体经营性建设用地。
二、焦作市农村集体经营性建设用地入市的主要做法
(一)制定完善入市制度,推动依法入市
为了更好的规范农村集体经营性建设用地入市行为,焦作市印发了《焦作市农村集体经营性建设用地入市交易工作实施方案》《焦作市农村集体经营性建设用地入市管理办法(试行)》《焦作市农村集体经营性建设用地使用权网上拍卖挂牌出让交易规则(试行)》等文件,规范了全市入市交易程序,强化了过程和环节控制,对入市主体、入市地块、入市程序、交易细则、监督管控以及收益管理等作了明确规定,既简化程序、提高了服务便捷性,也保障了入市合法合规。
(二)严格规范入市程序,保障农民权益
焦作市明确入市范围为国土空间规划(指土地利用总体规划、城乡规划)确定为工业、商业等经营性用途的集体建设用地。入市主体为依法取得法人资格的集体经济组织或村民委员会;未取得法人资格的集体经济组织或村民委员会可授权/委托其组建的资产公司,或者委托授权其他具有法人资格的组织实施入市。入市前严格按照“四议两公开”,由村民自己决定农村集体经营性建设用地是否入市、怎样入市,形成决议后,逐级向上申请,从根本上保障了农民权益。交易结果需在本集体经济组织事务公示栏公式,接受社会和群众监督。保障农民受益的方法:一是逐年支付租金;二是一次性支付土地收益;三是作价入股,每年持股分红;四是租金保底加分红,每年收租金,定期分红。
三、焦作市相关经验、实例对的借鉴意义
(一)新《土地管理法》为农村集体经营性建设用地入市提供了法律依据
新《土地管理法》自2020年1月1日起施行。新《土地管理法》关于集体经营性建设用地入市的条款修改主要体现在四点:一是规定国土空间规划(土地利用总体规划、城乡规划)确定为工业、商业等经营性用途,并经依法登记的集体经营性建设用地,土地所有权人可以通过出让、出租等方式交由单位或者个人使用,明确了集体经营性建设用地入市的合法化;二是集体经营性建设用地出让、出租等应当经本集体经济组织成员的村民会议三分之二以上成员或者三分之二以上村民代表的同意,规定了集体经营性建设用地入市的民主化决策程序;三是通过出让等方式取得的集体经营性建设用地使用权可以转让、互换、出资、赠与或者抵押;四是集体建设用地的使用者应当严格按照土地利用总体规划、城乡规划确定的用途使用土地。
(二)简化程序,促进乡镇招商引资项目加速落地
农村集体经营性建设用地入市,省去了转为国有建设用地的征收环节,市、县两级自然资源部门审批,市(县)人民政府核准,节约了审批时限,更有利用各类项目加速落地,避免项目未批先建,造成违法用地行为。
(三)降低征地用地成本,减轻财政压力
农村集体经营性建设用地入市,不涉及缴纳社保费等税费,征地用地成本显著降低。同时,出让起始价、出让底价等不得低于宗地实际取得的各项客观成本费用之和,每宗土地出让均可实现正收益,可有效避免以往工业用地供地过程中成本大于收益等情况的出现。
(四)拓展财政收入渠道,增加财政收入
按照焦作市试点的经验,农村集体经营性建设用地入市,区财政可依法取得工业用地出让收益5%的土地增值收益调节金。下一步,焦作市正在谋划农村集体商业用地的出让,预计县(区)政府可获取出让收益的20%作为土地增值收益调节金。
(五)有效盘活农村建设用地,促进乡村经济发展
农村集体经营性建设用地入市,农民获利,企业降低用地成本,为盘活农村集体建设用地、促进农村集体经济发展、增农民收入、缓解农村就业压力、建设美丽乡村提供了有力支持。
四、存在问题及下一步工作打算
农村集体经营性建设用地入市仍在探索阶段,目前焦作市的试点仍局限于工业、商业用地,全国首批试点区域河南长垣县、重庆大足区在住宅用地入市探索中走在全国前列,但可复制性待进一步了解学习。在推动农村集体经营性建设用地入市过程中,仍需注重以下工作推进:
(一)编制国土空间规划、乡镇规划
符合国土空间规划是农村集体经营性建设用地入市的首要条件。受上级国土空间规划政策的影响,我区各乡国土空间规划尚未完成。国土空间规划启用前,该项工作可依照各乡现有的总体规划和土地利用总体规划所覆盖的范围来实施。下一步,将加大国土空间规划编制力度,同时在规划过程中充分考虑、预留农村集体经营性建设用地入市的相关条件,在规划中推动农村集体经营性建设用地入市。
(二)上级政策支持
向三门峡市政府、市自然资源和规划局等上级政府、部门申请政策支持,出台符合三门峡市、实际的农村集体经营性建设用地入市管理办法等政策,为入市提供政策支持。
(三)完善乡街道基准地价
基准地价是影响农村集体经营性建设用地入市地价的重要因素。目前,的基准地价尚未覆盖全区广大农村,可能掣肘农村集体经营性建设用地入市。下一步,将完善各乡基准地价。
市劳动局、市公安局《关于经济民警工资待遇问题的报告》市人民政府同意,现转发给你们,望即遵照执行。
关于经济民警工资待遇问题的报告
市人民政府:
我市经济民警的工资待遇,市人民政府在津政发〔1981〕166号《批转市公安局等六部门〈关于我市组建经济民警队伍的请示〉》文件中,曾作过规定。其中有的规定与公安部、国家劳动总局〔82〕公发(经)63号《关于经济民警工资待遇的规定》不一致。最近市劳动局又接到劳动人事部劳人薪局〔1982〕3号《关于纠正经济民警岗位津贴的函》,要求我市纠正经济民警实行岗位津贴的作法。经研究,我们认为,我市经济民警的工资待遇,应按公安部、国家劳动总局和劳动人事部上述两个文件执行。为此,提出以下贯彻意见:
一、从现职人员中选任作经济民警工作的职工,原是什么工资待遇的,选调为经济民警后,其工资待遇不变。
二、对新招收人员中选任作经济民警工作的,不实行学徒制,实行一年的熟练期。熟练期间,执行本单位生产工人一级的工资标准。熟练期满后,一般定为二级工。凡单位有一个以上生产工人工资标准的,执行哪一个工资标准,由本单位在照顾到内部平衡关系的前提下确定,并报请主管局批准,同时抄送市劳动局备案。
三、从部队复员转业人员中选任作经济民警的,按国家有关部队复员转业人员的规定执行。该定什么级别的工资待遇,就定什么级别。
四、经济民警的调资升级,应与本单位其他职工的调资升级同等对待,同时进行,并以经济民警在工作中的表现为依据。
【关键词】高职 专业教师 三师一体化 建设途径 保障机制
一、“三师一体化”师资的提出
二十世纪九十年代以来,我国高职院校得以快速发展,目前高职院校数及其在校生人数都已占了高等教育的半壁江山。高职师资队伍不断壮大,无论是数量,还是质量,都较之以前有了明显的改善,但仍然存在诸如专业教师理实一体化程度不高,缺乏指导生产实践的能力等方面的问题,就专业教师的专业素质建设问题已引起高职院校的高度重视。其中高职教师“三师化”建设问题逐步进入研究视野。自2006年以来,国内一些高职院校已展开“三师型”师资建设的探索,并且有的已作为省级教学课题进行研究。但关于“三师”的具体内涵还没有明确界定。研究者多认为应是讲师、工程师和职业指导师。从职业教育的本质对高职教师的要求看,这样的师资还是应对不了高职教育教学不断出现的新问题。
笔者认为,澳大利亚TAFE学院的师资建设模式在职业技能、实践工作经历等方面给我们如何建设“三师一体化” 专业师资提供了很有价值的启示,由于高职教育的特殊性,要求高职的专业师资必须具备较强的动手能力和丰富的实践经验,职业技能是其价值核心。因此,笔者认为高职的专业教师必须具备讲师、实验师(实训师)和工程师“三师一体化”的职业素养。所谓的“三师一体化”,即是讲师能够根据职业标准和岗位能力的要求选择和提炼教学内容,是实验师(实训师)能够指导学生实验实训,是工程师能够带领并指导学生参加实际的生产实践。“三师一体化”师资实质是“双师型”师资内涵的细化和延伸,两者之间存在着明显的承继关系。
二、“三师一体化”师资的建设途径
高职专业教师“三师一体化”师资的构建离不开行业企业,行业企业的参与是关键,同时也离不开高职师资建设制度的自我完善。具体来说,主要有以下建设途径:
(一)以课程教学改革为突破口催生专业教师的“三师一体化”
高职教育的课程教学改革的终极目标是实现“教、学、做的统一”,这就必须将课程内容与职业标准对接,教学过程和生产过程对接,为此,课堂教学和实验实训必须打破传统教学的樊篱,打破原有课程的知识体系,围绕职业标准、岗位能力和生产过程进行教学设计,构建教学内容,选择恰当的教学方法,凸显课程教学的实践性、实用性和职业性。高职教育课程观和教学质量观的变化对专业教师提出了新的挑战,为了适应教学的需要,必然会促使专业教师在专业知识、职业能力素养等方面产生新的需求,从而推进“三师一体化”师资的形成。
(二)校企(行业)合作培养
目前高职院校和行业、企业之间开展的“校企合作或工学结合”仅仅停留在学生的层面上,侧重锻炼培养学生的岗位技能。其实就高职的师资建设而言,校企(学校和行业)合作培养也是一个非常好的途径。高职学院利用已有的校企(学校和行业)合作单位,将专业教师定期送到企业(行业)进行实地培训,通过若干时间的培训,经企业(行业)考核合格后,给予相应级别的职业技能证书或者证明文件。这样,在培训期间专业教师既了解了企业(行业)的文化、岗位能力要求、生产工艺流程,更是通过亲身实践,培养和提升了教师自己的职业技能,可谓是一举多得。
(三)鼓励支持专业教师从事对口的兼职活动和横向课题研究
目前高职专业教师最缺乏的不是理论知识,而是实践经验,缺乏对生产一线及岗位能力的真实了解。专业教师不亲身参加生产实践,便不会真正熟悉和了解相应岗位能力的具体要求和标准,更不会了解职业标准的更新和淘汰。教师不熟悉或不掌握的技能是无法有效的指导学生进行生产实践的。高职学院必须打破学校的高墙壁垒,解除套在教师种种束缚,鼓励教师走入社会,走进工厂企业从事与自己专业对口的兼职工作,积极支持和行业(企业)开展横向课题研究,参与其项目攻关或新技术研发。甚至可以鼓励专业教师利用专业特长从事第二职业。只有走出校园,深入工厂、企业,才能熟悉相关行业(企业)的先进技术、生产工艺流程、管理制度文化、岗位规范、用人要求,才能有效地提升专业教师的职业能力。
(四)强化专业技能的岗前和继续教育培训
一直以来,在教师的选聘上我们始终强调学历、职称,却忽略了师资的专业技能状况和实践经历。新教师的岗前培训也只是突出教育学、心理学等教学理论,对从事职业教育的关键能力――专业技能,则采取了淡化处理。继续教育也同样停留在公共课程的要求上,专业技能方面没有相应的培训内容和督查机制。岗前专业技能的培训和继续教育的培训是形成和提升专业技能的重要途径,前者是帮助专业教师形成初步的专业技能的关键环节,可以使新教师初步具备满足教学的基本能力,后者则是提升和更新专业能力的有力措施。强调能力本位,强化专业技能的培训是实现专业教师“三师一体化”的必然之路。
三、“三师一体化”师资建设的保障机制
(一)制度保障
1.明确高职教师的任职资格标准,改革和完善专业技术职务评聘和教师业务考核制度
目前高职院校教师资格的认定上基本上沿用普通高校的聘用标准,缺乏职业教育的特色。因此,笔者认为政府应组织协调教育主管部门、行业协会和企业联合拟定高职教育专业教师任职标准,针对不同的职业标准、岗位能力明确相关专业的任职条件,教育主管部门应该根据高职教育的特点,制定适应高职教师的专业技术职务任职标准,侧重高职教师在技能培养和创新、产学研、服务的生产实践等方面做出业绩,彰显高职教育特色,强调以能力为本位的任职条件,严格高职专业教师的入门和职称晋升关。高职教师的业务考核要打破“理论教学考核为主,实践教学为辅”的传统考核模式,建构“以实践指导、学生岗位技能形成核心”的评价体系,强调过程性评价和形成性评价,严格高职教师的考核关。这样高职教师的基本素质就能得到保证,培养的学生才可能满足就业岗位的需要。
2.严格规范岗前培训和建立专业教师轮训制度
高职教师的岗前培训除了要求新教师在职前了解和熟悉教育学和心理学的有关知识外,笔者认为还应当增加职业技能方面的培训,培训的内容至少应该包括有关的职业资格标准(行业标准)、岗位能力要求、业务技能实操培训等环节,对考核不合格者坚决不能让其上岗。此外,为了师资的可持续发展,使教师的专业技能水平保持与行业企业需求的一致性,因此,必须确立并扎实推行专业教师到生产一线轮训制度。
(二)构建校企合作产学联动机制
1.切实提升高职教育服务产业发展能力,为高职专业教师深入行业企业创造条件
服务产业发展的能力是高职教育生存和发展的生命线,“但从全国情况看高等职业学校的整体办学水平还不能很好地适应推进职业教育改革创新、构建现代职业教育体系、服务经济社会发展和现代化建设的需要,突出表现为:管理体制和运行机制不灵活,办学活力不足;专业设置与产业发展向脱节,课程内容与行业技术应用脱节,教学手段和教学方法针对性不强;师资队伍的数量、质量与结构不能满足高端技能型专门人才培养的要求……”能够服务产业发展是工厂企业对高职教育的诉求,整个高职教育服务产业的能力提升了,高职教师的价值就会得到相应的提高,高职专业教师走进和深入行业企业就会容易得多,企业行业参与职业教育的积极性和主动性也会相应提高。
2.明确行业、企业参与职业教育的责权利
政府必须出台强制性的政策明确行业、企业在职业教育中应尽的义务,诸如参与高职学院的专业建设和教学改革、人才培养质量评价、高职学生和教师的实践和培训基地等。同时也必须明确在校企合作中享受的的权利,诸如,税收方面的优惠政策、员工进修培训等。对于违反政策的行业企业必须追究其相应的法律责任。
总之,只有行业、企业和高职院校实现真正的互动,资源共享,才能实现高职教育的实质性发展和提升,也才能真正实现专业教师的“三师一体化”。
【参考资料】
关键词 超高压釜 人造石英晶体 爆炸原因 预防措施
中图分类号:TQ052.4 文献标识码:A
1超高压釜概况
在工业生产过程中,不同的生产工艺其对超高压釜的参数设计也存在着很大的不同。为了充分了解超高压釜爆炸原因,文章对超高压釜的规格进行了设定:人造石英晶体超高压釜的内径为270mm,最小壁厚为77.5mm,材料为PCrNi3MoVA,并经整体锻造、消除内应力热处理、最后镗孔而成,见图1:
超高压反应釜外壁采用的是电阻丝加热方式,然后利用保温桶进行保温,釜内装有碎水晶及当量浓度为1.0-1.25N的氢氧化钠溶液,(1.2N的氢氧化钠溶液对应的百分比浓度为5%)。加热温度在升高的过程中,超高压反应釜内的溶液会汽化,反应釜内部的压力也会随之升高,导致碎水晶在高压的条件下溶于碱溶液中。此外,超高压反应釜的设计压力为151MPa,其上部温度控制在335℃左右,下部的温度大致控制在370℃左右。这样的温度控制模式,能够使反应釜的下部饱和水晶碱溶液达到釜上部,从而使得上部釜温度降低,其溶液呈过渡饱和状态,有利于水晶的析出。而在超高压反应釜内上部挂着的晶种上再结晶,于是便制得人造水晶,其生长周期约50天,这种方法称为水热温差制造法。
2爆炸事故发生原因分析
据报告显示,超高压反应釜的爆破片未爆炸,其在爆炸前30分钟内的操作记录显示:超高压反应釜的压力为138MPa,该压力小于超高压的反应釜设计压力,因此,不存在超压爆炸的可能。对此,可以猜测,超高压反应釜爆炸事故的发生主要是由于碱液导致反应釜发生应力腐蚀,进而引发爆炸。超高压反应釜应力腐蚀的发生需要满足三个条件,才会引发爆炸事故:一是高温度;二是高浓度;三是不均匀的拉伸应力。超高压反应釜的最敏感区域是碱液浓度在30%左右和溶液沸点附近。而超高压反应釜应力腐蚀引发的爆炸事故刚好满足以上三个条件,理由如下:
(1)在反应过程中,超高压反应釜的上部稳定与下部稳定都大于300度,满足高温的要求;
(2)反应釜内的氢氧化钠溶液经常在局部地区富集,例如,溶液蒸发率高的地方、含碱的水加热器中等等,这些都是氢氧化钠溶液富集的地方。而氢氧化钠溶液富集,其浓缩达到10%的是完全有可能的。
(3)在超高压反应釜中,其断面附近受周向和轴向拉伸应力不均匀,如,有台阶的筒体,其上、下壁的厚度不同,运行过程中产生的拉伸应力也不均匀。断裂发生的主要因素是由于碱和铁了化学反应:Fe+3OH-HFeO2-+H2O+2e-,于是在存有较浓碱溶液的缝隙等处的钢件强度降低,因而发生脆性断裂。
3人造石英晶体超高压反应釜爆炸的预防措施
3.1釜的O计、制造方面
(1)在对碱液储存设备设计及制造过程中,需要采用焊接工艺进行处理,其焊接工艺水平直接影响者碱液储存设备的抗腐蚀性。对此,在焊接过程中,尤其是对焊缝的处理,应进行退火处理,消除其内应力,降低应力拉伸。此外,在超高压反应釜运行过程中,引发其应力腐蚀的介质还有很多,除却氢氧化钠溶液后,其氢氧化钾、碳酸钾、氧化钠铝等等,都会导致设备腐蚀。因此,在设计及制造过程中,要充分考虑反应釜的应力腐蚀断裂问题,以防止其在使用中产生不均匀拉伸应力,从而防止碱脆破裂的发生。
(2)尽量降低釜内表面的粗糙度。实践证明:如果容器内表面的粗糙度低,当上述蒸汽泡离开时,此处的碱液浓度会重新变得均匀(即自趋均匀),而如果内表面粗糙度较高,则此处的碱液将慢慢被浓缩而使碱浓度逐渐增大。因此,前者有利于防止碱脆断裂的产生。
3.2釜的使用管理方面
(1)在超高压反应釜使用过程中,要想降低其应力腐蚀的发生几率,就需要对碱液进行除氧处理工作。避免碱液中的晶粒发生钝化反应,而出现晶界的活化,导致应力腐蚀断裂的发生。
(2)检测超高压反应釜内的碱液浓度,若其浓度大于1.25N则需加入清水进行稀释,确保其浓度在1.0-1.25N之间。
(3)经常清洗釜内,防止碱液在局部地方出现浓缩。在盐(如K2CO3、Na2AlO3)的沉积物和多孔性物质(如氧化皮)的下面及蒸发速率高的地方,其碱的浓度通常较高。在含有碱的水加热器中,所形成的每一个蒸汽泡都会使在其下部的溶液含碱量比其它地方要高些。因此,经常对釜内进行清洗,就可大大消除碱液被局部浓缩的可能性,防止碱脆断裂的发生。
4结语
综上所述,人造石英晶体超高压反应釜在运行过程中,由于生产工艺比较复杂,其常常会发生碱脆(应力腐蚀)现象,若不及时处理则会引发泄露或爆炸事故,给工业企业带来严重的影响。因此,在超高压反应釜运行过程中,应对其工艺参数进行合理规划,加强设备检修力度,做好预防工作,降低爆炸事故的发生。
关键词:公选课;教学改革;教学内容;教学方法;课外实践
中图分类号:G642.0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5)29-0110-02
公选课(即公共选修课)是指面向全校学生开设的以人文素质与科学素质教育为核心的综合素质类教育课程。公共选修课作为高等院校改革的标志成果之一,已成为高校课程体系中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在社会对高校素质教育的要求逐步提高和大学生对知识需求多元化的双重背景下,许多高校开出了一批具有时代特征和个性特色的公共选修课程,受到广大高校学生的欢迎。然而,面对公共选修课迅猛发展的局面,我们仍然可以清醒地看到,公共选修课在高校中存在的一些普遍问题,如学生课堂积极性不高、课程知识和社会发展关联性不高、学生作业抄袭、课程内容偏于理论等。针对这些问题,作者结合从事本校《环境保护与可持续发展》公共选修课的三年多教学实践与体会,谈一下在该课程中实施的一些教学改革方法,旨在为加强公选课的课程建设,提高公选课教学质量提供一些有益探索。
一、贴近社会现实,丰富教学内容
《环境保护与可持续发展》课程作为华南农业大学的一门公选课,除了涵括环境保护与可持续发展的基础知识外,还要紧跟环保与可持续发展的最新成果、技术和发展动态。因此,在教学内容上,教师需要关注社会环保热点问题,大幅度增加国际环境保护、可持续发展方面最新的动态与进展,并将这部分内容作为每节课引导性的部分,调动学生的课堂兴趣。例如,可结合美国大使馆PM2.5事件讲授大气颗粒物的基本知识;结合日本福岛核电站爆炸事件讲授核污染的防治;结合“走高效生态的新型农业现代化道路”讲授生态农业技术等。这样,不仅使学生能较为深入地掌握环境保护与可持续发展所涉及的一般知识,又能使学生对环保的认识结合实际情况,避免流于课本理论,有利于学生更好地对社会经济发展过程中的环保与可持续发展问题深入思考。另外,针对现在学生经常使用网络的习惯,提供若干环境保护与可持续发展网站如“生态环境网”、“低碳网”等供学生进行课后拓展。值得注意的是,针对学生基础知识不齐的状况,公选课应侧重于普及知识方面,但要避免讲授的知识表面化与科普化倾向,以免挫伤部分优秀学生的积极性,因此,每节课都要有一些较为专业的知识,这样才能适应学生对公选课的学习期望。
二、采取多种手段,调动学生兴趣
教学方法的好坏,不仅影响学生对知识的理解,还影响学生思维能力的发展。在《环境保护与可持续发展》教学中采取多种教学手段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和主观能动性。如讲授大气对流对污染的影响时,点燃一支香烟,置于带有隔板的倒置烧杯中,直接观察大气颗粒物在烧杯内的运动过程,把枯燥的理论形象化,学生容易理解,也提高了学习兴趣。又如,在多媒体课件制作中大量增加图片内容,每页课件均以大尺寸具有视觉冲击性的图片展示,对应文字相对减少,留给充分空间让学生去思考图片信息。同时,利用课间休息给学生观看5~10分钟视频,让学生对视频中环保问题进行讨论,对环保问题出现的根源、过程、危害等发表看法。在学生对问题有了充分认识后,老师可启发和引导学生提出解决问题的办法,使课本理论知识内容“活”起来,进而提升学生的思辨能力。选修公选课的学生作业和学校活动较多,往往会出现“下课抛脑后,上课想不起”的学习状态。每次课结束后留下1道拓展题,下次上课前用5分钟时间提问,学生共同回答,有助于活跃课堂气氛。同时,课前提问也可以促使学生上课专心,课后能阅读相关资料进行知识拓展。
三、结合课外实践,增强感性认识
公选课教学既要注重知识体系,也要与实践充分结合。公选课面向多个学院多种专业的学生,由于没有相对应专业实践的支撑,使得学生的学习过程偏于理论,完全没有课程内容所对应的感性体会,常会出现教师讲的“口干舌燥”,而学生仍难以真正掌握的情况。如讲授水体污染时涉及的各种水质指标是怎么测出的?城市交通中的噪音主观感觉和测定的声音分贝数之间是怎样对应的?对此,我们在进行《环境保护与可持续发展》教学时,充分利用学校周围的一些污染河流和交通道路,学生自愿报名,利用周末时间携带若干简易仪器到现场进行观察测定,这明显增强了感性认识,提升了学生对知识的掌握程度。近年来,本课程的讲授过程一直进行着此种“微型实践”,这种实践教学大大调动了学生的选修兴趣。因此,课堂教学一定要充分重视实践教学,在当今大学生对实践动手能力需求日益强烈的背景下,开展一些公选课的“微型实践”可以达到进一步充实知识、提高能力和实现创新的目的。
四、改革考核方式,强化激励机制
科学、合理、鼓励创新的考核方式,有利于保证教学质量,促进创新能力的培养。《环境保护与可持续发展》公选课过去一直采取期末论文考核方式,出现的问题是学生不爱思考,不重视能力培养,上课不听,下课不看,有些学生在网上下载文章应付,极易出现抄袭现象。为了改变这种状况,我们在《环境保护与可持续发展》教改中试行了多种形式并存的考核,即课堂考勤(占10-20%)、随堂快速测验(占20-40%)、课程论文(40-60%)。课堂考勤采用签到和提问两种形式,签到保证课堂考勤的连续性和公正性,而点名提问可防止代签现象。随堂快速测验主要目的是强化巩固学生对当堂理论的掌握,一般放在当堂课程教学结束时,时间10分钟,题量控制在10个以内,题型由名词解释、判断、选择等组成,避免学生觉得作业过多而产生抵触心理。在课程论文方面,在课程教学内容进行一半时,即鼓励学生开始写作课程论文,主题可以选择课堂上讨论的内容,以提高学生对课堂活动的参与度。通过更多和外院外专业的同学交流,为课程论文寻找多方面的观点和素材。另外,提倡学生结合《环境保护与可持续发展》公选课的课外实践活动进行论文写作。课程论文一方面严格控制字数,一般情况下控制在3000字以内,其目的是防止学生东拼西凑四处抄袭。另一方面,提高课程论文主题的选择标准,要求学生必须从自身感受出发,结合当前存在的环保与可持续发展的“小”问题,展开讨论,谈出观点。这样的要求大大提高了课程论文的质量,学生必须亲自动手查资料,动脑构思形成观点。《环境保护与可持续发展》课程实施这些新的考核方式后,学生普遍反映较好,觉得自己环保知识和写作能力有所提高。
总之,公选课教学改革涉及多个方面,除了从更新教学内容、丰富教学方法、教学过程实践化及课程考核多样化等方面开展外,还需要结合学校关于公选课的管理政策,如选课人数、选课学生年级差别、开课学期等方面进行调整。同时,要充分考虑公选课的课程特点,如自然科学类、社会科学类、应用技术类等,才能有效地提高教学质量。因此,公选课课程的教学改革应全方位开展,多种手段并用,才能达到理想的教学效果。
参考文献:
[1]吴孔亮.高校教学改革视野下提高公共选修课质量的思考[J].太原城市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0,(111).
[2]刘文广,杨兰柱.汽车文化,公选课教学改革探索与实践[J].甘肃科技,2008,24(3).
[3]关勤.加强公选课建设提高公选课教学质量[J].浙江工程学院学报,2004,21(4).
[4]郭小林.改革高校课程考试制度的对策[J].西南民族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5,(11).
[5]韩建宏,孙珏,徐开蕾,吴文彪,黄太权,张勇.讨论式教学在中医内科学临床实习中的应用[J].西北医学教育,2012,(02).
8月23日,邢台市人防办组织召开学习贯彻市第十次党代会精神专题宣讲报告会。党组书记、主任宋华章对市党代会精神作了解读宣讲,就落实会议精神作了安排部署,办机关、直属事业单位全体干部职工参加了会议。
会议指出,市第十次党代会是在我市进入“十四五”时期、全面推动高质量赶超发展的关键节点召开的一次重要会议,标志着邢台各项事业开启了新的征程。大会工作报告站位高远、目标明确、思路清晰、措施具体,是指导和推动我市今后五年高质量赶超发展的纲领文件。
会议强调,各级党员干部把学习贯彻会议精神作为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的重要政治任务,要全面深刻领会和准确把握市第十次党代会的历史意义和鲜明主题,准确把握九届市委的历史成就和发展实绩,准确把握未来五年的奋斗目标和任务部署,落实好市委报告要求,立足新发展阶段、贯彻新发展理念、构建新发展格局,真正把思想、认识和行动统一到党代会精神上来,统一到市委决策部署上来,把力量凝聚到实现报告确定的各项任务上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