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务员期刊网 精选范文 产品发展规划范文

产品发展规划精选(九篇)

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产品发展规划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产品发展规划

第1篇:产品发展规划范文

一、浙江食品工业现状

(一)"九五"发展的主要成就

"九五"期间,全省食品工业在大调整中持续较快发展。主要经济指标比"八五"期间有较大增长,增长质量和效益明显提高,产业发展基础进一步加强。

1、产业规模不断壮大。到*年,国有企业和年销售收入500万元及以上非国有企业(下称"规模以上企业")中,食品工业企业有917家,资产总额456亿元,职工15.2万人;全年实现工业总产值443.6亿元,工业增加值120.3亿元,分别占全省规模以上企业的6.7%和7.7%。"九五"期间,工业总产值、工业增加值、出货值年均增长率分别为12.6%、16.4%和13.1%。15种(类)主要产品有11种(类)增幅较大。

2、产业结构、产品结构进一步调整和优化。*年与*年的工业总产值相比,食品加工业和食品制造业的比重分别由52.6%和22.5%降到40%和16.7%,饮料制造业和烟草加工业的比重分别由20.6%和4.3%上升到30.9%和12.4%。发展最快的是软饮料业,比"八五"末增长了3.7倍。省名牌食品由*年的20种增加到*年的52种(其中省农业名牌15种);名牌产品生产企业的销售收入已占食品工业总量的38%。精制茶叶、黄酒产量居全国第一,软饮料、啤酒、罐头、水产加工品、食用菌、味精、食品添加剂、冷冻饮品、乳制品等产量分列全国前2-4位。各地涌现出一批以农产品加工为基础的食品工业产业群。

3、企业规模逐步扩大。"九五"期间,销售收入5000万元以上的企业,由107家增加到131家,其中上亿元的企业由47家增加到66家;固定资产5000万元以上的企业,由37家增加到50家,其中上亿元的由14家增加到27家。列入省"五个一批"的重点骨干企业达20家。淘汰了一大批设备落后、产品质量低劣的小企业。

4、经济效益明显提高。*年,规模以上企业利税总额86.3亿元,其中利润总额34亿元,分别占全省规模以上企业的12.6%和9.6%;"九五"期间,利税总额增长了2.39倍,其中利润总额增长了4.93倍,远高于销售收入63.1%的增长率。

5、产业发展基础稳步增强。预计"九五"期间固定资产投资总额达90亿元左右,比"八五"期间增加近1.2倍。*年,规模以上企业固定资产净值达165.3亿元,比"八五"末增加99.5%。资本结构发生了较大变化,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的体制优势进一步发挥。所有者权益的比重,国有企业从59.8%降为26.2%,集体企业从18.8%降为6.7%,"三资"及其他经济类型企业从21.4%上升为67.2%(其澳台资及外资占35%)。

(二)存在的主要问题

一是产业和产品结构仍不合理。食品制造和食品加工两大行业发展没有较大突破;饮料业除了饮用水外,新的增长点不多,缺乏高质量、有特色、成规模的新型食品和饮料。二是产业整体素质不高。多数企业技术装备落后,经济效益低下,缺乏发展后劲。三是外向型经济发展缓慢。"九五"期间出货值年均增长14.3%,低于"八五"的30.9%;利用外资规模和水平远不如其他沿海省市。四是食品工业管理体制不顺,食品工业发展缺乏统一规划和协调,食品工业在全省国民经济中的地位需进一步加强。

二、食品工业跨世纪发展面临的新形势

同志指出:"中国食品工业的潜力是很大的"。"十五"时期是食品工业加快发展的大好时期。

(一)加快食品工业发展是进入"小康"社会的需要。发达国家的经验表明,人均国内生产总值达到800美元后,食品工业进入加快发展时期,这个时期一般持续20-30年,年均增长速度一般保持10%以上。"小康"阶段的恩格尔系数一般在40%以上,食品仍是第一大消费品。*年,我省人均国内生产总值已达1500多美元,城乡居民恩格尔系数分别为39.2%和43.5%,食品工业发展进入需求增大、增长加快时期。

(二)加快食品工业发展是迎接加入WTO挑战的需要。我国即将加入WTO,食品行业的跨国公司将加快进入我国这个世界最大的食品市场,发展"本土化"经营,抢占市场份额。这对我省食品工业发展是个很大的压力,迫切需要认清趋势,迎接挑战。一方面,进一步引进外资,做大产业规模;另一方面,着力提高企业素质,提高国际竞争力。

(三)加快食品工业发展是浙江率先提前基本实现现代化的需要。食品工业在发达国家仍占有十分重要的地位,发展食品工业顺应经济和社会现代化的发展趋势。为促进我省提前基本实现现代化,省政府在去年下发了《关于加快食品工业发展的通知》,要求"十五"期末食品工业总量比*年翻一番,到2015年再翻一番。全省食品企业肩负着光荣而艰巨的历史任务。

(四)加快食品工业发展是提高人民生活水平的需要。随着人民生活水平的不断改善,工业食品占食品总供应量的比重不断提高,食品需求结构不断升级。人民群众对食品品种、质量的需求发生了根本变化,突出了方便、营养、科学、卫生、安全的要求。目前发达国家工业食品占食物总供应量比重已超过80%,而我省只有30%左右。迫切需要食品工业加快结构调整和升级,尽快实现现代化生产、网络化经营,更多提供多样化、优质化的产品,积极引导消费,不断满足市场需求。

(五)加快食品工业发展是促进农业产业化经营的需要。目前,农业产业化经营正蓬勃兴起,但是一个重要制约因素是食品加工业滞后。发达国家农产品加工率一般在80%以上,食品工业产值与农业产值之比达2?3:1。而我省目前农产品加工率只有30%左右,其中畜禽、水产、果蔬类的加工量只占总产量的3-9%,食品工业产值与农业产值之比仅为0.6:1。必须把发展食品工业作为提高农产品加工率、增值率和市场占有率的一个关键来抓,促进农业产业化经营。

三、"十五"食品工业发展的总体要求和目标

(一)总体要求:以党的十五大精神为指针,以改革开放和科技进步为动力,以提高经济效益为中心,以提高人民生活水平为根本出发点;紧联农业,依托市场,抓大带小,扶优治劣,加大结构调整力度,加快技术创新、体制创新和管理创新,增强整体竞争力;进一步实施"优质、新型、特色、名牌"的带动战略,大力提高我省食品在国内外的声誉和市场占有率,把浙江建成食品工业强省。

(二)主要预期目标:到20*年,全省规模以上企业主要经济指标明显提高。

1、工业增加值达到210亿元,比"九五"末增长75%;按可比口径计算,年均增长10%。

2、工业销售产值达到750亿元,比"九五"末增长70%。

3、工业出货值达到130亿元,比"九五"末增长70%。

4、利税总额达到140亿元,比"九五"末增长62%。

5、食品工业产值与农业产值之比达到1:1。

6、形成销售收入1亿元以上、利税1000万元以上的企业100家左右,其中销售收入5-10亿元、利税0.5-1亿元的30家左右,销售收入10亿元以上、利税1亿元以上的15家左右。销售收入10亿元以上的重点县达到10个。

7、坚决淘汰浪费资源、污染严重、质量低劣、效益低下的产品和企业。

四、"十五"食品工业的发展重点

"十五"期间,进一步发挥食品工业的体制优势、技术优势、市场优势、资源优势和区位优势,大力开发科技含量高、附加值高的新产品,大力推进产业升级,促进结构优化和整体素质上新台阶。

(一)大力开发基础原料。围绕农业产业化经营,充分利用山区和海洋自然资源,积极推进十大支柱农产品的开发利用,扩大加工范围,提高加工精深度。大米、面粉、食油、淀粉等基础原料的开发利用,继续朝多品种、系列化、专用化方向发展;进一步扩大奶源;发挥食品添加剂基础较好的优势,壮大产业规模,扩大应用领域,形成小商品大市场。适应养殖业发展,不断调整饲料品种结构,提高产品质量,扩大专用和高效饲料生产。积极开展资源综合利用,保护环境,变废为宝。

(二)大力发展方便食品。加快利用新技术、新装备,进一步发展以粮油、畜禽、水产、果蔬等为主要原料的主副方便食品,发展餐桌食品、营养快餐、学生营养餐、速冻食品等各种方便食品。实现工厂化生产、网络化供应,力争20*年把家庭、餐饮业的成品、半成品供应率提高到40%以上。坚持中西并举,西式快餐的主、辅料力争在国内供应;传统优秀的方便食品通过改造,发展成各具特色的中式快餐;在抓好试点的基础上,进一步推广学生营养餐和学生饮用奶。加快发展保质期长的畜禽肉类小包装生、熟制品;扩大净菜和加工菜供应。

(三)大力提高饮料业水平。包装饮用水、碳酸饮料等优势产品,在大发展的基础上,进一步推进技术改造,推进企业联合重组,向规模化、现代化、高水平发展。加快发展科技含量高的产品,发展以果蔬汁为主的新型营养保健饮料和果酒;充分发挥我省绿茶生产和科研优势,攻克绿茶饮料生产技术难关,使我省绿茶饮料成为全国乃至全球茶饮料中的主导产品;扩大奶类及植物蛋白类饮料的生产规模,提高质量和技术水平。

适应大中城市居民对直接饮用水的需要,积极发展饮、用水分管道供应。

(四)大力增产特色食品。针对婴幼族、学生族、上班族、老年族、旅游族、康复及特殊职业族等不同消费群体和国际市场的需要,积极发展当今国际流行的保健食品、功能食品、旅游食品、绿色食品、有机食品。按照我国"药食同源"原理,充分利用我省自然资源,发展新型特色食品和各种休闲食品,拓展食品工业新领域。

(五)大力提升传统优势食品。传统优势食品要努力满足人民生活水平改善的需要,提高标准,改进工艺,优化质量,持续发展。水产加工品、黄酒、啤酒、冷冻饮品、罐头、味精、食用菌、蜂产品、乳制品、一类卷烟等产品,在稳定提高产量的基础上,进一步提高质量、档次和集约化程度,打响品牌,增强竞争力,占领更大市场。在提高精制茶质量的基础上,进一步发展有机茶、茶饮料及低级茶综合利用产品。传统调味品,重点是提高质量、改进包装、按标准定点组织生产,并开发各种新型调味品,使消费者吃得好、吃得放心。

(六)大力发展出口食品。把握国际食品发展动态,积极引进国外资金、技术、人才和优质品种,优化生产要素配置,生产符合外国人消费习惯的产品,增强国际竞争力。重点开发用于出口的有机食品、绿色食品、果蔬食品、畜禽肉制品、水产加工品和特色食品。水产品、茶叶、速冻蔬菜、竹笋、食用菌、蜂产品、罐头等是我省重点出口产品,要努力提高加工精深度和包装水平。规范出口秩序,提高出口效益。

(七)大力加强食品配套工业。食品机械和食品包装是决定食品工业水平的重要因素。在引进、消化、吸收国外先进技术的基础上,大力创新,加快食品加工机械、包装机械及包装材料的发展,适应食品生产向自动化、高速化发展需要,适应生产企业运用高阻隔性包装材料、彩色胶印、新型包装等发展趋势。

五、促进食品工业发展的主要措施

(一)改进和加强食品行业管理

加强对食品工业的规划引导和行业管理,完善管理体制,加大扶持力度,促进食品工业持续、健康、快速发展。建立健全行业管理组织(包括专业协会),赋予必要的工作职能,创造必要的工作条件,发挥其在政府与企业之间的桥梁与纽带作用,进一步做好行业发展的规划、协调、服务、监督等各项行业管理工作。各地要把加快食品工业发展作为现代化建设的重要任务和经济发展的重要增长点来抓,农业大县和山区、海岛县更要重视抓好食品工业。加强食品行业的信息统计工作。

(二)加快食品工业的改革开放步伐

把改革开放作为食品工业发展的重要动力,进一步增强企业活力,提高国际化水平。深入抓好企业改革,推进现代企业制度建设,完成重点企业的公司制改造,健全法人治理结构。加快国有企业产权多元化进程,鼓励非国有企业参与国有企业的改革改组。鼓励和支持骨干企业,打破地域、部门、行业、所有制界限,实施资产重组,推进规模经营。抓住我国加入世贸组织和实施西部大开发战略的机遇,发展开放型的食品工业。加大利用国外资金、技术、人才的力度,促进产业升级。积极应对加入世贸组织的挑战,提高食品工业的国际竞争力,坚持实行"走出去"发展战略,到国外、省外办厂设店,实行从产地销到销地产的转变,开辟食品工业发展的市场空间。

(三)推进食品工业技术创新

把技术创新作为振兴食品工业的关键大力抓好。一是建设企业技术中心,争取"十五"期间至少有30%的大中型企业建立技术中心。二是加快人才(特别是营养师)的培养和引进,争取"十五"期末专业技术人员的比重达到全省制造业的平均水平。三是抓好关键技术的开发应用,重点是开发应用生物、冷冻速冻、真空、膜分离、气调、辐射、远红外、微波、膨化、挤压、高压灭菌、超临界抽提、微电子等新技术、新工艺和新装备,争取"十五"期末30%以上大中型企业技术水平达到国际90年代末的先进水平。四是大力开发新产品,做到生产一代、研制一代、贮备一代,争取"十五"期末新产品产值比重从目前的6.1%提高到12%左右。五是推进营销创新,加强生产企业与食品市场及超市的联合,采用连锁经营、电子商务等新型的营销方式,形成完善的市场营销网络。

(四)加大对重点企业的投入力度

食品工业正由传统的劳动密集型为主向资金、技术密集型转变,预计"十五"期间全行业固定资产总投资200亿元左右,比"九五"期间增长1.2倍。按照省政府关于"省掌握的财政贴息可适当向食品企业技术改造等项目倾斜"、"各地区应视财力可能进一步加大对食品行业的支持力度"的要求,扩大对食品工业的投入。设法从地方财政、农业发展基金、工业技改资金中挤出一部分,建立省、市两级食品工业扶持资金,用于支持重点企业的技改贴息和新产品开发补助。在盘活存量资产的基础上,拓宽投融资渠道,加大对重点行业、重点企业、重点结构调整项目的投入。加大招商引资工作力度,吸引跨国食品企业来我省落户。各级食品工业协会要抓好重大投资项目库建设,主动为企业做好可行性研究报告等前期工作,为重点企业发展提供优质服务。

(五)促进食品工业发展与农业产业化经营的紧密结合

把发展食品工业作为发展效益农业、推进农业产业化经营的战略重点。食品工业企业要主动紧靠农业,以参股、契约等多种形式,与农民和农村经济组织结成利益共同体;立足农业产业化基地,依托产业化龙头企业,发展公司(工厂)加农户为基础的贸工农一体化的经营体制;大力发展以农产品为主要原料的食品加工业和食品制造业,提高食物制成品供应比重,提高农产品的利用率、增值率和市场占有率。重视解决"农口"与"工口"的体制分割问题,与农业产业化经营相关的食品工业企业争取享受农业龙头企业的优惠政策。

(六)加强质量管理,发展名牌产品

贯彻质量振兴纲要,实施名牌战略,大力提高产品质量,坚持走质量效益型的食品工业发展新路。积极引导企业按国际标准组织生产,严格把好质量关,没有采用质量标准的产品不准生产,没有达到质量标准的产品不准出厂。进一步发展名牌产品,巩固壮大老名牌,加速培植新名牌,充分发挥名牌效应,扩大名牌产品的市场占有率。"十五"期末,力争创建国家级名牌产品10个,省级名牌产品80个以上;名牌产品生产企业的销售收入占全部食品工业销售收入的比重达到50%以上。严格质量管理,对重要行业实行生产许可证或准产证制度。对不具备生产条件、产品质量低劣的企业依法整治,直至关闭。严厉打击制造和销售假冒伪劣产品的行为,为企业创造公平竞争的良好环境。

第2篇:产品发展规划范文

  《山东省电子信息制造业“十二五”发展规划》

  到2015 年,电子信息产业主营业务收入达到1.9 万亿元。其中,电子信息制造业主营业务收入1.45 万亿元,保持年均增长16%以上。

新兴产业

《山东省“十二五”生物医药发展规划》

生物医药工业总产值年均增长27%以上,销售收入达到3800亿元以上,其中生物技术药物销售额达到800亿元,年均增长30%以上;到2015年全省国家级企业技术中心达到10家,省级以上企业技术中心达到50家,重点生物医药企业的研发投入达到销售收入的8%以上;争取有50-60个新药物、50种高技术生物医学工程产品上市或进入临床研究,50个优势产品得到提升;培育8家销售收入超100亿元的生物技术药物企业集团,过五十亿元的企业15个,过二十亿的企业30个以上。到2015年,前40家重点生物医药企业销售收入占全行业比重达到50%以上。

《山东省“十二五”医药产业发展规划》

到2015年全省医药工业销售收入达到4500亿元,年均递增23%以上。其中化学药品达到2200亿元,中成药达到850亿元,基因工程药物达到450亿元,医疗器械达到450亿元;工业增加值达到1700亿元,年均递增25%;工业出货值达到390亿元,年均递增20%;工业利税达到700亿元,年均递增25%;工业利润达到480亿元,年均递增25%。

到2015年,化学药品、中成药、基因工程药物和医疗器械分别占山东省医药产业销售收入的49%、19%、10%和10%。

到2015年,前40家重点医药企业销售收入占全行业比重达到50%以上,产业规模效应和产业集群效应进一步显现。培育过百亿元的大型企业8个,过五十亿元的企业15个,过二十亿元的企业30个以上。医药商业过百亿元的大型集团2个。

全省国家级企业技术中心达到10家,省级以上企业技术中心达到50家。行业研发投入达到销售收入的3.5%,重点医药企业的研发投入达到销售收入的8%以上。研制一批具有自主知识产权和市场竞争力的新药,争取有100个新药物、50种高技术医疗器械上市或进入临床研究,50个优势产品得到提升。

形成20个以上年销售额过5亿元的产品,形成100个年销售额过亿元的产品。

《山东省节约能源“十二五”规划》

到2015年,万元GDP能耗降低到0.85吨标准煤,比2010年的1.02吨标准煤降低17%,比2005年的1.32吨标准煤降低35%以上。

《山东省软件和信息服务业“十二五”发展规划》

到2015年,全省软件和信息服务业实现收入达到4500亿元,其中软件业实现业务收入2500亿元,年均增幅25%以上,占电子信息产业比重超过16%,软件出口额超过15亿美元。形成5个具有较高影响力和较大产业规模的知名园区。培育2个软件收入超100亿元、10个以上软件收入超过10亿元的大型企业集团和50个创新能力强、经济效益好的知名软件企业,100个拥有自主知识产权、市场占有率高、品牌效应大的知名软件产品。

《山东省物联网产业发展规划纲要(2011―2015)》

到2015年,物联网产业规模超过2000亿元。在新型RFID、传感器、网络通信设备、软件开发、高端集成服务、网络运营及应用服务等领域集聚规模以上企业500家以上,形成年销售额超10亿元的龙头企业5家以上。以济南、青岛等市为全省物联网发展的主要承载地,促进实现其他地市产业园区与之协同发展、错位竞争的良性发展态势。

社会民生

《山东省人口发展“十二五”规划》

1、“十二五”时期,年均人口自然增长率控制在6‰,出生人口性别比控制在116以内,确保实现2015年总人口控制在9880万人左右的目标。

2、按照全面加强人口和计划生育工作、统筹解决人口问题的要求,提出人口发展目标如下:

《山东省妇女发展“十二五”规划》

1、适龄女童学前三年毛入园率达到75%以上;2、小学适龄女童入学率达到99%,九年义务教育巩固率达到97%以上;3、女性高中阶段毛入学率达到97%;4、妇女高等教育毛入学率达到40%;5、成人妇女识字率达到90%以上,其中青壮年妇女识字率提高到98%左右;6、城镇就业人员中妇女比例稳定在40%以上,失业人员中妇女比例降低到50%以下;7、高级专业技术人员妇女比例不低于35%;8、后备干部队伍中女干部比例,市不少于15%,县(市、区)不少于20%;党委、政府工作部门领导班子后备干部中要有一定数量的女干部。

《山东省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事业发展“十二五”规划纲要》

《山东省儿童发展“十二五”规划》

1、婴儿和5岁以下儿童死亡率分别控制在7‰和8‰以下。2、基本普及学前三年教育,适龄儿童学前三年毛入园率达到75%。3、九年义务教育巩固率达到97%以上。小学适龄儿童入学率达99%;初中学生毛入学率达到99%。4、普及高中阶段教育,高中阶段学生毛入学率达到97%。

工 业

  《山东省纺织工业“十二五”发展规划》

到2015年,全省纺织工业增加值达到3300亿元,年均增长13%;销售收入达到13800亿元,年均增长13%;利税达到1100亿元,年均增长10%;出口额达到240亿美元,年均增长9%。

培育年销售收入过500亿元的3家,过100亿元的10家;国家级产业集群22个。

到2015年,单位工业增加值能源消耗量比2010年降低18%,工业二氧化碳排放强度比2010年降低20%,废水排放总量比2010年降低20%。

  《山东省轻工业“十二五”发展规划》

到2015年实现销售收入3.6万亿元,年均增长12%,利税3547亿元,年均增长12%,出货值3145亿元,出口年均增长8.5%;国家级技术中心达到30家,省级企业技术中心150家,建立行业技术研发平台20个,自主研发国际知名品牌50个;完成技改投资2600亿元,年均增长15%。新增销售收入100亿元以上企业10家。

《山东省制造业“十二五”发展规划》

到2015年,战略性新兴产业增加值占生产总值比重达到10%,高新技术产业产值占规模以上工业产值比重每年提高1个百分点,全省研究与试验发展(R&D)经费支出占GDP的比重达到2.2%以上;新培育国家级企业技术中心50家、省级企业技术中心500家,全省省级以上企业技术中心总数超过1000家,新培育国家级工程技术研究中心5家、省级工程技术研究中心200家,新培育行业技术中心30家、工业设计中心150家、工业设计示范基地100个,重点培育的企业技术中心科技活动经费支出占销售收入比例达到5%以上;全省制造业企业主营业务收入过百亿的大企业集团100户,其中500-1000亿元的15户,过千亿的6户,销售收入过百亿元的产业集群达到200个;全省拥有山东省名牌产品达到2100个,中国驰名商标超过280件,山东省著名商标达到3000件以上;每百户企业拥有注册商标40件以上;每万人口发明专利授权数达到0.8以上。

其 他

《山东省“十二五”食品工业发展规划》

“十二五”末,全省规模以上食品工业主营业务收入达到25000亿元,年均增长18%;工业增加值5300亿元,利税1900亿元,利润1200亿元,年均分别增长16%。年主营业务收入过10亿元以上的龙头企业200家,50亿元以上企业32家,100亿元以上的企业10家;省级以上企业技术中心、工程研究中心、重点试验室100家以上,国家级食品龙头企业的技术装备水平达到国际先进水平;食品制造业的产值占全省食品工业的比重提升10个百分点;全行业万元工业增加值能耗量和主要污染物排放量降低15%以上;产业集群实现主营业务收入5000亿元,占食品工业主营业务收入比重提高到20%。

《山东省“十二五”生物医药发展规划》

《山东省节约能源“十二五”规划》

《山东省“十二五”医药产业发展规划》

《山东省电子信息制造业“十二五”发展规划》

《山东省软件和信息服务业“十二五”发展规划》

《山东省物联网产业发展规划纲要(2011―2015)》

《山东省妇女发展“十二五”规划》

《山东省儿童发展“十二五”规划》

《山东省人口发展“十二五”规划》

《山东省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事业发展“十二五”规划纲要》

《山东省轻工业“十二五”发展规划》

《山东省纺织工业“十二五”发展规划》

《山东省制造业“十二五”发展规划》

《山东省“十二五”食品工业发展规划》

新兴产业

《山东省“十二五”生物医药发展规划》

生物医药工业总产值年均增长27%以上,销售收入达到3800亿元以上,其中生物技术药物销售额达到800亿元,年均增长30%以上;到2015年全省国家级企业技术中心达到10家,省级以上企业技术中心达到50家,重点生物医药企业的研发投入达到销售收入的8%以上;争取有50-60个新药物、50种高技术生物医学工程产品上市或进入临床研究,50个优势产品得到提升;培育8家销售收入超100亿元的生物技术药物企业集团,过五十亿元的企业15个,过二十亿的企业30个以上。到2015年,前40家重点生物医药企业销售收入占全行业比重达到50%以上。

《山东省“十二五”医药产业发展规划》

到2015年全省医药工业销售收入达到4500亿元,年均递增23%以上。其中化学药品达到2200亿元,中成药达到850亿元,基因工程药物达到450亿元,医疗器械达到450亿元;工业增加值达到1700亿元,年均递增25%;工业出货值达到390亿元,年均递增20%;工业利税达到700亿元,年均递增25%;工业利润达到480亿元,年均递增25%。

到2015年,化学药品、中成药、基因工程药物和医疗器械分别占山东省医药产业销售收入的49%、19%、10%和10%。

到2015年,前40家重点医药企业销售收入占全行业比重达到50%以上,产业规模效应和产业集群效应进一步显现。培育过百亿元的大型企业8个,过五十亿元的企业15个,过二十亿元的企业30个以上。医药商业过百亿元的大型集团2个。

全省国家级企业技术中心达到10家,省级以上企业技术中心达到50家。行业研发投入达到销售收入的3.5%,重点医药企业的研发投入达到销售收入的8%以上。研制一批具有自主知识产权和市场竞争力的新药,争取有100个新药物、50种高技术医疗器械上市或进入临床研究,50个优势产品得到提升。

形成20个以上年销售额过5亿元的产品,形成100个年销售额过亿元的产品。

《山东省节约能源“十二五”规划》

到2015年,万元GDP能耗降低到0.85吨标准煤,比2010年的1.02吨标准煤降低17%,比2005年的1.32吨标准煤降低35%以上。

《山东省软件和信息服务业“十二五”发展规划》

到2015年,全省软件和信息服务业实现收入达到4500亿元,其中软件业实现业务收入2500亿元,年均增幅25%以上,占电子信息产业比重超过16%,软件出口额超过15亿美元。形成5个具有较高影响力和较大产业规模的知名园区。培育2个软件收入超100亿元、10个以上软件收入超过10亿元的大型企业集团和50个创新能力强、经济效益好的知名软件企业,100个拥有自主知识产权、市场占有率高、品牌效应大的知名软件产品。

《山东省物联网产业发展规划纲要(2011―2015)》

到2015年,物联网产业规模超过2000亿元。在新型RFID、传感器、网络通信设备、软件开发、高端集成服务、网络运营及应用服务等领域集聚规模以上企业500家以上,形成年销售额超10亿元的龙头企业5家以上。以济南、青岛等市为全省物联网发展的主要承载地,促进实现其他地市产业园区与之协同发展、错位竞争的良性发展态势。

社会民生

《山东省人口发展“十二五”规划》

1、“十二五”时期,年均人口自然增长率控制在6‰,出生人口性别比控制在116以内,确保实现2015年总人口控制在9880万人左右的目标。

2、按照全面加强人口和计划生育工作、统筹解决人口问题的要求,提出人口发展目标如下:

《山东省妇女发展“十二五”规划》

1、适龄女童学前三年毛入园率达到75%以上;2、小学适龄女童入学率达到99%,九年义务教育巩固率达到97%以上;3、女性高中阶段毛入学率达到97%;4、妇女高等教育毛入学率达到40%;5、成人妇女识字率达到90%以上,其中青壮年妇女识字率提高到98%左右;6、城镇就业人员中妇女比例稳定在40%以上,失业人员中妇女比例降低到50%以下;7、高级专业技术人员妇女比例不低于35%;8、后备干部队伍中女干部比例,市不少于15%,县(市、区)不少于20%;党委、政府工作部门领导班子后备干部中要有一定数量的女干部。

《山东省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事业发展“十二五”规划纲要》

《山东省儿童发展“十二五”规划》

1、婴儿和5岁以下儿童死亡率分别控制在7‰和8‰以下。2、基本普及学前三年教育,适龄儿童学前三年毛入园率达到75%。3、九年义务教育巩固率达到97%以上。小学适龄儿童入学率达99%;初中学生毛入学率达到99%。4、普及高中阶段教育,高中阶段学生毛入学率达到97%。

工 业

  《山东省纺织工业“十二五”发展规划》

到2015年,全省纺织工业增加值达到3300亿元,年均增长13%;销售收入达到13800亿元,年均增长13%;利税达到1100亿元,年均增长10%;出口额达到240亿美元,年均增长9%。

培育年销售收入过500亿元的3家,过100亿元的10家;国家级产业集群22个。

到2015年,单位工业增加值能源消耗量比2010年降低18%,工业二氧化碳排放强度比2010年降低20%,废水排放总量比2010年降低20%。

  《山东省轻工业“十二五”发展规划》

到2015年实现销售收入3.6万亿元,年均增长12%,利税3547亿元,年均增长12%,出货值3145亿元,出口年均增长8.5%;国家级技术中心达到30家,省级企业技术中心150家,建立行业技术研发平台20个,自主研发国际知名品牌50个;完成技改投资2600亿元,年均增长15%。新增销售收入100亿元以上企业10家。

第3篇:产品发展规划范文

关键词:质检 发展 人才 管理

总结回顾质检事业取得的成效,围绕“十三五”期间以及今后更长一段时期的国民经济发展的目标,坚持质量是基础,安全是底线,质检工作在应对国际金融后危机时代面临的各种问题和困难,任务繁重而艰巨,仍还存在许多薄弱环节和不足,建立大质量工作机制,推动大质检文化建设,就要以改革创新的精神,敢于实践的勇气大胆探索,以科学编制和实施质检事业发展规划为契机和载体,分析情况、研究问题、提出对策。

一、质检事业发展规划要深化改革抓住机遇,大力推进质检社会化进程

质检工作涉及生产加工销售、贸易、消费等众多环节,但是与国外的先进质量管理水平以及国内其它相关行业的管理社会化程度现状相比较,我国质检事业领域的社会化市场化仍然相对滞后,政府责任不到位和包揽过多同时并存,该管的没有管到位,该放的没有真正放下去,发挥市场机制、社会企业和民间组织的作用不够,调动各方面积极性的体制机制不健全,制约了质检事业发展。因此,必须着眼于促进经济社会协调发展、促进社会公平正义、促进社会和谐稳定的大局,充分认识加快质检事业领域改革的重要性和紧迫性,推进质检事业改革开放。

政府职能部门力争确保强化对主要保“基本”部分的监管指导服务,思想要解放一点,胆子要大一点,步子要快一点,在质量事业所有领域,都要进一步放宽准入,调动全社会参与的积极性。

二、质检事业发展规划要均衡协调内外兼顾,努力适应内需扩大化态势

质检工作在“十三五”期间要加快适应扩大内需、优化经济结构的变化,努力改变以往内外需不平衡现状,要把质检工作重点向内需延伸,强化内需产品的质量把关和服务工作,加快提升内需产品质量水平,协调建立内外协调的质量监督管理体制机制,加快形成国内外一体、有机结合的质量安全综合保障体系。

企业是质量管理的主体,扩大内需不是低价倾销劣质低档的产品,质检工作促进扩大内需重点要抓住提升企业产品质量和对生产过程的管理,发挥管理职能作用和自身优势,帮助生产企业提升产品质量,推进产品能够更好地满足市场和消费的需要。作为生产资料的产品,其质量优劣直接关系社会生产的技术水平和经济效益,消费品的质量则关系到人民群众生活水平的提高和生命安全,质检部门要发挥自身优势帮助企业了解需求的现实状况和走势,全面分析和估量市场需求与结构,积极顺应市场变化,强化对产品质量监管,要在这个前提下求得数量和效益的增加,这样才能显著提高经济的整体素质和效益。

三、质检事业发展规划要推动发展方式转变,强化监管体系科学化水平

质检工作必须服务于我国在新产品生产技术科技创新方面的优势,在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中占据制高点,有效拓展提升产品质量整体水平和产品市场空间。要增强对产品质量和质量信誉的忧患意识,通过有效监管和服务,增加我国产品在全球产业链上高附加值的比重,促进中国制造升级,培育国际品牌,塑造质量信誉。面对新的形势,我们要努力建设我国质检事业推进机制和有中国特色的质量管理理论体系,加强与国外质量组织的交流与合作,引进国际上先进的质量管理方法和理念,探索有中国特色的质量管理理论体系建设,争取在形成我国质量事业推进机制和探索有中国特色的质量管理理论体系方面有新的收获。

四、质检事业发展规划要综合治理公开透明,健全质量服务开放化平台

质检工作作为大质量管理的主要职能部门,涉及到从产品原料生产到消费一系列活动,作为个体的消费者或者企业包括政府行政管理部门如何了解现有的质量总体情况和问题,必须由政府公共服务部门建立良好公共服务平台建设,建立开放高效的质检服务体系和保障体系,通过大型公共服务中心设施建设,通过政策法规以及科技数据与科技文献资源的共享,产品生产和贸易全过程的商业范畴和自然科技资源保存与利用,构筑一个社会服务的开放透明的共享平台。从集约管理高效精简的行政管理角度实现全社会的公共资源共享,实现共享是指资源拥有实体之间通过建立各种合作、协作、协调关系,利用各利技术、方法和途径,开展共同目标的公共资源的一切活动,以最大限度地满足公众对公共资源的需求。从质检总局到地方各下属分支机构和单位分工协作、逐级配合,从系统内、行业内资源共享入手发展多样化共享模式,既要扩大投入,但要避免只重视资金投入,轻视对其重要意义的认识宣传,只重视共享内容建设,轻视共享合作有新机制建设,只重视平台规模建设,轻视共享效益等弊端。

五、质检事业发展规划要人才优先增强实力,持续提升队伍现代化后劲

第4篇:产品发展规划范文

关键词 :广西北海白龙村 白龙珍珠城 旅游发展规划

1.白龙村概况

白龙村是南珠历史七大古珠池之一,也是“国宝”南珠的发源地。白龙村位于北海市营盘镇的西侧,距离镇区约15公里、福成机场18公里、北海市主城区22.5公里。白龙村建于明朝初期,距今已有五百多年的历史,村内历史遗迹较多,建筑遗产丰富,建筑类型众多,保存情况较好,具有较高的历史、文化、艺术价值和保护价值。目前,村庄建设和发展仍以传统农业为主,没有将特有的历史文化特色和资源优势转化为产业发展的动力。

2. 白龙村旅游资源构成及评价

2.1 旅游资源构成

白龙村地处亚热带气候区,村落拥有良好的海湾和红树林资源,村内拥有丰富的遗址遗迹和浓厚的南珠文化及家文化。按照《旅游资源分类调查与评价》(GB/T18972-2003),白龙村的旅游资源由地文景观、水域风光、生物景观、天象与气候景观、建筑与设施、旅游商品和人文活动7个主类,11个亚类,17个资源单体构成,资源单体的评价得分如表2.1。其中,五级资源2个(90-100分)、四级3个(75-89分)、三级6个(60-74分)、二级4个(45-59分)、一级2个(30-44分)。村内旅游资源数目较多,总体质量优良,特别是南珠原产地、白龙珍珠城遗址、七大珠池、白龙湾、白龙海滩等资源,特色比较明显、突出,具有较高的旅游开发价值。

3.白龙村旅游发展规划

3.1 发展定位

在《北海市旅游发展总体规划(2012―2020)》中确定北海旅游发展格局为“一带两级三区四组团”,白龙珍珠城位于白龙珍珠文化旅游区,是白龙珍珠文化旅游的核心区。《北海市铁山港区营盘镇总体规划(2011-2030)》将白龙村定位为白龙珍珠城旅游度假区范围内的白龙珍珠古城特色景点和重要组成部分。

3.2 总体规划

依托资源和区位优势,以“南珠、古城、海湾、沙滩”四大吸引力要素,深入挖掘中国南珠发源地和南珠文化内涵,充分利用村内优美的自然生态景观资源,把白龙村建成旅游整体形象鲜明、服务设施齐全、综合效益较高的旅游型特色历史文化名村(如图3.1),[1-4]建成北部湾特色历史文化旅游的先导示范区。

3.3 功能区划分

规划将白龙村分为核心保护区、建设控制保护区和生态环境保护协调区3大区域和5个功能区(如图3.2)。①古城与古村特色街区,为核心保护区。该区对原有的珍珠巷和解放前的建筑进行保护与修缮,并根据文献的记载,对珍珠古城进行复原。②自然村落区,主要为较分散的民居区域,为建设控制区。该区不仅要保护原有的居民点,而且还要保护村民的传统生活方式及设施等,一方面为保障村民正常生活和提高生活质量,另一方面可作为旅游景点,游客体验地道的家生活。③旅游文化展示与游客集散区,主要包括规划的游客接待中心、教育广场、实景演出广场等,为建设控制区。该区主要向游客展示南珠文化,为游客表演大型的家文化和南珠文化节目。④珍珠加工和批发区,为了繁荣该村的珍珠产业和展示昔日的珍珠交易和加工场景,设置了珍珠加工作坊和珍珠批发市场。⑤珍珠主题公园区,该区为生态环境保护和协调区,包括有红树林观光、珍珠美容观光会所、海上游等旅游项目。

3.4 旅游线路规划

根据总体布局,为了满足不同游客的需求,[5]规划以下几条主要线路。①南珠文化休闲旅游线路:游客服务中心――珍珠产品展示销售一条街――珍珠公馆――西海寺――珍珠加工作坊――珍珠批发市场――宁海寺――古城门――太监庙――实景演出场馆――珍珠公园――七大珠池寻游。②古城遗址文化休闲旅游线路:游客服务中心――南珠名村教育广场――太监庙――古城门――残贝遗址――宁海寺――西海寺――珍珠公馆――珍珠产品展示销售一条街――牌坊。③家文化体验旅游线路:游客接待中心――牌坊――家文化生活体验区――庙会和节庆――南珠文化教育广场――实景演出广场――海上挖螺、捕鱼――农家果蔬园――家特色餐饮。④生态养生文化旅游线路:游客接待中心――珍珠美容养身会所――南珠公园――红树林――家果蔬园――家特色餐饮。

4.结束语

以白龙村的特色资源,通过旅游开发促进村庄产业结构的优化和升级,改变原有的以传统农业为主的发展模式,走一条保护与发展相结合的发展道路。不仅可保护和延续历史文化遗产,还可促进村落风貌整治、人居环境构建和文化环境营造,取得良好的经济、社会和生态效益。

参考文献:

[1]张德祥.曲溪景区基础条件及旅游发展规划[J].城乡规划,2014(7):33-35.

[2]潘宜,程望杰.基于乡村旅游发展的村庄有机更新规划[J].乡村规划,2010(26):253-256.

[3]翁瑾.互补性、结构锁定与旅游发展规划[J].旅游学刊,2013(10):5-7.

第5篇:产品发展规划范文

【关键词】黄河三角洲,高效生态经济区,冷链物流,现状

黄河三角洲高效生态经济区包括东营市和滨州市,潍坊北部的寒亭区、寿光市和昌邑市,德州乐陵市和庆云县,烟台的莱州市和淄博的高青县。其中,涉及到19个县(市、区),总面积共2.65万平方公里,占山东省总面积的六分之一。该区域土地资源充足,区位条件优越,自然资源丰富,生态系统具有特色,对发展冷链物流和高效生态区具有良好的经济条件。

1. 优势(Strength)

1.1区位优势。黄三角洲地处山东半岛城市群和环渤海经济圈的复合地带,东面辐射环渤海经济带,西融济南都市圈,南连胶东半岛经济区,北接京津唐经济区,处于东北亚经济圈的重要位置,具有深化国际间区域合作、承接国际产业转移、加快开放开发的有利条件,因此开发建设前景十分广阔。

1.2交通优势。黄河三角洲的公路、铁路、水运等交通网络发达,与北京、天津、辽宁、济南、青岛、烟台等城市和地区相对接。东营、潍坊、莱州、滨州四个大中型的港口与青岛、烟台、天津、威海等港口优势互补。该地区的公路、铁路网络完善后,物流业将会辐射到胶东半岛、京津冀、东北等重要的经济区域。

1.3产品优势。黄河三角洲土地后备资源充足,自然环境优越,能够大规模发展生态种植业和养殖业。现已有大量名优特产,如寿光蔬菜、沾化冬枣、阳信鸭梨、烟台苹果、乐陵金丝小枣、沿海水产品、高青小黑牛等。日前,黄河三角洲优质肉牛科技示范工程在高青县启动。

1.4 政策优势。国务院对《黄河三角洲高效生态经济区发展规划》的批复,加快了黄河三角洲区域经济的优化和发展。国家也已将其纳入国家战略的层面加以推进和实施,必然会为黄河三角洲的开发和建设提供一系列优惠政策。而《农产品冷链物流发展规划》的出台和“黄三角生态农业冷链物流示范工程”的启动必然会更好的促进黄河三角洲高效生态区农副产品冷链物流的发展。

2. 劣势(Weakness)

黄河三角洲地区的物流业虽然有了较快发展,但从总体上看,目前尚处于快速起步阶段,还存在着许多问题和制约因素,需要在今后发展中着力加以解决。

2.1 冷链物流的基础设施薄弱。我国的农副产品产量位居世界前列,但是在采摘、运输、储存等物流环节上确损失巨大。人民日报2010 年12月5 日《不能荒了1.4 亿亩》文中指出,由于农副产品在储藏、保鲜、干燥等初加工方面的方法落后,设施简陋,产后损失率偏高,水果损失率为10%—15%,蔬菜损失率高达15%—20%。而造成这一现象的主要原因是在于流通环节存在诸多问题,基础设施落后、冷藏运输率低。

2.2 冷链物流产业专业人才缺乏,技术水平偏低。现代果冷链物流体系的运转离不开加工、贮藏、信息化的管理和高技术含量的设备。而这些都需要专业的人才队伍,但是目前冷链物流的基础设施落后,专业人员素质差,难以适应现代冷链物流的要求。

2.3 缺乏科学合理的规划,冷链物流体系尚未形成。冷链物流体系的建设是一项涉及方面广、涉及环节多、技术含量高的系统的工程。从政府部门来看,虽然冷链物流的重要性已受到相关部门的重视,但是却存在着多头管理、各自为战的现象。各部门各自规划,重复建设,严重制约了物流的效率。因此,本地区物流业发展规划有待进一步规划和完善。从企业方面来看,产、供、销各个环节物流整合缺乏系统的规划,整个冷链物流环节不完善,没有形成完整的供应链。

3. 机遇(Opportunity)

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和国家这一系列政策的出台,这对黄河三角洲高效生态区农副产品冷链物流的建设与发展带来了巨大的发展机遇。

3.1 经济快速发展,人们的消费理念发上变化。近几年来,随着经济的发展,人们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人们对生鲜食品的要求也越来越高,而冷链物流的出现正好满足了人们对于新鲜健康产品的需要。《农产品冷链物流发展规划》中提出加快建设“从田间到餐桌”的一体化冷链物流体系,因此,我国的冷链物流产业也随之不断发展壮大。

3.2 国家政策的支持,提供了良好的机遇。2009年11月23日,国务院正式批复《黄河三角洲高效生态经济区发展规划》这是我国第一个以“高效生态经济”为功能定位的区域发展战略,标志着黄河三角洲开发建设在国家战略层面正式进入深入实施阶段。国家发展改革委也印发了《农产品冷链物流发展规划》,提出了到2015 年我国农产品冷链物流发展的目标、主要任务、重点工程以及保障措施。这为农副产品冷链物流的发展指明了方向。

4. 挑战(Threat)

冷链物流市场窄,冷链物流主体散乱,冷链设施也不够完善,冷链物流的发展缓慢,食品的安全性较低,以及来自内部与外部的竞争,都是现在我们所遇到的挑战。

4.1 农副产品冷链物流主体散乱。目前,黄河三角洲地区物流的主体呈现多元化格局,冷链物流主体散乱,实力参差不齐,造成物流环节多,周期长、市场管理困难,物流物流成本高,引起了不必要的损耗和浪费。

4.2 内部发展不均衡,竞争无序。黄河三角洲高效生态经济区涉及到19个县(市、区),内部存在的物流企业众多,各企业的水平也是参差不齐,各个企业可能存在的无序竞争定然会影响到整个黄河三角洲冷链物流的发展。因此,政府应该出台一系列合理的政策来保证各企业能够有序的竞争,从而促进黄河三角洲高效生态经济区冷链物流的快速健康发展。

4.3 面临外部激烈的竞争。黄河三角洲濒临环渤海经济带、胶东半岛经济区、京津唐经济区、济南都市圈,与北京、天津、辽宁、济南、青岛、烟台等地区相对接,这些区域都是最具经济活力、开放程度较高的地区。因此黄河三角洲的冷链物流业必会受到来自这些地区的冲击,我们应突出高效生态的优势来形成我们的竞争优势。

参考文献:

第6篇:产品发展规划范文

  《甘肃省“十二五”陇药产业发展规划》

  到2015年,力争使陇药产业增加值达到100亿元,年均增长20%以上。其中,陇药种植业增加值达到15亿元;陇药加工业(工业)增加值达到60亿元;陇药流通业增加值达到25亿元。

  药源基地建设目标,全省中药材种植面积稳定在260万亩,道地药材良种普及率达到70%以上,陇药种植业产值达到40亿元以上;以企业为主体建立药源基地,建成当归、党参、黄(红)芪、大黄等道地药材规范化生产基地10个;企业发展目标,培育3家年销售收入20亿元以上、10家年销售收入5―10亿元的陇药龙头企业,15家年销售收入2―5亿元的骨干企业,力争有5―6家医药企业上市;品牌培育目标,培育3―5个单品种年销售收入5亿元以上、5―10个单品种年销售收入过亿元、15―30个单品种年销售收入超过5000万元的陇药大品种,3―5个国内知名品牌;技术创新目标,建立以企业为主体,市场为导向,产品为核心,产学研相结合的陇药创新体系,力争培育3―5个国家级企业技术中心,8―10个省级企业技术中心,建成1个陇药行业工程技术研究中心,力争完成5―8个创新药物的开发、10―15个现有重点中成药大品种的二次开发,重点企业的工艺技术和装备水平达到国内先进水平,研发投入平均达到年销售收入的3%左右。

《甘肃省“十二五”应急体系规划》

《甘肃省“十二五”防震减灾规划》

《甘肃省“十二五”就业和社会保障规划》

《甘肃省“十二五”人口发展规划》

《甘肃省“十二五”卫生事业发展规划》

《甘肃省妇女发展规划(2011―2020年)》

《甘肃省“十二五”人力资源发展规划》

《甘肃省“十二五”农业发展规划》

《甘肃省水利发展“十二五”规划》

《甘肃省梯田建设专项规划 (2011―2015年)》

《甘肃省“十二五”开发区发展规划》

《甘肃省“十二五”科学技术发展规划》

《甘肃省“十二五”陇药产业发展规划》

《甘肃省“十二五”旅游业发展规划》

《甘肃省“十二五”小额担保贷款工作发展规划 》

《甘肃省“十二五”安全生产规划》

社会民生

《甘肃省“十二五”就业和社会保障规划》

就业目标:全省城镇新增就业130万人,就业困难人员再就业40万人,城镇登记失业率控制在4%以内,农村劳动力累计输转2200万人次以上高校毕业生就业率达到85%左右。

社会保障目标:全省城镇基本养老保险覆盖面达到94%,城乡基本医疗保险实现全覆盖,城镇企业职工基本养老、失业、工伤和生育保险参保人数分别达到273万人、171万人、152万人和116万人,全省城镇居民养老保险全覆盖,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实现全覆盖,新型农村养老保险提前实现全覆盖,职工基本养老金最低标准由1249元/月提高到2000元/月左右。

收入分配目标:“十二五”末,农村居民年人均纯收入和城镇居民年人均可支配收入分别达到5830元和23100元,年均增长12%。5年减少贫困人口200万人。返贫率控制在15%以内,贫困发生率下降至10%以下。职工最低工资标准提高到1200―1500元/月。

《甘肃省“十二五”人口发展规划》

“十二五”末,全省常住人口控制在2753万人以内,年均人口出生率控制在14.3‰以内,年均人口自然增长率控制在7.3‰以内;国民平均受教育年限达到8年;婴儿死亡率降到9‰,孕产妇死亡率降到30/10万,人均预期寿命达到73岁;城镇化率达到40%以上。

《甘肃省妇女发展规划(2011―2020年)》

孕产妇死亡率控制在25/10万以下;妇女常见病定期筛查率达到80%以上;学前三年毛入园率达到65%以上,女童平等接受学前教育;九年义务教育巩固率达到95%以上,女童平等接受九年义务教育,消除女童辍学现象;女性青壮年文盲率控制在2.2%以下。

农业发展

《甘肃省“十二五”农业发展规划》

“十二五”末,农业增加值达到760亿元,年均增长6%左右;粮食总产量 达到1100万吨(220亿斤);农民人均纯收入年均增长12%以上,力争达到6000元;农产品加工实现增加值200亿元以上,农机总动力达到3200万千瓦,耕种收综合机械化水平达到45%。

  《甘肃省水利发展“十二五”规划》

全省新增供水能力4亿立方米,供水能力达到147亿立方米;万元GDP用水量控制在220立方米以内,农业灌溉水利用系数达到0.54,万元工业增加值用水量控制在69立方米,水功能区达标率达到60%;解决650万农村人口的饮水安全问题,农村自来水普及率达到77%。

  《甘肃省梯田建设专项规划 (2011―2015年)》

2011-2015年新修高标准梯田750万亩,平均每年150万亩,人均梯田达到2.2亩。

应急体系

《甘肃省“十二五”应急体系规划》

自然灾害类。地质灾害气象预警准确率提高到60%以上;重大流行年份控制在8%以内;林业有害生物灾害成灾率控制在6‰以内;森林火灾受害率低于1‰;重大沙尘暴监测覆盖率达到80%以上。

事故灾难事件类。亿元国内生产总值生产安全事故死亡率下降36%;工矿商贸从业人员10万人生产安全事故死亡率下降15%;煤矿百万吨死亡率下降27%;道路交通事故万车死亡率下降10%以上;企业排污造成的重特大环境事件降低20%。

公共卫生事件类。县级以上医疗卫生机构对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和传染病疫情网络直报率达到100%,及时率和准确率达到100%。

第7篇:产品发展规划范文

关键词:都市农业;发展规划;前进村

中图分类号:F30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0439-8114(2012)06-1278-03

Characteristics and Innovation: Research on Development of Urban Agriculture

――Take Qianjin Village,Jiangxi Distrjct,Wuhan for Example

GUAN Bo1,SHU Chang-jun2

(1.School of Business Administration, Zhongnan University of Economics and Law, Wuhan 430074,China;

2.School of Civil Engineering and Architecture, Wuhan University of Technology, Wuhan 430070,China)

Abstract: Urban agriculture is an inevitable choice of the urban fringe areas of rural development. Based on the urban agricultural construction Qianjin village Jinkou street in Jiangxia district of Wuhan, measures for bulding a new system of urban agriculture, which relies on the advantage of city resources, accord with construction and urban development while having the distinctive features were discussed.

Key words: urban agriculture; development planning; Qianjin village

都市农业是指在工业化高度发展的大都市及其周边地区,依托大都市的资金、科技、信息和市场优势,与大都市发展紧密融合的一种集经济、社会、生态效益于一体的现代新型农业[1]。武汉市江夏区金口街前进村位于武汉市南部,拥有极强的区位优势,可依托武汉,利用武汉市经济发展的强大辐射作用,发展具有自身特色的都市农业,是其发展的有利选择。

1 前进村概况

1.1 自然条件

武汉市江夏区金口街前进村地处长江中游冲积平原,地势平坦,土地肥沃;拥有极好的气候条件,四季分明、降水充沛、光照充足。同时,前进村还处于便利的交通网络中,102省道从村口穿过,去往汉口或武昌均十分便利,省道可以连接京珠高速、沪蓉高速、青郑高速。其距军山长江大桥约20.0 km,距武汉市白沙洲农副产品批发大市场39.2 km,距江夏区纸坊城区仅34.7 km,拥有极佳的区位优势。

1.2 经济发展现状

全村共有5个村民小组,总户数127户,拥有耕地面积55.7 hm2,宅基地9.3 hm2。村民的家庭收入来源主要以外出务工创收为主,以农业耕种、养殖等农业收入为辅。而农业收入中主要以种水稻的收入为主,辅以养猪、养鱼、种瓜、种菜等。目前,该村各小组之间已经实现了“三通”,全村自来水入户率达100%,供电入户率达100%,电话、有线电视入户率达70%,沼气的建设使用率达80%。

1.3 优势分析

前进村的优势主要体现在以下几方面:一是农业自然条件优越。该村毗邻长江和金水河,水资源丰富,能够满足农业生产对水资源的需求;农田耕地的土壤条件较好,均能实现“亩产双千斤”的目标。二是农田水利基础设施较好。村农业灌溉设施齐全,农机道、水渠、排灌设施齐备,全村修建了农机路4 km,U型水渠1.8 km,购置了潜水泵5台,为农业生产的机械化打下了良好的基础。三是交通便利,区位优势明显。该村位于国家级蔬菜出口基地旁,且距离消费市场武汉市不远,能大大节约物流运输时间,降低农产品流通成本,提高村农产品的市场竞争力。

2 都市农业发展规划

2.1 指导思想、基本原则和总体目标

都市农业强调依托城市的资金、科技、人才、信息和市场优势,重点抓好特色、规模、品牌、效益四个环节[2]。因此,在进行该村的发展规划时必须结合实际,根据湖北省农业发展“十二五”规划、武汉都市农业发展规划(2006-2020年)[3]和江夏区农业局“十二五”发展规划以及金口街“十二五”发展规划要求,确定发展思路、发展目标和基本战略。

2.1.1 指导思想 以改善前进村居民生活环境和农业生产条件,提高该村综合生产能力和农民收入为目标,针对制约该村经济可持续发展和农民持续增收的关键问题,遵循因地制宜、统筹规划、突出产业、全面发展、注重实效、稳步推进的原则,实行优质农产品标准化示范种植与农业产业化经营相结合,农产品品牌效应与企业综合带动效应相结合,建立农村生态环境保护和农村经济可持续发展与良性循环的新机制,不断优化农村产业结构,提高产业层次,合理开发和利用现有自然资源,实现经济效益、生态效益和社会效益的协调统一,促进该村可持续发展。

2.1.2 基本原则

1)坚持因地制宜、统筹规划的原则。金口街前进村地处长江边、武金公路旁,是武汉市江夏区的平原地区,有其独特的自然条件、人口条件和基础设施条件,经过多年的发展与探索拥有与现状相匹配的一套治理和发展模式。因此,必须在充分考虑其自身特点的基础上进行统一规划、合理调整,并依据规划,建立起符合前进村未来发展要求的经营管理新模式。

2)坚持农业发展与该村全面发展相结合的原则。采取优质农产品标准化示范种植和农业产业化经营相结合的举措,强化水、田、路、林综合治理,强调蔬菜、畜禽养殖以及子莲产业开发。

产业的发展离不开企业的带动,全面发展离不开政府的支持,为求实效,需要与企业和政府进行有效的沟通交流,实现以政扶农、以企带村,引进一些投资少、见效快、效果好的小型农业发展项目。

3)坚持软硬件建设相结合,重视发挥农业科技、农业政策及相关农业法律法规等软件的作用的原则。在加强基本农田、水利设施、农业机械化等硬件建设的同时,学习、了解和掌握相关技术,培养相关的技术人才,同时合理利用国家、地方相关惠农政策,积极申请适合前进村发展的项目。

2.1.3 总体目标 立足前进村的自然条件、社会经济发展和人力资源的现状,使该村的农业发展和村容村貌改造、村民生活质量改善相结合。重点形成以沼气利用、立体大棚、品牌蔬菜为特色的发展新模式,将前进村打造成江夏区乃至武汉市的新农村建设和循环农业发展的示范村。

2.2 具体建设规划

发展都市农业体现在居民生产、生活和交通等几个主要方面。根据发展规划要求需对全村土地进行统一规划并功能分区(如图1)。

2.2.1 种植区建设 种植区主要分为普通蔬菜种植区和大棚蔬菜种植区,种植区建设以蔬菜标准园为建设标准,根据江夏区和金口街农业发展规划要求,在普通种植区和大棚种植区分别选择1~2个蔬菜品种进行规范种植,实施标准化统一管理,提高农业生产的科技含量,利用规模优势和品种优势,打造前进村的蔬菜品牌,进而与加工企业和超市对接进行订单式生产。同时,积极申请蔬菜标准园建设项目,获得政府资金支持,并主动与农业科研院所合作,共建蔬菜试验基地。

2.2.2 生活休闲区 全村根据自然条件划分为3个主要的生活区,在建设初期,可根据实际情况分别对3个区域进行改造和完善。由村委会成立的社区物业管理小组,组织专人进行全村的环境卫生维护工作,收取一定的管理费用,定期进行道路清洁和沟渠清淤。同时,进一步扩大沼气的应用规模,力争使全村的沼气普及利用率达到100%,改全村现有的户用沼气工程为联户沼气工程,以养殖户为核心,以相邻几户为单元,通过输气管道实现集中送气。此外,为丰富村民的日常生活,提高村民幸福指数,拟对村委会进行改造,改造后的村委会将集超市、活动室和小型影视放映厅为一体,满足村民的文化休闲需求。

3 都市农业发展保障体系

3.1 土地流转是都市农业发展的前提条件

土地流转可以将各户零散而有限的村土地集中起来,便于集中连片耕种操作,从而进行农业规模经营,提高效率。从土地经营的角度来分析,土地流转会改变土地的利用方式和土地的经营规模,从而改变土地的生产结构。而目前土地生产的细碎化是发展规模农业、提高土地产出效益和农产品竞争力的最大障碍。通过土地流转可以扩大经营规模,获得潜在效益,从而突破土地生产细碎化这一障碍,促进农业技术进步,推动农村劳动力的城市化进程。

3.2 政策扶持是都市农业发展的重要基础

都市农业发展离不开政府政策的支持,研究并运用好现行的各项政策,能够调动农民参与都市农业建设的积极性,避免资金的重复投资造成浪费,提高建设的效率。同时,在项目规划和申请过程中,充分利用省、市、区有关都市农业建设的有利优惠政策是筹措建设资金的重要渠道之一。如沼气设备优惠补贴政策、农机购置补贴政策、农田水利基础设施建设补贴政策等,都能为都市农业建设提供强大的资金支持。

3.3 农业科技是都市农业发展的强大支撑

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各个产业的发展与壮大都和科学技术的进步与应用息息相关,农业发展更是如此。提高农业科技成果的转化率和提升农业科学技术的贡献率,一直都是农业发展的重要衡量指标[4]。同时,农业生产力的发展也正是都市农业发展的重要目标之一,提高农村农业生产的科技含量,大力发展设施农业,加强农业生产过程中的机械利用力度,重视和农业院校、科研院所的联系与交流,都能为都市农业的发展提供更好的技术支持。

3.4 好的领导班子是都市农业发展的组织保证

发展都市农业是长期而艰巨的任务,领导班子应给予高度重视,应做到统一思想、明确工作重点、健全工作机制、确立工作目标、制定工作措施,在不断提高班子成员自身素养的同时,应对都市农业建设工作进行指导、检查和督促,保证都市农业的健康顺利发展。

3.5 农业产业化是都市农业发展的主要目标

都市农业发展提出积极发展特色种植业、先进园艺业、集约畜牧业、高效水产业、发达的农产品加工业和生态旅游观光业,大力推进农业产业化升级,综合开发农业的经济、生态与社会功能的要求[5];表明推进农业产业结构调整、实现农业经营体制的转变、拓宽农民的增收渠道、构建农村和谐社会是都市农业建设的重要方面。农业产业化经营通过提高农业组织化程度,依托资源和区位优势,推动特色产业发展、增强产业链的活力,从而实现农业生产资源的优化配置和高效利用,这是农业产业结构调整的有效措施,是提高农业综合竞争力的根本途径,也是提高农产品附加值、增加农民收入的重要渠道,对推进现代农业建设、创新农业经营体制、促进都市农业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参考文献:

[1] 安训生. 发展都市农业的实践与思考[J].中国农村经济,1998(3):68-72.

[2] 董利民, 张学忙. 关于武汉发展都市农业的思考[J]. 科技进步与对策, 2006,23(1):126-128.

[3] 武汉市人民政府. 武汉都市农业发展规划(2006~2020 年)[R].2006.

第8篇:产品发展规划范文

论文摘要:文章指出,科技 发展 规划既是一种发展战略,也是一种科技政策,是科技计划的基础和方向,好的科技计划应该是科技发展规划的延伸,应该为执行科技发展规划提供保障。 

1科技发展规划与科技计划 

1.1科技发展规划 

    科技发展规划是国家(或地区)为实现科技发展目标而制定的方案体系,它围绕科技发展目标,在发展领域、发展阶段、资源配置、支持条件上进行优势集成和统筹安排,以研究科技系统、 经济 系统和社会系统的相互关系为基础,设计科技发展以及以科技发展推动经济增长和社会全面进步的战略,并通过实施设计内容来推动这一战略的实现。区域科技发展规划是在国家科技发展规划指导下的区域性科技发展规划,它更注重区域的发展特点和区域的现实状况,是关于区域科技投人方向、科技资源配置、区域科技发展模式以及科技活动中相关主体行为的重要纲领性文件。 

1.2科技计划 

    科技计划一般是政府根据国家或区域科技发展规划和战略安排、有目标、有步骤、有组织、有措施地在行政管辖范围内开展的科技活动。湖南省科技计划体系包括以下3部分: 

    ①基础研究计划:主要结合湖南省的优势学科领域开展攻关,在湖南省高新技术产业的源头创新和原始性创新上取得突破性成果,抢占高技术领域制高点,包括 自然 科学 基金计划、杰出青年基金计划、院士基金计划和应用基础研究计划。 

    ②科技攻关计划:包括重大科技专项、地方科技攻关专项、科技攻关重点和一般项目。 

    ③科技创新环境建设计划:包括软科学计划、国际合作交流计划、技术交易与市场计划、重点实验室计划、工程技术研究中心计划及其基础条件平台建设计划。 

    规划与计划必须要形成一种有机的联系。规划管理计划,规划是一段时间科技计划的基础和方向。而科技计划是规划的落实和具体执行,要服从规划、支撑规划。因此好的规划要有好的计划衔接和支撑,而好的计划应该是规划的延伸,为执行规划提供保障。 

2科技规划的制定与主要内容 

2.1制定 

    2005年开展了1}个专题的战略研究,在取得的相关成果基础上,2005年组织了由政府管理部「〕、大学、科研院所、 企业 和近百位专家学者组成的规划纲要起草班子,经历了前期准备、框架设计、任务凝练与政策梳理、草案形成和征求意见等五个阶段,对优先主题、重大专项、重点任务和重大政策措施建议等进行了筛选和综合,并组织专家多次赴北京等地与省外专家和科技界权威进行咨询,2006年4月以省政府文件的形式正式向全省颁布实施。 

2.2主要内容 

    规划确定了发展的重点领域和优先主题。科技规划确定的重点领域有: 现代 农业、新材料产业、先进装备制造业、 电子 信息与现代服务业、生物与医药产业、现代 交通 运输业、能源、资源与环保产业及基础研究与前沿技术8个方面。优先主题是指在重点领域中急需发展、任务明确、技术基础较好,近期能够取得突破的技术群。根据《规划纲要》的重点领域,确立了s0个优先主题,部署了支撑七大科技工程的重大专项,重大科技专项是由政府主导的,用来解决国家与区域发展中遇到的关键技术性、系统性、战略性、前瞻性和共性问题的大型创新活动,是增强区域竞争力的一种科技计划形态。规划确定要选择对经济社会发展具有重大意义的关键技术、公益性技术、共性技术,整合科技资源,加大投人,集中突破,通过3}s年的重点支持,形成湖南省高新技术产业发展标志性工程。先期在超级杂交稻技术研究与示范、电动汽车及关键零部件、新型换流变压器及特高压直流输变电重大装备、湖沼地区血吸虫病防治关键技术研究等方面设立重大科技专项。 

3规划的执行与成效 

    规划的作用取决于规划的执行,规划执行又依靠科技管理部门每年的科技计划支撑。湖南省科技厅管理决策层从规划制定开始就要求严格执行规划,其管理战略是:按照成熟一个,实施一个的程序,在8大重点领域和so个优先主体内选择实施重大专项,支撑七大工程建设。以七大工程作为保障体系,确保完成自主创新和成果转化两大任务。因此,湖南省科技厅把组织实施重大科技专项作为执行科技规划的主要手段,从一定程度上讲,对湖南省重大专项的研究,大致可以看出规划的实施情况。 

3.1 20062007年度湖南省重大专项的安排 

    2006年共安排了8个重大专项,总经费为7 400万元,年度经费3 200万元,共引导承担单位投人73 19s万元,投人引导比接近1: l0 0 2007年在对2006年重大专项滚动支持的基础上,又启动实施了11个重大专项,共投人科技拨款2.13亿元。其分布是:在现代农业领域安5个,在能源、资源与环保产业领域安排4个,在先进装备制造业领域安排3个,在新材料产业领域安排2个,在生物与医药产业领域安排2个,在基础研究与前沿技术领域安排2个,符合规划设计的重点领域发展要求。 

3.2成效 

    ①促进了新型 工业 化进程的进一步加快。重大专项的重点在钢铁、有色、工程机械、汽车、电子信息、电工电器、轨道交通、生物医药、新材料等为推进新型工业化进程急需重点扶持的产业上。比如,2006年设立了2 mw以上大型风力发电机组及关键部件重大专项,通过两年多的联合攻关,该专项突破了整机系统集成技术、机组控制系统技术、大型直驱动低速永磁风力发电机制备三大技术瓶颈。2007年11月3日,2 mw永磁同步风力发电机下线、2mw直驱式风力发电机组并网发电,标志着我国大型风电装备制造技术进人世界先进水平。 

    ②促进了自主创新能力的进一步提高。设立重大专项的主要目标是获取自主知识产权、加强产业技术创新,以提升解决瓶颈制约的突破能力。这种目标导向强化了重大专项在提高自主创新能力方面必须发挥重要作用。湖南省科技厅将取得发明专利作为一项重要考核指标,促进了专利申报的积极性。2006年实施的重大专项共突破70项关键技术和瓶颈技术,共申请专利56项,制定技术标准7项,鉴定成果16项。比如,现代柑桔工业关键技术研究与示范重大专项,在柑桔罐头酶法脱囊衣研究上取得重大突破。相比原有的酸碱脱囊衣工艺,每吨产品减少酸碱废水排放约40 t,全年可减少400万t废水的排放,相当于50万人口城市1年的居民污水排放量。 

   ③促进了科技资源的进一步集成。重大专项按照首席专家负责制的机制运行,实现了科技计划项目由单一技术突破向集成技术创新的转变,由单一的承担单位向产学研结合的转变。如电动汽车及关键零部件重大专项,就集中了全省电机、电池、电控、整车等方面分别具有明显竞争优势的

    ④促进全省高新技术产业持续高速 发展 。2007年全省高新技术产业实现 历史 最快增速,高新技术产品产值达2 700.6亿元,增加值840.8亿元、利税309.2亿元,出口创汇44.3亿美元,同比分别增长42.6% ,40.7% ,60.6%和57.1%;高新技术产品增加值占工业增加值的比重达到25 %,较2001年增加了10.9%,有力地推进了湖南省新型工业化进程。 

  ⑤引导 企业 成为创新的主体。目前,湖南省r&d活动人员71.46%分布在企业;r&d经费投入企业占77.45 %;企业自主研发的产品占55%以上。 2007年,80%的省级科技计划项目由企业主持和参与承担,82%的职务发明专利为企业创造。20062007年承担重大专项共有81家单位,企业占承担单位总数接近62% 0 2007年全省首批27家创新型试点企业中,每个企业平均拥有研发机构4.37个,研发投入占销售收人比例平均达到8%0 

   ⑥科技规划促进了科技进步。湖南省统计局和湖南省科技厅对湖南省2006年科技进步的统计监测显示,全省科技进步综合指数为109.1 % , 2006年湖南省科技进步的总体状况是:科技队伍整体质量提高、人员增加。2006年全省科技人员123.53万人,比上年增加0.9%。国有和集体企事业单位拥有高级专业人员8.04万人,比上年增加0.2%;科技经费投入增加,r&d投入小幅增加。2006年全省科技活动经费筹集额为133.7亿元,比上年增加23.2% o全省投入的r&d为53.61亿元,比上年增加20.4% , r&d经费占gdp的比童为0.71%,比上年提高0.03 %;科技成果不断涌现,发明专利居中部第一。2006年取得成果986项,其中15项获国家奖励。专利申请量10 249件,增长17%,授权量5 608件,增长53.3%;高新技术产业快速发展,对 经济 的拉动作用加大;2006年完成高新技术产值1 893.18亿元,增长24.4%,高新技术产业增加值对gdp的贡献达11.78%,拉动全省经济增1.44%;大型工业企业科技投入大幅增长。2006年全省大型工业企业投人r&d经费25.12亿元,增长29.6% ;科技支撑经济又好又快发展,人民生活水平稳步提高;2006年全省gdp为7 568.89亿元,增长12.2%,科技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为50%,提高1.5% 

4对科技规划与科技计划衔接的评价 

4.1强有力的行政管理措施保证了规划得以执行 

    湖南省科技厅重视规划的落实和执行,特别重视重大专项的作用,从2006年开始,从总体设计、立项评审标准、监督检查、经费支持和软环境建设等方面加强管理。在专项的总体设计上,提出了“突出重点、有限目标;集中投入、稳定支持;完善机制,滚动发展”的总体思路。此外还提出了“省级重点,地方配套;地方重点,省级支持”,促进各种资源的有效集成。在资金配置上,一方面,集中省本级}o%的科技三项费,单项强度由几十万元提高到数百万上千万元,另一方面,要求承担专项的企业保证配套资金至少达到l:n.s以上;在专项管理机制上,依法采用合同管理,实行首席专家和承担单位的责任制;为了加强监督检查,制定了科技厅专项主管处室、重大项目办、重大项目领导小组的职责,实现立项、实施、监督、考核的相对分离,保证立项公平公正,预期效果显著。 

4.2规划制定与实施的不足 

    ①数据使用不充分。规划以宏观的定性阐述为主,没有以定性和定量相结合。缺乏规划应有的系统性数据支撑体系,规划的文体特征不明显,看似如同工作报告。 

    ②先进的技术方法使用不够。规划发挥了专家、管理人员的智慧,但从系统方法上看,规划所列重点领域、优先主题并没有使用先进的技术方法,如技术预见。技术预见是区域科技管理的新方法,已被西方发达国家和一些新兴工业化国家高度重视并实施。技术预见在区域科技管理中可以发挥前瞻与优化作用,在资源有限情况下,选择最优支持点;发挥衔接与协作作用,促进单一要素绩效的联系;发挥整合与集成作用,促进创新活力与创新规模经济性的结合;发挥预警与评估作用,全面评估其影响 现代 科技给人类社会带来福利和来负面效应。 

第9篇:产品发展规划范文

我国《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二个五年规划纲要》提出,实施区域发展总体战略和主体功能区战略。发展区域经济,是我国“十二五”规划提出的一项重要任务,也是提升我国社会经济整体综合素质的重要战略措施。要实现“十二五”规划提出的目标,把发展区域经济的各项任务落到实处,其中一个很重要的方面就是实施资源整合战略。

整合资源,就是在特定的区域范围、空间范围和时间范围内,以市场机制为主导,优化投资环境,合理动员利用和科学有效配置自然资源、资本资源、人力资源、信息资源、技术资源等生产要素资源,增强相互之间的关联程度,使之在市场竞争过程中动态调节,相互补充,相互作用,相互协调,从而达到优化配置状态,产生整体聚合能动效应的行为过程。

我国是一个地区差异大,经济发展不平衡的国家。由于区域地理、气候、环境、人口、历史、经济发展等方面的差异,形成了各地区资源优势上的明显不同。由此形成了资源上的互补性。从国家战略高度来分析研究不同区域的资源优势,构架具有区域合作的发展格局;从地区的范围研究细分各地不同的特点,搭建区域合作的平台;从项目的运作考虑发挥相关各方的积极性,最大限度地做到资源优势互补,这是资源整合战略在不同层次上的应用。无论是大地地理差异,还是一种特产产品的优势发挥,对于促进区域经济发展,确保“十二五”规划任务在各地区的落实,实现“十二五”规划目标都具有重要意义。

在“十一五”时期,我国在资源整合促进经济发展方面取得了很大成果。自2008年起,国家先后批准了珠三角、海西经济区等10多个区域经济发展规划。这些发展规划,都是要整合区域资源,实现优势互补,促进共同发展。

在实施资源整合战略中,要善于发现资源的价值。过去有个说法,叫“捧着金碗要饭吃”,就是形象地比喻一些地方本来有丰富的宝贵资源,可是却长期不被人们所重视。例如陇南地区特殊的地理位置和深厚的地域文化积淀,形成了独特的自然景观和人文景观,既有南国之灵秀,又具北国之雄奇,为发展旅游业提供了得天独厚的条件。但由于交通、观念等原因,陇南旅游业的资源优势尚未成为产品优势,许多县还处于国家级贫困县状态。

我们在深入基层调研中发现这样一个案例:辽宁南部绥中县有一个万家镇王家村,号称“关外第一村”,地域优势明显:东西向102国道穿村而过,与山海关、秦皇岛毗邻而居,南北向连着碣石海滨、九门口长城,王家村正坐落在这一“黄金路口”上。过去一直处于贫困状态。2005年,新上任的村党支部书记分析村的自然环境,发现所具有的交通优势资源,看到了致富的门路。他说:“咱们不能捧着金碗要饭吃,俗话说靠山吃山,靠水吃水,咱就靠路吃路。”于是,王家村把商业开发、果树蔬菜种植、畜牧养殖、运输等列为四大支柱产业,一举引爆“地域经济”,短短几年,这个村50多户人家拥有了轿车,提前迈进“小康村”行列。

山东省东营市花官镇是我们重点调研的一个整合资源发展高效生态农业示范区的典型基层单位。

花官镇在黄河三角洲地区农业产业化起步早、基础好、产业链条比较完整。在转变经济增长方式、调整产业结构过程中,他们大力发掘特产资源优势,整合农产品、投资、工业、技术等方面的资源,按照“强蒜、扩畜、促菌、壮棉”的思路,加快推进农业产业化。“强蒜”,就是整合地方特产资源,加快品牌建设和大蒜制品深加工。“促菌”就是整合技术资源和本地原料资源优势,加强与中科院微生物研究所、上海食用菌研究所的深度合作,建设食用菌原种研发中心,形成了年产2万吨真姬菇和1万吨灰树花菇产业规模。

区域资源整合,是“十二五”时期我国国民经济发展的一个突出的特点。目前国家已经批准的区域经济发展规划正在各地政府的主导下逐步实施,大区域规划整合资源促进发展的优势已经日益显现。

例如旅游业的产业关联度高,是集吃、住、游、购、娱为一体的产业群体,涉及行业多、带动面宽、辐射域大、渗透力强。在我国鄂西北有武当山、神农架等著名旅游资源,从区域经济发展的角度,鄂西北实施旅游资源整合,依托武当山、神农架,打响“野人”和“帝王文化牌”,科学规划、系列开发、着力配套、精心包装、提高品位,整合旅游景点资源,发挥集聚优势,建成鄂西北黄金旅游线路上的精品热点,成为鄂西北“旅游热线”。

实施整合资源战略,要解决好面临的几个关键问题:

一是要各地区充分做好资源的调查和分析,明确一个地区,一定范围内的主要资源及其构成特点,并发掘出资源的内在价值。例如内蒙古地区的矿产资源优势,其储量和分布特点、在全国能源整体布局中的地位,如何解决资源转化过程中的瓶颈问题,都需要认真加以研究。

二是加强资源拥有地和需求地之间的紧密联系,制定科学的区域经济整合发展,资源优势共享共赢的发展规划,形成经济上紧密型合作的运作机制。由于中国的行政管理体制上的原因,各自为政,地方主义等倾向还在一定程度上制约着资源的整合和区域合作。我们要按照“十二五”规划提出的创新机制、创新管理的要求,突破区域行政束缚,实现资源整合互补,共同发展。

三是在资源整合中坚持可持续发展,走循环经济发展之路。发掘资源优势,利用资源促发展决不是竭泽而渔,而是要整合资源,科学合理地利用资源,实现地区经济平衡发展,保持环境资源的可持续发展。无论是一个区域自身的资源整合还是区域之间的合作开发,都要制定循环经济发展规划,形成全区域的可循环经济产业链条。做到产业上下游的平衡,区域经济发展与资源所在地人民生活改善的和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