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务员期刊网 精选范文 全球经济发展报告范文

全球经济发展报告精选(九篇)

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全球经济发展报告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全球经济发展报告

第1篇:全球经济发展报告范文

    一、2004年是近年来全球经济、贸易增长最快的一年,2005年将有所放缓 

    从经济增长来看,2004年大部分经济体的复苏更为有力。预计2004年将会是近年来全球经济增长最快的一年,而2005年世界经济发展将会有所放缓。当前,全球产出和出口增长都已经达到近期的较高水平,是全球经济实现稳定增长的动力。在生产方面,供给能力提高和利润增加使产出增长较快;在需求方面,出口的快速增长带动了经济复苏。在三大经济体中,美国在带动全球经济复苏中再次扮演了火车头的角色,日本经济增长强劲,欧元区经济持续复苏;发展中经济体中,亚洲国家和地区的经济增长仍然较快,而非洲国家和拉美经济增长的基础依然脆弱。 

    经济增长的可持续性前景与90年代初期相比较为模糊和脆弱。结构调整没有到位使得没有出现类似新技术创新带来的新投资热点,同时,安全因素影响扩大,打击人们对经济前景的预期。此外,通货膨胀有所抬头、利率水平上升、失业居高不下、美国双赤字不断扩大和石油价格飞涨等不确定性因素令人担忧。因此,总体来看,2005年世界经济增速将会出现适度回调。 

    近期,一些国际组织和研究机构对各自的世界经济预测纷纷做出了一些调整。国际货币基金组织(IMF)在9月底公布的新一期秋季展望报告中,调高2004年全球经济增长率至5.0%(按购买力平价计算),对2005年全球经济增长率的预估为4.3%。世界银行11月16日《2005年全球经济展望》报告预测2004年的全球增长率为4%,2005年会放缓至3.2%。联合国LINK项目11月22日的全球经济展望报告预测2004年世界经济将增长3.8%,2005年的增长率也将放缓至3.2%。在发达国家当中,2005年美国和日本的经济增长将比2004年明显放慢。受巨额财政赤字、庞大贸易逆差及生产能力过剩等结构性矛盾的影响, 2005年美国经济增长将明显减缓。日本经济发展中不利因素较多,经济缺乏持续快速增长的动力。通货紧缩的阴影尚未完全摆脱,将抑制经济活力;中央和地方政府财政状况日趋恶化,很难继续通过增加公共投资的手段来促进经济的进一步增长;受世界经济回调的影响,出口有可能会减速。另一方面,一些发展中国家经济由于受发达国家需求增长减速的影响,增长也将有所放缓。 

    全球经济增长的强劲势头带动全球贸易大幅增长。世界贸易自2002年2季度开始走出衰退,并呈逐步加速增长趋势。联合国和IMF预测2004年全球贸易量增长将达到9.3%和9.1%,不仅明显高于2003年,也将是2000年以来增长最快的一年。 

    美国国内需求强劲,日本和中国外贸快速增长,以及亚洲发展中国家经济的复苏是拉动国际贸易迅速增长的主要动力。2004年,美国月度进、出口额增长速度基本保持在10%以上,日本出口增长继续明显提高,欧元区在2004年第一季度进、出口额双双实现正增长后,增速逐步提高。受这些发达国家的带动,亚洲发展中国家外贸继续大幅度增长,进出口额增长速度大多在10%,甚至20%以上。 

    但是同样,世界贸易增长的稳定性也令人担忧。首先,美国经常项目逆差数额持续扩大将制约其进口的继续快速增加,因此国际市场需求难以稳定增长;其次,美元汇率波动造成以美元计价的国际市场产品价格迅速上涨,贸易量的增长有限;第三,世贸组织“多哈回合”多边贸易谈判受阻、经济区域集团化趋势加强,贸易保护主义抬头,使国际贸易环境向合作和保护两重性并存的方向发展。预计2005年世界贸易增长将有所放缓,联合国LINK项目和IMF预测2005年全球贸易量增长将达到8.0%和7.4%,尽管比2004年的增长速度有所减慢,但是将明显高于近10年来世界贸易量年均6.6%的增长速度。 

    二、世界经济发展的影响因素和特点分析 

    1. 全球开始进入新一轮升息周期 

    今年上半年,主要指标显示美国经济开始进入稳定复苏阶段,为了抑制未来通货膨胀上升趋势,保证美国经济持续稳定增长,6月30日开始美联储连续5次小幅提高基准利率,标志美国进入新一轮升息周期。当然,美联储是否将继续提高利率仍然取决于今后一段时期的经济运行状况,但是,只要美国经济能够保持适度的温和增长,不出现大幅度衰退,未来美国整体利率水平将会继续有所提高。 

    英国央行也已经连续五次提息,以遏制经济增长较快出现的日益高涨的借贷水平和防止出现通货膨胀。与此同时,英国住房市场和消费信贷持续升温,同时房地产价格持续较快增长,消费者债务日益增加。虽然英国消费物价指数的升幅仍控制在政府设定的 2%目标之内,但从中期来看存在通货膨胀压力。预计英国央行的基本利率有可能继续上升。 

    当然,各发达经济体的情况不尽相同。今年以来,欧元区经济出现了一定程度复苏,欧洲中央银行目前仍然维持现行2.0%的再融资基准利率水平不变,认为需要创造区内有利环境,促进下半年以后经济复苏的增强。但是,由于一年多来石油和其他原材料价格上涨和欧元坚挺,提高了欧元区的通胀水平,而且预计这一趋势仍将持续,因此如果欧元区经济进一步复苏,欧洲央行将会转而考虑结束降息周期。 

    各国经济复苏的可持续性将决定利率走势。本轮世界经济复苏有一定程度的脆弱性,一些不利因素可能使复苏的持续性面临潜在风险,这将在很大程度上影响各国央行的利率政策。如果复苏减慢,那么利率的上升将会随之放缓,甚至出现波动。根据美国经济发展现状及趋势,美联储将会采取“有节制”稳步升息的步骤,逐步将联邦基金利率上调至一个“更加中性的水平”,从而既不刺激也不抑制经济增长。 

    2. 美国“双高”赤字给世界经济发展带来潜在风险 

    世界经济发展中的一个潜在威胁是美国日益扩大的财政赤字和国际收支经常项目赤字。由于布什上台以来推行大规模减税计划和增加军费开支,2003财年财政赤字激增到3740亿美元,2004财年美国联邦政府财政赤字将达4750亿美元,占GDP的比重上升到超过4%,相当于世界储蓄总额的6%。美国高国际收支经常项目赤字问题也是由来已久,今年第二季度美国的经常项目逆差达到1662亿美元,比前一个季度增加12.9%,达到历史最高水平。 

    美国财政收入在短短的几年中由黑变红表明,美国财政状况出现了自二战以来最为严重的恶化。财政赤字将会减少储蓄和抑制投资,不利于美国经济的长期发展。"双赤字"带给美国的将是经济发展放缓以及政策风险积聚,这不仅给世界经济增长蒙上了阴影,也给国际市场带来了更多的不确定因素。美国经济这个火车头现在越来越多地依靠从世界其他国家借来的资源所推动。有人甚至认为,美国的经济繁荣是建立在“借来的资金和借来的时间”基础上的。所以,美国经济能否持续稳定增长在很大程度上将取决于其他国家和地区如中国、东南亚、日本和欧洲各国的中央银行是否愿意继续通过购买美国资产(如购买美国政府债券等)的方式借钱给美国人花。由于美元作为世界货币的特殊和重要地位,美国的长期“双高”赤字并未给经济带来太大的麻烦,而且其大规模的进口对世界经济发展起到了非常积极的作用。但是也正因为如此,美国与其他国家这种相互依赖的关系很难长期维持下去。如果长期累积起来的风险在商品、市场和资金的某一链条的断裂上释放出来,其影响也将是巨大的。 

    如果美国不进行重大政策调整,美国的财政状况很难在短期内得到改善。美国财政状况不断恶化必将会危害到全球经济的稳定增长。在这种情况下,布什政府如果不能有效处理美国破记录的预算和贸易赤字,将对世界经济带来负面影响。 

    3. 全球国外直接投资将恢复增长 

    90年代,国外直接投资(FDI)显着增长。从90年代初的2000亿美元,达到2000年创纪录的1.4万亿美元。FDI流量的增长率超过了任何其它世界经济主要综合指标。FDI已经超过贸易,成为组织国际化生产和服务国际市场的重要方式,并有力促进了世界经济增长。但是,进入新的世纪,全球外国直接投资总额连续三年下跌,2003年降到只有5600亿美元。其中主要原因之一是流入发达国家的外国直接投资额减少,2003年流入发达国家的外国直接投资较上年锐减25%,仅为3670亿美元,其中流入美国仅为300亿美元,为1992年以来最低水平。只有发展中国家作为一个整体出现了复苏,其外国直接投资流入量同比增长了9%,共计达1720亿美元。 

    世界经济回暖的背后是国际资本流动出现恢复性增长。按照联合国贸易和发展会议《2004年世界投资报告》的数字,2004年上半年全球跨国并购比去年同期增长3%。随着跨国并购活动的恢复以及经济增长的加速,全球投资流量将在2004年重新开始增长,预示着全球FDI流动将开始新一轮繁荣。《2004年世界投资报告》预测,2004年全球外国直接投资总额将增长到6000亿美元,增长速度为7.1%。 

    4. 多边贸易谈判受阻,经济区域集团化趋势加强 

第2篇:全球经济发展报告范文

关键词:全球经济失衡 影响 对策

随着社会分工的日益明细,生产力的不断发展,全球经济一体化空前高涨。各国在经济全球化的浪潮中充分利用一切手段来发展本国经济。但是由于存在不合理的国际分工、不平等的贸易体系、不平等的金融体系等方面的因素,使得发展中国家经济和发达国家之间的差距越来越大,全球经济发展失衡。全球经济失衡是国际货币基金组织 (IMF)近期提出的概念,是指国家间贸易和投资出现净逆差或净顺差。2005年2月,时任IMF总裁拉托在题为《纠正全球经济失衡,避免相互指责》的演讲中正式使用了“全球经济失衡”一词。拉托还明确表示,当前全球经济失衡的主要表现是美国经常账户赤字庞大,债务增长迅速,而以中国为首的一些新兴市场国家则对美国持有大量贸易盈余。据中央银行的《2010年金融统计数据报告》显示,2010年末,中国外汇储备余额为28473亿美元,同比增长18.7%。中国利用优惠的税收政策、稳定的政治环境、坚挺的人民币币值和廉价的劳动力要素等这些国际投资家理想中的投资环境吸引着境外投资者的蜂拥而至,理所当然就成为全球经济失衡中最大的顺差国和债权国。

然而中国政府在持续顺差和持有大量美元储备的同时,也承担了巨大的贬值风险。事实上美国政府可以通过将美元贬值的方法,免除自身大量债务。美国通过人民币对美元汇率升值的办法以及宽松的量化货币政策,不但转嫁了国内经济风险,变相获取中国高速发展的经济成果,还在一定程度上刺激了出口,减少了贸易逆差。

全球经济失衡的表现

目前全球经济失衡的主要表现是美国经常账户巨额逆差、债务增长迅速;而日本、中国和亚洲其他主要新兴市场国家经常账户大量顺差,尤其是对美贸易顺差。目前,美国已成为世界上最大的债务国;中国和日本则是美国最大的债权国。

全球经济失衡表现为总量失衡,即全球性储蓄、投资、生产、贸易失衡带来名义总量失衡,如汇率、利率的不确定性波动风险。一是全球性的贸易收支失衡,尤其是美国巨额贸易逆差与日本、中国等国的巨额贸易顺差。这种失衡将对美元与其他主要货币的汇率走势、国际资本流动和国际金融市场稳定造成不确定影响,进而破坏世界经济稳定增长的条件和环境。如美联储2010年11月宣布启动第二轮定量宽松计划,总计将采购6000亿美元的资产。二是美国日益增加的财政赤字。据美国政府的估计,未来10年的美国财政赤字可能高达2万亿美元。财政赤字持续增加将推动长期利率水平的上升,从而抑制美国的消费和投资并对美元汇率和国际资本流动产生影响。

全球经济失衡是系统性失衡,即全球化的利益和压力不平衡增大了系统风险。服务全球化在推动虚拟经济、金融市场、资讯和物流体系的全球一体化、网络化和标准化的同时,也带来全球性高端业务的进一步控制、分化和压制;大跨国公司在建立全球生产网络体系并通过跨国投资带动产业、技术、知识、人员和管理模式跨境转移的同时,也对全球政治经济文化产生越来越重要的影响。

全球经济失衡是全球化的制度失衡。一方面,全球化使世界越来越像一个相互依存的“地球村”;另一方面,这个“地球村”又缺少一个行之有效的管理制度,从而导致全球经济失衡的制度性根源,失衡不断通过各种危机、冲击或动荡进行调整从而恢复短期均衡。

全球经济失衡对中国经济的影响

(一)全球经济失衡对中国经济外部平衡的影响

近年来,中国外汇储备急剧增长已成为棘手问题。中国外汇储备总体规模在2006年2月底首次超过日本以来,一直位居全球第一。不仅很大程度上使我国货币当局丧失货币政策独立性,而且造成了较大投资效率损失。目前冲销操作也很难持续。一方面,随着中央银行票据累计发行额的不断提高,货币当局除了面临票据到期带来的压力外还面临着利息支出不断上升的压力;另一方面,由于不断购入低息的中央银行票据,商业银行的收益性降低,还损害了商业银行本来的融资机能,不利于金融体系改革。

(二)全球经济失衡对中国经济内部平衡的影响

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经济一直奉行高储蓄、低消费,中国经济的增长主要是靠出口拉动。实行宏观调控后,出口的高速增长更是成为中国经济保持快速增长的主要支撑力量,如2005年前3季度出口对GDP增长贡献率达到了80%。只是近年来,由于金融危机,全球经济失衡的局面得到了一定的调整。外贸出口对经济的拉动作用才由正转负,扩大内需才逐步提到经济发展的日程上来。2007年中国货物和服务净出口对于GDP增长的贡献率为21.5%,比2005年减少3/4。2009年消费对GDP的贡献率52.5%,消费对GDP的拉动4.6%;投资对GDP的贡献率92.3%,投资对GDP的拉动8%;出口对GDP的贡献率-44.8%,出口对GDP的拉动-3.9%。

(三)全球经济失衡对中国产业结构的影响

中国经济存在许多结构性问题,制造业和服务业的发展不平衡,或者说贸易品部门和非贸易品部门的发展不平衡便是其中一个重要的结构性问题。多年来,针对出口企业的补贴政策,刺激了资源过度流向了制造业,造成制造业产能过剩和贸易顺差的不断扩大,投资过热现象凸显。但所谓的投资过热问题和产能过剩问题都是结构性的,即都是针对制造业、房地产业而言。另一方面,中国存在的看病难、乘车难,以及居民对教育服务和金融服务等不满和抱怨,这些无不反映出中国服务业的发展相对滞后,包括生产效率低下和产能不足的现状。

全球经济失衡的形成原因是复杂的、多方面的,它将长期影响到世界及各国的均衡性和持续性发展。中国与欧美各国频繁爆发的贸易摩擦以及国际社会对人民币汇率问题热度不减的关注,都表明了全球经济失衡的问题已严重阻碍了中国经济的发展。

中国应对全球经济失衡的对策及建议

(一)调整经济发展方式,实现经济发展的内部平衡

调整经济发展方式,转变消费模式,扩大内需,促进国民消费,提高抵御外部冲击的能力,实现经济发展的内部平衡。过度依赖国际市场,不仅容易引发贸易摩擦,而且会增大经济发展的风险。推动形成内需拉动的经济平稳增长模式始终是中国当前经济调整的主要方向。 应重视扩大内需的作用, 适当调整出口导向型的经济发展模式为扩大内需为主的经济发展模式,使经济增长由主要依靠投资和出口拉动转向以扩大内需为主。一是加快推进收入分配制度改革,缩小收入差距,提高居民的实际消费能力,鼓励居民消费。二是加紧完善社会保障体系、医疗体系,提高资本市场效率,增加国家各级财政对教育、科技和职业培训的公共支出,并鼓励企业及社会资金投资于教育和科技事业。三是积极推进价格体制改革和利率市场化,严格控制地方政府的投资冲动,改革地方政府的绩效考核体系,将地方政府行为引导到依法行政、规范市场秩序、提供公共服务上。

(二)完善人民币汇率形成机制,实现经济发展的外部平衡

完善人民币汇率形成机制, 增强汇率弹性,调整外汇储备规模和结构,防止因美元贬值所造成的外汇储备资产的缩水,实现经济发展的外部平衡。在保持人民币汇率水平基本稳定的前提下, 通过制定政策鼓励对外投资,适当地调整外汇储备的规模和结构。此外, 中国应积极参与国际经济合作与政策协调,加强同其他有关国家的磋商, 敦促美国削减财政赤字和提高国内储蓄率,共同维护世界经济的稳定发展。

取消鼓励出口导向的优惠政策,扩大进口,争取打破美、日等国家对中国的技术封锁和贸易壁垒。引进先进技术设备和专利技术,着眼于经济的长远发展,积极扩大对石油、黄金、铜等稀有金属的进口,严控稀土、煤等稀有资源的出口。

加快产业结构调整和技术升级。中国对美外贸顺差逐年增加,其中很大一部分是企业通过加工贸易实现的。因此,中国应当加快产业结构调整,努力使自己从“加工工厂”转型为“贸易工厂”,这有利于减少外贸顺差、实现国际收支平衡。首先是加快促进国内企业自主创新能力的提高,用高新技术改造提升传统的装备制造、纺织产业等,并且积极推进高新技术研究;其次是调整贸易策略和关税壁垒,应进一步调低出口退税率等出口照顾政策。在当前形势下,应适当调低部分产品的关税税率,制定进口鼓励政策以刺激进口。最后,采取适当措施加快推动国内优质企业继续进军海外、扩大QDII规模等。

调整针对外资的优惠政策,对内、外资实行同等的国民待遇。鉴于我国对外贸易顺差的很大一部分是由外资企业实现的,改革开放以来长期实施的针对外资的优惠政策有必要进行一定的调整,尤其是要严格控制各级地方政府为片面追求吸引外资数量的增长而采取各种各样税收、土地等方面的“土政策”,要将吸引外资的方向由重数量转向重质量,对内、外资企业实行同等的国民待遇。

在人民币汇率升值上保持渐进式的步伐。中国对美国的贸易顺差更多的是由美国消费过多以及中国储蓄过度等结构性问题所致,而非人民币汇率低估造成。且人民币自2002年以来一直持续升值,尤其是2010年以后,人民币升值速度加快,这对国家经济尤其是外向型企业已经造成了一定的负面效应。若人民币汇率继续大幅加速升值,将会给处于困境中的全球经济复苏带来更沉重的包袱。因此,在人民币升值问题上,一方面应当使用渐进式的改革步伐,时刻把保持本国宏观经济的稳定增长放在首要位置。同时,为了抵消人民币升值和紧缩性的货币政策所带来的紧缩效应,中国政府必须利用财政政策刺激内需。

(三)加速城市化进程,改革金融体系

城市化的目标是提高国内消费,改革金融体系的目标是更好地利用经常账户盈余所提供的储蓄。提高城市化率的一个直接作用是提高国内消费水平。也就是说,城市化可以“无成本”地提高进城农村居民的收入,从而相应提高全国的人均收入。因此,城市化将带动全国消费水平的提高。另一方面,中国落后的金融体系造成了国民储蓄的浪费。如果中国的金融体系很发达,则出口带来的大量外汇就会变成银行发放的贷款或资本市场的融资,使得企业和居民可以购买国外产品,我国的贸易盈余就不会那么多。也即是,如果我们的金融市场比较发达,不会积累那么多外汇储备。中国金融体系的问题之一是缺少中小银行。目前,中国只有18家主要商业银行,110多家城市商业银行。相比之下,美国有7500家商业银行、886家存贷协会、400 家互助储蓄银行和9900家信用社。

建立更多的中小银行有利于改善中国的经济失衡。首先,中小银行更愿意向中小企业发放贷款。中小企业贷款难是困扰中国经济发展的一个长期问题。我国近年的储蓄率超过50%,而国内投资率只有42% 左右,因此每年有相当于国民生产总值近10%的储蓄没有得到利用。其次,中小企业吸纳就业的能力强,相同数量的资金,投到中小企业比投到大企业更能增加就业。就业多了,劳动者报酬占国民收入的比重就会提高,这就将从根本上改变中国的收入分配格局,从而实现提高国内消费、减少出口的目的。

综上所述,面对全球经济失衡的长期性,中国应采取积极措施,主动调整经济结构和内外不平衡,增强抵御外部风险和抗冲击能力,以确保经济的持续稳定发展。

参考文献:

1.The Multilat eral Consultation on Global Imbalances, IMF Issues Brief April 2007. IMF working paper,2007

2.中国新闻网.

第3篇:全球经济发展报告范文

几乎没有哪个经济学家敢斩钉截铁地断言,2012年不会再出现一场全球经济的衰退。主流观点认为,当前世界经济的前景明显比初秋时黯淡了许多。欧元区危机进一步恶化,目前已席卷意大利和西班牙,并来到了法国门前。其他发达经济体复苏疲弱依旧,而新兴市场也开始感受到经济放缓的压力。

各国的政策制定者们忧心忡忡。国际货币基金组织(IMF)总裁克里斯蒂娜.拉加德曾在今年9月份几次三番地警告称,世界经济已进入一个“危险阶段”。3个月后,她在巴西接受记者采访时表示,那些威胁正在逐渐变成现实,“全球经济前景将更加糟糕,有些方面甚至比当初预想的还要糟糕很多” 。

在发达经济体对2012年越来越预期为“又一个失望之年”时,全球经济引擎随之转向新兴经济体。然而,即便像是金砖四国和迷雾四国,这些新兴经济体也不同程度地存在着许多问题。英国《金融时报》报道称,当全世界的目光投向中国时,中国感受到了全球其它地区的经济放缓,与此同时,中国政府开始担心它们能否有能力在未来保持中国经济的快速增长。

日本投资银行野村证券的数据表明,2011年,中国贡献了全球40%的经济增长。该公司首席经济学家保罗.谢尔德表示:“难怪我们如此担心中国经济出现硬着陆的风险。”

《福布斯》在预测2012年世界经济五大“黑天鹅”事件中,也将“中国GDP增速低于8.5%”排在首位。做出这样的预测主要是基于中国的制造业在11月份呈现放缓态势,官方公布的采购经理人指数由10月份的 50.4降至49。该指数超过50意味着这个部门在发展,而低于50就表明该部门在收缩。一些经济学家认为,中国最近下调存款准备金率或许意味着对经济减速感到担忧。而笼罩在欧洲的债务危机是造成这一减速的主要原因。中国的经济增长大部分来自于它的制造业部门,当制造业发展放慢,经济也会随之减速。

“如果你认为2008年的情况已经很坏,那么在即将到来的2012年,系好安全带吧。世界可能不会毁灭,但你的钱包将会缩水。”经济学家谢国忠发出这样的忠告。他认为,明年可能是近20年来形势最不稳定的一年。从美国开始的金融危机,如今正肆虐在欧洲,明年可能将一些相对稳定的主要新兴经济体拖下水。自2008年以来,世界经济的大部分发展只是海市蜃楼,建基于西方国家不可持续的政府支持和新兴经济体的泡沫。明年,这两种支持因素都会消失,海市蜃楼将会彻底破灭。

当前,全球经济阴云密布,到处充满了风险。发达经济体要从2008至2009年的危机中恢复,还有很长的路要走;新兴经济体能在多大程度上实现自我持续型的增长,也存在诸多不确定性。世界经济在2010年的强劲复苏之后,2011年的表现令人大失所望。至于明年能否拨云见日,谁也不能确定,至少从目前情况来看,前景不容乐观。

中国经济,这个冬天会很冷?

岁末年初,犹如完成一场期末大考,各家机构纷纷撰文对明年的全球经济走势进行预测。

德意志银行全球研究主管大卫・傅克斯・蓝多研报指出,中美经济增长冲抵欧洲衰退拖累,预期全球经济明年续增3.5%。中国经济不会硬着陆,2012年下半年增速约达9%;上调美国明年经济增速至2.3%,欧洲经济增速则降至0.4%。预计欧债危机将于明年出现转折点。当前,欧元区存在的风险和挑战关键在于意大利。此外,法国也会在2012年成为公众关注的焦点,一方面由于大选临近,二方面公众对其能否保持AAA评级持怀疑态度。美国经济在经历了今年上半年出人意料的疲软表现后,年底开始缓慢复苏,各项经济数据均有明显改善,特别是消费水平表现出惊人的恢复能力。谈到中国,蓝多尽管认为市场夸大了中国在房地产、银行和中小企业领域所包含的风险,但今年四季度中国经济增速预计会降至7%。

高盛在对明后两年的经济展望报告中指出,预计2012年全球GDP增幅将放缓至3.4%,低于市场预期。欧元区将陷入衰退,但欧债危机不会蔓延至美国,明年美国的经济增速甚至有望加快。对于成长型经济体,即金砖四国和迷雾四国,高盛预计2012年这些地区的经济增长步伐也将放缓,除巴西外,其他几国的经济增幅都将低于预期。中国的经济增速保守估计约为8%,即可称之为软着陆的水平。报告称,全球经济将在2012年上半年触底后反弹,因此,2013年的经济形势较为乐观,GDP涨幅将达到4.1%。高盛认为,未来两年全球金融市场将经历更加剧烈的波动。预计明年一季度全球股市面临下滑风险,然而一旦出现任何经济增长好于预期的迹象时就会快速反弹。

渣打银行大中华区研究主管王志浩日前也表示,已将2012年中国实际GDP增长预测由10%下调至8.5%,并进一步预测2013年中国的GDP增长也将为8.5%。

招商银行在2012年中国经济及债市展望报告中,少见地用了“黑云压城”、“山雨欲来”等词汇描述明年的国际、国内经济形势。报告显示,2012年的国际市场可谓“黑云压城城欲摧”,欧债危机将在明年上半年进一步恶化,意大利会是焦点战役。美国经济表现虽然好于预期,但预计明年也将受到波及。招行分析,日元可能会成为明年非美货币中为数不多的坚挺货币之一。报告用“山雨欲来风满楼”形容2012年的中国经济,预计经济增速将延续放缓趋势,内需所受冲击远远小于外需,但类似2009年大规模的投资恐难以重启,未来中国经济软着陆的可能性较大。明年通胀前高后低,通胀下行趋势基本已能确定。

目前,各家机构对于中国2012年经济发展走势的看法存在分歧。GDP增速以8%为分界点,绝大部分国内机构及部分国外机构认为,明年中国GDP增速将为8%到9%;其它一些机构则相对悲观,认为明年中国GDP增速将低于8%。

美国太平洋投资公司PIMCO在最新的经济展望报告中称,当前的欧债危机以及中国经济增速放缓或将抑制2012年全球经济增长。中国明年的经济增速可能会放缓至7%左右,这将导致明年的全球经济增速在1%至1.5%之间,低于2011年2.5%的预期增幅。

日本野村证券中国区首席经济学家张智威也表示,从今年年底到明年的第一、二季度,中国的GDP增速将放缓,维持在7.5%左右,直到下半年才会回升至8%。“从各个方面而言,我们都明显感觉到,中国经济这个冬天会很冷”。

然而,即便是做出低于8%的GDP增速判断,绝大部分机构都不认为中国经济明年会实现“硬着陆”。

GDP增长,是否会在明年“失速”?

12月27日,中国社会科学院世界经济与政治研究所2012年《世界经济黄皮书》,预计2011年中国GDP增速约在9%至9.3%之间,2012年的经济增速将略有下降,维持在8.5%至9%的可能性较大。对于这样的预测,不少机构和专家质疑是否过于乐观。

中国政府连续7年将经济增速目标确定为8%左右,基于明年经济形势不够乐观,有观点认为,2012年中国经济增长的目标可能调低为7.4%至7.8%之间。花旗集团在其的2012年度展望报告中指出,中国政府可能会将明年的经济增长目标定为7.5%。中金公司也在新年展望报告中表示,“预计2012年的中国经济增长目标可能略微下调,比如7.5%。”然而,他们同时表示,外界无须担忧中国经济是否“失速”,实际上,中国政府在“十二五”规划中明确的GDP年均增速为7%。

按照惯例,每年中国经济的增长目标会在当年3月份举行的全国两会上通过政府工作报告。2005年至2011年,中国GDP的预期增长目标均为“8%左右”,而此前的2004年则为“7%左右”。

国家统计局数据显示,2006年至2010年,中国经济增速分别为12.7%、14.2%、9.6%、9.2%和10.3%。2011年,在内外因素作用下,中国经济增速已从一季度的9.7%回落至三季度的9.1%,预计全年经济增长速度略高于9%。

“中国经济增速的适度回落,其实是我们所期望的,但要防止经济增速回落过快。”国家信息中心经济预测部副主任祝宝良表示。

对于明年的物价水平,部分专家表示,2012年的CPI预计将低于今年,至少明年上半年CPI会呈现下降趋势。明年下半年,由于发达经济体央行货币宽松政策情形不明朗,因此物价走势难以判断,在这种情况下,预估明年CPI涨幅控制目标会在4%左右。

得益于中国政府一系列抑制通胀的政策举措,11月份的CPI同比涨幅回落至4.2%。而今年政府工作报告中确定的年度物价涨幅控制目标为4%左右。基于此,各相关机构普遍预测中国2012年通胀控制目标在4%以内,其中,瑞银证券、中金公司、工银瑞信基金预测为3.5%,招商证券和德意志银行对明年中国CPI涨幅预测较低,分别为2.7%和2.8%。

悲观情绪蔓延,“中国崩盘论”再起

目前,对于在国际经济形势低迷和国内持续宏观调控双重影响下的中国市场,一种悲观的情绪正在蔓延。这种对中国经济未来发展不看好的态度,不断升级演变,就诞生了“中国危机论”、“中国崩盘论”等。

一时间,各路学者甚至名嘴纷纷加入这支大军,其中,一个重量级的“中国崩溃论”者是成功预测了美国次贷危机的“末日博士”鲁比尼。他看空中国的理由是,“中国内部到处充斥着在实物资本、基础设施和不动产方面的过量投资……那些光鲜靓丽却旅客寥寥的机场和高速列车,通往偏僻之地的高速公路,数千座高大的中央与地方政府建筑,空无一人的新城区,以及被迫关闭以避免引发全球价格下跌的崭新铝冶炼厂。”他认为,沿着这条投资导向的道路走下去,已经暴露出来的制造业、房地产和基础设施产能饱和现象进一步恶化,并在固定资产投资增长无法继续扩大的情况下加剧未来的经济放缓。鲁比尼预言,“中国经济大概会在2013年后遭遇一场‘硬着陆’”。此外,一些西方投资界人士甚至认为,中国正在卷入一场经济风暴,中国经济的泡沫一旦破裂,情况将比迪拜糟糕1000倍。

对此,部分中国学者同样表现出十分悲观的态度。他们认为,2012年中国经济将进入十年的最低点。随着人口红利、出口红利及楼市红利作为中国经济增长三大动力的逐渐消退,中国经济将进入“增长的黄昏”。预计2011年GDP增速为9%,2012年降至8%,2013年继续下行至7%甚至更低,未来中国经济衰退将难以避免。多年来,中国把大量资源投入到基础设施建设,表面上看取得了“光荣的GDP”,实际上付出了沉重的代价。中国经济增长模式的缺陷已越来越明显。

第4篇:全球经济发展报告范文

关键词:经济形势 政策及措施 深化改革

一、国际国内经济形势分析

根据国际货币基金组织《世界经济报告》2015年10月所的预计来看,全球经济增长今年和明年分别为3.1%和3.6%,分别是低于的该报告在4月和7月所预计的数据,根据数据推测,世界经济增长趋势呈现下行。

要分析国际和国内的经济形势,主要就是分析仪美国为首的资本主义国家和以中国为首的社会主义国家,因此,在此,就主要是分析美国的经济形势与我国国内的经济发展趋势,以此为我国的后期发展提高理论和指导。

(一)美国的经济形势呈现下行趋势

根据国际货币经济组织的调查数据:美国在2014年全球经济增长比例为1.8%,根据2015年4月的预测为3.1%,2015年9月预测2015年9月为2.6%,而2016年则为2.8%,相对于的全球和其他经济发达体,可见美国经济在2015年为下行形势,美国经济对于经济全球化的意义和作用都是举足轻重的,在贸易、金融以及在货币政策方面对全球的影响都是十分巨大的。然而根据数据可知,美国依然还在金融危机中,多多少少仍然在受到金融危机的影响。而且美国的经济走向高增长在目前也是困难重重的,美国经济处于重要阶段,但是以中国为首的新兴经济体的发展速度和趋势也是不可阻挡的,在一定程度上就会对美国经济发展一集经济高增长产生影响,在一定程度上会与美国在市场份额上进行竞争,影响美国的经济发展。就比如在技术方面,中国伴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在全球各国对中国设备需求量的增加就必然会对美国产生影响。

(二)中国的经济形势分析

根据数据显示,中国经济占全球化的比重已经达到13.5%。在贸易方面:贸易规模已经成为全球第一。自从中国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经济就不断发展,尤其是近几年国家对创新的重视和国家政策的相应调节,中国的实体经济尤其是传统制造业的发展已经到达顶峰阶段,产能和供给已经趋向绝对的过剩。根据近几年数据显示,已经有在很多产业和行业已经出现了绝对的过剩情况。2014年中国铁矿石的产量近15亿吨,进口9.33亿吨,在全球进口中所占比重很大,已接近70%左右,因此,中国的需求对于全球的产品销售贡献和作用是十分重要的,中国市场的需求在一定程度上会影响很多国家经济发展趋势和经济政策的制定。如果中国的需求下降,则全球的经济势必会受到影响,在目前,中国对于全球经济的影响是不会减退的,并且就目前这一趋势也是不会改变的。

二、经济政策及措施分析

(一)制度性经济政策

第一,改革激罨制是保证人民建设积极性的根本举措

首先,激励国有企业的创新;国有企业的发展在我国经济发展中具有主导地位,然而受各种因素的影响,如我国传统思想的影响,我国国有企业的发展始终突不破体制的限制、思想的限制等。

其次,激励科研创新;激励科研,保护产权。积极提高人们的创作积极性,激励奖励制度的创新;

再次,激励举报,保护举报者。对于经济发展中的经济违法行为,政府要从奖励制度创新方面出发,积极激励大家的监督与举报。

第二,收入分配制度的改革为促进经济发展提供动力

首先,保护个人的合法收入,增加地方税。个人税可以实行全国联网,这样有利于消除个人收入的巨大差距;其次就是取缔非法收入,调节过高收入;尤其注重打击非法收入,加强法律制定,人民监督。

第三,完善社会保障制度为经济建设解决后顾之忧

尤其是人们退休后的经济收入保障制度;解决退休员工的收入保障,保证人们工作积极性,以及全身心投入到经济建设过程中,因此,这对于我国经济建设有十分重要作用。

面的目前的国际国内经济形势,为促进我国经济的又好又快的发展,采取向相相应的措施来应对经济形势。

(二)非制度性的经济措施

第一,加强新型基础设施建设;加大互联网、大数据等基础设施建设。当前的社会发展已经在朝向的科技社会、知识社会。因此就要加强互联网等的建设。提高服务业的效率,降低物流成本,以此推动技术创新,组织创新以及管理创新。加大互联网与大数据的联系与融合。

第二,政府加强经济监督;我国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以市场调节为主,国家宏观调控为辅,但这并不意味着国家在经济发展方面就要退出这个领域了,而是要把各种手段综合运用,充分发挥政府这只“无形的手”的作用。首先,加强相关法律的制定与运行的监督,确保政策在经济发展的过程中充分发挥作用,促进经济良性发展;其次,在国家关键领域的发展中,政府在放权中要注重度和分寸的把握。但并不是全盘不管,也不是全盘监管,要根据时展特点充分的运用各种手段,充分发挥在经济背后的作用;然后,就是加大惩罚力度,对经济欺诈,及商业犯罪要加大惩罚力度。让经济犯罪,经济欺诈毫无生存余地;最后,加强对全体公民的意识教育,加强权利意识教育、法律意识教育等,充分发挥公民在经济建设中的重要作用。

再次,加强欠发达地区经济建设,尤其是西部经济建设。首先,加大资金投入,为西部经济发展提供充分的资本;其次,加强欠发达地区的教育,尤其是学校教育,为欠发达地区的经济发展提供充足的后续力;然后,加强交通设施建设,尤其注重网络交通的建立,加强中西部地区与东部地区、发达地区甚至是与国际社会的联系。

如今的经济形势变化只在一瞬间,面对极速变化的国际国内的经济形势,我们要对经济形势有一个正确的判断,在正确判断之后又要根据经济形势的制定出相应的经济政策,以促进经济发展。

参考文献:

[1]王宇辉,毛莹.当前国内国际经济经融形势下中国货币政策的分析[J].宏观经济,2015.

第5篇:全球经济发展报告范文

世界经济对中国四大利好

国际经济贸易保持温和增长,有利于中国经济的发展

随着经济全球化的发展以及我国外贸依存度的不断扩大,我国经济与世界经济的联系愈加紧密,国际经济环境对我国经济发展的影响日益增加。当前,我国经济发展和改革的国际环境依然比较良好。

根据联合国经社理事会《2005年世界经济形势预测》中期报告的数字,2005年上半年全球经济增长速度为3.25%,比2004年同期的4.1%有所下降。2005年第二季度,欧洲经济在一定程度上拖累了全球经济的增长步伐,但由于美国和亚洲地区保持了较高的经济增长率,全球经济增长前景仍然比较乐观。2005-2006年,全球经济增长将呈温和增长态势,国际货币基金组织(IMF)9月份发表的《全球经济展望》报告预测,2005年世界经济增长率将为4.3%,2006年为4.4%。其中2005年美国经济增长预测为3.6%,2006年由3.6%调低至3.5%。欧元区2005年经济增长率预测由1.6%调低至1.3%,2006年预测由2.3%调低至2%。

从目前看,2006年欧元区和日本经济快速增长的可能性不大,温和增长将是主基调。但是美国经济却呈现较为强劲的增长势头,从近日美联储第11次调高利率水平看,美国经济发展良好、融资环境充裕,美国作为世界经济增长的火车头,它的快速增长必将带动世界经济的发展,因而2006年我国依然面临着较好的世界经济发展,发达国家经济、贸易的良好增长为中国经济持续创造了有利的环境,对于中国扩大出口、吸引外资流入、加强各种国际经济合作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

全球产业向中国转移的趋势不会改变

加入WTO以后,中国充分利用全球产业的重新分工、重组和转移步伐加快的机会,积极接受国际产业转移,从吸引国际产业转移中获得了巨大利益。有人认为国际产业向中国转移将会持续20年,暂不说20年内如何,但至少在三、五年内这个趋势是不会改变的,这有利于扩大投资和出口、提高就业、促进经济增长。

“十一五”规划启动年和换届效应将使政府主导的投资增加

2006年是“十一五”的头一年,每一个新五年计划的开端年往往表现为新建项目不断涌现、投资规模不断扩大的特征,因而经济发展的热情比较高。同时2006年还是十七大召开的前一年,而这一年一般是各地政府的换届年。每到换届年,固定资产投资必定增加,因为各地新任领导都希望在任期内多出政绩,而多出政绩最快的办法就是扩建项目、加大投资。因此,虽然2006年政府主导的投资会放缓,但各地加大投资的积极性会依然高涨,地方政府主导的投资至少不会比今年慢。

近两年经济高增长为2006年经济打下良好的基础

从2003年下半年以来,我国经济走上了新一轮景气周期,尤其是2004、2005两年GDP增长达到9.5%,消费需求持续走强、民间投资异常活跃、出口需求强劲增长、居民收入大幅增加、企业效益不断改善等等成为经济增长中的频频亮点,积极向上的经济增长,大大地改善了社会对经济发展的预期,这种预期的改善对2006年国民经济健康稳定增长是十分重要的。

世界经济对我国六大利空

油价上涨对中国经济构成不利影响

当前,高油价对全球经济增长前景构成的风险愈来愈大,IMF将于《全球经济展望》报告中调高平均油价预测,2005年的平均油价由原先估计的46.5美元调高至51美元,2006年的预测油价从43.75美元调高至53美元。我国是一个石油消费大国,每年总消费量大约为世界第四,但是可开采的储油量极为有限,因而大量石油需要进口,据统计我国目前石油对进口的依赖度大约为40%-50%,随着经济发展这一比例还将不断提高,因而持续上涨的油价对中国经济发展有诸多不利影响。

国际油价对我国经济的不利影响表现两方面:一方面,目前我国已进入重化工业化阶段,对能源、原材料的需求大幅增加。近年来,能源、原材料进口连续保持高速增长。而国际市场非能源商品价格自2001年以来不断回升,国际原油价格一直居高不下。今后一段时期,国际市场原油价格仍将保持在高位。从近期看,油价高企并未给我国经济带来显著影响。但从中长期看,国际市场原油价格继续保持在高位将会对我国经济带来不利影响。首先体现在将加大我国企业生产成本,而且会产生成本推动型通货膨胀压力。2005年原材料、燃料、动力购进价格上涨9.5%,维持在较高水平上。如果今后油价长期保持在较高水平,将加大我国经济增长的成本,并提高国内物价水平。

另一方面,原油价格保持在高位对我国经济的第二个影响是将使我国经济增长的收益转移到国外。近年来,我国原油进口大幅度增长的时期也正是国际市场油价迅速攀升的时期。如果2005年我国进口原油1.3亿吨,按照国际市场原油年平均价格每桶上升15美元计算,今年我国企业将为此多支付1160亿元人民币左右,占2004年规模以上工业企业利润总额的10.2%。据有关部门测算,2005年由于国际油价上涨导致中国多支出了100亿美元。2006年油价大幅回落的可能性不大,我国仍将支付较高的用油成本。

利用外资的增长面临不确定性

2005年,我国利用外资实际使用金额出现下降。主要原因有以下几点,从国际来看,在全球FDI流入增长加快的时候,我国FDI流入增长往往会放慢。世界经济形势好转使其他国家对外资的吸引力加强,增加了外商直接投资(FDI)的选择范围,发达国家将会吸引更多的FDI。美国经济从2004年起进入上升周期,美元利率不断调高,吸引了大量美资回流并分流了国际资本;同时,发达国家出于国内政治和经济的需要,近期加大了对华投资批评的声音,对我国吸收外资也产生了一定的负面影响,有数据表明,目前外资投向越南等东南亚国家的数量不断增加。从国内看,前几年使用外资金额增速快使基数增高;同时,抑制过热行业投资引起外资投资领域发生转移;人民币汇率的上升趋势、未出台的内外资所得税并轨的影响、今年开始的出口退税政策压力过大、各地的招商引资优惠条件减弱等都对FDI流入产生影响。

2006年我国利用外资仍存在上述问题,利用外资不会再现大增长的局面。但是,我国经济保持快速增长,投资环境日益完善等这些吸引外资的优势依然存在。同时,制造业向中国转移、世界产业结构调整的大趋势不可逆转。因此,中国仍将成为外商投资的乐土,外资流入将继续增长。

人民币汇率上升,净出口带来的增长动力减弱

2005年净出口对GDP贡献比上年同期大幅增加,其中原因之一是由于人民币汇率被低估导致出口高增长和进口低增长。但随着汇率改革的不断完善和人民币汇率向均衡水平的移动,人民币汇率将继续保持上升趋势,汇率调整对进出口的影响将在明年才能显现。并且由于我国面临的贸易摩擦与日俱增,因此与今年相比,预计2006年出口增幅将下降而进口上升,净出口对经济的拉动作用会减弱。

生产要素价格连续上升尤其是石油价格居高不下

截止2005年8月份,生产资料价格指数已连续保持33个月的上涨。分类别来看,能源价格持续大幅上升,全球油价从去年3月份的30美元一桶上涨到现在的70美元一桶;土地价格上涨也非常猛,尤其是去年宏观经济治理整顿,中央政府决定规范土地供应,对地价影响非常大(土地供应减少,价格上涨);劳动力价格也出现了多年未有的上涨趋势(如沿海城市出现的“民工荒”)。生产要素价格连续走高,必然会使企业成本上升,在企业出厂价格涨幅很低的条件下,利润必然会下滑,2005年前8月份,工业企业利润增长20.7%,比上年同期回落17.8个百分点,从而削弱企业自主投资能力。

总量过剩引发通缩风险增加

随着近年来我国经济快速增长,总量过剩问题愈演愈烈,并且呈进一步加剧的趋势。商务部最新调查显示,2005年下半年全国600种主要消费品中,供求基本平衡的商品有172种,占28.7%;供过于求商品428种,占71.3%,没有供不应求的商品。供过于求商品增加11种,所占比重上升1.8个百分点。由于近几年部分行业生产能力迅速扩张,在需求趋缓的情况下,供大于求的矛盾开始显现。水泥、电解铝生产能力过剩的问题已经显现,电解铝行业125户生产企业中已经有39户停产,55户净亏损,水泥行业上半年实现利润下降77%。还有钢铁、汽车、平板玻璃、化纤甚至包括电力、煤炭等行业也隐含着这种风险。总量过剩问题将导致的通货紧缩将是在近期我国需要关注又一个主要议题。

第6篇:全球经济发展报告范文

全球经济在经历了2005年稳定增长后,2006年前三个季度,虽受到油价高位波动、利率捉升、通货膨胀压力加大、中东地区动荡加剧以及世界各地自然灾害频频发生等一系列不利因素的负面影响,但仍难以阻挡全球经济的良好运行和快速增长。特90是,虽然国际油价持续上涨对不同的国家造成了不同程度的影响,但总体上说,高位徘徊的油价对全球经济和贸易带来的冲击比预期想像的要弱。多数专家认为,其主要原因是:(1)油价上涨是全球经济持续发展导致能源需求旺盛的结果,并非供应不足,高油价对全球经济的负面影响比预期的要轻,同时也体现了全球经济的进一步活跃和繁荣;(2)发达国家高度依赖石油的经济增长模式在逐步转变,十分重视对能源利用的效率并不断得到提高,经济活动已经向能源需求相对低的服务等行业转移;(3)近期高油价带来的负面影响同以往石油危机时期相比不可同日而语,一方面许多国家特别是发达国家应对高油价的承受能力已经得到加强;另一方面石油输出国需要大量购买所需商品和服务,石油收入被需求增长大量消耗,弥补了因石油收入增多带来的贸易不平衡差距的拉大;(4)油价的上涨和石油收入的增多使许多石油输出国大量购买发达国家的债券,导致投资和消费的持续增长,有助于全球经济的进一步活跃和发展。

从全球经济的发展形势看,尽管有关国际权威机构对2006年全球经济增长预测的基点不同,但初期一致认为2006年全球经济增长将减缓,低于12005牢的经济增长。半年过后,全球经济总体运行超出了国际机构最初的预期,经济保持着较快的增长态势。第一、第二季度全球经济同比分别增长了4.7和4.5,其中发达国家经济同比分别增长了2.9和2.8,发展中国家经济同比分别增长了6.5和7.0。对此;有关国际机构又一致认为2006年上半年以来,虽然全球经济仍面临着许多不稳定因素,后期经济增长的不确定性也同时存在,但经济复苏将明显加快,并纷纷上调了对全球经济增长的预测。2006年初,联合国的《2006年世界经济形势和展望报告》中指出,2006年全球经济增长速度将略高于3,与2005年基本相同,下半年联合国根据全球经济发展趋势重新调整了全球经济增长的预测,上调至3.6。世界银行最初对全球经济增长的预测与联合国最初预测基本一致,最初预计全球经济增幅为3.2,与2005年持平,上调后的预测高于联合国,上调到了4.4,并大幅度上调了部分世界主要国家和地区的经济增长预测。WTO的预测则略低于联合国和世界银行,认为最终全球经济增长可达3.5。国际货币基金组织早期和近期的预测则均高于联合国、世界银行和WTO的预测。早期国际货币基金组织预测2006年全球经济增长为4,3,2006年4月上调到4.9。尔后,国际货币基金组织认为2006年即使在原油价格高位徘徊的情况下,全球经济依然表现活跃与强劲,对全球经济前景更为乐观,将经济增长预测再次上调到5.1。上述预测还不能说是最后的预测和最终的增长,全球经济增长的预测和最终的增长有可能还会被改写,无论是上调还是下调全球经济的进一步增长已成为定局。

二、经济增长的主要原因

1.世界各国消费需求旺盛。2006年全球经济摆脱了通货紧缩的束缚,在经济增长的带动下世界各国消费需求持续旺盛,持续旺盛的消费需求同样也支撑了全球经济的快速增长。从需求上看,2006年世界各国消费需求的增加不仅体现在能源上,而且对有色金属产品的需求保持着较快的增长。由于美国制造业发展状况良好以及中国等发展中国家消费需求的强劲增长,对有色金属产品的需求不断增长,推动了国际市场上有色金属产品价格的持续走高,年初以来国际有色金属产品价格与能源价格并肩屡创新高。在居民消费需求上,2006年上半年主要发达国家的居民消费持续旺盛,美国商品零售额1-5月份同比增长率保持在7以上,其中5月份增长了7.6,比上月高出0.6个百分点;1-4月份消费信贷折年率分别增长了3.9、2.1、0.8和5.9;欧元区第一季度居民消费同比增长了0.7,高于2005年第四季度的0.3,4月份零售额同比增长了1,为近年来最高水平;日本上半年民间消费增长了0.6。与此同时,中国等发展中国家的居民消费需求也出现快速增长趋势。2006年在能源和有色金属需求强劲和居民消费增长的驱动下,上半年世界主要国家和地区工业生产增长呈现强势增长。以美欧日为例,美国工业生产1-5月份同比分别增长了3.2、3.1、3.8、4.7和4.3;欧元区1-5月份工业生产同比分别增长了1.6、1.7、1.8、2.2。和2.6;日本1-5月份工业生产同比分别增长了2.8、2.5、3.1、3.3和3.1。世界各国消费需求持续旺盛,为全球经济的进一步增长提供了条件和增强了动力。

2.经济行为活跃。经济行为活跃是经济繁荣的重要标志。从许多预测数字表明,2006年全球各种经济活动十分活跃,特别是商业和服务业(如旅游、商务旅行、交通、零售业及其他相关行业)等经济活动并没有因恐怖活动的猖獗和自然灾害的发生而减少,反而进一步活跃。以商业和服务业对全球经济增长影响>!

3.全球贸易增长加快。随着经济全球化不断加深,2004年全球贸易迅猛增长,贸易额增长了21,贸易量增长了9,2005年增速有所回落,但仍高于近10年的平均水平,2006年上半年以来,在全球经济增长加快的同时,全球贸易继续呈现快速增长态势。据统计,2006年第一季度全球商品和服务贸易出口同比增长了9.5,进口同比增长了10.3,全年全球贸易量将增长7,明显好于2005年。其中经合组织(OECD)贸易增长将在5.5-6,中国、俄罗斯、巴西、印度尼西亚、新加坡和中国台湾等国家和地区的贸易量将进一步扩大。全球贸易持续迅速增长的主要原因是:一方面全球经济增长加快以及发达国家提供了主要的消费市场,进口明显要快于出口;另一方面,全球经济联系日益紧密、相互依赖程度不断加深,成为当前全球贸易发展的深层次原因和动力。另外,近期国际泊价、矿产品和有色金属价格进一步上涨,导致全球贸易格局发生新的变化。在石油和资源价格不断上涨的情况下,石油和资源出口国出口额猛增,在全球贸易中的地位也随之提高,部分盛产能源和矿产资源的发展中国家在市场强劲需求的带动下从中受益。

4.国际投资进一步复苏。2004年在美国等发达国家以及全球经济普遍复苏的情况下,国际投资开始呈上升趋势,2005年全球国际投资继续大幅度增加,达到8950亿美元,增长29。从2006年的国际投资形势看,随着全球以及美国等发达国家经济增长的加快,以及全球经济活动的活跃和跨国企业并购的增多,全球国际投资将继续攀升。从国际投资流向看,国际投资流向的主流

仍将是美国等发达国家,据有关人士分析,2006年国际投资流入发达国家将超过3800亿美元,其中流入美国的国际投资将超过2000亿美元,这不仅将有利于恢复发达国家特别是美国资本市场的活跃与繁荣,同时也将给美国和西方整体经济的恢复注入新的强有力的活力。与此同时,2006年流入发展中国家的国际投资也进一步增加,从资源战略上看,国际投资流入发展中国家的侧重点是自然资源丰富的发展中国家。其主要原因是全球对石油等资源需求旺盛,资源问题已成为许多国家极为关注的战略问题。另外,从地区特点上看,国际投资的重点也开始从传统地区向一些新兴市场国家和地区转移,未来亚洲和东欧地区的国际投资发展前景将更加广阔;国际资本对拉美的投资将进一步复苏;流入非洲地区的国际投资将保持稳定增长。当前,国际投资的进一步复苏,体现了全球经济和国际金融市场的繁荣与活跃。 5.失业率逐步下降。2005年全球平均失业率为6.3,2006年全球经济的增长,使世界各国失业状况普遍得到逐步改善,其中西方主要国家美、欧、日2006年以来失业率均出现下降趋势;困扰俄罗斯多年的失业问题也随着经济的发展逐步改善;世界其他国家失业状况均有不同的改善。1-5月份美国、欧元区和日本失业率稳步下降,美国失业率分别为4.7、4.8、4.7、4.7和4.6,均低于2005年底4.9的水平;欧元区失业率分别为8.2、8.1、8.0、8.0和7.9,低于2005年底的8.4;日本失业率分别为4.5、4.1、4.1、4.0和4.0,除了1月份出现回升,其他月份均低于2005年底的4.4。预计到20年底美、欧、日失业率不仅不会高于现有水平,还会有所下降。尽管目前俄罗斯失业率仍高达7.7,失业人数为570万人,但与2005年相比减少了3.8,就业人数大幅度增加。2005年拉美地区的城市失业率为9.3,同比下降了1个百分点,2006年有望进一步下降。东亚、南亚和东南亚2005年失业率分别为3.8、4.7和6.1,预计2006年同样有所下降。目前,各国失业率的普遍下降,是世界各国经济稳定发展的重要表现之一。

6.全球跨国企业并购增多。长期以来,跨国企业并购一直是发达国家企业实现扩张与发展的一个主要手段,也是国际直接投资的主要方式。随着全球经济一体化的发展,国际产业投资基金的积极介入,全球范围内大规模跨国并购浪潮空前高涨。近年来在这全球化的并购热潮中,发达国家企业并购活动有增无减,美、欧、日等发达国家在全球企业并购中始终占据着主导地位,占全球并购总额的80以上。近年来,随着新兴工业化国家和发展中国家跨国公司的逐步发展壮大,一些新兴国家和发展中国家充分意识到跨国并购对于巩固:自身优势和增强自身竞争力的重要性,也开始通过并购的方式直接进入发达国家市场,新兴工业化国家和发展中国家跨国公司的跨国并购也在逐步增加,在全球并购中的比重不断上升。2000年新兴国家和发展中国家跨国并购额仅占全球的,6左右,目前已上升到12以上。新兴国家和发展中国家跨国并购,一方面表现在发展中国家和新兴国家以及地区相互间的跨国并购,一方面表现在新兴国家和发展中国家与发达国家的并购。在发展中国家,东亚、拉美和加勒比地区跨国并购持续呈上升之势,中国和印度是跨国并购热点的国家。2004年全球跨国并购再次出现恢复性增长,2005年全球企业并购总额超过了2.5万亿美元,2006年上半年全球并购额达到1.93万亿美元,全年将超过2.5万亿美元全球跨国并购规模的不断扩大,不仅带动了全球经济的持续增长,同时也极大地推动了经济全球化的进程。

第7篇:全球经济发展报告范文

在这样一个关键时期,国际货币基金组织(IMF)和世界银行2013年年会于11日至13日在美国华盛顿举行。美国的债务僵局、结构性改革及宽松政策退出成为全球财金首脑在本次会议上聚焦的三大关键词。此外,与会首脑还特别要求IMF准备援助新兴国家,他们担忧发达国家超宽松货币政策的退出或导致资本撤离,这令新兴经济体面临挑战。

美国应尽快解决财政僵局

IMF的决策机构国际货币与金融委员会12日呼吁各国在全球经济经历转变且面临新风险的时刻,实行所需政策并加强协调与合作。会后发表的公报说,全球经济增长依然不够强劲,新旧风险交织。各国愿意采取更多行动以促进全球经济更强劲和持久增长,并减少市场波动。

拉加德则在年会期间指出,世界正变得更为多极化。未来几十年,新兴经济体在全球经济中所占份额将上升,世界经济力量的分布将更加分散,基金组织需提高其代表性以反映世界经济格局的变迁。此外,IMF委员会还指出,美国和日本等发达国家需要在支持短期经济成长和促进就业的同时,致力于中期减赤计划。

IMF日前《财政监测报告》指出,强化财政收支平衡和扶持信心仍是最重要的政策议题。报告预计,除日本以外的发达经济体预算赤字今年将降至3.7%,明年将进一步降至3.0%,公共债务水平则将在今明两年稳定下来,但债务占经济比重仍达110%的历史最高位。

而美国债务违约风险成为年会期间备受关注的话题之一。与会人员普遍要求美国切实担负起全球最大储备货币发行国的责任。

由于国会两党在新财年预算问题上存在分歧,美国政府自10月1日开始关闭部分非核心部门的运作。然而,如果国会无法在10月17日最后期限到来前就上调16.7万亿美元债务上限达成协议,美国或发生史上首次直接违约。拉加德警告称,这将对美国和全球经济造成严重影响。

世界银行行长金墉表示,美国联邦政府公共债务即将触及上限,美国决策者应当尽快解决当前的财政僵局,避免给全球经济造成冲击。

新兴市场仍需结构性改革

资本流动是此次会议聚焦的另一大重要议题。由于美国经济增长态势开始好转,美联储给出可能在年底前开始缩减债券购买计划力度的时间表,此言一出便迅速引发资本市场的严重抛压。

近年来,发达国家央行为使经济从金融危机中快速复苏,纷纷推出庞大的宽松货币政策。美联储自2008年以来便一直维持利率在近零水准,并将资产负债表扩大两倍至近3.7万亿美元。此外,美联储还在过去一年以买入债券的方式每月向金融体系注资850亿美元。这促使投资者追捧高收益资产,而其中许多是新兴市场资产。

IMF对此警告称,发达国家政策正常化会带来风险,并敦促各国不要延期准备。由于美国削减货币政策刺激力度的可能性导致投资者抛售新兴市场资产,一些亚洲国家比其他国家面临更大压力。在最近一次的《世界经济展望报告》中,该机构将发展中国家今明两年的经济增长预期分别下调了0.5%及0.4%至4.5%和5.1%。

资本大量外流严重打击了印度和巴西等新兴市场经济体的收支状况,将其货币汇率压至数年低位并推高其国内通胀压力。巴西央行上周决定将基准利率自9.0%上调至9.5%,旨在应对仍处于高位的通胀水平。而该行的声明未作任何修改,暗示其可能在11月的下次政策会议上继续当前的加息步伐。

上周刚刚落幕的二十国集团财长和央行行长会议也发表公报称,各国政府在考虑本国经济增长的同时,也要考虑全球经济增长和金融稳定,以及对其他国家的外溢效应。

第8篇:全球经济发展报告范文

在2011年第41届达沃斯世界经济论坛年会上,中国受到的热捧史无前例。达沃斯论坛年会历来被认为是世界经济权贵和精英们的狂欢派对,发展中国家多年来只是达沃斯论坛的配角,多是应景陪衬。直到去年,达沃斯论坛才开辟新兴市场国家的专场研讨会,而今年则一下子设了四个有关中国的专场论坛,这在达沃斯论坛的历史上,绝无仅有,出人意料。

中国构筑的新现实

本届达沃斯论坛的主题是“新形势下的共同准则”。论坛主席克劳斯・施瓦布在对这一主题的解释中强调,本届达沃斯论坛的核心议题是中国和其他一些国家的崛起,它们创造出了一个全新的格局和全新的形势,人们必须调整思维模式、全球治理模式以及商业模式,来适应这种新形势。而对于新形势的解释,施瓦布则认为,“所谓新形势,最重要的一点是全球政治重心和经济重心已由西向东,由北向南转移。”

中国和印度等国家的领导力在提升。世界经济论坛首席商务官罗伯特・格林希尔说,发展中国家、东方国家正在新世界中占据越来越重要的位置,这点从中国、印度等大型新兴市场经济体在达沃斯论坛上出席情况的变化可以看出来。中国代表团的人数是十年前的五倍,印度是十年前的四倍。这反映出中国和印度的全球领导力正在加速上升。

中国构筑了新的增长极。在本届论坛开幕的前一天,国际货币基金组织在最新一期《世界经济展望》中公布了对2011年世界经济增长的预测。报告指出2011年世界经济平均增长4.5%,而发达经济体GDP增长仅为2.5%,但新兴市场和发展中经济体,尤其是亚洲发展中国家的增长速度将保持在6.5%的水平。正像国际货币基金组织总裁特别顾问朱民所言,“全球经济出现了发达国家和发展中国家‘双重增速’的特征”,以中国为代表的新兴市场国家,成为全球经济中最重要的增长极。

中国的增长势头迅猛。普华永道董事长丹尼斯・纳利在本届论坛的发言中指出,全球企业的首席执行官们对中国未来的经济发展很有信心。他们看到在世界经济下滑的情况下,中国经济不仅抓住了促进增长的机遇,还表现出了积极的增长势头。

丹尼斯・纳利之所以这样认为,是因为普华永道在论坛期间公布了一份调查报告,报告调查了全球1201名企业首席执行官,其中39%的人将中国列为未来增长最重要的国家,中国得票率最高,随后依次是美国、巴西和印度,得票率分别为21%、19%和18%。中国、美国和印度同时还被看做是未来原材料和产品最重要的来源地。

纳利因此得出结论:在首席执行官们的眼中,中国和其他新兴经济体将是未来真正的增长引擎。

中国开辟了全球政治经济新格局。中国在世界经济舞台的分量越来越重,全球经济复苏的质量和程度同中国经济表现和参与程度密切相关。很明显,中国凭借迅速提升的经济实力,开辟了全球政治经济的新格局,对全球经济的贡献程度不可小觑。在谋求全球经济复苏和发展的过程中,没有中国参与将无法想象。无论如何,在全新的世界政治经济格局中,中国都将居于重要地位。

中国元素点亮论坛

本届达沃斯年会将“洞察中国”作为论坛的第一场讨论,正式点燃年会对中国热烈的关注。这场讨论也是围绕中国的四个专场讨论中的第一个,是达沃斯论坛历史上首次进行的一场全中文的讨论。不论是在有关中国的专题讨论会,还是在其他各场讨论中,“中国”话题无疑都是热烈讨论的焦点。

首先,中国加入世界贸易组织同世界实现了繁荣共赢。2011年正好是中国正式加入世界贸易组织的第十个年头。十年来,中国已逐渐发展成为全球最大出口国,并且正式超越日本成为全球经济规模第二大的经济体。更重要的是,即使在刚刚走出全球金融危机的2010年,中国年度GDP仍同比增长9.8%。

“中国赢了,其他国家也赢了”。这是世贸组织总干事帕斯卡尔・拉米在总结中国加入世贸组织的成果时说的一句话。他认为,事实证明,中国加入世贸组织不仅使中国受益,也为世界提供了发展动力和市场机遇。

通过连续多年的高速发展,中国已成为世界最大工业产品生产国和世界第二大经济体。拉米特别强调,中国以此为契机,成功带领数亿人摆脱贫困,在减贫方面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此外,加入世贸组织还使中国获得了市场准入、贸易争端解决、贸易规则制定等方面的便利,也增强了外国投资者对中国的信心,帮助中国赢得了大量投资。

拉米强调,中国在世界贸易中的地位决定了如果离开中国,世贸组织就不能称为“世界”贸易组织。

第9篇:全球经济发展报告范文

在经济全球化的今天,航运支撑了世界贸易90%的货量,据UNCTAD数据统计,航运贸易量在近40年里增长了2.5倍,至2012年已经达到了惊人的91亿吨,占到了世界货运总量的70%-90%。航运的增长得益于世界贸易的发展,在2008年金融危机之前,全球贸易数十年来一直以两倍于全球经济增速的速度增长。

然而,2016年8月31日作为韩国最大、世界十大船运公司之一的韩进海运向韩国首尔中央地方法院提交破产保护申请。同为世界十大船运公司之一的现代商船,在今年2月份声称该公司一季度的营业亏损从一年前的2400万美元扩大到了1.77亿美元,而全球最大的航运公司丹麦马士基集团2015年盈利也出现了下滑,同比下跌了9.25亿美元,其中航运业绩同比下跌了10亿美元。那么,整个航运业目前是个什么状况呢?

中子智库研究员Sophie表示:“自2008年的经济危机以来,国际贸易经历了恢复性的增长,正重新陷入急剧的萎缩之中。在2011年,全球贸易增速已放缓至与全球经济增速持平,甚至更低。世界贸易组织(WTO)报告显示,2014年国际贸易量增长率只有2.8%,连续三年增速低于3%,到了2015年,全球贸易彻底呈现疲弱态势,全球贸易总量增长只有2.7%,基本与全球GDP增速(2.4%)持平。除韩国的韩运、现代商船和丹麦的马士基外,台湾长荣海运2016年第二季度(截至2016.6.30)的亏损为5.5685亿台币(约为0.1771亿美元),是去年同期的三倍多;台湾阳明海运2015年净亏损为2.477亿美元,对比往年净盈利为0.1391亿美元;日本商船三2016财年第一季度总收入为3600亿日元,较去年同期下跌19.89%;法国达飞海运集团2016年第二季度录得股东应占亏损2.288亿美元,对比去年同期为溢利5.623亿美元;香港东方海外货柜航运公司(OOCL)2016年第二季度录得股东应占亏损5670万美元,对比去年同期为溢利2.3860亿美元。”

我们再来看看全球航运业的风向标――波罗的海干散货指数(BDI),该指数在今年二月跌破300点,跌幅接近了3%,是1985年有记录以来的最低值。

中子智库研究员梁生认为:“世界贸易是经济全球化的一大特征,可以说,世界贸易的发展情况一定程度上反映着经济全球化的进程和全球经济的繁荣程度,所以全球贸易增速的下滑会极大地影响到世界经济发展。今年早些时候WTO预测2016年全球贸易增速将与去年持平,这将是全球贸易增速连续第五年低于3%。欧洲、日本等几乎大多数国家的央行都在采取量化宽松的政策去刺激经济的增长,以保证国家的通货膨胀指数能达到一定的标准。萎缩的世界贸易预示着世界经济在经历着一个严峻的冬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