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务员期刊网 精选范文 互联网环保创业计划书范文

互联网环保创业计划书精选(九篇)

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互联网环保创业计划书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互联网环保创业计划书

第1篇:互联网环保创业计划书范文

摘 要:面向全校各专业的学生,科学设计创业人才培养方案,前3年分散在各二级学院实施普及型创业教育,通过创新思维激发,创业素养培养,将专业教育与创业教育有机融合,打造专业特色。最后1年选择创业方向的学生进入项目孵化阶段,注册创业学院进行专业型创业教育。通过“3+1”培养模式将创业教育贯穿于本科学习整个过程,从而全面提升本科院校应用型人才培养质量。

关键词:创业教育;“3+1”培养模式;地方本科院校

一、背景

总理在2015年《政府工作报告》中,38次提到“创新”,13次提到“创业”,尤其2次专门提到“大众创业,万众创新”。2015年5月,国务院办公厅印发了《关于深化高等学校创新创业教育改革的实施意见》,明确提出了高校创新创业教育总体目标和九大任务。2015年8月,浙江省教育d印发了《关于积极推进高校建设创业学院的意见》,并在工作目标中指出,在具有较好条件的本科院校推行“3+1”(3年分散在各学院,1年集中到创业学院)进行新型创新创业骨干人才培养。到2017年,全省建设30所左右示范性创业学院,形成10万人左右在校生规模。由此可见,深化创新创业教育是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推进高等教育综合改革的重要抓手和突破口,是国家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促进经济提质增效升级的迫切需要。

因此,本文紧紧围绕高校创新创业教育总体目标和九大任务,坚持立足地方、服务地方,按照经济社会发展对创业人才的需求,以“3+1”创业教育模式为导向,积极整合多方优势资源开展了一系列改革和探索。

二、目前创业教育存在的主要问题

1.创业教育的发展不够重视。首先,高校创业教育大多局限在创业意识引导上,创业理论和实践课程的建设上没有考虑到与地方经济发展所需有效对接,缺乏系统的教育内容体系,学生的参与度和积极性不高。其次,没有高素质的创业教育师资队伍,目前创业教育队伍主要来源于商学院的专业教师,大部分授课教师缺乏创业实践经验,不能解决学生在创业过程中遇到的实际问题。最后,创业教育存在较长的周期性和不确定性,资金和资源缺乏也是高校开展创业教育的一大难题。

2.创业教育的范围不够普及。地方院校创业教育的开展仅局限于部分院校的少数学生,有些高校试图简单地通过思政辅导员队伍来讲授《就业指导课》来培养大学生就业创业动机,不但很难激发起创业意愿,甚至还会弱化他们对创业的冲动。在一些创业教育较为成功的地方院校中,有价值的创业教育也只限于少数学生获得学习机会,多数学生因条件的限制而未能参与其中,导致创业教育普及面不够。

3.创业教育的协同不够明显。创新创业型人才需要高校、政府、企业协同培养,但三者未形成有机整体,相互之间的联动效应不明显,难以形成合力。作为高校,缺乏实施创业教育及实践的资源和机会,与地方经济发展联系不够紧密。作为政府,对创业教育重视度不足,导致政策零散、没有前瞻性、缺乏实际效益。作为企业,参与创业教育的力度不够大,没有提供项目孵化承担的职责。

三、具体对策与方法

1.明确定位,打造顶层设计。组建独立工作机构。学校经过调研和论证,在原创业教育中心的基础上成立了独立建制的创业学院,配备10位专职人员负责创业教育工作。成立工作领导小组。由校长任组长、分管校领导任副组长、有关部门负责人和企业导师参加的创新创业教育工作委员会,明确了由教务处牵头,创业学院、学生处、团委、科技等部门齐抓共管的创新创业教育工作机制。目前,在创业教育全覆盖的基础上,学校层面有重点的强化班,学院层面有结合学科特点的实验班,研究所层面设置了学生创新创业小组,显示了具有明显特点的创业教育层次性,全校创业氛围日渐浓厚。

推行注册制。所有具有创业意愿,且以后以创业作为职业选择的在校学生,或经过创新教育、创新实践、学科竞赛、创新研究等,拥有具有创业价值的创新项目的在校学生,均可通过注册成为创业学院的学生,获得创业学院提供的创业课程、创业指导、创业训练、创业孵化等学习和实践的机会。学生也可在第四学年(最后1年)选择创业方向,注册成为创业学院学生,接受一年的创业教育或创业实战训练。

2.融入人才培养全过程的“3+1”创业教育模式运行方案。

(1)培养目标明确:前“3”年作为面向全体学生的创业基础教育,其培养目标是启发创业意识,培养创业精神,提高创业素养。最后“1”年的目标旨在成就具有创业潜质的学生,发展学生创造性思维、创业能力、创业心理品质以及视市场变化为商机的能力,帮助学生从事创业实践,指导学生成为真正的创业者,最终成长为一名优秀的企业家。

(2)课程体系改革:前“3”年。普及“面”,一是开设了《形势与政策2:创新创业教育专题》《创业基础》MOOC课程和《大学生就业创业指导》共计2.5学分的全校必选课,普及创业基础知识;二是增设《创业与法律》《互联网+设计思维》《创业案例与企业家精神》《中小企业创业管理》等15门创业类选修课程,缓解学生个性化需求,弥补学生创业知识不足;三是把关于创新创业的“育成讲堂”、“育成微课堂”等纳入第二课堂。立足“点”,不限年级、专业招收“激情”、“兴趣”、“企二代”学生开设“育成实验班”,其中包含互联网+、文化创意、大数据与服务外包、新材料与先进制造、环保与大健康等方向。学员需完成1学年96学时理论课程和96学时实训课程(均课余时间完成),其中理论部分注重创新思维的发掘,实施拼盘式、案例式教学为主;实训部分包含模拟创业、企业项目定制等,最终以项目路演结业,学员可凭证书替代其专业任意选修课3个学分和跨学院选修课3个学分。学校用“学分引导”唤醒学生的创业意识,掌握创业知识,提升创新创业能力。

最后“1”年。对少数创业意愿强烈、创业潜力大的学生开设“3+1育成精英班”。“育成实验班”结业、拥有可转化创业项目的创新项目、注册公司等学生团队均可注册进入“3+1育成精英班”。通过创业前沿(热点)、创业点拨等理论课程替换最后1学年本专业相应理论课程,同时,以“项目研究(诊断)――项目参赛――项目运营――项目路演”的实践教学课程替换其专业实习,最终学生可凭与原专业相近创业项目作为选题,编制一份完整的创业计划书,并通过答辩。

(3)实践教育强化:前“3”年。推进创新创业“一院一策”建设,依托实验室、工作室、活动室等场所融入创新创业元素,改造成为兼具社区与孵化功能的“育成创客空间”。多形式举办创业大咖分享、“头脑风暴”大碰撞、项目问诊答疑支招等活动,多渠道鼓励专业教师提供科研成果带动学生投身创新创业实践,多方面支持学生开展丰富多彩的创新创业主题活动。逐步建立创新、竞赛、创业一体化的支持模式,创设“实验设计、创业培训、项目模拟、校企合作”的实践教学路径,鼓励学生组成团队,通过选题、制定计划、收集处理信息、活动探索、制作作品、交流成果等系列活动,培养自主学习、主动思考、实践创新、团队协作、领导决策、解决问题等系列能力和素质,促进专业教育与创业实训有机结合。

最后“1”年。注浴3+1育成精英班”的学生则围绕选定的创业项目进行以营利为目的的实操运营(必须按照国家工商、税务管理有关规定进行注册登记),并推出“初创企业实习、插卡式任务定制、项目诊断路演”等实践环节,学校则采取分项目指导、分项目管理,根据企业不同阶段提供针对性指导,通过整合政府、社会等资源,为学生创办企业提供全方位、多层次的服务,助力学生成就项目。每年6-7月组织公开路演活动,推出项目吸引风投,同时作为毕业答辩环节。

(4)孵化模式创新:加强信息沟通,促进校内外资源融合,将创新创业教育渗透到课堂、实验室、创业园、科技园等地方,覆盖到与企业产学研无缝对接的结合处,创建“双会扶持、双园对接、双师指导”的“三双”帮扶指导模式。

前“3”年。汇聚行业协会、异地商会等力量,以同行同业、乡情乡俗为纽带,促进专业与行业、同籍学生项目与行业协会、异地商会“双会”的对接,并引入校内外“双师”协同指导,使学术型博士与企业工程师、创意学生三方的优势互补,共同参与项目研究与开发,帮扶在校创业学生解决企业创建和发展期的战略规划设计及实际经营问题,促进项目落地。最后“1”年。建立政府引导、企业支撑、市场化运作的培育模式,构建阶梯型孵化体系,打通校内创业实践苗圃(实践园)――产业集聚――校外产业园(孵化器)的培育路径,将校内实践园的项目与校外产业园“双园”对接孵化,形成硅谷效应,实际参与相似企业的产品研发、管理创新、市场拓展等,为创业者降低创业成本、铺平创新道路。

(5)师资队伍建设:增强校内教师创业教育的意识和能力。开展“博士下企业”、“创新团队进行业”等活动,明确教师在培养学生创新创业意识和能力方面的责任,鼓励教师基于科研项目带动学生创新创业,鼓励教师进行创新创业教育有关的理论、环境、需求和政策等的研究,编写教材和等,丰富创新创业教育理论成果。吸引校外师资参与学校创新创业教育。选聘一支由知名企业家、创业成功人士、金融投资专家等组成的校外师资来校进行创新创业教育教学和培训,提高创新创业教育的广度和深度,为学生创办企业提供法律咨询、投融资、市场开发、财税等全方位、多层次的服务。通过实施“全过程双导师制”,探索建立校企合作的系统育人、协同育人的新机制,使学生深入了解市场与资本,引导学生将技术和市场紧密结合,提升创新创业教育的针对性和实效性。

3.积极探索和推行创业教育工作考评机制。建立创业教育工作年终评价考核机制。学校主要围绕三个层面进行,即对二级学院、对教师、对学生的评价,评价应力求过程性评价与结果性评价相结合。对各二级学院的创业教育工作目标考核纳入教学单位学生管理与学风建设考核指标的模块中,用工作保障、创新创业教育、创新创业实践、创新创业指导服务、工作成效、学院特色工作总结六个二级指标加以衡量。对教师的考核主要包括是理论课程教学和实践环节指导,以学生满意度调查为依据,针对聘任“大学生创业能力提升计划”的导师按照项目负责制考核办法,以个性化方案设计的可行性、各类创新创业竞赛奖项、项目运营管理成熟度等方面给予考评。对学生的考核既要关注学生创业项目是否获得奖项、是否注册公司、规模大小、营业利润等,又要关注创业计划书(论文)质量、导师的评价、学生创业素养等情况。同时建立在校生和离校学生创业数据库,把未来创业成功率和创业质量作为评价创业教育的重要指标。对于在创业教育活动中有突出表现者,颁发创业奖、创业贡献奖等奖励,并给予资金、场地、国内外大学交流等后续支持服务。

四、结论

创业教育是一项系统性工程,本文通过与国内外对比研究,以应用型地方本科院校为着眼点,深入分析和探讨制约地方本科院校创业教育发展的诸多因素,并根据教育厅推进建设创业学院的意见,提出适合本科院校“3+1”创业教育模式的具体实施方案,合理统筹各方创业教育资源,保证3年普及型创业教育与1年专业型创业教育之间的有效衔接,保持创业教育的可持续发展。同时,构建的“3+1”创业教育模式,有效的整合传统系科间的资源,淡化学科间可能存在的隔阂,有助于完善学生的知识结构,从而促进了学生的全面发展。

参考文献:

[1]美国百森商学院[EB/OL].http://www3.babson.edu/

[2]伍廉松.基于校企合作模式下的地方高校创业教育体系构建[J].湖南社会科学,2014(1):257-258.

作者简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