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传统调查方法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关键词:体育人类学;田野工作;苗族;独木龙舟;民族传统体育
中图分类号:G861.9.7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2-6959(2009)05-0084-05
前言
伴随人类学的兴起,20世纪初西方对原始体育游戏的研究成立了相关学术学会,50年代在西方兴起了体育人类学学科建设的,70年代传播到亚洲,日本较快的接受和认知了体育人类学对民族传统体育研究的指导意义,特别是研究方法的借鉴,“田野工作”(fieldwork)显现了体育人类学极其重要的方法论。我国体育人类学研究的对象:是面对我国项目众多的民间体育游戏、民族传统体育。怎样为研究我国的民族体育和传统体育构建完整的方法体系,在我国体育人类学创始人胡小明先生的倡导下认为,我国丰富多彩的民族传统体育活动中非常众多的例证可以通过体育人类学的实证研究来完成,如是;体育人类学为民族传统体育的研究提供了一个崭新的理论空间。
科学研究的基础是采集最原始、最可靠、最真实、最基本的第一手资料。我国体育界过去在研究民族体育方面,有的长期照搬历史学或民族学的方法,忽视了研究人类体质和文化方面独具优势的人类学,其结果多停留于对奇特身体活动状态的表面描述或历史典籍资料的简单编纂;几乎借鉴了所有的可以用来研究体育活动的各种各样的科研手段,如运用自然科学的定量研究,要么停留在简单的数理统计层面,但是民族区域的小样本,和竞技游戏的小规模,在统计学的数理分析上,有不少学者受传统的研究方法影响,质疑了体质评价的准确性,舍弃了体质人类学的理论分析。总之,照搬历史学或民族学的方法或模仿西方已做过的研究,得到的结果自然在某种意义上脱离中国民俗游戏的具体实际。
2009年6月12日至22日,华南师范大学体育科学学院与贵州民族学院体育与健康学院组成19名专家学者对贵州省黔东南地区苗族独木龙舟竞赛进行了系统全面的大规模田野工作,是在贵州运用体育人类学的理论和方法对贵州众多的民族传统项目这片处女地进行的首次挖掘,是运用体育人类学研究方法的实际例证。本文介绍联合调查组此次田野调查研究过程中体育人类学的理论指导和方法实践。并重点探讨方法论问题,通过人类学方法对独木龙舟的资料搜集过程和全方位研究,展现其为体育特别是民族体育的研究提供了一条新的途径。
一、苗族独木龙舟竞渡调查的人类学指导
人类学作为一门成熟和独立的学科,有自己一套收集和分析资料的方法,这种方法叫田野工作法(fieldwork),即是在实地调查中,集中于某一地点或区域居住一段时间,把握当地年度周期中社会生活的基本过程,与当地人形成密切的关系,参与他们的家庭和社会活动,从中了解他们。田野工作的基本内容为参与观察(participant observation)。依靠由这种方法搜集上来的资料所写的调查报告称民族志(ethnography),这也是体育人类学的基本方法。
体育人类学,是借助人类学的理论和方法,研究体育领域里的具体问题的一门应用学科。它在方法的运用上不能脱离人类学的基本技术路线,但又要根据自身的研究特点,根据维护人类身心健康的身体运动这样的研究对象的特殊需求加以调整并自成一体,否则体育人类学也没有必要自成一门学科了。
在我国传统的体育研究方法是寻找一些高效率的方法运作,比如问卷法、资料法等,主要以选定问题、设计问卷、发问卷、统计问卷、分析问卷、提出对策的研究思路甚为流行,如此在民族体育调查中忽视了被调查者在回答问题时在时间、地点、环境、对象上的不一致性导致回到结果的差异,也舍去了许多解决问题的关键信息。人类学参与性观察的小样本量的深度访谈,获得的调查资料更为翔实,具有在世界范围内通行的认可度。
尤其在民族体育调查过程中,人类学田野工作中的测量记录、参与观察和深度访谈是研究孤立、罕见、奇特的“小众”文化甚至“微众”文化,是民族体育研究最适宜的方法,也正是适合了少数民族“微众”群体“小规模”游戏竞技为特征的民族传统身体游戏。
民族传统体育活动尤其是少数民族的竞技游戏,大多与民族传统节日集会馄饨的交织在一起,所以体育人类学调查从前期的准备到竞技活动的收尾,竞赛活动时间通常在半月之内,对民族民间传统体育竞技研究有别于人类学以年为周期的百科全书式的田野工作。也更加说明了体育人类学在调查时间显现了调查周期短的优势,为体育人类学田野调查运用提供了有力的时间保证。然而,通常对体育、民族体育、传统体育的研究中人类学的田野调查方法极少被学者所采用的主要原因是因为研究对象是在短期进行的身体活动,所以在获得申请资助时,经费很少;其次工作条件艰苦;而且出成果时间周期很长。
二、苗族独木龙舟体育人类学调查前期工作
1、两校联合调查组
作者过去曾多次深入黔东南地区古老的苗族村寨进行前期考察。但碍于科研调查方法掌握的局限,伴有人力资源及经费和设备缺乏,没有对针对蜚声中外的苗族独木龙舟系统地进行大规模的调查。在艰苦的条件下完成了前期的初步调查。
2008年中期,与华南师范大学体育科学学院科研合作达成共识,华师本着对支援西部开发和扶持民族院校科研,以及优势互补为出发点。经过一年的多角度准备工作,制定了详尽的计划,编印了相关的调查表格,于人手、财政及物资方面都安排及配搭妥当,组成19人的联合调查组,贵州民院组织教师使用自己的交通工具搭载调查人员及物质设备,完成了长途跋涉,开拓了东西部院校间进行体育人类学田野调查合作的典范。
2、确定调查时间
贵州省黔东南地区苗族独木龙舟几千年原始传承,节日活动时间固定在农历5月24-27日,24日的“赛龙头”、25日“赛龙身”、26日“分龙竞赛”27日“赛龙尾”和“吃龙肉”;22日是龙船下水的日子,按照公历计算是在2009年6月14-19日,节日活动六天;联合调查队需要调查活动的内容必须包括节日前后的情况,为此全面调查时间安排为2009年6月12-22日(农历5月20日-29日),总计11天。
3、联合调查行前事项
调查行动之前联合调查队有必要妥善安排每一个成员在调查期间调查工作的内容和任务,由于大部分东部学者对独木龙舟竞渡的时间、地点、活动内容不甚了解,所以行前多途径收集有关苗族独木龙舟的相关资料进行阅读,还要对苗族风俗习惯、民族禁忌等重点学习,而后制定具体调查的工作计划,包括对调查人员如何进行分组分工,安排每一天调查的路线以及调查对象、村寨等内容的具体布置,以期 用最少的消耗发挥最大效益。
4、联合调查行前的任务与调查内容的重点
行前制定田野调查的任务是一个极为细致而重要的工作,是调查成功与否的保证,针对贵州苗族独木龙舟竞赛活动范围宽泛,节日龙舟活动仪式可观察次数极其有限的这样的珍稀民俗游戏,调查前尽可能广泛参考已有的人类学、民族学资料,收集独木龙舟古籍资料和前期有关研究成果。把体育人类学的田野调点集中到围绕这项活动的竞赛选手的体质状况测量、独木龙舟竞赛区域和参加者(村寨、姓氏、组织者、竞赛涵盖河流及区域)、环境器物记录以及历史文化深度访谈等,充分涵盖与体育运动有关的所有宝贵信息,力求最大效益。
三、苗族独木龙舟选手体质人类学田野工作解析
体育学对研究对象的身体形态的测量评价极其看重,而且体质人类学经过几个世纪的发展已经相当成熟。对体育的一切研究中其基本出发点和终极的依托主干都离不开对人的体质形态的研究,这也是体育学存在的依据。通过对研究对象的体质测量与评价,正是体育人类学的研究人员与其他领域的学者在判断研究对象体质状况方面更具有学科优势的一个方面。
本次体质调查是在2008年对划船选手初次体质人类学测量基础上进行的复测。2008年的测试受当地民族文化习俗、防御心理、戒备情绪的影响工作受阻,许多竞舟选手拒绝测试,通过耐心说服并亲自组织动手测试,简化测试方法,使用最简单的体重计、身高杆尺和腰臂围软尺等,选择身高、体重、胸围、腰围、臀围、臂围等苗族同胞能接受的形态指数,克服语言、交通、民族习俗、被测试苗族同胞的心理阻扰,完成了参加苗族独木龙舟竞渡人员的体质形态测试工作。
复测的目的,是为了弥补08年体质测量中单一形态指标,通过再次复测增加了多项生理指数和机能指标,目的是证实上次基础性预调查工作的真实可靠,测试得到香港体适能总会黄永森等专业人士主持。
四、苗族独木龙舟体育人类学的田野调查
1、政府部门协调帮助
2009年6月12日,联合调查队成员全体集中于贵州民族学院,得到贵州省体育局有关领导的大力支持。6月13日,联合调查队成员清晨离筑,午时联系上台江县政协杨主席、文史办张主任等,获赠苗族独木龙舟资料;而后直奔调查地下午14时到达老屯乡,访问了老屯乡的张海乡长以及老屯村和岩脚村的村长和支书,了解到乡级、村级基本情况,安排访谈组进驻老屯乡。余下的调查人员进驻施洞镇与熊副书记、龙舟协会刘会长等协调今后的调查工作。6月15日贵州省龙舟协会、施秉县文广局、马号乡政府办及财政所等为调查进行了接待安排等等,联合调查顺利完成对区域横跨在清水江两岸,地属施秉县与台江县两县交界的苗族独木龙舟竞渡活动及村寨的调查与当地政府部门的通力支持紧密相关。
2、分组调查
根据前期部分调查人员对独木龙舟竞渡活动的基本了解,调查组由台江县进入巴拉河中段的老屯乡,而后进入清水江段的商贸中心区施洞镇。调查组进入巴拉河区域分组为老屯组和施洞组。之后,清水江两岸行政区域为北岸属于施秉县、南岸属于台江县,因道路崎岖仅有部分车辆载部分成员能缓慢通过前往调查地点,为此,一组进入施秉县双井镇、马号乡所属村寨(道路崎岖),一组对台江县施洞镇周边的村寨进行一施洞镇为中心的辐射调查。
3、环境器物的调查
实地参与观察法是最重要的田野工作方法之一,也是收集第一手材料的最基本方法,调查时间短,为此对环境器物测量与记录,必需事先准备提纲和表格。
少数民族的竞技游戏往往仅存于偏远的民族聚居区,苗族独木龙舟竞渡的区域与活动范涉及到清水江(32.88km)及其支流巴拉河(13.55km)的范围,在此范围内全面测量和记录有关拥有龙舟的族群、村寨拥有龙舟的数量及附属器械的尺寸数据、龙舟棚位置、周边的地理地貌、植被和农作物等,还有海拔、气温、水温及江水流速等指标的表格的制定。
4、深度访谈
体育人类学利用深度访谈的优势,可以了解自己不能直接观察到的深层文化内涵,深度访谈要根据事先拟好的访问提纲,按照提纲逐一询问和填写,正常情况下尽量录音或摄像。
访谈内容包括时间、地点、人物、村寨、年龄等事先准备提纲甚至表格;也可以通过参照其他访谈的记录加以对照提高效率。在对独木龙舟研究涉及的访谈人群中涵盖了村干部、寨老、鼓头、龙舟制作工匠、锣手、巫师、划手、龙舟协会会员等人员。制定访谈表格涉及被调查者的基本情况如:姓名、苗名、性别、年龄、身份、村寨和访谈时间等。内容包括:苗族独木龙舟的起源传说、龙舟的制作与安装、龙舟竞赛的仪式和禁忌、龙舟竞赛活动组织、龙舟竞赛的程序和费用、选手的参赛动机及时间等。
5、参与性观察法
体育人类学调查方法极为重视调查项目进行的竞赛活动参与性观察研究,在众多的体育学者对民族体育、传统体育的研究方法中,参与竞赛活动实现对项目的调查,在调查过程中体现了对少数民族传统体育项目的流失的担忧,也对民族竞技组织方法缺乏科学性的不理解,为此在常规体育参与性调查中,学者往往要对调查项目的竞技规则、竞赛组织形式的现代改造实施参与,这样的研究在笔者前期对独木龙舟的研究中常用,也为多数体育学者长期采用。
参与性观察法是体育人类学田野调查最基本和最主要的调查过程。但是体育人类学的参与陛观察法有别于常规的体育参与调查,他们最大区别就是体育人类学的参与是在不干涉竞赛活动,竞赛组织形式,不对原始竞技实行现代改造的调查,它处于参与到民族竞技活动的每项竞赛中,却不干涉竞赛的任何活动,从而得出了解到最原始和最有价值的调查结果。
此次联合调查突破以前没有完成苗族“请送神”仪式的参与性观察和深度访谈,苗族“请送神”仪式通常是在夜间,其次,在巫师作法时场面肃穆庄严,不能有打断他念咒语的行为,比如高声说话、照相机闪光灯等的影响,都是巫师作法时禁忌的事情,还是要感谢老屯张海乡长等政府人士大力支持,征得今年岩脚龙舟的鼓头家同意,完成了多年调查没有涉及的“请送神”仪式,观察是在6月14日22时-6月15日8时的岩脚村鼓头家,历时10个小时,调查组三人全程观察了巫师请龙神祭祀及开划仪式。
调查组完成参与性观察的内容包括龙船的组装、请送神仪式、下水仪式、开划仪式、平寨码头的“赛龙头”、塘龙码头独木龙舟节的“赛龙身”、各寨“分龙竞赛”、施洞码头的“赛龙尾”、参赛各村的龙舟归棚仪式和“吃龙肉”等活动的参与性观察,参与到苗族同胞的节日活动每一个环节里去,完成对独木龙舟竞渡的全面参与性调查。
五、苗族独木龙舟田野工作法实践解析
解析调查工作方法的目的,是最大限度的发挥调查工作效率,在多年苗族龙舟的田野工作中发现有的调查科目是一次调查就要求完成的,总结以往的困难与认识不足为今后的田野工作提高效率打下基础。
1、体质调查:民族或少数民族居住地的交通困难是客观的,也正是他们能原始传存民族习俗、原始竞技活动规避现代化改造的要素。体质调查测试器材设备数量多,在交通不便利的山区测试器材数量 必须尽量精简,人员的组合设备使用数据的录入工作是需要调查人员具有决定信念。实际调查测量工作中调查对象外出务工导致样本的采集难和样本选择局限,测试难度有苗族村民农活作息时间与测量时间矛盾,还有被测试人员的戒备心理阻碍等,这些需要当地人士的引导和耐心疏导。本实证研究所选择的测量指标,在国民体质监测指标的基础上加以精简,主要目的是为了评估该项活动的体育效果。
2、区域和数量调查:独木龙舟竞赛活动区域广泛,地处施秉县与台江县交界,涉及四个乡镇38个自然村寨,介于清水江及其支流巴拉河流域,龙船是否参加当年龙舟竞赛是不确定的,竞赛期间龙舟活动处于流动,都为选定调查对象增加了难度,要协调政府支持、龙舟协会的帮助、龙船鼓头的信任以及追踪调查。
本次调查是有调查例证以来,为最系统和全面的完成了对苗族独木龙舟拥有村寨龙舟数量的田野工作,调查结果:拥有独木龙舟的苗族村寨38个,地属于施秉县双井镇5个村寨、马号乡9个村寨;地属于台江县施洞镇16个村寨、老屯乡8个村寨。38个苗族村寨2009年共计现存独木龙舟42条。调查结果还表明:独木龙舟长度界乎23至26米,宽0.4至0.6米,厚度为0.3至0.5米,母舟有六个舱,每舱长5.5米余,中间四舱供装载节日期间亲朋好友所送的家禽和当日桡手的饭菜。子舟15米左右。龙舟棚一般长度皆为25.6米(实测24.8米至28.9米),统一为一丈一尺宽的一排七间八柱,两头还有1.25米的檐,宽2.7米,高为3.24米,檐口各抽出0.64米,距地面高2.05米。
3、深度访谈和资料收集:在寻找访谈对象时,调查组部分人员找到的对象对独木龙舟不甚了解,导致调查结果不真实,有时找到了解独木龙舟历史的对象被调查者问卷设计的提问难住了;其次,民族地区语言交流障碍是部分调查人员遇到的困难。
调查中常见的遗漏是对调查对象基本资料的遗忘,常见的有时间、地点、人物、村寨、年龄等资料收集的简化,导致基本资料的遗漏;其次,田野工作最重要的民族志的整理,是每天调查结束后撰写访谈日记,回来以后进行整理完成,民族学与人类学的访谈日记有共同点也有区别,无论是用什么方法每天必须完成的访谈日记在酷暑、炎热的山区伴随疲惫的身体被晚归的调查人员忽略了。
结论
1、在以往的民族体育研究中,单纯民族区域体质形态的测量与评价总是感到样本量的不足,将少数民族“小众”群体的体质与其他群体体质对比分析感到欠缺,这是忽略了体质人类学强大的人类起源、民族迁徙以及人类进化发展等基础理论与体质评价相结合运用的误解;加之体质调查测量的工作条件艰苦,也是调查研究不涉及对被调查者进行体质人类学研究的原因。
【关键词】土地利用;变更;调查方法
土地利用现状变更调查为完善土地调查统计制度提供实际性的参考依据,是科学管理土地资源的重要途径,尤其现在科技飞速发展背景下,应不断探索和实践将新的科学技术应用到调查土地现状变更调查中,进而不断提高我国土地利用管理水平。
1.传统土地利用变更方法
传统的土地变更调查方法主要有卫星遥感、航测、直接外业调绘三种,其中利用卫星遥感能够很方便的获得有关土地利用的数据,不过受到科技水平的限制,遥感获得的图片数据分辨率较低,因此,比较适合监测区域性的土地资源利用情况。而使用航测方法进行土地变更调查,从实际航拍到后期的数据处理环节会花费大量的时间,因此工作效率并不高。而直接外业调绘通常有基层土地管理人员依据辖区内的土地利用变更情况,按照变更调查的相关要求,确定变更调查对象以及其范围、位置等参数,然后查阅县级土地管理部门相关图件,最终确定变更调查的线路以及站点,进而开展野外调绘活动。野外调绘过程中如果遇到变更图斑形状比较规则,且地物点容易分辨时,则可使用截距法、距离交汇法等对其进行补测;如果变更图斑形状不规则,而仍能轻易找到地物点,则可运用常规测量仪器进行补测,即在变更调查基础图件上补测变更图斑;如果图斑的形状较大且地物点不足时,则应布设导线控制点,然后在室内运用方格法、求积仪法计算出其面积大小。该种方法的野外劳动强度比较大,且地物点不太好找,导致工作效率低,而且计算出的面积误差较大。
2.3S技术支持的土地利用变更调查方法
该种土地变更调查方法是将地面调查与3S技术相融合,在现有土地利用数据库的基础上结合遥感技术,采用一定的计算机技术手段进而自动获得土地利用变更的相关信息。外业操作主要运用GPS技术确定变化图斑的范围、面积、类型等参数,进而量测零星以及线状地物。内业的操作以地面调查为依据,在数字环境下结合GIS技术更新基础图件。下面探讨一下3S技术支持的土地利用变更调查的具体实现。
2.1遥感影像数据的处理
利用3S技术对遥感影像数据的处理主要包括纠正、配准以及融合三个方面,其中纠正包括在参考正射影像图的基础上对土地利用图实施的相对纠正,以及参考地形图对卫星遥感图实施的正射影像纠正两种内容。通过纠正能够配准融合不同时相影像以及不同的传感器,并能将卫星影像融入到大地坐标系中,同时还能将遥感影像和土地利用图进行配准叠加;而融合影像是为了将处在同一范围中表现地物不同性质的帧数融合处理后使其形成一帧,从而能够及时发现地物出现的变化。实际工作中常用比值算法、线性复合、Lab变换实现分辨率较高的全色影像与分辨率低的多光谱影响之间的融合。
2.2利用 GPS 技术进行变更调查
利用 GPS 技术进行土地利用变更调查的工作流程如图1所示。
(1)PDA-GIS 的调入。在 PC 上将土地利用数据库转换成国土资源部的土地利用空间矢量数据交换格式(部颁标准格式),再转换成 PDA-GIS 的矢量格式,以 GIS 的方式在 PDA 上显示行政区域界线、权属界线、地类界线、权属性质等。
(2)手持机现场调查。手持机现场调查过程如下:
①开机进入系统主界面。
②系统初始化参数,如省市县代码等。
③打开需要测量地的底图,该图为矢量图。
④新建数据文件或打开数据文件,用于存储采集的几何数据和土地地物要素的属性数据。
⑤接收 GPS 点位数据。
⑥变更调查数据记录及对应的图形操作,将测量出的 GPS 点显示在 PDA 上,进行增加、删除、修改、合并等操作,使之生成点、线、面等基本要素,在土地地物要素的属性数据输入(不一定输得完整,可回到内业处理)时,可完成跟点、线、面的关联关系,从而完成土地变更调查的空间几何位置与属性的记录与关联。
⑦完成调查,保存数据,退出系统。
(3)内业处理部分。利用 PC 上的 GIS 系统进行图形编辑处理、属性修改;进行事后 GPS差分处理;生成变更后的土地利用要素属性数据库和空间几何数据库;再转换生成土地利用空间矢量数据交换格式(部颁标准);最后回到土地利用数据库。
3.基于正射影像图和GIS技术的土地利用变更调查方法
传统的土地利用变更调查研究时需要内业与外业同时进行,即先通过外业获得土地变更信息的底图,然后将其扫描成栅格图。内业则需要将扫描成的图形进行矢量处理,并进行适当的调整与修饰,不但技术水平要求较高,而且工作程序繁琐,工作量比较大。而基于正射影像图和GIS技术的土地利用变更调查方法,采用GIS软件处理土地利用内业图,能够减少扫描聚酯薄膜图的相关操作步骤,降低扫描过程中因图纸变形出现较大误差的机率。除此之外,该种技术能够将内业外业工作较好的融合在一起,提高内业工作效率,而且能够方便的统计出不同类型图斑的面积。
4.总结
本文对土地利用现状变更调查的传统方法进行了分析,探讨了传统方法存在的不足之处,并在此基础上介绍了较为先进的3S技术支持的土地利用变更调查方法,和基于正射影像图和GIS技术的土地利用变更调查方法,这两种方法显著提高了调查数据的准确性与工作效率,因此在实际工作应善于运用。
【参考文献】
[1]赵俊三,闫磊.土地利用现状图形属性数据变更调查及处理方法研究[A].新技术在土地调查中的应用与土地科学技术发展-2005年中国土地学会学术年会论文集[C].2005.
【关键词】土地变更;调查;技术;外业操作
一、前言
目前我国每一年度的土地变更调查工作结束后,一般将更新的土地变更数据替换基础数据库相同空间、相同范围的数据,如此循环更新土地变更调查数据信息。由于我们国土面积广大,地形崎岖复杂,进行土地变更调查工作任务十分艰巨,如何高校地、准确地获取土地变更新数据,完成土地变更数据生成任务成为社会关注的焦点。影响土地变更调查数据更新工作的各类因素多种多样,如土地测量技术、土地价值评估、土地变更数据统计方式等等。根据土地类型的不一样,需要变换不同的土地测量方式,这就需要先进的土地测量科学技术作为支撑。本文分析了目前土地变更测量技术的优势与不足,以及土地变更调查数据收集统计阶段和土地质量评价指标的关联性,以探索土地变更调查技术创新为出发点,针对土地变更调查技术创新设计的标准和内容进行研究,以提高土地变更调查工作的效率和准确率。
二、土地变更调查方法与技术发展现状
结合国土资源部在各地实行的土地变更调查试点工作所运用的方法与技术进行分析,可知高分辨率遥感射影技术可直观地、快速地测量出土地面积,并且可以在土地利用图件上进行空间叠加分析,从而直观地观察出土地变更面积的范围,并快速地建立数据库进行数据储存与统计。高分辨率遥感摄影技术的运用基于Windows-CE系统的GPS,此种方法具有低费用、高效率、短周期以及高数据准确率的优势,极大改善了传统土地变更策略技术的不足。高分辨率遥感摄影技术的应用面积逐步扩大和普及,在多数地区土地变更策略动态监测等方面应用效果显著。但从土地变更调查技术角度而言,高分辨率遥感摄影技术发展仍旧处于起步阶段,遥感摄影技术图像的变更图斑识别技术在野外进行数据采集的效率和精度仍然有待改善,尤其是图斑采集和室内数据处理环节关联密度不足,面积测量和属性录入工作衔接不到位,增加了工作的复杂难度,使得调查获取的数据可信度不高。
三、土地变更调查技术存在的不足之处
土地资源是我们生产生活的基础,快速高效、准确无误地掌握土地资源变更、质量和分布信息与我们的生活有着密切联系。为更为快速准确地掌握我国土地资源的利用状况,笔者对目前土地变更调查技术进行分析,探索其发展的不足之处以寻求更好地解决方法。
(一)外业核查图斑提取依据不统一
我国领土面积广大,地形由西往东变化复杂,地质类型各有千秋,由此可知我国土地变更调查工作任务十分艰巨。自2010年以来我国开展新一轮全面的土地资源调查工作,按照国家发展机制要求,采用了与往年不同的新方法进行土地变更调查工作,调查技术的创新和提高展现出与传统调查方式不同的新特点。随着社会经济的快速发展,对土地变更调查技术的要求提升到更高的层次,为更为准确快速地测量出土地变更的数据,外业核查技术显得更为突出和重要。从目前相关文献资料表明的情况来看,土地变更调查技术中的外业核查存在标准不一、核查不全、数据不实和核查耗时长的问题,外业核查图斑的认定依据匮乏,需要有针对性地设计外业工作流程,查找问题的所在和形成的原因。
(二)传统土地变更调查技术制约性过强
我国地形崎岖复杂,土地资源利用状况复杂,如城市建设中的建筑用地、道路建设、绿化用地以及部分农业用地等相互交织,若要及时准确地掌握土地利用状况变更信息,确保土地资源利用的可持续发展,我们需要依靠新型的土地变更调查技术。传统的土地资源调查技术操作设备简单,需投入大量的人力,同时由于人员职业素质水平不高,人为操作随意性等状况容易导致土地变更调查数据不准确。其次,传统的土地变更调查测量工具定位系统不健全、操作过程繁杂笨重,因观察者自身条件的制约,所测量得出的数据记录过程繁杂、数据误差大。与目前轻快便捷的掌上电脑与卫星定位等先进土地资源核查技术相对比,传统的土地测量工具的缺点极为突出。然而由于地区经济发展水平不一,部分落后地区使用的土地变更调查工具与技术更新周期长,一定程度上制约了当地土地变更调查工作的顺利进行。
四、土地变更调查技术的完善策略
以上述分析的土地变更调查技术存在的不足作为依据,探究土地调查技术的创新性,阐述土地变更调查关键技术,为更顺利地进行土地变更调查资料收集、外业调查和数据库更新等工作提供借鉴。
(一)完善创新外业数据采集技术设计
土地变更调查离不开定位系统技术的支持,通过完善GPS相位平滑伪距差分,精确土地测量数据,优化土地利用变更调查的外业数据采集软件,提高土地面积观测数据处理软件,完善设计土地变更调查技术管理软件,将调查工作分工精确化,每一软件的功能不断进行优化升级。如外业数据采集模块软件,通过操作系统PDA平台开发Windows CE,再利用Microsoft Visual Basic 6.0研制相位平滑伪距差分软件,使每一模块的功能得到最大的发挥,将土地变更调查数据收集统计、分析、存储编制等各项工作完善到位。
(二)系统性地建设土地变更调查数据与图件信息
土地变更调查需要收集大量的数据信息,并将之储存整理,同时还需将观测见过一图像的形式记录下来。由于土地权属变化周期短,将会产生大量的数据信息和图像文件,整合管理数据与图像是土地变更调查工作需要处理的一个重要问题。利用高科技绘图工具进行快速扫描绘图,并对数据和图像进行压缩储存,可节省储存空间。同时对数据与图象进行归类,加强信息资料的管理工作力度,便于日后工作需要进行查阅,严格按照国家数据库建库标准进行图形和属性库建设,并及时补充新增地物和近年来土地变状况的资料信息,对调查结果采用分类系统进行筛选分析,提高图像与数据收集储存效率。
五、总结
土地变更调查工作关系到我国土地资源管理和保护,运用现代化高科技技术进行有效的土地测量能保证我国土地资源得到更好的保护和利用。本文分析了土地变更调查过程中的土地测量、土地状况、土地权属以及土地变更调查技术等各方面,并提出相关的完善策略,为土地变更调查统计工作提供借鉴与指导。
参考文献
[1]哈万录.土地变更调查中存在的问题及建议――以原州区为例[J].宁夏农林科技,2014,55(6):57-58.
[2]沈少泽.浅谈年度土地变更数据库更新中问题的处理[J].浙江国土资源,2014,0(10):49-50.
关键词:大学生;传统节日文化;调查报告
一、前言
传统节日在历史长河中产生、发展,是我国民族精神的重要载体。每一个传统节日在历史的沉淀下都具有深刻的文化内涵,串联在一起形成的中国传统节日文化是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为了解当前中国传统节日文化的传承状态,针对高校大学生群体,进行了问卷调查,反映出他们对于传统节日文化的认知和态度的情况。旨在基于现实,挖掘传统节日文化的深刻内涵和发挥传统节日文化的重要功能,更好的开展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笔者的调查报告希望能对高校进一步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尽一点绵薄之力。
二、调查方法
(一)调查对象
调研组于2010年10月抽样选取了重庆市内十所高校的200名大学生,就传统节日文化的认知和态度等方面进行了综合调查。本次调查以重庆工商大学、重庆大学、西南大学、西南政法大学、重庆师范大学、重庆交通大学、重庆教育学院、重庆理工大学、四川外语学院、四川美术学院十所高校的在校大学生为总体,采用多阶段随机抽样方法选取调查对象。
(二)资料收集方法
本次调查采用问卷法收集资料。问卷由20个问题构成,主要询问了大学生对中国传统节日的了解程度、知晓途径以及对传统节日的看法和态度,重点调查了大学生对传统节日文化的认知、传承和态度,并设置主观题收集当前大学生对于保护、创新、传承中国传统节日文化的意见和建议。全部调查问卷由被调查对象当场填写,共发出200份,收回193份,可用问卷190份,其中,文科类学生填答90份,理科生填答86份,艺术类学生填答14份;男生91人,女生99人;有来自全国26个省、直辖市的同学,重庆较多有38%,其次是四川、湖南、湖北、贵州、山西、河南等地。
三、调查结论与分析
(一)大学生对传统节日的了解状况
调查问卷的第一题对“中国民间最隆重、最富有特色、时间最长的是哪个节日”进行选择,调查结果显示,接受调查的190名学生中,只有3个学生选错,选择答案“春节”的正确率是98.4%。说明大学生对传统节日的相关常识还是具有一定的认知,大学生大都是已满18周岁的成年人,出生在90年代之后。童年受到家庭和社会的影响,对传统节日基本情况有所了解,中学时代受到学校的相关教育以及电视等媒体在传统节日的报道,传统节日的名称基本都知晓。
(二)大学生对传统节日的掌握程度
通过上述的摸底调查可知,大学生在日常的生活和平时的学习中还是对传统节日有一定的了解。那么他们到底对传统节日文化掌握到什么程度?调研组设计了“您能讲出一些传统节日的来历、风俗和故事吗”的选择题,从表2的结果表明,62.1%的大学生选择了B选项(能讲一些,但不太准确),占到被调查对象的六成以上,同时选项D是“没听过,也不会讲”,没有学生选择,说明全部的大学生都知道传统节日是有来历等的,根本没听说过的也不存在,只是了解的程度不一致,也只有少数学生掌握得较深刻。
(三)大学生对于中国传统节日的态度
本调查问卷提出了两个对于中国传统节日的态度的问题,即“您认为记住这些中国传统节日、了解传统节日文化有必要么?”和“您认为中国传统节日是否还需要大力提倡与宣传?”,在这两个问题的回答上,前者的肯定回答为180人,占到94.7%,后者的肯定回答为181人,占到95.3%。调查结果说明了当代大学生对传统节日有着积极的态度,尤其肯定要对中国传统节日进行大力提倡与宣传。
(四)大学生关于传统节日未来的预测
本调查问卷设计了一个大学生对传统节日的未来的看法的题目,有82人觉得“比较乐观”,占到43.2%,是比较集中的一类,当然表现出“很乐观”与“不乐观”的人数相当,“很悲观”的学生有2人,还有比较多的一部分学生觉得“很难说”,可能是对传统节日的未来一些担忧,也要看政府、学校、媒体、家庭等各种资源,形成合力共同发挥作用,有效地推动中国传统节日文化的建设。
(五)大学生对于弘扬传统节日文化的态度
调查中,我们问及了一个基本问题,在高校中弘扬传统节日文化的必要性问题。调查结果显示,有94.7%的学生认为是有必要的,其中有过半的学生认为“非常有必要,是大学精神的体现”,持消极态度的共有10人,认为“没有必要”或“无所谓”。
同时还有一个问题是“您认为高校还应该怎样弘扬中国传统节日文化?”的多选题,从统计数据看,有150人选择“积极组织引导大学生开展校园节庆文化活动”,占到78.9%,比例最大。选择“依托乡土资源,开展节日社会实践活动”有70.5%,说明了,在校大学生还是希望挖掘传统节日的人文内涵,能够开展校园节庆活动亲身感悟和体验。
四、小结
本研究通过抽样走访调查、问卷统计分析,调查了高校中当代大学生对中国传统节日文化的认知与态度总体状况。由于调研的时间比较紧张,导致所抽取的样本数量较少,因此,调查所得出的结果的代表性不是很强,但通过少量的问卷,我们也能了解到大学生对传统节日的基本常识有所了解,但是了解的比较浅显,主要是从家庭教育获得相关知识,对传统节日的传承与发展态度都很肯定,表示应大力宣传和提倡,也表示出以比较乐观的心态看待传统节日,希望在高校开展更多更有意义、形式多样、丰富多彩的节庆活动来增进对传统节日的了解,增强对传统节日文化 内涵的认识,更好的传承和弘扬传统节日文化。(作者单位:重庆工商大学)
参考文献:
[1] 孙体楠.大学生传统节日文化教育的现状与对策[J].周口师范学院学报,2009.
[2] 李欣.传统节日文化在当下语境传承中的问题与对策[J].中州大学学报,2007.
[3] 舒敏,鄢呈.大学生与传统节日的心理与行为状况的调查与分析[J].科教文汇,2007,(05).
[4] 陶柳清,陈淦添.当代大学生对西方节日的调查分析[J].科技创新导报,2009.
关键词 玉米螟;性诱剂;效果
中图分类号 S435.132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7-5739(2013)07-0129-01
玉米螟是危害玉米的最主要害虫,它不仅影响玉米的品质,造成的产量损失也相当严重,其危害、损失率居各种害虫之首。一般危害较轻年份,玉米产量损失5%~10%,危害较重年份可达10%~20%。玉米螟性诱剂是人工合成的性外激素,具专一、灵敏、无毒害、无残毒、不伤天敌、经济高效等特点,在害虫防治尤其是辅助测报中的作用日益增大。为了测试玉米螟性诱剂在田间的诱捕效果,探索使用玉米螟性诱剂进行测报从而确定田间释放赤眼蜂日期的可行性及方法,特开展了此田间试验[1-6]。
1 材料与方法
1.1 试验概况
试验地点设在通化县开发区都岭村、二密镇德胜村。供试材料为玉米性诱剂,由中国科学院动物研究所无公害防治项目组提供,置于冰箱内保存。
1.2 试验方法
1.2.1 诱盆制作。选用直径25~30 cm、深8~10 cm的硬质再生塑料盆,在盆沿下1 cm处对称钻2个排水孔。盆沿上也对称钻小孔2个。将20号细铁丝中间拧1个小环,将大头针穿过性诱芯橡胶塞的小头,针头向凸面,圆球端紧贴凹面,将针头中部折弯,挂在铁丝的小环上。将铁丝横跨在盆口上,固定、拉直,使性诱芯位于盆口中心,并使诱芯的碗口朝下。 盆内放1勺洗衣粉(约0.3%)或少量洗涤液,然后注清水至排水孔。调节铁丝高度,使诱芯底部高出水面0.5~1.0 cm。将3根竹竿(或木棒)捆成支架,诱盆放在支架上,诱盆高度1.0~1.5 m。
1.2.2 诱盆放置。诱盆主要放在村边玉米秸秆垛西南面,村边玉米地周围,以及靠近玉米地的空地或玉米地之间的走道上。每1~2 d将死蛾捞出,并及时调节铁丝高度,保持诱芯底部高出水面0.5~1.0 cm。诱捕器中水位较低时,应及时加水,重新调节诱芯高度。每10 d或大雨过后补加1次洗衣粉。从6月19日开始放置诱盆,每个试验点放置3个诱盆,8月1日结束,共放置21 d。
1.3 调查方法
1.3.1 诱蛾量调查。在玉米螟化蛹羽化初开始调查,每2 d查1次诱捕玉米螟蛾量。
1.3.2 玉米螟化蛹率调查。于玉米螟幼虫化蛹前开始调查,在冬前选留的含虫量大的秸秆垛上,从6月5日至7月10日,每隔5 d调查1次,每次调查30~50头活虫,同时计算化蛹率。
2 结果与分析
2.1 成虫诱捕量调查结果
从图1可以看出,诱蛾量最高峰为7月3日,诱捕成虫120头,其次是7月11日,诱捕成虫102头。
2.2 越冬代玉米螟化蛹率调查
根据2012年越冬代玉米螟化蛹率调查,6月26日玉米螟化蛹率达到20%,后推10 d(即7月6日)为第1次放蜂时间,间隔5 d(即7月11日)为第3次放蜂时间(图2)。
3 结论与讨论
田间释放赤眼蜂日期的确定一直是采用传统的测报方法,由于乡镇农业站缺少测报员,经费紧张,所以调查点少、准确性低,而玉米螟性诱剂诱蛾观测方法比较简单,省时省力,准确性高。因此,进行玉米螟性诱剂诱蛾观测试验,探索可以辅助甚至取代传统测报方法,从而可以提高田间释放赤眼蜂日期的准确性。
玉米螟性诱剂诱蛾观测方法定义赤眼蜂放蜂日期是在性诱剂诱蛾量突增后的4 d左右开始第1次放蜂,试验然后间隔7 d左右进行第2次放蜂。根据调查结果显示,7月3日应为蛾量第1次突增日期,根据玉米螟性诱剂诱蛾观测方法定义第1次放蜂日期应为7月7日左右,第2次放蜂日期应为7月13日左右。而笔者采用传统测报方法,第1次放蜂日期定为7月6日,第2次放蜂日期应定为7月11日。
综上所述,玉米螟性诱剂诱蛾观测方法确定赤眼蜂放蜂日期是可行的,今后将作进一步试验,最终以性诱剂测报为主,以提高测报的效率和田间释放赤眼蜂日期的精度。
4 参考文献
[1] 王烘印,张贵有.利用性诱剂粘胶诱捕器大面积防治玉米螟技术[J].吉林农业科学,1997(1):49-53.
[2] 孙淑兰,张兴武.性诱剂防治玉米螟技术研究[J].吉林农业科学,1995(4):48-54.
[3] 刘天龙,张忠谋,朱元良,等.性诱剂及不同药剂对鲜食糯玉米田玉米螟控制效果试验[J].上海蔬菜,2006(3):71-72.
[4] 陈炳旭,陆恒,董易之,等.亚洲玉米螟性诱剂诱捕器诱捕效果研究[J].环境昆虫学报,2010,32(3):419-422.
关键词:传统Kano模型;模糊Kano模型;熵值法;连锁配送服务质量
中图分类号:F253.4 文献标识码:A
Abstract: Based on the problems occurring in the implementation process of traditional Kano model that customers' requirements is fuzzy and uncertain, this paper presented to introduce fuzzy mathematical method in the process, designed fuzzy Kano questionnaire and handled the data fuzzily. In addition, the original weights of customers' requirements were determined by entropy method. Based on the experience and methods of attributes adjusting for different quality demands, this paper modified the improved factor and calculated the final importance of quality requirement, and studied the quality requirements of chain distribution service in that way. The results showed that fuzzy Kano model could weaken the uncertainty of customer demand, and also could solve mixed demand attribute problems occurring in traditional Kano questionnaire.
Key words: traditional Kano model; fuzzy Kano model; entropy method; quality of chain distribution service
0 引 言
用户需求对产品设计、客户满意度的提高有着不可忽视的作用,QFD是一种能够很好地将用户需求转换成产品(服务)设计的工具。在进行需求重要度评判时,通常会采用用户询问调查法、需求重要度评判法及AHP法等,但这些方法会存在明显不足,主要表现在过于主观,容易受人为因素的作用而造成误判。Kano模型是一种能够很好地识别顾客需求、将定性需求定量化的工具,自质量管理专家狩野纪昭提出以来,已在很多领域得到了应用,国内外学者也对此展开了深入的理论及应用研究。
由于顾客需求的模糊性,Kano方法虽然采用结构式问卷调研,并形成了一套数据处理方法,但该方法存在很多不足,如问卷调研时反复的询问会引起被调者厌倦、隶属度接近时会造成质量属性类别的误判、质量属性初始权重不能反映其对顾客满意度的实际贡献大小等问题。本论文通过梳理国内外研究中对以上诸多不足之处的改进方法,权衡利弊,并将传统Kano方法与改进方法在连锁配送服务质量改进中进行实证研究,进一步验证传统方法的不足之处,同时提出下一步改进思路。
1 Kano模型
1.1 Kano原理
Kano理论认为:不同客户需求之间的界限模糊,且随着时间的变化需求种类会发生变化;不同用户由于认知差异及喜好不同,对需求也会有着不同的理解。Kano模型是一种定量方法,用以协助确认产品/服务质量需求要素的Kano质量类别,实现对顾客需求的定量分类并赋予不同的需求权重,借以消除顾客调查中的模糊性。
做法:通过设计正反向调查问卷(表1)对顾客需求进行询问,并将获取的数据利用二维Kano质量属性分类表(表2)进行归类,以识别每个属性类别。将质量属性分为魅力质量A、一元质量O、必备质量M、漠然质量I与逆反质量R共五类。此外,问卷数据处理时还会有可疑的问题质量Q。不同的质量属性对于顾客满意度的贡献不一,魅力质量充足时顾客满意度会大幅度提升,但不充足时顾客不会因此表现出明显不满;一元质量的充足程度与顾客满意度呈正线性相关;必备质量不充足时会导致顾客满意度急剧下降,充足时却不会增加顾客的满意度。
在应用Kano方法时,难点在于对需求的定量归类以及对不同的质量需求类型赋予权重大小的确定。
1.2 Kano方法的不足
传统Kano方法存在以下不足:①利用传统Kano问卷进行调研时需要被调查者进行繁琐的正反向问题的回答,极易引起用户厌烦,使问卷调研结果有效性受到一定程度的影响;顾客心理复杂多变导致需求不确定;样本数量不足或覆盖不够均匀时结果会产生偏差。以上这些均会影响分类结果的准确性。②单纯依靠重复频度判定需求重要度不够科学合理,表现在:对于重复频度高,重要度高是合理的,但重复频度低并不代表重要度低,如Kano分类中的魅力需求由于尚未被顾客发现,调查结果重复频度会偏低。
1.3 学者对Kano模型的改进研究综述
由于Kano模型能够有效识别不同类型的顾客需求,以利于进一步在产品开发、市场营销等领域对不同的需求(基本需求、期望需求、魅力需求等)采取差异化的处理方式。因此,理论界对此展开了深入的研究,关于Kano模型的理论研究主要集中在Kano分类、不同Kano类别对满意度的影响及需求重要度的改进等方面。
1.3.1 关于质量属性分类的改进研究。Berger(1993)[1]针对Kano分类时质量属性隶属度存在最大值与次大值接近时,归属类别无法判别或误判的问题,提出了“相对顾客满意系数比值”。Matzler和Hinterhuber(1996)[2]提出在QFD中可加入该比值,认为产品开发需要满足必备质量,期望质量要具备竞争力,在魅力质量上超越竞争对手。陈波波(2007)[3]提出基于质量要素的时间特性和统计概率特性并利用最大领先度概念推导出质量要素评价倾向的指标―质量要素评价倾向归属度,对Kano类别判定进行改进。Q.L.Xu(2007,2008)[4-5]针对Kano模型定性且缺乏需求分类标准,提出了分析型Kano模型,设计出一组量化的分析指标实现顾客需求的定量化分析。段黎明和黄欢(2008)[6]对Matzler的方法进行改进,并特别分析了当两个需求权重接近时的区分方法(采用统计测试法处理)。Yu-Chen Lee等(2009)[7]构建模糊Kano模型来解决质量属性分类的不确定性。姚海(2009)等[8]提出利用模糊聚类法进行Kano分类。实践证明,模糊聚类法是较有效的分类方法,特别是当某质量需求对于两个或两个以上的类别隶属度较接近时,采用模糊聚类法可有效避免误判[9]。孟庆良等(2012)[10]构建了一种定量化Kano模型并改进重要度函数进行需求分类。
除了以上学者研究之外,还有很多学者对Kano模型与QFD整合使用进行了研究,研究重点均集中在两者的衔接上。学者统一认为,基本重要度需要作出调整,但如何调整则说法不一。结合以上研究的特点,以下利用模糊Kano模型对连锁配送服务质量进行深入研究。
2 Kano模型的改进――模糊Kano模型
Kano问卷调查存在的模糊性问题主要是由于人的主观判断被量化了的统计活动取代,引入模糊数学方法主要在需求筛选、需求分类两个阶段。通过对每个需求指标与研究对象的贴近程度进行测量、比较,筛选出优良指标,在此基础上进行权重的测度;利用模糊聚类分析,掌握类内与类间距离,把握需求总体的实际分类情况,避免误判。
2.1 引入模糊方法后的Kano模型实现过程
2.1.1 指标的建立。从服务者角度建立的质量指标项目是不完善的,还需要从顾客的角度出发,因此本研究综合模型、前人研究成果及对顾客、销售服务人员及技术人员的访谈,整理出服务质量需求项目,共计33项。在调研过程中,特别注意了对魅力型需求的挖掘。随后,根据获得的需求项目设计问卷试调,确定最终服务质量需求项目。采用KJ法进行需求的归类,理清各需求项目之间的初步关系,此阶段可进一步剔除重复需求项目。
以上阶段与传统方法同。
传统Kano方法根据调研结果进行数据分析时需要利用二维属性归类表(表2),并统计每个质量属性对属性分类的隶属度,按照隶属度最大原则确定属性归类。但实际数据会存在最大值与次大值较接近,故可利用Lee和Newcomb提出的混合分类判断标准进行判别,若判定结果为混合类,则无法判断。
此外,在问卷设计中集成对顾客需求重要度的问项,有利于后续对重要度进行进一步研究,以便与QFD方法相结合。
2.2 模糊Kano问卷的数据处理
2.2.1 Kano属性的确定过程。根据顾客对模糊Kano问卷的填写数据结果,按以下步骤确定Kano类别:
(4)重复1~3步,得到每个客户的判定结果,再统计该项属性对各需求类别的频率。需求属性频率最高的即为该需求的属性类别;若出现两种需求类型频率相同的情况,需求类别优先级按以下方式确定:基本型>期望型>兴奋型>无关型;
(5)重复1~4步,得到每种质量需求的属性类别。
2.2.2 需求重要度的集成及初始权重的确定。问卷设计时,将需求重要度调查集成至Kano问卷中,对需求重要度进行调查,并采用熵值法计算初始权重:
2.3 需求重要度的调整
3 传统Kano模型与模糊Kano模型的对比研究
3.1 服务质量需求项目的确定
首先获取顾客对产品(服务)的质量需求项目,考虑到项目的全面合理性,该阶段不仅要顾客参与,也需要公司销售人员及管理人员的参与。连锁零售企业目前主要采用自营配送、第三方配送、厂商直供等方式。本研究以第三方配送为主,结合SERVQUAL模型、前人的研究成果[1-12]与问卷访谈调研(主要针对顾客、销售人员及管理人员),共整理出33项服务质量需求项目(具体需求项目可见表4),并以此设置模糊Kano问卷。按初始需求设计好问卷进行小样本试用,对回收问卷进行进一步分析,以剔除不合理的问项并增加可能遗漏的质量需求项目。按修正后的问题设计Kano问卷,分别设计正向及反向问题,对被调查者进行调查。
3.2 问卷及回收情况
本研究设计2套问卷――传统Kano问卷及模糊Kano问卷,将重要度问项集成在传统Kano问卷中。被访对象主要是连锁零售企业的管理人员、配送企业的工作人员等,要求被调查者分别填写两种问卷。共发放问卷50份,回收有效问卷41份,有效问卷回收率为82%。
3.3 两种Kano问卷的数据处理结果
根据3.3.1中提到的混合分类判断准则进行判断,33项配送质量属性中,无混合类属性,即传统Kano方法得出的结论中,u1和u3 2个混合类属性在利用模糊Kano模型问卷调查并经数据处理后,有了较为明确的属性分类结果。由此可见,模糊Kano模型能够较好地解决顾客需求调查中由于顾客心理复杂多变等所造成的不确定性。而模糊Kano模型与传统Kano模型对于非混合类质量属性的判定结果并无太大的区别。
4 质量属性需求重要度的调整
5 结 论
Kano模型的决策准则要求企业满足必备质量,提升一元质量,挖掘魅力质量,这种表述是含糊的,且没有涉及各需求的优先度。在企业资源一定的情况下,如何利用有限资源提升顾客满意度,需要更加客观的方法。模糊Kano模型能够将不确定的顾客需求以定量的方法反映出来。
注:①改进率,是QFD工具中一项重要指标,即设定的质量目标值与顾客对公司满意度的现有评价值的比值,可以反映质量属性需要改进的程度。
参考文献:
[1] BERGER C.. Kano's methods for understanding customer-defined quality[J]. Center for Quality Management Journal, 1993,2(4):3-36.
[2] KURT M., HANS H. HINTEHUBER, et al. How to delight your customers[J]. Journal of Product & Brand Management, 1996,5(2):6-18.
[3] 陈波波,齐佳音,黄逸B,等. 对KANO模型中质量要素评价倾向判定方法的改进[J]. 北京邮电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7,9(2):51-54.
[4] XU Q.L., JIAO R.J., YANG X.. Customer Requirement Analysis Based on an Analytical Kano Model[C] // Singapore: IEEE, 2007:2-4.
[5] XU Q. L., JIAO J., YANG X.. An analytical Kano model for customer need analysis[J]. Design Studies, 2008,30:87-110.
[6] 段黎明,黄欢. QFD和Kano模型的集成方法及应用[J]. 重庆大学学报,2008,31(5):515-519.
[7] LEE Y. C., HUANG S. Y.. A new fuzzy concept approach for Kano's model[J]. Expert Systems with Applications, 2009,36(3):4479-4484.
[8] 姚海,鲍劲松,金烨,等. 产品功能需求的分类及分析方法[J]. 机械设计与研究,2009,25(3):7-9,13.
[9] 林小芳,踪锋,王海船,等. 模糊聚类法在服务质量属性Kano分类中的应用研究[J]. 物流工程与管理,2014,36(10):59-62.
[10] 孟庆良,蒋秀军. 基于定量化KANO模型的顾客需求最终重要度确定方法[J]. 统计与决策,2012(6):32-35.
[11] TAN K.C., SHEN X.X.. Integrating Kano's model in the planning matrix of quality function deployment[J]. Total Quality Management, 2000,11(8):1141-1151.
[12] 侯智,陈世平. 基于Kano模型的用户需求重要度调整方法研究[J]. 计算机集成制造系统,2005,12(11):1185-1189.
[13] GERSON T. Integrating the Kano Model and QFD for Designing New Products[J]. Total Quality Management & Business Excellence, 2007,18(6):599-612.
关键词:传统礼仪;教育;调查
笔者很长一段时间都在思考这样的一个问题,即如何让学生传承传统的文明礼仪。曾经在网上看到:一位90多岁的老人在公交站牌旁摔倒,骑着电动车路过的刘女士便赶紧下车扶起了老人。为了不让自己成为翻版“彭宇”,刘女士在扶起老人的时候,请周围的几位路人为自己作证。“姑娘,我不会赖你的,你是好人。”被扶起后,老人对刘女士很是感恩。然而,当老人被送到医院后,却改了口,称是刘女士撞了他。幸亏老人的家人明事理,幸亏有目击者愿意为刘女士作证……看完后我心里真不是滋味,今天的中国人怎么了?难道作为礼仪之邦的国民把应有的文明礼仪忘却了?中华民族自古为礼仪之邦,今天,我们正在营造真诚、友爱、和善的生活环境,构建和谐、文明、幸福社会,开展中学生传统礼仪教育,不仅是传承文明的需要,也是时展的要求。
然而,传统礼仪教育不同于一般学科教育。首先,传统礼仪是千百年来的伦理文化积淀,不同地域、不同民族的传统礼仪有所不同。因此传统礼仪教育没有现成统一的教材。其次,传统礼仪来自于生活,体现于生活,传统礼仪的教育不应该只采取单一的课堂讲授的方式,教育方法应该灵活多样,突出传统礼仪教育的社会化和生活化,以中学生日常养成道德讲礼仪的良好习惯为教育宗旨。在传统礼仪教育过程中,既应当让学生“知其然”,知道应当怎样做,还应当让学生“知其所以然”,懂得为什么要这样做。中学生传统礼仪教育如果只是单纯传授礼仪的规范和具体操作的要求,而没有充分发挥中学生的认知水平和探究能力,不注重对传统礼仪文化底蕴的感受,这样的传统礼仪教育也是残缺不全的。学校传统礼仪教育不是培养学生只会循规蹈矩、照章办事,而是让学生在现实生活中触类旁通、举一反三,达到自觉体现传统礼仪的更高境界。
本人所在学校是一所农村普通高中,绝大部分的学生来自乡村农民家庭,这是实施传统礼仪教育的有利条件之一。可是,如何有效地激发学生对传统礼仪的学习和实践的兴趣,成为一个注重自身修养、注重礼仪的品行兼优人才。在开展传统礼仪教育校本课程的探索中,本人通过组织学生开展调查报告活动和体验式活动进行传统礼仪教育,实现道德内化,取得了良好的效果。
传统礼仪与日常生活紧密相关,如家庭礼仪、书信礼仪、人际交往礼仪、公共场所礼仪、就餐礼仪等,中学生或多或少耳闻目睹过一些传统礼仪。为了使学生对传统礼仪文化有深层的理解,我有针对性地选择简易可行的课题,引导学生进行调查研究,书写调查报告,让学生从中领悟到本地区本民族传统礼仪的真、善、美。以“本地就餐礼仪的调查报告”为例,为了利于指导学生开展课题研究,我精心设计如下的调查报告:
调查人: ( 班)
调查目的:中华民族自古具有“温,良,恭,俭,让”之五德,以礼律己,以德待人。然而,当代中学生传统礼仪的严重失落,令人痛感。礼仪,礼貌不仅存于心中,也表现在适当的形式中和待人接物的日常生活细节中。而就餐礼仪,是日常生活中随意就能做到的,既不费力,也不劳神,就餐礼仪是“生活常礼”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因此,重拾就餐礼仪,唤回灵魂已是不容忽视的了。为此,我们决定对这课题进行调查。
调查地点:学生家庭所在地( 县 乡或镇 村)
调查对象:学生父母、本村年长者等。调查时间;2011年元月至2011年3月。调查方法:访问、问卷。随机抽样:随机抽样60岁以上的男女性各50名。
问卷调查:1.就餐时宾主座位应是( )
A、相邻,宾居主人右侧 B、相邻,宾居主人左侧 C、宾主座位相对。D、无指定座位。
2.就餐完毕,离开餐桌前,应该( )A、将筷子并列架在碗上 B、将筷子并列放在桌上 C、将筷子交叉架在桌上。
3.就餐时下列做法正确的在后面括号打√,错误的打×。
(1)主人用自己的筷子为客人夹菜,表示热情友好。( )
(2)主人不时为男宾敬烟,表示热情好客。 ( )
(3)侍者为客人盛饭时要盛满碗,表示让客人满意。( )
(4)就餐完毕,客人应有意在自己碗留些食物,表示有礼谦逊。 ( )
(5)主人要不断劝酒,致客人出现醉态,表示主人热情。
( )
(6)口内有食物,避免说话。 ( )
4.就餐时,还应注意哪些礼仪?至少列举3个。
(1) (2) (3)
调查组织:高一年级( )班学生利用双休日、节假日回家期间,给被调查者说明调查意图,取得长辈们的支持,以学习就餐礼仪为目的,访问调查,现场记录,发放调查表格,收集调查表格。
数据处理:运用统计分类汇总表等方法进行处理,得出结论。
调查效果:本调查结论可作为本班学习和实践传统礼仪的参考依据。
调查心得:通过本次调查,
在此基础上,还可以进行学校学生就餐礼仪情况调查,餐馆就餐礼仪调查等。当然,每完成一个课题的调查研究,及时召开主题班会,让学生汇报调查结果,鼓励学生现场模拟操作,各抒己见,将本地传统礼仪中蕴含的合理思想提炼出来,使传统礼仪在与时俱进中得到延续。学生在掌握传统礼仪有关知识的基础上自觉身体力行,逐步养成守道德讲礼仪的良好习惯。
关键词:数据时代;统计方法;改进;革新
现代政府工作环境、工作需求与早期已经有很大的不同,这就给统计调查工作增添了难度。现如今,我国政府正在逐步的转变工作职能,以便更好的服务于人民群众。但是由于统计调查结果不够科学精确,因此政府所做出的决策难以发挥出实质性的效应,在这种情况下,加强政府统计方法的改进与革新很有必要。
1 统计方法介绍
目前关于统计方法的定义有很多种,一般概括性的讲,统计方法就是指通过收集、整理相应的统计数据,同时对这些统计数据反映出的问题作出相应结论的方法。因为统计资料较为复杂,多种多样,因此统计结果极易受各种因素影响。既便是相同的统计资料,如果选择的统计方法不同,也会得出不同的结论,而结论不同,用来指导实践所带来的结果也会存在一定的差异。通常情况下,选择统计方法需要遵循如下原则:首先,按照研究目的进行选择,以此确定研究因素、研究设计类型;其次,按照数据特征进行选择,数据是否属于正态分布,同时还需要确定供研究的样本量大小;再次,按照判断统计资料种类进行选择,而后按照统计方法相对应的条件来进行计算;最后,按照统计人员的专业知识以及所收集的统计资料的具体情况来进行选择,所选择的统计学资料必须符合统计学原则。
2 数据时代下统计方法改进的必要性与可行性
统计结果能够为政府作出某项决策提供参考数据,政府工作人员通过数据分析,对所要统计对象的具体情况有所了解,以便发现其中的问题,并且依照实际情况找到解决问题的原因,以此采取有效的手段加以解决。由此可见,到统计对政府工作来讲的确非常重要。但是在大数据时代下,早期应用的统计方法已经无法满足现代政府工作者的需求,这是因为传统统计方法所需要的统计时间长,统计结果也不够精确。因此在数据时代下,对统计方法进行必要的改进以及革新具有一定的现实意义。只有统计方法与政府现实工作需求相匹配,才能够得出精确的数据信息,也才能够指导政府工作人员作出科学的决定,以此来更好的控制研究对象。另外,数据时代下,信息技术、计算机技术发展水平已经很高,完全有能力进行现代化的统计方法革新。也就是说,数据时代下统计方法的改进与革新,既具有一定的必要性,也具有一定的可行性。
3 数据时代下的统计方法的改进与革新要点
第一,转变传统观念,树立新型理念。应对数据时代,首先需要有一种大数据思维。针对海量即时数据,绝对的精准不再是我们追求的主要目标,就像维克托・迈尔--舍恩伯格所认为的,适当忽略微观层面上的精确度会让我们在宏观层面拥有更好的洞察力。所以,大数据思维提倡接受混乱,接受不精确性。其次,我们要改变长久以来固守的因果关系律。在数据时代,我们无须紧盯事物之间的因果关系,而应该寻找事物之间的相关关系,因为在海量信息中寻找因果联系,往往会徒劳无功。再次,在数据时代,信息交流的渠道增多,信息传递的效率提高,要树立关口前移的统计观念,促使统计管理真正从事后转向事前和事中管理,从静态走向动态。
第二,按照现代政府的工作需求,制定出科学合理的调查方法,以此转变原有的复杂报表制度,以此让统计方法向着更加方便、更加精确的方向发展。既可以让政府工作者执行统计更安全有效,也能够保证统计结果的准确性。在传统的报表制度中,有很多报表指标并没有必要,对于这样的指标要立即删除。若周报表、月报表以及季度报表都存在着报表指标多余的情况,政府工作人员要选择季度报表,对于周报表、月报表要给予适当的删除处理,以此确保统计指标不发生重复。
第三,可以结合当今的高科技手段,实现统计信息的资源共享。在数据时代,要充分利用数据技术的优势,建立健全统计信息网络,在做好数据存储处理的基础上,通过专业分析提升数据信息的附加值。如推广统计调查元数据系统的控制,减少数据的冗余,实现数据的惟一性,提高信息资源的共享与利用率,及时地为政府和行业统计部门提供必要的统计资料。同时国家也要加强对统计的协管力度,在统计方法上,将原本的全面统计调查方法变为重点调查以及专项调查等形式。并配合科学预测等方式。这样的改革可以明确政府工作重点,从而对其进行有针对性的调查管控。同时还能与当今国内经济环境更好地适应,并且由于国家政府的协助管理,也大大保证统计结果的准确性,增加其可信度。
第四,由于以往的统计方法主要是采用逐级汇报的模式,虽然这种方式可以保证达到各个部门的要求。但是其中的不定性人为因素也随之增多。导致最终统计结果与实际不相符。针对这种情况,可以将最终统计结果进行分类,将不同类别信息只送到相关部门进行汇总,而不是将所有统计结果在每个部门都逐级汇总。这样不但可以使统计数据直观清晰,还省去了原本的多道程序,进而大大减少了人为因素对于统计结果准确性的干扰。
第五,创新统计工作的体制和机制。现行我国的统计体制还是比较落后,比如以企业为对象的数据统计的生产方式,各个企业的数据层层汇总,再上报县、市、省、国家,这种数据的生产方式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统计的效率和统计数据的质量。处在"数据"时代浪潮中的政府统计需要与时俱进,借助大数据时代的先进科学技术手段,在体制、机制建设上规范统计程序,提高统计效率,提升数据质量,真正以洞察时代先机的眼光,扎实推进统计体制、机制的创新。
结束语
综上所述,可知数据时代下统计方法的改进与革新是必然的选择,尤其是对政府工作者来说,更显重要。因为统计工作范围非常广,所以要想真正的完成统计方法的改进与革新,不仅仅需要统计人员作出努力,也需要政府部门的配合。最为重要的就是政府工作人员要对此给予高度重视,应用多种方式方法,加以综合作用,以此提高统计效率。
参考文献
[1]韩之农,林风,韩青.统计方法在学生成绩管理中的应用[A].中国现场统计研究会第12届学术年会论文集[C].2005.
[2]高宏斌,何薇.社会调查研究的模式和程序性思考[A].中国科普理论与实践探索――2009《全民科学素质行动计划纲要》论坛暨第十六届全国科普理论研讨会文集[C].2009.
关键词密封瓶残余液抽药方法改进
doi:10.3969/j.issn.1007-614x.2010.12.231
密封瓶装药是临床上常用药物。在使用其中的药物时,由于护理人员的工作责任心这一主观因素和原抽取方法的客观因素,是瓶内均遗留一定数量的残余药液,从而易导致较为突出的药液浪费。我科通过2007年1月~2008年11月共644支药的残余量的总结和分析,认为加强工作责任心和用改进后的抽吸方法可减少药液浪费,现报告如下。
资料与方法
按随机的原则,对这一年用传统方法抽取药物后遗弃的密封瓶中残余液用改进后的抽药方法抽吸药物共205.8ml,定为随机调查组。对我科护理人员加强责任心后(如护理技能考核及护士长督促检查时,严格按传统抽取方法的规程抽取密封瓶中的药物),遗弃的密封瓶再以改进后的抽取药物方法抽取其中的残余液,共29.1ml,定为加强责任心组。按照护理操作规程的要求,总体均差(即每个密封瓶中理论残余量)应无限接近于零。
方法:将所有的以传统抽药方法抽取药物后遗弃的密封瓶,均为同一人按新式抽取方法,以1ml注射器(可精确到0.1ml)抽取残余液,残余液量以注射器的刻度记录计算。其中头孢类163,奥美拉唑126,卡络磺钠141,七叶皂苷钠106,硝普钠108。
随机调查组残余液总量与改进后残余液总量的比较,见表1。
讨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