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务员期刊网 精选范文 平行的教学设计范文

平行的教学设计精选(九篇)

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平行的教学设计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第1篇:平行的教学设计范文

    评析:耿法太 聊城地区教研室

    教学目的

    1.使学生理解平行四边形的面积计算公式,并会应用公式计算平行四边形的面积。

    2.培养学生的操作能力和思维能力。

    3.有机地对学生进行辩证唯物主义观点的启蒙教育。

    教学重难点:

    重点:面积的计算。难点:公式推导。

    教学过程

    一、复习

    1.填空

    (1)( )叫做面积。

    (2)常用的面积单位有( )。

    2.通过测量,分别说出下面每个平行四边形的底和高。(单位:厘米)

    (附图 {图})

    3.先测量,后计算下面各图形的面积。(单位:厘米)

    (附图 {图})

    〔评析:长方形的面积的计算是平行四边形面积计算的生长点,是认知前提,是可以利用的起固定作用的 知识。在一堂新授课中,找准知识的生长点是很重要的。在影响学习的所有变量中,按布卢姆的观点,认知前 提占50%。〕

    二、导入新课

    平行四边形的面积怎样计算呢?这一节课我们就研究这个问题。

    板书课题:平行四边形的面积。

    三、讲授新课

    1.用数方格的方法求平行四边形的面积。

    (1)数一数:

    ①用投影片投影出示下图。(每个小方格代表1平方厘米)

    (附图 {图})

    ②请同学们用数方格(不满一格的都按半格计算)的方法,分别求出图中长方形和平行四边形的面积。

    长方形的面积是( )。

    平行四边形的面积是( )。

    〔评析:直观认识两图形的面积相等〕

    (2)比一比:

    ①长方形的长和平行四边形的底有什么关系?宽和高呢?

    ②长方形的面积和平行四边形的面积相等吗?

    (3)小结:如果长方形的长和宽分别等于平行四边形的底和高,则它们的面积相等。

    〔评析:通过比较,使平行四边形与长方形联系起来,查明面积相等的原因。认识进一层,为知识的迁移 提供了依据。〕

    2.推导公式

    (1)投影演示

    教师用割补的方法,引导学生把一个平行四边形变成长方形。

    (附图 {图})

    〔评析:“引导”体现了教师的主导作用。〕

    (2)学生操作

    学生拿出课前准备好的平行四边形状的卡片,自己动手用剪刀按下面割补的方法,把它变成一个长方形。

    (附图 {图})

    (割下补在图的右边)

    〔评析:任一个平行四边形,通过割补都可以变成和原平行四边形面积相等的长方形。补充一个实例,特 别是学生自己动手,使学生确信无疑。为归纳公式提供了充分的事实。培养了学生动手操作的能力。人人动手 ,既调动学习积极性,又可面向全体。〕

    (3)提问

    ①割补成的长方形的长和宽与原来的平行四边形的底和高有什么关系?

    ②割补成的长方形的面积与原来的平行四边形的面积有什么关系?

    (4)推导公式

    填:

    长方形的面积 =长×宽

   

    平行四边形的面积=×

    〔评析:水到渠成,实现知识的迁移。培养了学生推理的能力。〕

    (5)验证公式

    学生利用所学的公式计算出“方格图中平行四边形的面积”和用数方格的方法求出的面积相比较“相等” ,加以验证。

    〔评析:前后结果一致,进一步说明公式的正确性。〕

    3.自学例1

    学生自学例1后,教师根据学生提出的问题讲解。

    〔评析:自己动手应用公式计算面积。培养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人人都做,又一次体现面向全体学 生。〕

    四、课堂练习

    第一组:

    1.下图中每个小正方形的边长都是1厘米,用数方格和应用公式计算两种方法求平行四边形的面积。

    (附图 {图})

    2.算出下面每个平行四边形的面积。(单位:分米)

    (附图 {图})

    第二组:

    根据下表中给出的平行四边形的数据,填空格。

    (附图 {图})

    1.下图中两个平行四边形的面积相等吗?为什么?

    (附图 {图})

    2.下图中已知正方形的周长是20米,求出平行四边形的面积。

    (附图 {图})

    〔评析:练习设计由浅入深,层次清楚。第一组是基本练习,意在巩固所学知识。第二组表式练习,可以 口算结果,加大练习量;后面几个计算底或高的填空练习,使公式运用达到灵活的程度。第三组是综合性练习 ,通过对图形的观察、推理,找到解题方法,培养学生逻辑思维能力。〕

    五、课堂小结(略)

第2篇:平行的教学设计范文

人教版五年级上册第五单元《平行四边形的面积计算》79-81页。

【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理解平行四边形的面积计算的推导过程,掌握平行四边形的面积计算公式,能正确地计算平行四边形的面积。

2.过程与方法:通过操作、观察、比较,发展学生的空间观念,渗透转化的思想方法。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培养学生的数学应用意识和在现实生活中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培养学生与人合作的能力,体验成功的乐趣,感受数学学习的快乐。

【教学重点】

掌握平行四边的面积计算公式及其推导过程。

【教学难点】

让学生用“转化”的数学思想自主推导平行四边形的面积计算公式,找到长方形与平行四边形的关系,引导学生观察、归纳推导过程。

【教学准备】

课件、平行四边形纸、剪刀。

【教学过程】

一、情境引入,激趣导课

1.(出示主题图)师请生观察并找出图形。看哪些图形的面积你会计算?哪些图形的面积你不会计算?师:今天我们就来学习计算这些图形的面积。

2.情境引入

师:(出示校园图)我们学校科学小组有两块试验田。四年级同学负责的是一块长方形的菜地。三年级同学负责的是一块平行四边形的花池。三年级同学人小志大,总觉得自己组的这块地比四年级的小,要求给他们进行调换。科学小组的刘老师笑着说:“一样的,不用换。”可是三年级的同学们不信,你们能帮刘老师说服这些同学吗?怎样才能说服他们呢?

生:将两个图形的面积都求出来进行比较。

师请生计算长方形地的面积:4×6=24(平方米)

师:长方形的面积我们会求,平行四边形的面积要怎么求呢?揭示课题。

二、运用迁移,自主探究

1.用数方格的方法计算平行四边形的面积

师:请生用数方格的方法求出平行四边形的面积,并完成书80页的表格。

师:如果在实际生活中,经常用数方格的方法求平行四边形的面积,方便吗?长方形的面积可以用公式来计算,那平行四边形的面积是不是也有它的计算公式呢?

请生观察表格数据,根据发现,大胆猜想平行四边形的面积等于什么。生小组交流后,汇报:

生1:猜想平行四边形面积等于底乘高。因为从表中可以看出平行四边形的面积是24,正好是底乘高的结果。

生2:长方形的长和平行四边形的底相等,长方形的宽和平行四边形的高相等,它们的面积也相等。长方形的面积等于长乘宽,猜想平行四边形的面积也可能等于底乘高。

师:平行四边形的面积是不是都可以用底乘高来进行计算呢?我们不能妄下断言,要验证一下。

2.动手操作,验证猜想

师请生利用学具,设计实验证明猜想是正确的。

生小组实验、交流后,请学生演示实验过程及结果:一个平行四边形沿一条高剪开、平移、拼接,可以把一个平行四边形拼成一个长方形,这个长方形的面积与原来平行四边形的面积相等;拼成的长方形的长等于这个平行四边形的底,长方形的宽等于这个平行四边形的高。因为长方形的面积=长×宽,所以平行四边形的面积=底×高。

师用课件演示剪―平移―拼的过程,并强调:平行四边形有无数条高,任意沿哪条高剪开都行。

师小结:我们通过实验验证了前面猜想的底乘高等于平行四边形的面积是正确的,在学习中我们采用了先猜想,再通过转化进行验证的学习方法,这样的学习方法希望大家在今后的学习中注意应用,相信它会帮你学会更多的知识。

3.生看书质疑勾画出推导过程,了解字母公式,知道字母中间乘号可以省略。

4.师:要求平行四边形的面积,必须知道什么?高=?底=?

生:(1)知道它的底和高。(2)高=面积÷底。(3)底=面积÷高

5.师引导学生体会计算平行四边形花池的面积要量出平行四边形的底和高。

师给出底6 m,高4 m,请生利用公式计算面积。

师:我们算出了三、四年级两块地的面积一样。

三、反馈练习,发展思维

师出示生活情境引导学生解决实际问题。

1.出示老师家小区的一个停车位,算一算它的面积。

2.考眼力。一块平行四边形钢板(如右图),四位工人师傅分别求它的面积是多少?(单位:分米)判断哪个师傅的算式正确?说明理由。

王师傅12×5( ) 李师傅12×10( )

张师傅10×6( ) 刘师傅5×6( )

3.出示山西省的地图,观察图形,说说它近似一个什么图形?能求出山西省的总面积约多少平方千米?

4.给出两个平行四边形,请生想办法求出面积。

5.学校要在楼道墙上挂一面平行四边形的展牌,学校要求底边做成7米长,整块展牌的面积为28平方米。你能帮制作展牌的叔叔算出展牌的高吗?

6.用数学――做个小小设计师。

为了美化校园,学校决定在教学楼门口用鲜花摆出一个平行四边形的造型。要求面积是12平方米,请你帮学校设计一下(要求它的底和高均为整米数)。可以设计出几种方案?想一想填在设计方案上。

生尝试后汇报并交流哪种方案比较合理。

四、小结收获,升华全课

1.师引导生交流学习收获。

第3篇:平行的教学设计范文

【关键词】高中数学直线与平面平行的判定教学案例设计

数学知识具有很强的抽象性,单纯的依靠教师讲解,学生很难理解其中的内容,而如果能够将单方面的讲解转化为一个互动的活动,使学生积极的参与到课堂中,通过教师与学生的互动,则有助于学生对数学知识的理解和记忆。教学案例是课堂教学互动活动中的一个重要载体,通过教学案例的科学设计,结合课堂提问,同时加之有效的引导,能够有效激发学生的积极性,同时也能充分体现学生的主体地位,促进互动性课堂的构建。针对“直线与平面平行的判定”这一教学内容进行教学案例的设计,应当从以下几个方面着手:

一、 教学目标的设定

结合教学大纲和课堂教学要求,本次教学目标的设定,包括三点:第一,通过在具体情境中对直线、平面平行的过程进行演示,使学生充分理解并且掌握直线与平面平行的判定定理;第二,结合例题,将线面平行的关系转化为线线平行来解答,培养学生的数学思维能力;第三,为学生提供更多实践机会,使学生能够将理论知识转化为具体应用。

二.教学的重点和难点

①重点:总结直线与平面平行的判定定理以及其应用方法。

②难点:从实际的生活和学习中归纳出直线与平面平行的判定定理。

3.教学案例的设计过程

①首先利用多媒体展示的方法,带领学生复习直线与平面的位置关系的相关知识点,引出直线与平面平行的知识点。教师提出问题“直线与平面有几种位置关系”,请学生来回答。学生自由发言之后,教师总结明确的结论:直线与平面有在平面内、相交和平行三种位置关系(如图1),而平行是其中最为重要,也是应用的最多的一种,是学习平面与平面平行的基础。

②引导学生利用现有的知识,探讨如何判断直线与平面的平行关系。同样给予学生一定的自由讨论时间,在学生讨论完成后,教师给予总结,根据定义中的解释,判断直线与平面的平行,需要判断直线与平面是否存在公共点。但是我们又要考虑,直线和平面都是可以无限延长和延伸的,那么如何保证直线和平面之间不会出现公共点?

③利用课堂活动激发学生的兴趣。在生活中存在着很多直线与平面的平行现象,如门扇的转动就是一个十分常见的现象。首先教师可以让学生观察门扇,然后再引导学生动手操作,将一本书放在桌面上,翻动书的封面(如图2),这时可以让学生思考,封面边缘所最在的直线,与水平面上的书之间,具有怎样的位置关系?

当学生观察书面之后,教师可以展示出下图(图3),可以提问,让学生考虑图中的直线a与平面a是否平行?

如果平面a中的直线与直线a是平行的,那么是否可以证明平面a与直线a是平行的(图4)?

最后得出结论,平面外的一条直线与平面内的一条直线平行,则该直线与平面平行。

4.知识小结

通过课堂教学案例的设计与讲解,可以得到以下的结论:

①要证明直线与平面的平行关系,第一可以利用定义中直线与平面没有公共点进行判断,第二可以用“线线平行线面平行”的定理进行判定。

②在“直线与平面平行的判定”这一课堂教学活动中可以总结出,在数学知识的学习过程中,可以充分利用转化的思想,将直线与平面的平行转化为直线与直线的平行,将空间问题转化为平面问题,能够更有利于学生的理解和记忆。另外,要将数学知识与日常生活紧密联系,使抽象的数学知识具体化和直观化,更有利于学生的学习。

5.需要注意的几个问题

第4篇:平行的教学设计范文

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苏教版四年级(上册)P79~P81例1及相应内容。

教学目标:

1、使学生进一步感受事件发生的可能性,进一步体验等可能性和游戏规则的公平性。

2、能辨别游戏规则是否公平,并能修改不公平的游戏规则。

3、初步学会根据游戏规则的公平性原理设计简单的游戏规则。

4、培养学生学习的兴趣和与人合作的态度,并在一定程度上渗透公平、公正意识。

教学重、难点:能辨别游戏规则是否公平和设计简单游戏的公平规则。

教前准备:

实物投影仪、分成小组,每小组准备好6个黄球、6个红球,一个袋子,2个转盘,A~10十张红桃扑克牌,统计表。

教学过程:

一、情境导入――感受游戏规则的不公平性

1、游戏:

(1)导语:大家喜欢玩游戏吗?那我们就来玩个游戏吧!

(2)激趣:出示神秘口袋(4红1黄)问:袋子里面装着什么呢?是什么颜色的球呢?(生猜)后告知袋内球有两种颜色(红色、黄色)。(师边摸出球边介绍)

(3)规则:从袋中每次任意摸一个球,摸后放回,一共摸球30次。如果摸到红球次数多算女生赢,摸到黄球次数多算男生赢。

(4)安排:随机请4名同学做老师的助手,其中2名同学(男、女各一)负责从袋中间隔摸球,另外2名在记录表中分别统计摸到红球和黄球的次数。座位上的女生报数摸到红球的次数,男生报数摸到黄球的次数。

2、猜测结果:大家认为本次游戏比赛谁会赢?先猜一猜。

3、操作游戏:学生按照上述游戏规则进行游戏。

[分析:以摸球游戏导入,一方面激活学生已有的经验,另一方面也激发了学生学习的兴趣和进一步参与游戏活动的积极性。通过出示神秘口袋及一系列的发问到整个游戏活动,学生都能积极有序地参与。]

4、讨论反馈:

(1)谁赢了呀?(女生)女生你们真厉害,祝贺你们获得胜利。

男生不但输了而且差距还特别大,你们好像有点不服气,你们想说什么吗?(男生:想看看袋中球的个数)

(2)你们认为袋中红、黄球各几个?(猜后展示袋中的4个红球和1个黄球。)

(3)讨论:你认为这样的游戏规则怎么样呢?为什么?(男生:怪不得女生赢,原来口袋中有4个红球、1个黄球,难怪呢!)

(4)反问:如果在袋中再放进1个(2个)黄球后再摸下去,结果会怎样呢?为什么?

[分析:教师这样反问,意图是让学生体会红球个数比黄球多,所以摸红球的可能性大,摸黄球的可能性小,也就是女生赢的可能性比男生大。]

5、小结揭示:红球比黄球个数多,每次任意摸一个球,摸到红球的可能性大,那谁赢的可能性大一些?(女生)因此,男同学你们认为这样的游戏规则怎么样呢?(不公平)你们认为怎么样就公平呢?(随生讨论)揭示今天的学习内容:游戏规则的公平性(板书)。

[分析:特意安排了女生获胜(男生一般比较外向,比较敢于表达自己的想法),紧接着讨论比赛规则,目的是让学生能够联系事件发生的可能性,明白口袋中红球的个数比黄球多,摸到红球的可能性就大,得出本游戏规则是不公平的,从而激起学生对本次游戏极不公平的深刻理解和认识,进一步激发学生急于设计公平游戏规则的强烈欲望,为下面设计公平游戏规则作铺垫。]

二、展开实验――体验游戏规则的公平性

1、修改规则。

(1)发问:那怎样修改这个规则就能使游戏变得公平呢?

(2)追问:为什么要这样修改(放球)呢?

[分析:教师这样追问,目的是让学生感悟在黄球和红球的个数同样多时,任意摸一个球,两种球摸到的可能性相等,那么男女生赢的可能性就相等。]

(3)放球:先想想怎样在袋中装红球和黄球才能使游戏变得公平,并尝试放球。

(4)交流:说说你们组是怎样装的?(引导学生用多种方法)

(5)讨论:根据各小组装袋的情况,你有什么发现?它们有什么相同的地方?为什么个数放得要同样多,游戏才是公平的呢?(老师随即抽一袋)这样的方案公平了吗?用什么方法能验证?

2、重新游戏。

(1)猜测:如果按照你们的办法再摸20次,比赛的结果又会怎样呢?(生:平局,1比1)

(2)分组活动:

①分小组进行游戏(每组的袋中红、黄球都各有4个)。

②组长摇匀袋子,一人摸球,摸后放回;其余将每次摸球的结果记录在下表。

③共摸20次,看看每种球摸到的次数是不是差不多。

3、交流结果。

(1)小组汇报:各小组汇报游戏结果,教师在下表中有序地填写数据。

4、分析数据。

(1)观察每组的结果,你发现了什么?

(2)问:放的个数相等,输赢的机会就相等了吗?那现在还不是红(黄)球出现的次数多嘛?

说明:公平的游戏规则,使游戏的双方都能获得相等的输赢机会,但在实际摸球时可能仍会有输有赢。

(3)从每组实验的结果看,红球和黄球出现的次数比较接近。猜一猜:全班摸出红球或黄球的总个数又会是怎样的情况呢?(全班算出合计数)

(4)观察合计数你又发现了什么?(让生想象一下)如果继续摸下去,做上千次这样的实验,它们的结果会怎样呢?(生:趋向相等)

(5)小结:做的次数越多输赢的机会就会越接近,这样就体现了游戏的公平性。

[分析:借助游戏规则的不公平现象引导学生设计公平的游戏规则,把发现和探索的空间留给学生,然后让学生根据自己设计的游戏规则展开摸球游戏,并对摸球的实际结果进行比较分析,得出红球和黄球出现的次数差不多,体会在公平的游戏规则下,也会出现不一样的结果,也会有输有赢或者不分输赢。通过猜测全班摸出红球或黄球的总个数又会是怎样,让学生容易发现其中的规律,进一步体验等可能性与游戏规则的公平性的关系。]

三、巩固应用――加深体验游戏规则的公平性

出示P80第2题:小娟和小军做摸球游戏,每次任意摸一个球,摸后放回,每人摸20次。摸到红球小娟得1分,摸到黄球小军得1分,摸到蓝球两人都不得分。你认为在哪个口袋里摸球是公平的?

1、判断:你会选择哪几个口袋进行游戏呢?先想想,再与同桌说说你的理由。

2、讨论:说说你的想法?为什么?

3、小结:只要看口袋里红球和黄球的个数是否相同,也就是摸球的可能性是否相等,所以选1和3是公平的。蓝球并不影响输赢,他们赢的可能性是相等的,游戏规则就是公平的。

[分析:让学生自己通过判断分析,再通过相互交流得出(1)和(3)两个口袋摸球是公平的,加以讨论说明为什么是公平的理由。明白其公平的道理――口袋中所放的蓝球与从口袋中摸出红球与黄球的次数并没有关系,从而进一步感受体验游戏规则的公平性。]

四、联系生活――判断并修改游戏规则的公平性

1、P80第1题:方方和圆圆用转盘做游戏,指针停在

红色区域算方方赢,停在蓝色区域算圆圆赢。用左边的转盘谁赢的可能性大一些?用右边的呢?

(1)说明:红色区域大,停在红色区域的可能性大,赢的可能性就大;蓝色区域小则出现的可能性就小。

(2)用哪个转盘做游戏是公平的?

(3)如果设计这样的转盘让他们做游戏还公平吗?(如下图)

[分析:对课本的习题作了适当的优化。先出示一个规则不公平的转盘,然后让学生修改规则并出示学生改后的转盘:接着再出示有3种颜色的转盘,红色区域和蓝色区域的面积也是相等的,学生一开始虽然可能有所疑惑,但很快就能体会到只要红色区域和蓝色区域的面积相等,游戏就是公平的。]

2、P81第3题:把下面的10张牌打乱,牌面朝下放在桌上。每次任意拿出一张再放回,拿到比“5”大的算小刚赢,拿到比“5”小的算小力赢,拿到“5”不分输赢。(A看作1)

(1)如果你是小力,你愿意接受他的挑战吗?为什么?

(2)怎样修改游戏规则,才能使游戏公平呢?(讨论、制订规则、说明理由)

(3)小组合作:任意选择一款公平的游戏规则,玩一玩这个游戏;两人摸牌,一人记录,一人监督;比一比谁的运气好能获胜。

[分析:此题是一道开放性的实践活动题。教师要充分利用好本题的资源,让学生尽可能地从不同的角度去修改游戏规则并尝试摸牌进行游戏。]

第5篇:平行的教学设计范文

在高中化学电离平衡的教学中,教材中直接给出了醋酸溶于水后,在溶液中存在电离平衡的结论。尽管教材中有非常形象的插图,但同学们仍然对此似懂非懂。在用醋酸在溶液中存在电离平衡的知识分析和解决有关的问题时,往往是顾了东就顾不了西。为此,我把这部分内容的教学设计为以化学实验为主的探究学习,鼓励学生就这部分内容进行探究,要求同学们通过设计操作简单、现象明显的化学实验,证明在醋酸溶液中存在电离平衡的结论。

二、进行假设

同学们对把这部分内容的教学设计改为探究式学习非常欢迎,表现出很高的兴趣。我在同学们进行假设的基础上,通过小组讨论、全班探究后形成以下具有代表性的几种假设。

假设一:相同浓度的盐酸和醋酸溶液中的氢离子浓度可能不同。

假设二:氢离子浓度相同(即pH相同)的盐酸和醋酸溶液的浓度可能不同。

假设三:中和等体积pH相同的盐酸和醋酸溶液,消耗相同浓度的氢氧化钠溶液的体积可能不同。

假设四:氢离子浓度相同的盐酸和醋酸溶液,稀释相同倍数后氢离子的浓度可能不同。

假设五:醋酸钠溶液的pH值可能大于7。

假设六:在醋酸溶液中可能存在醋酸的电离平衡。如果假设成立,当外界条件改变时,醋酸的电离平衡应该会发生移动。

三、设计探究实验进行验证

在同学们提出假设的基础上,组织同学们依据假设设计探究性实验进行验证。在小组讨论、全班探究的基础上,确定通过以下实验进行验证,并鼓励由设计实验的同学亲自为全班做演示实验。

实验一:分别测定0.1mol/l的稀盐酸和醋酸的pH值。

现象:稀盐酸的pH值等于1,稀醋酸的pH值大于1。

实验二:用体积和浓度都一样(0.1mol/l)的盐酸和醋酸溶液同时做导电性实验。

现象:用盐酸做实验时灯泡更亮。

实验三:在两支试管中分别加入体积和浓度都一样的盐酸和醋酸溶液,放入一样多的锌粒。

现象:盛盐酸的试管中产生气泡的速率快。

实验四:用稀醋酸和稀氨水分别做导电性实验,把它们混合后再做导电性实验。

现象:稀醋酸和稀氨水的导电性都很弱,但它们混合后的导电性明显增强。

实验五:在试管中加入适量的稀醋酸,滴加两滴石蕊试液,观察颜色。向试管中加入少量的醋酸钠固体,充分振荡后再观察液体的颜色。

现象:向试管中加入少量的醋酸钠固体后,液体的颜色变浅。

实验六:取相同体积和相同pH值(pH=2)的盐酸和醋酸溶液,加水稀释10倍后,测溶液的pH值。

现象:稀释后醋酸溶液的pH值比盐酸的pH值小。

实验七:取相同体积和pH都等于2的盐酸和醋酸溶液,加水稀释10倍后,加入相同的锌粒。

现象:盛醋酸的试管中产生气泡的速率快。

实验八:用氢氧化钠的标准溶液分别滴定相同体积和pH=2的盐酸和醋酸溶液。

现象:醋酸溶液消耗的氢氧化钠的标准溶液的体积多。

实验九:在两支试管中分别加入体积和浓度都一样(0.1mol/l)的盐酸和醋酸溶液,分别滴加两滴石蕊试液。

现象:盛盐酸的试管中液体的红色较深。

实验十:测定醋酸钠溶液的pH值。

现象:醋酸钠溶液的pH值大于7。

实验十一:在试管中加入适量的稀醋酸,滴加两滴石蕊试液,观察颜色。给试管加热,再观察液体的颜色。

现象:加热后液体的颜色变深。

实验十二:将等体积的pH=2的醋酸和pH=12的氢氧化钠溶液混合后,测溶液的pH值。

现象:溶液的pH小于7。

实验十三:向pH=1的盐酸中加入少量的固体醋酸钠后,测溶液的pH值。

现象:溶液的pH值增大。

四、得出结论

在以上探究实验的基础上引导学生就实验现象从理论上进行分析,使同学们从本质上理解了强电解质和弱电解质溶于水后电离情况的不同。强电解质溶于水后全部电离,弱电解质溶于水后存在电离平衡,并且和其他化学平衡一样,当外界条件改变时,平衡会发生移动。

五、教学体会

第6篇:平行的教学设计范文

关键词: 中职院校 多媒体教学 平面图形 美学设计

在中职院校多媒体教学应用中,多媒体课件应体现良好的艺术性,能够在第一时间吸引学生眼球,能够正确及时地传达教学信息。艺术设计包括界面、屏幕对象、风格等的艺术性设计――文章总称为多媒体教学中平面图形的美学设计。

一、图形概念与思维特征

每个多媒体项目都包含图形元素:背景、人物、界面、按钮,几乎从多媒体中看到的每一个东西都是由某种类型的图形组成的,多媒体产品不能缺少直观的图像,就像报刊离不开文字一样,图形是多媒体基本的要素。图形本意是通过可视性的设计形态来表达创造性的意念,也就是给设计思想以形状,是设计造型成为传达信息的载体,并且能够通过印刷及各种媒体进行大量复制和广泛传播的视觉形式。

图形设计思维从本质上讲,是一种创造性的思维活动。这种思维过程非常复杂,带有很大的偶然性,其中虽然有一定的规律性,但是由于人类目前对于自身的研究,还不能完全解释思维的本质,只能通过一些经验来研究设计思维,力求从中发现创意的一般规律。

1.灵感。

所谓灵感是人们直觉表现最活跃的思维现象,是透过所有的生理器官和全部精力挤压出的创造性思想。灵感的产生往往是在人们全神贯注观察某种事物之时,它存在于思维之中,但又无法通过理性的分析,将其思维现象表述出来,对灵感的开发关键是心里的感悟。

2.情感因素。

情感是人对客观事物的一种心理反应,它渗透于整个设计思维的全过程,由设计思维对象引起的感觉、知觉,都带有一定的情感因素。原本无生命的形、色、空间、明暗、比例、节奏、韵律等各种视觉元素,只有在情感的引导下,才能构成寓意深刻,有视觉传达力的设计作品。

二、中职院校多媒体教学中平面图形美学设计

1.多媒体教学中平面图形的美学设计的重要性和设计原则。

在中职院校多媒体教学,以及多媒体课件的评比当中,艺术性已经成为一个非常重要的因素,艺术设计成功的多媒体资料更具表现力和艺术感染力,能更加充分地实现多媒体教学的传达优势,这样才能使学生在学得知识的同时,受到美的熏陶、情感的陶冶。艺术设计包括界面、屏幕对象、风格等的艺术性设计。

(1)界面的艺术和美观性。

界面设计要更具有艺术性,主要表现在颜色搭配、固定区域的处理、标题的协调性等方面。界面要美观,外观清晰,一目了然。通过分组、着色、三维等处理,界面图文并貌,层次分明,并伴有鼠标动态提示,易于操作,色彩协调。忽视多媒体的界面设计和整体布局,不讲究界面的艺术性,很难充分发挥多媒体的教学优势。多媒体作品当然要有好的界面,界面是用户唯一和计算机、学生与教学资料之间交流的可见的东西,如果不可理解,没有吸引力和视觉上的舒适感,那么,学生如何接受它呢?科学性和艺术性的结合,才是最后的完美,也是我们评价一个课件优秀与否的重要因素。

当然,我们在使用界面艺术性的同时要注意避免盲目的不恰当的“时尚”和标新立异,一些教师自身水平较高,想在制作多媒体作品时很好地体现自己的制作水准,喜欢把作品制作得花花绿绿,到处都有动感,画面也非常时尚。这样的课件看起来十分漂亮,在实际教学中教师滔滔不绝、屏幕演示不断,可是学生却一直处于被动接受状态,这是违背现代教育原则的。同时过于追求界面的艺术性,忽略了学生的认知发展心理特征,其界面设计过于注重修饰,学生的注意力易被各种新奇的刺激手段和形式所吸引,而不能指向应学习的重要信息上。

(2)屏幕对象的艺术性。

屏幕对象包括文本、图像、图形、动画、声音与视频等。其艺术设计包括图文排版;文本字体大小、类型、颜色等风格属性;图形、图像的艺术处理,过渡效果;声音及音效的使用;动画及视频的显示位置,等等。屏幕对象的艺术设计涉及多个要素,因此,教师要综合考虑,从屏幕整体显示效果设计各自的艺术特征。

(3)风格。

多媒体课件的风格也属于艺术设计之列,多媒体课件的风格对体现课件主题,增强其艺术性、感染力、表现力都有重要作用。例如对历史题材的课件,就应围绕表现历史内容的主题组材、设计,如果背景是时髦的设计图片,则风格就显得非常不和谐,从而影响课件的质量。

总之,多媒体作品在体现其艺术性的同时,必须掌握分寸,追求平衡、和谐、协调,在注重内容的科学性、教学性的同时,教师还需要考虑的是多媒体作品界面的艺术性,将美学特性与计算机特性巧妙地融合在一起。音乐、图像、动画等媒体元素的合理运用,色彩的和谐,屏幕构图的美观,令学生在学习过程中能方便操作,并得到美的享受。

2.从学生的视觉吸引和接受效果方面阐述平面图形美学设计的原则及应重视的相关问题。

从多媒体教学资料的呈现来看,视觉冲击直接影响着整个多媒体教学的效果,如何获得良好的视觉吸引和冲击,一般可以参考以下几点。

(1)构图图形的层次感及视觉线牵引。

图形和元素之间的层次感,可以在干扰视觉的同时,突出自身所想体现的主题,这种表现方式往往是比较直接而且有效的方式。这种视觉干扰是在分散学生多余视线的同时,更能注意到这一设计的主题上,为这种干扰方式所产生的图形是这个主题的辅助图形。

利用色彩或者元素来牵引学生的视觉,让学生随着教师的思维去思考和观看作品。现在存在的大多数作品都是运用点、线、面来引导,以图形和元素出现的引导方式的作品比较少见。

(2)色彩、明暗诱导。

运用主体色块的不同,形成强烈的对比,从而体现主题;利用由光感折射、光感捕捉、动态光感及明暗差异性的一些共性来衬托主题。

(3)瞬间捕捉,抓突破点。

利用眼睛感官的瞬间接受来捕捉视觉点;靠突破图形图像本身的视觉平衡点来达到视觉要求;运用图片素材的本身来寻找设计的突破点;依据图形自身所产生的空间感、光感等一些突出的地方,来加以利用,从而突出设计的主题。

(4)比例大小。

依据事物本身的比例关系,在等比的关系上追求视觉上的平衡关系、突破事物本身的等比关系,进而推出自身的视觉重点以求突破。就如一些夸张漫画那样,一个大头小身子的人物形象,一种夸张的歪曲正常比例的方式,在不经意间往往能收到奇效。

综合近年来多媒体技术在中职教学中的应用情况,可以发现,多媒体教学应用的发展方向可分为:向网络化方向发展、向智能化方向发展及向虚拟现实方向发展。多媒体设计在中职院校教学中有着光明的发展前景。

参考文献:

[1]夫龙著.现代图形[M].河北:河北美术出版社出版.

[2]俞国良著.创造心理学[M].浙江:人民出版社出版.

第7篇:平行的教学设计范文

关键词:平面设计;改革措施;必要性

平面设计专业是比较热门的专业,职业技术院校中的平面设计专业每年的招生情况比较可观,学生对毕业后就业的情况也比较满意。学校的招生与就业情况的好与坏,直接与学校教学的质量息息相关,因此,必须认识到教学改革的重要性,提出对平面设计教学改革的具体措施,更好地满足学生、家长与社会的需求,保证平面设计专业的教学质量。

一、平面设计教学改革的必要性

职业技术院校对平面设计专业的教学进行了课程改革,这门专业课程的改革是非常有必要的。在以往的平面设计专业教学中,经常以“理论为主,实践为辅”的原则,学生的实践能力得不到充分的发挥,自然而然就没有学习的积极性,影响了整个教学的质量。学生毕业后往往不知道自己在学校最终学会了什么,最擅长什么,最后能从事什么工作。通过平面设计专业在教学中进行了课程革改后,学生的问题得到了良好的改善,通过运用多种教学方法,能够有效提高学生学习的积极性,提高教学效率。

二、平面设计教学的改革措施

1.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教学方法

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教学方法就是指在教学中,教师一边运用理论讲解一边给学生实际操作进行演示之后,再要求学生实际操作教学的方法。例如在学习设计“办公事物用品识别系列”的内容时,教师在讲解理论的知识点后,要求学生进行实际操作,学生充分发挥自己的想象力与创造力,积极主动地设计各种各样的名片,办公物品的标志等。有的学生把名片“人名”的字体设计得很大;有的同学在名片上没有设计汉字,而是用符号和图画体现了他的主题;同学们都各显其能,认真地完成教师所安排的任务,提高了学生实际动手操作能力。

2.实习教学的方法

实习教学的方法就是学校与企业相互合作进行教学,学校会在学生即将毕业的前一年时间,就开始将学生分配到各个企业或单位,学生学习相应的专业技术或是从事相应的技术岗位。例如,在学习设计“企业标志设计”的内容时,就是学生在企业里进行学习的,学生在企业或单位实习过程中,企业或单位常会接到设计“企业标志设计”的任务,学生可以通过自己的努力,在企业或单位职员的帮助下完成,或是学习企业或单位的职员的操作过程,学会如何来完成这项工作。通过这种教学的方法,使学生融入企业工作中,适应企业的规章制度,学习企业的专业技术,更好地服务于社会,服务于人民。

3.反馈教学的方法

反馈教学的方法就是通过学生课上练习后或是到企业实习后反馈所学专业课程中发现的问题,这些问题可能是直接被老师发现,也可能是学生主动地反馈给老师信息,教师通过反馈的信息进行教学的方法。例如,在学习设计“企业商品包装识别系列”的内容时,学生在课堂上学习时只知道如何设计平面上的内容,知道所设计内容的尺寸,而到了企业考查和学习后,得知在设计“企业商品包装”的时候,还要注意包装的尺寸不能过大也不能过小,需要进行严格的计算后,再按照计算后的数据,定制出标准尺寸再进行设计;而且在平时的练习过程中设计字体的大小,在实际印刷后显得格外的小,与想象中的样子有所不同。通过学生反馈回来的信息,老师会在课堂上用实际的案例进行说明,并给予学生更正确的引导,使学生的学习更贴近于现实生活。

学校通过对平面设计专业教学进行了课程改革,采用了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教学方法;实习教学的方法及反馈教学的方法,合理地把学生从学校的学习中过渡到企业的工作中,有效地提高了学生的学习能力、实践能力、工作能力。学生的学习成绩得到了提高,学校的教学质量也得到提高。

参考文献:

[1]万力宁.高职平面设计教学改革的必要性及改革措施探索[J].商业文化:学术版,2010(12):28.

第8篇:平行的教学设计范文

基金项目:2011年天津市“十二五”教育科学规划项目(重点)“学科、专业、人才培养与经济社会发展对接研究”(he2008);天津城市建设学院校级优秀课建设(kc2011-04)

作者简介:郝鹏(1975-),男,天津城市建设学院副教授,硕士,主要从事工程造价、工程项目管理研究,(e-mail)hp_chj@163.com。

摘要:针对应用型本科教学团队建设,阐述了团队建设的目的、作用和特征,构建了团队建设评价体系与模糊评价集,分析了指标体系与团队内涵的一致性,运用ahp与fce方法对团队建设效果进行综合评价,识别待优化关键环节,并从教材建设、教学研究以及科研和社会服务等方面提出工程造价应用型本科教学团队建设的具体措施。结果表明:ahp与fce方法均适用于应用型本科教学团队建设效果评价。

关键词:应用型本科专业;教学团队;模糊综合评价

中图分类号:g6424文献标志码:a文章编号:10052909(2013)05001405应用型本科教学团队建设应以推进教学改革为手段,提高教学质量,增强专业办学能力,提升专业教学科研实力为主要目标[1]。按照社会对专业的人才需求,应用型本科专业教学体系设置的出发点是基础能力、综合能力和工程应用能力的培养,即突出实践能力;同时,作为新兴专业的教学团队建设,更应着力探寻新知识与新见解,即坚持学习型团队建设导向。

一、应用型本科教学团队建设评价指标体系的建立

建立应用型本科教学团队建设评价体系的首要任务是进行总体目标分解,通过逐层分解建立评价指标体系。

(一)评价目标体系的构建

1.构建总体目标和子目标

团队建设的总体目标是提高教师教学水平和教学质量。在此目标指导下构建子目标,内容包括教学团队结构、学术带头人、教学工作目标、教学研究、教材建设、科研和社会服务以及运行和管理机制共7个方面,构成总体目标的支撑结构。

2.构建任务层

任务层是对子目标的逐项细分,例如“教学工作目标”的子目标包括“了解学科(专业)及行业现状;追踪学科(专业)前沿;及时更新教学内容;教学方法科学、手段先进;重视实验/实践性教学;引导学生进行研究性学习和创新性实验;培养学生发现、分析和解决问题的兴趣;有强烈的质量意识和完整、有效、可持续发展的教学质量管理措施;教学效果好、无教学事故”共九项任务。以此类推,确定其他子目标实现的具体任务。

3.目标体系的构建

构建应用型本科教学团队建设效果评价树状多层目标体系,见图1。

图1教学团队建设目标分解(二)模糊综合评价模型的建立

作为定性分析和定量分析综合集成的一种常用方法,模糊综合评价(fuzzy comprehensive evaluation-fce)已在工程技术、经济管理和社会生活中得到广泛应用[2]。其基本步骤:首先,建立因素集u与评价集v,因素集u是以影响评判对象的各种因素为元素组成的集合,u=u1,u2,…,un;评价集v是以评判者对评判对象可能做出的各种总的评判结果为元素组成的集合,v=v1,v2,…,vm。其次,进行模糊评价,从因素集u中的单个因素出发进行评价,确定评价对象对因素集中各元素的隶属程度。然后,将n个因素的评价集组成一个总的评价矩阵,通常以r表示;建立权重向量,对各个因素ui赋予相应的权数ωi,组成因素权重向量ω=ω1,ω2,…,ωn。最后,建立模糊综合评判数学模型,使用模糊变换进行综合评判,模糊综合评判数学模型为b=ω·r。

高等建筑教育2013年第22卷第5期

郝鹏,等基于效果评价的应用型本科教学团队建设研究

1.确定模糊综合评价指标体系

将因素集u按属性类型划分为7个子集,每个子集作为一个单独的评价指标,如图1,记为:

第一层为:u=u1,u2,u3,u4,u5,u6,u7,满足:∪7i=1ui=u,ui∩uj=φ。

第二层为:u1=u11,u12,u13,u14,u15,

u2=u21,u22,u23,u24,u25,

u3=u31,u32,u33,u34,u35,u36,u37,u38,u39,

u4=u41,u42,u43,u44,u45,u46,u47,

u5=u51,u52,u53,

u6=u61,u62,u63,

u7=u71,u72,u73。

2.确定评价集

按照“优良、中等、合格、不合格”4个评价等级建立评价指标评语集v,即v=v1,v2,v3,v4=优良,中

等,合格,不合格。

3.指标体系与教学团队内涵的一致性分析

教学团队内涵是设置评价指标体系的依据。首先,依据教学团队建设的总目标,将“提高应用型本科教学团队的教学水平和教学质量”设定为目标层。其次,根据教学团队的定义,将总目标划分为“教学团队结构、学术带头人、教学工作、教学研究、教材建设、科研和社会服务、运行和管理机制”7个方面,从而建立子目标层。最后,将子目标分解为符合教学团队特征的具体任务,如为了“突出实践能力”,在“教学工作”中设置“重视实验/实践性教学”任务;为了“坚持学习型团队建设导向”,在“教学研究”中设置“教学改革与创新”任务,在“教学工作”中设置“及时更新教学内容”任务,在“科研和社会服务”中设置“学术研究”任务。

通过设置过程可知,指标体系的设置与教学团队的内涵是一致的。回顾构建过程,目标分解符合教学团队建设的目的、作用和特征,任务贴近教学科研工作实际,能够支撑相应目标的实现。

经过上述分析,图1所示的“教学团队建设目标分解”符合教学团队内涵,具有科学性,可以作为应用型本科专业教学团队建设效果评价的研究模型。  二、团队建设效果综合评价

工程造价专业是各高校新近设立的本科专业,专业教学团队还处于建设初期。工程造价专业教学团队的特质符合应用型本科专业教学团队的基本特点。笔者以工程造价专业为例,在上文的评价目标体系基础上综合评价教学团队建设效果,提出教学团队建设措施。

(一)单因素模糊评价

应用delphi法对每一子目标对应的任务uij的现状进行单指标评价,得到如下模糊判断矩阵:

r1=0.50.30.150.05

0.60.30.10000

0.60.30.10000

0.10.40.50000

0.10.30.500.105×4

式中:r1为教学团队结构子目标模糊判断矩阵。因子目标层数量众多,此处不显示其他判断矩阵。

(二)评价指标权重系数的确定

采用层次分析法(ahp)确定各评价指标权重系数。层次分析法(ahp)是较为成熟、较为常用的主观权重确定方法,由美国运筹学家a.l.saaty教授于20世纪70年代首先提出[3]。其基本原理和步骤是:首先将多目标、多因素、多准则的无结构复杂问题分解为若干组成部分或因素,按照各因素的属性和隶属关系对因素分组,按照因素间支配关系从最高层向最低层逐层建立递阶层次结构;针对上层的某个准则,把下层与之相关的不能精确度量的因素,通过两两比较,按相对重要性等级赋值;每一层次都通过两两比较导出元素相对权重;最后通过层次间的递阶关系得到方案对于总目标的相对重要性排序。依据图1所示的递阶层次结构,采取问卷调查、专家打分的方法,利用1-9比例标度法构造两两判断矩阵,进行层次单排序和一致性检验,得出各级指标权重。

相对于总目标,构造各子目标相对重要性判断矩阵a,进行单排序和一致性检验。

a=aij7×7=11/31/31225

3132339

31/312227

11/21/21225

1/21/31/21/2113

1/21/31/21/2113

1/31/91/71/31/31/317×7

式中:aij为相对重要性比例标度。采用方根法近似计算子目标相对重要性系数:

ωa=∏7j=1aij17∑7i=1∏7j=1aij17(1)

式中:ωa为相对重要性系数矩阵。

经计算,ωa=(0.13,0.33,0.21,0.15,0.09,0.09,0.03),λmax=7.2925,c.r.=0.0369<0.1,通过一致性检验。

相对于子目标u1-u7,构造其对应任务的相对重要性判断矩阵a1-a7,进行单排序和一致性检验,其中:

a1=15152

1/511/91/31/3

19153

1/331/511/3

1/231/3315×5

式中:a1为相对于子目标u1对应任务的相对重要性判断矩阵。

经校验,相对重要性系数ωa1=0.32,0.04,0.39,0.08,0.17,因任务数量众多,此处不显示其他重要性系数。

(三)子目标层综合评判

子目标层综合评判矩阵:bi=ωai·ri(2)

式中:bi为子目标i综合评判矩阵;ωai为子目标i对应任务的相对重要性系数;ri为子目标i单因素模糊判断矩阵。依公式(2)计算子目标u1-u7的综合评判矩阵,如b1=ωa1·r1=0.45,0.31,0.21,0.03。

(四)总目标层综合评价

对于u=u1,u2,u3,u4,

u5,u6,u7,子目标层权重ωa=(0.13,0.32,0.20,0.14,0.08,0.08,0.03),则综合评判:b=ωa·r=ωa·(r1,r2,r3,r4,r5,r6,r7)t(3)

式中:b为总目标综合评判矩阵;ωa为子目标权重;r为子目标模糊判断矩阵。

依公式(3)计算总目标综合评判矩阵b=ωa·r=0.24,0.29,0.29,0.18。

对应于评价指标评语集v=v1,v2,v3,v4=优良、中等、合格、不合格,根据最大隶属度原则,团队建设总体评价为介于中等和合格之间的水平。

(五)关键优化环节的识别

通过分层综合评价可以看出,评价结果较差的子目标分别为教学研究(u4)、教材建设(u5)以及科研和社会服务能力(u6)。因此,将这三项确定为关键优化环节。同时,依据单因素模糊判断矩阵进一步分析,按隶属度顺序将u52、u53、u42、u44、u45、u46以及u61的任务作为待优化任务,即“承担过面向21世纪课程教材国家级规划教材编写任务” “获得过优秀教材奖等相关奖励” “省部级以上教改课题” “教学成果奖” “省部级教学基地” “实验教学示范中心”和“学术研究”。

三、教学团队建设措施研究

评价结果显示,工程造价教学团队建设取得了一定成果,但仍处于上升阶段,指标体系的很多目标完成效果一般。为弥补不足,教学团队应在已识别的亟需优化的关键环节上采取有针对性的措施予以改进。

(一)教材建设目标的实现措施

对于实现“承担过面向21世纪课程教材国家级规划教材编写任务”和“获得过优秀教材奖等相关奖励”任务,教学团队应从教材内容创新和教学研究两方面进行有针对性地改进。

要充分体现工程造价规划及控制的多视角、多层次特点,探索教材内容创新。在“着重介绍具有广泛迁移能力的基础性知识”[4]的同时,还应“重演知识的创新、发展和演变过程,让学生了解知识创新的基本路径和模式”[5],培养学生的科学思维方法和创新意识。教材内容应紧跟学科学术发展前沿动态,注入时代内涵,不断更新内容,不断吸收新的教研成果,保证教材的创新性。同时学院还要为教师提供教材建设平台,资助教材编写费用并积极帮助做好规划教材的申报工作。 要深入开展教育教学改革研究,加快研究成果转化,充分运用教研成果服务教材建设。教材中要体现学术上的百家争鸣,同时介绍各具特色的多种版本的著作和参考书,重视学生比较、鉴别和选择等能力培养,扩展学生多维学术视野[6]。

(二)教学研究目标的实现措施

对于实现“省部级以上教改课题”“教学成果奖”“省部级教学基地”和“实验教学示范中心”任务,应努力搞好教学资源开发,充分利用网络教学平台提升教学水平,完善计划内实践课程建设环节、学生第二课堂建设以及工程教学实训中心建设,具体措施如下。

1.从思想上强化教学研究意识

“高校教学内容的广博性、专门性、高深性及不确定性,决定了高校教学是一个复杂的认识过程,是探索性很强的活动,只有通过刻苦的研究才能进一步促进教师教学水平和研究水平的提升。”[7]因此,教学团队应从思想上强化教学研究意识,教学研究要与自己的教学实践紧密相连。

此外,教师不仅要研究学术,还必须研究其自身。“要在研究中分析自己的教育理念,考察自己的教学行为,思考自己的努力方向,找寻自己的利弊得失。也就是说,自始至终要研究自己的变化、自己的知行、自己的成长。离开对自我的研究,一味关注外在的对象和事物,教师的研究也就在很大程度上失去了意义”[8]。

2.强化自我学习与自律能力,建设学习型团队

学习型团队是一个通过团队学习来传播学校教育理念和价值取向,形成学校的共同愿景,为实现共同愿景而自主学习、主动工作、真诚奉献,最终实现学校与教师的共同发展。学习型团队是一个有凝聚力,创造力的群体,各成员之间共享教育信息,共享学习成果,其意义在于提升团队的学习力,体现团队的生命价值,增强团队的创新能力。为此,团队成员要积极做好两项工作。

一是,专题研究,深化学习。结合教育教学中存在的实际问题,经常开展专题学习、专题研究活动,增强学习研究的目的性、针对性和有效性,既突出重点,又保障质量,使教师的学习活动更加深入。

二是,课题研究,引领学习。强化科研和学术研究工作,营造浓厚的学术研究氛围,积极引

教师开展课题研究,以课题引领学习,以课题促进学习。

3.加强实验教学示范中心和实习基地建设

实施校、院两级提供人财物支持,实验教学示范中心主任负责具体的建设和运行。按照国家及市级优秀示范中心建设标准建设,争取在近1~2年内使其具有相当规模并能良性运行。实习基地建设由院系两级管理建设,满足学生实习需要。

(三)科研和社会服务任务的实现措施

1.建立健全科研和社会服务鼓励措施

教学团队要采取措施鼓励青年教师到985高校、211高校深造,提升学历层次。鼓励教师深入企业、项目进行锻炼,争取每一年都派出教师到企业顶岗工作,参与工程建设全过程的管理,提升工程实践经验与服务能力,促进科研质量的提高。

2.重视横向课题研究

提倡团队成员以横向研究课题为载体,通过课题研究工作的实施,提升自身技能。鼓励教师积极承接可行性研究、工程招投标、工程造价文件的编制以及项目管理规划等横向课题,将实践成果编制成试题、试卷,以丰富教学资源,提高教学水平。

四、结语

综上,针对应用型本科教学团队建设展开研究,以教学团队内涵为基础构建了效果评价指标体系,以工程造价专业为例,采用模糊综合评价法进行了教学团队建设效果评价,基于效果评价提出了团队建设的改进措施。

第一,评价指标体系与应用型本科教学团队内涵的一致性较好,表明评价指标体系设置合理,科学性较强,可以作为团队建设效果评价模型。

第二,模糊综合评价结果显示,工程造价教学团队建设总体评价介于中等和合格之间,教学研究、教材建设以及科研和社会服务能力应被视为待优化子目标。该结果与工程造价本科专业教学团队建设现状相符,与工程造价专业是高校新近设立的本科专业,教学团队尚处于组建初期,教学团队建设仅取得初步成效的实际状况契合程度较高。评价结果表明,该评价方法适合于应用型本科教学团队建设效果评价。

第三,基于效果评价的教学团队建设措施针对性较强,适用于工程造价本科教学团队建设实践,符合应用型本科教学团队“突出实践能力、坚持学习型团队建设导向”的内涵特征。针对性措施的提出表明,在应用型本科教学团队效果评价基础上凝练建设措施的研究思路合理,措施手段提出的过程具有科学性。

参考文献:

[1]张学洪.基于精品课程的地方高校特色教学团队建设[j].中国高等教育,2012 (8):31-33.

[2]李洪兴,汪培庄.模糊数学[m].北京:国防工业出版社,1994.

[3]王莲芬,许树柏.层次分析法引论[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1990.

[4]胡格.试论新形势下高校教材建设与管理工作创新[j].内蒙古师范大学学报:教育科学版,2012(5):36-38.

[5]周琦,肖瑛.高校教材建设的目标与原则[j].中国大学教学,2004(12):50-52.

[6]姜立超.寻找教研结合的原动力:高校青年教师的困境突破[j].东北师大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1(6):228-229.

[7]钱伟长.大学必须拆除教学与科研之间的高墙[j].群言,2003(10):5-6.

[8]曾勇,隋旺华.高校教学团队建设的思考[j].中国地质教育,2007(4):24-26.

teaching team construction for applicationoriented

majors based on effect evaluation

hao peng, li jinhua, ren zhitao

(tianjin urban construction institute, tianjin 300384, p. r. china)

abstract: we researched on the teaching team construction of undergraduate applicationoriented majors, illustrating the purpose, role and characteristics of team construction, building an evaluation system and a fuzzy evaluation set, and analyzing the consistency of team connotation and index system. furthermore, we evaluated the effect of team construction by using ahp and fce to identify key links and proposed measures for teaching material construction, teaching research as well as science research and social services for teaching team construction of engineering cost. the results show that ahp and fce are suitable, the research method is reasonable, and the pro

ocess of proposing measures is scientific.

第9篇:平行的教学设计范文

【关键词】品德;激励性;教学评价;作用;策略

中图分类号:[G40-012.9]

【正文】法国教育家第斯多惠曾说过:“教学艺术的本质不在于传授,而在于激励、唤醒和鼓舞。”现代心理学的研究也表明,当学生的某种良好行为出现之后,如能及时得到相应的认可,就会产生某种心理满足感,形成愉悦的心境,并使同类行为向更高层次发展。从这个意义上来说每个学生都希望得到赏识。因此,准确合理,富有鼓励性的评价更能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增强学生的自信心,使学生处于兴奋、主动、积极的学习状态,充分发挥学生的内在潜能。

品德与生活(社会)课程应致力于学生品德的养成,而品德的养成是学生全面发展和终身发展的基础。在评价体系中,评价的方法、手段是多种多样的,激励性评价是教师们通用的一种行之有效的评价方法。教师在课堂教学中以赏识的心态看待学生,善于发现学生的闪光点,能及时给学生以春风雨露般赞赏、鼓励的评价,的确能促进学生走向成功,取得事半功倍的效果。

一、激励性评价的原则

有效的激励性评价应遵循以下三个基本原则:一是实事求是原则。尊重学生情感,更要尊重客观事实。尊重学生的情感,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更要尊重客观事实,二者并不矛盾。教师评价学生必须从实际出发,始终坚持客观公正原则。面对问题不回避,坚持事实。可适当采用中性评价,使学生明白正误,以保持知识的严谨性。其次,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加强对学生互评的引导,提高互评的有效性。二是激励为主原则。三是及时适度原则。“及时”是指教师要正确把握对学生进行激励的时机,必须根据学生的表现随时给予评价,以追求激励的最大正效应。心理学规律表明,小学生对事物或问题的注意力持续时间是有限的,因而应抓住学生对激励要求最强烈的时机进行激励。“适度”是指进行教学激励的限度既要符合学生取得学习成绩与付出努力的大小,又要注意现有的能力和能够开发的潜在能力。激励不足和激励过度都是不可取的。

美国心理学家斯金纳提出的强化理论就很值得我们借鉴。他的理论认为:人的行为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行为产生的结果:那些能产生积极结果的行为,以后会经常得到反复;相反,那些会导致消极结果的行为,以后得到重复的可能性很小。在评价中运用了强化,即用某种有吸引力的结果创造一种令人满意的环境,另外,以表示对这种行为的肯定,提高这种行为重复出现的可能性,为学生的发展搭建一个良好的、稳固的平台。当同学不敢举手的时候,目光期待和语言激励是对学生的一种无形的激励,学生在老师的期待与信任中获得了自信,就会由不敢说到敢说了。以学生自身为参照点进行评价,不会使学生与其它人相比而产生过重的心理压力,有利于学生树立自信心、自尊心、自豪感,有利于学生形成积极向上的心态,这其实就是激励性评价给了学生以极大的鼓励。长此以往,学生就能成为学习的主人。激励性评价真正起到了激发学生内在需要和动机的作用。

二、激励性评价的作用

美国著名教育心理学家吉诺特说过:“赞美具有摧毁性!赞美具有建设性!”这两句话都是正确的,言过其实的赞美,具有摧毁性,适度的赞美具有建设性。对学生行为的积极转变应给予及时的评价,及时肯定学生的点滴进步。激励性评价能进一步确立学生的主体地位,提高学生学习的兴趣,增强学生学习的责任意识和与人交往合作的意识,还能掌握有质量的学习方法。

三、激励性评价的方法

“新大纲”明确提出:面对不同学生不同目标,以不同标准来评价他们,每个学生都得到真诚的激励。多样灵活的激励激发了学生进一步探究的欲望。

1、期待性评价。“教师期待效应”又称“罗森塔尔效应”,是指老师必须对学生充满信心并抱有积极的期望,学生感受到教师的期望、关怀、爱护和鼓励,就会以积极的态度对待学习、对待生活、对待教师,会以一种向上的激情如老师期望的那样进步。

2、定性评价。在教学过程中老师针对学生的表现给予肯定性评价的评语,由衷地赞美与鼓励学生,学生会从老师的俯身中感到亲近,会从赏识中体会到成功的快乐。

3、鼓励性评价。在教学过程中,学生的情感主要有依恋需要、尊重需要、理解需要和求德需要,所以老师要善于把这些需要化为自己的言行,诱导学生以最佳的心境投入学习。尤其在学生遇到困难时,教师要巧于点拨,勤于鼓励,激发内驱力使学生获得成功,这样学生才会把完成教学任务当作感情上的补偿,就会忘我地学习。

4、互动性评价。课标中明确指出:“除了教师的评价之外,要让学生开展自我评价和相互评价。”所以,在教学中除了教师自身努力去鼓励学生,还充分利用各种教学开展学生之间的相互评价,培养尊重也人、善于发现别人优点、诚恳地帮助别人克服不足的良好品质,这是培养学生品德养成一举两得的最好办法。

要使品生教学充满生机、焕发活力,教师就要充分利用情感因素激励学生,激发学生积极性,提高教学效率。所以,我们在教学中要注意适时地对学生进行各方面的综合性评价,力求从多角度、多侧面评价每一个人的每一点长处和进步,这是调动学生积极主动学习的一种最有效的方法。真诚的激励使我们的评价教学充满了人文关怀。

四、激励性评价主体的多元化

激励性评价的主体要多元化必须体现在教师、学生、家长三结合。为保证评价过程的实观,学生必须成为评价的主体。因此我们扭转了教师一人评价,教师与学生二元对立的传统评价局面,重视评价主体多向互动化,即:教师、家长与学生之间形成一种交互式评价网络,形成各主体之间的相互监督、相互帮助的群体关系,变教师权威下的轮型模式为以学生为主体的全渠道型评价模式。

1教师评价。教师通过观察、记录和描述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表现,以此作为评价学生的基础。我们主要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笔试与面试结合。笔试主要对学生的知识能力、学习过程与方法进行形成性和终结性检查。平时与阶段相结合。我们把对学生的测试分散到品德养成的每一个环节。显性目标与隐性目标相结合。态度情感、学习习惯、价值观、审美观、价值观评价表,以学生自评,同学互评,教师评价三者相结合的评价方式。通过参与评价,使每个孩子都能看到自己的闪光点,感觉到自己的进步,激发学生更加积极、主动地投入学习。并且在评价过程中找到自己学习的榜样,取人之长,补己之短。从而唤起孩子们获取成功的欲望,激励他们健康的发展。

2、自我评价。学生是价值的最终仲裁者,要对自己的成长作出自我参照评价,跟以前的表现进行比较,发现自己的进步和缺陷,及时总结或补救,促使学生对自己的发展负责。

3、生生互评。按时、定期地给学生设立一个互相讨论评议的空间。主要对学生的学习习惯、方法、情感等方面,以小组为单位,对被测人进行评价,并打上笑脸或小星星等图形,然后反馈给被测人,引起学生注意和思考,促使学生扬长避短,不断进步。

4、家长评价。学生的道德养成离不开家庭教育,让家长了解新课标的评价要求,转变观念,同时给予一定的指导意见,让他们参与评价,使对学生的评价更全面。

五、激励性评价标准的分层化

不同层次的学生采用不同的评价标准。学生的认知方式,个性特点、兴趣爱好、学习习惯千差万别。每一个学生发展的进度轨迹都不同,发展的目标也具有个性特征。如果以一刀切的标准衡量定性,则会使部分学生受挫,丧失学习自尊心和自信心。因此,我们的评价在承认学生共性的基础上依据学生的不同特点,正确地判断每个学生的不同特点及其发展潜力,实施分层评价。

在每个学生已有基础上确定不同的“最近发展区”目标,通过激励性评价挖掘学生身上的闪光点,使每个学生都能在原有的基础上得到发展。

陶行知先生曾说:我们必须会变成小孩子,才配做小孩子的先生。我们只有蹲下身来跟孩子说话,才能做到平等,无论是失败还是成功,都给学生必要的、及时的、到位的激励性评价,让学生感受不到师生之间的距离,感受到的只有平等。学生的成长需要激励,学生的品德养成更需要激励。童年时敏感脆弱的心灵,容易被一些简单的伤害所击破,但他能被一句鼓励的语言,一个轻微的行动所抚平。激励是一种信任,激励是一种无声的语言,激励更是一种鞭策。

【总结】总之,激励性评价是积极有效的教育手段,能使学生产生喜悦的情绪和动力,正如苏霍姆斯基所说成功的欢乐是一种巨大的情绪力量,是继续学习的一种动力。快快乐乐地成长,是所有孩子的愿望。教师真挚和真情的激励性语言不仅能打动学生的心灵,还能让学生享受到富有情趣和人情味的陶冶,沟通师生情、伙伴情,调动学生的积极性与主动性,促进学生养成良好的品德规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