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务员期刊网 精选范文 培养学生思维能力的意义范文

培养学生思维能力的意义精选(九篇)

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培养学生思维能力的意义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培养学生思维能力的意义

第1篇:培养学生思维能力的意义范文

关键词:培养;激发;想象;创造性思维

中图分类号:G632.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992-7711(2016)02-0032

在英语教学中如何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能力呢?

一、营造创造性思维教学的氛围,培养学生的自主创新意识

开展创造性思维训练,首先需要营造一种有利于激发学生创新精神的民主、和谐、宽松、愉悦的学习氛围。它要求教师要努力做到:

1. 尊重学生,培养学生的自信心和勇气

在中学英语课堂上注重培养学生的自信心和勇气是颇具深远意义的。要经常对学生说“Trust yourself!”“Never give up!”“Believe in yourself and you can do it.”等激励性话语,并鼓励学生大胆地“表现自己”。多给些机会让他们登台演讲。渐渐地,学生由胆怯、别扭到自然、大方,而且不时有精彩表演。

2. 激发兴趣

根据中学生的年龄和心理特点,充分发掘“以趣激学”的因素,运用多种直观形象如学生喜闻乐见的幻灯、录像、图片、音乐、会话、游戏等教学手段,给学生创设情景,变“疲劳波谷区”为“兴奋区”。比如,引导学生将wash,water,wave,well,wet,wine等词的词义与开头字母W的“形象”联系起来,作形象记忆。教师还可以通过自己的语言、语调、表情、动作和神态影响学生的情感。更主要的是凭借教材内容的情感信息,唤起学生的情感共鸣。

3. 创造机会积极活动

创新活动是培养创造性思维的根本。创造性思维教学应采取集体教学与小组教学相结合的形式。集体教学:以教师讲授为主,可以采用学生广泛参与思维活动的启发式教学方法,或全班讨论、交流、师生共同参与的教学方法等等。结对子或小组活动(pair or group work):教师创设问题情景,学生独立思考、实践或探究发现,在做好准备的基础上,开展结对子、小组讨论或其他活动,进行交往合作学习。

二、进行多种思维训练,增强创造性思维的能力

心理学家威台海姆(M.Wentheimen)在他所著的《创造性思维》一书中指出:“严格的机械训练致使学生的思维麻木不仁,唯有引导学生自由地探索、灵活地思考,才可能导致创造性思维的发展。”因此,要养成学生善于运用想象、类比、联想、延伸、开拓等多种思维的习惯,以形成较强的创造性思维能力。

1. 创设情境,进行想象力的训练

(1)自由对话法

在教学中每学完一个对话除了让学生扮演外,还让学生根据所学对话和旧的知识创设情景自编一个新对话,从单纯的方法模仿,发展到思维模仿,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和创造激情。

(2)看图说话法

它不仅能巩固所学的语言知识,还能训练学生的想象力和语言表达能力,开发学生的发散思维能力。在七年级英语(上)中,学了现在进行时态后,让学生看一幅图(图中一个男孩骑着自行车),考虑三分钟,自编一段对话介绍这幅图。

(3)故事接龙法

故事接龙法,就是学生一个接一个相互衔接地讲故事,前一个学生所讲的内容是后一个学生所讲的内容的基础,后一个学生的所讲内容是对前一个学生所讲内容的延续和发展。故事接龙法,不仅有助于培养学生的想象力,而且有助于学生思维和语言流畅性的发展。

(4)故事续尾法

就是给故事添加结尾,以延伸故事情节。要求学生根据课文内容,充分发挥想象力进行推测性补充。我们的目的不在于为故事找出一个标准的结尾,而在于给学生一个能为故事找出结尾的好机会,借以开发他们的创造性思维能力和创造性使用英语的能力。给故事续结尾越多越好,越新奇越好。

2. 结合教学内容的讲授,对学生进行发散思维训练

在教学中,教师可通过创设情境引导学生探索对同一问题的多种解决方法,避免思维定势的消极影响,培养多元思维的习惯和探索精神。例如:在学完八年级英语(下) Will people have robots?之后,教师让学生想象:Where will people live if one day there’s no more place for them to live on the earth ? 再如:在九年级英语中学习了有关Animals 的内容后,教师让学生讨论:“How can people visit the dangerous animals if they are not in cages ?”学生的答案“五花八门”。通过这样的启发诱导,激发学生的灵感和想象,使学生的思路由书中提供的一个“点”,发散出去,努力扩展至一切能说明教材内容,或与教材内容有关,或由教材内容引发出来的例子。

3. 在创造性思维训练中,渗透对学生联想力的培养,并进行多种思维方式的训练

本世纪六十年代,美国心理学家采用所谓“暴风雨式的联想”训练学生思维的流畅性。这种训练能有效地促进思维能力和语言能力的发展。我们可以通过竞赛法、比较法、串联法等,来训练学生的求同思维和求异思维。

(1)竞赛法

它是通过竞赛、迅速联想来训练学生快速的发展思维和求同思维,同时激发学生学习英语的兴趣。

(2)比较法

它是就某词或谈话要点作为求异点,引导学生求异思维,如让两名同学介绍自己的卧室,然后找另外的同学说出他们卧室的不同点等。运用词汇教学中的同义词、反义词、同音异义词等训练学生的求异思维。

(3)串联法

一词联想,群体记忆,以已学的词汇为基础,横向联系、扩展,引导学生进行求异思维,使之在一词联想中展开。如:学动词时,就要由动词原形联想到一般现在时第三人称单数形式,联想到现在分词和过去式、过去分词;在学习国家、语言名称时就将其人民、首都、货币等联系在一起。教师还可以将一连串看上去互不相干的词语展示给学生,让他们使用这些词语说出一段有意义的话来,这就是词语串说。词语串说实质上是一种遥远联想,具有丰富的创造性教育价值。

(4)用同一组词、词组或句型说英语句子

就是以某一词、词组或句型为求异点检查学生的理解和运用,引导学生进行求异思维,训练思维的变通性。如:用It’s time to do sth.;It’s + adj.+ for sb. to do sth. 等句型说句子。

第2篇:培养学生思维能力的意义范文

【关键词】 医学教育 批判性思维 医学统计学 教学改革

Abstract:According to their experiments,the Ministry of Education prefered to strengthen education of critical thinking ability for aiming to meet the international medical education level.Medical statistics is the scientific methods to know medical regularity,also is the base knowledge of critical thinking in medical science.Cultivating medical students critical thinking ability has to improve medical statistics teaching,and to emphasize to reform the teaching contents and methods.

Key words:medical education;critical thinking;medical statistics;teaching reform

1 加强医学生批判性思维能力培养的意义

教育部就国际医学教育研究所(IIME)2002年2月公布的本科《医学教育全球最低基本要求》(简称GMER),在北京大学医学部、四川大学华西医学院等八所高等医学院校开展了改革试点研究。 IIME 将“最基本要求”归纳为七个领域和具体的60条,从目前我国试点的情况来看,我国临床医学本科生,在医学基础知识与临床技能等方面与国际水平接近,但在交流技能、职业伦理和批判思维上存在明显不足,要实现我国医学教育与国际接轨,必须加强医学生这三方面的能力培养。比较而言,培养大学生 “具有批判性思维、有效交流和解决问题能力”,国内在这一领域的研究起步较晚,在理论和实践两个层面都显得十分薄弱[1]。我国大学教育一直注重培养学生掌握一定的基本理论、基本知识和基本技能 (即“三基”),学生批判思维的培养没有得到足够的重视,学生的批判性思维能力普遍较低,主要表现为:一是不具备对各种良莠不齐的知识进行辨别与区分的能力;二是缺乏批判和反驳的意识,缺乏质疑提问、寻找漏洞、转换视角等这些从事创造性工作所必须的思维方式,盲目信从书本和权威;三是缺乏有效交流,从而限制了思维发展和解决问题的能力。这在日新月异的当代信息社会里是非常不适应的,培养大学生批判性思维能力无论是对于大学生能力、个性的全面发展,还是大学教育改革都具有重要的理论与实践意义。1991年美国的《国家教育目标报告》指出:“应培养大量的具有较高批判性思维能力、能有效交流、会解决问题的大学生”,“培养学生对学术领域问题和现实生活问题的批判思考能力不仅是教育的重要目标,这对于当前复杂多变的世界,培养会思考的公民和有能力的劳动者,进而维护民主社会都意义深远。”[2]可见批判性思维是创新能力基础,是优秀人才的基本素质之一,是素质教育、创新教育的重要内容。

2 批判性思维与医学统计学的联系

目前我国对批判性思维在认识上存在宏观性、模糊性、不明确性,忽视思维的认知能力训练等。国际上也没有公认的统一的定义。从被称为现代批判性思维之父的美国哲学家、心理学家、教育家约翰·杜威在百年前提出“反思”的定义到现在[3],不同学者对批判性思维的定义表述各不相同,但它们有共同之处,这些共同点应该是批判性思维的核心:批判性思维能力是科学认识客观事物的能力,具体包括认知和情感表达两方面的能力,认知能力包括:①发现问题、收集信息、分析数据、评估证据的能力;②鉴别事实、个人主张、逻辑判断之间差异的能力;③得出普遍规律,评定其逻辑强度的能力;④正确、清晰陈述推论,并有效解释结论的能力;⑤不使自己原有的信仰、认识阻碍判断,并保持开放态度的能力。情感表达能力包括:①不草率、不盲从,对问题深思熟虑;②保持好奇和质疑的态度,在收集大量信息的基础上做出正确的判断;③意识到自己的偏见、歧视,不使这些偏见影响判断;④能以一种开放的态度理性地看待各种观点,理解他人;⑤正确分析、评估他人及自己的信息、观点,愿意重新建构和修正自己的观点[4]。

由此可见,批判性思维能力是一种综合能力,这种能力应怎样去培养呢?根据以上表述,应该从两方面去构建,一是培养学生理性的人格、开放的态度和良好的情感表达能力,这些主要依靠人文知识和日常养成;二是培养学生科学认知能力,学生应掌握具体的认知技能,比如正确收集、分析数据的方法,判断和解释问题的逻辑方法,行业内的有效交流技能,这些是培养批判性思维离不开的知识基础。虽然,知识不等于能力,掌握的知识越多,思维能力不一定越强;掌握的逻辑知识越多,逻辑思维能力不一定越强,但是不可否认知识是思维能力的必不可少的基础。因此,设计专门课程、在课程中培养科学素养,将批判性思维结合到课程中是素质教育不断发展的动力,是培养大学生批判性思维能力的有效途径[5]。然而,哪些课程,什么样的课程体系能更好地培养医学生批判性思维能力,目前还少有研究。医学统计学是一门认识方法学,是探索数据内在的数量规律性,以达到科学认识医学规律的工具学,是医学逻辑专门知识和逻辑思维能力。上个世纪40年代末,《英国医学杂志(BMJ)》发表了用随机化实验方法所进行临床试验报告,此后,医学统计学在医学科研中的应用逐渐得到普及,成为医学科研工作中不可缺少的分析和解决问题的工具,极大地促进了医学科学的发展。现在,几乎所有的医学期刊都要求对医学论著中报告的实验或观察数据进行统计学处理,以保证医学科研工作的科学性和严谨性。《美国医学会杂志(JAMA)》社的一位主编更是将统计学比喻为“现代医学大厦的一个重要支柱”。在医学教育上,医学统计学的知识和技能已经成为国内外公认的临床医学毕业生必备的基本素质。医学统计学教学的主要内容是设计、收集、整理和分析数据,并结合专业知识科学分析结果以做出相应推论。设计工作要求学生在收集、整理和分析前对全过程予以全面的考虑,可以开阔学生思维;随机抽样、假设检验等教会学生具体认知方法;对有概率的推断结果的理解可以教导学生不轻易肯定或否定事物,武断结论;结合专业知识解释数据结果可以训练学生逻辑思维能力;比较同一课题不同的研究结果,可以养成学生理性地看待他人和自已的能力……应该认为,医学统计学的基本理论和方法是批判性能力形成的知识基础,因而医学统计学也是培养医学生批判性思维能力的核心课程,要培养学生对医学专业知识的批判能力和素养,必须切实加强医学统计学的教学。

3 如何在医学统计学教学中培养学生批判性思维能力

3.1 切实加强医学统计学的教学,为提高学生批判性思维能力奠定知识基础

学生对医学统计学基本理论和方法的掌握程度直接影响学生的认知能力,为提高学生批判性思维能力奠定良好的知识基础,应切实加强医学统计学的教学。然而一直以来,医学统计学又是一门“难学难教”的课程,学生普遍反映该学科难以理解,在解决实际问题时不能灵活应用、正确应用。提高教学质量,让学生掌握统计学的基本知识和技能,克服“难教难学”的特点,必须注重教学内容和方法改革。

在教学内容上,首先,教学内容尽量与学生专业相结合,才能更好调动学生学习积极性。统计学是帮助人们揭示事物内在规律的学科,以解决专业内的问题为诱导,揭示专业领域内的规律,更能吸引学生。另外学生对自己专业的内容要较熟悉,以专业结合紧密更便于学生理解,还有重要的是必须通过专业基础知识与统计学结合,才能正确解释结果,分析统计关联是因果联系、间接联系还是虚假关联,确定事物的本质联系和实际意义。其次,强调统计分析方法的选择。统计分析是统计教学的核心内容。学生感到难的往往是统计推断中方法的选择,也常常将各方法误用[6],如将配对t检验误用为成组t检验;确切计算概率法误用为四格表检验等。为此在首次讲假设检验时,一定要强调方法的选择是根据资料的类型、设计的类型、推断的目的及样本量等共同确定的,并且在每讲一个例题时先提问式分析资料的以上各方面特点,以养成学生分析和辨别的习惯。另外,对统计工作的每一个步骤加以强调。在以往的教学过程中,主要以统计描述和统计推断为主,而对前期的设计、整理、收集工作介绍得少,尤其是具有整体性的例题、习题集较少,学生学后即使各章节均掌握得较好,但一遇见实际问题往往不知从何下手,对设计的方法、原则,数据收集的准确及时完整,观察指标的选择,如何控制各种偏倚等手足无措,达不到学以致用的目的。因此相关的内容均应加强教学,当然,这需要更多的学时。

在教学方法上,适当运用PBL教学法。比如,关于一些公开发表的文章中的“医学统计应用错误”,应以学生讨论、教师引导为主,鼓励通过宽松的争论去发现悖论和错误,培养学生独立思考能力、培养学生综合运用知识、灵活运用各方法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同时通过研讨激发学生发表自己的想法、听取别人意见,重视个性和差异性,培养学生沟通能力和开放态度,进而提高批判性思维能力。改革教学方法还应该加强上机教学,随着现代医学研究的发展,信息数据更加复杂化、多元化和大数量化,能应用相关的统计软件处理医学科研数据已成为必备的能力。在做统计学习题时,大量的复杂的数学计算使学生感到很吃力,学生成了计算工具,有时陷入计算中浪费很多时间,甚至因此而失去统计思维和推理的乐趣。故应加强多媒体教学和统计软件的上机操作,使课堂教学和练习摆脱大量的繁琐演算的束缚,并且为了随时更加方便地应用,应加强Excel的统计功能的教学。另外,不可忽视的是考试方法的改革,考试的方法对学生学习有重要的导向作用,改革考试方法是教学改革重要的一环。医学统计学的结业应从单一的书面考试转向多形式的考试方法,着重考核医学统计学综合分析能力以及正确应用统计方法和纠正错误能力。不考死记硬背、公式和定理。

总之,要实现临床专业的国际接轨和扎实学生批判技能,必须要改变目前临床医学专业医学统计学状态,加强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改革。

3.2 在医学统计的实际教学中注重培养开阔的和正确的思维

批判性思维需要思维开阔,能从不同角度看待问题,用多种方法解决问题[7],并且分析各方法的繁简及优缺,这在各课程教学中均应注意平时养成。统计也不例外,比如在讲到资料的描述时,告诉学生可以用不同方法去描述,可以用文字描述,也可以用统计表描述,还可以用统计图描述,也可以综合运用各方法,并且通过实例分析讨论各方法的优缺点;再如关于总体的某一命题是否成立,可以用假设检验去推断,也可以用可信区间去解决。让学生尝试用不同角度看待问题,用不同方法解决问题,开阔思维。

另外,注意在教学中养成学生正确的思维方式,宽阔的胸襟和质疑的态度,比如让学生思考:P>0.05好还是P<0.05好?怎样去看待和解决不同学者对同一专题的研究结果不一致? 教材有没有错?教师讲解的有没有误?理性地评判学术观点,谦虚、谨慎地看待自己和他人,既不自卑也不自大,保持好奇和质疑的态度,敢于挑战权威,真正掌握获取知识明辨真伪的方法,从而提高批判性思维能力。

纯粹的批判是没有意义的,批判的目的是为了从不同角度看待问题,从而更好地解决问题。因此,从医学工作实际需要出发,加强统计教学改革,提高教学质量,使学生掌握科学认识规律的方法,同时养成正确的思维方式,对提高医学生批判性思维能力,培养创新型人才有重要作用。

【参考文献】

[1]江丽,朱新秤.论大学生批判性思维及其培养[J].中山大学学报论丛,2007,27(8):101-103.

[2]HUNT E.Will We Be Smart Enough?[M].New York:Russell Sage Foundation,1995:23.

[3]National Education Goals Pane1.The National Education Goals Report[M].Washington,DC:U.S.Government Printing Office,1991.

[4]缪四平.美国批判性思维运动对大学素质教育的启发[J].清华大学教育研究,2007,28(3):99-105.

[5]何童丽,吴立宝.概率统计教学中批判性思维品质的训练[J].海南师范学院学报(自然科学版),2004,17(2):190-193.

第3篇:培养学生思维能力的意义范文

爱因斯坦曾说:“要是没有独立思考和独立判断有创造能力的个人,社会的向上发展就不可想。”现在素质教育的核心是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能力,这就要求教师在平时的教育教学当中注重最学生思维能力的培养。作为基础学科的小学语文则是一门极富情感、极易激发学生想象和创新思维的课程。那么,在小学语文课堂教学中如何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呢?本人认为可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

一、营造创新氛围,激发创新兴趣

美国心理学家布鲁纳说:“学习最好的刺激力乃对所学学科的兴趣。”如何在小学语文教学中激发学生的兴趣,已成为一个具有现实意义的研究课题。生动、精的课堂教学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并使之在较的时间内思维活跃起来。因此,教学要根据课堂的容及学生的年龄特征,来创设具有童趣的故事情和游戏,使学生产生浓厚的学习兴趣,进而激发学的创新思维能力。在教《晏子使楚》一文时,教师可以在教学程序上作以下的安排:先让学生熟悉课文内容、故事情节、人动作和语言,然后让学生分角色进行表演,并告诉学生在动作上可适当发挥。学生开始较为胆怯,但在教师的鼓励下,一学生上台后将晏子的行为进行了一番变通,可能学生的表演不算出色,但还是会得到其他学生的掌声。这就说明学生对这种“叛逆”行为在很大程度上表示赞同或者说至少是不反对。学生们情绪高涨,在台下不断地演示着自己所想象的动作和语言。老师对学生思维的变通给予了及时的肯定。通过上述过程,学生全方位感受到了课文的内容,从表演的对话、行动中,感受到了晏子的大智大勇,三次反驳楚王,最后捍卫了国家的尊严。学生的兴趣昂然,整个教室充满了欢乐气氛,在一种轻松、和谐的氛围中学到了知识,同时也接受了一次爱国主义教育。在学生兴趣正浓的时候,教师再向他们提出了一个问题:“如果楚王再用别的方法侮辱晏子,晏子又该怎么办?”一石激起千层浪,学生们又围绕这一话题开展了热烈的讨论。兴趣是学生学习的动力。

二、通过问题情境创设,培养学生创新思维能力

在小学语文教学中,学生是学习的主体,教师要更加关注学生的学习感知与学习体验。所以在教学的过程中就需要教师能够尊重学生的课堂学习主体地位,转变传统教学中教师“一言堂”的教学模式,在教学中善于创设问题情境,以便能够更好的引导学生进行思考、回答,让学生能够参与到课堂学习中来,提升学生的学习认知。语文教学中通过提出问题,可以诱发学生的学习动机,启发学生思考。学生的创新思维能力,就是由遇到要解决的问题而引发的,提出问题不是单向的,不仅教师要有目的性提出问题,让学生思考,而且教师提问如果能够让学生产生思维上的矛盾,往往会使学生得到超常发挥。在小学语文教学中,教师提高问题情境的创设可以就很好的激发学生的创新思维能力,有效的提升了学生的思维技巧,能够很好的激发学生的思维技能。

三、注重自主、合作、探究,促进创新

在小学语文教学中,教师要引导学生主动参与、乐于探究、勤于动手,培养学生搜集和处理信息的能力、获取新知识的能力、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以及交流与合作的能力。如在教学《颐和园》一文时,教师可以出示颐和园的几幅优美风景画,学生们立刻就被画面所吸引,教师顺势利导,让他们根据自己的兴趣爱好,从文章中选出相对应的段落去朗读,从中品味文章优美的语言,感受颐和园迷人的景色。学生们劲头十足,情绪饱满,热情高涨。本文要求学生可选择喜欢段落背诵,为了减轻学生学习负担,教师可以采用自主学习、小组合作、朗诵比赛、我是小导游等多种形式教学,让学生在品味颐和园的优美景色和感受祖国的壮丽山河中,熟悉和理解文章内容,以此提高他们的背诵效果。因此自主、合作与探究的学习方式既增强了学生的创新意识,又培养了学生的创新思维能力。

四、帮助学生形成习惯,培养创新思维能力

第4篇:培养学生思维能力的意义范文

一、创设情境,激发思维。

在教学中,我们要造设分析问题,解决问题情境,激发学生对学习的兴趣,发展学生的创造思维。如教学三年级除法的简便算法时,有目的地写出几组如同8500÷17÷5这样的算式,然后教师口算,学生按脱式进行计算,这样同学们就会感到教师“神”了,这时教师趁机说明,计算这类题有窍门,谁都会算,同学们便会“求知若渴”,急于知道这窍门。教师诱导,一个被除数除以两个除数等于什么呢?让学生自己找到“窍门”。这样课堂始终处于积极探索的状态,为学生思维的发展创造了有利环境。

二、设备问题,引起思维。古人云“学起于思,思源于疑”,可见学生的积极思考是从疑开始的,教师只有善于激疑,设疑才能开拓学生思维。但是还要注意,问的问题必须具有一石激起千层浪的作用,使学生思维积极转动起来。如教第二册应用题时,学校买回25个乒乓球,用去5个,还剩多少个?教师提问:这道题告诉学校乒乓球的事,乒乓球怎么了?(学生答用去5个)接着问,用了是什么意思?还可以怎么说?(学生有的答减少,有的答拿走了),这样把应用题中反应生活的语言转换为数学语言,同时发散思维也得到了训练。

三、以图激趣,诱导思维。数学知识,十分抽象,光靠语言表达引导学生,理解难度很大,往往事倍功半。教师应当出示实物图形,激发学生的兴趣,吸收注意力,促进思维的发展。如教学数学第一册3―1=2时,教师先在黑板画一个漂亮的大金鱼缸,然后贴上三条剪好的金鱼,问“这是什么?”学生回答“金鱼”,老师让学生数一数有几条,学生回答,全体学生的积极主动性调动起来,最佳机到了,教师进一步启发诱导,将其中一条拿走,问“还剩几条?”,一边说,一边将其中的一条拿走,让学生直观地看到还剩两条鱼,最后学生答两条,让学生自己理解了减法的意义,然后找出什么样类型的题用减法的规律。通过这幅图片的展示,变无形为有形,化抽象为形象,调动他们多种感观与积极感知活动。感知的丰富,诱导思维的深入,从而培养了逻辑思维能力,促进了思维的发展。

第5篇:培养学生思维能力的意义范文

关键词:英语教学 英语思维能力 自觉性 能动性 自主性 灵动性

随着素质教育的不断深入和教学改革的不断深化,传统的中学英语教学模式面临着严峻的挑战和考验,因此进行英语教学的重新设计应该成为当今广大英语教师的使命之一。我们更意识到了当前在英语教学中对学生进行英语思维能力的培养是一个特别重要的问题,合理的教学对思维的发展有着重要的作用。学生在学习英语的过程中主要通过思维去掌握语言的本质,从而增强语感。不善于运用思维就不能很好地掌握语法概念、理解教材内容、解答各种习题、达到运用英语进行交际的目的。因为在学习英语的过程中要求各种类型的思想活动,思维与学习英语的效果有直接关系,所以,在英语教学中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是非常重要的。

一、调动求知欲,培养英语思维的自觉性

常言道求知欲与好奇心密切相关,可以说,求知欲是从好奇心发展起来的。学生学英语,对英语的特点、英语的文化背景、交际习惯、人文心理等都有种好奇心,在英语教学的过程中首先要点燃学生心中的好奇心之火。课堂上教师要向学生讲解单元的重点语法内容;课文中的难句、长句;与汉语文化背景、交际习惯、人文心理大相径庭的特殊英语语言现象;学生容易混淆、弄错的语言现象;一义多句的语言表达现象;以及其它。教师激发了学生的好奇心、求知欲,学生的自觉性就会大大增强,就会自觉地开动脑筋,积极思考,使其思维得到很好的发展。因此,英语课堂教学上,教师应善于通过调动学生求知欲培养思维的自觉性。

二、创设情境,培养英语思维的能动性

思维是从问题开始的,在英语课堂上,教师必须创设情境,激发学生自己提出各种问题,进行独立思考,让学生带着问题钻研教材,培养思维的能动性。提出问题能力的培养是有一个过程的。最初可以先由教师向学生提问,并使学生认识到提问的意义和方法,接着就鼓励和要求学生自己提出问题,问题提得好的同学,老师要给予表扬,当学生能够踊跃提出各种问题的时候,就可以进一步要求提高问题的质量,鼓励学生运用已学过的语言知识、经验、思考如何解答自己提出的问题。

例如在教高一英语Unit16 Fire,Lesson61时,引导学生从生活经验中提出问题,“你会煮饭吗?(Can you cook?)”,“当你煮饭时油锅着火了, 你该怎么办?(When you are cooking the pan of oil catches fire,what should you do?)让学生带着问题听教材内容,找出答案,从而达到理解教材内容、掌握教材内容的目的,培养了学生思维的能动性。掌握了本课对话内容之后,启发学生去思考“发现火情怎么办?”让学生就着这一问题开展讨论,进行“会话练习”,在讨论的过程中学生们用英语进行思维的能力得到了锻炼,同时也为学好下一课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三、鼓励创新,培养英语思维的自主性

著名心理学家布鲁纳的“认知发现说”认为,学习不是被动机械地形成刺激——反应的联结,而是主动形成认知结构的过程。布鲁纳非常重视人的主动性,他认为,学生和科学家的智力活动从本质上说是一样的,无论掌握一个概念还是解决一个问题,发现一个科学理论,都是一个主动的过程。因此,他大力提倡发现法学习。所谓发现法,就是让学生独立思考,改组材料,自行发现知识,掌握原理、原则,鼓励学生在思维的过程中创新。要尽可能使学生成为自主而自动的思想家。例如,一般的英语教学,学生多是处于被动地位,听教师讲解,识记单词、语法规则、句型等。针对这种情况,我们上课进行了教法改革。现举一课例:在教初三英语Unit20The world’s population Lesson77时,教师在班上出示一幅世界人口分布图(1993),然后给出下列国家的名称:Australia、Canada、China、France、Germany、GreatBritain、India、The USA…让学生在地图上找eg:A:What’s the population of China? Do you think it will grow? B:About 1,160,000,000. I think Maybe it will grow. What’s the population of the USA? C:About 258,300,000,I don’t know if it will grow. Whatabout……?

在提问和回答这些问题时不能查阅课本,只能看出示的人口示意图,让学生根据这幅图展开讨论,讨论世界人口的现状和将来发展的趋势,鼓励学生有自己的独到见解。经过一场热烈的讨论后,学生了解到了世界人口的分布情况,都能说出来了,才让学生打开课本,听录音,再读对话,讲解一下语言难点和句型。由于在讨论时有自己的创新在里面,上课时,学生就格外关注上课的内容,自主思考,自己的见解和课文的差别,加深了对课文内容的理解。

第6篇:培养学生思维能力的意义范文

【关键词】数学建模 数学教学 创新思维

【中图分类号】G64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4-4810(2013)33-0021-01

随着科学技术的不断发展,数学知识在生产和生活中的应用也日益广泛。数学知识在社会进步中发挥着重要作用。如何在数学教学中有效地提高学生的数学能力,特别是利用数学知识来解决数学问题的能力,是数学教学中的重点和难点。数学建模竞赛,是培养大学生创新思维能力的重要途径。自数学建模竞赛在国内举办以来,有力地锻炼、提高了学生的创新思维能力,且使他们受益匪浅,对数学教学也起到了积极的推动作用。

一 数学建模中的创新思维分析

数学建模中的创新思维指的是利用数学独特的原理和方法来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它主要表现在学生对原理和方法的选择上。在面对同样的数学问题时,往往存在不同的解决方法,解决一个数学问题的过程就是很多方法不同组合的过程,如何选择大多数人没有想到的新方法来快速地解决问题,是数学建模的意义所在。数学建模中的问题主要来自于现实生活,它与学生在平时所遇到的数学问题存在极大的差别,没有明确的提示,它需要学生根据题目的要求来进行自我判断。学生在初次面对这些问题时,往往无规可循,无从下手。创新思维也就是从这里出发,只有利用了独特的数学方法,才能有效地解决这些问题。

二 通过数学建模平台培养学生创新思维的方法

为了在数学教学中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和创新思维,可充分发挥数学建模竞赛这一良好的平台。在数学建模中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不是一项简单的数学活动,它与很多教学活动和学习活动都有着紧密的联系。为了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可从以下方面做起。

1.在日常的数学建模活动中要重视培养学生的数学素养和知识积累

要想在数学建模中发挥学生的创新思维,就要重视学生的数学基础知识,优化数学知识结构。对大学生来说,学习过的数学知识非常多,在解决某一个问题时可利用很多方法,所以学生的类比、发挥和联想的途径更多,这也增加了学生创新思维的可能性。因此,为了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在日常的教学中要注重对数学知识的应用性、实践性和渗透性的研究,帮助学生优化知识结构,达到活学活用的目的。通过改变学生在解决数学问题中利用数学知识方法,使学生重视对原理和方法的活学活用,改变只会套用数学定理来解决数学问题的习惯,最终达到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通过对数学建模相关问题的分析,发现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所用到的数学知识并不是非常难或复杂,解决问题的关键就是学生的创新思维和创新能力,针对具体问题的要求选择合适的方法。所以数学教学对学生和老师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数学知识和方法是创新思维的基础,但要想发挥创新思维和能力就要做到对知识的活学活用。也只有在解决数学问题的过程中灵活地应用数学知识和方法,才能有效地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能力。

2.培养学生解决数学问题的思维方法

在数学教学中要培养学生独立思考的习惯,特别是重视发现数学知识的过程,激发学生的怀疑精神,尤其是对数学理论和数学结论中的使用条件以及边界条件等进行怀疑思考,能够具体联系实际问题,从而发现新的解决问题的数学方法。在教学中还可设计好数学背景材料,促使学生联系具体问题进行整体的思考,达到思维的全面性。创新思维更重视事物的本质,特别是在数学建模中对学生透过现象抓住本质的要求更高。数学建模中的实际问题往往被很多假象和表现所掩盖,学生也易被其迷惑,要抓住问题的本质就应学会正确地简化问题,在简化数学问题的前提下找到问题中的数学规律,从而抓住问题的本质。在简化问题的过程中,对问题的分解也成了其中的重要方法。数学建模作为现实生活中的综合问题,利用单一的数学知识和方法往往不能取得良好的效果,通过不断地把未知问题化为已知问题是解决问题的关键。

三 结束语

在数学建模教学中,不仅要重视学生对基础知识的掌握,同时还要重视学生对原理和结论的理解,更要重视学生对数学知识的灵活运用,重视对学生创新思维的培养。数学建模竞赛为数学教学和改革提供了良好的契机,特别是对学生的数学能力和创新思维能力的培养具有重要的促进作用,同时也提高了数学教学的质量和效率。在教学过程中,老师应采取合适的教学方法来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提高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

参考文献

第7篇:培养学生思维能力的意义范文

关键词:地理教学;思维能力;培养

中图分类号:G63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3-2851(2013)-07-0108-01

一、关注地图教学

经常运用地图不仅能帮助学生理解和巩固学过的地理知识,而且能启发学生获得新的地理知识。培养学生运用地图的能力,是地理教学的目的之一。在教学中,要始终注意指导学生读图、用图,使他们逐步养成运用地图分析地理事物的习惯。”地图作为地理信息传递的载体,它所表达的内容是相当丰富的。具有空间区域分布的任何现象,都可以通过地图加以表现,这就决定了地理教学中地图应用的广泛性和不可替代性。“没有地图的课不能称其为地理课”,此话并不过分,因为地图是地理教学中最普遍的教学手段,对它运用的如何直接影响教学效果的好坏,从这层意义上说,地图在地理教学中的作用是至关重要的。地图和各类地理图表是许多地理信息的主要载体,各种地理图表在教学中的使用,是地理教学的一大特色。地理课本上几乎每个章节都涉及到地图和地表的运用。地图也是地理考查的核心,许多地理问题是围绕地图编写的。可以说地图是个筐,什么都可以往里装。地理知识、原理、规律,以及考核形式都可以集于地图一身,掌握了地图就把握了地理脉络。同时,进一步启迪思维,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学生学得愉快,记得扎实,自然愿意深入思考,教学效果非常好。在教学结合地图可以更直观形象地再现出生活中的地理事物和现象,使学生获得感性认识。从而为课堂教学增添新的活力。

二、理论与实际相结合

美国教育家杜威说过:“最好的教育就是‘从生活中学习’”。源于课程标准的基本理念:培养未来公民必备的地理素养。设计具有时代性和基础性的高中地理课程,提供未来公民必备的地理知识,增强学生的地理学习能力和生存能力。关注人口、资源、环境和区域发展等问题,以利于学生正确认识人地关系,形成可持续发展的观念,珍爱地球,善待环境。“地理热点”具有很强的时代特点和时效性,热点可以通过案例的形式将地理事件展现给学生,学生进行分析、判断与探讨。从而让学生的地理学习更贴近生活,让学生充分感受到地理教学的魅力。理论联系实际是地理学科的发展之路,地理学科是一门综合性较强的学科,对地理原理的全面理解,应放在较广阔的知识背景之下这些知识不仅有物理、化学等自然学科知识,也有历史、哲学等社会学科知识。因此,地理教学要紧密联系学生的生活实际,从生活中寻找学生感兴趣的学习素材,引导学生用地理的思维方法去观察和认识世界,才能帮助学生真正获得富有生命力的地理知识,使他们不仅理解所学的知识,而且能够应用,从而切实体会到地理的应用价值。所以课堂教学与社会实际联系的策略研究产生,就是在尊重学生主体地位的前提下,通过调动学生主体积极性,最终达到发挥学生主体作用的目的

三、注重课堂练习的重要性

第8篇:培养学生思维能力的意义范文

关键词:实验教学 结构体系 课堂效率 思维能力 化学

启发、调动学生展开积极的思维活动,使学生掌握思维方法,是我们教师义不容辞的责任。下面我就结合化学教学实际谈谈如何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

一、创设启发性问题,是培养思维能力最简单的方法

思源于疑,没有问题就无以思维。思维总是从解决问题开始的。因此在化学教学中,教师要通过提出启发性问题或质疑性问题,创设新异的教学情境,给学生创造思维的良好环境,让学生经过思考、分析、比较来加深对知识的理解。例如,在讲“二氧化碳的性质”一节内容时,为了打破平淡的课堂,我在教学中采用了故事引入法:一个叫“小王”的人带着一条叫“小黄”的狗,走进一个叫“死亡谷”的山谷。没多久狗就死了,小王很害怕,但他最终平安地出来了。他说:“上天保佑,我福大命大。”他真的是运气好吗?这一情境,使学生从故事情境中了解到化学就在我们身边。然后我就引出要学习的二氧化碳,并启发学生据此情境说出二氧化碳的相关性质。同时我又引导学生思考“如何用实验验证二氧化碳的密度比空气的密度大”。这样,通过问题情境的创设,不仅顺利地引入了新课,而且调动了学生的激情,锻炼了学生的思维能力。

二、改革化学实验,是培养思维能力最有效的途径

(一)改革实验形式及性质,促进思维能力发展

1.改演示实验为学生实验。为了让学生能真正参与课堂教学、集中注意、启迪思维,教师应该让学生自己动手实验,将一些无危险性的演示实验改为学生实验。例如,在金属与酸反应的实验中,要求取少量镁条、锌粒、铜片分别放入盛有稀盐酸的三支试管中,观察现象,并试验产生的气体是不是氢气。若采用教师演示或个别学生上台演示,那么大部分学生就不能观察到在镁条、锌粒表面有气泡产生而在铜片表面没有气泡产生这一现象。所以在上课时,我给每二位同学准备一套实验仪器,让每一位都动手实验,清楚地观察到实验现象,并认真地思考“为什么会有这种现象,反应的原理是什么”,从而有效启发了学生的思维。

2.改验证性实验为探索性实验。教科书上的学生实验大多是证明性的实验,学生做实验只是验证一下与教材所写的结果是否符合,这种照方抓药的实验,只能提高学生熟练操作的程度和对书本知识的进一步记忆,但不能培养学生高层次的思维能力。如果教师将课本的证明性实验设计成探索性实验,重新设定认知情境,则可挖掘化学实验的探索功能,培养学生的思维创新能力。

(二)改革实验探究观念,推动思维能力培养

新课程标准引导我们,实验探究大多按“提出问题―猜想假设―设计实验―进行实验―分析论证―评估”的程序进行。每个教学环节教师都要精心设计,制造疑问,以启发学生思维,并使学生的思维能在教师引导下有理、有序地进行,从而步步向目标逼近,达到既掌握知识又培养能力的目的。

1.变学生随意设想为有据假设。学生提出问题以后,需要对问题进行初步假设,在这个环节的教学中,重要的是要让学生做出有据假设。因为只有学生通过大胆地对问题进行思维加工后,得出的假设才能对以后的研究有效,才能促进学生思维。例如,教学“燃烧和灭火”一课,我先提出问题:“燃烧需要哪些条件?”当学生回答出“需要空气”或“达到一定的温度”后,我继续问道:“你的根据是什么?”如果学生能找出事例证明,即说明学生对问题进行了思维加工。

2.变教师设计实验为学生自己设计实验。以往教学中,教师往往是自己设计好实验,让学生按部就班进行分组操作。这样做,从表面上看,实验井然有序,成功率很高,但实质上,它不仅束缚了学生的手脚,更束缚了学生思维的发展。所以教师应多给学生时间、空间,让他们自己设计出实验方案,这样不仅能调动学生的积极性,也能促进学生思维的发展。

3.变教师总结结论为学生总结。实验结束后,教师往往自己总结出实验结论,这样显得更直接、更准确。但是这样做,束缚了学生的分析总结能力,压抑了学生的积极性,起不到培养学生思维能力的作用。

三、习题作业中培养学生思维品质,是思维发展的突破口

思维品质是个体思维能力强弱的标志,培养学生的思维品质是发展学生思维能力和智力的突破口。

(一)开展一题多解、一物多问的训练,培养学生思维的灵活性

思维活动的灵活程度即思维的灵活性。它与呆板、僵化、教条相反,它要求人们思路开阔,从一个起点引发多条思维途径,也就是善于进行联想思维和发散思维。用一题多解、一物多问等练习可以激发学生思维,培养学生的创造能力。通过这种练习,学生的发散思维能力能得到有效提高,使厚书读薄,薄书读厚,再加上适当的协调训练,就可以使学生左右逢源,思维收发自如。

(二)采用最佳的思路,培养学生思维的敏捷性

思维的敏捷性是指思维过程能够迅速而正确地解决问题。为此,就需要在解决某些问题的思维上,学生能够把握好最优化的思路,变繁琐为简单。

例:下列含氧化合物中,氧元素的质量分数最大的是( )

A.NO B.N2O3 C.N2O D.NO2

分析:按常规解法,我们可以分别求出四种化合物中氧元素的质量分数,然后通过比较就可以得出答案。但这种方法计算过程比较繁琐,解题速度慢。本题仅仅是比较大小,并不要求算出精确数值,因此我们可以用“等效化学式”进行巧秒解答。观察上述四个化学式,其中氮原子数有1个或2个,为了加以比较,将NO与NO2的化学式都等比例地放大一倍(各元素的质量分数保持不变),分别变成N2O2和N2O4(这是为了思维的简捷,而进行的人为转化,并不是实际存在的化学式),然后比较:N2O2、N2O3、N20、N2O4。在上述四种化学式中含有相同数目的氮原子,从而通过观察我们直接就可以得出:含氧质量分数最大的是N2O4,即NO2。像这样题目如果按常规法求解,就会显得十分繁杂,有的甚至无法求解,但若能弄懂原理,抓住事物的本质,问题就能迎刃而解。

第9篇:培养学生思维能力的意义范文

培养小学生的初步抽象思维能力,是小学数学中的一项重要的学习内容,是小学生认识数学、掌握数学、应用数学的一条捷径,更是学生创新能力培养的基础。我认为应该着重从以下几个方面来培养小学生的抽象思维能力:

一、适度使用学具,促进思维发展

只有适度使用学具,才能有效地促进学生抽象思维的发展,否则,始终依赖学具,思维的水平难以提高。

例如,为了帮助学生掌握能被3整除的数的特征,课上,我让学生用小棒在千以内的数位顺序表上摆数:先是用3根小棒摆出300、210、201、120、102、30、21……都能被3整除;然后用4根小棒摆出400、310、301、220、202、211……都不能被3整除;接着再用5根、6根……9根小棒去摆,引导学生发现摆出的数是否能被3整除与小棒的根数有关。引导学生比较得出:当小棒的根数是3的倍数时,摆出的数都能被3整除。在此基础上再引导学生理解各位上数字和能被3整除的数能被3整除就水到渠成了。这样,在操作中归纳,再把外部操作内化为思维的条件,通过表象进行思维,可顺利地实现思维的内化。

二、训练思维语言,理清思维过程

小学生数学思维的形成与发展是借助语言来实现的,数学语言的发展水平的高低,在一定程度上影响着数学思维的发展。加强学生思维活动的条理性,语言表达的准确性、完整性训练,对于学生准确掌握数学知识、提高教学效率具有不可估量的作用。语言和思维是分不开的,人们借助语言思考问题,表达思想,语言是思维的外在表现。所以语言能力的启蒙培养有助于抽象思维能力的提高。

如在教学中,我们常常要要求学生先思后说,能用完整的句子表达,能正确使用数学语言,注意严密规范等等。这样有要求、有顺序地启蒙培养,持之有恒,定有成效。

三、构建习题框架,综合思维训练

课堂中构建习题框架,不失为一种比较好的思维训练法。如将有联系的内容、易混淆的、有互逆关系的题目放在一起成组的出现,让学生区别、辨认,可以提高学生的分析判断能力。

例如,在教学小数四则混合应用题这个内容时,题目种类多,题目之间又有很多地方相似,不容易区分计算方法。在教学这部分内容时,我设计了一组“一题多变”的练习题目。这组练习题讲的事情基本相同,已知数量和所求数量之间有着内在的联系,得数可以互相参照。这种练习,可以用较少的时间做较多类型的题目,既减轻了学生的负担,又加深了学生对各类题目的理解。

四、培养思维品质,发展思维能力

发展求异思维,可训练学生思维的灵活性。例如,在教学“圆柱体的侧面积”时,我注意引导学生自己动手进行实践,并引导学生进行观察,将一个圆柱的侧面展开可以得一个什么图形?当学生通过实践认识到将圆柱体的侧面展开可以得到一个长方形、一个正方形和一个平行四边形后,我则要求学生说出,将圆柱体的侧面展开得到的长方形的长和宽,正方形的边长、平行四边形的底和高各相当于圆柱的什么?这样学生加深了对圆柱表面积的认识。在此基础上,我出示了这样一题:一个圆柱的侧面展开后是一个边长为12.56厘米的正方形,求这个圆柱体的底面积是多少?学生因为经过实践操作懂得了这个圆柱体的侧面展开后是一个正方形,即为这个圆柱体的底面周长和高相等,因此,学生能很快求出这题的答案:圆柱体的底面半径为:12.56?.14?=2(厘米),因此圆柱的底面积为:3.14??=12.56(平方厘米)。思维发散了,思维灵活性显而易见。

五、尊重学生差异,追求人人发展

相关热门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