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员工心理素质培训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经过长期的实践,在党建工作的很多领域中,心理学方法已经取得了一定程度的应用,笔者现将以往心理学在促进党建工作上的实践情况进行收集,做出了以下实践总结:1、利用心理学的方法,可以提升思想建设工作的质量在我们进行诸如谈心谈话、参观访问和座谈讨论等政治思想工作时,都有大量的心理学元素包含在内,一些运用在思想政治教育中的手段,如:引导法、精神感染和清理结合的方法等,都是由心理学的一些原则衍生过来的,因此,利用心理学的方法可以对我国的思想政治工作起到极为积极的影响,改变当前古板的工作模式。目前而言,很多单位和学校都配备了专门的心理咨询师,来保证人们的心理健康。2、党员干部的心理健康可以用心理学的方式来维护目前,社会广泛专注的一个问题就是党员干部的心理健康状况,近年来,心理健康和心理素质已经成为了某些政府企业的干部考核标准,符合这两项标准的,才能进入党政部门工作,而利用心理学培训,可以培养或提升人员的心理素质,从而维护党员的心理健康。3、利用心理学的方式,可以对反腐倡廉工作起到积极的推动作用反腐倡廉一直是党建工作中的重点,近年来,腐败现象日益严重,而利用心理学方法,可以使党员在反腐倡廉的过程中形成一种符合心理学规律的措施,使干部产生一种自律和监督他人的心理,使思想预防的意义获得强调。
二、提高现代企业党建科学化水平过程中心理学的实际应用
要在党建科学化过程中运用好心理学方式,除了要对过去的成功经验加以坚持外,还要探寻和摸索新的措施,要充分了解心理学在党建过程中的迫切需要,来制定相应的对策,笔者认为,要利用心理学方式提高党建科学化水平,应该从以下几点入手:1、提高党员心理服务与教育平台建设的力度一定要加强心理素质培养的宣传力度,要在工作中加大对党员干部心理知识教育的力度,在条件允许的情况下,可以设置独立的心理服务机构,为员工进行心理服务,并建立相关的档案,记录员工的心理状态,并进行定期的追踪审查,对员工心理状况进行合理的评估;要利用公司网站、内部报刊杂志及微薄微信等新媒体平台,建立起专业的心理服务平台,保证全体员工的心理健康。2、对心理评估体系进行完善第一,要有较为完善的干部建设评估体系。一定要加大心理评测在干部选拔、任用和团队建设等方面的作用,包括干部管理压力应对、对危机的实施应变管理能力等;除此之外,还要建立起对于不同级别领导的评估体系,使班子能够合理的进行搭配,工作能够科学分工;最后,一定要建立起一套完善的心理评估系统,对机关人员和领导的心理问题进行评估与预测。3、加强对干部心理素质的培训力度在现有的基础上,一定要加大对干部心理素质的培训力度,要有针对性的对不同层次、不同级别的领导进行培训,将心理素质目标纳入到培训体系当中,要采购或开发适合心理培训的教材,整合收集相关教学资源,提高心理素质的培训质量。
三、结束语
一、构建完善的心理教育制度机制,实现制度化引导
合理的制度是搞好后勤工作人员心理素质教育工作的前提,高校应积极构建后勤工作人员的心理素质教育研究组,通过对全体工作人员的工作思想、心理承受能力等进行全面的调查与总结,制定出切实可行的制度规范以强制性的方式保证心理素质教育工作的顺利开展。高校通过对工作人员的心理健康程度进行详细的观察,才能根据每位员工的具体情况制定更有针对性的教育引导方法。例如,针对年轻人的心里不平衡,教育中在结合相关心理疏导基础上列举出在后勤工作岗位上取得突出业绩的模范实例,以为其提供效仿的对象,从而促使年轻职工全身心的投入到后勤工作中去。
二、开展素质拓展活动,强调活动中的心理素质教育作用
高校的素质拓展活动是与相关培训机构联合开展的活动,主要是通过有针对性的训练提高被培训者的相关能力与素质,对后勤工作人员的素质拓展训练,可以结合工作人员的年龄结构等进行不同形式的拓展活动,在拓展培训过程中尽量实行小组活动,培养工作人员的合作精神,因后勤工作是为整个学校的发展提供后勤服务保障,工作人员要设身处地的处理好其与教育一线员工的工作协调关系,以确保高校整个工作顺利开展。对高校后勤工作人员进行小组式的素质拓展是建立在“尺有所短,寸有所长”的观点的基础上的,通过锻炼,工作人员会充分意识到自己所处工作岗位的重要性,同时也学会换位思考了解一线教育工作者的困难和需求,从而使其逐渐喜欢上自己的后勤工作并愿意将更多的精力投入到工作中去。素质拓展活动是一个涵盖面较广的培训活动,在对后勤工作人员进行培训时也可以通过开展心理健康讲坛等活动,消除自身不健康的思想或心理。
三、坚持人本教育,使后勤人员消除亚健康心理
“以人为本”是新时期各行业发展过程中必须遵守的准则,高校后勤工作社会化改革过程中更应强化人本观念的实际实施贯彻落实程度,要充分尊重工作人员的工作、以平等的身份与其进行交流与工作合作,只有后勤工作人员充分感觉到自己受到平等的待遇、甚至是尊重,其才会真正以“主人翁”的身份投入到工作中去。很多后勤工作人员产生“伺候人”、“不平等”等亚健康心理在某种程度上讲是由于其不是一线教师,很多时候会受到一线教师的冷淡所致,因而高校要积极动员所有的工作人员,将“以人为本”的理念作为高校教职员工必须遵守的工作理念,促其尊重不同岗位每个人的具体工作。以人本理念进行心理素质教育使后勤工作人员充分意识到自己工作的重要性是强化心理素质教育工作的有效方式。
四、建立后勤激励机制,进一步强化后勤工作的重要性
关键词:员工素养 企业发展 主导作用
我们通常认为员工的素质就是技能水平、文化水平,更多地再加上自身健康及心理素质。然而随着企业发展的不断深入,对员工素质这样简单的认定在内容上是狭隘的,它妨碍了企业获得可持续发展的进程,应将员工的职业道德与集体观念这重要的素质纳入评价员工素质高低的重要指标里。本文以员工素质与企业发展的关系为切入点,对如何提高员工素质,促进企业发展进行了全面阐述。
一、员工技术素质、身体和心理素质与企业发展的关系
技术素质是指员工具有的岗位技能操作能力,它是员工进行正常工作的最基本的能力。技术素质的高低决定了实际生产中能否正确操作设备、设施,来确保生产的安全正常运行。身体和心理素质是一个人在社会上工作、生活的立足之本。健康的体魄是保证工作正常进行的前提,而心理素质更是决定了一个人一生的趋向。工作中,心理素质较好的人会冷静地、泰然地处理各类人际关系使其保持和谐状态。人际关系的和谐缔造了工作环境的优良,从而增强企业凝聚力,更好的使企业发展。
二、员工职业道德素质与企业发展的关系
职业道德素质可以理解为员工在工作过程中自身价值的认定。一个人在社会上生存要满足两种需求,一种是人生存的基本需要即温饱问题;二是精神层次的需求也就是自身价值被社会、他人的认可。它是每个人能动作用发挥的主要支点。常言说的“誓为知己者死”就是对认可自身价值后呈现的行为感激的最古老的写照。自身价值可以包括对企业报酬与自身工作的对比,自身知识、资源的运用,工作中的努力程度,与先进分子的比较等等。而只有具备良好的职业道德素质的人,才能产生岗位责任心、集体荣誉感等这些比技能性操作更高层次的内容。也只有具备良好的道德素质的人能够去积极主动学习实际操作技能,胜任本职工作。他们值得信赖,能够让企业健康、强壮的发展。
三、员工集体观念素质与企业发展的关系
集体观念就是要强化对于集体的存在、集体中制度的约束、集体与个人之间的所有关系等这些基本问题的认识,真正从根源上使员工认识到企业的发展能促进自身的发展,企业的利益关系着自身的利益。认清这些问题,可以使员工逐渐提高自我管理、自我促进的能力。从而使员工迸发出持久的工作热情,使企业充满活力。
从理论分析的角度和实践中可以看出,员工素质的高低取决于员工集体观念、职业道德的高低。有了良好的组织意识和职业意识,素质再“低”的员工也会产生巨大的工作能量,中国历史上无数个从“奴隶”到“将军”的农民,就是这一结论的历史铁证。
四、提高员工素质的实现途径
1、转变领导的教育观念
领导是企业的管理者和决策者,从某种意义上来讲,领导的观念就是企业的观念,提高员工素质,首先要从转变领导者的教育观念做起,树立起“企业发展,教育优先;企业竞争,素质为本”的观念,把提高员工素质作为企业发展的一项基本策略,长抓不懈,并持之以恒地贯彻下去。
2、建设员工和谐文化,促进员工全面发展
建设员工和谐文化是企业文化建设重要内容,其根本目的在于提高员工队伍整体的思想道德素质和教育科学文化水平,造就一支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员工队伍。建设员工和谐文化,要大力开展以“八荣八耻”为主要内容的社会主义荣辱观教育,培育员工爱国主义、集体主义、和艰苦奋斗精神;大力开展职业道德为主要内容的职业观教育,树立员工为企业经营业绩做贡献的责任感、在工作实践中做好本职工作的责任感;大力开展以知识培训为主要内容的素质教育,不断提高员工自身的业务技能、提高员工的现代管理知识水平和掌握现代经营理念,以适应企业发展的要求。
3、加大职工培训教育力度
主要指在生产经营活动中,把提高员工队伍的整体素质作为企业发展中一项重要内容来抓,制定行之有效的长期规划和必要的措施,结合单位实际工作内容进行有目的、有计划地职工培训教育。面对快速更新的文化知识及设备工艺,面对诸如计算机自动化监控等先进技术的应用,都应有必要的、及时的学习计划及应对措施。
4、给予职工一定“压力”
我们曾不断倡导员工的竞争意识,而为什么效果总是不尽人意,最关键的是没有把每个员工置于岗位工作压力中,没有使他们感到生存危机,这也是员工竞争意识不能从根本树立的深层原因。如果我们对每个岗位规定了具体的工作标准,并建立严格的考核机制,对不能胜任工作的员工实行惩罚甚至待岗培训直至合格(合格前影响自身工资效益)的管理,那么,利益的关系使每名员工自觉、自动地去提高自身素质。
5、发挥“先进”作用
论文摘要:旅游行业特点和旅游企业工作性质要求从业者必须具备良好的职业心理素质。旅游职业心理素质培养的具体措施是,结合理论教学引导学生学会正确认识自己、表达自己、调节情绪等;组织与旅游职业相关的实践活动,强化学生职业意识和职业心理素质养成;结合项岗实习培养学生职业心理素质。
旅游业是带动性和影响性相当强的一个产业,旅游行业特点和旅游企业工作性质对旅游从业人员素质提出更高要求,而培养旅游职业心理素质是提高旅游服务人才质量的关键。
一、旅游行业特点
旅游行业工作具有很强的服务性,员工服务是旅游产品的重要组成部分。与实物产品相比较,旅游产品的一个重要特征是企业员工的服务已成为旅游产品的一部分,旅游产品的生产、交换和消费几乎是同时进行的。旅游产品的生产通过现场服务来体现,旅游企业员工的综合素质决定了旅游产品的质量,员工就是企业与游客联系的纽带和桥梁,只有高素质的员工才有高质量的产品。
在旅游服务行业中,由于旅游服务人员的特定角色以及客人所处的特定地位,决定了旅游服务与一般服务不同,具有短暂性、公务性、不对等性等特点,这就要求旅游服务人员应具有较强的职业心理素质,以完成由“员工”构成的旅游产品的生产,并确保其质量。
从事旅游服务工作需要健康、整洁、礼貌、情感、笑容、开朗、自知、自尊、谦虚、毅力、胆大、吃苦耐劳,能克服知觉偏差,善于调整情绪,培养内控型人格。
二、职业心理素质内涵及养成意义
心理素质是指一个人在心理过程和个性心理特征方面所表现出来的本质特征。职业心理素质是指与人所从事的职业相匹配的心理素质的总和,包括职业意识、职业兴趣、职业气质、职业性格、职业能力等。心理学研究表明,一个人能否成功,知识和智力方面的因素占30%,非智力因素(主要是心理素质)占70%。每一种职业对从业者的知识结构、身体素质、心理素质的要求都是不一样的。从业人员是否具有与其职业相符的良好的职业心理素质,直接影响工作态度、工作成效及对社会的贡献。高职旅游管理专业学生毕业后是否具有与他们所从事的职业相符的心理素质,关系到能否顺利实现就业和个人价值,关系到旅游服务质量的提高。
三、旅游职业心理素质养成措施
(一)结合理论教学促进旅游职业心理素质养成
教师在旅游职业道德、旅游礼仪、形体训练、旅游心理学以及相关专业课讲授中应潜移默化地渗透从事旅游职业所需要的职业心理,引导学生从五方面提升自身职业心理素质。
一是正确认识自己。只有了解自己的优点、缺点、性格、能力、兴趣等,才能正确估价自己,有自知之明、量力而行,不会给自己造成不必要的压力。自知是心理健康的基础。过高或过低估计自己都会使人丧失适合自己发展的机会。自知除了要自我观察、自我认识、自我判断和自我评价外,更重要的是要学会多方面、多途径了解自己。不只是从稳定的生活环境,更要通过体察自己的整个生活经验来了解自己的能力、身体特征、性格、品德。
二是善于表达自己。抓住一切机会,通过语言、行为、仪容仪表来表达自己、展示自己;通过自主学习与探索,获得知识与信息,培养兴趣与爱好,发展个性与能力,陶冶情感,锻炼意志,养成良好品质与作风,并在实际活动中经受锻炼;自觉参加各种文体、社团组织的社会实践活动、专业技能比赛,创造机会展示自我。
三是善于调节情绪,养成微笑的习惯。认知影响情绪,情绪影响认知。如面对实习,善于从工作中发现乐趣,就会有愉快的情绪,就会克服困难。微笑是美的象征,是自信的表现,是礼貌的表示,是心理健康的标志,是旅游服务工作者最基本的面部表情。除了练习微笑的技能外,还要保持愉快大度的心境,使得每一次微笑都发自内心。不会微笑,就难以做好旅游服务工作。
四是有“距离”意识,提供恰到好处的个性化服务。和客人交往的公务性决定了要和客人保持一定的“空间距离”,要善于控制自己的情绪与理智,与客人接触保持一定的频率,不可过频和过疏。过频使人生厌,过疏显得冷淡。不要介入有关私人问题的评论,不要有意无意窥视客人的隐私。特别是在席问服务时更要注意,当客人说一些比较隐私和秘密的问题时,应自觉回避,不要当众随意议论客人或泄露客人的秘密。
五是有恰当的自尊。旅游服务工作者有恰当的自尊感是必要的,保持自尊是维持与他人正常和谐交往的前提,也是做好旅游服务工作的心理条件。旅游服务的不对等性,使得服务人员容易产生自卑1,理,如敏感、攻击性强等,容易与客人发生冲突。作为旅游服务工作者,既不能过分自卑,也不能优越感太强,应该是不卑不亢。
(二)结合实践活动强化旅游职业心理素质养成
一是组织与旅游职业相关的实践活动,强化学生职业意识和职业心理素质养成。第二课堂是对课堂教学的一种补充,丰富多彩、生动活泼的课外活动,是心理健康教育的重要载体,应积极引导学生参加各种社团组织的社会实践活动、公益活动及与专业技能相关的各类比赛,如旅游形象大使选拔赛、导游大赛、酒店服务技能比赛等,强化学生的服务意识和职业心理适应性。
二是将职业素质养成与实践结合起来,让学生学以致用、知行统一,在实践中增强能力,磨练意志,提高素质。与旅游企业建立长期友好的合作关系,在不影响正常教学的前提下,组织学生分期分批去企业“救急性”实习,尤其在酒店会议接待、景点节庆活动或周末旅游高峰,要让学生经常性地体验工作情境,历练技能和心理素质,同时增强自我价值感和社会责任感,使之常规化,成为学习生活中的一项主要内容。
上
(三)结合顶岗实习培养学生职业心理素质
企业对高职生职业素质提出的新要求
(一)企业对高职生职业素质要求的问卷调查情况
为了解新时期企业对高职学生职业素质的要求,笔者编制了调查问卷,分别调查了82家大、中、小企业。企业的调查问卷结果汇总如表1所示。
(二)企业对高职生职业素质要求的问卷调查分析
从调研情况看,企业对高职生职业素质的要求较高,企业看重的是高职生的综合素质,需要的是高素质应用型技能型人才。汇总企业对高职生的职业素质要求,发现在企业认为非常和比较重要的职业素质中最主要的是社交与沟通协调素质、抗压耐挫的心理素质、学习创新素质、思想道德素质、分析解决问题的方法等与职业活动相关的,对职业活动有重要影响作用的个体内在品质和能力。
1.企业要求高职生应拥有良好的社交与沟通协调素质。一个员工有良好的与他人进行沟通、交流、交往的能力,能协调人与人之间的关系,并能与他人协作,完成某种工作,具有较强的团队精神,将直接体现这个员工的工作绩效,同时也体现企业的综合实力。每个人每天每时每刻都会遇到社交与沟通问题,社交与沟通不仅要求说者词能达意,自己能表达清楚自己的意思,还要明白别人所说话的意思,更要让听者能产生共鸣。社交与沟通涉及到获取信息和提供信息的能力。员工与员工之间,员工与上司之间如果有了良好的人际关系,工作起来就将融洽而和谐。
当然,员工的沟通素质还包括其读写表达能力,任何一个老板或人力资源的主管都会在员工的履历表中发现出自大学毕业生之手的错字和文法不通的现象。现代企业多数在招聘员工时把人际与沟通素质当成企业筛选人员的第一关。
2.企业要求高职生应拥有良好的承受压力、克服困难的心理素质。现代企业常常把员工的心理素质放在首位。企业的发展需要身心健康、有抗压和抗挫折能力、敬业、善于合作的高素质优秀人才。没有良好的身体素质和心理素质,就很难胜任工作。近年来,进入世界500强的富士康集团连续发生员工自杀事件,究其原因除企业内部管理制度方面的缺陷外,更多的反映了“80后”、“90后”新生代农民工面临工作、生活压力的心理问题。据了解,富士康在深圳的42万员工中“80后”、“90后”的新生代就占85%,这些人在面对工作、生活的压力时多数缺少适应社会、合理处理情感问题等方面的积极经验。饱受“跳楼风波”困扰的富士康集团为缓解问题加强了对员工的心理和职业辅导,并新设了一个拥有百名辅导员的心理辅导部门。这无形中增加了企业的成本,这是企业所不愿意的。因此,2010年以来富士康在招聘生产管理储备干部等员工时,除了常规的笔试面试,还要进行相应的心理测试,通过考核以后方能入职。
3.企业要求高职生应有良好的学习素质。没有良好的学习与创新素质、解决问题的应变能力,就难以适应迅速发生变化的企业环境。学习与创新素质主宰着现代企业生命力,是企业的灵魂,决定着企业在社会的竞争力。现代企业不可能靠单一产品和服务打遍天下,企业还在不断的合并、并购、整合与裁员中成长。企业主需要具有学习创新素质的员工通过勤奋学习来不断改进自己,适应企业的不断变化并发挥他们最大的潜能。现代企业迫切需要具有创新潜质的优秀员工,需要员工在工作岗位上充分发挥其创造性。
4.企业对高职生思想道德素质的要求和专业知识、专业技能的要求也较高。企业要求员工必须具备较高的思想道德素质,要求每一个员工对企业忠诚、爱岗敬业、诚实守信、遵守企业的规章制度,对工作认真负责,尽职尽责完成好本职工作,有较强的责任心;有较好的思想品德,遵守职业道德,有法律法规意识,认真按企业规章和各种制度办事;有协作精神,能互相帮助,为人热情;有集体荣誉感,有团队意识。此外,企业还要求员工具有较高的专业知识、专业技能和较强的实践能力、环境适应能力,能够尽快适应岗位的要求,能在实践中灵活运用所掌握的专业知识和方法,解决生产中的实际问题。
当然,我们在研究和分析大学生职业发展能力时经常会将这些素质外化为一些具体的实践能力,可实际上,这些素质与能力是紧密结合的,是互动的,所有这些能力的相互交融形成符合职业发展的职业素质要求。因此,高职院校要缩短毕业生走上工作岗位的适应期,就必须提高他们的职业素质。这是一个非常紧迫的问题,它不仅直接影响到高职生的就业竞争力,也直接影响到高职院校人才培养质量的高低。
对高职生职业素质调查情况的思考
新时期高职教育要以社会需要为目标,缩短学校教育与就业需求之间的距离,提升学生就业竞争力。应进一步思考企业对高职毕业生职业素质的要求,了解在校毕业生的职业素质现状,反思高职教育所培养的毕业生的职业素质与企业所要求的职业素质之间存在的差距,从而寻找培养策略。
(一)高职毕业生职业素质现状
为进一步了解高职生自身的职业素质,了解目前高职院校毕业生职业素质的现状,笔者编制了包括对自身认为已具备的职业素质、自身需要提高的职业素质、学校应加强哪方面职业素质教育和不能胜任工作的主要因素等八个项目,对应届高职毕业生的职业素质现状进行了摸底,发出200份问卷,收回有效问卷196份,调查结果汇总如表2所示。调查结果显示出高职毕业生对自我的环境适应能力、思想道德水平、身体素质、竞争意识、吃苦耐劳等方面的素质都比较肯定。而在承受压力、克服困难的能力、相关工作或经验、沟通协调能力,应变以及语言表达素质、良好的自身专业技能和创新、团队合作技巧、分析解决问题的方法、人际交往能力等方面还比较欠缺,而这些素质与能力,正是企业所重视的(如表1)。
(二)高职毕业生主要职业素质欠缺的原因
造成高职学生职业素质欠缺、与经济发展不相适应的原因是多方面的、错综复杂的。
1.高职学校培养模式和目标定位不明确。传统高职教育没有以市场为导向设置培养模式和目标。在没有对专业特征、企业行业与市场职业需求、岗位职业能力等做认真调查分析的情况下就设置课程门类。没有对课程教学内容、职业能力结构做深入思考就列出教学模块或教学项目。因此按照这样的培养方式和目标培养出来的高职生势必不适合企业的要求。
2.高职教学中理论与实践未能相互渗透融合。传统高职教育固守传统的教学观念,没有以岗位为标准开设课程体系,教学模式没有以学生为主体。在具体教学过程中,不能做到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相辅相成,学生动手能力不强,教师的主导性和学生的学习自主性不够,学生学习被动。不仅如此,课程结构还呈现出“刚性”,实践课程与专业理论课程分段开设。这样,学生往往缺乏对所学知识的理解,缺乏思考问题和在动手和主动学习中体会的解决问题的方法。
3.高职学校对心理健康教育和就业指导重视不够。传统的高职教育往往不重视对学生的心理与就业的教育,往往只是建立了学生心理辅导中心和就业指导中心,没有建立科学化、全程化和专业化的心理和就业完整指导体系,缺少对学生全面的系统的教育,忽视了对学生就业能力和心理素质的培养,不能从根本上解决高职生的就业与心理问题。
4.重技能而不重综合素质。从现代高等教育经历的几次较大变革来看,对综合素质教育而言都表现出相对弱化的特征。中国高等教育普遍存在三大缺陷:第一,重知识传授,忽视综合素质培养;第二,重理论教学,忽视实践教学;第三,重专业素质教育,忽视非专业素质教育。前面两个缺陷已经引起了多数高校的重视。但是,第三个缺陷还没有得到应有的重视,传统高职教育往往在观念上固守以学科专业为中心,注重了教学的知识性和技术性,认为高职毕业生有一技之长就可以了,忽视综合素质和非专业职业素质的培养。另一方面,许多高职生也误以为在高职学校学有一技之长,将来就有自己的立足之地。事实上,一个人的专业素质是至关重要的,但专业素质至多只是具备了成功的可能性,要使这种可能性转化为现实性,需要非专业职业素质的促进。在用人单位的用人标准中,专业知识成绩与非专业职业素质相比,企业更着重后者(如表1)。
高职生职业素质培养的新对策
(一)以系统性的思维来搭建人才培养计划的总体构架,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
在这个总体构架体系中,包括人才培养的理念转变、目标、要求,合理的课程体系,有效的考核体系等。
树立“以就业为导向,以能力培养为核心”的人才培养理念;盯紧“一个目标”,即以培养学生的成功素质为根本目标;协调“两大系统”,即专业素质教育系统和非专业素质教育系统;提出“三证”要求,即高职生在校期间应该获得三本证书:毕业证书、各种资格证书和素质拓展证书(第三张证书包括创新、合作、交流、组织、协调、解决问题等方面的能力);紧紧围绕企业生产实践中所需的各种素质进行高职教育教学改革,以学生能胜任将来职业所需的职业素质作为培养学生的课程设置标准,给理论课与实践课、专业课与基础课、必修课与选修课相应的学分设计,融专业性与非专业性职业素质为一体;采用多种方式进行考核。这样,高职院校培养的毕业生不仅理论基础知识扎实,还具备独立思考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有耐心细致、吃苦耐劳等工作作风。
(二)以就业为导向进行教学改革
,增强学生的职业实践能力按培养目标要求,坚持以就业为导向的教学改革,充分考虑企业对将来从业者的能力要求,突出培养学生动手能力的优势和综合素质的优势。在专业素质教育上,强调教学内容的实际与实用,实行“工学结合”、“顶岗实习”,积极推进“校企合作”,突出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缩短与实际工作的距离。
在非专业素质教育上,各专业应结合自身专业的特点,确定若干项拓展项目,落实可操作、有实效的拓展方案。通过创业设计、毕业设计、生涯设计大赛,小发明、小创作大赛等多种方式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推行“多证书”制,强化实践教学环节,多方面、多角度培养学生的综合素质。把学生思想品德养成、文化知识的掌握和审美能力、身体、心理健康等素质教育同学生本专业技术能力的培养以及毕业生职业岗位技术实际训练紧密结合起来。
(三)启动阳光心理工程和就业心理辅导
,培养学生的职业心理素质高职院校应开设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就业心理辅导,开设职业生涯规划与就业指导课程,并将这两门课作为一项重要内容贯穿人才培养过程的始终。首先,加强心理教育,开设《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课程和就业心理辅导课。在校大学生正处在由青春后期向成人前期转变的关键阶段,心理发展即将走向成熟,但他们又不是真正意义上的成人,因此他们的心理特征具有两面性。在这关键时期,应全面加强他们的心理引导,帮助他们克服各种各样的心理障碍,培养他们自立自强的信心,让他们在心理健康教育中提高承受挫折、战胜困难的顽强意志和敢于迎接挑战的勇气,培养他们与同伴之间良好的竞争与合作意识,让他们有良好的心理素质迎接未来职业发展的挑战。
学校还应设有专门的学生发展辅导中心(心理咨询室),配备专职人员进行个体心理辅导。这样,既可以一定程度上对学生进行心理健康的调适,又提升了学生心理素质和职业发展能力,增强学生的综合素质。其次,加强职业生涯教育,开设《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与就业指导》课程。学校建立科学化、全程化和专业化的职业指导体系,对高职生从职业生涯规划到业指导,从基础就业能力的培养、专业技能的学习到就业能力的打造进行全面指导。对大一学生以讲座、座谈、主题班会等形式进行职业生涯教育,指导学生认识自己,开发自己的职业潜质,引导学生认识到获取职业资格证与素养拓展证的重要性,教育学生潜心学习,注重综合素质和能力的提升,增强自身的就业竞争力。在大三时再以课堂教学的方式按教学计划对学生进行全面的就业和创业教育,通过教学让学生了解市场需求、国家的就业方针政策、法律法规,掌握面试技巧和创业方法,提高学生创业与创新技能,引导他们树立科学的就业观,不断提高他们的思想道德素质和就业创业创新能力。
高职就业处的老师还可以外聘人力资源专家或企业家来院开展有针对性的就业创业讲座,还可以开展多种形式的竞赛活动,不断加强对大学生职业基本技能和求职技术的培训,指导学生进行职业分析、职业设计,培训学生的职业道德、职业理念、职业心理、职业规范、择业,知识与要领等职业素质,让学生掌握一些求职的技术与方法,从而提高学生的就业和创业能力。这样,高职院校培养出的学生不仅具有较高的思想品德和较强的心理素质,还具有一定的职业岗位转换的适应能力和较强的专业技能,不仅拥有较强的就业能力和可持续发展能力,还能缩短学校教育与社会就业需求之间的距离,提高就业竞争力。
(四)营造良好的校园文化氛围
一、高校图书馆的独特优势对大学生心理素质教育能起到重要作用
1、图书馆对读者教育的非强制行和广泛参与性能使读者心理素质教育事半功倍。读者在大学的学习过程,主要是学识的积累和人格的成型、定型过程,而这一切又同图书馆有着密不可分的联系。众所同知,大学生的学习生活主要是在课堂、图书馆度过的,前者主要是担负着完成学习任务,而后者虽然也是读者学习的主要场所,但是图书馆的多功能特性决定了它有条件成为读者的“第二课堂”,即成为正式大学课堂的有力补充,正如图书馆对读者开展的其它教育活动一样,心理素质教育由于其非强制性,从而使同学们摆脱了课堂内那种为考试而学、为学历而学的僵化模式,必将会收到意外的效果。此外图书馆的学习本来就是学校中不同部系不同专业的同学集中所在地,这就使他们消除了心理块垒,减轻了思想负担,保证了个人隐私,尤其是在涉及心理咨询问题上,这无疑对心理素质教育是有好处的。
2、丰富的文献资源是学生心理素质教育的有力保证。图书馆是知识的海洋,在馆藏众多学科门类的信息资源中,有关心理学、心理素质教育方面的资源无疑会占有一席之地,特别是近年来学校、社会高度重视90后大学生的心理素质问题,因此高校图书馆也加大了这方面的资金投入,从而使馆藏心理素质教育方面的文献资源所占比例不断上升,这其中不仅包括纸质类的各种书、刊、报,也包括大量电子书刊等文献。它们给读者提供了多途径多视角去学习、查询、检索心理素质方面的资源,这是图书馆得天独厚的优势所在。
3、读者至上的服务理念,会使大学生心理素质教育在馆内得以顺利开展。当代大学生已经开始关注他们自身的心理健康问题,所以他们更愿意借助于一切可利用的方式包括到图书馆来学习有关心理学方面的知识,寻找困惑于他们的有关心理方面的问题答案,这时图书馆完全可以提供便利条件,无论是从馆舍建立的空间布局,还是服务方式的选择;无论是从开放时间的安排,还是规章制度的建立,均可满足读者自发的或者是图书馆主持开展的人格健康教育的需要。
二、图书馆做好读者健康心理素质教育所要采取的具体措施
在读者心理素质教育过程中,图书馆要发挥主导作用,做到有计划,有组织,因此要做好以下几方面。
1、找准适当的心理教育切入点,是做好心理素质教育的先决条件。90后大学生心理素质教育程度参差不齐,成长过程中的社会经历各异,怎样找到一个具有普遍性的切入点来解决大多数90后而面临的心理问题是此项教育的关键。网络时代的来临,正使许多读者离开图书馆,而90后大学生许多心理问题又和迷恋网络有关,因此高校图书馆应针对此种状况通过开展诸如“亲近书香,远离网瘾”之类的读书活动,把读者“请”回图书馆,此举一来为图书馆聚集了人气,为进一步开展健全人格心理教育创造了条件,二来通过戒除网瘾使得有些同学的不良人格心理逐渐消除,达到教育的目的。
2、开展各种读书活动和专题讲座,营造健康向上的教育氛围。读书使人明智,读书使人升华,这是古往今来被无数事实证明并将继续得到证明的。一本好书可以使人建立健康的人生观价值观;一本好书可以使人摆脱心理阴影,消除心理障碍;同时一本好书也能使人修身养性,陶冶情操。在配合教育学生正当利用网络,杜绝网瘾的过程中,图书馆要专设励志类图书,古今中外文学名著专架,方便读者阅读,去探索为人处世之道以及辨别善恶美丑之法。馆里可以通过专题书评征文等形式收集整理并利用各种媒体传播读者心得,以期达到最佳教育目的。同时馆方可以邀请一些社会上的著名学者、心理专家定期或不定期地到馆举办专题讲座,普及心理学方面的知识,解答同学们所关心的有关心理方面的问题,实践证明这些活动已经收到了良好的效果。
3、提高馆员的自身素质,对大学生心理素质教育有推动和促进作用。图书馆对读者的心理素质教育在很大程度上是通过馆员来实施的,也就是说馆员是图书馆与读者的心理素质教育之中介,很难想象馆员的心理健康状态不佳能够教育出人格心理健全的读者,恰恰相反馆员的所有言行都能直接影响读者。因此图书馆应坚持先教育员工,再教育读者的原则,定期进行员工心理素质知识培训及心理素质技能培训,对职工进行心理健康调查,同时馆员要把加强自身修养放在首位,这样才能把自身的学习同做好读者心理素质教育有机结合起来。
4、开展丰富多彩的文体活动,促进读者发展和谐人际关系,完善健全人格。高校图书馆可以利用书籍这一传统媒介传播知识给予更多新的内涵。例如,可以通过读者协会等组织,以书为媒开展多种活动,利用书籍拉近读者彼此间的距离,比如开设绘画、球类、书法、礼仪等方面的讲座,竞赛、展览使读者在信念情感、态度、审美、价值观及交际方面有所领悟,有所认识,有所转变。过去这类活动似乎不被图书馆所重视,因为这些活动本应该是学生社团以及学生会所承担的多一些,但这并不妨碍图书馆利用自身优势,结合自身特点来进行一些尝试,这些也许会为读者心理素质教育助上一臂之力。
虽然独立学院辅导员的综合能力及素质较之以前得到了较大程度的提高,然而在日常工作中,受到各类因素的影响,辅导员仍然可能出现各类的问题,导致其心理存在一定的问题。①工作积极性不高;②辅导员出现职业倦怠、情绪波动较大;③心理压力大,面对未来不确定事故的忧虑等使得辅导员感觉职业安全面临威胁。
2.独立学院学生辅导员心理素质
问题原因分析随着国家教育部对高校辅导员素质建设的重视,先后下发了《加强高等学校辅导员、班主任队伍建设的意见》《普通高校辅导员队伍建设规定》《2006—2010年普通高等学校辅导员培训计划》等文献,明确规定了思想政治教育工作队伍建设中的相关问题。(1)辅导员培训较为单一。独立学院选聘辅导员制度较为严格,却忽视了对已经就任的辅导员的培训工作,制度不完善,同时培训内容及形式均较为单一。(2)辅导员工作职责过重、角色定位模糊。辅导员主要工作职责为大学生学习成绩、思想政治工作、学生日常心理咨询、日常教育管理、大学生职业规划等,工作职责较为繁重,同时教务工作办公室会随时通知辅导员对学生的考试报名、数据等进行统计,而团委等也会定期组织学生活动,辅导员的工作负担较重。(3)辅导员管理机制欠缺,缺乏个人发展。独立学院的辅导员多为非编制人员,导致其心理上存在不安全感及不稳定感,因此在工作中,辅导员会认为自身处于最底层,而在实际工作中,辅导员需要受到不同部门的约束及考核,当考核中一旦发现辅导员未完成考核,则记录为严重过失,导致辅导员感觉无人文关怀,承受着较大的压力,同时归属感较差,前途较为迷茫,工作创造性、主动性及积极性较为缺乏。
3.独立学院辅导员心理素质优化策略
【关键词】快递人员,素质教育,对策
快递从业人员多由低端脑动力组成,他们教育程度不高,专业机能水平也较低,同时在传统物流观念下,大多从业人员均认为快递就是简单的搬运和配送,然而事实并非如此,如今快递公司越来越多,而要确保自身在市场中的地位,加强从业人员教育,提升综合服务力非常重要。
一、当前快递人员素质教育存在的问题
(一)作业风险防范教育不足,快递事故率较高。快递人员中,一线快递作业人员面对着不低的作业风险。如快递作业场地的车辆、装卸作业车、大量的货物,都可能会出现货物堆垛过高、翻车、堆垛倒塌、火灾乃至于机具碰撞等。这些作业风险客观存在,都可能对快递人员造成严重伤害。除此之外,一线快递从业人员,都是受到货主以及客户嘱托,负责货物的寄送工作,货物在发货地到目的地过程中,会经历储存、包装、装货、卸货、配送等作业过程,这些过程都可能会出现作业风险,比如货物丢失、快递包裹破损、变质、物品损坏等。无论是任何一种快递事故,快递费用如此低廉,是无法赔偿货物损失的。因此,快递人员要面对的作业风险非常多,而其作业风险防范意识远远不足,是当前快递人员基本素质教育需要关注的重要内容。但因快递业务繁多,大多快递业招收快递人员后并非进行专业的作业风险防范教育,以至于快递故事频繁发生,严重影响快递从业人员健康和快递业务健康发展。
(二)从业心理素质教育不够,员工归属感不强。在快递工作中,从业人员往往需要非常坚实的从业心理素质。寄送快递物品的货主以及客户等,他们在整个快递价格以及业务相关要素上是具有相对强势的地位,对于是否与特定的快递业务公司合作具有主导权。在这些货主当中,有一部分虽然能够体谅快递从业人员的艰辛,但是也有相当一部分货主对于快递服务内容不及时进行确定,经常临时增加或者减少服务内容,快递从业人员也面对着非常多无理的刁难,特别是一线快递人员经常面对客户或者货主的指责、投诉。但目前快递业对从业人员心理素质教育不够,员工在工作时常受顾客白眼,让其感觉自己工作缺乏社会地位,经常感到工作委屈以及窝火,进而影响了员工归属感,这也是很多一线快递从业人员在工作一段时间后,选择离开快递行业的原因。
二、快递人员素质教育对策问题
(一)从工作流程入手加强从业人员作业风险防范
针对快递从业人员的作业特点,在其素质教育方面,应注重提升其快递人员作业风险防范素质。
1.详细为其讲解快递揽货及派送工作流程,应该注重货物安全保障工作。通过素质教育,要让快递从业人员明确货物本身是具备重要价值的,是客户以及货主对于快递公司以及快递品牌的信任,所以从储存、装货、卸货以及运输、派送过程中,参与这些过程的快递人员,都应该掌握相对应的风险防范方式或者措施。比如储存快递货物的仓库应该注重防潮、防火,揽收快递货物的时候应该经过一定的检查,避免揽收易燃易爆物品,严格遵守揽收流程等。这些都有助于各个快递流程的作业人员规避作业风险。
2.要注重对快递证据留存,培养一线快递人员对于揽收以及派送货物时的风险防范素质。特别是揽收快递物品的快递人员,要注意对货物进行检查,并且要注意询问货主是否报价,让货主亲自签名确认快递单上的承诺内容。派送过程中,快递从业人员也应该注意让货主检查,让货主亲自签收等。这些基本的业务素质,虽然每一个一线快递从业人员都清楚这些内容,但是仍然要通过日常的素质培训和教育进行强化,以提升快递人员作业风险的合理规避,避免快递公司造成严重损失。
(二)从心理素质入手加强从业人员心理素质培养
1.从其宽容心以及平常心角度入手,进行教育。快递公司要让快递从业人员树立服务职业自信,明确服务上的基本态度。快递从业人员也应该具备良好的口头表达能力,和货主以及客户进行沟通的过程要晓之以理,用合理的方式说服客户、货主,按照合理、合法、协商的方式解决互相之间的矛盾。快递人员要运用平常心以及宽容心去对待矛盾,对于能够说明的内容,要采用合适的方式委婉表达,对于无法解释的内容,应该请求快递公司进行协调解决。
2.注重责任心的培养。让快递从业人员明确自己的岗位职责,并且认真地履行日常的工作,对于相关台账、电子材料要输入到位,把货物件数、相关货值等记录清楚。尽责的态度需要从日常过程中进行教育,也应该采用谈心、集中培训讲座等方式进行素质引导,提升企业整体快递从业人员的素质。
三、结束语
近年来,物流快递行业不断发展,在获得巨大市场空间之余,市场竞争力度也逐渐增强,而快递从业人员投诉问题也逐步增多。基于此,要提升快递行业市场影响力,加强从业人员素质教育尤为重要,应引起高度重视。结合当前快递从业人员风险防范和从业心理等问题,应该从快递人员各方面入手,综合加强其素质教育培训,以期提升风险防范能力和心理素质,为快递公司可持续发展提供足够的人才支持。这是快递公司的现实发展要求,更是快递公司要面向未来发展的重要基础。
参考文献:
关键词:铁路运输;行车安全;分析
行车安全最终是靠不同工种诸多作业者的行为――作业行为来实现的。而人的行为包括作业行为收人的内心在心理与环境因素相互作用的影响。研究人的行为习惯,掌握作业者的行为规律,就可能预测人的作业行为习惯,并进行实施有效的预防和控制,从而减少行车作业过程中的不安全行为,达到矿区铁路运输安全的目的。
1 概述
人的行为是一个比较复杂的问题。在铁路运输生产过程中,许多情况下,职工的作业行为是决定事故发生频率、严重程度和影响程度的重要因素之一。因此,探索研究人的行为实质有助于改变和控制作业者的行为,以减少事故发生率及其严重程度和影响范围。
2 特征的分析
作业中的行为是外显的、可观察的,甚至是通过各种作业流程、操作规程和技术要求来明确加以规定的。可以说作业行为的实质是现场设备、作业环境、作业者的反应之间的关联。因此要分析作业过程中的行为,就必须考虑现场设备、作业环境、作业者的反应。
2.1 作业行为与安全行为概念
作业行为是指作业过程中为完成作业任务所形成的行为。作业行为的规范的行为,绝大多数作业行为都必须经过培训才能定下来的。长期以来一些研究表明,在机器和作业人员之间,作业者可以通过作业行为的合理分配来提高作业效率。但同时作业行为也带来了效率与安全这个无法回避的问题。
2.2 环境对人的行为分析
人的行为实质就是人对环境外在的可观察到的反应,是人类内在心理活动反应。行为是人和环境相互作用的结果,并随人和环境的改变而改变。
2.3 员工疲劳对行车安全的影响分析
铁路运输工作要求运输职工在全部工作时间内自始至终保持稳定的注意和高度的警觉,这就造成生产和管理人员心理压力大,耗费的身心能量多。因此研究疲劳和疲劳产生的原因对保证运输安全有重要意义。
2.4 心理素质影响分析
心理素质主要包括个体的气质、能力、性格、情绪、需要、动机、态度、爱好、兴趣、意志、协作心理等各个方面。研究人在行车安全中的心理活动及其规律性,对建立良好的安全心理素质也是非常重要的。
3 作业行为的不安全行为因素
3.1 员工的个性心理因素
员工个性潜含着冒险、好胜、自负、标新立异等心理因素,而这些因素往往会被容易安全管理人员忽视,如员工承担与自身心理素质不相适应的作业等,如果这类行为经常发生则逐渐形成作业者不安全作业的心理趋向。
3.2 员工主观愿望因素
员工为了达到某种愿望和目的,采取不安全行为手段。如简化作业程序、作业中聊天等。
3.3 员工违章行为因素
在日常的安全管理中,如果忽视人的心理需要,那么不利于安全的因素就会起作业,使员工的违章心理加强。如组织内部存在的一些规章制度相抵触的风气、习惯等行为模式。
3.4 员工的环境心理因素
作业环境的不安全因素为违章行为的产生提供了客观可能性。如作业场所的噪声、振动、温度及作业超劳等,对员工的心理产生不良影响,降低作业能力,引起烦躁、疲劳、厌倦,强化违章行为的心理因素。
3.5 员工不良习惯因素
作业引起的瞌睡、走神和精力不集中。单在紧急情况下,员工往往会用习惯动作代替标准化作业,产生不安全行为。
4 运用现代安全管理模式,优化行车安全管理
4.1 推行作业标准化管理
作业标准化就是对相差过程中,经常重复进行的、有规律的作业活动,如机车检查、机车操作、信号确认、调车作业、车机联控、手指口述等,规定严格的标准并实施。这些标准包括作业程序、作业方法、时间要求和质量要求,以及其他应遵守的规定。其目的是保证了安全、准确、协调地完成各项作业,从而确保运输生产过程的整体效果。
4.2 进行科学、有效的安全教育培训
(1)在进行教育是对不同性格的职工采取不同的教育方法,必须认识职工性格的差异性,尤其应重视具有引发违章或事故的性格的职工,针对其性格特点进行帮助和教育。
(2)加强安全知识培训,通过学习安全知识,协助职工形成积极的安全态度。职工的文化程度和安全技术水平与对安全生产的认识水平有关,从而与安全态度的形成只有着内在的联系。各单位可通过各种方式提高职工的文化素质,并创造各种条件,让职工获取安全生产的新知识、新技能,一协助职工健康符合企业安全生产所要求的积极态度。
4.3 引导职工积极参与企业的安全活动
组织职工参与安全活动对形成安全的积极态度是十分有效的。如让职工参与行车安全管理制度的建立、参与行车安全工作的检查、参与行车事故的处理、参与行车安全技术知识竞赛等。
4.4 审查和监控
各种审查是防止人失误的重要措施。在时间比较充裕情况下,通过审查可以发现失误的结果而采取措施纠正失误。如值班员接受调度命令呼诵,对行车信号呼唤应答的确认等,都会发现接受时的错误。
5 结束语