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务员期刊网 精选范文 科学思维基本方法范文

科学思维基本方法精选(九篇)

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科学思维基本方法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科学思维基本方法

第1篇:科学思维基本方法范文

吉米・威尔士(Jimmy Wales)是美国Bomis公司的CEO,这是一家小型互联网公司。一直以来,威尔士都默默无闻――事实上直到今天他依然不为众人所知。2001年,吉米・威尔士与拉里・桑格(Larry Sanger)共同提出了一个自由、免费、内容开放的百科全书协作计划,并为此创建了“维基百科”(Wikipedia)。按照规定,在维基百科上,任何人都可以编辑和使用其中的任何文章及条目,人人可以修改,人人可以免费分享维基百科所带来的知识。

维基百科一经推出,便迅速引来众人青睐。在日益发达的互联网上,出现了越来越多的“维基人”,或者称之为“维客”。他们有一个共同点:志愿者。成千上万“维基人”在世界各地的某个角落里敲击键盘,如一群虚拟空间的蚂蚁,为维基百科成为世界上最大的百科全书而忙碌着,其成果相当惊人。从2001年至今,维基百科已拥有128种语言版本,200多万个词条。而且,其内容还以每天大约1000篇文章的数量增加。“维基人”自豪地称,维基百科已经成为全球发展最快和最大的内容开放的百科全书,为全球使用率最高的网站之一。

不过,也有专业人士对维基百科的发展不以为然,前任《大不列颠百科全书》的主编罗伯特・麦克亨利(Roberto McHenry)把到维基百科上了解某一话题以及确定某些事情是否属实比作“上公共厕所”。罗伯特认为,“它可能看起来非常脏,让人知道他应该非常小心;或者它看起来相当干净,因此人们会被一种虚伪的安全感所麻痹。人们无法确切知道的是,究竟是谁在他们之前使用了里面的设备。”毫无疑问,罗伯特是一位“经院派”的老生,他所顾及的并非维基百科对知识与真理的曲解,而是在极力捍卫《大不列颠百科全书》的权威性。一直以来,人们对自上而下的教义传播方式习以为常,但以维基百科代表的互联网传播方式,似乎要改变传统的一切。这种变化,意喻何为呢?

Wiki的逻辑

Wiki一词来源于夏威夷语的“wee keeweekee”,原意“快点快点”。1995年,沃尔德・康宁汉姆(Ward Cunningham)为了方便模式社群的交流建立了一个工具――波特兰模式知识库(Portland Pattern Repository)。在建立这个系统过程中,康宁汉姆创造了Wiki的概念和名称,并且实现了支持这些概念的服务系统――一种超文本系统,能够支持面向社群的多人协作式写作工具。从1996年-2000年间,波特兰模式知识库围绕着面向社群的协作式写作,不断发展出一些支持这种写作的辅助工具,从而使Wiki的概念不断得到丰富。因为Wiki这种超文本系统支持面向社群的协作式写作,同时也包括一组支持这种写作的辅助工具。因此有人认为,Wiki系统属于一种人类知识网格系统,作者可以因此自然构成一个社群,在一个社群内共享某领域的知识。基于这些共识,Wiki站点的内容有着一个严格的共同关注,任何写作者和参与者都应当严肃地遵从这一主旨。

以维基百科为例,管理员和参与撰写者都认为维基百科是一个关于人类知识的综合性百科全书,并且由于维基百科的词条撰写是由集体来完成,因此在撰写过程中不可能不出现争论。避免无休止的“编辑战”的最好方式,就是相信自己所要编写的“人类的知识”囊括了关于一个话题的所有不同观点和不同事实,同时这些观点和事实还会随着人类认知能力的改变和知识积累程度的改变而在人的观念中发生变化。因此,维基百科的工作就是把这些不同的观点和事实,以及它们的变化都记录下来,而不是加上“正确”和“错误”的判断,或根据这种判断来隐藏“错误”的观点和事实。

这就是Wiki所倡导的一种网络精神,维基社群的活动精确地反射着这种网络文化的多元性、开放性、平民化和非权威主义。不管怎样,历史是客观的,不会改变,当技术能够使更多的人参与历史构建从而替代少数精英的分析时,历史应该更能回避主观。每个参与者都有权发出自己的声音,但每个声音都不可能成为绝对的声音。这也是网络世界规则带给我们持续不断的冲击之一。

主要的Wiki开源软件TWiki的制作者彼得・瑟尼(Peter Thoeny)称,自从2001年以来,已经有3.5万人下载了TWiki程序。其中有三分之二的TWiki用于企业,如沃尔特迪斯尼、SAP和摩托罗拉等。不过,Wiki软件最终也许不会结合到像IBM的Lotus Workplace那样的协作软件中。同开源软件一样,Wiki并不是一种商业产品,而只是具有改变市场的潜力。

这种改变来自于Wiki精神中所暗含的自下而上的应用力量。这种力量使互联网具备了一种强大的团队组织能力,一种令人感到有些恐惧的集体智慧也因此正在崛起。新的研究结果表明,这种由底层向上组织起来的合作通常能够发挥出比我们想象中要大的多的作用,如自然界的蚁群。“群众的智慧”使得所有的新技术都有着夯实的应用基础,这些新技术之所以诞生也是因为用户的强烈需求。

美国耶鲁大学研究网络经济学的教授本克勒认为,网络协作正在刺激一种新的生产模式诞生,而且它将超越经济学赖以生存的两大基础――公司和市场。本克勒将这种新生模式称之为“同伴生产模式”,这种生产模式既不通过传统的公司管理创造价值,也不通过市场奖励创造价值。互联网无处不在的信息集合能力使公司无法按照自我的意愿决定市场,为了与一天天崛起的群众力量相抗衡,公司将被迫为自己塑造新的角色。此外,互联网简化了聚集资本投资的难度,资本工具也不再成为资本家的垄断工具,网络成为创新的关键所在,而任何基于传统或网络的投资都必须参考网络用户的意见。

试想,自由论坛上有关某种产品的讨论中,对于一个大多数人都认为非常不错的产品创意,生产厂家有什么理由不去生产呢?事实上,这就是eBay这样的网站的力量与价值。eBay网站每天都在兜售各种各样的产品,其用户对于产品需求的变化真实的反映了传统商业社会下的商品供求关系,而eBay的反映速度要远远快于受繁文缛节困扰的传统公司。对于所有的传统公司来讲,如果能够从eBay网站上获得商品的供求信息也许可以成为最好的经营决策基础。

如今,“集体智慧”让越来越多的公司开始领会到这样一个逻辑:如果请其他人帮助自己设计和创造产品,就能够得到现成的顾客。而且网络用户提出的很多解决方案甚至比最有才华的个别人还要聪明。也就是说,在创造新产品和市场开拓的过程中,他们面临的风险更小了。于是,公司开始与网民接触,并以此改善从研发到市场营销的各项业务。法国雷诺汽车公司就通过互联网征集了新产品的外观样式,并从全球各地搜集了无数非凡创意;美国宝洁公司也在利用集团网络智囊团为自己的研发部门服务,利用外界启发而研制出的新产品总数的比例已经从3年前的20%提升到现在的35%,而每个研发人员创造的销售额提高了40%。

范尼瓦・布什的科学理想

范尼瓦・布什(Vannevar Bush)是美国麻省理工学院(MIT)的一位杰出校友,在上世纪50年代那个彷徨而又躁动的年代,在面对科学如何更好服务于社会的问题面前,范尼瓦的一些构想为日后美国科技政策与技术的进步提供了最重要的思维启蒙。二战后,范尼瓦希望寻求在研究共同体与政府之间建立一种不同以往的新关系。他指出,为了探索推动未来社会进步的新思想,需要以更加自由的形式来支持科学研究。在《科学:无尽的前沿》中,范尼瓦提出了关于研究与公众之间关系的“为繁荣而自主”的模式。在《按照我们的想象》(As We May Think)一文中,范尼瓦呼唤在有思维的人和所有的知识之间建立一种新的关系。

在随后的几十年中,更准确的说是直到今天,在促使科学服务于社会方面进行的大多数试验,采用的都是范尼瓦“为繁荣而自主”这一基本模式的附属形式。在范尼瓦的努力下,美国“国家研究基金”(National Research Foundation)于20世纪后期成立。可以说,在一种精神力量的倡导与推广作用下,美国与其他西方国家度过了一段历史上从未有过的科技进步、经济繁荣与社会进步时期。

范尼瓦曾思考,如何使科学家们的智慧让大众方便地访问这一问题。他认为多年的创造发明都是扩充人的外在能力,但不是扩展人的思维能力。通过观察,范尼瓦看到了知识存储的杂乱无章,他认为人们需要一种比在纸面上查找信息更容易的方法。为此,他设想了一种称之为Memex(memory extender,存储扩充器)的装置。这种装置功能强大,人们可以用于存储个人的所有信息:书籍、照片、记录、信件等。更重要的是,人们可以以一种关联法快速、方便地得到这些信息。用范尼瓦自己的话说就是,“Memex的基本特性就是提供一种方法,使得任何一条信息都可以随意直接、自动地选择另一条信息。而在这其中,重要的事情就是将两条信息连接到一起”。

这就是互联网技术中最重要的超文本技术的核心:“关系”,现在,人们普遍认为超文本的概念源于范尼瓦。无形中,他也成为了互联网产业的鼻祖性人物。而这一切技术思维产生的基础,都根源于范尼瓦的“为繁荣而自主”的精神主张。1994年,美国华盛顿大学的丹尼斯・达舍尔取得《大西洋月刊》的同意,把范尼瓦的文章《按照我们的想象》放到了全球网W3上。

麦克卢汉的“地球村”

另一个对网络文化产生重要影响的人物是马歇尔・麦克卢汉。这位第一个提出了“地球村”(Global Village)概念的人在1964年出版了著名的《理解媒介――人体的延伸》一书。麦克卢汉指出,由于电子通讯、电子媒体与跨国企业的日益发达,信息传递方式、资本流动方式的改变,最终改变了人的组织意识,进而改变了人与人、地域与地域、国与国之间的“距离”概念。“距离”已非以“物理距离”来测量,人对世界的观点已非传统的地域概念所能概括。但麦克卢汉并不认为世界将因此会成为一个毫无区分的整体,他也不认为文化将变得越来越世俗化、中心化。相反麦克卢汉认为,在自由信息的社会时代里,只要有信息接收器,使用者就是世界的中心点,不论位居于大都会或者偏僻的山区都不重要;在以自我为信息中心的同时,更有无限制的资源可供选择。麦克卢汉由此创造性的预言,人类社会将进入一个全新的信息时代(Age of Information),权力分散与“去中心化”将使社会重归多元化发展方向。

第2篇:科学思维基本方法范文

第一,企业家没有正确分析未来社会经济的发展趋势,企业定位不准确,没有制定正确的战略目标,盲目加大优质资源要素投入,片面注重企业操作执行过程,加大生产力度。结果企业经营日趋艰难,甚至陷入破产境地。此所谓“有优势而无趋势”。

第二,企业家能够正确把握未来社会经济发展趋势及发展机遇,找准了企业定位,制定了正确的战略目标,但在实现企业战略目标的过程中却不能站在发展的角度对企业发展过程中的诸环节、方面进行整体协调,不善于进行资源整合,没有形成企业发展的整体优势,最后让企业陷入了经营困难直至破产境地。此所谓“有趋势而无优势”。

第三,企业家既能够把握社会经济发展趋势及发展机遇,制定正确的战略目标,也能够协调企业诸环节、方面的矛盾,整合企业资源形成企业整体优势,但往往容易形成思维定式和企业制度惰性,无视社会经济发展形势及市场环境变化。一旦市场环境发生变化,企业不能随之变革,企业形成的“趋势及优势”因市场环境变化而变成“劣势”,结果陷入破产境地。此所谓“有趋势、优势而无变革”。

以上三点原因在实际情况中往往联系在一起,形成导致企业陷入困境的重要关联因素。因此,在时刻变化的社会经济环境及市场环境中,导致企业陷入经营困难,甚至破产的三大核心原因是:缺乏正确的战略定位,缺乏优势资源的整合,缺乏变革创新机制。换言之,正确的战略定位、优势资源的整合和创新机制是构成企业健康发展的核心因素。因此,企业领导者要驾驭企业经营发展,就必须提升以下核心领导力:

・企业战略决策定位能力

・企业系统把握能力

・创业变革创新能力

近年来,培训市场关于领导力提升的培训课程纷繁芜杂,很多所谓的领导力课程实际上讲的是执行力,让参与者不得要领。实际上,领导力与执行力虽然密切相关,但毕竟属于不同范畴,有着不同的层面与内涵,存在本质上的差异。可以说,领导力属于执行层面之上的高屋建瓴,而执行力则属于领导力层面的落地环节或贯彻过程。

对于企业领导者来说,其核心领导力主要体现在以下三个方面:如何登高望远、看方向,把握未来社会发展趋势;如何洞察宏观局面、识大局,把握企业经营发展的整体过程;如何观察市场风云、知变化,把握企业变革创新机遇。因此,从思维层面来说,企业领导者最需要的是战略、系统和创新思维等核心思维能力,而这些思维能力又总是在分析和解决企业具体问题的应用过程中体现出来。因此,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就成为核心思维能力的具体应用。

为了帮助广大领导干部提升核心领导力,我在总结多年领导力研究与培训成果基础上,开发了旨在揭示领导力思维本质、提供真正有效的领导力思维原理与方法的“核心领导力思维”高端课程体系。

该课程体系从哲学的思维高度,面对企业具体问题,结合企业实际工作,全面系统地介绍了核心领导力思维的共同基础、基本原理、基本方法及其在不同领域和方面的应用。

具体说来,该课程体系由以下几个层面构成。

核心领导力思维的基础课程:创新思维基本原理与方法

这是任何领域、任何行业的企业家发挥核心领导力的前提基础。该课程系统介绍了核心领导力思维的基础内容,包括领导者对创新思维功能角色的自我认知,增强提升创新思维能力的自觉性;领导者进行创新思维活动所必须具备的心理基础及如何克服心理障碍;领导者应掌握的创新思维基本原理及其知识根据;领导者应掌握的创新思维的基本方法及其实践经验。

核心领导力思维的领域课程之一:战略思维与战略管理

这是核心领导力思维在战略决策定位领域的具体展示,也是创新思维在战略决策领域的具体应用。该课程包括领导者对战略决策思维功能角色的自我认知,增强提升战略决策思维能力的自觉性;战略决策思维的含义及特征;战略决策思维的基本原理与方法;战略决策思维在企业战略管理领域的功能应用。

核心领导力思维的领域课程之二:系统思维与系统管理

这是核心领导力思维在企业资源整合、形成整体优势领域的具体展示,也是创新思维在协调企业经营诸环节、把握企业经营全局的具体应用。该课程包括领导者对系统思维功能角色的自我认知,增强提升系统思维能力的自觉性;系统思维的基本含义、特征及其基本原理;系统思维的基本方法;系统思维在企业系统管理领域中的功能应用。

核心领导力思维的应用课程:问题的分析与解决

这是核心领导力思维在企业经营管理过程中的综合应用,也是上述创新思维、战略思维和系统思维在分析和解决企业各类实际问题过程中的综合应用。该课程包括企业问题的构成要素、问题形成的基本原因;问题的功能价值及其基本分类;分析企业问题的思维方法与实际操作方法;解决企业问题的思维方法与实际操作方法;创新思维与系统思维在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过程中的实际应用。

以上课程构成提升核心领导力思维课程的逻辑结构,即培训体系(如下图所示):

还需要指出的是,在进行核心领导力思维课程培训的过程中,为了保证培训科学有效,培训师还必须加强自我修炼,完善自身知识结构,形成特定的知识背景。具体来说,要掌握以下几个方面的知识基础。

一是哲学知识。对核心领导力思维课程的内容进行讲解需要以哲学知识为支撑,以保证核心领导力思维特有的思想高度、深度与视野。企业家是观察社会经济趋势、把握企业发展方向的人,需要站得高、看得远、看得深。培训师具备哲学知识基础,有利于在培训过程中赋予课程思想深度和高度。

二是宏观政治经济政策知识。核心领导力思维课程的内容讲解需要以特定的政治经济宏观政策知识为支撑,以保证核心领导力思维特有的趋势把握能力。社会经济形势的变化及其市场环境的变化总是与特定的社会政治经济政策密切相关。可以说,特定的政治经济政策是社会经济形势及市场环境变化的重要根据。因此,不了解宏观政治经济政策,就不可能把握社会经济发展趋势,也不可能进行战略决策思维的科学分析与讲解。

第3篇:科学思维基本方法范文

一、单项选择题(本大题共20小题,每小题1分,共20分)

在每小题列出的四个备选项中只有一个是符合题目要求的,请将其选出并将“答题纸”的相应代码涂黑。错涂、多涂或未涂均无分。

1.下列数学学科的哪项特点决定了数学证明过程的严密性和数学结论的精确性?

A.抽象性

B.逻辑性

C.语言的精确性

D.应用的广泛性

2.在下列各项能力中,哪项是小学数学教学培养的核心?

A.正确的四则运算能力

B.初步的数学思维能力

C.初步的空间观念

D.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3.作为科学的数学,其主要目的是

A.发展学生智能

B.发展学生的技能

C.对学生进行品德教育

D.完全揭示数量关系和空间形式

4.《笔算数学》的作者是

A.狄考文和邹立文

B.狄考文和刘徽

C.邹立文和祖冲之

D.刘徽和祖冲之

5.学生学习了a(b+c)=ab+ac后,得出a÷(b+c)=a÷b+a÷c的结果,这属于

A.垂直迁移

B.水平迁移

C.逆向迁移

D.负迁移

6.根据皮亚杰的认知发展阶段论,儿童出现逻辑思维和零散的可逆性是在

A.感知运动阶段

B.前运算阶段

C.具体运算阶段

D.形式运算阶段

7.后继学习对先前学习的影响叫做

A.顺向迁移

B.逆向迁移

C.垂直迁移

D.水平迁移

8.9+4=?学生很快地得出13,“凑十”的中间过程已简约,这说明其智力技能的形成处于

A.活动定向阶段

B.出声的外部语言活动阶段

C.不出声的外部语言阶段

D.内部语言活动阶段

9.如果把概念的形成作为发现学习,那么概念的同化就是

A.有意义学习

B.机械学习

C.接受学习

D.尝试学习

10.学生是数学教学活动的

A.主体

B.客体

C.主导

D.辅助者

11.“道而弗牵,强而弗抑,开而弗达”这一精辟的论述载于

A.《论语》

B.《中庸》

C.《大学》

D.《学记》

12.在教学中,倡导“儿童中心论”的教育家是

A.杜威

B.赫尔巴特

C.凯洛夫

D.布鲁纳

13.测试被试在受教育之前的某一方面或某几方面的潜能,从而估计其今后发展的可能的考评是

A.形成性考评

B.预示性考评

C.总结性考评

D.诊断性考评

14.认识了小数点向右移动一位小数就扩大10倍,从而想到,如果小数点向左移动一位小数值就缩小到它的十分之一,这种思维属于

A.类比

B.联想

C.归纳

D.实验

15.对某个事物的性质、现象作出肯定或否定的思维方式是

A.推理

B.归纳

C.判断

D.概念

16.在认识事物过程中,抽取其共同的本质属性或特征,舍弃其非本质属性或特征的思维方法是

A.概括

B.抽象

C.比较

D.归纳

17.一个人在生活中感到某种欠缺而寻求满足的一种心理状态是

A.动机

B.需要

C.兴趣

D.情感

18.百分数与百分比属于

A.同一关系

B.包含关系

C.并列关系

D.交叉关系

19.要求学生知道图形的一般性质的教学要求属于

A.直观认识

B.初步认识

C.认识

D.掌握

20.观察力、记忆力属于人的

A.身体素质

B.心理素质

C.文化素质

D.科学素质

二、多项选择题(本大题共15小题,每小题1分,共15分)

在每小题列出的五个备选项中至少有两个是符合题目要求的,请将其选出并将“答题纸”的相应代码涂黑。错涂、多涂、少涂或未涂均无分。

21.下列属于初等数学时期成果的有

A.开始尝试对命题的证明

B.引入了函数概念

C.欧几里得写了《几何原本》

D.祖冲之把圆周率精确到小数点后第七位

E.《周髀算经》中已有勾股定理的记载

22.教材内容的编排方式主要有

A.直线式

B.阶梯式

C.单一式

D.圆周式

E.综合式

23.思维发生和发展所经历的阶段包括

A.直观行动思维

B.具体形象思维

C.创造性思维

D.抽象逻辑思维

E.再造性思维

24.奥苏伯尔根据学习内容对学习进行的分类中包括

A.有意义学习

B.机械学习

C.接受学习

D.发现学习

E.创造性学习

25.概念的形成一般适合于学习

A.上位概念

B.下位概念

C.原始概念

D.起始概念

E.复杂概念

26.概念同化的方式有

A.类属同化

B.总括同化

C.并列同化

D.概念形成

E.交叉同化

27.数学教学中,小学生主体性发展的培养目标有

A.独立性

B.操作性

C.主动性

D.创造性

E.发展性

28.当前,小学数学教学方法正在实现根本性的转变,主要表现为

A.由以教为主到以学为主

B.从只重学习结果到既重视结果又重视过程

C.从只研究教法到既重视教法又重视学法

D.从重知识到重经验

E.从重过程到重结果

29.选择小学数学课外活动的内容时,要注意的方面有

A.实践性

B.趣味性

C.综合性

D.活动性

E.创造性

30.在小学数学教学中的单一课可分为

A.准备课

B.新授课

C.练习课

D.复习课

E.作业讲解课

31.数学评价的特点有

A.规定性

B.系统性

C.综合性

D.灵活性

E.功利性

32.数学思维的结构主要有

A.数学思维的材料和结果

B.数学思维基本方法

C.数学思维基本形式

D.数学思维的品质

E.数学思维的评价

33.下列思维形式属于直觉思维的是

A.直觉

B.灵感

C.判断

D.想像

E.推理

34.小学阶段学生良好的习惯主要有

A.专心听讲

B.认真阅读

C.认真审题

D.独立思考

E.认真做作业

35.数学概念的分类标准主要有

A.分类应详尽无遗

B.分类应当按级进行

C.各个属概念应相互补充

D.各个属概念应相互排斥

E.分类必须以同一个标准为依据

非选择题部分

注意事项:

用黑色字迹的签字笔或钢笔将答案写在答题纸上,不能答在试题卷上。

三、名词解释题(本大题共4小题,每小题3分,共12分)

36.范例学习方法

37.操作技能

38.学习情感

39.数学命题

四、简答题(本大题共4小题,每小题5分,共20分)

40.简述小学数学教师的素质主要包括哪几个方面?

41.简述当前课堂教学中师生交往的形式。

42.简述杜威的课堂教学结构。

43.以长方体为例,简述小学阶段对画图的要求。

五、论述题(本大题共2小题,每小题10分,共20分)

44.试述如何培养小学生的数学思维品质。

45.结合小学数学教学实例,论述如何进行计算的算理教学。

第4篇:科学思维基本方法范文

心理学家一般把思维形式分为求同思维和求异思维两大类。求同思维就是寻求一种已有的或常见的原理或答案来解决问题。一般的考试、测验往往多为求同思维,即一个问题只有一种答案。求异思维则是对问题进行多角度的概括,找到与现成答案或常见情况截然不同的方法,有时甚至是好几种方法。

求同思维价值很大、也很重要,它鼓励人们对事物进行同一性概括,从不同的事物中找出其共同的特点来。但只有求同思维是不够的,不利于发展我们思维的创造性、独立性和批判性等。求异思维则要求我们必须在求同思维的基础上,灵活地应用已有的知识原理去解决实际问题。

在中国,由于传统的教育方式的影响,至今,人们仍然忽视求异思维的训练。在教学、实践等过程中,基本限制了学生的思维,让他们越学,思维越狭窄。比如说:“画一个”问小学生,这是什么,可能有不同的答案:鸡蛋、苹果、梨、零、圆……如果问中学生,可能只有唯一的答案:圆圈。你让他仔细想一想,仍然只有唯一的答案。这种思维定式已经成为我们教学中常见的现象。为什么不去捉摸一下,一个问题,可能有多种答案呢?只是各自答题路径不同而已(当然答题也要在一定的范围内)。但也必须认识到求异思维也是建立在求同思维基础上的思维。何况,世界上没有人们异想天开的想法:“要是我们能像鸟儿一样飞,多好啊!”哪有今天的飞机问世呢?“要是有一个能代替我们工作的东西,那有多好啊!”才有今天的电脑、机器人的出现!“要是……”才有我们“神七”的飞天……

在上面的例子中按一般思维习惯,人们总是认为瓶中的水位是固定的,只能设法把嘴伸到瓶里,或让瓶口变大。而求异思维则别出心裁,让本来不变的水位上升,解决了似乎无法解决的难题。因此,求异思维实质是一种创造性思维,也是求同思维的补充和深化。

我们作为人类灵魂的工程师,为什么不去培养未来的花朵像“乌鸦喝水”――求异思维这样的教学方式呢?为什么不去彻底改变传统的教育方式呢?为什么不去成为一个具有创新精神的中华民族呢?

第5篇:科学思维基本方法范文

[关键词]计算思维 非计算机专业 大学计算机基础课程 改革

引言

社会信息化不断向纵深发展,各行各业的信息化进程不断加速。 电子 商务、电子政务、数字化校园、数字化图书馆等己向我们走来。用人单位对大学毕业生的计算机能力要求有增无减,计算机成为衡量大学生业务素质与能力的突出标志。

高等学校的计算机教育有两类不同的范畴:一种是指计算机专业的学科教育即计算机专业教育;另一种是指面向全体大学生的计算机基础教育。非计算机专业的学生占全体学生数量的90%,高等学校计算机基础教学是为非计算机专业学生提供的计算机知识、能力与素质方面的教育,旨在使学生掌握计算机、 网络及其它相关信息技术的基本知识,培养学生利用计算机 分析问题 、解决问题的意识与能力,提高学生的计算机素质,为将来应用计算机知识与技术解决自己专业实际问题打下基础。

但随着新形势的变化,很多高校计算机基础教育出现了颇多问题,无法真正满足素质教育的要求。因此,有必要对当前存在的问题进行分析,对教学目标、教学模式、教学思想等方面进行相应的改革,以满足社会对人才、知识和技能的需求,增强学生的就业信心和实力。

一、出现的问题

(一)基础不同,学习需求各有差异的问题

本科院校的生源通常来自不同地方,使得学生间的计算机基础存在较大的差异。我们连续三年在昆明理工大学做过问卷调查,在入学前学生掌握的计算机知识多限于网络的初步应用,比如收发邮件和聊天,但是基础知识仍然未达到大学计算机教学的目标。随着中小学信息技术教育的普及,目前,大学的计算机基础教育中计算机文化层次的教学内容已经逐步下移到中小学。但由于各地区发展的不平衡,在今后一段时间,新生入学的计算机水平会呈现出更大的差异。目前我校教学中出现的情况是,计算机基础较好的同学感觉课堂内容简单重复,学习兴趣降低;计算机基础较差的同学往往从零学起,希望能放慢授课进度。

(二)内容繁杂,兴趣不大逃课率大的问题

大学计算机基础的教材,名称很多,诸如入门、文化等等,都被认为是计算机基础课的教材。内容基本上是Windows操作系统、Office软件、Internet基础知识、数据库基本知识等有关领域的浓缩版。教学突出了实用性,但给学生有操作培训的感觉。教学内容也没有针对不同专业进行区分,让学生觉得和后续本专业的课程没有太大关联,导致的后果就是:学生进入大学后,对第一门计算机课程兴趣不大,逃课率较高。

(三)教学滞后,教学目的与社会需求不一致的问题

应用型本科院校对非计算机专业的大学计算机课程教学的目的是不以学习纯理论的课程为目的,而是作为应用技术来掌握。因此教师在讲授内容时大都结合具体软件,注重训练学生使用计算机的技能。尽管学生掌握了几款软件的使用方法,但在毕业后进入各自行业工作中,学生将面对不得不学习新的版本的境况;同时不同行业对信息或数据处理的需求是不同的,这不是使用几款软件的经验就可以胜任的。

二、计算思维的思想

2006年3月,美国卡内基·梅隆大学周以真教授清晰系统地阐述了计算思维,2010年10月中国科学技术大学陈国良院士在“第六届大学计算机课程报告论坛”倡议将计算思维引入大学计算机基础教学以后,计算思维得到了国内计算机基础教育界的广泛重视。然而,在具体的执行过程中遇到了许多问题,既由于认识上的不足,又由于大学计算机基础教学的特殊性。如何在计算机基础教学中,培养大学生的计算思维,使大学生学会用计算思维去思考问题和解决问题,对提升计算机基础教学水平、培养卓越人才具有重要的意义。教育部高等学校计算机基础课程教学指导委员会颁布的《关于进一步加强高等学校计算机基础教学的意见》、《计算机基础课程教学基本要求》等有关文件虽然没有明确提出计算思维,但是贯穿了计算思维思想。《关于进一步加强高等学校计算机基础教学的意见》提出;计算机基础教学的目标是培养学生掌握一定的计算机基础知识、技术与方法,以及利用计算机解决本专业领域中问题的能力。大学计算机基础的课程目标是“使他们在各自的专业中能够有意识地借鉴、引入计算机科学中的一些理念、技术和方法……利用计算机、认识并处理计算机应用中可能出现的问题”。简单地说,是使用计算机科学技术和方法处理问题,这是计算思维的目标。

三、改革措施

(一)分层次、分类别、分阶段实施教学

首先,我们应当探索实施以计算思维为导向的教学方案。原则上分类实施:分为理工类、综合类和人文艺术类。主要区别是前两者增加程序设计算法要求,后者增加办公软件高级应用。

理工类、综合类的专业的教学方案如下:弱化Office软件课堂讲解,强化实践和自主学习;保持原来网络、数据库、多媒体基本要求,精简了在后继课程中涉及的多媒体制作;腾出6周时间开展计算思维和程序设计算法教学。其中:

①利用1周(2学时)开展计算思维基础知识专题教学。主要内容包括;

科学思维;三大科学思维、计算思维及其主要内容、计算思维的作用。

计算理论;冯·诺依曼计算机、存储程序,图灵机、停机问题、图灵猜想,可计算性问题、计算复杂性、P&NP问题。

大学计算机基础由于教学对象是非计算机专业大学生,因此计算思维基础知识教学必须有别于专业学生。在计算机专业中,某些知识点就是一门课程,如可计算性理论。在大学计算机基础中,开展计算思维基础知识教学要注意:对三大科学思维、计算思维及其主要内容、计算思维的作用、冯·诺依曼计算机、存储程序等问题简明扼要地阐述清楚;停机问题、图灵猜想、可计算性问题、P&NP问题等本身没有答案,仅仅是像公理一样的命题,只需要简单举例提出并说清楚即可,不需展开。

②利用5周(10学时)讲授程序设计基本知识和训练算法基本功。让学生明白计算机抽象、自动执行的道理,掌握基本编程的能力。更有利的是学生根据各自情况,利用假期可更深入地自主学习程序设计内容,拓展第二课堂的学习渠道。

(二)引入计算思维,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

“大学计算机基础”课程中充满着大量的计算思维案例。例如,全面展示计算机的应用,实质上起了培养计算思维意识的作用;从算盘到计算机的发展过程是计算思维内容不断拓展的过程:计算机系统是用抽象和分解来控制庞杂的任务和设计复杂的系统;数据在计算机中的表示是表示问题的方法;操作系统是用计算思维思想解决了计算机自身问题的案例;使用办公软件是一种基本的、低级的计算思维;网上检索、网上购物、网上开店是典型有别传统思维的计算思维活动;设计一个数据库就是抽象和分解的过程;设计一个动画,可以看成是一个建模和仿真的问题。

从计算思维的角度来讲解计算机基础概念和原理知识。例如;通过展示计算机科学的最新成果,了解计算机能做什么。思考计算科学的两个基本问题;什么事计算机比人做得好,什么事人比计算机做得好?计算机有没有智能?从而培养计算思维意识。讲授操作系统基础时首先提出“车辆追尾问题所在?正常情况下公交车不来,责任在谁”等问题,说明操作系统解决此问题的方法和思想。又如Cache是一个预置和缓存问题,其思想是一个典型的计算思维案例。以前,可能仅仅讲解Cache起什么作用;从计算思维的角度来说,则需要讲解如何起作用。

(三)实施问题驱动式的教学方法,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

计算机课程都是实践性很强的课程,只有多上机、多实践才能真正掌握课堂讲授的知识。我们在平时的教学中,按1:1:1的比例来组织教学,在安排与理论课学时相当的课内上机学时的基础上,还为学生无偿提供了同样多的课外免费机时,给学生提供了充分的实践机会。

很多同学都是在入学后的第一门课《大学计算机基础》开始对计算机产生兴趣的,因此我们加强了应用和实践这个环节,除了要求学生在上机时间完成作业外,还布置了大量的课外大型作业,另外还为学生创造了参与实际工作的机会。比如指导学生参与我校“数字化校园网”的设计和开发、“网络教学平台”的建设等一系列的实践任务。通过亲自动手,同学们尝到了“我能创造,我能成功”的滋味,也提高了学习计算机课程的兴趣。

计算机技术的内容浩瀚无比,学生的兴趣又各不相同,按步就班地学无法满足多样化的需求。为此,针对不同的专业,我们引入了一些具体的运用,如:“Unix操作系统在金融业中的应用”、“存储技术”、“计算机系统结构的最新进展”、“数字信号传输规范发展的新趋势—由并行到串行”、“Oracle系统分析”、“超级计算机现状和发展趋势”、“信息安全技术在金融业中的应用”等,以扩充课堂教学内容,丰富学生的知识面,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四)与时俱进,更新教学手段

计算机课程是实践性很强的课程,计算机知识与能力的培养在很大程度上有赖于学生上机的实践与钻研。我们应该不能只有课堂教学,在现形势下,网络的应用给我们的实验教学提供了很好的平台。我们在学校的校园网上建立了“大学计算机基础”课程的在线教育平台,教学中的高层次的需求在网络中得到极大的补充。在线教育平台的建设包含讲义、实验指导书、课堂教学录像、网络课程,还应该包含自学需要的素材库、试题库,以及可以开发出考试系统等丰富的教学资源和软件,它们各自自成体系又相互关联,各种教学形式互相补充又充分发挥了各自的优势,满足了各专业不同层次学生的需求。

计算机基础教学应该是课堂教学、实验教学、网络教学三位一体,相互促进,各方面全面培养学生的上机动手能力、独立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能力、知识综合运用能力。强化学生的计算机实践能力,以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的教育思想,深入探索自主学习、探究式学习、协作学习等多种先进的教学方法,注重对学生能力与素质的培养。探索各种教学模式混合的新式教学手段。

(五)创新教学观念,完善教学内容

认识了当前计算机基础教育面临的形势和任务、针对高等学校具体的实际情况,我们要建立新的教学模式和进行教学改革,这就是:将多媒体教室教学和网络辅助教学相结合,加强教师的主导作用,强调实践环节,以培养学生能力为中心,提高学生的计算机基本素质和实践能力,以及应用计算机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进一步确定了计算机基础系列课程的教学内容及各门专业课程之间的相互关系,保证计算机系列课程的科学性和先进性。计算机基础教育课堂教学着重讲授计算机技术中的一些重要概念和方法,培养学生对基础知识掌握和方法,主要的技能知识内容放在实验教学环节,积极采用视频教学的方式,充分利用网络的优点,完善课堂教学。

同时充分考虑学生的兴趣以及就业的前景需求,计划内的计算机教学已经不能满足需要,应该有选修计算机课程;该课程又是针对非计算机专业设计,因此,也要突出课程内容的实用性。总之,各专业的计算机课程按照重基础、强实践,突出综合应用能力的原则建立了大学计算机基础教育课程体系。

(六)改革教学考核手段

为了保证计算机教学质量、促进计算机教学改革,同时应该改革计算机教学的考核手段非常重要。对教师而言,重点在于对学生计算机知识与能力的培养,是否符合白皮书和蓝皮书大纲的要求。我们着手改革学生成绩的评定,将学生的期末成绩转换为上机成绩、平时成绩和笔试成绩的有机结合,笔试成绩侧重于理论知识的掌握,上机成绩是操作技能的表现,平时成绩是对学生的严格要求。这样可以避免学生盲目追求高分采取死记硬背的方法学习计算机,激励学生创新追求全面的知识。为了提高学生的综合能力,每个计算机课程后都设置有一个综合设计的课程设计,这样学生自主创新能力可以大大加强,同时学生有很强的成就感。

(七)建立促进学生参与的激励机制

鼓励学生积极参与各类学科竞赛、创新教育项目,通过多种渠道培养学生信息素养与计算机应用能力。凡是通过全国计算机等级考试、云南省计算机等级考试,获得等级证书,可按学校的规定获得“课外教育学分”;凡参加全国、省级计算机竞赛获奖的都给以表彰并记“课外教育学分”。

四、结束语

大学计算机基础是本科学生,尤其是非计算机专业学生接触到有关计算思维的第一门课程,其教学内容和体系仍在不断完善与发展。中科院院士陈国良教授在2011年7月举办的计算机科学前沿高端学术论坛(HPC China2011)上呼吁:要提倡计算思维,要提倡计算思维在教育和科学中的作用,要把这种思维普适化、大众化,真正融入到人类的一切活动中。因此,作为应用型本科院校的教师,应该积极主动地与时俱进,及时调整教学的模式、手段和内容,培养学生实践能力和计算思维能力,使所培养的学生能适应行业发展新需要。

项目来源:云南省高校质量工程教改项目“Inquiry learning体系在程序设计中的运用”(云教高[2010]96号)。

[参考文献]

[1]胡英,廖瑞华,陈积宇.《大学计算机基础》教学改革探讨[J].当代教育论坛(教学研究),2010.

[2]齐逸.浅谈基于计算思维的大学计算机教学内容设计[J].科技信息,2012(13).

[3]姚江河,司春景,席亚军.《大学计算机基础》教学改革的研究与实践[J].科技信息,2010.

[4]龚沛曾,杨志强.大学计算机基础教学中的计算思维培养[J].中国大学教学.2012(5).

[5]李林涛.魏亮.大学计算机基础课程教学改革的研究[J].科技信息,2010.

[6]何钦铭,陆汉权,冯博琴.计算机基础教学的核心任务是计算思维能力的培养[J].中国大学教学,2010(9).

[7]陈国良,董荣胜.计算思维与大学计算机基础教育[J].中国大学教学,2011.

第6篇:科学思维基本方法范文

一、创设宽松和谐的教学情景,使学生乐于创造

宽松和谐的教学情景,会起到内化和催化剂的作用,它能使学生在学习过程中产生愉快的情绪,并随着这种情绪体验的深化,产生进一步学习的需要,萌发尝试、创造、发现的念头。

教学过程中,教师与学生应处于平等的地位。教师和蔼亲切的语言可以消除学生害怕回答问题的心理障碍。教师耐心地倾听学生发表不同看法,并及时地进行鼓励和帮助,可以让学生心情舒畅、信心十足地投入到问题的探索和解决中。

二、灵活教学,培养创造思维品质

1、利用直觉思维,培养思维的创造性。创造性思维的培养要从直觉思维开始,而实验是引导学生进行直觉思维的最好方法。实验是指演示实验和学生探索性实验。如改进和增设一些实验设计题,变演示实验为探索性实验,要求学生自己去发现、去论证,培养思维的创造性。这样学生在获得正确答案的情况下,又会增加探索的兴趣。

2、利用发散思维,培养创造的灵活性。一般认为发散思维是创新思维的中心,是衡量学生创造力的标志之一,它是创造思维过程的主要思维方式。如学习元素化合物时,教会学生从通性到特性,由性质到用途、存在、制法来加深对性质的认识,通过一题多解或将同一题设计成填空、选择、改错等题给学生练习,培养其发散思维。

三、指导学生,培养创造思维习惯

1、理解记忆,奠定创造思维基础。记忆是创造的基础和前提,有良好的记忆效果,才能有较高的学习效率。在教学中,我们要注意理解记忆的培养。从科学性和实践性方面看,理解记忆是一种优化的记忆方法,在教学中应特别注意理解记忆的培养。

2、改进学法,形成创造思维习惯。从学生开始学习化学时,就要指导他们根据

化学学科特点和教学内容改进学习方法,着眼点放在使学生能创造性进行学习上。还可通过各种具体物质归纳出各类物质的性质,归纳推理和演绎推理是科学研究中常用的基本方法,也是基本的学习方法,要鼓励学生在学习方法上创新。

四、增强主体意识,培养学生创造的主观能动性

学生作为学习的主体,体现在认识活动的主动参与上.而教师的主导作用应体现在“四给”上:给时间、给机会、给材料、给方法,为学生建构一个认识活动的良好“环境”。

让学生评改部分作业。使每个学生都有机会从不同角度去审视、修改同龄人的作业,从中充分显示自己的才能,也可以从中学习同龄人的长处,弥补自己的不足。

让学生登台讲课。在平时教学中,注意引导学生总结与收集解题方法和解题中出现的典型错误,每学完一单元,可安排一节习题课,让学生登台给大家展示收集到的信息。另外对于课本中较简单的内容,也可以让学生讲。

让学生编拟化学考试题。教师教给学生编拟化学考试题的方法,并在学完一章或一单元后,让学生编拟出考查这部分内容的化学试题,然后把全体学生的试题作为试题库,选出一份较好的试题对学生进行检测。这样可使学生有兴趣地进行复习、掌握所学知识。同时,学生通过自己出题,可以逐步知道什么是课程中主要的、关键的东西,找到前后知识之间的联系,学会如何去学习。另外,学生通过自己命题,提出一些新问题、新看法、新解答,使他们的创造性得到发挥。

第7篇:科学思维基本方法范文

关键词:高校 领导干部 素质

中图分类号:G472.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4914(2011)08-106-02

高校中层管理者是指高校各部门、各院(系)的领导干部,是学校党政领导联系师生员工的桥梁和纽带,高校管理干部必须政治上识大体、把方向,业务上懂管理、讲科学,掌握现代化、信息化的管理技能,具有改革和创新的意识,因此在高校中层领导干部的素质提升可着重加强逆向思维、换位思维、收敛思维、发散思维、系统思维、批判思维、放大思维等七项思维。

一、高校中层领导干部应具备的素质

在高校教育教学管理和其他各项管理过程中,面对纷繁复杂的工作,必须运用科学有效的思维方法,快速反应,果断决策,高效率处理相关问题。因此,高校中层领导干部需具备以下五方面的能力:

1.学习能力。学习是高校中层领导干部增长才干、提高能力的根本途径,是高校中层领导干部不断凝聚人、振奋人的智慧源泉。首先,要树立终身学习的理念。其次,面对知识经济时代瞬息万变的局面,要改变学习方法,讲究学习方式方法的灵活性,从实践中学,从书本中学,从自己与他人的经验和教训中学。再次,要注意学习的深度与广度。

2.决策能力。决策是领导工作的核心,领导的有效性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决策的有效性,而有效决策的前提是深入的调查研究。对于高校中层领导干部而言,只有正确把握“三情”,才能作出科学决策。一是要正确把握“上情”。就是要求高校中层领导干部必须从学校发展的根本问题要进行宏观性和前瞻性的思考,明确学校的基本定位,从而保证方向明确,决策能维护上级的权威与大局。二是深入把握“下情”。就是要了解本部门方方面面的实际情况,包括自身的优势与劣势。三是全面把握“外情”。就是要求高校中层领导干部要将本部门的发展与外部情况对比,在比较中发现差距,在联系中发现规律,在结合中探索捷径,对学科专业设置、人才培养目标等进行科学定位。

3.运筹能力。运筹是一门领导艺术,也是一门学问。在纷繁复杂的工作中如何做到运筹帷幄,这就要求高校中层领导干部胸怀全局,善于从宏观上、战略上思考和决策问题,集中精力谋划本部门发展的重大问题;要善于抓好宏观指导,学会“弹钢琴”,即要有驾驭全局、兼顾各方和承上启下的综合能力;要处理好各方面的关系,以见微知著的眼光和气魄,真正做到谋大局,议大事,抓总体。

4.激励能力。按照历史唯物主义的观点,历史是广大人民群众共同创造的,而不是靠少数英雄人物创造来的。领导再高明,也不可能单靠个人的力量来实现组织目标。所以领导干部更重要的是要具有激励群众实现组织目标的能力。如何凝聚人心,克服困难,激励和带领广大教职员工去努力实现各项目标,显得尤为重要,因此高校中层领导干部要抓住教职员工的心理和需求,有效地加以激励,从而调动每个人的积极性。

5.创新能力。高校是培养人才,进行知识创新的场所,这种特殊的环境必然对高校中层领导干部提出特殊的要求。高校中层领导干部只有具备创新能力,才能跟上高教管理现代化的步伐。

二、高校中层领导干部素质提升的方法

高校中层管理者多由业务优秀的教师提拔而成,因此真正具备高校管理能力素质的中层管理者较为缺乏,从中层管理工作中获得经验和能力就成为培训高层管理人员的一种“非正式”的途径。中层管理者要利用自身的知识和经验结合组织的具体情况以支持和巩固学校的实力,因此,高校中层领导干部素质可对如下七项思维进行提升:

1.贯彻政策要逆向思维。逆向思维是人们重要的一种思维方式。逆向思维也叫求异思维,它是对司空见惯的似乎已成定论的事物或观点反过来思考的一种思维方式。敢于“反其道而思之”,让思维向对立面的方向发展,从问题的相反面深入地进行探索,树立新思想,创立新形象。人们习惯于沿着事物发展的正方向去思考问题并寻求解决办法,其实,对于某些问题,尤其是一些特殊问题,从结论往回推,倒过来思考,从求解回到已知条件,反过去想或许会使问题简单化,使解决它变得轻而易举,甚至因此而有所发现,创造出惊天动地的奇迹来,这就是逆向思维的魅力。逆向思维是对传统、惯例、常识的反叛,是对常规的挑战。它能够克服思维定势,破除由经验和习惯造成的僵化的认识模式。思维的结果往往是出人意料,给人以耳目一新的感觉。

2.处理问题要换位思维。所谓换位思维,一般是指在管理过程中双方发生矛盾时,能够站在对方的立场上来考虑问题,找出对方的合理点,进而提出双方都能够接受而且对学校有利的建议和对策,最终解决问题,实现双赢或多赢。换位思维在使用中具有单向性,作为管理者,只能要求自己换位思维,为下属着想,而不能要求下级对领导换位思维。上对下换位思维有利于采纳群众意见,实行民主管理,特别是下级提出的一些较尖锐的问题,在换位思维的状态下。可能就听得进去,有利于提高管理者的管理水平。换位思维实质上是人本管理的表现,更强调满足人的心理需求,通过潜移默化而非规章制度,来树立人人为我,我为人人的观念,从根本上增强全校教职工的责任心,形成管理上的良性循环,促进学校的和谐发展。

3.坚持原则要收敛思维。收敛型思维又称集中思维或复合思维。指人们为了解决某一问题而调动已有的知识、经验和条件去寻找唯一的答案。为了获得正确答案要求每一思考步骤都指向这一答案,从不同的方面集中指向同一个目标去思考。在教学管理活动中,强调收敛思维的指向,就是利益衡量从小到大、从局部到整体、从零散的表象到问题的实质、从眼前到长远。尤其是在处理各种问题时,必须回到是否有利于学生成才、回到教育政策的原则上来。

4.解放思想要发散思维。发散思维又称“辐射思维”、“放射思维”、“多向思维”、“扩散思维”或“求异思维”,是指从一个目标出发,沿着各种不同的途径去思考,探求多种答案的思维,是与收敛思维相对应的一种思维方法。高校管理工作的发散思维方法,就是根据所占有的材料,去推测高校发展过程中形成不同结果的原因和因此形成的不同结果;在充分发挥个人智慧的同时,群策群力,集众家所长。要从眼前的工作想到前、后、左、右、上、下,现在、将来、学校、社会等,只有这样才能有所发现、有所发明、有所创造、有所前进。

5.改革开放要系统思维。系统思维是指以系统论为思维基本模式的思维形态,它不同于创造思维或形象思维等本能思维形态。系统思维能极大地简化人们对事物的认知,带来整体观,这也是高等教育这一特殊的社会活动对高校管理干部的特殊要求。系统思维始终从整体效能来考虑,把整体放在第一位,而不是让任何部分的东西凌驾于整体之上。进行系统思维时,重在注意系统内部结构的合理性;系统各部分与部分之间组合是否合理,各构成要素是否处于最佳状态,都将对系统产生很大影响。为了使一个系统呈现出最佳态势,应该从大局出发来调整或是改变系统内部各部分的功能与作用。在此过程中,可能是使所有部分都向更好的方面改变,从而使系统状态更佳,也可能为了求得系统的全局利益,以降低系统某部分的功能为代价。高等学校的改革开放、解放思想要有特立独行的观点,有一种敢为天下先的气势,但是这种特立独行必须建构于缜密的系统思维基础之上,这是教育改革的特殊性使然,教育改革不能情绪化,更不能急功近利,好大喜功,为所欲为。

6.服从领导要批判思维。批判性思维是一种善于质疑辨析,基于严格推断,富于机智灵气,清晰敏捷的日常思维;它不是一味对抗与怀疑一切,它是科学研究中常用的思维方法。批判性思维有很多含义。一方面,意味着从不想当然,意味着不唯书、不唯上;意味着不只是因为领导的要求,就相信这么做对学校的发展是有益的。另一方面,批判性思维是一个对问题、结论以及其它论据仔细思考分析与检验的过程;它意味着校验一个概念的定义、检验论据背后的假设和前提,并仔细审察论据推理的逻辑关系。贯彻上级的指示,服从领导要凡事多问几个为什么――即上级为什么这样决定?这样做了将有什么样的结果?这种结果将对教学工作产生什么样的影响?这种影响是正向的还是负向的?必须强调的是,服从领导要批判思维,它不是一种简单的对立思维,而是善意的提醒与修正、补充与完善。

7.分析问题要放大思维。放大思维不是要去任意夸大,危言耸听,而是防微杜渐,见微知著。在高等学校管理工作中,要做到以小见大,重在发展性、全局性地分析问题。成功地管理一所大学,需要一个精诚团结的领导班子,一套精心设计的管理制度,一支精明强干的管理队伍,要做到以小见大,重细严谨的工作作风,缺一不可。

高校中层领导干部的工作需要不断地发展新技术以适应变化的外部教育环境,因此高校中层领导干部在逆向思维、换位思维、收敛思维、发散思维、系统思维、批判思维、放大思维等七项思维方面得以加强,必将会在高校中层领导干部管理本部门职工工作的同时更好接收和支持高层领导下达的新任务、标准和命令,为完成高校的各项工作有极大的推动作用。

第8篇:科学思维基本方法范文

关键词:计算思维;高中信息技术;算法与程序设计;教学研究

在社会高速发展的今天,如何培养学生的计算思维,提升学生对知识的运用能力具有重要的意义。在教育教学活动中,我们应该从原来的“学什么”到现在的“如何学”,重视学生的学习结果,教师需要转变教学理念,创新教学过程。计算思维是人的一种思维方式,计算思维就是将复杂问题变得简单化,在解决问题中恰当的运用一些原则与方法,利用转化、简化的方式去思考问题。计算思维是人的思维,具有灵活性、多变性。《算法与程序设计》的教学中,主要的教学目的就是引导学生发现问题、分析问解决问题,帮助学生了解结局问题的步骤,形成算法,深入理解数学模型与算法之间的联系,理解算法与解决问题之间的关系,这部分教学内容有利于学生计算思维的培养。鉴于此,本文就计算思维下的《算法与程序设计》教学开展研究与探讨。

一、培养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与主动性

在任何的学习活动中,学习态度都是具有关键因素的,在教学中引导学生对信息技术形成正确的认识,提升其学习的积极性与主动性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在《算法与程序设计》的教学中,要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著名心理学家帕特金森的成就动机理论具有重要的意义。《算法与程序设计》这门课程的难度比较大,因此这门课程得不到学生的注意力,学生也看不到其中对于思维发展的重要价值。基于此,教师需要采取有效的手段,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让学生感受到《算法与程序设计》这门课程对于数学学习、数学思维、逻辑思维、计算思维的关键作用。在笔者所在的浙江省,这门课程是高考的重要组成部分,特别是新的高考方案“7选3”实施以来,技术课程成为其中一个重要的选项,学生必须学习基本的信息技术与通用技术能力,对学生自身的发展具有关键的作用。教师还可以采取其他形式,让学生意识到《算法与程序设计》的关键作用,例如全国青少年信息学奥林匹克竞赛的开展,这项活动与程序设计的教学具有很大的关联,教师要找出其中的切合点,并且找到优秀的学生去参将竞赛,为学生的学习设定目标,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营造学生学习的氛围,让更多的学生参与到程序设计活动中来,提升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与主动性。

二、重新构建教材体系,调整教学内容

《算法与程序》设计的教学活动,对高中生来说是一门比较困难的课程,在入门的时候就要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在学习的时候概念、语句、语法都是学生学习的拦路虎,如何让学生更好地理解这些知识成为非常棘手的问题,教师需要适当的调整教学内容,调整教材的体系,帮助学生顺利的过度学习的初级阶段。总体来说,一般第一阶段的学习主要有VB程序设计与自己笨的文件操作内容,第二个阶段的学习主要有基本的语句、程序结构等等知识,主要学习顺序、选择、循环三个结构,第三阶段主要学习控件属性、算法的相关知识。按照这几个阶段进行教学,有利于激发学生的好奇心,如果在刚开始学习的时候就让学生学习函数、属性、概念的知识,学生一入门就遇到了巨大的难题,望而却步,差生恐惧与排斥的心理,不利于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不利于学生的自主学习,更不利于学生的思维发展。

三、采取形象化的教学策略

在高中信息技术《算法与程序设计》教学中,“形象化的教学”是一种非常好的教学法,结合学生的身边实际开展教学活动,有利于将教学内容化难为易、化简为繁、化抽象为具体,通过形象化的比喻,让学生更好地理解知识,并且运用知识,解决相关的问题。形象化的教学活动要注意以下几个问题,形象化的教学活动要从学生的实际生活出发,选择恰当的、科学的、有意义的教学实例,形象化的展示算法,将教学内容展示出来。同时,在利用形象化的教学策略进行教学活动的时候,要让描述与模型一一对应起来。同时,在教学中,还需要引导学生,形象化的教学策略是手段毛病不是目的,逐渐启发学生的思维能力与想象能力,让学生的思维从形象思维过度到抽象思维上,形成科学的理论体系,引导学生掌握知识的规律性,让学生的思维能力得到发展。

四、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与动手能力

《算法与程序设计》是一门实践性比较强的课程,如果仅仅让学生分析算法而不让学生精心动手实践,学生的思维能力也得不到发展,因此加强学生的实践能力具有重要的作用,在教学的时候,教师要注重深入浅出的教学策略,从简单的例子出发,让学生了解一些道理,消除学生的恐惧心理与畏惧心理。在实践教学中,可以采取“任务驱动”的教学方法,为学生的学习布置任务,从人物入手,让学生逐渐分析需要学习到额知识与技能,然后讲解必备的知识点,基本的流程是“任务分析算法设计程序流程图VB 语言实现算法程序测试程序调试”,逐渐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升学生学习的主体意识,锻炼学生的思维能力。

五、基于“任务驱动”的小组协作学习模式提升教学质量

基于“任务驱动”的小组协作学习的教学模式可以激发学习兴趣。学生在完成任务的过程中,能激发学生求知欲和学习的主动性,它更容易调动学生学习的激情和内在潜力。教学中根据学生实际设计任务,让学生在完成任务体验到成就感和优越感,从而增强学生学习的自信心。同时还可以培养学生团队协作精神和创新能力。这种方法能够很好地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合作与创新精神,极大地提高了学生的动手能力。

总而言之,《算法与程序设计》的教学对于学生的思维发展具有重要意义。信息技术教师需要转变教学理念,从学生的实际情况出发,进一步的发展与探索,提升学生学习的积极性玉主动性,发展学生的思维能力。

参考文献:

[1]张福祥.VB 程序设计基础 [M].中国电力出版社,2003.8.

[2]倪畅 VB 程序设计教学方法初探《福建电脑》2009.6

第9篇:科学思维基本方法范文

关键词:中学化学 教学 创新 思维

我国著名数学家华罗庚说:“人之可贵,在于能创造性地思维。”我国经济的飞速发展,科技的日新月异,对高素质创新型人才的需要越来越迫切。社会的发展需要创新,教育改革更加需要创新,如何在中学化学教学中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是我们教育工作者必须认真思考的问题。

1. 掌握扎实的基础知识,优化知识结构

知识是思维的基础,扎实的基础知识是发展思维的前提。知识结构的系统性对思维的发展具有很大影响[1]。理论和实践都证明:杂乱琐碎的、缺乏联系的知识,不易被认识主体所接受和储存。因此,中学化学教学中必须注意知识的系统性,优化知识结构,即构建由基本概念、基本规律和基本方法所组成的化学知识结构,为培养和发展学生的创新思维奠定坚实的基础。教师可以引导学生系统地总结知识点,以便于学生的掌握记忆。例如,下面是我总结的碱金属结构方框图(图1)。

2. 重视化学史教育,渗透化学方法

化学史教育的功能是多方面的,在中学化学教学中适当进行化学史教育,已被广大化学教师所接受和重视。其中,通过化学史教育,渗透化学方法,对培养和发展学生的创新思维也有独特的功效。化学学科中一些重要元素、化合物、规律的发现,无不闪耀着科学家们非凡巧妙的创造思维的光芒。利用科学家们这些发现成果,可引导学生回顾化学大师们的光辉思想历程,领略他们不断探索创新的科学精神。

例如,在讲授元素周期表时,就可以引入化学家门捷列夫对元素周期律创新发现的伟大事迹。1865年,彼得堡大学教授门捷列夫创造性地用硬纸制成了许多卡片,每一张卡片写上一种元素的名称、相对原子质量、化合物的化学式和主要性质,他将这些卡片按照相对原子质量大小的顺序排列,他紧紧抓住元素的原子量与性质之间的相互关系,不停地研究着,终于在1869年2月19日,他发现了元素周期律。

3. 启发观察联想能力,强化创新意识

化学是一门以实验为基础的自然科学。学生对化学的学习思维基于实验,始于问题,故敏锐的观察能力和丰富的联想能力对学生创新思维的培养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而通过化学实验来启发学生的观察联想能力,强化学生的创新意识是化学实验的主要功能之一。新课程标准的一个新的理念就是课程由原来的封闭性向开放性转变。因此教师成为课程的主体,由原来的复制者变为课程的创造者。在这种理论下,教师要根据学生和教学的实际情况,有针对性地对实验内容进行改进和创新。

例如,在金属Cu与浓HNO3实验中[2],我们的设计如下,(1)实验仪器:注射器,输液管,输液管夹,烧杯,铁架台;(2)试验试剂:浓HNO3,NaOH溶液;(3)实验具体操作:将Cu片放到注射器底部,将活塞推到底部;吸入浓硝酸后,关闭输液管夹;待反应停止后打开输液夹,将注射器中的溶液排入盛有NaOH溶液的烧杯中(气体不要排出),关闭输液管夹;(4)观察实验现象:Cu和浓HNO3反应剧烈,产生红棕色的气体,铜片迅速溶解,溶液变为深绿色;注射器中的溶液排入烧杯中时,有蓝色沉淀生成;当注射器吸入NaOH溶液后,红棕色气体体积减少,片刻被NaOH溶液完全吸收。实验装置如图2。

4. 培养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进行思维训练

人们进行思维活动时,总存在着预先准备的心理状态,用原来的经验、习惯和固定化的模式去分析、解决问题,具有一定的倾向性,而这种趋势有时是不利于发散式创新思维的发展。习题教学是中学化学教学的另一重要环节,是巩固知识、培养能力、发展思维的主要途径之一。因此,我们在教学中可以通过培养学生对化学问题分析、解决的能力,来克服这种趋势。在习题教学中,教师要注意减少解题数量,提高解题质量,可采用一题多解、多题归一、一题多变和变式题组等形式[3],来对学生进行思维训练。

例:某有机化合物中含C:60%,H:13.4%,O:26.6%,其蒸汽相对密度是同状况下H2密度的30倍,现取该有机化合物2克在O2中充分燃烧,生成2.24升(标准状况)CO2和2.4克水,试求该有机化合物的分子式?

解:法一,求解法,分子量M=30×2=60。

C∶H∶O=(60×60%÷12)∶(60×13.4%÷1)∶(60×26.6%÷16)=3∶8∶1 分子式为C3H8O

法二,通式求解法,烃的衍生物的通式有:醇和醚 CnH2nO 分子量是14n+8,

醛和酮 CnH2nO 分子量是14n+16,羧酸和酯CnH2nO2分子量是14n+32。

n=3 分子式为C3H8O

法三,最简式法,C∶H∶O=(60÷12)∶(13.4÷1)∶(26.6÷16)=5∶13.4∶1.66≈3∶8∶1

分子式为C3H8O

法四,根据产物求解法,2克该有机物中C元素的质量 2.24÷22.4×12=1.2g,

H元素的质量 2.4÷18×2×1=0.27g,

O元素的质量 2-1.2-0.27=0.53g。

C∶H∶O=(1.2÷12)∶(0.27÷1)∶(0.53÷16)=3∶8∶1

分子式为C3H8O

创造思维的培养,创造能力的开发,是现代素质教育的主要目标,也是教育实践和教育科学研究的方向。它有待于广大教师和教育科研工作者的共同努力、共同探索、共同研究、共同总结,只有这样,我国的教育改革才能夺取新的成果,迈向更新的阶段。

参考文献:

[1]刘知新,王祖浩.化学教学系统论[M].南宁:广西教育出版社,1999.3,P115-139.

[2]扬启红,兰宁静.高中化学基础知识全书[M].北京:世界图书出版公司北京公司,2004.5,P379-385.

[3]文庆成.化学实验教学研究[M].北京:科学出版社,2003,P85-9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